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布尼亚病毒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流行病学 4
4. 传播途径。传播途径尚不确定。目前,已 从病例发现地区的蜱中分离到该病毒。部分 病例发病前有明确的蜱叮咬史。尚未发现人 传人的证据。急性期病人血液可能有传染性。
12
临床表现
潜伏期: 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为1周~2周。
13
临床表现1
发热
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 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
22
治疗1
治疗 本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主要为对症支
持治疗。 患者应当卧床休息,流食或半流食,多饮
水。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尿量等。
23
治疗2
不能进食或病情较重的患者,应当及时补充 热量,保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尤其注 意对低钠血症患者补充。
高热者物理降温,必要时使用药物退热。 有明显出血或血小板明显降低(如低于
6
病原学 1
布尼亚病毒科病毒抵抗力弱,不耐酸、易被 热、乙醚、去氧胆酸钠和常用消毒剂及紫外 线照射等迅速灭活。
7
病原学 2
新发现的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
(Bunyaviridae)白蛉病毒属
(Phlebovirus),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 80-100 nm,外有脂质包膜,表面有棘突。 该病毒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裂谷热 病毒Uukuniemi病毒的氨基酸同源性约为 30%。
25
预后
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既往有基础疾病、 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 显、低钠血症等提示病重,预后较差。
26
小结
1、保持警惕,注意防护, 2、想到有一种新发传染病病原(新布尼亚病
毒) 3、发热血小板减少鉴别诊断。
27
28
中)。 2.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
19
诊断1
(一)诊断标准。 依据流行病学史(流行季节在丘陵、林区、
山地等地工作、生活或旅游史等或发病前2周 内有被蜱叮咬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 结果进行诊断。
1. 疑似病例: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发热 等临床表现且外周血血小板和白细胞降低者。
20
诊断2
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具备下列之一者: (1)病例标本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2)病例标本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 阳转或恢复期滴度较急性期4倍以上增高者; (3)病例标本分离到新型布尼亚病毒。
21
鉴别诊断1
(二)鉴别诊断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等立克次体病 肾综合征出血热 登革热 败血症 伤寒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相鉴别。
8
流行病学 1
1. 地理分布。目前已在河南、湖北、山东、 安徽、辽宁、江苏等省发现该病病例,病例 主要分布在以上省份的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 村,呈高度散发。
9
流行病学 2
2. 发病季节。本病多发于春、夏季,不同地 区可能略有差异。
10
流行病学 3
3. 人群分布。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 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 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
警惕!一种新 发传染病
新布尼亚病毒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SFTSV),简称新布尼亚病毒
1
概述1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 (SFTSV,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简称“新布尼亚病毒”,一 种新的布尼亚(Bunya)科病毒,发热伴血 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咬病,一种以严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的新型传染性 疾病)的致病原
4
概述4
该病毒已被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布尼亚病毒,简称新布尼亚病毒。中国CDC 完成的该研究结果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 志》(NEJM)上
5
概述5
专家指出,这一发现是继SARS冠状病毒发 现后,世界病毒学研究领域又一个突破性进 展。得到了国际科学界的重视和认同,表明 我国病原学及新发传染病的研究达到一个更 高水。
(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16
实验室检查1
二、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少, 多为1.0-3.0×109/L,重症可降至1.0×109/L 以下,嗜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多 正常; 血小板降低,多为30-60×109/L,重 症者可低于30×109/L。 (二) 尿常规检查。 半数以上病例出现蛋白尿(+~+++),少 数病例出现尿潜血或血尿。
14
临床表现2
乏力、纳差、恶心、呕吐等, 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 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
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
15
临床表现3
少数病例病情危重: 意识障碍、 皮肤瘀斑、 消化道出血、 肺出血等, 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30×109/L)者,可输血浆、血小板。
24
治疗3
中性粒细胞严重低下患者(低于1×109/L), 建议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体外实验结果提示利巴韦林对该病毒有抑制 作用,临床上可以试用。
继发细菌、真菌感染者,应当选敏感抗生素 治疗。同时注意基础疾病的治疗。
目前尚无证据证明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效果, 应当慎重使用。
17
实验室检查2
可出现不同程度LDH、CK及AST、ALT等升 高,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AST、CK-MB升高为主,常有低钠 血症,个别病例BUN升高。
18
实验室检查3
(四)病原学检查。 1.血清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 2.血清中分离新型布尼亚病毒。
(五) 血清学检查。 1.新型布尼亚病毒IgM抗体(尚在研究
2
概述2
该病毒从2010年9月到2011年3月,在中国湖 北、河南、山东、江蘇、安徽和辽宁等6个省 份至少导致36名患者死亡
3
概述3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经国家传染病和突 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主动监测发现 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迅速展 开追踪研究,确认其致病原为一种新的布尼 亚科病毒
流行病学 4
4. 传播途径。传播途径尚不确定。目前,已 从病例发现地区的蜱中分离到该病毒。部分 病例发病前有明确的蜱叮咬史。尚未发现人 传人的证据。急性期病人血液可能有传染性。
12
临床表现
潜伏期: 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为1周~2周。
13
临床表现1
发热
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 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
22
治疗1
治疗 本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主要为对症支
持治疗。 患者应当卧床休息,流食或半流食,多饮
水。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尿量等。
23
治疗2
不能进食或病情较重的患者,应当及时补充 热量,保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尤其注 意对低钠血症患者补充。
高热者物理降温,必要时使用药物退热。 有明显出血或血小板明显降低(如低于
6
病原学 1
布尼亚病毒科病毒抵抗力弱,不耐酸、易被 热、乙醚、去氧胆酸钠和常用消毒剂及紫外 线照射等迅速灭活。
7
病原学 2
新发现的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
(Bunyaviridae)白蛉病毒属
(Phlebovirus),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 80-100 nm,外有脂质包膜,表面有棘突。 该病毒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裂谷热 病毒Uukuniemi病毒的氨基酸同源性约为 30%。
25
预后
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既往有基础疾病、 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 显、低钠血症等提示病重,预后较差。
26
小结
1、保持警惕,注意防护, 2、想到有一种新发传染病病原(新布尼亚病
毒) 3、发热血小板减少鉴别诊断。
27
28
中)。 2.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
19
诊断1
(一)诊断标准。 依据流行病学史(流行季节在丘陵、林区、
山地等地工作、生活或旅游史等或发病前2周 内有被蜱叮咬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 结果进行诊断。
1. 疑似病例: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发热 等临床表现且外周血血小板和白细胞降低者。
20
诊断2
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具备下列之一者: (1)病例标本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2)病例标本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 阳转或恢复期滴度较急性期4倍以上增高者; (3)病例标本分离到新型布尼亚病毒。
21
鉴别诊断1
(二)鉴别诊断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等立克次体病 肾综合征出血热 登革热 败血症 伤寒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相鉴别。
8
流行病学 1
1. 地理分布。目前已在河南、湖北、山东、 安徽、辽宁、江苏等省发现该病病例,病例 主要分布在以上省份的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 村,呈高度散发。
9
流行病学 2
2. 发病季节。本病多发于春、夏季,不同地 区可能略有差异。
10
流行病学 3
3. 人群分布。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 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 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
警惕!一种新 发传染病
新布尼亚病毒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SFTSV),简称新布尼亚病毒
1
概述1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 (SFTSV,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简称“新布尼亚病毒”,一 种新的布尼亚(Bunya)科病毒,发热伴血 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咬病,一种以严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的新型传染性 疾病)的致病原
4
概述4
该病毒已被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布尼亚病毒,简称新布尼亚病毒。中国CDC 完成的该研究结果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 志》(NEJM)上
5
概述5
专家指出,这一发现是继SARS冠状病毒发 现后,世界病毒学研究领域又一个突破性进 展。得到了国际科学界的重视和认同,表明 我国病原学及新发传染病的研究达到一个更 高水。
(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16
实验室检查1
二、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少, 多为1.0-3.0×109/L,重症可降至1.0×109/L 以下,嗜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多 正常; 血小板降低,多为30-60×109/L,重 症者可低于30×109/L。 (二) 尿常规检查。 半数以上病例出现蛋白尿(+~+++),少 数病例出现尿潜血或血尿。
14
临床表现2
乏力、纳差、恶心、呕吐等, 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 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
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
15
临床表现3
少数病例病情危重: 意识障碍、 皮肤瘀斑、 消化道出血、 肺出血等, 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30×109/L)者,可输血浆、血小板。
24
治疗3
中性粒细胞严重低下患者(低于1×109/L), 建议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体外实验结果提示利巴韦林对该病毒有抑制 作用,临床上可以试用。
继发细菌、真菌感染者,应当选敏感抗生素 治疗。同时注意基础疾病的治疗。
目前尚无证据证明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效果, 应当慎重使用。
17
实验室检查2
可出现不同程度LDH、CK及AST、ALT等升 高,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AST、CK-MB升高为主,常有低钠 血症,个别病例BUN升高。
18
实验室检查3
(四)病原学检查。 1.血清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 2.血清中分离新型布尼亚病毒。
(五) 血清学检查。 1.新型布尼亚病毒IgM抗体(尚在研究
2
概述2
该病毒从2010年9月到2011年3月,在中国湖 北、河南、山东、江蘇、安徽和辽宁等6个省 份至少导致36名患者死亡
3
概述3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经国家传染病和突 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主动监测发现 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迅速展 开追踪研究,确认其致病原为一种新的布尼 亚科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