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2多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应用范围

C-12多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应用范围
C-12多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应用范围

C-12的应用范围

一、常规体检的肿瘤筛查(更适用于早期肿瘤筛查)。

目前常规方法的局限性在于仅能发现0.5cm以上的肿块,但当肿块长到如此大小时,部分肿瘤已经处于中晚期,有的甚至已经发生转移,导致很多病人丧失最佳治疗期,肿瘤从癌前病变发展到0.5cm以上的占位病变通常需3-2年的时间,因此早期肿瘤的及时发现成为治疗肿瘤的最关键环节。应用C-12进行肿瘤的早期筛查,可最大程度发现早期常见肿瘤,以达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的目的。

人体中一种肿瘤实际可分泌出多种标志物抗原,所以用检测单一肿瘤标志物或几项组合的方法存在着灵敏度和特异性低的局限性。C-12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通过12项肿瘤标志物检测(可以同时检测CEA、AFP、CA125、CA15-3、CA19-9、CA242、PSA、free-PSA、NSE、β-HCG、HGH、Ferritin十二种肿瘤标志物)对常见的10大肿瘤(肝癌、肺癌、胃癌、食道癌、前列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卵巢癌、胰腺癌、子宫内膜癌)对胆囊癌、淋巴瘤等疾病也较高的临床意义。进行C-12联合检测分析,极大地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达到提示肿瘤是否发生,以及可提示肿瘤发生的部位和种类(可定性、定量),适用于临床对肿瘤的快速准确检测,更适用于无症状人群的早期肿瘤筛查。适用于各类体检:预防保健性体检、社会体检、鉴定性体检等。

二、肿瘤高危人群肿瘤筛查,高危人群包括:

1)各慢性炎症和慢性疾病患者(癌前病变风险患者);

2)35岁以上人群;夫妻一方患癌者;

3)有肿瘤家族史或肿瘤高发区居民;

4)常触致癌物质人群;

5)免疫系统缺陷者;

6)长期使用激素类药品或制剂者;

7)长期酗酒、抽烟者;经常熬夜者;

8)肥胖或明显体重减轻;

9)嗜高脂肪、高热量、低纤维食物者;

10)经常有腹泻、便秘、经常腹胀、或痉孪者;

11)生活紧张工作压力大的人群;

12)长期缺乏体育锻炼者等;

三、临床疑似肿瘤患者的辅助诊断

临床疑似肿瘤患者的辅助诊断;对临床已经出现疑似肿瘤症状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有

占位性病变的患者的辅助诊断。

四、临床确诊肿瘤患者的随访

临床确诊为恶性肿瘤的患者,可采用本项目进行病情监测,疗效判断、预后评估等。

五、研究应用

可采用本项目进行肿瘤流行病学调查及肿瘤标志物生物分子研究。(The end)

常用肿瘤标志物参考值

常用肿瘤标志物参考值 甲胎蛋白AFP: (0 --- 7.2 ng/ml) 癌胚抗原CEA: (0 --- 4.6 ng/ml) 糖类抗原CA72-4: (0 ---- 5.3 U/ ml) 糖类抗原CA15-3: (0 --- 30. 0 U/ ml) 糖类抗原CA19-9: (0 --- 37.0 U/ ml) 糖类抗原CA125: (0 --- 35.0 U/ ml) 糖类抗原CA50: (0 --- 24.0 U/ ml) 前列腺特异抗原PSA: (0 ---- 4.0 ng/ml) 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 ( fpsA/tpsA > 0.16)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0 ------ 15.2 ug/ l) 细胞角质素片断CrFRA21-1: (0.1--- 3.3 ng/ml) SCC鳞癌相关抗原:0-2 ng/ml 肺癌抗原LT-A:阴性 铁蛋白FER: (13.0-400.0 ng/ml) 恶性肿瘤相关物质TSGF:33.88-70.57 U/ml 组织多肽抗原(TPA):<55U/L β2微球蛋白(β2M):血清<24mg/L,尿<160ug/L。常用肿瘤标志物的分类和用途

word 编辑版. 肿瘤标志物的联合应用能提高其正确性,临床常选择以下组合:

肿瘤标志物组合肿瘤 CA199 、AFP原发性肝癌 CA50 、CA199、CEA 胃癌、CA724CEA 、、CA199胰腺癌、胆囊癌 CA242 CA50 CA199、CA724CEA、结直肠癌、卵巢癌 CA125、铁蛋白乳腺癌、铁蛋白CA153、CA125 前列腺癌F-PSA PSA 、word 编辑 版.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word 编辑版.

肿瘤标志物检测(详细)

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道,肿瘤疾病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并有年轻化的趋势;估计2020年全球肿瘤病人将增加到1500万。同样,我国近年的统计资料表明,每年有160万人患肿瘤疾病,近130万人死于肿瘤恶化;肿瘤疾病死亡率已占死亡人口的1/5。时至今日,对肿瘤疾病仍然以早期发现、早期进行手术切除或药物治疗为最有效措施。 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s ,TM)通常是指那些与恶性肿瘤有关的、能用生物化学或免疫化学方法进行定量测定的,并能在临床肿瘤学方面提供有关诊断、预后或治疗检测信息的一类物质。TM对癌症患者的监控是有益的,往往比临床和影响学检查早几个月,也可追踪和检测肿瘤的复发。在肿瘤治疗期间可根据治疗前后TM的变化来判断疗效,推测预后。 一、常用的肿瘤标志物 1、甲胎蛋白(AFP) 约80%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血清中AFP明显升高,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AFP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妇女妊娠3个月后,血清AFP开始升高。孕妇血清中AFP异常增高,应考虑有胎儿神经管畸形的可能性。 2、癌胚抗原(CEA) 血清CEA升高主要见于结/直肠癌、胃癌、肝癌、肺癌、胰腺癌、乳腺癌、子宫及子宫颈癌、泌尿系肿瘤等。CEA的浓度与癌症的早、中、晚期有关,越到晚期CEA值越高。 3、前列腺特异抗原(PSA) 前列腺癌血清PSA升高,PSA水平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PSA的比值小于25%者具有高风险的前列腺癌发生率,检出率可达95%。 4、糖类抗原50(CA50) CA50是一个非特异性的广谱TM,肝癌、胃癌、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胆囊癌、肾癌、子宫癌、卵巢癌、乳癌、膀胱癌、前列腺癌、淋巴瘤、黑色素瘤等血清CA50升高。 5、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小细胞腺癌、成神经细胞瘤患者NSE水平明显升高。 6、糖类抗原125(CA125) 卵巢癌血清CEA125升高,阳性率为61%。宫颈癌、宫体癌、子宫内膜癌也有一定的阳性率。 7、糖类抗原15-3(CA15-3) 乳癌患者CA15-3升高,乳癌初期敏感性约为60%,晚期可达80%。 8、糖类抗原19-9(CA19-9) 胰腺癌、胆囊癌、胆管壶腹癌时,血清CA19-9水平显著升高。胃癌、结/直肠癌、肝癌也升高。

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及意义

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及意义 核心提示:1、甲胎蛋白(AFP)AFP是胚胎期肝脏和卵黄囊合成的一种糖蛋白,在正常成人血循环中含量极微<20g/L。AFP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最佳标志物,诊断阳性率为60%~70%。血清AFP>400g/L持续4周,或200~400g/L持续8周者,结合影像检查,可作出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急 1、甲胎蛋白(AFP)AFP是胚胎期肝脏和卵黄囊合成的一种糖蛋白,在正常成人血循环中含量极微<20μg/L。AFP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最佳标志物,诊断阳性率为60%~70%。血清AFP>400μg/L持续4周,或200~400μg/L持续8周者,结合影像检查,可作出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AFP浓度可有不同程度升高,其水平常<300ug/L。生殖胚胎性肿瘤(睾丸癌,畸胎瘤)可见AFP含量升高。 2、癌胚抗原(CEA) 癌胚抗原是从胎儿及结肠癌组织中发现的一种糖蛋白胚胎抗原,属于广谱性肿瘤标志物。血清CEA正常参考值<5μg/L。CEA在恶性肿瘤中的阳性率依次为结肠癌(70%)、胃癌(60%)、胰腺癌(55%)、肺癌(50%)、乳腺癌(40%)、卵巢癌(30%)、子宫癌(30%)。部分良性疾病直肠息肉,结肠炎,肝硬化,肺病疾病也有不同程度的CEA 水平升高,但升高程度和阳性率较低。CEA属于粘附分子,是多种肿瘤转移复发的重要标志。 3、癌抗原125(CA125)CA125存在于上皮卵巢癌组织和病人血清中,是研究最多的卵巢癌标记物,在早期筛查、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应用研究均有重要意义。CA125对卵巢上皮癌的敏感性可达约70%。其他非卵巢恶性肿瘤(宫颈癌、宫体癌、子宫内膜癌、胰腺癌、肺癌、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也有一定的阳性率。良性妇科病(盆腔炎、卵巢囊肿等)和早期妊娠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血清CA125含量升高。 4、癌抗原15-3(CA15-3)CA15-3可作为乳腺癌辅助诊断,术后随访和转移复发的指标。对早期乳腺癌的敏感性较低(60%),晚期的敏感性为80%,转移性乳腺癌的阳性率较高(80%)。其他恶性肿瘤也有一定的阳性率,如:肺癌、结肠癌、胰腺癌、卵巢癌、子宫颈癌、原发性肝癌等。 5、糖类抗原19-9(CA19-9)CA19-9是一种与胃肠道癌相关的糖类抗原,通常分布于正常胎儿胰腺、胆囊、肝、肠及正常成年人胰腺、胆管上皮等处。检测患者血清CA19-9可作为胰腺癌、胆囊癌等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指标,对监测病情变化和复发有很大意义。胃癌、结/直肠癌、肝癌、乳腺癌、卵巢癌、肺癌等患者的血清CA19-9水平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某些消化道炎症CA19-9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如:急性胰腺炎、胆囊炎、胆汁淤积性胆管炎、肝炎、肝硬化等。 6、癌抗原50(CA50)CA50是胰腺和结、直肠癌的标志物,是最常用的糖类抗原肿瘤标志物,因其广泛存在胰腺、胆囊、肝、胃、结直肠、膀胱、子宫,它的肿瘤识别谱比CA19-9广,因此它又是一种普遍的肿瘤标志相关抗原,而不是特指某个器官的肿瘤标志物。CA50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可检出不同的阳性率,对胰腺癌和胆囊癌的阳性检出率居首位,占94.4%;其它依次为肝癌(88%)、卵巢与子宫癌(88%)和恶性胸水(80%)等。可用于胰腺癌、胆囊癌等肿瘤的早期诊断,对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及卵巢肿瘤诊断亦有较高价值。 7、糖类抗原242(CA242)CA242是与胰腺癌、胃癌、大肠癌相关的糖脂类抗原。血清CA242用于胰腺癌,大肠癌的辅助诊断,有较好的敏感性(80%)和特异性(90%)。肺癌,肝癌,卵巢癌患者的血清CA242含量可见升高。 8、胃癌相关抗原(CA72-4)CA72-4是目前诊断胃癌的最佳肿瘤标志物之一,对胃癌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其敏感性可达28-80%,若与CA19-9及CEA联合检测可以监测70%以上的胃癌。CA72-4水平与胃癌的分期有明显的相关性,一般在胃癌的Ⅲ-Ⅳ期增高,对伴有转移

肿瘤标志物CA199指标解读

一、胰腺癌与CA199简介 胰腺癌作为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在临床上具有表现隐匿、进展迅速以及预后差等特征。据统计,2009年在美国胰腺癌的发病患者约42500人,而其中的死亡总数则超过了35000人,5年存活率不足5%。在我国,胰腺癌也同样是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其确诊后的平均生存时间不超过6个月。近年来,我国胰腺癌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已成为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第二死亡原因。更早期的发现及治疗,对于提高胰腺癌患者存活率具有关键作用。 血清肿瘤标志物是胰腺癌诊断的常规方法之一。CA199为唾液酸化的乳糖系岩藻五糖,是一类粘蛋白,亦称胃肠癌相关抗原,存在于胎儿胃,肠,胰腺上的上皮。在成人的胰、胃、肺中浓度较低,是一种与腺癌高度相关的抗原物质,由腺癌细胞产生,经胸导管引流入血,对消化道肿瘤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胃癌伴转移和胰腺癌CA199增高尤为明显。CA199的正常参考值<37kU/L。 Arium ST比较了CA199和其他肿瘤标志物检测胰腺癌的效能,认为CA199以其高度灵敏性(约80%)和高度特异性(60%-70%)成为目前检查胰腺癌的最好指标。田满福等的研究结果显示,胰腺癌患者组CA199均高于400 U/ml,阳性率超过90%。而对于胃癌、肺癌及乳腺癌组,CA199的水平虽也有明显升高,但升高程度显著低于胰腺癌组。而对于其他相关指标,如CA125、CA153等,在胰腺癌中虽也可见其浓度的升高,但仍显著低于CA199的升高程度(P<0.01),且灵敏度<64%。这与巫协宁等的研究结果一致,其研究中,CA199对胰腺癌、肝细胞癌和结直肠癌的阳性率依次为86%、69%和41%。刘丽波等对胰腺癌患者血清CA199的回顾性总结中得出的阳性率较低,为55.6%。 二、CA199用于肿瘤分期和预后评价 Kokhanenko等的研究证明,血清CA199的含量可有效的预测生存期,患者的平均存活期与CA199的浓度呈明显的负相关。CA199的血清浓度与胰腺癌的分期明显呈正相关。 张华国等研究发现29 例患者中,术后一个月Ca199 无明显下降或仍有升高的,这部分病人的术后生存期为6-14个月不等。而其他32例术后一个月水平明显降低或回到正常范围的,最短的术后生存时间为18个月。 胰腺癌患者的术前血清检查显示Ca199的水平越高,胰腺癌的分期越晚,尤其当指标浓度>1000 U/mL 时通常提示已有肝转移。张华国等的这份临床研究中术前血清 CA199 >1000U/ml的共计10例,术中证实有6例已出现微小的肝脏转移灶,其余四例在术后的3-6 月内均发现有远处转移。 三、CA199与其他疾病 如前所述,CA199在其他消化道肿瘤(如胃癌、胆道和结直肠癌等)及消化道良性疾病中也有一定的阳性率。此外,据Fioretti等报道,CA199在卵巢浆液性和黏液性癌中阳性率分别为20%-28.5%及77.6%-83.3%。CA199对10%-15%的Lewis 阴性人群筛查无效。 总的来说,CA199对于胰腺癌早期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高,但其单独作为胰腺癌的诊断指标不够精确,可结合其他指标联合检测,增加检出准确率。 四、指标检测方法学——化学发光法

肿瘤标志物铁蛋白指标解读

一、铁蛋白简介 铁蛋白是一种结合铁的高分子蛋白,其具有一个含45000个铁原子的内核,因而具有重要的储铁和调节铁吸收的生理功能。铁胆边在人体肝脏、脾脏及骨髓等组织中广泛存在,在其他组织中也有分布。铁蛋白能反映肌体的营养状态,因而对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具有重要提示作用。正常状态下,人体血清中具有稳定微量的铁蛋白。进来研究显示,某些恶性肿瘤细胞能合成并分泌铁蛋白,因而血清铁蛋白浓度相应升高。 二、血清铁蛋白与原发性肝癌 血清铁蛋白指标异常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以及肝硬化等密切相关。在原发性肝癌中,SF水平显著升高,故可作为原发性肝癌的特异性肿瘤标志物。引起SF水平升高的机制大致为:一、肝细胞的损伤降低了铁存储量和铁的转移能力;二、癌细胞自身合成的肿瘤特异性的酸性铁蛋白,加速分泌释放。大量文献报道了SF作为HCC肿瘤标志物的有效应用。如Kew 等在58例的原发性肝癌中检出76.3%的SF阳性。张景等的研究中,肝癌的SF阳性率也达到了66.6%。 在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中,血清铁蛋白是对AFP很好的补充。原因在于:虽然AFP是用于原发性肝癌诊断最常被使用的指标,然而AFP对HCC检出的灵敏度为50%-95%不等,因此存在着一部分AFP阴性的HCC患者。梁仁等对AFP阴性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SF进行了测定,结果阳性率为76%(cutoff值为100 ng/ml)。张满达等的研究显示,肝癌组中铁蛋白和AFP均阳性占47.5%,均阴性为9.9%,单一阳性为42.6%,故铁蛋白和AFP阳性率分离,呈交叉覆盖现象,联合检测阳性率达90%以上。可见SF在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尤其是AFP 阴性的疑似病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增加结果的准确性、减少漏诊率效果显著。 在孟宪镛等的研究中,其他活动性肝病中也有半数SF水平超出正常,但与HCC具有显著性差异。Chapman等的研究中,肝癌组和肝硬化组的SF阳性分别为63%和33%。通过联合转氨酶的检测可进一步提高SF对肝癌的检出特异性。在活动性肝炎中,SF和转氨酶水平的增长具有同步性,而在HCC中则无明显相关,因而通过测定转氨酶和SF比值可提高SF的诊断价值。 三、血清铁蛋白的其他应用 血清铁蛋白指标异常还与其他疾病相关,临床上也常见被应用于以下几类疾病的诊断: 1.缺铁性贫血 SF浓度也是临床上诊断缺铁性贫血常用的手段之一。缺铁性贫血是临床上较常见的贫血,缺铁是这类贫血的主要原因。在早期并未表现出血红蛋白减少,因而此阶段为隐性缺铁性贫血。此时主要表现为铁缺乏,因此SF水平低于正常值。欧阳富维的研究中,SF对缺铁性贫血的敏感性为85.1%,特异性为80.2%,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为71.2%和 90.4%。在王彦华等的研究中,SF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最高分别达到84.6%和96%。 2.白血病

常用肿瘤标志物

1.甲胎蛋白(AFP) AFP是早期诊断原发性肝癌最敏感、最特异的指标,适用于大规模普查,如果成人血AFP 值升高,则表示有患肝癌的可能。 AFP含量显著升高一般提示原发性肝细胞癌,70~95%患者的AFP升高,越是晚期,AFP含量越高,但阴性并不能排除原发性肝癌。AFP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肿瘤的大小,其动态变化与病情有一定的关系,是显示治疗效果和预后判断的一项敏感指标。AFP值异常高者一般提示预后不佳,其含量上升则提示病情恶化。通常手术切除肝癌后二个月,AFP值应降至2 0ng/ml以下,若降的不多或降而复升,提示切除不彻底或有复发、转移的可能。在转移性肝癌中,AFP值一般低于350-400ng/ml。 妇产科的生殖腺胚胎癌、卵巢内胚窦癌AFP也会明显升高。AFP中度升高也常见于酒精性肝硬化、急性肝炎以及HBsAg携带者。某些消化道癌也会出现AFP升高现象。孕妇血清或羊水AFP升高提示胎儿脊柱裂、无脑症、食管atresia或多胎,AFP降低(结合孕妇年龄)提示未出生的婴儿有Down’s综合征的危险性。 正常参考值:0~15 ng/ml 2.癌胚抗原(CEA) 在正常成人的血液中CEA很难测出。CEA是一种重要的肿瘤相关抗原,70-90%的结肠腺癌患者CEA高度阳性,在其它恶性肿瘤中的阳性率顺序为胃癌(60-90%)、胰腺癌(70-80%)、小肠腺癌(60-83%)、肺癌(56-80%)、肝癌(62-75%)、乳腺癌(40-68%)、泌尿系癌肿(31-46%)。胃液(胃癌)、唾液(口腔癌、鼻咽癌)以及胸腹水(肺癌、肝癌)中CEA的阳性检测率更高,因为这些肿瘤“浸泡液”中的CEA可先于血中存在。CEA含量与肿瘤大小、有无转移存在一定关系,当发生肝转移时,CEA的升高尤为明显。 CEA测定主要用于指导各种肿瘤的治疗及随访,对肿瘤患者血液或其他体液中的CEA浓度进行连续观察,能对病情判断、预后及疗效观察提供重要的依据。CEA的检测对肿瘤术后复发的敏感度极高,可达80%以上,往往早于临床、病理检查及X光检查。 大量临床实践证实,术前或治疗前CEA浓度能明确预示肿瘤的状态、存活期及有无手术指征等。术前CEA浓度越低,说明病期越早,肿瘤转移、复发的可能越小,其生存时间越长;反之,术前CEA浓度越高说明病期较晚,难于切除,预后差。 在对恶性肿瘤进行手术切除时,连续测定CEA将有助于疗效观察。手术完全切除者,一般术后6周CEA回复正常;术后有残留或微转移者,可见下降,但不恢复正常;无法切除而作姑息手术者,一般呈持续上升。CEA浓度的检测也能较好地反映放疗和化疗疗效。其疗效不一定与肿瘤体积成正比,只要CEA浓度能随治疗而下降,则说明有效;若经治疗其浓度不变,甚至上升,则须更换治疗方案。 CEA检测还可对经手术或其他方法治疗使CEA恢复正常的病人,进行长期随访,监测其复发和转移。通常采用以下方案:术后第六周一次;术后三年内,每月一次;3-5年每三月一次;5-7年每半年一次;7年后一年一次。若发现升高,两周后再测一次,两次都升高则提示复发和转移。 正常参考值:0~5 ng/ml 3.癌抗原125(CA125 CA125是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的首选标志物,如果以65U/ml为阳性界限,Ⅲ-Ⅳ期癌变准确率可达100%。CA125迄今为止是用于卵巢癌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预后判断、监测复发及转移的最重要指标。CA125测定和盆腔检查的结合可提高试验的特异性。对输卵管癌、子宫内膜癌、子宫颈癌、乳腺癌和间皮细胞癌诊断的符合率也很高,良性病变阳性率仅2%。CA125水平的升高是女性生殖系肿瘤复发的信号。 动态观察血清CA125浓度有助于卵巢癌的预后评价和治疗控制,经治疗后,CA125含量可

超全的肿瘤标志物指标介绍

超全的肿瘤标志物指标介绍 癌症是全球疾病致死的重要元凶之一。据统计,全球新癌症患者每10万人中就有173人,在中国每10万人中有110人。人类现阶段对晚期肿瘤尚束手无策,但如果能早期诊断,80%的肿瘤可被治愈。目前,发达国家癌症的诊断与治疗多在早期,并且把一些肿瘤标志物作为某些人的必检项目(如PSA等)。肿瘤标志物对于癌症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辅助诊断、预后和疗效预测以及复发监测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肿瘤标志物是恶性肿瘤发生和增殖过程中,肿瘤细胞合成分泌或由机体对肿瘤反应而异常产生或升高的一类物质,其存在或改变提示肿瘤存在或生长状况,存在于血液、体液、或组织中。 以下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及其反映的肿瘤情况: 1、甲胎蛋白(AFP)AFP是胚胎期肝脏和卵黄囊合成的一种糖蛋白,在正常成人血循环中含量极微<20μg/L。AFP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最佳标志物,诊断阳性率为60%~70%。血清AFP>400μg/L持续4周,或200~400μg/L持续8周者,结合影像检查,可作出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AFP浓度可有不同程度升高,其水平常<300ug/L。生殖胚胎性肿瘤(睾丸癌,畸胎瘤)可见AFP含量升高。 2、癌胚抗原(CEA)癌胚抗原是从胎儿及结肠癌组织中发现的一种糖蛋白胚胎抗原,属于广谱性肿瘤标志物。血清CEA正常参考值<5μg/L。CEA在恶性肿瘤中的阳性率依次为结肠癌(70%)、胃癌(60%)、胰腺癌(55%)、肺癌(50%)、乳腺癌(40%)、卵巢癌(30%)、子宫癌(30%)。部分良性疾病直肠息肉,结肠炎,肝硬化,肺病疾病也有不同程度的CEA 水平升高,但升高程度和阳性率较低。CEA属于粘附分子,是多种肿瘤转移复发的重要标志。 3、癌抗原125(CA125)CA125存在于上皮卵巢癌组织和病人血清中,是研究最多的卵巢癌标记物,在早期筛查、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应用研究均有重要意义。CA125对卵巢上皮癌的敏感性可达约70%。其他非卵巢恶性肿瘤(宫颈癌、宫体癌、子宫内膜癌、胰腺癌、肺癌、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也有一定的阳性率。良性妇科病(盆腔炎、卵巢囊肿等)和早期妊娠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血清CA125含量升高。 4、癌抗原15-3(CA15-3)CA15-3可作为乳腺癌辅助诊断,术后随访和转移复发的指标。对早期乳腺癌的敏感性较低(60%),晚期的敏感性为80%,转移性乳腺癌的阳性率较高(80%)。其他恶性肿瘤也有一定的阳性率,如:肺癌、结肠癌、胰腺癌、卵巢癌、子宫颈癌、原发性肝癌等。 5、糖类抗原19-9(CA19-9)CA19-9是一种与胃肠道癌相关的糖类抗原,通常分布于正常胎儿胰腺、胆囊、肝、肠及正常成年人胰腺、胆管上皮等处。检测患者血清CA19-9可作为胰腺癌、胆囊癌等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指标,对监测病情变化和复发有很大意义。胃癌、结/直肠癌、肝癌、乳腺癌、卵巢癌、肺癌等患者的血清CA19-9水平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某些消化道炎症CA19-9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如:急性胰腺炎、胆囊炎、胆汁淤积性胆管炎、肝炎、肝硬化等。

肿瘤-常用肿瘤标志物图解

1、甲胎蛋白(AFP)AFP是胚胎期肝脏和卵黄囊合成的一种糖蛋白,在正常成人血循环中含量极微<20μg/L。AFP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最佳标志物,诊断阳性率为60%~70%。血清AFP>400μg/L持续4周,或200~400μg/L持续8周者,结合影像检查,可作出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AFP浓度可有不同程度升高,其水平常<300ug/L。生殖胚胎性肿瘤(睾丸癌,畸胎瘤)可见AFP含量升高。 2、癌胚抗原(CEA)癌胚抗原是从胎儿及结肠癌组织中发现的一种糖蛋白胚胎抗原,属于广谱性肿瘤标志物。血清CEA正常参考值<5μg/L。CEA在恶性肿瘤中的阳性率依次为结肠癌(70%)、胃癌(60%)、胰腺癌(55%)、肺癌(50%)、乳腺癌(40%)、卵巢癌(30%)、子宫癌(30%)。部分良性疾病直肠息肉,结肠炎,肝硬化,肺病疾病也有不同程度的CEA水平升高,但升高程度和阳性率较低。CEA属于粘附分子,是多种肿瘤转移复发的重要标志。 3、癌抗原125(CA125)CA125存在于上皮卵巢癌组织和病人血清中,是研究最多的卵巢癌标记物,在早期筛查、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应用研究均有重要意义。CA125对卵巢上皮癌的敏感性可达约70%。其他非卵巢恶性肿瘤(宫颈癌、宫体癌、子宫内膜癌、胰腺癌、肺癌、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也有一定的阳性率。良性妇科病(盆腔炎、卵巢囊肿等)和早期妊娠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血清CA125含量升高。 4、癌抗原15-3(CA15-3)CA15-3可作为乳腺癌辅助诊断,术后随访和转移复发的指标。对早期乳腺癌的敏感性较低(60%),晚期的敏感性为80%,转移性乳腺癌的阳性率较高(80%)。其他恶性肿瘤也有一定的阳性率,如:肺癌、结肠癌、胰腺癌、卵巢癌、子宫颈癌、原发性肝癌等。 5、糖类抗原19-9(CA19-9)CA19-9是一种与胃肠道癌相关的糖类抗原,通常分布于正常胎儿胰腺、胆囊、肝、肠及正常成年人胰腺、胆管上皮等处。检测患者血清CA19-9可作为胰腺癌、胆囊癌等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指标,对监测病情变化和复发有很大意义。胃癌、结/直肠癌、肝癌、乳腺癌、卵巢癌、肺癌等患者的血清CA19-9水平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某些消化道炎症CA19-9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如:急性胰腺炎、胆囊炎、胆汁淤积性胆管炎、肝炎、肝硬化等。 6、癌抗原50(CA50)CA50是胰腺和结、直肠癌的标志物,是最常用的糖类抗原肿瘤标志物,因其广泛存在胰腺、胆囊、肝、胃、结直肠、膀胱、子宫,它的肿瘤识别谱比CA19-9广,因此它又是一种普遍的肿瘤标志相关抗原,而不是

肿瘤标志物检测原理

肿瘤标志物检测原理 根据WHO资料,全球范围内恶性肿瘤是人类仅次于心脑血管病的第二大死亡原因,占总死亡人数的22%,并逐年增加。10种常见肿瘤:胃癌、肝癌、食管癌、结直肠肛门癌、白血病、子宫颈癌、鼻咽癌、乳腺癌和膀胱癌。肿瘤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最主要途径。以肝癌为例,肿瘤直径<2cm,5年生存率几乎100%;直径每增加1cm,5年生存率下降20%。肿瘤诊断三大支柱是图像诊断(包括B超、CT、核磁共振)、化学诊断(血清学和免疫学)及细胞学和组织学诊断,而后两者均以肿瘤标志为主要或辅助观察指标。 当前,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已从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基因水平,在检测技术上,它将生物化学、核医学、免疫学、细胞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诸多学科融合在一起,不仅使检测的项目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而且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也有很大的提高。 肿瘤标志物在肿瘤诊断,检测肿瘤复发与转移,判断疗效和预后以及人群普查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实用价值,而且在肿瘤发生和发展机理研究中也具有重要作用。肿瘤标志物除用于肿瘤诊断外,可为临床肿瘤治疗提供依据及以其为靶,进行肿瘤的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肿瘤标志学已成为肿瘤学中一个重要的新学科、新领域。 肿瘤标志(Tumour Markers)是1978年Herberman在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召开的“人类免疫及肿瘤免疫诊断”会上提出的,次年在英国第七届“肿瘤发生生物学和医学”会议被大家确认,并开始引用。 肿瘤标志物是指由肿瘤细胞由肿瘤组织和细胞产生的与肿瘤的形成、发生相关的物质,这些物质存在于肿瘤细胞的胞核、胞质、胞膜上或体液中,进入到血液或其他体液或组织中,或是宿主对体内新生物反应而产生并进入到血液或体液或组织中而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参考值的一类生物活性物质。不存在于正常成人组织而见于胚胎组织,或在肿瘤组织中含量超过正常含量。 肿瘤标志物分类 目前肿瘤标志物尚无统一的分类和命名,临床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大多是根据其生物化学和免疫学特性可分为: (1)肿瘤抗原 肿瘤胚胎性抗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 白血病系列分化抗原:CD系列。

肿瘤标志物7项联合检测

一、恶性肿瘤与肿瘤标志物 在2010年国际抗癌联盟举办的世界抗癌大会上,我国卫生部部长陈竺表示,在过去30年里,中国癌症死亡率升高了80%,恶性肿瘤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第一死因。我国癌谱目前兼具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共同特征,排名前五的癌症种类分别为: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结肠癌,如图1。癌症发病状况十分严峻,因而需要准确高效的检测诊疗手段使病情及早被发现。肿瘤标志物(TM)是目前最被看好的这类检测指标之一。 涵盖我国前五项癌症的TM主要包括AFP、CEA、CYFRA21-1、NSE、CA125、CA242及free-β-hcG等。 二、指标意义 free-β-hcG: 生殖细胞肿瘤的特异性指标,对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也有重要提示作用。AFP:原发性肝癌的特异性最好的指标,在其他消化道癌和胚胎瘤中也有浓度异常。CEA:广谱性的TM,对消化道癌、肺癌及乳腺癌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CYFRA21-1:非小细胞肺癌(NSCLC),尤其是肺鳞癌的特异性TM,对食管癌也有较高的检出率。 NSE:小细胞肺癌(SCLC)和神经内分泌细胞肿瘤的特异性指标,常用于区分NSCLC和SCLC。 CA125:广谱性的TM,对肺癌和卵巢癌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CA242:胰腺癌和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特异性指标,准确性比CA199好很多。 目前临床上尚未有单个TM指标能够兼顾对灵敏度和特异性的要求,因而国际权威的肿瘤学术机构推荐用合适的几项指标组合、联合检测。 因此,通过AFP、CEA、CYFRA21-1、NSE、CA125、CA242及free-β-hcG这7项指标联合检测,即可实现对我国发病率最高的前5项恶性肿瘤(覆盖率85%的恶性肿瘤)可靠的诊断筛查。 三、基于流式荧光平台的七项肿瘤标志物联检技术优势 1、严谨科学的指标组合 肺癌TM指标(CYFRA21-1+NSE+CEA+CA125) 其中CYFRA21-1是NSCLC的最敏感指标,NSE针对于SCLC,CEA+CA125则对疗效进行检测并进行预后评估。CA125对肺腺癌有较高特异性,还可作为CYFRA21-1的补充指标。因而CYFRA21-1+NSE+CEA+CA125的联合检测可对肺癌进行科学高效的诊断检测。 肝癌TM组合(AFP+CEA+free-β-hcG) AFP单项指标对HCC检出率在50%-95%不等。free-β-hcG对部分AFP阴性的HCC患者呈阳性,可作为补充,提高HCC的检出率,减少漏诊。CEA则主要起预后评估和病情监测的作用。因此,AFP+CEA+free-β-hcG三项是用于肝癌诊断最值得推荐的TM指标组合。 消化道恶性肿瘤TM组合(CEA+CA242+CYFRA21-1+free-β-hcG) CA242是胰腺癌、胆囊癌等消化系统的TM指标,其特异性和准确性比CA199、CA50更高,和CEA一样,可作为消化道肿瘤患者的独立预后因子。CYFRA21-1增加了对食管癌的诊断项目。free-β-hcG在胆囊癌、胰腺癌、胃癌中阳性率分别达到60%,46%和40%。

常见的肿瘤标志物

最常见、最广谱的肿瘤标志物 CEA,癌胚抗原,是个很常用的肿瘤标志物,适用于结肠癌、胃癌、肺癌、乳腺癌、甲 状腺癌、卵巢癌、子宫癌多种肿瘤,几乎所有的肿瘤患者都会查这个肿瘤标志物,无诊断价值,但有助于检测多种肿瘤的复发、转移,判断预后。 一些正常组织也会分泌少量CEA,吸烟人群的CEA也会略微升高,还有一些良性疾病 也会导致CEA升高,因此CEA升高不一定就是肿瘤复发。但如果CEA呈几百、上千的升高,一定要警惕。 肺癌常用肿瘤标志物 CEA,上文提到的最常见的肿瘤标志物CEA,对肺腺癌有较好的敏感性。 SCC,鳞癌抗原,用于检测鳞状细胞癌,常用于肺鳞癌、宫颈癌等。 p53,抑癌基因p53的异常表达在肺鳞状细胞癌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与肺鳞状细 胞癌病人的预后相关。 Cyfra21-1,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是非小细胞肺癌最有价值的血清肿瘤标记物,其 对鳞癌的敏感性也较高。 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是监测小细胞肺癌的首选标志物。 proGRP,胃泌素释放肽前体,是小细胞癌的特异性肿瘤标记物。 消化系统肿瘤常用标志物 AFP,甲胎蛋白,是目前最常用、最佳的肝细胞癌(HCC)诊断标志物。AFP显著升高一 般提示原发性肝癌,但未发现与肿瘤大小、恶性程度有相关。 CA724,胃癌相关抗原,是目前诊断胃癌的最佳肿瘤标志物之一。 CA199,是公认的最重要的胆管癌肿瘤标志物,对于胆管癌的诊断价值较高;同时,也是 胰腺癌敏感标志物,有助于胰腺癌的鉴别诊断和病情监测。 CA242,在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的水平经常异常增高,特别是在胰腺癌、结直肠 癌中,对结直肠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 CA50,是一种广谱肿瘤标记物,主要用于胰腺癌、结肠癌、直肠癌、胃癌的辅助诊断,其中胰腺癌病人升高明显。 乳腺癌常用肿瘤标志物 CA153,是由肿瘤细胞分泌入血的一种乳腺癌相关抗原,一般不作为乳腺癌的早期诊断 指标,在乳腺癌中晚期及术后复发、转移的过程中,价值较为突出。 女性肿瘤常用肿瘤标志物 CA125,与其他卵巢癌相关的肿瘤标志物相比,CA125具有更高的临床使用价值,HE4 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卵巢肿瘤标志物,两者常联合使用。 SCC,上文提到的SCC对于宫颈癌的诊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与其他肿瘤一样,用于宫 颈癌的肿瘤标志物也常常是多个连用,比如与CA125、CEA、CA199等联用。 前列腺癌肿瘤标志物 PSA,前列腺癌特异性抗原,是目前被广泛用于临床的前列腺癌肿瘤标志物。 膀胱癌肿瘤标志物 NMP22,系核基质蛋白,可作为膀胱癌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依据。 上述只提到了某些肿瘤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实际临床上使用的肿瘤标志物会更多。

C12多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注意事项

C-12应用注意事项 一、肿瘤标志物的测定时间: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都主张:多种肿瘤标志物指标联合检测、动态观察肿瘤标志物浓度值得变化,并紧密临床表现和影像特点进行综合判断,是提高肿瘤诊断准确性的方法。 1:肿瘤高危人群定期筛查: 对于肿瘤筛查,可以每年检测1-2次,动态记录肿瘤标志物的浓度变化,如果随着时间的推移浓度值逐渐升高,临床参考价值更大(请检测者保留好肿瘤标志物原始值)。 2:肿瘤患者定期随访 1)治理前应测定肿瘤标志物的原始值并保留好数据。 2)治疗后1-2年:1次/月;第3-5年:1-2次/年;第6年:1次/年。每次改变治疗方法前肿瘤标志物浓度升高或怀疑复发或转移时,应及时测定肿瘤标志物的浓度。 二、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构分析 由于肿瘤标志物与肿瘤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它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建议临床医生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临床研究表明不存在性别特异性指标。CA125、CA15/3、β/HCG等指标在男性患者中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PSA与f/PSA原来一直认为是前列腺癌完全特异性指标,但是研究表明在一些非前列腺癌症患者中,尤其是乳腺癌也有较高比例的阳性,且阳性值很高,需加以鉴别。 1:肿瘤筛查由于参考值是采用该项目对大量正常人群的检测结果统计,以95%的正常人群小于该值来界定的,所以极少数正常人会出现假阳性。建议2-6个月后再检测一次,如两次检测指标均高于参考值,且有升高的趋势,则应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以便及时确诊及治疗。若临床检查后未能发现有疾病存在,则可考虑定期随访;如维持原值或有下降可能是:各种炎症性疾病、慢性疾病等干扰使生化检测指标出现升高。 2:疑似患者:此结果可作为医生临床诊断的参考依据。如果是有症状就诊的患者,检测指标出现强阳性则增加了恶性肿瘤性的可能,建议结合其他检查加以确诊。 3:治疗后肿瘤患者:应高度怀疑是否有肿瘤复发、转移等,应进行相应的检查和进一步的治疗。 三、常见影响肿瘤标志物测定的因素 由于现有肿瘤标志物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都不够理想,在忙些正常体质和良性病变中出现不同程度的阳性反应,甚至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会成一过性或阶段性阴性反应,因此在肿瘤标志物检测中要注意鉴别假阳性和假阴性。 1:引起假阳性的因素 1)良性疾病:某些肿瘤标志物在炎症性疾病中表现增加。如:肝脏良性疾病时AFP、CA19-9、CACEA及肾功能衰竭时CA15-3、CA19-9、CEA和PSA水平均会升高。 2)生理变化:妊娠时AFP、β、HCG、CA125和月经时CA125也会升高。 3)肿瘤手术/放疗/化疗过程中偶遇肿瘤组织收到破坏或肿瘤坏死时某些肿瘤标志物产生增加,从而影响肿瘤标志物的测定造成假阳性。 4)样本中的某些干扰成分可通过与测定中所使用的特异性抗体发出反应而影响测定结果。如自身免疫疾病患者常有可与抗体反应的类风湿因子(RF)即针对动物免疫球蛋白的嗜异性抗体均会引起假阳性反应。 2:引起假阴性因素: 1)肿瘤细胞不产生肿瘤标志物或产生的数量很少。 2)细胞或细胞表面被封闭。 3)机体体液中一些抗体与肿瘤标志物(肿瘤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 4)肿瘤组织本身血液循环差,所产生的标志物不能分配到外周血。 4:血标本的采集、储存不当也会影响肿瘤标志物的测定结果。 1)由于正常红细胞中还有NSE,溶血后会导致NSE升高需要重新抽血。 2)黄疸血会导致芯片本底过高不宜检测; 3)血脂中的脂蛋白可以结合亲脂成分,降低与抗体的结合,干扰免疫反应; 4)血清反复冻融会使某些肿瘤标志物的效价降低; 5)血清储存不当,受微生物污染,会导致对蛋白酶和神经酰胺酶很敏感的CA153升高。(The end)

常用肿瘤标志物及临床意义

常用肿瘤标志物及临床意义 全网发布:2011-02-28 07:56:57 发表者:许洪斌 (访问人次:2708) 长久以来,普通大众将恶性肿瘤冠以“不治之症”及“谈癌色变”之称号,同时 也认为某项肿瘤标志物高就证明患了某种肿瘤。这些认知都已很根深根深蒂固 了,但它却是极端错误的。 我们先看看近一个世纪来,医学对恶性肿瘤都做了些什么? 在人类发展历史中,恶性肿瘤曾作为“不治之症”的确在肆意吞噬人类的生命,而人类对它却束手无策。但时至今日,随着肿瘤研究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肿 瘤的认识越来越深,防治肿瘤的方法也逐渐增多,并日臻完善。医学家们已能很有把握地说:“恶性肿瘤是能够治疗的”。世界卫生组织顾问委员会早于1981年提出:三分之一的癌症如能早期诊断是可以治愈的,三分之一的癌症是可以 减轻痛苦、延长寿命的。可见治与不治要因病、因期、因人而异。切不可因对 恶性肿瘤怀有恐惧心理而“讳疾忌医”,甚至即便已发现某些肿瘤的可疑征兆,也不愿往这方面想,有意回避医疗检查,最终导致延误病情,治之晚矣。这种惨 痛病例比比皆是。 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虽然医学有了飞速的发展,在近20年来,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也使得环境、空气、食品、水的污染日渐加剧以及人口的 老龄化导致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急剧上升:据调查,20年来我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呈明显上升趋势,年发病人数由90万上升到130万,现有癌症病人200多万,预计到2025年时将上升至270万。卫生部公布2006年恶性肿瘤已成为城乡居民首要死因。它也可以称为危协生命的“头号杀手”。据研究表明:我国恶性肿瘤高发的三大主要原因: 1 环境、空气和水的污染日渐加剧。 2 食品污染严重。3 细菌、病毒性疾病引发恶性肿瘤。 由此可见,肿瘤的高发病率并非是医学的停滞,而是文明社会所带来 的必然结果。恶性肿瘤成为危协人类生命的“头号杀手”已是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它如同我们身边常见的心脑血管病及其它良性疾病一样成为了常见病,而且大多数恶性肿瘤是可以治疗的。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回避恶性肿瘤,不但要坦然对之而且还应该积极了解各种恶性肿瘤的防治,并自觉参与支持环境污染的治 理、保护我们的家园等社会公益活动。 恶性肿瘤虽然可以治疗,但要取得更好的疗效还得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所以,有人会提出能不能发明一种检查,这种检查能很早的发现你是否患有癌症。其实,医学家们就是怀着这种朴素的想法一直在苦苦摸索这种神奇的检查――肿 瘤标志物。不过,肿瘤标志物在目前阶段还达不到人们所想象的神奇高度,但已经有了可喜的发展。因此,我们对它要有正确的理解,合理地应用它,协助肿瘤 的早期检出。 那么什么是肿瘤标志物呢?它们都有什么作用呢? 肿瘤标志物又称为肿瘤Marker,它是在1848年首次发现,于1979年在英国正式命名使用,并确定它的概念:肿瘤标志物是癌细胞分泌或脱落到体液或组

肿瘤标志物检测原理

肿瘤标志物检测原理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肿瘤标志物检测原理 根据WHO资料,全球范围内恶性肿瘤是人类仅次于心脑血管病的第二大死亡原因,占总死亡人数的22%,并逐年增加。10种常见肿瘤:胃癌、肝癌、食管癌、结直肠肛门癌、白血病、子宫颈癌、鼻咽癌、乳腺癌和膀胱癌。肿瘤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最主要途径。以肝癌为例,肿瘤直径<2cm,5年生存率几乎100%;直径每增加1cm,5年生存率下降20%。肿瘤诊断三大支柱是图像诊断(包括B超、CT、核磁共振)、化学诊断(血清学和免疫学)及细胞学和组织学诊断,而后两者均以肿瘤标志为主要或辅助观察指标。 当前,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已从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基因水平,在检测技术上,它将生物化学、核医学、免疫学、细胞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诸多学科融合在一起,不仅使检测的项目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而且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也有很大的提高。 肿瘤标志物在肿瘤诊断,检测肿瘤复发与转移,判断疗效和预后以及人群普查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实用价值,而且在肿瘤发生和发展机理研究中也具有重要作用。肿瘤标志物除用于肿瘤诊断外,可为临床肿瘤治疗提供依据及以其为靶,进行肿瘤的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肿瘤标志学已成为肿瘤学中一个重要的新学科、新领域。 肿瘤标志(Tumour Markers)是1978年Herberman在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召开的“人类免疫及肿瘤免疫诊断”会上提出的,次年在英国第七届“肿瘤发生生物学和医学”会议被大家确认,并开始引用。 肿瘤标志物是指由肿瘤细胞由肿瘤组织和细胞产生的与肿瘤的形成、发生相关的物质,这些物质存在于肿瘤细胞的胞核、胞质、胞膜上或体液中,进入到血液或其他体液或组织中,或是宿主对体内新生物反应而产生并进入到血液或体液或组织中而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参考值的一类生物活性物质。不存在于正常成人组织而见于胚胎组织,或在肿瘤组织中含量超过正常含量。 肿瘤标志物分类 目前肿瘤标志物尚无统一的分类和命名,临床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大多是根据其生物化学和免疫学特性可分为: (1)肿瘤抗原 肿瘤胚胎性抗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 白血病系列分化抗原:CD系列。 肿瘤增殖抗原:增殖细胞核抗原/周期素(PCNA/Cyclin)、DNA多聚酶(DNA-pol)、Ki-67核抗原、Ki-S1核抗原。 (2)糖类抗原 CA19-9、CA125、CA50、CA724、CA15-3、CA242、SCC。 (3)酶和同工酶乳酸脱氢酶(LDH)、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SA)、胃蛋白酶原I、II(PG I、II)。 (4)激素和异位激素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降钙素。

肿瘤标志物(TM)联合检测在健康体检中的意义

肿瘤标志物(TM)联合检测在健康体检中的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TM)联合检测在健康体检中的意义。方法将确诊为肝癌患者的血清进行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和肿瘤抗原(CA15-3)联合检测;胃癌患者的血清,进行癌胚抗原(CEA),肿瘤抗原(CA19-9)和肿瘤抗原(CA72-4)联合检测。两组TM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和正常健康体检人群作对照分析。结果血清TM联合检测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健康体检人群,它为临床肿瘤的早发现,早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可作为健康体检肿瘤普查的常规项目。 【关键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健康体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的改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和健康改善的目标在升华。健康体检是以早发现,早防治为原则选定体检项目,检测结果对健康的需求和疾病的防治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我院体检中心通过近年对全市各单位预防性健康体检,特别是利用TM联合检测,提高发现肿瘤的阳性率资料报告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我院2006~2009年住院胃癌患者50例,男36例,女14例,年龄27~79岁; 肝癌患者50例,男35例,女15例, 年龄30~77岁。两组患者均经组织病理学,CT或MRI确诊。健康对照组50例,男34例,女16例, 年龄25~76岁,为我院同期体检者,均无胃肠道和肝胆疾病。 1.2 方法采用ELECSYS电化学发光仪及配套试剂进行检测,各项肿瘤标志物的阳性标准为:AFP<15 ng/ml,CEA<5ng/ml, CA15-3<25 μ/ml,CA19-9<27 μ/ml,CA72-4<7 μ/ml。联合检测时有一项高者即为阳性病例。 1.3 统计学方法测定结果运用SPSS 10.0统计学件分析,采用四格表χ2检验。 2 结果 肝癌及胃癌患者TM联合检测与对照组的阳性率见表1。 肝癌及胃癌患者TM联合检测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健康对照组(P<0.01)。 3 讨论 目前,全世界每年死于癌症的患者仅次于心血管患者,我国肿瘤的发病率正迅速增长,而肿瘤的早期诊断比较困难,且目前用于临床的肿瘤抗原检测均为非特异性肿瘤相关抗原,因肿瘤各标志物对肿瘤的灵敏度均不够理想,且在肿瘤早期往往较低,因而在肿瘤筛查和早期诊断中有一定局限性。据文献资料报道[1,2],CEA 为目前应用最为广泛TM之一,但CEA对胃癌诊断的敏感性为19.0%~56.1%。CA72-4是目前公认诊断胃癌较好的诊肿瘤标志物。有报道[3]CA72-4对卵巢癌也有较高的灵敏度,故不能作为胃癌诊断的特异性指标,所以有针对性选择数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弥补单项指标检测的不足,为肿瘤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建议定期组织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进行健康体检,常规进行TM联合检测对肿瘤筛查有良好作用。 参考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