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N材料的极化效应

GaN材料的极化效应
GaN材料的极化效应

GaN材料的极化效应

高中化学实验汇总及现象总结

高中化学实验汇总及现象总结 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烟同时生成一种白色物质。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3.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5.加热试管中碳酸氢铵: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试管上有液滴生成。 6.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现淡蓝色。 7.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热。 8.在试管中用氢气还原氧化铜: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物质,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9.用木炭粉还原氧化铜粉末,使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黑色氧化铜变为有光泽的金属颗粒,石灰水变浑浊。 10.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 11.向盛有少量碳酸钾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盐酸:有气体生成。 12.加热试管中的硫酸铜晶体: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粉末,且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13.钠在氯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14.点燃纯净的氯气,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发出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 15.向含有Cl-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6.向含有SO42-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7.一带锈铁钉投入盛稀硫酸的试管中并加热:铁锈逐渐溶解,溶液呈浅黄色,

并有气体生成。 18.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19.将Cl2通入无色KI溶液中,溶液中有褐色的物质产生。 20.在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21.盛有生石灰的试管里加少量水:反应剧烈,发出大量热。 22.将一洁净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溶液颜色逐渐变浅。 23.将铜片插入硝酸汞溶液中:铜片表面有银白色物质附着。 24.向盛有石灰水的试管里,注入浓的碳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25.细铜丝在氯气中燃烧后加入水:有棕色的烟生成,加水后生成绿色的溶液。 26.强光照射氢气、氯气的混合气体:迅速反应发生爆炸。 27.红磷在氯气中燃烧:有白色烟雾生成。 28.氯气遇到湿的有色布条:有色布条的颜色退去。 29.加热浓盐酸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有黄绿色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 30.给氯化钠(固)与硫酸(浓)的混合物加热:有雾生成且有刺激性的气味生成。 31.在溴化钠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后再加稀硝酸:有浅黄色沉淀生成。 32.在碘化钾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后再加稀硝酸:有黄色沉淀生成。 33.I2遇淀粉,生成蓝色溶液。 34.细铜丝在硫蒸气中燃烧:细铜丝发红后生成黑色物质。 35.铁粉与硫粉混合后加热到红热:反应继续进行,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物质。 36.硫化氢气体不完全燃烧(在火焰上罩上蒸发皿):火焰呈淡蓝色(蒸发皿底部有黄色的粉末)。 37.硫化氢气体完全燃烧(在火焰上罩上干冷烧杯):火焰呈淡蓝色,生成有刺

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下群体极化现象的研究与分析

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中群体极化现象的研究 与思考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应用系周青 【摘要】网络做为“第四媒体“在文化传播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增大,网络文化在促使多元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实践研究证明,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中群体极化现象的极端主义意识尤为突出。网络文化中的极端主义意识成因是多个方面的:网络、网民和网络舆论管理所自有的特点是形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主要成因。及时发现社会现实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建立有效的信访制度,为弱势群体提供切实有效的权利保障。利用网络文化的传播方式,建立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树立以公意为代表的主流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网络热点事件群体极化舆论网络文化极端主义价值观 0引言 近年来网络在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利用网络作为舆论载体而形成的网络文化也出现了诸多问题,网络文化中的极端主义意识初见端倪,特别是网络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出现的以“网络狂欢”、“人肉搜索”等为代表的群体极化现象备受争议。网络中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到底源在何处,说法不一,关于其成因仍然没有系统的的研究和论证。 研究网络传播过程中的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和特点,不仅有利于合理有效的对网络文化进行引导和监督,防止极端主义文化意识的滋生和蔓延,同时也有利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的实现。1群体极化的原始定义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最早是由James Stoner于1961年发现群体讨论时的现象而提出①。对群体极化狭义的解释为:群体极化是指在群体中进行决策时,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向某一个极端偏斜,从而背离最佳决策。在阐述论点、进行逻辑论战时,一些成员变得具有防御性。当他们面对挑衅时,态度会变得更为固执甚至走向极端。 2调查研究结果与讨论 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下产生的群体极华现象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在这里我们主要对我们统计、调查取得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找出其中的规律,为有效引导和预防提供参考。 通过统计、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命题: (1)基于WEB2.0下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中的群内同质、群际异质现象造成的主流价值观的难以形成和不同观点的不可调和是造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客观原因。 WEB2.0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易在网络文化中行形成的现象是群内同质化和群际异质化,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的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网络文化的宽容度给予了不同声音发表的平台的的同时也给与了极端主义滋生的温床,而WEB2.0技术的群聚效应更加剧了网络群体极化的发生。 (2)网络舆论主体网民中存在的“阶级对立“、道德和责任的缺失与分散,以及网民的低龄化是造成网络群体极化的主观原因。 网络舆论中体中存在的阶级对立问题反映到我国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其实就是弱势群体的问题(这里的弱势是相对的概念)。网络文化是补偿性文化,互联网是有着巨大吸引力的虚拟空间。人们通过在网上发泄,

高中化学方程式和反应现象归纳

高中化学方程式和反应现象归纳大全 1.2Mg+O 2 2MgO 剧烈燃烧.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放热.产生大量白烟白色信号弹 2.2Hg+O 2 2HgO 银白液体、生成红色固体拉瓦锡实验 3.4Al+3O 2l 2 O 3 银白金属变为白色固体 4.3Fe+2O 2Fe 3 O 4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热 5.C+O 2CO 2 剧烈燃烧、白光、放热、使石灰水变浑浊 6.S+O 2SO 2 剧烈燃烧、放热、刺激味气体、空气中淡蓝色火焰.氧气中蓝紫色火焰 7.2H 2+O 2 2H 2 O 淡蓝火焰、放热、生成使无水CuSO 4 变蓝的液体(水)高能燃料 8.4P+5O 22P 2 O 5 剧烈燃烧、大量白烟、放热、生成白色固体证明空气中氧气含量 9.CH 4+2O 2 2H 2 O+CO 2 蓝色火焰、放热、生成使石灰水变浑浊气体和使无水CuSO 4 变蓝的液体(水)甲烷和天然气的燃烧 10.2KClO 3MnO 2 2KCl+3O 2 ↑生成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实验室制备氧气 11.2KMnO 4K 2 MnO 4 +MnO 2 +O 2 ↑ 紫色变为黑色、生成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实验室制备氧气 12.2HgO2Hg+O 2 ↑ 红色变为银白、生成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拉瓦锡实验 13.2H 2O2H 2 ↑+O 2 ↑ 水通电分解为氢气和氧气电解水 14.Cu 2(OH)2CO 3 2CuO+H 2 O+CO 2 ↑ 绿色变黑色、试管壁有液体、使石灰水变浑浊气体铜绿加热 15.NH 4HCO 3 NH 3 ↑+H 2 O+CO 2 ↑ 白色固体消失、管壁有液体、使石灰水变浑浊气体碳酸氢铵长期暴露空气中会消失

增长极的“淋下”和“极化”效应

增長極的“淋下”和“極化”效應 ——論上海浦東開發與江西經濟的協調發展 李建德 發展的不平衡性是無法否認的事實。江西經濟的增長和發展總要受到近鄰增長極的影響。如何使九十年代上海浦東開發與江西經濟發展協調起來並取得最大的總體效應,是我們必須研究的。 一、基本概念的回顧 上海浦東和江西之間,不僅是地理空間之間的關係。浦東開發與經濟發展之間關係的問題,實質上是如何解決不同區域之間的發展規劃問題。增長極理論,正是能被應用於中心城市和周邊地區發展規劃問題的經濟理論。 關於增長極與周邊地區之間的經濟功能,繆爾達爾在1957年提出了“擴散效應”與“回波效應”這兩個概念。不久,美國的赫希曼提出了類似的一對概念:“淋下效應”和“極化效應”。赫希曼把增長極對經濟落後周邊地區的積極影響稱為淋下效應,而其消極影響則稱為極化效應。分析影響增長極地區對周邊地區淋下效應和極化效應綜合結果的因素和機制是我們今天分析浦東開發與周邊地區經濟發展之間功能互動所必不可少的理論出發點。 二、影響淋下和極化效應的因素 我們認為,增長極地區對經濟相對落後周邊地區的淋下效應和極化效應的強弱受以下四個因素的影響。 (一)增長極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具有不同效應強度的淋下效應和極化效應。 增長極在形成之初與周邊地區的勢位元差還不明顯,因此,它對周邊地區的購買力還有限,其向外擴散的投資能力則幾乎不可能,它對本地的潛在失業都還沒有吸收完;另一方面,增長極地區的起步總或是擁有交通之便利或資源之富集,因此它對周邊地區的人才和資金都具有相當的吸引力。在這個階段,增長極地區的淋下效應很微弱,而極化效應則已有相當強度,因此,總的來說增長極對周邊地區的影響是消極的。隨著增長極的發展,其與周邊地區的勢位元差日益擴大,尤其是當它有能力向周邊地區擴散生產的管理技術以及能向周邊地區投資時,其極化效應雖然也在增強,而淋下效應的強度則會更快增高。這時就會轉折為淋下效應為主的影響。 可見,增長極對周邊保持一定的勢位差是強化淋下效應的必要條件。九十年代浦東開發顯然不再屬於上海的早期開發,而是經濟趨於成熟後的深度開發,所以,應該也可能不過於向極化效應傾斜,應該也可能使上海繼續發揮其淋下效應為主的積極作用。 (二)在不同的經濟運行機制中,增長極的淋下和極化效應各不相同。 不論是在繆爾達爾還是在赫希曼的分析中,增長極對周邊的正負作用都是指市場力量下的自發效應。由於市場失敗的存在以及這種失效的影響日益擴大,當代幾乎已經沒有一個國家和地區能單純由市場來導向整個經濟的運行了。阿羅指出,市場失效時替代市場的是組織。限定地說,企業、工會、大學、政府等都是組織,在價格體系或市場不能適當發揮作用的領域中,這些組織能夠配置資源。在區域經濟的功能關係上也是如此。當增長極和周邊的經濟勢位落差太大時就足以形成一定的動力,或通過企業組織的發展,或通過政府行政的調控,放大市場中淋下效應,減弱市場的極化

高中化学反常现象大全

高中化学反常现象大全 1. 一般非金属导电性差,但石墨是良导体,C60可做超导材料。 2. 原电池中,一般负极为相对活泼金属。但Mg、Al电极与NaOH溶液组成的原电池中,负极应为Al而不是Mg。 3. 稀有气体结构稳定,性质极不活泼,但在特殊条件下也能发生化学反应,目前世界上已合成多种含稀有气体元素的化合物。 4. 有机物中若含有不饱和键,可以发生加成反应,但酯类或羧酸中, 一般很稳定而难加成。 5. 对于结构相似,相对分子质量越大,沸点越高,但在同系列氢化物中HF、H2O、NH3沸点反常,原因是它们易形成氢键。 6. 使用指示剂时,应将指示剂配成溶液,但使用pH试纸则不能用水润湿,因为润湿过程会稀释溶液,影响溶液pH值的测定。 7. 同周期的元素中,原子最外层电子越少,越容易失去电子,还原性越强,但Cu、Ag原子的还原性却很弱。 8. 原子电子层数多的其半径大于电子层数少的,但锂的原子半径大于铝的原子半径。 9. 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一般等于其族序数,但O,F却不是。(OF2是存在的) 10. 同主族元素的非金属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减弱,但硒酸的酸性却比硫酸的酸性强。 11. 二氧化碳通常能来灭火,但镁却能与它燃烧。 12. 氧元素一般显-2价,但在Na2O2、H2O2等物质中显-1价。 13. 元素的氧化性一般随化合价的升高而增强,但氯的含氧酸的氧化性顺序却是 HC1O 〉HC1O2 〉HC1O3 〉HC1O4。 14. 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各周期元素一般是以活泼金属开始的,但第一周期却是以非金属开始的。 15. 通常金属单质一般为固态,但汞却是液态。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简析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简析 戴笑慧冷天虹 去年底,由经济学家茅于轼出任理事长的北京某研究所发布“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研究报告,称确保18亿亩耕地以保障粮食安全的观点是错误的,耕地保护会导致房价大涨。与会的原国家粮食储备局局长高铁生怒而退场。此事被报道后立刻引起广泛关注,为茅先生观点摇旗呐喊者有之,大骂茅为“汉奸走狗”的亦有之,且数量更多。笔者对2008年12月25日网易报道这则新闻后的7465条跟帖评论进行了分析,得到结果如下表。①另外,笔者还对同条新闻在搜狐网的1915条跟帖评论②进行分析,得出基本相等的比例。 占绝大部分的反对茅于轼意见的跟帖中,简单的谩骂、谴责又占了绝大多数,其中网易4580条,占全部反对意见跟帖的87%;搜狐1188条,占84%,这两个比例也几乎相等。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对茅于轼观点无论赞同还是反对,都可以自由发表评论,即使是使用尖刻的语言。但为数众多的无理谩骂之词,只能表现出发帖人的丧失理性和个人偏见。网络上类似情况并非今日才见,比如最近的杭州飙车事件、邓玉娇刺死公务员事件,网络论坛中都出现了大量非理性的偏激言辞,这都可以称为网络群体极化现象。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 1961年詹姆斯?斯通(James Stone)在验证群体决策时发现:“如果一开始群体内成员的意见比较保守的话,经过群体的讨论后,决策就会变得更加保守;相反,如果个人意见趋向于冒险的话,那么讨论后的群体决策就会更趋向于冒险,这种现象被称为‘群体极化现象’”。③通过暗示和感染使得群体的意志传递给个人,使得个人服从群体的意志。当群体本身就存在偏见的时候,这种表现更加明显。 法国学者塞奇?莫斯科维奇对群体极化现象进行过深刻的研究,他在其著作《群氓的时代》里详细地论述了群体极化是如何发生作用的。他认为,当个人聚

高中化学方程式及现象

高一化学 化学方程式及现象 序号 反应 化学方程式 现象 1 钠与氧气接触 4Na+O 2=2Na 2O 有白色物质生成 2 钠在氧气中燃烧 2Na+O 2 Na 2O 2 淡黄色固体生成 3 钠在氯气中燃烧 2Na+Cl 2 2NaCl 燃烧放热,产生大量白烟 4 钠与硫研磨 2Na+S Na 2S 研磨后有爆炸现象 5 钠与水的反应 2Na+2H 2O=2NaOH+H 2↑ 浮、溶、游、嘶、红 6 钠与盐酸反应 2Na+2HCl===2NaCl+H 2↑ 反应剧烈,有气体放出 7 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2Na+2H 2O+CuSO 4==Cu(OH)2↓+Na 2SO 4+H 2↑ 反应剧烈,有气体放出并有蓝色沉淀生成 8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 2Na 2O 2+2H 2O=4NaOH+O 2↑ 反应后有气泡产生 9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 2Na 2O 2+2CO 2=2Na 2CO 3+O 2 10 过氧化钠与盐酸反2Na 2O 2+4HCl=4NaCl++2H 2O +O 2↑

应 11碳酸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Na 2 CO 3 + H 2 O+CO 2 ===2NaHCO 3 12碳酸钠与盐酸反应Na 2CO 3 +2HCl===2NaCl+H 2 O+CO 2 ↑ 13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NaHCO 3 +HCl===NaCl+H 2 O+CO 2 ↑ 14碳酸氢钠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NaHCO 3 +NaOH= Na 2 CO 3 +H 2 O 15碳酸氢钠固体受热分解2NaHCO 3 Na 2 CO 3 + H 2 O+CO 2 ↑产生使澄清石 灰水变浑浊的 气体 16氯气与铜反应Cu+Cl 2CuCl 2 燃烧放热,火星 四溅,并有黄棕 色的烟产生 17氯气与铁反应2Fe+3Cl 22FeCl 3 燃烧放热,火星 四溅,并有黄褐 色的烟产生 18氯气与磷反应2P+3Cl 22PCl 3 (液体) PCl 3+Cl 2 ====PCl 5 燃烧放热,并有 白色的烟雾产 生 19氯气与氢气反应H 2+Cl 2 2HCl H 2 +Cl 2 ======2HCl点燃:显苍白色 火焰 光照:爆炸 光照

高中化学实验现象大全

高中化学实验现象大全 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烟的同时生成白色物质。 2.木炭在空气中燃烧: 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3.硫在空气中燃烧: 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的气味。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5.加热试管中碳酸氢铵: 有刺激性气味产生,试管上有液体生成。 6.氢气在空气种燃烧: 火焰呈现淡蓝色。 7.氢气在氯气种燃烧: 发出苍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热。 8.在试管中用氢气还原氧化铜: 黑色的氧化铜变为红色物质,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9.用木炭还原氧化铜: 使生成的气体通人澄清石灰水,黑色氧化铜变为有光泽的金属颗粒,石灰水变浑浊。 10.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 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 11.加热试管中的硫酸铜晶体: 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粉末,且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12.钠在氯气中燃烧:

剧烈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13.点燃纯净气体: 发出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 14.将氯气通入无色KI溶液中: 溶液中有褐色的物质生成。 15.细铜丝在氯气中燃烧后加入水: 有棕色的烟生成,加水后生成绿色的溶液。 16.强光照射氢气、氯气的混合气体: 迅速发生反应发生爆炸。 17.新制氯水中呈黄绿色,光照有气泡生成,久置氯水成无色。 18.氯水中加石蕊试液: 先变红色后褪色。 19.红磷在氯气中燃烧: 有白色烟雾生成。 20.湿润的淀粉碘化钾遇氯气: 试纸变蓝 21.氯气遇到润湿的有色布条: 有色布条的颜色褪色。 22.溴(碘水中加入四氯化炭: 溶液分层,上层接近无色,下层接近橙(紫色。 23.细铜丝在蒸气中燃烧: 细铜丝发红后生成黑色物质。 24.铁粉与硫粉混合后加热到红热: 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物质。 25.硫化氢气体不完全燃烧(在火焰上罩上干冷蒸发皿: 火焰呈淡蓝色(蒸发皿底部有淡黄色的粉末。 26.硫化氢气体完全燃烧(在火焰上罩上干冷烧杯:

从舆论反转事件看群体极化现象

从舆论反转事件看群体极化现象 去年5月3日“成都女司机被男司机拖下车暴打”的视频在网络疯传,网友纷纷对男司机出手伤人表示一致谴责,而几天后女司机不文明驾驶,多次变道险造成事故的视频出现在网络上,人们的言论又一致地转为对女司机的批判。还是在去年,10月13日网上出现一则女子为救女童被狗咬伤的新闻,网络上传播后网友纷纷对女子的“善举”表示赞许并捐款,七天内筹集善款多达70万元。而在一周后,有媒体人爆料称此事是一场从头至尾的策划,伤者是被男友养的狗所咬伤,并没有做出见义勇为的行为。舆论哗然。 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我们对它们并不陌生。这些事件都在发生的过程中引发了公众态度和言论的极大变化,它们被称为网络舆论反转事件。 我们注意到舆论反转事件中每一次公众舆论的发声都十分统一,同时在舆论反转事件中存在至少两次甚至更多群体极化现象。 那么在舆论反转事件中公众舆论反复极化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归纳了以下几点。 其一,从新闻报道本身来说,一些新闻报道过分求新求快,导致内容“失真”。一则包含耸人听闻或触及社会敏感问题内容的新闻出现时往往就吸引公众眼球。 其二,主流媒体对新闻事件的报道会对公众对事件的认识产生很大影响。主流媒体对某个事件的评论转发会使得事件更加引发公众关注。主流媒体对公众议题的设定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受众对事件的认知,最终导致公众观点的“一边倒”。 其三,从网民群体来说,在互联网环境下网民的行为会与现实生活中不同,会不经过审慎思考,轻率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态度。 其四,群体行为的内在机制也会导致舆论的极化。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加之互联网的匿名性,带来了网络舆论的迅速发酵。 舆论会随新闻的走向而改变。新闻事实突然逆转,舆论立刻随剧情变化而出现反转,事件变得更加扑朔迷离、真假难辨。如果舆论反转事件频发,不仅反映了当前网络环境中信息可信度的低下,还是对公众知情权的亵渎。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认为舆论反转事件是群体极化现象的一个载体,以舆论反转事件为表现的群体极化现象会影响新闻的真实性和舆论场的稳定。减少舆论反转事件的频发,社会各方都应做出相应努力。

高中重要化学方程式及实验现象

重要的化学反应 一、金属元素的反应 1.碱金属单质的化学反应 (1)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2K+2H2O=2KOH+H2↑ 点拨高考:此反应在近年高考中主要以实验.计算的形式出现. ①反应前的必要操作:用镊子取出钠块,用滤纸擦净表面上煤油,在玻片上用小刀切去表面的氧化层。 ②反应现象呈现: 浮在水面上,熔化成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响声,使滴有酚酞的溶液变。. ③钠与盐溶液反应,钠先与水反应,再与盐溶液反应 ④钾与水反应比钠要剧烈,其它的方面类似. (2)与氧气反应4Na+O2=2Na2O (空气缓慢氧化) 考点延伸: ①钠与氧气反应, 条件不同;生成物也不同.反应现象不一样: 钠空气中缓慢氧化的变化是变暗,生成Na2O 钠在空气中点燃是生成淡黄色Na2O2, ②碱金属单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时,生成过氧化物甚至比过氧化物更复杂的氧化物,而Li只生成Li2O。 ③碱金属单质因易被氧化,多保存在煤油中,而Li却因密度比煤油更小,只能保存在液体石蜡中。 ④要注意高考推断题中的热点多步氧化转化关系: 2.碱金属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1) Na2O2的反应2H2O+2Na2O2====4NaOH+O2↑2CO2+2Na2O2====2Na2CO3+O2 对接高考:①Na2O2与水反应,在高考实验中是一种常用的制取氧气的方法 ②Na2O2与CO2反应,主要应用于Na2O2作供养剂. ③过氧化钠反应的计算在高考中也是一个热点, 其反应质量增加规律:a.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从原子组成上说是吸收了水中全部的氢原子,固体物质增加的质量就是水中氢原子的质量。b.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从原子组成上说是吸收了二氧化碳中的相当于“CO”的部分,固体物质增加的质量就是二氧化碳中“CO”的质量。 其反应体积变化规律: 过氧化钠无论与水反应还是与二氧化碳反应,体积差都等于产生的氧气的体积,等于被吸收气体体积的一半。 (2) Na2CO3与盐酸的互滴反应 向盐酸里逐渐滴加入Na2CO3溶液(开始时酸过量)开始就有气体放出;Na2CO3+2HCl=2NaCl+CO2↑+H2O(酸足量) 向Na2CO3溶液里逐滴加入盐酸(开始时酸不足)开始无气体产生: HCl+Na2CO3=NaCl+NaHCO3(无气泡) HCl+NaHCO3=NaCl+CO2↑+H2O 连线高考:不同的滴加顺序产生不同的现象,这就是不用其他试剂鉴别Na2CO3溶液和盐酸的原理。 (3) NaHCO3的反应 点拨高考:此反应证明了NaHCO3的不稳定性 NaHCO3+NaOH=Na2CO3+H2O NaHCO3+HCl=NaCl+CO2↑+H2O 点拨高考:以上两反应说明, NaHCO3是一种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物质.这在高考推断题中是一种常见的题眼. (4) NaOH的反应CO2+2NaOH====Na2CO3+H2O(CO2不足)CO2+Na2CO3+H2O====2NaHCO3 CO2+NaOH====NaHCO3(CO2过量) 对接高考:由上述反应原理可知: ①由于NaOH能与CO2,故实验室NaOH要密封保存避免与空气接触。 ②NaOH制备NaHCO3,可采用向NaOH溶液中通入过量CO2的方法。 ③若n(CO2)∶n(NaOH)=1∶1时,其产物为NaHCO3;若n(CO2)∶n(NaOH)=1∶2时,其产物为 Na2CO3;若时,其产物为NaHCO3和Na2CO3,可根据反应前后碳原子、钠离子守恒关系, 求出n(NaHCO3)和n(Na2CO3)。 3.Mg的反应 (1)在CO2中燃烧: 点拨高考:①此反应是在高考中是一个热点反应,主要出现在推断题中,是金属单质与非金属固体单质间的置换反应。②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来扑灭镁的火灾。 (2)在空气中燃烧: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36876024.html,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作者:牛月龚小润 来源:《新闻论坛》2019年第03期 【内容提要】群体极化最初被用来描述现实生活中处于群体决策的人们如何影响相互之间的观点,随着全球化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群体极化现象发生在网络空间的意见表达,随之而来也引起了一系列网络暴力、网络人身攻击的乱象,寻找这种现象发生的规律和形成机制,净化网络空间环境,成为一项重大课题。本文的重点是网络环境下对群体极化现象的探讨,主要是从网络舆论方面入手,从群体的言语表达进行观察。 【关键词】网络舆论; 群体极化; 意见气候; 产生发展; 治理对策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全球化,网络凭借其简单、便捷、匿名等特点,聚集起海量的、具有明显偏向性的民意,成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策源地。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背景下,舆论扩张的速度也变得史无前例的迅速起来,网络舆论一触即发。群体极化从现实转向网络,网络群体极化中,情绪型舆论越来越多,理性思考的成分越来越少。网络空间中,说话的责任通过数万网民分担和弱化,群体极化变得更加容易发生。各种由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所引起的现实群体性事件也有“井喷”之势,网络塑造的公民性格可能会影响未来社会,因此,群体极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 二、网络舆论和网络群体极化的含义及表现 (一)网络舆论 “网络舆论简称网舆,是指在互联网空间形成的、关于公共问题的网民的一致意见。因舆论主体的虚拟化和全球性,大大提高了人类沟通、融合意见的能力,为广大民众参与社会舆论设置了平台。”①网络舆论相比传统的舆论而言具有快速性和集中性,“在一定意义上,传统群体的意见形成舆论总有较长的过程。网舆的快速性和集中性,使意见纷争更加激烈,各种众意特别是两种对立的舆论很快就会出现。” 一个舆论热点的诞生从客观上提供了网络群体极化产生的可能,“舆论”一词本身就代表了公众极高的关注度和参与度。群体在网络上形成不同的舆论场,不同观点之间针锋相对,并且伴随着各自的支持者尖锐对立,这种对立发展到不能被调解的地步也有可能出现网络暴力。 (二)群体极化和网络群体极化

高中化学:牢记80个经典化学实验现象

高中化学:牢记80个经典化学实验现象 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热,生成白烟同时生成一种白色物质。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3.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5.加热试管中碳酸氢铵: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试管上有液滴生成。 6.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现淡蓝色。 7.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热。 8.在试管中用氢气还原氧化铜: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物质,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9.用木炭粉还原氧化铜粉末,使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黑色氧化铜变为有光泽的金属颗粒,石灰水变混浊。 10.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 11.向盛有少量碳酸钾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盐酸:有气体生成。 12.加热试管中的硫酸铜晶体: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粉末,且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13.钠在氯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14.点燃纯净的氯气,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发出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 15.向有Cl-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6.向含有SO42-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7.一带锈铁钉投入盛稀硫酸的试管中并加热:铁锈逐渐溶解,溶液呈浅黄色,并有气体生成。

18.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19.将Cl2通入无色KI溶液中,溶液中有褐色的物质产生。 20.在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21.盛有生石灰的试管里加少量水:反应剧烈,发出大量热。 22.将一洁净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溶液颜色逐渐变浅。 23.将铜片插入硝酸汞溶液中:铜片表面有银白色物质附着。 24.向盛有石灰水的试管里,注入浓的硫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25.细铜丝在氯气中燃烧后加入水:有棕色的烟生成,加水后生成绿色的溶液。 26.强光照射氢气、氯气的混合气体:迅速反应发生爆炸。 27.红磷在氯气中燃烧:有白色烟雾生成。 28.氯气遇到湿的有色布条:有色布条的颜色褪去。

【高中】化学实验现象包括化学方程式

【高中】化学实验现象包括化学方程式 2020-12-12 【关键字】情况、方法、条件、空间、继续、充分、透明、检验、凝聚、形成、转变1.镁(Mg)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烟同时生成一种白色物质。3Mg+N2=点燃=Mg3N2 2Mg+O2=点燃=2MgO 2Mg+CO2=点燃=2MgO+C 2.木炭(C)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3.硫(S)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铁丝(Fe)在氧气(O2)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物质。3Fe+2O2=(点燃)=Fe3O4 空气中燃烧Fe2O3 在纯氧中燃烧Fe3O4 5.加热试管中碳酸氢铵(NH4HCO3):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试管上有液滴生成。NH4HCO3====NH3↑ + H2O + CO2↑ 6.氢气(H2)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现淡蓝色(H2O)。2H2+O2=燃烧=2H2O 7.氢气(H2)在氯气(CL2)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热(HCL)。H2+CL2==2HCL 8.在试管中用氢气(H2)还原氧化铜(CuO):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物质(Cu),试管口有液滴生成。H2+CuO=H2O+Cu 9.用木炭粉(C)还原氧化铜(CuO)粉末,使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Ca(OH)2熟石灰水溶液),黑色氧化铜变为有光泽的金属颗粒(Cu),石灰水变浑浊(CaCO3,也叫大理石或石灰石)。2CuO+C=2Cu+CO2

CO2+Ca(OH)2=CaC03↓+H2O 10.一氧化碳(CO)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CO2)。2CO + O2 点燃2CO2 11. 向盛有少量碳酸钾(K2CO3)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盐酸(HCL):有气体(CO2)生成。K2CO3+2HCl═2KCl+H2O+CO2 12.加热试管中的硫酸铜晶体(蓝矾、胆矾或铜矾CuSO4.5H2O):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粉末(CuSO4),且试管口有液滴(H2O)生成。 13.钠(Na)在氯气(Cl2)中燃烧:剧烈燃烧,生成白色固体(NaCl)。14.点燃纯净的氢气,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发出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H2O)。 15.向含有CL—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HNO3)酸化的硝酸银(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AgCl)。 16.向含有SO42—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HNO3)酸化的氯化钡(BaCl)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BaSO4)。 17.一带锈铁钉投入盛稀硫酸的试管中并加热:铁锈逐渐溶解,溶液呈浅黄色,并有气体生成。Fe2O3+3H2SO4=2Fe2(SO4)3+3H2O,Fe+H2SO4=FeSO4+H2↑. 18.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2NaOH + CuSO4 ==== Cu(OH)2↓ + Na2SO4 19.将Cl2通入无色KI溶液中,溶液中有褐色的物质产生Cl2 +2KI = 2KCl +I2。千万不要说有紫黑色固体出来,事实上看不到固体,

高一化学方程式总结大全

高一化学方程式 一、碱金属: 1. 新切的钠有银白色光泽,但很快发暗;方程式:4Na+O2=2Na2O;该产物不稳定。钠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黄色的火焰;同时生成淡黄色的固体,方程式:2Na+O2点燃==== Na2O2。锂燃烧方程式:4Li+O2点燃==== 2Li2O;钾燃烧方程式:K+O2点燃==== KO2。 2. 钠与氧气在不点火时平稳反应,硫的化学性质不如氧气活泼,将钠粒与硫粉混合时爆炸,方程式:2Na+S=Na2S 3. 钠与水剧烈反应后滴有酚酞的水变成红色,方程式:2Na+2H2O=2NaOH+H2↑;钾与水反应更剧烈,甚至爆炸,为了安全,常在小烧杯上盖一块小玻璃片。 4. 过氧化钠粉末用脱脂棉包住,①滴几滴水,脱脂棉燃烧;方程式:2Na2O2+2H2O=4NaOH+O2↑;②用玻璃管吹气,脱脂棉也燃烧;有关的方程式:2Na2O2+2CO2=2Na2CO3+O2↑;这两个反应都是放热反应,使脱脂棉达到着火点。在过氧化钠与水或CO2反应生成O2的两个反应中,为生成1mol O2,需要的Na2O2的物质的量都为2mol,同时需要的H2O或CO2的物质的量都为2mol。 5. 纯碱的化学式是Na2CO3 ,它不带结晶水,又俗名苏打。碳酸钠晶体化学式是Na2CO3?10H2O,在空气中不稳定,容易失去结晶水,风化,最后的产物是粉末状,叫无水碳酸钠。钠、氧化钠、过氧化钠、氢氧化钠等在空气中露置的最后产物都是无水碳酸钠。 6.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两种固体物质都可以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有关离子方程式分别为:CO32-+2H+=H2O+CO2↑;HCO3-+H+=H2O+CO2↑;其中,以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速度更快;如果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质量相同,当它们完全反应时消耗的盐酸以碳酸钠为多。 7.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较差的是碳酸氢钠,其加热时发生分解,方程式是:2NaHCO3=Na2CO3+H2O+CO2↑。在这个分解反应中,每42g NaHCO3发生分解就生成标准状况下CO2气体5.6L。在这个分解反应中,一种物质生成了三种物质, (1)高锰酸钾分解: 2KMnO4△==== K2MnO4+MnO2+O2↑ (2)碳酸铵或碳酸氢铵分解: (NH4)2CO3△==== 2NH3↑+H2O+CO2↑ 8. 除去碳酸钠固体中的少量NaHCO3的方法是加热;除去碳酸氢钠溶液中混有的少量Na2CO3溶液的方法是: 通入足量CO2气体:Na2CO3+CO2+H2O=2NaHCO3 。 9. 从NaOH溶液得到纯净的Na2CO3溶液的方法是把NaOH溶液分为二等份,一份通入足量CO2使之全部成为NaHCO3;然后把另份NaOH溶液加入到此溶液中,摇匀即可。两个方程式分别为:NaOH+CO2=NaHCO3; NaHCO3+NaOH=Na2CO3+H2O 10. 往稀的碳酸钠溶液中加入几滴稀盐酸,离子方程式为H++CO32-=HCO3-。 11.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分别滴入澄清石灰水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 CO32-+Ca2+=CaCO3↓; HCO3-+Ca2++OH-=CaCO3↓+H2O 。 两溶液中只有Na2CO3 可以使C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离子方程式为:CO32-+Ca2+=CaCO3↓。 二、卤素: 12. 氟气是浅黄绿色;氯气是黄绿色;液溴是深红棕色;固态碘是紫黑色。常用的有机萃取剂四氯化碳无色,密度比水大;苯也是无色液体,密度比水小。液溴常用水封存,液溴层是在最下层。 13. 闻未知气体气味,方法是: 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小量的气体飘入鼻孔。 14. 铜丝红热后伸进氯气瓶中:铜丝剧烈燃烧,发红发热,同时生成棕色烟;加少量水,溶液蓝绿色,方程式:Cu+Cl2点燃==== CuCl2。铁丝红热后也可以在氯气中剧烈燃烧,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研究综述_刘青

2013 年 5 月第 3 期 May 2013 No.3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Journal of Beijing Police College 【社会治安】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研究综述* 刘 青 (北京警察学院,北京 102202) 摘 要:通过对国内外关于网络极化现象的相关研究文献及成果进行归纳和整理,总结出从传播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不同角度分析网络群体极化这一现象的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网络;群体极化;综述 中图分类号:D6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58(2013)03-0056-04 网络群体极化是一个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的复杂问题。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发现研究群体极化的学术论文有一定的数量,但是有关网络群体极化的学术论文却很少。在已出版的著作中,也没有把网络群体极化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单列出来系统地加以研究,只是涉及了其中的一部分问题。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发散性、快捷性、自由性的特点,网络信息存在着信息来源多元化和缺少把关人等特点,使得过去不容易集合起来的个体在网络中变得更容易聚集。在经历了近年来由网络舆情引起的一系列群体性事件后,研究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网络群体极化的概念研究 关于群体极化概念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詹姆斯·莫斯托纳提出的“冒险转移”。他指出,如果群体中大多数人倾向于谨慎,那么经过讨论之后的群体意见会更为谨慎;如果群体中大多数人倾向于冒险,那么经过讨论之后的群体意见会更趋于冒险。在此基础上,法国心理学家塞奇·莫斯科维奇最早提出了“群体极化”一词,他认为群体极化是一种意见在从多数意见中脱颖而出并逐渐极化的过程。并且在《群氓的时代》中,他论述了群体极化是如何发生作用的,认为:“当个人聚集在一起时,一个群体就诞生了。他们糅杂、融合、聚变,获得一种共有的、窒息自我的本能。他们屈从于集体的意志,而他们自己的意志则默默无闻。”[1]关于“群体极化”最经典的定义则是由芝加哥大学法学教授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一书中提出,在该书中,他列举了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印度等几十个国家的案例,总结得出“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2],他把这一现象定义为“群体极化”。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行为也日益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倪建均在《高校BBS网络群体性事件社会心理机制分析与防范对策》中指出了网民的特点:“网民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倾向更加明显,网络群体中人们常常倾向于夸大意见群体的力量,从而实现自我肯定,导致一些情绪性舆论在网络中不断地弥漫和扩散。”[3]2010年,美国学者萨利塔和博伊德通过对Twitter上近三万条关于George Tiller医生的信息进行了分析,证实了群体极化现象在互联网中也是存在的。美国的心理学家萨拉·凯拉尔在《互联网心理学》一书中对网络中的心理和现实中的心理进行对比后指出:群体极化现象不仅存在于现实中,而且同样存在于网络中。他通过研究证明:“网络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更加突出,大约是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两倍多。”[4]桑斯坦也通过对60个政治网站的随机研究发现: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的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而临时组成的松散群体在经过讨论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极化现象。从而证明了网络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比现实中更加复杂、更加突出。 二、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原因研究 关于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产生原因的研究起步较晚,不同学科都从自己的角度寻求产生群体极化现象的原因,总结起来主要有传播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个角度。 收稿日期:2013-05-01 作者简介:刘青(1986-),女,北京警察学院基础理论教研部教师。 *本文系北京警察学院院级科研项目“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心理机制分析及对策研究”的成果之一。

高中化学重点难点

高中化学重点难点 一、物理性质 1、有色气体:F2(淡黄绿色)、Cl2(黄绿色)、Br2(g)(红棕色)、I2(g)(紫红色)、NO2(红棕色)、O3(淡蓝色),其余均为无色气体。其它物质得颜色见会考手册得颜色表。 2、有刺激性气味得气体:HF、HCl、HBr、HI、NH 3、SO2、NO2、F2、Cl2、Br2(g);有臭鸡蛋气味得气体:H2S。 3、熔沸点、状态:①同族金属从上到下熔沸点减小,同族非金属从上到下熔沸点增大。 ②同族非金属元素得氢化物熔沸点从上到下增大,含氢键得NH3、H2O、HF反常。③常温下呈气态得有机物:碳原子数小于等于4得烃、一氯甲烷、甲醛。④熔沸点比较规律: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不一定。⑤原子晶体熔化只破坏共价键,离子晶体熔化只破坏离子键,分子晶体熔化只破坏分子间作用力。⑥常温下呈液态得单质有Br2、Hg;呈气态得单质有H2、O2、O3、N2、F2、Cl2;常温呈液态得无机化合物主要有H2O、H2O2、硫酸、硝酸。⑦同类有机物一般碳原子数越大,熔沸点越高,支链越多,熔沸点越低。同分异构体之间:正>异>新,邻>间>对。⑧比较熔沸点注意常温下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如:白磷>二硫化碳>干冰。⑨易升华得物质:碘得单质、干冰,还有红磷也能升华(隔绝空气情况下),但冷却后变成白磷,氯化铝也可;三氯化铁在100度左右即可升华。⑩易液化得气体:NH3、Cl2,NH3可用作致冷剂。 4、溶解性①常见气体溶解性由大到小:NH3、HCl、SO2、H2S、Cl2、CO2。极易溶于水在空气中易形成白雾得气体,能做喷泉实验得气体:NH3、HF、HCl、HBr、HI;能溶于水得气体:CO2、SO2、Cl2、Br2(g)、H2S、NO2。极易溶于水得气体尾气吸收时要用防倒吸装置。②溶于水得有机物:低级醇、醛、酸、葡萄糖、果糖、蔗糖、淀粉、氨基酸。苯酚微溶。 ③卤素单质在有机溶剂中比水中溶解度大。④硫与白磷皆易溶于二硫化碳。⑤苯酚微溶于水(大于65℃易溶),易溶于酒精等有机溶剂。⑥硫酸盐三种不溶(钙银钡),氯化物一种不溶(银),碳酸盐只溶钾钠铵。⑦固体溶解度大多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少数受温度影响不大(如NaCl),极少数随温度升高而变小[如Ca(OH)2]。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小,随压强增大而变大。 5、密度①同族元素单质一般密度从上到下增大。②气体密度大小由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决定。③含C、H、O得有机物一般密度小于水(苯酚大于水),含溴、碘、硝基、多个氯得有机物密度大于水。④钠得密度小于水,大于酒精、苯。 6、一般,具有金属光泽并能导电得单质一定都就是金属?不一定:石墨有此性质,但它却就是非金属? 二、结构 1、半径①周期表中原子半径从左下方到右上方减小(稀有气体除外)。②离子半径从上到下增大,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离子及非金属离子均减小,但非金属离子半径大于金属离子半径。③电子层结构相同得离子,质子数越大,半径越小。 2、化合价①一般金属元素无负价,但存在金属形成得阴离子。②非金属元素除O、F 外均有最高正价。且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绝对值之与为8。③变价金属一般就是铁,变价非金属一般就是C、Cl、S、N、O。④任一物质各元素化合价代数与为零。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分子式),并能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3、分子结构表示方法①就是否就是8电子稳定结构,主要瞧非金属元素形成得共价键数目对不对。卤素单键、氧族双键、氮族叁键、碳族四键。一般硼以前得元素不能形成8电子稳定结构。②掌握以下分子得空间结构:CO2、H2O、NH3、CH 4、C2H4、C2H2、C6H6、P4。 4、键得极性与分子得极性①掌握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极性共价键、非极性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氢键得概念。②掌握四种晶体与化学键、范德华力得关系。③掌握分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