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太平洞金矿“导矿、配矿、容矿构造”三位一体控矿
河南省西峡县高庄金矿床成矿地质条件、矿床成因及找矿前景

下1 ~2 k m范围内, 矿化 连续 , 矿 体规 模 较 大) 及 其 外
围具 有较 大 的找矿 潜力 [ i - 5 ] 。
及 运移 提供 了通 道 , 并且 控制 了 区内地层 的分 布 以及
1 区域 地 质 背 景
庄金 矿床 的成 因类 型 为与 海 相 火 山 喷 流 沉 积有 关 的 热液 叠加 改造 变质 造 山型 金矿 。矿 区 的深部 ( 地表以
系等( 图1 ) 。其 中二 郎坪 群 为 区 内的 主要 赋矿 地 层 , 岩石 类 型主要 为一 套 遭 受 浅 变质 的海 底 火 山 喷发 相 的 细碧一 角斑 岩 系 , 其 总 体走 向 与 区域 构 造 线 方 向基
本一 致 , 呈 Nww—S E E向展 布 。
区域 上构 造 较 为 发 育 , 主 要 有 NWW- -S E E向 、
Nw— S E 向、 N E —S w 向、 近 S N 向及近 E w 向等 五 组 。其 中前一 组为 区 内的主 体构造 , 规 模较 大 的 自北 向南 有 瓦穴子一 乔 端断 裂 、 朱 阳关一 夏 馆一 大河 断裂 及 商 南~丹 水 断 裂 等 , 这 三 个 断裂 为 区域 性 深 大 断
沉 淀提 供 空间条 件 。 区域 上岩浆 活 动频繁 而强 烈 , 晋 宁期 、 加里 东期
收 稿 日期 : 2 0 1 6 - 0 9 — 2 1 : 修 回 日期 : 2 O l 6 - l O 一 2 4
第一 作 者简 介 :方 芳 ( 1 9 8 3 一) , 女, 河南郑州市人 , 工程师 , 主要 从 事 地 质 勘查 及 成矿 预 测 研 究 等 工 作 。E — ma i l : 1 2 4 0 6 5 1 2 1 @q q . c o n r
中秦岭正河金矿床控矿构造特征及其成矿作用分析

海西 期 它是 控 制沉 积盆 地 演化 的 巨型 同生 断裂 ,成矿 物 质沿该 断裂 以热 水喷 流方 式进 入含 矿
地层 。印支一 燕 山期 沿 山一 凤 断裂 发生 强烈 的构 造一 岩浆 活 动 ,为金 矿形 成创 造 了不 可缺 少 的热 动力 条件 [副。正 河金 矿分 布 于 山一 凤 断 裂 南侧 15 4 0k “ . ~ . m,为 该 断裂 长 期 构 造活 动
( E 西j有色地质勘查局72 1 总队, 咸阳 720 ) 100
摘 要 :本 文讨论 了中秦岭 正河 金矿 床 的成矿地 质特 征 ,结合 成 矿流 体 物理 化学条 件 、构 造控 矿作 用 ,提 出 山阳一 凤 镇 深大 断裂是 矿床 的导矿 构造 ,蚀 变矿 化 带受控
于次 级背斜 构造 核部 的轴面 劈理 化 带。其 成矿作 用经 历 了热水 沉积一 变质 变形一 构
成矿 带展 布方 向 与该 背斜 枢 纽 基 本 一 致 ,主 要地 化 异 常和 矿 化 带沿 褶 曲核 部 分 布 。 由此 可 见 ,E 向蚀 变矿化 带受 该背 斜控 制 ,金矿 的形 成 与褶皱 构造 活动有 关 ,褶 皱 ( 部 )是 金 W 核 成矿 的 配矿构 造[ 。在整 个成 矿 过程 中 ,配矿构 造连 接导矿 构 造和容 矿构 造 ,对 含矿热 液 的 8 ] 运移 、沉 淀成 矿起着 配 置作 用 ,从而 构成 一个 完整 的成矿 热 液构造 系统 。结 合 区域成 矿地 质 背 景 ,认 为褶 皱变 形主 要发 生在 印支 期 。
作 者 简 介 :韩 俊 民 .男 ,4 7岁 , 中 国地 质 大 学 ( 汉 ) 在 职 硕 士 研究 生 ,从 事 地 质 勘 查 及 管 理 工 作 。 武
贵州安龙县万人洞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预测

贵州安龙县万人洞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预测王大福1,宋威方2,王泽鹏1,李磊1,潘启权1(1.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0五地质大队,贵州贵阳550018;2.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摘要:贵州安龙县万人洞金矿为戈塘金矿区内一小型卡林型金矿床。
为了实现区内卡林型金矿新的找矿突破,本次针对矿区地质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研究,通过化探及钻探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万人洞金矿区不仅龙潭组与茅口组之间的构造蚀变体(SBT )含矿,且新发现前期露天开采的氧化矿实为龙潭组二段蚀变灰岩中的层状矿体,为区内新的找矿空间,认为戈塘背斜轴两翼1500m 范围为金的有利成矿和找矿空间,对区内乃至整个南盘江-右江成矿区卡林型金矿深部找矿预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万人洞金矿;卡林型金矿;地质特征;构造蚀变体;贵州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深地资源勘查开采”(2017YFC06015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卡林金矿成矿作用与预测”(U1812402)联合资助。
作者简介:王大福(1989-),男,贵州贵阳人,主要研究方向:矿产地质勘查。
通信作者院刘建中(1966-),男,贵州务川人,主要研究方向:金、磷找矿。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1区域地质背景万人洞金矿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扬子陆块与华南陆块接合部位,滇黔桂“金三角”北部,属于兴仁—安龙金矿成矿带之戈塘金矿田东西段(图1),戈塘背斜为矿田主体构造,控制矿田内金矿产出。
区域出露地层主要为泥盆系至三叠系,以三叠系分布最广,泥盆系至中二叠统为碳酸盐岩(主)夹细碎屑岩和硅质岩,上二叠统至三叠系为台地相和盆地相的沉积:台地为碳酸盐夹细碎屑岩,盆地为细碎屑岩夹碳酸盐岩。
区域内岩浆岩不发育,主要为中晚二叠世喷溢的峨嵋山玄武岩及同期侵入辉绿岩,其次侵位于二叠系至中三叠统地层中的偏碱性超基性岩。
区域上位于中国东部重力梯度带上,处于地壳结构和地壳转换部位,是成矿的有利部位。
甘肃省小宛南山北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甘肃省小宛南山北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王兆洲;张立勍【摘要】小宛南山北金矿位于甘肃瓜州县小宛南山金成矿田,产于前长城系敦煌群第四岩组,受敦煌群第四岩组和韧性剪切带双重控制.矿体规模较小,矿石自然类型为蚀变岩+石英脉型,矿床成因应属韧性剪切带变质热液型,找矿标志明显.【期刊名称】《甘肃科技》【年(卷),期】2013(029)016【总页数】5页(P18-21,104)【关键词】小宛南山北金矿;地质特征;韧性剪切带;找矿标志【作者】王兆洲;张立勍【作者单位】甘肃省核地质二一二大队,甘肃武威733000;甘肃省核地质二一二大队,甘肃武威73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511 区域地质小宛南山北金矿位于敦煌台块小宛南山—多坝沟断隆带小宛南山断块,敦煌台块属塔里木地台东缘,北以疏勒河拗陷与北山断褶带相分,南以阿尔金山断隆带与祁连皱褶带相邻[1]。
敦煌台块结晶基底为前长城系敦煌群,共分四个岩组,在小宛南山地区出露第三、第四岩组,第四岩组是区内主要含金建造。
盖层欠发育,第三系零星分布,其余均为第四系。
区域内岩浆活动强烈,侵入岩有五台期斜长角闪石岩,晋宁期斜长花岗岩和片麻状花岗岩,加里东期石英闪长岩。
敦煌台块长期以来新老构造体系迭加,形成复杂的构造格局。
在早元古代主要表现为东西向构造体系—东西向断裂带和小宛南山复向斜。
中晚元古代受阿尔金山走滑断裂带活动控制,在改造和破坏早期东西向构造体系的基础上,产生山前断陷断裂带,并诱发和制约了区内几条规模较大的韧性剪切带产生和演化,如:片石山-小宛南山-小宛南山北和片石山北-直沟-小宛南山北2条含金韧性剪切带[1]如图1 所示。
图1 小宛南山区域地质简图1.第四系,2.前长城系敦煌群第四岩组,3.前长城系敦煌群第三岩组,4.加里东期石英闪长岩,5.晋宁期片麻状花岗岩,6.晋宁期斜长花岗岩,7.五台期斜长角闪石岩,8.辉绿岩脉,9.地质界线,10.实测及推测断层,11.平移断层,12.韧性剪切带,13.含金韧性剪切带,14.金矿床,15.金矿点,16.金化探异常.区域内各地质体金丰度总体趋势为北部地区高于南部,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小宛南山地区正处于区域的北东方位,其金背景值普遍高于其他地区[2],与小宛南山金、铜、铁地球化学带[3]相吻合。
甘肃拉尔玛金矿床成矿成因及成矿预测

炭二迭系由碳酸盐岩组成外 , 其他地层均以碎屑岩 为主 , 并夹少量钙镁碳酸盐岩。按 区域不同时代含 金丰度值统计结果 , 上震旦统—寒武统含金丰度最 高 , 出 同类 岩石地 壳 丰度值 1 高 O倍 以上 , 震旦 上 统一下寒武统是本区一个富金岩系。区内断裂很发 育, 以东西一北西 向走 向断裂为主 , 组成则岔一酒奠 梁 , 曲一 略 阳 和温 泉一益 哇三 组 大 断裂 带。温 玛
断裂 , 它们 被北 东 向断 裂所 截 切 。 区 内岩 浆 活 动 较
区属甘肃省碌 曲县郎木寺乡管辖 。区域构造位置属
于秦 岭褶 皱系 的 西段 , 可划 分 为南 北 两个 亚 带 , 北亚
弱, 具有多期次、 多旋 回活动 的特征 , 在空 间分布上
明显受 断裂 构造 控制 , 具有 典 型线性 特 征 , 浆活 动 岩 由超基 性一 中酸 性演 化 , 由碱性 向钙 碱性 演化 。
蚀 到 中部 和 中尾部 。
石 , 占矿石 总量 14 约 / 。矿床 的特点是矿石 品位低 , 规模大 , 埋藏浅 , 绝大部分为表露矿体 , 开采条件好 ,
矿 石 以低 品位 矿石 为 主 , 占总储 量 的 34 约 /。
3 成矿控 制 因素及矿床成因
3 1 成矿 控 制 因素 .
中, 易于形成富矿体 ; 特别是绢云母粉砂质板岩 , 含 硅质 团块 、 条带状粉砂质板岩等塑性岩石 , 劈理和裂 隙发育 , 分布范围大 , 易于造成矿质分散 , 形成面积 大, 品位低 的贫矿体。 2 构造控制条 件。矿体 呈近东 西一北 东东 向 ) 展布, 受破碎带控制。尤其是本矿床绝大多数是高
中晚期一喜山早期 , 矿床与矿源层形成时差为 4 7 .7 36 年左 右 , 此 期 间 , 矿 溶 液 流 体 的 对 流 .2亿 在 含
云南富宁普介金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 5 )大气降雨丰富 , 植被发育。在成矿作用过程 中,热液通过断裂 ( 导矿构造 )上升 ,促使地下热 水形成地下水循环 ,并萃取岩石中的部分金 ,再与地表水混合 ,在一定 的构造 ( 配矿构造或容矿构造 )
空 间中 ,通过 充填 、交代 作用 形成 热液金 矿 。 普介 金矿 成 因类 型应 属 中一 低 温热 液充 填 ( 交 代 ) 型金矿 。
泥质粉砂岩 。
2 构
造
基本 构造 格架 由 3条 近东 西 向 ( 2 0 9 。一 1 1 0 。 ) 断层 ( F 。 、F : 、F , )及 一些北 东 向断层 组成 。东西 向断 层 为 向北 陡倾 正断 层 。F 、F 与 成 矿 关 系 密 切 ,为 主要 控 矿构 造 ;北 东 向断 层 属 成 矿期 后 破 坏 性 构 造 , 切 断并破 坏 矿 ( 化 )体及 地层 的连 续性 ( 图1 ) 。 F :正 断层 。延 伸较长 但 断距 不 大 ,走 向 近东 西 、倾 向近 正 北 、倾 角 6 2 。 ~7 6 。 。与 金矿 关 系极 为 密
切 ,并 与其北 侧牵 引背斜 共 同组成 区 内重要控 矿构 造 。
F :正断层 。走 向近东西。倾 向近正北 ,倾角 7 O 。 左右。断层破碎带时宽时窄。 :正断层。断层走向近东西 ( N WW- -S E E ) 、倾角 7 0 。 左右 。
F :平 移 断层 ,位于矿 区中部 ,走 向近 4 0 。 ,近于 直立 。为后 期破坏 性 断层 。 F :平 移 断层 ,位于矿 区西 部 ,走 向近 1 0 。 ,近于 直立 。为后 期破坏 性 断层 。
分析 对 比 ,这套 碎 屑岩 系地层 时代 归属 中三叠 统板纳 组 ( T 6 n ) 。
新疆哈图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76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新疆哈图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黎智云(新疆地矿局第一地质大队,新疆 昌吉 831100)摘 要:哈图金矿是新疆地区发现的一重要金矿床,主要分布在西准噶尔华力西褶皱带扎依尔-达拉布特复向斜北翼东侧区段上,该区主构造线呈NE 向,安齐大断裂对该矿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石炭系是该矿的主要赋矿地层,安齐断裂还是重要的导矿构造,破火山口断裂以及安齐断裂次级断裂是主要的容矿和配矿构造。
安齐断裂上盘是金矿的主要分布地带,Au、As、Cu、Zn、Cr、Ni、Co 是区内主要的地球化学组合异常,具有较高的背景值,和玄武岩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蚀变岩夹石英岩脉是矿区的主要矿石类型,早石炭世是成矿的最有利时间,同期侵入酸性岩体,区内构造对其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
综合研究认为该矿成因类型为基性玄武岩、酸性玄武岩密切相关的中温热液充填-交代型金矿床。
关键词:哈图金矿;地质特征;矿床成因;新疆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20)10-0076-2收稿日期:2020-05作者简介:黎智云,男,生于1975年,汉族,新疆昌吉人,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资源勘察、地质勘查、固体矿产。
1 区域地质背景哈图金矿分布于新疆托里县管辖范围,西准噶尔华力西褶皱带扎依尔-达拉布特复向斜北翼东侧区段,是该矿的大地构造位置所在,主构造线为NE 向,斜交天山褶皱系与阿尔泰褶皱系,上古生界是该区的主要地层,中生界相对次之,山麓边缘与河谷中零星分布新生界。
区内频繁分布岩浆活动,主要为花岗岩,中酸性岩次之。
依照相互侵入特征进行分析,早石炭纪是侵入时代下限,主要为华力西中期或更晚些。
该区发育断裂构造,主要的断裂为安齐断裂、哈图断裂与达拉布特大断裂等,展布方向为NE 向,对该区的基本构造格局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见图1。
受该区构造应力作用因素影响,后期阶段岩浆热液作用,导致该区发育明显的变质作用,促进该矿成矿。
新疆多拉纳萨依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探矿方向

新疆多拉纳萨依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探矿方向新疆多拉纳萨依金矿床位于新疆哈巴河县萨尔布拉克乡,距县城约60km。
随着近年来该矿床的大规模开发利用,现已控制延深400余米。
根据控制成果,矿量非常可观;42-64勘探线矿体厚度35-40米,采出原矿品位1.43克/吨。
由于采出原矿品位低,不能达到入选品位,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
为了打破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必须探找品位较高的矿源进行配矿,以期达到最佳入选品位,创造最佳经济效益,为企业的长足发展打下坚实资源基础。
一、地质概况新疆哈巴河多拉纳萨依金矿田由东西两个矿带组成。
东矿带为多拉纳萨依呈NNE向展布;西矿带为布托别呈NNW向展布。
两个矿带在平面上向南延伸,并交叉汇合于134勘探线附近。
两矿带中间为萨热乌增岩体(株)矿体或矿化体定位于两侧同斜紧密褶皱的破碎蚀变岩带中。
两个矿带岩石组合虽然时代相同(均为早泥盆统),但岩性却不完全相似。
东矿带由变质十分明显的大理岩,钙质糜棱岩组成;西矿带由区域或局部动热变质作用形成的千枚岩和变砂岩组成。
各种岩石组合均经强烈的剪切作用,岩石中劈理构造尤为发育,柔性褶皱,糜棱岩化等比较普遍。
二、韧性剪切带多拉纳萨依金矿床产于南北向反“S”型韧性剪切带中,该矿床受韧性剪切带控制。
在大地构造位置处于西伯利亚板块克兰岛弧带额尔齐斯晚古生代弧后盆地西段。
构造上处于玛尔卡库里深大断裂西南。
赋矿地层为中泥盆统托克萨雷组浅变质陆源碎屑岩和浅海相碳酸盐岩。
容矿岩石为粉砂岩、变硅质岩、绢英岩、千枚岩、长石石英砂岩、变粉砂岩、结晶灰岩、砂砾岩及顺层侵入的石英闪长岩脉。
区域動力变质和热液变质作用强烈,主要表现为岩石普遍具有片理化、绿泥石化及千枚岩化和脆韧变形特征。
在成矿过程中,夹在多拉纳萨依矿带和布托别矿带中间的萨热乌增岩体不仅为金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热源,而且还为成矿提供了丰富的物源。
矿床属于以岩浆热液为主的剪切带控制的中低温岩浆热液---变质热液矿床,属构造破碎蚀变型金矿床,成矿期为华力西中期第三侵入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太平洞金矿“导矿、配矿、容矿构造”三位一体控矿浅析【摘要】上世纪80年代初期通过勘查发现了太平洞金矿床,通过20年的勘查,成为卡林型大型金矿床。
矿体严格受褶皱和断层控制,“断裂型”矿体主要分布在f1断层中,产状与f1一致;“层控型”矿体主要分布在上二叠统龙潭组p3l大孔隙度生物碎屑灰岩,产出于背斜核部形成的应力集中区(核部虚脱空间)及两翼近300m 范围内(层间剥离空间),形态与背斜形态一致。
通过综合资料分析并结合勘查实践,本人认为,太平洞金矿受构造控矿明显,是集“导矿、配矿、容矿构造”三位一体控矿的结果,三者缺一不可。
【关键词】卡林型金矿褶皱断层导矿构造配矿构造容矿构造
贵州黔西南金矿是滇、黔、桂金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贵州省地矿局105地质大队三分队在灰家堡背斜东段滥木厂~三岔河一带开展汞矿普查工作中发现了雄黄岩金矿点,开启了灰家堡背斜找金篇章,从而发现并展开了对太平洞金矿的勘查地质工作。
1 成矿地质背景
贵州兴仁太平洞金矿大地构造位于扬子地台与右江褶皱带之西
南缘接合部位(图1),大部分地区属华南褶皱系右江褶皱带。
区域位处北东向弥勒-师宗深断裂、北西向紫云-垭都深断裂和近东西向开远-平塘深断裂围限的“三角形”夹块内。
西邻紫木凼大型金矿,东与水银洞超大型金矿相接壤。
一并构成了贵州黔西南灰家堡金矿
集中区。
2 矿床矿体特征
太平洞金矿区内褶皱和断裂构造发育,矿床的产出就位明显受构造控制(图2)。
是一个以“层控型”为辅、“断裂型”为主的大型“卡林型”金矿床。
“断裂型”矿体主要沿着斜切背斜的低角度逆断层f1展布,矿体产状跟断层一致,“层控型”矿体在纵向上呈多层状(似层状)上下叠置,产状与岩层产状一致(图3),矿体在背斜核部有加厚膨大现象,这可能是因为在背斜核部应力相对集中,易形成剥离空间从而更有利于矿体就位而形成的。
个别矿体在走向上因为矿化不均匀而形成无矿天窗,“层控型”矿体总体而言受后期构造破坏影响不明显或均未受影响。
3 矿床构造控矿条件分析
一个矿床的形成必须应具备有利的构造条件,物质来源是成矿的先决,有了物源还必须具备为物源提供运输通道及配合矿液就位的构造,即导矿构造、配矿构造、容矿构造,只有三者有机集合且同步发育,才可能形成一个矿床。
3.1 导矿构造
据刘建中等研究表明[1],在燕山期区域构造作用下形成深大断裂,为富含ch4-n2-co2和au2+、sb2+、hg2+、as2+、h2o的热液提供向上运移的通道(导矿构造),从而为太平洞金矿乃至黔西南类似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矿液从深部向浅部运移的流通场所。
3.2 配矿构造
(1)灰家堡背斜:为矿区内主干构造,其轴线呈近东西向,西起老王箐,东至者相一带,长约20km,宽约6km,两翼岩层倾角5~25°,为一宽缓对称背斜。
太平洞金矿位于灰家堡背斜西段,矿体产出严格受背斜控制,大致沿核部及两翼一定范围(大约300米内)分布,这证明矿液自深部向浅部运移,在褶皱的形成过程中,由于应力集中的原因,背斜核部易形成剥离空间和因为岩层能干性不同易形成层间破碎带,从而为矿液的侧向运移提供了有利的通道并同时选择了就位成矿。
(2)构造蚀变体(sbt)[2]:sbt普遍具金矿化的事实,说明了深部含矿热液沿p2m与p3l之间的不整合间断面(在区域构造作用下,能干性大的灰岩与能干性小的碎屑岩间产生滑脱构造,成为热液通道)向浅部运移的配矿构造,局部交代围岩成矿(如水银洞金矿ⅰa矿体)从而为矿液的运移提供流通的通道。
(3)层间错层隐伏断裂节理的发育及岩石的有效孔隙度。
通过钻孔及1272巷道实测资料揭露发现,未出露地表的隐伏高角度断裂及错层或穿层节理发育,这对矿体选择就位非常重要,也是矿液之所以能自深部向浅部侧向运移的决定因素。
岩石的有效孔隙度:岩石孔隙度的多寡,决定了含矿热液的运移能力,据资料表明[2][3],矿区内特殊的生物碎屑灰岩或生物屑砂屑灰岩因强白云石化而形成大量的孔隙,粒间孔、晶间孔、粒间溶孔广泛存在,孔隙度3~15%,大大增强了含矿热液的运移能力,同时也是金选择碳酸盐岩就位的原因。
3.3 容矿构造
斜切背斜f1断裂、褶皱核部剥离空间及层间破碎带纵观太平洞金矿矿体就位产出特征(图3),浅部“断裂型”矿体出露地表主要依附于f1断裂产出,局部出露地表因氧化次生富集使矿石品级提高;“层控型”矿体呈层状、似层状沿地层整合产出,这是因为矿液在运移过程中,在有利的空间(核部虚脱空间、层间剥离带)就位的结果。
4 结语
综上,结合太平洞勘查实践资料及对比综合资料分析,本人认为:(1)太平洞金矿的形成,是一个集导矿构造提供矿液运移的通道、配矿构造配合矿液向矿体就位场所运移、容矿构造为矿体就位提供有利的场所的这样一个三级构造控矿的结果,三者缺一不可。
区域性的深大断裂的发育为矿液从深部至浅部运移提供通道、矿区内的主干褶皱(灰家堡背斜)的发育,在应力集中区域(背斜核部)形成一系列斜切背斜的断裂(如f1)及错层节理,这为矿液自深部向浅部侧向运移提供必要条件,同时也是矿液选择就位的必然结果。
(2)应加强探采资料的对比分析,深入研究巷道所揭露的地质现象(特别是深部盲断裂),以期反推矿体的平面形态与导矿、配矿及容矿构造的必然联系,从而指导邻区及外围类似矿床的地质找矿。
参考文献:
[1]刘建中,邓一明,刘川勤等.贵州省贞丰水银洞金矿层控特大型金矿成矿条件与成矿模式[j].中国地质,2006.33(1):
168-177.
[2]刘建中,邓一明,夏勇等.sbt研究及区域找矿意义[c]//第三届贵州地质矿产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2005:65-67.
[3]游彬,郑兴华等.贵州省兴仁县紫木凼金矿区太平洞金矿236--308线勘探地质报告.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