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区、桥小脑区肿瘤

鞍区肿瘤

鞍区瘤样病变

鞍区血管病变

鞍区感染性病变

桥小脑角区肿瘤

手术记录桥小脑角肿瘤 (听神经瘤、三叉神经鞘瘤、脑膜瘤等)

手术记录单 手术时间: 术前诊断: 手术名称: 术后诊断: 手术人员: 麻醉方式: 麻醉人员: 手术经过:(包括病人体位、切口处理、病灶所见及手术步骤等) 记录要点: 1.手术入路:(如行神经电生理监测,请记录相关情况) 体位(包括体位和头位,如侧俯卧位、侧卧位、坐位等),(术前是否行脑室外引流或腰大池置管引流);手术入路的选择,手术切口形状、大小;皮肤以及颈部肌肉切开暴露后颅窝的范围以及一些重要结构(上项线、星点、乳突、寰枕交界、寰椎等);骨瓣的大小,是否暴露乙状窦、横窦,是否开放枕大孔,是否磨除枕髁(磨除范围、椎动脉是否影响),乳突气房是否开放(如何处理);硬膜的张力,硬膜是否完整,硬膜的切开和翻开方向,以及相应硬脑膜窦的处理; 2. 肿瘤显露和切除: 肿瘤显露过程中小脑的牵拉、释放脑脊液、脑池解剖的顺序,进而描述肿瘤的大小、色泽、质地、血供,有无囊变(囊液描述),肿瘤与脑组织之间的蛛网膜间隙是否存在,肿瘤与颅神经的关系,肿瘤与内听道、颈静脉孔的关系;肿瘤与血管(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小脑上动脉、岩静脉)的解剖关系;肿瘤切除过程的描述(完整切除或分块切除,如何保护或处理周围的神经、血管,特别是如何分辨及分离被侵犯的神经,内耳道或颈静脉孔内肿瘤的处理);肿瘤的切除程度(活检、部分切除、大部切除、次全切除、全切);肿瘤周围重要神经血管、神经等等解剖结构的保留情况; 3.关颅过程: 术野止血情况,止血材料的使用;关颅时脑组织张力情况;脑膜缝合情况(有无缺损、有无人工脑膜修补及修补大小);骨瓣还纳(有无缺损、固定或修补方法);皮肤、肌肉缝合及引流管放置情况; 4.其他: 手术过程中出血量的估计、输血情况(有无自体血液回输);术中快速病理结果及手术标本的处置;术后麻醉恢复情况。

颅内和椎管内肿瘤整理

颅内和椎管内肿瘤整理 ●颅内肿瘤 ●概述 ●病理学分类 ●组织学病理诊断+基因特征的“综合诊断”新模式 ●标准化的诊断术语如“弥漫星形细胞瘤-IDH突变型”,“髓母细胞瘤-WNT激 活型” ●临床表现 ●颅内压增高 ●原因:脑瘤占位、瘤周脑水肿、脑脊液循环受阻 ●头痛:多晨醒、咳嗽和大便时加重,呕吐后可暂时缓解 ●呕吐:多清晨呈喷射状发作 ●视神经乳头水肿 ●神经功能定位症状 ●原因:肿瘤直接刺激、压迫和破坏脑神经 ●破坏性症状 ●中央前后回肿瘤——一侧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 ●额叶肿瘤——精神障碍 ●枕叶肿瘤——视野障碍 ●顶叶下部角回和缘上回——失算失读失用及命名性失语 ●语言运动中枢——运动性失语 ●下丘脑肿瘤——内分泌障碍 ●四叠体肿瘤——眼球上视障碍 ●小脑蚓部——肌张力减退及躯干和下肢共济运动失调 ●小脑半球肿瘤——同侧肢体共济失调 ●脑干肿瘤——交叉性麻痹 ●压迫症状 ●鞍区肿瘤——视力视野障碍 ●海绵窦区——肿瘤压迫Ⅲ、Ⅳ、Ⅴ、Ⅵ脑神经——病人出现眼睑下垂、 眼球运动障碍、面部感觉减退减退等海绵窦综合征 ●癫痫 ●脑肿瘤病人癫痫发病率高达30%-50% ●与肿瘤部位有关 ●缓慢生长的脑肿瘤癫痫率>迅速生长的恶性脑肿瘤

●脑电图检测到癫痫发作期的棘波、棘尖波有诊断价值 ●老年和儿童颅内肿瘤特点 ●老年人脑萎缩,颅内空间相对增大,颅内压增高不明显,以幕上脑膜瘤 和转移瘤多见 ●儿童以发生中线区肿瘤多见,幕下以髓母细胞瘤和室管膜瘤多见,幕上 以颅咽管瘤多见 ●诊断 ●头部CT和MRI扫描 ●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PET) ●活检 ●治疗 ●药物抗癫痫 ●降低颅内压 ●术前有癫痫病史,术后一般药物抗癫痫3个月 ●术前无癫痫病史,幕上肿瘤病人无需预防性使用,术后一般药物抗癫痫2 周 ●手术治疗 ●切除肿瘤、降低颅内压和解除对脑神经的压迫 ●微骨窗入路、神经导航、术中磁共振、唤醒手术、术中电生理监测等 ●放射治疗 ●高度敏感:生殖细胞瘤、淋巴瘤 ●低度敏感:垂体腺瘤、颅咽管瘤、脊索瘤、星形细胞瘤 ●方法: ●全脑、全脊髓照射:易种植的髓母细胞瘤、生殖细胞瘤、胚胎性肿瘤 ●瘤内放射治疗:适用于部分囊性颅咽管瘤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γ-刀,X刀 ●化学药物治疗 ●替莫唑胺:胶质母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一线化疗 ●卡氮芥或环己亚硝脲、VP16、VM26及铂类等:恶性胶质瘤二线治疗 ●弥漫性胶质瘤 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 ●发病率最高,治疗最复杂,难以治愈 ●将IDH突变和染色体1q/19q缺失状态作为胶质瘤临床病理分型 ●脑胶质瘤复发过程发挥重要作用:PTPRZ1-MET融合基因,预后不良

颅内肿瘤

§颅内肿瘤 [胶质瘤>脑膜瘤>垂体瘤>神经纤维瘤/听N瘤] 起源于脑及其邻近组织,年发病率7~10/10 唯一明确的诱发胶质瘤&脑膜瘤的危险因素; →临床表现: 晨起明显, 多为弥散性, 局灶型发作较典型,亦可为全身发作或意识丧失; →术前评价: CT对后颅窝或无强化 的tumor 考虑:是否颅内肿瘤?(炎症、肉芽肿、血管畸形);肿瘤的部位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肿瘤的性质及其生物学特性; ——鞍区扩大;听神经瘤——内听道扩大; 鞍上斑点状或蛋壳状钙化; 脑膜瘤、脊索瘤、骨瘤; 鞍骨骨质吸收为颅内高压的表现; ③头部MRI&CT:MRI对后颅窝& ④PET;活检。

→治疗: ?内科治疗: ①降颅压; ②抗癫痫治疗:尤其幕上肿瘤,术后seizure几率较高,且术中应 用青霉素、头孢、异氟醚是术后癫痫的危险因素; 故在术前维持有效的抗癫痫药物浓度;术前、后 seizure发作者,应服药至停止发作6个月后渐 停。 ?外科治疗:降低颅内压& 解除肿瘤压迫症状。Keyhole approach/ neuronavigation. ?放射治疗: ①常规治疗:高敏:生殖细胞瘤,淋巴瘤首选放疗 中敏: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多形胶质母细胞瘤,GH垂体腺瘤。 低敏:其他类型垂体腺瘤,颅咽管瘤,脊髓瘤,星形细胞,少突胶质瘤 术后7-10天开始,40Gy/4wk,儿童可减少20%;对髓母,淋巴瘤,室管膜母细胞瘤,应全脑+s2以上全脊髓照射(CSF播散)副作用:脑血管扩张,实质水肿。ICP增高。治疗中予皮质激素& 甘露醇 PET可区分放射性脑坏死&肿瘤复发; ②瘤内放疗:适用于囊性颅咽管瘤,胶样囊肿,astrocytoma.

鞍区肿瘤切除术

鞍区肿瘤切除术 一、术后观察重点 1、意识观察意识是鞍区肿瘤患者术后观察的重点。鞍区肿瘤患者易造成丘脑下部损伤,出现意识的改变,因此,术后3 d应随时观察意识、瞳孔的变化,做好记录。 2、生命体征的监测术后24 h内应密切观察体温、脉搏、血压、呼吸的改变,一般每30 min~60 min 检测一次。24 h后视病情适当延长监测时间,并准确记录,综合分析。 3、尿量的观察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尿崩症,多为一过性暂时的症状。原因是术中刺激或损伤垂体后叶、垂体束或丘脑下部所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释放减少,导致肾小管水分重吸收减少,尿液不能浓缩,尿量异常增多,尿比重降低,患者出现多饮及严重口渴感。一般术后1 d~4 d发生,持续2 d~6 d。故术后必须详细准确测量并记录患者的饮水量及每1 h尿量。 4、视神经功能障碍的观察手术后多数患者视力障碍症状得以改善,但有少数患者视力反而恶化,如不及时处理,则难以恢复。护理时应注意患者术后回病房时的视力情况,在不同的距离让患者辨认指数,并把检查的结果做好记录,根据检查的结果做好患者的心理安慰及解释工作,消除恐惧心理,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将物品放置在患者视力好的一侧,并详细告知患者,以方便其拿取,防止碰伤,患者起床活动时,应有人陪伴,防止患者跌倒。 5.、呼吸道管理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术后给予吸氧,气管插管者注意观察其呼吸,随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对恶心、呕吐者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吸入性肺炎。 6、脑脊液漏的观察经鼻入路的,拔出鼻腔纱条后,患者鼻腔内有分泌物流出,开始多为陈旧性血块,逐渐呈淡黄色渗出液,一般在1周内停止。此时鼓励患者坐起,头稍低,使鼻腔分泌物流出,避免因分泌物滞留于各副鼻窦内引起炎症。拔出纱条后大多数有鼻塞,如1周后仍有鼻塞,可行鼻腔分泌物清理。术后发生脑脊液鼻漏,表现为咽部有水下流感,低头时鼻腔有水样液体持续流出,此时应用试管收集流出液送检。如确定为脑脊液鼻漏,轻者可抬高床头15°~30°,告诉患者避免一切致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如屏气、咳嗽、用力撸鼻、用力排便等,以防颅压增高加剧脑脊液漏;重者须急诊行脑脊液鼻漏修补术。 7、消化道的管理丘脑下部损伤可使相应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常引起胃黏膜溃疡、出血,可诱发上消化道出血,常表现为咖啡色胃液和柏油样便,故术后应密切观察呼吸道分泌物及呕吐物的颜色、性状和量。出现以下情况请报告医生 1、意识状态及瞳孔的改变 2、出现中枢性高热,体温升高大于380C 3、除去利尿药因素,成人每小时尿量大于250ml或连续2h大于200ml,尿比重低于1.005. 4、术后视力视野障碍加重或出现动眼神经损伤,剧烈头痛、烦躁不安、血压升高及眼肌麻痹等海绵 受压症状 5、术后1-2d患者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伴有呃逆、腹胀及黑便 二、护理要点 1、体位全麻清醒前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清醒后给予抬高床头15°~30°。若有脑脊液鼻漏,可抬 高床头300-600,使脑组织移向颅底而封闭漏口。 2、加强基础护理一般术后给予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定时做雾化吸入,保持口腔湿润。麻醉清醒后患者即可饮水,次日可进不过热的流食。鞍区肿瘤患者70%~80%有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故应生活上多照顾,勤翻身、拍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准确记录24h出入量,定时监测血电解质,早期发现尿崩症及电解质紊乱。 4、保持术部敷料的整洁、固定经鼻入路若鼻腔内有引流条的不可拽出,要及时报告医生,注意观察伤口渗液情况及有无脑脊液漏。 5、引流管的护理保持引流管的固定、通畅,若引流量突然增多或性状改变,及时报告医生。

桥小脑角

.2临床表现患者的首发症状随不同种类的肿瘤而不同,绝大多数听神经瘤以一侧听力下降、耳鸣、耳聋为主,少数以头痛,面瘫起病,部分患者表现为吞咽困难、流涎、共济失调、中度或重度的梗阻性脑积水。上皮样囊肿表现为三叉神经痛和面瘫,三叉神经鞘瘤则以面部 麻木疼痛为主,一、术后不适症状及并发症: 1、头痛、头晕、走路不稳:手术后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晕、走路不稳,这是 术后正常反应,一般在术后1~2个月内完全缓解。 2、面瘫:多发生在听神经瘤术后,根据损伤程度不同术后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面瘫,表现为眼睑闭合不全、嘴歪眼斜、鼓腮漏气等,特别是术后早期会比较明显,症状较轻者一般在术后数日或数周即可完全恢复,重者一般需经过3个月至半年左右方能缓解。如果完全面瘫则需二期手术行神经修复。对于术后眼睑闭合不全者,为保护角膜,术后需点眼药水,直至功能恢复。对于眼睑完全不能闭合者,必要时可能需对眼睑做暂时性或永久性缝合,以 保护角膜。 3、听力下降及耳鸣:术后可能出现患侧听力减退或耳鸣持续存在,对于听神经完整保留的患者术后听力大多可以逐渐恢复,部分听神经瘤患者听力完全丧失后难以再恢复,耳鸣也有可能持续存在,可辅助药物治疗,改善症状。 4、眼球外展活动受限或复视:表现为眼球向患侧(病变一侧)活动受限,并且向该侧视物时会出现重影,这是由于外展神经麻痹引起,一般经过数周或数月均可恢复,无需特殊药 物治疗。 5、三叉神经麻痹:表现为患侧头面部皮肤及舌、口的感觉减退、咬食无力、咀嚼困难、张口时下颌偏向患侧等,多因术中对三叉神经牵拉所致,可口服甲钴胺片辅助治疗,一般经 过数周可逐渐缓解。 6、后组颅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咳嗽无力等,因后组颅神经多完整保留,故大多在术后数周至数月内可逐渐缓解,无需特殊药物治疗,需要注意的是,在吃饭喝水时需慢饮慢食,防止食物或水呛入肺,对于痰多的患者应鼓励病人多咳痰, 防止肺部感染。 7、脑脊液漏:术后切口如出现局部肿胀明显,按压有明显的波动感,皮下似有积液,并有发热等表现,或有无色透明液体从外耳道持续流出,则可能出现了脑脊液漏,需尽早至医院复诊,请专科医生指导进一步治疗,必要时需二次手术修补 1.3护理 1.3.1体位护理全身麻醉未清醒时患者术后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健侧。待患者清醒、血压平稳后床头给予抬高15~30°,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若肿瘤体积较大,术后颅腔内留有较大空隙,应取健侧卧位,术后24 h禁止头部的翻动,以防脑干突然移位而引起呼吸心跳的骤停。翻身时需注意扶托患者头部,使头颈成直线,防止头颈部过度扭曲或震荡。术后1周需头部制动,并严格卧床休息。 1.3.2病情的动态观察(1)呼吸功能的观察。由于肿瘤接近脑干或与脑干粘连,在手术过程中可有不同程度损伤,影响呼吸循环功能,进而发展成为呼吸循环衰竭,导致患者死亡[2]。故应加强呼吸功能观察,注意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快慢等。当出现呼吸不规则或呼吸停止,发生枕骨大孔疝时,应立即气管插管行人工辅助呼吸。床旁应常规备有吸痰器,病室备呼吸机和脑室穿刺包。由于肿瘤累及舌咽及脑干,术后患者的呼吸功能减退,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术后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吸入性肺炎。对呼吸道分

神经系统常见肿瘤

2. 发病率:10-12/10万 ?胶质瘤最多见40%, 其次脑膜瘤13-19% 恶性(胶质母细胞瘤)50%-60% 胶质瘤良性胶质瘤25%-30% ?儿童颅内肿瘤发病率高,仅见于白血病位居第二位,20-25% ?发生率:胶质瘤、髓母细胞瘤多见;脑膜瘤和神经鞘瘤则罕见 4.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包括起源于脑、脊髓或脑膜的原发性和转移性肿瘤两大类。 ?原发性肿瘤中,40%为胶质瘤,15%为脑膜瘤,约8%为听神经瘤。转移性肿瘤以转移性肺癌为多见。

?儿童颅内恶性肿瘤仅次于白血病,常见为胶质瘤和髓母细胞瘤。 ?共同特征:局部神经症状,颅内高压症状,分化良好的肿瘤也可因压迫重要的部位 致死,分化很差的肿瘤也很少颅外转移。 5. 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病理(7类) ?神经上皮组织肿瘤(Neuroepithelial tumours) ?脑膜肿瘤(Meningeal tumours) ?颅内和外周神经肿瘤(Tumours of cranial and peripheral tumours) ?淋巴造血系统肿瘤(Tumours of the heamopoietic system) ?生殖细胞肿瘤(Germ cell tumours) ?鞍区肿瘤(Tumours of the sellar region) ?转移性肿瘤(Metastatic tumours of the CNS) 6. 神经上皮组织肿瘤(10类) ?星形细胞肿瘤(Astrocytic tumours) ?少突胶质细胞肿瘤(Oligodendroglial tumours) ?混合性胶质瘤(Mixed gliomas) ?室管膜肿瘤(Ependymal tumours) ?脉络丛肿瘤(Choroid plexus tumours) ?起源不定的胶质肿瘤(Neuroepithelial tumours of uncertain origin) ?神经元和混合性神经元-胶质肿瘤(Neuronal and mixed neuronal-glial tumours) ?神经母细胞瘤 ?松果体实质肿瘤(Pineal parenchymal tumours) ?胚胎性肿瘤(Embryonal tumours) 7. 星形胶质细胞瘤(astrocytic tumours) 颅内最常见的胶质瘤 G:境界不清的灰白色浸润性肿瘤,或硬,或软,或呈胶冻状, 可形成含有清亮液体的囊腔。 M:星形细胞瘤(纤维型原浆型肥胖型混合细胞型) 间变型星形细胞瘤 胶质母细胞瘤 星形细胞瘤胞质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S-100和波形蛋白。 8. 纤维型星形细胞瘤(fibrillary astrocytoma) 最常见,瘤细胞分化好,但呈浸润型生长。瘤细胞间可见红染的原纤维性背景。 原浆型星形胶质细胞瘤(protoplasmic astrocytoma) 为少见类型,瘤细胞体小,胞突少而短。 肥胖型星形胶质细胞瘤(gemistocytic astrocytoma) 瘤细胞体大,胞质丰富。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anaplastic astrocytoma) 瘤细胞密度增加,多形性,核异态及核分裂像等,为恶性肿瘤。此型经常表现为快速进展,最终转变为胶质母细胞瘤。 9. 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 ?镜下:细胞密集,异型性明显,可见怪异单核或多核巨细胞。 ?出现出血坏死。发展迅速,预后极差。

颅内不同部位脑肿瘤的鉴别诊断及诊断思路

不同部位脑肿瘤的鉴别诊断 (一)颅底占位性病变 1、要点: 分前、中及后颅底病变 (1)前颅底病变常起自头颈部肿瘤直径扩散或侵犯;最常见的鼻窦肿瘤(如成人的鳞癌和儿童的横纹肌肉瘤)。骨纤和畸形性骨炎均累及颅底,但骨纤更容易侵犯颅面骨和前颅底骨质,典型的骨纤在平片或CT上呈磨玻璃样改变,MRI上T1、T2均为低信号。(2)中央区病变常起自头颈部(如鼻咽鳞癌)。颅外原发肿瘤常转移至颅底中央区。常见的海绵窦占位包括神经鞘瘤、脑膜瘤、转移瘤及动脉瘤。脊索瘤及软骨肿瘤常发生在颅底中央区。发生在颈静脉孔的肿瘤有副神经节瘤、施万细胞瘤和转移瘤。 2、嗅沟和颅前窝底肿瘤及肿瘤样变 (1)常见疾病:恶性鼻窦肿瘤(如鳞癌和横纹肌肉瘤)、脑膜瘤、转移瘤。 (2)不常见疾病:黏液囊肿、骨瘤、鼻息肉、内翻型乳头状瘤、嗅神经母细胞瘤、淋巴瘤、复杂鼻窦炎(炎症性、真菌性、肉芽肿性)。 (3)罕见疾病:脑膨出、皮样囊肿。 3、颅底中央区侵袭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1)常见疾病:转移瘤、鼻咽部恶性肿瘤转移、血性转移。 (2)不常见疾病:骨髓炎、真菌性鼻窦炎、非真菌性肉芽肿、韦格纳肉芽肿、侵袭性垂体瘤、淋巴瘤、骨髓瘤、脑膜瘤、青少年鼻咽部血管纤维瘤、脊索瘤。 (3)罕见疾病:鼻硬结病、结节病。 4、海绵窦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单侧】 (1)常见疾病:神经鞘瘤、脑膜瘤、转移瘤、动脉瘤(颈内海绵窦段)、颈动脉-海绵窦瘘。 (2)不常见疾病:脊索瘤、淋巴瘤、海绵状血管瘤。 (3)罕见疾病:脂肪瘤、表皮样囊肿、软骨肿瘤、神经纤维瘤病Ⅰ型。 【双侧】

(1)常见疾病:侵袭性垂体瘤、脑膜瘤、转移瘤。 (2)不常见疾病:淋巴瘤、海绵状血管瘤、颈动脉-海绵窦瘘。 5、颈静脉孔区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非肿瘤性占位】 (1)常见疾病:颈静脉球增大(正常变异)、颈静脉血栓。 (2)不常见疾病:骨髓炎、恶性哇外耳道炎。 【肿瘤性占位】 (1)常见疾病:副神经节瘤、转移瘤。 (2)不常见疾病: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表皮样囊肿。 6、弥漫性颅底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非肿瘤性占位】 (1)不常见疾病:骨纤、畸形性骨炎、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 【肿瘤性占位】 (1)常见疾病:转移瘤。 (2)不常见疾病:骨髓瘤、脑膜瘤、淋巴瘤、横纹肌肉瘤。 (二)脑室占位病变 1、要点: ■脑室形态异常的先天性原因:前脑无裂畸形,透明隔发育不良、脑裂畸形、脑穿通畸形、胼胝体发育不良、ChiariⅡ畸形,Dandy-Walker畸形、灰质异位及错构瘤。 ■脑室形态异常的继发原因: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脑疝及临近脑实质局灶性病变。 ■脑室扩大原因:生理性、萎缩性、梗阻性和脑脊液产生过多。 ■脑室变小原因:颅压增高、假性脑瘤及脑室分流会致脑室变小,然而提示颅压高方面,与蛛网膜下腔及基底池变窄比,脑室变小不可靠。 ■脑室占位不常见,但是引起脑积水、昏迷及猝死的重要原因。室管膜强化常与感染、炎症及肿瘤相关。 2、成人脑室内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侧脑室】

常见颅内肿瘤鉴别诊断要点

常见颅内肿瘤鉴别诊断要点 幕上肿瘤鉴别诊断 1.星形胶质细胞瘤:肿瘤多发生在髓质.CT密度、MRI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呈 不规则强化或不规则环形强化,并随肿瘤恶性程度增高而递增,其强化程度不如脑膜瘤明显,且不均一,不直接与脑膜相连,也不出现颅骨骨质改变。 2.少突胶质细胞瘤:CT示不规则混合密度影,病灶内条状或片状钙化是其特征 表现。 3.室管膜瘤:源于脑实质或源于侧脑室而突入脑实质的室管膜瘤呈分叶状,肿瘤 内斑点状细小钙化;而星形胶质细胞瘤多呈圆形,钙化较大呈片状或弧形。 4.脑膜瘤:脑实质外良性肿瘤,影像学示脑外占位征象.CT示圆形或类圆形稍高 或明显高密度影,增强明显强化,瘤内可见囊变或钙化,瘤周多伴水肿,以广基与硬膜相连,多伴有附着处骨质改变.MRI肿瘤信号与灰质相似,T1等信号,T2高或等信号。肿瘤边缘清楚,可见包膜、引流静脉及颅骨改变。 5.转移瘤:既往有肿瘤病史者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和局限定位体征,首先考虑 转移瘤。无肿瘤病史,40岁以上人群短期内病情进展迅速,在脑皮质与髓质交界处出现圆形病灶,单发或多发,其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示环形强化,可伴有颅骨转移,为破坏性,也应考虑转移瘤。其与脑内病灶有一定距离.多发性转移瘤应与多发性脑脓肿、结核球、淋巴瘤、多发性硬化以及多中心胶质瘤相鉴别。单发转移瘤与胶质瘤、淋巴瘤、脑脓肿鉴别。 6.淋巴瘤:CT不均匀略高密度,增强后均匀强化,但边缘不如脑膜瘤锐利, 强化亦不如脑膜瘤明显,且不与脑膜相连,亦无骨质改变。 7.脑脓肿:CT示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减低影,增强后明显环形增强,其病灶增 强环多规则而连续,厚薄相对均匀,边界清楚,周围脑组织低密度水肿带明显。多发囊性转移瘤和脑脓肿在CT上常难以区分,但脑脓肿有感染源或发热史,抗感染治疗后病灶缩小或消失。 8.脑梗塞:与脑血管分布区相吻合,CT复查病灶密度进行性下降,边界清楚, 占位征象消失,并可出现局灶性脑萎缩。 9.动静脉畸形:CT示不规则混合密度,无占位效应,钙化明显,可伴有局限性 脑萎缩.MRI常见血管流空影。DSA可明确诊断。 鞍区肿瘤鉴别诊断: 1.垂体腺瘤:大多见于15岁以后患者,常有典型的双颞侧偏盲,视神经萎缩及内 分泌改变。X线检查示蝶鞍扩大,鞍底破坏,钙化少见,肿瘤位于鞍内。CT 呈等或高密度肿块影,边缘清楚,呈分叶状,瘤内出血为高密度,无钙化,增强不如脑膜瘤明显,但囊变机会多。MRI示等T1、等T2信号,并发出血示T1高信号.微腺瘤尚未强化呈低信号。垂体上缘膨隆,垂体柄移位,是诊断垂体瘤的间接征象. 2.鞍上脑膜瘤:多见于成年人,患者有视力下降、偏盲、视盘萎缩而无内分泌

脑肿瘤的分类

https://www.360docs.net/doc/b719107508.html, 脑肿瘤的分类 脑位于颅内,颅内肿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其中原发性脑瘤占中枢神经系统原发肿瘤的80-90%。椎管内肿瘤占10-20%,原发颅内肿瘤来源于脑、脑膜、脑神经、血管、胚胎残余、垂体等;继发者,有转移瘤和侵入瘤。脑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成人大多为大脑的脑胶质瘤,脑膜瘤、垂体腺瘤、转移瘤及听神经瘤等。儿童则多为小脑的星形细胞瘤、小脑中线的髓母细胞瘤、第四脑室的室管膜瘤、蝶鞍部的颅咽管瘤等。由于各种肿瘤的组织发生与病理特征不同,其良性与恶性以及物学特性也不一样。如神经胶质瘤中,星形细胞瘤成长较慢,囊性者预后较佳,多形性胶质瘤生长快,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病程仅有数月。转移瘤属晚期,预后更差。血运转移者,原发癌多为肺癌、乳癌及肾癌。肿瘤直接侵入脑组织者、多见鼻咽癌、中耳癌、视网膜母细胞瘤等。 病因但与颅脑损伤、射线、化学物质、病毒侵入等因素诱发颅内癌基因生长有关。 病理:颅内原发肿瘤虽然多数为良性,但由于发生部位关系,后果常比较严重。同时,在病理组织学上良性与恶性肿瘤的界限常不清楚,造成良恶混合而难以区分。如某些分化很好的肿瘤可没有包膜;许多浸润肿瘤可以生长缓慢。在组织学上近似良性;瘤细胞大多数以膨胀与浸润两种方式生长。原发性肿瘤常单个生长,而转移性肿瘤常为多发,可同时或先向后从多处生长,形成彼此不相联系的独立病灶。大脑半球发生肿瘤的机会最多,依次为蝶鞍区、小脑、桥小脑角、脑室内、脑干等。按病理组织学类型分:最多见的是各种胶质瘤,约占1/3或1/2以上。(如星型细胞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少枝胶质瘤和少枝胶质母细胞瘤。) 其次为脑胶质瘤、脑膜瘤、神经鞘瘤、垂体腺瘤和颅咽管瘤。 临床表现:一. 颅内压增高症状:头痛、恶心、视觉障碍、三联征:头痛常为渐进性并逐步加重,到晚期则为持续性剧烈性头痛,甚至头痛如裂,用一般止痛药不能缓解。 恶心:常为喷射状呕吐,与进食无关,严重者不能进食,食后即吐,这是肿瘤压迫呕吐神经中枢所致。 视觉障碍:查看眼底,常见视乳头水肿。 上述症状是颅内肿瘤占位,压迫静脉及脑脊髓循环通道,使脑液、血管、神经循环传导受阻,造成脑组织水肿、颅内压增高,严重者还可引起外展神经麻痹、复视、失明、头晕、猝倒、抽搐或意识障碍等。 二.神经病变定位体征: 临床上的症状与体征:是由于颅内肿瘤在不同的部位压迫或损害脑组织所致,如中央区肿瘤可出现中枢性面瘫、单瘫、额叶肿瘤主要表现为精神症状,顶叶肿瘤则以感觉障碍为主。颅内肿瘤所引起的局灶性症状及体征是由于肿瘤的压迫、浸润和破坏所引起的,当经过及时治疗,肿瘤占位得以排除,局部血液循环、脑积液循环和受压组织得到恢复与解除,症状即可逐渐逆转,这种症状称为“生理性障碍”。 另外一种情况是颅内肿瘤侵犯神经组织,使之毁坏而引起的症状和体征,虽然肿瘤切除后,但症状也难以逆转,这种症状称之为“解剖性障碍”。浸润性生长的肿瘤以产生“解剖性障碍”的症状为多见。 三. 内分泌失调:如垂体腺瘤由于内分泌功能异常,可表现为闭经、溢乳、多毛、肥胖、生长过快或发育停滞等症状。 颅内肿瘤实际上是一个包括几十种脑疾病的总称,根据其发病部位,现简述其特征: 一. 额叶肿瘤: 特征是常有精神症状,或有癫痫大发作和局限性抽搐,可出现额叶对侧肢体的轻偏瘫、抓握反射、锥体束征,运动性失语与额叶共济失调等症状。

鞍区病变的影像诊断

鞍区病变的影像诊断 正常解剖 蝶鞍前界为鞍结节和前床突,后界为鞍背和后床突。鞍底一般厚约1mm 或更薄。蝶鞍的侧界为海绵窦。海绵窦是眼静脉、大脑中和下静脉以及蝶顶窦的静脉引流通道。海绵窦向后经岩上窦引流至横窦,或经岩下窦引流至颈内静脉。两侧海绵窦可经鞍隔下的互联窦(intercomcunicatingsinus)相通。蝶鞍的顶鞍隔中心有一开口,漏斗由此进入垂体窝。海绵窦的内侧壁由蝶骨侧壁的骨膜构成。第三、四以及第五对颅神经的第一、二支经中颅窝进入各自的不完全附着于海绵窦内壁的神经鞘。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沿海绵窦的内下部走行,伴行有交感神经纤维。第六对颅神经出邻近岩骨尖的DoreIIo’s 管(颞骨外展神经管)进入海绵窦,邻近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外下方走行。 下丘脑是位于丘脑前下方的间脑的最腹侧部分,前为视交叉,外为视束,后为乳头体。漏斗从下丘脑延伸到视交叉和灰结节之间。下丘脑的腹侧突起和第三脑室隐窝构成漏斗。 垂体前叶由Rathke’s 囊的前壁生发而来,由结节部、中间部和末梢部构成,能分泌各种激素。神经垂体由垂体柄(正中隆起和漏斗)和神经叶以及抗利尿激素(ADH)和催产素的最初储存部位构成。 下丘脑-垂体接受由垂体-门脉循环的门静脉发出的穿枝毛细血管襻的血供。这些毛细血管缺乏血脑屏障而有小孔,可允许分泌物直接进入循环。颈内动脉的垂体上支供应这一毛细血管网。 成像技术 CT 和MRI 均可用于鞍区的评估。MRI 是最佳成像技术。冠状面

成像最利于显示鞍区的结构。矢状面是对冠状面的补充。推荐高分辨率薄层(3mm)冠状面和矢状面平扫、增强T1WI 为最佳。T2WI可用作补充。虽然大部分腺瘤的检出不需要增强,但如不增强,一些小腺瘤可能无法发现。推荐使用0. 05 mmol/ kg(半量)的DTPA,可提供很好的垂体强化和最佳的对比区别。薄层冠状面梯度回波动态成像,在最初几分钟可有助于微腺瘤的检出。 正常影像表现 63%的新生儿的垂体明显上凸,反映了新生儿期显著的代谢和激素活动。75%的正常新生儿和两个月以下的婴儿的腺垂体与桥脑相比在T1WI 呈高信号。垂体后亮点可见于2 / 3 的健康婴儿。1 岁以内,可观察到正常垂体高度持续增加。随时间的推移,垂体高度保持恒定,其轮廓显著变扁。 青春期,两性的垂体均可有短暂的增大:女性的垂体上缘上凸可呈球形,而在男性中一般无此发现。这些变化发生在最大激素分泌期,是垂体正常的生理性肥大。生理性肥大亦可见于30%的中枢性性早熟儿童。生理性肥大还可见于孕期,每周约增加0.1mm;同时,垂体更凸,T1信号强度增加;垂体柄亦可能增粗,但直径不能超过4mm。虽然垂体在孕期可能不会超过10mm,12mm 可为正常产后期的上限。垂体大小应在产后第一周以内恢复正常。哺乳对于垂体恢复到正常大小无明显影响。 垂体亮点 在T1WI 上,常可于蝶鞍后部见到一片稀疏的高信号区,称为亮点(bright spot)。考虑为神经内分泌囊泡内的ADH导致了垂体后叶的短T1信号。亮点的出现,表示神经垂体功能正常;然而,在10% ~ 20%的正常人可缺乏。在7 个月和85 岁之间,亮点的发现率随年龄

小脑肿瘤的常见类型有这几种,手术入路和综合治疗方法

小脑肿瘤的常见类型有这几种,手术入 路和综合治疗方法 脑瘤又被称为脑癌,指的是人体脑部中异常生长了其他组织或者是人体中其他组织进入了颅腔中,从而影响脑部功能的正常使用,临床症状表现包括但不限于头痛、视力障碍、呕吐、单侧肢体异常、耳鸣、幻嗅、幼儿生长发育停止、精神障碍等,严重情况下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产生较大的威胁。现目前,由于人们生活方式愈发复杂的改变,每年确诊脑瘤的患者越来越多,死亡率也逐年增加,所以提高脑瘤的治疗效果是现目前研究的重点内容。脑瘤中,小脑瘤较为常见,其发病的年龄段较为广泛,但主要集中于20-50岁这一范围内。 大部分的小脑瘤患者会出现颅内压增高的情况,此时,主要的表现为前额或者是颞部的持续性头痛、头晕、复视、意识模糊等情况,严重时出现癫痫、昏迷、呼吸衰竭等现象。如果患者肿瘤位于大脑半球,常常会引起失语、视野缺损、癫痫、记忆力减退、情绪波动严重等现象。如果患者肿瘤发生于蝶鞍区,则会出现内分泌紊乱、视觉障碍的情况。如患者肿瘤发生于松果体区,则主要表现为视觉障碍、耳鸣、平衡力不足、肢体不全麻痹、嗜睡、肥胖等多种情况。 小脑瘤主要有神经胶质瘤、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髓母细胞瘤等三种类型。其中,神经胶质瘤发病起源与神经胶质细胞,所以分布范围较广,除小脑外,还可能发生在大脑任何位置;神经胶质瘤主要出现在成年患者中,包含有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等。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发病位置为小脑附近,具有生长速度快、影响严重等特点,少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肿瘤扩散到脊髓或者是整个大脑的情况。髓母细胞瘤是一种位于小脑中线附近的肿瘤,常出现与少儿患者中。 小脑瘤的西医治疗方式主要可以分为手术治疗、头部射波刀治疗等两种。肿瘤处于良性状态时,主要使用手术切除的方式进行治疗,治愈的可能性较高,且一般不会发生疾病复发的情况。但手术治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脑部中垂体瘤包绕海绵窦部分以及鞍区脑膜瘤等情况不能进行手术,这时,便可以利用头部射

pc-ASL 技术在桥小脑角区肿瘤术后复发评估

pc-ASL 技术在桥小脑角区肿瘤术后复发评估 石凤祥;王玉凤;王海辉;徐田勇;荣凡令 【摘要】目的:探讨3D FSE 的 pc-ASL 技术对桥小脑角区肿瘤术后复发的诊断 价值。方法:选取21例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术后患者,行常规平扫及增强序列,在增强前扫描 pc-ASL 序列。将 pc-ASL 功能图像与增强后 Ax 3D T1 WI 融合, 测量异常强化区域及对侧正常脑组织的 CBF 值,评价是否存在肿瘤复发。结果: 全部21例手术区出现异常强化区患者,13例为复发。17例患者行 DSC-PWI 失败,图像无法满足诊断需求。全部21例 pc-ASL 检查成功。肿瘤复发区域的CBF 值为(64.2±3.03)mL/100g/min,对侧正常脑实质的 CBF 值为 (52.5±1.89)mL/100g/min。肿瘤复发区域的 CBF值明显高于对照侧脑 组织,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498,P <0.05)。结论:基于3D FSE 的 pc-ASL 序列安全无创,无需注射对比剂,磁敏感效应影响小,可以用于评估桥小脑角区肿瘤有无术后复发。%Objective: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3D FSE pseudo-continuous arte-rial spin labeling (pCASL)technique in evaluating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of cerebellopontine angle tumor.Methods:21 post-operative patients with cerebellopontine angle tumor underwent pre-and post-contrast MRI scans.Per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 (PWI)with pCASL technique was performed before contrast injection.The CBF maps generated from pCASL were fused with post-contrast 3D T1 WI.The CBF values of abnormal enhanced area and contralateral normal brain tissue were measured and statistically analyzed to assess whether there was a recurrence of the neoplasm.Results:The neoplasm recurrence was found in 13/21 cases.DSC-

颅内胆脂瘤的临床及CT\MR影像诊断(附8例分析)

颅内胆脂瘤的临床及CT\MR影像诊断(附8例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颅内胆脂瘤的CT、MRI影像学表现,增进对该病变的认识,进一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颅内胆脂瘤患者的CT、MRI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胆脂瘤发生在桥小脑角区3例,鞍区2例,颞叶2例,枕叶1例。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6例,其平均CT值10Hu左右,近脂肪密度2例,其平均CT值-20Hu 左右。CT增强扫描示6例未见强化,2例边缘可见不完整的点条状强化。MRI 检查T1W1表现为不甚均匀的低信号6例,不均匀高信号2例;T2W1则均表现为不甚均匀的高信号。结论颅内胆脂瘤的术前诊断主要依赖于CT、MRI检查,因本病在CT、MRI影像学表现上均有一定的特征,结合好发部位,临床表现,生长特点,一般能做出较正确的诊断。 【关键词】CT;MRI;颅内胆脂瘤;表皮样囊肿 颅内胆脂瘤,又名颅内表皮样囊肿,是一种少见的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好发于桥小脑角区、鞍区、脑室等部位,现将我院自2006年4月至2011年3月经治的8例颅内胆脂瘤总结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8例,男5例,女3例,年龄26-73岁,平均年龄42岁,病程4个月—5年不等。主要症状:三叉神经痛4例,伴耳聋、听力下降1例;视力下降2例;头疼1例。 1.2 方法CT扫描采用SIMENS 16排全身螺旋CT机,行常规横轴位扫描,层厚、层距为3mm连续扫描。扫描条件为130KV,160MA,窗宽80HU,窗位35HU,矩阵512X512,全部病例均行头颅CT轴位平扫及增强扫描。行常规MRI 检查,T1W1、T2W1矢状位、轴位及冠状位成像扫描,并行Gd—DTPA增强T1W1扫描。 2 结果 2.1 颅内胆脂瘤的形态、密度病变形态:类圆形2例,不规则形4例,似“哑铃”形2例,后者沿蛛网膜下腔呈塑形发展。病变密度:CT扫描呈较均匀的低密度6例,其平均CT值约10HU,近脂肪密度2例,其CT值约-20HU,边界清晰,2例见囊壁部分伴有钙化。 2.2 颅内胆脂瘤的大小、部位8例中,桥小脑角区3例,鞍区2例,颞叶2例,枕叶1例。其中1例患者胆脂瘤由鞍区向颞叶延伸。胆脂瘤小者约0.8cmX1.6cmX1.0cm,大者约 3.5cmX5.0cmX6.5cm。 2.3 胆脂瘤的信号MRI检查T1W1呈不甚均匀的低信号6例,高信号2例。

颅内胆脂瘤CT、MRI

颅内胆脂瘤CT、MRI 摘要目的分析颅内胆脂瘤的CT、MRI 影像学表现,增强对该病变的进一步认识,进一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2006 年6 月~2012年6 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颅内胆脂瘤常规CT 和MRI 图像特征。结果胆脂瘤发生在桥小脑角区13 例,鞍旁 4 例,颞叶2 例,枕叶1 例。 CT 平扫表现为低密度15 例,其平均值约15HU,表现为脂肪密度5 例,其平 均值-25 左右。CT 增强扫描示16 例未示强化,4 例边缘不规则点条带状强化。 MRI 检查T1WI 表现为不均匀的低信号15 例,不均匀高信号5 例;T2WI 表现均为尚均匀的高信号。结论颅内胆脂瘤的术前诊断主要依赖于CT、MRI 检查特殊影像学表现,结合好发部位,临床表现,生长特点,一般都可以做出正确的诊断。 关键词:CT;MRI;颅内胆脂瘤;表皮样囊肿【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3-0211-02 分享到翻译结果重试抱歉,系统响应超时,请稍后再试·支持中英、中日在线 互译·支持网页翻译,在输入框输入网页地址即可·提供一键清空、复制功能、支 持双语对照查看,使您体验更加流畅颅内胆脂瘤,又名颅内表皮样囊肿,是一种 起自外胚层的先天性囊肿,是颅内最常见的外胚层组织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桥小脑角区肿瘤的7-9﹪,为胚胎3-5 周当神经管闭合时原始上皮组织包埋其中发展而成,故该肿瘤常发生于颅底或后颅窝近中线区。 如:桥小脑角旁、中颅窝鞍旁、后颅窝四脑室等处,其结构特点为一层由角 质上皮所构成的包膜包绕,囊内大量角化蛋白、胆固醇结晶机及脂肪组织。 1 临床资料本组20 例,男15 例,女5 例,年龄24-75 岁,平均年龄43 岁, 病程3 个月-6 年不等,主要症状: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头疼13例,伴听力下 降2 例,伴耳聋2 例,视力下降3 例。 2 方法2.1 CT 轴位平扫+增强扫描CT 扫描采用PHILIPS16 排螺旋CT 机,体位:常规横轴位扫描,技术参数:层厚2.5mm、层距2.5mm 扫描条件:140KV、 160MA,窗宽80HU,窗位35HU,矩阵512×512,方式:不间断连续扫描。 增强扫描造影剂,100ML 优维显,注射速度:3ML/S。 2.2 常规MRI 检查MRI 扫描采用PHILIPS1.5T 核磁共振机,行常规T1WI、 T2WI矢状位,轴位及冠状位成像扫描,并行GD-GDTPA 增强T1WI 扫描。 2.3 临床实验室检查指标病人行开颅术,切除瘤体,一般瘤体有包膜包绕, 境界清晰,根据病变大小差异占位效应不尽相同。病理:送检组织含有角化物, 边缘可见多核巨细胞和泡沫细胞。 3 结果3.1 颅内胆脂瘤的形态、密度病变形态:不规则形12 例;类圆形6 例;哑铃型2 例,哑铃型一般沿蛛网膜下腔呈塑形形发展。病变密度:CT 扫描示低密 度15例,其平均值约15HU,似脂肪密度5 例,其平均值-25 左右。其中3 例囊 壁见高密度钙化,3.2 颅内胆脂瘤的大小、部位桥小脑角区13 例,鞍旁4 例,颞 叶2 例,枕叶1 例。胆脂瘤最大约5.0cm×6.0cm×3.5cm 最小胆脂瘤约 0.6cm×1.2cm×1.0cm。 颅内胆脂瘤位置比例 3.3 胆脂瘤增强扫描及MRI 信号CT 增强扫描示16 例未示强化,4 例边缘不规则点条带状强化。 MRI 检查T1WI 表现为不均匀的低信号15 例,不均匀高信号5 例;T2WI 表现

显微手术治疗CPA胆脂瘤—附30例报告

显微手术治疗CPA胆脂瘤—附30例报告 目的探究显微手术治疗桥小脑角(CPA)胆脂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4年5月门诊及住院部神经外科30例桥小脑角胆脂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枕下开颅乙状窦后入路17例,颞枕开颅幕上下联合入路4例,颞枕开颅颞下小脑幕入路9例,其中8例患者手术应用神经内镜辅助。结果所有患者肿瘤全部切除26例,占86.67%,近全切除4例,占13.33%,无死亡。结论显微手术治疗桥小脑角胆脂瘤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若辅助使用神经内镜可明显提高肿瘤全切率。 标签:显微手术;神经内镜;辅助;桥小脑角;胆脂瘤 胆脂瘤是起源良性的一种肿瘤,是由胚胎早期神经沟封闭时外胚层的剩件残留下来发展而成,又叫做珍珠瘤、表皮样囊肿,占颅内肿瘤的0.50%~1.80%[1]。肿瘤可以发生在颅内各个部位,而桥小脑角最为多见。其多沿脑池生长,发展缓慢,因而病程较长。手术切除肿瘤是目前治疗的唯一选择,而在手术切除的时候我们力争全切包膜,否则肿瘤复发很快[2]。我院对30例桥小脑角胆脂瘤患者采取显微手术治疗研究,取得一定成果,现将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门诊和住院部30例桥小脑角胆脂瘤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已经临床确诊为桥小脑角胆脂瘤,临床表现为三叉神经病6例,耳鸣3例,听力减退4例,周围性面瘫3例,面肌抽搐3例,颅内压增高症2例,后组神经障碍2例。患者男性16例,女性14例,16例男性患者中年龄18岁~69岁,14例女性患者中年龄17岁~70岁。男女患者年龄、病程比较,具体分析见表1。 1.2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者均进行CT与MRI检查。患者CT检查均表现出不规则低密度,CT值低于脑脊液,边界清晰,沿着脑池或者蛛网膜下腔生长,占位效应较为明显。MRI检查多呈现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肿瘤未见明显增强,弥散加权像肿瘤都呈高信号改变。不同程度的压迫脑干使之变形移位。 1.3手术治疗 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进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采用枕下开颅乙状窦后入路17例,其中肿瘤累及斜坡与对侧桥小脑角3例,肿瘤单纯位于桥小脑角8例,桥小脑角为主向斜坡生长6例。颞枕开颅颞下小脑幕入路9例,肿瘤桥小脑角4,位于桥小脑角斜坡以斜坡为主5例。胆脂瘤巨大累及桥小脑角斜坡鞍区4例采用

.CNS肿瘤

一、介绍 https://www.360docs.net/doc/b719107508.html,S肿瘤的发病率 b.年龄分布 二、肿瘤的蔓延 a.轴内、轴外 b.中线穿越 c.多灶性疾病 d.基于皮层的肿瘤 三、CT和MR特点 a.脂肪–钙化–囊变 b.短T1 c.短T2 d.DWI e.灌注 四、强化 五、特殊解剖区域的鉴别诊断 a.颅底 b.鞍区/鞍上 c.CPA桥小脑角区 d.松果体区 e.脑室内 f.4th脑室 六、肿瘤样病变 我们分析一个“潜在”的肿瘤时,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 a.既然不同的肿瘤发生在不同的年龄段,那么我们首先要绷紧的一根弦就是——年龄 b.然后我们要知道肿瘤发生的部位,它是轴内的?还是轴外的?以及它具体于哪个解剖结构上譬如它是位于鞍区?还是桥小脑脚区? c.它是孤家寡人?还是兄弟姊妹满天下? d.我们在CT和MR上找寻每一个与其组织学特点相关的细节:如钙化、脂肪、囊性成分、强化方式以及其在T1WI, T2WI和DWI上的信号特点 譬如绝大多数的瘤子在T2像呈高信号,而在T1像呈低信号,所以与之相对的T1高信号T2低信号就可能会成为重要的诊断线索 e.最后,我们还不得不回过头想想我们正打交道的这位“瘤”先生是不是那几个貌似肿瘤的同志假扮的,譬如说脓肿?MS斑块?还是血管畸形?动脉瘤?亦或是梗死区的过灌注?

a.粗略统计CNS肿瘤有1/3是转移瘤,1/3是胶质瘤,另外1/3则是非胶质起源的 b.胶质瘤是一个非特异性的称谓,其寓意是肿瘤起源于胶质细胞,如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室管膜细胞以及脉络丛细胞. 胶质细胞的概念与神经元相对,后者行使CNS的主要功能,而胶质则是起到支持、营养、防御、修复等后勤服务工作,不参与具体职能。就好像在医院里,医生就是神经元,行使医疗的职能,而胶质就是工程师、厨师、保安、清洁工等等,这些活不正是星形、少突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工作么,正是它们的存在正常的医疗秩序才得以维系。然而有意思的是,CNS肿瘤绝大多数时候是这些“后勤人员”***“瘤变而来,而神经元们也好像我们这些老实巴交的大夫一样,很少出纰漏,真是惊人的相似。 星形细胞瘤是最常见的胶质瘤,其又可分为如下亚型:低级的纤维型,居中的间变型和高级的多形性胶质母细胞型(GBM). GBM是最常见的一型(约占所有星形细胞瘤的50%) 非胶质瘤是CNS肿瘤的特殊一族,其中最常见的是脑膜瘤 年龄分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