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 分蘖

小麦 分蘖
小麦 分蘖

一般冬小麦从播种至出苗约需0℃以上的积温120℃,以后每长出1片叶子约需积温75℃。在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安徽等省,冬前日平均气温达到0℃时小麦进入越冬期,这时冬性和半冬性品种的主茎叶龄为6叶和6叶1心为壮苗,达到8叶时为旺苗。

适宜小麦分蘖的温度是13-18℃,高于18℃时分蘖发生受抑制,低于2℃时分蘖停止。冬前积温的高低是影响分蘖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麦田冬前要培育4-7个分蘖的壮苗,必须有500-700℃的0℃以上的积温。

小麦分蘖的多少,标志着小麦群体结构的好坏,影响到小麦产量的高低。在生产上,由于种种原因,不少麦苗迟迟不分蘖,或分蘖极少,不利于培育壮苗。因此,查找不分蘖的原因,及时采取措施,增加小麦有效分蘖,是小麦生产管理的关键。

播种过晚小麦分蘖的适宜温度为13~18℃,低于10℃分蘖缓慢;低于0℃分蘖基本停滞。晚播小麦分蘖时气温较低,如管理不当,极易出现不分蘖的现象。对策:加强中耕除草,提高地温,减少土壤养分损耗,有条件的可每亩覆盖碎草300~400公斤,以提高土壤温度,促进小麦分蘖。

播种过深据试验,小麦种子播深3~4厘米时,分蘖多且大,不缺位,没有不分蘖现象;播深5~7厘米时,分蘖晚,分蘖小,且出现缺位现象;播深10厘米以上时,地中茎为2节,节眼处有少许初生根,基本没有分蘖。这类麦苗植株矮小,叶片窄且长,次生根不发达。对策:及时中耕松土,用小锄侧划,将小麦茎部土壤扒开,露出分蘖节,以加速分蘖萌发。

密度过大小麦播种密度过大,每亩基本苗数过多,封行过早,通风透光不良,养分消耗过多,分蘖少或不分蘖。对策:及时蔬苗,小面积密苗可人工拔除;面积较大可用耙横耙,除掉部分麦苗,耙后中耕,以提温增蘖。

养分不足小麦3叶期后,所需营养主要从土壤中吸取,若养分供应不足,特别是氮肥不足,是分蘖受阻,严重时不分蘖。主要表现为植株矮小,茎秆细弱,叶窄而短,叶色发黄,次生根少而细,无分蘖。对策:立即追肥,每亩用尿素8~10公斤或碳铁20公斤,深施;或每亩用稀人粪尿600~800公斤开沟浇施。同时,可叶面喷施1%-2%尿素溶液或植物生长剂等微肥。

土壤缺墒分蘖必须在足够的湿度条件下才能进行。小麦分蘖期的土壤持水量应在60%~80%,水分不足时根系不能下扎,叶片出生慢,分蘖减少,严重时不分蘖。对策:及时灌溉,以小水涸灌为宜,不宜大水漫灌,以防大水冲掉麦苗。

土块架空部分麦田整地时湿度较大,粗犁粗整死泥垫遍地;也有部分前作腾茬过晚的田块,因仓促整地,耕耙质量差;还有部分麦田因长期单一施用化肥,土壤板结严重,整地时错过了适耕期,又没有细犁多耙,土堡干硬,土块架空,冷风吹过表土水分散失大,影响了根系伸展和分蘖正常生长。这类麦苗叶片干燥,叶尖干枯,植株瘦小,新叶萌发慢,次生根少且发黄,根毛卷曲,分蘖停滞。对策:及时*,压碎大垡块,弥实缝隙。*轻重以苗情而定,3叶期前茎叶脆嫩易断裂,以轻压为好;3叶期后可稍重一点*,避免重复碾压。压后结合冬灌进行追肥,以促弱转壮,增加低位分蘖。

小麦品种审定申报书填表说明【模板】

小麦品种审定申报书填表说明 一、封面填写要求 1、品种名称是指参加试验时该品种的试验名称。 2、品种类型是指强筋、中强筋、中筋、弱筋。 3、参试区域指中熟组和晚熟组。 4、申请者填写报审单位的全称。 5、申报时间统一按照每年文件要求的时间填写。 二、农作物品种审定申请书填写要求 1、品种代号是指参加试验时该品种的试验名称,如该品种已通过国家或其他省审定,须用品种公告名称。 2、品种来源是指品种的选育过程,须写明父母本的真实名称,引种须写明具体来自哪省(国)。 3、育种者为该品种的的选育单位或个人。 4、选育(引进)人员是指该品种的育成人(引进者)及参与人。 5、品质分析结果、抗病接种鉴定结果按照指定单位出具的结果填写,按照年际间从小到大区间填写,如年际间数值和等级

相同,则不用区间表示。 6、注意事项是指品种在推广应用时应当注意的事项,包括品种的主要缺点、重要特征特性等,可用描述性语言进行填写,不要夸大言辞。 三、申请审定品种说明书填写要求 1、选育目的填写要符合国际惯例。 2、选育方法及经过应符合自然规律和国家法律条例。 3、区、生试试验结果按照历年汇总表填写。 4、品种特征特性栏与栽培要点栏,须按空格要求填写。其它特性及有特殊栽培要求亦需写明。 5、在填写品种历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结果表时,须按省统一汇总结果填写,不得改动,产量及增产百分比均保留一位小数,极端数值也须填入表中,并在备注中注明“极值”。 6、在填写专业委员会审查意见时,所有数值单位均用汉字表示。株高保留到整数位,千粒重、公顷保苗均保留一位小数。施肥量用公斤作单位。 7、此报告必须附有品种选育(引进)报告、品质分析结果、抗病鉴定结果、DUS测试报告复印件及能表明品种特征特性的真实照片(成熟期的带标尺单株、子粒及标准荚、群体各一张)。选育(引进)报告应详细说明品种选育(引进)过程。附

实验二 小麦幼穗分化的观察鉴定

实验二小麦幼穗分化的观察鉴定 一、实验目的 1、学习观察小麦幼穗分化的方法,了解小麦穗的分化形成过程; 2、掌握幼穗分化各时期的形态特征; 3、明确幼穗各分化时期和植株外部形态间的对应关系。 二、实验材料及用具 1、材料:不同叶龄的麦苗。 2、用具:剪刀、解剖针、放大镜、双目解剖镜或低倍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 三、实验内容 (一)小麦幼穗分化各时期的形态特征 Ⅰ.伸长期生长锥伸长,高大于宽,透明光滑,略呈锥状,这标志着生殖生长的开始。 Ⅱ.单棱期[穗轴(节片)分化期]生长锥伸长到一定程度,基部由下而上出现环状苞叶原基(呈单棱状)。苞叶原基出现后不久受到抑制,呈半环状,并逐渐消失。两苞叶原基之间即为穗轴原始节片。 Ⅲ.二棱期(小穗原基形成期)当分化出8~9个苞叶原基时,幼穗分化进入二棱期。由于小穗原基出现后,在解剖镜下可以观察到苞叶原基和小穗原基两种棱形突起,故称为二棱期。此期持续时间较长,根据两种棱的形态变化,二棱期又可分为二棱前期、二棱中期、二棱末期3个时期。 Ⅳ.护颖原基分化期二棱末期后不久,在穗中部最先形成的3~4个 1小穗原基基部两侧各分化出一浅裂片突起,即护颖原基突起(线状裂片)。该突起将来发育成护颖,两线状裂片之间的组织发育成小穗轴和各小花。

Ⅴ.小花分化期在中部最先分化形成的小穗的下位护颖内侧,分化出第1朵花的外稃原基(棱状突起);继而很快在上位护颖内侧分化出第2朵花的外稃原基。在同一小穗内,小花原基的分化呈向顶式,在整个幼穗上,则先从中部小穗开始,然后渐及上、下各小穗。 Ⅵ.雌雄蕊原基分化期当中部小穗的第4朵小花出现时,其基部第1朵小花的外稃内侧(上方)几乎同时分化出内稃和雌雄蕊原基(先分化出3个半圆球形的雄蕊原基,稍后分化出1个顶端稍平的圆形雌蕊原基)。雌蕊原基居中,3个雄蕊原基鼎立于其周围(内、外稃之间)。鳞片突起与内稃原基同时出现。 Ⅶ.药隔形成期当中部小穗第3朵小花进入雌雄蕊原基分化时,其第1朵小花的雄蕊原基沿体积进一步增大,中部自顶向下出现微凹纵沟,而后逐渐形成药隔及4个花粉囊。同时,雌蕊原基顶部也凹陷,分化出2个柱头原基突起,继而形成羽状柱头。 Ⅷ.四分体形成期形成药隔的花药进一步发育,花粉囊(小孢子囊)内花粉母细胞(小孢子母细胞)形成,经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 (二)小麦幼穗分化各时期与生育时期、主茎叶龄、节间的关系。 幼穗分化时期 伸长期 单棱期生育时期 分蘖初期 分蘖期主茎叶龄 4.4~ 5.0 5.5节间 2二棱初期 二棱中期

小麦分蘖规律与成穗

小麦分蘖规律与成穗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六、分蘖规律与成穗 小麦植株地下不伸长茎节上的分枝叫分蘖。分蘖芽的顶端生长锥同样可分化出叶片和次一级的蘖芽和次生根。发生分蘖是小麦重要的生物学特性之一,也是它长期适应外界环境条件的结果。分蘖穗和主茎穗一起构成了小麦产量的主要构成因素,即亩穗数。因此,分蘖的多少及壮弱是小麦产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一)分蘖的作用 1.分蘖穗是构成产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小麦单位面积上的穗数由主茎穗和分蘖穗共同构成,分蘖穗所占的比例因肥水条件、种植密度、品种特性等而有所不同。一般大田条件下,分蘖穗约占0~30%,高产田可达60%。 2.分蘖是看苗管理的重要指标苗期分蘖的多少,发生速度的快慢等常可作为看苗管理的一种形态指标。生产上可根据分蘖多少、叶蘖发生的相关性等及早区别出壮、弱、旺三种苗情,以便分类管理。另据研究,当亩穗数相同或相近时,基本苗少者单株成穗多,产量高;同时,分蘖节又产生大量的次生根和近根叶,所以,分蘖又是衡量幼苗壮弱的指标。 3.群体的自动调节过程通过分蘖进行小麦群体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分蘖而不是主茎来进行自动调节的。这是因为分蘖对外界条件的反应比主茎敏感,良好条件下分蘖发生多且生长健壮,条件不良时分蘖首先受到抑制。生产上即使基本苗相差悬殊,但通过肥水调控,最后亩成穗数可以很接近,就是利用了分蘖的这种自调作用。 4.分蘖有再生作用在分蘖期,小麦不仅在分蘖节处发生次生根,而且还能形成许多分蘖幼芽,以适应各种不良的环境条件而保持自身的生存。当主茎和

分蘖遭受雹灾、冻害等而死亡时,即使这时分蘖期已经结束,只要条件适宜仍可再生新蘖并形成产量。 (二)分蘖的发生 1.分蘖节分蘖节是由植株地下部的许多没有伸长的节、节间,以及叶、腋芽等所组成的一个节群。分蘖节内布满了大量的维管束,联络着根系、主茎和分蘖,成为整个植株的输导枢纽。因此,它是小麦发生分蘖、近根叶和次生根的地方,也是营养物质运输与分配的枢纽,更是保持强大生命力的所在。幼苗时期,分蘖节不断分化出叶片、蘖芽和次生根。分蘖节内还储藏有营养物质。冬前光合产物大量积累于分蘖节中,使分蘖节的糖分含量增加,细胞液浓度提高,冰点降低,忍受低温能力增强。假若冬季发生冻害,地上部冻死,但分蘖节只要保持完好、不冻坏,到春天仍能长出分蘖来。分蘖节中节的数目与春化发育特性、栽培技术措施密切相关。一般冬性品种比春性品种多,同一类型中生育期长者多。覆土浅或肥水充足时节数亦多。河南省小麦分蘖节中节为5~9个,一般8个。分蘖节长约0.5厘米左右,一般在地下距地面2厘米左右处。 2.分蘖的发生顺序分蘖的发生是在分蘖节上自下而上逐个进行的。分蘖的出现通常以其第一片完全叶伸出胚芽鞘或(分)蘖鞘1.5~2 cm为标志。如果用O (或0,下同)表示主茎,那么,从O上直接发生的分蘖叫一级分蘖,用Ⅰ、Ⅱ、Ⅲ……表示。胚芽鞘中长出的胚芽鞘蘖(C)也属于一级分蘖。从一级分蘖上 长出的分蘖叫二级分蘖,用Ⅰ 1、Ⅱ 2 、或Ⅲ 1 、Ⅲ 2 ……表示。由于每个一级分蘖 的第一片叶是不完全叶,薄膜鞘状,称为蘖鞘,因此,从这不完全叶中伸出的 蘖叫鞘蘖,用P表示,如C P 、Ⅰ P 、Ⅱ P ……,它们亦属于二级分蘖。从二级分蘖 上再生出的分蘖叫三级分蘖,用C P-P 、C P-1 、Ⅰ P-1 、Ⅰ 1-1 、Ⅱ 2-1 ……表示。余此类 推(图2-14)。大田生产上一般只发生一级分蘖和一定的二级分蘖,三级分蘖较

2005年国家审定小麦品种

2005年国家审定小麦品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5001 品种名称:川农19(区试代号:R88) 选育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黔1104A/R935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春性,中熟,全生育期平均188.2天。幼苗匍匐-半匍匐,分蘖力强,苗叶常反卷、中裂,叶色深绿,腊粉重。株高80厘米左右,植株整齐,成株叶较直,株型略开张。穗圆锥形,短芒或曲芒,白壳,红粒,籽粒半角质-角质,较饱满。平均亩穗数23.0万穗,穗粒数39.2粒,千粒重42.8克。接种抗病性鉴定:条锈病免疫,慢叶锈病,中感白粉病和赤霉病。2003年、2004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74克/升、784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1%、13.4%,湿面筋含量28.2%、28.8%,沉降值26.3毫升、25.8毫升,吸水率53.4%、54.1%,面团形成时间2.9分钟、2.2分钟,稳定时间3.4分钟、3.0分钟,最大抗延阻力320E.U.、227E.U.,拉伸面积75.7平方厘米、61.5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17.5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4.1%(极显著);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73.9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7.2%(极显著)。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00.7公斤,比对照增产0.5%。 栽培技术要点:立冬前后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11万~14万苗,在较高肥水条件下栽培。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上游冬麦区的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南部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5002 品种名称:扬麦17(区试代号:扬01-116) 选育单位: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92F101/川育21526 特征特性:春性,中熟,全生育期平均210.2天。幼苗直立,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株高90厘米左右,株型较松散,穗层欠整齐,熟相好。穗长方型,长芒,白壳,红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中等。平均亩穗数31.1万穗,穗粒数36.4粒,千粒重36.5克。抗寒性与对照相当,抗倒伏能力一般。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条锈病,中抗白粉病、赤霉病,慢秆锈病,中感纹枯病,高感叶锈病。2003年、2004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97克/升、804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53%、14.58%,湿面筋含量32.1%、32.0%,沉降值39.0毫升、38.8毫升,吸水率57.0%、56.8%,面团形成时间3.5分钟、5分钟,稳定时间3.5分钟、4.5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75E.U.、450E.U.,拉伸面积73平方厘米、113.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16.2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5.3%(极显著);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04.2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1.0%(不显著)。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69.6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1.5%。 栽培技术要点:适播期10月下旬至11月初,每亩适宜基本苗15万苗左右,注意防治赤霉病、纹枯病及穗期蚜虫。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安徽和江苏两省的淮南地区、湖北省的鄂北麦区中上等肥力水平田块种植。

第一节 小麦植株形态特征的观察

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农学专业实践课教案 第一节小麦植株形态特征的观察 (一)目的要求 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了解、熟悉小麦植株的形态特征,掌握发育进程及其外部表现特征。 (二)技能内容 在播种好小麦的基础上,通过田间定点定时或室内定期取小麦的各期标本样株,特别是幼苗分蘖后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扬花期、灌浆期、成熟期的样株标本进行仔细观察。明确根、茎、叶、蘖、分蘖节、种子根、次生根、穗型、穗轴、颖壳等形态特征。 (三)条件准备 扩大镜、镊子、直尺、米尺、剪刀等。 (四)观测项目 1.根 纤维状须根系,由种子根(又叫胚根或初生根)和次生根(又叫不定根或节根)组成。 种子根在种子发芽时由种子的胚陆续长出。小麦的种子根一般是5条,最多达7~8条;大麦的种子根为5~8条。当第一片绿叶出现后,种子根的数量即停止增加。初生的种子根粗而柔软,上下粗细一致。种子根长至10~15cm以后,长出许多侧根,长成后直径缩小。在生育前期,种子根的生长速度超过地上部分,在水、肥、土壤条件良好时,越冬前小麦种子根的长度可达100cm以上。 次生根是在麦苗三叶期开始分蘖时从分蘖节生长出来的,每发生一个分蘖,就从该分蘖节上长出2~3条次生根。次生根的生长,有冬季和春季两个高峰,在适宜的条件下,越冬期次生根可达30~60cm长。次生根比种子根粗壮,它的入土深度比种子根浅。抽穗以后,根系基本停止发展。 小麦根系主要分布在0~40cm土层内(一般20cm耕层内的根系占总根量的60~70%;20~40cm土层内占20~30%),40cm以下的土层内,根系只占总根量的10%左右。 2.茎 小麦茎的原始体在幼苗生长锥伸长初期已经形成,茎上各节紧密聚集在分蘖节上。分蘖停止前后,节间开始伸长,当茎伸长到3~4cm,茎生长点和位于其基部的第一节间都露出地面时称为拔节,50%以上的第一茎节露出地面1.5cm以上时,定为拔节期。小麦主茎通常有5个地上节间,也有4~6个的。分蘖茎比主茎短,节间数也少。节间长度自上而下依次递增。植株高度一般在60~140cm之间,矮秆、抗倒的高产品种一般株高60~100cm。节间的直径,从第二节往上逐渐增大,至最上部的一个节间则有变细。秆壁的厚度是下部厚上部薄。同一茎秆中,第一节间的机械组织层特别厚,韧性大。 3.叶 小麦出苗后的第一片叶子称为胚芽鞘,是不完全叶,呈管状,是保护幼苗出土的器官。当第一片真叶从胚芽鞘中穿出,并长至正常大小时,胚芽就皱缩枯萎。真叶是正常的绿叶,它由叶鞘、叶片、叶舌和叶耳组成。 4.穗 小麦为复穗状花序,由穗轴和小穗组成。穗轴由许多节片组成,每节着生一枚

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及施肥技术

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及施肥技术 一、冬小麦的生长发育 1、种子的萌发与出苗 ⑴种子的构造 小麦种子由皮层、胚乳、胚三个部分组成。籽实的腹部有一纵沟称为腹沟,他的深浅是不同品种的特征之一,也是籽粒饱满程度的指标之一,浅—饱,深—不饱。皮层包括果皮和种皮,二者紧密联结在一起不易分开,种皮内层细胞含有色素,他决定粒色,保护内部;胚乳贮藏养分,由糊粉层和粉质层组成;胚由胚根、胚芽、胚轴和盾片组成。 ⑵种子萌发与出苗的三个过程 ①生物物理过程:干种子的含水量为12~13%,呈凝胶状态,胚乳是亲水胶体,在适宜温度下吸水膨胀变为溶胶状态,体积增大;②生物化学过程:随着种子吸水增加,呼吸加强,种子内各种酶开始活动,使复杂的有机物转化为胚可利用的简单物质和能量,为萌动提供物质和能量来源;③生物学过程:当种子吸水达种子干重的45~50%时,开始萌发,胚根首先突破种皮,接着胚芽鞘突破种皮。当胚根达到种子长度,胚芽鞘相当于种子长一半时称为发芽。胚芽鞘向上生长顶出地表称为出土。胚芽鞘顶出地面见光后裂开,露出真叶。当第一片真叶露出地面2cm时称为出苗,全田50%幼苗达到此标准时称为出

苗期。 ⑶影响萌发和出苗的条件和在实践上的意义: ①种子质量起决定作用。粒大、无病、成熟好的萌发好,果皮和种皮厚的不如薄的出苗快。因此要进行选种,以达到出苗齐、快的目的。②萌发出苗需要一定的温度。最适15~20℃,最高30~35℃,最低1~2℃。在10℃以下萌发时,发芽慢,且种子易受病菌危害,发芽整齐度和出苗率都降低。日平均温度16~18℃为播种适期。③播深以3~5cm为宜。天津4~5cm。播种过浅,虽然出苗快,但易发生冻害;播种过深,胚芽鞘在地下开裂,不易出土,消耗养分多,苗弱。④适宜的土壤水分。田间持水量保持在70~80%为宜。⑤良好的通气条件。酶等生化活动需要氧气,缺氧时种子无氧呼吸产生酒精中毒死亡,故在播种前应整好地。 2、分蘖及其成穗 ⑴分蘖和分蘖节的作用 分蘖是指着生在分蘖节上的地下分枝。其作用是:①分蘖是构成产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小麦的穗数由主茎穗和分蘖穗组成,分蘖成穗率可反映栽培水平和地力的高低。②分蘖是壮苗的标志。在亩穗数相同时,基本苗少者单株成穗数多产量高,因其个体发育好。分蘖多必然次生根多、近根叶多,是壮苗的标志。③分蘖是环境与群体的调解者。分蘖对环境的反应比主茎敏感,故小麦对环境的适应以及群体大小的调节主要靠分蘖。 分蘖节是指主茎或分蘖埋藏于地面以下密集于植株基部的节群。

最新国审小麦品种

2013年国审小麦品种

2013年国审小麦品种审定公告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3001 品种名称:扬麦21 选育单位:江苏金土地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宁麦9号/红蜷芒 特征特性:春性品种,全生育期204天,比对照扬麦158晚熟2天。幼苗半直立,分蘖力强,叶浓绿色。株高84厘米,株型较紧凑。茎秆有蜡质,穗层较整齐,熟相一般。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椭圆形、粉质、较饱满。平均亩穗数32.3万穗,穗粒数39.3粒,千粒重40.4克。抗病性接种鉴定,高感条锈病、叶锈病,中感赤霉病,中抗白粉病、纹枯病。品质混合样测定,籽粒容重786克/升,蛋白质含量13.2%,硬度指数45.4,面粉湿面筋含量26.2%,沉降值27.0毫升,吸水率51.3%,面团稳定时间3.4分钟,最大拉伸阻力415EU,延伸性142毫米,拉伸面积82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度参加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69.7千克,比对照扬麦158增产4.4%;2011~2012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96.8千克,比扬麦158增产3.9%。2012~2013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93.1千克,比对照增产6.8%。 栽培技术要点: 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种,亩基本苗15-20万。注意防治条锈病、叶锈病、赤霉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江苏和安徽两省淮南地区、湖北中北部、浙江中北部、河南信阳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3002 品种名称:镇麦11号 选育单位: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扬麦15号/镇麦5号 特征特性:春性品种,全生育期204天,比对照扬麦158晚熟2天。幼苗半直立,分蘖力强,叶绿色。株高82厘米,株型紧凑,旗叶下弯。穗层较整齐,熟相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椭圆形、半硬质、较饱满。平均亩穗数33.7万穗,穗粒数39.5粒,千粒重39.1克。抗病性接种鉴定,中感赤霉病、纹枯病,高感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品质混合样测定,籽粒容重788克/升,蛋白质含量12.62%,硬度指数42.9,面粉湿面筋含量28.2%,沉降值30.1毫升,吸水率51.7%,面团稳定时间2.5分钟,最大拉伸阻力334EU,延伸性137毫米,拉伸面积6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度参加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3.0千克,比对照扬麦158增产5.2%;2011~2012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94.4千克,比扬麦158增产3.3%。2012~2013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81.2千克,比对照增产5.7%。

成教教案小麦不分蘖的主要原因和转化对策

小麦不分蘖的主要原因和转化对策 一、教学内容: 1、小麦分蘖的重要性。 2、造成小麦不分蘖的主要原因和转化对策。 二、教学目的: 1、通过讲解,使学员了解分蘖的重要性。 2、通过分步讲解和实际举例,使每一位学员掌握造成小麦不分蘖的主要原因和转化对策。 3、通过学习,使学员能利用所学知识对症下药,指导农业生产实践。 三、教学重点: 掌握小麦不分蘖的主要原因和转化对策。 四、教学方法: 以教师讲解、分步识别与具体指导相结合的方法,使学员了解小麦不分蘖的重要性,掌握小麦不分蘖的主要原因和转化对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讲小麦分蘖的重要性。 小麦是我们的主要农作物,也是我们维持日常生活的主要农产品之一。但是,我们的种植方法和管理技术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小麦不分蘖的主要原因和转化措施。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小麦分蘖的重要性。分蘖是小麦的基本生物特征之一。小麦分蘖的多少,标志着小麦群体结构的好坏,影响到小麦产量的高低。在生产上,由于种种原因,不少麦苗迟迟不分蘖,或分蘖极少,不利于培育小麦壮苗。因此,查找不分蘖的原因,及时采取转化措施,增加小麦有效分蘖,是小麦生产管理的关键。 板书:小麦不分蘖的原因及转化对策 二、讲授小麦不分蘖的原因及转化对策。 小麦不分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下面我们来一一进行讲解,并了解它们的转化对策: 1、播种过晚(板书:播种过晚)小麦的适宜播种时间依品种而定,冬性品种在日平均气温16-18℃,5cm地温17-19℃播种,半冬性品种在日平均气温14-16℃,5cm地温15-17℃播种;低于这个温度指标,均为晚播小麦。小麦分蘖的适宜温度为13-18℃,低于10℃,分蘖缓慢;低于0℃,分蘖基本停滞。据调查,一般晚播小麦面积占面积的20%,个别地方高达30%-40%。晚播的原因,有的是晚秋作物收获慢,有的是土地调整迟,也有的是阴雨连绵的天气造成的。 转化对策(板书:提高地温)这类麦苗个体瘦弱,叶片小,次生根少。应加强中耕除草,提高地温,减少土壤养分的损耗。有条件的可用麦糠等碎草覆盖,每公顷覆盖碎草4500-

国审小麦品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0001 品种名称:绵麦367 选育单位: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1275-1/99-1522 特征特性:春性,成熟期比对照川农16晚熟1天。幼苗半直立,苗叶中等宽窄,分蘖力强,生长势旺。株高80厘米左右。穗层整齐,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粉质—半角质,均匀、饱满。2009年、2010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20.9万穗、22.3万穗,穗粒数42.4粒、43.5粒,千粒重均为44.9克。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感赤霉病、叶锈病,慢条锈病,高抗白粉病。2009年、2010年分别测定混合样:籽粒容重738克/升、763克/升,硬度指数46.5、53.9,蛋白质含量11.25%、13.00%;面粉湿面筋含量18.2%、24.6%,沉降值28.5毫升、30.0毫升,吸水率50.5%、57.6%,稳定时间1.2分钟、3.3分钟,最大抗延阻力495E.U、235E.U,延伸性126毫米、188毫米,拉伸面积83.0平方厘米、60.5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74.6kg,比对照川农16增产22.2%;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83.5kg,比对照川农16增产5.7%。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96.1kg,比对照品种增产7.2%。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10月23日至11月5日,每亩适宜基本苗14万~16万苗。注意防治蚜虫、条锈病、赤霉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西南冬麦区的四川,重庆西部,云南中部和北部,陕西汉中,湖北襄樊地区,贵州中部和西部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0002 品种名称:扬麦20 选育单位: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扬麦10号/扬麦9号 特征特性:春性,成熟期比对照扬麦158早熟1天。幼苗半直立,分蘖力较强。株高86厘米左右。穗层整齐,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半角质、较饱满。2009年、2010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28.6万穗、28.8万穗,穗粒数42.8粒、41.0粒,千粒重41.9克、41.0克。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纹枯病,中感白粉病、赤霉病。2009年、2010年分别测定混合样:籽粒容重794克/升、782克/升,硬度指数54.2、52.6,蛋白质含量12.10%、12.97%;面粉湿面筋含量22.7%、25.5%,沉降值26.8毫升、29.5毫升,吸水率53.4%、55.5%,稳定时间1.2分钟、1.0分钟,最大抗延阻力

小麦生长发育过程

小麦生长发育的基础知识 一、小麦的一生 (一)生育期小麦从种子萌发、出苗、生根、长叶、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结实,经过一系列生长发育过程,到产生新的种子,叫小麦的一生。从播种到成熟需要的天数叫生育期。天津市小麦的生育期一般在230-270天。 (二)生育时期生产上根据小麦不同阶段的生育特点,为了便于栽培管理,可把小麦的一生划分为12个生育时期,即出苗、三叶、分蘖、越冬、返青、起身、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期。 (三)生长阶段根据小麦器官形成的特点,可将几个连续的生育时期合并为某一生长阶段。一般可分为三个生长阶段。 1.苗期阶段从出苗到起身期。主要进行营养生长,即以长根、长叶和分蘖为主。 2.中期阶段从起身至开花期。这是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既有根、茎、时的生长,又有麦穗分化发育。 3.后期阶段从开花至成熟期。也称子粒形成阶段,以生殖生长为主。 二、小麦各器官的构造和作用 (一)根小麦的根是由胚根和节根组成的。胚根也叫做种子根、初生根.一棵幼苗通常有胚根3-5条,最多可达7条。大粒种子胚根多,小粒种子胚根少。当第—l片绿价出现以后,就不再生新的胚根了。节根也叫永久根、次生根。当麦苗生出2-3片绿叶的时候,节根就从茎基部的节上长出来。小麦的分蘖多,节根也比较多。根系一般入土100一130厘米,最深的可达2米。根系入土越深,抗旱能力就越强.据调查,一般约有60%的根系生长在20厘米深的土层里。

小麦根的主要作用是:从土壤中吸取水分和养分,并运送到茎叶中,进行体内有机物质的合成和转化,源源不断地供给小麦生长发育的需要。 (二)茎小麦是成丛生长的,有一个主茎和几个侧茎(也叫分蘖)。小麦的茎秆分为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下节间不伸长,构成分蘖节,地上节间伸长,一般有4—6个节间. 茎的主要作用是:使水分和溶解在水里的矿物质养分(如氮、磷等)从根部通过茎部的导管由下而上流向叶子和穗部;把叶子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营养物质(主要是糖分),通过茎部筛管运输到根和穗子. 小麦的茎又是支持器官。它使叶片有规律地分布,以充分接受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此外,茎还可以贮藏养分,供小麦后期灌浆之用。 (三)分蘖在正常情况下,出苗到分蘖约需15天左右。分蘖的发生是有一定次序的:当小麦长出3片真叶时,首先从胚芽鞘腋间长出分蘖,叫胚芽鞘分蘖。第4片叶出现时,主茎第l片叶腋芽伸长形成分蘖叫分蘖节分蘖,也叫一级分蘖。当一级分蘖长出3片叶时,在其鞘叶腋间长出分蘖叫二级分蘖,若条件适宜,还可长出三级分蘖。小麦的分蘖不是都能抽穗结实的.凡能抽穗结实的叫有效分蘖,一般年前发生较早的分蘖属有效分蘖;不能抽穗结实的分蘖叫无效分蘖。一般年后生出的分蘖属无效分蘖。实践证明,产量高的麦田与有效分蘖多有关。这就是为什么要非常重视有效分蘖的道理。小麦分蘖有二次高峰:第一次在年前,天津市一般在10月下旬进入第一次分蘖高峰,历时约20天;第二次高峰在第二年返青后至起身期。小麦起身后,持续逐渐停止,并出现两极分化,大的、壮的分蘖成穗;小的、弱的逐渐死去。 (四)叶小麦的叶共约12一13片,年前一般长出6-7片,年后茎秆上一般有6片.叶的形状象带子,有平行脉。拔节以后长出的叶片比较宽大,还有明显的叶鞘,紧包在节问外面。叶鞘和叶片相连处的薄膜叫叶舌;两旁还有叶耳紧包着

最新国审小麦品种汇总

2010年国审小麦品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0001 品种名称:绵麦367 选育单位: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1275-1/99-1522 特征特性:春性,成熟期比对照川农16晚熟1天。幼苗半直立,苗叶中等宽窄,分蘖力强,生长势旺。株高80厘米左右。穗层整齐,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粉质—半角质,均匀、饱满。2009年、2010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20.9万穗、22.3万穗,穗粒数42.4粒、43.5粒,千粒重均为44.9克。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感赤霉病、叶锈病,慢条锈病,高抗白粉病。2009年、2010年分别测定混合样:籽粒容重738克/升、763克/升,硬度指数46.5、53.9,蛋白质含量11.25%、13.00%;面粉湿面筋含量18.2%、 24.6%,沉降值28.5毫升、30.0毫升,吸水率50.5%、57.6%,稳定时间1.2分钟、3.3分钟,最大抗延阻力495E.U、235E.U,延伸性126毫米、188毫米,拉伸面积83.0平方厘米、60.5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74.6kg,比对照川农16增产22.2%;2009~2010年

度续试,平均亩产383.5kg,比对照川农16增产5.7%。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96.1kg,比对照品种增产7.2%。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10月23日至11月5日,每亩适宜基本苗14万~16万苗。注意防治蚜虫、条锈病、赤霉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西南冬麦区的四川,重庆西部,云南中部和北部,陕西汉中,湖北襄樊地区,贵州中部和西部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0002 品种名称:扬麦20 选育单位: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扬麦10号/扬麦9号 特征特性:春性,成熟期比对照扬麦158早熟1天。幼苗半直立,分蘖力较强。株高86厘米左右。穗层整齐,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半角质、较饱满。2009年、2010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28.6万穗、28.8万穗,穗粒数42.8粒、41.0粒,千粒重41.9克、41.0克。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纹枯病,中感白粉病、赤霉病。2009年、2010年分别测定混

小麦分蘖的发生说课稿

单位:汤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说课题目:小麦分蘖的发生 本节说课的内容是<<农作物生产技术>>第二章第三节小麦的前期管理技术第一部分前期的生育特点——小麦分蘖的发生。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内容包括如下: (1).分蘖的发生规律(2).分蘖的消长规律 (3).分蘖成穗情况(4).影响分蘖成穗的因素 2.小麦分蘖的发生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小麦分蘖的发生,是小麦生长的重要特征之一,冬前分蘖是决定穗数的关键,掌握小麦分蘖的发生这一特性和规律,对确定小麦适宜播期、播种方式、种植密度以及充分利用品种特性,创造合理群体,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小麦分蘖的发生是小麦前期生育特点里面的一个重要内容。掌握并能运用这一特性和规律,对小麦的生产将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高一学生,他们有的来自农村,有的来自城镇,有的初中刚刚毕业,有的是从社会重返校园,知识基础参差不齐,对小麦田间种植接触较少,大部分学生对小麦分蘖的发生缺乏理论及感官认识。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分蘖发生的部位。 2.掌握分蘖发生的规律。 3.了解分蘖的消长规律和分蘖成穗情况。 4.掌握影响分蘖成穗的因素。 (二)能力目标: 学会分辨小麦分蘖的多少及壮弱;并运用影响分蘖成穗的因素指导生产。提高学生生产实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增强职业意识,树立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思想。 (四)教学重点: 1、分蘖发生的规律。 2、影响分蘖成穗的因素。 (五)教学难点: 分蘖发生的规律 (六)教学方法: 为充分利用学生爱讨论,好奇心、竞争意识强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启发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实物演示法,并结合课件、实践操作、分组抢答、评选冠军组等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七)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并提出疑问。 2、课堂上设置问题分组讨论。 3、认真观察实物,完成实践操作。 (八)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分蘖期的小麦植株。 三、教学过程 1、导入(3分钟) 我的设计是以一首诗歌“田野里的麦苗”创设一个美丽的场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及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由“麦苗所处的是小麦哪个生育阶段”引到小麦生育前期的管理特点,进而回顾上节课的部分内容,小麦前期三个生育特点从而引入小麦前期第四个生育特点小麦分蘖的发生。 2、新课阶段 为充分发挥学生爱讨论的特点,更好的利用分组教学,首先我设计两个问题:一是何谓分蘖?二是一个小麦种子是否只能抽出一个麦穗?让学生进行分组探讨并进行抢答。从而认识分蘖的概念及分蘖的意义。

小麦二版

第二章.小麦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小麦生育期的概念、阶段发育理论、小麦适宜播期与播量的确定、分蘖规律与成穗规律。 2.掌握:冬小麦前期、中期与和后期的生育特点、主攻目标及主要栽培管理措施,播前准备,小麦倒伏原因及防止措施。 3.了解:冬小麦超高产生产技术。 4.学会:冬小麦基本苗调查与形态观察。 一、名词解释: 1、小麦的一生 2、小麦生育期 3、小麦生育时期 4、小麦的阶段发育 5、小麦春化阶段、光照阶段 6、小麦分蘖节 7、小麦分蘖高峰期 8.青干逼熟 二、填空题 1.为了便于研究和适应生产上需要,一般把小麦的一生划分为个不同的生育时期。 2.目前,对小麦阶段发育研究得比较清楚,并与生产有密切关系的有两个阶段, 分别是和。 3.小麦底肥用量一般占总施肥量的。 4.小麦种肥以肥为主,因地制宜配合施用肥。 5.小麦种子处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6.小麦合理密植,主要解决好和两个问题。 7.实践证明,小麦种子播种深度以 cm左右为宜。 8.分蘖节分化分蘖的能力很强。通常情况下,一株麦苗能生出个分蘖。 9.小麦某一叶片出现时,可能出现的分蘖数是其发生的分蘖数(包括主茎)之和。

10.我国冬麦区,小麦分蘖的发生过程有两个旺盛阶段,即从,为第一个旺盛阶段;越冬后,小麦开始返青,分蘖继续发生,到起身期出现第二个旺盛阶段。 11.小麦分蘖是构成小麦产量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高产田分蘖穗占总穗数的以上。 12.小麦次生根的发生,有两个高峰,一是冬前分蘖盛期;二是。 13.小麦幼穗分化,分为个时期。 14.小麦收获的适宜期为。 15.小麦分蘖增长期包括冬前、越冬与返青后一段时间,到_____________达到高峰, 以后开始两极分化. 16. 是小麦的需水临界期。 17.在冬小麦每667m2土地上生产500kg左右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产量,实现每667 m2产600kg以上,一般称为小麦栽培。 18、小麦开花成熟过程大体上可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3个不同阶段。 19.小麦子粒成熟过程,根据其特点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4个时期.. 20.小麦施肥应贯彻以_________为主,___________为辅,____________________配合使 用的原则. 21.小麦浇底墒水通常有四种方式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小麦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有__________以上的人口以小麦为主粮. 23.小麦生育期的长短,常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变化. 24.我国北方麦起区高产田整地的标准概括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个字. 25.小麦苗期的主要病害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单项选择题 1.小麦的挑旗期也叫孕穗期,一般以以上旗叶全部露出叶鞘,叶片展开的日期, 就是挑旗期。 A.30% B.50% C.60% D.90% 2.小麦单产在400千克以上麦田,行距以____________cm为宜. A. 16~20 B. 20~23 C. 23~25 D. 25~30 3.小麦能否通过春化阶段的主要因素是。

小麦生长发育过程

小麦生长发育过程 小麦生长发育的基础知识 一、小麦的一生 (一)生育期小麦从种子萌发、出苗、生根、长叶、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结实~经过一系列生长发育过程~到产生新的种子~叫小麦的一生。从播种到成熟需要的天数叫生育期。天津市小麦的生育期一般在230—270天。 (二)生育时期生产上根据小麦不同阶段的生育特点~为了便于栽培管理~可把小麦的一生划分为12个生育时期~即出苗、三叶、分蘖、越冬、返青、起身、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期。 (三)生长阶段根据小麦器官形成的特点~可将几个连续的生育时期合并为某一生长阶段。一般可分为三个生长阶段。 1(苗期阶段从出苗到起身期。主要进行营养生长~即以长根、长叶和分蘖为主。 2(中期阶段从起身至开花期。这是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既有根、茎、时的生长~又有麦穗分化发育。 3(后期阶段从开花至成熟期。也称子粒形成阶段~以生殖生长为主。 二、小麦各器官的构造和作用 (一)根小麦的根是由胚根和节根组成的。胚根也叫做种子根、初生根。一棵幼苗通常有胚根3—5条~最多可达7条。大粒种子胚根多~小粒种子胚根少。当第—l片绿价出现以后~就不再生新的胚根了。节根也叫永久根、次生根。当麦苗生出2—3片绿叶的时候~节根就从茎基部的节上长出来。小麦的分蘖多~节根也比较多。根系一般入土100一130厘米~最深的可达2米。根系入土越深~抗旱能力就越强。据调查~一般约有60,的根系生长在20厘米深的土层里。

小麦根的主要作用是:从土壤中吸取水分和养分~并运送到茎叶中~进行体内有机物质的合成和转化~源源不断地供给小麦生长发育的需要。 (二)茎小麦是成丛生长的~有一个主茎和几个侧茎(也叫分蘖)。小麦的茎秆分为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下节间不伸长~构成分蘖节~地上节间伸长~一般有4—6个节间。茎的主要作用是:使水分和溶解在水里的矿物质养分(如氮、磷等)从根部通过茎部的导管由下而上流向叶子和穗部, 把叶子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营养物质(主要是糖分)~通过茎部筛管运输到根和穗子。小麦的茎又是支持器官。它使叶片有规律地分布~以充分接受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此外~茎还可以贮藏养分~供小麦后期灌浆之用。 (三)分蘖在正常情况下~出苗到分蘖约需15天左右。分蘖的发生是有一定次序的:当小麦长出3片真叶时~首先从胚芽鞘腋间长出分蘖~叫胚芽鞘分蘖。第4片叶出现时~主茎第l片叶腋芽伸长形成分蘖叫分蘖节分蘖~也叫一级分蘖。当一级分蘖长出3片叶时~在其鞘叶腋间长出分蘖叫二级分蘖~若条件适宜~还可长出三级分蘖。小麦的分蘖不是都能抽穗结实的。凡能抽穗结实的叫有效分蘖~一般年前发生较早的分蘖属有效分蘖,不能抽穗结实的分蘖叫无效分蘖。一般年后生出的分蘖属无效分蘖。实践证明~产量高的麦田与有效分蘖多有关。这就是为什么要非常重视有效分蘖的道理。小麦分蘖有二次高峰:第一次在年前~天津市一般在10月下旬进入第一次分蘖高峰~历时约20天,第二次高峰在第二年返青后至起身期。小麦起身后~持续逐渐停止~并出现两极分化~大的、壮的分蘖成穗, 小的、弱的逐渐死去。 (四)叶小麦的叶共约12一13片~年前一般长出6—7片~年后茎秆上一般有6片。叶的形状象带子~有平行脉。拔节以后长出的叶片比较宽大~还有明显的叶鞘~紧包在节问外面。叶鞘和叶片相连处的薄膜叫叶舌,两旁还有叶

实训指导四----小麦分蘖特性的观察

实训指导三小麦分蘖特性的观察 一、目的要求 1、熟悉分蘖期麦苗的形态特征,认识分蘖的各种类型。 2、了解主茎叶片与分蘖发生的同伸关系及分蘖与次生根发生的关系。 3、学习分析小麦分蘖期幼苗性状的方法。 二、材料及用具 1、材料:不同播深、不同叶龄及不同分蘖类型的麦苗及相应的挂图。 2、用具:解剖器、瓷盘、直尺、计算器。 三、内容和方法 1、分蘖期麦苗形态的观察和分蘖类型的识别 取典型的分蘖期麦苗,对照挂图认识小麦幼苗的形态结构。 小麦的幼苗由初生根、次生根、盾片、胚芽鞘、地中茎、分蘖节、主茎叶片、分蘖鞘和分蘖叶片等构成。 (1)初生根:又叫种子根。种子萌发时先有1条胚根生出,随后成对出现1~3对初生根,所以,初生根一般为3~7条。初生根在形态上比次生根细,根毛少,颜色较深。在有胚芽鞘分蘖时,胚芽鞘节上有时也会发生1~2条次生根,其粗度一般较初生根稍粗,但较分蘖节发生的次生根稍细,并且由于发生部位与种子根接近,极易与种子根混淆。 (2)次生根:又叫节根,着生于分蘖节上,与分蘖几乎同时发生。一般主茎每发生1个分蘖,就在主茎叶的叶鞘基部,长出数条次生根。次生根在形态上比初生根粗,附着土粒较多。 盾片:与初生根在一起,位于地中茎下端,呈光滑的圆盘状,与胚芽鞘在同一侧。 胚芽鞘:种子萌发后,胚芽鞘首先伸出地面,为一透明的细管状物,顶端有孔,见光后开裂,停止生长。到麦苗分蘖以后,它位于地中茎下端。 (3)地中茎:指胚芽鞘节与第1真叶节之间出现的一段乳白色的细茎。地中茎是调节分蘖节深度的器官,当播种过深,超过地中茎的伸长能力时,第1、

2叶或第2、3叶之间的节间也会伸长,形成多层分蘖的现象。 (4)分蘖节:发生分蘖的节称为分蘖节。分蘖节由几个极短的节间、节、幼小的顶芽和侧芽(分蘖芽)所组成。它不仅是长茎、长叶、长蘖、长次生根的器官,而且也是贮藏营养物质的器官。 (5)分蘖鞘(鞘叶):在形态上与胚芽鞘相似,也是只有叶鞘没有叶片的不完全叶。小麦的每个分蘖都包在分蘖鞘里,与主茎幼小时包在胚芽鞘中一样。当分蘖刚从叶鞘中伸出时,由分蘖鞘中伸出分蘖的第1叶片。 (6)主茎叶片:丛生在分蘖节上。先找出第1片叶,然后依其互生关系就可以找出其他叶片。生育初期可以根据叶形鉴别判定第1叶片,第1片叶在形态上与其他叶片不同,上下几乎一样宽,顶端较钝,叶片短而厚,叶脉较明显,形似宝剑。生育中后期,第1片叶往往枯死脱落,但其方位可依盾片的位置和方向来确定,因为小麦主茎第1叶片都在盾片的对侧。以盾片来鉴别时,一定要把麦苗拿正,拉直胚根,地中茎不要发生扭曲。认识主茎叶序,还可以借助于主茎分蘖(一级分蘖)的方位来确定,在不缺位的情况下,一般是1个叶带1个蘖,确定了分蘖,也就找到了相应的叶片。根据这种关系,应先区别主茎和分蘖。从位置上看,主茎一般位于株丛中央,从形态上看,一般主茎较分蘖高而粗壮。如遇特殊情况(畸形或缺位),需综合上述两种情况,并凭一定的经验确定。 2、分蘖的出生及同伸关系 取主茎叶龄为3、5、7的麦苗进行观察。 小麦幼苗长出第3叶时,由胚芽鞘腋间长出1个分蘖。由于胚芽鞘节入土较深,胚芽鞘分蘖常受抑制,一般只有在良好的条件下才能发生。 当主茎第4叶伸出时,主茎第1叶的叶腋处长出第1个分蘖(主茎第1分蘖)。主茎第5叶片伸出时,主茎第2叶叶腋处生出第2个分蘖,依次类推。当一级分蘖的第3片叶伸出时,在其分蘖鞘叶腋间产生1个分蘖。以后每增加1片叶也按叶位顺序增长1个分蘖。 表2—1 主茎的叶位与各级分蘖出现的对应关系(山东农学院,1975)

国家小麦审定品种同一适宜生态区划分

国家小麦审定品种同一适宜生态区划分 依据我国农业生态区划、小麦种植区划和生产实际以及各种植区域的气候类型、生态条件、品种特性及生产现状等因素,将我国小麦审定品种同一适宜生态区划分如下: 一、北部冬麦水地品种类型区 该区属于北部冬麦区,主要包括河北省境内长城以南至保定、沧州市北部地区,北京、天津两市,山西省太原市全部和晋中、吕梁、长治、阳泉的部分地区。 主要发生病害有白粉病、条锈病和叶锈病,该区品种还应具有一定抗寒性。 由于收获期迟,遇雨概率大,该区品种应具有一定穗发芽抗性或成熟时种子休眠性。 二、北部冬麦旱地品种类型区 该区属于北部冬麦区,主要包括山西省的阳泉、晋中、长治、吕梁、临汾和晋城的部分地区,陕西省延安市全部和榆林市的南部地区,甘肃省陇东庆阳和平凉市全部、定西部分地区,宁夏固原市部分地区。 主要发生病害有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和黄矮病。该区品种还应具有一定抗旱性和抗寒性。

由于收获期迟,遇雨概率大,该区品种应具有一定穗发芽抗性或成熟时种子休眠性。 三、黄淮冬麦北片水地品种类型区 该区属于黄淮冬麦区,主要包括山东省全部、河北省保定市和沧州市的南部及以南地区、山西省运城和临汾市的盆地灌区。 主要发生病害有条锈病、叶锈病、赤霉病、白粉病和纹枯病。该区品种还应具有一定抗寒性。 四、黄淮冬麦南片水地品种类型区 该区属于黄淮冬麦区,主要包括河南省除信阳市和南阳市南部部分地区以外的平原灌区,陕西省西安、渭南、咸阳、铜川和宝鸡市灌区,江苏省淮河以北地区,安徽省沿淮及淮河以北地区。 主要发生病害有条锈病、叶锈病、赤霉病、白粉病和纹枯病。多雨年份,穗发芽为害较重。 五、黄淮冬麦旱地品种类型区 该区属于黄淮冬麦区,主要包括山东省旱地,河北省保定市和沧州市的南部及其以南地区旱地,河南省中北部的旱地,陕西西安、渭南、咸阳、铜川和宝鸡市的旱地,山西省运城全部、临汾和晋城部分旱地,甘肃省天水市丘陵山地。 主要发生病害有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和黄矮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