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分析1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分析1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分析1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分析

彼德?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是著名的俄罗斯作曲家。《第六交响曲》又名《悲怆交响曲》 , 是柴可夫斯基最后的一部交响曲, 是反映他的世界观和艺术成就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这部作品最初的草稿拟题为“生活”,他对这个标题所写的注释为: “青春、爱情、沸腾的工作, 困难的克服和尾声——死。《第六交响曲》固然叫“悲怆交响曲“ , 也有一个悲剧性的结尾和主题, 但是, 整个交响曲的思想内容却不是悲剧性的, 也

不是把悲剧做为主要思想来阐述的。主要的思想是积极的、向上的、充满斗争的; 充满对未来、对理想、对幸福的无限向往和追求。这种思想内容在布局、音乐的发展等方面, 完全可以看到。

第一乐章

( 1) 引子。旋律由大管演奏.第二乐句, 旋律逐渐上升, 使乐思复杂化, 和弦外音的不协和性带来了戏剧性的不安定。音乐材料是主部第一主题的变奏, 很好地为呈示部的出现做了准备。结束在属六和弦上。

( 2) 主部。主题的调性是开放的, 有连续的离调和转调。在第二部分中, 已经具有了展开性, 经过变奏, 结构

加长, 使这个二部曲式具有三部特点。开始的动机的个性是强烈的, 表现出顽强的斗争性, 短小干脆, 第二个动机将斗争深入

了一步。接着综合两个动机的乐节, 同音反复的音阶下行好象表

现了斗争的一次回合, 强拍的减七和弦, 造成紧张、动荡不安。后半拍的伴奏音型带来了巨大的动力性。b段的对比: #c小调上出现的新材料, 把斗争进一步明朗化, 有了展开性的发展, 使主部音乐上升到高潮, 表现了作曲家旺盛的斗争精神

( 3) 连接部。主部的最后乐句, 不安定的动机运动到低音区,

去掉了休止符, 减慢了速度, 把斗争暂时告一段落。接着中提琴、单簧管的上升的独奏乐句, 把音停在副部主题的第一个音上。

( 4) 副部。高度的抒情性和优美的歌唱性和主部形成鲜明的对比。主题由单三部曲式构成, 具有方整性和收拢性, 再现段

非常匀称地平衡了整个副部。

a 段主题运用五声音阶,安静、深情。b段和a段进行了重叠, 衔接紧密而自然, 各种木管乐器交替演奏旋律, 流畅而略带急促, 表现了奔放的热情。中间的对比段落, 平稳的级进的先现音, 同音和弦的不断运动十分平稳, 和前面对比, 有着静中动的特点。乐段最后一个乐句, 平静、温暖, 还带有祝愿和祈祷上天的情绪。a 段的再现, 弦乐组加上弱音器, 音色朦胧, 使主题完全进入幻想和沉思的意境, 三连音的背景带来激动的因素。第三乐句转向了极度的兴奋。再现后, 又回到宁静的沉思中。这里同时也渗入了悲剧性的色彩与音调。一个不分乐句的段落把这一心理状态转入到复杂的思索之中。

( 5) 结束部。音乐材料来自副部, 音色柔弱, 把乐思引入到静

静的深思、回顾之中。定音鼓的极轻的震音和长音持续和弦, 效果极为安静。在结构上, 结束部没有完全终止, 旋律最后停在属音上, 力度进行到极弱。

( 6) 展开部的引入部分。引入句由两个相似的乐句构成, 节奏顿挫十分鲜明, 有着极大的紧张性。为展开部的主题出现, 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 7) 基本展开部高峰。第二次出现了木管和弦乐的对照, 接着连续不断的高音区十六分音符的快速进行, 把展开部推向第一个高峰,接着音乐急剧下降, 调性以二度关系的转折很快进入第二个高峰。

( 8) 为了深化前面没有调合的矛盾, 作曲家选用了对比更为强烈的新材料--由三支长号奏出斗争不能如愿的叹息, 接着沉重的音乐, 马上截断了这种叹息气氛, 切分的不协和和弦, 半音的不断转调,由主部动机开始, 上升到第二个高峰。鲜明有力的顿音节奏, 造成了势不可挡的气势,这段音乐使斗争的情绪又升了一级。乐队的全奏和节奏的连续性使音乐获得了贯穿发展。( 9) 第一乐章的高潮。音乐在稍有间歇之后, 主部主题动机又在弦乐上出现, 由弱渐强, 织体由简单到复杂, 乐器不断增加, 动机由低音区不断上升, 乐曲进入了第三个高峰, 这就是第一乐章的高潮。

在展开部展开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把主题的动机分解开来, 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变奏或重复, 把每一单位在不同音组音区

上进行轮奏、对照, 使乐曲逐渐有层次的上升。主题在高潮的顶点上再现, 表现了殊死的搏斗达到白热化, 这里充分表现了作曲家对斗争的决心和毅力。

( 10) 再现的准备段。在这个乐章里, 几乎没有再现的准备段, 至少, 没有单独的、结构明显的准备段落, 因此很难区分。( 11) 再现部。由铜管组奏出响亮的、铿锵有力的、节奏鲜明的三连音做主部主题的背景, 动机在几个八度的宽广音域中进行, 用短促的顿音, 这里不加任何持续音及长音, 具有打击音响的特点, 激烈又扣人心弦, 惊心动魄。然后, 音乐进入连绵不断的爬行式的旋律, 和前面形成对比, 刻化了斗争的艰巨性和曲折性。高潮段落之后, 铜管这段复调式的旋律模仿, 宣告了斗争并没有局,无终性的旋律, 如长叹一样带来沉闷和疲倦。

( 12) 连续部。这两个长音是代替连接部的, 在速度和调性上给副部做准备。

( 13) 副部。主题没有了呈示部中那种幸福、抒情的光辉, 好象给美好的东西蒙上一层阴影。调性上, 转到b 小调的同名大调, 虽然按着奏鸣曲式再现部调性统一的贯例, 统一到同名大调, 但音乐内容上没有什么统一的感觉, 光明的憧憬没有通过斗争而获得。第三乐句半音上行的突进, 好象再次冲杀一样, 但没有持续下来。接着主题在低音上由同小调的变奏主题代替呈示部的副部, 和前面形成呼应,单三部的再现段已经是一种叹息式的音调, 它体现了前面斗争的不可调合性, 既没有屈服, 也没有胜

利。

第二乐章

( 1) 第一部分。旋律优美而和谐, 没有忧愁, 没有坎坷。乐曲

是收拢性乐段, 结构方整, 最后结束在属和弦上, 和下段连接

得极其自然。

b 段把a 段第六小节的附点加以变奏重复, 增加了乐曲活跃的

特点。有如美好的青春和爱情从内心迸发出的喜悦, 生活五彩缤纷。在反复时, 弦乐的八度的向上跳跃短音, 做了很好的衬托。a1 段, 长段的弦乐拨弦给旋律带来了流动的色彩, 华丽而流畅, 给木管的旋律增加了激情和动力感, 音色也较明亮, 把主

题装饰得更加抒情、优美, 反复时的半音向上进行, 旋律的离调, 把A 段推向高潮。情绪层层推进, 经过几次转折, 达到感情的

最高潮。乐曲在较突然的短句中结束, 进入B 段。三声中部。它的结构也是单三部曲式, 和A 段形成鲜明的对比, 情绪安静、和平, 包涵着沉思与幻想, 三个乐段都是不分乐句的乐段, 造成

结构上和前面的对比, 整段落定音鼓的轻击声, 有如理想的脉

博在跳动。音色上较A 段暗淡一些, 但十分丰满, 色彩也很鲜明。a 与b 的对比不十分鲜明, 只是旋律的起伏大一些, 更深厚、富于沉思。再现段a1 在结束前引进A 与B 的旋律片断, 把

两种对比的音乐材料交织在一起, 使音乐内容具有重叠性, 好

像对话一般,

动与静交融在一起, 形成了巧妙的结合。

( 3) 再现部。再现部是静止的再现, 音乐对称, 结构平衡, 美妙的幻想在继续。

( 4) 结尾。当A 段音调片断出现

两次后, 音乐在安静中结束。

第三乐章

这一乐章的曲式结构为自由、混合二部曲式。它有着多种曲式原则结合的特征。在调性关系上, 有无展开奏鸣曲式特点。在主题材料上, 有回旋曲式的特点。在结构上, 是自由混合的二部曲式。曲式上的特殊处理有三点: 第一, 引子的材料经过一段主题片断之后又重复一次, 而且这段引子材料没有主题意义, 是过渡性的音型结构。第二, 完整的主题不是在开始出现, 而是主题的片断在不同的对比的段落中出现两次之后, 才完整地出现, 并出现两次。第三, 对比性的段落在内容上和结构完整上都不如主要主题, 这样, 更鲜明地把主题摆到更明确、更重要的位置上。

( 1) 引子。三连音构成的顿音音型上升。

( 2) 主题片断出现在双簧管上, 很微弱, 有时被流动的背景所吞没。

( 3) 引子的材料重复。

( 4) 对比的段落, 旋律有一种排山倒海之势, 第二乐句的转调增加了紧张的气氛, 表现出战胜一切困难的豪迈气魄。

( 5) 主题片断又一次出现, 乐句短促、坚定, 此伏彼起, 逐渐

形成一个宏伟的巨流, 勇往直前。经过八小节长音和弦 ,引出了完整的主题。

( 6) 完整的主题。是单乐段结构, 是这一乐章思想和性格的核心。它表现了作曲家热情积极、克服一切困难去工作的精神,没有丝毫的犹豫和怯懦。音乐激动人心, 给人以豪迈、坚定的乐观精神。后半部的离调使激情达到顶峰。

( 7) 对比段落。这一段落是音乐材料和结构上的对比, 音乐内容是主题音乐的强调和补充, 有着坚定、勇往直前的进行特点, 带有浩浩荡荡而又庄严的性质, 感情更加深厚。

( 8) 完整的主题再现。内容和( 6) 完全一样, 只不过由于对比段落的出现, 给主题再现更增加了动力和活跃感。

( 9) 尾声。一连串的各种终止音型, 造成不断运动的效果。最后在激情的切分和弦节奏中, 把乐曲结束在高潮里。

第四乐章

以单三部曲式构成, 悲剧性的主题是残酷的现实给作曲家

带来的人生的最后结论——死亡。

单三部曲式各部分都进行了重复或扩充是为了平衡前几乐

章的较大曲式结构。

( 1) 第一乐段。乐段进行了反复和变化扩充, 最后结束在下属和弦上。整个结构是非方整性的。

( 2) 中段。情绪略带激动和不安, 后面十六小节具有展开因素, 使悲剧性达到高潮。

( 3) 再现段。是动力性再现, 结构上进行了减缩, 后有十九小节展开性段落, 把乐曲又一次推向高峰。

( 4) 尾声。越来越弱的长音, 犹如叹息一般。之后, 出现的主题材料, 沉闷而寂静,

最后一个长音消逝在黑暗中, 结束了整个交响曲。

在整部交响曲诞生后的百余年间, 作为不朽的经典, 受到全世界的喜爱, 在给人以强烈震撼力和感染力的同时, 也在培养人们热爱生活、勇往直前的高尚情感, 具有着进步的意义。

柴可夫斯基作品列表

俄罗斯风格谐谑曲Scherzo à la russe 降e小调即兴曲Impromptu Op. 2哈普萨的回忆Souvenir de Hapsal, 3 pieces for piano (1867) Op. 3The Voyevoda, opera (1868) Op. 4随想圆舞曲Valse-caprice in D major, for piano (1868) Op. 5f小调浪漫曲Romance in F minor, for piano (1868) Op. 6 6 Romances (1869), including "None but the lonely heart" Op. 7谐谑圆舞曲Valse-scherzo in A, for piano (1870) Op. 8降G大调随想曲Capriccio in G-flat, for piano (1870) Op. 93首钢琴小品 3 Morceaux, for piano (1870) Op. 102首小品 2 Morceaux, for piano (1871) Op. 11第一弦乐四重奏String Quartet No. 1 in D (1871) Op. 12The Snow Maiden(Snegurochka), incidental music (1873) Op. 13第一交响曲(冬日之梦) Symphony No. 1 in G minor Winter Daydreams(1866) Op. 14Vakula the Smith, (revised as Cherevichki), opera (1874) Op. 15Festival Overture in D on the Danish National Anthem, for orchestra (1866) Op. 166首浪漫曲 6 Songs (1872) No. 1Lullaby (Cradle Song) No. 2Wait! Op. 17第二交响曲(小俄罗斯) Symphony No. 2 in C minor little Russian(1872) Op. 18The Tempest, symphonic fantasia in F minor, after Shakespeare (1873) Op. 196首钢琴小品 6 Pieces, for piano (1873) 1. Rêverie du soir [Вечерние грезы] (G minor) 2. Scherzo humoristique [Юмористическое скерцо] (D major) 3. Feuillet d'album [Листок из альбом] (D major) 4. Nocturne [Ноктюрн] (C-sharp minor) 5. Capriccioso [Каприччиозо] (B-flat major) 6. Thème original et variations [Тема и вариации] (F major) Op. 20芭蕾舞剧《天鹅湖》Swan Lake, ballet (1876) Op. 216首单主题小品 6 Morceaux, for piano (1873) Op. 22第二弦乐四重奏String Quartet No. 2 in F (1874) Op. 23第一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 No. 1 in B-flat minor (1875) Op. 24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Eugene Onegin, opera (1878) Op. 25 6 Songs (1874) No. 2As When Upon Hot Ashes (Over Burning Ashes)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 第四乐章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第四乐章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 1840-1893),俄罗斯浪漫派音乐作家,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是俄罗斯音乐家中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一位。 以前听过柴可夫斯基的一些作品,由于对交响乐缺乏认识,所获得的感受也十分肤浅。之前听过有《1812年序曲》、《胡桃夹子》、《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曲》、《天鹅湖场景》、《天鹅湖圆舞曲》、《第一交响曲》、《小夜曲》等,总体感觉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十分深刻低沉,大多给人一种沉郁、厚重、优美而又宏伟、广阔的感觉,后来,随着对作者以及俄国的了解,觉得这应该是俄罗斯民族性格的深沉和作者个人经历与情感的结合的结果。由于对第六交响曲的不了解,最终只找到一个视频做了欣赏,也找不到什么专业合适的话语来具体表达,就把自己的感想简单陈述。 全套《悲怆交响曲》共四个乐章,本曲是最后一个乐章,使作品的终曲。乐曲采用哀伤深情的慢板,b小调,3/4拍,是含有奏鸣曲因素的单三部曲式①。一开始,缓慢的节奏和低沉的提琴令人感到一种阴暗、深沉的忧郁。前两个乐句就给人以一种不和谐、不稳定的感觉,提琴的下行音使人紧张的。几句后其他乐器声音减弱直至消失,由三只大管演奏,显出一种深沉的凄凉或者说绝望。而后是一个短暂的停顿,然后继续重复了前两句和后面的部分内容,不过相比前面更加安静,气息微弱,在提琴的旋律下,是管乐的叹息般的声音。中间部分情绪似乎稍有转折,厚重的铜管带来了一小段悲壮,然后继续转入低沉的提琴,圆号(好像是)像垂死生命的叹息,附和着弦乐。再次经历一次悲壮的轰鸣后,突然收住,继续低沉地进行,只是这时的内容和前面的不很相像。后来提琴再一次令人紧张的上行,然后是弦乐和铜管的合奏,由长号和大号共同奏出稍快的、充满斗争,悲愤的音符,又一次收住,这时提琴低沉的演奏逐渐趋于缓慢、微弱,直到最后一个音符的逐渐消失。 第一次听这首乐曲,除了明显的深沉和哀伤外没有更多的感觉和印象,后来反复欣赏多次,并且对照他人的赏析分部分去听,逐渐有了自己的理解,当然,仍然是建立在别人的基本介绍的基础上的感受。柴可夫斯基有复杂深刻的人生经历,再加上生活在沙皇统治晚期的俄国,这些因素的结合使他的作品大多带有些许忧郁,但是他表现出的忧郁更为深刻,这也许和俄罗斯民族性格有关。前面说过,就个人感觉来看,此作品留给我十分深刻的悲痛之感。一开始的引子唤起紧张不安的气氛,就基本奠定了全曲沉重的悲伤基调。乐曲中用音色低沉的提琴声贯穿全曲,加上大管、圆号等,表现出强烈的悲怆主题。用通俗的话语来讲,使人的情绪一直被压得很低,处处透露出悲凉。中间部分和结尾部分更像是一段哀乐,是对作者一生悲惨经历的总结,另外,相关资料中也提到结尾部分和旧时东正教安魂曲比较相像。在我听过《第六交响曲》的前三个乐章后,也不禁把此交响曲当作了作者一生的写照。在亲自演奏了这部交响曲后不久,作者便与世长辞,这不但为作品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加重了乐曲的悲怆气氛,也更像是作者生前为自己写的安魂曲,以此来结束他复杂、坎坷的一生。 另外,就个人感觉来看,这首乐曲同样表现出了柴可夫斯基一贯独特的旋律美感,既有交响乐的宽广,又有俄罗斯民族音乐的成分,对于许多人认为它是世界交响曲中的最一流的作品,由于自己对交响曲知之甚少,则无法做出自己的评价。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第一乐章作品赏析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第一乐章作品赏析 班级:13中药 姓名:赵媛媛 学号:20130221161

摘要: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俄罗斯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生于乌拉尔沃特金斯克的一个工程师家庭。他一生中创作的作品很多,体裁也十分广泛,其中交响曲占有突出的位置,尤其是《第六“悲枪”交响曲》,它是柴科夫斯基交响曲创作的顶峰之作,也成为十九世纪末叶交响乐创作的高峰。很值得我们赏析和学习。 关键词:悲怆杰作表现力 一、创作背景 1893年10月28日,柴科夫斯基交响曲创作领域里的最后一部作品—《第六“悲枪”交响曲》,由作曲家亲自指挥,在圣·彼得堡首演,反应不佳。也许是由于这部乐曲惶惑不安的情绪和异样的阴暗使他碰壁。但是,当柴科夫斯基死后,此曲再演,也许是由于听众懂得了它的含义,场内一片哭泣。这是我们时代的一位伟大的交响音乐作曲家创造性生涯的最后总结。他自己说“在这部交响曲里我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他在构思和创作这部作品时“深深地

哭过”。首演后欣然接受弟弟莫杰斯特的建议用了“悲枪”的标题。这部交响曲虽然不是真正的标题音乐,但标题性却是十分鲜明,那就是人生的美好理想与笼罩着整个俄国的黑暗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无法调和,导致悲剧的结局。 柴科夫斯基创作这部作品的时期,正是残暴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期。他像无数俄罗斯知识分子一样,心中苦闷仿徨、无所适从,在这段时期中,他曾苦苦地思索着人生的意义。他所要表达的是在铅一样沉重的天空下,那些被置于黑暗的深渊里的、面临着窒息的那个时代巨的全体俄国民众的绝望和悲哀以及对死亡的恐惧。同时,也表达了要摆脱那一切压迫而谋生存的人们的徒劳的热情。作为“最后的”《第六“悲枪”交响曲》,在音乐语言上既表现出柴科夫斯基对一生交响曲创作观念的总结,也体现出他对人生总结的“潜在标题性”。 二、音乐分析 全曲包括四个乐章。第一乐章第一乐章的调性是小调,曲式结构是奏鸣曲式,由三个基本部分和两个附加部分即引子和结尾组成。 这个曲式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它长于表现戏剧性的、哲理性的与心理体验的内容。所以,柴可夫斯基用此曲式表现乐章的内容是大有深意的。乐章篇幅长大,规模宏伟,结构复杂,集中概括、表现了整部交响乐的内容。独奏大管—它的音质带有戏剧性,音色接近男。用它表现冷酷的、呆滞的感情非常适合。则在由低音琴轻轻地奏出的低沉和暗淡的背景上缓慢地奏出那个优郁、艰难地爬行着的动机。核心动机取材于主部主题的动机,两次模进,每次提高一个音级,最终以叹息的音调结束。 三,整体总结 作为柴科夫斯基交响曲创作领域的“天鹅之声”,《第六“悲枪”交响曲》的音乐语言不仅延续、巩固并发扬光大了他一生创作的总体特,而且有力地促成了这部交响曲的标题性内容。作为一个富有强烈道德感的艺术,,在生命的最后岁月,用那最能表达他思想感情的交响曲形式,来表现自己乃至整个人类的情绪是可能的也是很自然的。伟大的列宁对这部作品曾给予过高度的评价。这部作品从诞生,一直深受世界各族人民的青睐,它是不朽的。

以《第六“悲怆”交响曲》为例浅析柴可夫斯基的音乐

以《第六“悲怆”交响曲》为例浅析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摘要:柴可夫斯基使俄国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一生中创作的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本文以《第六“悲怆”交响曲》为例浅谈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使我们能够通过《第六“悲怆”交响曲》对他音乐有较为全方位的理解和把握。 关键字:柴科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音乐分析 柴可夫斯基是俄国19实际伟大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音乐大师,他自幼就受到俄国民间音乐影响并对俄国和欧洲作曲家的音乐耳熟能详。他作为浪漫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对许多后来的作曲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多样、体裁不一,它的创作无论在歌剧、舞剧还是在交响乐、钢琴曲等方面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作品中大量融合了俄国民间音乐与欧洲经典的古典主义和新兴的浪漫主义的音乐文化。在他的音乐中充满了对人内心世界和精神情感的深入挖掘,将人的思想感情完全暴露出来。在当时俄国封建沙皇的统治下将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生与死、光明与黑暗、理想与现实等的矛盾冲突以强烈的对比手法展现出来,人们往往对生活充满希望、对未来充满幻想,但现实的社会让人们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的破灭,最终走向了死亡,真实地反映了19实际下半叶沙皇专制下俄国人民尤其是俄国平民知识分子阶层的精神风貌。在他的音乐中多充满哀伤悲叹的气息,而不像贝多芬那样可以听到人们的呐喊、听到英雄们胜利的号角,而是对自己内心的抒情,抒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求、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抒发对黑暗现实的憎恶。他的音乐旋律流畅、旋律性强、主题明确、音调亲切自然具有了深刻而鲜明的抒情特点,充满非常浓厚的民族特色。他继承了开创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俄罗斯交响乐之父格林卡音乐的一些特点。 在以往看来,将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创作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初期,期间产生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如人们耳熟能详的著名舞剧《天鹅湖》、钢琴小品集《四季》中的《六月船歌》、《十月秋之歌》、《十一月雪橇(又名在马车上)》一系列优秀作品使他获得莫斯科音乐学院的任教的机会。第二是中期,此时他的作品做到能够将音乐内容与艺术紧密结合,其代表作有《第四交响曲》、歌剧《奥尔良少女》。第三是晚期,也是他创作的巅峰时刻。这期间他的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最为著名的是他的钢琴组曲《胡桃夹子》、歌剧《黑桃皇后》、舞剧

浅谈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品及其音乐风格

编号:82 浅谈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品及其音乐风格 姓名:聂俊毅学号:20113576 学院:会计学院一、柴可夫斯基的生平 1840年5月7日,才华横溢的俄国作曲家彼得.依里奇.柴可夫斯基出生于乌拉尔山脉附近的一个定居点。5岁起学习钢琴,1848年赴圣彼得堡上寄宿学校,但他的钢琴课并未停止。1861年,俄国音乐协会赞助开办了一个音乐讲习班,柴可夫斯基在讲习班任教。一年后,他辞去了在司法部的工作,就读于刚刚成立的圣彼得音乐学院。1865年12月毕业时,以一曲根据席勒的作品改编的清唱剧而荣获银质奖章。在音乐学院的11年中,他创作了《第一钢琴协奏曲》(1875年)、芭蕾剧《天鹅湖》(1876年)。4部歌剧、3部交响曲及众多篇幅较短的作品。 1875年,柴可夫斯基的精神出了问题,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疗养才算康复,但病根未断。 1877年7月,柴可夫斯基与米廖科娃的婚姻出现了危机,这次危机几乎把他送上自杀的绝路。在一片吵吵闹闹之中柴可夫斯基逃离了莫斯科,他妻子在1878年5月同意分居(他们一直没有离婚),但柴可夫斯基在这之前仍完成了3部杰作—《第四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以及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 柴可夫斯基与梅克夫人之间的友情被后人传为佳话,据说他俩几乎从来没有见过面,却是书信不断,而且持续了13年之久。 1878年到1885年,柴可夫斯基时而在俄国,时而在西欧,居无定所。作品《意大利随想曲》、《1812年庄严序曲》,以及两部歌剧《圣餐》和《晚祷》,使柴可夫斯基声名鹤起。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是在莫斯科或莫斯科附近度过的。 1891年他出访美国。同时,柴可夫斯基创作不辍,写下了芭蕾舞剧《睡美人》、《胡桃夹子》、《第五交响曲》,以及最后3部歌剧。当时的青年作曲家们争相仿效,其中塔内耶夫、阿斯基、易珀列道夫,以及后起的拉赫玛尼诺夫。1893年,《第六交响曲》首演,柴可夫斯基担任指挥。几天后,他感染了霍乱,于11月6日在圣彼得堡逝世。 柴可夫斯基曾经这样说过:“我的交响曲中的每个音符,都是出自我的内心深处。”他的创作之中洋溢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主精神。他的音乐的基调是以民歌和民间音乐为基础的。柴可夫斯基还采用了不少俄国和其他国家的名著作为创作的题材,而且能够把原著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从芭蕾音乐《天鹅湖》看柴可夫斯基的音乐风格 十九世纪末叶,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把芭蕾音

柴可夫斯基的《第六(悲怆)交响曲》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柴可夫斯基的《第六(悲怆)交响曲》 1903年冬天,列宁在伦敦听了一部交响曲。他立即给姐姐写信,兴奋地说:“我第一次参加了一个非常好的音乐会,大家都很满意,特别是对于柴可夫斯基的最后一部交响曲。” 列宁所说的“最后一部交响曲”,就是柴可夫斯基的《第六(悲怆)交响曲》。 从1889年开始,作曲家曾先后三次酝酿构思和起草这部交响曲。他说:“我非常想写一部宏大的交响曲,它也许是我全部创作生涯的终结。”果然,这部交响曲成了柴可夫斯基的天鹅之歌”——作曲家的绝笔之作。1893年11月6日《第六(悲怆)交响曲》首演之后十天,柴可夫斯基便不幸患病去世了。艺术家把他最后的天才火花和哀伤悲他的情感美尼日在大地上。 这都浸透悲哀的作品写于柴可夫斯基悲哀的暮年。当时,十三年来一直支持他的梅克夫人突然与他绝交。长期关怀他的妹妹不幸去世。作曲家在国外遇到童年时代的家庭女教师又唤起他的激动而痛苦的回忆。难言的空虚与怅惘压抑着柴可夫斯基的心灵。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俄国黑暗的长夜又加深了作曲家个人悲剧的色彩。他说:“我们心爱的,然而却是可悲的祖国处在最黑暗的时刻。所有的人都感到莫名的不安,好象在即将爆发的火山上行走;都感到时局不稳——但看不清前途”。 在意大利期间,他曾写一首题为《铃兰》的小诗,用文字表达出他的低沉情绪: 我们感到人世的欢愉, 是那么亲切,那么熟悉: 但等待着我们的坟墓, 却是那么黑暗!” 美好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撞击着,幻求的希望与痛苦的绝望冲突着,迸发出悲泪似的音符。作曲家在一部题为“人生”的交响曲的札记中反复写道:“终曲是死亡——房沉的结果”;“3.失望;4.沉寂地结束”。但同时,他又写上“胡说厂:“结尾:前进!前进!”而在构思这部悲剧性的巨作中,柴可夫斯基说:我“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在旅程中起腹稿时我常常愉哭失声”。1893年,作品写成。巴拉基列夫忧郁地赞叹说:“一个人要经历过多少苦难才能写成象这样的作品啊”! 这部作品原来没有文字表述的标题与释文。作曲家曾打算称之为《标题交响曲(第六)》,但又划掉了。在交响曲首.演的第二天,柴可夫斯基与弟弟莫杰斯特一起喝早茶。据他的弟弟回忆:“他面前放着第六交响曲的总谱,他必须按照和尤根松商定的条件生这一天把总谱寄到莫斯科去。但又不知道给它起个什么样子标题。他不想只写上编号,也不想象原来那样把它叫作标题交响曲。我建议以!‘悲剧’,他不喜欢。我离开房间。他还是犹豫不失。后来我突然想起‘悲怆’(Patheti-que)这忡称,抗又回到房间,站在门。,说出断民‘妙极了,真是再好也没有了。好极了,悲他!’他当着我面把这个永远目存的名称写在总谱上。这事想起来好象就发生在昨天一#,, 柴可夫斯基的《悲伦交响曲》,与契柯夫小说《第六病室》把生活着成人生的牢狱一样,与列维坦的风景画《在旋涡畔》、《在永恒的安息中》中的哀伤的。

莫扎特第29交响曲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

专辑英文名: Mozart Symphony No.29/Tchaikovsky Symphony No.6 专辑中文名: 莫扎特第29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 艺术家: Karajan 卡拉扬 BPO 柏林爱乐乐团 古典类型: 交响曲 资源格式: APE 版本: 1988东京现场版(Tokyo Live) 发行时间: 2008年 地区: 日本,德国 语言: 英语,日语,德语 简介: 专辑介绍 引用 欢迎大家移步我在ED2000 的资源列表里面都是各种原因无法在VeryCD加精的好资源https://www.360docs.net/doc/cd1210116.html,/FileList.asp?https://www.360docs.net/doc/cd1210116.html, 转自:指挥大师的终极艺术-卡拉扬在东京最后的演奏会

指挥大师的终极艺术-卡拉扬在东京最后的演奏会 奥地利指挥大师赫伯特.冯.卡拉扬一直对日本-这个美丽的东方国家充满了好感!在他整个指挥生涯中曾先后11次到日本访问演出!其中有9次是自己带着像维也纳爱乐和柏林爱乐乐团这样的世界一流演奏团体。从最早的1957年率维也纳爱乐乐团访问日本到他生命的最晚年1988年在东京的最后演奏会时隔了三十年。要知道日本是一个保守传统的国家,尤其是在古典音乐表演艺术方面。日本听众和评论家推祟的是像托斯卡尼尼、富特文格勒和克伦帕勒这种指挥风格的演奏。并在他们的头衔上冠以巨匠的字样。而卡拉扬当时只能被称为名手之类的。可见卡拉扬并非是一到日本就被认可的,有一次他去日本开音乐会,他的自弹自挥的巴赫第三号勃兰登堡协奏曲演完竟然无人鼓掌,第二天报刊上恶评如潮、著名评论家在论评卡拉扬的指挥时用了表面化、程式化、没有进入到作曲家的内心世界等评语!但卡拉扬对待艺术的态度是极其严肃的,在他其后的访问日本演出使的日本的评论慢慢的转变了,听众和评论家的风向开始变化了,从批评苛求转为一味赞美!我想卡拉扬这个唯意志论者不可能去使自己的艺术表演去迎合听众,只能是他用强大的意志贯穿于音乐作品中去征服观众。在卡拉扬的晚年,日本人开出了最高的价码、最高的礼遇去诱使卡拉扬访问演出!这三张唱片分别取之1988年5月2日、5月4日、5月5日在东京三得利音乐厅的实况演出录音!当年这几场音乐会的票价最低是500美金!人们明白在历经多次脊椎手术的卡拉扬大限将至,一位教授对他的学生们说:你们要永远记住这种声音,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即将消失,再也无法重现! 第一张唱片的内容是莫扎特的第29交响曲和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卡拉扬在解读那首莫扎特第29交响曲时,和通常我们在唱片中听到是完全不一样的,卡拉扬用简单直接的手法,把这首看似简单的交响曲表现的音调如歌,那些美妙的旋律直接由卡拉扬心中流出,流进听众心里那样,完全没有以往卡拉扬的莫扎特交响曲唱片里那种僵硬、华丽、不近人情的表述方式。我坚信晚年的卡拉扬是回归莫扎特的那种内心欢乐的。而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则充满了巨大的热情。卡拉扬一生在录音室灌制过八次,这些唱片我都有,在没听这个东京现场前,我认为卡拉扬与英国的爱乐管弦乐团和与维也纳爱乐乐团的那次立体声数码录音为最佳。卡拉扬一生反复演奏、灌录柴可夫斯基的交响曲次数超过他的德奥同胞的交响曲!依我看是柴可夫斯基作品中那种管弦乐技法充满了色彩绚丽和奢华的表演、浪漫的热情和激情之间巨大的戏剧冲突深深吸引着卡拉扬,令他乐此不疲!我坚持认为卡拉扬棒下的柴可夫斯基交响曲胜过穆拉文斯基的,老穆的那些突然炸响的铜管令我心脏病发作!经过反复聆听,东京的这个录音对表现即将来临的死亡、作曲家的心境是超一流的、与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死与变形》中的死亡描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柴可夫斯基生平资料集合

俄罗斯天才音乐家柴可夫斯基 1840年5月7日,才华横溢的俄国作曲家彼得.依里奇.柴可夫斯基出生于乌拉尔山脉附近的一个定居点。首次记录柴可夫斯基涉足音乐的是1844年的一封信,其中提到他帮助母亲创作了一首歌《妈妈在彼得堡》。小时候,他就有机会一直在家里听他母亲唱民歌、流行咏叹调和浪漫曲,还能听到管风琴演奏的乐曲,其中就有莫扎特的《唐.爵凡尼》(莫扎特是柴可夫斯基毕生最爱戴的作曲家),这一切在柴可夫斯基幼小的心灵中早早的播下了音乐的种子。 柴可夫斯基5岁起学习钢琴,1848年赴圣彼得堡上寄宿学校,但他的钢琴课并未停止。1850年—1859年,他就读于法律学校,在校期间,他在由盖利.罗玛科执导的合唱团帮忙,师从鲁道尔夫.肯蒂居学钢琴,并向肯蒂居的哥哥学习和声。毕业后,柴可夫斯基被分配到司法部,但他仍然忘不了音乐。1861年,俄国音乐协会赞助开办了一个音乐讲习班,柴可夫斯基在讲习班任教。一年后,他辞去了在司法部的工作,就读于刚刚成立的圣彼得音乐学院。在安东.鲁宾斯坦和赞瑞巴的指导下,柴可夫斯基废寝忘食的钻研学习,1865年12月毕业时,以一曲根据席勒的作品改编的清唱剧而荣获银质奖章。 应尼古拉.鲁宾斯坦之邀,柴可夫斯基到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在音乐学院的11年中,他创作了《第一钢琴协奏曲》(1875年)、芭蕾剧《天鹅湖》(1876年)。4部歌剧、3部交响曲及众多篇幅较短的作品。他还与民族主义作曲家的“强力五人集团”(尤其是跟其中的巴拉基列夫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建立了密切联系。批评家弗拉基米尔.斯塔索夫称柴可夫斯基为“强力集团里的第六号成员”。 1875年,柴可夫斯基的精神出了问题,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疗养才算康复,但病根未断。 1877年7月,柴可夫斯基与米廖科娃的婚姻出现了危机,这次危机几乎把他送上自杀的绝路。在一片吵吵闹闹之中柴可夫斯基逃离了莫斯科,他妻子在1878年5月同意分居(他们一直没有离婚),但柴可夫斯基在这之前仍完成了3部杰作—《第四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以及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危机期间,他大病一场,幸亏梅克夫人每年向柴可夫斯基提供6000卢布(直至1890年),使他在1878年辞去教职后得以生活无虞。 柴可夫斯基与梅克夫人之间的友情被后人传为佳话,据说他俩几乎从来没有

柴可夫斯基音乐理解

一柴科夫斯基与贝多芬交响曲的不同之处 1.生活背景的不同:贝多芬生活在 柴可夫斯基生活在沙皇亚历山大 2. 速度的不同:贝多芬交响乐的主部与副部速度统一 柴可夫斯基交响乐的主部与副部有速度上的对比(快板慢板) 3.配器手法的不同:贝多芬交响乐大量运用铜管乐器,声音坚定有力 柴可夫斯基交响乐则大量运用弦乐乐器,通过用配器的变化来表示人内心情感的微妙变化 4.旋律上的不同:贝多芬交响乐的旋律斗志昂扬,音区由低到高,具有战斗力 柴可夫斯基的交响乐音区由高到低,象征着走向死亡,走向灭亡 5内容上的不同:贝多芬交响乐大多表现革命时代人类意气风发的斗争精神 柴可夫斯基的交响乐大多揭示了黑暗统治下人们心里的体会,例如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的第一乐章6结构上的不同:贝多芬交响曲的主部和副部为同一个事物,只不过为事物的正反两方面 柴可夫斯基交响曲的主部和副部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分为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 贝多芬交响曲一般是传统上的1、2、3、4、乐章 柴可夫斯基交响曲则在第二乐章使用五拍子圆舞曲而不是抒情的慢板乐章 在第三乐章用诙谐曲加上凯旋胜利的场面(一般出现在第四乐章)

二对柴可夫斯基音乐的理解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这位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我是最喜欢的旋律大师。他的作品旋律优美,清晰而感人并敢于打破传统,不禁锢在传统的作曲结构中,重视向民族音乐学习。柴科夫斯基的创作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下半叶处在腐朽的沙皇专制制度下,俄国知识分子对光明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苦闷压抑的感受。柴可夫斯基的音乐给我的感觉总是优美中带着伤感,这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关系。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有两个最鲜明的特征,一个是深刻的抒情性,一个是强烈的戏剧性。他的第六交响曲《悲怆》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和完整的表达自己美学观,充分的体现出他的音乐的两大特征。以《悲怆》为例,来总结柴可夫斯基音乐的共性。 第一乐章:呈示部 主部主题奠定出焦虑不安的基调,表现人们在呻吟,在抗击。速度上属于快板。 副部主题使用弦乐加上弱音器(在柴可夫斯基的交响曲中他大多都偏爱弦乐,用配器的变化来变现人物内心的微妙变化),具有朦胧色彩。属于慢板。表现把人要带到理想世界,同时还带有着音乐的伤痛。在反复时,去掉弱音器,显得更加真是。 展开部 重现主题:主部主题又急速展开 安息日主题:属于教堂音乐,暗示着死亡的象征 第一个高潮出现:弦乐和管乐如两种力量进行搏斗。这段旋律的音区由高到低,暗示灾难性 再现部 在再现部直接再现副部主题,又形成了现实与理想的强烈对比,希望把梦幻变为现实。尾声部分的音乐表现出寂静与安宁 第二乐章:柴可夫斯基打破常规,出乎意料的运用了五拍子的圆舞曲,并不象其他交响曲的第二乐章使用慢板,这样使得是旋律具有歌唱性。 第三乐章:诙谐曲+凯旋胜利的场面这种结构,一般凯旋胜利的场面只有在第四乐章才出现。他这样做的目的是加强他一生当中的悲剧性。同时这时他的创作也达到了人生的顶峰,达到高潮。 第四乐章:采用简单三段体的结构,速度缓慢,音阶小2度下行,叹息的旋律。描写了他人生一生的悲剧。但中间段也流露出对于幸福的一丝渴求,回忆。最后一段表现出他对光明的热切追求,转为从容不迫的倾诉,达到高潮之后在线主题。 柴可夫斯基交响曲的主部旋律都十分的鲜明,音调亲切自然,感情色彩浓郁,是发自内心的倾诉和表白,这样也最能激起听众心灵的共鸣。在戏剧性的对比处,把自己对时代、社会和人们内心世界的种种矛盾冲突的深刻体验,通过音乐上的对比表现出来。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和《天鹅湖》等作品都表现了他对世界和婚姻的失望。例如在《天鹅湖》开始阶段,使用轻盈的小提琴和流畅的竖琴声似在表现波光粼粼的湖水。如泣如诉的双簧管奏出主题,悲剧气氛随着代表巫师形象的圆号的戏剧性介入得到加强。可以说柴可夫斯基的交响曲内容深刻,旋律优美,更重要的是他对配器合理

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

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

柴可夫斯基一生共创作了六部交响曲(第七部“生命”未完成)。作为‘第四”、‘第五”、‘第六《悲枪》”被称为柴可夫斯基的‘悲剧三部曲”。《悲怆》是柴可夫斯基悲剧三部曲的最后一幕,被认为是柴可夫斯基一生总结性的代表作品,也是他交响曲成就的最高体现。 本曲大概在1893年八月末至九月间完成。在1890年老柴与他的神秘朋友,精神恋人梅克夫人中断了保持十三年之久的通信之后就全身心的着手写【第六交响曲】;关于这部交响曲最初的构思主旨,柴可夫斯基说:‘第一乐章是激情、满怀信心、渴望育所作为;第二乐章是爱情;第三乐章是失望;第四乐章以生命的熄灭来结束。”这些最初的构思虽然未能在第六交响曲中完全实现,但确实成为作者创作此曲的思想基础。柴可夫斯基本人非常喜爱这部作品,说自己“将整个心灵都放进这部交响曲了......”并说:“在这一生中,我从来也不曾感到这样满意、这样骄傲和这样幸福!因为我知道自己写成的确实是一部好作品。”“我肯定地认为它是我所有作品中最好的,特别是‘最真诚的’一部。”柴可夫斯基曾想将第六交响曲命名为《标题》、《悲剧》,但总感到不满意。当柴可夫斯基的弟弟莫杰斯卡建议用《悲怆》来命名时,柴可夫斯基兴奋异常,连声说“好极了’并立即将《悲怆》写在总谱的封面上。 【悲怆】交响曲由柴可夫斯基亲自指挥首演,仅仅几天后,柴可夫斯基毫无征兆地突然重病而溘然长逝。他的死因己成为一个困扰乐迷的待解之谜。本曲终成为柴科夫斯基的“天鹅之歌”。 本交响曲旨在描写人生的恐怖、绝望、失败、灭亡等,充满了悲

2.维也纳爱乐乐团、卡拉扬指挥(DG 415 095-2),日本《唱片艺术》评为最佳名曲。 3.苏联国家交响乐团、普列特诺夫指挥(VIRGION VC 791487),《企鹅唱片指南》评为三星花名片。 4. 奥斯陆爱乐乐团,发行日期(Release):1988年发行公司(Product):CHANDOS企鹅三星带花。(我比较喜欢这个版本,卡拉杨的很烂) 附:柴可夫斯基作品全部目录 1)舞台作品:歌剧十一部,包括《铁匠瓦库拉》,(1876;修订后改名《女靴》,1887;出版时改为《奥克桑内随想曲》),《叶甫盖尼·奥涅金》(1879),《奥尔良的少女》(1881),《马捷帕》(1884),《女巫》(1887),《黑桃皇后》(1890),《约兰达》(1892);芭蕾舞剧三部:《天鹅湖》(1876),《睡美人》(1889),《胡杉夹子》(1891—1892);戏剧配乐《雪姑娘》(1873)和《哈姆雷特》(1891); (2)管弦乐曲:交响曲六部(第四,1877;第五,1888;第六,1893);《曼弗雷德交响曲》(1885);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1869;定

浅谈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的艺术特征

浅谈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的艺术特征 摘要:船歌是由贡多拉一种平底狭长的轻舟船工所唱的歌曲,在十八世纪的末期,很多的作曲家开始根据“船歌”风格长作出了声乐曲和器乐曲两种。在船歌发展的漫长历史中,人们最熟悉的船歌应该是《六月船歌》。本文从这首曲子的背景、音乐风格以及曲式结构这三方面进行论述。知道歌曲的创作背景就能够知道作品的源头,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创作动机,作者就能够创作出不同风格的作品,所以对于《六月船歌》的研究,首先要对创作背景进行研究。然而在音乐创作的风格包含了节奏、旋律、艺术特征等等,在节奏方面船歌通常是一种6/8拍或是12/8拍的乐曲,伴奏节奏型模仿船身均匀摇摆和摇桨的动作而富有旋律,而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则按照俄罗斯民族风格,重新处理了船歌题材,没有采用6/8拍子,而是用从强拍到弱拍一摇一摆平稳的4/4拍子的节奏,来变现俄罗斯自己的平底船均匀划分的节奏,同样体现了轻舟荡漾的意境。文章的最后将会对《六月船歌》的曲式特点进行论述。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艺术特征; 引言 柴科夫斯基把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与俄罗斯音乐传统相结合,在钢琴创作中表现出浪漫主义的诗情画意和浓郁的抒情气息,内涵深刻,深的人们的喜爱。在外国艺术的歌曲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作曲都各自作出十分突出的贡献,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经典之作。柴可夫斯基这位伟大的作曲家创作的《六月船歌》由于启动人的旋律,优美的意境,独特的风格和民族特色等这些魅力,是的这首乐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和追捧。本文通过对《六月船歌》的作品背景、音乐风格、曲式结构这三个方面的研究使本人对这首曲子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更多的知道每首曲子都拥有独具一格的魅力,因此在接触乐曲之前应该从各个方面读懂理解它,并用作曲家的心境去演绎乐曲,是其在广度、深度、高度上都进入了一个人生诗化哲学的境界。 1、柴可夫斯基简介 柴可夫斯基(1840 - 1893)是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他出生在俄国维亚特斯基省的一个贵族家庭,10岁在彼得堡法律学校读书时,便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23岁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毕业后到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1877年,他辞去音乐学院的教授职务,在梅克夫人的资助下,从事专业音乐创作,很多优秀作品便是这时期所作的。 1893年10月28日,柴可夫斯基在彼得堡亲自指挥演出他的代表作品《第六交响曲》,9天后便离开了人世。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繁多,体裁广泛,仅大型作品就有:10部歌剧,以《叶

世界十大著名交响乐修订稿

世界十大著名交响乐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世界十大着名交响乐:? 1.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 2.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 3.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 4.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 5.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 6.莫扎特g小调第40号“维特”? 7.海顿第94交响曲“惊愕”? 8.贝多芬第七交响曲? 9.勃拉姆斯D大调第2交响曲? 10.莫扎特c大调第41号“朱庇特”? 另:一百首世界着名交响乐,进行曲:? <<西班牙斗牛曲>> 乔治比才? <<罗米欧与朱丽叶>> 普罗笠菲耶夫? <<刀马舞曲>> 哈恰图良? <<结婚进行曲>>瓦格纳门德尔松? <<匈牙利舞曲5号>> 勃拉姆斯? <<小星星变奏曲>> 莫扎特? <<即兴幻想曲>> 肖邦 《加沃特进行曲》戈赛克? 《幽默曲》德沃夏克? 《致新大陆》德沃夏克? 《凯旋进行曲》威尔第? 《皇帝进行曲》小约翰.斯特劳斯? 《巴丁小夜曲》加布里埃尔·玛利? 《波契里尼小步舞曲》波契里尼? 《波莱罗舞曲》拉威尔? 《勃兰登堡协奏曲》巴赫? 《康康舞》奥芬巴赫? 《威风堂进行曲》埃尔加? 《教皇进行曲》巴赫.古诺? <<星条旗进行曲>> 索萨? <<维也纳之夜进行曲>> 小约翰.斯特劳斯? <<波斯进行曲>> 史特劳斯? <<轻骑兵进行曲>> 苏佩? <<豪华列车波尔卡进行曲>> 老约翰.施特劳斯?

<<拨弦波尔卡进行曲>> 老约翰.施特劳斯? <<吉格进行曲>> 约翰·帕赫贝尔? <<维也纳森林进行曲>> 小约翰.斯特劳斯? <<叶塞尼亚主题曲>> 塞尔肖? <<我的太阳>> 卡普阿? <<少女的祈祷>> 芭达捷芙斯卡? 《仲夏之夜》门德尔松? 《乘着歌声的翅膀》门德尔松? 《梦幻曲》舒曼?? 《爱的浪漫曲》耶佩斯? 《大黄蜂飞行》林姆斯基/高沙科夫? 《玩具兵进行曲》舒伯特? 《卡伐蒂娜》斯坦尼.麦尔斯? 《单簧管小协奏曲》韦伯? 《杜鹃圆舞曲》圣桑? 《嘉禾舞曲》巴赫? 《幽默曲》德沃夏克? 《匈牙利狂想曲李斯特? 《爱的欢乐》克莱斯勒? 《秋日的私语》李斯特? 《曼陀林协奏曲》维瓦尔第?? 《安魂曲》莫扎特? 《爱的呼唤》? 《春之歌》门德尔松? 《小号即兴曲》克拉克? 《四季》威尔第? 《魔王》舒伯特? 《皇家烟火》韩德尔? 《卡门》比才? 《夜莺》迪里拜尔?? 《圣母颂》巴赫.古诺? 《水上音乐》韩德尔? 《三套车》俄罗斯民歌?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洛维约夫·谢多伊他? 《生日快乐》罗伯特·H·科尔曼?? 《天鹅湖》柴可夫斯基? 《少女的祈祷》芭达捷芙斯卡? 《斗牛士之歌》比才?

柴可夫斯基命途多舛的音乐天才(英汉对照)

柴可夫斯基:命途多舛的音乐天才 Yotr Ilyich Tchaikovsky was born to a fairly wealthy middle class family. His father, Ilya Petrovich married Alexandra and the two had two sons, Pyotr and Modest. Pyotr was a 1)precociouschild, having learned to read French and German by the age of six. A year later, he was writing French 2) verses. The family hired a 3) governess to keep watch over the children, and she often 4) referred to Tchaikovsky as the “5)porcelain child.” Tchaikovsky was very 6)sensitive to music and was placed into piano lessons at a young age. He would complain at night that the music in his head would not let him sleep.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出生于一个颇为富有的中产家庭。他的父亲伊利亚·彼得罗维奇娶了亚历山德拉,两人育有两子——彼得和莫杰斯特。彼得是一个早熟的孩子,六岁时就能够读法语和德语。一年后,他已经可以用法语写诗。家里请了一位家庭教师看管孩子,她常常称柴可夫斯基为“瓷器做的孩子”。柴可夫斯基对音乐十分敏感,小小年纪就被安排去上钢琴课。他常在晚上抱怨说脑中的音乐让他无法入睡。 When Tchaikovsky was ten years old, his family 7) enrolled him into the School of 8) Jurisprudence for a career in 9) civil service, not fully 10) comprehending his remarkablemusical talent. Because the minimum acceptance age was 12, he was sent to 11) boarding school. After turning 12, he entered into the senior classes at the school. Apart from singing in 12)choir, he did not seriously study music. It wasn’t until after he graduated in 1859 that h e began to study music. In 1862, Tchaikovsky began taking classes with Nikolai Zaremba at the St. Petersburg 13)Conservatory. In 1863, Tchaikovsky quit his job as clerk at the Ministry of Justice. 在柴可夫斯基十岁那年,家人将他送到法学院学习,以便日后从事公务员的工作——他们没有意识到他的音乐天赋有多惊人。由于入读的最小年龄是12岁,于是他被送到寄宿学校。满12岁后,他进入了学校的高年班。除了在唱诗班唱歌以外,他没有进行正规的音乐学习。在1859年毕业后,他才开始学习音乐。1862年起,柴可夫斯基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跟随尼古拉?扎连芭学习。1863年,柴可夫斯基辞去了在司法部的书记工作。 After quitting his job, Tchaikovsky devoted his life to music. Under the 14) mentorship of Anton Rubinstein (director of the conservatory), Tchaikovsky went through the conservatory’s 15)curriculum.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分析1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分析 彼德?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是著名的俄罗斯作曲家。《第六交响曲》又名《悲怆交响曲》 , 是柴可夫斯基最后的一部交响曲, 是反映他的世界观和艺术成就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这部作品最初的草稿拟题为“生活”,他对这个标题所写的注释为: “青春、爱情、沸腾的工作, 困难的克服和尾声——死。《第六交响曲》固然叫“悲怆交响曲“ , 也有一个悲剧性的结尾和主题, 但是, 整个交响曲的思想内容却不是悲剧性的, 也 不是把悲剧做为主要思想来阐述的。主要的思想是积极的、向上的、充满斗争的; 充满对未来、对理想、对幸福的无限向往和追求。这种思想内容在布局、音乐的发展等方面, 完全可以看到。 第一乐章 ( 1) 引子。旋律由大管演奏.第二乐句, 旋律逐渐上升, 使乐思复杂化, 和弦外音的不协和性带来了戏剧性的不安定。音乐材料是主部第一主题的变奏, 很好地为呈示部的出现做了准备。结束在属六和弦上。 ( 2) 主部。主题的调性是开放的, 有连续的离调和转调。在第二部分中, 已经具有了展开性, 经过变奏, 结构 加长, 使这个二部曲式具有三部特点。开始的动机的个性是强烈的, 表现出顽强的斗争性, 短小干脆, 第二个动机将斗争深入 了一步。接着综合两个动机的乐节, 同音反复的音阶下行好象表

现了斗争的一次回合, 强拍的减七和弦, 造成紧张、动荡不安。后半拍的伴奏音型带来了巨大的动力性。b段的对比: #c小调上出现的新材料, 把斗争进一步明朗化, 有了展开性的发展, 使主部音乐上升到高潮, 表现了作曲家旺盛的斗争精神 ( 3) 连接部。主部的最后乐句, 不安定的动机运动到低音区, 去掉了休止符, 减慢了速度, 把斗争暂时告一段落。接着中提琴、单簧管的上升的独奏乐句, 把音停在副部主题的第一个音上。 ( 4) 副部。高度的抒情性和优美的歌唱性和主部形成鲜明的对比。主题由单三部曲式构成, 具有方整性和收拢性, 再现段 非常匀称地平衡了整个副部。 a 段主题运用五声音阶,安静、深情。b段和a段进行了重叠, 衔接紧密而自然, 各种木管乐器交替演奏旋律, 流畅而略带急促, 表现了奔放的热情。中间的对比段落, 平稳的级进的先现音, 同音和弦的不断运动十分平稳, 和前面对比, 有着静中动的特点。乐段最后一个乐句, 平静、温暖, 还带有祝愿和祈祷上天的情绪。a 段的再现, 弦乐组加上弱音器, 音色朦胧, 使主题完全进入幻想和沉思的意境, 三连音的背景带来激动的因素。第三乐句转向了极度的兴奋。再现后, 又回到宁静的沉思中。这里同时也渗入了悲剧性的色彩与音调。一个不分乐句的段落把这一心理状态转入到复杂的思索之中。 ( 5) 结束部。音乐材料来自副部, 音色柔弱, 把乐思引入到静

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赏析

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赏析[摘要]柴科夫斯基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音乐家,其作品有序曲、交响 曲、歌剧、芭蕾音乐等多种题材,他的第六交响曲《悲怆》是他的代表作,作品 中尽显他的自传性的悲剧特点,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经典之作。本 文通过对第六交响曲《悲怆》的创作背景、音乐分析、总体评价三个方面进行 详细分析,使我们对该作品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关键词]柴科夫斯基悲怆交响曲音乐分析悲剧特点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是俄国作曲家,1840年生于俄罗斯一个工程师家 庭,他幼年便已显出钢琴即兴演奏的天分,1848年,全家搬到圣彼得堡,开始学习 钢琴和作曲,后又被送到一家严格的法律学校去读书,毕业后在司法部工作,然而 他本人却并不喜欢这个职业。1862年入彼得堡音乐学院从安东*鲁宾斯坦学习 作曲,后赴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1877-1890年获得梅克夫人资助,摆脱繁重的 教学工作,专心从事创作。在这段时期里,柴可夫斯基四处旅游并巡回演出并交 往了很多像格里格、勃拉姆斯等优秀的作曲家。他勤奋的工作,在音乐的各种题 材上都大显身手,创作出极其优秀的作品,《天鹅湖》、《胡桃夹子》、《叶甫 根尼奥涅金》、《1812序曲》、《第六交响曲》等优秀作品都成为传世之作。 但在柴可夫斯基一生的众多作品中,《第六“悲怆”交响曲》被人们认为是他的 代表之作。作品中充满了自传式的悲剧特点,成为十九世纪末叶交响乐创作的高 峰,很值得人们赏析和学习。 柴可夫斯基的最后三部戏剧性交响曲(《第四交响曲》到《第六交响曲》),由于思想内容和情绪氛围彼此相近,时常被总称为悲剧三部曲。这三部作品在揭示人的精神悲剧以及个人同遭遇现实之间的尖锐矛盾方面,都达到了真正的哲学深度,其中每一部作品分别反映出悲剧发展的不同阶段;《第四交响曲》可以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