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导学案 必修三 第3课 宋明理学 参考答案

导学案 必修三 第3课  宋明理学 参考答案

问题探究一依据上述材料,概括宋代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1韩愈、李翱等复兴儒学的主张,成为了理学创立的先声。

2宋代封建经济发达和知识分子的活跃,冲击了传统的社会伦理规范。

3宋代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科举制的改革推动了新儒学的产生。

4佛、道两教对儒学的渗透,为儒学的发展提供了新养分;宋代的科学技术,尤其是印刷术的广泛应用,对书籍的传布和文化的普及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有利于广大平民子弟加入到读书人的队伍中去,为新儒学的产生提供了群众基础;宋代宽松的文化政策,促进了儒学复兴运动。

问题探究二依据材料,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主张?并指出其消极影响?“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

道德观天理即是三纲五常;认识论上,格物致知;个人修行上,存天理,灭人欲。

消极影响: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以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抑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不利于科学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问题探究三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王阳明的思想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良知即天理;方法论:“致良知”,即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问题探究四依据上表的内容,和先秦儒学相比,宋明理学的特点是什么?宋明理学的特点(1)宋明理学是哲学化的儒学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哲学化。

作为一种思想流派,儒学在哲学形而上的层面上,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

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由于孔子本人罕言“性与天道”,所以,如何从哲学本体论上论证儒家思想的正当性与必然性,成为儒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宋代的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学的形上学,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又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上学的因素,例如被称为“五经之首”而最具形上学性质的《周易》,《孟子》与《中庸》中关于“性”与“天”的内容等。

宋明理学练习题(含答案)

宋明理学练习题(含答案)

宋明理学练习题(含答案)第4课宋明理学【典型例题】例1 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广泛传播的社会条件有:①社会动荡②佛教的欺骗性③人民饱受战乱之苦④统治阶级支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关键是对“社会条件”的理解,社会条件当然指客观条件,而不包括主观条件,更不是全部条件。

其中,佛教的欺骗性也应是广泛传播的条件之一,但它不属于社会条件,所以不应选上。

另外,佛教的传播在各朝各代都没停止,而南北朝时期最为广泛,其特殊的社会条件是不容忽视的,故此题选B项.【答案】B例2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指的是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理论【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分析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从阶级角度来分析理解历史问题。

朱熹是宋朝的理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他进一步发展阐述了儒家思想。

据此,可判别正确答案应为C。

朱熹的思想在高中历史课本中并未涉及,故本题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答案】C【基础练习】一.选择题 1.南北朝时期,佛教在政治上有很大的势力,其根源是 A 封建国家的分裂 B 统治者发展佛教用来麻醉人民 C 经济发展的需要 D 众生平等的主张便于人民接受B 2.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三教合一”这三教中不包含 A佛教 B道教 C儒教 D景教D 3.隋唐时期知识分子对宗教的观点是 A崇佛压儒和道教 B以儒为本,吸纳佛道思想 C以佛为本,吸纳儒道思想 D崇儒压道和佛教B 4.“理学”思想确立于 A隋 B唐 C宋 D明C 5.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确立于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C 6.有关新儒学――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发展继承孔孟学说,有两个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B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区别主要在于对“理”的来源的理解不同 C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唯心主义思想 D陆王心学认为天理存于心中,是一种消极反动的思想D 二.问答题 7.什么是理学?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条件是什么? 7.理学是在宋朝时,为了回应佛、道挑战,新兴儒学思潮建立的学说,它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学说,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被称为“理学”。

宋明理学练习题附答案

宋明理学练习题附答案

宋明理学练习题附答案宋明理学练习题一、选择题2.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答案B解析孟子的“民贵君轻”体现传统的民本思想,强调以民为本;董仲舒的“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的意思是:百姓要屈从君主的意志,君主要屈从天的意志。

故A项错误,B项正确;C项中的“仁爱”、D项中的“德治”材料均没有涉及,故排除。

3.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答案C解析唐朝时期,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

从材料信息可知,唐高祖时尊道、武则天时礼佛、唐武宗时“灭佛”,但儒学的地位并未动摇,这说明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故选C项。

皇帝的好恶会影响宗教发展,但A项中“决定宗教兴亡”的表述过于绝对;从“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可知B项表述不当;唐武宗大规模地“灭佛”从反面说明佛教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故排除D项。

4.《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答案A解析B项孔子权威地位动摇,不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故排除;题干中并没有涉及经商,C项与题意没有关系;《红楼梦》反映的是清朝时期的生活,所以D 项也不正确。

理学大师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高二历史下册《宋明理学》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二历史下册《宋明理学》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二历史下册《宋明理学》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有理。

”又说:“有理而后有气,虽是一时都有,毕竟以理为主。

”这表明在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角度是()A.从万事万物本原出发B.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C.从天人感应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解析:选A。

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朱熹认为理是一切事物的本原,所以朱熹的理学开始从世界的本源出发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

2.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是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和陆九渊曾在此地进行过激烈的辩论,双方辩论的焦点应是()A.穷理的方法问题B.理是否存在的问题C.理气的关系问题D.理的基本内涵问题解析:选A。

朱熹为理学大师,陆九渊为心学的开山祖师,双方辩论的焦点主要在于双方对探究理的方法的异同,理学强调向外探求,心学强调向内探究,认为“心就是理”。

所以答案为A项。

3.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特大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在灾害面前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一次次彰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大爱无疆”、“有难同当、自强不息”,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中华民族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地考验,宋明理学在塑造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方面的影响表现在()①压抑人的自然欲求②注重人的气节、品德③讲求自我节制、奋发图强④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选D。

宋明时期儒学发展为理学,理学进一步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

但理学中很多思想在当时乃至今天都有借鉴意义,如注重人的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奋发图强,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等都是理学对人格塑造的积极影响。

故②③④是正确的。

4.“孽海茫茫,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与禅宗这一理论类似的是() A.老庄思想B.程朱理学C.王阳明心学D.孔孟之道解析:选C。

本题以世人熟知的禅宗理论考查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基础题答案(3)

宋明理学基础题答案(3)

基础自测答案1.A解析:本题以“虎溪三笑”这一典故作为命题的角度切入,通过唐宋儒家思想的发展——“三教合一”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材料、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扣住题干中心词“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即可知对应反映的是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局面。

A项,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三人分属不同时期的人物,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故事的虚构,表明儒道佛三教文化的共依共存,体现了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故A项正确。

B项,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发生于西汉,与题干时间不符。

故B项错误。

C 项,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与材料联系不大。

故C项错误。

D项,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说法不符合史实,唐宋尤其是宋代风格以写意为主。

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2.C解析:魏晋时期,很多统治者大力推崇佛教,但并没有采取抑儒的政策;社会动荡、国家分裂是导致佛教盛行的原因。

3.C解析:魏晋南北朝以来,儒、佛、道三教在反复辩驳中相互吸收渗透,儒学受佛、道影响,不断丰富。

4.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理学家观点的理解和认识。

B项只符合朱熹而不符合二程;C、D两项是王阳明的观点。

5.C解析:材料是对“格物致知”的认识论的表述,“格物致知”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同时朱熹强调“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6.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中的“理”、“天理”。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包括二程和朱熹。

他们都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理”。

其中,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而朱熹则强调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7.C8. A 解析:心性论是孟子提出的。

9.B解析:A、C项,此两项为王阳明心学的观点,是与朱熹观点的不同之处,朱熹强调格物致知,与题意不符。

故A、C项错误。

B项,朱熹认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美德,但是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因而他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的“致良知”则认为人固有善性,但是被私欲侵蚀,所以需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

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考点36宋明理学(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考点36宋明理学(含答案)

考点规范练36宋明理学1.《西游记》一书记载了孙悟空等人学习道家的法术,后来却皈依佛教“明心见性”的故事。

而他们取经的目的又是让唐太宗这个儒家明君更好地治世。

这表明()A.唐朝实现了三教合归儒B.文学创作应该尊重史实C.唐朝道家地位开始衰弱,故A项错误;文学创作应该尊重史实与材料主旨无关,故B项错误;,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三教合流的目的是让唐太宗这个儒家明君更好地治世,即为政治服务,故D项正确。

2.孔子本人罕言“性与天道”,而朱熹则常提“理”“气”“性”“太极”等形而上的概念。

这一变化体现了儒学()A.思辨化的趋向B.信仰重建的完成C.普及化的实现“性与天道”发展为朱熹常提“理”“气”“性”“太极”,这说明了儒学的发展出,故A项正确;题干并未体现出信仰的重建,故B项错误;题干并未提到儒学实现普及化,故C项错误;朱熹理学强化了伦理纲常,故D项错误。

3.周太王(周王朝的奠基人)长子泰伯为让位给弟弟季历而出走,《论语》称赞泰伯品德高尚,而朱熹却称泰伯出走是因为不赞成太王灭商的意图。

由此可见,朱熹()A.重视君臣之义B.重视心性修养C.强调知先行后“泰伯出走是因为不赞成太王灭商的意图”,即认为周灭商有违君臣之道,这体现了朱熹,故A项正确;重视心性是心学的主张,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故B项错误;朱熹强调“格物致知”,强调知先行后不是朱熹的主张,故C项错误;朱熹认为“泰伯出走是因为不赞成太王灭商的意图”,体现了他重视君臣之义,与宗法秩序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4.“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从者皆惊。

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这说明王阳明()A.认为天理就在每个人心中B.主张圣人之道就是天理C.继承了朱熹“格物致知”的思想“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而是“吾性自足”,这符合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故A项正确;“圣人之”在材料中未体现,故B项错误;“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与“格物致知”的思想不符,故C项错误;“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习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习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习题及答案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高中历史宋明理学习题及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习题1.下列叙述不符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佛教、道教发展情况的是A.儒学以它顽强的生命力,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B.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即:“三教合一”C.道教受儒学影响,提出既“贵儒”,又“尊道”D.佛教也吸收了儒学的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2. 下列哪位人物不是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3.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其中“天理”是指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的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的理论4.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其实质是A.构建理学思想体系B.维护封建等级制度C.强调“理”是万物之源D.反对民主启蒙患想5.宋代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由此导致的社会行为现象是A.知识分子埋头科举不问政事B.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C.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在潜滋暗长D.农民起义受到社会的广泛谴责6.下列关于宋明理学的评述,正确的是①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②南宋的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③王阳明创立“心学”使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④理学和心学成为明清两代的官方哲学A. ①②③④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7.在继承的发展孔子“仁”的思想方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程颢、程颐认为:“仁是与万物俱生的”、“有了仁,就有了礼、义、智、信”B.朱熹把人间的伦理道德和理气论结合起来,认为仁、义、礼、智等道德标准也是天理的反映、C.王阳明主张要“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要“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D.“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8.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面临严重挑战的主要原因是①佛教盛行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③儒学本身存在的问题和缺陷④人们不能接受“理学”观念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9.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受到严重的挑战,但最终保留传统主流思想的地位,主要是因为A. 历代统治者“独尊儒术”B. 儒家思想内含有的“兼容”精神C. 南北朝时期强调“贵儒”D. 唐朝皇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10.唐代儒家经典标准的读本是A.《六经》B.《春秋繁露》C.《五经正义》D.《四书章句集注》11.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世称“二程”。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考题参考答案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考题参考答案

《宋明理学》复习题
一、“宋明理学”这一名称所指是什么?“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请指出分别。

二、指出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派别。

三、宋明理学讨论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宋明理学的范畴是围绕什么中心展开的?
四、宋明理学的特点是什么?宋明理学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是围绕着什么为中心提出的?
五、简述《太极图说》的宇宙论。

六、简要说明“孔颜乐处”的特质。

七、试将张载“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以白话解说之,并说明张载的太虚即气的思想的针对性。

八、程颐弟子对《西铭》有何怀疑,程颐如何解释?
九、何谓《识仁篇》,试扼要述其大旨。

十、试说明“道”与“理”在二程哲学中的几种不同意义。

十一、程颢如何用中医手足不仁之说,论述其仁学?
十二、试说明伊川“所以一阴一阳者,道也”的思想。

十三、试说明朱熹如何对理气先后关系的看法。

十四、朱熹如何说明理气的动静关系?
十五、简述朱熹关于性理方面的理一分殊说。

十六、朱熹对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看法。

十七、朱熹哲学中“人心”和“人欲”的分别何在?
十八、程颐如何理解《大学》中“格物”?朱熹的格物观念有哪三个要点?
十九、试说明朱熹的知行观。

二十、王阳明龙场悟道的内容是什么?
二十一、王阳明提出“心外无物”说的宗旨是什么?
二十二、试述王阳明答徐爱问时所论“心”“意”“知”“物”的定义?
二十三、复述王阳明关于“格”的训释原文。

二十四、教科书提出王阳明的致良知说有三个要点,是哪三点?
二十五、试述王阳明关于知行合一思想的四种表达。

第1页共1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明理学参考答案:
1、D 选项A为孔子主张;B为孟子主张;C为王守仁主张;D为二程
2、解析:D其中朱子暗指朱熹,鼻孔子暗指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的意思就是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学说。

3、D 理学的基本主张是万物皆源于“理”。

所谓“理”即指“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
4、A 儒家思想到宋代朱熹时期发展到理学阶段,理学注重人身修养,注重对个人品德的养成教育,理学变成维护统治的工具,所以①②③的说法是正确的。

朱熹的题词不能简单地用伪善和欺骗性来评价,所以可以排除④
5、A宋代程朱理学的核心思想是“理”是万物的本原。

6、C 理学是儒学在宋明时期的发展,天理是指儒家所倡导的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7、A 材料体现了朱熹对事物不懈探究的精神,但未体现出“天理和人欲”的关系。

8、D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材料表明佛教主张内心的修炼以求摆脱红尘麻烦,同样的陆王心学也主张通过内心的修养达到“明理”的境界。

9、A王守仁思想的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10、D 王阳明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人天生具有良知,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心外无物”。

11、C 题干中乙的观点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宇宙便是吾心”强调了“心”是宇宙的本源,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因此,A、B、D三项都不正确。

12、D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同属理学的范畴,其共同主张是纲常伦纪,即为天理。

13、A 宋明理学主张的是“存天理,灭人欲”,为了维护封建的伦理道德,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个人不能有更多的欲求和张扬的个性。

14、B 理学研究的重点是社会的伦理道德,故AC排除。

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由题中“修养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可知。

15、D 材料主要回答的角度是“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

“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则是关于社会治理的。

16、D 材料中“节”“信”“仁”“礼”等体现了儒家的基本思想,理学是儒学在宋明时期的发展。

17、C 纲常伦理观念是封建道德观念的核心,是应予以剔除的糟粕。

词不能简单地用伪善和欺骗性来评价,所以可以排除④。

18、B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宋代理学家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道德伦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

19、D 儒家的“理”主要是指“三纲五常”,这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伦理道德。

20、C 解题关键是掌握宋明理学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源,并把天理和伦理道德联系起来,用封建伦理道德支配和指导人的行为规范,抑制个人的情感和需求,故ABD三项符合理学思想。

C项是李贽的观点,体现出抨击封建理学束缚人性的思想,故C项正确。

21、理学的核心即是“理”,所谓“理”即儒家的“伦理道德” 22、B 二者实质都是从思想上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

23、 C “当时”在材料中具体所指的应是“南宋”时期,而这一时期社会的主流思想是“程朱理学”。

24、B 25、C 26(1)特点:宋代理学以儒学思想为基础,并吸收佛、道思想形成“新儒学”;将“天理”引入儒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2)材料一: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材料二:王阳明;“致良知”。

(3)儒家思想长盛不衰的原因:不断吸收发展(或答具有包容性);符合时代需求。

27:答案:(1)三教合一。

(2)观点:格物致知。

目的:“穷理”,朱熹把探究“理”作为认识的最终目标。

(3)天理就在心中,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

(4)儒学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