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分析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分析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分析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0-12-07T10:38:31.4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32期供稿作者:白福智1 于文波2 [导读]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多发生于中年女性的慢性淤胆性炎症性肝病。白福智1 于文波2

(1黑龙江省勃利县人民医院 154500;2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医院 150010)

【中图分类号】R65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2-0234-02

【摘要】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多发生于中年女性的慢性淤胆性炎症性肝病。由于肝内胆小管阻塞而引起。

【关键词】肝病肝硬化胆汁性临床分析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常与其它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类、干燥综合征、硬皮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等并存,多见于中年妇女,起病隐袭,经过缓慢,早期症状轻微,病人一般情况良好,食欲与体重多无明显下降,约10%的患者可无任何症状。对原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梗阻性黄疸病人,尤其伴有脂肪泻者,应详细了解起病的诱因及病情进展情况,有否其它免疫性疾病存在,注意与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变及其他原因肝硬化出现黄疸进行鉴别。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48例PBC患者中女性36例,男:女为1:3,平均48.9±10.5岁,病程平均

2.2±2.4年。随病情进展,ALP、GGT早期升高明显,晚期有所下降,TBil进行性升高。肝穿刺病检7例,包括Ⅰ期2例,Ⅱ期3例,Ⅲ期1例,Ⅳ期1例,病理分期与临床分期有关但不完全一致。常规保肝治疗加用熊去氧胆酸(UDCA)能明显改善胆汁淤积指标,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不肯定,晚期预后差。48例中肝胆管结石40例,,肝胆管癌5例、先天性胆管扩张症2例和术后胆道狭窄1例。

1.2临床表现

1.2.1早期主要症状为黄疸、乏力和皮肤瘙痒,主要体征为肝脾肿大、腹水和下肢水肿。症状仅有轻度疲乏和间歇发生的瘙痒,半数有肝大,<1/4有脾大,这时血清碱性磷酸酶及r-GT升高常是唯一的阳性发现。以后线粒体抗体呈阳性,但它也可最先出现。此期,日轻夜重的瘙痒作为首发症状达47%,且可引起抑郁症。黄疸作为首发表现者占13%,此时肝脾大,可有黄疸,角膜色素环、肝掌、血管蛛,抓痕部位有蝶形皮肤色素斑,少数更有白癜风。体重很少减轻。此期肝活检有胆管破坏及小胆管增生。

1.2.2无黄疸期少数病例血清胆固醇可高达8000mg/L,掌、趾、胸背皮肤有结节状黄疣,也有沿膝、肘臀肌腱神经鞘分布,杵状指、长骨骨膜炎伴痛与压痛。

1.2.3黄疸期黄疸标志黄疸期的开始,出现轻度黄疸表明寿命5~10年,黄疸很深表示寿命期短于2年。这时常伴有骨质疏松、骨软化,椎体压缩、身长缩短3cm或以上,还可有肋骨、长骨骨折,这些和维生素D代谢障碍有关。肝活检肝细胞内有铜沉积、周边区胆淤有Mallory小体。

1.2.4末期血清胆红素直线上升,肝、脾明显大。慢性肝病征象愈趋明显,瘙痒、疲乏感加重,伴有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及腹水的病例增多,以食管静脉曲张破裂为首发表现者占9%。由于铜的沉积,少数可见角膜色素环。最后为肝衰竭,该期较短,与其他肝硬化不同,曲张静脉破裂、肝性脑病、腹水、水肿伴深度黄疸,表示病人正趋向于死亡。

1.2.5伴随的疾病 2/3病例有结缔组织病,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也常见,还可伴硬皮病、钙质沉着、Raynaud现象、食管动力降低、指趾端硬化与毛细血管扩张的CREST综合征。

1.3辅助检查

1.3.1血液检查线粒体抗体(AMA)阳性率占90%~100%,80%病例其滴度>1:80,一次检出阳性无需重复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r-GT、5'-核苷酸酶(5'-NT)均可升高,碱性磷酸酶常为正常上限的5倍以上,其波动亦无明显意义,血清IgM可增高。线粒体抗体、碱性磷酸酶、IgM 3项测定阳性已可证明为本病。谷丙酶、谷草酶、乳酸脱氢酶仅为正常上限的2倍高。血清胆红素浓度有判断预后的价值。另一种线粒体外膜的抗原称M4,与慢性活动性肝炎有关。这些有助于鉴别PBC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结缔组织疾病。

1.3.2B超、胆管影像学有助诊断

1.3.3肝活检可明确诊断。

1.4诊断和鉴别诊断

1.4.1诊断中年女性有不明原因的皮肤瘙痒、血清ALP、γ-GT、IgM升高,同时抗线粒体抗体阳性,胆管影像学检查排除肝外胆管异常,即可诊断本病。肝活检可辅助诊断。随着AMA检测及其普查的开展,越来越多的PBC病人在症状前期或无症状期得到明确诊断。

1.4.

2.鉴别诊断应注意与慢性活动性肝炎(CAH)、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药物性肝内胆汁淤积、肝肉芽肿病、免疫性胆管病、病毒性毛细胆管淤胆型肝炎病、肝淋巴瘤、狼疮性肝炎、结节病、骨髓移植后的较长存活者(GVH病)以及大胆管阻塞、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酒精性肝硬化、溶血性黄疸、结缔组织病等鉴别。

2 治疗

主要是对症和支持疗法。饮食以低脂肪、高热量、高蛋白为主。有脂肪泻时给予中链三酰甘油。针对脂溶性维生素缺乏,可肌注维生素A、维生素D3、维生素K。熊去氧胆酸有保护肝细胞、增加内源性胆质酸排泄作用。免疫抑制药如泼尼松、硫唑嘌呤、环孢素等有一定治疗作用。青霉胺和秋水仙碱可减少肝酮含量和减轻纤维化。晚期病人可施行肝移植。适当休息,给以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低脂饮食,每日脂肪<40-50g为宜。补充脂溶性维生素A、D、E、K。熊去氧胆酸600-700mg/d,服药6个月以上可改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改变。皮质类固醇如氢化泼尼松30mg/d,口服,症状改善后必为10mg/d。连服1年。注意晚期患者骨病加剧及并发细菌感染。硫唑嘌呤、环孢毒素A均有效但因有肾毒,骨髓抑制应慎用。

3 讨论

PBC的病因未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PBC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HLA基因分子中某些氨基酸残基的不同或改变,直接影响着个体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易感性或抵抗力。②家族因素。PBC病人发病具有家庭聚集现象及家族史,提示PBC发病与遗传因素关系密切。③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和细菌感染可能与之发病有关。④环境因素及其他如胆酸、药物和硒的缺乏。

原发性肝癌病人的护理措施【最新】

原发性肝癌病人的护理措施【最新】 原发性肝癌是指源于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的癌肿,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 (一) 病因和发病机制 ①病毒性肝炎,主要见于乙肝和丙肝。②肝硬化,以乙型肝炎后的大结节性肝硬化最常见。③黄曲霉素。④其他因素,如饮用水受致癌物污染,藻类毒素污染水源,某些化学毒物及寄生虫感染等。 (二) 临床表现 ①肝区疼痛,是常见症状。常呈持续性胀痛或钝痛,可向右肩放射。②肝肿大,肝脏呈进行性肿大,质坚硬,表面凹凸不平,边缘钝,压痛不明显,是本病的重要体征。③黄疸常在晚期肝癌中出现。④肝硬化征象。⑤全身表现,有进行性消瘦、发热、食欲不振、乏力、营养不良和恶病质等。⑥转移灶表现。 (三) 辅助检查

①肿瘤标记物检测,甲胎蛋白测定如大于500μg/L持续4周或由低浓度持续升高不降,或在200μg/L持续8周,有助于肝癌的诊断。血清酶,主要是γ谷氨酰转肽酶和碱性磷酸酶显著升高或持续升高,而转氨酶和血清胆红素水平正常,又能排除其他疾病,可考虑肝癌的诊断。②超声显像,可显示直径2cm以上的肿瘤。③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显像,是诊断肝癌和微小肝癌的最佳方法。④X 线肝血管造影,可显示直径1cm以上的癌结节。⑤放射性核素肝显像、磁共振显像、肝穿刺活检均有助于肝癌的诊断。 (四) 治疗要点 ①手术治疗,及早手术是目前根治原发性肝癌的最佳方法。 ②肝动脉栓塞化疗,是肝癌非手术治疗方法中的首选措施。③全身化疗,主要适用于肝外转移或肝内播散严重者。④放射治疗,目前趋向放疗合并化疗。⑤免疫调节治疗,用于巩固和增强手术治疗、放疗、化疗后疗效。⑥中医药治疗,有助于改善机体免疫功能。 (五) 护理措施 ①给予心理支持,缓解悲哀情绪。②缓解疼痛,取坐位或半卧位并安置舒适、安静的休息环境;分散或转移病人注意力;遵医嘱给予止痛药,宜选用非麻醉性镇痛药,无效时用弱麻醉镇痛药,必要时

胆汁淤积性肝病-流行病学综述

概述: 胆汁淤积型肝病(肝内胆汁淤积)系指多种原因所致的细胞分泌胆汁发生障碍,毛细胆管、细胞骨架和高尔基体等细胞器功能异常,使胆汁分泌减少,导致正常数量的胆汁不能下达十二指肠,并使胆汁成分(结合胆红素、胆汁酸、胆固醇和碱性磷酸酶等)返流至血液。临床上是一组有黄疸、瘙痒,伴血清结合胆红素、胆固醇、胆汁酸、ALP、5-核苷酸酶和白蛋白增高的症状体征。 肝内胆汁淤积患者早期往往无不适症状,仅表现为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和丫-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升高,故国内外无相关流行病学资料。曹旬旬等以ALP水平>x正常值上限(ULN,且GGT水平>3X ULN为胆汁淤积的诊断标 准,对慢性肝病住院患者的胆汁淤积发生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胆汁淤积的总发生率 为%。在慢性肝病患者中,胆汁淤积的发生率较高,依次为原发性硬化 性胆管炎(%)、各种原因所致肝硬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其他 依次为肝肿瘤(%)、自身免疫性肝炎(%)、药物性肝病(%)、酒精性肝炎(%) 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表现: 主要表现为肝内梗阻性黄疸,有时与肝外梗阻不易区别。患者常显重度黄疸,而且持续时间长,全身皮肤瘙痒,尿色深黄似浓茶样,大便灰白如陶土色。肝炎病人常见的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表现相似或较轻,全身状况也比急性黄疸型肝炎要好。 但整个病程长,黄疸至少持续在3周以上,甚至数月不退或消退缓慢。实验 室检查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碱性磷酸酶(ALP)、谷氡酰转肽酶(GGT)、胆固醇均升高,ALT中度升高。尿液检查尿胆红素阳性而尿胆原阴性, 此为梗阻性黄疸的特征,因为般黄疸型肝炎应该是尿胆红素和尿胆原均阳性。 超检查有肝脏增大,肝内外胆管不扩张,这点可与肝外梗阻性黄疸相区别。淤胆型肝炎黄疸 虽较严重,但病情轻,食欲好,一般肝炎症状均较轻者。 治疗: 2015 中华医学会颁布了《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断和治疗共识》,对于治疗方面,给出以下建议: 推荐意见6:熊去氧胆酸(UDCA和S-腺苷蛋氨酸(SAMe可用于治疗多种

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 授课老师:胡团敏 授课时间:2011-10-16 一、定义 原发性肝癌(primarycarcinomaoftheliver,以下简称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上个世纪90年代统计,我国肝癌的年死亡率为20.37/10万,在恶性肿瘤死亡顺位中占第2位,在城市中仅次于肺癌;农村中仅次于胃癌。由于血清甲胎蛋白(AFP)的临床应用和各种影像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AFP和超声显像用于肝癌高危人群的监测,使肝癌能够在无症状和体征的亚临床期作出诊断,加之外科手术技术的成熟,以及各种局部治疗等非手术治疗方法的发展,使肝癌的预后较过去有了明显提高。 二、临床表现 (一)亚临床肝癌或小肝癌 肝癌起病常隐匿,不少肝癌是在体检或普查中发现,这些肝癌病人既无症状也无体征,只表现为甲胎蛋白升高和影像学上的肿块,称之为亚临床肝癌。在这些亚临床肝癌中,相当一部分肝癌体积小于5cm,称之为“小肝癌”。故多数小肝癌为亚临床肝癌,有时肝癌体积虽小,但位于肝包膜下可有明显的疼痛,或位于肝门部引起阻塞性黄疸,因此小肝癌也可有症状和体征。也有不少肿瘤直径大于5cm,但没有症状和体征,故亚临床肝癌也包括了一部分直径大于5cm的肝癌。 (二)肝癌的症状 肝痛、乏力、纳差、消瘦是最具有特征的临床症状。一旦出现症状而来就诊者则大多已处于中晚期。不同阶段的肝癌,其临床表现有明显的差别。 1.肝区疼痛最常见,间歇或持续性,钝痛或胀痛,由癌肿迅速生长使包膜绷紧所致。肿瘤侵犯膈肌,疼痛可放射至右肩或右背。向右后下方生长的肿瘤可致右腰疼痛。突然发生的剧烈的肝区疼痛或腹痛提示有癌结节的破裂出血,如有腹水、腹膜刺激征和休克的体征则提示向腹腔破溃。 2.消化道症状胃纳减退、蝮腔、恶心、呕吐,因缺乏特异性而易被忽视。腹水或门静脉癌栓可导致腹胀、腹泻等症状。 3.乏力、消瘦、全身衰弱晚期少数病人可呈恶病质状态。 4.发热一般为低热,偶达39℃以上,呈持续性或午后低热或弛张型高热。发热与癌肿坏死产物吸收有关。有时癌肿压迫或侵犯胆管可并发胆道感染而引起发热。 临床工作中易将肝癌引起的右肩放射性疼痛误诊为肩关节炎,右上腹疼痛误诊为胆囊炎发作,左叶肝癌所致的上腹疼痛误诊为溃疡病、胃炎等,腹泻误诊为慢性肠炎,或因发热而以“发热待查”而延误诊治。故对有肝病背景的患者出现上述表现应警惕肝癌的可能。 5.转移灶症状肿瘤转移之处可有相应的症状,有时成为肝癌的首发症状。如转移至肺可引起咳嗽咯血,胸膜转移可引起胸痛和血性胸水。癌栓栓塞肺动脉及其分支可引起肺栓塞,可突然发生严重的呼吸困难、低氧血症和胸痛。癌栓阻塞下腔静脉,可出现下肢严重水肿,甚至血压下降;阻塞肝静脉可出现Budd-Chiari综合征,亦可出现下肢水肿。转移至骨可引起局部疼痛,或病理性骨折。转移至脊往或压迫脊髓神经可引起局部疼痛和截瘫。颅内转移可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颅内高压亦可导致脑疝而突然死亡。 6.其他全身症状癌肿本身代谢异常或癌组织对机体发生各种影响引起的内分泌或代谢方面的综合征称之为伴癌综合征,有时可先于肝癌本身的症状,提示肝癌的诊断,应予重视。常见的有: (1)自发性低血糖:10%~30%的患者可出现此症,系因肝癌细胞的异位分泌胰岛素或

首 次 病 程 记 录(原发性肝癌)

年月日时分首次病程记录 病例特点: 1、既往慢性病毒性(HBV HCV)肝硬化、酗酒、口服避孕药、寄生虫、黄曲霉素毒素食物污染。 2、临床经过:肝区疼痛、纳差、消瘦、乏力以及不明原因的发热、腹胀、腹泻、黄疸。 3、体征:肝病面容,巩膜黄染,肝掌,蜘蛛痣,锁骨上淋巴肿大,胸廓不对称,叩诊实音,腹围增宽,肝大右肋缘下cm,剑突下cm,边界不清,质硬,肝区闻及摩擦音。移动性浊音(+)。 4、辅助检查:AF P≥400μg/L;超声: 初步诊断:原发性肝癌。 诊断依据: 1、易患因素:酗酒、病毒肝炎、感染、饮食习惯、寄生虫感染、黄曲霉素食物感染等。 2、消化道症状:肝区痛伴纳差、腹胀、黄疸。 3、超声提示:AFP≥400μg/L持续时间 鉴别诊断: 1、继发性肝癌原发于胃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乳房等处的癌灶常转移至肝。病情发展较缓慢,症状较轻,AFP一般为阴性,少数继发性肝癌很难与原发者鉴别,确诊的关键在于病理检查和找到肝外原发癌的证据。 2、原发性肝癌多发生在肝硬化的基础上,二者的鉴别常有困难。若肝硬化病例有明显的肝大、质硬的大结节,或肝萎缩变形而影像检查又发现占位性病变,则肝癌的可能性很大,反复检测AFP 或AFP异质体,密切随访病情,最终能作出正确诊断。 3、活动性肝病(急性肝炎、慢性肝炎) 肝病活动时血清AFP往往呈短期升高,提示肝癌的可能性,定期多次随访测定血清AFP和ALT或者联合检查AFP异质体及其他肝癌标志物并进行分析,如:①ALT持续增高至正常的数倍,AFP和ALT动态曲线平行或同步升高则活动性肝病的可能性大;

②二者曲线分离,AFP升高而ALT正常或由高降低,则应多考虑原发性肝癌。 4、肝脓肿一般有明显炎症的临床表现,如发热。肿大的肝表面平滑无结节,触痛明显。邻近脓肿的胸膜壁常有水肿,右上腹肌紧张。白细胞计数升高。超声检查可探得肝内液性暗区。未形成液性暗区时,诊断颇为困难,应反复做超声检查,必要时在超声引导下作诊断性穿刺,亦可用抗感染药物行试验性治疗。 5、邻近肝区的肝外肿瘤腹膜后的软组织肿瘤,来自肾、肾上腺、胰腺、结肠等处的肿瘤也可在上腹部呈现腹块,造成混淆。超声检查有助于区别肿块的部位和性质,AFP检测应为阴性,鉴别困难时,需剖腹探查方能确诊。 6、肝非癌性占位性病变肝血管瘤、多囊肝、包虫病等局灶性结节增生,炎性假瘤等肝良性占位性病变等可用CT 、MRI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帮助诊断,有时需剖腹探查才能确定。 7、胆管细胞癌与肝细胞肝癌不同,胆管细胞癌常常发生于正常肝脏,没有乙肝、丙肝及肝硬化的病史。临床可以黄疸、肝脏肿物以及肝内胆管扩张为主。肿瘤标志物检查方面,甲胎蛋白(AFP)常处于正常范围,而CA19.9等常常升高。诊断性影像检查,以超声、CT、MRI为主要手段,而该病的PET-CT的病期评估价值高于肝细胞肝癌。该病的治疗,早期以手术切除为主。对于失去根治性手术机会的患者,保肝、减黄对症治疗。 诊疗计划: 1、完善相关检查,目前已对症治疗:镇痛,营养支持等。 2、介绍介入治疗方案,手术切除治疗、术中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 住院医师:孙拥军/贾璐2012月23日8时30分孙拥军主治医师、科主任查房记录 2

胆汁淤积性肝病 流行病学综述

胆汁淤积性肝病 概述: 胆汁淤积型肝病(肝内胆汁淤积)系指多种原因所致的细胞分泌胆汁发生障碍,毛细胆管、细胞骨架和高尔基体等细胞器功能异常,使胆汁分泌减少,导致正常数量的胆汁不能下达十二指肠,并使胆汁成分 (结合胆红素、胆汁酸、胆固醇和碱性磷酸酶等)返流至血液。临床上是一组有黄疸、瘙痒,伴血清结合胆红素、胆固醇、胆汁酸、ALP、5-核苷酸酶和白蛋白增高的症状体征。 肝内胆汁淤积患者早期往往无不适症状,仅表现为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升高,故国内外无相关流行病学资料。曹旬旬等以ALP水平>1.5×正常值上限(ULN),且GGT水平>3×ULN为胆汁淤积的诊断标准,对慢性肝病住院患者的胆汁淤积发生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胆汁淤积的总发生率为10.26%。在慢性肝病患者中,胆汁淤积的发生率较高,依次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75.00%)、各种原因所致肝硬化(47.76%)、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42.86%),其他依次为肝肿瘤(35.97%)、自身免疫性肝炎(30.77%)、药物性肝病(28.31%)、酒精性肝炎(16.46%)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2.70%)。 表现: 主要表现为肝内梗阻性黄疸,有时与肝外梗阻不易区别。患者常显重度黄疸,而且持续时间长,全身皮肤瘙痒,尿色深黄似浓茶样,大便灰白如陶土色。肝炎病人常见的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表现相似或较轻,全身状况也比急性黄疸型肝炎要好。 但整个病程长,黄疸至少持续在3周以上,甚至数月不退或消退缓慢。实验室检查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碱性磷酸酶( ALP)、谷氡酰转肽酶( GGT)、胆固醇均升高,ALT中度升高。尿液检查尿胆红素阳性而尿胆原阴性,此为梗阻性黄疸的特征,因为般黄疸型肝炎应该是尿胆红素和尿胆原均阳性。B超检查有肝脏增大,肝内外胆管不扩张,这点可与肝外梗阻性黄疸相区别。淤胆型肝炎黄疸虽较严重,但病情轻,食欲好,一般肝炎症状均较轻者。 治疗: 2015中华医学会颁布了《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断和治疗共识》,对于治疗方面,给出以下建议:

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护理

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2-03-16T15:36:13.47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48期供稿作者:王文杰[导读] 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是指发生自肝细胞和肝内胆管细胞的癌肿,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王文杰(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医院 163712)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8-0450-01 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是指发生自肝细胞和肝内胆管细胞的癌肿,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死亡率仅次于胃癌、食管癌,位居第三。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以40~49岁为多见,男女之比为(2~5):1。 1 临床表现 原发性肝癌起病隐匿,早期缺乏典型表现。经甲胎蛋白(AFP)测定检出的早期病例可无任何症状和体征,称为亚临床肝癌。自行就诊的患者多为中晚期,其主要表现有: 1.1 症状 (1)肝区疼痛:有半数以上的患者有肝区疼痛,常局限于右上腹部,呈持续性胀痛或钝痛。肝痛与肿瘤的迅速增长使肝包膜被牵拉有关。当肝癌结节破裂,坏死的癌组织及血液流入腹腔,可引起全腹剧痛,产生急腹症的表现,严重时可出现休克。(2)全身症状:有腹胀、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及进行性消瘦、发热、营养不良和恶病质等。(3)转移灶的表现:如发生肺、骨、胸腔等转移,则可产生相应的症状。(4)其他:由于肿瘤本身导致代谢异常,引起红细胞增多、低血糖、高血脂、高血钙等。 1.2 体征 (1)肝肿大:肝呈进行性肿大,触之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有大小不等的结节,边缘钝而不齐,常有压痛。(2)黄疸:晚期可由于肿瘤压迫或侵蚀肝门附近胆管,或癌组织脱落导致胆道梗阻引起黄疸。(3)肝硬化征象:肝癌伴肝硬化门脉高压者可有脾大、腹水、侧支循环建立等表现。 1.3 并发症 (1)上消化道出血:因肝癌多合并肝硬化,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一旦破裂则可发生呕血、黑便。晚期可由于胃肠屏障功能减弱及凝血功能障碍,胃肠黏膜出现糜烂、溃疡致广泛出血。(2)肝性脑病:是肝癌晚期的并发症,病死率高。(3)癌结节破裂出血:表现为急腹症症状,有10%肝癌患者因癌结节破裂出血而致死亡。(4)继发感染:由于患者长期处于消耗状态及进行放疗、化疗引起的副作用等导致自身抵抗力低下,易继发肺炎、败血症、肠道感染等。 2 临床护理 2.1 疼痛的护理肝癌晚期患者往往疼痛剧烈,且较为持续,难以忍受。在护理上,除了给予关心、疏导外,要给患者提供一个舒适、安静,利于休息的环境。评估其疼痛的性质、强度、部位,注意遵医嘱给止痛药,并观察用药后的疗效。同时,可鼓励患者采用转移注意力,放松、分散疗法等非药物方法止痛。 2.2 饮食护理提供高蛋白、适当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的患者,可通过在进食前做好口腔护理,少量多餐等方法促进食欲,增加进食量。对于进食少的患者,应给予营养支持疗法,包括肠道内营养、静脉营养的应用,必要时还可静脉给予白蛋白。腹水严重的患者应限制每日水、钠的摄入,准确记录尿量。有肝性脑病倾向的患者,对蛋白的摄入应减少,甚至禁食。 2.3 心理护理本病起病隐匿,一旦发现多已是晚期,面对突如其来的沉重打击,患者极易产生悲观、绝望的情绪。护理人员应加强跟患者的交流沟通,了解患者在不同阶段的情绪变化,给予相应的护理,使其接受患病事实,乐观对待疾病。做好疾病相关的健康宣教,鼓励患者参与治疗和护理,增加与疾病斗争的信心。对患者出现的不适症状如疼痛、恶心、厌食等,应积极协助处理,避免对患者情绪带来负面影响。对那些对疾病有极度恐惧易发生危险行为的患者,应加强对患者的监控,以免发生意外。 2.4 并发症的护理鼓励患者排痰,预防肺部感染,对出现感染的患者,遵医嘱应用抗生索治疗,并观察疗效。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腹部症状及体征,出现肝癌结节破裂时及早发现及早处理。 3 讨论 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有关。 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约1/3有慢性肝炎史,肝癌患者血清HBsAg及其他乙型肝炎标志的阳性率可达90%,且在肝癌高发区HBsAg阳性者发生肝癌的概率明显高于阴性者,提示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癌的发病有关。另外,近年来发现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也与肝癌发病相关。作为导致肝癌的直接病因,目前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并不能被证实,但能肯定它们是促癌因素之一。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者占原发性肝癌患病总人数的50%~90%,病理检查以大结节性肝硬化多见。肝细胞的恶变是在肝细胞受损再生的过程中发生。在欧美国家,肝癌多发生在酒精性肝硬化的基础上。黄曲霉菌污染的花生及霉米经动物实验证明可致癌,是由于黄曲霉菌的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B1有强致癌作用。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肝癌高发区,粮油、食品受黄曲霉菌污染较为严重。 确诊肝癌并进行治疗后出院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对其及家属进行有关肝癌自我护理方法及并发症预防的知识教育,教会患者自我监测病情,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就医。对部分需分阶段治疗的患者,应向患者确定下次进行治疗的时间。积极宣传普及肝癌预防知识:如积极预防治疗病毒性肝炎;做好粮食保管,防霉去毒;注意饮食卫生;防止对饮用水源的污染;对肝癌高发人群,高发地区定期普查等。参考文献 [1]叶胜龙.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现状及评价[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2,6(3):10. [2]陈小玲.晚期肝癌动脉介入栓塞化疗的护理[J].海南医学,2004,15(3):90-91.

卫生部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 一、概述 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以下简称肝癌) 是常见恶性肿瘤。由于起病隐匿,早期没有症状或症状不明显,进展迅速,确诊时大多数患者已经达到局部晚期或发生远处转移,治疗困难,预后很差,如果仅采取支持对症治疗,自然生存时间很短,严重地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和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混合型等不同病理类型,在其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组织学形态、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方面均有明显的不同;由于其中HCC占到90%以上,故本文所指的“肝癌”主要是指HCC。 二、诊断技术和应用 (一)高危人群的监测筛查。 我国肝癌的病因因素,主要有肝炎病毒感染、食物黄曲霉毒素污染、长期酗酒以及农村饮水蓝绿藻类毒素污染等,其他肝脏代谢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隐原性肝病或隐原性肝硬化。由于肝癌的早期诊断对于有效治疗和长期生存至关重要,因此,十分强调肝癌的早期筛查和早期监测。

常规监测筛查指标主要包括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和肝脏超声检查(US)。对于≥40岁的男性或≥50岁女性,具有HBV和/或HCV感染,嗜酒、合并糖尿病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的高危人群,一般是每隔6个月进行一次检查。一般认为,AFP是HCC相对特异的肿瘤标志物,AFP持续升高是发生HCC的危险因素。新近,有些欧美学者认为AFP的敏感性和特异度不高,2010版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指南已不再将AFP作为筛查指标,但是我国的HCC大多与HBV感染相关,与西方国家HCC致病因素不同(多为HCV、酒精和代谢性因素),结合国内随机研究(RCT) 结果和实际情况,对HCC的常规监测筛查指标中继续保留AFP。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肝癌的亚临床前期是指从病变开始至诊断亚临床肝癌之前,患者没有临床症状与体征,临床上难以发现,通常大约10个月时间。在肝癌亚临床期(早期),瘤体约3-5cm,大多数患者仍无典型症状,诊断仍较困难,多为血清AFP 普查发现,平均8个月左右,期间少数患者可以有上腹闷胀、腹痛、乏力和食欲不振等慢性基础肝病的相关症状。因此,对于具备高危因素,发生上述情况者,应该警惕肝癌的可能性。一旦出现典型症状,往往已达中、晚期肝癌,此时,病情

超声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病毒肝炎性肝硬化的比较

超声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病毒肝炎性肝硬化的比较 发表时间:2016-07-11T15:55:18.157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4月第8期作者:戈杨任铭香林军 [导读]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属于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病理学呈进行性特点,主要由非化脓性、破坏性小胆管炎。 戈杨任铭香林军 (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功能室;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病毒肝炎性肝硬化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诊的病毒肝炎性肝硬化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各57例,分别设为病毒组和原发组,对两组患者的超声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肝硬化患者超声影像学对比,组间腹腔淋巴结肿大、胆管壁增强、肝脏形态缩小、弥漫性结节状增生、肝内细颗粒状回声等临床表现的发生率对比,差异均明显(P均<0.05)。结论:应用超声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病毒肝炎性肝硬化,其区别较大,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超声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病毒肝炎性肝硬化;比较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ultrason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and viral hepatitis cirrhosis. Methods: November 2013 - November 2015 period in our hospital admissions of viral hepatitis cirrhosis and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patients, 57 cases in each, respectively for virus group and primary groups,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ultrasonic diagnosis result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wo groups of cirrhotic patients with ultrasound contrast imaging, inter group abdominal lymph node enlargement, bile duct wall enhancement, reduce the liver morphology and diffuse nodular hyperplasia and liver in fine granular echo and other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comparing the incidence,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ultrasound in the diagnosis of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and viral hepatitis cirrhosis, the difference is bigger, it is worthy of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ultrasound diagnosis;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viral hepatitis cirrhosis; comparison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属于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病理学呈进行性特点,主要由非化脓性、破坏性小胆管炎,发展成为肝硬化,早期超声诊断表现并不明显,后期超声影像有特异性变化[1]。本研究将原发胆汁性肝硬化与病毒肝炎性肝硬化的超声图像做对比,现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诊的病毒肝炎性肝硬化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各57例,分别设为病毒组和原发组,原发组中男性40例,女性17例,年龄在42—8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49±3.94)岁。病毒组中,男性45例,女性12例,年龄在43—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47±3.56)岁。给予2组肝硬化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并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 方法 本研究选择 GE-P6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的频率设为3.—5.0 MHz,由高资历超声影像学专业医师检查和操作,给予患者胆、肝、脾、胰等超声检查,密切观察患者肝内胆管系统、肝实质回声等特征变化。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腹腔淋巴结、肝内胆管系统、肝实质回声等进行检查,对比组间影像征象。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15.0进行统计数据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以n/%形式表示,采用卡方(X2)检验,如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对两组肝硬化患者超声影像学对比,原发组患者腹腔淋巴结肿大、胆管壁增强的发生率较低,与病毒组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原发组患者肝脏形态缩小、弥漫性结节状增生、肝内细颗粒状回声等临床表现的发生率较高,与病毒组对比,差异均明显(P均<0.05)。具体情况见下表 1 。 3 讨论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临床中常见的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之一,若未能得到及时的诊断、治疗,那么发展为肝功能衰竭等严重疾病的几率较高,另外该病症也较易合并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2]。原发性胆汁性感染应的肝内胆管细胞病理变化以非化脓性、进行性、破坏性胆管炎为主要特征,直到中晚期,小叶胆管会消失,同时出现肝硬化、继发性纤维化等变化[3]。大量研究表现,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高发人群是中老年。其中病毒性肝炎性肝硬化主要由病毒性的炎症所引起的,当前鉴定病毒肝炎性肝硬化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已经成为医学面临的重要课题[4]。 本研究给予患者超声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影像学征象有腹腔淋巴结肿大,细颗粒表现、结节增生、肝脏形态缩小,与病

原发性肝癌病人的护理

原发性肝癌病人的护理: 原发性肝癌是指源于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的癌肿,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①病毒性肝炎,主要见于乙肝和丙肝。 ②肝硬化,以乙型肝炎后的大结节性肝硬化最常见。 ③黄曲霉素。 ④其他因素,如饮用水受致癌物污染,藻类毒素污染水源,某些化学毒物及寄生虫感染等。 (二)临床表现 ①肝区疼痛,是常见症状。常呈持续性胀痛或钝痛,可向右肩放射。 ②肝肿大,肝脏呈进行性肿大,质坚硬,表面凹凸不平,边缘钝,压痛不明显,是本病的重要体征。 ③黄疸常在晚期肝癌中出现。 ④肝硬化征象。 ⑤全身表现,有进行性消瘦、发热、食欲不振、乏力、营养不良和恶病质等。

⑥转移灶表现。 (三)辅助检查 ①肿瘤标记物检测,甲胎蛋白测定如大于500μg/L持续4周或由低浓度持续升高不降,或在200μg/L持续8周,有助于肝癌的诊断。血清酶,主要是γ谷氨酰转肽酶和碱性磷酸酶显著升高或持续升高,而转氨酶和血清胆红素水平正常,又能排除其他疾病,可考虑肝癌的诊断。 ②超声显像,可显示直径2cm以上的肿瘤。 ③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显像,是诊断肝癌和微小肝癌的最佳方法。 ④ X线肝血管造影,可显示直径1cm以上的癌结节。 ⑤放射性核素肝显像、磁共振显像、肝穿刺活检均有助于肝癌的诊断。 (四)治疗要点 ①手术治疗,及早手术是目前根治原发性肝癌的最佳方法。 ②肝动脉栓塞化疗,是肝癌非手术治疗方法中的首选措施。 ③全身化疗,主要适用于肝外转移或肝内播散严重者。 ④放射治疗,目前趋向放疗合并化疗。

⑤免疫调节治疗,用于巩固和增强手术治疗、放疗、化疗后疗效。 ⑥中医药治疗,有助于改善机体免疫功能。 (五)护理措施 ①给予心理支持,缓解悲哀情绪。 ②缓解疼痛,取坐位或半卧位并安置舒适、安静的休息环境;分散或转移病人注意力;遵医嘱给予止痛药,宜选用非麻醉性镇痛药,无效时用弱麻醉镇痛药,必要时再用麻醉镇痛药。 ③饮食护理,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为原则。有肝性脑病倾向者,应减少或控制蛋白的摄入量。 ④病情观察,观察疼痛的程度、性质、部位及并发症的观察。 ⑤肝动脉栓塞化疗护理,术前给病人及家属解释治疗的必要性,方法和效果;术后禁食2~3日,逐渐过渡到流质、半流质,少量多餐;术后穿刺部位加压止血15分钟后再加包扎,回病房后穿刺侧肢伸直24小时,沙袋压迫6小时,3日内切注意穿刺部位有无血肿及渗血情况;术后1周内,注意补充葡萄糖和蛋白质;术后观察腹痛、发热、恶心、呕吐、血清白蛋白降低,栓塞后综合征表现。 ⑥放疗护理,告之病人使用柔软梳子并避免用力梳发,忌用力抓头皮,以防止毛发脱落;已脱发者可用假发或头巾掩饰;口干可含冰水、口香糖等,照射部位不用肥皂水擦洗,不任意涂擦药膏;不可

肝硬化

肝硬化 掌握要点 肝硬化的概念、病因 肝硬化的临床表现(失代偿) 肝硬化的诊断标准 肝硬化的治疗(一般处理、腹水) 概况(1) 一种或几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引起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的后期阶段。 病理—肝细胞变性坏死、结缔组织增生及纤维化,假小叶形成、肝细胞结节性再生、肝逐渐变形、变硬。 临床—多系统受累,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晚期常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感染等并发症。 病因: 酒精性、病毒感染、其他原因肝脏纤维化腹水、门脉高压(出血)、肝性脑病、肝癌。 病毒性肝炎 1、主要为乙型及丙型病毒性肝炎,甲型、戊型病毒性肝炎一般不发展为肝硬化。 2、肝炎后肝硬化多数表现为大结节性肝硬化;少数病例如病程缓慢迁延,炎性坏死病变较轻但较均匀,亦可表现为小结节性肝硬化。 3、从病毒性肝炎发展至肝硬化的病程,可短至数月,长至数拾年。 慢性酒精中毒 长期大量饮酒,酒精的中间代谢产物乙醛对肝脏的直接损害,经脂肪肝而发展为肝硬化是酒精性肝硬化的主要发病机理。 80g, 4年---肝纤维化 80g, 10年---肝硬化 胆汁淤积 肝内胆汁淤积或肝外胆管阻塞持续存在,可导致肝细胞缺血、坏死、纤维组织增生而继而形成肝硬化(继发性)。 与自身免疫因素有关的肝内细小胆管炎症与梗阻所致者称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循环障碍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和各种病因引起的肝静脉阻塞综合症(Budd –Chiari 综合症),可致肝脏长期瘀血缺氧,小叶中心区肝细胞坏死,结缔组织增生而导致瘀血性肝硬化,在形态上呈小结节性。 药物及化学毒物 许多药物和化学毒物可损害肝脏。 如长期服用异烟肼、四环素、双醋酚汀、甲基多巴等,或长期反复接触某些化学毒物如四氯化碳、磷、砷、氯仿等可引起药物性或中毒性肝炎及慢性活动性肝炎,进而发展为中毒性(药物性)肝硬化。 代谢性疾病 由遗传性和代谢性疾病,致某些物质因代谢障碍而沉积于肝脏,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结缔组织增生而形成肝硬化。 营养障碍

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护理

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护理 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是指发生自肝细胞和肝内胆管细胞的癌肿,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死亡率仅次于胃癌、食管癌,位居第三。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以40~49岁为多见,男女之比为(2~5):1。 1 临床表现 原发性肝癌起病隐匿,早期缺乏典型表现。经甲胎蛋白(AFP)测定检出的早期病例可无任何症状和体征,称为亚临床肝癌。自行就诊的患者多为中晚期,其主要表现有: 1.1症状(1)肝区疼痛:有半数以上的患者有肝区疼痛,常局限于右上腹部,呈持续性胀痛或钝痛。肝痛与肿瘤的迅速增长使肝包膜被牵拉有关。当肝癌结节破裂,坏死的癌组织及血液流入腹腔,可引起全腹剧痛,产生急腹症的表现,严重时可出现休克。(2)全身症状:有腹胀、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及进行性消瘦、发热、营养不良和恶病质等。(3)转移灶的表现:如发生肺、骨、胸腔等转移,则可产生相应的症状。(4)其他:由于肿瘤本身导致代谢异常,引起红细胞增多、低血糖、高血脂、高血钙等。 1.2体征(1)肝肿大:肝呈进行性肿大,触之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有大小不等的结节,边缘钝而不齐,常有压痛。(2)黄疸:晚期可由于肿瘤压迫或侵蚀肝门附近胆管,或癌组织脱落导致胆道梗阻引起黄疸。(3)肝硬化征象:肝癌伴肝硬化门脉高压者可有脾大、腹水、侧支循环建立等表现。

1.3并发症(1)上消化道出血:因肝癌多合并肝硬化,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一旦破裂则可发生呕血、黑便。晚期可由于胃肠屏障功能减弱及凝血功能障碍,胃肠黏膜出现糜烂、溃疡致广泛出血。(2)肝性脑病:是肝癌晚期的并发症,病死率高。(3)癌结节破裂出血:表现为急腹症症状,有10%肝癌患者因癌结节破裂出血而致死亡。(4)继发感染:由于患者长期处于消耗状态及进行放疗、化疗引起的副作用等导致自身抵抗力低下,易继发肺炎、败血症、肠道感染等。 2 临床护理 2.1疼痛的护理肝癌晚期患者往往疼痛剧烈,且较为持续,难以忍受。在护理上,除了给予关心、疏导外,要给患者提供一个舒适、安静,利于休息的环境。评估其疼痛的性质、强度、部位,注意遵医嘱给止痛药,并观察用药后的疗效。同时,可鼓励患者采用转移注意力,放松、分散疗法等非药物方法止痛。 2.2饮食护理提供高蛋白、适当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的患者,可通过在进食前做好口腔护理,少量多餐等方法促进食欲,增加进食量。对于进食少的患者,应给予营养支持疗法,包括肠道内营养、静脉营养的应用,必要时还可静脉给予白蛋白。腹水严重的患者应限制每日水、钠的摄入,准确记录尿量。有肝性脑病倾向的患者,对蛋白的摄入应减少,甚至禁食。 2.3心理护理本病起病隐匿,一旦发现多已是晚期,面对突如其来的沉重打击,患者极易产生悲观、绝望的情绪。护理人员应加强跟患者的交流沟通,了解患者在不同阶段的情绪变化,给予相应的护理,

原发性肝癌分几期

原发性肝癌分几期 文章目录*一、原发性肝癌分几期*二、原发性肝癌如何预防*三、原发性肝癌食疗方 原发性肝癌分几期1、原发性肝癌分几期 Ⅰ期:T1表示原发性肝癌的直径在2厘米以下,而且还没有 发生血液、淋巴转移。 Ⅱ期:T2表示原发性肝癌的直径虽然不到2厘米,但肿瘤已 侵犯了离它较近血管;或是有两个直径不足2厘米的癌症肿块, 但没有侵及血管;直径2厘米以上的肿瘤,但没有侵及血管也算 此类。 Ⅲ期:T3表示直径2厘米以上的原发性肝癌,而且已经出现 侵犯了血管;或这时有几个直径不到2厘米的小肿块,但已经有 血管侵犯,或是有一个或多个大于2厘米的肿瘤。 Ⅳ期:T4是指两叶肝脏都已有了原发性肝癌,或是原发性肝 癌已侵犯到肝脏的门静脉。在N部分,N0表示没有发生淋巴结的转移,N1表示有转移。M也比较简单,M0表示没有发生远端转 移,M1表示有远端转移。 2、原发性肝癌病因 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确定。目前认为与肝硬化、病毒性肝炎以及黄曲霉素等化学致癌物质和环境因素有关。 3、原发性肝癌临床表现 肝区疼痛

半数以上病人肝区疼痛为首发症状,多为持续性钝痛、刺痛或胀痛。主要是由于肿瘤迅速生长,使肝包膜张力增加所致。位于肝右叶顶部的癌肿累及横膈,则疼痛可牵涉至右肩背部。当肝癌结节发生坏死、破裂,可引起腹腔内出血,出现腹膜刺激征等急腹症表现。 全身和消化道症状 主要表现为乏力、消瘦、食欲减退、腹胀等。部分病人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热、腹泻等症状。晚期则出现贫血、黄疸、腹水、下肢水肿、皮下出血及恶病质等。 原发性肝癌如何预防1、预防肝炎,要原发性肝癌的预防,就要先从预防肝炎开始,目前利用肝炎疫苗来预防肝炎进而再来预防肝癌已成为预防肝癌非常有希望一种方法,但是这种方法要大范围的出效果估计需要几十年时间。 2、改良饮水源,要原发性肝癌高发区的农村改善人民饮水的条件,由原来饮用沟、塘水逐步改成饮用井水、深井水以及天落水等,或者还可以兴建一些小型的自来水厂,而原发性肝癌高发的城市则要选择没有被污染的水源作为该城市自来水的水源,并且还要防止环境的污染。 3、加强粮油食品的监管,以减少甚至阻断日常黄曲霉毒素的摄入,进而抑制黄曲霉毒素的致癌作用。另外还可以改变传统的种植习惯,用水稻的种植来替代玉米的种植,还可以提倡食用大

胆汁淤积性肝病-流行病学综述

概述: 胆汁淤积型肝病(肝内胆汁淤积)系指多种原因所致的细胞分泌胆汁发生障碍,毛细胆管、细胞骨架和高尔基体等细胞器功能异常,使胆汁分泌减少,导致正常数量的胆汁不能下达十二指肠,并使胆汁成分 (结合胆红素、胆汁酸、胆固醇和碱性磷酸酶等)返流至血液。临床上是一组有黄疸、瘙痒,伴血清结合胆红素、胆固醇、胆汁酸、ALP、5-核苷酸酶和白蛋白增高的症状体征。 肝内胆汁淤积患者早期往往无不适症状,仅表现为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升高,故国内外无相关流行病学资料。曹旬旬等以ALP水平>×正常值上限(ULN),且GGT水平>3×ULN为胆汁淤积的诊断标准,对慢性肝病住院患者的胆汁淤积发生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胆汁淤积的总发生率为%。在慢性肝病患者中,胆汁淤积的发生率较高,依次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各种原因所致肝硬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其他依次为肝肿瘤(%)、自身免疫性肝炎(%)、药物性肝病(%)、酒精性肝炎(%)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表现: 主要表现为肝内梗阻性黄疸,有时与肝外梗阻不易区别。患者常显重度黄疸,而且持续时间长,全身皮肤瘙痒,尿色深黄似浓茶样,大便灰白如陶土色。肝炎病人常见的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表现相似或较轻,全身状况也比急性黄疸型肝炎要好。 但整个病程长,黄疸至少持续在3周以上,甚至数月不退或消退缓慢。实验室检查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碱性磷酸酶( ALP)、谷氡酰转肽酶( GGT)、胆固醇均升高,ALT中度升高。尿液检查尿胆红素阳性而尿胆原阴性,此为梗阻性黄疸的特征,因为般黄疸型肝炎应该是尿胆红素和尿胆原均阳性。B 超检查有肝脏增大,肝内外胆管不扩张,这点可与肝外梗阻性黄疸相区别。淤胆型肝炎黄疸虽较严重,但病情轻,食欲好,一般肝炎症状均较轻者。 治疗: 2015中华医学会颁布了《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断和治疗共识》,对于治疗方面,给出以下建议: 推荐意见6:熊去氧胆酸(UDCA)和S-腺苷蛋氨酸(SAMe)可用于治疗多种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重叠综合征病例报告 作者:郭津生日期:2011-7-5 14:04:35 点击:1111 国际肝病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郭津生复旦大学中山医院 主诉 反复乏力、纳差、瘙痒、伴巩膜黄染3年余。 现病史 患者,女,46岁。3年前因乏力、纳差、瘙痒、巩膜黄染于当地医院查肝功能异常,TBil约70 mmol/L,ALT 156.8 U/L,g-GT 1168 U/L,ALP 1430 U/L,行肝穿刺检查诊断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予熊去氧胆酸(UDCA)等药物治疗,症状及生化学指标有缓解后停药。之后病情常有反复,自主间断服用小剂量UDCA(0.25~0.5 g/d)治疗。3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再次出现头晕、乏力、纳差、瘙痒、巩膜黄染,为进一步诊治于2006年1月收住入我院。 既往史 既往否认肝炎病史,5年前有子宫肌瘤切除术史。无烟酒嗜好。否认糖尿病、甲亢、关节炎等其他免疫性疾病史。否认输血和化学毒物接触史。 体格检查 一般情况可。神清,皮肤巩膜黄染(+),肝掌(-),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两肺无殊。心率72次/min,律齐,未闻及杂音。腹平软,中上腹深压不适感,无反跳痛,未及包块;肝肋下未及,脾肋下2 cm;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水肿。 入院后辅助检查(括号内为正常值范围) 血常规:RBC 3.17×1012/L,Hb 98 g/L,WBC 4.8×109/L,PLT 184×109/L。 肝功能:TBil/CBil 45.8/21.2 mmol/L(0.0~17.0/ 0.0~60 mmol/L),白蛋白 31 g/L (35.0~55.0 g/L)球蛋白46 g/L(20.0~30.0 g/L),ALT 82 U/L(0.0~75.0 U/L),AST 127 U/L(0.0~70.0 U/L),g-GT 312 U/L(5.0~50.0 U/L),ALP 270 U/L(15.0~115.0 U/L);PT 13.6 s(10~13 s)。 免疫球蛋白:IgG 34.79 g/L(6.9~16.2 g/L),IgM 5.95 g/L(0.6~2.63 g/L)。 血脂血糖正常、CEA、AFP、CA125和CA199均正常。 肝炎病毒标志:抗-HBc(+),余均为(-)。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

原发性肝癌诊断及鉴别诊断

原发性肝癌 诊断 早期一般无任何症状,一旦出现上述临床表现,疾病大多属于中晚期,诊断也比较容易。要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必须借助以下辅助检查。 1.血液学检查 (1)血清AFP检测:是当前诊断肝癌常用而又重要的方法。诊断标准:AFP≥400ng/mL,排除慢性肝炎、肝硬化、睾丸或卵巢胚 胎性肿瘤以及怀孕等。约30%的肝癌病人AFP正常,检测甲 胎蛋白异质体,有助于提高诊断率。 (2)血清酶学检查:肝癌病人血清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乳酸脱氢酶的某些同工异构酶可增高,但缺乏特异性,早期病 人阳性率极低。 2.影像学检查 (1)B超:可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部位以及肝静脉或门静脉有无癌栓等,诊断符合率可达90%左右,是目前首选的肝癌诊断 方法。超声造影可进一步提高肝癌诊断率,并可发现小于1.0cm 的微小肝癌。 (2)C T:能明确显示肿瘤的位置、数目、大小及与周围脏器和重要血管的关系,并可测定无肿瘤侧的肝体积,对判断肿瘤能否切 除以及手术的安全性很有价值。 (3)M RI:对良、恶性肝肿瘤,尤其是血管瘤的鉴别可能优于CT;

MRI可做门静脉、下腔静脉、肝静脉及胆道重建成像,有利于 发现这些管道内有无癌栓。 (4)肝动脉造影:此方法诊断肝癌的准确率最高,但病人要接受大量X线照射,并具有创伤和价格昂贵等缺点,仅在上述各项检 查均不能确诊时才考虑采用。 (5)X线检查:肝右叶的肿瘤可发现右膈肌抬高、运动受限或局部隆起。肝左外叶或右肝下部巨大肝癌在行胃肠钡餐检查可见胃 或结肠肝曲被推压现象。此外,还可显示有无食管静脉曲张和 肺、骨等转移灶。 (6)肝穿刺活组织检查:B超引导下肝穿刺活检,有助于获得病理诊断。如不能排除肝血管瘤,应禁止采用。 (7)腹腔镜检查:对位于肝表面的肿瘤有诊断价值。 目前将B超检查和AFP定量测定作为肝癌的一线诊断方法。 鉴别诊断原发性肝癌在诊断过程中,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转移性肝癌:转移性肝癌病情发展一般较慢,AFP检测大多为阴性,多无肝炎病史或肝硬化表现;多数病人有其他脏器原发 癌的相应症状或手术史。病人血中癌胚抗原(CEA)升高,有 助于鉴别诊断。 (2)肝硬化:大的肝硬化结节,影像学检查可显示为肝占位性病变,特别是AFP阳性或低度升高时,很难与肝癌进行鉴别,应予以 注意。 (3)肝良性肿瘤:病人全身情况好,病情发展慢,病程长,往往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