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概论》笔记解析

《西方文化概论》笔记解析
《西方文化概论》笔记解析

《西方文化概论》笔记

一、古希腊罗马文化

(一)爱琴文明

1.克里特

爱琴海世界在文化方面表现出普遍的相似性、同源性。

优良的海洋环境、贫瘠的土地资源使克里特居民更热衷于航海业、商业,吸收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的文化成果。自公元前三千纪末开始,受西亚野蛮民族、北部印欧语诸游牧部落侵犯,开始文化交融。

米诺斯文明于约公元前2500年出现于克诺索斯地区,前17世纪~前15世纪达到鼎盛时期,确立了海上霸权,宫殿建筑、艺术创造空前繁盛(尤其是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物产精美,于前15世纪左右迅速衰亡。

2.迈锡尼

迈锡尼文明是北方游牧文化与克里特文明融合的结果,是爱琴文明的苟延残喘的孑遗,位于伯罗奔尼撒平原东北角,由阿开亚人(印欧语系民族)建立,于前16世纪成为希腊和爱琴海地区的文明中心。

文化成就较克里特大为逊色,以修建巨石城堡、狮子门著称,开始崇拜奥林波斯神族诸神,阿开亚人对爱琴海地区的征服活动构成希腊英雄传说的历史原型。

前12世纪末被多利亚人(来自北方的印欧语系民族)摧毁,爱琴海地区陷入长达三个世纪的“黑暗时代”(“英雄时代”),文明湮灭在蛮族愚昧的习俗和暴戾的野性之中,野蛮粗犷的多利亚人在爱琴文明的亡灵感召下逐渐步入文明时代。

3.希腊神话传说的源流

克里特神话优雅精巧、扑朔迷离。印欧语游牧者从亚欧大陆进入希腊半岛时只带来一些零散的神祇传说。阿开亚人很早就崇拜奥林波斯诸神,迈锡尼时期出现了粗犷勇武的英雄传说。多利亚人崇拜赫拉克勒斯。希腊神话的系统化改造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黑暗时代”末期的游吟诗人。

希腊神话传说包含了埃及、巴比伦、赫梯等神话的神秘主义,爱琴海世界的古朴,北方印欧入侵者的粗犷勇武。奥林波斯神话的内容是战争与享乐,人神同形同性。

希腊神话从扑朔迷离、源流繁杂到彼此贯通、融为一体的演化过程是对迈锡尼时期和“黑暗时代”希腊民族大融合的观念形态反映。不同神族的战斗揭示了印欧游牧者对爱琴海世界血与火的征服活动。

4.赫西俄德的《神谱》

通过神系的生殖原则反映了朴素的宇宙起源论和自然演化观,构成了哲学和科学产生前人们唯一的世界观。从卡俄斯到宙斯,绝大多数神都象征某种自然现象;到了奥林波斯神族,神才脱离自然性而获得社会性。

古希腊神系蕴涵一种以自我否定为动力的社会进化思想。神族通过连续的叛逆不断发展进化,使希腊神话表现出新陈代谢的社会进化思想。通过命运实现神系更迭和自然进化的思想是希腊神话最深刻的思想,成为西方文化不断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形而上的动力。

5.荷马史诗与“系统叙事诗”

《荷马史诗》中的故事是对当时战争场面和航海冒险活动的神话化的渲染和对英雄业绩的夸张式缅怀。《奥德赛》中的异国情调和冒险经历是对古希腊人在爱琴海世界游历探险事迹的浪漫化写照。

系统叙事诗与城邦的殖民化相随,盛行于前7~前6世纪,内容是神话与英雄传说,如《塞浦路斯之歌》、《埃提奥皮斯》、《小伊利亚特》、《特洛伊失陷记》、《归来》等,把分散凌乱的民间神话传说联系为彼此相关的有机体系,叙述主题是某些英雄的家族历史和不幸遭遇,开始明显突出命运和神谕的重要性,构成了从民间传说向希腊悲剧过渡的重要环节。

(二)希腊城邦文化

1.希腊城邦制度的早期发展

前8世纪,腓尼基字母的传入使希腊走出“黑暗时代”,城邦社会开始崛起。第一阶段(前8世纪~前4世纪),城邦海外殖民发展,内部政治变革;第二阶段(前6世纪~前4世纪),全盛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迅猛发展;第三阶段(前4世纪以后),衰落阶段。

著名城邦:小亚细亚的米利都,爱琴海的米太林、萨莫斯,希腊半岛的雅典、底比斯,伯罗奔尼撒半岛的斯巴达、科林斯,大希腊的克罗顿、尼阿波利斯。梅加拉建立拜占庭,科林斯在西西里岛建立叙拉古,爱奥尼亚的殖民地遍布于从黑海东岸的费西斯到直布罗陀海峡西北端的加的斯的广大地区。

希腊城邦不追求政治上的统一,走上了分离主义和自由主义的道路,希腊人陶醉于民族优越感中,习惯于小国寡民状态,诸城邦彼此独立、平等共处,殖民地和母邦的联系仅是文化上的。

公民是城邦的组建者和基本人民,承担保卫城邦安全、服从城邦法律的义务,享有治理城邦事务(议事、审判等)的权利。“主权在民”的政治状况加上城邦规模狭小,使希腊城邦出现了直接民主制度。多数城邦于前8世纪~前6世纪完成了从君主政治向民主政治或僭主政治的转化。

2.斯巴达

位于美西尼亚平原,由多利亚人建立。政治体制、社会生活极端保守,始终维持强有力的寡头统治,文化粗鄙愚钝。

社会阶层:斯巴达人(Spartans)居统治地位,为公民、战士;柏里伊赛人(Perioikoi)(边民、邻人),斯巴达人同盟者,从事贸易、手工业;希洛人(Helots),沦为奴隶的土著民族。

吕库古的改革措施:建立元老院、公民大会;定期重新分配土地,废止一切奢侈无用的技艺;设立公共食堂。

斯巴达人珍视荣誉,绝对服从法律,向往简朴无华的生活,不知贪婪和匮乏,依靠严峻法律、艰苦锻炼来培养一种集体主义的勇敢精神。一切机构、行为规范按军事化要求设定。婚育按一种无情的优生学原则由城邦统一安排,保持枪婚习惯。

3.雅典

于前8世纪形成统一的城邦。开放文明,带有几分浮华奢靡。

雅典人爱美成性,追求高雅华美的生活格调,重视财富享乐,出于对自由、光荣的热爱而发展独立的个性。雅典城邦能产生辉煌的文化成就和众多思想家、艺术家,主要是由于普遍的自由精神和宽容气氛,而非徒有其表的民主制。

国王提塞斯将全体居民划分为贵族、农民、手工业者三个阶级。开明贵族德拉古制定首

部成文法典。梭伦废除债务奴隶制,设置四百人会议、公民陪审法庭,通过法定财产资格来划分公民等级。僭主庇西特拉图、民主派领袖克利斯梯尼进行了更深入的政治改革,基本确立了民主制度,摧毁了氏族秩序。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成为希腊最繁盛、最强大的城邦。

立法权属于“公民大会”(Assembly),行政权属于“五百人会议”(Council of Five Hundred),十将军委员会是军事、行政、司法中枢,司法方面有陪审法庭。雅典民主制是一种具有浓厚贵族色彩的民主制。

4.宗教生活

各城邦有各自崇拜和共同信奉的神灵和英雄。希腊宗教尤其是奥林波斯宗教,保持明显的独立性、地方性。泛希腊宗教中心:德尔菲的阿波罗神庙(求神谕)、伯罗奔尼撒的奥林匹亚(崇拜宙斯)、厄琉西斯的祭典仪式(崇拜得墨忒耳)。

希腊战争前,把各城邦联系在一起的是各种泛希腊的竞技活动和宗教节庆,如奥林匹亚竞技会、毕提竞技会、伊斯米竞技会、泛雅典娜节、酒神节等。酒神节的狂欢与宗教仪式、宗教情感的宣泄结合在一起,既野蛮又美丽,既疯狂又神圣,充满了净化灵魂的神秘色彩,从中产生了古希腊悲喜剧。

希腊宗教的基本特点:直观的自然崇拜,明朗的感觉主义。这体现在对人的自然形体和现世生活的赞美之中。希腊人是乐观主义者,以欢愉的心对待现实生活和死亡。

希腊多神教不同于基督教的特点:艺术化而非神学化,形象化而非概念化,人的感情特征的理想化而非人的理性本质的抽象化。奥林波斯宗教几乎不具有宗教气息,希腊人的神是人性的神,希腊人的宗教是人文主义的宗教。精神与肉体处于一种尚未分离的“青春”状态,灵肉和谐。

5.悲剧

悲剧取材于神话传说,主要内容是古代英雄故事,主题是人在客观世界面前面临的矛盾冲突和不幸命运。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

悲剧是对剧变中的社会的伦理冲突的艺术写照,以惊心动魄的方式表现个人的自由意志与客观必然性之间的深刻矛盾,是自己对自己的否定。主人公通过自由意志为神秘的命运开辟道路,是希腊悲剧最富魅力的特点。希腊人以泰然的乐观态度来对待悲剧,相信在悲剧之后有一个更美好的归宿,这种理解处于直观的阶段,未能识破命运的实质。命运的朦胧意象是真正具有宗教性质的东西。在欧里庇得斯的作品中,悲剧的根源越来越多地归结为人性的弱点。

与近代悲剧的根本区别:没有善与恶的明确区分和截然对立,这两种力量以一种原始的和谐状态出现在同一个人物身上。

6.喜剧

喜剧与解构神圣、讥讽时弊紧密联系。雅典喜剧作家抨击民主制度下的各种政治腐败和道德堕落,呼吁回复古代的传统道德和淳朴生活方式。希腊喜剧的保守倾向和怀旧情绪的价值取向与粗俗猥亵的喜剧语言结合,演变成对现实世界一切价值的彻底颠覆,助长了怀疑主义、虚无主义。

基本特点:以轻松的方式揭露那些被假象遮蔽的真实本质,使命运成为一个滑稽可笑的东西——自我意识在未知世界中的一个狰狞丑怪的映象。喜剧是“直接的个别性对于普遍秩序的嘲笑”。

从悲剧到喜剧的转化反映了时代精神的演变:从崇高典雅的整体主义和本质主义向自由散漫的个人主义和现象主义的演变,从普遍性的“命运”向个体性的自我意识的演变。

7.希腊哲学的发生与演化

希腊哲学与希腊神话的根本差异:采用了一些还原性、抽象性的哲学范畴来解释万物的产生、变化,取代神话中的神祇和命运。希腊自然哲学关于万物本原问题的哲学思考源于希腊神谱反映的自然演化观,希腊形而上学关于世界本质(或形式)问题的思考源于希腊神话中的命运意象。

米利都学派的贡献在于首次用哲学语言代替神话语言来说明万物的本原,用本原自身的内在矛盾运动代替神系的生殖原则来解释事物的生灭变化。

奥尔弗斯神秘祭把命运的朦胧猜测推向了神秘化和唯灵主义的极端,创立了最初的灵肉对立思想。毕达哥拉斯是第一个具有形而上学倾向的哲学家。巴门尼德是形而上学的真正奠基人。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思想表现出形而上学特点,并把奥尔弗斯宗教中的唯灵主义倾向和灵肉对立思想推向极端。柏拉图从理论上建构起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完善的形而上学体系。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是充满了理性色彩的形而上学体系和自然物质世界。

8.希腊的科学

最早的希腊哲学家从埃及了解到医学、几何学,从巴比伦了解到天文学、占星术。泰勒斯是希腊第一个天文学家、几何学家、物理学家。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在天文学、地理学等方面有所建树,阿那克西曼德提出最早的生物进化思想。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识到数在世界中的本质性意义,事物间的差异往往取决于其在数量上的差异,发现了勾股定理,从而引起不可公约数危机,导致数与形的分裂。这种分裂导致了把纯粹的、抽象的数学演绎看得比经验的观察与测量更自明、精确的倾向,从而助长了唯心主义哲学的发展。

留基波和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在解释原子如何构成万物时提供了微观物理学和星云假说的图景。

米伦、菲狄亚斯等的雕像显示出丰富的人类解剖学知识。帕特农神庙等宗教殿堂建筑表明建筑师精通几何学、力学。

希波克拉底提出人体由血液、粘液、黄胆、黑胆四种体液组成的“体液学说”,并把医学从理论研究推向临床观察。

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地理学、天文学、生物学等均卓有建树,尤其在生物解剖学、胚胎学、分类学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精确的描述,他创立的演绎三段论法是科研的重要方法。

(三)希腊化时代

1.从分离主义到帝国主义

希波战争开始破坏希腊城邦的分离主义原则,伯罗奔尼撒战争揭开了希腊统一运动的序幕。

希罗多德把希波战争的原因归结为希腊城邦与波斯帝国在小亚细亚和爱琴海地区的利害冲突。米利都爆发的反抗波斯人统治的起义引发了希波战争。波斯三次入侵希腊均失败,最后希波签订《卡里阿斯和约》。波斯战败的根本原因:相对于使波斯人凝聚在一起的专制主义暴政,希腊人凭借的是自由和法律的力量。战后,波斯在奢侈和享乐的腐蚀下日益衰弱,希腊城邦开始在爱琴海追逐地区霸权。

战后,雅典人建立的提洛同盟朝着海上帝国的目标发展,加入同盟的其它城邦被降到附庸的地位。斯巴达建立了包括科林斯、西库昂、麦加拉、底比斯等在内的伯罗奔尼撒同盟。

伯罗奔尼撒战争后,雅典的民主政治被“三十寡头政治”取代,次年民主政治恢复,但这只是徒具其表的历史闹剧,苏格拉底之死表明雅典人已堕落到拒绝接受任何新思想的地步。修昔底德认为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根本原因是雅典帝国的无节制扩张,斯巴达人忍无可忍才发动战争。

2.亚历山大帝国与希腊化时代

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大力发展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亚历山大将松散的希腊联盟(科林斯同盟)整合为统一的马其顿帝国,先后占领小亚细亚、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埃及,毁灭了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兵锋到达印度河流域。占领波斯后,亚历山大选择了与其他民族平等相处或“民族融合”政策。

希腊化时代是亚历山大帝国的文化后果。亚历山大死后,托勒密获得埃及和叙利亚的南半部,塞琉古占据波斯在亚洲的大部分领土,希腊部分归安提柯王朝的马其顿王国统治。以雅典方言为基础的希腊共同语成为托勒密、塞琉西王国、马其顿王国的官方语言。亚历山大及其继承者在东方建立了300多座希腊城市,建有希腊式的会所、剧场、体育场,希腊的巡回演出团定期在这些城市上演希腊悲喜剧。

源于东方的君主专制主义和官僚体制、奢侈放荡的享乐主义、神秘主义和彼岸主义的宗教信仰正是随着希腊化的过程悄悄浸入西方文化的肌体。

3.希腊文化精神的凋敝

希腊化时代是一个低吟浅唱、醉生梦死的平庸时代。英雄主义的理想彻底陨落,希腊人龟缩到纷乱无聊的政治游戏和醉生梦死的温柔乡中,以消极颓丧的姿态对待生存问题,以玩世不恭的行为方式和冷嘲热讽的口吻来揶揄生活中一切神圣的东西。他们被自私自利和放荡淫逸的生活方式腐蚀得孱弱不堪,丧失了一切深刻的内蕴和高贵的气质,灵魂世界空虚无聊、懈怠乏力,只能乞灵于玄奥虚幻的神秘主义。产生了明显的自我分裂和二元对立,肉体和精神陷入无可奈何的绝望之中。

希腊的政治向着东方专制主义、官僚主义和腐化堕落的方向发展;文化向着繁缛华丽、虚浮无聊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地融入了东方文化骄奢淫逸的成分。希腊化世界的中心从希腊半岛移至西亚的安提阿和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

希腊化时代产生了犬儒主义、伊壁鸠鲁主义、斯多葛主义,其共同点是对现实世界的漠不关心。哲学的目光局限在个人自我完善的狭小圈子里,一味沉潜于个人的幸福和解脱,哲学“堕落”为伦理学。奥林波斯宗教日渐衰弱,民间的各种阴郁诡异的神秘祭受到越来越多的信徒的狂热崇拜,这与当时盛行的斯多葛学派的悲观主义和东方宗教的影响有关。

(四)罗马帝国的兴衰

1.罗马的起源和发展

罗马起源的传说中最广为流传的是罗慕路斯(Romulus)和雷穆斯(Remus)兄弟的传说。三个部族的人构成了罗马人:以罗慕路斯命名的罗马纳人(Ramnenses)、以萨宾人首领塔提乌斯命名的塔提恩人(Tatienses)、曾在丛林中避难而被称为卢克伦人(Lucerenses)的亡命者。在后来的罗马法律和国家体制中,三分法始终构成了一种基本原则。罗马的起源是一种强制性的产物。

原始的意大利语分三支:耶皮基语、埃特鲁斯坎语、意大利语。耶皮基人在文化上深受“大希腊”的影响。埃特鲁斯坎人是来自小亚细亚的入侵者,征服了台伯河北部和拉丁姆平原。意大利人于前10世纪随印欧语游牧民族入侵大潮而涌入亚平宁半岛。

前7世纪后,埃特鲁斯坎人征服了罗马,建立王国,开始了“王政时期”。拉丁人推翻

了骄傲者塔克文政权,建立了罗马共和国,之后迅速向外扩张。从公元前3世纪起,罗马人通过三次布匿战争消灭了叙拉古和迦太基,通过三次马其顿战争占领了马其顿和希腊各城邦,通过叙利亚战争吞并塞琉西王国。到了帝国时期的图拉真时代,罗马帝国的疆域达到极盛,东起幼发拉底河,西至西班牙、不列颠,南自北非,北迄莱茵河、多瑙河一线。

罗马人勇猛、顽强、凶残、忠诚,为了国家利益和荣誉不惜自我牺牲。罗马军人强盛的战斗力源于追逐功利和遵守纪律。战争是共和国早期的罗马人维持生活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战争才能获得财富和土地。

2.罗马政治体制的演变

王政时期的罗马建立在父系氏族社会的基础上,其权力机构有三个:库里亚大会(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胞族会议)、元老院(长老议事机关)、国王。库里亚大会:由国王召集,有一票表决权,有权决定战争、提出法律律令、审判重大案件、选举高级公职。元老院:由氏族长老组成,国王的常设咨询机构,辅助国王治理国家,维护传统道德习俗,有权通过或否决库里亚大会的决定。国王:由库里亚大会选举产生,终身制,掌握国家行政大权。

早期的罗马共和国实行寡头政治,少数贵族家族控制元老院,产生出两个任期一年的行政首长执政官,库里亚大会仅保留宗教方面的职能。后来平民迫使贵族同意设立保民官,保民官有权否决侵犯平民权利的法律。《十二铜表法》把习惯法变成了成文法,使法律成为一种公正的约束力量。霍腾西阿法案规定特里布斯会议(平民会议)的决议无需元老院批准即对罗马公民有法律效力。前2世纪下半叶起,争权夺利的内战取代了攻城略地的扩张,新兴骑士集团与旧贵族之间、失地农民与占有大量土地的富豪之间、没有公民权的意大利人与享有全权的罗马人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导致了革拉古兄弟的经济与政治改革。后来出现了军事独裁制,马略、苏拉分别代表平民、元老的利益。苏拉之后出现了“前三头同盟”(克拉苏、庞培、恺撒)。

恺撒进军罗马,击溃了庞培与元老院的同盟,自任终身独裁官,集执政官、保民官、大祭司长于一身,把元老院降为傀儡。恺撒死后,屋大维继任,与安东尼、雷必达结成反对元老院的“后三头同盟”。安东尼治理东部行省,雷必达治理非洲行省,屋大维治理意大利、高卢、西班牙。27 BC,元老院授予屋大维“奥古斯都”的称号,帝国成为罗马的政体形式。

3.罗马帝国的衰亡

罗马内战时期,共和国已衰颓,整个社会都在腐化堕落。奥古斯都建立了有效的行政管理体系,采取了一系列限制腐败的改革措施。罗马帝国在安东尼王朝的“五贤帝”(涅尔瓦、图拉真、哈德良、安东尼·庇护、马可·奥勒留)治理期间重振雄风,奥勒留去世后罗马帝国的“黄金时代”结束。其后,宠臣当政,暴力迭起,皇帝成为军队的傀儡。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两位铁腕皇帝采取了分区治理的政策,君士坦丁曾一度统一东西两帝国,但到了狄奥多西之后,帝国再度分裂。

罗马帝国衰亡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军队性质的蜕变及其导致的军事无政府状态。共和国早期实行公民兵制,从军是罗马人才享有的权利,受财产资格的限制,军事大权实际掌握在元老院手中。马略进行军事改革,募兵制取代征兵制,职业志愿军的主体是贫穷的罗马无产者,他们效忠的对象不再是共和国,而是其统帅。帝国时期,由外族人和奴隶组成的雇佣军成为军队主体,罗马公民必须缴纳军事费用以替代服兵役。罗马军队的战斗力锐减,罗马英雄主义日趋衰落。

(五)罗马文化

1.罗马英雄主义的盛衰

与希腊人相比,罗马人是愚笨、粗野的,他们不懂科学、不谙哲理、不擅艺术,但他们创造了秩序、制定了法律、健全了国家。罗马人对美和神采取无所谓的态度,他们崇尚武力和功利。共和国晚期,年青一代的罗马人在思想和行为作风上开始模仿希腊的优雅文化,罗马在文化上成为希腊的寄生虫。罗马文化充满了物质主义的浊重气息,具有一种单调乏味的片面性。

罗马英雄主义的灵魂:为了国家利益和个人荣誉不惜牺牲生命。罗马人恪守的最基本的道德信念:与其苟且偷生,不如杀身成仁。这种雄浑悲壮的英雄主义精神对近代西方历史尤其是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共和国时期,功利主义与国家利益、个人荣誉联系在一起,是悲壮、崇高、理想化的;帝国时期,功利主义堕落为狭隘自私、穷奢极欲的物欲主义,只剩下卑劣的阴谋、贪婪的肉欲、麻木不仁的懈怠。共和国时期的罗马人为了国家而压抑私欲,帝国时期的罗马人为了私欲而牺牲国家。共和国晚期的罗马人追逐放荡奢华的生活方式主要出于一种标新立异的时髦风尚。帝国时期,随着外省源源不断的巨大财富的流入、柔靡颓废的东方文化的传入,罗马人严肃朴素的心灵开始蜕变,生活方式变为一种变态情欲的疯狂发泄。

2.罗马的宗教与文化

王政时期和共和国时期的罗马宗教极为混乱,不同民族的古老信仰混杂熔铸,形成了罗马人共同信仰的一些神祇。早期罗马人最崇拜的神是天神朱庇特、战神玛尔斯、民族化身奎里努斯。共和国中期以后,罗马的神祇才朝着系统化的方向发展,许多古老的罗马神在希腊神话中有对应者。罗马的宗教开创了宗教的政治功能,维护现实的政治秩序和加强法律的威严。宗教生活与文艺生活完全隔绝,宗教由一种理想性的憧憬变成了一种现实性的规范。

前1世纪,罗马人慢慢放弃了早年的严肃、简朴、顽固的传统道德,陷入放荡淫乱的罪恶渊薮之中。伊壁鸠鲁主义、斯多葛主义受到普遍推崇,各种东方宗教(埃及的埃西斯崇拜、弗里吉亚的大母神崇拜、波斯的密特拉教、犹太教、基督教等)填充了罗马人空虚的心灵。这些东方宗教宣扬一种神秘主义和彼岸精神,基调凄楚阴郁。缺乏牢固根基的罗马多神教陷入深重的危机。

罗马的哲学思想是希腊哲学的余绪,把希腊的理性主义与东方的神秘主义相糅杂。小伽图、西塞罗、卢克莱修在哲学上的贡献是介绍了柏拉图主义、斯多葛主义、怀疑主义、伊壁鸠鲁主义。罗马人对一切具有形而上学倾向的东西都深表反感,哲学对他们来说是一门无聊的学问。

在希腊文字影响下,罗马王政时期已形成拉丁字母。共和国早期的罗马青年阅读的作品主要是一些毫无文学色彩的罗马历史传奇、历代大事记录、混杂着粗俗的戏谑与色情的散文杂著。共和国最后数十年,文学进入辉煌的发展阶段。奥古斯都时代开创了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出现了罗马史上三位最杰出的文学巨匠维吉尔、贺拉斯、奥维德。在奥古斯都身后的“白银时代”,罗马产生了塔西佗、玉外纳、普林尼等著名作家。

罗马的建筑艺术深受希腊文化影响,更多地表现为凯旋门、斗兽场、皇宫、下水道等实用性世俗作品。罗马雕塑具有明显的写实风格,也注重宏大建筑局部的精雕细琢。

罗马人只是出于功利目的才对科学感兴趣。罗马人在科学史上最重要的贡献是恺撒主持修订的儒略历法。盖伦在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上卓有建树,提出血液循环和“动物元气”理论,首次将人体看作一个有机整体。

3.罗马法

罗马法肇始于共和国时期,在帝国时期获得长足发展,日益丰富和精确化。《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个成文法,规定了罗马人在财产、人身安全、债务、婚姻、继承、赔偿等方

面的权利和义务。2~3世纪,罗马法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出现了“五大法学家”(盖尤斯、帕比尼安、乌尔比安、保罗、莫迪斯蒂努斯)。《狄奥多西法典》是罗马帝国最后一部官方成文法规汇编,对入侵的日耳曼蛮族产生了重大影响。《民法大全》是罗马法的总汇,又是中世纪教会法的基本依据,包括四个部分:汇集历代成文法的《法典》、精选历代法学家的法学著作和言论的《学说汇纂》、阐述法学原理的教科书《法学阶梯》、汇编查士丁尼颁布的律令的《新律》。

罗马法的来源非常繁杂,包括公民大会的决议、元老院的指令、执政官的公告、皇帝的政令、法学家的法律解释、司法案例。罗马法可分为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公民法是罗马法的核心,万民法常变常新,自然法是罗马法的哲学基础和法理学基础,是斯多葛主义哲学对罗马文化发生影响的产物。

罗马的民法体系包括人法、财产法、程序法三部分。人法规定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人在家庭和婚姻中的法律地位、人的刑事责任。财产法涉及所有权、经济义务、交易、契约、负债等,强调私有财产所有权的绝对性、排他性、永续性。程序法规定了司法诉讼程序、审理制度、刑罚内容。

罗马法构成了现代西方大陆法学体系的理论基础,确立了意、法、德、西、葡、匈、波、拉美、加拿大魁北克省等地法律的基本内容,奠定了一种法治精神。自然法的思想成为近代西方自然法学派的重要理论渊源。

二、中世纪基督教文化

(一)基督教的早期发展

1.萌芽于希伯来文化土壤的基督教

基督教文化源自“两希”,希伯来的犹太教为基督教准备了一个历史背景(圣教历史)和精神氛围(罪孽意识与救世福音),希腊的唯心主义哲学为基督教提供了一套形而上学的神学思想。

希伯来人于前14世纪上半叶侵入巴勒斯坦,与迦南人逐渐融合,形成农耕的以色列部落。犹太人先后被埃及人、非利士人、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征服和奴役,产生浓厚的不幸意识和深沉的罪孽意识。“摩西十诫”构成犹太人的基本行为规范,在此基础上形成许多苛严刻板的律法。深沉的罪孽意识极大激发起犹太民族的选民意识,他们恪守各种诫命和律法,期待复国救主的降临。

基督教最初从犹太教中发展出来。耶稣门徒的传教活动使基督教的影响超出了犹太教的狭隘民族性和地域范围,彼得最先将基督教的福音传到罗马城,被尊为罗马教会的第一任主教。保罗奠定了基督教教义和教规的理论基础。

2.基督教对犹太教的超越

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区别:①基督教不拘泥于外在的律法,更侧重内在的信仰;②基督教加入了新的、并往往与犹太教的道德观相反的因素;③基督教具有一套形而上学的神学理论。

犹太教的核心是律法和祭祀,基督教的核心是信仰和道德。基督教取消了祭祀,代之以信仰;废除了割礼制度,认为洁与不洁的区别在于内心的虔信而非肉体上的标记。

在男女问题上,犹太教明令禁止淫乱,但未提倡禁欲;基督教把禁欲当作崇高德行加以赞美。在贫富问题上,犹太人劝人安于现状,贫穷为上帝所欢愉,富裕也不是邪恶;基督教认为贫穷是美德,富裕是罪恶。犹太教的上帝对世人爱憎分明;基督教的上帝对一切人都充满了爱。犹太教的律法带有强制性,通过否定的方式(惩罚)来规范人的行为,注重人的外在行为及其效果。基督教道德更多地基于人的内心自觉,通过肯定的方式(道德反省)来协调人的行为,更侧重人的内在善良动机。

从“末世论”到“救赎说”的发展是基督教最终摆脱犹太教而成为一种独立的世界性宗教的重大标志。“救赎说”深受希腊唯心主义影响,把眼光从此岸的人转向了彼岸的灵。

3.基督教与希腊哲学

奥尔弗斯教是西方最早的禁欲主义宗教,提出了灵肉对立的二元论思想和灵魂转世直至永生的观念,教徒用“与神合而为一”的精神沉醉来代替酒神祭的肉体放纵。

毕达哥拉斯把灵肉二元论思想理论化,强调通过音乐和哲学的修养来净化灵魂。苏格拉底提倡的新神是一个灵。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与感觉世界、灵魂与肉体对立的二元论哲学是基督教神学的主要来源。

亚历山大里亚的斐洛用隐喻的方式解释犹太教经典,使《圣经》旧约从一部纪实性较强的历史典籍变成了一部具有象征意义的寓言启示。他构建了“道成肉身”的理论雏形,把“逻各斯”概念和“理念论”引入旧约,使犹太教的上帝、先祖、先知具有了形而上学的性质,还以隐喻方式表述了原罪、救赎、童贞女受孕等思想。

普罗提诺阐述了“太一”、“努斯”、“灵魂”之间的关系:“太一”自我规定而呈现为“努斯”,这是上帝的道成肉身;“努斯”分化为“灵魂”而与“太一”重新达到合一,这是基督复活和在信仰中实现的灵魂救赎。

斯多葛主义划分了人对上帝的责任和人对国家的责任,后者应服从于前者,这最终发展为“君士坦丁赠礼”和“太阳与月亮”的理论。斯多葛主义侧重内在的道德生活(灵魂对上帝的专注和虔诚),奉行一种恬淡寡欢的禁欲主义。

4.蛮族入侵与罗马帝国的灭亡

日耳曼人由哥特人、汪达尔人、勃艮第人、撒克逊人、朱特人、盎格鲁人、法兰克人、苏维汇人、查提人(黑森人)、伦巴第人等部落组成,使用的语言有哥特语、法兰克语、夫利斯-撒克逊语、高地日耳曼语等。

日耳曼人的生活习惯豪放而懒散,在和平时期他们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狩猎和吃喝享受上。他们把战争和掠夺当作生活中的常事,崇尚武力,轻视农耕。

日耳曼蛮族最初以充当雇佣军的方式向罗马帝国境内渗透。476 AD,罗马帝国灭亡。东哥特人攻占意大利,法兰克人、勃艮第人征服高卢,西哥特人、苏维汇人进入西班牙,汪达尔人占据北非,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在不列颠建立政权。6世纪晚期,西欧社会陷入一片混乱和黑暗之中。

5.日耳曼蛮族对基督教的皈依

尼西亚公会议后,遭贬抑的阿利乌派转而向日耳曼地区渗透,使西哥特人、东哥特人、汪达尔人、勃艮第人、伦巴第人等皈依。

在分散、闭塞的欧洲封建社会中,帝国的权威逐渐被教会的权威取代。基督教会在粗俗不堪的日耳曼蛮族王国里充当文明教师的角色。法兰克王国在诸蛮族入侵者中率先皈依了西方正统的基督教,原来信奉阿利乌主义的其他蛮族部落也纷纷改奉正统基督教派。

北非的基督教会在几次公会议反异端的斗争后基本被纳入拉丁基督教(西派教会)世界,但一开始就在组织上、思想上显示出不同于东派教会和罗马教会的独立性,以一种希腊式(或亚历山大里亚式)的理性精神与狂热专断的罗马教会相抗衡。7世纪,伊斯兰教征服了北非,从此罗马教会可以专心经营西欧事务,也加强了罗马教会在西方宗教生活中的权威性。

(二)西欧封建社会

1.经济状况

中世纪西欧的封建制由宗主或领主与封臣之间的层层分封的金字塔形结构组成。封建领主把封邑及其经济、政治、司法权力赏赐给封臣;封臣必须对领主宣誓效忠,为领主提供军事上的援助、经济上的捐资。小而全的庄园构成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单元。

农奴是封建关系金字塔的地基,对于领主没有人身依附关系,其生命权利有一定保障,没有经济上的自由权利。庄园契约规定农奴必须向领主提供各种税金、劳役、兵役乃至出让某些基本人权;领主为农奴提供军事、法律上的保护,允许农奴耕种其土地。

10世纪,修道院成为西欧最大的庄园主,寺院经济基本上控制了西欧经济的命脉。在兼并土地的过程中,寺院风纪的败坏与经济生活的发展齐头并进。

2.社会生活状况

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生活水平非常低下。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饥饿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首要问题,疾病得不到有效治疗,居住条件极其简陋、肮脏。王公贵族和教士阶层的生活条件也颇为简陋。5~7世纪,瘟疫大流行。

教士阶层的腐败堕落的生活质量是极其低下的,采取的是情态暧昧的阳奉阴违形式,尽管远比不上希腊人和罗马人那样疯狂和恬不知耻,却因其伪善而更显猥琐和恶心。

3.政治状况

843 AD,《凡尔登条约》将查理曼帝国分为莱茵河以东日耳曼人居住的东法兰克王国、从意大利到莱茵河的中法兰克王国、以高卢为中心的西法兰克王国。萨克森国王奥托一世建立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

罗马天主教会与日耳曼封建王侯的教俗之争构成中世纪西欧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从法兰克国王克洛维皈依基督教会到格里高利七世任教皇的这段时间是基督教会潜在积蓄力量的时期。“丕平赠土”成为“教皇国”的开端。“君士坦丁赠礼”从理论上确认了宗教事务的独立性和罗马教皇对原罗马帝国西半部的统治权,成为后来教俗之争的重要理论根据。《沃尔姆斯宗教和约》是教俗双方妥协的结果,教会已有实力与世俗王权分庭抗礼。罗马教会对神圣罗马帝国的胜利,除了德意志诸侯在宗教上狂热盲目、在政治上幼稚软弱、在文化上愚昧无知外,很大程度归因于法国国王的支持。

法国从10世纪卡佩王朝建立时就开始缓慢而坚定地扩张王室领地、加强王权。罗马教会与法王的首次交手就以惨败告终。法王腓力四世制造的“阿维农之囚”是教会在中世纪遭到的最沉重打击。之后出现了“西方教会大分裂”,直到康斯坦茨宗教会议才废黜了并立的三个教皇,选出新教皇,但教会的权力从巅峰状态开始陨落。

4.十字军东征

对于贫穷愚昧的西欧基督徒来说,在神圣的名义下去东方进行劫掠活动是一件极富诱惑力的事情,更何况还可以得到教皇的赦罪承诺。对于世俗国王、贵族、骑士来说,去东方建立拉丁王国和骑士领地是一件有利可图的事。对于罗马天主教会来说,十字军东征可以收复被异教徒占领的圣地,可以将闹独立的君士坦丁堡教会重新统一到罗马教会的旗帜下,可以向西欧一切世俗权力显示其在精神上、政治上的感召力。

(三)文化概况

1.西欧封建社会的精神生活

查理曼帝国的建立标志着“黑暗时代”的结束。所谓的“加洛林王朝的文艺复兴”是对罗马文化的拙劣模仿,不过是把处于普遍文盲状态中的欧洲提高到小学生的水平而已。使欧洲文明免于湮灭的主要功劳还应归于基督教会。

在欧洲封建社会,唯灵主义深入人心,灵肉二元论世界观成为普遍性的观念。凌驾一切、控制一切的基督教信仰与贫穷困顿的经济状况和愚昧无知的文化素质相适应。无望的现实生活使人们热切渴望彼岸的幸福,也使人们无奈地苦中取乐。基督教会和修道院通过忏悔和祷告引导人们的灵魂超越苦难的现实生活,宗教活动成为平淡无味的现实生活中的唯一调味品。

2.教会与大学

6~8世纪,教会对蛮族的文明教化主要限于灌输基督教信仰。从“加洛林王朝的文艺复兴”起,修道院、主教教堂、教区教会设立的学校才开始承担起一般知识的教育职责。11世纪,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产生了西欧第一个由专业性学校合并而成的多学科性质的大学。

早期的大学隶属于教会,管理者是教堂和修道院的教士或僧侣,教师常是地位较低的教士。大学教育奉行“有教无类”原则,但上层阶级的子弟一般从小就学习战争和狩猎技巧。大学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七艺”:文法、修辞、逻辑(前三种称“初阶部分”)、数学、几何、音乐、天文(后四种称“高阶部分”)。掌握“七艺”后就可学习更高深的专业知识,如法律、医学、艺术、哲学、神学等。

大学可免受世俗政权的干预,享有极大的自由权利。方济各和多明我修会也为促进欧洲大学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罗马教廷对大学教育的重视,直接推动了13世纪欧洲文明的复兴。

3.中世纪的哲学

中世纪哲学从来没有获得过独立的地位,所讨论的问题都关系到基督教基本信仰和教义。

教父哲学在罗马帝国时期已形成气候,奠定了基督教教义的理论基础。教父哲学探讨的问题主要有上帝论、基督论、人性论三方面,具有浓重的新柏拉图主义的神秘色彩,用神秘的信仰来超越、排斥理性。这种特点适应了基督教反对古典文化的时代要求,也符合基督教对蛮族进行精神净化和道德教化的历史使命。

经院哲学(繁琐哲学)讲究繁琐的形式逻辑论证,却培养了一种通过逻辑的论证而非单凭狂热的信仰来确定真理的理性精神。经院哲学本想用理性加强信仰,结果信仰反被湮灭在理性精神之中。对于许多基本的教义和信条,经院哲学仍付诸于信仰和启示。唯名论与实在论关于“共相”(逻辑上的“种”和“属”)问题的争论是中世纪哲学中唯一具有真正哲学味道的问题。一些唯名论哲学家的思想表现了对基督教正统观念的批判精神。

4.骑士文学

新兴的世俗骑士理想专注于罗曼蒂克的爱情和高雅优美的言行,它构成了中世纪盛期骑士文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格调。骑士文学的题材多来自日耳曼人、凯尔特人、诺曼人的民间英雄传说,还掺杂着一些源于古代异教世界的英雄传说。骑士文学培养了一种富于幻想和怪诞色彩的浪漫情调。骑士的三大美德:武士的忠诚勇敢、基督徒的谦恭虔敬、对理想中的女性的纯洁爱情。骑士精神对近代法国上流社会的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5.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基督教精神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哥特式建筑从罗马式建筑中发展而来。罗马式教堂的建筑构件以圆拱为主,坚固厚实、四平八稳,强调整齐壮观、粗犷有力,显示出凝重威严的精神气质。哥特式建筑以纤巧华丽的艺术风格和怪诞夸张的浪漫气质著称,烘托了空灵幽邃的天国理想,激发了深沉痛悔的罪孽意识,反映了崇高典雅的圣洁理想,

又表达了世俗社会躁动不安的痛苦现实。

(四)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衰落

从发自良心的的自我折磨和公开忏悔,到形式化的朝拜圣墓和购买圣徒遗物,再到买卖赎罪券的赤裸裸的金钱交易,赎罪方式的变化意味着基督教信仰和道德的沦丧与虚伪化。教皇成为全教会所有圣职的合法卖主,其他神职人员从教皇那里买到较高级的圣职,卖出辖区内较低级的圣职。10世纪以后,神职人员结婚纳妾已成为一种公开甚至时髦的现象。

基督教的精神本质与教会的实践活动之间的巨大反差,构成了基督教文化的内在矛盾,它成为滋生中世纪社会的一切罪恶和虚伪的根本原因。美与丑、善与恶、真挚与虚伪、崇高理想与卑劣欲念融为一体,导致了普遍的伪善。

三、西方近现代文化

(一)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1.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共同构成中世纪文化与近代文化的历史分水岭。文艺复兴的时代特点:人性的觉醒、个性的解放、感性之美。

14~16世纪的意大利自由散漫,政治上、道德上一片混乱,个人主义茁壮成长。文艺复兴主要甚至仅仅是一场文学艺术方面的复兴运动,其全部兴趣都在于发掘优美的古典艺术风格和典雅的拉丁文风。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用古代的权威代替了教会的权威,复兴的仅是古代那些富有人性和感性特点的东西。以感性意义上的人性来反对抽象的神性,以生机盎然的现世生活来反对枯燥冷漠的天国理想,以人的正常情欲和感官享乐来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变态虚伪。

2.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的精神实质是人性的解放,它热情讴歌自然人性和世俗生活,其目的在于把人的自然欲望的满足和感性的享乐由教士阶层的偷偷摸摸的勾当转变为所有人的理直气壮的行为。

人文主义者精通古典文化,欣赏古典文化的形式,他们狂热模仿古代拉丁文体,抄录、收集各种古代文本。彼特拉克是近代民族语言文学的创始人。对拉丁文圣经和基督教经典文献的批判性考证工作大规模展开。西塞罗的怀疑主义和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在意大利人文主义者中深受欢迎。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是意大利享乐主义与高贵典雅的古典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流露出一股雍容华贵的富贵气。

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的最终目的并非从根本上否定基督教信仰,而是用人性的、感性的、个人主义的因素来充实、改造基督教,使其少一点陈腐的神秘气息,多一点人情味。他们不敢公然触犯教会和教皇的权威,而是利用罗马教会的保护来揭露基督教信仰和道德的虚伪性。

人文主义传播到贫穷愚钝的北方世界就演变成民族语言文学的复兴运动。人文主义对伊丽莎白时代英国戏剧文学的兴起产生了重大影响,影响了法国17世纪的古典主义文艺思潮。

3.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6世纪初,尽管物质条件和知识状况极为落后,德国人和北欧人在宗教信仰方面比意大利人更虔诚,道德风尚更淳朴。罗马教会对信仰的亵渎,堕落的道德状况,对北方民族的长期欺压愚弄,以及与日耳曼诸侯结下的历史夙愿,共同促成了北部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

约翰·威克里夫、约翰·胡斯、艾克哈特大师及其学生陶勒儿、苏索等都对正统天主教

会的宗教观点、组织原则、腐败行为进行了抨击。

“钱箱一响,灵魂升天”的急功近利的赎罪观成为宗教改革运动的直接导火索。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的颁布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路徳的初衷只是想革除教会的弊端,使基督教更纯洁一些,但最终导致新教的产生。他宣扬的宗教思想表达了当时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平信徒的普遍意愿。“因信称义”是新教神学理论的核心和基础。路德简化了基督教的繁缛圣事和礼仪,把日常生活和职业劳动提升到神圣的高度。他在个人的内在信仰和精神自由的基础上重建了基督教。

4.英国的宗教改革

英格兰宗教改革是由国王用行政手段自上而下推动的,更多是出于现实政治和国家利益的考虑,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民族尊严,其导火线是关系到王位继承问题的国王亨利八世的离婚案。

“至尊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格兰教会与罗马教会的正式决裂,揭开了英国宗教改革的帷幕。亨利八世敢于公然与罗马教会决裂的根本原因在于他成功利用了英格兰人民的民族情绪。他把宗教改革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确立英国国王对英格兰教会的至尊地位,剥夺修道院的土地和财产。伊丽莎白一世开创了兼收并蓄和宽容敦厚的时代氛围,英国国教会形成,其纲领兼顾了天主教和新教的利益。英国国教会的一切宗教观点的取舍均以对英格兰国家的发展有利为唯一准则,其灵魂是所谓的埃拉斯都主义。

自伊丽莎白时代起,英格兰主要宗教冲突由新教教徒与天主教教徒之间的矛盾转变为英国国教派与清教徒之间的矛盾(君主专制与人民自由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最终酿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清教徒革命)。

5.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加尔文教是在天主教势力和新教势力的双重压抑之下、在民众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

瑞士的宗教改革运动最初是由乌利希·茨温利在苏黎世发起的。约翰·加尔文是归正宗的缔造者,他认为信仰是灵魂获救的内在确证,善功是灵魂获救的外在确证,他让上帝直接呈现于最平凡的世俗生活和职业劳动中,使现实的经济活动获得了神圣性。禁欲主义的新教伦理对英美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新教禁欲主义在16、17世纪明显继承了中世纪天主教禁欲主义的一些不宽容成分。

加尔文教在尼德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和资产阶级革命中起了重要作用。它成为诺克斯领导的苏格兰宗教改革的旗帜,在英格兰引发了清教徒革命。它构成了法国胡格诺派的主体。美国独立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信奉加尔文教的新英格兰孕育的,自“五月花”号在北美登陆到20世纪上半叶,清教徒的“勤俭清洁”精神始终是美国文化的主体精神。

6.从宗教战争到宗教宽容

“罗马天主教会的改革运动”的宗旨:捍卫在新教力量打击下节节败退的天主教世界,清洗天主教会内部普遍存在的各种腐败现象。特兰托公会议为天主教思想体制和组织体制重新奠定了基础,澄清了教义,整顿了教会内部的纪律和道德风气,加强了教皇的权威地位。罗马教会的改革运动使天主教世界保住了半壁江山,罗马教会的名誉和元气逐渐恢复。

天主教势力与新教势力的信仰分歧与西欧各国的利益纠纷联系在一起,终于酿成了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参战者有德国诸侯、西、法、英、荷、瑞典、丹,东正教的俄罗斯、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也来浑水摸鱼,新教与天主教阵营也没分出胜负,战争最终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署而结束,宗教专制时代终结。该和约划定了中欧宗教分界线,重申了《奥格斯堡和约》确定的“教随国定”原则,并将其推广到一切新教派。

17世纪中叶,首先在荷兰,继而在整个欧洲(意、西等少数国家除外)出现了宗教宽容的氛围,信仰自由极大促进了欧洲学术的复兴,17世纪成为科学和哲学的“天才世纪”。

7.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

宗教改革是欧洲中世纪文化与近代文化的历史分水岭,也是南北欧洲综合力量对比发生根本逆转的根本原因。

宗教改革克服了罗马天主教在灵魂与肉体、天国与人间、理想与现实之间造成的二元对立及其导致的信仰虚假、道德堕落,把基督教的宗教理想与现实生活统一起来。宗教改革导致了基督教世界的分裂,促进了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国家的发展,促成了政教分离,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宗教改革的弊端:缺乏理性精神;16世纪的新教徒在信仰问题上缺乏宽容精神;大多数新教教派缺乏社会平等和政治民主的观念。

(二)近代民族国家的崛起

中世纪和近代早期的主要国家形态是王朝国家,其根基是王室家族的婚姻。近代民族国家的特点:国家的疆域不再由于王室的联姻而改变,国家由国王的私产变成大多数民众尤其是知识民众普遍关心的共同政治单元。

当一个大国表现出称霸欧洲的迹象时,另一些国家就会联合起来遏制其发展,以求继续保持“势力均衡”和多元并立的国际政治格局。16世纪,西、法、英形成均衡之势;17世纪中叶,荷、英、法形成新的三足鼎立之势;18世纪以后,荷兰开始衰落,美、徳逐渐崛起。

(三)理性时代与启蒙运动

1.理性精神的生长

17世纪,理性主义的生长表现为普遍的怀疑精神和经验立场。17世纪的怀疑精神的目的在于通过怀疑的手段来摧毁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和经院哲学构建起来的虚假世界,从而在确信的经验事实和自主判断的基础上重建一个真实世界。17世纪哲学与科学的共同特征:从经验事实出发、以理性作为确定真理可靠性的唯一准则。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对自然秩序和人的本质的重新发现。17世纪是科学忍辱负重和委曲求全的时代,18世纪,羽翼丰满的科学理性开始对宗教信仰进行复仇和清算,导致了法国启蒙运动。17~18世纪,机械论世界观取代了基督教目的论世界观而成为科学家和知识阶层的普遍信念。

2.自然神论

自然神论(理性主义神学)强调基督教的理性本质,提倡宗教宽容,突出基督教信仰的道德含义,认为每个人只需依靠自己的自然理性就可认识基督教的真理。上帝作为“第一推动者”一次性地创造了世界之后,就任凭世界按照理性的法则永恒地、不受任何外来干扰地运行下去。人们只需研究自然的规律和秩序就可以达到认识上帝。17世纪的自然科学与自然神论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

3.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是文艺复兴之后对优美的古典文化的第二次复兴高潮。近代古典主义滥觞于文艺复兴,在路易十四时代的法国达到顶峰。古典主义文艺思潮与17世纪西欧盛行的政治上的专制主义和思想上的理性主义有密切联系。古典主义透露出雍容华贵的气息,推崇高雅,赞颂荣誉。在以复古面目出现的矫揉造作的理性主义中,孕育了近代启蒙思潮。

4.人性的觉醒

真正人性觉醒的时代是17世纪。只有清醒认识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性觉醒。17、18世纪的知识分子通过科学研究、哲学批判进行理性的启蒙,一般社会民众通过文学艺术等感性形式的教化来实现观念变革。17世纪的文学艺术继承了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风格,古典主义悲剧、巴洛克艺术充满了对人间生活和人性力量的赞美。自然科学的发现使人类重新考虑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到了17世纪末,对人的理性和力量的自信因科学的进步而大大加强。

科学理性给西方社会带来了自然秩序和天赋观念。到了18世纪启蒙运动,从自然秩序引申出社会秩序,自然法学派和启蒙主义者称之为社会契约;从天赋观念中衍生出天赋人权,包括平等、自由、人身安全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追求幸福、反抗压迫等不可让渡的权利。

5.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从17世纪自然神论和古典主义中继承了理性精神,从17世纪的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中继承了对一切权威的怀疑态度,并把哲学批判发展为宗教批判和社会批判。法国在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成为全欧洲的旗手,输出了犀利无情的批判思想和傲然卓立的理性精神。

启蒙运动中有自然神论者(伏尔泰、孟德斯鸠、孔狄亚克),有无神论者(狄德罗、霍尔巴赫、爱尔维修),也有动摇在新教与天主教之间、固执寻觅唯一真实上帝的有神论者(卢梭),还有悄悄进行宗教批判的天主教神父(梅叶)。

启蒙思想家在思想领域中把天上的国王(上帝)送上断头台,法国人民在政治领域把人间的国王(路易十六)送上断头台。

6.宗教信仰与科学理性的协调

当法国启蒙运动把宗教仅仅看作是一种肤浅的骗局时,它自己同样也陷入了肤浅之中。启蒙运动成为基督教信仰从自然神论向道德神学转化的中介。卢梭认为宗教生活的根基在于道德良心和内在情感,而非知识理性。康德从理论理性(认识)方面反驳了以往各种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但从实践理性(道德)方面说明了上帝存在的必要性。施莱尔马赫认为宗教的全部内容都活生生地流溢于个人的内在而神秘的直观感受和自由心情之中。

(四)西方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1.西方政治的变革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进一步阐发了17世纪社会契约论思想,重申了自由、平等、博爱等人性原则,提出了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的政治思想和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政治要求,为18~19世纪西欧社会革命和政治变革提供了理论武器。

17~18世纪,自然法学派试图重新树立起罗马法中的自然法的权威,以自然法代替中世纪的神法作为国家权力和一切法律的最终根据。自然法学派的成员有格劳秀斯、斯宾诺莎、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卢梭、莱布尼茨、普芬道夫等。

20世纪是人类科学知识和经济实力迅猛增长的世纪,也是一个充满了各种战争灾难和最不人道的杀戮的世纪,其基调是阴沉、苦难的。在当今世界,已获得政治独立的非西方国家和地区都出现了文化保守主义的趋势。

2.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是一个成分复杂的文化混合体,包含着对理性的愤慨和对现实的仇恨,既有积极的、革命的因素,也有消极的、反动的成分。其基本特点是用自由和美感代替义务和功利,用情感的权威代替理性的权威,用个人的立场来代替国家的立场。一个浪漫主义者往往是一个神秘主义者、英雄主义者、激进主义者。

现实主义力图以理性的分析来作为批判的武器。一个现实主义者往往是一个理性主义者、平等主义者、改良主义者。

20世纪是一个市场化、平民化的时代,其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的主流是解构一切深沉的东西。反实体主体、反本质主义的技术化潮流使人们从本体转向直观的现象。20世纪的文学艺术充满了解构与荒诞的风格。

在基督教文化传统中形成的崇高信仰和道德情操成为限制、中和消费主义文化的有效力量。

3.西方现代科技的巨大成就与精神苦恼

在19世纪的西方思想界,达尔文的进化论与黑格尔的辩证法共同开创了崭新的历史发展观。进化论为西方人摆脱基督教创世论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理论根据,也为“西方中心论”奠定了思想基础。

科学技术在现代不仅成为巨大的生产力,还成为一种专制性的意识形态,自然界日益沦为人类的奴隶,人类自身也被异化为科学技术的手段。现代西方人在丰盈的物质条件下感到一种精神的迷惘。走出原始和谐状态的伊甸园的道路正是人类之成为人类的现实的历史过程,唯有失却了乐园,人类才能在更高的境界中重归乐园。

(字数:19000)

(2013-7-1)

《西方文化概论》论文

“两希”文化对西方文化发展的影响 “两希”文化是西方文化的基础,它们以独特的风采与卓越的成就享誉世界。“两希”文化指的是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希伯来基督教文化,都对西方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古希腊罗马之所以在世界文化史中占有突出地位,就是因为古希腊罗马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无数璀璨夺目的文化成果,达到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高峰。由此,古希腊文化及以后作为希腊文化继承者的罗马文化,启迪了14-17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着巨大而深远的推动作用。正如恩格斯曾指出的:“没有古希腊文化及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古代希腊罗马在宗教神话、哲学、文学艺术及科学等诸多方面取得辉煌成就,对其后的西方文明乃至当今的世界文化发展都起到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那时候所创造的艺术作品,直到现在还能给我们以艺术的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而哲学、科学思想则奠定了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认识的基础。下面谈一下古希腊罗马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一、古希腊罗马神话文化为后世欧洲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根基 古希腊的宗教与神话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进一步说就是古希腊的各种神灵信仰是神话传说的思想基础,而神话传说反过来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古希腊宗教,神话是宗教的核心。继《荷马史诗》之后的《神谱》,把古希腊诸神纳入一个单一的世系,创造了以宙斯为首的12位主神谱系。由此可见,古希腊宗教体系的确立以及宗教教义的充实与完善,神话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古希腊以神话为根基的宗教也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特点和影响。 首先,古希腊宗教没有经典教义,没有教会组织及神职人员,这种宗教的世俗性是希腊城邦理性主义的萌芽。从根本上说,希腊重视现世生活,宗教活动在他们看来只是现实生活的补充,并不要求来世灵魂的解脱。其次,“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拉近了神与人之间的联系,为希腊及以后的西方世界创作无数优秀的文艺作品提供了不竭的题材。古希腊的神是高度人格化的,不仅神的外形为人体,而且神性既高于人性又同于人性。神与人之间会有联系,有往来,人的行动会体现出支持他的那位神的意志,人类的战争、统治、生活乃至生命,都会被神不同程度地支配,而人类也会因不满神的专制选择反抗神。这些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特有的人神关系,自然会被文艺作家们所利用,发挥他们的无限想象,在文艺作品中展现神人世界。如奥维德的《变形记》,是希腊神话向西欧传播的来源之一。正如马克思说过的那样:“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 二、古希腊罗马开启了世界哲学研究的诸多领域,奠定了哲学派别的基础 古希腊留给西方哲学的遗产就是西方哲学的本身,正如德国历史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所指出的:“古希腊城邦奠定了西方所有的自由意识、自由的思想和自由的现实基础。”首先在认识论方面,为希腊哲学发展迈出第一步的是“智者学派”,他们持着“自然论”和“约定论”的观点。“自然论”者认为,人与社会的诸多习俗和制度是从自然而来的,有其自然的依据,是人自身难以认识与改变的这种观点否定了人的认识能力,最终陷入了“不可知论”的泥潭。“约定论”者主张社会的习俗和制度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约定”,并无永恒自然的依据。这观点虽然突出了人的认识主体地位,但他们否定了自然规律对于人认识的决定性,否认了人主体认识的客观内容主要是自然,逐步变成了“相对论”观点。然而说到西方哲学认识论的奠基人,还要算古希腊人文哲学的真正开创者———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将哲学的研究从自然转向人,哲学的目的在于认识自己,提高个人的素质和完善

对中国文化概论的认识

专制的无比重要性与绝对固定性——君权与臣权、民权势不两立,必须严防大权旁落于他人之手; 以专制而兼法治与礼治、心治——对于前期法家与孔子儒家都各有取舍; 以法家实现无为而治——在君主专制前提下的法治与“无为而治”的合一。 第三大支柱就是墨家。,墨子主张亲疏、贵贱、贫富、贤愚、强弱等一切平等,提倡“兼相爱”、“非天命”,具有“摩肩接踵,利天下为之”的实践精神,是先秦乃至中国古代唯一的反对宗法血统论与宿命论的伟大思想家,其弟子重艰苦实践,遵守纪律。 第四大支柱是道家。老庄的自然主义、相对主义、清高远观、绝对自由、注重精神修养等是道家思想的最大特色。道家在先秦诸子中最大的特点,是它首先注重本体论与辨证法。在思想意识上积极的并非全是好的,如积极作恶;消极也非全是不好,如消极不为恶。道家思想消极方面好的多,积极方面好的少。道家要人们倒退到原始社会去,消灭各种文明,身在放内而心游方外,以生前之苦而思死后之乐,这不能不说是它最大的缺点,对中国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作用。第五大支柱是佛教。佛教是一种外来文化。从两千年前的汉末传到我国,与本土文化融汇为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支柱。佛教倡导鬼神迷信,盛行于民间,给平民百姓以最深刻影响的,主要是因果报应、三世轮回思想。 所谓的第六大支柱就是范缜的神灭论;第七大支柱是李贽的反孔思想;第八大支柱是黄宗羲的反君权思想;第九大支柱是袁枚的情感哲学。这里所罗列的几点均蔡先生本人的观点。 李锦全先生也曾经说到:“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故这里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其核心是哲学思想。由于中国古代哲学与政治、伦理思想的关系非常密切,并且贯彻始终,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又是哲学、政治、伦理思想的综合体。”[⑥] 两者相同的地方是,都讲了百家争鸣。但是李先生仅仅限于百家争鸣,并且把佛教的传入和在社会上的流行当作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冲击。 无论我们是同意蔡先生的划分还是李先生的划分,不可能对每种庞大博杂的文化(儒家、道家、法家等)都进行一番精深地研究,更由于我的智识不够和笔头的拙笨,即使可以贻笑大方地思考一些问题也只会使每个问题显得幼稚和浅薄,所以在这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机制我只略发表一下自己的拙见和陋词,而着重叙述一下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问题及现代化的途径的看法。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历史中曾经发生过的一些大事以此来了解一下传统文化是如何沉淀的:(1)春秋战国时候的百家争鸣;(2)秦始皇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3)佛教的输入;(4)理学的兴起(理学成为南宋、元以至明清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到了明清之际,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化,于是出现了一些具有精湛思想的学者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的理论达到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最高峰)。仅从这些我们就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是卷帙浩繁了,但是马克思说过:“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够集中在哲学思想里。”为此我决定从广博文化中的哲学思想里来看中国的传统文化。 任何事物都有其兴衰的过程,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不例外,自从西方的文化传入中国以来,大量的外国翻译书籍,大量的外国生冷词汇渐渐地代替了中国的本土文化和词汇。这除了社会上流行的“强势文化”的原因外,我觉得主要原因还是自身的文化存在的问题。这方面我们可以从伊斯兰文化的发展中得到启示,伊斯兰也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2014.10)真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2014年10月自考真题及答案 一单选 1. 百家争鸣中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有() A.邓析 B.邹衍 C.惠施 D.墨瞿 正确答案 B 知识点名称 重要几家的代表人物;各家思想特征 难易程度 简单 讲解 阴阳家以战国时期的邹衍为代表。邹衍用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五德终始"说,解释朝代的变更。其理论对后世中国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都有深刻影响。 统计 刷题次数 : 1530 错误率 : 60% 2. 士人群体出现于先秦,但真正构成一个享有社会实际权益的社会阶层,是在() A.西汉时期 B.两汉时期 C.东汉时期 D.魏晋时期 正确答案 B 知识点名称 士大夫阶层的养成 难易程度 简单 讲解 士人群体出现于先秦,但真正构变成一个享有社会实际权益的社会阶层,是在两汉时期。统计 刷题次数 : 2295 错误率 : 51% 3. 魏晋最重要的学术现象是()

B.玄学 C.般若学 D.涅槃学 正确答案 B 知识点名称 玄学 难易程度 简单 讲解 魏晋最重要的学术现象是玄学,玄风大畅是那个时代的显著特征。玄学是老、庄哲学在魏晋时期的新发展。一般认为始于曹魏的何晏、王弼,不过他们的贵无尚虚的取向基本在调和儒道,关心理想帝王人格问题,大体仍不离济世之道。 统计 刷题次数 : 2037 错误率 : 51% 4. 两税法得名因为征税在() A.春夏 B.夏秋 C.秋冬 D.冬春 正确答案 B 知识点名称 两税法的作用 难易程度 简单 讲解 两税法以夏、秋两次征税而得名,其内容核心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 统计 刷题次数 : 1683 错误率 : 42% 5. 中唐以后兴旺起来的白话小说之祖是()

西方文化概论-Chapter 1 -7 (复习题)

1.The word "culture" is most commonly used in three basic senses: Excellence of taste in the fine arts and humanities, also known as high culture. An integrated pattern of human knowledge, belief, and behavior that depends upon the capacity for symbolic thought and social learning. The set of shared attitudes, values, goals, and practices that characterizes an institution, organization or group. 2.Some historians believe the West originated in the northern and eastern Mediterranean with ancient Greece and ancient Rome. Over time, their associated empires grew first to the east and south, conquering and absorbing many older great civilizations; later, they grew to the north and west to include Western Europe. 3.Western culture is a term used to generally refer to most of the cultures of European origin and most of their descendants. 4.Foundations of Western Culture are: ancient Greece (concretely Greek philosophy), the Roman Empire (specifically Roman law), Catholic and Protestant Christianity. 5.Western culture originates from 2 ancient cultures: Hellenistic culture ( emphasizing rationality)and Hebraic culture (emphasizing virtue & discipline) 6. 3 most noted achievements of ancient Greeks: Mythology; Architecture; philosophy. 7.Greek Mythology, set of diverse traditional tales told by the ancient Greeks about the exploits of gods and heroes and their relations with ordinary mortals. 8.The Greek gods resembled human beings in their form and in their emotions. 9.The Olympians refers to the twelve major gods and godd esses dwelling on Mount Olympus. 10.Zeus is the god of gods, the god of sky, the supreme god, the father of both gods and men. 11.Hermes (Mercury) is god of physicians and thieves; messenger of gods. 12.Apollo is the sun god, the god of music, a god of prophecy. 13.Dionysus is god of wine and ecstasy. 14.Hephaestus is god of fire; celestial blacksmith. 15.Athena is the goddess of war, wisdom and handicraft. 16.Hera is queen of heaven and of the Olympians, the goddess of marriage and family, the protectress of married women and their legal children. 17.Poseid on is the god of sea, the protector of seamen, the god of earthquakes and tsunamis. 18.Had es is god of the und erworl d. 19.Two of the most important of the semi historical myths involve the search for the Golden Fleece and the quest that led to the Trojan War. 20.Aphrodite is the godd ess of l ove and beauty, the protectress of sailors. 21.Heracles is a divine hero, the son of Zeus and Alcmene, stepson of

关于西方礼仪文化论文

西方文化与礼仪论文 在这学期我选修了《西方文化与礼仪》这个课程。之所以选它是因为,对于个人来说,适当的礼仪既尊重别人同时也是尊重自己的体现,在个人事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它提升人的涵养,增进了解沟通,细微之处显真情。对内可融洽关系,对外可树立形象,营造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特别是中西方之间,礼仪上的差别很大,因为不了解这些差异而引起的误会和笑话并不少见。有一个故事是:一个国民党军官携夫人去机场迎接来自美国的顾问。双方见面后,美国顾问出于礼貌说:“您的夫人真漂亮!”军官甚感尴尬又不免客套一番:“哪里,哪里!”在中国,这本是一句很普通的客套话,可是蹩脚的翻译却把这句话译成:where?where?美国顾问听了莫明其妙,心想:我只是礼貌地称赞一下他的夫人,他居然问起我他的夫人哪里漂亮?于是他只好说:“从头到脚都漂亮!”这个故事就是由于中西文化差异闹出的礼仪上的笑话。由此可见,了解中西方礼尚交往之间的习惯差异是很有必要的。 往大处来说,一个国家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贸易中,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将有利于各国之间的交往。从小处来讲,一个人了解对方的礼仪民间习惯,是对对方的尊重,容易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以便交往的顺利进行。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发展,东西方的礼仪正在相互融合,西方人逐渐地接受了东方文化中重情感等合理因素,东方人也逐渐地接受了西方文化中先进文明的礼仪和交往方式。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而对礼仪产生的影响还很多,为此本文就以下几方面具体探讨东西方文化差异对礼仪所产生的影响: 社会交往方式的差异对礼仪的影响 东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视人际交往,但在交往的观念、交往的方式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别。如中国人热情好客,在人际交往中饱含热情,问寒问暖,似乎没有什么可保留的,对于了解有关年龄、职业、收入、婚姻状况、子女等问题,觉得都理所当然。而在西方国家中,特别重视对方的隐私权。个人稳私主要包括:个人状况(年龄、工作、收入、婚姻、子女等)、政治观念(支持或反对何种党派)、宗教信仰(信仰什么宗教)、个人行为动向(去何种地方,与谁交往、通信)等。凡是涉及到个人隐私的都不能直接过问。西方人一般不愿意干涉别人的私生活和个人隐私,也不愿意被别人干涉。比如,中国人会直接询问别人所买物品的价格。因为在中国人看来,物品的贵贱只是表示该物品的质量。而在西方人眼里,如果你直接询问别人所购物品的价格,就可能是探问对方的经济条件,因此,这也是西方人的隐私,属于不宜直接询问的问题。如果你想了解该物品的价格,只能委婉地夸耀、赞赏该物品,而这样的情况下西方人一般也只告诉你该物品的贵或贱,一般不会告诉你准确价格。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喜欢问一句“上哪儿去?”,这是招呼的一种形式。而在美国,你如果问朋友上哪儿去,则可能会使对方尴尬,因为这也属于对方的隐私,是你不该过问的。另外,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可以分为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共距离四种。中国人的空间距离相对较近。我们在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两个中国少女挽臂亲昵而行,而在西方则很少见到。西方人觉得中国人过于亲近,而中国人又会觉得西方人过于冷淡、傲慢,过分疏远,是不友好的表现。如果中国人发现交际对方的衣服上有根线头,他会很自然地帮助对方摘掉;而在西方人眼里,这是不礼貌之举。中国人看到朋友穿了件非常漂亮的衣服,会上前摸一摸,询问价钱或质地;而西方人则不会这样做,他们

最新10月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全国 2018 年 10 月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 0032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5 分 )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 A. 文化产品 B. 文化内涵 C.文化现象 D. 文化事象 2.南北朝时出现在历史记载中,到唐代变得相当强大,与唐代和平交流居多,且主要居住 在今西藏地区的民族是 ( ) A. 羌 B. 吐蕃 C.鲜卑 D. 回纥 3.“书楚语,作楚声”一语说的是() A. 中原文化 B. 齐鲁文化 C.巴蜀文化 D. 屈原文学 4.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的特点是() A. 大地域上自然环境优越 B. 大地域上社会环境优越 C.大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 D. 大地域上人口构成较松散 5.红山文化的神庙和祭祀遗址,实际上维系着附近相当大地区人群的( ) A. 社会生活 B. 精神生活 C.物质生活 D. 家庭生活 6.夏作为我国第一代王朝,历时近() A. 七百年 B. 六百五十年 C.六百年 D. 五百年 7.重农主义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 A. 政治观念 B. 经济观念 C.国家观念 D. 文化观念 8.我国市商贸易有一定的发展,并已开始使用货币是在() A. 夏朝时期 B. 商周时期 1

C.春秋时期 D. 战国时期 9. 古算中的“韩信点兵”就是现代数学中的( ) A. 一次同余式组解法 B. 二次同余式组解法 C.三次同余式组解法 D. 高次同余式组解法 10. 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药学百科全书是() A. 《神农本草经》 B. 《伤寒杂病论》 C.《素问》 D. 《本草纲目》 11. 我国造纸术传到中东阿拉伯国家是在() A. 公元 2 世纪 B. 公元 6 世纪 C.公元 8 世纪 D. 公元 12 世纪 12. 在宗法制度之下,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是( ) A. 宗族 B. 家庭 C.什伍里甲 D. 个人 13. 科举制建立与全面推行的时代是() A. 明代 B. 宋代 C.汉代 D. 隋唐 14.《诗·小雅·北山》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主要 表现的一项制度是 ( ) A. 分封制 B. 什伍里甲制度 C.君主专制制度 D. 九品中正制 15. 在下列先秦典籍中,对辩证思维作了大量简明而深刻论述的是() A. 《周易》 B. 《管子》 C.《商君书》 D. 《韩非子》 16. 在中国传统哲学“知行观”中,提出“知先行后”主张的思想家是() A. 荀子 B. 程颐 C.王阳明 D. 王夫之 17.董仲舒说:“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这说明,他认为教育 应 ( ) A. 止于至善 B. 学思结合 C.教学相长 D. 德育和智育并重 2

西方文化概论 期末试题

填空题 1.古罗马的最美的主管爱情的女神维纳斯源于希腊爱与美之神阿芙罗狄蒂。 2.公元前450年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的第一个成文法,它是平民反 对贵族斗争取得的成果。 3.罗克起家的克马前三头同盟指靠镇压斯巴达克拉苏、凭借剿灭海盗和胜利 结束米特里达提战争的庞培和野心勃勃的没落贵族恺撒。 4.在临终之际,君士坦丁接受了基督教洗礼,成为罗马帝国的第一位基督教 皇帝。 5.公元313年,罗马皇帝颁布了《米兰赦令》,标志着基督教在罗马帝国获 得了合法地位。 6.公元476年,摇摇欲坠了三个世纪的西罗马帝国终于在日耳曼族的冲击之 下彻底瓦解。 7.1054年在东西教会的大分裂和1071年塞尔柱突阙人对耶路撒冷的占领, 而它们的结果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十字军东征。 8.中世纪臭名昭著却又令人谈虎色变的宗教裁判所是基督教不宽容的暴虐态 度的“杰作”。 9.阿维农之囚是教会在中世纪所遭受的最沉重的打击和最难堪的耻辱,那段 时间教廷几乎沦为法国的一个行政机构。 10.欧洲三十年宗教战争最终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而结束,这个和 约至今仍然在影响着欧洲人的宗教生活。 11.1618—1648的战争结束后,随着人们对教义纷争和宗派冲突的兴趣日益 淡薄,宗教宽容开始逐渐成为新的时代特征。

12.麦哲伦船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旅行,从而证明整个世界,至少 是南半球,在海洋上是相通的。 13.古罗马执政官屋大维使罗马进行了由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变。 14.公元前2世纪,罗马帝国亚历山大里亚的科学家托勒密在其著作《天文学 大成》提出“地心说”理论。 15.地理大发现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被称为西方中世纪文化和近代文化之间 的历史分水岭。 16.19世纪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第二次工业/产业革命而走向强 盛,英国垄断世界市场的霸主时代结束了。 17.16世纪,葡糖帝萄牙建立了强大的贸易帝国,主要包括南大西洋的蔗国和 印度洋的香料帝国。 18.重商主义是18世纪在欧洲受欢迎的政治经济体制。它建立在这样的信念 上:即一国的国力基于通过贸易顺差所获得的财富。 19.公元18世纪后,势力均衡的国际政治格局使得罗马时代的恺撒帝国在近 代西方完全失去了再生的土壤。 20.“看不见的手”是苏格兰经济学家、哲学家亚当斯密在其经济学著作《国富 论》提出的。 21.古罗马著名诗人维吉尔的史诗《埃涅阿斯记》,以文学形式重新塑造了罗马 的历史,将罗马的起源与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英雄联系在一起。 22.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的1000年时间里,基督教作为一种唯一的意识形态, 对塑造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起到了难以估量的重要作用。 23.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单元是“小而全”的庄园。

西方文化论文参考选题

西方文化概论课程论文参考选题 一、说明: 1. 论文题目只做参考,具体题目请自行拟定。 2. 请选择工作量适中的题目,切忌空泛大。 2. 论文题目可以与教师协商,教师会给与一定指导。 3. 论文具体要求请见论文摸版。 二、参考选题 1.浅析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政治体系与法律体系 2. 雅典的兴衰和古希腊的反民主思想 3. 西方“爱智求真”的传统与西方文明的发展 4. 西方理性传统与浪漫主义 5. 西方“怀疑批判”精神与科学理论的创新 6.中西方“以人为本”理念对比分析 7.西方中世纪文化的功过评说 8.西方文化传统与西方后现代思潮 9. 全球化与西方文明 10. 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重大区别 11. 关于堂吉诃德的反思与断想 12. 20世纪西方企业“”文化的渊源 13. 中古西欧骑士文学的爱情婚姻观 14. 奥古斯丁的基督教幸福观辨正 15. 伊壁鸠鲁学派与老庄学说功过分析

16. 解读伯里克利的政体:三权分立的雏形 17. 谈东西方文化差异以及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8. 谈宗教宽容与科学理性的勃兴 19. 谈王朝国家与民族国家 20. 论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殊路同归 21. 浅析奥林匹克精神 22. 西方海外扩张与殖民主义 23. 论古希腊神话的童稚情趣 24. 浅析西方的神权与王权 25. 再论苏格拉底之死 26. 论古罗马的英雄主义 27. 论地理大发现极其影响 28. 论伏尔泰的启蒙思想之现实意义 29. 浅析中古世界的骑士文学效忠主题 30. 浅析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的途径 31. 中西方之“和谐”概念辨析 32. 论西方“海盗”情结 33. 西方科学的文化基因初探 34. 犹太人对西方中世界文化复兴的贡献之我见 35. 明末清初传教士来华对西方科技文化的影响 36.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文化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37.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对比分析

美学概论论文

浅析审美 内容摘要:审美是我们主观上的一种活动,当我们通过自己的判断来发现世界上美好的东西,也就丰富了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家园。本文通过对美的本质,美的形态来分析作者对审美的看法。 关键词:审美美的本质美的形态 审美是我们主观上的一种活动,当我们通过自己的判断来发现世界上美好的东西,也就丰富了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家园。俞伯牙于荒野鼓琴,钟子期似樵夫却闻之谓“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曰美;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欧阳修似醉翁却观之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曰美;斯水之神名曰甄姬,魏文帝似得之谓“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曰美。可见,美不是孤立的对象,而是与人的需求被满足时的精神状态相联系的人与刺激的互动过程。审美则是我们每个人由主观出发来判断美与否的过程。 对于审美,我觉得首先要了解美的本质,从客观世界来看,例如自然界的山水花鸟,社会生活中的人物事件,多种多样的艺术作品都经常给人以审美的感受。、审美对象的多种多样,促使人们探索它们的共同根源和一般本质。柏拉图在他的《对话录》中,强调区分了“什么是美的东西”与“美是什么”,明确地提出了各种审美对象的共同本质的问题,要求寻求“一切美的事物有了它就成其美的那个品质”。从古希腊哲学家的论述,中国先秦思想家的论述,到今天世界各国的哲学家、思想家、艺术家、美学家的繁琐论述中可以看出:要给美下定义,讲清美是什么,美的本质是什么是很难的,然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可以认识的;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的循环递进,认识事物的本质是必然的,对美的认识也不例外。当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联系、融合时,我们便可以充分认识美的本质。比如《庄子》的生命哲学,在先秦的诸子百家中无疑是最富有美学意味的,在庄子看来,道是至高无上的,是宇宙间最为奇妙的境界。”庄子‘逍遥游’的突出特征首先强调以自由心灵为其

2019年4月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三、名词解释 1.重农主义 周人极度重视农耕生产。赋予它以某种“政道”含义。在《无逸》篇中,周公赋予农耕活动两方面的政治含义: (1)继承传统——稼穑之事是周家“王业”之所起。

(2)可以防止贵族像商朝的上层那样腐化。 “重农主义”可以在西周的农耕政道中,找到它最早的根芽。 2. 血缘九族制 血缘九族制,即以本人为基准,向上、下各推衍四代,共九代,为九族。九族是传统中国最典型的家族制度,也有的以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为九族。 3. 行业组织 是手工业者自发组成的同行业组织。其职能是互相共济,保护行业利益,也叫同业公会。(行会的管理方式主要有:祖师崇拜、师徒传承、行业禁忌。 四、简答题 1. 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 ①思维方式过分强调整体联系与统一,缺乏必要的分析与论证,致使我们没有能经过近代的实验科学而进入现代科学。 ②过分强调社会的和谐与统一,而使封建社会长期停滞,资本主义萌芽生长缓慢,在一个长时期内民族心理自视过高而缺乏进取精神。 ③空想的理想主义使主观易于脱离实际,而不得不违心地去美化现实。 ④“心性之学”重体验,不重客观观察,把道德实践作为根本的实践活动,很难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矛盾,也限制了实证科学的发展。 2. 历代农书所包含的思想及生产知识 汉崔寔《四民月令》、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唐陆龟蒙《耒耜经》、宋陈敷《农书》、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清张履祥《补农书》等。包含了官方生产管理和地方生产知识两部分的内容,并概括了一些基本的理论思想和操作方法,表现了很高的文化意识。 3. 儿童启蒙读物的特点 传统识字读物的特点: ①知名的知识分子很重视教材的编写工作; ②儿童教材流行的时间长、范围广;

西方文化概论填空题(必考知识点)

填空题 1.希腊神话中的美神是(阿佛洛狄忒),她在罗马神话中被称为(维纳斯)希腊神话中的三代神王分别是(乌兰诺斯)、(克洛诺斯)、(宙斯),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是(雅典娜),美神是(阿佛洛狄忒),酒神是(狄奥尼索斯)2.关于希腊神话与传说的最著名的史诗是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修记),而对众神谱系进行系统性梳理的则是赫西俄德的(神谱) 希腊神话主要是(地中海)世界神话与北方印欧语世界神话融合的结果,在“黑暗时代“末期杂乱无章的希腊神话传说进行编撰整理工作的两位重要人物是荷马和(赫西俄德)希腊悲剧的命运主题典型地表现在(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悲剧故事中。在希腊神话中,真正具有形而上学意义的决定性力量是潜藏在诸神背后的(命运) 3 以克洛诺斯为首的老一辈神族是(提坦)神族,以宙斯为首的新一代希腊神族是(奥林匹斯)神族;与希腊正统宗教相对立的希腊民间神秘祭叫做(奥尔弗斯)。4.西方的历史之父是(希罗多德),悲剧之父是(埃斯库罗斯),哲学之父是(泰勒斯),雅典民主制的杰出领袖是(伯里克利) 希腊最杰出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是(柏拉图)。他的哲学体系通常被称为(理念论)/希腊最主要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是(泰勒斯),他的哲学体系通常被称作(水本原说);希腊哲学和科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是(亚里士多德)。 雅典民主制的杰出领袖是(伯里克利),在希腊城邦时期因其思想的超越性而殉道、并且成为后来整个西方文化的“圣人”的是(苏格拉底) < 希腊宗教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为直观的自然崇拜和明朗的感觉主义,而整个希腊文化的个性特征就是(和谐之美) 与奥林匹斯神话相对应的希腊民间神秘祭叫做(奥尔弗斯) 柏拉图之后,对基督教神学思想影响最大的两个非基督教哲学家是(普罗提诺)和(斯多葛) 柏拉图关于(理念世界)与感觉世界二远对立的思想成为基督教神学的重要理论来源。 西方教会的著名教父(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一书中为基督教的灵肉对立思想和修道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罗马的早期扩张中,罗马与它在地中海地区的头号劲敌(迦太基)进行了三次艰苦的战争,这些战争被称为(布匿)战争。 5.罗马历史上的“前三头同盟”是指(克拉苏)、(庞培)和(恺撒)为了共同对抗元老院而缔结的政治同盟。 《 罗马历史上的“后三头同盟“是指(屋大维)、(安东尼)和(雷必达)之间的同盟。 6.《圣经》中的“旧约”是指(摩西)在西乃上上代表全体犹太人与上帝订立的和约;“新约”则是指(耶稣)在十字架上代表全人类与上帝订立的和约。弥赛亚运动的末世论到(救赎说)的发展,是基督教最终摆脱犹太教而成为一种世界性宗教的重要标志。

西方文化导论论文

12级工商管理一班 201210168134 宋建 马克思教育思想的评论 [摘要]马克思教育思想产生于近代工业社会,但思想的实质已超越了近代,对当代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以现实社会中的人为出发点来揭示教育的实质,指出教育应在指导人构建、协调与世界的关系中获得超越和创新。时下正处在更新教育理念与变革教育实践时期,本文试在当代语境下解读马克思的教育思想,对照近代教育思想的局限性,寻求其对现代教育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改革、借鉴 一、马克思生平教育介绍 卡尔?马克思(1818—1883年),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家,科学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剥削被压迫群众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里尔城。父亲是一个持自由主义观点的律师,后当司法参事。马克思在本城受中等教育。1835年进波恩大学,次年10月转入柏林大学。他学的是法学,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历史和哲学上。在大学阶段,他参加了倾向进步的“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在政治上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坚决反对普鲁士封建专制制度。1841年4月,马克思以题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区别》的论文,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1844年2月,马克思在该杂志创刊号上发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两篇文章,论述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许多重要原理。文章主张对一切剥削制度进行无情的批判,尤其是“武器的批判”;第一次指出无产阶级是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社会力量,公齐声明自己的哲学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 1867年,他的不朽名著《资本沦》第一卷在汉堡出版(第二、三、四卷在他逝世后出版)。贫穷、疾病和长期过度的劳累,严重地损害了马克思的健康。183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伦敦寓所与世长辞。 二、马克思教育思想介绍 (1)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是运用马克思主义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如对您有帮助,请购买打赏,谢谢您! 绪论 一、知识题 1、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2、中国文化分为四种: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二、名词解释: 1、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文化内涵;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3、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妯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文化现象包括文化事象。 4、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5、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6、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7、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8、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上层文化是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三、问答题 1、“文化”名称的来源? 答:A“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在人类认知领域里,“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文”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文治也就是礼治,与“武功”相对。B“化”的本义是改易。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2、文化的古代意义、现代意义? 答:1)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修养属改造主观世界的范畴,创造属改造客观世界的范畴。2)基于汉语“文化”概念的传统解释,学术界经常把它与英语的culture对译。culture的原义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由于物质创造包含人的智慧,与精神文明难以截然划分开。 3、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定义? 答:1)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应把握三要点:A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B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C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2)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 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应把握三要点:A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B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C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所以狭义文化的定义不但适用于人类文化学,且适用于民族文化学、国别文化学等较为具体的范围。 4、民族文化和国别文化及其特点? 答:1)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反之,在社会学领域里,民族也是文化划分的依据。以民族特点为标志的文化就是民族文化。其特点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2)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其特点是中华文化具有多维性特点,是由中国境内56个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 5、传统文化和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 答:1)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2)错误认识: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一旦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也有人认为发扬传统就要拒绝引进和借鉴,或认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是截然对立的。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为现实,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6、文化传统及其性质? 答: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尽管彼此的表现形式不完全一致。其性质是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 7、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 答:关于文化的分科,有两分法(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分法(物质、制度、精神)、四分法(物质、制度、风俗、思想价值取向或物质、制度、精神、语言)。以及更多的分类法(例如,有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风俗六分法等等)本课程采用四分法: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8《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 答:中国文化史是以中国文化历时演变为主要内容的。而中国文化概论虽然也有一定的篇幅来梳理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但其目的是为了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从而树立传统文化的历史观念。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一、知识题 1、灾荒主要指旱、涝、蝗、风、雹等 2、司马迁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四大基本经济区:山西地区、山东地区、龙门—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江南地区。中国自然区域的现代地理学划分: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3、在保护自然方面,古代有一重要观点,就是孟子提出的不违天时观念。 4、在保护西北地区环境方面起作用最大的,还是南北朝至唐朝中期牧马场地的广布。 5、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另一项重要举措是开凿运河。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吴国、齐国、魏国都有运河的修建,如邗沟、鸿沟等;吴国的运河已经与黄河、济水相接。秦汉至南北朝,也多有运河的开凿。秦汉时有连接湘江、漓江的灵渠,加强长江漕运的漕渠、阳渠,纵贯河北平原的白沟、平虏渠、泉州渠、新河、利漕渠等等,还改造了先秦旧有的各种水运沟渠。魏晋南北朝连接江、淮、河、海的运河网已经形成。另外还疏凿了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与汴水共称通漕四渠。又有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北起通州,南达杭州。 6、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是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林木的滥砍滥伐,在北方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更加严重。长江、黄河以及淮河越来越大的危害,都与片面的重农思想有关。 二名词解释 1、三个大自然区:用现代地理学的观点观察中国地理的自然特征,可以将广大的中国领土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寒区。 2、古代的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冀州(西河以东,东河以西)、兖州(古济水、黄河之间)、青州(渤海、泰山之间)、徐州(黄海、泰山、淮河之间)、扬州(淮河以南、大海以西)、荆州(荆山以南、衡山以北)、豫州(荆山以北、黄河以南)、梁州(华山以南、怒江以东的汉中、四川盆地)、雍州(西河以西、黑水以东)。[《尚书》之《禹贡》篇] 3、方志时期: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所以,竺可桢把从公元1400到1900年的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称为“方志时期”。方志时期又称寒冷时期。 4、仪器观测期:因为自1900年以后直到现在,有了测量温度及气象观测的仪器,所以,竺可桢把此一时期称为“仪器观测期”。 5、地缘:此地缘概念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它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 6、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汴京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三、问答题 1、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位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在中国显得十分重要。关中地区是四塞之地,黄河在它的西、北、东三面环绕,南面是秦岭山脉,西北有六盘山、贺兰山,北有阴山山脉、东有吕梁山脉及潼关之固,此地还有泾水、渭水流过,真可谓沃野千里,山河表里。而且此地有富裕的经济后方,有方便的交通,进可攻退可守,所以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王朝都在这里建都,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晋北地区坐落在山西高原上,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发祥地,据说尧舜时期就在谷地的偏南地区建立过都城。而晋北地区又与蒙古高原相连接,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再加上太行山脉的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所以历来就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总之,正因为关中及晋北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的重要,不仅使大量的人群聚集在这里,而且又使便利的交通让各地域之间进行相互的文化交流,因此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中国地形地势特点? 答: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东部,东临浩瀚的太平洋。在中国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分布:第一个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第二个阶梯是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拔都在2000米至1000米以下,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等。第三个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东缘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拔低于500米,滨海地带更低于50米。 3、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答:作为欧亚大陆的一部分,中国地理面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