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潮汕)七大民居

岭南(潮汕)七大民居
岭南(潮汕)七大民居

岭南七大潮汕古民居

潮州许驸马府潮州已略黄公祠潮安从熙公祠澄海陈慈黉故居潮阳明安里潮安龙湖古寨潮阳波美村

另外较出名的潮汕民居有:澄海莲下镇“蔡氏岳祖祠”、潮州下东平路“莼园”、饶平三饶镇“道韵楼”(不过这个一般算做客家土楼)、普宁洪阳镇“德安里”、揭阳“丁府”(丁日昌)、潮阳沙陇镇“东里方寨”、揭西棉湖镇“郭氏大楼”、潮阳贵屿镇“黄门第”、潮阳谷饶镇“梅祖家祠”、揭阳梅云镇“彭园”、潮阳峡山镇“缵绪堂”等。

“下山虎”又叫“跑狮”,是潮汕民居中最常见、也是最基本的建筑单元。因屋顶是硬山顶式,后高前低,状如下山的老虎而得名。它大都中轴线布局,一厅两房,天井两侧有厢房与大房相接,并有小门将其与中厅两侧的大房相连。

“四点金”是在“下山虎”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它由相向的两个一厅二房构成,天井两边还各有一间被称为八尺房的厨房和一间厝手房,格局有点像北京的四合院,昔日只有殷富显达的富贾或才建得起。传说明嘉靖年间,有“国舅”之称的潮阳人陈恍进京拜见世宗皇帝,因忽闻雷雨而钻入桌下。皇上惊问何故,陈答曰家乡民居皆用草、泥所建,下雨时只有躲在桌下才免淋湿衣衫。皇上大笑,于是御赐潮州可按京城四合院式修建民宅,自此潮汕民居才有了这种与北京四合院相似的“四点金”。

后来,从“四点金”又衍生出“四厅会”、“四喷水”、“四点金加厝包”,以及由两座四点金合并与扩充的“百凤朝阳”,由八座“四点金”簇拥一座大祠堂的“九龙吐珠”,乃至“三落二火巷一后包”的更大规模的“驷马拖车”建筑模式。有的家庙后边还建有成片的“下山虎”或“四点金”,宅院前则辟有广场,挖有风水池塘,广场两边还开有“龙虎门”,犹如一个自成体系的大庄园,自然这种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一般人家是无缘问津的。

潮汕古民居另一特点就是极其注重建筑装饰,不仅装饰的工艺手法、类型多,有金漆木雕、石雕、砖雕、灰塑、嵌瓷、彩画等等;而且装饰的范围广——屋脊山墙、门窗户扇,到廊柱檐下、石木部件,只要能修饰的地方几乎都装点起来。“潮州厝,皇宫起”,这句流行于潮汕地区的民谚,犹如画龙点睛般描绘出几与皇宫媲美的潮汕民居的建筑特色和独特风格,闻名岭南,饮誉中国。

一、“府第式的最早形制”潮州许驸马府

潮汕古民居的建筑模式,大多出自明清时期,但是追根寻源,却始于宋代,其唯一的代表作就是坐落在潮州市中心的许驸马府——许珏,潮州人,北宋年间因祖荫而成为宋仁宗的近卫武官,授左班殿直,后娶宋英宗长女德安郡主为妻,当了当朝驸马,而他在潮州的府第,也自然被称为驸马府了。

许驸马府的主人许珏出身于潮州一个显宦家族,其曾祖父许申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10年)真宗南巡东封,召试第一,赐进士及第,任韶州知州、刑部郎中;祖父许因曾为英宗皇帝太子时的老师;而其父许闻诲也曾官至卫尉寺丞通议大夫。许珏初以祖荫得为宋仁宗近卫武官,授左班殿直,后出任宾州知州和广南西路兵马都监,屯广南防边(统管广东、广西和云南),并封武功大夫。宋元佑六年(1092年),许珏被哲宗罢任谪戍儋州,时德安郡主已逝潮州。如今在潮州桥东的洗马桥,仍保存有许驸马及皇姬郡主赵氏的合葬墓。许驸马府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至四年(1064-1067年),距今已有940多年的历史了,虽然历经数代,

多次修建,但仍保存着宋代建筑的基础格局,被专家认为是现存潮汕“府第式”民居的最初形制。它坐北向南,占地245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方正规矩,结构严谨,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宅院。其中主体建筑三进五间,面阔41.8米、进深48.2米,五柱穿斗式梁架,夯土墙,高门槛,竹编的灰墙以及雕饰简单的梁柱,线条流畅、古朴大方。前座建有抱厅房,中厅东西围屋则带有护厝,形成独厅、独院、独天井的格局,而第一进与第三进之间还建有通廊,后面则建有横贯全宅的后包御书楼。整组建筑群装饰手法简朴、生动,具有宋代住宅建筑的传统特点,是岭南、乃至全国罕见的宋代建筑。

据说也就是从许驸马府开始,这种带护厝的“府第式”民居逐渐在潮汕地区流行开来,后经元、明、清而渐趋稳定与成熟,如潮州明崇祯年间所建的黄尚书府,就是与许驸马府建设格局十分相似的“府第式”民居。而这一格局到了清代末期,也最终演绎成潮汕地区“驷马拖车”式的建筑模式。如今许驸马府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开始了大规模的修缮,也许不久它就将以潮汕古民居的经典之作重新展现在游人面前。

小贴士:许驸马府位于潮州中山路葡萄巷东府埕4号,可在潮州市区乘3路公交车前往。自驾车潮州潮枫路接西河路、环城西路右转中山路可到。

二、“潮州一绝”已略黄公祠

要欣赏潮汕古民居精美的建筑工艺和装饰风格,当首选已略黄公祠。它始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坐北向南,是一座建筑面积只有550平方米的二进祠堂。规模虽然不大,建筑也不显雄伟辉煌,但是却以精美绝伦的木雕装饰著称、有“潮州一绝”的美誉。

祠堂面宽18.54米、进深25.7米,凹斗形的门楼两侧镶嵌着四幅巨大的“己略黄公祠颂”落地碑文,而最为精湛的则是门楼石构屋架上的镂空双面石雕,以及一幅幅以《封神榜》人物故事连环画为题材的石雕画。它们几乎融汇了潮州石雕工艺中圆雕、浮雕、沉雕和镂空等多种手法,结构严谨,工艺十分精美。

穿过门楼进入祠堂,主座大厅前的天井中央建有一座歇山顶式的拜亭。其中装饰的金漆木雕当属祠堂中最大的一个看点——它以“水漫金山寺”等传奇民间故事为题材,采用连环画幅的形式,再现了白娘子与法海斗法的生动场面,虾兵蟹将、人物造型,一个个栩栩如生。而最为精巧的是木载两边的十八只金漆木雕凤凰,不仅造型传神,金碧辉煌;而且头顶梁架,起着斗拱作用,体现了艺术和建筑近于完美的结合,构思与工艺之精妙令人叫绝。

硬山顶式的祠堂大厅面阔3间,屋脊嵌瓷彩画。前门楣是一幅长卷式的描金漆画《郭子仪拜寿》图,它工整秀丽,勾勒纤细,层次丰富,形象逼真,充分表现了潮州金漆画古朴浑厚和华丽辉煌的工艺特色。大厅内上悬堂匾“衍庆堂”,屋架为典型的“三木载五木瓜十八块花坯”抬梁式梁架结构,梁枋两端饰以形象各异的龙凤狮兽等祥瑞动物;梁柱间则穿插着以铜雀台、张羽煮海等戏剧故事为题材的木雕装饰,或黑漆装金、或五彩装金、或本色素雕,使得整个祠堂显得金碧辉煌,是清代潮州建筑雕刻艺术的集中体现,被誉为“华南第一精雕木刻”。如今己略黄公祠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潮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所在地,还辟有“金漆木雕陈列馆”,陈列着不少难得一见的潮汕木雕精品。

小贴士:已略黄公祠位于潮州市湘桥义安路铁巷2号,潮州市区可乘3路公交车前往。自驾车潮州市区可走潮枫路接西河路右转环城西路,再左转开元路可到。

三、“石雕瑰宝”潮安从熙公祠

品味潮汕古民居,人们往往会提到一句俗语:“一条石牛索激死三个师父”——而这一典故出自有着130多年历史的潮安彩塘的从熙公祠,它被称为潮汕地区清代石雕中的顶极艺术精品而享有“民间瑰宝”的声誉。

从熙公祠始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是旅居马来西亚的华侨富商陈旭年专程回乡所修

建的资政第中的一座祠堂,它坐东向西,规模宏大,前后历时14年,耗银26万两,到清光绪九年(1883年)才基本竣工。从熙公祠位于资政第的中央,面宽31.22米,进深42.25米,两进布局,厅堂斗拱抬架式木结构,地面铺大理石规格砖,前、后厅之间是天井,两侧则建有廊轩,并有后包及从厝,是一座四厅相向的府第式清代古建筑。

有意思的是,陈旭年“资政”的头衔是马来西亚柔佛苏丹所封的,而他在修建潮安资政第从熙公词的同时,也在新加坡修建了一座同样的资政第——呵呵,如今这座资政第已被新加坡列为“国家第五古建筑”,1984年还专门为它发行了一套邮票以示纪念。

四、“驷马拖车”澄海陈慈黉(hong红)故居

在潮汕传统的古民居中,“驷马拖车”无疑是最规范、且最具规模的,从中轴的三进厅堂、家庙,到两侧的“四点金”宅院,而两旁四条花巷就像拖着这座豪宅的四匹马——如今在潮汕地区,要想看到这种传统的古建筑群,最具代表性的也许就是坐落在澄海隆都镇前美村的陈慈黉故居了。它占地2.5万平方米,由郎中第、善居室、寿康里和三庐书斋四座大宅院组成,506间厅房彼此连片、鳞次栉比,人称“南国大观园”。

陈慈黉是汕头近代一个颇知名的华侨,他父亲陈焕荣年轻时在红头船上打工,后与族人合伙海上营运,清咸丰元年(1851年)在香港创立乾泰隆行,专经米业和中国土特产远销南洋。陈慈黉12岁时便弃学从商,跟随父亲来到香港打理“乾泰隆”行,同治十年(1871年)继承家业后首先往泰国曼谷创立了陈黉利行,接着又先后在新加坡、越南西贡、香港和汕头等地设立多家分行,逐渐成为当时泰国的米业大贾,一度富甲南洋,有“泰华八大财团之首”的称誉。清光绪二十九年,陈慈黉将海外事业交儿子打理后回到澄海,于清宣统二年( 1910年)始建陈慈黉故居,前后历时29年,直到抗日战争爆发而不得不草草收场——尽管如此,陈慈黉故居仍以它宏大的规模、传统的建筑布局和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而享有“潮汕第一侨宅”的美称。

走进陈慈黉故居,郎中第、善居室和寿康里三座大宅院均属“驷马拖车”式布局——居中的中国传统的硬山顶式厅堂、“四点金”结构,外围则是两层洋楼,从而形成一个中西合璧,内低外高的大宅院。其中又以占地6800多平方米的善居室为最,大屋带小房,大院套小院,202间厅室加上梯楼、天桥和通廊萦回曲折,上下相通,游人初入犹入迷宫一般。而作为寿康里附属的三庐书斋则是一座中西结合的别墅式建筑,占地799平方米,显得小巧玲珑、典雅清秀。

在这些建筑中,无论是厅堂檐下还是山墙厝角和门窗,都装饰着不少精美的潮州金漆木雕、石雕、灰塑和嵌瓷,或“松鼠葡萄”,或“石榴水鸟”,传统的彩绘中还带有不少西式的装饰图案和风格;而所用的玻璃和瓷砖,据说大多是当年从意大利和西班牙进口的,既有花鸟图案,又有几何图形,在通廊石柱的梁上甚至还有将英文字母点缀在花纹中的。

有意思的是,文革期间陈慈黉故居曾被造反派用作关押潮汕地区党政官员的要地,戒备森严,如今墙壁上你仍能看见一些当年留下的标语、宣传画和毛主席语录。如今,作为潮汕文化的一个缩影,陈慈黉故居已成为汕头乡村的一个颇热闹的旅游热点,辟有红头船雕塑、陈慈黉家史馆、潮汕戏曲馆、木偶馆、潮汕新娘房、潮汕工夫茶馆、潮汕工艺品馆等多间富有潮汕民间传统文化特色的展馆和展厅,并有潮汕木偶戏、澄海“双咬鹅”舞等表演。“黉院惠风”还被列为汕头八景之一。

小贴士:陈慈黉故居位于汕头澄海隆都镇前美村,可在汕头乘103路、澄海乘8路公交车直达。自驾车可走汕汾高速公路,在“店市”出口下右转,然后按路边指示牌前行可到。

相关链接:“双咬鹅”舞

在陈慈黉故居,你会看到一种充满民间习俗的“双咬鹅”舞。澄海盛产狮头鹅,而“双咬鹅”舞便是当地民间艺人模仿狮头鹅争斗,为庆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所创作的一种即兴舞蹈。它形神兼备、动作拙朴,两鹅相扑,越舞越热闹,最后以咬斗为高潮,带有浓郁的乡土气味。1952年春节为欢庆土改胜利,这种“双咬鹅”舞首次登上了舞台,1956年珠江电影制片厂又将它搬上了银幕,自此它便成为当地春节、端午等民间节庆的一个必备节目,拙朴可爱,经久不衰,并一直流传到现在。

五、“民居殿堂”潮阳明安里

在距潮阳西北约20公里的地方有个洋美村,她始建于元圣二年(1336年),原称洋尾寮,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村庄背靠苍翠的铜盂小北山,前濒练江,一道“月眉池”弯踞村前,村中传统的“下山虎”式古民居方正规矩、成行成列,古色古香,不过最精彩的,仍是位于村后的明安里。

明安里修建于2001年10月,占地二万平方米,是洋美村一位旅居香港的吴姓企业家发家致富后,为光宗耀祖,历时三年多所修建的——中轴对称,八座“四点金”抱一座两进祠堂连后库,五街六巷,典型的“四点金”式潮汕传统民居。据说这一建筑格局又称“九龙吐珠”,只是如今即使在潮汕地区也十分罕见了。

来到明安里,首先是被称为“龙虎大门”的入口。典型的潮汕民居凹肚式石门楼,屋脊嵌瓷装饰,华美艳丽的门面,两侧楹联“明泰鸿图宏展,九龙拱福星;安德世泽欢聚,八骏迎吉祥”,犹如导游词的开场白,和盘道出了明安里潮汕民居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

走进院落,中间是一个诺大的广场绿地,建有被称为“兜池”的池塘和花圃,右边是一条长廊照壁,左边则是一排五列、被称为“九龙吐珠”的建筑群——屋面灰木琉璃瓦结构,屋脊飞檐嵌瓷点缀,楹桁之间饰以金漆木雕和油画彩绘,此外还有大量的泥粉画、石刻等潮风潮味的传统民间工艺制作,置身其间,犹如走进一座潮汕民间工艺荟萃的殿堂,美伦美奂,人称“潮汕传统民居的活教材。”

“潮州厝,皇宫造”,居中的玉声家祠是整组建筑群的核心,也是潮汕民间宗祠的典型模式。它坐北朝南,穿斗式梁架硬山顶结构,室内红梁蓝桷,精雕细琢,饰以工艺精细、雕刻玲珑的金漆木雕和色彩绚烂的油画彩绘;屋顶和封火山墙则配上晶莹鲜艳、栩栩如生的嵌瓷点缀,使得整座建筑显得金碧辉煌。三进厅堂,一进高于一进,据说寓意“步步高升”。前厅是家族聚会议事和接待客人的地方,后厅则用于供奉祖先牌位,是族人祭祀的场所。如今祠堂内陈列着不少潮汕书画名家的丹青墨宝。祠堂后还建有“后库”,旁门上写“琴韵书声”。在玉声家祠两侧是对称合抱的四列八座“田”字型的“四点金”建筑。作为潮汕民居中的代表作,无论是诗书画印齐全的石门斗,还是门斗外的石雕花柱,或是檐下的凤托雀替等金漆木雕,都十分讲究。据说“四点金”源自明清时期,多为富贾和文人的豪宅,因其布局规整,工艺讲究而有“京华百姓家”的美称。

与传统的潮汕古民居唯一不同的是,在明安里院落广场绿地前的长廊照壁上,还立有98位历代状元的墨宝碑林。据说它们是院主花了近一年的努力才收集到的。这也是潮汕地区唯一的一座碑林,它们与建筑群中大量的牌匾和楹联相互辉映,为明安里带来一种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十分罕见。

小贴士:明安里位于汕头市潮阳区铜盂镇洋美村,可在潮阳车站乘往谷饶或贵屿的班车途经。自驾车可走324国道,过潮阳后继续西行,在师范学校右转直去洋美村。

六、“潮居典范”潮安龙湖寨

坐落在韩江西岸的龙湖寨,素有“潮居典范、祠堂千家、书香万代”的美誉——古寨始建于

南宋,原称塘湖寨,旧志称塘湖市;明嘉靖年间易名龙湖寨,据说其得名源于重修的龙首庙,以及城寨内犹如龙脊的中央直街。

作为韩江的古出海口和昔日潮州府城的潮南通衢,龙湖寨早在宋代就是潮汕平原上的一个重要商埠。明清时期商贾云集、“民物殷盛”,曾有“潮州小城”之称。祠第千家,书香万代,自从南宋时期修建龙湖书院后,古寨人文蔚起,南宋嘉定七年,龙湖人姚宏中会试京师,考中殿试第三名探花,成了龙湖、也是潮州历史上唯一的一个探花。明清时期,龙湖寨更是成了粤东科举仕途的风水宝地,鼎盛时大小书斋多达30多处。有专家考证过,明清时期龙湖寨仅科举出身的进士、举人就多达53人;在潮州历代的180多名进士中,有19名出自龙湖。如今,龙湖古寨占地1.5平方公里,沿着韩江大堤由北向南呈带状分布。北门寨楼拱形门上镌刻的“龙湖”二字,传为清代潮州知府梁国治的手笔。两旁楹联:“龙气逶迤紫微入首,湖光环绕太乙通流”,门旁还立有一方明嘉靖年间的御倭碑记,让人顿生岁月沧桑。

走进古寨,迎面是一条长约1.5公里的石板直街,两旁是按九宫八卦所修建的格局工整的“三街六巷”——东面有新街、上东门街和下东门街;西面有五宫巷、隆庆巷、福兴巷、狮巷、中平巷和伯公巷;街巷的两侧则是一百多座带有潮式建筑风格的宗族祠堂、名宦府第和商贾富绅的豪宅,其中不少为五进、乃至十进的深宅大院。

隆庆巷无疑是龙湖寨一条最为出名的街巷,它又被称为“客巷”,这是因为明代状元林大钦就出生在这条小巷内。传说当时林大钦的母亲程氏身怀六甲,回娘家参加喜庆,不小心动了胎气而要临产。但是按潮州旧风俗,出嫁的女子是不能在娘家生孩子的。迫于无奈,程氏只好在娘家房舍后座的灰埕井边用谷笪围起了一个临时“产房”,生下了林大钦。程氏回娘家俗称“做客”,因此当后来林大钦考中状元后,光宗耀祖,隆庆巷也就被叫做“客巷”了。有趣的是,客巷除了出了一个状元林大钦外,还先后出了福建布政使刘子兴和太仆寺卿成子学,先后三个“贵人”,小巷也就被称为““三贵巷”了。

除了隆庆巷,如今经过抢救性保护和维修,不少名宅、古第和巨祠都被保存了下来,如建于南宋嘉定年间,集木雕和石雕于一体的宋代建筑构件的代表作探花第;气势非凡、体现明代简约建筑风格“青砖清水墙”的林氏宗祠;建于清光绪五年,采用精美金漆木雕屋架的大夫第;将宫殿和西洋建筑风格融为一体,装饰多彩、富丽堂皇的进士第等等,都是古寨颇知名的古建筑。它们雕梁画栋、装饰精美、气派非凡,且荟萃了木雕、石雕、嵌瓷、灰塑、彩绘、壁画等潮汕民间工艺的精华,不仅“潮味”浓郁,而且彰显了昔日“京都帝王府、潮汕百姓家”的尊贵与气度,被专家们誉为“潮州古建筑博览”。另外还有穷秀才夏雨来所居住的夏厝巷、带有传奇色彩的阿婆祠,以及方伯第、许氏宗祠、绣衣第、天后宫等等,都带有浓郁的古寨遗韵。

现在龙湖寨内已少有人居住了,大多数的居民都搬到寨外新建的民居,但是每逢节庆,故寨内仍洋溢着浓郁的民俗风情。

小贴士:龙湖寨位于潮州市潮安龙湖镇,北距潮州15公里,南距汕头25公里,可在潮州汽车站乘往潮安或汕头的班车途经;或在潮州护堤线汽车站乘护堤线公交车直达。自驾车可走汕汾高速公路,在潮安转潮汕公路北行,在鹳巢处按路边指示牌右转,直去约5分钟车程可到。

相关链接:龙湖酥糖

在龙湖寨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市头酥糖和炖糕,市尾竹笋风来朵(龙眼)……。市头和市尾是龙湖寨的两个自然村,而市头酥糖,便是享誉潮州的龙湖酥糖。龙湖酥糖始创于清代龙湖寨的许崇记饼食,它以潮糖、花生、猪耢、麦生等为主要原料,酥脆香甜、清香不腻、入口即化,是潮汕人品茶时最喜爱的饼点。据说早年一位台湾乡亲到龙湖寻祖认亲,凭的就是他父

亲“家乡出产龙湖酥糖”的记忆。除龙湖酥糖,龙湖寨知名的土特产还有炖糕、龙眼、潮州柑、毛笔等

七、“宋代遗风”潮阳波美村

坐落在潮阳西胪小北山下的波美村,是一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村寨。它原名龙陂村,是南宋建炎年间离任的潮州府知军州事黄詹所创建的。有“黄氏入潮第一人”之称的黄詹原籍福建莆田,考中北宋大观年间进士后,出任潮州府通判、知军州事,在潮州一呆就是20多年。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黄詹任满后没有回原籍莆田,而是带着家眷落籍潮阳,开基龙陂,成为波美村黄姓的始祖。他“崇德尚贤”,设馆讲学,着述授徒,倡导“宜读于书,宜耕于田”,被视为潮州最早的一代教育家。

来到波美村,一道斑驳的古寨墙围起了一个规模庞大且格局整齐的村落。寨墙上开有三个寨门,石雕门框,上题“物华天宝”等彩绘匾额,虽然彩绘多已凋零脱落,但仍显古色古香。古寨内有明清古民居近百座,大小房屋近千间,由于年代久远,民居外迁,不少房屋都已荒废,有的墙体也已剥落,但是黑脊黄瓦,成行成排,纵横交错,犹如迷宫的格局,仍能让人联想到它昔日曾拥有的气势和繁盛。

村寨里最具特色的便是位于古寨中央,被一排排古民居所环绕的黄詹纪念祠。它的前身是黄詹早年所设学馆的旧址,明代改建为波美村黄姓始祖祠,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重修,近年再次修缮,五彩缤纷、色彩斑斓,是古寨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筑。

祠堂大门是一座牌坊亭式的门楼,雕龙画凤、金碧辉煌,门顶石雕彩绘人物古朴传神;门匾石刻,正面“黄氏宗祠”,背面“忠孝名贤”,传为清雍正年间潮阳县令手书。祠堂内三进厅两天井一拜亭,前厅壁廊全部用石板构筑,梁架斗拱,装饰着花草鸟鱼等精美木雕。祠内廊壁还有一方清雍正十一年所立的“族规碑”,2米多高,规定了黄氏子孙的行为准则,所倡导的正是黄詹“宜读于书,宜耕于田”的祖训,以及“先德行而后文艺”的宗族文化。

小贴士:波美村位于汕头潮阳区西胪镇,可在汕头礐石轮渡码头或朝阳汽车站乘往金玉的公交车途经。自驾车走324国道,经棉北右转往西胪、关埠方向直去,过西胪镇后按路边指示牌左转可到。相关链接:千年古树林

在波美村后的小北山坡上,还有一个奇特的景观——由近一千多株百年以上的古木所形成的古树林。其中最长寿的一棵槐荫树,传为黄詹当年所植,已有800多岁的树龄,如今仍枝叶茂盛;而一株植于元至正年间的梅树,数百年来年年开花发枝,早在明代就有“古梅新丛”的美誉。另外还有明嘉靖年间的杨桃、明万历年间的白茶、清道光年间的铁树等等,千姿百态,蔚为奇观,成为波美村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每年都吸引了10多万海内外游客前来参观。

潮汕建筑特色

潮汕民居形式的名称,都与大自然有关系的名称如“四点金”(“金”是风水中自然界的五行之一)、“下山虎”、“爬狮”等,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结合点”在潮汕建筑中俯拾皆是。 在民居建筑的形式上反映了建筑土木技术结构与中轴线为基准的对称审美要求,故门与窗的重复连续性显示出节奏感格外明显。其建筑方式多为板筑、白瓦素墙、秀洁清净。潮汕地区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大量采用贝灰和石材,用于门框、栏板、抱鼓石、台阶、柱础、梁枋上。此外,潮汕民宅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极其注重装饰,檩木要漆成红色、椽子则漆成蓝色,故称“红桁蓝桷”。单是山墙的脊端,就有金、木、火、土五种不同类型,各种颜色的瓷片在屋顶上主要部位贴出各种立体形象,有花草、鸟兽、虫鱼,还有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十分传神。精美绝伦的石雕,木质结构上镂刻各种形象,使整座建筑物富有艺术气息,古色古香如皇宫建筑。 潮汕平原地理地势复杂,江河密布,村镇多临水,未近江河者多开渠引水至村前,挖一半圆形水塘蓄水,弧形朝向主体建筑,以纳气聚财,也有“过池风”凉爽的实惠,更有游泳、洗澡、洗衣物、养鱼的实用价值。 我们将重点讨论潮汕民居建筑的风水特点 1.潮汕的风水与二次葬习俗 由于潮汕平原的地势地域因素和民风民情的缘故,潮汕自古酷信风水,至今存有大量的风水建筑。仅澄海莲花山,就有“倒插金钗”、“猛虎跳墙”、“黄蜂采花”、“飞凤衔书”、“通天蜡烛”等许许多多风水的典范,其中的“金交椅”又称孩儿坐轿,是北宋新州知州,位列潮州前八贤的张夔墓;“蟠龙吐珠”又称摆盘猪头,是江夏黄氏的祖墓。这些风水宝地几乎每一处都蕴藏着莫测的玄机和神奇的传说。 最能说明潮人惑于风水的现象是所谓二次葬习俗。《潮州府志》载:“陋俗相沿,葬后十年或廿年,则易其棺而贮骨于瓷罂,名曰金罐,骨黄者复痤原穴,骨黑者另觅佳城,不经甚矣。”为了得到一处吉穴,或停柩数十年不葬,或葬后

浙江民居特点

浙江传统民居多利用山坡河畔而建,既适应复杂的自然地形,节约耕地,又创造了良好的居住环境。根据气候特点和生产、生活的需要,普遍采用合院、敞厅、天井、通廊等形式,使内外空间既有联系又有分隔,构成开敞通透的布局。在形体上合理运用材料、结构以及一些艺术加工手法,给人一种朴素自然的感觉。 浙江古村落民居 诸葛村中心--钟池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传统民居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被比喻成“正在消失的风景”,开始日渐引起人们的注意。这以后,随着民居作为历史文化遗产性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民居热迅速升温,它对现代社会的参照作用也日益显得重要。 作为地域文化的物质表征,民居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从“悬虚构屋”的河姆渡干栏式原始建筑始,浙江的民居随着气候、地形环境以及人们生活习俗的不同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变化。就聚落选址、布局以及各类建筑物的处理等要素而言,浙江民居大致体现了三大特点,即:崇尚自然,讲究风水;强化血缘,聚族而居;顺应礼制,注重人伦。当然,这些特点由于时代的不同和城乡、地域的区别,表现形态可以不完全相同,但无论是临河而筑的水乡民居、隐含理性秩序的院落式住宅、还是依地势布局的山地村镇,其中的内在取向是一致的。 花坦,依山傍水,一派田园风光。 受古代哲学“天人合一”、“万物一体”思想的影响,浙江民居十分讲究从堪舆风水的角度来选择村落的环境,建筑的朝向、形式、布局以及前后左右建筑关系,并将它认作影响家族兴旺和发达的直接元素。所谓的《黄帝宅经》曾经说:“夫宅者,乃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故宅者,人之本,人以宅为家居。若安则家代昌吉,若不安则门族衰微”,古人对此深信不疑。这中间虽然含有不科学的成分,但实际上却是朴素地流露出崇尚自然,强调自然界与人的生命和谐协调的思想。山水聚合,藏风得水,重于水的瀛畅,确实是环境美好

什么是岭南建筑

什么是岭南建筑 那么什么是岭南建筑的呢?以下带来关于什么是岭南建筑的历史,具体内容供以参考。 一、岭南建筑历史 岭南建筑历史悠久,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独树一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从发展历程上看,可上溯远古至先秦时期,秦汉、魏晋南朝、隋唐南汉、宋元、明清、晚清民国时期的岭南建筑各具特色,亦各有其代表作。 先秦时期的岭南建筑初步形成了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建筑体系。宋元时期是广东大规模开发的时期,这时的岭南民居建筑开始出现鲜

明的地方特色。广州光孝寺大殿后石栏杆望柱头石狮,为南宋遗构,雄健威严。 明清时期,岭南建筑文化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体系,建筑种类扩展,建筑布局趋向大型组群,建筑装饰达到高超的水平。广州在很长时间是我国唯一的通商口岸,较早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出现了西式建筑以及用欧洲人物形象、罗马字钟、大理石柱为建筑装饰,采用套色玻璃等进口材料。 直至清末,在岭南兴建了一批西式建筑,有教堂及附属的医院、学校、育婴堂等,如广州石室是远东最大的哥特式石构教堂。清末,钢材等建筑材料和近代建筑技术也开始应用,1905年建成的岭南大学马丁堂,是中国最早采用砖石、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之一。 清末到民国时期,高层的商业楼宇、钢桁材料的桥梁出现,显示建筑技术向近代化发展。1922年,广州建成岭南第一座混凝土结构

高层建筑大新公司,高12层50米,1937年建成岭南第一座钢框架高层建筑爱群大酒店,高15层64米多,都是当时称为南方建筑之冠的高层建筑。1929-1936年,陈济棠主政广东时期,广东建筑得到较快的发展。综观清末、民国时期在建筑发展上的突破,留下了一批显示这一时期成就的建筑范例,为现代中国建筑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二、岭南建筑风水 岭南建筑是风水建筑的健康优选。岭南建筑注重骑楼、天井、屏风。有利于遮阳避雨,吸收阳光,可以净化空气,吸纳好的气体,使住宅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还具有防震、防灾的意识。从岭南建筑的特点来看,客家民居、西关大屋为什么要有天井,一个是通气,取得一线阳光,最关键是如果有火,人在天井处可以逃避、逃生,前面要有水,水可以救火。通过屏风是可以掩盖了室内室外的区别。岭南建筑有骑楼。南方高温多雨,骑楼可以遮阳、可以避雨。

(建筑工程管理)浅谈潮汕民居建筑

(建筑工程管理)浅谈潮汕 民居建筑

浅谈潮汕民居建筑 北京有四合院,陕西有窑洞,云南有吊脚楼,…………,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使各地的建筑有着自己的特色。那么,潮汕地区的建筑特色是什么呢?当下,请让我们壹起走进原汁原味的潮汕民居建筑! 壹、潮汕建筑的发展史 我国的建筑自古以来渊源深厚。从原始社会开始使用壹般的树枝、柴草架撑而成的茅屋到汉朝初步形成的木结构屋形。人们在建筑实践中不断提高建筑技术,后来又出现了砖木结构建筑。唐朝时,这种砖木相融合的建筑可谓达到炉火纯青之境。明末清初至民国时期的我国的建筑已趋向传统化、格局化。潮汕建筑是其中的壹颗璀璨的明珠。 古时兵荒马乱,无乡不寨,这对潮汕建筑特色的形成起了巨大的影响。古时寨是壹个整体,它的平面形态多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而“院式”被采用得最广泛。大同小异的寨子壹般呈现以下特点:①以某个范围的区域规划而成的村落,通常以祠堂为中心,其它房屋围着它而展开。②为安全着想而只设壹个寨门。古时官兵的掳掠,强盗的洗劫等情况较为严重,这个唯壹的入径可防外敌轻易入内。③受风水学的影响。壹般房子都是靠山环水,坐北朝南。古时“水”象征“财”,“环水”而“守财”,浓厚地反映出《易经》中天人合壹之说。以现代的角度则能够诠释为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建筑观。④外简内繁又是其特征之壹。这点深深印上潮汕人思想情怀的烙痕,表露着潮汕人的谦逊、内涵。既追求现世生活又不失纯朴的本性! 二、民居建筑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前进。在众多古建筑中,潮汕民居壹枝独秀。让我们在滚动的历史里,细数着点滴往事,展望着未来的发展。潮汕民居以传统的三合院、四合院为基本布局,最基本形式称“下山虎”、“四点金”。大 型民居以四点金为基础,横向或纵向扩大规模,称“三厅串”、“八厅相向”、“四马拖车”、“百凤朝阳”(如下图)等。 其外部轮廓则保留十分规整的正方形或长方形。其中停驻在潮汕的“丁氏光禄公祠”即“丁府”(丁日昌纪念馆)便是壹个经典。它的整个格局可视为俩座四点金的合且和扩充。“丁府”共有近百间房屋,采用中轴式布局,主体建筑共三进:通正门是门厅,俩侧各有壹间下房。门厅下为天井,天井左右各有厢房或花厅,这第壹进。天井 直进是中厅,俩侧各有壹间大房,这里为第二进。从中厅壹侧门可通向第三进,其结构似第二进,只是面积稍小些。三进四周皆由排屋包围起来,有“百凤朝阳”之美称。排屋皆以巷隔开,左右俩侧对称,有“火巷”之名;和后厅相隔,连接俩边火巷的称为后包。正门前有壹大埕,大埕俩边的大门称为“龙虎门”。整座建筑鸟瞰便为繁体字“兴”,空中载体向下见为雅致壮观的水城建筑群。建筑师们让建筑以自己特有的艺术美感来展现建筑的独特魅力。表达他们对“天人感应”的理解建筑和人、建筑和自然(天、地)以及()建筑之间应该和谐统壹,使神灵的哲理观具体化。外貌寻常,内里构造奇特的丁府在潮汕建筑文化史上是潮汕建筑文化库藏中的瑰宝。 潮汕民居的建筑形式,在砌墙和屋顶构造方面可谓匠心独运。小型屋居用灰涂角垒砌,普遍住宅则多采用灰沙版筑夯成,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大量采用贝灰和石材。有的仍添加稻草筋等材料,物尽其用。夯成后再抹上灰泥磨光,既实惠又坚固耐用。它的坚固在《潮汕府志》中有作详细说明。屋顶的栋梁结构是建筑中的精华之壹。屋顶木梁结构壹旦受力,首先传到椽角,次传到檀(桁),再传到柱,受力体系清晰,可使压力及时得到分散,减轻墙壁受到的压力。屋顶设计不仅在建筑上充分利用了力学知识原理,而且综合运用了热学知识,瓦片叠置桷上(至少有双层),瓦片之间有少量灰沙,既能很好地粘连,又有利于空气对流和室内采光。使建筑物不仅具有精巧细致,朴实无华之美,又有良好的隔热功能。瓦片

山西民居建筑特点

山西民居建筑特点 广袤的黄土高原以其特有的自然环境,铸就了古老的三晋文明。山西民居是一种有地方特色的建筑群。当中大致可以分为窑洞、平房或两者混合的建筑。中国民居建筑,向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说。皖南民居以朴实清新而闻名,晋中大院则以深邃富丽著称。环境要素也称作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极其有限的古代社会,自然环境对建筑型制和村落布局的形成往往起决定性作用。受特定环境因素长期的作用和影响,山西传统民居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建筑型制与村落布局特点。 一. 山西的自然条件 山西是内陆省份,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华北平原西面的黄土高原上。省境四周山环水绕,与邻省的自然境界分明。东依太行山,西、南依吕梁山、黄河,北依古长城,与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为界。山西是典型的为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米以上,高原内部起伏不平,河谷纵横,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山多川少,山地、丘陵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1%,平川、河谷面积占总面积的19.9%。 山西地处大陆东岸中纬度的内陆,东距海岸虽只有300~500千米,但由于省境东部山岭阻挡,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弱,在气候类型上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北部由于受内蒙古冬季冷气团的袭击,比

较寒冷;南部受到从河南黄淮海平原和豫北平原北上的夏季暖湿气团的滋润,比较温和;南北气候差异明显。气候特征是: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南长北短,雨水集中;春季气候多变,风沙较多;秋季短暂,天气温和。全境日照充足,热量资源较丰富;灾害性天气较多,“十年九旱”;昼夜温差较大。 山西共有大小河流1000余条,主要特点是河流较多,以季节性河流为主,水量变化的季节性差异大。山西河流源于东西高原山地,向西向南流的属黄河水系,向东流的属海河水系。 二.山西民居建筑概况 山西民居是中华民居建筑艺术的杰出成就,作为中国民居建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山西传统民居其类型丰富,独具地方特色而引人注目。尤其以建筑布局、空间组成、造型艺术、雕刻艺术、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与特色。现存的以明清两代为主的传统民居建筑数量较多、保存完好,成为我们研究传统民居建筑的宝贵财富。 山西“以山地为主”的地形地貌却很少能提供这样大面积的平川。所以,在实际修建村落的过程中,往往是平地、山坡、断崖相结合的地形比较多。环境空间的集合体是由每一个建筑单体构成,是人类凭借一定的物质材料按照一定的建筑方法构建而成的。山西省东部的太行山脉,大多数为石头山,按石质分有青石、红砂石、石灰石等。由于石料普遍,依照就地取材节省开支的原则,故砖石住宅较多。山西省西部的吕梁山脉,以黄土丘陵为主,土质粘结性好、强度高,加上

潮汕文化

潮汕文化 潮汕文化是潮人民系的文化。中国有许多民系,其中如潮人民系、客家民系、广肇民系、闽南民系等。潮人民系颇为著名,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操潮汕方言。潮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内容十分丰富,在世界多元文化中享有很高的声誉。研究潮汕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特色,弘扬潮汕文化的优良传统,对于丰富中华文化的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潮汕地区地狭人稠,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矛盾很大,激烈的竞争环境培养了潮州人的创造、开拓和冒险精神,不少人外出到海外谋生,形成社会风气,在农业上精耕细作,在手工业上精雕细琢,在商业上更是精打细算,极善经营,闻名海内外,有"中国的犹太人"之称。秦汉以后,汉文化向岭东扩展。晋唐时期,中原主流文化影响逐渐扩大,陈元光平定泉潮间蛮僚啸乱、韩愈谪任潮州刺史,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宋元时期,大量移民入潮,闽文化北来,使潮汕地区全面开发,是潮州文化形成的重要环节。明清时期,最终形成有鲜明特征的潮州民系文化。潮汕地区从宋代起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也相应发展,人才辈出。 中国地大物博,地方建筑灿若星河,各具特色,潮汕民居便是这其中的一朵奇葩。潮汕民居融汇千百年来潮汕人的智慧,如同山西平窑潮汕民居民屋的粗犷,瑶寨吊脚楼的野趣,江南徽屋的雅致,苏州园林的自然一样,潮汕民居也拥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化内涵。潮汕民居直接地将大自然因素所谓“天时、地气、顺风”溶入建筑中,体现出人天和谐的统一境界和高尚心灵意境.潮汕民居的建筑方位一般是取朝南偏东的,以南为主。这样一来,冬天可挡住严寒的北风,夏天则可以接受凉快的南风. 在潮汕,农村传统民居的样式有多种多样,虽然现在的潮汕地区出现了许多的高楼大厦,但是在农村里,仍然保存着一些传统的老式民居,而且这些民居都是用形象生动的名字来命名的,如“四马拖车”、“四点金”、“下山虎”等等。 潮汕民居特点鲜明,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潮汕民居的主要特色是将传统的建筑文化与潮汕特有的传统工艺美术如金漆木雕、工艺石雕、嵌瓷艺术、金属工艺以及书法、绘画艺术等最大限度的整合。民居建筑金碧而不庸俗、淡雅而有韵味,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和豪华气派,无论在建筑序列格局还是装饰工艺等方面都可以与皇宫相媲美,故自古就有“潮州大厝皇宫起”、“京华帝王府、潮山百姓家”之说。潮汕民居保留着唐宋世家聚族而居的传统,形成了大规模的村寨等建筑群体,再加上地方经济发达、人文鼎盛,所以建筑规模经常非常宏伟壮丽。 弘扬潮汕优秀文化,对振奋海内外潮人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诚信经营、乐于奉献的精神,增强海内外潮人的凝聚力,共同为促进祖国家乡和海外潮人住居地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中外文化合作和交流,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漫步潮汕的小城老街,品尝潮汕正宗沙茶酱料“沙茶牛肉火锅”、新兴养生菜品“开元清心上素宴”,这是多么休闲而富有情趣

故宫 潮汕民居“下山虎”、“四点金”、“四马拖车”

艺龙旅游社区>> V落雪的博客>> 故宫游记>> 故宫潮汕民居“下山虎”、“四点金”、“四马拖 文章分类 故宫游记(2) 井冈山游记(0) 缙云山游记(1) 滕王阁游记(1) 马岭河峡谷游记(1) 蓬莱阁游记(1) 沙坡头游记(1) 富春江新安江游记(1) 九华山游记(1) 周庄游记(1) 黄山游记(1) 白洋淀游记(1) 慕田峪长城游记(1) 泸沽湖游记(1) 西塘游记(1) 漓江游记(2) 五台山游记(2) 默认分类(3) 相关文章 想做飞机师就要到香港海洋公园一试飞机瘾 柏林苍穹下(3) 柏林苍穹下(3) 柏林苍穹下(3) 阳朔桂林梦 柏林苍穹下(3) 柏林苍穹下(3) 法兰西之旅----埃菲尔铁塔的二重天 博文内容 故宫潮汕民居“下山虎”、“四点金”、“四马拖车” (2011-01-24 20:24) 标签:故宫游记 潮汕民居“下山虎”、“四点金”、“四马拖车” 潮汕农村,多聚族而居,沿江沿海平原地带,经济比较发达,许多望族多聚居在这些地方,旧县城也多有聚族而居情况。因此,城乡居民均有浓厚的氏族观念,体现在聚落建筑就是以姓氏宗祠为中心的围寨格局。清府县志载:“望族营建屋庐,必建家庙,尤加壮丽。”“雕梁画栋,池台竹树,必极工巧。大宗小宗,竞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赀费。”潮汕农村多聚族而居,而整个村寨,都依其宗族观念、风水观念、生产生活、防御功能以及某些美学观念来营建,这是潮汕村寨的大格局更是独特的理想风水人居环境。同时潮汕传统民居直接地将大自然因素所谓“天时、地气、顺风”溶入建筑中,体现出人天和谐的统一境界和高尚心灵意境。

“下山虎”(又称“爬狮”),是潮汕府第的最基本构成单位。顾名思义,“下山虎”(“爬狮”)的形状真有点如下山之虎双似爬行之狮,它以大门为嘴,二个前房为两只前爪,称“伸手房”,以后厅为肚,厅两旁的二间大房为后爪。总之,有如浑身是颈,张开大口,吸纳天地精气,时时蓄势待发的狮虎。为了最大限度地吸纳和贮藏“精气”,它的大门还被做成凹斗形式,使整个建筑成一个葫芦般的嘴阔、径窄(内门框)、肚大的富于变化的空间,以达到藏风聚气的目的。

从广府民居看岭南建筑文化

从广府民居看岭南建筑文化 摘要:岭南有着优秀的建筑文化,有很多令人赞叹不已的建筑,他们体现了岭南人们的智慧。而这一切的最好体现莫过在这片土地的民居,他们与这片土地的人们息息相关,他记录这片土地人民的生活的一切。本文通过讲述广府民居的特色与他的一些历史,来欣赏岭南建筑文化。 关键词:广府民居;岭南建筑;保护;特点 岭南的特殊地理环境和人文习俗,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岭南文化。这种具有地域特色的岭南文化又打造了许多具有岭南特色的建筑,例如广州西关大屋、广东清代四大名园(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东莞可园、佛山梁园)、开平碉楼、三水大旗头村、从化钱岗村、深圳大鹏所城等等。 我们先来说说岭南建筑的文化吧。专家学者认为:岭南建筑文化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三大文化体系和四大文化特征。三大文化体系即多元文化、海洋文化和商业文化。至于四大文化特征,即兼容性、务实性、世俗性和创新性。这些建筑文化特征都可以在不同的建筑中的到体现。例如广东清代的四大名园体现了多元文化;广州的骑楼体现了海洋文化;还有广州的十三行体现了商业文化等等。 但我认为人所居住的地方是最能体现出该地域的建筑特点和建筑文化,因为我们都知道人是文化的创作者。所以下面我们从广府民居来领略岭南建筑的文化。 广府民居通常指大珠三角地区、粤西地区的建筑,跟粤东的客家建筑、潮汕建筑有很大的区别。广府民居就是我们通常所认识的岭南建筑。广府建筑主要包括广州、南海、顺德地区的建筑。 这里我们有必要讲述一下广府这一词的意义。广府,是汉族之下的一个民系,是以雅语为母语,有着自己独特文化、风俗,说古代汉语语言,拥有特色建筑风格的汉族民系。广府人主要由早期移民与古越族杂处同化而成。广府民系文化特征以珠江三角洲最为突出,既有古南越遗传,更受中原汉文化哺育,又受西方文化及殖民地畸形经济因素影响,具有多元的层次和构成因素。 广府早期的民居建筑,较为明显受到江南地区建筑模式的影响,官僚地主常常是四五代人聚族而居,建立封闭的建筑群。珠江三角洲民居的大中型住宅基本格局为“三间两廊”。有地位的人家一镬耳火墙为特色。砌墙的材料有三合土、卵石、蚝壳、砖等,清代以后多用青砖。建造这种镬耳火墙的目的是来显示其富有与气量。这可以说是岭南建筑的一大特色,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岭南建筑依然是受封建思想的影响的。 由于至少从汉代开始与海外文化的接触交流不断,故广府民系的人民,在三大民系中最具开放性,比较易于接受外来新事物,敢于吸收、摹仿和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将传统文化与之相互融合。近代受西方文化影响,在侨乡出现有异国风格的碉楼,在城市出现别墅式居宅,在商业繁华的城镇街道两旁出现骑楼。均是开南国建筑风气之先。还有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西关大屋,它也是各种文化综合的一种产物。 由于岭南气候炎热,风雨常至,民居一般为小天井大进深,布局紧凑的平面形式. 广府风格的古民居通常是一个家庭几人至数十人居住。如何能让住在里面的一个大家庭感到舒服,这是广府民居建筑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我想其他的民居也一定是这样的。所以广府民居通常符合通风与阴凉的要求是岭南建筑的共同特点,其次就是依据自然条件包括地理条件、气候特点,体现出的防潮、防晒的特点。为了适应当地的气候,岭南人民建造了适合居住的

中国十大特色民居

中国十大特色民居 1、福建土楼: 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大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蒉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 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参见董斌《现代风水精鉴》),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2、开平碉楼: 广东开平碉楼交错,形成中国绝无仅有的乡间景色。碉楼中西合璧,融会了各种建筑风格的精髓。开平境内最多的时候共有3000多座碉楼,目前尚存1800多座,分布在开平15个镇、办事处。这些碉楼是上世纪开平华侨与村民主动把外国建筑文化与当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结晶。其数量之多,建筑之精美,风格之多样,堪称世界最大的“碉楼博物馆”。 建材上,有早期的泥墙楼(用灰沙、糖、盐、蚬壳、蚝壳等混合逐层锤打夯成),中期的青砖楼(用一般的青砖加厚建成),到最后的钢筋水泥楼(用钢筋混凝土按现代建筑用料建成)。 类型上,约分三大类:一是更楼或灯楼,这种楼一般建在村头或村尾,有些建在小山丘上,供民团及更夫使用,里面有探照灯及报警器,一旦发现匪贼立即报警,让村民准备。 二是众楼,由十多户或几户人家合资兴建,这种碉楼有3~6层,每层设有2~4间房,如有匪贼或洪涝,各户人家可住进众楼,以避灾难。 三是居楼,由华侨独资兴建,用于长久居住。开平碉楼中西合璧,碉楼的造型千姿百态。 最大特点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选取不同的外国建筑式样综合一起,自成一体,既有古希腊、罗马的风格,又有哥特、伊斯兰、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建筑要素,很难将开平碉楼具体归入国外某一个时期的

岭南建筑文化

岭南建筑文化——广东建筑摘要 岭南建筑文化历史悠久而广东民居则是岭南建筑的代表。从岭南建筑的重要标志骑楼到潮州的九宫格式建筑群从五邑的雕楼到客家的围屋 从西关大屋到东山洋房广东民居自成套路最早把现代住宅和中国传统精神结合起来作为探索。岭南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发展迅速,而且由于岭南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等原因形成了特色的岭南建筑文化。现代岭南新建筑的特点宁变勿仿宁今勿古因借环境融为一体群体布局组合空间室内设计丰富多彩景园文脉推陈出新神似之路殊途同归。岭南是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海南全境以及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岭南建筑文化历史悠久和传统江浙、徽派、四合院等建筑文化共同构成中华建筑文化。在现在提及岭南大多算人会联想到广东地区而广东民居则是岭南建筑的代表。建筑是人类生存的主要场所,历代的建筑记载着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变迁的特征和内容。雨果说过:“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建筑通过其形态、风格、价值以及与周围的空间形象表征文化的内涵,这种文化既是一种物质环境文化,又是一种依托物质环境所渗透和展示的特殊精神氛围文化,具有十分明显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历史性。岭南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发展迅速,而且由于岭南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等原因形成了特色的岭南建筑文化。从岭南建筑的重要标志骑楼到潮州的九宫格式建筑群从五邑的雕楼到客家的围屋从西关大屋到东山洋房广东民居自成套路最早把现代住宅和中国传统精神结合起来作为探索。广东建筑

大体上可以分为广府建筑、客家建筑和潮汕建筑三种风格通常所认识的岭南建筑其实就是广府建筑。广府民居通常指大珠三角地区、粤西地区的建筑跟粤东的客家建筑民居建筑较为明显受到江南地区建筑模式的影响官僚地主常常是四五代人聚族而居建立封闭的建筑群。珠江三角洲民居的大中型住宅基本格局为“三间两廊”。有地位人家以镬耳风火墙为特色。砌墙材料有三合土、卵石、蚝壳、砖等清代以后多用青砖。清末在广州的西关民居密集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独特风格的西关大屋民居。内部布局紧凑间隔灵活正立面之门以“三件头” 脚门、趟拢和大门、水磨青砖墙面、花岗石墙脚等构成其外表风貌。近代受西方文化影响在侨乡出现有异国风格的碉楼在城市出现别墅式居宅在商业繁华的城镇街道两旁出现骑楼。均是开南国建筑风气之先。、潮汕建筑有很大的区别。广州骑楼 “北京有四合院上海有石库门广州有骑楼。”一幢幢房子好像长了脚 被柱子架在半空。再仔细看底层的房子似乎往里掏空两米左右。这样 便在街左右两旁各形成一条宽敞的人行走廊这条走廊长可达数百米甚至上千米。这就是骑楼岭南建筑的一个重要标志。民国七年 1918年广州拆城墙、扩马路开通了越秀北、人民路、盘福路、文明路、大德路等今天仍服务民生的主干道。当时为了充分运用马路空间同时又针对南方潮湿多雨、炎热高温的气候特征便在马路两旁搭建起两三层的砖木混合结构的骑楼式楼房就连现代化的建筑南方大厦、新大新公司等也采用了这种骑楼式的建筑结构一时风靡全城形成了广州街景的主格局。当时骑楼主要集中在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

潮汕民居建筑布局与造型

潮汕民居建筑布局及造型 潮汕地处东南沿海一带,受到闽越文化及岭南文化的影响,多种文化的融合,使得潮汕建筑文化独具一格。在潮汕民居建筑布局居多呈现严谨方正的群体组合,保留了中国古建筑强调的对称均衡的传统特色。建筑材料上大量采用石和夯土材料,与建筑装饰上喜用彩色鲜明形成强烈对比,使用木雕、嵌瓷,石雕等,体现了闽南文化等的深入影响。 图1-1潮汕木雕图1-2潮汕木雕 图1-3潮汕石雕图1-4潮汕嵌瓷 在建筑布局上,古人云,营建宫室,必先立宗祠,在长期的宗法宗族制度影响下,形成了以大宗祠为中心,其他建筑按照次序围绕大宗祠而建的布局,因此,形成了中间为祠堂,两侧为火巷或者包厝围成的平面布局,典型的有“下山虎”

和“三点金”两种布局。 图1-5平面布局 图1-6平面布局 下山虎或者爬狮,其称谓源于其形状,像一只下山的虎或者爬着的狮子,建筑为中轴线对称,前天井侧廊的两条廊类似于狮子或者老虎的爪子,此位置一般称谓“伸手房”,厅堂两旁大房为后爪,使得整体建筑看起来像一只张开大口、蓄势待发的狮虎。潮汕地区属于炎热多雨的气候,建筑在营造时候,一般为前低后高,既通风,有利于排水。 在下山虎的前面加上前座,形成了四角上各有一房压角的情况,就形成了“四点金”。“四点金”因其四角各有一间形如“金”字房屋而得名。建筑采用“井”字型格局,中心对称。四点金进门的“门厅”也叫“前厅”,前厅两侧各有一间房,为“下房”又称“格仔”,作为晚辈或者仆人的住所;天井两旁各有一间房,

为厨房和柴草房,一般称为“厝手房”;后厅主要作为祭祖使用,后厅两侧房为“大房”,作为长辈居住卧室;“格仔”与“大房”之间通往外面的门为侧门,又叫“子孙门”,多子多孙出入之意。 这种以宗族,家庙为中心,左右火巷和后厝围护的中心对称“从厝式”民居组群,具有强烈的向心性,将居住和祭祀于一体的功能是宗族制度的产物,充分体现了礼制观念的“府第式”群落。 在建筑外观造型上,潮汕民居外形规则严谨,外墙正常情况下,一般不开大窗,只有在山墙上开排气孔或者小窗,大窗一般开向内天井,有聚财之意;外观造型的变化,主要依靠外观的组合、比例协调、线条和材料等的变化,其中,主要表现在正面完全对称、正面对称中的局部不对称和正面不对称。 在建筑装饰上,屋面的装饰和山墙墙头的装饰为民居重点装饰部位之一。潮汕屋脊一般比较多采用嵌瓷各类神仙瑞兽和戏曲人物、花草等。而山墙墙头成“厝角头”,受到阴阳五行之说影响比较严重,有五种形式,即“金、木、水、火、土”五种形式。“厝角头”的使用一般与家庭环境相关而定,如火形山头太多,就会采用“大幅水”,即以水克火或者水火即济,为五行相生相克之意。在民居中,一般不用“火式”山头,有厌火之意,“火式”山头一般用于祠堂或者家庙,有家族或者宗族兴旺之意。 山墙的装饰分三线和三肚,下带为浮楚,即楚花;线与线之间为肚,也称板肚,根据题材,可分为“花鸟肚”、“人物肚”、“山水肚”,即三肚;墙头线条正中下方为“腰肚”,“腰肚”下方花纹为“楚花”。

论潮汕建筑艺术

《建筑美学与岭南文化》课程论文(2011 -2012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论文题目:论潮汕传统建筑艺术 学生:张世建

论潮汕传统建筑艺术 摘要:基于近代对传统建筑保护呼声意义强烈的情况,选择颇具特色的潮汕传统建筑,论述其艺术审美价值。根据建筑艺术,建筑美学,以及艺术审美的角度分析传统建筑艺术之美与珍贵,一次唤起人们对传统建筑的关注与保护。该选题以跨学科交叉综合研究为特色,注重建筑美学知识的应用和分析。同时涉及人文与艺术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 关键词:潮汕,传统建筑,艺术。 传统潮汕建筑即指的是广东潮汕地区最具特色的传统建筑。其传统建筑包括了传统的民居以及祠堂寺庙。这些建筑无论是在设计艺术上还是在装饰艺术上都是极具特色的。 [1]建筑是一种文化,对于那些国家性,纪念性,标志性……的建筑来说,更是一种真正的艺术,理应具有鲜明的中国和地域的文化特色潮汕地区的传统文化与艺术成就了古香古色的传统建筑。潮汕民居以传统的三合院,四合院为基本布局,最基本形式有俗称“下山虎”和“四点金”。规模较小的城镇平民居住建筑有布局狭长的“竹竿厝。”大型民居以“四点金”为基础横向或纵向扩大规模,称“三厅串”,“八厅相向”,“四马拖车”,“白风朝阳”。其外部轮廓则保留十分规整的正方形或长方形。 “四点金”是潮汕地区特有的民居建筑,格局类似和北京四合院。有前厅,两边有前房,中间有个空旷的天井。大厅是祭祖的地方,两边的“大房”是长辈居住的卧室,门厅两侧的“下房”是晚辈的居室,天井左右有回廊的南北厅,有的还有两件小房,作厨房或柴草房,又称“格仔”。“格仔”的设计可象征多子多福。“四点金”的建筑艺术:建筑构造方式是中轴线金字的房间压角。“四点金”因其四角上各有一间其形如“金”字的房间压角而得名。形体庄重。“四点金”的家主

潮汕传统民居

潮汕传统民居 潮汕农村传统民居是岭南古村民宅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之一。潮汕农村传统民居的样式很多,且都用生动形象的名称来命名,如“四马拖车”、“四点金”、“下山虎”等等。 山畔水边,大户人家,暗合风水

一、潮汕民居-四点金

“四点金”是潮俗独特的村居,是一种多层次、对称、平衡、结构完整的平房式宅第。外围一般有围墙,围墙内打阳埕,凿水井;大门左右两侧有“壁肚”;一进门就是前厅,两边的房间叫前房;进而是空旷的天井,两边各有一房间,一间作为厨房,称为“八尺房”;另一间作为些草房,一般称为“厝手房”;天井后边为大厅,两边各有一个大房。“四点金”的构筑还有多种:只有前后四个正房,没有厝手房及八尺房,而四厅齐向天井的,称“四称会”;前后房都带八尺房和厝手房的,则变八房为十室的称为“四喷水”。如果有“四点金”外围建一圈房屋,则谓之“四点金加厝包”。旧时只有殷富显达的家庭才能建造。 潮汕农村传统民居-四点金

四点金门庭

四点金平面图 二、潮汕民居-下山虎 “下山虎”房屋的建筑在潮汕农村中较为普遍。建筑格局比“四点金”简单,少了两个前房,其余基本一样。“下山虎”因为门路出入不同,顺此有开正门和边门的区别。通常中间不开大门而只开两边门的称为“龙虎门”,也有既开正门又开两边门的。整座格局形成前低后高,因此得名。

典型的潮汕民居-下山虎 三、潮汕民居-四马拖车 “四马拖车”也称“三落二火巷一后包”是“四点金”的复杂化。“落”是潮汕方言,即进的意思。第一进有凹形门厅,俗称“门楼肚”。一进与二进间,有天井及左右两道通廊。过了天井便是二进,二进有面阔二间的大厅,两边各有一间房子称为“大房”。二进和三进中间也有天井,三进的结构与二进相同,只是三进的大厅后面隔开一块狭长的暗间,称作“后库”。后包指三进后面的一列房子。整个建筑格局就像一驾由四匹马拉着的车子,故名“四马拖车”。“四马拖车”整个建筑的各个部分都有它特殊功能。头进的“反照”是为了遮挡路人和客人的视线,不致使屋里一览无遗。长辈们重要的会见和议事则在二进和三进的大厅进行。三进的大厅还设置祖龛供奉祖宗灵位。逢年过节、祖宗忌辰,家人要出国,就要开龛门祭拜抑或向祖宗“告别”;家人做了伤风败俗的事要绳之以家法,也要开龛焚香,让他在祖宗面前请罪。后库则是供粉丧事时停放棺柩的地方。家中遇上办喜事,则各进大厅的禅门洞开。办丧事时更为隆重,不单要卸下“反照”,还要卸下各进的禅门。所有天井架上地板,天井的上空撑起帐篷。这样一来。一、二、三进形成了一个宽敞的大空间,便于进行各种活

岭南民居古村落,处处青砖青瓦!

岭南民居古村落,处处青砖青瓦! 城市现如今以一种超出我们想象的速度在发展,昨天这里还是一片平地,眨眼间就建起一座新楼,再过一阵子,楼里又住满了各式各样行色匆匆的人。彼此都不认识,却遵循着同样的快节奏,整齐而有秩序。 而在这个南宁青瓦房古村落,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大大的院子,正面对着一条流过整个村庄的小河,孩子们从村头跑到村尾,远处田野里泛着金色的麦浪。大家都认识,都互相照顾。 青瓦房古村落位于南宁西乡塘区石埠下灵村,从江北大道尽头左转沿邕江大堤走一小段就到了。一到达这里,你就能感觉出和繁忙的都市完全不一样的气氛。 青瓦房古村落最大的看点,就是这些经历了明清时期和民国时代好不容易完整保存下来的徽式老宅建筑群。这些老房子据当地人说是原先的村民搬迁后保留下来的,经过景区的统一修缮,才变成如今的样子。

大部分已改为民宿,有很多还带独立的院子,方便客人休息、赏景。漫步在村子里,处处青砖青瓦,再走几步,又见小桥流水。这些孤独的岭南建筑和农家房舍带着十足的历史原味,向着游人扑面而来。 石桥、翠竹倒映在湖水里,好像又生成了另一个平行的世界。偶尔有人划着船经过,打破这片刻的平静,思绪随着涟漪散得很远。看的越久,越觉得历史和现在的界限模糊了起来。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你好像分不清现在是现代还是民国了。 岭南的建筑历史悠久,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独树一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看看眼前的岭南民居,虽然大体上呈现出低调、内敛,却又饱含着轻盈规整的美感。俏皮的檐角,充满了设计的巧思。

明朗的淡色浅色使建筑减少了厚重感,带来了轻巧的直观感受。虽然建筑整体色调以黑灰白为主,偶尔也会设计一些精彩的小细节。例如这面古墙上的荷花浮雕,色彩鲜艳、造型别致,远远看来,你竟不知这荷花是长在下面的石槽里还是长在了墙上。 清幽的院落,起伏的院墙,石磨装饰的池塘,让你一下子穿越回过去。村子并不大,一会便走完了。岭南园林深深的贯彻“移步换景、以小见大”的园林精粹。去老村里转转,住住老房子,在院子里喝喝茶、发发呆,听听风吹过竹林的声音。如果运气再好点,遇到一场雨,南方的感觉就更足了。

中国各地民居的地方特色

中国各地民居的地方特色 中国民居是各地居民自己设计建造的具有一定代表性、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家住宅。在中国的民居中,最具特点的民居有北京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古民居、福建和广东等地的客家土楼、蒙古的蒙古包等。 恬静舒适的北京四合院最具有北方住宅的代表性 北京四合院: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体制最为尊崇,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 规整式住宅是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以采取中轴对称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四合院,是华北、东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式建筑,是一种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院落。北京四合院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具体表现,但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 四合院的走向一般是坐北向南,四合院中,有正房,即北房,这是院中的主房,东西两侧,为东西厢房。东西厢房比较对称,建筑格式也大体相同或相似。南面建有南房,与北房相对应。整个四合院,大都按照中国传统的习惯,采用对称的办法建筑成。平时,院门一关,处于一种完全封闭状态。一家一户,住在一个封闭式的院子里,过着一种安逸、消闲、安静的日子,享受着家庭欢欣、天伦的乐趣,自然有一种令人悠然自得的感觉。 四合院作为北京的传统民居,在元代(公元1271–1368年)已经出现。但现存的四合院大多数于清代时期(公元1644–1911年)到20世纪30年代所建筑,现在仍然在沿用。 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因地制宜、冬暖夏凉 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人民创造了陕北的窑洞艺术。 人类的居室大都因地制宜而营造,在黄土高原表现得尤为突出。世界闻名的黄土高原位于中国黄河中上游一带。生活在这一带的人们,利用那里又深又厚、立体性能极好的黄土层,建造了一种独特的住宅——窑洞。窑洞是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之情。窑洞有靠山土窑、石料接口土窑、平地石砌窑等多种,靠山土窑是靠着山坡挖成的黄土窑洞,这种

潮汕民居特色解析

潮汕民居建筑“下山虎”和“四点金”(图) 潮汕民居建筑“下山虎”和“四点金” □中国易学堪舆学院院长谢维成 潮汕农村,多聚族而居,沿江沿海平原地带,经济比较发达,许多望族多聚居在这些地方,旧县城也多有聚族而居情况。因此,城乡居民均有浓厚的氏族观念,体现在聚落建筑就是以姓氏宗祠为中心的围寨格局。清府县志载:“望族营建屋庐,必建家庙,尤加壮丽。”“雕梁画栋,池台竹树,必极工巧。大宗小宗,竞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赀费。”潮汕农村多聚族而居,而整个村寨,都依其宗族观念、风水观念、生产生活、防御功能以及某些美学观念来营建,这是潮汕村寨的大格局更是独特的理想风水人居环境。同时潮汕传统民居直接地将大自然因素所谓“天时、地气、顺风”溶入建筑中,体现出人天和谐的统一境界和高尚心灵意境。 “下山虎”(又称“爬狮”),是潮汕府第的最基本构成单位。顾名思义,“下山虎”(“爬狮”)的形状真有点如下山之虎双似爬行之狮,它以大门为嘴,二个前房为两只前爪,称“伸手房”,以后厅为肚,厅两旁的二间大房为后爪。总之,有如浑身是颈,张开大口,吸纳天地精气,时时蓄势待发的狮虎。为了最大限度地吸纳和贮藏“精气”,它的大门还被做成凹斗形式,使整个建筑成一个葫芦般的嘴阔、径窄(内门框)、肚大的富于变化的空间,以达到藏风聚气的目的。

“下山虎”形制十分古老,在广州出土的汉代明器和北京故宫博物馆藏的传为隋代展子虔所作的《游春图》中可见其前身,其格局与云南白族“一颗印”住宅也颇为相似。 如在“下山虎”的前面再加上前座,就成了四角上各有一房压角的四合院“四点金”。 “四点金”的建筑构造方式是中轴线:前厅——天井——后厅。后厅前厅两侧各一房,占居四合院的四角,这就是“四点金”名称的由来。 “四点金”因其四角上各有一间其形如“金”字的房间压角得名。后面的大厅是祭祖的地方,两边的“大房”是长辈居住的卧室,门厅两侧的“下房”是晚辈与仆人的居室,天井左右有回廊的南北厅,有的还有两间小房,作厨房或柴草房,又称“格仔”。“格仔”与大房之间有通往外面的侧门,称“子孙门”,取多子多孙出入之间。

浅析岭南传统建筑与园林特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414454877.html, 浅析岭南传统建筑与园林特色 作者:朱新雨;刘会丽 来源:《价值工程》2010年第18期 摘要:岭南文化的兼容性、务实性、世俗性使得岭南建筑和园林既保留古制,又融汇中西,同时岭南建筑也处于不断的演化和吸收改进中。充满强劲的生命力。在建筑形式,材料,构造和装饰上也得到充分的体现。本文着重从岭南民居的布局、空间、和建构三个方面浅析岭南传统建筑和园林的独特魅力。 Abstract: The compatibility,pragmatic,and secular of Lingnan culture makes Lingnan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retain the ancient system as well as integrate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style. At the same time,Lingnan's architecture is in continuous evolution and improvement. In the architectural forms,materials,construction and decoration also be fully reflected.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layout,space and construction of Lingnan traditional building and gardens and describes Lingnan's unique charm. 关键词:岭南人文;布局;空间;建构 Key words: Lingnan humanities;layout;space;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8-0137-01 1岭南传统建筑的选址 岭南地区雨量充沛,拥有丰富的水系,水在聚落中起到重要作用,而岭南聚落多临近河流、湖泊;而丘陵地区则依山而建,力求依山傍水,利于防御,形成良好的居住自然环境。由于岭南独特的气候特征使得岭南民居聚落、移民和历史变迁等要素的影响,岭南民居聚落可分为三种类型: 1.1 以路巷为骨架的梳式布局,村内的巷道呈纵横排列,间有少量的横向联系的交通,整个道 路系统成梳篦状。民居位于网格体系之中,平面形式以及形态结构都在统一的模式下形成,这种布局非常适合炎热潮湿的气候条件。 梳式聚落中,建筑单元彼此独立,整体布局密集,单体建筑相同,整个聚落基本是在同一构型的基础上根据适当的增筑而成。在聚落前建池塘以聚水,形成面向水塘的总体布局,其总体布局为南面开放,北侧封闭,前低后高,加上水塘调节,促进空气流通,冬暖夏凉。 1.2 位于丘陵地区的围拢屋和土楼等类型的客家聚落,则主要以山作为依托,有防御特征。内部存在两套系统,宗族礼法的厅堂系统,小家庭生活的居住系统。两套系统共同构成一个围合内向的空间领域,表现出强烈的对外封闭性和对内中心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