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颤麻痹的病因病理及辩证施治

合集下载

手抖中医证治要略

手抖中医证治要略

⼿抖中医证治要略⼀、⼿抖之问患者问: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就诊医院等):左⼿及左臂⿇⽊,左⼿发抖,已有⼗多年。

近⼀年来,右⼿也有些发抖。

多次检查,未确定病因。

曾被疑为颈椎影响,或者神经性的。

没有很具体的治疗。

帮助确定病因,推荐治疗⽅法。

答:本病有病因及中医证治法要略⼆、病因概析⼿抖、⿇⽊是⼀种难治的症状。

此种症状,⼀旦发⽣,就难以去掉。

本病的发⽣,从病因学上考虑,从症状出现到完全确诊,需要⼀段较长的时间,甚⾄是相当长的时间。

这是因为要待诸多症状或病理充分产⽣后才能进⾏诊断,或才有较充分的诊断依据。

⼿抖,从现有临床病例来看,主要病种的可能性如:1、增强的⽣理性震颤:正常⼈的四肢、头部、⾆、躯⼲都存在着震颤动作。

年轻时这种震颤动作快速⽽细微,不易察觉,随着年龄的增长,抖动的幅度增⼤⽽频率减慢,尤其在⼀定姿势时表现得更为明显。

此相当肝郁体质。

平时不⼀定有异常不适。

2、“特发性震颤” 属于原发性震颤:有50%~70%的患者有家族史。

主要表现为缓慢进展的姿势性震颤或意向性震颤,⽆其他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

在静⽌时⼀般不抖动,在运动时才出现,特别是在某⼀肢体对抗重⼒维持某⼀姿势时更明显。

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不断升⾼,发病原因⽆性别差异。

⼥性主要表现为头部震颤;男性主要表现为⼿的震颤。

起初表现为间歇性震颤,只有在精神紧张、恐惧时诱发。

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表现为持续性震颤。

本病有姿势性震颤,是指肢体维持⼀定姿势时引发的震颤,在肢体完全放松时震颤⾃然消失。

本病的震颤常见于⼿;其次为头部震颤;极少的病⼈出现下肢震颤。

本病的震颤,在注意⼒集中、精神紧张、疲劳、饥饿时加重,这也是特发性震颤的特征。

部分病⼈由于长期精神紧张,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可伴有⼼慌的症状。

此相当于秉赋不⾜,肝肾亏虚,虚风内扰,或因病致虚,肝风扰动。

出现⼼慌等症状,则为肝动扰动⼼神,肝肾亏虚,或⼼⽕偏旺。

有的证型还相当于中医的⼼肾不交。

本型中⽼年病⼈居多。

帕金森病(颤病)

帕金森病(颤病)

帕金森病(颤病)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多在60岁以后发病。

主要表现为患者动作缓慢,手脚或身体的其他部分的震颤,肢体僵硬。

相当于中医学“颤证”范畴。

1991年,在第三届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老年脑病学术研讨会上,通过了“中医老年颤证诊断和疗效标准”(试行草案),将本病病名确定为“颤证”,包括了原发性帕金森病与帕金森综合征。

1中医部分颤病颤病的病因何在?风性动荡,摇摆不宁。

震颤、强直、拘痉为风邪内动之象,为虚风内动,内风暗煽。

肝血亏虚,肾精不足,阴不敛阳,阳无所制,肝阳上亢,虚风内动。

内风触动素有之死血顽痰,夹死血顽痰走窜四肢经脉。

经脉不通,筋脉失养,而见肢体震颤,行走不利,强直拘急。

虚风内动,扰逆窜动,影响气化、水运的正常进行,进一步加重瘀血内生,痰浊阻滞。

瘀血阻脉,留滞不去,经气受阻,瘀血日久化热生风。

风动愈烈,瘀阻痰凝愈深,内风、瘀血、痰浊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使病情逐渐加重。

内风是颤病病变过程贯穿始终的因素之一,且为震颤、强直发作的主要动因。

颤病患者中,邪实有以瘀血表现为重者,有以痰浊表现为重者,但无论何种情况,均应与“内风”并重。

颤病有以震颤为主症者,也有以僵硬、少动为主症而不见震颤者,还有以震颤与僵硬、少动并存者。

内风旋动在本病患者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方式:一为内风旋动之象外露,显示出明确的风象,而见震颤不止之症;一为“内风暗煽”,不显露明确的风“动”之象,不见震颤,而以肢体僵硬、拘痉,甚则言语发紧之症为主。

不同的临床表现,相同的病机,内风旋动是发病的动因。

颤病患者震颤、强直等症多为非持续性。

放松、平卧、睡眠时可消失,静止性震颤在睡眠时亦可消失。

情绪激动、劳累等因素可使症状加重,非持续性的发作特点说明内风旋动的重要作用。

有肝肾不足、脑髓受损的根本,有死血、顽痰的存在,内风时时而动,表现出颤病的一系列症状,同时病情在反复发作过程中逐渐加重。

培本祛邪,消除内风旋动产生的基础,调畅情志,减少情志不遂、气机不畅而诱发的内风旋动,以期减少震颤、强直的持续时间,是治疗颤病的重要方法。

帕金森综合征森综合症百度百科

帕金森综合征森综合症百度百科

帕金 帕金森综合征森综合症_百度百科帕金森病友网 帕金 帕金森综合征森综合症_百度百科帕金森分析症,是发生于中年以上帕金森病症状黑质和黑质纹状体通路变性疾病。

美国APDA称年龄小于40岁便开始患病者为年老的帕金森病患者。

原发性震颤麻木的病因尚未明了,10%左右的病人有家族史;局部患者可因脑炎、脑动脉硬化、脑内伤、甲状旁腺功效减退,一氧化碳、锰、汞、氰化物、利血平、酚噻嗪类药物中毒及抗忧愁剂(甲胺氧化酶强迫剂等)作用等都可惹起类似帕金森病的浮现帕金森分析征。

该病起病缓慢,呈举行性减轻,浮现有:(1)姿势与步态面容死板,形若假面具;头部前倾,躯干向前倾屈曲,肘关节、膝关节微屈;走路步距小,初行缓慢,越走越快,呈焦虑步态,两上肢不作前后摆动。

(2)震颤多见于头部和四肢,以手部最昭彰,手指浮现为粗大的节律性震颤(呈搓丸样运动)。

震颤早期常在运动时出现,作恣意运动和睡眠中消灭,心思激动时减轻,早期震颤可呈持续性。

(3)肌肉生硬伸肌、屈肌张力均增高,主动运动时有齿轮样或铅管样阻力感,分别称为齿轮样强直或铅管样强直。

(4)运动障碍与肌肉生硬相关,如发音肌生硬惹起发音穷困,手指肌生硬使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如生活起居、洗漱、进食等都感穷困)。

(5)其他易激动,偶有阵发性鼓动感动行为;出汗、唾液、皮脂腺液等分泌增多;脑脊液、尿中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消沉。

由于该病与脑组织中多巴胺含量淘汰,乙酰胆碱功效绝对亢进相关,故应补充多巴胺含量和消沉胆碱能功效,用法如下:(1)多巴胺替代休养选用左旋多巴,开始500毫克/天,分2次饭后口服,以还每隔3-5天增加250-500毫克/天,直到获得最大疗效且反作用尚轻为度。

一般最适宜剂量为2-4.5克/天,最大剂量不应跨越5克/天;金刚烷胺适用于较轻病例,可服100毫克,1日3次。

(2)抗胆碱能药物常用安坦2-4毫克,1日3次;东莨菪碱0.2-0.4毫克,1日3次;开马君5-10毫克,1日3次。

颤证概述精

颤证概述精
颤证概述精
概述
颤证是指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 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轻,重
别名
颤震、颤振、振掉、鼓慄、掉等。
历史沿革
?内经?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素问·五常政大论?: 其病摇动,掉眩巅疾,掉振鼓
慄……
明?医学纲目??证治准绳? ?张氏医通?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实证 震颤较剧 肢体僵硬 遇郁怒而发 胸闷体胖 心烦易怒 胸闷体胖
虚证
震颤无力
腰膝酸软 遇劳加重 晕眩体瘦 气短懒言
三.治疗原那么
一.治本—滋补肝肾,益气养血 二.治标—清热化痰,平肝熄风
四.分型论治
风阳内动
主症:头部及四肢震颤粗大,不能自制。 伴随症:眩晕耳鸣,失眠多梦,面赤烦躁,易冲动,
寐颠倒,重那么神情呆滞,啼笑反 常,言语失序。 苔脉:苔薄白,舌红,或红绛无苔,脉细数。 治法:填精补髓,育阴熄风。 方药:龟鹿二仙膏合大定风珠。 加减:
阳气虚衰
主症:头摇肢颤,筋脉拘挛,四肢麻木 伴随症:畏寒肢冷,心悸懒言,动那么气短,
自汗,小便清长或自遗,大便溏. 苔脉:苔薄白,舌淡,脉沉迟无力。 治法:补肾助阳,温煦筋脉。 处方:地黄饮子。 加减:
病因:风热相合 肝风内动 风夹湿痰 多 发于中老年 阴血虚火旺
辨证论治:
范围
震颤麻木综合征、帕金森氏综合征
1.原发性震颤麻木:黑质和黑质纹状体通路变性。 2.继发性震颤麻木: 炎症:脑炎后 血管性:多发性脑堵塞 脑肿瘤: 基底节区 药物:利血平、抗抑郁药、 中毒:锰、汞、硫化物、甲.乙醇
一氧化碳 代谢性临床表现
震颤:远端为显著,通常从一手开场。 肢体静止时发生,随意运动时减轻,情绪 冲动时加重,睡眠时完全消失。

帕金森病 病情说明指导书

帕金森病 病情说明指导书

帕金森病病情说明指导书一、帕金森病概述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又名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特征。

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让患者失去自理能力。

英文名称:parkinson disease,PD其它名称:震颤麻痹相关中医疾病:颤证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神经系统疾病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可能与遗传有关发病部位:其他常见症状: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姿势平衡障碍主要病因: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神经系统老化等有关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血常规、脑积液常规、CT、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经颅超声(TCS)、嗅棒测试、心脏间碘苯甲胍(MIBG)闪烁照相术重要提醒:患者应及早进行治疗,避免疾病发展至患者失去自理能力。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帕金森病的发病特点三、帕金森病的病因病因总述:本病主要病理改变为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但引起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神经系统老化等有关。

基本病因:1、遗传因素目前认为约10%的患者有家族史,绝大多数患者为散发性。

2、环境因素20世纪80年代初发现一种嗜神经毒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可诱发典型的帕金森综合征。

环境中与 MPTP 分子结构类似的工业或农业毒素,如某些杀虫剂、除草剂、鱼藤酮、异喹啉类化合物等可能是帕金森病的病因之一。

3、神经系统老化帕金森病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40岁前发病相对少见,提示神经系统老化与发病有关。

有资料显示3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开始呈退行性变,多巴胺能神经元渐进性减少。

尽管如此,但其程度并不足以导致发病,老年人群中患病者也只是少数,所以神经系统老化只是帕金森病的可能病因之一。

《痴呆震颤麻痹》课件

《痴呆震颤麻痹》课件

原因
痴呆震颤麻痹的主要原因是 神经细胞受损,导致神经信 号传导异常。
症状
1 痴呆
患者会出现记忆力下降、迷失方向感和语言理解困难等症状。
2 震颤
患者的肌肉会出现不自主的颤抖,尤其在静止状态下更为明显。
3 麻痹
患者的肌肉会出现僵硬和运动障碍,导致行动不便。
诊断及治疗
1
诊断方法
医生会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来诊断痴呆震颤麻痹。
2
药物治疗
目前,针对痴呆震颤麻痹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帕金森药物和抗痴呆药物。
3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缓解肌肉僵硬和改善运动功能。
预防及生活方式
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 作息、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 可以帮助预防痴呆震颤麻痹的 发生。
生活方式
积极社交、进行认知训练和注 意管理压力可以改善患者的生 活质量。
《痴呆震颤麻痹》PPT课 件
欢迎来到《痴呆震颤麻痹》PPT课件。本课件将介绍痴呆震颤麻痹的定义、症 状、诊断及治疗、预防及生活方式,以及结论和展望。
什么是痴呆震颤麻痹?
定义
痴呆震颤麻痹是一种神经系 统疾病,其特征为智力退化、 肌肉震颤和肌肉僵硬。
表现
患者会出现记忆力丧失、运 动障碍和语言困难等症状。
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 治疗和心理支持,可以帮助患 者尽量恢复活动能力和功能。
结论
总结
痴呆震颤麻痹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对患者的生活 造成严重影响,但通过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改善 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展望
未来,随着医学研究的进展,我们有望找到更有效 的治疗方法,为患者带来更大的希望。

震颤麻痹诊疗常规

震颤麻痹诊疗常规

震颤麻痹诊疗常规【概述】震颤麻痹又名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锥体外系疾病,以运动减少,肌张力强直、震颤和体位不稳为主要症状。

【诊断】1、传统的帕金森病诊断标准:(1)运动减慢,加下列三项中的1项(2)静止性震颤;(3)强直,通常是铅管样或齿轮状,存在于肢体、颈部、或躯干等(4)姿势不稳定,排除视觉性,小脑性,深感觉性的2、排除帕金森综合征3、确定病人是否具有更特异性的修订的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必要时可以结合左旋多巴实验或阿朴吗啡实验4、修订的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下列特征的三项以上1、起病:在一个或多个肢体的运动缓慢,频率为4-6HE,静止性震颤,加两项以上明显的单侧起病形式2、强直,铅管样或齿轮样(在中轴或四肢肌肉),伴有面部,躯干或肢体的运动减慢或减少,姿势异常等。

3、在治疗的两个月内对左旋多巴的反应良好(改善33%-100%)【治疗】总原则是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各种不同剂型的药物依据个体差异可以联合用药,但均遵循一原则:从小剂量开始加药,缓慢加量,直到症状明显好转且继续加量症状稳定无改变或出现副反应时为止。

1、左旋多巴制剂:包括左旋多巴及复方多巴类药物,例如美多巴(左旋多巴:苇丝朋二4:1)第一周0.125/片∕d,以后隔周增加一片,分2-3次服,一般最大量为0.125/片8片/d o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异动症(如剂末现象、剂量高峰多动症、晨僵和开一关现象),此时可与两种美多巴的新剂型(美多巴的缓释剂,帕金宁控释片)合用或加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2、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常规与左旋多巴制剂合用,能增强疗效,单独使用疗效不如左旋多巴制剂。

常用药如下:(1)澳隐亭(D2、D3受体)从小剂量开始2.5mg∕d分二次,缓慢加量,维持量为10-40mg/d分次。

(2)泰舒达(D2、D3受体)(3)培高利特(DkD2、D3受体)(4)阿朴吗啡(DkD2)3、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丙快苯丙胺4、抗胆碱能药物:安坦2-4mgTid,但青光眼和前列腺肥大的病人禁用。

震颤麻痹的防治及护理

震颤麻痹的防治及护理

震颤麻痹的防治及护理作者:佘桂爵来源:《祝您健康》1994年第10期震颤麻痹,又称帕金森氏病。

这种病好发于50~60岁之间的中、老年人,男多于女。

表现为震颤、肌肉强直、运动减少。

震颤麻痹可分为两种:(1)原发性震颤,其病因至今未明;(2)震颤麻痹症候群,可由脑炎、脑动脉硬化、脑外伤及中毒等引起。

以上两者在症状表现和病理改变方面。

都是非常相似的。

这种病的主要表现是震颤。

其特点多由一侧上肢的指端开始,然后逐渐扩展到同侧下肢及对侧上下肢,最后可影响到下颌及头部;上肢的震颤常比下肢重。

在早期。

肢体多在安静状态时出现震颤,活动时可减轻或暂时不颤动,至晚期震颤则变为经常性的。

情绪波动时震颤加剧。

肌肉强直是这种病的又一表现。

病人感到肌肉紧张、发硬,病人的头和躯干呈现一种特殊的前倾姿势。

上肢的肘关节弯曲,腕关节伸直,前臂内收。

手指并拢,拇指对掌,指关节伸直。

下肢的髋、膝关节均略为弯曲。

随疾病的发展,其姿势的障碍也渐加重。

运动减少是这种病的另一种表现。

因为这种病叫震颤麻痹,并非瘫痪。

所以其运动障碍主要是由于肌肉强直,姿势及平衡障碍等引起。

这样,患者不但不能做精细动作,而且日常生活也难以自理。

其行走起步难,一旦迈步后,步幅极小且越走越快,不能及时停止或转弯。

故称为“慌张步态”。

患者面部无表情,不眨眼,经常口流涎水。

这种病往往一目了然,常不必做更多的检查。

由于原发性震颤麻痹的病因未明,目前预防尚有困难。

而预防脑动脉硬化及防止脑外伤和一氧化碳与药物中毒等,则是预防继发性震颤麻痹症候群的可行措施。

至于治疗,给予左旋多巴或复方左旋多巴,以补偿脑中的多巴胺,也可以给予如安坦、东莨菪碱等药物,有一定作用。

尽管治疗震颤性麻痹的药物很多,但这类药物只能减轻症状,不易达到根治的目的,而且有副作用。

因此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家庭护理:1、注意病人的安全。

病人肌肉强直,身躯前倾,走路呈急速小步,有的病人甚至上肢摆动消失。

失去平衡,因此走路时要有人搀扶或拄拐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震颤麻痹的病因病理及辩证施治
震颤麻痹又称为帕金森病,是发生于中年以上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主要症状特征有进行性运动徐缓、肌肉强直及震颤等。

主要病变在于脑内黑质和黑质纹状体通路的变性,多巴胺合成减少。

引起震颤的病因有脑动脉硬化、颅脑外伤、脑炎、一氧化碳、二硫化碳、锰、汞、氰化物以及某些药物中毒等。

本病大多于50岁后发病,男性多于女性,起病缓慢,病程可达数十年。

震颤麻痹属中医的“震颤”、“振掉”、“肝风”等范畴。

病因病理
本病多国肝肾亏虚,气血不足所致。

一般说来,中老年人肾阴自亏,水不涵木,肝阳易亢,肌肉筋脉失于儒养,遂致肌肉强直不用,筋脉拘急强直;阳亢者易化肝风,则导致肢体末端震颤不已;或中年之后,气血不足,气血精微不得敷布全身,营养肌肉筋脉,则有震颤,肌肉强直。

辩证分型
1)阴虚风动症状:眩晕耳鸣,头摇,两上肢抖动不已,不能持物,肌肉拆动,烦躁易怒,夜寐不安,肢体筋脉拘急,表情极滞,不露笑容,面色少华。

舌红,苔薄,脉弦数或细数。

证候分析:肝肾阴虚,则见眩晕耳鸣;阴虚阳亢,阳亢化风,故头摇、两上肢抖动不已、不能持物、肌肉拆动;阴虚阳亢,化火扰动心神,则有烦躁易
怒、夜寐不安;肝肾不足,肌肉筋脉失于濡养,则肢体筋脉拘急、表情板滞、不露笑容,面色少华。

舌红、苔薄、脉弦数或细数是为肝肾不足之象。

2)血虚风动症状:乏力神疲,腰膝酸软,自汗短气,头晕目眩,四肢抖颤搐搦,头摇不已,或肢体僵硬,步履蹒跚,行步不能自控,容易跌倒。

舌胖边有齿印,质淡红、脉虚细。

证候分析:元气亏虚,故乏力神疲、腰膝酸软;肺卫气虚,则自汗短气;血虚,故头晕目眩汽血两亏,虚风内动,故四肢抖颤搐搦、头摇不已;气血两亏,肌肉筋脉失于儒养,则肢体僵硬、步履蹒跚、行步不能自控廖易跌倒;舌胖边有齿印质淡红、脉虚细是为气血亏虚之象。

诊断要点
1)起病缓慢,逐渐进展,以进行性运动徐缓、肌肉强直、震颤及姿势反射丧失为主症。

考试大网站整理
2)运动减少,初见于手指,病情发展,延及同侧下肢,对侧上下肢,可有“搓丸样动作”、“面具脸”、“写字过小症”、“慌张步态”以及说话缓慢、语音单调,严重病人可发生吞咽困难。

3)可出现头前倾、背怄曲,四肢轻度屈曲和内收等特殊姿态。

施治原则
1)阴虚风动治则:滋肝补肾,潜阳熄风。

2)血虚风动治则:调养气血,补虚熄风。

注意事项
1)尽可能多地进行体力活动、继续工作、培养业余爱好。

可请体疗师训练病人能更好地从事行走、进食等日常活动。

重病人外出应有人陪同,以免行动不便,发生意外。

2)饮食要注意营养丰富,软而易于消化;有吞咽困难者可给予半流质或流质,如牛奶、鸡汤等。

3)药物治疗可在一定时间内缓解症状,但不能从根本上阻止本病的自然进展;如出现吞咽困难、痴呆等严重病情,则预后不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