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语词汇史研究的一点思考

关于汉语词汇史研究的一点思考
关于汉语词汇史研究的一点思考

***在汉语史诸部门中,词汇史向来比较落后,而中古(晚汉—隋)时期汉语词汇史的研究尤为薄弱。〔1〕近二十年来,经过郭在贻等先生的大力倡导和身体力行,中古词汇研究已经由冷落而繁荣,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专著如林,各擅胜场,单篇文章多至难以胜数。这些成果是应当充分肯定的,它们对古籍整理、辞书编纂等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也为建立汉语词汇史积累了许多有用的材料。但是,这些论著大多偏重疑难词语的考释,研究的对象集中在从张相到郭在贻一贯强调的“字面生涩而义晦”和“字面普通而义别”的这两类词。也就是说,主要还是训诂学的研究,是传统训诂学的延伸和扩展。至于作为语言词汇的核心的“常语”,向来是训诂学者认为可以存而不论或者无烦深究的。然而,要探明词汇发展的轨迹,特别是从上古汉语到近代汉语词汇的基本格局的过渡,即后者逐步形成的渐变过程,则常用词的衍变递嬗更加值得我们下工夫进行探讨。而这正是汉语史异于训诂学之处。因为不对常用词作史的研究,就无从窥见一个时期的词汇面貌,也无以阐明不同时期之间词汇的发展变化,无以为词汇史分期提供科学的依据。

训诂学与词汇史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训诂的目的是“明古”,训诂学的出发点是为了读古书——读懂古书或准确地理解古书。因此,那些不必解释就能理解无误的词语,对训诂学来说就没有多少研究价值。词汇史则颇异其趣,它的目的是为了阐明某一种语言的词汇的发展历史及其演变规律,而不是为了读古书,尽管不排除客观上会有这种功用。所以,在训诂学看来没有研究意义的词汇现象,从词汇史的立场去看可能恰恰是极为重要的问题。目前在语言学界还存在着一种模糊认识,有意无意地将训诂学和词汇史混为一谈,以为考释疑难词语和抉发新词新义就是词汇史研究的全部内容。这种认识对词汇史研究的开展是不利的。因此,我们想要强调的是,这两门学问各有其彼此不可替代的价值,由于研究目的不同,看问题的角度、所用的方法和材料等等都有所不同。在目前词汇史研究还很薄弱的情况下,有必要分清两者的关系,尤其是它们的区别。

早在四十年代王力先生就撰文指出:“古语的死亡,大约有四种原因:……第二是今字替代了古字。例如‘怕’字替代了‘惧’,‘绔’字替代了‘kūn@①’。第三是同义的两字竞争,结果是甲字战胜了乙字。例如‘狗’战胜了‘犬’,‘猪’战胜了‘豕’。第四是由综合变为分析,即由一个字变为几个字。例如由‘渔’变为‘打鱼’,由‘汲’变为‘打水’,由‘驹’变为‘小马’,由‘犊’变为‘小牛’。”〔2〕又说:“无论怎样‘俗’的一个字,只要它在社会上占了势力,也值得我们追求它的历史。例如‘松紧’

的‘松’字和‘大腿’的‘腿’字,《说文》里没有,因此,一般以《说文》为根据的训诂学著作也就不肯收它(例如《说文通训定声》)。我们现在要追究,像这一类在现代汉语里占重要地位的字,它是什么时候产生的。至于‘脖子’的‘脖’,‘膀子’的‘膀’,比‘松’字的时代恐怕更晚,但是我们也应该追究它的来源。总之,我们对于每一个语义,都应该研究它在何时产生,何时死亡。虽然古今书籍有限,不能十分确定某一个语义必系产生在它首次出现的书的著作年代,但至少我们可以断定它的出世不晚于某时期;关于它的死亡,亦同此理。……我们必须打破小学为经学附庸的旧观念,然后新训诂学才真正成为语史学的一个部门。”〔3 〕王先生所说的“新训诂学”,实际上就是词汇史。后来他又在《汉语史稿》第四章“词汇的发展”中勾勒了若干组常用词变迁更替的轮廓。此后陆续有学者对王先生论及的各个新词出现的时代上限提出修正,但讨论对象基本上没有超出他举例的范围,且仅以溯源(找出更早的书证)为满足。溯源当然是词汇史研究的一个方面,而且是相当重要的一环,因为不明“源”就无从探讨“流”,但是仅仅溯源是远远不够的。蒋绍愚先生曾经设想,“可以根据一些常用词语的更替来考察词汇发展的阶段”。〔4 〕在新近出版

的《蒋绍愚自选集》中,又多次论及这一问题〔5〕,还有专文《白居易诗中与“口”有关的动词》〔6〕,分析探讨了与“口”有关的四组动词从《世说新语》到白居易诗到《祖堂集》

的发展演变情况,并运用了判别旧词与新词的两种基本方法——统计使用频率和考察词的组合关系。蒋先生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所作的探索,无疑将对推进汉语词汇史的研究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作者之一也曾经试图通过考察个别词语的消长与更替(如:言—说,他人—旁人,有疾—得病)来探讨作品语言的时代特征。〔7〕但这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

,不是少数人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做到相当程度的。现在我们打算抛砖引玉,试从若干组同义词语在中古时期的变迁交替入手,作一初步的探索,希望能为汉语词汇的史的发展理出一点线索,或者说寻找一种方法或途径,以期改变目前有关研究工作中畸轻畸重的局面,使疑难词语考释与常用词语发展演变的研究齐头并进,相辅相成,从而逐步建立科学的汉语词汇史。

1.目/眼

王力先生说:“《说文》:‘眼,目也。’《释名》:‘眼,限也。’可见汉代已有‘眼’字。但战国以前是没有‘眼’字的。战国时代也还少见,汉代以后才渐渐多见。‘眼’在最初的时候,只是指眼球。……这样,它是和‘目’有分别的。后来由于词义的转移,‘眼’就在口语里代替了‘目’。”〔8〕就目前所掌握的材料看,秦以前典籍中“眼”共5见,除王力先生所引的《战国策》《庄子》《周易》各一例外,另两例是:《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赵王游于圃中,左右以兔与虎而辍,xì@②然环其眼

。王曰:‘可恶哉,虎目也!’左右曰:‘平阳君之目可恶过此。见此未有害也,见平阳君之目如此者,则必死矣。’”《吕氏春秋·遇合》:“陈有恶人焉,曰敦洽雠糜,椎颡广颜,色如浃chēng@③,垂眼临鼻。”用例确实不多。

方一新曾列举约二十条书证证明“眼”字在汉魏六朝文献中就常作“目”讲,并非如王力先生在两篇文章中所讲的那样到了唐代“眼”才成为“目”的同义词。〔9 〕方文所举的“眼”当“目”讲的最早一条书证是《史记·孔子世家》的“眼如望羊”,其实这个例子还不够典型,因为字书多释此“眼”为“眼光”;《史记》中还有一例“眼”是确凿无疑等于“目”的,即《大宛列传》:“其人皆深眼,多须髯。”〔10〕《吕氏春秋》的“垂眼”也是指“眼睛”。〔11〕如此看来,“眼”当“目”讲在汉代以前就已经有了。由此我们甚至怀疑“眼”从一开始就等于“目”,把它解释成“眼球”可能是后人强生分别。因为仅仅根据“抉眼”“白眼”这些用例就断定“眼”是指“眼球”似乎不够全面。我们认为,古人在一般情况下并不细分整个眼睛和眼球,正像“目”有时也可指“眼球”一样,“眼”也是通指的。(现代汉语仍然如此,如“眼睛布满血丝”,不必说成“眼球布满血丝”。)如上引《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例,上文用“眼”,下文用“目”,所指无别。又如《洛阳伽蓝记》卷5:“雪有白光,照耀人眼,令人闭目,茫然无见。”似乎“眼”指“眼球”,“目”指“眼睛”,是有分别的;但是比较一下出于同卷的下面两个例子就不难看出,“眼”和“目”是浑然无别的:“林泉婉丽,花彩曜目。”“通身金箔,眩耀人目。”“眼”在具体的上下文中有时专指“眼球”,那不过是它的义位变体而已。虽然在先秦两汉典籍中一般说“抉眼”,但应劭《风俗通义》(《匡谬正俗》卷8引)说:“吴王夫差……诛子胥,……抉其目东门。”《旧唐书·太宗纪下》有“抉目剖心”,“抉目”的说法在文人笔下一直常用。〔12〕又,《说文》:“目,人眼也。”“眼,目也。”说得清清楚楚。这些都说明古人就是如此理解“眼”和“目”的。表示“眼球”的概

“瞽mé念古代有一个专门的词“目@④(字又作@⑤)”。如《周礼·春官·序官》

“无目@④谓之瞽,有目@④而无见谓之méng@⑥。”ng@⑥”郑玄注引郑司农曰:

《新序·杂事一》:“晋平公闲居,师旷侍坐,平公曰:‘子生无目@④,甚矣,子之墨墨也!’”附带说一下,王力先生的说法可能是本于元代的戴侗。徐灏《说文解字注笺》“眼”字下引戴侗曰:“眼,目中黑白也,《易》曰:‘为多白眼。’合黑白与匡谓之目。”

从汉末起“眼”用例渐多,如:咸姣丽以蛊媚兮,增@⑦眼而蛾眉。(文选·张衡《思玄赋》)〔13〕两停卜纤纤月初生,半白半黑眼中睛。(《艺文类聚》卷56引古诗)睫,

插也,接也,插于眼眶而相接也。(释名·释形体)回头四向望,眼中无故人。(文选·陆云《答张士然》诗李注引魏文帝诗)感念桑梓城,仿佛眼中人。(文选·陆云《答张士然》诗)眼耳都融,弃干忘机。(皇甫谧《高士传》卷中“老商氏”)能令弟子举眼见千里。(《太平广记》卷5引《神仙传》)@⑧兽大眼。(郭璞《山海经图赞·@⑧兽》,《

山海经》裕喘文作“大目”)于眼,得色界四大造清净色,是名天眼。(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5)晋代以后,例子就难以数计了。从以下两个方面观察,在当时的实际口语中,“眼”应该已经战胜“目”并逐步取而代之: 1)使用范围。“眼”不仅大量出现在口语色彩较强的小说、民歌、翻译佛典等文体中,而且进入了诗文、史书等高文典册。

13十二社会的发展与汉语词汇的发展

十二上古社会的发展与词汇的发展(一)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词汇方面,这种情况特别明显。这里我们就上古各个时期,各种社会的词汇发展的情况加以概略的叙述。 第一部分原始社会的词汇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自从人类有了社会,也就有了语言。语言的产生远在文字之前。我们在现存的史料中,很难窥见原始社会词汇的面貌。但是,依理推测,汉语的基本词汇,绝大部分应该在原始社会中已经存在了。 天文气象,应该是原始社会词汇的一个重要部分。甲骨文中的日月风云雨虹蜺(霓)雪等字,在原始社会中应该已经存在相应的概念了。甚至日夕晴雨的概念,也早已有了。 人称代词也属于原始社会的基本词汇。从甲骨文中可以看见,第一人称代词有“余、朕、我”三字,“余”字用于单数宾格,“朕”字用于领格,“我”字用于复数主宾格;第二人称有“女、乃”二字,“女”字用于主宾格,“乃”字用于领格;第三人称未见。原始社会应该基本上是这种情况。 一、渔猎时代的词汇 古人打鱼大约用两种手段:第一种是用钓,第二种是用网。甲骨文的“渔”字写作: 古人打猎的行为叫做“田”。例如: 庚申卜,狄贞王其田,[往]来亡(灾)。(殷契粹编932,下简称粹) 乙卯贞王往田。(粹776) 也叫做“兽”(狩)。例如: 贞王兽于乂。(殷虚书契前编一,四四,七,下简称前) 指明猎取某物时叫做“逐”。例如: 逐鹿,扮(奸)。(前三,三二,二) 贞我逐豕。(粹九四八) 也叫做“从”。例如: 西麋从。(粹九七六) 猎得叫做 ( )。例如: 吉,扮鹿十。(前二,一六) 贞其射鹿,扮。(前三,三二,四) 贞乎逐鹿,扮。(粹九四七) 也叫做“禽”。例如: 射又(有)豕,禽。(粹九五0) 狩猎的对象有鹿、麋、麑、狐、兕、豕、兔、雉、虎、象等。例如: 扮鹿一。(前二,二三,二) 扮麑一。(前二,二四,一) 二、农牧时代的词汇 农牧时代的农作物,大约有下列几种: ①禾,即谷子; ②黍,即黄米; ③稷,即高粱; ④秬,却黑黍; ⑤麦或来。 早期农牧社会的农具有耒耜和蜃。后期有铫。《淮南子·泛论训》:“古者剡耜而耕,摩蜃而耨。”蜃是蚌制的农具,以木制的叫做“橙”。《说文》:“橙,薅器也。”以铁制的叫做囚。

词汇学论文

词汇学论文

英汉词汇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摘要 词汇是语言的载体,是沟通和交流的基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具有文化内涵。文化,是语言发展的成果,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集中反映,影响着社会生活,也影响着词汇的发展和变迁。英汉词汇因所属国的文化历史国情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集中体现在构词、语义和词义上等等。本文通过分析对比英汉词汇文化内涵上的差异及其原因,旨在指导读者正确认识不同语言间的文化差异,更好地联系文化内涵深入地了解词汇的相关知识,从而在对语言的把握上提高一个层次。 关键词:词汇,对比,文化内涵,文化差异 1. 引言 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语言和文化,在语言的各个组成成分中,最能反映民族文化特征的是该民族语言的词汇,词汇背后反映的是该民族的文化认知方式。英汉词汇因本民族的文化成就而有所差异,通过对比研究这两种语言的文化内涵,不仅可以凸显被对比语言的共性和特性,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制定学习和教学策略,更可以为语言的综合研究提供相关资料,为词汇学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 文化内涵 2.1 文化内涵的定义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于1871年提出——文化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这是以后文化被重复和扩展定义的基础。文化具有传承性,动态性,民族性和多样性,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不同民族拥有不同文化,不同的文化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的使用离不开作为社会河文化成员的人以及使用的语言环境。 2.2 文化与词汇的联系

3.3 谚语 谚语是心理,语言与文化的综合产物。英汉中存在具有共同比喻的谚语,如:火上浇油——pour oil in the flame 半斤八两——sin and half dozen 破釜沉舟——burn one's boats 以牙还牙——a tooth for a tooth 但由于两个民族有各自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各自独特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因此谚语联想,引申和比喻上有很大的不同。例如汉语“拍马屁”取自古人讨好某人时,用手拍主人的马的屁股,说,“好马,好马”,而英语对应的意思是lick one's boots,舔靴子之意,再如:害群之马——black sheep;一箭之遥——at a stone’s throw; 掌上明珠——the apple of one’s eye; 棋逢对手——diamond cuts diamond.这些谚语后都蕴含着各自的文化信息。英语有时从字面上表达一个意思,实际上整体意义完全不同,如pull one’s leg——拉后腿,前者是“戏弄人”的意思,后者是“阻挠或牵制别人的行为”。再如,move heaven and earth 不是天翻地覆的意思,而是竭尽全力的意思。类似的谚语还有很多。 4. 英汉词汇文化内涵差异产生的原因 4.1 构词方法不同 英汉语在构词法上既有共性,又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各自的特殊性。汉英语属于两种差异较大的语言类型,从来源来看,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从类型上讲,汉语属于分析语,英语属于综合分析语;汉语是象形表意文字,英语是表音文字,汉语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这些都取决于汉英两种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民族心理素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民族心理素质就会产生不同的语言形式,这些自然也会在构词上有所体现。 4.2 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不同 总体而言,汉族人的认知方法倾向于感性和具体,而西方人认知方法比较理想和抽象。汉语数词的使用频率远高于英语的数词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如,“五体投地”,“八面埋伏”,“九死一生”,“十全十美”,“三思而行”等等。西方文化是一种重分析性,实证性和逻辑性的认识文化,要求周密,精确和明细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硕士)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讲授提纲 第一讲结构分析法 第二讲变换分析法 第三讲语义特征分析法第四讲配价分析法 第五讲语义指向分析法第六讲句法空位与成分提取第七讲篇章语用与语法研究第八讲认知语法分析法

第一讲结构分析法 一、基本理论方法: 1.工作程序: (1)用国际音标如实记录语言资料; (2)从上述资料中切分出语言的各级单位; (3)列出单位清单,并考察其分布; (4)根据分布,对每层单位进行分类。 2.基本思路: 切分→语言单位同一性的认定→分类 3.主要方法: 替换、对比、分布和直接成分分析。 二、替换: 1.语素的确定: 蜡烛:a.花烛、香烛、火烛;b.蜡人、蜡纸、蜡笔。 (1)必须同时替换:蝴蝶:粉蝶、彩蝶、蝶泳。 (2)意义基本一致:马虎:a.老虎、猛虎、幼虎;b.马车、马尾、马匹。 (3)剩余语素:不能替换,但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如:菠菜、荞麦、牦牛;槐树、柏树、苋菜;渤海、泰山、渭河;卡车、啤酒、尼姑(Buddhist nun)。 2.形容词的确定: (1)很+;(2)*很++宾语 想、爱、怕、关心、同意、怀疑……:动词 三、扩展: 1.扩展的条件: (1)扩展式的长度超过原式:买房子→买木头房子。 (2)扩展式与原式分布相同:买房子不容易→买木头房子不容易;买房子的人→买木头房子的人。 (2)原式中被替换的项目在扩展式的相应替代部分中为核心:小丽喜欢干净→*小丽喜欢干净的房子。 2.扩展的类型: (1)替换性扩展:干家务→干完家务;我去→我去韩国;马上说→马上说清楚。 (2)组合性扩展:去→他去/去韩国;吃饱→吃饱肚子、吃饭→*吃饭肚子。 (3)插入性扩展:洗干净→洗得/不干净、洗得干净洗不干净(可能补语)、洗得干净不干净(状态补语)。 四、分布: 1.分布的含义: (1)能作什么成分、不能作什么成分:副词(只能作状语)、区别词(只能作定语)。 (2)能出现在什么位置、不能出现在什么位置:连词(句首、主语后)、篇章连接成分。 (3)能与什么样的词结合、不能与什么样的词结合:很~、不~、~了、~着、~过。 2.分布的作用: (1)作为分类的依据:如词类划分。 自主动词:别~、别~了;非自主动词:*别~、别~了。 (2)作为确定语言单位同一性的根据:

《英语词汇学教程》论文(中文版)

英语词汇学论文(中文版) 单词记忆法细谈 一,读音规则记忆法 它就是按照元音字母、元音字母组合、辅音字母及辅音字母组合在开音节和闭音节的读音规律记忆。例如:ea,ee,er,ir,ur,or分别能发[i:][:][:]等。还有些固定的字母组合,例如:ing发[i],ly发[li],ty发[ti]和各种前缀、后缀,例如:a-,re-,un-,dis-,im-;-ed,-ing,-ly,-er,-or,-ful,-y等都有其比较固定的发音。掌握了这些规则,记单 词时就不必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记忆了。 二.字母变化记忆法 英语单词中以某个单词为基础,加、减、换、调一个字母就成了另一个新单词。具体方法 如下: 1.前面加字母。例如:is/his,ear/near/hear,read/bread 2.后面加字母。例如:hear/heart,you/your,plane/planet 3.中间加字母。例如:though/through,tree/three,for/four 4.减字母。例如:she/he,close/lose,star/tstar 5.换字母。例如:book/look/cook,cake/lake/wake/make/take 6.调字母(即改变字母顺序)。例如:blow/bowl,sing/sign, from/form 三.联想记忆法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据所处的环境,所见到、所摸到的事物,联想相关的英语单词。例如: 打球时联想到:ball,(play)basketball,(play)football,(play)volleyball,playground等等;吃饭时联想到:dining-room,(have)breakfast,(have)lunch,(have)supper等等;睡觉 时联想到:bed,bedroom,gotobed,sleep,gotosleep,fallasleep等等。如果长期坚持下支,效果就会很好。 四.归类记忆法 众所周知,单词本身、单词与单词之间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英语词汇中 有许多单词有着其近义词、反义词、一词多义、一词多音、同音词或形音形似词等内 在或外在的联系。因此,记忆单词的主要方法是把单词之间存在的这种联系挖掘归纳 出来,通过对比、对照的方式把学过的单词从各个方面进行归类 1.按词的构造归类 按词跟、前缀、后缀、合成词归类,找出词与词最本质 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使新词记得快、记得牢、记得久,而 且也同时复习了大量的旧词。合成词,如: schoolbag,school-boy,classroom,football,blackboard,etc. 前缀后缀词,如:unhappy,unhealthy,unfriendly,unlucky,worker,writer,visitor,us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摘要编排版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第三版) 陆俭明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北京

目录 绪论 0.1 关于语言 0.2 关于汉语 0.3 语法到底是指什么? 0.4 语法和语音、语义 0.5 关于语法单位 0.6 三组重要的概念 0.7句法结构中的两种结构关系 第一章词类研究 第一节汉语词类研究 1.1 汉语词类问题一直被认为是个老大难问题 1.2 关于划分词类的依据 1.3 怎样依据词的语法功能来给汉语词分类? 1.4 各家词类数目多少简析 1.5 关于词的兼类问题 1.6 汉语词类划分中难处理的问题 第二章汉语句法分析 第二节层次分析法 2.1 句子成分分析法及其局限 2.2 句法构造的层次性 2.3 关于层次分析法 2.4 运用层次分析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5 层次分析法的作用 2.6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 第三节变换分析法 3.1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和变换分析的产生 3.2 关于“变换”这个概念 3.3 变换分析的客观依据 3.4 变换分析的基本精神和所遵守的原则 3.5 变换分析的作用 3.6 变换分析的局限 第四节语义特征分析法 4.1 变换分析的局限与语义特征分析的产生 4.2 关于语义特征 4.3 关于“名词[主语]+动词+名词1+给+名词2”句式4.4 关于“动词+了+时量+了”句法格式 4.5 关于“v有……”格式 4.6 关于“形容词+ (一)点儿!”祈使句式

4.7 关于“名词语+了”句法格式 4.8 关于语义特征分析 第五节配价分析法 5.1 语法研究中的“配价”思想及配价语法分析 5.2 “喝啤酒助学生”和“喝啤酒的方式”在语法上有区别吗? 5.3 “VP+的”这种“的”字结构的指称和歧义问题 5.4 “放了一只鸽子”和“飞了一只鸽子”在语法上有区别吗? 5.5 形容词都能受“对……”这一介词结构修饰吗? 5.6 介词结构“对……”能作什么样的名词的定语? 5.7 为什么可以说“他是王刚的老师”却不能说“※他是王刚的教师”? 第六节语义指向分析 6.1 为什么“只吃了一个面包”里的“一”有时能省略,有时不能省略?6.2 语义指向和语义指向分析 6.3 是不是每个句法成分都有语义指向的问题? 6.4 对于句法成分的语义指向需考虑哪些问题? 6.5 对被指向的成分是否会有某些特殊的要求? 6.6 “究竞”在句中为什么有时能移位,有时不能移位? 6.7 “吃了他三个苹果”到底该看作单宾结构还是双宾结构? 6.8 语义指向分析的作用 第三章范畴研究 第七节汉语语义范畴研究 7.1 汉语句法研究中所要关注的语义问题 7.2 汉语中的数量短语和数量范畴 7.3 数量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 7.4 领属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 7.5 自主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 第四章汉语虚词研究 第八节汉语虚词研究 8.1 关于虚词用法的研究 8.2 关于虚词意义的研究 8.3 研究虚词意义的基本方法——比较分析 8.4 虚词研究中的语义背景分析 第五章形式学派与功能学派 第九节形式学派的研究思路 9.1 形式学派内的主要派别 9.2 美国结构主义形式学派的语言研究 9.3 关于切分、语言单位同一性的认定、分类 9.4 再说层次分折 9.5 两种描写模型 9.6 乔姆斯基形式学派的研究思路 9.7 乔姆斯基的思想观点

中国文字发展史

研究单位:高二七班 研究人员:石小东孟慧许文玲史佳新徐泽军张麟主要内容:(1)中国文字的创立 (2)中国文字的发展 (3)中国文字的特点 (4)中国文字之汉字的演变 (5)中国文字的历史意义及其价值

一|、中国文字的创立 相传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在此以前,人们结绳记事,即大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连环结。后又发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号作为记事。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渐进,事情繁杂,名物繁多,用结和刻木的方法,远不能适应需要。,这就有创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黄帝时是上古发明创造较多的时期,那时不仅发明了养蚕,还发明了舟、车、弓驽、镜子和煮饭的锅与甑等,在这些发明创造影响下,仓颉也决心创造出一种文字来。 二、中国文字的发展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文学语言学期末论文

中国儿童文学写作的语言学意识 [摘要]中国儿童文学的写作,不同于成人文学而有其独特的语言学意识,主要表现为语音学意识、词汇学意识和修辞学意识。当然,语言并不是儿童文学写作的全部,但它直接决定儿童对作品的接受。 儿童文学是指适合于各年龄阶段儿童的特点、审美要求以及接受能力的,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文学。在中国漫长的古代社会里,文学从来只属于成人。所以尽管古典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却很难找到作家明确为儿童创作而又在语言上切合儿童口味的作品。虽然《西游记》中的许多故事使儿童倾倒,但它并不是为儿童写的。清末以来,萌发状态中的儿童文学逐渐出现了自成一宗的趋向。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等著作中,曾论及儿童文学的重要性和某些创作要领。与此同时,许多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作品开始出现,如梁启超的《爱国歌》,黄遵宪的《幼稚园上学歌》等。“五四”之后,中国儿童文学更是蓬勃发展,大家层出不穷,如叶圣陶、冰心、张天翼、高士其、陈伯吹、叶君健、严文井、金近、鲁兵等,举不胜举。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音、词汇、修辞等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影响到儿童对文学的接受。因此,儿童文学的创作不同于成人文学,而应有其独特的语言学意识。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的最小单位是音素。语言学家一般把音素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诗歌中的押韵,就是同一个收音的字(即韵母相同的字,一般是元音,或者是元音后面再带辅音)在同一个位置上的重复。押韵可以充分利用语音的审美特质,通过韵脚的关联,把诸多散漫的音群组织结合为一个审美整体,使诗歌具有回环之美,便于记忆传诵。例如儿歌《下雨》,在这首小诗里,答、啦、吧、芽、花、大等字都押a的韵,而且每个字的发音都给人一种轻松愉悦之感,整个画面就是人格化后的种子、梨树、麦苗和小孩站在一起,怀着同样的心情,欢迎春雨的到来。我们的小读者在感情上,也会象诗中的小孩一样,和它们产生共鸣。 韵律和节奏比普通语音更能唤起孩子的直感情绪体验,更讨孩子喜爱,这点是与成人不同的地方。成人可以喜欢不同文体的作品,不管有无韵律和节奏,其关键取决于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水平。如果内容贫乏,艺术水平低劣,就是节奏感很强,也不会受成人欢迎。而对儿童来说,一首韵律强烈和节奏明快的儿歌远比一篇散文更具有吸引力。因为音韵和节奏能增强作品的音乐性,唤起他们,愉快的直感。 另外,汉语的词汇宝库里,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双声迭韵组成的复音词。这类词汇可以调度韵节,构成语言本身的和谐,增强语言的音乐美。进行儿童文学创作时,若适当选用,会有很好的效果。如方轶群的《找谁玩》: 作者在这首小诗里,利用汉语语音的特点,不仅运用了押韵,如“家”与“蛙”少高”与“猫”少歌”与“鹅”等,而且选用了“找谁”少看家”少就去”、“(青)蛙玩”等双声词,“小鸭”、“跳高”、“小猫”、“跳下”、“划呀划”、“小虾”等迭韵词,根据它们的起音部位相同或收音协韵,适当地搭配,依照口语的规律,自然地加以排列,使语句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全诗语言充满和谐与音乐美。 鲁迅在《表》的序言《译者的话》中说:“想不用什么难字,给十岁上下的孩子们也可以看。但是,一开译,可就立刻碰到了钉子,对孩子的话,我知道得太少……”由此看来,儿童文学的写作还要避免使用艰深的词汇和单字,否则儿童是无法接受的。然而要写出能为儿童读得懂、听得明白的作品,必须有意识地多用“孩子的话,不用或少用“成人的话”。就是说,必须注意用字遣词。如果写出了艰深的词汇,那么用浅近的同义词或近义词来代替

《现代汉语词汇》讲义

《现代汉语词汇》讲义 第一节词汇概说 目的要求 1、掌握语素的含义及其分类 2、掌握语素与汉字、语素与词的关系 3、掌握词与词组、词与词汇的区别一、词汇学的分科与研究对象 (一)词汇学的分科 词汇学是以词和词汇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语言学科。可分为普通词汇学与具体语言词汇学两大类。 1、普通词汇学 又称一般词汇学,是普通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多种语言中的词汇现象为研究对象,从而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 2、具体语言词汇学 又称个别语言词汇学,以一种语言中的词汇现象为研究对象。从历时与共时角度划分,又分为历史词汇学、历史比较词汇学与描写词汇学等。 (1)历时词汇学主要研究词汇在语言发展过程中的的演变规律。比如汉语词汇史主要研究汉语词汇在上古、中古、近古不同历史阶段中的发展情况。而上古词汇史则研究汉语词

汇在殷商、先秦、两汉时期的演变规律,一般以文献记载的材料或所发掘的相关出土文物为研究对象。 (2)历史比较词汇学主要是运用历史比较方法,研究有亲属关系的多种语言中的词汇问题。比如汉藏词汇比较研究,则侧重于考察不同词汇词语间的共源关系以及各自不同的演变规律。 (3)描写词汇学是研究语言词汇在一定阶段,一般指现阶段的特点。(二)现代汉语描写词汇学的研究对象 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词的性质,词的造词与构词,词义的类型,词义的特征,词义的类聚,词义的发展,词汇的构成与演变等。二、语素、词、词汇 (一)语素(morepheme) 1.什么是语素 1.1定义: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1.2特点: (1)有声音:好/人 (2)有意义:蝴蝶玻璃新加坡麦当劳 (3)最小:桌子(2个语素)巧克力(1个语素) (4)功能是构词:好:好看/好吃;人:人民/人情2.语素的分类 2.1按语音形式划分 (1)单音语素:手灯/走观/红绿/男女/一千/条个/吗的

词汇学论文

在认知语言理论指导下的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发 摘要:英语教学追根溯源是一种语言的教学,因此若想要成功地完成英语教学任务就要引用语言学的理论作为指导。词汇是英语学习中一个重要环节,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词汇不足是英语学习的最大障碍。针对中小学英语 课堂词汇教学的实际问题,本文以语言学理论为指导,探讨了如何找到 更为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词汇教学,培养学生有效地词汇学习方法,提出 词汇教学中要重视基本范畴词的学习,重视词汇讲解方法,从而提高学 生学习词汇的兴趣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言学习理论;英语词汇;教学;方法

在认知语言理论指导下的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发 英语教学离不开基础理论——语言学,词汇知识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学习的发展过程中,语言学的三要素—语音,语法,词汇,起初阶段语言学家的研究领域在语音—语言学和音位学方面,后来集中在语法学方面,而忽视了对词汇学的研究。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往往能够系统地讲授语音学和语法学理论,很少在课堂上系统地讲授词汇学原理,而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最大的难点就是如何学习和掌握词汇。 一.与词汇教学密切相关的认知语言学理论 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和欧洲兴起的新的语言学科,处于语言研究的前沿,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从20世纪90年代起认知语言学在我国得到蓬勃的发展,对于语言研究的各个方面都起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词汇研究一直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1.范畴理论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在对周围事物的认知过程中,把世界上相同或相似的事物在认知中组织在一起,并赋予它们语言符号,于是形成了范畴。基本等级范畴是人类对事物进行分类最基本的心理等级,是人与自然,社会相互作用最直接,相关性最大的关联点。基本范畴理论为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了非常好的理论基础。范畴化是人们对事物分类时的心理过程,范畴是范畴化得到的结果[1]。范畴化是人类基本认知能力之一。一个范畴是一个模糊的集合,为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有些认知语言学家已经在改理论的启迪下进行了语义范畴的研究。如P. Kay 和 C. K. McDaniel 在模糊集合论的引导下设计了一系列关于颜色光谱性质和人类视觉神经系对颜色词范畴的感知实验,在颜色词研究领域做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发现(吴世雄,陈炜振,2004)[2]。 2.隐喻研究 隐喻的本质问题一直是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等所共同关注讨论的问题,尤其是二十世纪以来,隐喻更多是作为横跨心理学,哲学,语言学等学科的多维性研究课题。七十年代后欧美学者对隐喻的研究出现了狂热时期,他们从语言学的角度透视隐喻的实质,在更广泛的层面上讨论隐喻在人类认知社会活动的重要作用。 隐喻中的本体和喻体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代表两种不同的概念域,将本体和喻体并置将产生两种不同事物不能融合的矛盾,但是本体和喻体特征之间的互动将会使得本体和喻体在一定的意义中达到一定的统一并获得隐喻的意义。Lakoff & Johnson [3] 指出,“隐喻无所不在,在我们的语言中,思想中。其实我们人类的概念系统就是建立在隐喻之上的”。他们认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一类事物的方式,是人类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用具体的、已知的、熟悉的事物来理解抽象的、未知的和不熟悉的事

汉字的发展史

汉字的发展史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商)(周)(秦)(汉)(魏晋)(草书) 汉字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虽然是所公认的最早的汉字见于安阳小屯村出土的甲骨卜辞,但汉字的产生肯定远早于殷商时期。山东大汉口文化遗址的陶器上,有许多不同形体的图形符号和刻画符号。它们都能按照古文字的规律释读,因而被多数古文字学家定为文字。大泣口文化的陶器符号,大约出现于公元前2500到前2000年,依文献记载推算,大致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相当。另外,近年来在山西襄汾陶寺附近,也出土一些4000年前的带文字的陶片。当然,这些文字与汉字的关系,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仓颉造字的传说可能曲折地反映了汉字草创的某些情况,但文字起源于结绳、契刻和图画,乃是后世学者公认的定论。《周易·系辞》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这些“书契”和图画,一旦有了比较固定的意义、读音和形体,并且能够被使用这一语言的人群所理解时,就具有了文字的性质,而成为最早的文字。汉字是表意文字,其起源当然不会例外。 相传,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在此以前,人们结绳记事,即大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连环结。后又发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号作为记事。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渐进,事情繁杂,名物繁多,用结和刻木的方法,远不能适应需要,这就有创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黄帝时是上古发明创造较多的时期,那时不仅发明了养蚕,还发明了舟、车、弓弩、镜子和煮 饭的锅与甑等,在这些发明创造影响下,仓颉也决心创造出一种文字来。 有一年,仓颉到南方巡狩,以“羊马蹄印”为源灵感。 仓颉日思夜想,到处观察,看尽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况、地上山川脉络的样子、鸟兽虫鱼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描摹绘写,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号拼凑成几段,拿给人看,经他解说,倒也看得明白。仓颉把这种符号叫做"字"。

现代汉语研究概述

第一讲现代汉语研究概述 1.2现代汉语研究概述 20世纪中国语言学由于马建忠的《马氏文通》的问世,可以说是我国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语言学的发展历史。汉字的研究一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30年代,唐兰先生强调“文字的形体研究”,他的《古文字学导论》标志着的汉字学的建立。近二三十年还加强了对汉代以后,现代汉字以前的文字的研究,特别是俗字的整理和研究,并形成了汉字学的一个新分支——现代汉字学。70年代末以来由于各种因素的推动,汉语音韵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鼎盛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训诂学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该时期训诂学的基本任务是解释文献字词。汉语语法研究也进入了鼎盛时期。下面主要从语法、语音、词汇、语用、对外汉语教学交叉学科等方面进行简要的说明。 1.2.1现代汉语语法方面: 在20世纪的一百年里,我国语言学的发展中要属汉语语法学的发展最快,成果最显著。汉语语法研究是从古代汉语语法开始的,《马氏文通》是一部古代汉语语法研究专著。但从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这第一部白话文语法著作于1924年问世以来,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一直是本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主流。40年代出现了20世纪前半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鼎盛时期,王力的《中国现代汉语》和《中国语法理论》,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是该时期的代表作都采用了“三品说”(丹麦叶斯柏森《语法哲学》首品——

主语、宾语、中心语,次品——谓语、定语,末品——状语、补语)。当今世界语言学领域普遍关注和运用的一些语法思想和分析方法,如“动词中心说”、“语义格”、“动词配价”、“范畴论”、“语用分析”、“变换分析”、“篇章分析”等等,在这一时期的著作中都有体现,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论述和阐释。(如朱德熙著作中的动词的“向”,就相当于“价”)新中国成立后,吕叔湘和朱德熙合著的《语法修辞讲话》起到了“匡谬正误”的作用。语法知识的普及大大促进了现代汉语语法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与此同时,随着赵元任的《北京口语语法》(李荣译)一书的翻译出版,美国描写语言学理论方法开始影响着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这个时期(50-60年代)的语法一直停留在词语和句子成分的充当上。 古代汉语语法的研究,自《马氏文通》以后,还有以王力(50年代)为代表的研究古代汉语为主的语法学家。他开创了汉语语法研究的历时研究,这为汉语语法史研究奠定了基础。80年代后,古代汉语语法研究有了可喜的变化。不论在研究队伍、研究方法、研究理念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如“要有明显的时代观点,语料不可古今杂糅”、“必须注重语法的系统性,要从语法系统去思考问题”、“要注意吸取各种语言学理论中有利于古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东西”、“加强专书、断代语法研究”以及“既要有定性分析,又要有定量分析”等,开展了语法化的研究,出现了一批较好的研究成果。 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始于20年代末,黎锦熙和吕叔湘分别发表了很多研究近代汉语“把”字结构和个别代词、量词、虚词的研究。黎

中国汉字发展史

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最早的汉字"。 甲骨文的笔画粗细不一,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二、金文 中国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商、西周、春秋、 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 金文的书体,一般称为大篆或籀书,也有称为古 籀的。籀是周宣王时的史官,籀书即为他所写的字书。 青铜器铭文是按照墨书的原本先刻出铭文模型的 陶范,再翻范铸造出来的。 由于商周时期已有很精湛的青铜铸造技术,所以 翻铸的金文一般都能够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墨书的笔 意。

因此,商周的金文实际上是一种墨书的书法艺术。

三、小篆 篆体,又称为"篆书",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

四、隶书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竖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据说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隶书之名源于东汉。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汉代隶书为占统治地位的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

英语和汉语发展史

英语和汉语发展史 对于英语和汉语而言,二者语系不同,起源不同,差异是本身具有的,不是某时形成的,一种民族语言(包括词汇)的发展与民族的历史密切可关。要了解英语语汇的发展史,不可避免地跟整个英语的发展史,乃至英国的历史密不可分。 我们可能觉得凡是语言都是同源,但那起源太过久远,又没有发现过任何实证,猜想不是科学,所以我们就从有可靠证据的起源谈起。 英语在这方面,做得比汉语好得多,汉语的语源考现在做得最好是法国人和美国人,也不能确实得提出有力的论断,国内的说法更是还多停留在传说和猜想阶段,可引证的也不过说文解字和季老那一批人的甲骨文、金文解读,但你既然问了,也只好拿出来比比看,其实二者并不具备什么可比性。 英语的历史从1500多年前的北欧开始。在公元5世纪左右,称为天使、撒克逊和黄麻的人们的部落从德国和丹麦旅行向西过北海。他们迁入英国,并且在7世纪末以前,他们讲早期的形式英语。在8世纪末,斯堪的那维亚人攻占英国。战争持续了将近200年。在这个时期,很多拉丁语、丹麦和古斯堪的那维亚的单词融入英语。象炊具和杯子与生活息息相关一样,拉丁语给了英语很多单词。从丹麦语和古斯堪的那维亚语中,英国人借鉴过来了皮肤、腿、以及各种词格的代词“他们”、“他们的”。来自古斯堪的那维亚语的很多同义词统一到英语中,例如,愤怒(英语的wrath和古斯堪的那维亚语的anger);生病(英语的sick和古斯堪的那维亚语的ill),都在英语中进行了统一。1066年,诺曼人征服英国。法语成为富人的语言和强有力的象征,但穷人主要讲英语。在14世纪末,英语再次成为第一语言。到这时,英国人使用的很多词汇来自法语或者拉丁语,并且许多早期的词汇已经不复存在。到了第16和17世纪,人们对古典作品感兴趣。在这个时期,来自拉丁语和希腊语的词汇被归入英语。许多词汇或者单词的组成部分,从那些语言被用现代英语引进使用。 经过1500年的变迁,英语从几个日耳曼部族的语言发展为今天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语言,这固然有政治,经济,社会的原因,但英语本身也有其它主要语言所没有的长处。词汇的国际性便是他的优点之一,一方面英语属于日尔曼语族,有日尔曼语的共同词语,另一方面又长期与法语及其它罗曼语族语言的联系密切,同时吸收了大量古典词语。可以说,英语把代表欧洲主要文化的词语兼收并蓄于一身,这在欧洲各语言中间是独特的。从语法角度看,英语词尾变化简单,没有复杂的性数格变化。英语正在不断向分析性语言的方向发展,向简化的方向发展,英语的词序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也使英语比较容易学习,特别是容易入门了。今天,英语有来自大多数世界性语言的泊来单词。你或许能找到英语使用的某个词汇是最先来自你的母语。 当然英语也有他的弱点。最容易察觉的便是拼读不统一,造成的拼写混乱。此外,同义词、惯用语特别多,这固然使其表现力强,但同时也给英语学习者带来了不少的因难。 对于汉语而言,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是至今通用语言时间最长的语言。汉语的历史演变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汉语的书写系统——汉字——不是表音的,不能如表音文字那样直接知道同一个字历史上的发音。幸运的是,在汉字(特别是形声字)、诗歌的韵律以及对外国人名的翻译中可以找到有效的信息。 汉语的历史:上古汉语,相传黄帝时中原有“万国”,夏朝时还有三千“国”,周初分封八百诸侯国,“五方之民,言语不通”(《礼记?王制》)。上古汉语存在于周朝前期和中期(公元前11世纪到前7世纪),文字记录有青铜器上的碑铭、诗经集、历史书书经以及部分《易经》。春秋初期,见于记载的诸侯国还有170多个。至战国时期,形成“七雄”,“诸侯力政,不统于王,……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说文解字?叙》)。 先秦诸子百家在著作中使用被称为“雅言”的共同语。“子所雅言,《诗》、《书》、执礼,

现代汉语词汇研究总结..

第一章词和词汇 第一节什么是词 第一节主要是讲什么是词。对词的定义:词是最小的有相对固定的语音形式和适度词长的能独立运用的语音单位。 第二节是讲词的离散性问题,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是前苏联学者彼施考夫斯基,之后就是斯米尔尼兹基。第二部分是关于如何区分词和语素。语素,一般定义为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构词的材料。关于词和语素的区别,国内学者普遍接受的观点是词是可以在语言片段中单独出现或独立运用的一种语言单位词在句子层面具有离散性;而语素则不能独立运用于语言片段中,语素的离散性是属于词汇层面——发生在词的内部,而不是句子层面的。 第三部分是如何区分词和短语。词一般具有结构的完整定型性、意义的整体性、不可扩展性以及适度的词长等特征,而短语则一般不具街这些特征。关于不可扩展性,陆志韦先生提出了“扩展法”但并非万能的。 第三节词位和词位变体 一,词位的含义:一个词项可以是一个间,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而其中“等于一个词的词项叫词位。如“成语就是一种特殊的词位”,“等于两个或两个以上词的词项”则叫“超词位,如“打长工”。词位”实际上是同一个词的具体表现形式,“它表明了是一个可能包含有不同变异状态的、统合的单位。”二、讲词位变体。关于词位变体有四种情形:1.词的语音形式的变异会形成词位变体。其中一种变异是由异读引起的,如:露[lòu] ——露[lù] 结[jiē]——结[jié];另一种变异是由变调引起的:不(bú)——不bù。有些词的语音形式发生变异后,词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就形成了不同词位的词位,而非间位变体。如:倒[dǎo]——倒[dào]。还有儿化现象,如:唱片一唱片儿,中间一中间儿2.。词的书写形式的变异也会形成变体。如:绝招一绝着,龟裂一皲裂。3. 词的语法形式的变异也会形成词位变体。有些同伴随语法意义的变化的还有词的语音形式、词汇意义的变化,如:1.好[hǎo]2.好[hào]。4.词的意义丄的变舁也会形成间位变体。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论文

副词修饰名词之分析 摘要:副词, 是较为独特的一种词类, 有人称它是介于实词与虚词之间, 这种说法也未尝不是。的确, 它比较活泼, 它既有虚词那没有实义的特性, 又有实词那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份的功能, 在语言表达 中还是相当微妙有趣的。我们从教科书或常见的语法书上所获得的印象, 只是副词与名词无缘, 不能结合, 在句中只起着修饰限制作用并可充当状语之类的话语。而事实上, 副词修饰限制名词, 包括代词、名词性短语( 以下同) 的现象, 在日常的交际语言中却时有可见, 其功能也大大超越书上所说的范围。 关键词:程度副词名词 一“副词加名词”的概述 现代汉语中对副词的定义是:“副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修饰动词或 形容词,但不能修饰作主宾语的名词。”副词的主要功用是对谓词及整个句子进行修饰、限制或表达各种语气情态。以前大多数人都认为副词只能修饰谓语,不能和名词组合,并且许多现代汉语教材也都把能否受副词修饰作为判定名词词性的一个标准。然而,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交际的运用,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 却存在着名词前加副词的现象。 副词修饰名词作为现代汉语的一种表达形式, 在上个世纪30 年代就已相当普遍。从鲁迅的.. 十分堂吉诃德.. 到曹禺的.. 顶悲剧.., 再到当前的.. 很淑女..、.. 都厂长了.. 等, 副名组合已由异端渐变为一种较普遍的新兴语言现象。事实证明, 副名组合有独特的语用价值, 有一定的使用范围, 尤其是近二三十年, 副名组合在口头语体

中、书面的文艺语体中被广泛地运用。大量.. 副名结构..的出现, 反映了语言的社会性, 对.. 副名结构..存在的原因要结合汉语史来认识。从历史角度看, 它不但不会消亡, 反有壮大发展之趋势。 二“副词加名词”产生的原因 (一)省略动词 有相当数量的“程度副词+ 名词”是由省略造成的。如:李杰拿起了杜鹃的手,很绅士风度地吻了下去。 以上例子中“很绅士风度”省略了动词“有”。 (二)形容词空缺 形容词空缺是造成“程度副词+ 名词”的重要原因。英语中, 一个词可以通过添加词缀等手段来改变词性,以满足充当不同句子成分的需要。而汉语却缺乏形态变化,最突出的表现便是名词没有相应的形容词形式。为了表意的完整,便借用相关的名词来代替。如,那男人的模样,很山东,车子上扭屁股一骑一蹬,更山东了。 (三)部分名词所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本身蕴涵着度量差是造成“程度副词+ 名词”的又一重要原因。如:这是他们最美味的食品。 (四)名词中表示主观感受的词可受程度副词修饰。表主观感受的词主要是“XX 气/ 味”之类(但不包括“福气”),另外还有一些,如“性感”、“书呆子”等。如,你这身儿打扮太土气了。 三、“程度副词+ 名词”的构成 (一)、语法的副词修饰名词 例(1):只两尺布才两元钱仅仅三个学生来了

现代汉语词汇研究概说

现代汉语词汇研究概说 词汇学开始的较早,最早研究词汇的训诂专著——西汉的《尔雅》,在词汇史上有重要地位,但是后来的词汇研究渐渐发展滞后了。这是因为词汇较之语音和语法等方面,情况要复杂得多,所以在词汇研究方面,至今没有一部完备精深的词汇史的研究著述。从古代研究词汇的训诂学专著,近代的继承和发展,再到现代的创新研究,都推进了词汇学研究的进程。虽然词汇学研究也在不断的发展当中,但较之其他语言学科的发展还是比较薄弱。 汉语词汇研究经过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创建期,七八十年代的恢复与发展期,90年代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进入21世纪以后,现代汉语词汇研究较之以前又有了更大的发展。 关于现代汉语词汇的研究是有成绩的,不过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行钻研和讨论,也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简单来说,有三方面:(1)有关理论方面的建设,主要介绍词汇系统的研究,因为它丰富了词汇研究的理论;(2)研究词汇教学方面的实际问题,以加速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水平;(3)研究编纂各种语文词典的方法,适应社会上不同的需要。下面我们就这三个方面的研究重点做一阐述。 一、相关理论的建设 从五十年代开始对词汇系统的研究使得词汇研究的相关理论越来越完善。 1、词汇是否成系统之争 现代汉语的词汇到底是不是一个系统?应该怎样认识词汇的系

统性?这是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汉语词汇界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仿佛觉得词汇像是一盘散沙。古训诂学以训释词语为主要任务,对词汇学研究是零散的。而现代汉语研究多侧重于词的结构形式、词义组成等方面,50年代后期,受外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学说的影响,我国学者开始了词汇系统的研究。 1958年周祖漠《词汇和词汇学》一文中说明:“语言中的词尽管多,在构词、词义各方面仍然有一定的联系,并且构成一个统一的词汇系统。”他是首先接触词汇问题的学者。1961年,黄景欣发表《试论词汇学中的几个问题》认为词汇是成体系的。1964年刘叔新针对黄景欣的观点发表了《论词汇体系问题》,刘认为:“词汇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含有种种小组织的整体,只不过不足于成为体系。”1984年邢公碗在给刘叔新的论文集《词汇学和词典学问题研究》所写的序中表示支持刘的观点。1990年刘叔新的《汉语描写词汇学》中,刘氏又发掘出一些结构组织,现代汉语中的任何一个词语单位都没有遗漏地被网络进去,他才又宣布“现代汉语词汇形成一个体系”。从20世纪60年代起,语言学界就针对词汇系统问题断断续续地进行过几次论争和讨论,最后以刘叔新先生在《汉语描写词汇学》中对此所作的似乎比较圆满的结论为标志,结束了几十年的讨论。但是刘叔新先生的方法和结论还有可以商榷之处。比如成语、惯用语的分析方法,我们用其方法并不能完全把二者区别开来,不能为人们公认。 2、现代汉语词汇成系统的表现 王力先生早在上世纪50 年代就指出“同源词”是汉语词汇成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