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药物研发创新新选择

天然药物研发创新新选择
天然药物研发创新新选择

战略联盟――天然药物研发创新新选择

近年来,随着从化学合成物中发现新药的难度加大,成本提高,周期延长,加之化学合成药物毒副作用较大,“回归自然”、“绿色消费”的理念开始日益风行。在全球回归自然的趋势下,天然药物在国际上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成为跨国公司不断投入巨额资金进行新药研发的重点领域。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相继大幅度提高了对天然药物的研发投入和支持,并将战略重点聚焦中国,纷纷在中国建立研发、生产基地并与中国的科研机构开展合作联盟。如全球第四大制药企业瑞士诺华制药公司正与国内最大的天然植物药研究基地――上海药物研究所继续开展一项为期三年的合作计划,双方将通过技术交流,资源共享,来加强从天然产物中研发新药的合作。而葛兰素史克、默克、强生等国际著名药企也与上海药物研究所有所合作。与此同时,国内的医药企业也开始大力推动天然药物的研发进程。如和记黄埔医药(上海)有限公司一期投资3000万美元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创建了中药现代化研发生产基地,并先后与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东北师范大学等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而欲打造“现代植物药旗舰”的浙江康恩贝集团,其旗下的浙江康恩贝药品研究开发有限公司也先后与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浙江省医科院、上海医工院、四川抗生素研究所、浙江大学、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等数十家国内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为各研发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和后续开发创新能力。

可见,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制药企业,在天然药物研发创新的过程中,都不约而同的采取了与科研机构进行合作联盟的形式,这暗示着天然药物研发创新模式正逐步发生转变,以战略联盟来推动技术创新,企业积极主动地与相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建立产学研长期有效的合作制度和模式,成为天然药物研发创新的新选择。

实行战略联盟,进行天然药物的研发创新工作,无论是在资金来源、人才利用,还是在风险降低、技术提高上都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首先,天然药物的研发工作是一项需要多组织、多学科、多领域联合参与的高科技系统工程。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企业,不管其财力、技术实力多么雄厚和强大,都不可能拥有或开发出所有前沿高新技术。而科研机构,虽然拥有较强的软硬件资源及研发人材优势,却往往苦于资金不足,无法较好的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化。因此,不论是制药企业还是科研机构,在客观上都不可能走完全“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所以在制药企业与科研机构间实行战略联盟,由企业为科研机构提供资金,科研机构为企业进行新药的研究和开发、工艺革新等项目,实现研究和开发领域资源上的纵向优化整合,既可以拓宽企业科研成果来源的方式,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也可以缓解科研机构研发资金不足的弊端,促进科研机构的研发力度。可谓“一举多得”,“优势互补”。

例如诺华公司与上海药物所的合作。在合作中,诺华公司提供资金、设备、数据库程序,上海药物所则负责从具有免疫、抗癌、中枢神经系统和糖尿病治疗功效的中国药用植物中分离新化合物。最终再经诺华公司先进的系统筛选,从中发现具有相关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以用于进一步的新药研究。而研究成果则根据协议由双方共同分享。

其次,药物的研发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的工作。进行有效的风险分散也是药物研发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环。实行战略联盟,可以集中多方智慧和力量,有效地发挥联盟中各成员的技术专业化分工优势;在核心技术能力的交换与分享中,可以不断提高研发能力与技术创新的成功率,从而缩短研发周期,降低技术风险。同时,由于联盟内成员可以最大限度的利

用双方的技术、设备和研究人员,从而可以减少企业对固定资产与研究人员的投入,也就降低了企业的生产研发成本。可见,战略联盟是规避研发创新风险,实现研发成果共享的一个有效方法与选择。

再次,实行战略联盟,尤其是与国外制药企业或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可以有效提高我国天然药物产业整体的研发实力与竞争能力。不可否认,国际制药企业在技术领域一直保持领先地位,其药物研发的理念、技术及标准等都有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之处。因此,与国外的制药企业或科研机构开展战略联盟,可以有助于我们及时获取国外最新的科研信息与研发理念;有助于引进国外最新技术和人才资源,提高我国现有的技术标准和科技含量;有助于我国搭建国际化新药研发创新平台,加速我国医药产业的国际化进程,从而提高我国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但值得关注的是,在与国外医药机构进行战略联盟的同时,我们也将面临“洋中药”抢夺中国市场的危机,而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也将面临重大挑战。如诺华与中国军事医科学院等单位合作研制的抗疟疾新药“蒿甲醚”,截至2002年已经获得包括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欧盟等49个国家和地区的复方药物发明专利权。但相关学者指出,尽管这种合作新药研发的知识产权为中外双方共享,但事实上在这种合作过程中中国医药产业难免有所损失。因为国家为发展医药产业,在一些基础性药物研发方面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但由于国内相对弱小的制药工业难以继续跟进具体项目的研发,使得科研成果基本沉淀在研究单位,而这些研究单位一旦与国外制药企业开展战略联盟,就相当于将国内制药工业还没有享受到的成果白白“送”到了国外制药企业的面前。所以,在实行战略联盟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以维护我国天然药物的合理研发及自身利益。同时也要注重加快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化,为我国天然药物的研发创新提供一个优良的发展环境。

综上所述,在天然药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化的今天,单个医药生产企业或医药研发机构仅仅依靠自身力量求生存,谋发展,已越来越不适应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有效维护双方权益的前提下,医药生产企业和研发机构之间建立战略联盟,重新整合及合理配置双方的资源优势,在竞争中求合作,在合作中去竞争,将对推动我国天然药物产业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天然药物化学研究与新药开发-胡国强

天然药物化学研究与新药开发 姓名:曹宁专业:药理学学号:104753141002 摘要: 自从有人类历史以来, 天然药物一直是人类防病治病的主要来源。天然产 物是自然界的生物历经千百万年的进化过程通过自然选择保留下来的二次代谢产物, 具有化学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和类药性。临床上应用的许多药物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天然产物, 如天然产物可作为药物半合成的前体物、药物化学合成的模板以及为药物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在20 世纪80~ 90 年代, 由于受高通量筛选和组合化学的影响, 天然药物的研究一度进入低谷。近10 年来天然药物化学在新药研发 中的作用又重新受到科学家的重视, 天然产物已成为发现治疗重大疾病的药物或重要先导化合物的主要源泉之一。现就天然药物化学在新药开发中的作用进行了回顾与总结, 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天然药物化学; 新药研发; 回顾与展望 21 世纪是世界制药工业充满生机和剧烈竞争的世纪, 我国制药产业由于研发 能力严重滞后等原因, 许多制药公司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选择。制药产业是国际公认的国际化朝阳产业, 药品是国际贸易交换量最大的15 类产品之一, 也是国际贸 易中增长最快的5 类产品之一。药物作为保障人类生命与健康的特殊商品, 也决定了药物研发过程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因此药物制造业成为高投入、高风险、高科技、长周期, 但是高利润的产业。由于世界各国法律赋予新药的特殊地位使其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垄断性质, 同时新药开发并成功上市往往为药厂带来极其巨大的利润, 所以开发新药是世界各大药企争取市场份额、扩大利润的重要途径, 寻找新的先导化合物开发新药被各大制药企业视为生命线。目前合成药物开发难度越来越大, 表现在开发费用激增、周期延长、成功率大幅下降、造成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等, 所以科学家又重新将新药开发的目光关注到天然产物上, 尤其是天然抗癌药物紫杉醇( tax ol) 的发现更使科学家对从天然产物中发现新药充满了信心。地球上存在的25~ 35 万种高等植物一直是药物的主要来源, 至今世界上仍有约75% 的人口主要 依靠这些高等植物作为最基本医疗保健来源, 植物提取物是国际天然医药保健品市场上一种新的产品形态[ 1]。自然界的生物在其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合成了许许多多结

天然药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与途径

天然药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与途径 摘要:本文从领域、层次、保护、效益、研究等方面概述了天然药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简述了从扩大药用部位、从民族民间药中开发新资源、利用现代技术研究药物开发新药等途径开发利用天然药物资源。 关键词:天然药物,开发利用,原则,保护,研究,途径,新药 天然药物:是指来源于动植物及其它生物(如微生物、海洋生物等),具有明确治疗作用的单一成分或多组分药物。与传统的合成药物相比,往往具有结构新颖、活性高、副作用少的特点,是制药工业中新药研发的重要资源。天然药物资源范围广范,可以不受什么中医理论的指导,也可以从未在民间应用过,只要是来源于天然产物即可。 1.天然药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 1.1 天然药物资源的开发的多领域、多层次发展 天然药物资源的开发要遵循多领域、多层次的方向发展,才能发挥资源的要用效益、扩大资源的经济效益。 天然药物的多领域发展包括: ①产品开发:以药物开发为中心任务,开发各种药物制品,如保健食品、天然色素、香精等; ②全面利用:有效利用天然药物的各种有效成分,提高资源利用率,如药材的根、茎、叶、花、果实等 都要尽可能加以利用; ③方法手段多样:要利用各种方法手段研制利用资源,如通过提取、加工、精制等工业措施制作药物。天然药物的多层次是指开发利用过程中从原料生产到产品生产的不同侧重或阶段,一般分为三级。 ①一级开发或初级开发:以生产药材为主,将资源经开发和产地加工,形成资源产品; ②二级开发:以发展中药制剂和其他制剂产品为主; ③三级开发:以开发天然药物化学产品为主。 1.2保护和利用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天然药物资源是有限的、动态变化着的自然资源,属于可更新资源, 能借助生长、繁殖而不断自我更新, 维持一定的储量。如果超出其自然更新能力的限制去利用它, 就会造成动植物数量减少, 分布区缩小, 资源枯竭, 并因此带来极为不利的社会—经济后果。从某种意义上讲, 合理开发利用药用动植物资源, 根据药用资源在生态环境中的生长规律, 有计划地合理利用、提高资源的再生增殖能力, 也是对资源的保护, 而保护则是为了永续利用。任何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皆会加剧资源的减少甚至灭绝。因此,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制定合理、有效的政策措施,以保护为主,保护和利用相结合,走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之路。 长期以来,人们在开发天然药物资源的过程中行掠夺式的过度采收, 致使很多资源蕴藏量下降, 甚至耗竭, 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一些种类濒临灭绝。据2007年度世界濒危物种名单显示, 有16306种动植物面临灭绝的危险, 而已灭绝的物种达到785种, 另外有65个物种已经在自然界难觅踪迹。近年我国的药用植物, 如甘草、三叶半夏、紫草等多种资源量普遍下降, 影响医疗用药。峨嵋野莲、八角莲、杜仲、野山参等30多种植物, 因野生资源稀少而无法保证商品需求。现在我国处于濒危状态的近3 000种植物中, 用于中药或具 有药用价值的约占60%—70%[1] 。对天然药物资源的无序开发更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过去内蒙古、新疆、

世界天然药物发展现状分析

世界天然药物发展现状分析 天然药物可以说是伴随人类社会存在而存在。十八世纪以前是人类疾病的主要治疗剂。随着十九世纪现代医学及化学制药工业的迅速发展,天然药物逐渐失去人们的重视而萎缩,特别在西方世界这种情况更加严重。 近20年来天然药物在世界范围的“回归大自然”的呼唤中苏醒,并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和发展。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活性成份成药或改造结构获取新的化学药品一直也是化学药品的重要来源之一,本文重点谈及的是多种天然成份组合应用的药物。 由于受气候、环境、社会、经济、饮食等因素的影响,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免疫功能障碍性疾病、环境污染疾病、肿瘤、药源性疾病、外伤及营养过盛或营养不良性疾病、老年性疾病明显增加,疾病从治疗型向预防型转变。现有化学药品未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要。 随着疾病谱的变化,整体医学的崛起:医学界越来越认识到治疗应强调整体的健康观;治疗的出发点是激发自然治愈力;治疗疾病的主角是患者自身,治疗者不过是援助者;应综合应用各种疗法,这与我国中医药的学说相通。中医药学也是极其强调治病的原则是整体调节,把治病的着眼点放在培育调动人体的正气上。 现化代学药物疗效不佳或某些药物的副作用与耐药性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又开始把视线投向天然药物。 世界卫生组织在1976年召开的第29届世界卫生大会上通过的第72号决议里首次强调了传统医药对人类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呼吁各成员国予以重视,这无疑对天然药物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以后的各次会议及相尖的专业会议上一再强调开发应用传统药,加强传统药的管理、安全性研究。WHO 与美国芝加哥的依利诺斯大学药学系合作开展“药学科学合作研究计划”并在那里建立了草药库。1997年出版了WHO草药汇编,收载了全球不同地区广泛使用的草药。 据统计,1997年全世界药品市场总值近3000亿美元。美国占近30%,欧洲近28%,亚洲近26%(日本占20%,南韩、中国等近6%)。从1990年开始到1995年欧共体与美国、日本就医药制品中的技术要求和规定进行了协调,并建立了“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规范国际协调会”,争取医药技术在三个不同区域统一化。一旦达成协议,这三个地区中的任一国家所完成的新药上市前的全部测试工作,可以得到三个地区的共同承认,这一做法得到WHO的支持并要向非联盟地区推广。可以说这三个地区是全球药业的代表性地区,因而有关天然药的发展情况也以这三个地区为主介绍。

中药与天然药物

中药与天然药物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中药与天然药物 第一节中药与中药学 一.药物的分类 1. 在现代医学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 (1).化学合成药物(西药) 合成药:阿司匹林,奥美拉唑 半合成药:蒿甲醚,头孢氨苄 抗生素:青霉素,红霉素 直接提取:麻黄素,紫杉醇 (2).生物制品:干扰素,球蛋白 (3).天然药物:各种银杏制剂,人参皂苷制剂 (4).草药(民间使用的药物):黄花蒿(青蒿) 2.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 (1).中药:人参 (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2).草药:黄芩茎叶(清热解毒) 3. 民族药: 藏药,蒙药 二、中药的起源及资源 《诗经》中载药50余种;公元前 770~220年,《山海经》载药139种;公元前 221~公元265《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公元659年《唐本草》收药844种;宋代,《证类本草》收药1445种;1596年,明代《本草纲目》收药1892种;1765年,清代《本草纲目拾遗》记载药物2913种;1977年编成《中药大辞典》收药5767种;《新华本草纲要》6000种;《中国中药资源》载录12727种.

三、中药学的研究范围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味中药的来源、性味、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1.中药的药性 药物的性味和功能称药性。中药的药性: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等 2.中药的四气(四性) 中医将病分为热性病和寒性病,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治疗作用将中药分为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如,石膏、黄连、栀子等治疗热性病具有寒凉性质、附子、干姜等治疗寒性病,具有温热性质。 寒性、凉性中药具有清热泻火作用、温性、热性中药具有温里散寒作用。 寒凉药物属阴,温热药物属阳。寒与凉,温与热只是程度上的差别 如果不了解药性,治疗热性病用热药,治疗寒性病用寒药,必然会产生不良后果 3.中药的五味 辛、甘、酸、苦、咸称中药的五味,不同的味有不同的治疗作用,味是表示中药作用的标志。辛:发散、行气、行血。如麻黄、桂枝治风寒表证,木香、红花行气行血 甘:补益、和中。如人参、黄芪补益元气,甘草、大枣调和脾胃、调和药性 酸:收敛、固涩。如五味子、山茱萸敛汗涩精,五倍子涩肠止泻 苦:燥湿、泻降。如黄连、黄柏清热燥湿,大黄泻下 咸:软坚、泻下。如海藻、瓦楞子软坚散结,芒硝泻下通便 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中药的气和味要综合应用,气味相同作用类似,气味不同则作用不同,气同味异或味同气异,则作用也不相同。 如麻黄薄荷同为辛味药,辛能发散,具发汗解表作用。麻黄性温,用于风寒表证.薄荷性凉,用于风热表证。 4.中药的升降沉浮

药学研究的过程及策略

研发过程需要经过药物的设计与筛选、化学合成与改造、药剂学与药动学研究、工艺与制剂、质量检测与控制、安全性与临床评价、市场反馈等等许多步骤,面临问题复杂。 按照工作内容的不同可将新药研发分为四个阶段:发现和甄别、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新药申报及后续工作。 第一、发现和甄别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包括药品制备和初筛),发现和筛选药物来源。 第二、临床前研究包括为了确定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所作的实验和动物试验及其准备工作,既药学、药效、药理和毒理并进行临床申报。 第三、临床研究包括I(初步临床药理学研究、人体安全性研究),II(治疗作用初步评价、安全性研究,III期临床试验及其准备工作(扩大临床试验、特殊临床试验、补充临床试验、不良反应观察)。 第四、新药申报及后续工作包括新药申报,以及由于SFDA(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新药申报进行复查所要求做的额外工作。 新药的研发过程共有六个阶段: 1、新化合物实体的发现 2、临床前研究 3、研究新药申请(IND,即申请临床试验) 4、临床试验+临床前研究(继续)补充 5、新药申请(NDA) 6、上市及监测 其中临床研究主要包括 2.1 化学合成:提供足够量的化合物(药物)作为临床前试验、临床研究、小规模和大规模制剂制备,每一步必须进行质量控制和验证。 2.2 生物学特性:药理学、药物代谢、、等毒理学 1)目的:判断一个化合物是否具有适当的安全性和足够的有效性,使之继续成为一个有前景的新药,必须获得有关如何吸收、在体内的整个分布、积蓄、代谢和排泄的情况以及如作用于机体的细胞、组织和器官。要由普通生物学家、微生物学家、分子生物学家、生物化学家、遗传学家、药理学家、生理学家、药物动力学家、病理学家、毒理学家、统计学家等参与共同完成。 2)药理学:评价化学物质的生物活性和确定药物作用机理。 3)生物学特性——药物代谢 4)生物学特性——毒理学 2.3 处方前研究,包括物化性质、溶解度、分配系数、溶解速率、物理形态、稳定性等。 3、新药研究申请 (Investigational New Drug Application, IND) 1)递交申请(临床研究方案) 2)FDA审核 4、临床试验,一般包括三期临床试验和研究,每期的病例数国家有明确的规定,时间大约需要2-6年时间。 5、新药申请(NDA):在临床前和临床研究完成以后,可以提交新药申请(NDA)以求获准上市新产品。 6、上市及监测:第四期期临床研究和上市后监测,然后有相应的报告必须提交,并在一年的时候提交年度报告。 二、面向21世纪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的思考 1. 加强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研究,从中寻找一类新药 1805年从阿片中分离出吗啡标志着单体化合物作为新药来源时期开始。近年来,从天然产物中研究开发新药,最引人瞩目的成果当算紫杉醇,1992年批准上市,作为治疗卵巢癌的首选药物。近70年来,我国先后研制出70余种高特新药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中,两个举世公认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麻黄素和青蒿素,都是从我国常用中药发掘出来的。对天然药物进行深入的化学与生理活性的研究,从而发现临床上有用的原型药物,存在着极大的机遇,发现具有开发前景的新类型结构化合物作为先导化合物,经结构修饰和改造,寻找疗效更高、结构更为简单,并且便于大生产的、安全有效的候选化合物,再经临床验证判断这个化合物是否能成为新药而上市。据报道,现在临床用药一半来自天然产物及其衍生物。如吗啡研究发展了异喹啉类生物碱的研究,导致了镇痛药杜冷丁的发现。我国学者从实践中总结了宝贵经验,归纳上升到理论(1)生物同型基取代说,(2)活性成分相结合,(3)受体假说,(4)药物潜伏化,(5)中草药有效化学成分配位化学学说,并获得一些成果。总之,从以上多种途径拓展了由中草药有效成分创新的广阔领域,成功率高。它是当今摆脱我国西药研究以仿制为主的被动局面的出路所在。此外,有关近代生物转化和生物合成理论和技术,也应认真汲取,以开阔新药研制思路〔6〕。 2. 进行新药的二次开发 对过去研究方面得出的一些不太成熟的成果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总结,选择有潜力的苗头进行二次开发。从分离出混合组分作为药物的可以进一步把各个单体分开,分别检验其疗效,然后或者单用,或者用化学单体组方。如抗感染的双黄连和抗风湿性关节炎的白芍总甙〔1〕。又如最近报道的常用中药黄芪通过系统成分分析,从黄芪总皂甙分离出21种成分,其中黄芪皂甙Ⅲ、Ⅳ、Ⅵ治疗心力衰竭有效,以黄芪皂甙Ⅳ疗效最佳,可能成为新型的非洋地黄类强心药物。又据最近信息,美、韩从高丽参发现一种全新成分人参甙Rf,可能作为新型非成瘾性高效止痛剂〔6〕。 3. 从古方、验方研究开发中药新药 古方、验方通常是千百年来临床经验总结,许多方剂疗效确切,这是我国的优势,是新药研究的前提。从临床、药理证明青黛是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当归芦荟丸”的有效单味药,从中分得有效成分靛玉红,再经结构改造合成了“异靛甲”,其疗效更高,毒性更小。陈竺教授等对民间用于治疗淋巴结核、皮肤癌等有效的验方(含砒霜、轻粉、蟾酥)逐一筛选,从复方到单味中药砒霜,又到化学纯三氧化二砷,终于研制成功“以毒攻毒”的“癌灵一号”注射液,创造了白血病临床治疗的“人间奇迹”。 4. 加强中药有效部位研究,提高中药新药研制水平 中药有效部位研究,可为相关学科的融合渗透提供新的增长点和新领域,创造有中国特色的新医药学。 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是中药复方,它是中医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体现了中医治疗重视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等整体观、系统论和辨证施治的法则,是多系统、多靶点和多层次发挥全方位药效作用的治疗方法,所有这些都非单一成分所能概括达到的。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开发中药复方的有效部位能较好地显示这种优势和特色〔4〕。 乔延江等从化学的角度对有效中药复方研究进行了全面的探讨〔7〕。因为复方药效不仅与药效物质或药效物质群有关,而且与辅助成分也有关。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行所谓的多模式、多指标控制体系的研究工作。化学模式识别被认为是较理想的方法之一,用化学计量学的方法关联化学数据阵与药效数据阵,确定可用于复方质量控制的模式,并对未知样本进行识别。直接试验方法应用于中药复方全方筛选、优化研究取得了可喜的结果;直接试验设计运用蒙托卡洛方法,在规定的实验域内随机模拟取点,结合药效实验,经分析、整和、比较、评价等操作,最终确定“最优”复方确定复方有效部位,探讨有效部位的主次(即有效部位的君、臣、佐、使),建立复方量效关系,对有效部位中主要药效物质基础或者主要药效物质群的研究是中药复方化学研究的重点,也是探明中药复方配伍规律、药效作用机制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出组方合理、工艺先进、高效安全、体现中医药特色的中药新药,推动中药走向世界。 5. 将生物技术应用于中药新药的研究 应用生物技术特别是基因工程,对于开发新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药化学成分代谢关键酶的基因调控、发酵培养条件的调控,可以大大增加有效

关于中药_天然药物新药研发立题问题的几点讨论

Casey等研究认为,有排卵型功血月经量过多可能是子宫内膜 ET释放相对减少引起的,而无排卵型功血的出血量增多可能是子宫内膜ET释放绝对不足引起的[4]。在无排卵功血患者的子宫内膜上,血管紧张素活性明显降低,放射自显影表明其受体水平亦明显降低,在血管旁的低水平表达导致螺旋动脉发育较差,血管收缩能力降低,导致月经过多,出血时间延长和不规则出血[5]。 本文结果表明,芪术功血宁颗粒能显著降低不完全流产模型大鼠的子宫出血量,使全血黏度与血浆黏度及红细胞压积值均降低,提示该药治疗子宫出血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子宫局部微循环,促进子宫内膜的修复有关;并且芪术功血宁颗粒能增加血浆中ET与Aò的含量,加强子宫血管的收缩,从而达到减少出血的目的。 参考文献 1Chen B H,C i ud ice LC.Dysf un cti onal u t eri ne b l eed i ng.W est J M ed,1998; 169(5)B280 2王晓东,赵军宁,张白嘉,等.药物致早孕大鼠子宫出血模型的建立.中国药理学通报,1999;15(2)B182~183 3肖碧莲,高纪,马丽媛.月经血量的测定方法.中华妇产科杂志, 1980;15(3)B159~160 4Cas ey m,l M acdonal d Pc.The endot heli n-parathyroi d ho m one related pro-tei n vas oacive pep tide s yste m i n hua m n endo m etri um B modu lati on by trans-f or m i ng gro w t h f actor-B.H um Reprod,1996;11(6)B62~82 5杜建层,郝国荣,庞义存.血管活性物质与子宫出血关系的研究进展.中国妇幼保健,2006;21B570 学术论坛 关于中药、天然药物新药研发立题问题的几点讨论* 张晓东1,张磊1,潘国凤2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北京100038;2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100700) 摘要根据现行药品注册法规背景下相关的要求和规定,结合在中药、天然药物新药审评过程中遇及的各类情况,对当前申报的中药、天然药物新药品种在立题方面存在的常见问题进行了梳理,并就有关见解和观点进行分析讨论。 关键词中药新药;天然药物新药;立题 立题是中药、天然药物新药研究开发的根基和轴心,整个新药研究工作都要立足并围绕立题展开;立题目的是否合理,立题依据是否充分是关乎中药、天然药物新药开发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新药研发的立题问题倍受人们的关注。对当前中药、天然药物新药开发立题方面存在问题的梳理和分析,需要基于对现行药品注册管理法规和技术指导原则中关于中药、天然药物新药开发立题目的与依据方面具体要求的了解掌握,以及对现行药品注册管理法规背景下中药新药研发立题基本要求的剖析和解读。 根据现行5药品注册管理办法6附件一的规定,3号申报资料为新药立题目的与依据,要求中药、天然药物制剂应当提供处方来源和选题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或生产、使用情况的综述,以及对该品种创新性、可行性、剂型合理性和临床使用必要性等的分析,包括和已有国家标准的同类品种的比较;中药还应提供有关传统医药的理论依据及古籍文献资料综述等。同时,现行药品注册管理法规背景下,对中药新药研发立题在符合中医药理论,重视临床应用基础,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关注资源、环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基本要求[1]。 根据现行药品注册法规背景下相关的要求和规定,结合我们在中药、天然药物新药审评过程中遇及的各类情况,本文拟对当前申报的中药、天然药物新药品种在立题方面存在的常见问题进行梳理,并就有关见解和观点进行分析讨论。希望能为有关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1中药、天然药物新药研发立题的实质 现行药品注册管理法规要求对新药研发立题的目的与依据进行详细的说明。撰写立题目的与依据不仅仅是完成申报资料的撰写要求,保证申报资料的完整性,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撰写过程中完成一个重要的立题调研工作过程。一个具体中药、天然药物新药品种的开发立题并非纯粹的相关申报资料的撰写,中药、天然药物新药研发的立题源于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综合的分析思考,其实质是一个系统、科学、严谨的工作过程。 当前申报新药品种常见的问题是立题目的与依据往往停留于资料的撰写,缺乏深入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例如缺乏对拟定适应症的深入研究和认识,缺乏对品种特点和优势的分析,缺乏对后续临床试验和开发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的充分评估等。 2立题目的与依据的具体内容和核心要求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明确中药、天然药物开发立题目的与依据的具体内容包括处方来源和选题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或生产、使用情况的综述,以及对该品种创新性、可行性、剂型的合理性和临床使用的必要性等的分析;中药则还包括有关传统医 65 中药药理与临床2008;24(5) */十一五0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药研发与上市前技术评价标准的研究0(2006BA I21B10)

关于天然药物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 相关概念天然药物:是指动物、植物、和矿物等自然界中存在的 有药理活性的天然产物[1] 。天然药物不等同于中药或中草药。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关注化学药品给人类自身健康及生活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回归自然、保护环境已成为一种处理人类和环境关系的潮流思想。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海洋药物的天然药物的研究和开发顺势大力发展, 对天然药物的各种人为禁制也趋于宽松。2 天然药物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天然药物主要来源于植物、动物、海洋动植物和矿物, 从人类存在以来就出现, 几乎与人类发展程度同步, 天然药物的研究程度也在不断加深。近现代化学药物快速发展、成型, 在人类发展历史上, 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天然药物研究速度减缓, 甚至停滞。近几年以来, 随着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度反思, 认识到了天然药物对于人体疾病治疗具有高效低毒的功效。对天然药物研究在短时间内有了迅速的发展。 中国属于一直重视天然药物的国家, 自中国传说神农尝百草开始, 中草药成为中国人治疗疾病的主要药品。几千年以来, 中国对于天然药物的使用已经形成体系, 目前成型的, 价值极高的古代医书如《本草纲目》和《神农本草经》等医书中已经详细记录了几千种天然药物的外表特征, 药理、药效。说明我国的天然药物使用在历史上已经处于领先地位。虽我国改革开放, 经济文化开放程度加深, 西方化学制药的优点对我国天然药物研究形成一定的冲击, 造成我国天然药物方面的研究不足, 对天然药物的改革创新较少。没有利用现有的医疗科学技术, 详细分析中药材的药理、药效, 以及对中药材更有效的使用方法。对天然药物中有效成分没有细致研究, 中药使用作用机理依然沿用几千年以来的医书知识, 没有有力的现代科学检验印证相关中药材的药效。目前西方国家重视天然药物研究, 虽然基础不如我国, 研究时间短, 但是在天然药物研究上已经取得惊人的成绩, 能够对天然药物中具有药效的成分利用科学手段进行提取和检测药性做到科学使用天然药物, 从分子学角度得出天然药物有效成分如:生物碱、皂苷类等等均是天然药物中的直接作用的有效成分。中国天然药物研究需要借鉴西方科学论证的方法, 论证天然药物与化学制药的区别和优点, 提供科学依据使人接受天然药物、接受中药。 中国在天然药物研究方面对中药的药效研究结论模糊, 不易于现代人理解和接受。如:黄连、党参具有消炎去火的功效, 研究只能说出黄连等的功效, 这些功效是几百年、几 关于天然药物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王辉 【摘要】 天然药物研究成为现代药物研究的重要课题, 天然药物的研究可以对天然存在的具有药理活性的植物、动物、矿物、或者海洋天然产物进行有效成分的鉴定、提取和研究可以有效研究新式高药效、低毒性的天然药物, 有利于解决疾病困扰, 增加药物医疗水平, 是值得大力研究的一门学科, 本文对天然药物研究现状进行的归纳总结, 并对天然药物研究的发展趋势做出了研究。 【关键词】 天然药物研究;现状;发展趋势;重要意义作者单位:425000 湖南省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药剂科 千年以来的结论, 是中医经验得出的, 在现在崇尚科学的时代, 没有科学数据做为依靠, 往往很难获得大众的支持和接受, 这一点中药比不上西方化学制药能够有科学合理的数据作为药理依据。而且在一些疾病方面, 中药不具有化学制药药物的药效迅速直接的特点, 这也阻碍了天然药物的发展。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欠缺。3 天然药物研究的发展趋势 我国国土辽阔, 海洋面积宽广, 生物资源丰富, 其中不乏天然药物资源, 海洋生物资源也是我国天然药物的宝库。未来的天然药物研究应该注重对国家丰富生物资源进行挑选, 检测, 拓展国家已知天然药物种类, 认真研究天然生物、矿物等中可以作为天然药物的种类, 并对其药理、药性进行分析, 增加天然药物种类。同时积极研究对现在疾病如癌症等其他疾病有抑制或者治疗作用的天然药物成分。海洋天然药物是抑制癌细胞毒素的药物重要课题, 目前已经在海洋生物中发现了一些对癌细胞有特殊抑制作用的天然药物, 海洋天然药物的发现和研究是现代疾病天然药物治疗的重要方面, 我国应该加大对海洋天然药物的开发和检测研究, 这无疑是天然药物的重要来源[2]。天然药物在中国传统食用方法是加水熬制, 不仅难以把握熬制时间和火候容易造成天然药物有效成分丧失, 而且食用极不方便, 对天然药物的研究和推广都造成了阻碍。未来天然药物应该转变加水熬制这种加工方法, 学习西药的食用方式如小袋颗粒包装, 胶囊包装。因为中药中对于天然药物的使用往往不像是西药中对天然药物的食用, 西药中对天然药物的使用是单一的一种天然药物, 而中药中天然药物使用时一般是几种天然药物混合使用产生药效,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药使用时的使用方法是多熬制成汤药。天然药物在中药中这种使用是不利于中药发展的。天然药物研究需要研究天然药物更好的食用方式, 使天然药物食用简单易控, 有利于人们接受天然药物, 减少天然药物推广的难度。 天然药物研制方法进步。加大天然药物的研究投入产出比, 即使是化学制药, 研究新药和创造新药也有时间长的特点, 天然药物因为其药理、药性的特殊性, 发现每一种新的有效的天然药物, 到可以成批量产出, 中间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缺少政策和资金的帮助和支持, 在天然药物上很难有所创新, 在资金完善的前提下加强天然药物的基础研究, 创新性的研究新的, 对疾病有效的天然药物, 增加天然药物种类和特效天然药物, 这还需要天然药物原材料的不断深入研究, 为天然药物创新提供基础。促进天然药物经济效益的提高, 增加天然药物在药物市场占有的份额, 提高天然药物研究的积极性, 为天然药物研究创造动力。不仅可以减少化

天然药物开发与利用

天然药物“太岁”的开发与利用 太岁,又称肉灵芝,为传说中秦始皇苦苦找寻的长生不老之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确有记载肉灵芝,并把它收入“菜”部“芝”类,可食用、入药,奉为“本经上品”,功效为“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据《神农本草经》记载:“肉灵芝,无毒、补中、益精气、增智慧,治胸中结,久服轻身不老”。《山海经》称之谓“视肉”、“聚肉”、“太岁”、“封”,乃古代帝王养生佳肴;经中科院吴阶平、石学敏院士等专家研究发现-“肉灵芝”主要成分PQQ用于免疫力调整、癌症等疑难杂症治疗效果明显,冠有“生物和氏壁”之美称。 太岁,是自然界中非植物、非动物和非菌类的第四种生命形式。细胞结构接近鞭毛动物。进化程度介于藻类(蓝藻)和原生动物之间。它的细胞结构和原始的鞭毛细胞的结构非常相似,不同的是这种细胞不含光合色素,按《生命起源及进化谱系图》分析,它的位置应在菌、(藻)类植物和原生动物之间。俗称的“太岁”是介于原生物与真菌之间的粘细菌,生活于土壤中,生命力极强,是自然界非常稀有的大型粘细菌复合体。也就是说处于生命演化的一个岔道口上,左拐就会发展到植物界,右拐就会向动物界发展,原地不动就变成了像蘑菇灵芝一样的真菌类。属于“特大型罕见粘菌复合体”,既有原生生物的特点,也有真菌的特点,是活的生物体,世界罕见。太岁这种“粘菌复合体”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古生物活体标本。 肉灵芝的药用价值: 肉灵芝性甘,平,无毒。有效成分:灵芝多糖,氨基酸等,补肾益肝,补脾润肺。现代药理学表明:具有抗菌,抗结核,抗疲劳,抗衰老,降血糖和降血压,最近的研究表明,它还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PQQ(吡咯喹啉醌),一种氧化还原酶辅基,降低血清胆红素,谷丙转氨酶水平,保持肝功能正常进行,有效防治肝损伤,双向调节因自由基过多而造成的机体损害和引发各种疾病,能促进神经因子合成,治疗各种神经系统疾病,升高白细胞和防止动脉硬化的作用。太岁菌为大型黏菌复合体,《本草纲目》中之所以称之为“肉芝”,将其归为“芝”类,说明其与灵芝有着十分相似之处。灵芝的主要活性成分有多糖类、核苷类、呋喃类、甾醇、生物碱及氨基酸类,灵芝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巨噬细胞吞噬能力、降血压和血糖、降低转氨酶和胆固醇的作用,从而能加大冠状动脉血流量,促进受损细胞的修复与再生。 灵芝还能促进睡眠发生率,促进睡眠的加深,从而改善人体睡眠的质量。临床上对胃肠、肝脏、肾脏、白血病、神经衰弱、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病、糖尿病、高血压、脑溢血、心脏病、冠心病、肿瘤等20多种疾病的治疗均有良好作用。灵芝不但具有出色医疗效果,还有卓越的保健和美容功能。其中灵芝多糖灵芝中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扶正固本的主要成分,灵芝多糖有广泛的药理活性。能提高肌体免疫力和肌体耐缺氧能力,消除自由基,抑制肿瘤,抗放射,提高肝脏、骨髓、血液合成DNA、RNA和蛋白质能力,延年益寿等。通过与灵芝多糖已确认组分对比表明:太岁多糖不仅含有灵芝多糖的主要组分,还有灵芝多糖不具有的组分,功效上更显著。

天然药物细胞培养融资计划书

沈阳市惠生高技术医药开发有限公司 “天然药物细胞培养提取规模化和产业化” 融资讲明书 [出版时刻:2000年6 月] [指定联系人] [职务] [电话号码] [传真机号码] [电子邮件] [地址] [国家、都市] [邮政编码] [网址]

保密须知 本可行性报告属商业机密,所有权属于沈阳市惠生高技术医药开发有限公司。其所涉及的内容和资料只限于已签署投资意向的投资者使用。收到本打算书后,收件人应即刻确认,并遵守以下的规定:1)若收件人不希望涉足本报告所述项目,请按上述地址尽快将本报告书完整退回;2)在没有取得沈阳市惠生高技术医药开发有限公司书面同意前,收件人不得将本打算书全部和/或部分地予以复制、传递给他人、影印、泄露或散布给他人;3)应该象对待贵公司的机密资料一样的态度对待本报告书所提供的所有机密资料。 可行性报告编号:授方: 签字: 公司: 日期:

摘要 (3) 一.公司概况 (6) 二.项目背景及产业意义 (6) 2.1是提高中药科技含量,加强市场竞争的需要: (6) 2.2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中药产量和质量的需要: (7) 2.3是爱护中药资源,促进可持续进展,爱护生态环境的需要: (7) 2.4是加快中药现代化,进展中医药国粹的需要: (7) 三.产品、市场描述以及风险分析 (8) 3.1雪莲: (8) 3.2肉苁蓉: (8) 3.3.冬虫夏草发酵培养分离: (8) 3.3.1 差不多情况 (8) 3.3.2技术成熟度 (9) 3.3.3市场前景与经济效益分析 (11) 1.国内外市场需求情况 (11) 2.国内现有生产能力可能 (11) 3.3.4环境爱护 (11)

近五年国内外天然药物化学发展方向

近五年国内外天然药物化学发展方向

近五年国内外天然药物化学发展方向 【摘要】:随着中药现在化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天然药物化学在中药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其重要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我国天然药物化学依其目的不同分为3个方面:以阐明天然动物、植物、矿物、海洋天然产物等有效成分,获得具有新结构的化合物或具有生物活性的单体为目的,进行提取分离条件、结构鉴定、一般活性研究;以解决自然资源有限的活性化合物或其前体的来源为目的,进行半合成、全合成及生物转化研究;以获得高效低毒的创新药为目的,以天然活性化合物为先导,合成一系列类似物进行构效关系研究,由此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天然药物研究已经从最初对天然来源活性化合物被动全盘接受到积极主动地改进,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大大增加。 【关键词】:天然药物化学活性研究合成新药 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科学。天然药物化学在中药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成为医药院校中许多专业的必修课程。中药材在天然药化开始是从中药材开始的,中药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其疗效是长期临床中医学实践证明的。然而,由于中药的复杂性,其治病机理一直模糊不清,以至于影响了中药当今的发展。中药现代化,多年来一直是药学人士苦苦追求的目标,也是中药及其制剂以药品的名义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医药市场的关键。21世纪将是天然药物化学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其主要任务包括:(1)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对传统药物进行再评价,使经验实验化、定性和定量化,质量标准制定的化学和生物活性“指纹”化。(2)生药基源动物、植物、矿物和近源物种化学成分的研究,并探讨其生物活性(包括有效性和毒性)的差异,开发新的药用资源,走可持续性利用之路。(3)以经验和生物活性为线索,寻找创新药物研究的候选化合物。(4)以天然化合物为工具,探讨生物活性作用靶点,发展新的天然药物筛选模型。(5)以天然化合物为工具药物,服务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的探讨。(6)以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为工具,指导天然化合物提取、分离和纯化的合理工艺设计。(7)

新药研发现状和医药行业发展趋势

作者:文章来源:CPhI制药在线发布时间:2014-04-30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上海市生物产业行业协会会长陈凯先院士在第二届中国(上海)国际及技术进出口交易会--张江药谷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论坛上针对新药研发和医药行业发展主题进行了精彩演讲。 全球新药研发现状 创新药物的研究与开发,集中体现了生命科学和微生物技术领域前沿的新成就与新突破,体现了多学科交叉的高新技术与集成。根据陈凯先院士的讲话,全球新药研发可以总结出如下特点:药物研发重心随着世界疾病谱发生变化。七八十年代主要研发重心为感染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高血压,九十年代后主要集中在高血压、糖尿病、抑郁症,而如今因为环境的恶化以及人口老龄化问题,药物研发的重心主要集中在肿瘤、慢性病和老年疾病; 整个药物市场持续增大,但是增速有所变化。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仍然占市场很大的份额,发展速度将趋向稳定。而以中国、印度、俄罗斯为代表的新兴市场正快速发展; 仿制药市场快速增长。随着重磅炸药专利到期的高峰到来,仿制药市场将得到极大的发展,市场份额比重预估将从2011年25%增加到2016年35%,仿制药在新兴市场中占的比重非常显著,而成熟市场中稳定在14%-18%。比如在2011年,Leva公司仍然是非专利药物市场的龙头,但是诺华正迎头赶上,很多大型医药公司纷纷转型仿制药; 学术性、技术性的研究对新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前化学药还是市场的主导,生物技术药比重上升的非常快; 药物开发风险增加。美国药物研究中心(CMR)分析表明新开发项目的药物Ⅱ期临床实验成功率已经从28%(2006-2007年)降到18%(2008-2009年)。近年来,新药Ⅲ期临床实验和新药申报的平均成功率已经降至50%左右。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安全性不好、有效性不够等问题; 研发投入持续高涨,投入产出比持续降低。预估R&D投入占销售额将从2008年的20.2%下降至2018年的16.9%。预计至2018年整个制药业的R%D投入将由2004年的879亿美元上升到1494亿美元。 由此可见,新药研发的市场格局正在慢慢发展变化,药物开发的成本正不断上升,因专利到期而失去独占市场权利的“重磅炸药”级产品,在带来很多新机遇的同时也会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全球医药行业发展趋势 审批程序多、时间长一直让药企非常头疼。对此,FDA已经加快审批程序,据陈凯先院士介绍,申办者向FDA提交会议申请,FDA接到申请后14日以内将给予答复。若同意,则书面回复具体的时间、地点等安排,申办者向FDA提交会议信息包,并确认会议议程,召开会议并记录,会议结束后

天然药物的研究方法

天然药物的研究方法 1》研究天然药物的成分、理化性质、对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 a.溶剂提取法 溶剂提取法是自古以来天然药物成分提取应用追广泛的方法。它主要根据提取成分具有的溶解性能选用合适的溶剂进行提取。提取方法有煎煮法、浸渍法、渗虑法、回流提取、连续回流提取 b.水蒸气蒸馏法 水蒸气蒸馏法运用于提取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的难溶于水的成分,主要用于挥发油类的提取 c.近年来新研制的新型提取手段 1、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超临界流体指处于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以上的流体。例如二氧化碳、氨气、乙烯、丙烷、水等。与常温常压下的气体和液体比较,超临界流体具有两个特性:其一,密度接近与液体,具有类似于液体的密度;其二、粘度接近与气体,具有类似气体的低粘度。由于其同时具有类似于液体的密度和类似于气体的低粘度,故超临界流体既具有液体对溶质溶解度较大的特点,又具有气体易于扩散和运动的特性,其 传质速度大大高于液相过程。植物药材中的许多成分都能被其溶解,并且随着压力的增大,溶解度增大。在能作为超临界流体的化合物中,二氧化碳由于其性质稳定、无毒、不燃烧、价廉一句较低的临界压力和较低的临界温度在天然药物的萃取已广泛应用。特别是对生物碱、醌类及其衍生物、香豆素、黄酮类皂苷及多糖、挥发油类的提取,所得产品无论收率还是质量都比传统的好。 2、超声萃取技术 超声萃取技术是利用超声波具有的机械效应、空化效应及热效应,通过扩大介质分子运动速度,增大介质的穿透力以提取天然药物的有效成分的方法。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可以使介质质点在传播空间内产生振动,从而强化介质的扩散、传质,这就是超声波的机械效应。超声波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一种辐射压强,沿声波方向传播,对物质有很强的破坏作用,可使细胞组织变形,植物蛋白质变性,同时还可以给予介质和悬浮体以不同的加速度,使介质分子的运动速度远大于悬浮体分子的运动速度,从而在两者之间产生摩擦,这种摩擦力可使生物分子解聚,使细胞壁上的有效成分更快的溶解在溶剂中。 3.微波萃取法 微波萃取取法主要是基于其热效应。微波辐射导致细胞内的极性物质尤其是水分子吸收微波能量而产生大量的热量,使细胞内温度升高,液态水气化产生的压力细胞膜和细胞壁冲破,形成微小的孔洞。再进一步加热,细胞内部和细胞壁水分减少,细胞收缩,表面出现裂纹,溶解并释放细胞内的物质。微波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可以在反应物内外部分同时均匀、迅速的解热,故提取效率高,但不运用于热敏性成分的提取。 2》分离提纯 a.溶剂法 b.沉淀法 c.色谱分离法 四、利用精密仪器对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 .天然药物经过提取、分离、纯化后精制成单体化合物后,发现其结构复杂有特殊的生物活性,这是天然药物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对这些成分的测定,继而为研发新药提供可靠的依据。近年来,相继被开发出来用于其结构测定的精密仪器有以下几种:

天然药物总复习

绪论 1、左旋麻黄碱(麻黄):解热、平喘、解痉; 2、罂粟:镇痛止咳、麻醉; 3、吗啡(镇痛止咳)治便秘用于止泻;吗啡被称为天然药物化学的开端 4、近几年中药称为新药开发的重要方向,银杏叶提取物被德国公司注册上市,绿茶中的(儿茶素)治疗外生殖器和肛周疣(尖锐湿疣) 第二章生物合成 1、一次代谢:也称初级代谢,是维持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过程,几乎存在所有的绿色植物中(糖、蛋白质、脂质、核酸为原料); 2、二次代谢:也称次级代谢,一些重要的一极代谢产物进一步代谢产生新的代谢产物(产生脂肪酸类、黄酮类、萜类、生物碱类,具生理活性,为天然药化主要研究对象); 第三章天然药物的提取分离方法 1、紫三醇:天然抗癌药物,但来源红豆杉属植物资源匮乏,含量低且不稳定; 2、结晶法:指固体物质以晶体状态从蒸汽、溶液或熔融物中析出的过程。 晶体是内部结构的质点元(原子、离子、分子)做三维有序规则排列的固态物质,形成有规则的多面体外型,称为结晶多面体,溶质从溶液中结晶的推动力是过饱和度(一种浓度差)。结晶过程分两个步骤:首先产生围观晶粒作为结晶的核心,即晶柱,该过程称为成核;然后晶核逐步长大称为宏观的晶体,该过程称为晶体生长。 ①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适于冷却结晶,②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小适于蒸发结晶,③还可以通过加入降低 溶质溶解度的溶剂进行盐析结晶,④混合溶剂法; 原则,目标化合物具有适当的溶解度,过大过小都不行 3、常见的杂质:①鞣质,容易糊化,可用明胶、生物碱沉淀法;②叶绿素,溶于有机溶剂,较难溶于水,所以水提液中的叶绿素可用苯、石油醚和乙醚萃取除去;③油脂、蜡和树脂; 第四章天然药物的结构研究 1、核磁共振、质谱、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 2、淀粉属于多聚糖范畴,由73%的直连胶淀粉和27%直连糖淀粉组成; 3、单糖:D-木糖、L-鼠李糖、D-葡萄糖、D-果糖; 4、苷类:又称糖杂体,是指糖与非糖物质的化合物,一般是指糖与苷元组成的苷; 第五章脂肪酸与聚酮 1、脂肪酸:羧基和脂肪酸连接,除含有CH2重复单元外,另一端还含有一个羧基,使其具有亲水亲油两个基团 2、聚酮化合物:含有一个或多个酮基的结构和功能最多样化的天然产物之一; 3、脂肪酸按结构分:饱和、不饱和和特殊脂肪酸; 4、红花:亚油酸之王,具活血化瘀的作用;2个双键 5、藏红花:藏红花酸,7个双键 6、聚酮:是一类庞大的结构多样的生物活性天然化合物,由细菌、真菌、植物与动物将低级羧酸通过连续的缩合反应,经聚酮合酶催化而产生的二级代谢产物。这类物质对生物的发育生长非必要,但可用于防卫或细胞间的信号传递。可分为芳香族聚酮化合物和复合聚酮化合物。 第七章苯丙素类 一、苯丙酸类 1、苯丙酸:具C6-C3结构的芳香羧酸,可看做由酚羟基取代的芳香环与丙烯酸两部分构成,常见的苯丙酸 类成分主要是桂皮酸的衍生物。桂皮酸 2、金银花:清热解毒,绿原酸-由咖啡酸和奎尼酸形成的酯,咖啡酸属于苯丙酸 绿原酸丹参素甲 3、丹参素甲:称丹参素,属苯丙酸类,治疗心血管疾病,水溶性好,较丹参中其他水溶大分子酚酸稳定,并在体内可被快速吸收。丹参素乙为苯丙酸的四聚体,丹参丙为丹参素甲的二聚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