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中脂肪的作用及分类

饲料中脂肪的作用及分类

一、能量在饲料中的作用

维持生存

生长发育

劳役

繁殖

产肉、蛋、奶、毛等

脂肪——最有效的能量来源

二、基本供能物质: 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含能比较

1kg蛋白质4.7Mcal 代谢能

1kg碳水化合物4.3Mcal 代谢能

1kg脂肪8.8Mcal 代谢能

脂肪含能是蛋白质或碳水化合物的2.25倍

三、脂肪的额外能量效应

饲粮添加一定水平的油脂替代等能值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能提高饲粮代谢能,使消化过程中能量消耗减少,热增耗降低,使饲粮的净能增加,当植物油和动物脂肪同时添加时效果更加明显,这种效应称为脂肪的额外能量效应或脂肪的增效作用。

脂肪额外能量效应机制:

第一,饱和脂肪和不饱和脂肪间存在协同作用,不饱和脂肪酸键能高于饱和脂肪酸,促进饱和脂肪酸分解代谢。

第二,脂肪能适当延长食糜在消化道的时间,有助于其中的营养素更好地被消化吸收。另外,因脂肪的抗饥饿作用使鸡更安静,休息时间更长,用于活动的维持需要减少,用于生产的净能增加。

第三,脂肪酸可直接沉积在体脂内,减少由饲粮碳水化合物合成体脂的能量消耗。

四、脂肪的其他作用

除简单脂类参与体组织的构成外,大多数脂类,特别是磷脂和糖脂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

促进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在小肠的吸收。

是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溶剂,促进维生素的吸收。

形成新组织和修补旧组织不可缺少的物质。类脂中的固醇、磷脂等广泛地存在于机体内的器官、组织细胞中。

合成维生素的原料,如维生素D2和D3。

提供必需脂肪酸。

构成脑组织的成分。

降低饲料加工过程中的粉尘,减少污染。

五、脂肪对饲料品质的不利影响

为颗粒饲料的制粒带来了困难,尤其是动物性油脂需先液化后再喷到饲料上,而且量一大很难制粒,加大了生产颗粒的劳动量和难度,还增加了生产成本。

引起鸡的消化不良和下痢。如消化吸收不良,则引起拉稀,不但不促进生长,反而停止生长,饲料转化率降低。

降低胴体品质,在饲料中加入脂肪后,如代谢转化不当,会造成大量的脂肪堆积。

油脂的酸败,油脂长期在空气或微生物的作用下,可使其变性,产生有害物质,酸败的油脂是有害的,过量食入会出现缺硒或维生素E类似的症状。

酸败的饲料营养价值下降,维生素遭到破坏,肠道微生物发生变化,引起采食量下降和拉稀。

六、常用的主要脂肪源

植物性油脂: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高,熔点低,磷酯多,容易形成乳化微粒,消化率高,但是价格高。

动物性油脂: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磷酯少,熔点高,不容易形成乳化微粒,消化率低,价格低。

混合性油脂:吸收率中等,能值低,品质不可控,价格中等。

[NextPage]

饲料中脂肪的消化与吸收

一、脂肪的消化吸收过程

※乳糜微粒的形成是脂肪吸收利用的一个重要环节

乳化剂或表面活性剂对脂肪吸收之所以重要,是由于脂肪吸收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于乳糜微粒的形成。脂肪必须在生理环境下有效地被转化成乳糜微粒才能被有效地吸收。如下图所示:

※生理环境下乳糜微粒的形成或脂肪的吸收利用

脂肪在生理环境下经过脂肪酶降解形成双苷酯、单苷酯和可溶性脂肪酸。后者与胆汁盐形成乳糜微粒(约2-20μm),进而经肠绒毛被吸收。如下图所示:

二、影响动物对脂肪消化吸收的因素

●不同油脂的“生物利用率”不同

众所周知,脂肪的总能(GE)相差不大,大致在9400kcal/kg左右;但是脂肪的有效能,如代谢能(ME)变化却很大。例如,艾琴等(2006)指出,油脂(几乎都是脂肪)的代谢能大致在6500~9000Kcal/kg范围之内。表1为不同种类油脂的代谢能水平。(1992)

种类代谢能水平(kacl/kg)

黄豆油8365

牛油7950

精炼棕油8200

由表1可以看出:不同脂肪的生物利用率差别很大,导致其有效能有如此大差距的原因在于不同油脂的饱和程度不同。

王颖等(2002)指出,在甘油三酯中,脂肪酸的分子量在650~970,而甘油是41,据此脂肪酸分子量占甘油三酯全分子量的94%~96%,所以油脂营养学基本上就是脂肪酸营养学。油脂的饱和程度实际上指的是其中的脂肪酸的饱和程度。

在学术界,通常用U/S比值来代表一个油脂的“饱和程度”:U/S比值愈小---饱和度愈大;U/S比值愈大---饱和度愈小。

表2、常见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区别(%)

注:椰子油组成结构中含有达58%的中链脂肪酸!由于中链甘油三酯(MCT)只要被乳化,哪怕没有脂酶的参与都能够被吸收。所以,椰子油是饲料用天然油脂中唯一不符合上述规律的例外。

Eddy等(1989)报道了,油脂的“U/S比值”与其“脂肪利用率”的规律,见图1。

从图可见,日粮脂肪的饱和度(S值)愈高,U︰S的比值愈低,相应日粮脂肪的利用率也愈低。原因在于脂肪酸饱和程度越高,疏水性越强,对胆汁酸乳化的要求越高,其消化吸收率降低。例如:猪油的U︰S的比值1.4,由图可见,其生物利用率在70%以下。

●同一油脂在饲料中添加量增加时,其生物利用率下降

不仅不同的油脂影响其生物利用率,同一油脂的不同添加量也影响利用率。

Ketels 等,于1987和1989年,先后报告了他们在肉鸡饲料中添加油脂的系列试验。结果发现:无论添加的是什么类别的油脂,且无论添加于何种类型的日粮,肉鸡对日粮脂肪的利用率,将随油脂添加量的递增而呈现出逐步递减的变化规律。原因在于过多的油脂超出了动物胆汁酸的生理性乳化能力,是导致日粮脂肪利用率降低的原因。如下图2、3所示:

●动物日龄不同时,其脂肪生物利用率不同

通过多项试验证明,油脂的利用率随动物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动物愈小,对脂肪的利用率愈低。由于幼龄动物的消化能力仍处在成熟过程之中,导致幼龄阶段动物分泌的胆汁酸有限以及胆汁酸的再利用效率较低,因而对日粮脂肪的消化吸收率也较低。如图4、5所示:

●当日粮类型不同时,其脂肪生物利用率不同

在我国饲料行业中,不仅能量饲料变化较多,蛋白原料更是五花八门,由此,必然存在着对“日粮脂肪利用率”更多的影响。例如,Ketels et al.(1989)报道,Hubbavcl肉鸡的玉米-豆粕型、小麦-豆粕型和高粱-豆粕型日粮在添加2.5%牛油时的日粮脂肪利用率变化很大。如图6所示:

图6 不同日粮中脂肪利用率对比

●饲料原料中的油脂与外加游离油脂相比,生物利用率要低得多

玉米、豆粕等非油脂原料原料中所含的脂肪,由于处于结合状态(见图8),在动物消化道中不容易完全释放而被胆汁酸所乳化,所以,其消化、吸收率较低;额外添加的游离油脂中的脂肪,由于处于非结合状态,在动物消化道中容易被胆汁酸乳化,因而,其消化、吸收率较高。

Leibbrandt等(1975)报道,饲喂玉米-豆粕型日粮的仔猪,油脂的添加可提高日粮脂肪利用率达19~54%。

图7、

图8、细胞中贮藏的结合甘油脂

小结:

饲料厂在应用中添加高剂量、较高饱和度的油脂时,实际上是处于低效能脂肪利用状态,因而,通过添加乳化剂,提高油脂的利用率,即可在保证代谢能不变的情况下,降低饲料成本。

5脂类

第五章脂类 思考题 一.简述脂类的定义及分类。 脂类是中性脂肪和类脂的总称,是一类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如乙醚、苯、氯仿的物质。 脂类按是否与碱发生皂化反应,分为可皂化脂类和非皂化脂类。可皂化脂类包括简单脂类、复合脂类;非皂化脂类包括固醇类、萜烯类和脂溶性维生素。 二.简述脂肪的营养生理功能。 1.提供能量甘油和脂肪酸是动物维持生命活动和进行生产的重要能量来源。脂肪提供能量具有以下特点:①含能高。②代谢损失少,有较低的热增耗。③较高的消化率。 2.贮备能量动物采食多余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贮存在体内。当饲粮中的能量不能满足动物的需要时,则体内贮存的脂肪即可提供能量。 3.提供必需脂肪酸动物对脂肪的需要并不是必需的,但脂肪提供的一些脂肪酸是动物必需的。 4.协助脂溶性物质的吸收脂肪作为溶剂可协助脂溶性维生素(A,D,E,K)以及其它脂溶性物质的消化吸收。 5.维持体温、防护作用及提供代谢水 6.调节脂肪组织的内分泌功能脂肪组织不仅是能量贮存器官,还是重要的内分泌组织。其分泌的一些激素或细胞因子(如瘦素、脂联素等)可通过自分泌、旁分泌途径甚至通过血液循环影响远处靶组织,包括脑、肝脏和肌肉等器官的功能。 7.其他作用在饲料加工中,添加脂肪可降低粉尘,提高饲粮的适口性和采食量。三.比较单胃动物与反刍动物脂肪消化、吸收和代谢的特点。 单胃动物对脂肪的消化、吸收和代谢 (一)脂肪的消化单胃动物的口腔和胃几乎不消化脂肪,饲粮脂肪的彻底消化是在小肠内由胰腺分泌的胰脂肪酶催化完成的。脂类到达十二指肠后,在肠蠕动的作用下与胰液和胆汁混合,胆汁中的胆汁酸盐使脂肪乳化并形成水包油的小胶体颗粒,以便于脂肪与胰液在油-水界面处充分接触,脂肪被充分的消化。 脂类进入盲肠和结肠后,受微生物的作用不饱和脂肪酸变成饱和脂肪酸,残留的甘油转变成挥发性脂肪酸,胆固醇变成胆酸。 (二)消化产物的吸收脂肪消化产物在十二指肠下段和空肠被吸收。其中,甘油和短、中链脂肪酸直接经小肠黏膜细胞吸收入门静脉血液。而长链脂肪酸和2-甘油一酯以混合微粒到达小肠黏膜细胞被吸收,随后在黏膜细胞中转化为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酯及少量胆固醇,再与黏膜细胞内合成的载脂蛋白一起形成能溶于水的乳糜微粒(chylomicron,CM)。乳糜微粒经胞饮作用的逆过程逸出黏膜细胞,经细胞间隙进入乳糜管,再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液,然后由血管内皮细胞的脂蛋白酶水解为游离脂肪酸和甘油而被组织利用。 (三)脂肪的代谢饲料中的脂肪经消化后,脂肪酸不经过任何改变直接沉积在脂肪组织中。饲料含有较高的植物性油脂,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沉积在猪鸡的体内,造成体脂变软,肉的品质下降。

饲料中脂肪的作用及分类

饲料中脂肪的作用及分类 一、能量在饲料中的作用 维持生存 生长发育 劳役 繁殖 产肉、蛋、奶、毛等 脂肪——最有效的能量来源 二、基本供能物质: 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含能比较 1kg蛋白质4.7Mcal 代谢能 1kg碳水化合物4.3Mcal 代谢能 1kg脂肪8.8Mcal 代谢能 脂肪含能是蛋白质或碳水化合物的2.25倍 三、脂肪的额外能量效应 饲粮添加一定水平的油脂替代等能值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能提高饲粮代谢能,使消化过程中能量消耗减少,热增耗降低,使饲粮的净能增加,当植物油和动物脂肪同时添加时效果更加明显,这种效应称为脂肪的额外能量效应或脂肪的增效作用。 脂肪额外能量效应机制: 第一,饱和脂肪和不饱和脂肪间存在协同作用,不饱和脂肪酸键能高于饱和脂肪酸,促进饱和脂肪酸分解代谢。 第二,脂肪能适当延长食糜在消化道的时间,有助于其中的营养素更好地被消化吸收。另外,因脂肪的抗饥饿作用使鸡更安静,休息时间更长,用于活动的维持需要减少,用于生产的净能增加。 第三,脂肪酸可直接沉积在体脂内,减少由饲粮碳水化合物合成体脂的能量消耗。 四、脂肪的其他作用 除简单脂类参与体组织的构成外,大多数脂类,特别是磷脂和糖脂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 促进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在小肠的吸收。

是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溶剂,促进维生素的吸收。 形成新组织和修补旧组织不可缺少的物质。类脂中的固醇、磷脂等广泛地存在于机体内的器官、组织细胞中。 合成维生素的原料,如维生素D2和D3。 提供必需脂肪酸。 构成脑组织的成分。 降低饲料加工过程中的粉尘,减少污染。 五、脂肪对饲料品质的不利影响 为颗粒饲料的制粒带来了困难,尤其是动物性油脂需先液化后再喷到饲料上,而且量一大很难制粒,加大了生产颗粒的劳动量和难度,还增加了生产成本。 引起鸡的消化不良和下痢。如消化吸收不良,则引起拉稀,不但不促进生长,反而停止生长,饲料转化率降低。 降低胴体品质,在饲料中加入脂肪后,如代谢转化不当,会造成大量的脂肪堆积。 油脂的酸败,油脂长期在空气或微生物的作用下,可使其变性,产生有害物质,酸败的油脂是有害的,过量食入会出现缺硒或维生素E类似的症状。 酸败的饲料营养价值下降,维生素遭到破坏,肠道微生物发生变化,引起采食量下降和拉稀。 六、常用的主要脂肪源 植物性油脂: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高,熔点低,磷酯多,容易形成乳化微粒,消化率高,但是价格高。 动物性油脂: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磷酯少,熔点高,不容易形成乳化微粒,消化率低,价格低。 混合性油脂:吸收率中等,能值低,品质不可控,价格中等。 [NextPage] 饲料中脂肪的消化与吸收 一、脂肪的消化吸收过程 ※乳糜微粒的形成是脂肪吸收利用的一个重要环节 乳化剂或表面活性剂对脂肪吸收之所以重要,是由于脂肪吸收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于乳糜微粒的形成。脂肪必须在生理环境下有效地被转化成乳糜微粒才能被有效地吸收。如下图所示:

饲料中常用的油脂及其安全性控制

饲料中常用的油脂及其安全性控制 饲料中常用的油脂 饲料中添加的油脂通常常用的植物油脂有豆油、玉米油、花生油、菜籽油、亚麻籽油、椰子油和棕桐油等。植物油脂中的脂肪酸一般为C18和更短链的脂肪酸,仅含亚油酸(C18:2n-6)和亚麻酸(C18:3n-3或n-6)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虽然有些植物可合成C20或更长链的不饱和脂肪酸,但大多为单不饱和脂肪酸,如芥酸如22:In-9)或神经酸(C24:In®。植物油脂还包括一些其他植物油脂产品,如磷脂(大豆磷脂、菜油磷脂)等。大豆油脱胶过程中的复合磷脂产品为大豆磷脂,含有卵磷脂、脑磷脂肌醇磷脂、甘油三酯和少量的生育醇、糖昔.色素等。菜油磷脂是菜油精炼时的副产品,也称油脚。在饲料中添加磷脂类可提供必需脂肪酸、丰富的脂溶性维生素及促进脂肪的消化吸收。 动物油脂常见的有牛油、猪油、禽油和鱼油等。不同于畜禽油脂中含有高比例饱和脂肪酸,鱼油富含四烯酸、五烯酸和六烯酸,多为液态或半融化状态。动物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因动物种类、采食的饲粮、年龄和性别而存在小幅的差异。出于动物伦理以及疫病防控的原因,配制畜禽饲粮应避免使用同种动物单细胞油脂是指来自于可食用微生物如酵母、真菌和海藻的油脂。据估算,It精炼酵母油的生产成本为80(Γ1000美元,与动植物油相比没有经济效益优势。因此,单细胞油脂商业化开发转向了动植物油脂中含量极低、且人和动物必需的花生四烯酸(ARA,C20:4n-6)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C22:6口-3)的生产领域中。海洋微生物具有从头合成DHA和大量积累这种脂肪酸

的能力,并经食物链转移到鱼油中,但是海洋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污染物,如农药残留物、重金属等可能进入海洋生物体内积累,成为鱼油安全食用的潜在威胁。英国政府委托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鱼油中存在二喂英和多氯联苯,并建议每周使用油性鱼不超过1次。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及环境保护署也提出孕妇应限制摄入油性鱼。由此,单细胞油脂是鱼油的很好替代油脂。 美国马泰克公司掌握着利用寇氏隐甲藻和裂殖壶藻这2种微生物生产富含DHA[油中不含二十碳五烯酸(EPA,C20:5n-3)]的单细胞油脂的知识产权,是世界最大的单细胞油脂生产商。ARA最早是日本公司利用真菌资源一一高山被泡霉开发的,后来帝斯曼(DSM)利用高山被泡霉生产的ARA,在全球60多个国家的婴幼儿配方乳粉和婴儿食品中添加使用。嘉必优(武汉)在2001年开始利用高山被抱霉生产ARA,目前已成为重要的单细胞油脂的生产商。小球藻(ChloreIlaZofingienSiSDonZ)为可食用绿藻,具有在逆境条件下积累油脂作为能量储备度过逆境的特殊机制。Huang等研究发现,小球藻油脂的合成主要是经由酰基辅酶A途径,具备经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后生产单细胞油脂的前景。Zhou等总结了从微藻中提取长链PUFA 方法的进展,利用生物工程技术生产的微生物和单细胞藻类油脂成为人类PUFA的重要渠道。未来,随着微生物基因工程技术和发酵工程技术的发展,微生物和藻类油脂在动物饲料中的应用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油脂的营养价值及其安全性控制 油脂的营养价值主要体现在有效能值水平、脂肪酸组成、必需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含量等方面。油脂的消化率决定着其营养价值,

脂质的种类和功能

脂质的种类和功能 脂质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脂肪类脂固醇 特点:分子结构差异大不溶于水,溶于有机溶剂 (一)脂肪(C .H. O)(P .N) 1.分布:动物的皮下。内脏的周围 植物(成液态)一般种子 2作用:(1)细胞代谢所需要能量的主要储存形式,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 (2)保湿保护缓冲减压 (二)类脂 1 磷脂的分布:脑卵细胞肝脏及大豆种子 2 磷脂的作用: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三)固醇 1 胆固醇: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参与脂质运输 2 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 3 维生素D:促进肠道对Ca P 的吸收 综上:固醇在细胞的营养。调节和代谢中具有重要功能 鉴定脂肪:脂肪可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苏丹Ⅳ红色) 蛋白质是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物质(绝大多数酶细胞中重要的结构物质某些激素) 1组成元素:C H O N (S) 2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含氮化合物一般也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 3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 (1)种类: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大约20多种 (2)氨基酸结构通式:H O NH2一C 一C一OH R(侧链基团) 结构特点:a.都含有一个氨基(一NH2)和一个羧基(一COOH)并连同一个碳原子上 b.且这个碳原子还分别与一个氢原子和R基相连 4 蛋白质是生物大分子许多氨基酸分子(n个)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键(一CO一NH一)相连而成多肽链 (1)要脱去n—1个水分子,n—1个肽键 (2)至少氨基羧基各一个 (3)该化合物叫n肽n≥3时可叫多肽 (4)氨基一NH2(一N一H) 肽键一NH一CO一羧基一COOH一 5 蛋白质可由一条或多条肽链形成 设n个氨基酸形成m 条肽链的蛋白质 脱水数 = 肽键数 = n – m 若每个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a 形成的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 na –18(n –m) 至少有m 个氨基和 m个羧基 鉴定蛋白质:在双缩脲试剂中的NaOH溶液形成的碱性条件下,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键与 CuSO4溶液产生紫色的颜色反应 双缩脲试剂:0.1g/ml NaOH溶液(2ml先)和0.01g/ml的硫酸铜溶液(3~4滴后) 6 蛋白质的多样性:取决于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上的不同

脂类的组成、结构和分类

脂类是一类存在于动植物组织中,不溶于水,但溶于乙醚、苯、氯仿等有机溶剂的物质。它能量价值高,是动物营养中重要的一类营养素,其种类繁多,化学组成各异。常规饲料分析中将这类物质统称为粗 脂肪。 脂类可按营养或营养辅助作用及组成结构分类,见表1 。 表1 动物营养中脂类的分类、组成和来源

简单脂类是动物营养中最重要的脂类物质,它是一类不含氮的有机物质。甘油三脂主要存在于植物种籽和动物脂肪组织中,蜡质主要存在于植物表面和动物羽、毛表面,某些海生动物体内也沉积蜡质。 复合脂类属于动植物细胞中的结构物质,平均占细胞膜干物质( DM )一半或一半以上。叶中脂类含量占总 DM 3-10 %,其中 60 %以上是复合脂类。动物肌肉组织中脂类 60-70 %是磷脂类。 非皂化脂类在动植物体内种类甚多,但含量少,常与动物特定生理代谢功能相联系。 脂类是一类存在于动植物组织中,不溶于水,但溶于乙醚、苯、氯仿等有机溶剂的物质。它能量价值高,是动物营养中重要的一类营养素,其种类繁多,化学组成各异。常规饲料分析中将这类物质统称为粗脂肪。 脂类可按营养或营养辅助作用及组成结构分类,见表1 。 表1 动物营养中脂类的分类、组成和来源

简单脂类是动物营养中最重要的脂类物质,它是一类不含氮的有机物质。甘油三脂主要存在于植物种籽和动物脂肪组织中,蜡质主要存在于植物表面和动物羽、毛表面,某些海生动物体内也沉积蜡质。 复合脂类属于动植物细胞中的结构物质,平均占细胞膜干物质( DM )一半或一半以上。叶中脂类含量占总 DM 3-10 %,其中 60 %以上是复合脂类。动物肌肉组织中脂类 60-70 %是磷脂类。 非皂化脂类在动植物体内种类甚多,但含量少,常与动物特定生理代谢功能相联系。 脂类是一类存在于动植物组织中,不溶于水,但溶于乙醚、苯、氯仿等有机溶剂的物质。它能量价值高,是动物营养中重要的一类营养素,其种类繁多,化学组成各异。常规饲料分析中将这类物质统称为粗脂肪。 脂类可按营养或营养辅助作用及组成结构分类,见表1 。 表1 动物营养中脂类的分类、组成和来源

第三章--水产动物的脂类营养

第三章水产动物的脂类营养 内容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脂类的化学结构、分类、主要性质和生理功能,脂类在水产动物体内的消化吸收、代谢过程以及水产动物对其需求特点和需求量。 第一节脂类的分类、结构和作用 一、脂类的分类与结构 脂类是一类不溶或微溶于水,但溶于乙醚、氯仿、丙酮、苯等非极性有机溶剂的物质。 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分类方法,根据构成脂类分子组成和化学结构的特点,可分单纯脂类(脂肪、蜡)、复合脂类(甘油磷脂、鞘脂类、糖脂类)和衍生脂类(固醇类、类胡萝卜素、脂溶性维生素、脂蛋白)。根据脂类分子是否仅含甘油和脂肪酸,将脂类分为脂肪和类脂两大类,类脂是一些物理性质与脂肪相似的物质,主要包括磷脂、糖脂、固醇、固醇酯。下面介绍几种重要脂类的结构。 1.甘油三酯(triglyceride)是由一分子的甘油与三分子脂肪酸构成的酯类化合物。也称脂肪、中性脂肪、油脂或真脂。其化学结构式如下: 上式中R1、R2、R3代表脂肪酸中的羟基,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天然存在的脂肪,其分子中的三个脂肪酰基常各不相同,称混合甘油。其中R1、R2多为饱和脂肪酰基,R3多为不饱和脂肪酰基。中性脂肪主要存在于植物的籽实和动物的脂肪组织中,即所谓的植物油和动物油。植物油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熔点低,在常温下为液体。而动物油含饱和脂肪酸较多,其熔点较高,在常温下为固体。 2.蜡(wax)是由高级脂肪酸和高级一元醇所生成的酯,也称酯蜡。其化学结构式如下: O ‖ R1CH2-C-O-CH2-CH2-R2 蜡主要分布于植物的表面和动物的羽、毛中,起保护和防水作用。海洋浮游生物和一些

鱼类的体组织及卵中含有相当数量的蜡,是贮存能量的主要物质。生活在高纬度海域的海洋浮游生物,其蜡中富含20:1n-9和20:1n-11,鱼类摄食这些浮游生物后,可将食物中的蜡转化为甘油三酯。因此,一些生活在北半球的鱼类如鲱鱼、玉筋鱼、香鱼的鱼油中含有大量的20:1n-9和20:1n-11,而生活在南半球的鱼类的鱼油中则只含微量的20:1n-9和20:1n-11,却富含n-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二十二碳五烯酸(20:5n-3)。 3.甘油磷脂(phosphoglycerides)是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其分子中含有甘油与磷酸,主要包括磷脂酰胆碱(卵磷脂)、磷脂酰乙醇胺(脑磷脂)、磷脂酰丝氨酸。甘油磷脂的结构是甘油分子中C-1与C-2上的羟基与高级脂肪酸相结合,另一个羟基(C-3)则通过酯键与磷酸结合,磷酸再通过酯键与其他各种小分子化合物结合而生成各种各样的甘油磷脂,几种主要的甘油磷脂如表3-1所示,其结构通式为: O CH2—O—CO—R1 ‖ | R2—C—O—CH O | ‖ CH2—O—P—O—X | OH 其中R1多为饱和脂肪酸(软脂酸,C15H31COOH;硬脂酸,C17H35COOH),R2多为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C17H29COOH;花生烯酸,C19H31COOH)。 表3-1 几种主要的甘油磷脂 X-OH X-取代基名称 水—H 磷脂酸 胆碱—CH2CH2N+(CH3)3磷脂酰胆碱(卵磷脂) 乙醇胺—CH2CH2NH3+磷脂酰乙醇胺(脑磷脂) 丝氨酸—CH2CHOHCH2OH 磷脂酰甘油 CH2OCOR1 ׀ HCOCOR2 磷脂酰甘油 | 二磷脂酰甘油(心磷脂) —CH2CHOHCH2OH—P—OCH2 肌醇 磷脂酰肌醇 甘油磷脂具有亲水和亲脂两性结构,C-3位的磷酸与X基团构成亲水的极性头部,与C-1

饲料原料的概念

饲料原料的概念及分类 饲料原料是指在动物养殖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和其他添加剂等。这些饲料原料经过合理的配比和加工,制成不同类型的饲料,以满足不同生长阶段和不同品种动物的营养需求。 蛋白质饲料 蛋白质饲料是指含有高蛋白质的饲料,主要包括豆粕、鱼粉、棉粕等。这些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较高,能够满足动物生长所需的氨基酸和蛋白质。 脂肪饲料 脂肪饲料是指含有高脂肪的饲料,主要包括鱼油、植物油等。这些饲料中的脂肪含量较高,能够提供动物生长所需的能量和脂肪酸。 碳水化合物饲料 碳水化合物饲料是指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饲料,主要包括玉米、小麦、稻谷等。这些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能够提供动物生长所需的能量和营养物质。 矿物质饲料 矿物质饲料是指含有各种矿物质的饲料,主要包括石粉、骨粉、食盐等。这些饲料中的矿物质含量较高,能够提供动物生长所需的钙、磷、钠等矿物质。

维生素饲料 维生素饲料是指含有各种维生素的饲料,主要包括维生素预混料、维生素添加剂等。这些饲料中的维生素含量较高,能够提供动物生长所需的多种维生素。 饲料添加剂 饲料添加剂是指在饲料中添加的各种辅助性物质,主要包括抗生素、驱虫剂、抗氧化剂等。这些添加剂能够提高动物的抗病能力和生长性能,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饲料预混料 饲料预混料是指将各种添加剂和载体预先混合制成的饲料,主要包括微量元素预混料、维生素预混料等。这些预混料能够提供动物生长所需的多种营养物质,并提高饲料的整体营养水平。 其他饲料原料 除上述常见的饲料原料外,还有一些其他常用的饲料原料,如麦麸、米糠等,这些原料能够提供动物生长所需的膳食纤维和营养物质。在使用这些原料时,应注意配比和用量,以保证动物的健康和生长性能。 总之,不同类型的饲料原料具有不同的营养成分和特点,在使用时应注意配比和用量,以保证动物的健康和生长性能。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未来可能会有更多新型的饲料原料出现,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探索。

脂肪在家禽饲料中的应用

脂肪在家禽饲料中的应用 通常脂肪是脂类物质的总称。脂肪包括中性脂肪(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和类脂(磷脂、糖脂等)。普通的植物油主要含甘油酯(单酯、二酯及三酯)、磷脂类、脂肪酸及其它脂溶性物质成分如脂溶性维生素、色素等,而精炼后的植物油中甘油三酯占99%以上。动物油脂的成分比植物油多含胆固醇及胆固醇酯。一般在常温下呈液态称为油(棕榈油例外),呈半固态或固态那么称为脂,油可通过化学反响转化为脂。习惯上称产自植物的为油,动物的为脂。油或脂统称为脂质(lipids),在饲料行业习惯把脂质叫做脂肪。[网文章-,到网] 1 脂肪的营养生理功能 1.1脂肪是最有效的能源一般脂肪可提供相当于碳水化合物2.25倍的能量,这个值是根据常见的甘油三酯所测得。添加脂肪可以在较小的配方空间来提供较高的能量浓度以满足局部家畜对高能量的需求,使得饲料生产商能够提高其它营养成分浓度。这对于肉鸡饲料尤其重要,因为在不添加脂肪的情况下,如要满足肉鸡的能量需求,那么需提高蛋白质水平,这不仅提高饲料本钱,还加重夏季肉鸡的热应激。但不同的脂肪类型由于脂肪酸组成,动物吸收消化的效果不一,导致脂肪的有效能值产生差异,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越高,脂肪越易消化,但不饱和脂肪酸在储存过程中易被氧化,降低脂肪的营养价值。 不同种类油脂由于其脂肪酸链长度不同,所含能量总值也不同,因而代谢能值也不同(表1)。同一种油脂随着储存时间的变化,氧化程度不同,游离脂肪酸含量不同,其代谢能值也会变化。随着游离脂肪酸含量升高,代谢能值将下降。 1.2脂肪的协同动力作用、额外能量效应或额外代谢效应

与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相比,家禽利用脂肪提供热量时,机体的热增耗最低;另外,由于不饱和脂肪酸易于消化吸收,而饱和脂肪酸的消化吸收较差,所以,将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按一定比例配合,可以提高脂肪的消化吸收,所以,生产上通过将植物油与动物油按比例混合添加,效果比单一添加脂肪生产成绩更好。1.3提供必需脂肪酸及多不饱和脂肪酸 同必需氨基酸的概念一样。必需脂肪酸是机体不能自身合成的物质,与维生素、氨基酸一样为动物体所不能缺少。其功能及作用主要在于平衡营养、预防和治疗疾病。必需脂肪酸一般是指存在于植物油中的亚油酸、亚麻酸和只存在于动物体中的花生四烯酸。如果必需脂肪酸供应缺乏,会降低公鸡授精能力及母鸡的产蛋率和孵化率。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显著的协同作用,亚油酸、亚麻酸对棕榈酸的吸收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Young和 Garrett,1963)。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公司研究了豆油和牛油的不同混合比例对肉鸡饲料中添加10%油脂对消化率的影响,发现每添加10%的豆油,牛油消化率就可提高10%以上,但当豆油在25%以上时,再增加豆油的比例也难以提高牛油的消化率。 有关动物营养与肉类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关系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肉用家禽方面,国外也有一些其它肉用动物的报道。由于日粮的脂肪酸组成显著影响肉鸡胴体脂肪酸组成,因而可以通过调整日粮到达提高禽肉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的目的。研究说明,肉鸡采食含亚麻油的日粮时,肉中ω-3脂肪酸含量增加,肉鸡胸肌和体肌中ω-3脂肪酸的沉积取决于日粮脂肪酸组成,这说明通过给肉鸡饲喂不同的脂肪酸可以改变其体内脂肪酸组成。近年来,许多实验研究说明,用亚麻籽或双低油菜籽强化肉仔鸡和淘汰蛋鸡体内的

饲料中的营养物质六大类

饲料中的营养物质六大类 引言 饲料是动物饲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动物的生长发育、健康状况以及产品质量。饲料中的营养物质对于动物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介绍饲料中的营养物质六大类,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水分。 一、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是饲料中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它是由碳、氧和氢元素组成的有机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可以通过发酵被动物消化吸收,并提供能量给动物进行生命活动。常见的碳水化合物包括淀粉、纤维素等。 1.淀粉:淀粉是植物主要储存能量的形式,它存在于谷类、豆类等植物中。淀 粉可以被动物消化为葡萄糖,进而供给机体进行能量代谢。 2.纤维素: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它在动物体内难以消化吸收,但 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有助于消化道健康。 二、脂肪 脂肪是饲料中的另一种重要能量来源,它是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的。脂肪在饲料中通常以油脂的形式存在,比如植物油、动物油等。脂肪不仅提供能量,还是许多营养素(如维生素A、D、E、K)的溶剂和运载体。 1.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分子中没有双键,主要存在于动物性油脂中。 2.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分子中含有一个或多个双键,常见的不饱和脂 肪酸包括亚油酸、亚麻酸等。 三、蛋白质 蛋白质是构成动物身体组织的基本单位,它由氨基酸组成。蛋白质在饲料中起着重要的营养作用,不仅是动物体内酶、激素、抗体的基础,还是肌肉、皮毛等组织的构成成分。 1.必需氨基酸:动物体内无法合成的氨基酸,必须通过饲料摄入。常见的必需 氨基酸包括赖氨酸、苏氨酸等。 2.非必需氨基酸:动物体内可以合成的氨基酸,不需要通过饲料摄入。

畜禽营养与饲料加工技术 模块1畜禽营养基础 项目5脂肪与畜禽营养

项目五脂肪与畜禽营养 任务一脂肪的组成与生理功能 任务二脂肪营养 知识点一:脂肪的组成与特点 (一)脂肪的组成 除少数复杂的脂肪外,均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动植物体中都含有脂肪。根据脂肪的结构,可分为真脂肪和类脂肪。真脂肪由脂肪酸与甘油结合而成,类脂肪包括磷脂、蜡质、固醇等。这些物质均由脂肪酸、甘油及其他有机物质化合而成。构成脂肪的脂肪酸种类很多,包括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能与氢结合成饱和脂肪酸。脂肪是一类存在于动植物组织中,不溶于水,但溶于乙醚、苯、氯仿等有机溶剂的化合物。 (二)脂肪酸的特征 构成脂肪的脂肪酸不同,可使脂肪的性质不同。脂肪中脂肪酸含双碳键越多,不饱和程度越大。含不饱和脂肪酸越多,其硬度就越小,熔点也就越低。植物脂肪多属此类,常温下植物油脂呈液体状态。畜禽脂肪多由饱和脂肪酸组成,故呈固体状态。饲料在保管不善时,所含脂肪易于水解而使其品质下降。不饱和脂肪酸易氧化、酸败,脂肪酸败程度可用酸价表示。所谓酸价是指中和1_g脂肪中的游离脂肪酸所需氢氧化钾的毫克数。通常酸价大于6的脂肪可能对畜禽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畜禽产品加工及贮存时应注意此特性。不饱和脂肪酸能够与氢结合转化为饱和脂肪酸,从而使脂肪硬度增加,不易氧化酸败,有利于贮存,但也损失必需脂肪酸。 知识点二:脂肪的生理功能 (一)脂肪构成畜禽体组织 畜禽的各种组织器官中均含有脂肪,主要是卵磷脂、脑磷脂、糖脂和胆固醇。蛋白质和脂类按一定比例构成细胞膜和细胞原生质,因此也是组织细胞增殖、更新及修补的原料。

(二)脂肪是畜禽贮存能量的最好形式 畜禽体内贮存的脂肪含水量很少,体积小而含能高,在体内氧化时产生的水也最多,是畜禽贮存能量的最好形式。当畜禽摄入的能量超过需要量时,便以体脂的形式将能量贮存,这对放牧动物安全越冬具有重要意义。 (三)脂肪是畜禽能量来源的重要原料 脂肪是含能最高的营养素,相同条件下脂肪含能是蛋白质和糖类的2.25倍左右。脂肪的分解产物游离脂肪酸和甘油均是供给机体维持生命活动和生产的重要能量来源。作为供能物质,热增耗最低,消化能或代谢能转变为净能的利用效率比蛋白质和糖类高5%~10%。一般畜禽日粮中脂肪添加量为5%~10%,若过量会导致肉仔鸡及肉牛采食量下降。 (四)脂肪提供必需脂肪酸 脂肪中的亚油酸、亚麻油酸、花生油酸,在畜禽体内不能合成(除成年反刍动物外),或能通过体内特定前体合成,但合成的量很少,必须由饲料供给,故称为必需脂肪酸。一般植物油中含必需脂肪酸较多。 (五)脂肪是脂溶性维生素的溶剂 脂溶性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及胡萝卜素在畜禽体内必须溶于脂肪才能被消化、吸收和利用。日粮中若脂肪不足可导致体内脂溶性维生素的缺乏,尤其是对胡萝卜素吸收的影响。母鸡日粮中含脂肪4%时,胡萝卜素能吸收60%,含脂为0.07%时,只能吸收20%。 (六)脂肪是畜禽产品的成分 在肉、乳、卵黄中都含有较多的脂肪,这些脂肪虽然可由糖类转化而成,但仍需日粮中供应适当数量的脂肪。 (七)脂肪磷脂的乳化特性 动植物体中最常见的磷脂是卵磷脂,用作幼小哺乳动物代乳料中的乳化剂,有利于提高饲料中脂肪和脂溶性营养物质的消化率,促进生长。 (八)脂肪对畜禽具有保护作用 脂肪不易传热,畜禽皮下脂肪能够防止体热散失,在冬季能抗寒,维持体温恒定。内脏器官周围沉积的脂肪具有固定和保护器官及缓和外力冲击的作用。 知识点三:必需脂肪酸的生理功能 (一)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饲料中粗脂肪的测定

饲料中粗脂肪的测定 一、饲料中粗脂肪的定义和作用 粗脂肪是指饲料中的脂肪总量,包括不溶于醇的脂肪和溶解于醇中的脂肪。在饲料中,粗脂肪是能提供能量的重要成分之一,也是动物体内脂肪的来源之一。粗脂肪的含量会直接影响到饲料的营养价值和动物的生长发育。 1. Soxhlet提取法 Soxhlet提取法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一种测定饲料中粗脂肪含量的方法。该方法将饲料样品置于提取筒中,通过循环提取溶剂,将饲料中的脂肪提取出来。然后,将提取得到的溶液蒸发至干燥,得到粗脂肪的质量。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度高,被广泛应用于饲料行业。 2. 酸水解法 酸水解法是利用酸对饲料中的脂肪进行水解,将水解得到的脂肪转化为游离脂肪酸,进而通过重量测定脂肪含量。这种方法适用于粗脂肪含量较高的饲料,如油料等。 3. 催化水解法 催化水解法是利用酶或催化剂对饲料中的脂肪进行水解,将水解得到的脂肪转化为游离脂肪酸。然后,通过重量测定游离脂肪酸的含量,进而计算出粗脂肪的含量。这种方法操作简便、快速,适用于

不同类型的饲料。 三、粗脂肪测定的重要性 1. 评估饲料的能量价值 粗脂肪是饲料中的重要能量来源之一。通过测定饲料中的粗脂肪含量,可以评估饲料的能量价值,为合理配制饲料提供依据。同时,粗脂肪含量的高低还可以影响动物的采食量和生长发育。 2. 判断饲料质量 粗脂肪含量是评估饲料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合格的饲料应当具有适宜的粗脂肪含量,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动物的营养摄入和消化吸收。 3. 为饲料配方提供依据 根据各类动物的需要,合理配制饲料是提高养殖效益的重要环节。粗脂肪的测定结果可以为饲料配方提供重要依据,确保饲料中的粗脂肪含量符合动物的营养需求。 四、结语 饲料中粗脂肪的测定是饲料行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分析方法。通过合适的测定方法,可以准确评估饲料的能量价值和质量,为合理配制饲料提供科学依据。因此,提高粗脂肪测定的准确性和操作的简便性,对于饲料行业的发展和动物生产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饲用油脂

饲用油脂 饲用油脂的使用价值 人们最初在日粮中添加油脂的目的是提供高浓度能量,满足动物快速生长过程对高能量的需求。随着动物营养研究的深入和油脂在饲料中广泛使用,人们发现了油脂更多的使用价值。 1.能值 油脂的能量浓度是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2.25倍,可以很容易用来配制高能日粮。脂肪还能与日粮中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互作,提供超过理论计算的总代谢能和净能,产生超额能量效应。油脂热增耗低,在动物处于炎热环境下,添加油脂可以明显减轻动物热应激发生程度,提高动物生产水平。 2.必需脂肪酸 快速增长动物对必需脂肪酸(亚油酸和a-亚麻酸)的需求大增,常规饲料原料可能不能完全满足,添加适量(2%以上)油脂就足以满足动物 对必需脂肪酸需求。 3.促进脂溶性营养成分的吸收 日粮必须保持一定水平的脂肪,脂溶性色素和维生素才能良好消化吸收,而饲料原料中脂肪含量往往变异很大,添加适量外源脂肪可以减少原料

脂肪变异带来的脂溶性成分消化吸收不稳定,保证脂溶性成分稳定发挥作用。 4.适口性 饲料中添加油脂可以使饲料产生滑润的口腔触觉感觉,同时带有愉悦的油香气,更容易被动物接受和采食,提高动物采食量。 5.饲料稳定性 油脂具有一定的粘性,添加到饲料中可以减少饲料分级,保证使用过程中营养成分在饲料均匀分布,达到最佳的利用价值。油脂还具有疏水性,在水产颗粒饲料中添加油脂能延长饲料在水中的稳定时间,减少营养成分的散失。 6.饲料加工 饲料添加适量(1%以上)油脂可以减少饲料加工和使用过程中粉尘的产生,减少物料损耗,减少对操作人员的健康危害。添加油脂还能降低饲料制粒过程的摩擦阻力,降低能耗,延长设备使用时间。 饲料用油脂的分类 饲用油脂属于真脂,来源于植物种子或者动物体组织。常温下,植物油脂一般为液态,称为油,动物油脂一般为固态,称为脂。无论是单一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