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控制系统的误差分析与计算

测量误差及其处理的基本知识

第五章 测量误差及其处理的基本知识 1、测量误差的来源有哪些?什么是等精度测量? 答:测量误差的来源有三个方面:测量仪器的精度,观测者技术水平,外界条件的影响。该三个方面条件相同的观测称为等精度观测。 2、什么是系统误差?什么是偶然误差?它们的影响是否可以消除? 答:系统误差是指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量作一系列的观测,其数值和符号均相同,或按一定规律变化的误差。偶然误差是指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量作一系列的观测,其数值和符号均不固定,或看上去没有一定规律的误差。系统误差的影响采取恰当的方法可以消除;偶然误差是必然发生的,不能消除,只能削弱偶然误差的影响。 3、举出水准测量、角度测量及距离测量中哪些属于系统误差? 答:水准仪的i 角误差,距离测量时钢尺的尺长误差,经纬仪的视准轴误差、横轴误差和竖盘指标差等都属于系统误差。 4、评定测量精度的指标是什么?何种情况下用相对误差评定测量精度? 答:测量中最常用的评定精度的指标是中误差,其绝对值越大精度越低。当误差大小与被量测量的大小之间存在比例关系时,采用相对误差作为衡量观测值精度的标准。例如距离丈量,采用往返丈量的相对误差作为评定精度的指标。 所谓相对中误差(简称相对误差)就是中误差之绝对值(设为|m|)与观测值(设为D )之比,并将分子化为1表示K =| |/1||m D D m = 。 5、观测值中误差如何计算? 答:设在相同条件下对某量进行了n 次观测,得一组观测值L 1、L 2、……Ln ,x 为观测值的算术平均值, i v 表示观测值改正数,即 11L x v -= 22L x v -= ...... n n L x v -= 则中误差 [] 1-±=n vv m 6、算术平均值及其中误差如何计算?

定位误差分析

(3)定位误差的计算 由于定位误差ΔD是由基准不重合误差和基准位移误差组合而成的,因此在计算定位误差时,先分别算出Δ B和ΔY ,然后将两者组合而得ΔD。组合时可有如下情况。 1)Δ Y ≠ 0,Δ B=O时Δ D= Δ B (4.8) 2)ΔY =O,Δ B ≠ O时Δ D= Δ Y (4.9) 3)Δ Y ≠ 0, Δ B ≠ O时 如果工序基准不在定位基面上Δ D=Δ y + Δ B (4.10) 如果工序基准在定位基面上Δ D=Δ y ±Δ B (4.11) “ + ” ,“—” 的判别方法为: ①设定位基准是理想状态,当定位基面上尺寸由最大实体尺寸变为最小实体尺寸 (或由小变大)时, 判断工序基准相对于定位基准的变动方向。 ②② 设工序基准是理想状态,当定位基面上尺寸由最大实体尺寸变为最小实体尺寸 (或由小变大) 时,判断定位基准相对其规定位置的变动方向。 ③③ 若两者变动方向相同即取“ + ” ,两者变动方向相反即取“—”。 -、定位误差及其组成 图9-21a 图9-21 工件在V 形块上的定位误差分析 工序基准和定位基准不重合而引起的基准不重合误差,以表示由于定位基准和定位元件本身的 制造不准确而引起的定位基准位移误差,以表示。定位误差是这两部分的矢量和。 二、定位误差分析计算 (一)工件以外圆在v形块上定位时定位误差计算 如图9-16a所示的铣键槽工序,工件在v 形块上定位,定位基准为圆柱轴心线。如果忽略v形块的制造误差,则定位基准在垂直方向上的基准位移误差

(9-3) 对于9-16中的三种尺寸标注,下面分别计算其定位误差。当尺寸标注为B1时,工序基准和定位基准重合,故基准不重合误差ΔB=0。所以B1尺寸的定位误差为 (9-4) 当尺寸标注为B2时,工序基准为上母线。此时存在基准不重合误差 所以△D应为△B与Δy的矢量和。由于当工件轴径由最大变到最小时,和Δy都是向下变化的,所以,它们的矢量和应是相加。故 (9-5) 当尺寸标注为B3时,工序基准为下母线。此时基准不重合误差仍然是,但当Δy向下变化时,ΔB 是方向朝上的,所以,它们的矢量和应是相减。故 (9-6)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工件以外圆在V形块上定位时,加工尺寸的标注方法不同,所产生的定位误差也不同。所以定位误差一定是针对具体尺寸而言的。在这三种标注中,从下母线标注的定位误差最小,从上母线标注的定位误差最大。 四.计算题:(共 10 分) 如图所示套类工件铣键槽,要求保证尺寸94-0.20,分别采用图(b)所示的定位销定位方案和图(c)所示的V形槽定位方案,分别计算定位误差。

误差的估算

第三节 误差的估算 由于物理量的数值的获得途径有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两种,无论直测量,还是间测量都有误差,误差的计算也分两种情况。广义地讲,两种情况的处理都属于误差计算。然而,间测量是由直测量决定的,以直测量为基础的,间测量的误差是由直测量通过给定的函数关系确定的。因此,狭义地讲,常把直测量的误差计算称为误差计算,而将间测量的误差计算叫误差传递。此外,由于严格意义上的误差是无法计算的,因而只能通过各种方法进行近似计算,故将误差计算称为误差的估算,而且可有多种方法进行估算。下面就介绍几种常用的误差估算方法。 一、直测量的误差估算 1.算术平均误差 在测量列{}i X 中,各次测量的误差的绝对值的算术平均值叫算术平均误差。记为X ?。 按定义 ∑=-=?n i i X X n X 101 或 ∑=?=?n i i X n X 1 1 其中0X X X i i -=?。 当n 较大时,可用下式估算为 () 1--= ?∑n n X X X i 此法比前法得到的偏差要大些。 2.绝对误差 误差的绝对值叫绝对误差。狭义的绝对误差,如上面的i X ?,X ?。而广义的绝对误差还有后面要讨论的x S ,x σ,σ,Q 等。 3.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与平均值的百分比叫相对误差,又叫百分误差。记为r E 。其估算方法为 %100??= X X E r 广义地讲,后面要讨论的 X S x 、 X σ 等都可叫相对误差。 4.标准误差(实验标准差) 按定义,标准误差是测量列中各次误差的方均根,记为x σ。即

()∑=-=n i i x X X n 1 201σ 需要注意的是,上式是在测量次数很多时,测量列按正态分布时所得到的结果。 实际上,由于真值无法获得,而测量次数也只能是有限的。因此,标准误差x σ只能通过偏差进行估算。常用的估算方法有:最大偏差法、极差法、Bessel 法等,它们的估算结果基本一致。应用上,一般使用Bessel 方法。 由统计理论可推导出,对有限次测量的Bessel 标准偏差x S 的计算公式(Bessel 公式)为: () ∑=--=n i i x X X n S 1 2 11 或 ?? ??????????? ??--=∑∑==2 112 111n i i n i i x X n X n S 即最后是用x S 代替x σ。通常所说的标准误差,实际上就是x S 。 5.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差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差与实验标准差的关系为 x x S n S ?= 1 类似的关系还有算术平均值的平均差与算术平均差的关系 X n X ??= ?1 而且x S X 80.0≈?。 二、间测量的误差计算(误差的传递) 上面所讨论的误差计算方法是对直测量而言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讨论间测量的误差计算问题。我们知道,间测量是由直测量通过一定的函数关系决定相应的间测量的误差,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叫误差的传递,相应的计算公式叫误差传递公式。下面我们首先讨论误差传递公式的一般形式,然后再将其运用于一些具体情况。 1.误差传递公式的一般形式 设间接测量量f 与彼此独立的直接测量量x 、y 、z (只取3个)间的函数关系为 ()z y x f f ,,= 测量结果用平均值和绝对误差表示为 x x x ?±=

实验一基本电工仪表的使用与测量误差的计算

电工电子实验指导 理工组:张延鹏

实验一 基本电工仪表的使用与测量误差的计算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实验台上仪表的使用和布局; 2.熟悉恒压源与恒流源的使用和布局; 3.掌握电压表、电流表内电阻的测量方法; 4.掌握电工仪表测量误差的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 通常,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而电压表和电流表都具有一定的内阻,分别用R V 和R A 表示。如图1-1所示,测量电阻R 2两端电压U 2时,电压表与R 2并 联,只有电压表内阻R V 无穷大,才不会改变电路原来的状态。如果测量电路的电流I ,电流表串入电路,要想不改变电路原来的状态,电流表的内阻R A 必须等于零。但实际使用的电压表和电流表一般都不能满足上述要求,即它们的内阻不可 能为无穷大或者为零,因此,当仪表接入电路时都会使原来的状态发生变化,使被测的读数值与电路原来的实际值之间产生误差,这种由于仪表内阻引入的测量误差,称之为方法误差。显然,方法误差值的大小与仪表本身内阻值的大小密切相关,我们总是希望电压表的内阻越接近无穷大越好,而电流表的内阻越接近零越好。 可见,仪表的内阻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参数。通常用以下方法测量仪表的内阻。 1.用“分流法”测量电流表的内阻 设被测电流表的内阻为R A ,满量程电流为I m ,测试电路如图1-2所示,首先断开开关S ,调节恒流源的输出电流 I ,使电流表指针达到满偏转,即I =I A =I m 。然后和上开关 S ,并保持I 值不变,调节电阻箱R 的阻值,使电流表的指针在1/2满量程位置,即I A = I S = I m / 2 则电流表的内阻R A =R 。 2.用“分压法”测量电压表的内阻 设被测电压表的内阻为R V ,满量程电压为U m ,测试电路如图1-3所示,首先闭合开关S ,调节恒压源的输出电压U ,使电压表指针达到满偏转,即 U =U V =U m 。然后断开开关S ,并保持U 值不变,调 节电阻箱R 的阻值,使电压表的指针在1/2满量程位置,即U V = U m = U m / 2 可调恒压源 R V U m 图1-3 图1-2 可调恒流源 R 1

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四、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1、测量误差分哪两类?它们各有什么特点?测量中对它们的主要处理原则是什么? 2、产生测量误差的原因有哪些?偶然误差有哪些特性? 3、何谓标准差、中误差和极限误差? 4、对某个水平角以等精度观测4个测回,观测值列于下表(表4-1)。计算其算术平均值x、一测回的中误差m及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m x。 表4-1 5、对某一三角形(图4-1)的三个内角重复观测了九次,定义其闭合差?=α+β+γ-180?,其结果如下:?1=+3",?2=-5",?3=+6",?4=+1",?5=-3",?6=-4",?7=+3",?8=+7",?9=-8";求此三角形闭合差的中误差m?以及三角形内角的测角中误差mβ。

图 4-1 6、在一个平面三角形中,观测其中两个水平角(内角)α和β,其测角中误差均为m=±20",根据角α和角β可以计算第三个水平角γ,试计算γ角的中误差m γ。 7、量得某一圆形地物直径为64.780m ,求其圆周的长S 。设量测直径的中误差为±5㎜,求其周长的中误差m S 及其相对中误差m S /S 。 8、对某正方形测量了一条边长a =100m ,a m =±25mm ;按S=4a 计算周长和P=a 计算面积,计算周长的中误差m 和面积的中误差p m 。 9、某正方形测量了四条边长a 1=a 2=a 2=a 4=100m ,m =m =m =m =±25mm ;按 S=1a +2a +3a +4a 计算周长和P=(1a ?2a +3a ?4a )/2计算面积,求周长的中误差m 和面积的中误差p m 。 10.误差传播定律应用 (1)(1)已知m a =m c =m ,h=a-b ,求m 。 (2)已知a m =m =±6",β=a-c ,求βm 。 (3)已知a m =m =m ,S=100(a-b) ,求m 。 (4)已知D=() h S -,m =±5mm ,m =±5mm ,求m 。

第2章测量误差的计算基础

第二章 测量误差的计算基础 测量误差与概率统计学关系密切,下面介绍与测量误差有关的数学基础知识。 一、算术平均值 对某个被测量x 进行n 次测量,所得的n 个测量值(x i ,i=1,2,…,n)的代数和除以n 而得的商,称为算术平均值。即如果有n 个测量值x 1,x 2,…,x n ,那么 式中:x —算术平均值; n —测量次数; x i —第i 个测量值。 对于不含系统误差的测量列在重复性条件或复现性条件下得出n 个观测结果x n ,随机变量x 的期望值μx 的最佳估计是n 次独立观测结果的算术平均值x (x 又称样本平均值)。 [例2—1) 在重复条件下对某被测量重复测量5次,测量值为0.3,0.4,0.7,0.5,0.9,求其算术平均值。 [解] )(154321x x x x x n x ++++= )9.05.07.04.03.0(5 1++++= =0.56(取0.6) 二、残余误差

(一)定义 测量列中的某个测得值(x i )和该测量列的算术平均值(x )之差为残余误差)(i υ,简称残差。 [例2—2] 在重复条件下对某被测量重复测量5次,测量值为:10.4,10.5,10.7,10.6,10.8。求残余误差)(i υ。 [解] )8.106.107.105.104.10(5 1++++=x =10.6 1υ=10.4-10.6=-0.2; 2υ=10.5-10.6=-0.1; 3υ=10.7-10.6=+0.1; 4υ=10.6-10.6=0; 5υ=10.8-10.6=+0.2。 (二)应用 判断x ,i υ计算是否正确,可用∑i υ=0来判定(算术平均值特性之一,算术平均值的另一个特性是:∑2i υ=最小)。当x 计算修约结果产生修 约误差时,∑i υ≠0,此时应满足: 式中:n —测量次数; m —保留位数末位的以10为底幂的指数。 如在[例2—2]中: 0)2.0(0)1.0()1.0()2.0(54321=+++++-+-=++++=∑υυυυυυi 说明;x ,i υ的计算结果正确。 [例2-3] 在重复条件下,对某被测量重复测量7次,测量值为:10.4,

定位误差的分析与计算

华北航天工业学院教案 教研室:机制工艺授课教师:陈明

第十章机床夹具的设计原理 第三节定位误差的分析与计算一批工件逐个在夹具上定位时,各个工件在夹具上所占据的位置不可能完全一致,以致使加工后各工件的加工尺寸存在误差,这种因工件定位而产生的工序基准在工序尺寸上的最大变动量,称为定位误差,用?D表示。 一、定位误差的组成 1.基准不重合误差 如前所述,当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时便产生基准不重合误差。因此选择定位基准时应尽量与设计基准相重合。当被加工工件的工艺过程确定以后,各工序的工序尺寸也就随之而定,此时在工艺文件上,设计基准便转化为工序基准。 设计夹具时,应当使定位基准与工序基准重合。当定位基准与工序基准不重合时,也将产生基准不重合误差,其大小对于定位基准与工序基准之间尺寸的公差,用?B表示。工序基准与定位基准之间的尺寸就称为定位尺寸。 2.基准位移误差 工件在夹具中定位时,由于工件定位基面与夹具上定位元件限位基面的制造公差和最小配合间隙的影响,从而使各个工件的位置不一致,给加工尺寸造成误差,这个误差称为基准位移误差,用?Y表示。 基准位移误差的大小对应于因工件内孔轴线与心轴轴线不重合所造成的工序尺寸最大变动量。 当定位基准的变动方向与工序尺寸的方向相同时,基准位移误差等于定位基准的变动范围,即 ?Y = ?i 当定位基准的变动方向与工序尺寸的方向不同时,基准位移误差等于定位基准的变动范围在加工尺寸方向上的投影,即 ?Y = ?i cos a 二、各种定位方式下定位误差的计算 1.定位误差的计算方法 如上所述,定位误差由基准不重合误差与基准位移误差两项组合而成。计算时,先分别算出?B和?Y,然后将两者组合而成?D。组合方法为:如果工序基准不在定位基面上:?D =?Y + ?B 如果工序基准在定位基面上:?D = ?Y±?B 式中“+”、“-”号的确定方法如下: 1)1)分析定位基面直径由小变大(或由大变小)时,定位基准的变动方向。 2)2)当定位基面直径作同样变化时,设定位基准的位置不变动,分析工序基准的变动方向。 3)3)两者的变动方向相同时,取“+”号,两者的变动方向相反时,取“-”号。 2.工件以圆孔在心轴(或定位销)上定位 (1)(1)定位副固定单边接触 当心轴水平放置时,工件在重力作用下与心轴固定单边接触,此时

误差基本知识及中误差计算公式

测量中误差 测量误差按其对测量结果影响的性质,可分为: 一.系统误差(system error) 1.定义: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一系列观测,如误差出现符号和大小均相同或按一定的规律变化,这种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2.特点:具有积累性,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大,但可通过一般的改正或用一定的观测方法加以消除。 二.偶然误差(accident error) 1.定义: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一系列观测,如误差出现符号和大小均不一定,这种误差称为偶然误差。但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 2.特点: (1)具有一定的范围。 (2)绝对值小的误差出现概率大。 (3)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概率相同。 (4)数学期限望等于零。即: 误差概率分布曲线呈正态分布,偶然误差要通过的一定的数学方法(测量平差)来处理。 此外,在测量工作中还要注意避免粗差(gross error)(即:错误)的出现。

§2衡量精度的指标 测量上常见的精度指标有:中误差、相对误差、极限误差。 一.中误差 方差 ——某量的真误差,[]——求和符号。 规律:标准差估值(中误差m)绝对值愈小,观测精度愈高。 在测量中,n为有限值,计算中误差m的方法,有: 1.用真误差(true error)来确定中误差——适用于观测量真值已知时。 真误差Δ——观测值与其真值之差,有: 标准差 中误差(标准差估值), n为观测值个数。 2.用改正数来确定中误差(白塞尔公式)——适用于观测量真值未知时。 V——最或是值与观测值之差。一般为算术平均值与观测值之差,即有: 二.相对误差 1.相对中误差=

2.往返测较差率K= 三.极限误差(容许误差) 常以两倍或三倍中误差作为偶然误差的容许值。即: 。 §3误差传播定律 一.误差传播定律 设、…为相互独立的直接观测量,有函数 ,则有: 二.权(weight)的概念 1.定义:设非等精度观测值的中误差分别为m1、m2、…m n,则有: 权其中,为任意大小的常数。 当权等于1时,称为单位权,其对应的中误差称为单位权中误差 (unit weight mean square error)m0,故有:。 2.规律:权与中误差的平方成反比,故观测值精度愈高,其权愈大。

定位误差计算解析

3.2.3 定位误差的分析与计算 在成批大量生产中,广泛使用专用夹具对工件进行装夹加工。加工工艺规程设计的工序图则是设计专用夹具的主要依据。由于在夹具设计、制造、使用中都不可能做到完美精确,故当使用夹具装夹加工一批工件时,不可避免地会使工序的加工精度参数产生误差,定位误差就是这项误差中的一部分。判断夹具的定位方案是否合理可行,夹具设计质量是否满足工序的加工要求,是计算定位误差的目的所在。 1.用夹具装夹加工时的工艺基准 用夹具装夹加工时涉及的基准可分为设计基准和工艺基准两大类。设计基准是指在设计图上确定几何要素的位置所依据的基准;工艺基准是指在工艺过程中所采用的基准。与夹具定位误差计算有关的工艺基准有以下三种: (1)工序基准 在工序图上用来确定加工表面的位置所依据的基准。工序基准可简单地理解为工序图上的设计基准。分析计算定位误差时所提到的设计基准,是指零件图上的设计基准或工序图上的工序基准。 (2)定位基准 在加工过程中使工件占据正确加工位置所依据的基准,即为工件与夹具定位元件定位工作面接触或配合的表面。为提高工件的加工精度,应尽量选设计基准作定位基准。 (3)对刀基准(即调刀基准) 由夹具定位元件的定位工作面体现的,用于调整加工刀具位置所依据的基准。必须指出,对刀基准与上述两工艺基准的本质是不同,它不是工件上的要素,它是夹具定位元件的定位工作面体现出来的要素(平面、轴线、对称平面等)。如果夹具定位元件是支承板,对刀基准就是该支承板的支承工作面。在图3.3中,刀具的高度尺寸由对导块2的工作面来调整,而对刀块2工作面的位置尺寸7.85±0.02是相对夹具体 4的上工作面(相当支承板支承工作面)来确定 的。夹具体4的上工作面是对刀基准,它确定了 刀具在高度方向的位置,使刀具加工出来的槽底 位置符合设计的要求。图3.3中,槽子两侧面对 称度的设计基准是工件上大孔的轴线,对刀基准 则为夹具上定位圆柱销的轴线。再如图3.21所 示,轴套件以内孔定位,在其上加工一直径为φ d 的孔,要求保证φd 轴线到左端面的尺寸L 1及孔中心线对内孔轴线的对称度要求。尺寸L 1的 设计基准是工件左端面A ′,对刀基准是定位心 轴的台阶面A ;φd 轴线对内孔轴线的对称度的 设计基准是内孔轴线,对刀基准是夹具定位心轴 2的轴线OO 。 2.定位误差的概念 用夹具装夹加工一批工件时,由于定位不准 确引起该批工件某加工精度参数(尺寸、位置) 的加工误差,称为该加工精度参数的定位误差 (简称定位误差)。定位误差以其最大误差范围 来计算,其值为设计基准在加工精度参数方向上 的最大变动量,用dw 表示。 a) b 图3.21 钻模加工时的基准分析

定位误差分析与计算.

4.4 定位误差分析与计算 在机械加工过程中,使用夹具的目的是为保证工件的加工精度。那么,在设计定位方案时,工件除了正确地选择定位基准和定位元件之外,还应使选择的定位方式必须能满足工件加工精度要求。因此,需要对定位方式所产生的定位误差进行定量地分析与计算,以确定所选择的定位方式是否合理。 4.4.1 定位误差产生的原因和计算 造成定位误差Δ D的原因可分为性质不同的两个部分:一是由于基准不重合而产生的误差,称为基准不重合误差Δ B;二是由于定位副制造误差,而引起定位基准的位移,称为基准位移误差Δ Y。当定位误差Δ D≤1/3δK(δK为本工序要求保证的工序尺寸的公差)时,一般认为选定的定位方式可行。 (1 基准不重合误差的计算 由于定位基准与工序基准不重合而造成的工序基准对于定位基准在工序尺寸方向上的最大可能变化量,称为基准不重合误差,以ΔB表示。如图4.36所示的零件简图,在工件上铣一通槽,要求保证的工序尺寸为A、B、C,为保证B尺寸,工件用以K1面或以K2面来定位,都可以限制工件在B尺寸方向上的移动自由度。但两种定位方式的定位精度是不一样的。由于加工过程中,是采用夹具上定位件的定位表面为基准来对刀的。当以K1面为定位基准时, 如图 4.37(a)所示B就为确定刀具与夹具相互位置的对刀尺寸,在一批工件的加工过程中 B的位置是不变的。当以K2面为定位基准时,如图4.37(b)所示B′为确定刀具与夹具相互位置的对刀尺寸,由于工序基准是K1面,与K2面不重合。当一批工件逐个在夹具上定位时,受尺寸L±Δl的影响,工序基准K1面的位置是变动的,K1的变动影响工序尺寸B 的大小,给B造成误差。 由图 4.37(a可知ΔB=0 由图 4.37(b可知ΔB=Lmax-Lmin=2Δl (4.1)

最新定位误差计算解析

323 定位误差的分析与计算 在成批大量生产中,广泛使用专用夹具对工件进行装夹加工。加工工艺规程设计的工 序图则是设计专用夹具的主要依据。 由于在夹具设计、制造、使用中都不可能做到完美精确, 故当使用夹具装夹加工一批工件时, 不可避免地会使工序的加工精度参数产生误差, 定位误 差就是这项误差中的一部分。 判断夹具的定位方案是否合理可行, 夹具设计质量是否满足工 序的加工要求,是计算定位误差的目的所在。 1. 用夹具装夹加工时的工艺基准 用夹具装夹加工时涉及的基准可分为设计基准和工艺基准两大类。设计基准是指在设 计图上确定几何要素的位置所依据的基准; 工艺基准是指在工艺过程中所采用的基准。 与夹 具定位误差计算有关的工艺基准有以下三种: (1) 工序基准 在工序图上用来确定加工表面的位置所依据的基准。工序基准可简单 地理解为工序图上的设计基准。 分析计算定位误差时所提到的设计基准, 是指零件图上的设 计基准或工序图上的工序基准。 (2) 定位基准 在加工过程中使工件占据正确加工位置所依据的基准,即为工件与夹 具定位元件定位工作面接触或配合的表面。 为提高工件的加工精度,应尽量选设计基准作定 位基准。 (3) 对刀基准(即调刀基准) 由夹具定位元件的定位工作面体现的,用于调整加工 刀具位置所依据的基准。 必须指出,对刀基准与上述两工艺基准的本质是不同, 它不是工件 上的要素,它是夹具定位元件的定位工作面体现出来的要素(平面、轴线、对称平面等) 。 如果夹具定位元件是支承板,对刀基准就是该支承板的支承工作面。在图 3.3中,刀具的高 度尺寸由对导块 2的工作面来调整,而对刀块2工作面的位置尺寸 7.85土 0.02是相对夹具体 4的 上工作面(相当支承板支承工作面)来确定 的。夹具体 4的上工作面是对刀基准, 它确定了 刀具在高度方向的 位置,使刀具加工出来的槽底 位置符合设计的要求。图 3.3中,槽子两侧面对 称度的设计基准是工件上大孔的轴 线, 对刀基准 则为夹具上定位圆柱销的轴线。再如图 3.21所 示,轴套件以内孔定位, 在其上加工一直径为 0 d 的 孔,要求保证0 d 轴线到左端面的尺寸 L 1及 孔中心线对 内孔轴线的对称度要求。尺寸 L 1的 设计基准是工件左端面 A 对刀基准是定位心 轴的台阶面A ; 0 d 轴线对内孔轴线的对称度的 设计基准是内孔轴 线, 对刀基准是夹具定位心轴 2的轴线00。 2. 定位误差的概念 用夹具装夹加工一批工件时,由于定位不准 确引起 该批工件某加工精度参数(尺寸、位置) 的加工误差, 称为该加工精度参数的定位误差 (简称定位误差)。定位误差以其最大误差范围 来计 算,其值为设计基准在加工精度参数方向上 的最大变动 量,用."■:dw 表示。 a) b 图3.21 钻模加工时的基准分析

基本电工仪表的使用及测量误差的计算(精)

实验一 基本电工仪表的使用及测量误差的计算 一、实验目的 1. 熟悉实验台上各类电源及各类测量仪表的布局和使用方法。 2. 掌握指针式电压表、电流表内阻的测量方法。 3. 熟悉电工仪表测量误差的计算方法。 二、原理说明 1. 为了准确地测量电路中实际的电压和电流,必须保证仪表接入电路后不会改变被测电路的工作状态。这就要求电压表的内阻为无穷大;电流表的内阻为零。而实际使用的指针式电工仪表都不能满足上述要求。因此,当测量仪表一旦接入电路,就会改变电路原有的工作状态,这就导致仪表的读数值与电路原有的实际值之间出现误差。误差的大小与仪表本身内阻的大小密切相关。只要测出仪表的内阻,即可计算出由其产生的测量误差。以下介绍几种测量指针式仪表内阻的方法。 2. 用“分流法”测量电流表的内阻 如图1-1所示。A 为被测内阻(R A )的直流电流 表。测量时先断开开关S ,调节电流源的输出电流I 使A 表指针满偏转。然后合上开关S ,并保持I 值不 变,调节电阻箱R B 的阻值,使电流表的指针指在1/2 满偏转位置,此时有 I A =I S =I/2 ∴ R A =R B ∥R 1 可调电流源 R 1为固定电阻器之值,R B 可由电阻箱的刻度盘上读得。 图 1-1 3. 用分压法测量电压表的内阻。 如图1-2所示。 V 为被测内阻(R V )的电压表。 测量时先将开关S 闭合,调节直流稳压电源的 输出电压,使电压表V 的指针为满偏转。然后 断开开关S ,调节R B 使电压表V 的指示值减半。 此时有:R V =R B +R 1 电压表的灵敏度为:S =R V /U (Ω/V) 。 式 中U 为电压表满偏时的电压值。 4. 仪表内阻引起的测量误差(通常称之为方 可调稳压源 法误差, 而仪表本身结构引起的误差称为仪表基 图 1-2 本误差)的计算。

定位误差分析计算综合实例

定位误差分析计算综合实例 定位误差的分析与计算,在夹具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定位误差的大小是定位方案能否确定的重要依据。为了掌握定位误差计算的相关知识,本小节将给出一些计算实例,抛砖引玉,以使学习者获得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学习效果。 例3-3 如图3.25所示,工件以底面定位加工孔内键槽,求尺寸h 的定位误差? 解:(1)基准不重合误差求jb ? 设计基准为孔的下母线,定位基准为底平面,影响两者的因素有尺寸h 和h 1,故jb ?由两部分组成: φD 半径的变化产生2 D ? 尺寸h 1变化产生12h T ,所以 122 h jb T D +?= ? 底平面,对刀基准(2)基准位置误差jw ? 定位基准为工件为与定位基准接触的支承板的工作表面,不记形状误差, 则有 0=?jw 所以槽底尺寸h 的定位误差为 122 h dw T D +?= ? 例3-4 有一批直径为0 d T d -φ的工件如图3.27所示。外圆已加工合格,今用V 形块定位铣宽度为b 的槽。若要求保证槽底尺寸分别为1L 、2L 和3L 。试分别分析计算这三种不同尺寸要求的定位误差。 解:(1)首先计算V 形块定位外圆时的基准位置误差jw ? 在图3.26中,对刀基准是一批工件平均轴线所处的位置O 点,设定位基准为外圆的轴线,加工精度参数的方向与21O O 相同,则基准位置误差jw ?为图中O 1 点到O 2点的距离。在ΔO 1CO 2中,2 2212α =∠= O CO T CO d ,,根据勾股定理求得 2 21sin 2α d jw T O O E = =?=? (2)分别计算图3.27三种情 况的定位误差 ①图a )中1L 尺寸的定位误差 2 )(2 sin 2sin 20 1ααd L dw d jw jb T T E B = ?= ?=?=?=? ②图b )中2L 尺寸的定位误差 L 2 L 3 L 1 0d T d -φ b 图3.27 V 形块定位外圆时定位误差的计算 图3.25 内键槽槽底尺寸定位误差计算 图3.26 V 形块定位外圆时 基准位置误差jw ?的计算 1—最大直径 2—平均直径 3—最小直径 B A α/ 2 1 C 3 2 O 2 O O

误差的计算

误差的计算 一、单次直接测量误差的计算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有时不可能进行重复的测量,或者在测量精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只进行一次的测量,称之为单次直接测量。在物理实验中,特别是在电学实验中,经常采取单次测量。因此,如何估计单次测量的误差,是物理实验中的一重要问题。 单次直接测量的测得值就作为其最佳值,其测量误差可以用仪器本身的误差(仪器误差)来计算。 仪器误差是指仪器在规定的作用条件下,正确地使用仪器时,可能产生的最大误差,用Δ仪表示。对仪器误差的估计,我们可分以下几种情况进行讨论: 1、有刻度的仪器仪表 如果未标出精度等级或精密度,取其最小分度值的一半作为测量仪器误差 Δ仪。 2、标有精度的仪器仪表 对于标有精度的仪器,可以取精度的1/2作为测量仪器误差Δ仪。 3、标有精度等级的仪器仪表 可按仪器的标牌上(或说明书中)注明的精度等 级及相关公式计算误差。 4、停表和数字显示的仪器仪表 取末位的1为测量人仪器误差。 仪器误差遵从均匀分布规律,即在误差范围(-Δ仪,+Δ仪)内,各种误差出现的概率都相等。面在这个误差范围以外,误差不可能出现。其分布曲线如图所示,这与正态分布是不同。根据均匀分布理论,仪器的标准误差和仪器误差有如下关系: (6) 因此,单次测量的标准绝对误差为: (7) 二、多次直接测量误差的计算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我们总是采用多次测量,求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最佳值。 设对一个物理量x 进行了n 次等精度测量,测量值为x 1,x 2,…,x i ,…,x n 。则其算术平均值为: (8) 其绝对误差为: (9) 若测量列中n 次测量结果是唯一值,或测量列算术平均的标准误差,相对于仪器的标准误差非常小,则多次直接测量取,即多次直接测量的误差可以用下式表示: (10) 3仪仪?= σ3仪仪单?= =σσ∑==n i i x n x 11) 1()(1 2 --= ∑=- n n x x n i i x σ?? ?<>=)()(仪仪仪σσσσσσσx x x 图2-3均匀分布曲线

测量中误差计算公式(很有用哦)

测量中误差计算公式(很有用哦) 测量误差按其对测量结果影响的性质,可分为: 一、系统误差(system error) 1、定义: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一系列观测,如误差出现符号和大小均相同或按一定的规律变化,这种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2、特点:具有积累性,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大,但可通过一般的改正或用一定的观测方法加以消除。 二、偶然误差(accident error) 1、定义: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一系列观测,如误差出现符号和大小均不一定,这种误差称为偶然误差。但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 2、特点: (1) 具有一定的范围。 (2) 绝对值小的误差出现概率大。 (3) 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概率相同。 (4) 数学期限望等于零。即:

误差概率分布曲线呈正态分布,偶然误差要通过的一定的数学方法(测量平差)来处理。 此外,在测量工作中还要注意避免粗差(gross error)(即:错误)的出现。 2衡量精度的指标 测量上常见的精度指标有:中误差、相对误差、极限误差。 一、中误差 方差 某量的真误差,[]求和符号。 规律:标准差估值(中误差m)绝对值愈小,观测精度愈高。 在测量中,n为有限值,计算中误差m的方法,有: 1、用真误差(true error)来确定中误差适用于观测量真值已知时。 真误差Δ观测值与其真值之差,有: 标准差 中误差(标准差估值), n为观测值个数。 2、用改正数来确定中误差(白塞尔公式)适用于观测量真值未知时。 V最或是值与观测值之差。一般为算术平均值与观测值之差,即有: 二、相对误差 1、相对中误差=

2、往返测较差率K= 三、极限误差(容许误差) 常以两倍或三倍中误差作为偶然误差的容许值。即:。 3误差传播定律 一、误差传播定律 设、…为相互独立的直接观测量,有函数 ,则有: 二、权(weight)的概念 1、定义:设非等精度观测值的中误差分别为m 1、m 2、…mn,则有: 权 其中,为任意大小的常数。 当权等于1时,称为单位权,其对应的中误差称为单位权中误差(unit weight mean square error)m0,故有:。 2、规律:权与中误差的平方成反比,故观测值精度愈高,其权愈大。

工程测量测量误差练习题

测量误差(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对某一量进行观测后得到一组观测值,则该量的最或是值为这组观测值的( )。 A .最大值 B .最小值 C .算术平均值 D .中间值 2、观测三角形三个内角后,将它们求和并减去180°所得的三角形闭合差为( )。 A .中误差 B .真误差 C .相对误差 D .系统误差 3、系统误差具有的特点为( )。 A .偶然性 B .统计性 C .累积性 D .抵偿性 4、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测得同一水平角角值为:173°58′58"、173°59′02"、173°59′04"、173°59′06"、173°59′10",则观测值的中误差为( )。 A .±4.5" B.±4.0" C.±5.6" D.±6.3" 5、一组测量值的中误差越小,表明测量精度越( ) A .高 B .低 C .精度与中误差没有关系 D .无法确定 6、边长测量往返测差值的绝对值与边长平均值的比值称为( )。 A .系统误差 B .平均中误差 C .偶然误差 D .相对误差 7、对三角形三个内角等精度观测,已知测角中误差为10″,则三角形闭合差的中误差为( )。 A .10″ B .30″ C .17.3″ D .5.78″ 8、两段距离及其中误差为:D1=72.36m±0.025m, D2=50.17m±0.025m ,比较它们的测距精度为( )。 A .D1精度高 B .两者精度相同 C .D2精度高 D .无法比较 9、设某三角形三个内角中两个角的测角中误差为±4″和±3″,则求算的第三个角的中误差为( )。 A .±4″ B .±3″ C .±5″ D .±6″ 10、设函数X=L 1+2L 2,Y=X+L 3,Z=X+Y ,L 1,L 2,L 3的中误差均为m ,则X ,Y ,Z 的中误差分别为( )。 A .m 5,m 6,m 11 B .m 5,m 6,m 21 C .5m ,6m ,21m D .5m ,6m ,11m 11、某三角网由10个三角形构成,观测了各三角形的内角并算出各三角形闭合差,分别为:+9″、-4″、-2″、+5″、-4″、+3″、0″、+7″、+3″、+1″,则该三角网的测角中误差为( )。 A .±12″ B . ±1.2″ C . ±2.6″ D .±2.4″ 12、测一正方形的周长,只测一边,其中误差为±0.02m,该正方形周长的中误差为( )。 A .±0.08m B .±0.04m C .±0.06m D .±0.02m 13、已知用DJ6型光学经纬仪野外一测回方向值的中误差为±6″,则一测回角值的中误差为( )。 A .±17″ B .±6″ C .±12″ D .±8.5″ 14、已知用DJ2型光学经纬仪野外一测回方向值的中误差为±2″,则一测回角值的中误差为( )。 A .±2.8″ B .±2″ C .±4″ D .±8.5″ 15、已知用DS3型水准仪进行水准测量时,1KM 往返的高差中误差为±3mm,则往测1公里的高差中误差

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稳态误差分析

实验三 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稳态误差分析 一、实验目的 1、研究高阶系统的稳定性,验证稳定判据的正确性; 2、了解系统增益变化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3、观察系统结构和稳态误差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任务 1、稳定性分析 欲判断系统的稳定性,只要求出系统的闭环极点即可,而系统的闭环极点就是闭环传递函数的分母多项式的根,可以利用MATLAB 中的tf2zp 函数求出系统的零极点,或者利用root 函数求分母多项式的根来确定系统的闭环极点,从而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1)已知单位负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0.2( 2.5)()(0.5)(0.7)(3) s G s s s s s +=+++,用MATLAB 编写程序来判断闭环系统的稳定性,并绘制闭环系统的零极点图。 在MATLAB 命令窗口写入程序代码如下: z=-2.5 p=[0,-0.5,-0.7,-3] k=0.2 Go=zpk(z,p,k) Gc=feedback(Go,1) Gctf=tf(Gc) 运行结果如下:

Transfer function: 0.2 s + 0.5 --------------------------------------- s^4 + 4.2 s^3 + 3.95 s^2 + 1.25 s + 0.5 s^4 + 4.2 s^3 + 3.95 s^2 + 1.25 s + 0.5是系统的特征多项式,接着输入如下MATLAB程序代码: den=[1,4.2,3.95,1.25,0.5] p=roots(den) 运行结果如下: p = -3.0058 -1.0000 -0.0971 + 0.3961i -0.0971 - 0.3961i p为特征多项式dens的根,即为系统的闭环极点,所有闭环极点都是负的实部,因此闭环系统是稳定的。 下面绘制系统的零极点图,MATLAB程序代码如下: z=-2.5 p=[0,-0.5,-0.7,-3] k=0.2 Go=zpk(z,p,k)

定位误差分析计算综合实例

定位误差分析计算综合实例 定位误差的分析与计算,在夹具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定位误差的大小是定位方案能否确定的重要依据。为了掌握定位误差计算的相关知识,本小节将给出一些计算实例,抛砖引玉,以使学习者获得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学习效果。 例3-3 如图所示,工件以底面定位加工孔内键槽,求尺寸h 的定位误差 解:(1)基准不重合误差求jb ? 设计基准为孔的下母线,定位基准为底平面,影响两者的因素有尺寸h 和h 1,故jb ?由两部分组成: φD 半径的变化产生2 D ? 尺寸h 1变化产生12h T ,所以 122 h jb T D +?= ? 底平面,对刀基准(2)基准位置误差jw ? 定位基准为工件为与定位基准接触的支承板的工作表面,不记形状误差, 则有 0=?jw 所以槽底尺寸h 的定位误差为 122 h dw T D +?= ? 例3-4 有一批直径为0 d T d -φ的工件如图所示。外圆已加工合格,今用V 形块定位铣宽度为b 的槽。若要求保证槽底尺寸分别为1L 、2L 和3L 。试分别分析计算这三种不同尺寸要求的定位误差。 解:(1)首先计算V 形块定位外圆时的基准位置误差jw ? 在图中,对刀基准是一批工件平均轴线所处的位置O 点,设定位基准为外圆的轴线,加工精度参数的方向与21O O 相同,则基准位置误差jw ?为图中O 1点到O 2点的距离。在ΔO 1CO 2中,2 2212α =∠= O CO T CO d ,,根据勾股定理求得 《 2 21sin 2α d jw T O O E = =?=? (2)分别计算图三种情况的 定位误差 ①图a )中1L 尺寸的定位误差 2 )(2 sin 2sin 20 1αα d L dw d jw jb T T E B = ?= ?=?=?=? $ L 2 L 3 L 1 0d T d -φb 图 V 形块定位外圆时定位误差的计算 图 内键槽槽底尺寸定位误差计算 @ 图 V 形块定位外圆时基准 位置误差jw ?的计算 1—最大直径 2—平均直径 3—最小直径 B A α/ 2 1 C 3 2 @ O O

有效数字及误差计算(精)

有效数字及误差计算 一、测量 所谓测量,就是被测量的物理量和选为标准的同类量(即,单位)进行 比较,确定出它是标准量的多少倍。如:测量一本书的长度,将书与米尺进行比较,书的长度是米尺的18.85%,则书的长度为0.1885m 。 测量结果的数值大小和选择的单位密切相关。同样一个量,测量时选择 的单位越小,测量结果数值就越大,所以任何测量结果都必须标明单位.如 273.15K ,3.0×108m/s 等等。 二、测量分类 根据获得数据的方法不同,测量可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两类。 1.直接测量 直接测量:使用量具或仪表等标准量具经过比较可直接读数获取数据。 相应测得量称为直接测量量。如:米尺测量长度、温度计测量温度、天平测量质量等等。 2.间接测量 间接测量:不能直接测量出结果,而必须先直接测量与它有关的一些物 理量,然后利用函数关系而获取被测量数据的测量.相应的测得量就是间接测量量。如:物质的密度3 /a m =ρ、物体运动的速度t S v /=、物体的体积等等。 三、有效数字 测量的结果因所用单位不同而不同,但在某一单位(量具)下,表示该 测量值的数值位数不应随意取位,而是要用有确定意义的表示法。 图1用毫米尺测量工件的长度

如图1是用毫米尺测量一段工件长度的示意图。此工件的长度介于13mm 和 14mm 之间,其右端点超过13mm 刻度线处,估计为6/10格,即工件的长度为 13.6mm 。从获得结果看,前两位13是直接读出,称为可靠数字,而最末一位 0.6mm 则是从尺上最小刻度间估计出来的,称为可疑数字(尽管可疑,但还是 有一定根据,是有意义的)。 定义: 由几位可靠数字加上一位可疑数字在内的读数,称为有效数字。 如上读数13.6mm 共有三位有效数字,这里的第三位数“6”已是估计出 来的,因此,用这种规格的尺子不可能测量到以毫米为单位小数点后第2位。 注: 1、有效数字的多少,表示了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这与所用的测量 工具有关。 2、当被测物理量和测量仪器选定后,测量值的有效数字位数就可以确定 了。 3、仪器的读数规则 测量就要从仪器上读数,读数包括仪器指示的全部有意义的数字 和能够估读出来的数字。在测量中,有一些仪器读数是需要估读的, 如米尺、螺旋测微计、指针式电表等等。估读时,首先根据最小分格 大小、指针的粗细等具体情况确定把最小分格分成几分来估读,通常 读到格值的1/10,1/5或1/2。 4、有效位数的认定 (1)数字中无零的情况和数字间有零的情况:全部给出的数均为有效 数。如:56.14mm ,50.007mm 有效位数分别为四位、五位。 (2)对于小数末尾的零:有小数点时,小数点后面的零全部为有效数 字。如:50.140mm ,2.204500的有效位数分别为五位、七位。 (3)对于第一位非零数字左边的零:第一位非零数字左边的零称为无 效位零。如:0.05mm ,0.00155m 有效位数分别为一位、三位。 (4)科学计数法:计量单位的不同选择可改变量值的数值,但决不应 改变数值的有效位。因此,在变换单位时,为了正确表达出有效位 数,实验中常采用科学计数法(10的幂次方)。如: km 1030.4m 1030.4m 1030.4cm 30.4542--?=μ?=?= 注:大单位转换小单位或小单位转换大单位时,原数的有效位不变。 四、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0.数值的舍入修约规则 (1)确定需要保留的有效数字和位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