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强对流天气特征及预报

合集下载

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进展

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进展

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进展雷暴是一种极为猛烈的天气现象,常常伴随着强对流天气,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因此,准确地预报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对于人们的安全非常重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天气预报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的最新进展。

雷暴是一种由云层内部强烈上升气流和云间水滴的摩擦碰撞产生的大气电荷分离现象。

当云层内的电荷分离到一定程度时,会形成雷电现象。

雷电的释放不仅会产生强烈的闪电,还会引发剧烈的声响和强风暴。

因此,预报雷暴天气对于防范天灾和减少人员伤亡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雷暴天气预报主要依靠气象雷达和卫星观测手段。

气象雷达能够探测到云层内的降水情况和云粒子的提前分离。

而卫星观测则能够提供雷暴云的形态和运动特征。

这两种手段结合起来,可以较准确地预测雷暴天气的发生和发展趋势。

然而,由于雷暴天气的瞬息万变性和局地性,传统的雷暴预报往往存在一定的误差。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首先,大数据的应用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收集、分析和利用各种气象观测数据。

通过对大量历史气象数据的分析和挖掘,我们可以获取影响雷暴天气的关键因素,并建立相应的预报模型。

这使得预报准确度得以提高。

其次,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我们可以让计算机自动从海量数据中学习和提取特征,进而构建预测模型。

这种模型不仅可以准确地预测雷暴天气的发生和发展趋势,还可以提前警示可能出现的强对流天气。

同时,基于人工智能的预报方法还能够实现实时更新,使得预报结果更加及时可靠。

此外,近年来气象雷达和卫星观测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新一代气象雷达采用多普勒雷达技术,可以实时观测到雷暴云内部的风场分布,进而提供更准确的预报信息。

卫星观测技术也能够通过多种传感器获取雷暴云的微物理参数,从而进一步完善雷暴天气的预测。

地理强对流天气是什么(三大对流性天气)

地理强对流天气是什么(三大对流性天气)

地理强对流天气是什么(揭秘三大对流性天气)什么是对流性天气(系统)?强对流天气是指发生突然、演变剧烈、破坏力极强的对流性灾害天气。

在暖季(夏半年),当大气层结(大气中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垂直分布)处于不稳定状态、空中有充沛水汽、并有足够对流冲击力的条件下,大气中对流运动得到强劲发展,形成“(强)对流性”天气。

它们的常表现为伴随雷暴现象的8级以上对流性大风、每小时大于20毫米的短时强降水或冰雹(通称“雹子”。

由空中落下的冰块,呈球形或不规则形状,多在晚春和夏季的午后伴同雷阵雨出现,给农作物带来很大危害。

注意“冰雹”与“霰”不同——霰音同线,或称“雪子”,是下雪前或下雪时出现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常呈球形或圆锥形)、龙卷风及飑线等。

这些天气系统不仅尺度小、生命周期短,而且气象要素(特别是气压差)水平梯度很大,天气现象剧烈,具有很大的破坏力,但由于其“来得急,变化快”,使得强对流成为最难预报的天气类型,成为一种灾害性天气(系统)。

时事链接近期(中国)南方强对流天气频发,与往年相比较为异常——前期(4月上旬以前春季月份)偏少,但进入4月中旬以后明显高发,极端性增强。

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增强西伸北抬,春夏之交(4、5月份)的华南(两广)季风雨消失不见,季风雨带明显北移。

暖湿气流(水汽)、太阳辐射(热量)以及北方冷空气(南下)三重因素影响,不稳定条件非常强,形成了有利于强对流天气发生的上冷下热的大气(层结)条件。

近期,造成江浙赣鄂等地雷暴、冰雹、龙卷风等强对流剧烈的原因(根据浙江气象服务中心的结论)如下:一是西太平洋副高发力增强,雨带北抬到江苏南京一带。

二是副高内下沉气流造成浙江等原降雨区阴云渐消,阳光普照,气温猛升,水汽蒸发,造成近地面高温高湿,闷热异常,大气处于极不稳定状态。

三是临近傍晚副高进一步增强,触发不稳定能量多地释放,引起副高边缘,对流猛烈发展,先是单点发展,后由点连片,形成江浙赣鄂近期罕见的强对流天气。

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进展

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进展

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进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雷暴和强对流的预报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这些技术的进步让气象部门能够更加准确地预报天气,有效地提高对天气变化的应对能力,以保障民众的安全和财产。

雷暴预报技术雷暴是一种典型的天气灾害,它会在短时间内造成较大的破坏和危害。

因此,雷暴的预报是气象工作的重点之一。

目前,雷暴的预报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雷暴监测技术。

通过利用雷达、卫星、自动气象站等设备进行雷暴活动的实时监测和分析,可以提供实时雷暴预警信息,及时通知民众和有关部门采取防护措施。

2. 雷暴数值预报技术。

使用数值天气预报模型对雷暴的形成、演变和消散进行模拟和预测,以提前发现可能产生雷暴的空间和时间,进而引导防雷工作的开展。

3. 人工智能技术。

采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算法对历史雷暴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可以实现快速准确的雷暴预报,并能够提高预报效率和精度。

强对流天气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其特征是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天气现象的并存。

强对流天气不仅会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带来极大的伤害,还会对社会经济和公共基础设施造成损失和不利影响,因此及时准确地预报强对流天气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数值预报技术。

强对流天气的数值预报主要是利用物理和数学模型对强对流天气的形成原因、发展演变过程以及其对大气环境和气象要素的影响进行预测。

3. 雷暴物理预报技术。

这种预报技术主要是利用对雷暴天气的物理特性和演化规律进行预测。

通过对雷暴天气的内部结构、电场特性、云粒子特性等进行深入研究,建立起对雷暴天气的预测模型,提高了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准确度。

总结。

多模式数值预报在强对流天气中的对比应用研究

多模式数值预报在强对流天气中的对比应用研究

多模式数值预报在强对流天气中的对比应用研究摘要:在现代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当中,了解天气情况依旧主要依靠天气预报,并且伴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大众对于天气预报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

而在天气预报当中,强对流天气是预报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主要没原因在于强对流天气具有较强的突发性和强烈性,在这种情况下,在具体的强对流天气预报工作过程中,可以加强多模式数值预报的对比应用,这可以很好地应对强对流天气的特点,这有利于提升强对流天气预报工作水平,并且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因此,在本文中就将针对多模式数值预报在强对流天气中的对比应用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工作。

关键词:多模式数值;数值预报;强对流天气;对比应用前言: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天气预报依旧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而在具体的天气预报工作过程中,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难度比较高,而在报道不及时或者是不准确的情况下,会导致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比较大的负面影响,严重情况下还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社会经济的发展。

因此,在天气预报当中,对于强对流天气情况的报告需要保持高度重视,并且运用多模式数值预报,除此之外还需要注重提高气象监测和数据分析能力,为保障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这一点对于国内天气预报质量提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价值。

所以,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就将针对多模式数值预报在强对流天气中的对比应用进行详尽阐述,除此之外还将提出一定的具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意见,望对具体的强对流天气预报工作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一、关于强对流天气的概述依据相关研究和调查发现,在国内的天气预报和业界内,关于强对流天气,目前并没有严格的定义,行业标准也正在制定之中,中国业界达成的共识是:落到地面上直径不小于2cm的冰雹、阵风超过17m/s的对流性大风、发生在陆地上的所有级别的龙卷以及不低于20mm/h的短时强降水称为强对流天气[1]。

具体来看,强对流天气其实就是发生突然、天气剧烈、破坏力极强,常伴有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局部强降雨等强烈对流性灾害天气。

基于风场信息的强对流天气预报分析

基于风场信息的强对流天气预报分析

基于风场信息的强对流天气预报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强对流天气是一种极端天气现象,具有短时强降水、雷电、短时强风等特点,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和交通出行带来了严重影响。

在过去,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准确性一直是气象领域的难题之一,传统的预报方法受限于数据获取和解译能力,难以满足对强对流天气的准确预报需求。

随着气象科学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基于风场信息的强对流天气预报模型逐渐受到重视。

风场信息作为强对流天气形成演变的关键参数之一,具有很高的预报参考价值。

通过分析和利用风场信息,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强对流天气的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提高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风场信息的强对流天气预报模型,分析风场信息在强对流天气预报中的应用情况,借助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风场信息对强对流天气预报准确性的影响,并总结其优势和未来发展方向,为预防和减轻强对流天气带来的灾害提供更有效的预警和防范措施。

1.2 研究目的强对流天气是一种具有短时效、强烈破坏性和不规则性的天气现象,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威胁。

准确预报强对流天气对于保障社会运行和人民生活安全至关重要。

基于风场信息的强对流天气预报模型是一种有效的预报手段,通过分析风场数据,可以对强对流天气进行较准确的预测,提高预警效果,减少损失。

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利用风场信息进行强对流天气预报,提高预警准确性和时效性,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地观测,深入探讨风场信息对强对流天气预报的影响,分析其优势和不足之处,为未来的预报模型改进和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强对流天气预报的精细化和准确性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公众的生产生活。

1.3 研究意义强对流天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研究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预警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基于风场信息的强对流天气预报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对风场信息的观测和分析,可以提高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准确性,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预报员竞赛-雷暴与强对流临近预报-黄金考点1

预报员竞赛-雷暴与强对流临近预报-黄金考点1

第一章引论填空题1.对流天气临近预报的主要工具是(天气雷达)。

2.S波段天气雷达具有(最强的穿透大片强降水能力)以及(相对较宽的多普勒测速范围)的优点。

3.( 2 )小时的预报时基于雷暴和强对流系统雷达回波(或云图)外推的可用预报时效的上限。

4.在某些情况下,天气尺度强迫明显出现的高度组织化的锋面降水和飑线等可以将临近预报可用时效范围扩展为(0-6 )小时。

5.极端强对流天气指的是(不小于5cm )的冰雹、(不低于32m/s)的大风、(EF2级或以上)的龙卷和(1小时80mm或180mm/3h )的短时强降水。

6.某些情况下高度组织化的锋面降水和飑线的临近预报可用时效范围扩展至(6小时)。

7.大气中的(微差平流)和(非绝热)过程会使大气在垂直方向不稳定。

8.利用08/20点探空资料作当天的(潜势)预报。

9.强对流天气临近预警的主要工具是(天气雷达)。

10.传统天气雷达观测方式虚警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是(垂直扫描只能沿着径向,不是最佳剖面位置),但优点是更新时间一般(不到1分钟),而体扫体制的雷达更新周期为(6分钟),很难探测到雷暴的快速变化。

11.Lemon技术是基于(体积扫描)的强对流风暴探测技术。

12.VCP31主要用于(晴空和没有显著降水天气)情况下的观测,VCP21主要用于(显著降水天气)情况下的观测,VCP11主要用于(强对流天气)情况下的观测。

VCP11具有最短的(更新周期)和最高的(垂直分辨率)。

13.对于速度模糊,SC、CC、CD雷达采用(双多普勒频率方法)增加测速范围,当天线旋转时,采用(900-1 )和(600-1 )双脉冲频率交互发射。

14.SC、CC、CD雷达采用(双多普勒频率)方法增加测试范围,两个频率的(速度差)可以确定真是的速度。

但是这种拓展最大不模糊速度的缺陷是会导致(关键区域出现跳点,图像不够清晰)。

15.双多普勒频率方法最重要的缺陷是(会导致速度图上,尤其是关键区域出现跳点,使得图像不够清晰)16.速度退模糊主要依据是(速度在径向和方位角方向是连续的),该算法在WSR-88D中的(RPG )执行。

中国中低海拔地区三类强对流天气环境条件的基本气候特征

中国中低海拔地区三类强对流天气环境条件的基本气候特征

中国中低海拔地区三类强对流天气环境条件的基本气候特征中国中低海拔地区三类强对流天气环境条件的基本气候特征引言: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其中中低海拔地区是中国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地区的气候特点对天气预报、气象灾害防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强对流天气是其中一类具有极强破坏性的气候现象,它的特征和形成机制对于科学研究和灾害预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将探讨中国中低海拔地区三类强对流天气环境条件的基本气候特征。

一、云团特征强对流天气通常伴随着浓厚的云团和降水带,这些云团形成了独特的天气环境。

在中国中低海拔地区,常见的云团包括积雨云、层云和卷云等。

积雨云通常呈圆形或山峰状,状如浓密的棉球,是最常见的云团类型。

层云呈均匀的水平展布,常常伴随着连绵细雨;而卷云则呈卷状或带状,伴随着强风和降水。

这些云团的形成过程和特征反映了地面气流的垂直和水平分布,对于对流系统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热力条件强对流天气发生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充足的热能供应。

在中国中低海拔地区,受到东亚季风的影响,大气温度分布较为复杂。

在夏季,暖湿气流从南方流向北方,与冷空气相遇形成锋面,这时的热量供应较为充足,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展。

此外,在地理环境比较复杂的山区,地形起伏会导致垂直气流的产生和上升运动的加强,也有利于对流天气的形成。

不过,热力条件并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还需结合其他条件进行分析。

三、湿度条件强对流天气的形成还需要适当的湿度条件。

中国中低海拔地区湿度分布较为复杂,东部地区潮湿度较高,有利于对流天气的形成;而西部地区干燥度较大,对对流天气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此外,水汽通量是决定对流天气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地表水分蒸发增加,水汽通量也会增大,进而增加了对流能量的来源,促进了强对流天气的发生。

四、垂直运动条件在中国中低海拔地区,大气垂直运动条件对强对流天气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大气的垂直运动受到地势起伏、环流、冷热空气的影响。

强对流天气特征及预报预警技术指标

强对流天气特征及预报预警技术指标

强对流天气特征及预报预警技术指标强对流天气是一种极端天气现象,常常伴有强烈的风暴、雷电、降雨和甚至冰雹等现象。

这种天气不仅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还可能造成严重的灾害。

因此,对于强对流天气的预警和预报至关重要。

一、强对流天气的特征1.风暴:强对流天气常常伴有龙卷风、狂风等极端气象现象,给建筑物、农作物等带来巨大损失。

2.雷电:强对流天气会伴随雷电活动,给人们的生活和安全带来威胁。

3.降雨:强对流天气的降雨通常会伴随暴雨和大风,可能引发山洪、泥石流等灾害。

4.冰雹:强对流天气还可能伴随冰雹,给农作物和车辆造成破坏。

二、强对流天气预警技术指标1.雷暴强度指数:通过分析云图、雷达图等气象资料,计算雷暴强度指数,可以较准确地预测雷暴的强度和范围。

2.龙卷风预警技术:通过分析气象资料和地面观测数据,预测龙卷风的生成和发展,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暴雨预警技术:利用雷达和卫星数据,分析大气层结构和水汽含量等,可以较准确地预测暴雨的范围和强度,提前发布暴雨预警,减少灾害风险。

4.冰雹预警技术:通过卫星云图和地面观测数据,分析云团特征和风场等信息,可以较准确地预测冰雹天气,及时发布预警,减少农作物损失。

三、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的重要性1.保障公众安全:及时准确地发布强对流天气预警信息,可以提高公众对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降低灾害风险:通过科学预报和预警,可以提前采取措施,减少强对流天气带来的灾害风险,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3.促进经济发展:科学准确地预报强对流天气,可以避免生产和交通受到影响,保障正常生产和经济运行,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综上所述,强对流天气作为一种极端天气现象,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不可预测性。

科学准确地预测和预警强对流天气,不仅可以保障公众安全,降低灾害风险,还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因此,各级气象部门和政府应高度重视强对流天气预警工作,加强技术研究和数据监测,提高预报准确性和预警效率,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强对流天气特征及预报6.1 强对流天气时空特征在气象学上,强对流天气属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其特点是水平尺度小、生命史短、影响范围小、强度大。

内蒙古强对流天气,通常是指出现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和冰雹等灾害性天气。

强对流天气突发性强,破坏力大,是内蒙古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

内蒙古位于祖国北疆,地域广阔,达1.18×106km2,天气气候及地形复杂,雷雨大风、冰雹以及伴随的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时有发生,特别是6~9月发生的机率很高,且经常几种天气相伴出现,给人民生命和财产、工农业及交通运输造成严重损失。

下面就内蒙古强对流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雷暴和冰雹天气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

6.1.1 雷暴天气时空特征统计分析本章所使用的资料是1971~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117站的气象资料。

6.1.1.1 地理分布内蒙古117站的年平均雷暴日分布如图6.1所示。

其特点是:年平均大于36个雷暴日的区域在东部地区沿大兴安岭山脉呈准南北走向;而在西部地区沿阴山山脉呈准东西走向。

说明多雷暴地区与山脉分布和走向关系较密切。

多雷暴中心,一个在乌兰察布市中部和呼和浩特市北部地区的武川,其中最多地区是丰镇,38年间累计达1514次,年均雷暴日达39.8次;另一个在锡林郭勒盟的多伦,累计达1513次,年均雷暴日达39.8次。

阿拉善盟西部的雷暴最少,其中雅布赖38年间累计为254次,年平均仅6.7次。

图6.1 内蒙古117站年平均雷暴日分布6.1.1.2 年际变化1971~2008年内蒙古共有雷暴118236次(表6.1),全区117站年平均3112次,每站平均26.6次。

1971~2008年期间,1980年最多,达3954次。

2007年最少,有2323次。

最多年份1980年是最少年份2007年次数的1.7倍。

变化趋势见图6.2。

图6.2 内蒙古1971~2008年雷暴年际变化6.1.1.3 季节变化图6.3为内蒙古雷暴次数随月分布图,由图可见,内蒙古雷暴活动期主要集中在5~9月,占总雷暴日的96.6%,其中6~8月占78.5%。

发生雷暴最多的是7月份,总计36329,每站平均雷暴日达8.2。

6月次之,总计29712,每站平均雷暴日达6.7。

6.1.1.4 日变化对全区117个观测站38年资料统计(图6.4),内蒙古雷暴主要集中在13~18时,占总数的67.9%,雷暴在10~20时之间的占94.7%,出现时段在0~6时的雷暴仅占1.8%。

由此可见,内蒙古雷暴高度集中在午后。

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4000045000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次数图6.4 内蒙古1971~2008年雷暴日变化6.1.2 冰雹天气时空特征统计分析6.1.2.1 地理分布内蒙古117站的年平均降雹日分布如图6.5所示。

其特点是:年平均大于3个雹日的区域在东部地区沿大兴安岭山脉呈准南北走向;而在西部地区沿阴山山脉呈准东西走向。

说明多雹地区与山脉分布和走向关系较密切。

多雹中心,一个在乌兰察布市中部和呼和浩特市北部地区的武川,年均雹日达5.3;另一个中心在锡盟南部的太仆寺旗,达4.3雹日。

这些多雹中心多在山区,其拔海高度约为1500~2000m 。

图6.5 内蒙古117站冰雹年平均日分布沙漠地带中阿拉善盟的额济纳十年末出现降雹。

除巴彦诺尔贡和巴彦浩特外,阿拉善盟的其它地区是少雹区。

河套平原大部地区年降雹日少于1天。

兴安盟的扎贲特旗一带地区亦是少雹区,通辽市北部、辽河平原地区,年雹日≤1天。

综上所述,内蒙古冰雹集中在山区(年平均3~6雹日),平原较少(0.5~1雹日),沙漠地区基本无冰雹。

由逐月平均雹日分布图(图6.7)可看到,雹区分布随季节变化不明显,6~9月各月多雹地区仍在大兴安岭和阴山山脉附近;10月,东部大兴安岭的多雹区已消失,西部仍有少量降雹,说明西部的降雹结束期较晚。

6.1.2.2 年际变化若将一天内内蒙古117站中有一站或以上降雹,定为一个雹日,38年共有2889个雹日,年平均雹日为76.0个。

若将一个站有一日降雹统计为一个站日,则共有7793个站日,年平均为205.1个站日。

每站年平均降雹日为1.8个。

1971~2008年期间,1976年降雹最多,达111个雹日、394个站日。

2007年雹日最少,只有33个雹日、46个站日。

由图6.6可见,1993年以后雹日下降明显,而历年站日呈波动下降趋势,1978年为前一周期波谷,站日为253个,之后站日逐渐增多,1982年为波峰,站日为326个,之后下降趋势明显,2007年站日只有46个,是1976年的九分之一。

对图6.6站日和雹日比较可见站日较雹日下降明显,说明冰雹过程影响范围在减小。

表6.2 内蒙古1971~2008年冰雹年际表图6.6 内蒙古1971~2008年冰雹年际变化6.1.2.3 季节变化图6.7为内蒙古冰雹站日随月分布图,由图可见,内蒙古3~11月都能发生降雹,但主要集中在5~9月,占总雹日的92.6%,其中又集中于6~7月,占46.9%。

发生冰雹最多的是6月份,平均雹日达17.7,7月次之,5、8、9月年平均都有9~13个雹日。

发生冰雹的高峰(6月)是在内蒙古降雨高峰(7、8月)之前。

这同冰雹的形成特性和副热带高压的季节性进退有密切关系。

图6.7 内蒙古1971~2008年冰雹月变化6.1.2.4 日变化对全区117个观测站38年资料统计(图6.8),内蒙古降雹主要集中在13~17时,占总数的67.9%,降雹在10~20时之间的则占94.7%,出现时段在0~6时的冰雹仅占1.8%。

由此可见,内蒙古降雹高度集中在午后。

图6.8 内蒙古1971~2008年冰雹日变化6.2 强对流天气的天气气候分析6.2.1 雷暴的天气气候统计根据内蒙古117个气象(候)站的记录,选取了2008年71个大范围雷暴过程。

选取标准是一日内内蒙古有10个站或以上有雷暴的过程。

内蒙古地域广阔,天气气候复杂,大范围雷暴天气时有发生,仅2008年就71次,一日内全区范围都有雷暴天气的有37次,占总数的52.1%,仅中部地区有大范围雷暴天气的有58次,占81.7%,东部地区有大范围雷暴天气的有51次,占71.8%。

中部地区或东部地区有大范围雷暴天气的总数是109次。

同一天由同一系统造成大范围雷暴天气的有25次,占总数的35.2%,同一天由不同天气系统造成大范围雷暴天气的有12次,占总数的16.9%。

雷暴的天气型综合多种天气资料我们将2008年全区大范围雷暴天气划分为四类,见表6.3:表6.3 2008年全区大范围雷暴天气分型天气型高空槽型冷涡型西北气流型平直西风型总计次数41 33 6 29 109百分比37.6 30.3 5.5 26.6高空槽型500hPa等压面图上沿35~50ºN,经河西走廊东移的西风带短波槽为高空槽型。

西北气流型500hPa等压面图上为西北气流,而在低层是低压槽前的西南暖湿气流,这样的高低空形势配置,既造成上冷、下暖的温度差动平流,有利于层结不稳定度的增大,又有低值系统的抬升作用。

冷涡型500hPa有冷性闭合低压。

冷涡从48ºN以南移过时,就可能产生雷暴。

如果低空条件同西北气流型相似,则雷暴较强。

平直西风型500hPa等压面图上为平直西风气流,低层温度、湿度较高,层结不稳定度较大,此类天气归为平直西风型。

6.2.2 冰雹的天气气候统计根据内蒙古117个气象(候)站的记录,选取了40个大范围冰雹过程。

选取标准是一日内内蒙古有7个站或以上降雹的冰雹过程,为兼顾地区性和季节性,4~10月都有入选过程。

少数个例的降雹范围虽末达到7站,但根据调查,确认雹情十分严重的过程也在入选之列。

40次过程中连续降雹两天≥7站的有6次,连续3天的有3次,共有52个雹日。

6.2.2.1 环境条件积雨云形成的环境条件是水汽的充分供应、大气层结不稳定和一定的触发系统-天气尺度的上升运动。

冰雹云和导致区域性暴雨的积雨云群的环流条件又有区别:首先,冰雹是在零下温度环境里形成的。

为了能在足够厚的负温区里供冰雹运动增长及自发地产生部分冰雹胚胎,云顶温度一般在-2O℃以下;同时,要使冰雹在降落到地面以前不融化,零度层应有适当高度(一般在600~500hPa之间),不能过高。

因而中高层温度,冰雹要比暴雨低,500hPa 高度上一般要低于-6℃。

第三,水汽不能过于充沛。

6.2.2.2 气团属性T(总温度)和q(比湿)作为鉴定气团的指标,则在雹区附近的气团若用850hPa的σ属性见表6.4。

表6.4 雹区的气团属性T850 q月份σ4~5 35 56 48 77~8 52 89~10 40 5注:全区52个雹日的平均值由表6.4可知,雹区气团只能是极地变性气团。

冰雹发生在560~580位势什米等高线之间。

盛夏冰雹多发生在副热带锋区北侧,春秋则多发生在极锋锋区南侧,即560位势什米等高线以南。

说明冰雹发生在南北两支锋区之间的过渡性气团中。

6.2.2.3 环流形势由图6.9可见,降雹当天500hPa形势有以下特点:图6.9 降雹当天500hpa平均等高线(实线)与夏季多年平均等高线(虚线)①在38~50ºN范围内,巴尔喀什湖为一低槽,新疆、蒙古西部为弱脊,100~125ºE为一宽槽。

内蒙古受弱脊前的西北偏西气流控制。

②580位势什米等高线位于雹区南侧,在100ºE以东近似与纬圈平行,说明纬向气流占优势,雹区不受南侧天气系统的影响。

③春秋季和夏季降雹当天的形势基本相似,只是580位势什米等高线更加偏南(图略)。

在50~60ºN地区,在长波槽脊稳定的形势下,只有一股股较弱的冷空气以基本相似的路径移至内蒙古自治区上空。

由于低层冷空气较弱,变性较快,所以冷锋往往不明显。

在高空短波槽和地面冷锋移过后,地面常维持热低压。

在这种稳定的天气形势下,容易形成持续性降雹。

当稳定的长波槽脊变为移动性槽脊,或经向度增大时,才因为有较强冷空气影响内蒙古;地面有明显的冷锋过境,持续性降雹遂告结束。

可以用地面冷锋后有无相应的天气尺度冷高压,来判别夏半年冷空气的强弱。

在所统计的52个雹日中,有50个雹日的副高脊线与120ºE经线的交点在30ºN以南,且脊线呈东西走向,说明降雹过程不受副高后部低纬的低值系统及热带气团的直接影响。

6.2.2.4 冰雹的天气型划分冰雹的天气型,既要考虑上干冷、下暖湿的不稳定条件;又要考虑促使不稳定能量释放的动力条件,即低值触发系统。

我们用500hPa、850hPa和地面三层天气图资料,依据温压场和风场以及天气系统的上下配置情况,将内蒙古的冰雹分为四种天气型(见表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