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商誉会计思考_论文初稿

关于商誉会计思考_论文初稿
关于商誉会计思考_论文初稿

关于商誉会计思考

摘要:商誉作为一种特殊的无形资产, 是财务会计具有高度特殊性和复杂性、同时也深受理论界重视的难题。但从笔者对股票投资人和企业管理层所做的一次小X围调查中, 反映出现实中商誉会计信息对决策所起作用非常微弱。针对这一调查结果, 本文通过对目前商誉会计中的几个代表性问题进行分析, 从对商誉基本概念、特点和性质的认识,商誉会计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商誉会计的规X方法。

关键词:商誉计量思考点

目录:1、商誉的含义和特点

2、商誉会计研究的现状

3、我国商誉会计存在的一些问题

4、对商誉会计的规X方法

5、对商誉会计的展望

前言

商誉不仅是一个会计概念、经济概念,也是会计实务与经济生活中经常会面对的一个问题。但学术界和实务界至今对于商誉本质内涵的认识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本文拟就此问题进行一些探析,以期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现行会计标准对于商誉的会计处理。

一、商誉的含义及特点

(一)、商誉的含义

商誉是指企业在一定条件下,能获取高于正常投资报酬率所形成的价值。具体地说,商誉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为企业带来超额经济利益却无法具体辨认的一种无形资源。商誉按其来源不同,分为自创商誉和外购两种。自创商誉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

步积累形成的能为企业带来超额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而外购商誉则是在企业合并过程中形成的购并企业支付的价款高于被购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

(二)、商誉的特点

1、复杂性指商誉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

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优势、资源优势或由于经营效率高以及历史悠久、人员素质高等。商誉是多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知识产权。多种因素包括生产经营能力、商品品质和商业道德等。在市场竞争中,这些因素都是企业决策者们智力劳动的创造性成果,其外在形式表现为社会的评价,其内在实质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2、长期性指商誉是企业通过参与市场竞争的长期、连续性活动逐渐形成的

企业要取得良好的社会评价,形成商誉知识产权,就必须经过大量的市场营销、技术创新、广告宣传、公关活动和优质服务等一系列的长期智力投入方能形成。而一旦形成,它又具有惯性特征,即可以在较长时间里发生无形的作用。

3、依附性指商誉在无形资产中属于不可确定的指无形资产,它不能离开企业而单独存在,单独出售。它只有在企业整体出售成交,或整体合并成功后,价值才能真正体现企业财务制度规定,除企业合并外,商誉不得作价入账。商誉是由企业享有的而且不可分离的权利。企业的商誉是社会或他人包括同业竞争者基于对其生产、经营、服务标准方面品质的总体评价,而这种评价是通过经营者日常的市场交易行为与竞争活动逐渐形成的,是外界对企业的信用与名誉状况的客观认同。所以,商誉只能归属于某一特定的企业,离开了某一特定的企业,这种商誉就变得毫无价值。

4、经济性指商誉是与财产权相联系的权利

客观公正的评价与良好的声誉会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反之,任何对其商誉的诋毁、贬低行为,都可能使企业的经济效益下降,甚至可能导致该企业破产、倒闭的严重后果。因此,诋毁、贬低竞争对手商誉的行为,是一种侵权行为,是一种严重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二、商誉会计研究的现状

商誉会计主要研究和解决商誉的确认、计量、账务处理、披露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商誉本质问题。

商誉作为会计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源于企业合并业务。企业合并主要有吸收合并、新设合并和控股合并三种形式。其中,吸收合并可以说最直接地提出了商誉会计问题。吸收合并时,兼并企业出示的购买价格(购买成本)有时高于被兼并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把购买价格与被兼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作为商誉来探讨,使商誉问题开始进入会计的视野。为了对企业兼并时表现出的商誉与企业生产经营中创造的商誉相区别,会计界对前者(即企业合并时表现出的商誉)称为“外购商誉”,对后者(即未发生企业合并活动前企业自身创造的商誉)称为“自创商誉”。有人认为,既然会计上确认外购商誉,就应确认自创商誉;不确认自创商誉显然不符合会计上的一致性原则。那么,到底应不应确认自创商誉?如果确认,应如何确认?外购商誉和自创商誉是什么关系?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必须透过现象准确地把握商誉的本质。

三、我国商誉会计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商誉定义与商誉计量方法的错位对应

国际上对商誉的定义的观点较多,但主要有两种:其一,认为商誉是被购并企业具有获取超额利润的能力;其二,认为商誉是购并企业购并价与被购并企业公允价值的差额。

商誉的计量方法也有两种,在直接计量法下,商誉= 超额利润的折现值= (预期投资报酬- 正常投资报酬)×按正常投资报酬率计算的年金现值系数,其中,预期投资报酬= 可具体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预期投资报酬率,正常投资报酬= 可具体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同行业平均利润率;在间接计量法下,商誉= 购并价- 被购并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持股比例。

由于股权集合法(权益入股法) 和单纯的比例合并法都不产生商誉,而我国现行采用的是购

买法之母公司观进行合并报表的编制,所以只确认属于母公司按持股比例计算的商誉,属于子公司的少数股东部分的商誉不确认,因此上述公式中要乘以持股比例。该法没有将被购并企业的优势直接量化,而是通过求差的方式算出的,因而叫间接计量法。从理论上讲,似乎直接计量法应对应于“超额利润”观,间接计量法应对应于“差额”观。但从我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的讲解中可知商誉的定义是采用“超额利润”观,而计量上则采用间接计量法,从而形成了定义与计量上的不对称。该准则的作法可能主要是考虑到直接计量法缺少可验证性,且有难以操作的不足。商誉的质与量的不统一在逻辑上总有不足之感。

(二)、商誉名不符实

据上可知,虽然我国有关准则已把商誉列为一项无形资产,但介于商誉不可辨认的特殊性,具体核算时则将之排除在无形资产准则规定之外。按照国际惯例,不承认固有商誉,只承认外购商誉,因为商誉只有在购并中通过产权交易行为,其价值才具有可验证性,外购商誉只有在编

制合并会计报表时才予以确认,作为独立会计主体的购并双方平时不能确认。我国1995 年颁布的《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把企业合并中的商誉归入“合并价差”项目中。“合并价差”是母公司购并价与子公司净资产帐面价值的差额,它由三个部分组成:

(1) 合并中形成的商誉;

(2) 按持股比例计算的子公司净资产公允价值与帐面价值的差额;

(3) 企业集团内部债券投资与应付债券相抵消的差额。既然没有从“合并价差”中剥离出商誉,商誉也就没有对应的核算内容,这就是商誉的名不符实。

(三)、商誉的摊销方法无法实现

商誉价值的后续处理有三种方法:

一是分期摊销法。该法把商誉作为一项无形资产,“于有用年度内有规则地摊销和冲减收益”,其理由是商誉作为获取超额利润的能力不可能永久保持,本着配比原则,商誉摊销为

宜。

二是直接冲销法。主要是冲销资本公积项目。这种处理使资本交易产生的损失绕过了损益表,显得稳健有余。

三是永久保留法,同分期摊销法一样把商誉确认为一项无形资产,但它认为商誉的优势往往是不可打破的和替代的,分期摊销法会损害财务报表的可比性,直接冲销法又不具有逻辑的一致性,因为外购商誉冲减资本公积,而其他资产则不要求如此操作。

国际会计准则推介了方法一和方法二,方法三则排除在外。我国明显倾向于分期摊销法,但是如上所述,商誉混在“合并价差”中,“合并价差”列示在“长期股权投资”项目之下,且不要求摊销,也就是说“合并价差”中隐含的商誉也将永久地保留着。

(四)、对负商誉的处理没作明确规定

购并企业的购买价小于按持股比例计算的被购并企业的公允价值的差额即为负商誉。负商誉的出现主要是以下三个因素单独或合并作用的结果:

第一,被购并企业认为整体出售资产不划算,也可以拆零出售资产,但拆零出售往往造成出售相关成本过大,及时间过长,只好选择整体出售资产;

第二,购并企业有较高的利润率,被购并企业预算合算;

第三,当被购并企业处于财务困难时期,交易谈判处于不利地位。

我国目前对负商誉未作明确规定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摊销方法,二是摊销期限。国际会计准则第22 号《企业合并会计》25 条规定商誉“既可作递延收益处理??分期确定为收益,也可按照有关资产公允价值的比例,购入的各项应计折旧的非货币性资产之间进行分摊。”显然,国际准则对负商誉的价值摊销提供了两种可选方法,论者把第一种方法叫“全额递延收益摊销法”,把第二种方法叫“部分递延收益摊销法”。方法一见名知义,不需多言;方法二在实际操作中,先将负商誉归属于确认贬值的有关资产项目,再将剩余的差额按比例分摊于已按贬值计价的各非流动资产项目(但债券和股票的长期投资由于有明显的价格

除外) ,如果这些非流动资产项目的余额已降到零,但负商誉仍有余额,最后将余额作为递延收益。可见方法二是经过层层抵减,即使有递延收益也是有限的。另外,有的把商誉分期归为资本公积项目,这也算是一种方法。我国更倾向于方法二。

从负商誉的实质看,它最终可能表现为递延收益,但收入准则未作说明,从商誉发生看,它由合并带来,但合并报表有关的规定也未明示。就摊销期而言,我国新的制度确定了无形资产摊销期的选择:合同与法律只有一方规定了期限的,以规定期为准;合同与法律二者规定了期限的,按孰短原则处理;合同与法律都没有规定期限的,摊销期限不超过10 年。商誉(正商誉) 既然归属于无形资产,也可照此执行。不同国家与地区对商誉的摊销期限规定也不尽相同,比如美国为40 年,欧共体为5 年。我国的10 年摊销期限的规定,论者认为可能由这样一些原因促成:一是我国原外商投资企业会计把商誉的摊销期限定为10 年,便于衔接。二是因为新的会计制度规定的10 年摊销期限多见,便于简化对比。比如,我国投资准则规定,投资企业初始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之间的差额作“股权投资差额”,借方差额不超过10 年摊销,贷方差额不低于10 年摊销。三是非经济的原因,比如传统文化的影响,因为中国人崇尚圆满的“十”。不管怎样,商誉有了摊销期限,但负商誉的摊销期是多长,难找出处。国际准则认为负商誉的摊销期的确定同商誉摊销期的确定的方法基本相同,因为影响二者的因素是一样的。

(五)、商誉不需计提减值准备

商誉从经济实际来看,在未来的摊销期可能增值,也可能减值。增值的确认有悖于稳健性原则,但只确认减值,则又缺少可比性。我国的无形资产准则要求企业的可辨认无形资产要有提减值准备,而商誉这种不可辨认无形资产的核算被排除在无形资产准则之外,且我国目前没有独立的商誉列于合并报表之中,也就没有商誉减值准备计提的问题。

四、对商誉会计的规X方法

上述问题是新旧准则或制度碰撞的结果,因此,应尽快出台新的办法,以消除矛盾。有关

商誉的准则的制定应稳定、稳健、简化和国际化。稳定是相对的,商誉既作无形资产,其具体核算无形资产准则又不涉及,那么合并会计报表的准则在规定时就要兼顾无形资产准则已作的说明。有的认为当前上市的公司操纵利润,以展示企业“良好”形象,因此,坚持稳健性原则是短期的。稳健性原则不仅仅是一个我们近期要坚持的东西,即便是在西方,在资本主义经济相当发达,资本市场相当完善的情况下,稳健性仍被采用。简化的规定有利于操作,减少可选性,比如商誉的摊销方法及摊销期的规定应尽可能简化。“合并价差”这个土特产品,国外读者难以理解,国际化势在必行。围绕以上四个要求对商誉会计可作以下的处理: 第一,商誉的定义与摊销方法虽然发生了错位对应,但不影响操作的实质,无形资产准则已作了规定,故可不作修订。

第二,取消现行制度中“合并价差”项目。会计人员往往把“合并价差”作为编制合并报表错弊的调节器。可把企业集团内部债券投资与应付债券相互抵消的差额按国际惯例归入合并损益中,从而单列出商誉,使商誉名实相符。商誉应列于合并资产负债表中“无形资产”项目之下,采用分期摊销法。

第三,负商誉应采用“部分递延收益摊销法”,摊销期在没有合同及法律规定年限下,按10 年期进行摊销。这里需进一步说明的是,我国的“股权投资差额”项目的借方差额小于或等于10 年摊销,贷方差额大于或等于10 年摊销,即贷方差额的摊销期有下限,而没有上限,虽体现了稳健性,但与现实是矛盾的,因为持续经营只是一种假设,该差额不可能没完没了地持续下去。而按国际作法取消“长期股权投资”中的“投资成本”与“股权投资差额”两细目,把二者并为“对子公司股权投资”,就不存在上述问题了。

第四,国际会计准则规定:“任何情况下,如果事情变得明显,不能代表可望取得未来收入的支出,所发生的损失应冲减合并财务报表中的收益,在这类情况下,通常要求调整买方财务报表中投资的帐面价值。”可见国际准则是要求企业确认商誉贬值的。为了彻底贯彻稳健性原则商誉也可计提减值准备。

五、对商誉会计的展望

(一)、自创商誉有可能进入财务会计系统

会计确认、计量手段等的改变,使得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不能反映的自创商誉有可能进入财务会计系统。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的会计要素确认的四条基本原则,即包括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长久以来,自创商誉由于不符合“可靠性”标准一直不被确认。然而过分强调可靠性,必然以牺牲相关性为代价,特别是当衍生金融工具出现以后,会计学界开始意识到,仅仅为了强调可靠性而将那些对决策有用的重要信息拒于会计核算的门槛之外的做法已是不合时宜了。为此,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发表的第48号征求意见稿提出了新的会计确认标准——与资产或负债有关的所有风险和报酬已全部转移给了本企业。那么,假如我们可确定,与自创商誉有关的风险(未来超额利润的不确定性)和报酬(未来超额利润)已属于本企业,自创商誉就可确认为一项资产并反映在财务报表上了。自创商誉由于难以找到相应的历史成本,一直被认为不能“可靠计量”,但是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下,它就可以通过将预期超额利润贴现的方式“可靠地计量”了。(二)、商誉的披露可纳入多层次的财务报告模式

多层次的财务报告模式可大大丰富财务报告内容。也就是说,像自创商誉这种不能完全符合现行会计要素确认标准,却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密切相关的信息,将在一定的财务报告层次中披露出来,以供读者使用。美国学者韦尔曼提出了一种彩色财务模式,即将财务报告分为五个不同层次:

第一层次,报告那些符合可定义性、相关性、可靠性、可计量性的传统会计报告内容;

第二层次,报告那些只符合可定义性、相关性和可计量性的事项,如自创商誉

第三层次,报告只符合相关性、可计量性的事项,如顾客满意程度等等;

第四层次,报告只符合相关性、可靠性和可计量性的事项,如风险;

第五层次,报告只符合相关性的事项,如知识资本。这样就可较全面地报告与企业相

关的各类信息,不再回于传统会计理论框架之中,从而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对会计的要求。(三)、自创商誉所对应的所有者权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与自创商誉对应的所有者权益是应属于物质资本投入者——股东,还是商誉的创造者——经营管理者、普通员工,有待进一步探究。股东投入的物质资本形成了企业生产经营不可或缺的资产,它们既是企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又是商誉形成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商誉与留存收益一样,都是股东原始资本上的增值,自然应属于股东。然而徒有物质生产要素而缺乏善于经营、精通管理的人才,商誉资产也无法形成,可见商誉的创造者也应具有获取报酬的权利,这种权利最终形成了企业的负债(如“应付工资”等),如何在股东与商誉创造者之间分配好这一权益,那就要视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及激励机制的成熟程度了。

结论

本文通过把商誉定义为企业商誉的内核,摒除外购商誉的概念,来合理的重构企业商誉会计理论,在此基础上,有必要重新审视企业并购时产生的外购商誉。所谓外购商誉是企业并购成本与被并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然而其中只有一部分是企业的商誉,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内容会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偏离商誉的本质及特征。因此,在并购双方企业均对(自创)商誉进行合理确认、计量的前提下,就不会产生所谓的外购商誉。本文通过对目前商誉会计中的几个代表性问题进行分析, 从对商誉基本概念、特点和性质的认识, 商誉的成因分析以及商誉会计研究的现状,到商誉会计确认、计量标准的确定, 以至披露形式的选择等方面进行反思, 得出目前的商誉会计存在严重缺陷, 并因此未能提供具有足够质量的会计信息的结论。

致谢

三年的读书生活在这个季节即将划上一个句号,而于我的人生却只是一个逗号,我将面对又一次征程的开始。三年的求学生涯在师长、亲友的大力支持下,走得辛苦却也收获满囊,在论文即将付梓之际,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伟人、名人为我所崇拜,可是我更急切地要把我的敬意和赞美献给一位平凡的人,我的导师。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尊敬的老师。您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思想深邃,视野雄阔,为我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精神氛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置身其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我不仅接受了全新的思想观念,树立了宏伟的学术目标,领会了基本的思考方式,从论文题目的选定到论文写作的指导,经由您悉心的点拨,再经思考后的领悟,常常让我有“山重水复

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谢意!

同时也感谢学院为我提供良好的做毕业设计的环境。

最后再一次感谢所有在毕业设计中曾经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和同学,以及在设计中被我引用或参考的论著的作者。随着这篇本科毕业论文的最后落笔,我四年的大学生活也即将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回忆这四年生活的点点滴滴,从入学时对大学生活的无限憧憬到课堂上对各位老师学术学识的深沉沉湎,从奔波于教室图书馆的来去匆匆到业余生活的五彩缤纷,一切中的一切都是历历在目,让人倍感留恋,倍感珍惜。

三年XX电大的学习生活注定将成为我人生中的一段重要旅程。三年来,我的师长、我的领导、我的同学给予我的关心和帮助,使我终身收益,我真心地感谢他们。

在本文的撰写过程中,X玉英老师作为我的指导老师,他治学严谨,学识渊博,视野广阔,为我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置身其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我不仅接受了全新的思想观念,树立了明确的学术目标,领会了基本的思考方式,掌握了通用的研究方法,而且还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世的道理。其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X,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与无微不至、感人至深的人文关怀,令人如沐春风,倍感温馨。正是由于她他在百忙之中多次审阅全文,对细节进行修改,并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许多中肯而且宝贵的意见,本文才得以成型。

在此特向X玉英老师致以衷心的谢意!向他无可挑剔的敬业精神、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深厚的专业修养和平易近人的待人方式表示深深的敬意!

参考文献

(1)E.拉尔森,X文贤主译,现代高级会计[M].东北财经大学,1999.

(2)葛家澍,等,当前财务会计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1996,(1)

(3)常勋。也谈商誉会计[J].会计之友,2007,(2)

(4)E.S.亨德里克森著。王澹如,陈今池译。会计理论[M]. :中国商业,1986.

(5)葛家澍。中级财务会计[M].XX:XX人民,1997.

(6) 会计哲学》(王澹如、陈今池,1986)

(7) Say Goodbye to Pooling and Goodwill Amortization.2001/09.JOURNAL OF ACCOUNTANCY.STEPHENR.MOEHRLE

(8) 阎红玉著。商誉会计,中国经济1999出版

(9) David Henry.A Goodwill Gesture from FASB.Business Week;New York;February 5,2001;

(10)Rick Wayman.New Accounting Ruldes Could Roil the Markets.Research Stock. November

28th,2001

(11)葛家澍. 中级财务会计[M] . XX:XX人民,1994.

(12 )常勋. 高级财务会计[M] . XX:XX人民,1995.

(13)财政部. 股份XX会计制度[M] . :财政经济,1998,4

(14 )财政部会计事务管理司. 国际会计准则[M] . :财政经济,1993 ,6.

(15 )财政部. 企业会计制度[M] . :经济科学,2001

商誉会计的困惑、思考与展望共10页word资料

商誉会计的困惑、思考与展望——商誉会计专题学术研讨会 观点综述 发布时间:2011-01-10 浏览人数:1995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商誉的价值及其重要性日益凸现, 尤其是随 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全球并购浪潮风起云涌, 商誉成为企业并购中不可回避的焦点问题。国内外学者曾从不同角度对商誉问题进行过大量研究, 但由于其特殊性与复杂性, 使得商誉至今仍是 困扰会计界的难题之一。 2010年 6月 26日, 由中国会计学会主办,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企业 兼并重组研究中心承办的“商誉会计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交通大学国际 会议中心成功召开, 这是国内首次商誉会计专题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得到了财政部会计司、会计实务界及兄弟院校会计学知名专家的大力支持。会计学会副秘书长周守华教授、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冯卫东副主任、财政部会计司王鹏处长、以及来自会计学会、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证监会、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厦门大学、暨南大学、湖南商学院、江西华泰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及北京交通大学经管学院的师生共 30多位代表出席会议。 本次研讨会由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企业兼并重组研究中心主任张秋生 教授主持, 会计学会副秘书长周守华教授致开幕词。厦门大学会计系杜兴强老师、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杨辉老师、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李玉菊老师、江西华泰会计师事务所尉然先生、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洪金明老师、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冯卫东副主任、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谢纪刚老师、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沈洪涛老师、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门瑢老师、湖南商学院朱开悉老师分别作了主题演讲。 本次研讨会采用主题演讲与圆桌讨论相结合的形式, 围绕商誉的本质、商誉确认、商誉计量及商誉相关信息披露等问题展开研讨。研讨会评选出优秀论文 5篇, 分别是杜兴强的《商誉的性质及对权益计价的影响——理论分析与基于企业会计准则 ( 2006) 的经验证据》, 谢纪刚、杨志海、张秋生的《我国上市公司合并商誉中合并成本的公允价值计 量》, 冯卫东的《知识经济下商誉·企业并购商誉会计问题研究——基 于企业资源观视角》、李玉菊的《有关商誉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探讨》、徐玉德、洪金明的《商誉减值计提动机及其外部审计监管——来自 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 一、商誉的本质与要素归属: 理论视角与经验证据 根据美国在线辞典 (M-Wonline Dictionary) 对商誉的定义, 商誉(goodwill)一词最早出现在12世纪。商誉是一个具有持续魅力的研究论题, 几个世纪以来, 曾经有不少学者和学术团体分别从法学、经济、会计学角度对商誉问题进行过大量研究。但目前对商誉的认识仍存在很大差异, 主要有“好感价值论”、“无形资源论” 、“超额收益论” 、“协同效应论” 、“总计价账户论”等。多年以来, 由于对商誉本质的争议, 直 接导致了确认和计量方面的困惑。商誉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是资产? 费用? 负债? 能力? 还是超额收益? 应当以何种会计要素加以确认? 对此参会 代表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与辩论。

商誉会计论文

关于商誉会计思考 摘要:商誉作为一种特殊的无形资产, 是财务会计具有高度特殊性和复杂性、同时也深受理论界重视的难题。但从笔者对股票投资人和企业管理层所做的一次小范围调查中, 反映出现实中商誉会计信息对决策所起作用非常微弱。针对这一调查结果, 本文通过对目前商誉会计中的几个代表性问题进行分析, 从对商誉基本概念、特点和性质的认识,商誉会计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商誉会计的规范方法。 关键词:商誉计量思考 前言 商誉不仅是一个会计概念、经济概念,也是会计实务与经济生活中经常会面对的一个问题。但学术界和实务界至今对于商誉本质内涵的认识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本文拟就此问题进行一些探析,以期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现行会计标准对于商誉的会计处理。 一、商誉的含义及特点 (一)、商誉的含义 商誉是指企业在一定条件下,能获取高于正常投资报酬率所形成的价值。具体地说,商誉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为企业带来超额经济利益却无法具体辨认的一种无形资源。商誉按其来源不同,分为自创商誉和外购两种。自创商誉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积累形成的能为企业带来超额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而外购商誉则是在企业合并过程中形成的购并企业支付的价款高于被购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 (二)、商誉的特点 1、复杂性指商誉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 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优势、资源优势或由于经营效率高以及历史悠久、人员素质高等。商誉是多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知识产权。多种因素包括生产经营能力、

商品品质和商业道德等。在市场竞争中,这些因素都是企业决策者们智力劳动的创造性成果,其外在形式表现为社会的评价,其内在实质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2、长期性指商誉是企业通过参与市场竞争的长期、连续性活动逐渐形成的 企业要取得良好的社会评价,形成商誉知识产权,就必须经过大量的市场营销、技术创新、广告宣传、公关活动和优质服务等一系列的长期智力投入方能形成。而一旦形成,它又具有惯性特征,即可以在较长时间里发生无形的作用。 3、依附性指商誉在无形资产中属于不可确定的指无形资产,它不能离开企业而单独存在,单独出售。它只有在企业整体出售成交,或整体合并成功后,价值才能真正体现 企业财务制度规定,除企业合并外,商誉不得作价入账。商誉是由企业享有的而且不可分离的权利。企业的商誉是社会或他人包括同业竞争者基于对其生产、经营、服务标准方面品质的总体评价,而这种评价是通过经营者日常的市场交易行为与竞争活动逐渐形成的,是外界对企业的信用与名誉状况的客观认同。所以,商誉只能归属于某一特定的企业,离开了某一特定的企业,这种商誉就变得毫无价值。 4、经济性指商誉是与财产权相联系的权利 客观公正的评价与良好的声誉会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反之,任何对其商誉的诋毁、贬低行为,都可能使企业的经济效益下降,甚至可能导致该企业破产、倒闭的严重后果。因此,诋毁、贬低竞争对手商誉的行为,是一种侵权行为,是一种严重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二、商誉会计研究的现状 商誉会计主要研究和解决商誉的确认、计量、账务处理、披露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商誉本质问题。 商誉作为会计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源于企业合并业务。企业合并主要有吸收合并、新设合并和控股合并三种形式。其中,吸收合并可以说最直接地提出了商誉会计问题。吸收合并时,兼并企业出示的购买价格(购买成本)有时高于被兼并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把购买价格与被兼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作为商誉来探讨,使商誉问题开始进入会计的视野。为了对企业兼并时表现出的商誉与企业生产经营中创造的商誉相区别,会计界对前者(即企业合并时表现出的商

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

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 ——对商誉若干问题的会计摸索 三明电业局多种产业部陆立丰 [内容提要]商誉及商誉会计自19世纪末以来,一直是会计理论与实务中最具争议的论题之一。商誉问题通过长期的探讨,其定义及外购商誉应确认入账的做法早已为会计理论界所同意。但对外购商誉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自创商誉是否应确认入账、以及负商誉是否存在等问题,仍旧存在广泛争议。近年来,随着企业兼并浪潮的涌现,商誉的会计问题日益成为实务和学术界所关注的焦点。本文试图在对商誉性质、定义分析、明白得的基础上,从外购商誉、自创商誉、以及负商誉三个方面,对商誉进行分析,并提出对这些问题的个人看法和建议。仅供参考。关键词:商誉确认计量 正文 一、引言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知识经济的进展,新兴科学技术的不断涌现。各类无形资产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众多的事例证明,拥有和制造良好的商誉对企业的生存和进展是极具益处的。如美国的可口可乐公司,之因此在久经岁月之后仍能在同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在专门大程度上正是因为其久负盛誉。可口可乐,在专门多人的心中,看起来已不仅仅是一种产品,而是代表着一种时尚、一种文化;中国的海尔,在几经风雨之后,终于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声名显要。海尔集团的飞速进展,不仅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做出了榜样,同时也为该集团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这种良好的商誉对企业的推动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我国现在正处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时期。随着企业改制、购并、资产重组和股份制合作等经济业务的不断进展,在资产评估中关于企业商誉的确认和计量问题已日益成为实务和学术界所关注的焦点。因此,对商誉会计理论和实践问题在传统做法上应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本文试图从对商誉定义的明白得动身,对外购商誉、自创商誉和负商誉三个方面对商誉进行会计摸索,并提出对商誉的理论认识和实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

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 姓名:赵兴月 班级:会计三班 学号:10070341

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 摘要:商誉是现代企业一种重要的资产。依据商誉的取得方式,商誉可分为外购商誉和自创商誉。外购商誉是指由于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进行核算而形成的商誉;其他商誉即是自创商誉或称之为非外购商誉。随着当今企业拓宽生产经营渠道、开拓新的市场,商誉作为企业实现迅速发展壮大途径之一的合并活动在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商誉所具有的特殊性质,其会计处理一直是会计理论与实务中研究的热点。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对于不可辨认的资产——商誉的会计处理有了明确的规范和重大变化。以更好地反映企业购并资产潜在的经济价值,进而真实地反映企业会计信息。研究商誉的确认与计量,系统揭示了确认计量相关问题,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更有深远的实践意义。本文从商誉的概念及商誉的特征出发,明确商誉的确认和计量,对商誉的会计处理以及新会计准则中商誉处理的变化等进行探讨。 关键词:商誉,自创商誉,外购商誉

Thinking of goodwill accounting Abstract: Goodwill is an important asset of modern enterpriseWay based on goodwill, goodwill can be divided into outsourcing business reputation and goodwill. Her own purchased goodwill is formed by merger of enterprises by the purchase method of accounting of goodwill; Goodwill is created goodwill or other non purchased goodwill. . With today's enterprises to broaden the channels of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to open up new markets,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growth as a business one of the ways to achieve the merger activity in the economy played a pivotal role. As the goodwill of the special nature of its accounting treatment has been the accoun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of research. February 15, 2006 issued the "Accounting Standards" for the non-identifiable assets - goodwill accounting standards with a clear and significant change. To better reflect the potential economic value of assets acquired, and thus a true reflection of corporat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Recognition and measurement of goodwill, the system reveals a recognition of measurement-related issues, not only has a certain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more far-reachi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 of goodwill and the goodwill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arting, clear measurement and recognition of goodwill, the accounting treatment of goodwill and new goodwill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changes in treatment are discussed. Keywords: goodwill,own goodwill, purchased goodwill

关于商誉会计的思考

关于商誉会计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8-06-06T11:44:02.177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4月下作者:韩雪莹[导读] 由于并购商誉在企业并购中的影响,近年来,人们对商誉随着市场上不断涌现的企业之间合并收购的经济交易增多而重视。本文对商誉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概括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 400067) 摘要:由于并购商誉在企业并购中的影响,近年来,人们对商誉随着市场上不断涌现的企业之间合并收购的经济交易增多而重视。本文对商誉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概括,将新会计准则与旧会计准则作以比较,并总结新会计准则下我国商誉的特点,商誉会计在确认条件、计量方式以及报表列示方面的实务现状。希望本文探讨可以对商誉会计发展有所实际意义。 1.商誉会计的含义 一般来讲,当收购方所付出的对价大于被收购方的可辨认净资产时,多出的金额要记为商誉,其被认为是企业的一项资产。有很多因素,比如地理位置,社会口碑,客户资源,管理团队的能力等,都会对其形成有促进作用。商誉一开始被人所知晓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教授威廉·A·佩顿在《会计师手册》(Accountants’ Handbook)提出,如今已有近80年的改进和完善。 2.我国商誉会计的实务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我国2006年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在大方向上开始呈现出与国际接轨的趋势,然而,对于我国来讲,市场状况的不成熟可能会导致一些规定在实际操作时会出现各种疏漏。本文分别从商誉的确认、后续计量和在报表上的列示,分析其可能造成的影响。 2.1商誉的确认 目前来讲,商誉的确定以购买法为基础。在不同的合并理念下,有不同的计量结果。现行会计规范要求基本采用“实体理论”。然而,无论是全部商誉法还是部分商誉法都采取“倒轧”的方式进行商誉的确认。 2.2商誉的后续计量 2.2.1商誉的计量方式结语 在商誉的计量中,新准则中只明确了对于并购日所确认的商誉的后续计量,却没有考虑并购双方因合并原因共享资源、结构优化等因素使期末商誉的价值大于期初价格的情况,也就没有对这方面做出规定。这可能导致不同企业的处理方式各异,以及对后续的财务报表的理解有所偏差。 2.2.2商誉的减值准备 在商誉进行减值测试时,新准则在计量单位、计量方式和计量时点所做出的规定可能出现在实际操作中有所障碍,从而影响其应该达到的效果。以下具体对上述几点进行分析: (1)计量单位:准则中采用“资产组”作为商誉减值准备的最小单元,然而准则对未对“资产组”做出明确要求,使得企业对其可以自行确定。 (2)计量方式:准则在折现率,预计使用年限等一些指标的选择上也未做出明确要求,但是在每年年末进行减值测试的情况下,因为每期间隔时间较短,如果企业每每根据市场条件对指标做出调整,会加重其负担,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3.对商誉会计的展望 3.1加强对合并商誉初始计量的把控 在公允价值计量的条件下,若让其更具有实际参考价值,就要降低人为因素的干扰,进一步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另一方面,加强人才培训,提高相关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令评估机构的水平更有说服力更有可靠性。同时,商誉采取公允价值计量时,要充分考虑当前最有力市场,参考可以获取的市场信息,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划分为不同层级,选择最公允的方式对商誉进行估值。 3.2完善减值测试的方法 减值测试的计量单位上:我国应该明确对于商誉最小资产组的定义,借鉴美国对此的规定,完善其确认条件和和最低可接受的限度。这样可以相对统一测试单元,对实际操作减少难度,也增大了相同行业的可比性,为会计报表的使用者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3.3加强信息披露 关于自创商誉的信息披露,可以在遵守新会计准则的要求下,利用表外披露灵活的特点,对其进行表外披露。这样从企业协同效应角度考虑,报表使用者可以更加全面衡量其对主体的影响情况。并且,当前仅仅在报表的权益列中对并购带来的商誉进行单独列报,一定程度限制了报表使用者对商誉相关信息的掌握,因此,还应该增设商誉披露项目。 4.结语 本文结合现阶段的我国市场情况,发现商誉会计在初始确认方面因为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实际操作有困难,从而提出完善相关评价机构的技术水平,提高计量的可靠性。后续计量上准则对负商誉和自创商誉方面没有涉及,并且在减值准备的时点、测试单元、计量方式上存在企业自主空间较大,可能出现账面与实际有出入,建议完善减值测试的方法。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S].200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王志宏.杜丽丽.商誉之惑:商誉的公允价值计量[J].财会月刊.2016.(31):66-69 [3]黄晨慧.商誉会计的初始确认及后续处理的研究[J].案例研究.2016.(12):112-115 [4]王超.上市公司对商誉计量.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月刊.2015.(10):16-18 [5]蒋倩如.张鸣.我国商誉会计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财会月刊.2015.(20):44-46 [6]吕鹏.师书丽.商誉计量以及减值测试的矛盾和影响研究[J].会计之友.2015.(10):60-63 [7]邵争艳.商誉会计变迁国际比较与启示[J].财会通讯.2015.(07):112-115

关于商誉若干问题的会计思考(doc 10页)

关于商誉若干问题的会计思考(doc 10页)

在正处于国有企业改革的阶段。随着企业改制、购并、资产重组和股份制合作等经济业务的不断发展,在资产评估中关于企业商誉的确认和计量问题已日益成为实务和学术界所关注的焦点。因此,对商誉会计理论和实践问题在传统做法上应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本文试图从对商誉定义的理解出发,对外购商誉、自创商誉和负商誉三个方面对商誉进行会计思考,并提出对商誉的理论认识和实务意见,仅供参考。 二、对商誉定义的思考 ⒈有关商誉性质的微探 关于商誉的性质,学术界有许多论述,比较权威的观点当属美国当代著名会计理论学家亨德里克森(Hendriksen)的看法。他在其专著《会计理论》中介绍了三个论点: (1).商誉是对企业好感的无形价值。(2).商誉是企业超额盈利的现值。(3).商誉是一个企业的总计价账户。 我们认为,上述3种观点从商誉特征或性质的不同方面研究了商誉,强调了商誉的某些特征、本质和计价方法。但三种观点之间并不矛盾,而是相互联系的,“对企业好感的价值”说明了商誉产生的原因,“未来超额收益的现值”说明了商誉的实质,而“总计价账户”则说明了外购商誉的计价方法。 2、对商誉定义的理解。 目前,会计界将商誉普遍定义为: 商誉是企业特殊的无形资产。商誉通常是指企业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或由于信誉好而获得了客户信任,或由于组织得当、生产经营效益高,或由于技术先进、掌握了生产诀窍等原因而形成的无形价值。这种无形价值具体表现在该企业的获利能力超过了一般企业的获利水平。 综合商誉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商誉本质上是能为企业带来超额盈利的无形资源。一般来说,商誉可分为外购商誉和自创商誉。外购商誉是指企业购并时购并方所支付的价款与被购并方净资产公允市价的差额。当这一差额为正时,称为正商誉。相反,当这一差额为负时,称为负商誉。一般情况下,我们所指的外购商誉是正商誉。外购商誉在实施合并以后,实质上就转化为外购企业的自创商誉。 三、对外购商誉确认与计量的会计思考。

商誉会计理论浅谈

目录 内容摘要 1 一、商誉的性质、构成因素和特性 1 (一)商誉的性质 1 (二)商誉的构成因素 2 (三)商誉的特性 2 二、商誉的会计处理 3 (一)自创商誉的会计处理 3 (二)购买商誉的会计处理 4 1.购买商誉的确认 4 2.购买商誉的计量 5 3.购买商誉的摊销6二、负商誉7 (一)对负商誉的存在问题的思考7 (二)对负商誉性质的思考9 (三)对负商誉会计处理问题的思考10 参考资料11

商誉会计理论浅谈 内容摘要:目前,随着企业改制、购并、资产重组和股份制合作等经济业务的发展,在资产评估中关于企业商誉的性质、确认和计量以及负商誉等问题,已成为实务和学术界所关注的焦点。因此,对于商誉会计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应该有更深入的探讨,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并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商誉、负商誉 一、商誉的性质、构成因素和特性 (一)商誉的性质 关于商誉的性质,主要有两种观点: 1、超额收益能力观点 该观点认为,商誉是指企业获取正常盈利水平以上收益的一种能力。在企业联合中,购受企业支付的买价高于所取得净资产的公允价值,是因为预计所取得的净资产能获取超过正常盈利水平的利润,即有商誉存在。美国学者指出:“如果一家企业有优越的盈利能力,即从企业购受者的观点计算,在现有有形资源的基础上有能力获取正常的或代表性报酬率以上的盈利,而且,这种优越的营利能力不是由诸如专利或专营权等专有的权利所确立,可以认为该企业拥有商誉或一般无形价值。 2、总计价帐户观点 中南财经大学的阎德玉教授认为:“商誉本身不是一项单独的会生息资产,而只是特殊的计价帐户,它表明该实体各项资产合计的价值(整体价值),超过了各项资产个别价值的总和即‘整体大于组成部分的总和’。”究其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发现,原来企业拥有许多未入帐的资产,如优秀的管理人才,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制度,忠实的客户和有利的地点等等。而商誉就代表了企业上述各种未入帐的无形资源。 实际上,上述两种观点并无冲突,超额收益能力观点说明了商誉的基本性质,总计价帐户观点则是对超额收益能力观点的补充和充实。商誉是企业的一种超额收益能力,但它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求其原因,是因为企业有一些未入帐的无形资源。从另一方面说,如果商誉作为总计价

关于商誉及商誉会计的思考毕业论文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 点" 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关于商誉及商誉会计的思考

目录 目录 (1) 摘要与关键字 (2) 一、商誉的含义及其特征 (3) (一)商誉的产生及含义 (3) (二)商誉的特征 (4) 二、商誉的确认 (4) 三、商誉的计量 (5) (一)商誉的价值计量 (6) (二)商誉的摊销 (6) 四、我国商誉问题的研究 (7) (一)我国目前商商誉会计处理的现状 (7) (二)完善商誉会计准则的建议 (7) 五、结论 (8) 参考文献 (9)

关于商誉及商誉会计的思考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商誉的会计问题一直是会计理论界的难题之一,但是他在社会中的地位却是越来越重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商誉的产生、含义以及特点,从此方面对商誉进行分析。其次,分析了商誉的确认与计量的问题,因为在这个问题上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存在着不同的处理方法,所以在此从自创商誉与外购商誉两个方面进行说明。接下来对国内外在商誉的摊销问题上不同的认识进行对比,然后根据目前国内的形式对这个问题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最后,负商誉的问题也是这些年商誉会计中存在的一个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是否对其进行确认的问题上,仍然存在着一些分歧,但是我们仍然要有一些方法对其进行处理,所以对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商誉自创商誉外购商誉商誉摊销

自从十九世纪末商誉在会计账簿上出现以来,商誉问题一直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学者的关注,无论是名家巨擎还是学林新锐,都试图在这一问题上一展才智,论述之丰,观点之多,分歧之大,是其他会计问题所无法比拟的.人类进入新世纪以来,知识经济的显著作用使得企业中的知识和智慧所形成的无形资产与日俱增,并且在企业总资产中的比例越来越大,这其中相当大的比例就是不可确定的无形资产——商誉,特别是在高科技企业中,商誉已逐步成为企业资产的主体. 本文对商誉的会计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细致的比较,相应提出了笔者的一些观点,并对我国的商誉研究及其规范上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完善商誉会计的理论研究起到一些指导作用。 一、商誉的含义及其特征 (一)商誉的产生及其含义 追本溯源,“商誉”一词最早出现于16世纪中后期,英国会计学家Leake在“Goodwill:It’s Nature and How to Value It”一文中,引用了1571年出现在英格兰的那句话:“我把我采石场的全部利益和商誉……都给了约翰·斯蒂文。”普遍认为,这是商业上关于商誉的最早记录。1859年,英国法官卡多佐(Cardozo)将商誉定义为:企业在从事经济活动中所取得的一切有利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商号等有关的一切,以及与企业有联系,并由它们能使企业受益的一切有利条件. 19世纪末,商誉问题引起学术界,尤其是会计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和广泛讨论。此时,商誉普遍被理解为能使企业获得更多收益的业主与顾客之间的友好关系。例如,1888年,英国一篇会计学术论文将商誉定义为:“……一个企业由于其顾客所持的好感并可能继续光顾和支持而得到的利益和好处。”这个概念在当时很有代表性。 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E.S.Hendriksen)在其所著的《会计理论》一书中,从会计的角度对商誉的性质作了以下三种解释,称作商誉的“三元理论”:(1)对企业好感的价值;(2)超额收益价值;(3)总计价帐户论。 各国对商誉的定义各不相同。英国第22号标准会计惯例公告(SSAP22)《商誉会计》将商誉定义为:“商誉是企业的总体价值与企业可分离净资产公允价值总额之差”,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第17号意见书(APB Opinion No.17)将商誉定义为“被收买公司的成本超过其可辨认净资产价值的差额”,这两种观点都是从超额盈利观和剩余价值观的角度对商誉进行定义的。而澳大利亚第18号会

浅析商誉会计【会计实务经验之谈】

浅析商誉会计【会计实务经验之谈】 一、商誉的内涵 学术界对商誉争议一直较大,代写论文最具权威的当属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对商誉性质作的三种解释,称作商誉的“三元理论”。一是商誉是对企业好感的价值。这观点认为商誉来源于有利的商业联系,良好的职工关系和顾客对企业的好感,这种好感可能起源于有利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口碑、独占的特权和好的经营管理水平等因素。当企业整体买价超过其各单项资产价值的总和,即认为超额支付的部分为这些无形属性的代价。二是商誉是企业超额盈利的现值。这里所说的“超额盈利”是指在较长时期内能获取较同业平均盈利水平更高的利润。因为短期超额赫利只能被认为是偶然利得,不能因此确认企业有商誉。对这一观点的解释是:人们之所以认为一个企业有商誉,是因为这个企业能够较为长久地获得比其他同行更高的利润。三是商誉是一个企业的总计价账户,“总计价账户”是继续经营价值概念和未人账资产概念的产物。继续经营价值概念认为商誉本身不是一项单独的生息资产,而只是特殊的计价账户,它表明该实体各项资产合计的价值(整体价值)。超过了它们个别价值的总和,即整体大于其各组成部分的总和。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从会计账户处理角度来看,未人账资产概念认为商誉是计量了未人账资产的结果,包括优秀的管理人才、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制度、忠实的客户和有利的地点等。 可见虽然用不同的字眼来表示商誉,但本质是一样的,即企业长期获得超额利润的能力,是企业的一项无形资产,是一项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商誉也是基于这一本质定义的:指企业由于处的地理位置优越,或由于信誉好而获得了顾客的信任,或由于组织得当、生产效益高。或由于技术先进、掌握了生产诀窍等原因而形成的无形的价值。这种无形价值具体表现在企业的获得能力超过了一般企业的获利水平。 二、商誉会计争论 1、商誉的人账问题商誉通常按照其:来源分为外购商誉和自创商誉。对于商誉人账争论主要包括商誉是否应该人账、人账价值的确定、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的人账等问题。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商誉与作为整体的企业有荚。因而它不能单独存在,也不能与

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

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 摘要:随着企业兼并、收购浪潮的涌起,企业产权交易日益活跃,商誉在数量上日益巨大,对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商誉所具有的特殊性质,其会计处理一直是会计理论与实务中最具争议的议题。本文首先从商誉的内涵出发,明确商誉的计量和确认,结合商誉的目前现状,对商誉会计进行思考,并给出改进的构想。 关键词:商誉外购商誉商誉处理 1 商誉的内涵 1.1 商誉的界限 商誉表示人与人之间一种良好、友善的关系。但在企业运动中,商誉是指能获取高于正常投资报酬率所形成的价值。具体地说,商誉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为企业带来超额经济利益却无法具体辨认的一种无形资源,其本质上为企业获取超额的能力。商誉的划分因形式而异,其中按照其来源不同,可将商誉分为自创商誉与外购商誉两种形式。其中自创商誉是基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经过企业自身的逐步积累和不断发展,为企业带来超额经济利益。而外购商誉是指在企业合并的基础上,通过向购并企业支付高于被购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时的差价款项。 1.2 商誉的特点 (1) 长期性 指商誉是企业通过参与市场竞争的长期、连续性活动逐渐形成的。企业要取得良好的社会评价,形成商誉知识产权,就必须经过大量的市场营销、技术创新、广告宣传、公关活动和优质服务等一系列的长期智力投入方能形成。而一旦形成,它又具有惯性特征,即可以在较长时间里发生无形的作用。 (2) 依附性 指商誉在无形资产中属于不可确指无形资产,它不能离开企业而单独存在,单独出售。它只有在企业整体出售成交,或整体合并成功后,价值才能真正体现。

企业财务制度规定,除企业合并外,商誉不得作价入账。商誉是由企业享有的而且不可分离的权利。企业的商誉是社会或他人包括同业竞争者基于对其生产、经营、服务标准方面品质的总体评价,而这种评价是通过经营者日常的市场交易行为与竞争活动逐渐形成的,是外界对企业的信用与名誉状况的客观认同。所以,商誉只能归属于某一特定的企业,离开了某一特定的企业,这种商誉就变得毫无价值。 (3) 经济性。 指商誉是与财产权相联系的权利。客观公正的评价与良好的声誉会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反之,任何对其商誉的诋毁、贬低行为,都可能使企业的经济效益下降,甚至可能导致该企业破产、倒闭的严重后果。因此,诋毁、贬低竞争对手商誉的行为,是一种侵权行为,是一种严重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2 商誉的确认和计量 商誉的确认是商誉计量、记录等的前提与基础,有关商誉会计处理的很多问题是由确认问题引起的,商誉按取得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自创商誉与外购商誉。自创商誉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能给企业带来未来超额收益的一项无形资源。自创商誉是否予以确认,一直是会计界颇受争议的问题。由于自创商誉通常具有价值不能可靠计量,以及所代表的未来超额盈利能力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等特点,出于可靠性和稳健性的考虑,各国会计准则都规定只确认外购商誉,而不确认自创商誉。 2. 1 外购商誉的确认 将外购商誊确认为一定的会计要素项目是对其进行会计处理的起点。目前世界各国确认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三种:(1)将外购商誉资本化为企业的永久性资产,以后时期不摊销;(2)将外购商誉资本化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在以后一定时期内系统分期摊销;(3)外购商誉不资本化为企业的资产项目,而是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中立即注销。 三种处理方法的分歧在于是否将外购商誉资本化。在我国,当控股公司购买

关于商誉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关于商誉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商誉是会计理论与实务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商誉对企业全部资产来说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如今经济发展的状况下,商誉作为现代企业中的一项重要无形资产,与企业的现实收益与未来发展关系密切。因此,企业商誉的价值越来越受到经营者与投资者的关注。但目前对商誉会计处理并不是很完善。研究商誉会计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特别是企业外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有助于企业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因此,我们要从商誉的特点到形成过程及现状再到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商誉会计;处理问题;解决对策 1.有关商誉会计的理解 1.1商誉会计的定义 商誉是指企业通过掌握先进的技术或优越的地理位置等条件获得客户的信任,在预期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潜在经济价值的。商誉会计主要研究商誉的确认、计量、财务处理、披露等与其有密切联系的商誉本质问题。 1.2商誉的本身的性质 对于某些事物的相对认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步骤,不同的时期对于商誉的概念与解析有所不同,其中关于商誉本身性质的理解,相对具有威慑力的解释是美国权威会计学者(亨德里克森)所阐述的《会计理论》文章中提到的三个概念,分别是“好感价值论”、“超额收益论”以及“总计价账户论”。以上所述的三个概念论被誉为商誉的“三元理论”。 “三元论”是从三个不同的方面介绍的商誉的本质。好感价值论是从资产的角度定义的商誉,但它只列举了商誉的特点却不能很好的解决商誉计价问题。超额收益论中说能够产生超额收益,但没强调其产生因素的多样化。总计价账户论是从方法的角度说明的商誉的计量方法,而并非定义。 2.商誉会计理论 2.1商誉的确认 商誉会计主要研究和解决商誉的确认、计量、账务处理、披露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商誉问题。商誉会计处理的很多问题由确认商誉开始。因此,商誉的确认尤为重要。商誉按其形成来源的不同,分为自创商誉和合并商誉。 2.1.1自创商誉 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自身创立和积累起来的各种优越条件和无形资源,并且可以使企业获得更高的收益。对自创商誉的确认,虽然承认自创商誉的存在,但各国会计准则都没有明确规定,会计界对自创商誉的处理态度一般是不进行确认和计量。 2.1.2合并商誉 也称购买商誉,是在企业合并时,并购企业支付的价款与被并购企业各项资产负债的差额。如果合并商誉差额为正就会形成正商誉,合并商誉差额为负即负商誉。合并商誉产生于企业的合并且所占收购价格比重越来越大,可以将其作为一项资产确认,或将其注销作为收购企业股东权益的减少。 2.2商誉的计量 由于没有对自创商誉计量的相关规定,因此,商誉的计量其实就是合并商誉

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

-- 11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 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 摘要:新经济时代,商誉在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商誉的确认与计量则成为会计核算中的一大难题,因此对于商誉会计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应该有更深入的探讨,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并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发展作出贡献。本文以商誉的定义、性质、构成为基础,对自创商誉、外购商誉、负商誉做一些分析。 关键词:商誉;自创商誉;外购商誉;负商誉;减值测试 ? 在经济飞速发展,知识经济的贡献与影响与日俱增的知识信息时代,企业改制、购并、资产重组和股份制合作等经济业务是日益频繁。由于商誉在这些经济业务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所以,对商誉在企业中的的确认和计量以及其账务处理问题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而商誉问题的研究在会计学上是争论不休的,以至于有学者说:“会计学界争议最大,讨论时间最持久,至今仍有意见分歧,恐怕莫过于‘商誉’”。那么在现今社会,我们在商誉问题上的争论主要有:商誉性质的不同认识、自创商誉是否进行确认、外购商誉的计量问题及负商誉是否存在等。关于这些问题,本文将会进行一些探讨和分析。 一、商誉理论概述 (一)商誉含义的理解 商誉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世纪晚期,开始出现在企业会计账簿上的商誉,反映的并不是业主与顾客之间的友好关系或导致超额利润的一切因素,而是企业产权交易过程中实际交易价格与企业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尽管早期人们对商誉的会计处理带有一些无可奈何的意味,但商誉概念的产生,在会计发展史上可以说是一场革命。因为商誉概念在会计上取得合法身份后,其他的无形经济要素如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等也相继得到了合法认可,人们的认识由量变达到质变,于是无形资产的概念也应运而生。 贵州大学国资处的胡北忠在《商誉计量及财务处理浅析》中说:“从企业经济发展来看,商誉是企业拥有或控制但无法具体区分,能够对企业收益产生影响的各种要素的综合资本化价值。”商誉是反映企业良好的盈利能力,是企业创造超额收益的能力。美国FASB将商誉界定为:一种不能独立于企业整体而存在,无法具体衡量其形成所需的成本,且其价值不能单独计量、不能独立出售的无形资产。从各种定义来看,商誉是依附企业而存在的,是能够给企业带来利益的资产。由于商誉是企业各种未入账的不可单独确认的无形资源的混合,这就决定了商誉是与企业联为一体不可分的。因为它不能独立存在,具有附着性特征,与企业的有形资产和环境紧密相连。它既不能单独转让、出售,也不能以独立的一项资产作为投资,所以,它只能依附于企业整体。 (二)构成商誉的主要因素 由于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在会计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虽然商誉的构成要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构成商誉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15项:(1)杰出的管理队伍;(2)优秀的销售组织;(3)竞争对手管理上的弱点;(4)有效的广告;(5)秘密的工艺技术或配方;(6)良好的劳资关系;(7)优秀的资信级别;(8)领先的员工培训计划;(9)在社会中较高的地位;(10)才能或资源的发现;(11)优惠的纳税条件;(12)有利的政府政策;(13)与其他公司的良好协作;(14)占有战略性的

论文--商誉会计若干问题的讨论

商誉会计若干问题的讨论 一、商誉的形成 商誉一词最早出现于16世纪中后期,英国会计学家Leake在“ Commercial Goodwill”一文中对商誉的最早记录。初期商誉指企业在从事经营活动中所取得的一切有利条件。在1901年英国的税收专员案中,法院将商誉定义为“形成习惯的吸引入的力量”、“企业的良好名声、声誉和往来关系带来的优势。”19世纪末,英国一学者将商誉定义为“一个企业由于其顾客所持的好感并可能继续光顾和支持而得到的利益和好处”,这个概念在当时很具代表性,即认为商誉是指业主与顾客之间的友好关系。在20世纪,商誉进一步演变为导致超额利润的一切因素。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商誉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现在对商誉的一般定义为:商誉通常是指一个企业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或由于信誉好而获得了客户的信任,或由于组织得当、生产经营效益高,或由于技术先进、掌握了生产诀窍等原因而形成的无形价值,是企业能拥有或控制的、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超额经济利益的潜在经济价值,这种无形价值具体表现在该企业的获利水平超过了一般企业的获利水平。商誉按其形成来源不同,分为自创商誉和合并商誉。自创商誉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自己创立和逐渐积累起来的能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经济资源。合并商誉也称外购商誉,是企业合并过程中形成的并购企业支付的价款与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如果合并商誉确认时的差额为正即形成正商誉;如果合并商誉确认时的差额为负即形成负商誉。 二、对商誉本质的思考 商誉的经济含义是企业收益水平与行业平均收益水平差额的资本化价格。它是由顾客形成的良好声誉、企业管理卓著、经营效率较好、生产技术的垄断以及地理位置的天然优势所产生的。 商誉能为企业创造间接的经济效益。它之所以作为一项资产具有价值,正是因为它的这种效益性特征。它是企业收益水平与按社会平均收益率计算的差额的资本化价格。人们通常是采用资本化率把企业超额收益还原求得商誉价格的,而资本化率实际上又是投资(投入资本)报酬率,企业超额收益经过还原所得的就是创造这种超额收益的资本

商誉会计的困惑、思考与展望

商誉会计的困惑、思考与展望——商誉会计专题学术研讨会观点综述 发布时间:2011-01-10 浏览人数:1995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商誉的价值及其重要性日益凸现, 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全球并购浪潮风起云涌, 商誉成为企业并购中不可回避的焦点问题。国内外学者曾从不同角度对商誉问题进行过大量研究, 但由于其特殊性与复杂性, 使得商誉至今仍是困扰会计界的难题之一。 2010年6月26日, 由中国会计学会主办,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企业兼并重组研究中心承办的“商誉会计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交通大学 国际会议中心成功召开, 这是国内首次商誉会计专题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得到了财政部会计司、会计实务界及兄弟院校会计学知名专家的大力支持。会计学会副秘书长周守华教授、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冯卫东副主任、财政部会计司王鹏处长、以及来自会计学会、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证监会、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厦门大学、暨南大学、湖南商学院、江西华泰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及北京交通大学经管学院的师生共30多位代表出席会议。 本次研讨会由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企业兼并重组研究中心主任张秋生教授主持, 会计学会副秘书长周守华教授致开幕词。厦门大学会计系杜兴强老师、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杨辉老师、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李玉菊老师、江西华泰会计师事务所尉然先生、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洪金明老师、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冯卫东副主任、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谢纪刚老师、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沈洪涛老师、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门瑢老师、湖南商学院朱开悉老师分别作了主题演讲。 本次研讨会采用主题演讲与圆桌讨论相结合的形式, 围绕商誉 的本质、商誉确认、商誉计量及商誉相关信息披露等问题展开研讨。研讨会评选出优秀论文5篇, 分别是杜兴强的《商誉的性质及对权益计价的影响——理论分析与基于企业会计准则( 2006) 的经验证据》, 谢纪刚、杨志海、张秋生的《我国上市公司合并商誉中合并成本的公允价值计量》, 冯卫东的《知识经济下商誉·企业并购商誉会计问题研究——基于企业资源观视角》、李玉菊的《有关商誉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探讨》、徐玉德、洪金明的《商誉减值计提动机及其外部审计监管——来自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 一、商誉的本质与要素归属: 理论视角与经验证据 根据美国在线辞典(M-Wonline Dictionary) 对商誉的定义, 商誉(goodwill)一词最早出现在12世纪。商誉是一个具有持续魅力的研究论题, 几个世纪以来, 曾经有不少学者和学术团体分别从法学、经济、会计学角度对商誉问题进行过大量研究。但目前对商誉的认识仍存在很大差异, 主要有“好感价值论”、“无形资源论” 、“超额收益论” 、“协同效应论” 、“总计价账户论”等。多年以来, 由于对商誉本质的争议, 直接导致了确认和计量方面的困惑。商誉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是资产? 费用? 负债? 能力? 还是超额收益? 应当以何种会计要素加以确认? 对此参会代表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与辩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