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文化

黄梅文化
黄梅文化

黄梅文化

女附马的故事

《女驸马》是黄梅戏的传统剧目。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皇帝的女婿就叫“驸马”。故事主人公冯素珍年少丧母,与父亲、后母生活在一起。冯素珍自小与李兆廷订婚,但后来李父横遭奸臣谋害,家道中落。兆廷回乡避祸,前往冯家贷款。素珍后母王氏逼他退婚。素珍深爱兆廷,相约会于后花园,赠银一百两,以济困厄之急。又赠玉麒麟一只,以示永不变心。不料王氏闻风赶到,诬陷兆廷为盗,将其送官究办,并将素珍另配。“尚书”在中国封建社会明、清两朝是政府各部门的最高长官,相当于现在的政府部长,可算是大官了。对后母这样的安排,冯素珍坚决不从。为不耽误李兆廷的前程,冯素珍决定女扮男装,以李兆廷的名字进京考试,然后回乡再想办法救出李兆廷。结果,才华出众的冯素珍在这场国家级的考试中取得第一名,当时叫“状元”。皇帝看中了这个年青人,想招他做女婿。冯素珍虽一百个不愿意,但摄于皇权,被迫与公主成婚。洞房花烛夜,冯素珍与公主相见,把一切隐情向公主坦白,公主深受感动,向皇帝父亲说明情况。皇帝不但原谅了冯素珍,还成全了她和李兆廷的婚事。

不敢越雷池一步

雷池,在今安徽省望江县东南。它是雷水自今湖北省黄梅县流到安徽省望江县东南积水而成的一个池。

五祖寺全景五祖寺又名东山寺,位于黄梅县城北13公里的东山,是佛教禅宗五祖弘忍大师说法道场,也是六祖慧能大师得衣之地。它既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又是著名的旅游胜地。而且在国际上,特别是日本、印度等东南亚国家享有盛誉。

东山,又名冯茂山,海拔八百米,气候宜人,宏伟辉煌的庙宇建筑群就座在山峰之中。五祖寺是由五祖寺弘忍大师亲手创建于唐永微五年(公元六五四年)。弘忍大师俗姓周,祖籍黄梅县濯港人,生于隋代仁寿元年(公元六零一年),圆寂于唐上元二年(公元六五七年)享年七十四岁。寺庙自唐到清十分兴旺,唐宋尤盛,有殿堂楼阁一千多间,僧侣一千多人,先后还出了一百多名高僧。自建寺以来,每年朝山的香客数以万计,不少的文人骚客前来游览,并留下许多赞美的诗句。唐代宗赐封弘忍大师为[大满禅师],南唐加封为广化禅师。唐宣宗改赐寺为[真慧禅师],宋黄宗御书[天下祖庭],宋微宗御书[天下禅林],元文宗赐弘忍大师法号为[妙圆普觉禅师],并改赐寺额为[东山五祖寺],简称五祖寺,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五祖寺风景秀丽,名胜古迹甚多。从一天门到白莲峰,沿途有释迦多宝来佛塔、二天门、千佛塔、东塔林、十方佛塔、飞虹桥、求儿塔、油朴树、洗手池、法泉、通天路、授法洞、棋盘石、大满禅师塔、讲经台、象石、放光石、飞来石、德福石刻、白莲池、白莲峰、钵盂石、碧玉等几十处。千百年来,五祖寺历经沧桑,最后一次毁于清咸丰四年(公元一八五四年),仅存十几栋殿堂楼阁和一些名胜古迹。解放后,寺庙和名胜古迹得到妥善保护,党的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黄梅县委、县政府对寺院建设十分重视,拨付专款,成立专班,进行修复。一九八五年,五祖寺经国务院批准为汉族地区全国

重点开放寺院。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在黄梅县召开首届禅宗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议上,确定五祖寺为中国禅宗发源地,弘忍大师为中国禅宗创始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不久的将来,五祖寺定会有一个更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前来观光。

脱尘出世百年古刹黄梅五祖寺

长江之滨,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黄梅县。隶属于湖北省黄冈市。在黄梅县北部有一条蜿蜒的山脉,那是大别山的一部分。其中有一座不大却风景秀丽、远近闻名的山叫东山。东山之所以著名,是因为那里有一座数百年的古刹——中国禅宗五祖寺。

出黄梅县城向北行二十余华里,你就走近了东山。郁郁葱葱,云遮雾绕,你很容易就感受到一种轻灵之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每天来这里登临寻胜的人络绎不绝。

有两条道可以上山。一条道自古即有。当初五祖弘忍大师在此兴建道场,讲经说法的时候信徒们所铺就。数百年来,反复修补,现在成了全青石条铺成的台阶,直到山腰的寺门前。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因为来此朝拜、参观旅游的人日益增多,又修建了一条盘山公路,人们可以坐车直接到寺前。

如果你还能爬山,我当然建议你从那条老路一步一步走上去。那观松听泉、清怀思古的感觉绝对不是坐在车上能体会得到的。

步行上山伊始,即见路旁一座石塔,高约丈余,气韵古朴,此谓之“一天门”。继续往上,还有“二天门”,“三天门”。还可见形态风格各不相同的石塔。或独立,或三五成林,均为寺中历代高僧的灵塔或传说中的古佛的纪念塔。塔上都有铭文纪事,或阴文或阳文,或楷或隶,或行或草。有的因年代久远,已难以明辩。

上山的台阶都甚为洁净,偶尔有几片黄叶翩翩落于脚边,山风带起阵阵林语,不知名的鸟儿在枝上跳来跳去,追逐鸣叫。抬眼四望,但见林木葱茏,泉水潺潺,眼前的亭台桥梁古色古香,山腰的庙宇房舍或隐或显。让人恍惚之中,几不知身在何时何处。

离寺门不远,有一座石拱桥,长二十余米,桥上带墙壁盖瓦,里面绘有许多有关佛教的壁画。这桥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名字叫“飞虹桥”。只因为它飞架两峰之间,有如一道长虹,更兼桥下泉水飞泻,映日斑斓。取名“飞虹”,形似而神似。进桥门,门楣上书曰“放下箸”。出桥门回首,见门楣上书曰“莫回头”。过了飞虹桥,往左,向上行,很快就到了寺前。寺前有一片平地,数棵很古老的松树,遮天蔽日。寺门高大,上书“五祖禅寺”几个大字。两侧还有小字,各是一首诗,那就是五祖两大弟子神秀和慧能的著名偈语。神秀的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的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上山的游人们穿梭往来,使这古老的寺院在香烟中显得热闹而庄严。五祖寺中有很多殿堂和房舍。在“文革”期间寺庙毁坏很严重,许多文物被破坏了。“文革”后又逐渐得到修复和重建,但有些东西毁坏了是永远也修复不了的。和其它的庙宇一样,“天王殿”中是佛教的护法神四大天王。“观音殿”、“地藏殿”供奉的是观音菩萨和地藏菩萨。“大雄宝殿”里是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大雄宝殿”四字是著名的书法家赵朴初居士所书。与别处不同的是有个“圣母殿”,里面供奉的是五祖的母亲。“真身殿”是围绕

五祖的肉身塔而建。还有很多其它的殿堂。如果你不太感兴趣,你就不用去一一参观瞻仰了。

“真身殿”右侧有一小亭建在山泉汇集的水池边。水池由天然石壁围成,池水清澈。泉水轻快入池,声音入耳。倾斜的池壁上有苏东坡所书“流响”二字。坐亭中听泉,抬眼南望,若是初春,还能见樱花一片,直让人物我皆忘。

在庙宇主体建筑的东北方,有不少人文景观。那里有“授法洞”,据说当年五祖就是在此将衣钵传给了六祖慧能。有“棋盘石”,听说是寺中高僧闲时下棋之处。东山有名的“舍身崖”也在此,崖高也就几十米,呈倾斜状,崖壁光滑。传说若从此崖跳下三次不死能成佛。以前曾有人跳过,至于后来是不是成了佛就没人知道了。崖壁上刻有近两米大的两个大字“福”、“德”。字体雄浑饱满,是清时当地的著名人士所题。

出了大殿后门,只见翠竹满目,竹影映着一溜一百余级的台阶,气喘吁吁爬到台阶尽头,平地上是一片疏疏的松林,你可以坐在青石板凳上歇一歇了。你若抬头再向上看看,就能看到上面有一个显然是人工筑造的高台。这高台和你所身处的平地就象是戏台和看台一样,只是太大。其实,那高台就是五祖当年讲经说法的旧址——讲经台。你可以想象的到当年五祖在时的鼎盛景象。

喘了一口气,绕过“象石”,再向上就真正象“爬”山了。多半都是顺岩石凿出的不规则台阶。沿途还可以在石上见到一些有趣的题咏。这里山风较大,松树的根都是扎在岩缝里。因为生存得艰难,这些树难以长得高大,却显得更加风姿不凡。

途中你需要歇几次才能到山顶。山顶比较平坦。有一排僧人住的房舍。有一年三月初,我曾在那门前看到几棵梅树,满树的红梅。我当时还以为是桃花,很奇怪白居易诗中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为什么山下桃花还没开,山上倒先开了?山上的僧人笑着说,这是梅花!窘得我脸上一片红。门前还有一个巨大的池子,名叫“白莲池”,以前里面满是白莲花。唐朝诗人裴度诗中曾说到“白莲花向天上开”。现在已看不到莲花了,听说是“文革”时期让人挖掉了。斜向东北方走去,不远有一块巨石,石上有一个天然的洼陷,不大,直径不到两尺,深不足一尺。里面常年积水。这个池子名叫“洗手池”,听说很神奇,久旱不干,久雨不满,池水洗手能除晦气。所以,上山的人们都要去洗洗手。但是,从“文革”时期开始,它也失灵了——常常干涸。

东山五祖寺,有很多可看之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都让人流连忘返,惜乎我每次去都匆匆忙忙,有点走马观花。感受最深的是,因为从城市的喧闹和寺院的庄严中透身而过,立于东山之颠,凭风远眺,满目青山,绿浪相逐,山腰的寺庙梵音飘渺,山下的集镇宁静如画。让人心中浊气全消,恍如出世!

黄梅挑花简介

黄梅挑花甲天下

到过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北厅的人都会对厅内的装饰------黄梅挑花赞不绝口。这些黄梅挑花都是黄梅民间挑花女精心挑制的。

1959年,周恩来总理选中神韵无穷的黄梅挑花装饰湖北厅,1980年,黄梅挑花女再次挑制了一批产品,选送到北京。其实,黄梅挑花的影响还远远不止这些,近五十年来,黄梅挑花多次荣获国际大奖。

据《黄梅县志》记载:早在宋代,黄梅就有了十分讲究的挑花工艺。农家姑娘在藏青色的土布上,按照代代相传的纹样样板,以白色棉线为纹线骨架,配以多彩丝线的十字交*针法挑制成的一种刺绣。它包括团花、边花、角花、填心花等;表现手法简练、高度夸张变形、高度程式化、几何化;描绘的对象有龙凤、花鸟、人兽、虫鱼、器具及少量的文字;反映的内容有吉祥富贵的婚嫁、娱乐、戏曲故事等等;挑法上有单面挑与双面挑,用特技针法挑出正反两面一样的图案;品种有近40种,大至被面、门帘,小至香袋、袜带,均为妇女、儿童日常生活穿戴和卧房内的部分用品,也有的是用于男性所需的女工制品,如褡裢、腰带、烟袋,或定情信物。其中,以方巾最为普通,应用较广,它从妇女的巧手中产生,又陪伴妇女度过勤劳和欢乐的一生,直到寿终正寝,仍作为必需的陪葬品。

挑花有一个十分严谨和复杂的过程,必须一根纱、一根纱地数着挑,一针也不能错位。在制作过程有对传统的继承,也有自我创造。由于制造者对图案的构成规律运用自如,因此均能按自己的欣赏趣味,在同一样板上,纹样和颜色由自己创作,姑娘们常常把几何纹样与描绘的对象纹样有机地揉合在一起,用各种亮丽的彩线配合使用,使布局统一协调,画面生动活泼,纹样千姿百态,颜色各具风采。

黄梅挑花在黄梅全县各地普遍流行,其中,蔡山镇、新开镇、孔垅镇流行最广。这三个镇盛产棉花,而且家庭纺纱织布业历史悠久,生产的土布为挑花提供了大量的底布材料。

黄梅挑花曾四度出国展出,第一次是在1938年,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奖;第二次是在1954年,参加波兰民间美术展览会,再次获奖;第三次是在1987年7月,到意大利等国巡展,获奖;第四次是在1987年9月,首届中国艺术节隆重举行,在北京主会场,黄梅挑花在全国美术最高殿堂中国美术馆展出。专家学者、美术学院学生、国内外收藏家、文人对黄梅挑花情有独钟。一位丹麦收藏家看中了一条挑花方巾,当即掏出200美元,买了去。著名文艺评论家王朝闻先生看了黄梅挑花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观感,并附有一幅黄梅挑花方巾照片。他说:“观赏包括作为围裙、披肩、围巾和头巾的纹样,仿佛是在读富于幻想的楚辞。”这届艺术节后,黄梅挑花被送到塞浦路斯等国家和地区展出。

(8)黄梅戏起源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源于湖北黄梅地区,因人民的社会交往逐渐向东流传到安徽怀宁为中心的地区,并以此为中心,发展成型,在其漫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吸收了青阳腔、徽剧等和当地民歌及其他戏曲的音乐精华,逐渐形成了今天自己独特的风格。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她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

早期黄梅戏的演出剧目,大多为老艺人自编自演的反映底层民间生活的小戏。本世纪50年代,一大批有志于戏曲事业的知识分子加入黄梅戏传统剧目的发掘与再创造的行列,他们的加入,大大丰富了黄梅戏的表现形式,加强了黄梅戏的文学性,发展了唱腔和伴奏,使其原来的民俗性和通俗性得到质的升华,旋律更为优美,影响更为扩大,黄梅戏真正迎来

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艺术春天。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琍、张云风等一大批优秀表演人才,《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就是这一时期所产生的代表性作品。随着众多优秀剧目的不断推出,国内外的观众,认识并接受了黄梅戏,使黄戏从乡村草台登上了都市的大雅之堂,最终成为驰名海内外的著名剧种。本剧院的剧目和演员曾获得众多奖项,多次赴香港、澳门、新加坡、德国、台湾、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演出,获得文泛的好评,被外国友人誉为"中国的乡村音乐"。

骄傲和光荣已成为历史,新世纪已经找开希望之门,如今的安徽黄梅戏又涌现出如马兰、黄新德等为代表的众多新人。面对新世纪,我们寄希望于新一代黄梅戏传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用青春、美丽和智慧,创造新的灿烂……

(9)黄梅—黄梅戏的故乡

黄花开后香方郁,梅子熟时味始浓。黄梅县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全国闻名的诗词之乡、楹联之乡、武术之乡、黄梅戏之乡、文化底蕴十分深厚。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县,始于明朝兴于清代,与京剧、越剧、豫剧、评剧并称为全国五大剧种。黄梅县依山傍水,黄梅人喜唱山歌、渔歌,或以山歌小调编成叙事民间故事,逢年过节、相聚演唱,以自娱自乐,黄梅戏的曲调就是在这种优美、抒情的山歌、湖歌中孕育出来的。清乾隆至光绪年间,黄梅频发水灾,黄梅人逃荒时组成戏班子以唱黄梅戏为生,因而使黄梅戏流传到安徽、江西等地。古诗云:“拣得新茶绮绿窗,下河调子赛无双。如何不唱江南曲,都作黄梅县里腔。”黄梅调流传到安徽后,经安庆一带的艺人对它进行充实和改造,加进当地的民歌音乐,日渐成熟,形成了一个大的地方剧种。最早的36本黄梅戏中,里面有很多说的就是发生湖北的事件和民间故事。黄梅县是黄梅戏的故乡,中共湖北省委为此作出了“把黄梅戏请回娘家”的决定。目前,黄梅县振兴黄梅戏已初见成效,县剧团连续四年被评为全省“百团上山下乡演出先进单位”、被授予全省“十佳剧团”。已故黄梅戏理论家桂遇秋自费收集、校勘整理的《黄梅戏传统剧目汇编》已出版15集,收录大戏98本,小戏109出,计480万字。县剧院每年都推出一至二台新剧目,近年推出的《离巢凤》、《洋务总督》、《请让我做你的新郎》均获全省大奖。

(10)黄梅—挑花之乡

黄梅挑花简介

黄梅挑花是黄梅县民间一种古老的手工制作工艺。

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北省黄梅县以深厚的文化积淀著称于世。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产生了中华艺术瑰宝“黄梅挑花”、名扬中外的黄梅戏和禅宗天下祖庭四祖寺、五祖寺。

黄梅挑花起源于唐宋,发展成熟于明末清初。它以元青布作底,用针将五彩丝线挑制在底布的经线和纬线交叉的网格上,形成色泽绚丽、立体感强的图案。其产品最初为头巾、衣边、门帘、帐沿、床围等,是黄梅一带民间妇女用来外出打扮和装饰居室的。千百年来,经过黄梅乡间一代又一代农家妇女的精挑细作,其工艺日臻完善。至近代更以明快的色彩组合、精巧的图案构思、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瞩目于世。其图案无论是山水田园,还是花草动物,乃至神话传说、戏曲故事,都凝聚了黄梅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祝愿。

黄梅挑花的制作工艺不同于苏绣、湘绣等刺绣。顾名思义,刺绣在于刺,挑花在于挑。这种制作工艺极其古老和朴实,是古代黄梅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制作工艺独具特色,在全世界极为罕见,因此尤为珍贵和神奇,被专家学者称为刺绣中的“活化石“,绘画中的“摩崖石刻”。它的表现手法明快简练,高度夸张变形,其图案古朴抽象,重在写意,在似与非、人与神之间,给人以辽阔的想象空间。

黄梅挑花于新中国解放前后多次在国内外获得大奖。其中,1938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54年获波兰“社会主义国家民间工艺美术展览”奖;1991年获“第二届北京·博览会金奖”。黄梅挑花还多次作为国家和湖北地区的珍贵工艺品代表作赴多个国家巡展,受到各国观众、专家学者的青睐和高度赞誉,并被一些行家和学者珍藏。1959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挑选黄梅挑花作品装饰人民大会堂湖北厅。

2006年,黄梅挑花被载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梅挑花作品获奖情况

1、1938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2、1954年获波兰美展奖牌和奖金,并获波兰社会主义国家民间工艺美术展览纪念章;

3、1956年获首届湖北民间工艺美术展一等奖;

4、1990年获“首届全国轻工博览会”银奖;

5、1991年获“第二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

6. 2006年被国家文化部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富于幻象的楚辞赋予情感的国画

黄梅挑花的奇妙技艺与独特魅力

黄梅挑花是湖北省黄梅县民间一种古老的挑制工艺,堪称中华瑰宝。由于其工艺独特,风格奇幻,产品精美,被专家学者称为“富于幻象的楚辞,赋予情感的国画”。

一、取材广泛,古朴典雅

黄梅挑花的图案有团花、边花、填花、角花和花边之别。各纹样造型迥然不同。取材广泛,构思精巧,如团花就有富寿双全、龙凤呈祥等;边花有二龙戏珠、八仙过海等;填花则有斑鸠石榴、龙舟竞渡等;角花则无一定格式,多以字、柏叶、莲花为主体,组成三角型图案置于四角;边花多以二方连接为主,大多用作挑花头巾的花边。分述如下:

团花:凤戏牡丹、富寿双桃、四季骨牌花、鲤鱼跳龙门、龙凤呈祥、鲤鱼穿莲、丹凤朝阳、恩哥蟠桃、打骨牌、鹭鸶戏莲、凤追凤、十样锦、喜鹊弹梅、四虎钻山、五彩宫灯等。

边花:送子娘娘、七仙女、七女送子、天女散花、福禄寿禧、二龙戏珠、双狮爬球、二虎出洞、状元游街、辕门斩子、穆桂英挂帅、女将列阵、打莲湘、桃园结义、八仙过海、娶媳妇、四凤恋花等。

填花:蝴蝶戏金瓜、斑鸠石榴、莲花骨牌、划龙船、八角莲、瓶插莲花、莲花铜钱心、石榴花、寿、喜、八卦花、鱼、鸟、人等。

角花:字花、柏叶花、莲花等。

边花:多用字、蝴蝶、水鸭、云头纹、如意纹、蚕头尖(小三角形)、茉莉花苞(长六边形)、狗牙齿(锯齿形)、瓜子米(正六边形)等连续组成。

二、承载文化,寄寓理想

在图案构成上,黄梅挑花除了有上下、左右对称式(如角花蝴蝶戏金瓜等)、旋转式(如鹭鸶戏莲、凤追凤等)、向心式(如福寿双桃、柏叶花等)、放射式(如八角莲花、八卦花等)以外,有很多表达一定故事情节的图案。如七女送子、状元游街、穆桂英挂帅、桃园三结义等。这种图案不遵从格律,无一定法规,全凭艺术随心所欲地增减人数针数,但又不脱离民间自然形成的特有程式,而产生了独特的构图效果。一幅图就是一个故事,一幅图就是一段历史,这种极为罕见的、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之所以产生于黄梅,是因为黄梅是一个戏曲之乡。著名的黄梅戏在黄梅农村,人人会唱、家家都唱。长年累月的耳濡目染,一些倾向性较强的戏曲故事被人们谙熟于心。人民需要表达爱憎,需要寄托理想,而一般的图案构成方法已不能完全表达作者内心对美的感受,于是就根据个人的体验和感情,创造了这种故事情节性的图案形式。

黄梅挑花作品还通过图案、文字等表达人们的情感,寄托人们的理想,一些图案和文字分别蕴涵各种不同的寓意。在这里略举一、二。

1、连年有余,丰衣足食。在黄梅挑花中,“鱼”是“余”的谐音,寓意富足有余。“鲤鱼”是“利余”的谐音,寓意“吉利有余”。有的把“鱼”和“莲”连在一起,取“莲”和“鱼”的谐音,寓意连年有余。“龙”是我国祖先崇拜的图腾,在黄梅挑花中,都以“龙”能呼风唤雨的神话传说,寓意人民征服大自然后,所得来的风调雨顺和丰收。

2、爱情忠贞,婚姻美满。除与其它民间艺术一样用“鸳鸯”寓意夫妻永不分离、相亲相爱外,黄梅挑花还有很多独特的寓意表现形式。如把鲤鱼、喜鹊、鹭鸶视作男性,把凤凰、荷花、梅花视为女性,并以此组合成“龙凤呈祥”、“鲤鱼穿莲”、“喜鹊登梅”、“鹭鸶戏荷”等,寓意着夫妻恩爱、白头偕老的美好生活和美好前景。在黄梅挑花中,有的作品还干脆用直接叙情的手法,明白无误地表达对美满婚姻家庭渴望的寓意。如“迎亲图”,图上二十多个人物用“S”联成四排,前排为华盖、红灯、彩旗开道,紧接的是三乘大轿,按黄梅习俗第一乘为媒人,第二乘为新娘,第三乘为新郎,殿后的是嫁娶和吹打的乐队,从阵阵锣鼓、阵阵鞭炮的热烈气氛中形象地寓意着人民对爱情甜蜜、婚姻美满、家庭幸福的祝福。

3、驱邪镇妖,富贵如意。在黄梅挑花图案中,大量使用了龙、凤、狮、虎等人们敬仰和敬

畏的动物,寓意驱病免灾、平安吉祥、富贵如意、家庭兴旺等。如狮为百兽之王,有至高的降魔镇邪的威力;虎能生威,有旺盛的生命力;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能呼风唤雨;凤代表着吉祥,古时就有“凤不落无宝之地”之说。还有很多寓意吉祥的植物被运用到黄梅挑花中,如莲花,寓意多子;并蒂莲,象征夫妻感情和睦、婚姻美满。

三、布局严谨,富于变化

黄梅挑花图案在整体布局上十分严谨,但在对称中力求变化。生活在田园中的巧妇和少女,凭着自己生活的体验和对美好生活的感受,凭着自己的天赋和才智,创造出多种形式的构图,既有端庄的轴对称结构,又有新奇的菱形结构,也有对角线结构,还有散点结构和正梯形结构。一幅完整的彩挑方巾由团花、边花、角花、填花组成,以中心团花为主,常用旋转式、向心式、放射式、对角式结构,形成方中见圆、圆中套方的变化无穷的格局,使之画面既均衡饱满,又生动活泼。在咫尺之间见天上地下、凡人神仙、礼仪风俗、花卉鸟雀,内容极为丰富,并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使之产生无限的遐想。

四、重在神似,浪漫抽象

黄梅挑花没有一幅形象逼真的作品。所有的黄梅挑花作品所展现的景物,都在是与非之间,都在神与人之间。它追求的是神似而不是形似,重在写意,重在传神,而不是逼真,成为人神共享的圣物。其作品对人们的思维、想象有强烈的扩张力和穿透力。

五、追求善美,寓意吉祥

黄梅挑花作品均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无论是人物、故事,还是动物、植物,或是数字布局,都反映了善美,寓意了吉祥。如反映生活的作品,则寓意有利有余,丰衣足食;反映婚姻的作品,则寓意美满忠贞,白头偕老;反映事业的作品,则寓意顺达如意,富贵吉祥。连作品中出现的数字,也都代表了吉祥,如“五子登科”、“七子团圆”、“长命百岁”等。

六、色彩清晰,格调高雅

黄梅挑花产生于民间,农妇村姑既是挑花作品的制作者,又是作品的使用者。在她们所创造的挑花图案中,“所有美的形式,其产生的基础都是对于一种特定情感的个人体验”。每一个图案、每一种纹样,都倾注了制作者由衷的情感和对生活的体验。在造型艺术中,色彩是最容易表达感情的手段,这一点,黄梅挑花与其他艺术有着类似之处。但是,它也有自己特殊的个性。在色彩处理上,除极少数用单色挑绣外,基本上都是以彩线挑绣。黄梅挑花以青粗布作底色,以白色作基本骨架,以大红、桃红、水红、浅红为主色,配以橘黄和淡黄,形成作品的暖色基调。其间或点缀些湖蓝、普绿等冷色,使整个作品丽而不佻、暖而不燥,繁复中展现和谐。既加强了色彩对比,又丰富了变化层次。加之作品多以深沉浑厚的宝蓝作底色,工艺的精细,图案的朴质,使整个作品绚丽而庄稳、多彩而清新、沉着而流畅,给人以典雅古朴、圣洁的感觉。

黄梅挑花与十字绣的区别

黄梅挑花是一种非常珍贵、独特,具有极强装饰性和鉴赏性的挑绣工艺。

黄梅挑花产生于湖北黄梅县民间。长期以来,经过一代又一代农家妇女的口传心授、精研细作,这门珍贵的工艺日臻完善,以明快的色彩组合、精巧的图案构想凸现出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黄梅挑花与十字绣相比,有极大的区别。主要区别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黄梅挑花产生于有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民间工艺。而十字绣产生于欧洲,是泊来品。

二、黄梅挑花产品由于工艺要求严格,必须全靠人工一针一线挑制,生产率低,至今难以成为一种商品,因而其产品在社会上流传极少。而十字绣产品现在基本上都用机械制作,生产率高,因此在国内外制作十字绣产品的厂家众多,其产品在市面上十分普遍。

三、黄梅挑花所展现的景物追求神似。挑花凭借“心灵手感,从心所欲”,重在写意,重在传神,而非逼真,没有一件与实物一样“逼真”的作品。其作品对人们的思维、想象力有强烈的扩张力和穿透力。而十字绣所展现的景物追求形似,形象逼真。

四、黄梅挑花走民俗化、民族化的路子,追求古朴、原始、和谐,重在抽象美,散发出原始混沌的美。十字绣走大众化、市场化的路子,追求现代、真实,重在具象美。

五、在工艺制作上,黄梅挑花讲究特殊针法,分十字针、双面针、直线针、空针、牵针五种。无论哪一种针法,其正反两面都十分整齐,都可看出相同的图案,且背面没有针线接头,十分平整。而十字绣正面针法平整,但由于工艺不同,其反面则是乱针,多接头和凹凸不平,图案也零乱不正。

因此,在专家眼里,黄梅挑花除了她自身的艺术价值外,还是一种民间文化、民众文化的载体。著名文艺评论家王朝闻先生说:“挑花有幻象性与真实性所显示的豪放与活泼的美,强烈对比与和谐统一,仿佛是读富于幻象的楚辞”。

黄梅挑花,胜甲天下

到过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北厅的人都会对厅内的装饰——黄梅挑花赞不绝口。这些黄梅挑花都是黄梅民间挑花女精心挑制的作品。

1959年,周恩来总理选中神韵无穷的黄梅挑花装饰湖北厅,1980年,黄梅挑花女再次挑制了一批产品,选送北京。

其实,黄梅挑花的影响还远远不止这些,近五十年来,黄梅挑花多次荣获国际大奖。

据《黄梅县志》记载:早在宋代,黄梅就有了十分讲究的挑花工艺。农家姑娘在藏青色的土布上,按照代代相传的纹样样板,以白色棉线为纹线骨架,配以多彩丝线的十字交叉针法挑制成的一种刺绣。它包括团花、边花、角花、填心花等;表现手法简练、高度夸张变形、高

度程式化、几何化;描绘的对象有龙凤、花鸟、人兽、虫鱼、器具及少量的文字;反映的内容有吉祥富贵的婚嫁、娱乐、戏曲故事等等;挑法上有单面挑与双面挑,用特技针法挑出正反两面一样的图案;品种有近40种,大至被面、门帘,小至香袋、袜带,均为妇女、儿童日常生活穿戴和卧房内的部分用品,也有的是用于男性所需的女工制品,如褡裢、腰带、烟袋,或定情信物。其中,以方巾最为普遍,应用较广。

挑花工艺十分严谨和复杂,必须一根纱、一根纱地数着挑,一针也不能错位。制作过程有对传统的继承,也有自我创造。由于制造者对图案的构成规律运用自如,因此均能按自己的欣赏趣味,在同一样板上,纹样和颜色由自己创作,姑娘们常常把几何纹样与描绘的对象纹样有机地揉合在一起,用各种亮丽的彩线配合使用,使布局统一协调,画面生动活泼,纹样千姿百态,颜色各具风采。

黄梅挑花在黄梅各地普遍流行,其中,蔡山镇、新开镇、孔垄镇流行最广。这三个镇盛产棉花,而且家庭纺纱织布业历史悠久,生产的土布为挑花提供了大量的底布材料。

黄梅挑花曾四度出国展出,第一次是在1938年,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奖;第二次是在1954年,参加波兰民间美术展览会,再次获奖;第三次是在1987年7月,到意大利等国巡展,获奖;第四次是在1987年9月,首届中国艺术节隆重举行,在北京主会场,黄梅挑花在全国美术最高殿堂中国美术馆展出。专家学者、美术学院学生、国内外收藏家、文人对黄梅挑花情有独钟。著名文艺评论家王朝闻先生看了黄梅挑花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观感,并附有一幅黄梅挑花方巾照片。他说:“观赏包括作为围裙、披肩、围巾和头巾的纹样,仿佛是在读富于幻想的楚辞。”

(11)楹联之乡

黄梅县楹联会学于1989年11月22日经中共黄梅县委宣传批准成立,并经县民政局批准登记注册发证。联会成立时以柳义君同志为首等九人发起,至今已有会员886人。为了方便乡、镇会员开展活动,按行政区划已建立梅城、五祖、孔垅、大河、小池、濯港、停前、新开、蔡山、分路、杉木等12个乡、镇级分会隶属县联会领导。

联会成立第二年我们便作了三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以联会友、开创新局”;第二个五年计划“以友兴联,跃登高峰”;第三个五年计划“以联生财,富会强县”。

首先,我们创办了一份会刊,名为《联苑》。于1990年元旦创刊,开始为八开版,后扩为4开版,每期印刷量为8千份,征联时达到一万份。十三年来免费向全国31个省、市区和港、澳、台以及海外6个国家的广大联友赠阅。对本县所有机关学校也是免费赠阅。在全国享有盛名获得省文联编辑奖。深受广大联友喜爱。与我们建立联谊关系人数超过五千人,实现了以联会友。

其次,十三年来举办全国性各种征联大竞赛11次,全县性各种征联赛12次。例如五祖寺海内外大征联、香港、澳门回归大征联、国庆50周年大征联、反腐倡廉大征联等等。

通过征联,集结各项获奖联和佳联,编印各类书13种。如《虹工鄂赣》、《双庆联花》、《十年联粹》、《杏林联萃》、《清风》、《锤镰颂》、《审苑联花》等。

为了普及楹联文化,精研楹联艺术,分别在全县七年中、小学校和四个乡、镇举办了各种培训班和专业教师楹联培训班以及儿童培训班,还组织了城关地区和孔垅地区两处十岁左右的小学生举行楹联对抗赛,从而发现城关地区九岁对联神童梅川同学,后为中国楹联学会吸收,成为全国最年轻的会员。

我们还建立了黄梅一中、实验中学、第一小学三个中国楹联教育基地。县联会常务副会长李学文编写的《语文与对联》,经小教育部门同意,正式出版,列为一中校园材料。真正[实现了对联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

在此期间,黄梅县被中国楹联学会命名为“楹联之乡”。县联会亦获得全国十面红旗“联坛十军”称号;被省联会评为“联坛红旗”、“联苑精英”、“先进单位”并授发奖匾奖旗。被黄冈市文化局评为“优秀文学社团”并获特别奖,被县委、县政府评为“老有所为先进集体”并获多项锦旗。真正实现了以友兴联,跃登高峰的计划。

其三为了做到自力更生,艰苦企业,走自我生财之路,首先立足本业。以印刷春联出售为重点,先后相继兴办了五个经济实体,如打字复印、五金交电、文具玻璃、美术装潢等。后又通过广大联友集资十万元购买一套大型自动印刷机,印制金字春联,三年来红红火火。现在积极创新条件,让我们的对联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以达到以联生财,富会强县的目标。

(12)黄梅佛教文化之乡

佛教起源于天竺(印度)创始人释迦牟尼(公元前5世纪)阿肓王时代开始传播,公元元寿前元年传入我国。

禅宋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因主张用禅定,重修身见性来概括佛教的修性,又因为他自称传佛的心印,所以创造了众生本有的佛心,又称心宗。禅宗起初是提倡坐禅的学派,唐朝才形成宗派,在中、晚唐及五代,宋初最为发达,宋、元、明、清继续流传不绝至今,由于佛教在魏晋、南北朝已和中国的玄学道教相互渗透,后又与理学融合。因此在中国佛教宗派中,流传最久、势力最大、影响最深。是中国化的佛教,是中唐以后佛教的主要流派。

根据记载,禅宗的创始人可追朔到南北朝时期的菩提达摩南天竺人,北魏时期到洛阳。后世称他为禅宗的初祖(即始祖),以后代传到二祖曾粲,三祖慧可。道信是禅宗四祖,他从庐山大林寺来到黄梅双峰山,定居30年,改变了过去居无定所的作法。“聚徒五百人”老死于此。道信所倡导的禅法,经过嫡传弟子弘忍的努力宣扬,传播四方,博得了“东山法门”的称号,弘忌,俗姓周,湖北黄梅人,号称黄梅大师,死后称大满祥师。弘忍原住双峰山,后迁到东山建寺,原名东山寺,后因弘忍为禅宗五祖又将东山寺改名五祖寺。

五祖寺位于湖北黄梅县城北十六公里的东山上,该寺建于唐朝咸享年间(670~674),是禅宗五祖大满禅寺师弘忍所建。明万年历年间重建,清咸丰四年(1854年)再次重修,1938年2日遭日机轰炸,大雄宝殿夷为废墟,仅存殿宇12栋,房屋68间。解放后进行维修,栽种树木。从东山的东北面上一天门,经二天门后是五祖寺山门。门内有天王殿、大佛殿(废墟)麻城殿、圣母殿、真身殿。

弘忍开山受佛,弟子千人,主要有十大弟子,而弘忍最得意的要数神秀和慧能二位了。

神秀50岁才向弘忍受教,虑心学习,由于他的刻苦努力,“东山之法,尽在秀矣”。

慧能虽是个行者,终日在东山伙房舂米,但他悟性极高,深得弘忍器重。为了确定认衣钵传人,弘忍让二们各作谒语。

神秀作谒语为:身似菩堤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提倡拂尘看净、息想静坐、渐悟成佛。

慧能谒语为:菩堤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提倡心性本净,只要有信念,一念之间顿悟成佛。

由于弘忍处理不当,密授架裟与慧能,东山寺内出现两派,一派以神秀为首称渐悟派,一派以慧能为首,称顿悟派。都为得到衣钵。传人而龙争虎斗。由于衣钵之争,神秀退隐玉泉山,僧众份份前往向他学习,后来武则天招他进京都长安,礼遇甚隆,活了百岁左右,后死于洛阳天宫寺。慧能也退出东山寺,到韶州东南的曹溪寺,传授禅宋。至此禅宋分南北两派,即所谓“南能北秀”南宗为慧能,北宗为神秀。

慧能的弟子神会北上与北派在河南滑台(现滑县)大云寺举行大辩论获胜,顿悟派成为正派,唐肃宗时,神会到洛阳长工荷泽寺,称荷泽大师。至此,禅宗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也是中国化了的佛教的标志。顿悟派后又演化为五家七宗,这是后话。

禅宗信奉的是《愣伽经》、《金刚经》、《大乘起信论》

其方式是:静心自悟、顿悟成佛。提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所以上、中、下各阶层人士都信仰它,这也是它能成为佛教最大宗派的原因之一。

清代,雍正、乾隆提倡净土宗,取代禅宗成为主流,因它比禅宗更简单,只用念阿弥佗佛即可。

佛教文化从魏晋南北朝时已渐中国化了,它和玄学、道教相互渗透,因此,中国的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及世界文化都有很大影响,具体表现为:

1、佛教的哲学思想对宗、明理学有直接的影响,是其来源。佛教哲学宣扬的是“苦

和空”。佛教要人们“安人为上,乐天知命”,追求虚幻的未来世界,其特点是各种来世回报,是一种出世哲学。这一点与道教虽不同,但它的哲学内函观点对宋朝、明朝的理学影响及大。如以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吸收了禅宗和华严宗的观点,后来华严宗并入禅宗,主张“存天理,去人欲”。这和佛教的观点是一致的。朱嘉主张“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三纲五常”。明代以王守仁(扬明)、陆九渊为代表。明代称它们为心学。他们和禅宗结合在一起,提出“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2、佛教文化表现为物化的东西,如寺庙、塔、佛教建筑、佛教雕塑、佛教造像、

佛教音乐及文学作品、典籍,它丰富了中国文化的艺术宝库,有文化艺术观赏价值。全国各地的寺院、佛塔的建筑结构、形体无不反映出中国建筑的特点如廊院式、中轴线等。还有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等,其泥塑壁画也反映世俗的内容。石刻造像的各类人物佛教音乐使人出世之感。如敦煌曲谱有唐代色彩,非常锐耳。佛教文学作品唐代开始有变文和俗讲用文学形式宣传佛教。佛教典籍众多。这各种用物质载体的形式形成的佛教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佛教宗教节日渐渐渗透到民俗活动中,被民间所吸收如“浴佛”即在佛的生日

洗佛像,搬出来晒晒太阳,纪念活动。

对观音的信仰、如来的信仰在中国也很盛行。因观音被称为送子娘娘,而中国传统

的传宗接代的观念。把无子当作人生最大的事之一,当然要向观音求子,求佛祖降福消灾。还有如赶庙会等各种佛事活动,丰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并借此开展各种贸易活动。

4、佛教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完成了中国化的过程,从公元8世纪开始向外传播,

先后传到日本、朝鲜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日本、朝鲜不断派遗僧人来华学习,仅唐朝遣唐使18次,载入唐朝史册的来华名僧64人。中国也派高僧出国,如鉴真东渡日本等。中国传统文化不断传往国外,如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国家,全面学习中国文化,对它们的经济文化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13)楚尾吴头诗词之乡

10月24日,中华诗词学会致函中共湖北省黄梅县委员会,肯定该县运用诗词传统文化推动双文明建设经验,决定授予该县“诗词之乡”称号,并于明春由会长亲往颁发“诗词之乡”奖牌。

黄梅,历史上称为“楚尾吴头”的地方。山清水秀,人文荟萃,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唐宋以来,许多诗词名家纷至沓来,观光黄梅山川,吟咏黄梅风物。唐代诗仙李白,宋代诗词泰斗苏轼及白居易、柳宗元、张籍、宋之问、欧阳修、王安石等,都在这边陲邑县留下了不朽诗篇,有的汇入诗卷,有的刻于摩崖,永垂人间。这块多彩的土地,也孕育了自己的诗人,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涌现了黄梅籍的优秀诗人。近代,更是灿若繁星,登坛入典的达百余人。他们的诗词作品,远播江浙岭南、齐鲁幽燕,饮誉神州。

新中国成立后,黄梅人民吟诗放歌,唱翻身解放,颂党的恩情,出现了“欢咏高吟尽放喉”的新景象。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华诗词重新登上文学殿堂,诗人激情迸发,诗词发展进入了一个新天地。1987年,该县县直机关成立了“流响诗社”。他们联络诗友,创办诗刊,繁荣了创作,传播了诗词知识,培养了写作新秀,成为鄂东文艺园圃的一朵奇葩。在县直机关带动下,全县各地先后成立了“文昌阁诗社”、“清江诗社”、“八角亭诗社”等十几个诗社,70%的乡镇和中学都有了诗词组织。全县共发展了诗词会员2000多人。

黄梅县委、县政府领导还带头写诗填词,借诗词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在1998年的伟大抗洪斗争中,县领导都挥毫放吟,那一篇篇诗章,如战斗的旗帜,进军的号角,有力地鼓舞了军民抗洪斗志。在香港、澳门回归的欢庆的日子里,县委领导也都喜吟诗篇。

在黄梅,有一批如醉如痴的诗人。他们为“弘扬国粹甘倾力,敢作诗坛一丈夫”。县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刘文芳工作之余,热心诗词文化,到乡镇去发动建立诗词组织,到学校讲授诗词知识课,到中青年中去培养诗词新秀……黄梅孔垅镇“文昌阁诗社”社长许学群,是个建筑工人,他读诗、学诗,短短几年就写了500多首诗,被诗社推为理事。他把自家楼房腾出一层给诗社办公,捐资印刷诗刊,先后已捐款1.5万余元。1998年,“文昌阁诗社”社员大会,一致选他当了社长。该县小池镇“清江诗社”社长王纬,以惊人的毅力,笔耕3年,创作了12万字的“三国演义”叙事长诗,成为黄梅诗词创作上的一绝;还有父子吟咏,兄弟吟咏,姐弟吟咏,全县乡镇、村落到处装满了诗。

1993年,侨居美国的华侨吴求剑回黄梅,捐资在五祖寺建立碑廊,当地赠诗一首作谢:“万里云天惹恨长,萧萧白发渡重洋。东归银燕飞江汉,百岁难忘是故乡。”吴先生接诗后老泪纵横,表示永志不忘。1996年,台胞赵龙、张连妹夫妇向黄梅县贫困山区卢府村捐资10万元,救助失学儿童。该村回赠画配诗一幅,诗曰:“翠竹琼枝,根连故土;高风亮节,德育新苗”。他俩对此非常珍惜。黄梅县有的诗刊,还传到了美国、泰国、新加坡和香港、台湾地区。诗词文化给黄梅人以丰富的精神食粮,活跃了城乡文化,陶冶了人们情操。正如湖北省诗词学会顾问傅庞如老将军为黄梅题赠的诗句:“霞染楚天地,江流万户诗。”

(14)武术之乡——岳家拳简介

湖北省武术挖掘整理组在这次武术挖掘中,挖出岳家拳是一新的收获。

过去我们看过一些拳师练岳氏连拳、岳氏散拳。而在挖掘中,看到黄梅、广济、蕲春等县的岳家拳与此不同。岳家拳短小质朴、桩沉、步稳、带气发声,技击实用。当地老拳师一致声称此拳为岳飞所传。

为了弄清岳家拳的源流,我省挖掘组会同黄冈地区挖掘组来到黄梅县。通过查阅史书、翻看县志,走访当地群众和岳飞后裔。现在查明:岳飞在抗金中,于鄂东一带活动频繁,时间较长。南宋赵构绍兴元年(1131年),岳飞二十八岁,任江淮招讨使时,长子岳云随父从征,两败李成,张用于黄梅。后走洪洲(今南昌)留岳云于黄梅。岳飞蒙难,四子岳震五子岳霆来黄梅,兄弟二人隐居大河之滨,后迁杨梅岭山区聂家大湾,改姓鄂。

在岳氏宅院、花园,放马的地方,当地群众均能历历指点加以讲述,岳震岳霆的墓地仍在附近山上“老树坡”。墓碑在十年浩劫中被毁。这次掘挖中,我们深入农村,找到了岳飞后裔,并做了很多工作,看到了秘藏的《岳氏宗谱》,至今已传二十七代矣。

黄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梅县位于湖北省东部,地处长江中下游,东与安徽宿松县接壤,南与江西省九江市隔江相望,西与武穴相邻,北与蕲春相连。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孕育了五千年的黄梅,黄梅的历史源远流长,自古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民风淳朴。作为市级历史文化名城,千里扬子第一桑梓,黄梅是佛教禅宗五祖弘忍的诞生地,李白、白居易、柳宗元、李时珍、鲍照、苏东坡、汪可受、帅承瀛、废名、汤用彤等文人墨客都曾对这一方神奇而秀美的山川流连忘返,诗颂赋赞,并曾留下政绩,为黄梅增添了新的活力与无穷魅力。 鄂东山水在大别,大别形胜看黄梅。黄梅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有着独具特色的禅宗文化、黄梅戏文化、红军文化、古镇文化、挑花文化、名人文化等,尤其是黄梅的民间民俗文化资源更是得天独厚。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勤劳勇敢、淳朴善良的黄梅人民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同时也创造了具有浓郁地域特色且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深藏于民族民间、植根于民族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黄梅人民世代相传的深层文化基因、强盛文化创造力、优秀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蕴涵并体现了黄梅人民特有的智慧和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及文化意识,是承载黄梅人民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是黄梅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有利条件。 黄梅人切实做好了黄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搜集、整理、保护和利用工作。全县有黄梅戏、采茶戏、文曲戏、丝弦锣、黄梅挑花、划龙船、黄梅禅茶、黄梅神话、旱龙船、道情戏、花灯会、黄梅大鼓书、岳家拳、搬运号子、采莲船、采茶扑蝶、五祖寺禅乐、糯米堆花酒、放猖、丧葬触角、土陶烧制、渔祭、棉花麦杆画、茶俗、三月三吃菜粑、哥老会、藤牌舞、中医推拿、跑竹马、玩龙灯、哭嫁歌、撒帐歌、薅草歌、隔山丢、喝傩神、车水歌、采菱曲、放排歌、石滚硪歌、夜行船歌、放牛调、捞水草歌、哭丧调、顶灯、打连湘、玩狮子、双推车、扇子花、蚌壳精舞、高跷、平台悬条、三棒鼓、挑花篮、请令公、打花鼓、莲花落、杂耍、抬社火、唱渔鼓(下乡版)、孙膑拳(大河版)、踢毽子、打陀螺、蝴蝶画、绣活、烟烙画、青峰茶、老字号、戏服、观音会等5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列政府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黄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尤其是黄梅的“戏”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市乃至全国都具有十分巨大的影响力。黄梅的黄梅戏,曾在中央电视台“全国十大魅力乡村”节目录制中,作为具有浓郁黄梅地方特色的节目,进行了表演和节目录制,并在全国十大魅力乡村评选的节目展播中,向全国观众进行了播放。 一城人文经典,千载诗画黄梅。为将黄梅打造成为充满实力的丘区经济强县,充满魅力的文化旅游名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要求,黄梅县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了政府保护和民间保护相结合的先进经验,切实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黄梅的风味小吃20111029

黄梅的风味小吃 来源:黄梅政府网2011-10-29 黄梅的风味小吃品种丰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勤劳聪明、热情好客的黄梅人民,在逢年过节或亲朋好友到来,或重要宾客临门时,喜欢拿出自制的蜜酒、糕点和佳肴待客。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提高,形成了许多独特的具有黄梅地方风味的传统风味菜点和小吃,如独山的印子粑、孔垅的豆油皮春卷、城关的豆渣敲青菜、孔垅酥糖、城关蓑衣圆、下新青豆炒鳝片、下新鱼面、大源湖野鸭炒酸菜、孔垅云片糕、大河石鸡、城关灌心糖、孔垅茶饼、龙酥等。这些充满黄梅地方色彩的小吃,既可作为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也是招待贵客的不可多得的地方特产,特别受人欢迎和喜爱。特别是独具特色的五祖寺“素菜”,已成为黄梅风味小吃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独山印子粑: 产地以黄梅上乡独山、停前一带,是黄梅人民喜庆送礼的传统食品。它用白米和糯米为原料制成粉,揉成面团,再捏成鸭蛋大的面砣,把它按进印模里,反过来拍打两下即成。烤、炕、油炸、水煮均可。印子粑兼得白米、糯米之长,又白又糍,可以存放多时。 (2)孔垅豆油皮春卷: 是大别山乡村特有的传统菜,历经千年而不衰。据史料记载:唐明皇下江南时就品尝过这道名菜;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朝拜五祖寺时,还不忘夸奖寻阳(黄梅)豆油皮春卷是道下酒好菜。孔垅豆油皮春卷外形金黄,其味清新爽口,不但营养丰富,而且易于消化吸收。这是因为它由豆油皮、

孔垅梅发兴酱干、鲜地菜、花生米、芝麻油等制成。其制法为:将豆油皮切成方块,花生米炒熟、捣碎,酱干切丁,地菜烫过、切碎。将炒锅置旺火上,加油烧热,放入花生米、酱干丁、地菜末、精盐、葱花、胡椒粉,炒拌成馅。将其包在豆油皮里,封口,投入芝麻油锅里炸成颜色金黄即成。每年春节来临之际,鄂东黄梅一带,家家户户都要做上几钵豆油皮春卷,乡亲们为图吉利又把这叫做“发财卷”。孔垅豆油皮春卷品类繁多,以其选料不同,可分为八鲜春卷、五香春卷、元宵春卷等。当地人若将豆油皮春卷待客,还有一套约定俗成的吃食规矩:其一,豆油皮春卷必须作为第三道菜上桌,既不能早出场,也不能迟亮相;其二,应将豆油皮春卷在蓝花品碗的口上砌成金字塔状,席上要请长者先举筷子,食者要一层层地往下吃。红十五军诞生40周年纪念活动期间,时任国家体委副主任的赵正洪将军千里迢迢回故里,最喜欢吃的菜就是孔垅豆油皮春卷。实在是情系故土民风,重温乡土文化。 (3)城关豆渣敲青菜: 其制作方法将“霉”过的豆渣切成小方块,烹饪时,加进青菜,佐以生姜、大蒜、辣椒粉煮熟即成,口感极爽,且有回味,还没有一般豆腐的那股泔水味,营养价值比豆腐还要高。 (4)下新青豆炒鳝片: 将青豆去皮,下新大湖里的黄鳝去骨切片,加醋、盐、酱油、料酒、鸡蛋清,腌5分钟。青豆用猪油加木耳爆炒,放入姜末、葱、白糖、白醋、精盐、高汤烧片刻盛起。再放猪油、倒进腌鳝片,加湿淀粉爆炒,放进青豆和调料拌炒即成。

谈谈黄冈的历史与文化

谈谈黄冈的历史与文化 历史与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们的精神家园。每个民族、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历史与文化,今天我们就谈谈黄冈的历史与文化吧! 是下辖的,位于湖北省、南麓、长江中游北岸,中段,是成员城市之一,南与、、隔长江相望,东连,北接。 黄冈是全国闻名的“之乡”,“之乡”,“之乡”,罗田的板栗、,蕲春四宝(、、、),英山的云雾绿茶和、麻城“福田”、团风的等特产闻名中外。“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麻城龟山古群落以其面积最大而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黄冈先后获得一系列荣誉。其中:2007年首届中国十佳宜居城市第五名,2012年入选“2012年度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2013年荣获“荆楚诗词之市”荣誉称号,2013年荣获“中国书法城”荣誉称号。 黄冈的历史悠久,历史上曾经经历了许多次战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国家分裂时期,黄州曾经属于十个国家。春秋战国时期,黄州地处吴头楚尾,越、楚交替控制黄州地域。三国时期(220年至280年),黄州处于吴国和魏国的交界地,或属吴或属魏,动荡不定、归属不定、边界不定。南北朝时

期(420年至589年),黄州先属南朝后属北朝。五代十国时期(907年至960年),黄州先属南唐后属后周。南宋时期,黄州属南宋,后金、元大举南下,黄州被金和元占领。 黄冈历史上曾发生的两次重大行政区划变更,就是蕲黄并治和蕲黄合一。隋开皇三年(583年),在鄂东地域只设蕲州和黄州两个州,其余诸郡尽废,这样就形成了蕲黄并治格局。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蕲黄合一,蕲州和黄州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蕲、黄两州州府所在地先后经历过重大变迁。蕲州的前身罗州城在现在漕河镇境内的蕲水与京九铁路交汇处。最开始黄州是在黄陂的南司州,后迁至麻城的衡州城、新洲的南安城、再到禹王城,之后又迁至黄州宋城,最后迁至明代修建的黄州城。蕲州在沿江平原,物产丰富,是上等州;黄州比较贫穷,是下等州。当年苏东坡被贬黄州,大发感慨:“黄州真在井底”。从人口上看,黄州人口大体上只有蕲州的一半。唐初蕲黄二州总人口约6万,北宋初期约32万,明洪武年间约64万,清乾隆年间约74万,清光绪年间达到400万,现在黄冈有740万人。 黄冈的历史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移民史。历史上曾经八

安徽阜阳的风俗文化

阜阳有一个好听的简称“皖”。听到这个字,我想大家心中闪现的肯定是一个温婉而具有风情的漂亮城市。事实上阜阳也确实不负众望,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城市。 通过暑假的走访我看到了一个具有自己特色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历史文化的阜阳。 地处南北文化分野交界线的阜阳,时时处于南北文化的交融、对流之中:这里既流行“合关西大汉握铁简板放喉高歌大江东去”的豪放激越之音,如戏曲中的豫剧、京腔,妇孺能歌,也间有“合二八女郎执红牙板浅吟低唱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缠磨婉约之韵,黄梅、越调亦常有耳闻。阜阳的民俗文化堪称丰富多彩、斑斓多姿。 一、阜阳记忆——民俗文化 首先值得一说的就是阜阳的艺术细胞非常迷人。 民歌:阜阳民歌感情朴实,曲调流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淮北特色。曾经广为流传的有《逃荒》、《摘石榴》、《十大绣》、《看戏》、《货郎子调》、《李玉莲》等。 吹打乐:乐器有班鼓、边鼓、手板、大锣、小锣、水镲、大镲、架排云锣、班笛、小喇叭等,音乐豪爽奔放,善于表现喜乐欢腾的情绪。 锣鼓棚子:是船民鼓乐班,多以边舞边鼓的行乐出现,演奏气氛热烈。响乐班:以吹管乐为主,即唢呐班,用以婚丧嫁娶活动。 曲艺:阜阳在安徽省享有“曲艺之乡”的美誉。据初步调,源于或流散全市的曲种有淮词、清音、莺歌柳、琴书、坠子、道情、大鼓、评书、三弦书、端公戏、灶书、莲花落、杠天神、讲圣谕、相声、大小铙等近20种。 舞蹈:阜阳民间舞蹈有40多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地域特色,其中花鼓灯舞蹈已蜚声海内外,自立于世界舞蹈之林而别具风姿。 龙灯舞:是阜阳人民最喜爱的民间舞蹈之一。表演时,整个龙灯摇头摆尾,蜿蜒起伏,时而上下翻飞,时而卷缩盘结,表演场面威武雄壮、气势磅礴,活灵活现,引人入胜。 斗牛舞:是阜阳搬运工人从乡间生活中牛抵头的趣事中得到启发编排出来的。斗牛舞语汇简单、粗犷、豪放,表现出搬运工人剽悍、爽朗、顽强的性格特征。狮子舞:表演时,由一男一女训狮武士各执绣球,引狮入场。在热烈欢腾的锣鼓声中,扮狮人表演狮子的各种动作,如:抖威、炸毛、摇头、摆尾及窜、跳、滚、扑、站、卧、翻等,还可表演上高桌、滚绣球、走梅花桩等高难度技巧。三仙会舞:流行于阜南朱寨一带。表演时,3个高大的巨人,左右摇摆,前仰后合,在民间打击锣鼓伴奏下自由地表演。 肘歌舞:肘歌由“座子”(执撑者)和“架子”(表演者)组成,内容以传统折子戏为主,在鼓乐配合下,且行且舞。 赶犟驴:由民间老艺人李贺轩1935年创作,舞蹈表现新婚媳妇骑毛驴回娘家途中的趣事。 竹马:从民间祭祀活动演化而来。舞蹈时,锣鼓声声,旌旗猎猎,表现了马队驰骋疆场,奋勇杀敌的战斗场面。

少林寺与中国传统文化

少林寺与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两千多年前白马驮经,佛入中土,这虽然是一个传说,但是也说明了佛 教自汉朝开始逐渐在中国流行发展,随着朝代更迭,佛教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佛教文化对人民的日常生活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且在发展中演变出独有的佛教文化符号——少林寺。随着历史的演进,少林寺文化逐渐成为集合佛,道,儒于一体,具有无限包容性的禅宗文化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佛教,少林寺,传统文化 引言 少林寺建立以来,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逐渐成为佛教文化发展的圣地,与此同时,中国传统封建哲学开始逐渐与佛教文化融合,大大丰富了少林寺文化的内涵,随着少林寺的僧众走出庙堂,少林寺文化逐渐世俗化,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受到广泛的接受与认可,由此佛教文化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 少林寺文化的发展,也推动了佛教文化逐步影响人民的日常生活,烧香拜佛成为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佛教偈语更是在广大民众之间广泛流传,少林寺文化更是作为禅宗文化在代表,在发展中不断得到丰富与补充,形成了博大精深,个性鲜明的文化体系,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少林寺作为佛教在中国的一中独有的形式,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促进的中国文化的多样性,而中国传统文化形式也影响了少林寺的发展,从少林寺的诞生,到发展,壮大,都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中进行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少林寺密不可分,相互促进。 一,少林寺的兴起 悠悠古刹,千年少林,传奇岁月,禅宗祖庭。 嵩山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脚下少室山的密林中,并因此而得名。闻名世界古刹少林寺据目前已有一千五百余年的历史。少林寺最初建寺的时候并不是叫少林寺,而是叫“僧人寺”,传说是北魏孝文帝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罗尊者,在与都城洛阳相望的圣山——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少林寺。 而少林寺的名扬天下,却缘于另一位印度高僧菩提达摩。相传在一千五百年前,高僧勒拿摩提和菩提流在少林寺共同翻译印度世亲菩萨《十地经论》,历经三年终于完成,期间达摩祖师“一苇渡江”,来到北方,先在少林寺面壁修行数年,首倡“以心印心”的禅宗教法然后广集僧徒,历时九年,寺院逐步扩大,名声大噪,并由此确立了少林寺禅宗祖庭的崇高地位。而后达摩传法于慧可以后,离开少林寺他去。禅宗一向奉达摩为初祖,慧可为二祖,后连续单传至六祖。南北朝时期,印度各种佛教流派的典籍,已基本译为汉文。佛教思想在中国的发展,不是单靠翻译,而是与中国传统儒家经典互相发明,配合,补充,由中国僧人自身领悟创作,传播和推广。少林寺作为佛教寺庙,成为重要的佛教文化传播交流发展的圣地。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少林寺成为山贼攻击的目标,为了保护寺产,少林寺僧人组织起武装力量与山贼及官兵作战,少林功夫作为少林寺的武装力量初步形成。而后,少林寺昙宗等十三位僧人,擒拿王仁则,夺取辕州城,归顺了秦王李世民。三年后,李世民派特使臣来

温州文化习俗

温州文化习俗 永嘉四灵:代表人物(徐照、徐玑、赵师秀、翁卷) 徐照(字灵晖)、徐玑(字灵渊)、赵师秀(号灵秀)、翁卷(字灵舒) 现存最早的描写江心屿的诗。 《登江中孤屿》 东晋谢灵运 乱流趋正绝, 孤屿媚中川。 云日相辉映, 空水共澄鲜。 1、①被称为中国“山水诗鼻祖”的是东晋诗人谢灵运,世称“谢康乐”。 ②温州百姓本着对生活的热爱,逢年过节都有要制作当令的小吃来供神祭祖、招待客人、犒劳一家老少。元宵节炒槐豆,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做月饼,冬至吃汤圆,过年时更要捣年糕、炊松糕、炒炒米,日子过得滋润红火。 ③温州传统宴席上要上什么菜肴以及上菜的顺序,也有一定的讲究。一般要有八个盘头或十个盘头;分岁酒必须要有年糕,取其“年年高”之意;生日宴、寿宴一定要有长面,俗名“长寿面”;宴席的最后一道大菜一定要是整条鱼,寓意“年年有余”、“有头有尾” 2、在徜徉书本、汲取知识的同时,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自然、投向社会、投向历史。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6分) (1)温州山清水秀,景观多姿,名山秀水遍布全境。请仿照示例,介绍一处家乡景观的特点。 示例:洞头岛美,美在滩佳,美在壁峭,美在鱼儿丰。 仿句:雁荡山美,美在洞悠,美在峰奇,美在溪水秀 (2)总有一些习俗,勾起我们美好的记忆。瓯绣,是温州的传统工艺,早在唐宋时期,温州民间就有“十一十二娘梳头,十二十三娘教绣”的风俗。你从诗句中读出了什么信息?(2分) 答:温州妇女从小就学瓯绣这门手艺。(或:温州民间重视瓯绣这种传统手艺,代代相传。) (3)民俗温州中谈到,每逢四季八节,温州的岁时风俗丰富多彩。像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情是争先恐后放“开门炮”。有人认为这种习俗不好,你的看法呢?请说说理由。(2分) 答:很可惜,这些民俗包含着浓农的人情味道,有一定的文化和道德内涵,要尽力保存。或这很正常,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旧的东西肯定会被淘汰,也会产生许多新的风尚。(正反面,言之有理即可) 3、根据规划设计,温州新火车站的广场上将立一个名人塑像。为了更好地塑造温州城市形象,推动“文化大市”的建设,提高温州的知名度,根据有关专家的建议,拟以以下四个历史文化名人为塑像候选人物。你认为这四个候选人物中哪个最恰当?请从中选择一个,并简要说明理由。 候选人物:(按历史年代先后排列)谢灵运、叶适、刘基、孙诒让 你的选择是:谢灵运 你的理由是:因为他在永嘉任职期间所进行的文学创作,对我们瓯越文学产生 了无人可比的影响。他的诗篇使永嘉成为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让温州名扬天下。 4、温州乃人文荟萃之地,人物俊雅,文章风流,素为海内瞩目。凭借丰厚的文化积淀,温州人民正致力于将温州打造

湖北省黄梅一中2021年高三高考前适应性考试理综物理试题

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其中14、15、16、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其余各题的 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做出了突出贡献。关于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法拉第提出可以用电场线描绘电场的分布,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电磁现象的研究 B.安培坚信电和磁之间一定存在着联系,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突破了对电与磁认识的局限性 C.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首先较准确地测定了静电力常量 D.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证实了这一说法 15.如图3所示是用粉刷墙壁的涂料滚的示意图。使用时,用撑竿推着涂料滚沿墙壁上下滚动,把涂料均匀地粉刷到墙壁上。撑竿的重量和墙壁的摩擦均不计,而且撑竿足够长。粉刷工人站在离墙壁某一距离处缓缓上推涂料滚,使撑竿与墙壁间的夹角越越小。该过程中撑竿对涂料滚的推力为F1,墙壁对涂料滚的支持力为F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F1、F2均减小 B.F1、F2均增大 C.F1减小,F2增大 D.F1增大,F2减小 16.如图所示为一种自动跳闸的闸刀开关示意图,O是转动轴,A是 绝缘手柄,C是闸刀卡口,M、N接电线,闸刀处于垂直纸面 向里、B=1 T的匀强磁场中,CO间距离10 cm。当磁场力为0.2N 时,闸刀开关会自动跳开。则要使闸刀开关能跳开,CO中通过的电流的大小和方向为( ) A.电流方向C→O B.电流方向O→C C.电流大小为1A D.电流大小为0.5A 17.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的电动势为E,内阻为r,电感L的电阻不计,电阻R的阻值大于灯泡D的阻值。 在t=0时刻闭合开关S,经过一段时间后,在t=t1时刻断开S。下列表示A、B两点间电压U AB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中,正确的是( ) 18.如图所示,一种β射线管由平行金属板A、B和平行于金属板的细管C组成。放射O在A极板左端,可

黄梅县县歌《黄梅飘香》评歌曲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香曲好听口常开 ——评黄梅县县歌《黄梅飘香》 石雪峰 近年来,黄梅城乡到处在传唱一首名为《黄梅飘香》的民歌,大家都把它当作县歌来传唱,其普及的程度不亚于当年的《东方红》和《大海航行靠舵手》,但个中没有丝毫行政干预手段,完全是男女老少自愿的由衷的歌唱。 《黄梅飘香》(以下简称《香歌》)歌词共四段: 说黄梅,赞黄梅, 佛教禅宗发源地。 东山白莲展玉容, 西山碧流生灵气。 一方名寺开先河, 天下禅林奠宏基。 四祖五祖飘古香, 佛教大事问黄梅。 说黄梅,赞黄梅, 黄梅挑花发源地。 根根银针多灵巧, 缕缕彩线出神奇。 诗情画意任我描, 吴风楚韵收眼底。 四乡八里飘花香, 万千巧手绣黄梅。 说黄梅,赞黄梅, 黄梅戏曲发源地。 田歌畈腔采茶调, 村村塆塆皆有戏。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男女老少是戏迷, 字正腔圆歌声美。 四面八方飘艺香, 欣逢盛世唱黄梅。 啊,魅力新黄梅, 愿你明天更美好呀, 可爱的新黄梅! 魅力新黄梅, 愿你飘香千万里呀, 可爱的新黄梅! 《香歌》于2008年9月首次登台就一炮打响,在第四届鄂东民歌大赛中荣获金奖,后被湖北省文化厅、黄冈市人民政府遴选为 '2009中国·湖北第七届黄梅戏艺术节闭幕式主题歌并荣获创作一等奖;同年被湖北音乐家协会评选为“湖北形象歌曲”,并分别被中国音乐家音像出版社和扬子江音像出版社制成光碟,在全国公开发行。 这首歌词作得好,曲谱得好,演员也唱得好。正是这三好引起了万众共鸣,在黄梅《香歌》每日不绝于耳,经年不衰,许多人将它下载为手机和电话机铃声,许多商家店铺将它作为广告歌曲滚动播放以招来顾客,许多年轻母亲将它作为“摇篮曲”催娇儿入睡,还有长期头痛病患者反映听《香歌》能减轻症状比吃药管用,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香歌》为什么能产生如此重大且深远的轰动效应呢?通观全局,我觉得不外乎四个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一、主题突出,立意新颖。鄂东黄梅是我国很特别的一个县份,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交通便捷,经济发达,民风纯朴且自然风光旖旎,可供描写和歌唱的东西很多很多,而一首歌的容量又只有那么大,怎样才能窥一斑而见全豹呢?作者敏锐地从文化领域切入,因为世间万事万物最终都是以文化来收束终结的。

禅宗与中国文化

禅宗与中国文化 今天我很荣幸到这里来跟大家讨论关于“禅宗与中国文化”的问题。我要先说明一点,从一名历史学家的立场出发,我和禅宗爱好者以及信仰者的想法是不一样的。爱好者和信仰者就好象是在前台看戏的观众,它是把戏当做真,然后跟台上的演员同悲共喜,跟他一起投入感情。历史学家要看的是一个真实状态,也就是说要去后台看演员卸了妆以后,不那么亮丽的状况。所以作为一名历史学家来讲,禅宗可能略略让人有点扫兴。但是我希望大家明白,这可能是比较接近真实历史的状况。 在历史上,禅宗思想影响了中国的很多士大夫,使得中国士大夫走上了寻求自然、放松的道路。在传统士大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上,禅宗是对儒家精神世界的一种补充,成为士大夫可以在责任和放任、入世和出世之间找到自我协调和自我放松的一种方式。同时,禅宗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也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从古代中国人的思维世界来看,千奇百怪的禅宗语录相对于理性思维方法而言,是另类的特别的思考方式。对于今天的思维世界,尤其是对西方传过来的科学和理性的思维习惯也有特别的冲击和启发的意义。 禅宗已经不仅仅是中国的,甚至不仅仅是东亚的,而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可以说禅宗在一百多年以来,已经传播到了世界的各个地方。在英文里面,禅宗的“禅”不叫做禅,叫做“zen”。这是因为最早把禅宗的思想和文化传到世界的是日本人。日语里面“禅”念“zen”,所以英文里面很多都是写成“zen”,而不是“chan”。二十世纪初,日本的铃木大哲,把禅宗带到了西方。他用英文写了很多书,引起了西方人对于禅宗的重视。但是真正在世界上流行开来,是跟60年代整个世界出现的文化变迁有关系。60年代是一个现代的西方世界受到文化冲击的时代。大家可能都听说过那个时候有所谓“垮掉的一代”,还有嬉皮士运动,新浪潮电影,还有反越战。在对自身的西方文化强烈置疑、挑战和反叛的这么一个运动里面,禅宗的很多思想借着这个机会在西方变得非常流行,以至于成为很多人信奉的文化和研究的题目。 很多人认为禅宗能够给生活在现代化城市中的人们缓解焦虑和紧张。是一种可以带来生活改变的新资源。所以现代很多人都认为,禅宗作为一种思想资源,已经不再仅仅是中国的,也不再仅仅是东亚的,而有可能它是全世界的。 一、从历史学的角度看禅宗 我们先从两首禅宗史上最著名的寄语说起。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叫“明镜说法”。在唐高宗的时代,岭南有一个砍柴人姓卢。拜在湖北黄梅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禅师门下。弘忍禅师门下有很多的学生。当他年纪大了,要挑选接班人时,他就要求众弟子,谁想继承他的衣钵就写一首诗来表达对佛教道理的理解。有一个叫做神秀的弟子,就写了一首寄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个话浓缩了佛教的一个根本的道理。就是:心灵就像一面透明澄澈的镜子,外在世界就像灰尘。不想让外在的污浊的世界污染了你的心灵,你就要经常的打扫和擦拭这面镜子,让它保持干净。大家都认为这首诗写的非常好。可是这个卢行者听了以后就说,好是很好,但是不够彻底。他不会写字,就求别人帮他代笔,写了一首寄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话的意思就是说,按照大成佛教中的道理,智慧本来就不是树。(菩提就是智慧的意思)心灵也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镜子,人心中的佛性永远都是清静的,哪里会有什么尘埃。因为按照大成佛教的说法,一切都是虚幻的假象,没有永恒不变的本质的东西。尘埃它也是虚幻的,所以既然尘埃是虚幻的,你擦拭什么呢。这两首诗差别是很大的,以至于后来形成了中国禅宗最有代表性的两个对立的流派,就是北宗和南宗。卢行者就是禅宗的第六代祖师慧能。因为神秀的根据地在现在的洛阳一带,而后来慧能到了广东。所以,以神秀为领袖的宗派叫北宗,以慧能为领袖的叫南宗。后来南宗占了上风,成为禅宗的主流。

湖北省黄梅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6月适应性训练十 英语试题

黄梅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6月适应性训练(十) 英语试题 第二部分:词汇知识运用(共两节,满分40分) 第一节单项选择(共10小题;每小题l分,满分l0分) 1. My mother is English teacher in No. 2 Middle School. A. a B. the C. an D. / 2.When you don’t know a word, you can _________ in the dicti onary. A. look it up B. set it up C. give it up D. pick it up 3.Thomas wants to know ______Nina lives. A. where B. who C. what D. if 4.He is the only one of the students who __________a winner of scholarship for three years. A. is B. are C. have been D. has been 5. It was a _______story, and we all got ________. A. shocking; shocking B. shocked; shocked C. shocking; shocked D. shocked; shocking 6.Only in this way ____to make an improvement in the operating system. A. you can hope B. you did hope C. can you hope D. did you hope 7.—What about ____ book? —It’s too difficult ____ book for beginners. A.the; a B.a; a C.a; the D.the; the 8. This classroom is __________ that one.

黄梅-特产介绍

黄梅特产简介黄梅鱼面明朝时作为贡品连年上贡朝廷,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色白如银,条细如丝,越煮越清,面越透明,口感鲜嫩,色味俱佳。黄梅鱼面问世以来,深受食客欢迎,适合各种年龄阶层的人食用,其烹调方便,可油炸,生炒,热煮。并可陪辅各种肉类和素菜,使主菜更为增色。易贮耐存,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 特点:条细如丝味道鲜美柔韧皆可 黄梅豆米茶芳香四溢,润喉爽口,香甜回荡,清心明目,提神益气,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黄梅豆米茶是盛于黄梅一带的传统民间饮品,始于公元1777清朝乾隆年间,因在春节、元宵节期间家家户户用于招待宾客,又因其主要原料“芫荽”在黄梅乡土话中接近于“元宵”,由此得名。每到春节来临之时,家家户户都备有此茶,分成两个碗装,新鲜香菜用盐腌一下放在一个碗内,有人来串客,就冲泡给客人喝,自家饭后吃油腻了也冲泡喝。 特点:清香四溢,民间饮品,历史悠久。 黄梅大蒜种植历史悠久,行销九江、河南、河北及东北各省。1949年以前,黄梅大蒜种植面积在万亩以上,年产大蒜250万公斤以上。其品种有“独蒜”、“头广”、“二广”、“苏

蒜”。“独蒜”特征为鳞茎不分瓣,个大、色白、肉厚、辛香味较淡;“头广”个小色红,内分5-7瓣,辛香味较浓,又称香蒜;“二广”色微红,个小,内分4-6瓣,味与“头广”无异;“苏蒜”蒜陀大而白,又称“白蒜”,辛香味较淡。 特点:肉厚色白个大 黄梅粉丝产地是湖北省黄梅县。黄梅粉丝用蚕豆、绿豆等加工精制而成。黄梅粉丝始产于明末清初,具有韧性强、丝直均匀、洁白晶亮、耐烹煮、不浑汤、不易断等特点。黄梅粉丝远销英国和东南亚各国,为黄梅传统出口产品。 始于明末清初韧性强丝直均匀 太白湖藕——明代被列为贡藕。产地系黄梅太白湖。该湖之藕与众不同,折断之后“九孔十三丝”。明代皇帝朱元璋未开国之前,兵败太白湖时,曾吃过太白湖藕,终生难忘,登基后命每年农历八月初一采第一批藕进贡,后称太白湖藕为“贡藕”;清代被列为慈禧太后菜谱。太白湖藕鲜嫩洁白,脆爽香甜,生食熟做,花样众多,长吃不厌。太白湖藕精制成藕粉后,远销日本、美国、香港等地。 特点:脆爽香甜生食熟做贡藕 黄梅独山红苕为黄梅的特产黄梅独山独特的土壤、气候条件使独山红苕具有个头均匀,表皮光滑,颜色鲜亮的特点。

黄梅县蔡山镇概况

黄梅县蔡山镇 [概况]蔡山镇地处黄梅西南部,面临长江,东与本县孔垅镇接壤,西与武穴市龙坪镇毗邻,北倚太白湖畔。全镇版图面积110.8平方公里,55个村(居委会、场),人口近10万,耕地面积6.8万亩,其中水田2.6万亩。是胡大荣将军的故乡,享有“十里棉乡”,“鱼米之乡”,“晋梅之乡”,“挑花之乡”,“戏曲之乡”,“体育之乡”,“武术之乡”,“楹联之乡”之美称。 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前有黄金水道,中有沿江一级公路,孔武公路,京九铁路,五级火车站一座,后有环太白湖公路,水路、公路、铁路构筑蔡山大交通的网络。尤其是沿江一级公路的建设,拉近蔡山与长江经济带,武汉城市经济圈,昌九经济走廊,皖江经济带,大别山实验区和小池“桥头堡”的距离,使蔡山成为黄梅西部沿江交通要塞,边陲重镇。 人文底蕴十分浓厚。在黄梅下乡百里平川的大地上,突兀一座海拔仅58米的蔡山。蔡山历史悠久,传说神奇,古迹甚多,景色宜人。山上有东晋支遁大师亲手栽培的晋梅,传说,全世界晋梅只有三棵半,蔡山晋梅属一棵,为晋梅“寿星”,每逢冬春“晋梅”傲雪盛开梅花2次,故又称“二度梅”,堪称中华瑰宝。山上还有一座千年古刹“江心古寺”,名震禅林,蜚声中外。蔡山是地藏王菩萨第二道场,传说,地藏王菩萨年年月月在九华山,每年七月三十到蔡山,故蔡山有“小九华山”之称。山上还有驰名中外的摘星楼,唐代诗人李

白巡游到蔡山,写下“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千古绝句。2004年,黄冈市旅游局批复蔡山为“江心古寺、晋梅”旅游风景区。经过几年的恢复与开发,蔡山有江心古寺,千年晋梅,地藏王殿,危楼百尺,泼墨留痕,英布王井,齐姬古墓,甘露梅苑,碧莲河池,九华古城,残岩夕照,龟峰独秀等古迹景点。2014年,蔡山镇抓住黄冈市文化小镇建设的机遇,开发“梅苑景区”,方圆300亩,百余种灿烂的梅花园已成为天然氧吧,休闲旅游圣地。蔡山“古迹游”,“梅之旅”正走向火爆。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蓖麻良种,大棚蔬菜,稻虾连作,鱼珠混养,鑫联养牛,新洲林业等特色农业板块基地普遍开花。村村实现道路硬化,亮化,建起“立面统一改造,绿树红花相映,村居整洁卫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3个。初步形成以建筑建材,纺织服装,电动汽车,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主导产业。改造老城区,开发新城区,美化移民区,完善工业区,打造新景区方兴未艾,硕果累累。2014年,全镇实现社会总产值26.5亿元,比2008年增长168.5%;农业总产值12.9亿元,比2008年增长149%;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1亿元,比2008年增长492%,;财政收入1280万元,比2008年增长308%,;其中鑫诚纺织年税收突破100万元,创历史新高;农民人均纯收入9065元,比2008年增加5275元;规模以上工业增长值3.64亿元,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2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2亿元;数字广播电视发展用户1.1万户,入户率54.5 %;村村响55个村,通村率100%;人口出生率达13.5%;计

湖州德清风俗

目录 一、德清简介 (2) 二、下渚湖“三道茶”风俗 (4) 三、下渚湖一带节日风俗 (7) 四、蚕花庙会 (9) 五、乾龙灯会 (10) 六、所感所想 (12)

家乡德清的风土人情 一、德清简介 德清县位于浙江北部,东望上海、南接杭州、北连太湖、西枕天目山麓,处长三角腹地。总面积936平方公里,现辖9个镇、2个乡、151个行政村,总人口43万。 德清因濒临余不溪,取政德清明如水之义。宋代诗人葛应龙《左顾亭记》道:“县因溪尚其清,溪亦因人而增其美,故号德清。”在近1800年的建县历史中曾有永安、永康、武康、武源、临溪等名。唐天授二年(691)分武康东境17个乡置武源县,后改为临溪县;天宝元年(742)改临溪为德清县。宋至清,武康、德清两县相沿。1958年武康县并入德清县,并置武康镇。德清有千年古刹云岫寺、宋代石桥等一大批历史文化遗迹,还孕育了沈约、孟郊、管道昇、俞平伯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 德清“五山一水四分田”,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名山之胜、竹茶之地、文化之邦”之美誉。德清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良渚文化、古代防风文化和瓷文化。境内有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莫干山,江南最大湿地、防风古国故里下渚湖,东部千年水乡古镇、素有“千年古运河、百年小上海”之誉的新市。 德清区位优势十分突出。全县11个乡镇有7个乡镇与杭州接壤,是杭州都市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县(区)之一。杭宁高速公路、申嘉湖(杭)高速公路、104国道、09省道、宣杭铁路、京杭运河、杭湖锡线航道穿境而过,杭州K588公交车直通县城武康。武康距杭州市中心仅半小时车程,距杭州萧山国际机场40分钟车程,距上海、宁波、南京均在2小时车程以内。随着宁杭高铁的加快建设、杭州绕城高速公路西复线和轻轨的规划,德清临杭近沪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显现。

禅宗与中国文化精神

https://www.360docs.net/doc/b18574301.html,/f?kz=1245742819 禅宗与中国文化精神 ?罗安道人?8位粉丝?正式会员4 ? 1楼 佛教作为外来宗教,为什么能和中国本土文化很好融合,并产生出极有生命力的宗派——禅宗呢? 要弄清这一问题,先必须讲清楚禅宗的精神。而要讲清楚禅宗的精神,又必须交待清楚禅宗和禅的关系。 禅是印度古代宗教中相当普遍的修行方法,不是佛教独有的,佛教只不过继承发展了这一方法。佛教有很多修行法门,常称“八万四千法门”,禅修是最普通、最重要的修行法门之一。禅常称定,要求修者保持头脑的专一、清净、安宁,通过这种专一可以发生智慧,故又称“静虑”、“思维修”。修禅者在安静的意识状态下,发挥想象,思考人生的根本问题,对各种现象的本质进行观照,后来还发展为对西方极乐世界、净土的观想。禅最后要达到一种认识现象本质的智慧,佛教称这种智慧为般若,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是平等的、无分别的智慧。这种智慧在不同宗派里,有不同的说法,有的强调觉,有的强调悟。总之,是通过定来发慧,禅或定只是达到慧的方法、途径、工具,不过也是不可缺少的。佛教之根本可概括为戒、定、慧三学。首先要守戒,在此基础上坐禅、入定,最后达到慧,即正确认识到现象世界是平等的、无差别的,因缘和合所成的,是假象、幻象,没有独立自性。 佛教各宗派都重视禅修,但各派之间对禅修的认识却不同。禅宗强调的,不是一般的禅,是最上乘禅。慧能在《坛经》中把禅分为四个不同的层次。小乘禅是“见闻转诵”,只知道念经,生吞活剥,不能很好地理解经文的意义。中乘禅是“悟法解义”,能领悟佛法,把握佛法的意义,不过也只是对佛教表面意义的一种了解。大乘禅是“依法修行”,能按照正法进行修行,很多大乘禅师都是这样做的。最上乘禅则是“万法尽通,万法具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最上乘禅实质上是一种对佛教根本精神的全面把握,“万法尽通,万法具备”就是说明这一点。再说“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般修行求解脱的人,大多以分别见设想有一个彼岸、菩提、涅盘在那儿,因此就想求得菩提、涅盘,到彼岸去。但是大乘般若经和《维摩诘经》等经认为,一切法的实相都是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空即色,非色非空,强调不离烦恼而得

黄梅特色1 方言

黄梅方言 黄梅,位于湖北省最东端,连赣接皖,地处吴头楚尾,素有“鸡鸣三省”之称。这里是黄梅戏的发源地,所以又有黄梅戏故乡之称。黄梅县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即公元598年,因山上多黄梅树而得名,距今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她南临浩浩扬子江,北依巍巍大别山,往北群山起伏,东南湖港交错,县城以下平川百里,全县总面积1700平方公里,总人口96万,全县16个乡镇,512个行政村。黄梅贾昌,七省通衢,是京九铁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是昌九经济走廊与皖江经济走廊的连接点。她上起三峡,下承浦东,成为华东、华中地区的金三角。京九、合九铁路在黄梅交汇,全长73公里,105国道纵贯南北,沪蓉、京福两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长江黄金水道过境58.86公里,九江长江大桥飞跨南北,境内县乡公路四通八达,形成了新的九省通衢之地,成为通江入海、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交通枢纽。 由于黄梅县幅员辽阔,方言种类甚多,甚至每个乡镇的方言都有所区别,但其主要分为上乡话和下乡话,上乡话与下乡话的划分以孔垅镇为界,孔垅镇以北为上乡,孔垅镇以南为下乡,并且在语言上有很大的差异。上乡话以城关方言为代表,下乡话以小池方言为代表。黄梅方言由来已久,已无从考证,很多词汇现已不知道它的原字词是什么,在本汇编中所例方言字词也就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的含义了,我们只能是取它的读音。 黄梅话中有很多语汇非常经典,作为地方文化有必要继承和发扬。 梳理1 一、称谓篇 我恩哦(连读) 你恩 他Kai(上乡)、Kei (下乡) 我们恩哦带地(上乡)、恩哦队地(下乡) 你们恩带地(上乡)、恩队地(下乡) 他们Kai带地(上乡)、Kei对地(下乡) 父亲罢把、(过去叫爹)、老头儿(下乡) 母亲恩妈 爷爷嗲dia(上乡)公(下乡) 奶奶奶(上乡)婆(下乡) 外公嗄公嗲dia(上乡)、嗄公(下乡) 外婆嗄婆奶(上乡)、嗄婆(下乡) 舅舅母(第二声) 舅娘:舅娘(上乡)、舅姆娘(下乡) 小舅子:母舅(上乡)、恩阿儿母舅(下乡) 小姨子:姨娘 中年妇女:假乃(上乡)、嫂儿(下乡) 老年妇女:奶奶(上乡)、老码儿(下乡) 姐姐:假(上乡)、姐(下乡)

最新整理初中语文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古诗词鉴赏整理.docx

最新整理初中语文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古诗词鉴 赏整理 七年级下课内外古诗词鉴赏 1、《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 月夜,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独坐幽篁无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1、月夜竹林的幽静,以弹琴长啸反衬。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独坐、弹琴、长啸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月夜,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附其它有关赏析:一: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3)请你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该诗所展示的画面。 【参考答案】 (1)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2)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的心境。(3)提示该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3、“幽”“树林”中的“幽”深“渲染了怎样的境界? 答:“幽“深”等字的运用,渲 染了一种幽静、雅致的境界。 4、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情? 答:独坐、弹琴、长啸。高雅闲适、超凡脱俗的性情。 5、这首诗借助景物描写,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答:宁静、淡泊的心情。 2《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试赏析“暗”和“散”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3、“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历代评论家说“折柳”是全诗的关 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禅宗文化

禅宗文化 收藏打印关闭字体:[大 宜春,古属袁州、瑞州、临江、南昌四府,今辖袁州、樟树、丰城、高安、靖安、奉新、上高、宜丰、铜鼓、万载三市六县一区。宜春悠久历史耀古烁今,众多人杰灿若星辰。宜春城有2200多年的历史,为历代州府首邑。千古名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所指其人其物均出自宜春。宜春的钟灵毓秀,蕴藏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尤以唐宋以来,佛教禅宗文化在宜春这片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北宋诗人黄庭坚在一首诗中写了段见闻:“我穿高安过萍乡,七十二渡绕羊肠。水边林下逢纳子,南北东西古道场。”描绘了古宜春一派梵天佛国的景象。现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靖安宝峰寺方丈一诚大师欣然题笔“宜春是禅宗圣地”。 称宜春为禅宗圣地,是因为宜春这块版图上,集中闪烁着许多决定禅宗发展走向的亮点。一般认为,确定禅宗教义的是六祖慧能,大兴禅宗道场的是马祖道一,始创禅宗戒律的是百丈怀海。这三位祖师中,马祖舍利塔在靖安宝峰寺,怀海归真于奉新百丈山,其灵骨均安葬在今宜春市境内。而禅宗真正的创始人慧能,志载也曾结茅靖安山中,其地后辟为禅院,寺名亦以慧能弘法之地“曹溪”而命之。 禅宗发展到“一花开五叶”时,进入了极盛期。所谓“五叶”,即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大宗派。后来临济宗下派生出杨歧、黄龙两宗,故曰“五家七宗”。史称“江右奥区”的宜春市,为禅宗各家的孕育繁衍、成长壮大提供了一块充满生机的沃土。 禅宗五家中,沩仰、临济、曹洞三宗出现于晚唐。临济宗萌芽于宜丰黄檗,曹洞宗扬穗于宜丰洞山,沩仰宗结果于袁州仰山。沩山灵祐先于奉新百丈山师从怀海,后迁湖南沩山,其弟子慧寂徙居宜春仰山,别创禅宗一派,是曰“沩仰宗”。黄檗希运亦于百丈山师从怀海,后居宜丰黄檗。其弟子义玄远赴河北临济院,又创禅宗一派,是曰“临济宗”。曹洞宗创始人良价,系云岩昙晟的弟子,昙晟亦师从怀海二十年。良价云游至宜丰洞山,又创禅宗一派,是曰“曹洞宗”。 禅宗五家中,云门、法眼二宗出现于五代。两宗虽不发祥于宜春,但其法嗣们却都相中了宜春这块风水宝地以振宗风。云门始祖文偃一传弟子道谦禅师出居靖安宝峰,法济禅师出居宜丰黄檗,清禀禅师出居宜丰洞山。法眼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