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管理的度量方法综述

合集下载

盈余管理论文计量模型论文计量方法论文: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及计量模型述评

盈余管理论文计量模型论文计量方法论文: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及计量模型述评

盈余管理论文计量模型论文计量方法论文: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及计量模型述评摘要:盈余管理是实证会计研究的重要领域,现有的盈余管理计量方法主要包括总体应计利润法、特定应计项目法、分布检测法三种。

文章结合国内外有关理论和实证研究,对盈余管理计量方法和模型进行了介绍和述评,希望能够为中国资本市场盈余管理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盈余管理计量方法计量模型述评盈余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实证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学术界对其概念的定义存在诸多不同意见,但从scott和schipper的权威定义中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的基本内涵。

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

schipper 认为“企业管理当局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而非仅仅为了中立地处理经营活动)的‘披露管理’”。

虽然盈余管理得研究方法较多,但总的来说主要包括总体应计利润法、特定应计项目法、分布检测法,相关模型也大体围绕这三种研究方法展开。

1、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及模型概述1.1总体应计利润法1.1.1healy模型healy(1985)作为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的开拓者,首先构建了计量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模型,healy认为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与总应计利润和总资产有关,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样本的平均应计利润总额来检验盈余管理,并假设在任意会计期间都会发生系统性的盈余管理行为且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等于估计期总应计部分(tat)和滞后总资产(at-1)比值的平均值。

因此,年份t的不可操控性应计部分(ndat)应该为:其中,ndat表示在时间t经过总资产调整的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n表示估计年份的个数,表示估计年份。

1.1.2随机游走模型deangelo(1986)提出随机游走模型,该模型假设当期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只与前一期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相关,且把上一年的实际利润作为本年度的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

盈余管理研究综述

盈余管理研究综述

盈余管理研究综述从盈余管理的基本概念、动机、盈余的持续性测度以及盈余治理四个方面进行研究汇总,基本阐明了营运管理目前的研究方向和现状。

标签:盈余管理;动机分析;盈余治理在学术界,盈余管理(earning management)是一个有20年历史的研究话题。

围绕盈余管理的研究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并在各个具体的问题中进行了更加细致的探索。

本文从盈余管理的概念、动机、盈余的测度和盈余管理治理角度,对目前在盈余管理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

1盈余管理(earning management)的概念关于盈余管理的概念,学术界目前仍存在着争议。

Schipper(1989),Healy&wahlen(1999)给出了较早的定义,即盈余管理是管理层为了给企业或自己谋取私利而实施的一种欺诈行为。

之后,Watts & Zimmerman(1990)提出盈余管理就是管理层有限度或无约束地使用个人的一些判断和观点,对会计数据进行策略性的调整。

Levitt等(2003)指出盈余管理就是使有关盈余报告反映管理层期望的盈余水平而非企业真实业绩表现的做法。

魏明海(2000)指出从信息观的角度看,在一个足够长的时段,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企业实际的盈利,只会改变企业实际盈利在不同的会计期间的反映和分布。

同时,学者们对盈余管理进行了细分。

Bhattacharya(2003)和leuz(2003)等人使用了盈余激进、损失规避和盈余平滑来说明盈余管理的方式和程度。

宁亚平(2004)认为盈余管理应该区别于盈余做假。

他从是否损坏公司价值的角度,将盈余操纵划分为盈余管理和盈余做假。

综上所述,目前对盈余管理的定义主要是停留在对“盈余管理是欺诈行为还是在准则范围内的灵活调整”的争论,即,管理层对盈余的合理的适度的调整,是否也属于盈余管理的范畴。

2盈余管理的动机研究目前在盈余管理的动机研究方面,研究达成比较一致的成果。

Yoon等研究发现,当上市公司绩效相对较差时,公司就倾向通过盈余管理来提高股票发行价格,并导致了后来公司业绩出现下降。

盈余管理质量的衡量方法

盈余管理质量的衡量方法

盈余管理质量的衡量方法我折腾了好久盈余管理质量的衡量方法,总算找到点门道。

我一开始的时候啊,真是瞎摸索。

我首先想到的就是看利润的稳定性,我就想啊,一个公司要是利润老是波动很大,那盈余管理可能就有点问题。

我就把一个公司好几年的利润数据拿出来看,结果发现有的公司就是业务季节性很强,利润波动是正常的业务现象,这时候光看利润波动来衡量盈余管理质量就不太靠谱,这就算是我失败的一个尝试吧。

后来我又试过看应计项目。

就好比把公司的财务报表想象成一个大盒子,应计项目就是盒子里那些不是现金收支但影响利润的东西。

比如说折旧啊、应收账款的计提啊这些。

要是应计项目老是和行业惯例偏差的很大,那可能就有盈余管理的嫌疑。

我当时比较了好几家同行业公司的应计项目情况,有的公司的应计项目值特别突出,和其他公司差得远,我就感觉这里面有门道。

但是这也有问题,因为不同的会计政策也可能影响应计项目,所以还得考虑这个公司一贯的会计政策是不是变动很大。

我还试过看财务报表附注。

这就像去看一个人的履历表背后的补充说明一样。

有时候公司会在附注里透露一些特殊的会计处理或者业务安排,这可能跟盈余管理有关。

但是查看附注就得很细心,我有次就没看仔细,漏掉了一些重要信息。

再就是看审计报告。

审计的时候会计师要是有强调事项段或者非标意见,那这公司盈余管理可能做的不太规矩。

不过呢,有的审计意见可能也不全是因为盈余管理,可能是其他的合规性问题,这也得注意分辨。

这么多方法综合起来用是比较好的。

比如说利润稳定性、应计项目和审计报告结合着看。

先看利润波动,找到那些波动不寻常的公司,再看看应计项目有没有异常,最后看审计报告有没有什么特殊的提示。

虽然这些方法都不是完美无缺,但是多方面考虑的话还是能大致衡量盈余管理质量的。

真的,要衡量盈余管理质量没有一个特别绝对的方法,就得不断尝试不同方法,多收集数据和信息。

而且每一个行业可能也有自己的特色,在衡量的时候也要考虑行业特点才行。

比如说一些新兴行业,可能对于会计处理的规定还在不断完善,和传统行业就不太一样。

盈余管理的总体应计利润计量法综述.doc

盈余管理的总体应计利润计量法综述.doc

盈余管理的总体应计利润计量法综述【摘要】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计量盈余管理程度,总体应计利润法是目前西方盈余管理研究文献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盈余管理计量方法,但同时也是受到批评最多的一种方法。

本文对总体应计利润法计量的原理、具体模型和优缺点作全面评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一点建议。

【关键词】盈余管理;总体应计利润;琼斯模型20世纪80年代以后,盈余管理成为西方实证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实证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对盈余管理程度进行量化反映。

一、总体应计利润法的常用模型总体应计利润法是西方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中最常用的一类方法。

该类方法目的是从应计利润总额中别离出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作为衡量盈余管理的指标。

总体应计利润法下,提出了众多的模型,包括:Healy模型、DeAngelo模型、Jones模型、Jones截面模型、Jones修正模型等。

这些模型的主要差异是非操纵性应计的假设与处理不同,各模型简介如下:(一)Healy模型Heal(1985)假设非操纵性应计服从均值为零的白噪音过程,因此预期非操纵性应计等于零,总应计的任何非零值归于管理层操纵。

EDAit=TAit/Ait-1(1)(二)DeAngelo模型DeAngelo(1986)假设非操纵性应计服从随机游走过程,也就是,对于一个稳定状态的企业,t时的非操纵性应计被假设等于t-1时的非操纵性应计,因而t时与t-1时总应计之间的差异被归于会计操纵。

EDAit=(TAit-TAit-1)/Ait-1(2)(三)根本Jones模型Jones(1991)认为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变动会带来营运资本变动导致企业应计利润的变动,固定资产会产生折旧从而带来应计利润的减少,因此Jones模型用销售收入增量(△REV)以及固定资产原值(PPT)作为自变量,建立总应计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通过参数估计,预测事件期的可操纵性应计。

具体的计算是分为两步,首先利用估计期(P)的时序数据,将总应计(TA)回归到总应计的非操纵性成分决定因子(△REV和PPT),TAip/Aip-1=α1(1/Aip-1)β1(△REVip/Aip-1)β2(PPTip/Aip-1)εip (3)利用上述模型,求出各参数的系数估计值(a,b1,b2),然后运用事件期(t)的数据,计算出非操纵性应计的预期(EDAit)。

盈余管理计量方法评述

盈余管理计量方法评述

盈余管理计量方法评述作者:戴朝华来源:《金融经济·学术版》2008年第10期摘要:现有的盈余管理计量方法主要有三种类型,包括应计利润分离法、具体项目法和分布检测法,其中应计利润分离法的应用最为广泛。

本文结合国内外的实证研究对三种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效果分析,发现截面Jones模型是我国会计界研究盈余管理问题的首选。

关键词:盈余管理;应计利润;操控性应计利润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内外会计学界实证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引用Schipper K(1989)的定义,即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而非仅仅为了中立地处理经营活动)的‘披露管理’”。

对定义稍加拓展将包括“真实的”盈余管理,如通过改变企业投资的时间安排或其它财务决策来改变报告盈余。

现有的盈余管理计量方法主要有三种类型,包括应计利润分离法、具体项目法和分布检测法。

一、应计利润分离法国外最常用的盈余管理计量方法是应计利润分离法,即用回归模型将利润分离为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和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并用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来衡量盈余管理的大小和程度。

应计利润分离法要解决的是如何将应计利润分离为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和可操控性应计利润问题。

分离应计利润的模型很多,目前主要有随机游走模型,Jones模型,修正的Jones模型,行业模型,KS模型等。

(一)随机游走模型随机游走模型把上一年的实际利润作为本年度的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最早由Healy(1985)和DeAngelo(1986)提出。

为了消除企业规模影响,在模型中的每一项,都除以上一年末的总资产。

以后的盈余管理计量模型均基于这种原因进行这样的处理。

其模型可以表述如下:NDAt=TAt-1/At-2(1)式中,NDAt是经过第t-1期期末总资产调整后的第t期的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TAt-1为第t-1年总应计利润,At-1,At-2分别为第t-1和t-2年期末总资产。

与其他模型相比,随机游走模型比较简单,对数据的期限不作要求。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盈余管理文献综述【摘要】盈余管理作为经济学界和会计学界的重要话题,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义、动机和研究方法的描述多是多种多样的。

现阶段,盈余管理已经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本文总结最新的研究成果,希望能对盈余管理有更深的理解,然后再此基础上对盈余管理的未来研究方向提出自己的一些展望。

【关键词】盈余管理;应计利润;动机一、盈余管理的定义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义,目前在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一般可以从“信息观”和“经济收益观”两个角度来理解。

Scott、Schipper和Healy对盈余管理的定义是目前学术界三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WilliamK.Scott(2000)是最早给盈余管理下定义的。

他认为,盈余管理是在不违背GAAP的前提下,通过会计政策选择使经理人自身利益或(和)企业市场价值实现最大化的行为。

这是一种狭义的概念,将盈余管理定义在公认会计原则的约束范围之内,采取的方法仅包括会计政策选择。

Scott从经济收益观的角度,强调企业的管理者对会计盈余或利润的控制。

在此观点下,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得到令管理者满意的财务成果,而会计盈余是决定财务成果满意与否的重要依据;而Schipper(1989)则认为,以信息观来看待盈余管理更有意义。

信息观认为,盈利是许多决策和判断的重要信号,会计数据的重要属性便在于其具有“信息含量”这一特性。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个广义的概念,即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者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为目的而对财务报告对外披露过程进行干预和歪曲控制的“一种披露管理”。

在此定义下,盈余管理不仅是对财务结果的控制,同时还可以存在于对外披露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也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涉及的盈余管理范围比前者大;Healy和Whalen(1999)认为,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运用职业判断在编制财务报告和规划交易时变更财务报告,旨在误导以公司业绩为基础的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或者影响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结果。

盈余管理的原因、动机及测度方法前沿研究综述

盈余管理的原因、动机及测度方法前沿研究综述

盈余管理的原因、动机及测度方法前沿研究综述盈余管理是公司在财务报告中有意地调整收益或费用来影响期末盈余的行为。

这种行为可能是为了满足管理层的目标、市场预期或其他激励、奖励机制。

本文将对盈余管理的原因、动机及测度方法进行综述,并着重介绍前沿研究的进展与发展趋势。

一、盈余管理的原因1. 税务考虑:企业通过盈余管理来减少税负,合法降低利润。

通过调整收入和支出的时机和数额,企业可以在特定时间段内实现纳税责任的最小化。

2. 资金约束:企业在面临资金短缺时可能会通过盈余管理来提高贷款融资的可能性。

通过调整账面利润、资产价值和财务指标,企业可以改善自身的信用状况,从而更容易获得外部融资。

3. 经营业绩操纵:盈余管理可能是管理层为了满足市场预期或提高公司股价而进行的行为。

这种操纵行为可能包括延迟公布负面消息、提前确认收入或推迟确认费用等。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1. 管理层报酬:盈余管理可以使管理层的绩效看起来更好,进而实现薪酬激励和股票期权激励的最大化。

管理层通常与公司的财务指标和业绩绩效挂钩,因此他们有动机通过盈余管理来影响这些指标。

2. 市场反应:盈余管理可以影响公司的股票价格。

管理层可能会利用盈余管理来调整公司的盈利预期,从而引起市场的反应,进而影响股票价格。

这种操纵行为可能会使投资者做出错误的决策,产生市场效应。

三、盈余管理的测度方法1. 离群值分析:通过分析公司盈余数据的离群值来判断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离群值的存在可能意味着公司有意地扭曲了财务报告的数据。

2. 偏度和峰度分析:通过计算盈余数据的偏度和峰度来判断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偏度和峰度的异常程度可能表明财务报告中存在不正常的调整。

3. 福利变化分析:通过分析企业主要利益相关方的福利变化来判断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利益相关方在公司盈余变动时可能会出现不正常的变化。

四、前沿研究的进展与发展趋势1. 基于人工智能的盈余管理识别: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盈余管理识别提供了新的方法。

盈余管理测度研究及评价理论综述

盈余管理测度研究及评价理论综述

盈余管理测度研究及评价理论综述论文关键词:盈余管理测度综述论文摘要:在投资者保护方面,盈余管理是一大重点。

本文从盈余管理的概念、测量方式、和相关评价等方面因素等方面对盈余管理实证研究文献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回顾和评价。

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企业盈余管理现状,结合具体情形提出建议和改良方式。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盈余管理是近来会计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但关于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一直存有许多不同意见。

Schipper(1998)将盈余管理概念为:“有目的地干与对外财务报告程序,目的是为了获取一些私人利益”;而Healy 和Wahlen(1999)的概念为:盈余管理发生在管应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计划交易和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Scott (2000)一样以为,盈余管理是管应当局利用会计选择权(包括会计政策选择权和会计估量权)来扩大自己的效用或公司价值的行为。

这些都是从盈余管理的动机角度来概念盈余管理的,从这些概念能够看出他们以为盈余管理是管应当局为企业或自己取利而采取的一种欺骗公众的行为。

我国的学者陈雪洁(2002)对盈余管理做出一下的概念: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应当局为了使企业价值达到最大或迫于相关利益集团对其达到预期盈利的压力,在公认会计原则的框架下选择最有利的会计政策或控制应计项目,使报告盈余达到预期水准。

二、盈余管理测度方式实证会计以为,企业盈利(Earnings)分为两个部份:一部份是已经实现现金流人的盈利,即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Cash From Operations),另一部份则是没有实现现金流入的盈利,由于这部份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的,但没实现现金流人,故称之为整体应计利润(Total Accruals);由于现金流量是企业实实在在发生的,企业难以对其进行操纵,因此假定盈余操纵只能通过应计利润进行,但并非是全数的整体应计利润都能进行操纵,在整体应计利润各组成项目中,有些是依照现行会计规范强制处置的结果(如固定资产折旧额),有些则是利用现行会计选择的余地调剂、操纵的结果(如人为地提前确认收人和递延费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7《商场现代化》2007年4月(上旬刊)总第499期
一、引言
盈余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是指公司管理当局在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利用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等手段对盈利进行调节,以达到各种目的的机会主义行为。

资本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和会计监管制度的不完备性给企业的会计盈余留下了可操纵的空间,根据“理性经济人”假设,企业管理者为了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便自然产生了盈余管理的动机;企业盈余管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投资收益的好坏,不但如此,盈余管理也不利于整个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鉴于此,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有效度量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二、盈余管理度量方法的回顾
中外文献对盈余管理的度量主要集中在两类方法上,其一是用报告盈余在特定水平区间的不连续分布来度量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被称为管理后盈余分布法(The Distribution of Earningsafter Management);其二是以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存在程度来度量盈余管理,主要包括应计利润总额法、应计利润分离法和具体应计项目法。

1.管理后盈余分布法
管理后盈余分布法主要通过检验报告盈余在临界点(如,零点;上年盈余;本期分析师预测的盈余)附近的不连续分布来检验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该方法是由Burgstahler和Dichev(1997)首先提出来的,他们认为:研究假设管理当局存在为避免盈余减少或亏损而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如果公司不存在盈余管理,那么公司的盈余应大致呈正态分布,如果为避免亏损进行盈余管理,那么管理后的盈余明显不符合正态分布,即在样本盈余分布统计图上,紧靠零点左边的样本频数比预期的要少,紧靠零点右边的样本频数比预期的要多,他们的经验证据证实了这一推测,该方法主要采用直方图和统计检验两种手段。

2.应计利润总额法
该方法的一个基本假定是,在公司财务报告中,只有经营现金流量未被管理,而所有的应计项目都是管理过的,因此,应计利润总额即为操控性应计利润。

该方法包括:①Healy(1985)模型。

该模型通过比较不同样本的平均应计利润总额来检验盈余管理行为;②DeAngelo(1986)模型。

3.应计利润分离法
该方法将应计利润总额分解为操控性应计利润和非操控性应计利润,并假定非操控性应计利润随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由于在计算非操控性应计利润考虑的因素不同,形成以下几种模型:①Jones(1991)模型;②修正的Jones模型;③行业模型(Dechow
等,1995);④横截面Jones模型(DeFond等,1994);⑤KS模型(Kang和Sivaramakrishna,1995)。

这些模型都是基于一定的假设条件之上的,因此对其争议较多。

Dechow,Sloan和Sweeney(1995)对上述五个模型的可靠性进行了评价,发现Jones 模型和修正的Jones 模型能够对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提供可靠的估计,并能有效地用于假设检验;因此Jones 模型和修正的Jones 模型在国内外度量盈余管理的程度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4.具体应计项目法
具体应计项目法主要针对某一特定行业中某一或某组特定的、需管理当局进行职业判断的、金额大的应计项目作为研究对象。

目前,运用该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银行业的贷款损失准备和保险业的索赔损失准备。

三、结论与启示
上述各种测度盈余管理的方法各有优缺点。

管理后盈余分布法不需要估计应计利润,通过考察报告盈余在特定水平区间的不连续分布就可以发现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并且可以获得盈余管理频率和程度的证据,但是该方法对于识别盈余管理的手段显得无能为力,而且只适用具有特定动机的盈余管理行为;应计利润总额法虽然将盈余管理的度量直接与会计报表数据联系起来,但却没有考虑经济环境的变化将导致标准误差的加大,其使用范围受到严格限制;具体应计项目法相对于应计利润分离法,该方法更为容易识别影响应计项目的特定因素和检验盈余管理的手段和程度,但是该方法需研究者对制度背景和行业知识通晓,信息收集成本高,且局限于具体行业或小样本,研究结论难以普及。

我国资本市场目前还处于弱式有效的状态,信息披露还不够充分有效。

针对目前我国IPO、配股和增发股票的对净资产收益率要达到6%和10%的政策限制,对于涉及相关变动的国内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存在性和存在程度的度量,采用管理后盈余分布法是比较有效的。

而对于整个资本市场中的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的度量,应计利润分离法仍然不失为一个适合的手段。

鉴于此,构建适合我国特有资本市场状况盈余管理的度量模型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盈余管理的度量方法综述
陈 艳 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肖 明 四川省邮政局计划财务部
[摘 要] 目前,学术界对于如何度量盈余管理存在较大的争议。

本文主要针对国内外对盈余管理的测度方法进行回顾和评述,并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状况,在中外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扬长避短,整合出能够有效度量我国资本市场的盈余管理且具有可操纵性的方法。

[关键词] 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的度量 净资产收益率参考文献:
 [1]威廉 R.斯科特.陈汉文等译.财务会计理论(原书第三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
[2]蒋义宏、魏刚。

净资产收益率与配股条件[M],证券市场会计问题实证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53-56.
 [3]Jones,J.1991. Earnings Management During Import Relief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9:2, 193-228
经营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