程辉辉 实验报告2:鱼类应激生理指标的测定

合集下载

鱼类营养生理实验

鱼类营养生理实验

鱼类蛋白质利用率的测定
(三)克氏定氮法 采用克氏(Kjeldahl)定氮法测定样品含氮量。其方法如下: 1.原理 2H2SO4 C+O2 CO2 2SO2+2H2O+O2 2H2+O2 2H2O
NH2-CH2-COOH+3H2SO4 2NH3+H2SO4 2H2SO4+Se2 (NH4)2SO4+H2SeO3 3(NH4)2SeO3 (NH4)2SO4+2NaOH NH3+H2BO3
(5)计算。 样品含氮量(%)=(样品滴定值-空白滴定值)×c×n 1 000×VD V×100 m 样品粗蛋白含量(%)=样品含氮量×625 式中,c为标准酸液的物质的量浓度(mol/L); n为氮原子的摩尔质量(14); VD为样品消化后定容体积(mL); V为用于测定的消化液体积(mL); m为样品质量(g)。
(二)14C标记粗纤维的提取 称取20 g 14C标记的凤眼莲干粉置于3 000 mL大烧杯中,加入2 000 mL 125 mL/L H2SO4,加热煮沸,同时加入数滴辛醇溶液,以防止气泡过多,并 注意水分蒸发。不断用滴管加入沸水,使烧杯内溶液保持在2 000 mL左右。持续沸 腾30 min后趁热倒入布氏漏斗中抽滤。抽滤毕,用沸水洗2~3次,每次用水约40 0~800 mL。洗至滤渣不呈酸性为止。再用2 000 mL 125 g/L NaOH 溶液把漏斗内的滤渣洗回原大烧杯中,并依法进行碱处理。碱处理后,滤渣用沸水洗至不 呈碱性;用煮沸的125 mL/L H2SO4 400 mL分为2~3次洗滤渣,以除 去溶于酸中的某些金属沉淀,接着用沸水分数次洗去残余硫酸直至不呈酸性为止。最后, 用100 mL 950 mL/L乙醇洗滤渣,再用200 mL乙醚分两次滤洗,所得的滤 渣就是粗纤维,将它置于105 ℃烘箱中烘干备用。 提取的粗纤维的抽样用常规生化分析方法试验,证实与粗纤维共存于凤眼莲植物体中的蛋 白质、脂肪、糖类等物质均已清除。

【鱼病防治】不可忽视的隐形杀手——鱼类应激性病症

【鱼病防治】不可忽视的隐形杀手——鱼类应激性病症

【鱼病防治】不可忽视的隐形杀手——鱼类应激性病症查价格,学技术,请长按并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添加小编微信。

养殖技术交流,水产品价格信息分享。

轻松掌握水产最新动态!鱼类应激性病症随着水产养殖模式的集约化发展,鱼类应激反应越来越普遍,应激过强时,所导致的鱼类应激性疾病危害越来越大。

平常我们在治疗鱼病时,有时穷尽了所有治疗措施仍不见好转,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我们忽视了另外一个鱼的病症---鱼类应激性病症,该症一般不容易让人单列为一个(种)病种,所以就不得不另类思考是否是鱼的应激反应下引起的'不适',应该引起大家的注意。

动物应激反应是养殖动物受到体内、外环境改变的刺激后机体自我调节达到新的动态平衡所产生的一系列非特异反应或称非特异反应的总和。

没有应激反应,鱼类就不能适应任何超出一般生理调节范围的环境变化与要求。

但是,过强的应激反应会对机体产生危害,导致鱼类生长发育缓慢、繁殖能力下降、免疫机能低下以致发病率升高、甚至突然死亡等。

鱼类的应激反应主要临床表现在应激初期,鱼类活动加强、运动增加、呼吸加快(鳃骨活动增加)、顶流逆进和群体活动明显,躁动不安,争向水面活动,翻滚弹跳,进而表现惊恐逃避、躲窜,无休止的游泳。

经过一定时期后,鱼类出现采食量减少甚至不采食,活动减少,游动缓慢,群体聚集势头降低,单独游动至水面、轻微浮头,逐渐发展至严重浮头,体色变深,衰竭、肚腹朝上、时沉时浮或沉入水底、侧睡不动,接近死亡。

一、类型特征凡是偏离鱼类正常生活范围的不良刺激因素就是应激因子,又叫应激源。

常见的应激因子可以大致分为环境因子、生物因子和物理干扰因子三大类。

环境因子包括水温、盐度、溶氧、氨氮、pH、亚硝酸盐、水流等。

生物因子包括水生植物、底栖动物、附生藻类、浮游生物和微生物等。

物理干扰因子包括运输、分池、性别分选、疾病防治等。

二、反应机理鱼类应激反应的机理较复杂,有专家在分析鱼类应激时,普遍认为应激为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会发生相互调节且互为因果的一系列变化,并通过神经系统一内分泌系统动员机体所有器官和组织来对付应激源的刺激。

鱼类发生应激的常见原因!

鱼类发生应激的常见原因!

鱼类发生应激的常见原因!
鱼类应激在我们养殖过程中是最常见的一个问题,如果应激反应时间过长或者过于激烈,鱼类自身免疫力就会下降,从而容易引发疾病。

那么应激都是哪些原因引起的呢?如何防止呢?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做一个分享!
常见原因
1、水体变化
水体缺氧、PH值过高或过低、氨氮亚盐超标,水体温差大等都会使鱼类发生应激反应。

2、喂养不当
养殖中途突然换饲料、突然增大投喂量等,会让鱼类不适应,出现营养不足或者过量的问题,同时引起鱼类发生厌食、乱窜等应激反应。

3、不当操作
在捕捞、拉网、运输过程中操作不当,使鱼有损伤,造成应激。

预防措施
内外双治!
1、改善水体环境
稳定水质,确保水体的pH 值、溶解氧、温度、盐度、氨氮、亚硝酸盐等水质指标的正常,把水质变动调控在鱼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尽量缓解水体的一些因素对鱼的应激,给鱼类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

2、注意饲料投喂
投喂要适量,可以按比例,按阶段进行换料或加大投喂。

3、做好内服保健
喂的饲料再好,鱼吸收不了那也是白白浪费钱,在喂料的同时可以拌料内服胆汁酸,促进脂肪等营养物质吸收,保护肝脏健康,增强免疫力,抗应激,提高鱼体自身体质和抗应激能力!。

鱼类生理学实验

鱼类生理学实验

实验二 计算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
一、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 PCLAB-UE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构成, PCLAB-UE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构成,硬件主要 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构成 完成对各种生物电信号与非电生物信号进行调理、 完成对各种生物电信号与非电生物信号进行调理、 放大,并对信号进行模/ 放大,并对信号进行模/数(A/D)转换,使之进入 A/D)转换, 计算机。 计算机。软件主要对已经数字化了的生物信号进行 显示、记录、存储、处理及打印输出, 显示、记录、存储、处理及打印输出,同时对系统 各部分进行控制,与操作者进行人机对话。 各部分进行控制,与操作者进行人机对话。
血红蛋白的测定
1 实验目的 掌握比色法测定动物血红蛋白含量的方法。 掌握比色法测定动物血红蛋白含量的方法。 2 实验原理 血红蛋白的颜色与氧结合量有关,当用一定的氧 血红蛋白的颜色与氧结合量有关, 化剂将其氧化时,可使其转变为稳定、 化剂将其氧化时,可使其转变为稳定、棕色的高铁血 红蛋白,而且颜色与血红蛋白的浓度成正比。因此, 红蛋白,而且颜色与血红蛋白的浓度成正比。因此, 可与标准色板进行对比,求出血红蛋白的浓度, 可与标准色板进行对比,求出血红蛋白的浓度,即每 升血液中含血红蛋白的克数( 升血液中含血红蛋白的克数(g.L-1)。
六、鱼类生理实验基本操作技术
(一)手术器械 1.刀 姿势有指压式、执笔式及反挑式等。 1.刀:姿势有指压式、执笔式及反挑式等。 2.剪 手术剪与毛剪。 2.剪:手术剪与毛剪。 3.镊:用于剥离、剪断和缝合。 3.镊 用于剥离、剪断和缝合。 4.钳 止血钳。 4.钳:止血钳。 5.其他:探针、玻璃分针、蛙板、锌铜弓、蛙心夹、 5.其他:探针、玻璃分针、蛙板、锌铜弓、蛙心夹、 其他 动脉导管、气管插管等。 动脉导管、气管插管等。 (二)实验动物选择:选择健康动物。 实验动物选择:选择健康动物。

鱼类应激

鱼类应激

●特点:不容易及时发现,属慢性应激,故治疗较困
难。
●典型病例:萎瘪病、滞长病、跑马病等。
三、应激原与应激反应
4、人为因子 、 ●应激原:饲料营养、饲料安全性、操作、运输、滥
用药物、施未发酵的有机肥、随意放养等。
●应激反应:拒食、厌食、拖粪、损伤性炎症、翻肚、
出血、肝肿、胆大、体色变浅、拖粘等。
●特点:抗应激能力、抗病力、免疫力处于最低状态,
四、必需重视鱼类的应激性疾 病
2、鱼类应激性疾病严重发生的原因 、
●水质普遍恶化; ●饲料低质量; ●乱用、滥用药物; ●养殖密度过大。
四、必需重视鱼类的应激性疾 病
3、华扬鱼用应激宁的功效 、
●排毒、保肝、利胆、护肾; ●主要针对由化学因子引起的内脏中毒性应激; ●要明确本品是添加剂而非渔药,常年使用效果十分好; ●由应激而继发的细菌性疾病,可先用应激宁控制应激,
容易发生各类疾病,治疗难度很大。
●典型病例:应激性出血病等。
四、必需重视鱼类的应激性疾 病
1、当前几种主要鱼类应激性疾病
A、鱼类肝胆综合症 B、紫鳃病 C、应激性出血病
详细内容... 详细内容
四、必需重视鱼类的应激性疾 病
A、鱼类肝胆综合症 、 症状:肝脏色浅或有乌色血点,肝肿大、肝质脆易破、 胆囊肿大,有溢胆汁现象;常有体表松鳞、腐皮 现象,肠道充血发红。 误诊:肠炎病、赤皮病。 主要发病鱼:青鱼、团头鲂、草鱼、鲤鱼、鲫、叉尾鮰 等。 发病原因:饲料中有毒有害物质,水体中氨氮、亚硝酸 盐或硫化氢含量过高。
三、应激原与应激反应
1、物理性应激 ●应激原:温度、光照、振动、声音等。 ●应激反应:惊跳、窜游、转圈、翻转、下沉或上浮、
颤抖、痉挛、昏迷、体色变化、缠绕、争斗、体表出血 等。

水污染对鱼类的影响 实验报告

水污染对鱼类的影响 实验报告

水污染对鱼类的影响实验报告1. 引言本实验旨在研究水污染对鱼类的影响。

水污染是当今环境问题中的一大挑战,对于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实验通过暴露鱼类在受污染水体中的时间来观察其表现和生理改变,以进一步了解水污染的危害程度。

2. 实验设计2.1 实验材料- 两个饲养箱- 水污染物样本- 鱼类样本- 水质监测设备2.2 实验步骤1. 准备两个饲养箱,并标记为A组和B组。

2. 将适量的水污染物样本加入A组饲养箱中,保持一定浓度。

3. 将相同数量和品种的鱼类分别放入A组和B组饲养箱中。

4. 监测饲养箱中的水质参数,包括温度、pH值、溶解氧含量等。

5. 定期观察和记录鱼类在不同水体中的行为表现和生理指标,如活动性、食欲、鳃呼吸频率等。

6. 实验结束后,收集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3. 观察结果3.1 水质参数监测结果在A组饲养箱中,水质参数显示出明显的异常,如pH值降低、溶解氧含量下降等。

3.2 鱼类行为和生理指标观察结果在A组饲养箱中的鱼类表现出明显的异常,包括活动度减弱、食欲变差、鳃呼吸频率增加等。

与之相比,在B组饲养箱中的鱼类表现正常。

4. 结论水污染对鱼类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受污染的水体中存在的污染物导致了水质的恶化,可能对鱼类的生存和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本实验结果表明,鱼类在受污染水体中的行为和生理指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进一步证明了水污染对鱼类的危害性。

5. 建议为了保护水生生物的生态系统,我们应该采取行动来减少和预防水污染。

这包括加强水质监测、严格控制污染源、推行环境保护法规等。

同时,人们应该提高环境意识,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6. 参考文献- [引用文献1]- [引用文献2]- ...。

05-实验五-鱼体测量及描述-鱼类学实验

05-实验五-鱼体测量及描述-鱼类学实验

实验五鱼体测量及描述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达到初步了解与掌握鱼体测量及描述的一般方法;熟悉鱼类分类学所习见的某些外部形态术语的含义,以便为鉴定鱼类分类奠立基础。

二、实验材料和工具1、实验材料:鲨和鳐鲤或鲈2、工具:解剖盘镊子分规直尺或鱼体测量板三、观察内容(一)测量项目凡10m以下标本均以mm,10m以上者以cm为计算单位。

1、全长自吻端至尾鳍末端的直线长度。

2、体长或标准长自吻端至尾鳍基部最后1枚椎骨的末端或到尾鳍基部的垂直距离。

3、叉长由吻端至尾叉最凹的直线长。

4、头长自吻端至鳃盖骨后缘的垂直距离;鲨、鳐类至最后一个鳃孔后缘。

5、吻长自吻端或上颌前缘至眼前缘的垂直距离。

6、眼径眼水平方向前后缘的最大距离。

7、眼间距头背部两眼间的最大距离。

8、眼后头长自眼后缘至鳃盖骨后缘的垂直距离(鲨、鳐类自眼后缘至最后一个鳃孔后缘距离)。

9、口裂长由上颌前端量至口角的距离。

10、口长上颌正中至口角处的垂直距离。

11、躯干长自鳃盖骨后缘(或最后一个鳃孔)至肛门(或生殖腔)后缘的垂直距离。

12、体高鱼体最高处的垂直距离。

13、体宽鱼体左右侧的最大距离。

14、尾部长自肛门(或泄殖腔)后缘至最后一椎骨(用手拿尾鳍向上折弯处)的垂直距离。

15、尾柄长自臀鳍基底后缘至尾鳍基部(最后一枚椎骨)的垂直距离。

16、尾柄高尾柄部最低的垂直高度。

17、尾鳍长尾鳍基部至尾鳍末端的垂直距离。

鲨、鳐类除上述测量项目外还有些项目:1、口前吻长 自头腹面吻端至上颌前缘距离。

2、唇褶长 口角裂状沟,上颌口角处为上唇褶,下颌口角处为下唇褶,唇褶的有无及其长度是分类特征之一。

3、背鳍 ①背鳍长,背鳍前缘长度或称背鳍前缘长。

②背鳍高,背鳍上角至背鳍基底的垂直高度。

③背鳍上角 ,背鳍向背上方的角。

④背鳍下角,背鳍向后方的角。

⑤背鳍后缘,背鳍向后方的边缘。

⑥背鳍下缘,背鳍下角末端至背鳍基底终点间的距离。

4、胸鳍 ①胸鳍基底长,胸鳍基底起点至终点的距离。

实验二 鱼病检查

实验二 鱼病检查

五、实验步骤
1,外部形态结构观察与镜检:依序观察待检鱼的头、背、腹、
尾和鳍条,观察体色的变化,鳍条的完整性,体表是否有寄
生虫的寄生等,刮取少量粘液镜检。 2,血液检查:取血后涂片,并进行吉姆撒染色。
3,鳃的观察与镜检:肉眼观察与镜检。
4,内部器官组织的观察与分离检查:剖开鱼的体壁,原位观 察各脏器的临床病症,制备脏器的组织压展片后镜检、可制
患病鱼。
3
四、实验方法
(一)目检:
肉眼观察待检鱼的外观和脏器的临床病症,观察
大型寄生虫和真菌等寄生性病原。
(二)镜检
1.血液涂片
2.粘液涂片
3.组织涂片
4.组织压展片
4
1,采血
2,涂片

液 涂 片
3,染色/盖片
4,观察
中 性 粒 细 胞
红 细 胞
粘液涂片
鳃组织压展片
器 官 组 织 压 展 片
在另一条鱼或另一器官上。
10
七、实验报告
1.详细描述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病鱼临床病症及其病
原特征(60分)。
2.用点线法绘制一种你观察到的病原生物,并标明
其种类(40分)。
11
下次实验准备
1.自划线平板上挑取单菌落接种至斜面上,28℃培
养24-48h后取验。
实验二 鱼病检查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鱼病的剖检方法及显微镜镜检技术。 2.熟悉鱼病的检查程序。
1
二、实验内容
1,患病鱼的解剖和肉眼检查。 2,显微镜镜检。 3,细菌转接至斜面(为后续实验准备)。
2
三、主要仪器及试材
显微镜,解剖镜,解剖用具,包括解剖盘、解 剖刀、解剖针、大小手术剪、大小镊子,培养 皿、载玻片、盖玻片、纱布等。 蒸馏水、鱼用生理盐水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报告2:鱼类应激生理指标的测定
学号No.:2014308110001 姓名Name:程辉辉日期Date:2015.3.7
摘要:在鱼类养殖过程中存在很多环境刺激因子,如温度、PH、拉网、运输等都会引起鱼类应激反应。

而作为环境刺激因子对鱼体应激反应的直观反映,皮质醇和血糖是最灵敏的指标。

在本实验中,我们主要通过探究处于应激状态下鲫鱼皮质醇和血糖的变化,从而直观认识鱼类应激现象。

实验中测定的皮质醇额含量水平为403.56ng/ml,血糖水平为14.49mmol/l,可以看出,鱼体已经出现了较高的应激水平(于淼,2008)。

本实验通过皮质醇和葡萄糖含量水平评估鱼类应激从而正确理解和认识鱼类应激的发生及危害,并可以此对其进行及时有效地监测,找到产生应激的根源,为水产养殖的鱼类健康养殖、鱼病诊断等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应激、血糖、皮质醇
【前言】
鱼类的应激反应是鱼体对各种环境因子的超常刺激所产生的一种非特异性生理反应。

没有应激反应,动物机体就不能适应任何超出一般生理调节范围的环境变化。

但是,过强的或过长的应激反应会对机体产生危害,导致生长发育缓慢、繁殖能力下降、免疫机能低下及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等。

养殖鱼类,特别是集约化养殖的鱼类,不仅会遭受各种天然应激因子的作用,还会遭受许多人为应激因子的刺激。

因此,正确分析和评价生产中各种应激因子对养殖鱼类的影响,对科学地管理和减少生产中应激反应的危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应激反应中能量代谢上的改变突出表现为血糖含量的持续升高,其幅度也与应激程度成正相关。

由于鱼类应激时血糖升高的时效比血浆皮质醇更迟缓,也更容易测定,因此血糖也被广泛用作监测和量化鱼类应激反应的指标。

血清中葡萄糖在葡萄糖氧化酶的作用下生成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

过氧化氢和4-氨基安替吡啉、酚在过氧化物酶催化下生成红色醌亚胺。

醌亚胺的最大吸收峰在500NM左右,吸光度的变化与样本中的葡萄糖浓度成正比。

血浆皮质醇被更广泛地用于鱼类应激反应的监测和评价中,一是由于几乎所有的应激因子都能激活HPI轴,使血浆皮质醇水平迅速升高,其幅度及持续时间与应激因子的强度及作用时间呈正相关;二是因为血浆CA变化的迅即与短暂特性给测定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血浆皮质醇则相对易于测定;三是血浆皮质醇含量的持续升高对鱼类的生长、繁殖与免疫机能有重要影响,因此与养殖生产密切相关。

放射性免疫测定法是用放射性核素标记抗原进行的免疫学检测技术,常用于皮质醇激素的检测。

它将放射性核素显示的高灵敏性和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结合,使检测的敏感性达pg水平。

常用于标记的放射性核素有I125和I131。

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重复性好等特点,因而常用于激素、药物等微量物质的测定。

其原理是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皮质醇和未标记的皮质醇混合,使其与一定量皮质醇抗体发生竞争性结合。

未标记抗原的量越大,标记抗原与抗体结合生成的结合物量越少。

使用免疫分离剂分离出游离的标记抗原,然后通过离心分离标记抗原与抗体的结合物沉淀,测定沉淀物放射强度(CMP),可计算被检验样品中抗原抗体的结合率。

以结合率为纵坐标,标准皮质醇量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可查出样品相应的皮质醇含量。

除放免外,免疫放射分析(IRMA)也是应激生理学测定的重要方法,包括单位点和双位点两种。

单位点是利用过量标记抗体与待测抗原进行反应,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反应平衡后,用固相抗原结合反应液中剩余的未结合标记抗体并将其分离,
测定上清液的放射量。

双位点则先用固相抗体与抗原反应结合,然后再用过量的标记抗体与已结合于固相抗原的另一抗原决定簇结合,形成固相抗体-抗原-标记抗体复合物,洗弃反应液中剩余的标记抗体,测定固相上的放射性。

【材料与方法】
选取均重200g左右的鲫鱼,尾动脉采血2ml左右,肝素钠抗凝,3000r离心10min 后,分离血浆。

1. 皮质醇的测定采用放免法:
Cor.标准品:将0标准用1ml蒸馏水溶解,其余标准分别加入0.5ml蒸馏水溶解,溶解15min后摇匀待用;125I-Cor.标记物(红色):用100ml缓冲液溶解,加样前摇匀;兔抗-Cor.抗体(蓝色):每瓶加10ml蒸馏水溶解
加样前标记放免管,所有试剂静置至室温并摇匀
按下表加样(单位:μl)
试剂/管别总T NSB管“0”管各标准管样品管
零标准(S0)——50 50 ————
Cor.标准品
——————50 ——
(S1-S5)
样品或质控————————50
125I-Cor. 100 100 100 100 100
蒸馏水——100 ——————兔抗-Cor.抗体————100 100 100
摇匀,37℃温育45min
免疫分离剂——500 500 500 500 充分摇匀后室温放置15min,3500rpm/min离心15min,弃上清(总T管不弃),测各沉淀管放射性计数(CPM)。

2. 血糖的测定采用比色法:
取血浆为样本,将10ml R1 与90ml R2 混合均匀,即为工作液
按照下表进行加样:
空白管校准管样本管
样本——30 ul
校准品—30 ul —
蒸馏水30 ul ——
工作液3000ul 3000ul 3000ul 混匀后37℃水浴15min,在505nm处读取吸光值,空白管调零
计算公式:样本浓度(mmol/L)=(测定管OD值-空白管OD值)/(校准管OD 值-空白管OD值)*校准管浓度(5.55mmol/L)
3. 补充实验:血浆胶体渗透压的测定根据总蛋白(TPC)与胶体渗透压(COP)间的公式测定,总蛋白的测定采用考马斯亮蓝法。

测定公式:COP=2.1TPC+(0.16TPC)2+(0.009TPC)3
【实验结果与分析】
1.血糖测定结果
血浆血糖含量为14.49mmol/l,含量较高。

2.皮质醇测定结果
血浆皮质醇的结果为403.56ng/ml,含量较高。

3.补充实验:总蛋白浓度为5.21 g/100ml,血浆胶体渗透压13.55mmHg
【讨论】
皮质醇和血糖都是反映鱼类应激水平的重要指标。

在本次实验中实验材料鲫鱼由于长途运输以及后期暂养期间的拥挤胁迫,极有可能引起鲫鱼严重的应激反应,因此在本次实验中皮质醇、血糖水平对鱼体的应激水平有一个较为合理和直观的反应。

皮质醇是鱼体在受到外界刺激后,通过丘脑下部-垂体-肾间组织轴所分泌的一种重要应激激素,血液皮质醇水平的升高被看做是鱼类应激的灵敏信号。

在一般水平下,鲫鱼正常的血浆皮质醇水平一般维持在15ng/mL(刘小玲,2007;王国强,2009),而在本次试验中所测得的皮质醇浓度为403.56ng/ml,说明鲫鱼已经处于严重应激的状态。

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实验鲫鱼在实验前经过了较长时间的运输,而在实验室暂养期间,高密度的拥挤胁迫,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应激,进而导致了鲫鱼血浆皮质醇含量的升高。

血糖是机体内重要的供能物质,常态下其含量比较恒定,而随着机体的活动和环境的变化,血糖含量会发生变化。

在一般情况下,鱼体的血糖的含量水平与外界的应激程度成正相关。

在本次实验中,血糖的含量为14.49mmol/l,比王晶晶等研究的鲫鱼的正常的血液血糖水平3.74mmol/l较高(程超,2008;王晶晶,2011),是一种对鱼类应激的直观反映,说明鱼体已经处在了高应激状态。

至于血糖升高的原因,Mommsen等认为是应激后血液皮质醇水平升高导致,因为皮质醇能激活糖异生中的关键酶如葡萄糖-磷酸酶,从而使糖异生作用增强、血糖浓度升高。

而在在硬骨鱼类皮质醇主要的新陈代谢功能似乎就是调节糖异生(Davis,1986;Mommsen,1999)。

参考文献:
1.李大鹏, 李莉, 汤蓉, 迟巍, 胡青, 刘子栋, 尹晓燕. 动物生理生化研究法[M]. 华中农业大学
水产学院.
2.于淼. 急性拥挤胁迫对鲤血液中皮质醇及几项生化指标的影响[J]. 淡水渔业, 2008, 38(4):
20-24.
3.刘小玲. 鱼类应激反应的研究[J]. 水利渔业,2007,27(3): 1-3.
4.王国强, 王雯. 应激反应对鱼类影响的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24):
11579-11580.
5.程超, 施光美. 饥饿对鲫鱼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和流变学性质的影响[J]. 水产渔业科学, 2008,
(18): 516-519.
6.王晶晶, 刘文斌, 鲁康乐, 等. 吡啶甲酸铬对热应激异育银鲫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J]. 淡水
渔业,2011,41(2): 51-56.
7.Davis K B,Parker N C.Plasma corticosteroid stress response of fourteen species of warmwater
fish to transportation[J].Trans Am Fish Soc,1986,115:495~499.
8.Mommsen T P,Vayan M M,Moon T W.Cortisol in teleosts:dynamics,mechanisms of action,
and metabolic regulation[J] Rev Fish Biol Fish,1999,9:211~26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