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与佛学

王维与佛学
王维与佛学

在唐代诗坛上,王维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大诗人;在中国诗史上,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不仅如此,他又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在他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1 〕死后更得到“诗佛”的称号。正因为他笃志信佛,所以他的诗歌创作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历代以来,对王维诗歌中的禅理禅趣论述颇多,近年来更是百家争鸣,各有其说。王维的信佛和他诗歌中的禅意,是明显的事实。但是王维诗中所寓的禅意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佛家境界,他究竟是不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却少有人论及。本文试就王维诗歌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禅”和他所奉的“佛”的不协调作一论述。

一、王维的诗歌,尤其是他的田园山水诗,的确写得很美,以至早就有“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美誉。在这些作品中,有许多诗也的确含有“禅”。这种“禅”的体现形式是怎样一种情况呢?人们已有许多分析,但总其大端,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纯粹的佛理教义的说教诗。也就是说,把诗当作宣扬佛教教义的工具。王维信佛,《旧唐书》本传说“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唐代正是佛教高度“繁荣”的时代,士大夫学佛佞佛风气极盛,加之王维受虔诚佛教徒母亲的影响,中年时便成为一个笃诚的学佛者。从他所留下来的诗文可以看出,他对佛教研究颇深,因此,在他的诗歌中,有一些纯粹是宣扬佛教教义的,正如李梦阳所指出的“王维诗高者似禅,卑者似僧”。(《空同子》)这一小部分“卑者似僧”的诗歌就是禅理的说教诗。

如《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一:

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如是睹阴界,何方置我人。碍有固为主,趣空宁舍宾?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因爱果生病,以贪始觉贫。声色非彼妄,浮幻即吾真。

这本是一首慰病之作,作者却在演绎禅理,现身说法,用禅宗的思想来解释人生疾患。诗人认为,人之所以眷念人生,就是因为有世俗之念,只有去掉世俗之念,才不会迷失道路。“五阴”、“六尘”、“十八界”等佛教概念在诗中大量出现。至于该诗的第二首更是提出了一种佛教禅宗的人生哲学。其中“浮空徒漫漫,泛有空悠悠。无乘及乘者,所谓智人舟”的句子,则全是宣扬佛教“非空非有方能成就佛道”的思想。“禅宗”六祖慧能有所谓的“无相、无着、无住”的“无为无碍”的思想,王维也认为万法都在自心,人就不应该执着于外境。

我们再看《秋夜独坐》: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诗题曰:“秋夜独坐”,就使人不自而然地想起佛僧静夜坐禅,而全诗也确是写禅悟

的过程,尤其是后半篇,纯属佛理的说教,枯燥乏味。这样说禅的诗还可以举出一些例子,如“眼界念无染,心空安可速?”(《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无有一法真,无有一法垢。”(《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至于那些有关佛教的文章,直接宣扬“色空”、“诸法皆空”的佛教教义的文字,则比诗更多了一些。

这样一些佛理说教诗,在思想内容上并不可取,严格说来只是佛教信徒的偈颂。在王维的整个诗作中,也只占有极少数〔3〕,而绝大多数是属于第二类的“以禅趣入诗”。

在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中,有许多的确寓含了一种禅意,但这种禅意的表现不是如上一类的纯粹的佛理说教,而是写出了一个蕴含禅理趣味的优美的意境。明代胡应麟说:“太白五言绝句,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些妙诠。”〔4 〕《鸟鸣涧》一诗刻划了一个极其幽静的境界:客观世界是夜静山空,主观世界是清闲无为,桂花悄然飘落,境地是何等的空寂!进而“月出惊山鸟”,更微妙地点缀出夜中山谷的万籁无声,反衬出广大夜空的无比沉寂。该诗重要的是写出了人心的“静”境,似乎寓托了这个“人”的佛教寂灭思想的信仰。

王维信佛,尤爱《维摩诘经》。其中的“无生”观念对他影响较深。“观世间苦,而不悲生死。”《辛夷坞》一诗就艺术地表现了这种“不悲生死,不永寂灭”的“无生”禅理。因此,胡应麟说这二首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寂”,是颇有见地的。

我们再看另一首诗《鹿岩》:“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是王维晚年所作《辋川集》中的另一首名作,同样是描写一个空明寂静的意境。诗中所表现的清静虚空的心境,正是禅宗所提倡的。王维对佛教各宗各派持有一种兼收并蓄的态度,但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禅宗。他母亲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年”,大照即北宗神秀的弟子,这对他早年的思想不可能没有影响。四十岁左右时,他又遇到南宗慧能的弟子神会,接受了神会的南宗心要。禅宗是中国人自己的哲学,是一种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强调“对境无心”、“无住为本”。也就是对一切境遇不生忧喜悲乐之情,不尘不染,心念不起。王维以禅宗的态度来对待人世社会的一切,使自己有一种恬静的心境,进而把这种心境融入自己的诗中,使诗歌显耀出禅光佛影,如果拿《维摩经·佛国品》中“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一段话来诠释《鹿岩》,还是比较恰当的。

在王维的山水诗中,象这样有禅趣的诗歌是很多的。他的山水诗,都写得很静寂,实即写出了“空”、“寂”、“闲”的禅趣。然而,关键问题是王维的山水诗是不是一种纯粹的禅意诗呢?王维是不是一个纯粹的佛教徒?回答是否定的。甚至可以说,在他的思想中,真正的佛教信仰是居次要的地位,这也可以从他的诗歌创作中反映出来。

二、王维的山水诗,有佛教的禅趣,诗人特别爱描写那清寂空灵的山水田园,刻划恬静安宁的心境,这同他所信奉的佛教思想有一定的联系。但如果以一个纯粹的佛教徒来看待王维,认为那些入佛的诗歌全为纯粹的禅趣,那么,仔细考究这些具有禅趣的诗歌,却发现许多相忤之点。我们先看他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也是《辋川集》中的一首山水名作。诗人安于清冷的孤独,全诗给人以“清幽绝俗”感觉,这正和禅宗的“识心见性、自成佛道,无念为宗”〔5〕的思想相吻合。但仔细推敲、深究则发现并不完全是这样的。对此,张志岳先生有较精辟的见解:

总之,个人认为,王维的思想是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思想,而尤以道家为主。他是一个佛教徒,但他的信佛是自己在生活中失意所寻求的一种寄托,并非一个真正的佛教信徒。甚至可以说,他的奉佛仅是一个外部表现形式,其内容实质则更多的是老庄的道家思想。只有这样去分析,才能正确地评价王维的诗歌,才能很好地回答他诗歌创作中所表现的不一致性和复杂性,才不会偏激于一端,作出牵强附会的诠释。

谈王维和佛教禅宗的关系

谈王维和佛教禅宗的关系 王维生活的盛唐时朝,正处在封建社会上升的高潮期。这个时代激发了知识阶层的情感,引导他们寻求完美的人生。他们当中有的鄙弃狭小的书斋,企图摆脱读书、科举、仕宦的传统人生模式和劳碌逢迎、无所作为的官场生涯,渴望投身于金戈铁马的战斗,以建立永垂青史的功业。有的厌倦和鄙视纷争不息、倾轧机诈、屈从强者意志的政治舞台,渴望寻求一处能够自由呼吸的精神乐园。朝气蓬勃的时代气氛既促成了他们对传统人生模式的不满,而国威的远扬、边塞战争的胜利和社会的安定、交通的通达、物质生活的丰足,又给他们提供了充足的条件。于是,有人投身于边塞,走向大漠;有人拥抱自然,皈依“仙境”。总之众多知识分子都在努力摆脱平凡的、更高境界的人生。 王维早年,也曾有过高昂的政治热情。只是,几次重大变故的打击,逐渐消磨掉了他身上的锐气。王维是一个禀性极高的诗人,才华横溢,仕途亦较顺畅,后来因伶人舞黄狮子被贬,中年时期又接连丧妻丧母,特别是开元二十四年恩相张九龄被黜,李林甫执政,王维的政治理想破灭了,内心的苦闷可以想见。于是他将精力投到了对佛教的信仰和研究上,希望由此获得精神自由。 禅宗弘忍以后,分为南北两派,南派以惠能为代表,北派以神秀为代表,时称南能北秀。王维正是生活在这个时期,他受母亲影响,一直与北宗禅师有着广泛的联系,并潜心研究和接受北宗的佛教思想和禅文化。到了晚年,才转而信奉南宗。 然而与一般的信徒不同,王维对佛教的接受表现出他自身的特点: 1.他对佛教的接受是多宗派,他并不恪守某一家的宗旨,他兼收并蓄,并且还与儒道思想相结合。 王维是博学兼收的佛教学者,他不仅不局限于禅宗南北之界,还广泛吸收儒道思想。如:《能禅师碑》文中,广引儒道二家经典,以描述弘忍对慧能的传法:“皆日升堂入室(《论语》),测海窥天。谓得黄帝之珠(《庄子》),堪受法王之印。大师心知独得,谦而不鸣。天何言哉(《论语》)圣与仁岂敢。子日赐也,吾与汝弗如(《论语》)。”以黄帝与象罔、孔子与其生徒的关系及事迹,比附弘忍与慧能,义过于通,但我们能感受到的是,王维所具有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修养,在对外来文化和新的思想接受过程中那种顽强的表现。与此同时,我们也能领略到异质文化思想的冲击与融合过程。 中华传统文化给王维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涂上了浓重的底色。王维的佛学思想是从这一基础上生长起来的,我们探究王维的佛学思想、亦要透过这层浓重的底色。 儒家思想,主张在成就功名的过程中体现其主体的价值。实质乃是主体的人生价值消融于客体对象世界之中,主体价值由客体而得以实现的过程恰恰也是其主体性失落的过程;而道家则是以“无为”之态的消极出世态度应对世事。王维由儒而道,最终到佛,是封建士大夫命运的一个典型,从一定程度看,王维是在追求一种高士风范但是最终的结果是走向虚空境地的随缘。于是形成一个矛盾而又和谐的统一,这实质上亦是儒道佛的相互激荡而爆发的。儒道佛被王维很自然的化为一炉,在山水田园诗中流溢出来而不露痕迹。 2,他的接受是多层次的。他奉行佛教戒律,他树立佛教信仰,而他最热心的是佛教思维方式; 王维非常尊祟禅家的生活方式。据《旧唐书》载: “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别有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尝聚其田园所为诗,号《辋川集》。在京师日饭数十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约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 王维的高妙之处在于,他将佛教的清静生活和中国文人的高雅情调结合起来,日子过的有

王维山水诗中思想境界的文献综述

王维山水诗中思想的文献综述 09级1班李晶 2009012699 摘要: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由于其诗中颇具禅宗意味而被誉为“诗佛”。但是由于唐代采取思想兼容的态度,在思想领域里则是儒、释、道并存。王维在这样的文化背景和传统士人的文化积淀下,他的诗歌中又隐现着儒家和道家思想,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美学风格。 关键词:王维佛教老庄思想儒家思想 王维是思维创作受到佛教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其好友苑咸曾评价其为“当代诗匠,又精禅理”。大多数学者从佛教角度研究王维,但同时也有人从儒、道角度来进一步阐释王维的精神世界。因此学界关于王维山水诗中的思想有很多论著。 本文是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他们的理论成果和看法做一些总结,通过中国知网查阅了近几年来有关王维山水诗中思想的文献,选择其中20篇综述如下: 一、佛家思想与王维的山水诗 张丽娟(2010)在《王维隐居终南期间佛教思想研究》中总结了学界对王维研究的现状:“国内学术界对王维的深入研究大体上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此后,各种形式的研究成果连续不断地出现,至今蔚为大观。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佛教对王维生活方式的影响、佛教对王维文学创作手法与内涵的影响、王维诗表现的禅趣禅意和佛理等几个方面。”①由此可见佛教对王维的影响之大。 徐流奇(2010)在《禅学理念与王维诗风》中分析到:“王维前期诗歌受北宗禅思想影响,多为佛道禅理的直接传达;后期受南宗禅影响,将玄冥的禅意化入诗,。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禅宗审美观,尤其是对空寂之美的追求和赞颂和以自我心性的圆满和灵动为目标,并且将这种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融合为一体,最后导致王维诗歌空灵、清丽风格的形成。这种诗风包含着空虚与灵动这对矛盾统一的二级。同时作者还指出禅学理念对王维山水诗创作手法的影响,即:首先,在禅学理念指导下,山水诗做到形与意的完美结合;其次,诗歌能够艺术而辩证地处理动静描写使得意境玄远蕴藉;再次,王维诗歌的意象创构中多‘不拘形似’的运用;最后,多以简约的意象来表达意境,达到意多而笔少的境界。”② 台湾学者林明昌(2011)在《非禅而禅——谈王维诗的禅化》中一改前人王维诗歌“禅化”的说法,认为王维诗歌禅化是后人解读的结果。他从唐代禅诗传统说起,指出“唐代自有其神僧与禅诗传统,以此传统发展形成中国的禅诗谱系,而且这个谱系与王维诗并无关联”。作者又从近代文艺学理论的角度运用多个学者的理论观点指出“后人将王维诗作解读为禅诗除因其习佛外,也有读者原本的解读权限”。作者还总结了林柏仪、杜昭莹、皮述民、孙武昌、杜松柏等禅解王维诗的成果。最后作者指出王维诗的解读由“非禅诗”转变为“禅诗”是由于解读方式和禅诗定义改变的结果。作者不随前人踪迹,大胆质疑“禅诗”的正确性。使我们必须在“王维禅化”这一观点上做出省察。③ 刘军(2008)通过《佛教与隐逸——王维诗歌浅论》中解读了佛教与诗歌的

论王维佛教思想的道教内涵 多用

论王维佛教思想的道教内涵fa 论王维佛教思想的道教内涵陈少锋(宿州学院中文系,安徽宿州 关键词:王维 &思想 &佛教 &道教 &复杂性作者简介:陈少锋 !&’(&)"#男#湖北襄樊人 #宿州学院中文系助教 !!!!王维是唐代的杰出诗人,以写山水田园诗最为著名。王维诗在艺术上的造诣是诗情画意和音乐旋律的结合。同时,禅学对其诗歌创作的深刻影响也不容忽视,王维诗作的“澄澈精致”、“浑厚闲雅” B&(C(2)的艺术特色正得力于他的禅学修养,不仅创造了意境,而且从意境的空灵向禅境的空幻发展。尤其是在他后期的诗歌中,表现禅趣佛理成为主要内容之一。王维以他对佛教的虔敬、热忱以及他那些充满禅趣的诗歌,赢得了“佛”的称誉。长期以来,人们对王维生平的认识也主要集中在他受佛教的巨大影响上,王维“以般若力,生菩提家”(《赞佛文》),其全家人均虔信佛法,茹素戒杀。他的名字本身就深含禅机,他名维,字摩诘,连读恰为“维摩诘”。而《维摩诘所说经》正是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王维既以维摩诘作为自己的名与字,可以观见他与佛教、尤其是与禅宗的深厚缘分。那我们是不是据此认为王维就是一名纯粹的佛教徒呢?王维的山水诗,有佛教的禅趣,诗人特别爱描写那清寂空灵的山水田园,刻划恬静安宁的心境,这同他所信奉的佛教思想有一定的联系。但如果以一个纯粹的佛教徒来看待王维,认为那些入佛的诗歌全为纯粹的禅趣,那么,仔细考究这些具有禅趣的诗歌,却发现许多相忤之点。我们先看他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也是《辋川集》中的一首山水名作。诗 人安于清冷的孤独,全诗给人以“清幽绝俗”感觉,这正和禅宗的“识心见性、自成佛道,无念为宗” D《忙经》 E的思想相吻合。但仔细推敲、深究则发现并不完全是这样的。 对此,张志岳先生有较精辟的见解:当我们就本诗的景色、动态及其结合后构成的意境来寻绎、体味时,很容易想起阮籍的《咏怀诗》第一首:“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阮诗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来抒写对孤独的伤感和愤慨,可以说和《竹里馆》的表现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乃至连“独坐”、“弹琴”、“明月”等词汇的运用,都如出一辙。..阮籍又善啸,而这恰好又和《竹里馆》的“长啸”联系起来了,一首二十个字的短诗,有这么多的类似之处,非偶然。那么,联系阮籍的《咏怀》诗第一首来寻绎《竹里馆》中的伤感和激愤,其为不满现实政治而发,可以说是非常明确的了。!#$%&’’()’’*+这种分析是很有见地的。诗中固然可以寻到一种禅的趣味,但更多的恐怕还是抒发自己不满现实的激愤之情。如果说对这首诗如此分析有臆测之嫌,那么《归辋川作》的“惆怅掩柴 扉”、《归嵩山作》的“归来且闭关”、《春中田园作》的“惆怅思远客”、《渭川田家》的“怅然吟《式微》”等句子则明显可见他的愤懑和不能忘怀于世事。再如他的《辋川集》中的第四首《鹿岩》,就诗中“返景入深林”所表现出来的景,本来是一种日暮黄昏的落日残照,如果说前二句有诗人“忘我忘情”的自得之乐,那么写到这里应该是乐极生悲了—— ——夕阳西下、人生如梦!就佛教教义而言,人生如水月镜花,毫无留恋之处,只有证得佛界、登涅槃之彼岸,才是正道。可是,诗人不仅毫无穷途末路、人生如梦的伤感,也无对涅槃佛地的企望,反而写出了夕阳照耀下青苔呈现出一派无垠的生机。我们不要忘了,王维不仅仅只是一个佛教徒,

禅学理念与王维的山水诗

禅学理念与王维的山水诗 唐代的“诗佛”王维尤以其清幽淡远空寂超旷的的山水诗而传诵千古,王维的山水诗崇尚写意,追求韵味与情感的最高艺术,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处,也有“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无穷品味。王维的饱有禅味的山水诗,被历代理论家们推崇备至。陆时雍在其《诗镜总论》中写“摩诘写色清微,已望陶谢之藩矣……离象得神,披情著性,后之作者谁能之?”王维对中国的山水诗发展确有较大影响,而他的山水诗的成就,是和他的把禅学理念演化为自己诗歌创作指导思想,把禅人参禅悟道的某些方式引进诗歌创作有关的,而也正是他诗中的禅理禅趣,构成了其空灵流动的诗歌意境。 本文试就禅与诗的结合,南宗禅的禅学理论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以及互动作用,对后世诗歌、理论发展的意义等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宗教理念与审美体验的融合

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中国佛学已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当时,不近天台、三论、唯识诸宗已经具备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南禅也确立了相当成熟的核心思想。王维与禅的关系当然是最为密切: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诗佛”之称誉的诗人。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 当然,王维的禅学理念与审美体验的融合也还是有多方面的促成因素的。 首先最重要的原因是南禅的发展,达摩把禅传入中国后经六祖慧能,使这种“不立文字”,重于内省的宗教体验与文人市井更加接近了。南禅的三境界:其一“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其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其三“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些感悟对后对世界的关照,使生活中现世的世界象镜象一样,如相中之色,水中之花,发生了改变,其本身获得了从世俗事物之中解脱后的自由感:禅,更关注人的心境,这时便在审美的层次上和文学发生了关联,它体现在王维的隐逸精神方面。王维也是一个向内心深度

试论王维诗画中的佛学意趣

试论王维诗画中的佛学意趣 摘要:王维是唐代伟大的一名诗人,他的一生都在信奉着佛学,并以其超绝的诗画艺术为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王维之所以有如此成就,与其高深的佛学修养与造诣是分不开的。佛学对王维的世界观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并且对他的诗画风格也产生巨大的影响。王维诗中的最大艺术特色就是其创造出一种蕴含无穷空寂、虚幻的境界,并且也将佛学思想充分融入其艺术表现形式之中。 关键词:王维;诗画;佛学意趣;艺术表现方式 王维是唐代著名山水诗人,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在生前就非常精通诗赋与禅理之道,在其去世之后,更被冠有“诗佛”的美誉。王维的弟弟王缙对佛学十分信奉,其母博陵崔氏更信仰佛学长达十数年,而王维的字“摩诘”也是将释迦牟尼与印度佛教同期的大乘居士名号拆解而取的。 佛学对王维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奠定了王维山水诗画的艺术风格。胡应麟在《诗薮》中评论王维诗文时曾道:“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由此可见,王维笔下的山水诗中的艺术特色,已经创造出一种空寂虚幻的高远境界,这一点是前辈古人所没有领悟到的诗歌艺术境界。 王维在绘画领域的造诣也是令人称赞的,大文豪苏轼曾经称赞他的画“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这不仅仅是通过比喻与夸张的手法将赞叹之情表达出来,他的绘画更是将外界事物的描述极尽简单,并且将事物的本态较为清晰地表现出来。与其说王维注重对外在景物的描述,不如说他是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述,使其进行有意识的重组与截取。[1]王维关注超越自然的意象与禅宗信仰的解读,从而奠定了其绘画作品中蕴含的写意风格特征。从艺术创作方面进行分析,王维追求的境界是一种“似而非似”的艺术真实感。 一、心境与佛境的相通之处 禅宗是印度的佛教在中国流传并逐渐形成的一个新的佛教宗派,“禅”的主要意思就是静坐思虑。简单说来,就是静静坐在一个地方思索佛教的理知,不诉

王维诗中的禅意

王维诗中的禅意 摘要: 自王维始,唐代文人禅入诗。禅宗的宗教思想对王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将禅意与诗情交织融合在诗歌里,开拓出诗境与禅境高度统一的美学境界,充份体现出空灵清幽的艺术风格,由此,王维也被冠以“诗佛”的称号。本文通过分析王维禅宗意识形成的原因和诗歌中禅宗意识的具体表现,阐明王维诗中的诗情与禅境。 关键词:王维禅宗诗歌意境 在唐代,佛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形成诸多教派,如天台、三论、华严、禅宗等,其中尤以禅宗发展最为迅猛。禅宗是佛教本土化的结果,它是把印度的佛教思想和修持方式与中国儒家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的。禅学进入到士大夫的思想领域中,影响着他们的处世态度和文学作品。“诗为禅客添花锦,禅为诗家切玉刀”。禅与诗的交融促进了古代诗歌的发展,不但扩大了诗的领域范围,而且为单纯的诗歌艺术平添了一丝哲学的意味,使其读来意味深长。 从文化的角度审视,禅宗既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智慧;既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它就像来自于源头的活水,通过历代文人士大夫的参与和弘扬,为中国文化这池潭水带来活力和生机,它不仅对中国哲学、伦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给中国的诗词书画也带来质的变化。 如“会里知无我,观空厌有形”(孟浩然《陪姚使君题惠人上房》),这正是当时诗人以禅入诗,以诗写禅的最佳写照。严羽曾经说过:“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沧浪诗话诗辨》)。其中,集大成者非王维莫属。他将禅宗的缥缈无依与如画的诗境完美结合在一起,将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刘向阳评价其诗“光照天地,以色貌色,虚实相生,妙理一致。”[1] 一、王维禅宗意识形成的原因 王维素有“诗佛”之称,他的诗意境空奇、清幽,往往将我们引领进入一种含蓄隽永的禅境。胡应麟《诗薮》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徐增《而庵诗话》说:“摩诘精大雄氏之学,篇篇字句皆合圣教。”为何佛学对王维产生了如此深远的影响呢?主要有以下三种原因: 首先,唐代时期佛教之风盛行。唐高祖结束了国家三百多年的分裂与动乱,实现南北统一。开明的政治方针促进了文化、经济的繁荣。佛教也从外来的宗教转向本土化,吸收了儒家的思想,并且与唐朝的社会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

浅析王维诗歌的佛性

浅析王维诗歌的佛性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在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中,有许多的确寓含了一种禅意,但这种禅意的表现不是纯粹的佛理说教,而是写出了一个蕴含禅理趣味的优美的意境。 王维是唐代一位风格独特、个性鲜明的大诗人;不仅如此,他又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历代以来,对王维诗歌中的禅理禅趣论述颇多。王维的信佛和他诗歌中的禅意,是明显的事实。本文试就王维诗歌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佛性作一论述。 王维的诗歌,尤其是他的田园山水诗,的确写得很美,以至早就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誉。在这些作品中,有许多诗也的确含有佛性与禅意。如《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一: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如是睹阴界,何方置我人。碍有固为主,趣空宁舍宾?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因爱果生病,以贪始觉贫。声色非彼妄,浮幻即吾真。 这本是一首慰病之作,作者却在演绎禅理,现身说法,用禅宗的思想来解释人生疾患。诗人认为,人之所以眷念人生,就是因为有世俗之念,只有去掉世俗之念,才不会迷失道路。“五阴”、“六尘”、“十八界”等佛教概念在诗中大量出现。我们再看《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

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全诗的着眼点在于抒发对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的向往。开篇二句,由“中岁好道”“晚家南山”点明诗人隐居奉佛的人生归宿和思想皈依。“道”,指佛教。“中岁颇好道”,作者强调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一个“颇”字,点明其崇佛的虔诚心态。“晚”字,意蕴丰富,既可以指“晚近”,也可以指“晚年”。如果是前者,“晚家南山陲”是对现实隐居生活的描绘;如果是后者,则是对自己晚景的构想。这样一些佛理说教诗,在思想内容上并不可取,严格说来只是佛教信徒的偈颂。 在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中,有许多的确寓含了一种禅意,但这种禅意的表现不是如上一类的纯粹的佛理说教,而是写出了一个蕴含禅理趣味的优美的意境。我们再看《鹿岩》,这是王维晚年所作《辋川集》中的另一首名作,同样是描写一个空明寂静的意境。诗中所表现的清静虚空的心境,正是禅宗所提倡的。王维对佛教各宗各派持有一种兼收并蓄的态度,但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禅宗。他母亲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年”,大照即北宗神秀的弟子,这对他早年的思想不可能没有影响。四十岁左右时,他又遇到南宗慧能的弟子神会,接受了神会的南宗心要。禅宗是中国人自己的哲学,是一种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强调“对境无心”、“无住为本”。也就是对一切境遇不生忧喜悲乐之情,不尘不染,心念不起。王维以禅宗的态度来对待人世社会的一切,使自己有一种恬静的心境,进而把这种心境融入自己的诗中,使诗歌显耀出禅光佛影,如果拿《维摩经?佛国品》中“若菩萨欲得

浅析禅宗思想对王维诗歌的影响

浅析禅宗思想对王维诗歌的影响 摘要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又是虔诚的佛教徒。禅宗是中国人的佛教。本文主要通过论述王维习禅的原因,进而论述禅宗对王维山水诗创作、艺术风格的影响。 关键词佛教禅宗王维诗歌创作艺术风格 王维是我国诗歌史上一位风格独特、贡献伟大的诗人,同时又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的一生与佛教禅宗关系密切,佛教禅宗对他的诗歌创作和艺术风格有重要影响 王维信奉佛教,还有其家庭影响的原因。王维早年丧父,其母崔氏年青守寡,“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王维《请施庄为寺表》)。王维在家庭佛教氛围的熏陶以及佞佛社会风气的渐染下,与其弟王缙“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旧唐书?王维传》)。 对于熟谙禅宗的王维来说,作为一个佛教徒,奉禅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作为一个诗人,其创作思想、创作题材、艺术风格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受到佛禅的影响。 首先,佛教禅宗对王维创作思想和创作题材的影响。唐代是中国佛教大发展的时期,唐宋文人学士普遍地熟悉佛典,礼敬佛法,有的甚至受戒成为佛门弟子。几千卷的佛教经典的翻译本身就是古典文学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不少典雅、瑰丽的作品给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气息。再者,佛教禅宗本身蕴涵着极大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以及对彼岸世界的探讨,都吸引着王维这样的大知识分子去进行深入思考。因此,不少著名文学家都受其影响,如王维、白居易等。王维留下来大约#$$余首诗,有政治讽喻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但最能体现王维文学成就的还是他创作的山水田园诗。 其次,佛教禅宗对王维艺术思维方式的影响。禅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中影响最大的一派。它以主张专修禅定而得名。《六祖坛经》:“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禅内定为禅定” 。意思是修行者静坐敛心,专注一境,久而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的状态。禅宗以此为获取宇宙终极真理的心理条件。凝神静思时,人的潜意识十分活跃,往往能产生无数奇幻的联想和想象。因此,“禅定”状态与作家创作时所应具有的心理状态相通。“顿悟”,是禅宗的思维方式。即顿悟自性,反照自心,无念见性。“悟”是指一种敏锐的内心体验,一种对事物准确而深刻的识见力和观照力。“妙悟”既可表现为对佛性禅理的识见力,又可表现为艺术感受力和想象力。“禅悟是东方思维中的一种特有的表现方式,它关系到哲学心理学中常说的直觉、体验、灵感、想象、独创等,它与艺术思维能力有共通性”。&’( 禅与诗正是在这一点上发生了奇妙的联系,二者都需要静寂的心态和敏感的体察力。王维在诗歌创作中,把佛教禅宗“顿悟”的思维方式与中国传统的重主观、重直觉的思维方式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具有诗人特色的思维方式,即主体可以无碍地进入客体,客体也能无迹地出于主体。禅宗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成就了王维诗歌幽远开阔的艺术境界。可以说,王维将其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在他的山水诗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由此可见,对于自幼习禅近佛的王维来说,“禅宗”对其艺术思维方式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1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中国哲学从它产生以后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无神论和有神论相互斗争的历史。但从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这两种认识论和思想体系的斗争就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局面。佛教哲学的基本点是否认现实世界的存在而设想出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西方极乐世界”。佛教各派都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证据来论证客观世界的虚幻性,同时又千方百计地论证主观精神世界的绝对性,因此佛教哲学属于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只不过禅宗所主张的“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是进一步否定了佛教所设想的“西方极乐世界”,只承认主观精神世界的绝对存在罢了。这样,禅宗就把佛教哲学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化为主观唯心主义。在这个过程中,儒`佛`道三家,互相排斥又互相影响,互相斗争又互相吸收,在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中结为一体。宋明理学,在思维模式、修行方法等方面,受到佛教的影响十分明显,宋代以来的唯心主义思想几乎都从佛教哲学中吸取营养。程颐`朱熹的程朱理学借用了华严宗的某些命题,陆九渊和王守仁的陆王心学则吸收了禅宗的某些思想,可以这么说,如果不懂得佛教的本体论思维模式和“明心见性”的修行方法,对于理学就如同隔岸观火。而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也是在批判佛教哲学的斗争中不断成长和发展起来,到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发展到较高的水平。我们说汉唐以后的中国哲学史,根本就离不开佛教思想史,而且成为中国哲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以题材而论,历代描写佛教的诗文不计其数。从全唐诗来看,共唐诗约五万首,其中与佛教有关的诗占了近十分之一。这些诗,赞美佛寺风光,歌颂僧俗有宜,有不少写得相当精彩和生动。唐宋以来,名僧的社会地位很高,文人纷纷为他们树碑立传,留下许多渗透佛理的散文。其次,以艺术风格而论,由于佛教追求自我解脱,主张离尘出世,至禅宗而而宣扬心中求佛,使文学界形成一种清淡悠远的艺术流派。如唐代诗人王维、韦应物奉佛最盛,如王维大约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最初隐居终南别业,后在宋之问的别墅,优闲自在,吃斋奉佛,(2)“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3)这种风格也体现得最盛,即使是其他流派的的作家,其世界观和创作实践都不同程度地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如唐代白居易、宋代的苏轼等。第三,以诗歌理论而言,唐宋以后,主张“以禅论诗”,讲究诗歌创作要“物象超然”、“意境空蒙”,认为“说禅作诗,本无差别”。最后,以创作队伍而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不少和尚诗人,史书上称作“诗僧”。著名的如唐代诗僧寒山、皎然、齐己、贯休,都有诗集留传后世。宋朝重显、文莹、祖可及至清代八指头陀、近代苏曼殊等等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三、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尤其是绘画和雕塑更能显示出佛教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印度以及西域的石窟艺术也跟着传入。人们知道,古印度的佛教佛教艺术主要就是石窟壁画和雕塑,以犍陀罗(今巴基斯坦白沙瓦一带)和阿旃陀(在

禅宗对王维诗歌创作的影响

禅宗对王维诗歌创作的影响 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原以后,对中国古代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佛教禅定思想的影响下,将诗作写到了极其精细的程度,在自然适意中展现了个体生命与自然生态的和谐与华彩。 自汉代以来,佛教东渐,经过长期发展,在中国独立发展出三个本土佛教宗派,即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其中以禅宗性格最为独特,对中国古代士大夫和文人思想的影响也最为深远。禅宗又称宗门,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唐朝的很多文人都与佛教姻缘密切,进而影响到其文学创作,其中尤以王维最为突出,在佛教禅定思想的影响下,他把自然景物写到了极其精细的程度,富有静默、空寂的特点,主客体合二为一,在自然适意中展现了个体生命与自然生态的和谐与华彩。笔者在研读王维诗歌作品的基础上,分析了佛教尤其是禅宗对王维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王维与佛教 王维,唐代诗坛上与李白、杜甫齐名的著名诗人,以五言诗成就最高,又因他精通音乐,故其诗作容易合乐,传播广泛,声名颇高。通读王维的诗篇,不难发现经常含有隐逸倾向,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种倾向归于逃避现实和消极厌世,他的这种状态其实是对死亡、异己力量的隐忍、退让与调和,是对人生和生活的另一种领悟,充满了禅机和佛老思想。 王维与佛教的渊源很深,他的全家尤其是他的母亲均笃信佛,《请施庄为寺表》中有记载,“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疏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受家庭的影响,王维早年即信佛,一生虔诚,常素食素服,,《旧唐书》说他“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开元二十八年,王维与南宗禅大师神会相遇于南阳临湍驿,这次会见对王维影响极大,使他从此倾心服膺于南宗禅法。归隐后,他更是常与高僧交游,谈经说道。王维所交游的僧人很多,见诸于诗文的就有道光禅师、道一禅师、瑗公上人及神会禅师等十余僧,且几乎均为禅僧。对于潜心向佛的王维来说,对方外高人的参访及与意气相投的道友们的共修,自然而然地成为他日常生活

浅谈王维诗中的禅趣

浅谈王维诗中的禅趣 【摘要】在佛教繁荣发展的唐朝、虔诚信佛的母亲的深刻影响和其自身坎坷的人生经历,使王维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他诗中的山水景物表现着跳动着生命,同时禅意成为王维诗中的“本心”,本文用对比的方法去审视王维的山水禅诗,希望能解读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关键词】王维;诗歌;禅趣;山水画; 佛教自西汉末年由印度开传入我国后,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广泛传播,到了唐代,便正式走向独立发展的阶段。佛教的影响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寺院经济蓬勃发展,具有不同特点的中国佛教八大宗派,都在这个时期相继形成。 王维就是出生于此时期。王维字摩诘,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王维的母亲崔氏,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崔氏得拜一个高僧为师,守戒习禅三十多年。生长在佛教气氛如此浓厚的家庭,在母亲的影响下,王维居常蔬食。 王维曾担任吏部朗中、给事中等官职。所以说王维青壮年时期也曾积极从政,但张九龄为奸相李林甫所陷害,被罢相,贬官荆州。出于对现实的不满,王维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过着禅意的生活。王维与禅宗南北二派都有很深的关系。王维在京师做官时。京师一带北派盛行,他自然与北派禅师密切来往;至德以后南派大弘,他又与南派禅师交游论道。慧能创立的南派禅宗,主要宣扬人心是成佛的基础,要求保持内心的绝对平静。这样,人虽然身处在尘世中,精神却可一尘不染而成佛。禅宗的思想渗透在王维的许多诗里,在山水园生活的描绘中蕴含着禅意,寓静于动,动中显静,以含蓄曲隐、意在言外的艺术手法来表达,具有高超的技巧和深邃的哲理。例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这样一来,在唐佛教的繁荣发展、母亲的深刻影响和其自身坎坷的人生经历为王维诗歌中的禅意思想奠定了物质基础。下面笔者就分类分析王维诗歌主要体现的佛教主要思想。 1佛教认为,在自然中,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生生灭灭,就永远在“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中生死相续,无有止息。王维诗歌中的禅意,主要表现为这种空寂的境界。由于他的心灵自幼熏陶了佛教清净无为的思想,所以他笔下的山水田园被描写得那么宁静安祥。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人独自坐在幽深的竹里弹琴长啸,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惟有皎洁的月光相伴,这是多么清静幽寂的画境! 《鹿柴》一诗,也是这种心境的流露: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 佛教无我的思想根据缘起理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体,即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自我”(灵魂)的存在,此即人无我;法无我(法空)则认为一切法都由种种因缘和合而生,不断变迁,没有常恒的主宰者,这和中国本土的庄子哲学颇有一致之处,二者很容易结合在一起。王维诗歌中的禅意,还表现为无我的境界。如《辛夷坞》云:木末芙容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鸟鸣涧》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一联,用的是《庄子·山木》典故:“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鸟兽不恶,而况人乎?”“虚白”一词,则出自《庄

唐代诗人王维研究:王维与“禅”

唐代诗人王维研究:王维与“禅”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1、诗佛王维 以禅入诗,为唐诗注入特有禅趣的王维(七○一至七六一,一作六九八至七五九),出生时,他的母亲梦见维摩诘进入室中,故取字号"摩诘"。开元九年(七二一),举中进士。张九龄为宰相时,擢升他为右拾遗,不久转任监察御史;一直到他辞官退朝之前,官拜至尚书右丞,当时的人尊称他为"王右丞"。归隐后,时常与高僧共游,又和处士裴迪等日谈经典,兴趣浓厚,不觉疲乏。曾经皈依荷泽神会禅师,从之参禅。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书法家,兼通音乐。当时有被推崇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而王维则被称为"诗佛",三人在盛唐诗坛上多有建树,可说是居三足鼎立的重要地位。 王维早年就信仰佛教,曾"十年座下,俯伏受教"于道光法师。他一生习禅,与南、北二系的禅师均有交往,先受北宗神秀一系禅学思想的薰陶,又受南宗荷泽一系禅学思想 * 。他的母亲崔氏曾"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大照禅师就是神秀的高足普寂。王维并写有《为舜闍黎谢御题大通大照和尚塔额表》、《谒璇上人并序》、《过福禅师兰若》等,大通就是神秀的諡号,璇上人就是瓦官寺的道璇,出于神秀门下,福禅师就

是受神秀亲传,与普寂同门的义福或惠福,可见王维与北宗禅师有密切的接触交往。 王维与南宗的关系更为深厚,他除了皈依慧能大师的弟子神会外,还受神会之托,撰著《能禅师碑》,这是最早撰述南宗创始人思想的文献资料。他经常向神会请教佛法,他的许多诗作更常常"遥契南宗",说明王维深受慧能、神会禅学思想 * 。另外,王维在《送衡岳瑗公南归诗序》中写到"滇阳有曹溪学者,为我谢之",曹溪是慧能的传法处,曹溪学者是指南宗禅师,由此可知,他与南宗禅师交往的频繁密切。 王维非常推崇佛教史上的维摩诘居士,尤其《维摩诘经》的" 净名杜口,文殊绝名"的"不二法门",对禅宗影响很大。所以王维推崇禅宗与推崇维摩诘居士是一致的。 此外,王维对于净土宗的信仰,也倾心归向,他在《西方净土变尽赞并序》中说:"愿以西方为导首,往生极乐性自在。"王维常去听法的香积寺,就是净土宗寺院。他还与传扬密宗的温古和尚交往颇深。这一切都说明了王维对于佛教十分崇信,而且涉猎很广。 在安史之乱时,王维被安禄山拘留在洛阳,并被迫担任官职,待动乱平息,朝廷以附贼之罪要将他下狱,后来肃宗怜惜他的诗才,只贬了他的官职,让他任"太子中允",再经多年的升迁,才任职尚书右丞。但是经过这一次的动乱,王维自觉倍受屈辱,又看到朝廷纲纪紊乱,不思振作,使他更想落尽繁华,回归田园。当时他一再表示要奉佛报恩,苦行斋戒,避开纷扰人世。于是他在京师每天供养十数名

王维后期作品的禅学特征

xx后期作品的禅学特征 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中国佛学已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 当时,不近天台、三论、唯识诸宗已经具备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南禅也确立了相当成熟的核心思想。王维与禅的关系当然是最为密切: 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诗佛”之称誉的诗人。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禅宗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 当然,王维的禅学理念与审美体验的融合也还是有多方面的促成因素的。 因禅学的发展,达摩把禅传入中国后经六祖慧能,使这种“不立文字”,重于内省的禅宗体验与文人市井更加接近了。南禅的三境界: 其一“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其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其三“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些感悟对后对世界的关照,使生活中现世的世界象镜象一样,如相中之色,水中之花,发生了改变,其本身获得了从世俗事物之中解脱后的自由感: 禅,更关注人的心境,这时便在审美的层次上和文学发生了关联,它体现在王维的隐逸精神方面。王维也是一个向内心深度开掘的文人。他身上的隐逸文化有着精粹的体现。如: 禅宗的“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对王维的隐逸人格有着深刻影响: 第一,它是以积极主动的出世与消极被动的抗世相结合的姿态来对待现实的社会生活;第二,它是一种情绪化的、悲剧性的、“超常”的人格精神;第三,它追求一种精神自由,重视生命意义,甘于孤独沉寂的人格精神。禅宗体验其所以能在王维这里高度融合,除了禅宗体验本身就具有审美体验的内涵这一因素外,还与王维本人对解脱方式有关。他在《山中示弟》中说: “山林吾丧我”,在《饭覆金山僧》诗中更明确地说:

王维诗歌的诗情画意和禅趣

王维诗歌的诗情画意和禅趣 王维 , 字摩诘,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 他睿智早慧, 十五岁离家游学长安、 洛阳,十七岁即写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那样名烁千古的篇章。王维曾一度刻意功名,追求进取,其边塞类诗作大 多洋溢着青春活力和壮志雄心。然而,宦途的坎坷波折又使他深感现实残酷,世 态炎凉,一生几度隐居,诗作笔锋更多地转向现实。加之王维崇尚佛学,广交僧 侣, "隐逸"便经常成为其诗作的主旋律。 钱钟书先生曾这样评述王维: "在他身上, 禅、 诗、 画三者可以算是一脉相贯, '诗画是孪生姊妹' 那句话用得恰当了。"(1)凭借着对自然、情感的敏锐捕捉以及超强的表现 力, 王维以清新淡远、 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情"、 " 诗中有画"、"诗中有禅"的意境,在诗坛树起一面不倒的旗臶。 一、诗中有情 王维是个重情谊且善写情的人。在其诗作中,生活小品和赠别之作甚多,内 容多述及相思别离和朋友间关怀、 慰勉之情, 在数量上几乎与其山水田园诗平分 秋色。而他写景之时,也往往是为了寓情。在《淇上送赵仙舟》一诗中,诗人这 样写道: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才逢又别,倍感黯然神伤。"相逢"二句,虽轻描淡写,却觉浓郁 深情,扑面而至。接着诗人借"天寒"二句写景,铺开抒情之路,与结 句遥相呼应,令送别后的怅惘往来于心而不释。 王维诗歌 中借景寓情、以景衬情的手法,使他写景饶有余味,抒情含蓄不露。如《临 高台送黎拾遗》:"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 "写离情却无一语言情而只摹景物。 《送杨长史赴果州》:"鸟道一千 里,猿啼十二时。"既是景语,也是情句,将道路的荒凉之景与行者的凄楚 之情融为一体,自然、含蓄而又回味深长。 在王维的诗歌中, 有不少采用了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 而且往往显得自然流 畅,蕴藉含蓄。如《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浅谈王维诗中的禅

目录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 II 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王维诗歌以禅入诗的原因 (1) 二王维诗歌以禅入诗的方式 (2) 三王维诗歌以禅入诗的表现 (3) 四王维诗歌以禅入诗的影响 (6) 结语 (6) 参考文献 (7)

中文摘要 盛唐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丰收时期,其中唐诗表现最为明显,它由初唐的准备时期迈入成熟阶段,并涌现出大量的名家名作。王维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一个代表人物,他的山水田园诗在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又有了一些新的突破,那就是以禅入诗。王维将禅带入山水田园诗中,使禅和诗第一次实现了融合,也成就了自身“诗佛”的美名。本文从王维以禅入诗的原因、方式、表现、影响等四个方面来进行引证论述,使大家对王维诗和禅之间的关系有进一步的了解认识。 关键词:王维诗禅意境

Abstract Tang dynasty is an ear which is a flourishing time for Chinese History of literature.the 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 is the most shining star,it entered into a stage of ripeness after the preparion stage in the early Tang Dynasty with a plenty of famous poets and literatures.WangWei,who is a representitive of idylic poets,his poems isn't only absorded the basis which predecessors had produced,also made some new https://www.360docs.net/doc/cc7172273.html,ly using the Buddhist into his poems,WangWei took deep meditation to his poems which made the first time the Buddhist combined with poems,also made him a good reputation of "the Buddha of poems" This text discussed and quoted the reason,the way,the express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Wang's combined deep meditation with poems,which made everyone had a further comprehension between WangWei and his Buddhist. Key Words:Wang Wei;Dynasty ;Zen;Artistic conception

王维诗的佛禅意境

王维诗的佛禅意境 摘要:王维唐代著名诗人,有“诗佛”的美誉,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是唐代山水诗派的杰出 代表诗人,佛教典籍《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他潜心修佛,是虔诚的佛教徒,禅 宗对他的影响很大,这一影响也体现在他的山水诗歌中。本文所要论述的就是王维诗歌当中 具有的佛禅意境。 关键词:王维佛禅意境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12)05-0008-02 诗歌自从诞生之日就一直占据着中国古代文学的正统地位,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开始,诗歌有着长久的发展历史。唐代是我国诗歌全面繁荣的阶段,出现了很多著名的作家 和作品。唐代从文学史的角度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每一个时期都 有优秀的代表,比如初唐时期的初唐四杰、陈子昂等人;盛唐有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中唐有白居易;晚唐有杜牧、李商隐等人,呈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佛教是外来的宗教,自传入我国以来,生根发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佛教的发展在唐代形成 了一种新的门类——禅宗,禅宗在唐代具有通达、开放的特点,而唐代体现出来的一种盛唐 精神与禅宗这种质朴明快的风格不谋而合,因此,禅宗在唐代迅速发展并扩大到社会各个领域,对文学当然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唐代有很多有名的诗僧,像寒山、皎然、灵彻等,在 修佛参禅过程中,经常会以诗歌的形式来启发门人。很多诗人都喜欢和这些禅僧交朋友,如 唐代的王维、白居易、刘禹锡等人,都与禅僧交往甚密,他们和禅僧一块写诗唱和,而且也 向禅僧学习参禅。王维、白居易等人,在晚年更是都成为佛禅的忠实信徒,他们出入佛禅, 与和尚交往,以居士自命,作诗喜援禅语,或直接歌咏禅境,从而使诗苑更添异彩。故金人 元好问这样来总结诗与禅的密切关系:“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本篇论文所要 论述的就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诗歌当中的佛禅意境。 王维诗唐代著名诗人,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王维的诗歌大约有400多首,里面有大量的描写 山水的诗歌,王维和孟浩然一起成为唐代山水诗歌的杰出代表。王维的一生潜心修佛、参禅 悟道、禅宗对他的影响很大,这种影响也体现在他的山水诗歌的创作中。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十分浓厚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一个笃诚的佛教徒。王维在《请施庄为寺表》中说自己的母亲崔氏曾经拜大照禅师为师,穿粗布衣服,吃普通素食,吃斋念佛,住在 山林里面,生性喜欢安静的环境。大照普寂是禅宗北宗首领神秀的弟子,神秀死后,就由普 寂统其法众。开元三十年,普寂由洛阳移居长安,王维的母亲得拜这样一位高僧为师,持戒 安禅三十余年,自然是一个颇有修养的佛教徒了。在母亲的熏陶下,王维和弟弟王缙“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王维在三十九岁时所写的《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中说:“维 十年座下俯伏受教”,可见他二十几岁就已受教于名僧。王维交往的僧人居士也很多,仅在他的诗文中记有姓名的就将近二十人。另外,我们从王维的字也可以看得出来,王维为自己取 字“摩诘”,就是从《维摩诘经》里面来的。可见,王维是一个熟谙禅学的佛教徒。禅学,作 为他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不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 王维之所以被称为“诗佛”,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王维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特别的喜 爱佛禅,而且在佛禅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掌握了很多佛禅方面的理论,是唐代其他文人所 不能企及的;二是王维把他所掌握的佛禅思想和理论通过他的诗歌表现了出来,王维的诗歌 具有空灵的特点,可以说是深得禅家精髓,王维的诗歌中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达到了高度的 结合,使人正是通过这种双重体验的完美融合获得心灵的自由和解脱的。因此,王维在唐代 诗人中获得了“诗佛”的称号。 王维和中国大多数文人一样,有着儒家济世的思想,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才学建功立业有所 作为,王维在年轻的时候中过进士,在唐代当时也很有名气,但不幸的是安史之乱爆发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