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便秘

合集下载

(医学课件)中医内科学便秘

(医学课件)中医内科学便秘

中医内科学便秘•定义与分类•病因与发病机制•中医辨证论治目录•西医疗法•预防与保健01定义与分类便秘是指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周期延长、粪质干硬、排便不畅和感觉排便不尽的一种大肠传导失常的疾病,在伤寒论中称之为阳结、风秘、肠结、肠风等。

中医认为,便秘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节,久坐少动,情志不舒,过度劳累,年老体衰等因素导致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所致。

定义实秘是指大肠传导阻滞,邪滞大肠所致的便秘;虚秘则是指大肠传导无力,津液不润所致的便秘。

实秘和虚秘热秘是指热邪滞留大肠所致的便秘;冷秘是指寒邪滞留大肠所致的便秘;气秘是指气机阻滞所致的便秘。

热秘、冷秘和气秘分类中医认为便秘的原因有饮食不节、久坐少动、情志不舒、过度劳累、年老体衰等。

中医认为便秘可引起肛裂、痔疮出血等局部病变,甚至引起贫血、消瘦、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

中医认为便秘可能是某些疾病的症状,如消渴、中风等。

中医认为便秘可导致肠内毒素和废物堆积,引起腹胀、反酸、嗳气、恶心、呕吐、乏力、头晕等全身症状。

中医对便秘的认识02病因与发病机制病因饮食过少、食物过于精细,或者饮食结构不合理,导致肠胃蠕动减慢。

饮食不当运动不足情志失调脏腑功能失调缺乏运动或者长期久坐,使肠胃蠕动减慢。

精神压力过大,导致肠胃功能紊乱。

肠胃自身功能失调,导致便秘。

发病机制肠胃内热过重,津液不足,导致大便干硬。

肠胃燥热情志失调导致气机郁滞,肠胃蠕动减慢。

气机郁滞气血不足,无法滋养肠胃,导致便秘。

气血亏虚阳虚寒凝,导致肠胃蠕动减慢,形成便秘。

阳虚寒凝便秘对人体的影响长期便秘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衡,增加肠道疾病的风险。

肠道菌群失衡毒素累积肥胖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长期便秘会导致肠道内毒素累积,对身体产生毒害作用。

长期便秘会导致代谢紊乱,增加肥胖和糖尿病的风险。

长期便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如高血压、冠心病等。

03中医辨证论治1辨症要点23实证主要表现为大便干结、腹胀、腹痛等,虚症主要表现为大便稀薄、排便无力等。

便秘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便秘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便秘的中医辨证和治疗便秘系因气阴不足,阳虚寒凝,或燥热内结,痰湿阻滞,使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所致的,以排便间隔时间延长,大便干结难解,或虽有便意而排出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范围】西医学中因肠动力减弱、肠道刺激不足引起的便秘,肠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便秘,直肠肛门病变如肛裂、痔疮等引起的便秘,以及药物作用引起的便秘,热病伤阴后的便秘等,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便秘可以作为独立存在的疾病,也可以见于许多疾病病变过程中。

【病因病机】一、病因1.饮食因素过度饮酒,或恣食辛辣肥甘厚味、煎烤之品,以致胃肠积热,津液耗伤,燥热内结于肠道,肠道失于濡润;或食量不足,或进食蔬菜过少,或饮水不足,或经常食用方便食品等,均可使水谷精微化源不足,肠道津液不足。

以上因素使大肠津亏而失于濡润,粪便滞留大肠而成便秘。

2.情志因素忧愁思虑,或郁怒伤肝,七情不和,均可使气机郁滞,进而导滞大肠传导失司,粪便滞留大肠,而成便秘;或气郁不解,而化火伤津,肠道失润,无水行舟,故大便干结不行;或气郁导致水津不布,肠道失润,而大便干结,或欲便不出。

3.劳逸过度贪逸嗜卧坐久少动,易致意志消沉,体力下降,脏腑失调,气血郁滞,以致胃肠运动减弱,气机呆滞,大肠传导失职,久则中气暗耗,津液布散失常,气机壅滞,营血不畅,传导失职而为便秘。

用脑过度,或积思难解,或长期夜间苦读,可致阴血暗耗,中气受损,血虚则肠道失于濡润,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而成便秘。

房劳过度,放纵嗜欲,可致肾精亏损中气耗伤,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精亏则肠道干涩而为便秘。

4.正气亏虚久病之后,或失血,或过用发汗、利小便之法,皆可致阴津受损,血虚津亏则大肠失荣,肠道不润,而排便艰难。

或病后阳虚,或素体阳虚或因过用苦寒药物,伐伤阳气,均可致阴寒内盛,滞留于肠道,阳气不运,阴津凝而固结,使津液不行,大肠传导失常致便秘。

二、病机1.发病本病多见于年老体衰,或久病,或饮食不节嗜食辛辣醇酒者。

多缓慢发病。

2.病位在大肠,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与肾、肝、肺三脏关系最为密切。

中医辨证分型治便秘【推荐下载】

中医辨证分型治便秘【推荐下载】

中医辨证分型治便秘【推荐下载】导语便秘患者辣椒、姜、羊肉、狗肉、鸡、鱼、酒等均应少用。

宜多用清凉润滑之物,凉能清热,润能通肠,热清肠润则大便通畅。

如苹果、梨、黄瓜、苦瓜、萝卜、芹菜、莴苣等都极相宜。

中医常将便秘分为热秘、气秘、虚秘三种类型。

现将各类型的症状特点及饮食原则介绍如下。

热秘:表现为大便干结,小便短赤,面红心烦或口干、口臭,腹满胀痛。

此型病人应忌食辛辣厚味,因为此类食物多能助火邪、耗真阴,使津液亏少,大便燥结。

如辣椒、姜、羊肉、狗肉、鸡、鱼、酒等均应少用。

宜多用清凉润滑之物,凉能清热,润能通肠,热清肠润则大便通畅。

如苹果、梨、黄瓜、苦瓜、萝卜、芹菜、莴苣等都极相宜。

气秘:表现为排便困难,嗳气频作,胁腹痞闷,甚则胀痛,大便或干或不干。

此型患者应忌收敛固涩之品,因为收敛易使气滞不畅,固涩能加重便秘,如白果、莲子、芡实、栗子、石榴等皆应少用。

而宜用能行气软坚润肠之物。

气行则腑气通,肠润则大便畅。

如橘子、香蕉、海带、竹笋等可适当多用。

《食医金鉴》中郁李仁粥,适于气秘者,颇有效验。

可用郁李仁10~15克,粳米100克,将郁李仁捣碎,同粳米煮粥,代早餐服食。

虚秘:气虚者表现为面白神疲,虽有便意而临厕努挣乏力,挣则汗出气短,便后疲乏;血虚者,大便干燥,面色无华,心悸眩晕;阴虚者,大便干结如羊屎状,形体消瘦,头晕目鸣,腰膝酸软或见颧红盗汗。

气虚者忌用有行气作用之品,因行气多能耗气散气,宜于气滞而不利于气虚,如佛手、萝卜、杏仁、芥菜、橘子等应当少用。

而宜多用能健脾益气又润肠之物,使脾肺气足则可增强大肠的传导功能。

如山药、扁豆、无花果、胡桃、芋头等。

用胡萝卜、甘薯煮粥,既是香甜可口之饭食,又是益气润肠之佳品。

血虚阴虚者,忌辛辣香燥之品。

因其多能伤阴助火,加重便秘。

辣椒、羊肉、五香调料等应当忌食。

而宜用滋阴养血,润燥之物,以增津液,润肠道,通大便,如桑葚、蜂蜜、芝麻、花生等。

芝麻、花生捣碎,与小米做粥服食,既增加了稀粥之香味,又达到了养血润燥的目的。

中医医案——便秘

中医医案——便秘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柔肝缓急法治便秘二例病案一:张某,男,48岁。

初诊:1989年12月10日。

主诉及病史:大便干结已有12年,三五日一次,均呈栗子状,艰涩难下。

曾服麻仁丸、果导等,初服尚效,久则无效。

便后肛门不适,仍有便意。

近1年非用开塞露则大便不下,食辛辣则更甚,常见肛裂出血。

诊查:舌质偏红,少苔,脉象弦细。

辨证:证属肝阴不足、肝气郁滞,导致大肠传导失司。

治法:治以柔肝养阴,调理气机,以柔肝缓急汤加味。

处方:生白芍15g 炙甘草10g 生麦芽15g 柏子仁12g 郁李仁10g 玄参10g 5剂并嘱忌食辛辣、肥腻、炙煿之物。

二诊:栗状便已转为条形,便时较爽,但仍干燥,两日一行,再以原方加焦山栀10g。

宗养阴必须清火之意。

7剂。

三诊:大便已通畅如常。

效不更章,再以原方加南沙参、炙紫菀各12g,5剂。

同时再以汤剂方10倍量,炼蜜为丸,每服10g,1日2次,空腹以淡盐汤送服,以巩固疗效。

病案二:高某,男,50岁。

初诊:1990年7月5日。

主诉及病史:大便秘结已有两年。

始服果导或用麻仁丸、番泻叶等,均初服有效,继则便秘更甚。

现在大便仍五六日一行,非用开塞露不能行。

便形初如栗状,继则软细如面条,但仍不能下,便时有腹痛。

纳谷尚可,脘腹时有胀满。

诊查:舌质淡胖,脉细软。

辨证:证属肝脾不和,肝失疏泄,脾虚失运。

治法:治宜柔肝理气、健脾助运,以柔肝缓急汤、枳术丸加味。

处方:炒白芍12g 炙甘草6g 生麦芽12g 玫瑰花6g 焦白术15g 炙紫菀10g 7剂二诊:栗状便已无,能两三日自行大便一次,但硬便后仍有形细软便,努责难下,便后仍有便意,小腹胀,足冷。

肝气虽和,脾肾阳虚未复。

治以健脾补气,温补肾阳。

处方:焦白术30g 枳壳10g 太子参15g 炙升麻6g 炙紫菀10g 肉苁蓉10g 大熟地黄10g 肉桂5g 谷麦芽各12g 7剂三诊:大便形转粗,小腹胀、足冷亦减,便时亦较通畅,但停药后大便又复艰涩,再以原方加味进治处方:焦白术60g 黄芪15g 陈皮5g 太子参15g 炙升麻6g 炙紫菀10g 肉苁蓉10g 大熟地黄10g 肉桂5g 谷麦芽各12g 7剂四诊:大便形粗如常,小腹胀与足冷均除。

习惯性便秘的中医辨证论治

习惯性便秘的中医辨证论治

习惯性便秘的中医辨证论治作者:暂无来源:《家庭医学(上半月)》 2021年第4期主任医师王豪(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江西南昌 330008)习惯性便秘属于中医“脾约”“阴结”“阳结”“大便燥结”等范畴。

中医学认为,便秘的基本病变虽属大肠传导失常,但与脾、胃、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脾虚传送无力,糟粕内停,导致大肠传导功能失常,而成便秘;胃与肠相连,胃热炽盛,下传大肠,燔灼津液,大肠热盛,燥屎内结,可成便秘;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之燥热下移大肠,则大肠传导功能失常而成便秘;肝主疏泄气机,若肝气郁滞,则气滞不行,腑气不能畅通而成便秘;肾主五液而司二便,若肾阴不足,则肠道失润,若肾阳不足,则大肠失于温煦而传送无力,大便不通,均可导致便秘。

其治疗当分虚实而治。

实证的治则是以祛邪为主,据热、冷、气秘之不同,分别施以泻热、温散、理气之法,辅以导滞之品,标本兼治,邪去便通;虚证以扶正为先,依阴阳气血亏虚的不同,主用滋阴养血、益气温阳之法,酌用甘温润肠之药,标本兼治,正盛便通。

六腑以通为用,大便干结,解便困难,可用下法,但应在辨证论治基础上以润下为主。

1.肠道热结证大便干结,腹部胀满,按之作痛,口干口臭或口舌生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宜清泻肠热。

方用麻子仁丸:大黄10克,枳实15克,厚朴15克,火麻仁15克,杏仁10克,白蜜10克。

若津液已伤,可加生地黄15克,玄参15克,麦冬15克,以养阴生津;若兼血虚,加当归12克,熟地黄20克;兼郁怒伤肝,易怒目赤者,加服更衣丸以清肝通便。

2.肠道气滞证大便秘结,欲便不得,嗳气频作,胁腹痞满,腹中胀满而痛,舌淡红,苔薄腻,脉弦。

治宜理气导滞。

方用六磨汤加减:木香15克,乌药12克,沉香12克,大黄9克,槟榔12克,枳实12克。

可加厚朴12克,香附10克,柴胡15克,以助理气之功;若气郁日久,郁而化火,可加黄芩15克,栀子12克,龙胆草10克,以清肝泻火;若气逆呕吐,可加半夏15克,旋覆花10克,代赭石20克;若七情郁结,忧郁寡言,加白芍12克,柴胡12克,合欢皮10克,以疏肝解郁;若跌仆损伤,腹部术后便秘不通,属气滞血瘀者,可加桃仁12克,红花12克,赤芍10克,以活血化瘀。

便秘的中医辨证

便秘的中医辨证

便 秘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或有便意而排出困难的症状。

本篇所讨论的是经常发作的习惯性便秘;至于并见于其他疾患过程中的便秘,则为一时性的现象,这里不予叙述。

【病因】1. 辛辣炙食品,进食过多,燥热内盛,热移于下,致令肠间干燥,宿垢滞留,发生便秘。

2. 忧思郁结,气机失于疏畅,以致津液不行,肠失传导之职,形成便秘。

3. 气血亏虚,气虚则传送无力,血虚则肠失濡润,而治便秘。

一般多见于老年体弱,或产后失血过多,或大病之后气血未复的患者。

4. 肾阳不足,蒸化无能,肠失温润,以致浊阴凝结,引起便秘。

正如张景岳所说:“凡下焦阳虚,则阳气不行,阳气不行,则不能传送,而阴凝于下。

”【辨证施治】便秘的一般症状,是大便燥结,排出困难,三、五日或六、七日大便一次。

有些患者除便秘外,并无其它兼证,但长期便秘患者,往往因粪便的燥结,引起痔核或肛门造裂;或有腹胀嗳气,头晕纳减等现象。

兹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分述如下:1. 燥热内结:口有热臭味,腑胀溲赤,苔薄黄腻,脉滑实有力,治宜清润通便,用麻子仁丸①或更衣丸②。

2. 气滞不行,腹胀或痛,嗳气胸痞,苔薄腻,脉象多弦。

治宜顺气行滞,用六磨汤③加减。

3. 气血亏虚:气虚的,便后乏力,气短汗出,舌薄腻,脉虚软,治宜益气润肠,用黄芪汤④加味;血虚的,形瘦唇白,头晕目眩,咽干口燥,舌多中剥,质淡红,脉细小,治宜滋阴润燥,用五仁丸⑤加生熟地、当归、鲜首乌之类。

4. 浊阴凝结:一般多见于老人,很少伴有其它兼症,或有轻度腹痛,按之则舒,得温则减,口和舌淡,脉多沉迟,治宜温肾通便,用半硫丸⑥或苁蓉润肠丸⑦,随症选用。

【附方】①麻子仁丸(《伤寒论》):麻仁,杏仁,芍药,大黄,川朴,枳实。

②更衣完(录自《时方妙用》):芦荟,朱砂。

③六磨汤《证治准绳》:沉香,槟榔,木香,乌药,大黄,枳实。

④黄芪汤(《金匮翼》):黄芪,陈皮,麻仁。

⑤五仁丸(《世医得效方》):桃仁,杏仁,松子仁,伯子仁,郁李仁。

⑥半硫丸(《局方》):半夏,硫磺。

便秘的中医辨证分型、治发及方药教学文案

便秘的中医辨证分型、治发及方药教学文案

便秘的中医辨证分型、治发及方药6月28日每日一问“便秘的辨证分型、治法及方药”2.5.1肠道实热证:主症:(1)大便干结。

(2)舌红苔黄燥。

次症:(1)腹中胀满或痛。

(2)口干口臭。

(3)心烦不寐。

(4)小便短赤。

(5)脉滑数。

2.5.2 肠道气滞证:主症:(1)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大便干结或不干(2)腹满胀痛。

次症:(1)肠鸣矢气。

(2)嗳气频作。

(3)烦躁易怒或郁郁寡欢。

(4)纳食减少。

(5)舌苔薄腻。

(6)脉弦。

2.5.3 肺脾气虚证:主症:(1)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

(2)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

次症:(1)便后乏力。

(2)神疲懒言。

(3)舌淡苔白。

(4)脉弱。

2.5.4 脾肾阳虚证:主症:(1)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

(2)脉沉迟。

次症:(1)腹中冷痛,得热则减。

(2)小便清长。

(3)四肢不温。

(4)面色白光白。

(5)舌淡苔白。

2.5.5 津亏血少证:主症:(1)大便干结,便如羊粪。

(2)舌红少苔或舌淡苔白。

次症:(1)口干少津。

(2)眩晕耳鸣。

(3)腰膝酸软。

(4)心悸怔忡。

(5)两颧红。

(6)脉弱。

3.1 辨证治疗3.1.1 肠道实热证:治法:清热润肠。

主方:麻子仁丸(《伤寒论》)。

药物:火麻仁、芍药、杏仁、大黄、厚朴、枳实。

3.1.2 肠道气滞证:治法:顺气导滞。

主方:六磨汤(《证治准绳》)。

药物:沉香、木香、乌药、枳实、槟榔、大黄。

3.1.3 肺脾气虚证:治法:益气润肠。

主方:黄芪汤(《金匮翼》)加味。

药物:炙黄芪、麻子仁、陈皮、白蜜、枳实、生白术、莱菔子。

3.1.4 脾肾阳虚证:治法:温润通便。

主方:济川煎(《景岳全书》)。

药物:当归、牛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

3.1.5 津亏血少证:治法:滋阴养血,润燥通便。

主方:润肠丸(《沈氏尊生书》)。

药物:当归、生地、火麻仁、桃仁、枳壳、肉苁蓉。

1、实秘(1)热秘主症:本病的主症(大便干结)+证候的特征症状(腑气不通:腹胀腹痛,热证:口干口臭,面红心烦,或有身热,小便短赤)+舌脉:(舌红,苔黄燥,脉滑数)治法:泻热导滞,润肠通便代表方:麻子仁丸(《伤寒论》)常用药物:火麻仁30,枳实15,川朴15,大黄10(后下),杏仁10,芍药15,郁李仁30,生地15,槟榔15。

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便秘研究

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便秘研究

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便秘研究便秘是发病率较高的糖尿病神经性病变的并发症,近年来国内外对其研究不断深入,本文就中西医对其认识以及中医治法治则进行综述。

标签:糖尿病便秘;中医辨证;治则;治法近年来糖尿病患者的发病率呈逐年提高的趋势,伴随而来的便秘这种并发症更是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观察可见在糖尿病患者中大便秘结的发病率很高,主要表现为有糖尿病病史且大便干结,排便费力,排便时间增加,大便次数减少,粪便在体内滞留时间过长,轻者3~5 d,重者可达1 w以上,更有甚者需要灌肠才能解下,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从中医角度来看此病有多种治法治则,临床治疗应注意辨证论治,根据具体病情遣方用药。

1糖尿病便秘的病因病机1.1糖尿病便秘的西医认识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便秘的主要病因是由于长期高血糖而导致的肠胃植物神经受损使得胃动力低下、胃排空延迟,导致患者大便长时间在肠道停留,水分过度吸收,大便干结不易排出而导致便秘。

便秘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影响患者情绪,使胰岛素抵抗增加,各种激素如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分泌增加,成为血糖升高的诱因之一。

目前西医治疗便秘主要根据便秘轻重、病因和类型,采用综合治疗,包括一般生活治疗、药物治疗、心理疗法、生物反馈训练和手术治疗等,以恢复正常排便生理。

1.2糖尿病性便秘的中医认识糖尿病的中医辨证应属”消渴”范畴,其病变的脏腑为肺脾肾。

肺气不足,则津液不布,肠枯而便秘;脾气虚弱而至运化功能减退,其升降失司,津液不能化生输布,则肠道干枯,大便难下。

肾主藏精、主二便、主纳气,其开窍于二阴。

肾气不足推动无力,或肾阳不足,温煦无力,以致大便难下。

由此可见糖尿病便秘也有其自身的特异性。

古代医家对此多有阐述:《诸病源候论大便难候》中指出引起便秘的病因多与五脏不调阴阳寒热虚实有关。

金元时期的《医学启源六气方治》中首次提出虚秘、实秘之别,且主张虚秘责气,实秘责物。

这种虚实分类治疗经后世的不断发展和充实,至今仍是临床上论治便秘的纲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便秘是一种常见症状,指粪便在肠道内滞留过久,排出困难,或排便次数减少,通常在二三
天以上不排便者,称为便秘。《伤寒论》 中“大便难”“脾约”“不大便”“不更衣”“阳结”
“阴结”均是便秘的代名词。因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的改变偶尔出现的便秘,或长期的2~3
日一行的排便习惯,但无其他特殊不适的均视为正常。除消化道器质性原因引起的便秘外,
便秘均可根据中医理论进行辨证治疗,且疗效显著。

常见的便秘类型
实热便秘 便质干结,腹中胀满,疼痛拒按,苔黄厚腻或焦黄起芒刺,脉实等,多见于面
红、体壮、口臭或嗜食辛辣刺激、油炸荤腥等阳盛之人,也常见于热病过程中的伴随症状。
气滞便秘 便质黏,厚重窘迫,欲便不得,脘胁撑胀,脉弦等,多见于暴忧暴怒、气机壅
塞或久坐少动、气机不畅等肝郁肝旺之人。
气虚便秘 便质软或不成形,时有便意,但解下困难,不伴腹胀,脉弱等,多见于易疲劳、
多汗、肛门下坠感等脾肺气虚人群。
阳虚便秘 便质硬,无便意感,时腹微胀,口中和(口中不苦、不燥、不渴),小便清长,
舌质淡白润,脉沉等,多见于喜热畏寒、肢冷身凉等阳气素虚的老年人群。
阴虚便秘 便质干燥艰涩,或呈羊屎状,咽干少津,舌红苔少,脉细弦等,多见于形体消
瘦、汗吐下后津血不足等干瘦人群。
便秘治疗方药
以上几种便秘为临床常见,也有气阴不足、气阳亏虚、实热气滞、气滞阴亏等兼夹证,
中医治疗需分别对待。
实热便秘者 体质相对壮实,痞满燥实俱在,治疗上应以祛实为主,承气类方(大小承气
汤等)、大柴胡汤、一清胶囊、牛黄解毒丸,甚或单味芒硝、大黄、番泻叶、牛蒡子等均可应
用,“温病下不嫌早”,以攻下为务。
气滞便秘者 肝胃气滞影响肠道的传导,治疗上以顺气通滞,降气通便为主,方选六磨汤、
当归龙荟丸、枳实消痞丸、木香槟郎丸,甚或单味芦荟、荷叶、决明子、虎杖等均可应用。
气虚便秘者 脾肺气虚在先,与脾胃肠道动力不足有关,治疗上以健脾补肺,理气消导助
运为主,方选枳术丸,四君、六君、补中益气汤,甚或大剂量生白术单用。
阳虚便秘者 温阳通便为要义,方选温脾汤、大黄附子汤、济川煎、苁蓉通便口服液等,
甚或大剂量肉苁蓉单味应用。
阴虚便秘者 肠道失于润养,大便艰涩,治疗以养阴生津、润肠通便为主,如增液承气汤、
养血润肠丸、黄龙汤等,甚或应用单味蜂蜜、桑椹子、何首乌、火麻仁、黑芝麻。
凡此种种,临床证型多复杂出现,医者根据中医辨证结果对证用药,也可配合针灸等治
疗恢复肠胃功能,治疗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
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
此外,临床上也可见为减肥而妄服通便药物,亦有老年人一味追求每日通便而频用泻药
者,此举久之皆可伤及气血,不利于健康;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便秘之初,应先从恢复健
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入手,或通过食疗的方式,自我调整排便习惯,无效则可寻求专业
医生的帮助,对于便秘合并便血、肛痛、消瘦、贫血等其他不适症状者,需尽快排除相关器
质性病因,达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