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临床药物治疗
牵正散加减治疗三叉神经痛27例

牵正散加减治疗三叉神经痛27例(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三叉神经痛;牵正散2003年至2008年用牵正散加减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27例,同时用西药对照组观察,疗效满意。
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诊断患者多见于中老年人,40岁以上者占70%~80%,女多于男,约(2~3)∶1,疼痛限于三叉神经分布区一支或二支,以二、三支最多见,三支同时受累者罕见,大多为单侧。
通常无先兆,开始和停止都很突然,间歇期可完全正常。
发作表现为电击样、针刺样、刀割样或撕裂样的剧烈疼痛,为时短暂,每次数秒至1~2 min。
疼痛以面颊、上下颌及舌部最为明显;口角、鼻翼、颊部和舌部为敏感区,轻触即可诱发,称为扳机点。
诱发第二支疼痛发作多因碰及触发点,如洗脸、刷牙等。
诱发第三支发作多因咀嚼、呵欠和讲话等,以致患者不敢做这些动作,表现为面色憔悴,精神抑郁和情绪低落。
严重者有面部肌肉反射性抽搐,口角牵向患侧,病程可为周期性,每次发作期为数日、数周或数月不等,缓解期可数月至数年不等。
病程愈长发作愈频繁愈重,很少自愈。
神经系统检测一般无阳性体征。
中医辨证要点:颜面潮红,遇冷尤甚,口干,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脉数。
1.2 一般资料 44例为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中药组)27例,男21例,女6例,年龄48~72岁,平均60岁,病程2个月~3年,平均1.7年。
对照组17例,男12例,女5例,年龄45~60岁,平均56.5岁。
病程1个月~2年,平均1.65年。
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和病情轻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治疗组:牵正散为主,药用全蝎6 g(研粉吞服),白附子10 g,天麻15 g,防风10 g,白芷10 g,细辛10 g,胆南星10 g,地龙10 g,川芎30 g,大黄10 g,石膏20 g。
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温服。
黛力新联合奥卡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

黛力新联合奥卡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疾病治疗中黛力新联合奥卡西平药物联合应用的临床疗效。
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自我院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共78例,选取时间为2019年7月-2020年7月,在患者疾病治疗中,临床应用常规奥卡西平药物治疗措施,将其中的39例患者归为对照组;将奥卡西平联合黛力新治疗方案用于观察组,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比较。
结果:观察组患者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后RNS评分、疼痛发作频率的比较中,各项指标显著优于另一组,组间数值差异性较大,符合统计学意义的评判标准(P<0.05)。
结论:在黛力新与奥卡西平药物联合应用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症改善情况显著,临床治疗有效率得到较大的提高,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黛力新;奥卡西平;疗效前言:在神经内科疾病治疗中,三叉神经痛属于较为常见的类型,患者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反复发作性疼痛是该病症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对患者的精神带来较大的折磨。
目前,该疾病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治疗中存在一定的难度。
为了改善患者的不良症状,缓解病症,临床一般采取药物的方式来进行控制。
如今,我国医疗事业在不断的发展,针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方案的研究更加深入。
为了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黛力新、奥卡西平等药物在临床得到应用。
为了解以上两种药物联合应用所发挥出的疗效,本次研究将以此为重点展开实验,希望能够为临床提供更多的参考意见。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选自我院收治的7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在患者疾病治疗中,根据药物治疗方案的不同应用,将其分组展开实验。
其中,应用单一奥卡西药物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共39例,包含男性22例,年龄在32岁以上,73岁以下,对应年龄平均值为(55.74±4.21)岁,患者的疼痛部位存在左侧神经痛、右侧神经痛和双侧神经痛三种类型;应用奥卡西平联合黛力新药物治疗方案的观察组患者共39例,男23例,年龄在33岁以上,74岁以下,对应年龄平均值为(57.48±4.82)岁,患者的神经疼痛部位存在以上几种类型。
三叉神经头痛怎么办

三叉神经头痛怎么办三叉神经痛这种疾病会发生在人体器官很多部位,但是人们最担心得了三叉神经痛的时候头会痛,我们都知道,头痛是人们最难以承受的一种疾病,三叉神经痛引起头痛的话,那么就是一个很烦恼的问题,三叉神经痛引起头痛的话就要赶紧治疗,也要及时吃药来缓解,不然头痛起来会觉得没有什么精神,那么如何来缓解这种三叉神经痛引起的头痛呢?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必须正规,当药物治疗无效或仅部分有效时,必须重新考虑诊断是否正确。
如果诊断正确、用药方法得当或药物毒副作用大,则可改用其他药;如多种药物治疗仍无效,方考虑非药物治疗。
(1)卡马西平:1962年Blom首先报道运用卡马西平治疗面部疼痛。
卡马西平是目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首选药物。
其机制是降低脊髓三叉神经核的神经元对刺激的反应。
初服200mg,1~2次/d,症状不能控制时,每天增加100mg,直至疼痛缓解或出现不良反应。
每天最大剂量为 1000~1600mg。
不良反应约见于30%的病例,某些为剂量依赖性,如:头晕、嗜睡、眼球震颤等;另一些为非剂量依赖性,如药物性肝炎、骨髓抑制、低钠血症、充血性心力衰竭、皮疹等,孕妇忌用。
周期性监测血象非常必要,开始2个月每周1次,以后每年4次。
剂量调整主要依靠临床症状的缓解程度和是否出现不良反应,血药浓度测定没有帮助。
(2)苯妥英钠:1942年Bergouignan首先运用苯妥英钠治疗面部疼痛。
其机制可能也是降低脊髓三叉神经核的神经元对刺激的反应。
目前仅用于复发或不能耐受卡马西平的病例,200~500mg/d。
与抗癫痫治疗不同,血药浓度与疼痛控制的效果不相关。
不良反应有皮疹、肝脏损害、骨髓抑制等。
(3)七叶莲:为木通科野木瓜属又名假荔枝的一种草药。
止痛疗效达60%左右。
口服,每次0.4g,4次/d。
无严重不良反应,少数可有口干、中上腹不适、食欲减退、轻微头昏等,停药后可恢复。
与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合用可提高疗效。
(4)巴氯芬:为氨酪酸(GABA)的衍生物。
卡马西平联合阿米替林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分析

卡马西平联合阿米替林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卡马西平联合阿米替林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
方法:纳入对象为本院2020年8月-2021年7月期间诊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共78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对患者分组,单纯采用卡马西平治疗患者为对照组,39例,采用卡马西平联合阿米替林治疗患者为观察组,39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间VAS评分变化情况。
结果:治疗后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94.87%VS79.49%),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在治疗1周和4周时,VAS评分均明显降低,且低于同阶段的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卡马西平联合阿米替林治疗,效果好,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提高整体治疗效果,值得推荐患者使用。
关键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卡马西平;阿米替林; VAS评分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在临床上十分常见,该疾病发病突然,疼痛剧烈,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需要及时进行有效治疗,以缓解患者的痛苦[1]。
本文选取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卡马西平联合阿米替林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详细见下文: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共选取患者78例,选取时间为2020年8月-2021年7月,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对患者分组,各39例。
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龄41-79岁,平均(59.45±8.44)岁;观察组:男性22例,女性17例,年龄42-78岁,平均(59.32±8.11)岁。
2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单纯采用卡马西平(上海复旦复华药业有限公司,H31021366)治疗,口服,初次剂量0.1g,每天2次,第二天后每隔一天增加剂量0.1-0.2g,维持每天剂量0.2-0.8g,每天2-3次。
三叉神经痛怎么办_三叉神经痛治疗方法

三叉神经痛怎么办_三叉神经痛治疗方法三叉神经痛怎么办?三叉神经痛的患者越来越多,在给患者带来痛苦的同时也给其家人带来诸多烦恼。
三叉神经痛怎么治疗哦?下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三叉神经痛治疗方法,希望对你有用!中枢性病因三叉神经痛的阵发性提示一种感觉性癫痫样的放电,放电部位可能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内或中枢其它部位。
三叉神经痛的突然发作、持续时间短暂、有扳机点、抗癫痫治疗有效、加之在疼痛发作时中脑处记录到局灶性癫痫样放电均支持中枢性病因学说。
但此学说难以解释临床所见的许多现象。
周围性病因即病因在半月节到桥脑之间的后根部分,文献报告多倾向于周围病变,有以下学说:①机械性压迫或牵拉三叉神经根,主要是临近的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
②动脉硬化引起三叉神经的供血不足。
③多发性硬化或自发性脱髓鞘疾病。
④家族性三叉神经痛。
多数临床资料表明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主要病因。
血管压迫学说血管压迫与三叉神经痛之间有肯定的关系,有或无三叉神经痛的同龄人血管接触有质和量的区别。
所谓压迫指血管在神经根上形成压迹或引起神经根扭曲变形。
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和舌咽神经痛是由于相应的颅神经在根部受到血管搏动性压迫所致,该区对搏动性和跨过性压迫特别敏感,而该区以外的周围神经轴因有雪旺氏细胞包裹不会发生微血管压迫,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延长会加重这个过程。
判断三叉神经痛的方法⑴有无痛间隙的发作性疼痛。
⑵无明确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⑶有扳机点。
⑷疼痛严格限制在三叉神经支配区域。
三叉神经痛需要与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和下列常见疾病进行鉴别: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常表现为三叉神经麻痹并持续性疼痛,常合并其它脑神经麻痹,可由多发性硬化、延髓空洞症和颅底肿瘤所致。
做头部CT和MRI可做出鉴别。
三叉神经痛经常误诊为牙痛,有的患者拔牙后仍痛才确诊。
一般牙痛呈持续性钝痛,多局限在牙龈部,进冷热食物可加重,局部和放射线检查有助鉴别。
非典型面痛多发生于忧郁和神经质的病人,疼痛模糊不定,通常为两侧,情绪是唯一加重的因素,面部无扳机点。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法技预防措施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法技预防措施三叉神经痛是比较多见的疾病,该疾病主要表现为骤发骤停,且是短暂的顽固性疼痛。
下面给大家分享三叉神经痛治疗预防方法吧。
药物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首选药物治疗。
早期、轻微的三叉神经痛可通过药物得到有效缓解。
但长期的、疼痛剧烈的患者靠药物难以获得有效的控制,并且药物的副作用大,需长期服用。
封闭治疗:将无水酒精或其它化学药物直接注入到三叉神经分支或半月神经节内,使之发生凝固性坏死,以阻断神经对痛的传导功能,从而获得止痛效果。
该方法治疗三叉神经痛收效迅速,但较容易复发。
伽玛刀治疗:以伽玛射线聚焦在三叉神经根部给予一定时间、一定剂量,使神经变性坏死,传导障碍而止痛。
此方法治疗三叉神经痛无任何痛苦,风险小,但医疗费昂贵。
另外,早期效果不确切,常在半年后才逐显效。
三叉神经痛的疼痛规律三叉神经痛的发作常无预兆,而疼痛发作一般有规律。
每次疼痛发作时间由仅持续数秒到1~2分钟骤然停止。
初期起病时发作次数较少,间歇期亦长,数分钟、数小时不等,随病情发展,发作逐渐频繁,间歇期逐渐缩短,疼痛亦逐渐加重而剧烈。
夜晚疼痛发作减少。
间歇期无任何不适;5、诱发因素:说话、吃饭、洗脸、剃须、刷牙以及风吹等均可诱发疼痛发作,以致病人精神萎靡不振,行动谨小慎微,甚至不敢洗脸、刷牙、进食,说话也小心,惟恐引起发作。
预防三叉神经痛需要预防动脉硬化:中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还要积极预防动脉硬化的发生,因为高血脂还有高血压有时都会对神经造成压迫,导致三叉神经痛会发作。
预防三叉神经痛一定要注意饮食清淡:三叉神经痛患者夏季的时候吃一些有营养且清淡的食物,不要吸烟或是喝酒,因为吸烟和喝酒可能会导致血管扩张,从而压迫神经的根部而诱发疼痛的剧烈发作。
预防三叉神经痛要注意避免感染:夏季病毒和细菌比较活跃,一旦感染,会对神经产生不良的刺激,从而诱发三叉神经痛,所以三叉神经痛患者要讲究卫生,防止出现口腔或是鼻腔以及颜面部的感染。
预防三叉神经痛要注意避免冷风直吹面部:夏季炎热时开空调或风扇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但是三叉神经痛患者要避免直吹面部,以免诱发疼痛或着凉感冒。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复方倍他米松局部注射治疗的临床观察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复方倍他米松局部注射治疗的临床观察王延秀;田玉科;关善辉;李晓光【摘要】目的评价复方倍他米松神经干注射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2%利多卡因加维生素B12,治疗组采用复方倍他米松,根据疼痛范围行相应神经支局部注射.治疗后1、2、3个月内定期复诊,随访时间3年,观察、比较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100%和83.33%,3年内复发率分别为20.00%和60.00%,平均复发时间分别为23个月和12个月,以上3项指标两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均无明显感觉降低.结论复方倍他米松局部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方法简单,有效率高于传统方法,复发率低,无明显毒副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期刊名称】《泰山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31)001【总页数】3页(P23-25)【关键词】三叉神经痛;复方倍他米松;药物治疗;神经干注射【作者】王延秀;田玉科;关善辉;李晓光【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湖北,武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湖北,武汉,430030;泰山医学院附属泰山医院,山东,泰安,271000;泰山医学院附属泰山医院,山东,泰安,27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59.2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头面部最常见的慢性疼痛性疾病,现临床上难以完全治愈。
多发于老年人,以反复发作的剧烈疼痛为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因尚不明确,临床治疗方法很多,但都存在疼痛缓解时间短、复发率高的问题。
近年来,我们应用具有长效抗炎效果的复方倍他米松行局部神经干注射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取得了较好的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60例,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已排除颅内及颌面部器质性病变,排除牙源性病变所致疼痛。
普瑞巴林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

·药物与临床·普瑞巴林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陈泰山(达州市中心医院 神经外科,四川 达州 635000)0 引言选择本院在2016年12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72例临床资料作为研究指标,分析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普瑞巴林治疗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在2016年12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72例,将72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36例与对照组36例,对照组接受卡马西平治疗,研究组开展普瑞巴林治疗。
纳入标准: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符合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诊断标准;经影像学检查未发现继发病变;局部出现扳机点,病程超过3个月[1]。
排除标准:排除采用其他药物治疗的患者;排除围生期女性;排除合并其他脏器疾病的患者;排除存在药物过敏史的患者;排除临床资料不完整的患者[2]。
研究组最长病程为81d,最短病程为8d,中位病程为(42.5±1.7)d;最大年龄为70岁,最小年龄24岁,平均(49.6±2.3)岁;男性20例,女性16例;对照组最长病程为80d,最短病程为9d,平均(43.5±1.7)d;最大年龄为72岁,最小年龄24岁,平均(48.6±2.3)岁;男性21例,女性15例。
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比对中无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卡马西平(国药准字H11022279;C14202068108)治疗初始剂量为200-400 mg/d,按照患者实际情况或遵循医嘱调整剂量,每天3-4次,一次200 mg,之后可调整剂量,减少服用剂量,可维持在初始剂量。
研究组开展普瑞巴林(国药准字J20160021;B14201849429)治疗,持续使用7 d,一日两次,一次75 mg;第2周用量为一日两次,一次150 mg;第3-4周初始剂量为150 mg,一日两次,若患者疼痛情况未改善可增加至300 m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叉神经痛临床药物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阿霉素外周神经分支注射治疗原发性三叉
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对61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外周神
经分支注射阿霉素治疗,3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随访到61例,
其中 55例疼痛缓解,疼痛缓解率为 90%。结论:阿霉素外周神经
分支注射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刨伤小、并发症少,可反复注射,
效果可靠。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阿霉素
【中图分类号】r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3-0216-01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以面部三叉神经分布
区域内反复发作性触电样短暂而剧烈疼痛为临床特征,是口腔疾病
中较常见的一种神经痛,由于其剧烈的颜面疼痛而严重影响患者的
生活质量,常用卡马西平等药物、半月神经节射频温控热凝术,三
叉神经周围支切断撕脱术,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等治疗。我院自
1998年 1月至 2010年7月应用阿霉素注射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61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三叉神经疼痛的部位不同,不同年龄及身体状况,分
别选择切开暴露责任神经干直视下注射1%阿霉素0.3~0.5ml或在非
直视下在责任神经干注射1%阿霉素0.3~0.5ml。
2 临床资料
三叉神经痛患者61例为单支根性疼痛或双根性疼痛,其中男性
30例,女性 31例,年龄35~89岁,病程 3个月~20年,其中第1
支单根疼痛 3例,ⅱ支单根疼痛 25例,ⅲ支单根疼痛 18例,ⅱ
与ⅲ均疼痛15例。ct或mri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三叉神经
痛。
3 疗效评价
采用门诊复诊或电话随访方式,疼痛强度评分采用数字评价量
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或视觉类比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记录,疼痛程度用0到10表示,0表示无痛,
10 表示最痛,分别记录神经毁损后 3个月疼痛强度。疼痛缓解度
由门诊医生和患者共同评价并记录:0度,未缓解;1度,轻度缓
解(疼痛程度减轻约 1/4);2度,中度缓解(疼痛程度减轻约 1/
2);3度,明显缓解(疼痛程度减轻约 3/4以上);4度,完全缓解
(疼痛消失)。镇痛效果评价:显效率为完全缓解率 +明显缓解率;
无效率为未缓解率 +轻度缓解率。
4 结果
随访到61例,其中 55例疼痛缓解,疼痛缓解率为 90%。结论:
阿霉素外周神经分支注射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刨伤小、并发症
少,可反复注射,效果可靠。
5 讨论
5.1 阿霉素属于蒽环类抗肿瘤药物,它能嵌入细胞的dna碱基
对之间,引起 dna链的断裂,从而干扰dna复制,抑制 rna合成,
同时产生的自由基与细加胞膜的磷脂结合后可抑制线粒体氧化酶
atp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胞代谢[1~3]。阿霉素具有轴浆逆流特性,可
由外周神经干或神经末梢经轴突逆行向上转运到三叉神经节细胞
内,使感觉神经元发生永久性毁损。利用阿霉素的轴浆逆流运输特
性和细胞毒性作用可选择性地破坏三叉神经节细胞以治疗三叉神
经痛在临床上已经取得较可靠的效果。
5.2 手术切开暴露三叉神经干能准确在神经干内注射阿霉素,
但如果患者身体原因不能行手术治疗,可以在非直视下注射阿霉
素,非直视下一般都能注射到神经干周围达到治疗目的。
如果一次治疗无效,可反复注射。
5.3 阿霉素作用于神经细胞时,并不立即引起细胞死亡。三叉
神经周围支注射阿霉素后,由于阿霉素的延迟作用,感觉神经元在
1周内经历亚急性变性,导致脑干三叉神经感觉核支配区的初级传
入神经纤维变性。所以,临床应用阿霉素治疗三叉神经痛等疾病时,
在排除局部药物刺激所致疼痛外,注射后的疼痛不应一概认为是治
疗无效的表现。药物起效本身就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待神经细胞死
亡后才可完全止痛。
5.4 但阿霉素静脉给药后产生的不可逆性心肌毒性,但用阿霉
素治疗三叉神经痛用量较少对心肌毒性也较少。由于阿霉素对组织
刺激较大,注射后常引起局部组织肿胀,因此在注射阿霉素时最好
同时注射地塞米松以防局部过于肿胀。
5.5 肌内注射阿霉素可能产生双重效应。由于阿霉素同时具有
肌细胞毒性和神经毒性。所以阿霉素达到一定浓度后既可在局部破
坏肌纤维,又可逆行运输至发出支配神经的神经元胞体,导致运动
神经元变性。因此在非直视下注射阿霉素时一定不能注射到肌肉
内。
参考文献
[1] gutteridge jm.lipid peroxidation and possible
hydroxyl radical for marion stimulated by the seif-reduction
of a doxorubicin-iron(ⅲ) complex.biochem phalmacol,1984,
33(11):1725-1728
[2] davis hl,davis te.daunorbicin and adriamycin in cancer
treatment:ananalysis of their roles and limitions.can cer
treat rep.1979,63(5):809-815
[3] monti e,prosperi e,supino r,et a1.free
radical-dependent dna lesions are involved in the delayed
cardiotoxicity induced by adriamycin in the rat.anticancer
res,1995,15:193-197
作者单位:641000 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