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形成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作者:柯晓玲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12期【摘要】中国的国民性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哲学渊源,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国民性中的消极因素起着对社会进步的阻碍作用。
伟大的文化战士鲁迅用他冷峻的眼光和犀利的笔,深刻地剖析了中国国民性的根源,表现了他对人的关怀和对拯救国民拯救国家的热切愿望。
本文试图从鲁迅先生对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实质、特点及批判方式作粗浅的分析,以加深自己对鲁迅的理解和对国民性的认识。
【关键词】鲁迅国民性批判鲁迅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他以刀为笔,解剖中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彻底的暴露和批判。
他的许多作品及杂文都是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
那么鲁迅是怎样思考国民性问题的呢?其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实质又是什么呢?一、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基础及意义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认为中国民族的"种性"是"孱弱"的,他根据优胜劣败的公式,认为中国民族有灭种的危险,而鲁迅所说"国民性"的缺陷也是"种性"或民族的弱点。
中国封建传统思想有着漫长的历史,它与封建专制的政治力量结合在一起,造成中国社会的野蛮、黑暗、麻木、愚昧和落后。
对此,鲁迅深感痛心,他曾说:"中国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鲁迅是倾注了几乎所有的情感来关注国民性问题,鲁迅先生的国民性批判思想植根于他的文学创作。
在这样的思想的指导下,鲁迅先生以在儒道传统思想统治下的社会作为小说的背景,把现实社会中被禁锢、被戕害、被扭曲而变得麻木、愚昧、缺少自尊的人性暴露在人们面前而加以猛烈挞伐,并对在"铁屋子"里少有的几个较为清醒者寄以希望,为他们作为先驱者呐喊助阵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呐喊·自序)其目的仍然在于拯救国民,并进而拯救民族。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论文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摘要】中国的国民性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哲学渊源,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国民性中的消极因素起着对社会进步的阻碍作用。
伟大的文化战士鲁迅用他冷峻的眼光和犀利的笔,深刻地剖析了中国国民性的根源,表现了他对人的关怀和对拯救国民拯救国家的热切愿望。
本文试图从鲁迅先生对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实质、特点及批判方式作粗浅的分析,以加深自己对鲁迅的理解和对国民性的认识。
【关键词】鲁迅国民性批判鲁迅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他以刀为笔,解剖中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彻底的暴露和批判。
他的许多作品及杂文都是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
那么鲁迅是怎样思考国民性问题的呢?其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实质又是什么呢?一、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基础及意义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认为中国民族的”种性”是”孱弱”的,他根据优胜劣败的公式,认为中国民族有灭种的危险,而鲁迅所说”国民性”的缺陷也是”种性”或民族的弱点。
中国封建传统思想有着漫长的历史,它与封建专制的政治力量结合在一起,造成中国社会的野蛮、黑暗、麻木、愚昧和落后。
对此,鲁迅深感痛心,他曾说:”中国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鲁迅是倾注了几乎所有的情感来关注国民性问题,鲁迅先生的国民性批判思想植根于他的文学创作。
在这样的思想的指导下,鲁迅先生以在儒道传统思想统治下的社会作为小说的背景,把现实社会中被禁锢、被戕害、被扭曲而变得麻木、愚昧、缺少自尊的人性暴露在人们面前而加以猛烈挞伐,并对在”铁屋子”里少有的几个较为清醒者寄以希望,为他们作为先驱者呐喊助阵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呐喊·自序)其目的仍然在于拯救国民,并进而拯救民族。
二、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在其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在其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对市侩哲学的批判,对麻木旁观者的讽刺,和对战士情操的讴歌。
(一)、对市侩哲学的深刻揭露鲁迅从早年便对那些庸俗不堪的市侩哲学产生了极深的憎恶之情。
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研究

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研究目录引言 (2)一、“国民性”探源 (2)(一)什么是“国民性” (2)(二)“国民性”的表现特征 (3)(三)“国民性”批判价值 (4)1. 改变国民精神 (4)2. 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中国面貌 (4)二、“国民性”在鲁迅小说中的体现—以《呐喊》、《彷徨》为例 (4)(一)“吃人” (5)(二)麻木 (6)(三)奴性 (7)(四)看 (7)(五)精神胜利法 (8)三、鲁迅“国民性”批判的影响 (9)(一)“国民性”批判在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9)1.唤起人民大众的觉醒 (9)2.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打下思想和群众基础 (10)(二)“国民性”批判在当今社会产生的影响 (10)结论 (11)主要参考文献 (1)摘要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他开启了白话文小说的时代,带领着中国现代小说走向成熟,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
他尖锐的笔锋、深刻的思想和炽热的爱国情怀,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鲁迅将本人对国民性的深入思考融入到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凸显了其探索国民性的核心思想。
小说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涉及各个阶级、各个阶层,意在批判整个旧社会,它如同一面镜子,照射出“百病缠身”的旧中国面貌。
本论文主要通过对鲁迅最具代表性的几篇小说人物艺术形象的分析,阐述中国国民性在小说中的体现,揭示鲁迅批判和改造国民性思想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而再现这位文学巨人“民族魂”的刚毅性格和不朽功绩。
关键词:现代文学鲁迅国民性思想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研究引言作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与文学家,鲁迅始终把批判和改造国民性作为第一要著。
在写到国民性时提到了中国人是百病缠身,种种的“劣根”埋藏在中国人的国民性中。
他曾发出过这样的感叹:“中国太难改变了。
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试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

奴 性 文 化 是鲁 迅 对 中 国传 统 文 化 最 为 精要 的 概括 。在 几 千年封 建 思想 的统 治下 , 国 民习惯 臣服 于 逆来 顺 受 、 绝对 服 从 的 被统 治 地 位 , 加 上 儒 家文
鲁迅在《 ( 呐喊) 自序》 中写道 : “ 凡是愚弱的国
民, 即使体 格 如何健 全 , 如何 茁壮 , 也 只能 做毫无 意 义 的示 众 的材料 和看 客 , 病死 多少 是不 必 以为不 幸
利 法 为 自己的 失败 命 运 、 奴 隶 地位 采 取辩 护 、 粉 饰 和 盲 目 自尊 的 态度 ; 《 故乡》 中, 昔1 3童 年好 友 闰土
一
声“ 老爷” 显 露 了小农 阶 级 难 以抹灭 的封 建残 余
( 二) 麻 木 冷 漠 的 看 客
思想 以及 其在 经济 和思 想上 的双 重贫乏 。
做 的就是沉 默地 参与 “ 热 闹” , 而在 弱者 面前 则或 是 冷漠 的“ 打量 ” 、 或是 冷嘲 热讽地 渲 染 “ 热闹 ” 。鲁 迅 的笔 下 , 不 乏这 样一群 看 客 , 而 在其 所创 造 的 “ 看 与 被看 ” 的独特审 美视 觉下 , 其大 都显 得麻 木 而冷 漠 。
关键 词 :鲁迅 ; 国民性 ; 国民性 批判 ; 国民劣根性
中图分 类号 : I 2 1 0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6 7 3 — 2 5 9 6 ( 2 0 1 5 ) 0 2 — 0 1 3 9 — 0 3
国民性 , 又 称 民族 性 格 , 是 指 一 个 民族 在 发 展
人 向来 就 没 有 争 到 过 ‘ 人’ 的价 格 , 至 多 不 过 是 奴 隶, 到 现在还 如此 , 然 而下 于奴 隶 的时候 , 却 是数 见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最新年精选文档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鲁迅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他以刀为笔,解剖中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彻底的暴露和批判。
他的许多作品及杂文都是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 。
那么鲁迅是怎样思考国民性问题的呢?其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实质又是什么呢?、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基础及意义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认为中国民族的" 种性"是"孱弱"的,他根据优胜劣败的公式,认为中国民族有灭种的危险,而鲁迅所说"国民性"的缺陷也是"种性"或民族的弱点。
中国封建传统思想有着漫长的历史,它与封建专制的政治力量结合在一起,造成中国社会的野蛮、黑暗、麻木、愚昧和落后。
对此,鲁迅深感痛心,他曾说:"中国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 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 鲁迅是倾注了几乎所有的情感来关注国民性问题,鲁迅先生的国民性批判思想植根于他的文学创作。
在这样的思想的指导下,鲁迅先生以在儒道传统思想统治下的社会作为小说的背景,把现实社会中被禁锢、被戕害、被扭曲而变得麻木、愚昧、缺少自尊的人性暴露在人们面前而加以猛烈挞伐,并对在" 铁屋子"里少有的几个较为清醒者寄以希望,为他们作为先驱者呐喊助阵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呐喊?自序)其目的仍然在于拯救国民,并进而拯救民族。
二、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在其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 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在其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对市侩哲学的批判,对麻木旁观者的讽刺,和对战士情 操的讴歌。
一)、对市侩哲学的深刻揭露恶之情。
少年时的家道中落使鲁家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父亲病后他有三四年出入于当铺和药店之间,受尽了人们 "侮蔑" 的眼光。
这种深切的印象使得他能够深刻洞察人们身上存在着的劣根性,自己多,不能容忍小D 用筷子把辫子盘在头顶, 甚至不能容忍小 尼姑低头从自己身边走过;自己卑怯、懦弱却瞧不起任何人, 你算什么东西! " 鲁迅还在他的杂文《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中 塑造了三个形象, 深刻地批判了中庸主义和奴才主义。
论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及意义

三、鲁迅改造国民性的历史意义 和价值
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价值。首先,该思想深刻揭示了 国民劣根性的危害和影响,为当时的社会改革和民族振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其次,鲁迅的作品广泛传播于海内外,成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对提 升中国的国际形象起到了积极作用。最后,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为中国近现代 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内容二
引言: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文学作品深深地扎根于中 国社会的土壤,反映了这个时代人们所面临的种种问题。鲁迅的作品不仅具有深 刻的社会批判意味,而且他对国民性的探讨也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本次演 示将探讨鲁迅的国民性思想,以期读者能更深入地理解鲁迅的作品及其思想内涵。
背景:鲁迅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所见证的不仅是社会的黑暗面,还有 人们在这种黑暗面下的国民性。鲁迅的许多作品都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人民的 麻木不仁、愚昧无知和崇尚权力等不良国民性。他试图通过自己的作品唤醒国民 的觉醒和反思。
参考内容三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以其尖锐的社会批判和深入的国民性分析而闻 名于世。他的作品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也对国民性格进行了深入的 剖析和批判。在当代,鲁迅的国民性批判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揭示了中国社会的深层问题。他的作品,如《阿Q 正传》、《药》、《狂人日记》等,描绘了中国国民性格的多样性,揭示了当时 社会的种种弊病。他深刻地批判了国民性的弱点,如自轻自贱、守旧排外、逆来 顺受、看客心态等。这些批判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在一定程度上揭 了人性的弱点。
二、鲁迅早期论文中的改造国民 性思想
鲁迅早期论文的核心思想是改造国民性。他认为,中国社会的许多问题根源 在于国民性的缺陷,这种国民性需要加以改造。具体来说,鲁迅认为国民性表现 为缺乏独立思考、盲目跟从权威、保守封闭、虚荣浮夸等。这些特点导致了中国 社会的种种问题,如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文化保守等。
改造国民性思想

改造国民性思想thought of reforming national character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鲁迅的小说创作思想。
鲁迅早在1903年就开始研究“国民性”的改造,考...现实的教训使他感到对于“愚弱的国民”,“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呐喊·自序》),即是启发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
他认为,只有坚持反封建,批判...国民性,作为一种概念,是不足以引起人们的注意的,然而把"国民性"和鲁迅联系起来,恐怕就会让有些人禁不住热血沸腾(包括我)。
在讨论鲁迅为什么要改造国民性的原因之前,我们先来弄清什么是国民性?但也只有结合19世纪初的中国现实才能弄清鲁迅小说主题提出的所要改造的国民性。
从鲁迅众多的文章里,我们可以总结出,鲁迅先生所谓的国民性应该指人民大众的精神状态和思想觉悟,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以及在其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精神状态。
或者说是社会各阶级的人共有的心理素质、精神状态和思想意识。
而这种国民性是复杂的,更为侧重的是国民的"劣根性"。
为什么要改造国民性?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产生。
不是偶然的,而是其个人深刻的人生体验、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思想的影响以及国外特别是日本研讨国民性热潮的启示的必然结果。
在19世纪的中国,龚自珍、魏源等地主阶级中就已产生了国民性改造思想的萌芽。
持续紧张的民族危机是国民性改造思潮兴起的最深层原因。
随着物质层面现代化的接连失败,迫使中国的有识之士转换视角,从国民本身的弱点来思考中国萎弱的原因所在。
他们终于认识到单靠西方的科技,制度的引进是无济于事的,首要解决的应是国民文明健康的心态和近代资本主义素质的国民群体。
中外人口素质的巨大差异,也便成了有志之士改造国民性的原因和决心所在,同时也给鲁迅以深刻的启迪。
鲁迅早年留学日本,处在明治日本的思想文化空间,感受着日本民族强烈的自省、自强开拓进取的时代氛围,面对祖国日益衰颓的危机,因而自然地要探讨如何使祖国富强的课题。
《阿Q正传》鲁迅国民性批判的小说形态

《阿Q正传》鲁迅国民性批判的小说形态一、本文概述《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作品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洞察,揭示了旧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国民性的弱点。
本文旨在探讨《阿Q正传》中鲁迅国民性批判的小说形态,通过解析作品的主题、人物、叙事手法等方面,深入剖析鲁迅如何通过对阿Q这一典型人物的塑造,展示了旧中国国民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进而对国民性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在概述部分,本文将首先介绍《阿Q正传》的创作背景,包括鲁迅的创作意图和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
接着,将概述作品的主要内容和情节,以及阿Q这一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阐述鲁迅在作品中如何运用讽刺、幽默等手法,通过对阿Q的生动描绘,展现了旧中国社会的各种病态现象和国民性的弱点。
本文将总结《阿Q正传》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鲁迅国民性批判的重要性和意义。
通过对《阿Q正传》的深入解读和分析,本文将揭示鲁迅如何运用小说形态对国民性进行批判,并探讨这种批判对当今社会的启示意义。
本文也将为理解鲁迅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鲁迅与国民性批判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深受中国社会和历史的影响,充满了对人性、社会和文化的深刻洞察。
在《阿Q 正传》中,鲁迅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批判,展示了他对国民性的深入剖析和批判。
国民性,指的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性格、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鲁迅认为,中国社会的许多问题都源于国民性的缺陷。
他通过对阿Q这个角色的刻画,揭示了国民性中的自私、麻木、盲从和保守等负面特质。
阿Q是鲁迅笔下的一个典型形象,他既是中国社会底层小人物的代表,也是国民性缺陷的集中体现。
阿Q的自私和狭隘,使他无法理解和接受新思想和新事物;他的麻木和盲从,使他成为旧制度和旧文化的维护者;他的保守和顽固,使他无法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形成(一)鲁迅个人刻骨铭心的人生体验鲁迅后来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1893年,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因科场贿赂案入狱,父亲周伯宣被革去生员头衔,从此周家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母亲带着年幼的周家兄弟到亲戚家避难,那些势利的亲戚居然说他们是“要饭来的”。
父亲得病后,小小的鲁迅有三四年的时间出入于当铺和药店,从比自己高出一倍的当铺柜台外送上典当的衣物首饰,在世俗的轻蔑声中为治父病而奔波。
作为长子的鲁迅不仅要承担起一部分沉重的家庭生活负担,还要承受着一些居心不良的亲戚、乡人的流言误语。
家庭的突然变故,使鲁迅如“掉在冰水中”。
世人的势利、冷漠给了年少鲁迅最初深切具体的感受。
为此,鲁迅想去寻找为S城所詬病的“另一类人们”,就去南京追寻“理想的人性”。
然而,南京学堂“乌烟瘴气”的人和事太多,让人总觉得不舒服。
这里既有水师学堂高年级学生“螃蟹式”的趾高气扬、官人姿态,以及校内“关帝庙”之类的愚昧迷信,也有矿路学堂教员不晓“华盛顿是什么东西”的无知。
“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
在日本,寻求“别样的人们”的鲁迅看到醉生梦死的“清国留学生”,让人觉得“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在仙台医专的电影中见到“久违的许多中国人”,然而他们“强壮的体格”却“显出麻木的神情”。
“幻灯事件”给了鲁迅强烈的刺激,使逐渐走向成熟的鲁迅真正懂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由此看出,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源于其灵魂深处的人生体验。
(二)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改造国民性思想的深刻启迪改造国民性思想是清代末年一种进步的社会思潮,一些启蒙思想家都对这个问题有过深刻的思考。
甲午战争后,严复认为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民力已恭,民智已卑,民德已薄之故也”,提出“近日政要,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原强》)。
严复的主张旨在改造中国国民性的孱弱性,目的是振作中国人的精神,进而振兴中华民族。
严复的观点启发鲁迅思考国民性问题。
康有为的《实理公法全书》:人的本质不仅存在于人与自然的统一中、人的灵与肉的统一中,还存在于人与人的统一之中。
康有为致力于建立一种合乎于“实理”和“公法”的理想人性的社会。
他把人的个性自由称之为“人各具一魂”,“人有自主之权”。
康有为的观点已经接触到了人的平等和人的自主权利的真正现实问题。
他的主张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相反,而是倡导个性、民权。
此外,康有为从解说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出发,阑述了人性可变,故而应该因势利导的发展观点即国民性的改造应该以“国民性之所利而利导之”。
在认识“国民性”问题上,梁启超对鲁迅的影响很大。
梁启超的革命思想中有比较系统的人学思想。
1896年,梁启超发表于《时务报》上的文章《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吾今为一言以蔽之:变法之本,在育人才”。
这体现了“新国民”先从教育入手的思想。
1900年,梁启超在发表于《清议报》上的《呵旁观者文》中,深入地批判了那种对国家、民族漠不关心的态度,他把中国人的劣性归结为“旁观”二字,并列举了六种“旁观者”:一是“无脑袋之动物”的“浑沌派”;二是自私自利的“为我派”;三是只知道“咨嗟太息痛哭流涕”的“呜呼派”;四是名为旁观实为“后观”的“笑骂派”;五是认为天下没有什么应该做的事,无所作为的“暴弃派”;六是观望等待的“待时派”。
这实际上概括了中国人保守而缺乏进取精神的国民特征。
梁启超认为这些旁观者是“人类之蟊贼,世界之仇敌”。
鲁迅更是入木三分地揭露和批判这类旁观者的丑恶,在《阿Q正传》、《祝福》、《示众》、《复仇》、《铲共大观》等小说、散文、杂文中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旁观者”和“看客”的卑猥形象。
在批判国民性弱点中的“奴性”方面,鲁迅的思想与邹容的观点一脉相承。
邹容在《革命军》中,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例,剖析了他们的奴隶根性:“柔顺也,安分也,韬晦也,服从也,做官也,发财也,中国人造奴隶之教科书也。
”邹容说:“吾谓宴息于专制政体之下者无所往而非奴隶。
”“中国之所谓二十四朝之史,实一部大奴隶史也。
”对于扫除中国人身上的奴隶性,邹容提出“革命者,除奴隶而为主人这也”。
“吾愿我同胞,万众一心,支体努为,以砥以砺,拔去奴隶之根性,以进为中国之国民。
”鲁迅在《灯下漫笔》中对中国的历史概括为:“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
鲁迅的老师章太炎提出的用革命消除民族性格中的怯懦、诈伪、浮华,用革命祛除国民的“畏死心”、“拜金心”、“退却心”的主张。
鲁迅受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改造国民性思想的深刻启迪,一生致力于国民性的批判和探索。
(三)鲁迅受到国外研究中国国民性著作的深刻影响19世纪末,美国传教士史密斯的《支那人气质》(今译《中国人的素质》),对鲁迅的影响很大。
鲁迅在日本弘文学院同他的老友许寿裳探讨国民性时已读过此书。
史密斯在华传教22年,熟悉中国文化、中国人习性和中国的风土人情。
他认为中国人国民性的根子是“面子观”,中国人重体面、重形式而轻事实,爱说漂亮话,讲排场,颇有些“做戏”的味道。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说面子》中谈到,外国人以为面子“这一件事情,很不容易懂,然而是中国精神的纲领,只要抓住这个,就像二十四年前的拔住了辫子一样,全身都跟着走动了”。
史密斯谴责中国的“二十四孝”违背人性,是造成早婚、贫困、纳妾等一长串弊端的原因。
他还郑重指出:如果保守主义不遭到重创,那么,中国怎么可能调整自己,去适应本世纪最后25年的全新环境呢?如果中国民族继续将过去时的一代奉为神明,中国怎样能够向前迈出切实的一步?史密斯的这些论述对鲁迅的国民性批判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以至鲁迅逝世前14天还念念不忘。
鲁迅说:“我至今还在希望有人翻出史密斯的《支那人气质》来,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那几点说得对,变革,挣扎,自做工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赞美,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
”1926年7月2日《华盖集续编·马上支日记》中记录了鲁迅购买到安冈秀父的日文著作《从小说看来的支那民族性》一书的时间是1926年7月2日。
鲁迅记下了他对这一本书的意见:“只要看目录就明白了:一,总说;二,过度置重于体面与仪容;三,安运命而肯罢休;四,能耐能忍;五,乏同情心多残忍性;六,个人主义和事大主义;七,过度的俭省和不正的贪财;八,泥虚礼而尚虚文;九,迷信深;十,耽享乐而淫风炽盛。
”从这一篇日记可以看出鲁迅基本上同意安冈秀父在书中对中国人的批评意见。
安冈氏所列中国人的十条毛病也大抵切中要害。
(四)鲁迅受到日本国民性讨论热潮的深刻启发鲁迅明确地使用“国民性”这一概念,从国民精神的角度思考改造中国社会的问题,始于留学日本后。
日本明治时期的国民性大讨论热潮,对鲁迅具有直接的影响。
日本人通过国民性大讨论,达到了认识国民特性、发扬国民精神、强盛国家的目的。
这时置身于思想启蒙和文艺活动中的鲁迅,每天跑书店、书摊,搜集书籍杂志,读报读书,直接感受并接受了日本明治的思想文化。
处在日本明治的思想文化空间,感受到日本民族强烈的自省自强、开拓进取的时代氛围的鲁迅却面临祖国挨打受辱日益衰退的危机。
具有强烈爱国精神和民族自尊心的鲁迅自然地要探讨如何使中国富强的问题。
在仙台学医时,鲁迅和好友许寿裳经常讨论“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他的病根何在?”三个相互联系的问题。
二、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具体表现(一)国民性中的奴性人格国民性弱点的奴性人格表现为麻木不仁,混沌无知,愚昧落后;自私自利,冷漠缺乏是非观与同情心,甘当看客;糯弱苟且,自欺欺人,自我安慰;自我压抑、生命力萎顿,丧失活力和热情;墨守成规,抗拒变革;尊家族、重门第,尚血统;等级观念重,官瘾大,主奴根性深;疲沓,懒散;狡猾,欺弱怕强;怯弱,逆来顺受等。
凡此种种,其核心就是“奴隶性”,典型代表人物是阿Q。
阿Q作为鲁迅笔下国民劣根性的集中负载者,显示着在等级社会在下人性的扭曲。
阿强的“精神胜利法”是在面对种种压迫,一再失败,无力反抗时的一种精神退路,它来自失败者的奴隶生活,是奴隶心态的一种表现。
阿强“精神胜利法”的实质是卑怯和奴性心理的混杂,这是封建思想从经济上、政治上、精神上长期奴役人民大众的结果。
阿强生活在未庄社会底层,名字都没有,物质生活贫乏,常遭人欺诈。
阿强愚昧落后,连身上的虱子不如王胡的多与大也认为是一件羞耻事。
阿强糯弱苟且,自欺欺人,欺弱怕强。
阿强遭到假洋鬼子的欺侮,自欺欺人用精神胜利法以求心理平衡,他欺负尼姑来转移自己的屈辱。
阿啊疲沓,懒散,狡猾。
穷困的阿强到静修庵偷萝卜,被老尼姑发现了就耍无赖。
阿强冷漠麻木。
他把进城看杀人犯作为向乡民炫耀的事。
阿强墨守成规,抗拒变革。
他维护“男奴之大防”,认为革命便是造反,很鄙薄城里人,因为城里人把“长凳”叫做“条凳”,在煎鱼上撒切细的葱丝,凡是不合于未庄生后习惯的,在他看来都是“异端”。
鲁迅在阿强身上画出了“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揭露了种种国民性弱点。
(二)看客的变态心理鲁迅把各种旁观者和看客对人事的冷漠麻木的“陋劣”当作国民性弱点的一个突出的重点来揭露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