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儿童粘多糖病伴1 型糖尿病的护理

一例儿童粘多糖病伴1 型糖尿病的护理

一例儿童粘多糖病伴1 型糖尿病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5-07-24T09:00:40.597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5年第6期供稿作者:张雯雯陈晓春郑燕

[导读] 通过综合分析及相应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以利于疾病的控制及治疗。

张雯雯陈晓春郑燕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浙江杭州 310003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儿童粘多糖伴1 型糖尿病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针对我院接受的1 例粘多糖伴1 型糖尿病患儿,回顾性探析其病理特点,并进行胰岛素使用、监测血糖、合理饮食、心理护理、出院指导等。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患儿血糖控制基本处于平稳状态,最高血糖餐后16.5mmol/L;出现过低血糖5 次,均能立即采取升血糖的措施。复查糖化血红蛋白7%。结论:通过综合分析及相应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以利于疾病的控制及治疗。

【关键词】粘多糖病;糖尿病;1 型;护理;代谢

【中图分类号】R4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6-417-01

粘多糖病(Mucopolysaccharidoses,MPS),又称粘多糖沉积症,是由于粘多糖在降解中,由于某些溶酶体缺乏,使之不能完全降解而引起的溶酶体贮积在全身,可造成骨骼、内脏、角膜和智力上的异常,为罕见的遗传性代谢性疾病[1]。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威胁儿童身心健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在我国儿童青少年患者中尤以1型糖尿病(type ldiabetes mellitus,T1DM)居多。由于本病目前尚无彻底根治的办法,终身依赖胰岛素替代治疗,患儿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我科于2013年12月收治全国首列经报道的粘多糖病(ⅣA型)合并糖尿病,肺炎,高血压患儿,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病例简介

患儿,女,13Y11M,因“多饮、多食1月,气促1周,咳嗽5天”入院,诊断为急性支气管肺炎,糖尿病,粘多糖症。患儿5岁时诊断为粘多糖病。入院时情况:体温36.8℃,心率118次/分,呼吸26次/分,血压130/90mmHg,体重19kg,血糖27.0 mmol/L。血气分析,PH:7.457PCO2:33.7 mmHg,K+:3.1mmol/L,Na+:142mmol/L,Cl-:109mmol/L,Ca2+:1.15mmol/L,Glu:6.8mmol/L。糖化血红蛋白测定15.0%,尿常规:潜血-,尿酮体- mg/dl,尿蛋白-mg/dl,血清C肽测定0.027nmol/L,维生素D测定:25羟维生素D测定18.34,血清骨型碱性磷酸酶质量测定200-225。治疗上以抗感染、降血糖、降血压为原则,入院后以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舒普深)静滴抗感染,盐酸氨溴索(沐舒坦)化痰,糖尿病饮食热卡1400千卡,三餐前后+2AM监测血糖,三餐前赖脯胰岛素(优泌乐)加地特胰岛素(诺和平)每晚1次皮下注射,硝苯地平口服降血压。护理

2.1病情观察

Q6H检测血压,测四肢血压二次,以右下肢最高,137/102mmHg,左下肢最低116/90mmHg。入院第二天下午诉有头晕一次,当时患儿诉有头晕,立即同时测血压及血糖一次,血压141/113mmHg,血糖10.5mmol/L,经判断头晕为血压高引起,遵医嘱予硝苯地平5mg舌下含服,一小时后复测血压123/78mmHg,头晕缓解。

2.2胰岛素注射技术

胰岛素的注射部位通常选用腹壁、三角肌下缘外侧、臀部,大腿外侧,由于粘多糖病,患儿肢体存在明显的畸形,胰岛素的注射部位面积较同龄患儿减少,因此,护士需协助和指导家长选择适合的注射部位进行严格的轮换注射,以免皮下脂肪增生和萎缩。本例患儿臀部皮下组织相对较少,护士给其选择了腹部、三角肌下缘、大腿外侧进出皮下注射[2]。

2.3饮食指导

平时患儿在家饮食并无特殊禁忌,住院期间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糖尿病专科饮食。患儿一天所需总热量(kcal)

=1000+(70-100)*年龄,且应根据其年龄、标准体重、实际体重、活动情况、有无并发症等情况给予。该患儿卧床休息,活动少,给予糖尿病饮食热卡1400kcal,由医院营养室精确配置。嘱患儿勿擅自进食,避免甜食、饮料,患儿较配合。护士每餐后评估进食情况,发现有剩余饭菜及时告知家长可予其他食物补充代替。教会家长日常食物千卡与千焦单位之间的换算,1卡=4.182焦耳。发放食物交换份及食物碳水化合物含量资料予以参考。向其介绍目前国内外应用较为广泛的食物交换份法[2],凡是产生376.56(90KJ)热量的食物即为一个“交换份”,相当于米面25g,绿叶蔬菜500g,牛奶125ml,瘦肉50g等。将患儿每日所需热量按90Kcal为1个交换份单位,将总能量折算成单位数,接着查找食物交换表,将患者所需单位折算成食品及各种营养素。通过食物交换表可变换食谱,保证了饮食的多样化。

2.4心理护理

加强心理护理,尽可能的满足患者需求,安排技术精湛的护士为他操作,减少了患者痛苦,减轻家属的心理负担;给予患者更多关爱,取得了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和积极配合。经过两天后家长心理逐渐转变,主动学习糖尿病专科知识,希望尽快出院。此类患儿生活基本不能自理。该患儿智力正常,比较老成,不苟言笑,对糖尿病的宣教能认真倾听并提出自己的疑问,有头晕时能自行按铃呼叫护士寻求帮助,住院期间配合治疗,10天后对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已掌握,予出院。

3.小结

Ⅳ型的临床特点为明显的生长迟缓,步态异常和骨骼畸形且逐渐显著。青春期发育可正常。逐渐出现脊髓压迫症状,晚期出现麻痹性截瘫和呼吸麻痹,病人寿命多为20~30岁。目前国内仅有1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粘多糖病1型疗效肯定的报道[3]。患儿出院后由母亲全权照料,合理安排饮食,适当肢体按摩,能正确注射胰岛素,给予心理安慰及鼓励。该患儿血糖控制基本平稳,最高血糖餐后

16.5mmol/L;出现过低血糖5次,均能立即采取升血糖的措施。复查糖化血红蛋白7%。住院期间粘多糖病及糖尿病专科护理指导有效。

参考文献:

[1]宋亚峰,何荷花,徐霖,粘多糖贮积症的X 线诊断及其临床表现[J].罕少疾病杂志,2006。13:29-31

[2]建琴,沈秀华,宗敏,等.基于血糖负荷概念的食物交换份在糖尿病营养治疗中的应用[J].营养学报,2006.28(1):27·3lI

[3]欧瑞明,王玲,郑丽玲,等.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粘多糖病 1 型 1 例报告[J],2006,8(3):181-183.

作者简介:

张雯雯,(1986-),女,本科,主管护师

一型糖尿病的特点

一型糖尿病的特点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就是“三多一少”,这些症状都无情的折磨着糖尿病患者,给众多的 家庭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很多人对糖尿病的认识不深,特别是对一型糖尿 病与二型糖尿病存在疑惑,糖尿病就糖尿病呗,还分那么详细干什么呢? 1型糖尿病又叫青年发病型糖尿病这是因为它常常在35岁以前发病,1型糖尿病患者是需要终身使用胰岛素治疗的,也就是说病友从发病开始就需使用胰岛素治疗,并且终身 使用。 2型糖尿病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 以前对1型和2型糖尿病的叫法,由于这种叫法常常会引起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治疗的误解,现已被医学界弃之不用。那么,除此之外,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还有哪些区别呢? 特点一:对于1型糖尿病均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等,即“三多”,而 2型糖尿病常无典型的“三多”症状。为数不少的2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常 难以确定何时起病,有的只是在检查血糖后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由于临 床症状比较突出,故常能确切地指出自己的起病时间。 特点二:很多的1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下发病,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绝大 多数为1型糖尿病,仅极少数例外;2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50岁以 上的人患1型糖尿病很少。总之,年龄越小,越容易是1型糖尿病;年龄越大,越容易是 2型糖尿病。 特点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发生糖尿病时明显超重或肥胖者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肥胖越明显,越易患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在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无论 是1型或2型糖尿病,在发病之后体重均可有不同程度降低,而1型糖尿病往往有明显消瘦。 特点四:大量的临场试验表明,1型与2型糖尿病均可发生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但在 并发症的类型上有些差别。就急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较少发生酮症酸中毒,但年龄较大者易发生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就慢性并发症而言,1 型糖尿病容易并发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发生心、脑、肾或肢体血管动 脉硬化性病变则不多见,而2型糖尿病除可发生与1型糖尿病相同的眼底视网膜病变、肾 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外,心、脑、肾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合并高血压也十分 常见。因此2型糖尿病人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意外的机会远远超过1型糖尿病人,这是一 个十分明显的不同点。 特点五:专家建议,1型糖尿病只有注射胰岛素才可控制高血糖,稳定病情,口服降 糖药一般无效。2型糖尿病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当的口服降糖药治疗,便可获得一定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五个区别

.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五个区别 1)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年龄的区别:1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下发病,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绝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仅极少数例外;2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50岁以上的人患1型糖尿病很少。总之,年龄越小,越容易是1型糖尿病;年龄越大,越容易是2型糖尿病。 (2)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起病时体重的区别:发生糖尿病时明显超重或肥胖者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肥胖越明显,越易患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在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无论是1型或2型糖尿病,在发病之后体重均可有不同程度降低,而1型糖尿病往往有明显消瘦。 (3)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临床症状的区别:1型糖尿病均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等,即“三多”,而2型糖尿病常无典型的“三多”症状。为数不少的2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常难以确定何时起病,有的只是在检查血糖后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比较突出,故常能确切地指出自己的起病时间。 (4)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区别:1型与2型糖尿病均可发生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但在并发症的类型上有些差别。就急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较少发生酮症酸中毒,但年龄较大者易发生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就慢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并发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发生心、脑、肾或肢体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则不多见,而2型糖尿病除可发生与1型糖尿病相同的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外,心、脑、肾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合并高血压也十分常见。因此2型糖尿病人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意外的机会远远超过1型糖尿病人,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不同点。 (5)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临床治疗的区别:1型糖尿病只有注射胰岛素才可控制高血糖,稳定病情,口服降糖药一般无效。2型糖尿病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当的口服降糖药治疗,便可获得一定的效果,当然当口服降糖药治疗失败、胰岛B细胞功能趋于衰竭或出现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时,也是胰岛素的适应症。 对于那些通过临床表现很难判断是那种类型糖尿病的患者,常常需要进一步的检查。这些检查包括: 空腹及餐后2小时胰岛素或C肽检查:可以了解患者体内胰岛素是绝对缺乏还是相对缺乏。 各种免疫抗体的检查:如GAD抗体、ICA抗体等,这些抗体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糖尿病是否于免疫有关。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精品

糖尿病护理查房2

护士长: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组代谢病,是主要由于胰岛素分泌及作用缺陷,或两者同时存在所引起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物质的代谢紊乱,临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久病可引起多个系统损害。糖尿病(DM)是人类第四大危害性疾病,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及教育,以减轻或避免糖尿病远期合并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护理界所面临的挑战。今天护理查房以45床病员杜先珍为例,讨论糖尿病病员的护理。先请责任护士文××介绍病史。 护士长:请谁回答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黄亮:凡符合下列标准之一者诊断为糖尿病:①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H血糖≥11.1mmol/L。②有糖尿病症状,任意时候血糖≥11.1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③OGTT试验2h血糖≥11.1mmol/L。 护士长:糖尿病发病机理. 朱丽美:糖尿病无论I型或Ⅱ型均由遗传因素决定,与感染、肥胖等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胰岛素活性相对或绝对不足而发病。目前提出I型糖尿病发病机理的自身免疫学说:环境因素如病毒和/或化学毒素作用于I型糖尿病的遗传易感者(携带与I型糖尿病发病有关的HLA相关抗原,如HLA-DR3/DR4、ICA、IAA等I型糖尿病自身免疫标志的个体),使其胰岛B细胞表面异常地表达HLA-DR抗原,导致胰岛B细胞表面自身抗原结构的改变,引起T淋马细胞的自身激活。如抑制性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或活性减低,即可诱发细胞的自身免疫过程,早期有胰岛素属感染性或中毒性反应,后期继以免疫反就。I型糖尿病常因胰岛素分泌细胞的损害或完全缺如,导致内源胰岛素的产量减少或消失。 Ⅱ型糖尿病(NIDDM)病人胰岛素细胞损害轻,甚而增生,所以胰岛素的分泌是正常或升高的,但经糖刺激后,与相应体重的非糖尿病病人相比,胰岛素分泌是低的.表达了胰岛素细胞分泌功能的潜在不足,即胰岛素活性的相对不足.特别见于Ⅱ型糖尿病中的肥胖和超重者,表达出高胰岛素血症,这是因为长期高血糖刺激病人的B细胞分泌过多的胰岛素。 其次是胰升血糖素活性相对或绝对过多,但这种情况仅见于胰岛素缺乏较严重的病人,或控制甚差的酮症酸中毒病人,若应用足够胰岛素时,胰升血糖素受

糖尿病个案护理

个案整体护理 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 护理0901 钱佳丽 基本资料: 科室:西内一床号:628 门诊号:70175771 住院号:0273016 姓名:沈伯泉性别:男年龄:80岁民族:汉族婚姻:已婚 入院诊断:中医:消渴西医:2型糖尿病 入院时间: 2011.10.12 10:00 入院时令:秋发病节气:寒露后 入院介绍:对症宣教,住院须知(饮食、休息、卫生、探视、陪客、物资保管等等) 入院原因:发现血糖上升10余年,控制欠佳半年 现病史:患者于10余年发现血糖上升,诊断为2型糖尿病,长期服用口服药治疗,近半年来,血糖控制欠佳,出现多尿,口干症状,体重减轻,检测空腹血糖控制在15~20mmol/l左右,先后在多家医院就诊,更换多种口服药物,目前口服诺和龙每日一次,每次一粒,二甲双胍缓释片0、85每日两次,血糖仍控制不佳。今日至我院门诊就诊查空腹指末血糖17.0mol/l,门诊拟“1型糖尿病”收入院,患者病程中否认意识不清,深大呼吸,否认肢体麻木,近期有视力模糊。拟诊“2型糖尿病”收入院。 患者半年来,胃纳夜眠可,排尿多,排便可,体重减轻3~4公斤。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外伤史,多年前有阑尾切除手术,否认输血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承认有血吸虫病疫区接触史。 个人史:生于本地,否认烟酒嗜好。 婚育月经史:已婚已育。 家族史:否认家族性遗传性疾病。 体格检查:体温:36.2 °C 脉搏:75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10/70mmHg 神清,气平,面容萎黄,精神稍软,双侧颈静脉无充盈;双肺呼吸音粗,未及明显干湿啰音,心界稍向左扩大,心率70次/分,律齐,心音清,未及杂音,腹软,无压痛,双下肢无浮肿。 辅助:空腹指末血糖17.0mmol/l 初步诊断:2型糖尿病 疾病认识: 概念: 糖尿病是有多种原因导致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缺陷或两者同时存在而 引起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要表现,以慢性高血糖为共同特征的临床综合症。除碳水化合物之外,尚有蛋白质、脂肪和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病因和机制:与遗传、自身免疫反应及环境因素有关,遗传因素是基础,环境因素是诱因,免疫损伤是结果。环境因素包括:病毒感染、肥胖、体力活动减少、高热量饮食、创伤、手术、精神刺激、多次妊娠与分娩,其中病毒感染是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 分类及临床表现: 糖尿病临床上主要分为四大类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异性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临床上以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为主。

儿童1型糖尿病应该怎么吃

儿童1型糖尿病应该怎么吃 文章目录*一、儿童1型糖尿病怎么吃 1. 儿童1型糖尿病应该 怎么吃 2. 儿童1型糖尿病吃什么好3. 儿童1型糖尿病要注意什么*二、儿童1型糖尿病有什么危害*三、儿童1型糖尿病不能吃什么 儿童1型糖尿病怎么吃 1、儿童1型糖尿病应该怎么吃 1.1、平衡膳食 实际上,糖尿病患者什么都可以吃,关键是吃什么,吃多少量。单一食品不能满足人体的多种营养素的需要,所以必须通过多样 化的饮食,达到饮食平衡。平衡膳食遵循的原则:粗粮细粮搭配, 荤素搭配,不挑食、不偏食,好的不要多吃,赖的也不要少吃。 1.2、多选用富含纤维质的食物 如全谷类的主食,未加工之豆类、蔬菜及水果,可改善血糖的升高,是一型糖尿病饮食不合缺少的食物。含淀粉质高的食物, 如甘薯、马铃薯、芋头、玉米、菱角、栗米、毛豆、干豆类(黄豆、红豆、蚕豆等),及咸的中西式点心(如蟹壳黄、烧卖、寿司、萝卜糕、咖喱饺、鸡卷等),在安排一型糖尿病饮食中不可任意食用,须按计划食用。 1.3、暂停吃水果 当血糖尚未控制好时暂不要吃水果,当血糖控制达标后再试

着吃水果,即在两顿饭之间血糖最低时吃水果,于餐后半小时到1小时、2小时测测血糖,吃什么水果,吃多少量,以血糖不高为标准。 2、儿童1型糖尿病吃什么好 2.1、紫菜 紫菜中含有丰富的紫菜多糖、蛋白质、脂肪、胡萝卜素、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特别是其中所含有的紫菜多糖能够帮助我们有效的降低空腹血糖,很适合血糖高的人和糖尿病患者用于降低血糖。 2.2、黑木耳 黑木耳中含有木耳多糖、维生素、蛋白质、胡萝卜素和钾等营养物质,尤其是木耳多糖具有很好的降血糖、降血脂的作用。长期吃黑木耳可降低血粘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是降糖的好帮手。 2.3、胡萝卜 胡萝卜中含有降糖物质,是高血糖和糖尿病人的良好食物, 其所含的某些成分,如槲皮素、山奈酚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 降低血脂,促进肾上腺素的合成,还有降压,强心作用,也是高血压、冠心病患者的食疗佳品。 2.4、苦瓜 苦瓜是降血糖的不错选择,苦瓜中含有苦瓜苷,被誉为“植物胰岛素”,有降低血糖作用,改善胰岛素的功能,还能治疗糖尿病消渴症。

儿童糖尿病患者护理

儿童糖尿病患者护理 发表时间:2011-11-28T09:51:34.40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31期供稿作者:吴翠焕[导读] 目的讨论儿童糖尿病患者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 吴翠焕(黑龙江省饶河县人民医院 155700)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1-0258-02 【摘要】目的讨论儿童糖尿病患者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对糖尿病病儿的护理是一个长期而细致的工作,需向家长及病儿做好宣传,使其对本病有正确的认识,主动配合。 【关键词】儿童糖尿病护理 儿童糖尿病又称少年糖尿病,是在儿童年龄开始发生的糖尿病。 糖尿病是因体内胰岛素缺乏而引起糖代谢紊乱的一种疾病。又因糖代谢障碍而造成蛋白质、脂肪、水、电解质代谢的异常,可合并酮症酸中毒。儿童糖尿病其病因与成人不同,一般认为与遗传和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反应等有关。 1 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 大体标本可见胰腺的重量在糖尿病的初期有的正常,有的胰腺变小,重量减少,少数为先天发育畸形或不全。糖尿病时由于胰岛素的不足和胰高血糖素的增多而产生一系列代谢失调,葡萄糖不能进入细胞进行代谢,葡萄糖分解作用减低,产生的ATP减少,能量不足,使身体乏力、软弱,组织不能利用葡萄糖处于饥饿状态,产生饥饿感而引起多食。蛋白质合成减少使生长发育延迟和机体的抵抗力降低。血糖不能利用,肝糖原合成减少,蛋白质分解增多,糖原异生增加皆使血糖增高,超过肾阈而由尿排出。血糖引起的渗透性利尿,排出尿糖、水和电解质,血糖增高和排尿增多,使血浆渗透压增高产生口渴而大量饮水。若有感染等应激时可合并酮症酸中毒。 2 临床表现 儿童糖尿病病儿绝大多数属1型。表现为急性起病的症状,常常是由于感染,情绪激惹或饮食不当等诱因引起。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等为常见的症状,合称为儿童糖尿病的“三多一少”症状。如果有多饮多尿又出现呕吐、恶心、厌食或腹痛等症状则需考虑并发酮症酸中毒。酮症酸中毒时可出现呼吸深长,有酮味、脱水及神志不清或昏迷。病程较久,对糖尿病控制不好时可见生长发育落后、身矮及智能发育迟缓,晚期可有白内障、视力障碍、视网膜病变,甚至双目失明。还可出现肾脏的异常改变,如蛋白尿、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糖尿病病儿可能发生各种感染,如皮肤化脓性感染、呼吸道、泌尿道、口腔的急性感染。 3 护理 对糖尿病病儿的护理是一个长期而细致的工作,需向家长及病儿做好宣传,使其对本病有正确的认识,主动配合。 3.1合理安排饮食,如每餐有剩余或不足,要及时与医师联系,若饮食有剩余要酌减胰岛素用量,如饮食吃完后仍有饥饿,应即刻调整饮食,增加粗纤维类蔬菜。 3.2严格记录出入量,由于病儿尿中出现葡萄糖,造成高渗性利尿作用而带出大量水分,病儿排尿增多、烦渴,如不能及时补充液体,可引起脱水。 3.3预防感染,糖尿病病儿免疫功能降低,极易发生感染,特别是皮肤感染。注意勿感冒,保持皮肤清洁,需经常洗头、洗澡,如发生细微伤口或毛囊炎亦需及时处理,因尿糖刺激,病儿会阴部易发生瘙痒,故便后应予清洗。卧床病儿,每日做褥疮护理及口腔护理2次。 3.4定期测量体重身长,开始治疗时要每周测体重1次,待病情稳定后,定期测体重和身长,生长的速度可作为小儿糖尿病代谢控制的一个指标,如控制得不好则出现生长发育障碍。 3.5定时采集尿标本做尿糖定性试验,保持专用表格记录每次尿糖定性试验结果,及胰岛素注射量,仔细观察尿糖量与胰岛素注射量的关系。 3.6药物治疗的护理。皮下注射胰岛素后15~30min进餐。切忌注入皮内,以免组织坏死,注意部位可选用上臂外侧、臀部、腹部、股的前部,计划注射部位,注射点轮流使用,针孔纵横间隔为1cm,以免皮下脂肪萎缩硬化,采用1ml空针注射。药量需经第二者查对后注射。 注意观察注射胰岛素后的反应,如胰岛素剂量过大或进食太少,出现低血糖,症状有面色苍白、无力、头晕、出汗、脉速无力,严重者可发生惊厥、昏迷,如未及时处理,可致死亡。发现有上述反应立即口服糖水或糕点,或按医嘱静脉注射25%~50%葡萄糖液40ml。 3.7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抢救与护理。密切观察病情,观察病儿的神志状态,呼吸变化及呼吸气味,定时测呼吸、血压、心率,协助医师做好各项检查,定时留血、尿标本,送检血糖、尿糖、电解质、CO2结合力。 病儿绝对卧床休息,注意保暖,以使体内消耗能量达最低水平,以减少脂肪、蛋白质分解。备好氧气、吸痰器,立即建立两条静脉输液通道:一条纠正脱水酸中毒快速输液通道,常用不同张力的盐水;另一条静脉通道输入小剂量胰岛素,静点的胰岛素需匀速进入,每分钟液量1ml,所以最好用输液泵调整滴速。在静点小剂量胰岛素时,每1~2h查1次尿糖、血糖、尿酮体,严格记录出入量,每次排尿后,除测尿量外,需测尿糖、尿酮体。在停用小剂量胰岛素前0.5h,先皮下注射胰岛素,每次0.5U/kg,以后改为每日3~4次皮下注射。血钾的补给,临床上在胰岛素治疗后4~6h,可发生严重低钾血症,甚至引起心律紊乱,威胁生命,故在小剂量胰岛素静脉输入后,予以补钾,浓度<0.3%。 静脉输液的速度要按计划完成,应根据病儿年龄及需要调整滴速,否则会导致心脏负担过大,引起心衰。合理应用抗生素,预防及抗感染。 随时观察生命指征及昏迷深浅度,神经系统的变化。 3.8病儿出院指导。做好病儿的心理护理对疾病的好转起着重要作用,医护人员定期向病儿及家长进行卫生宣教工作,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用成功的实例鼓励病儿及家长,使其能配合医师,鼓起勇气接受长期治疗。 教会家长和病儿饮食管理法、尿糖检查法、皮下注射法、胰岛素注射量的掌握法。

糖尿病病人的护理查房

糖尿病护理查房 护士长: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组代谢病,是主要由于胰岛素分泌及作用缺陷,或两者同时存在所引起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物质的代谢紊乱,临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久病可引起多个系统损害。糖尿病(DM)是人类第四大危害性疾病,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及教育,以减轻或避免糖尿病远期合并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护理界所面临的挑战。今天护理查房以x床病员xxx为例,讨论糖尿病病人的护理。先请责任护士××介绍病史。 护士长:糖尿病的发病机理是什么呢? 护士一:糖尿病无论I型或Ⅱ型均由遗传因素决定,与感染、肥胖等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胰岛素活性相对或绝对不足而发病。目前提出I型糖尿病发病机理的自身免疫学说:环境因素如病毒和/或化学毒素作用于I型糖尿病的遗传易感者(携带与I型糖尿病发病有关的HLA相关抗原,如HLA-DR3/DR4、ICA、IAA等I型糖尿病自身免疫标志的个体),使其胰岛B细胞表面异常地表达HLA-DR抗原,导致胰岛B细胞表面自身抗原结构的改变,引起T淋马细胞的自身激活。如抑制性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或活性减低,即可诱发细胞的自身免疫过程,早期有胰岛素属感染性或中毒性反应,后期继以免疫反就。I型糖尿病常因胰岛素分泌细胞的损害或完全缺如,导致内源胰岛素的产量减少或消失。Ⅱ型糖尿病(NIDDM)病人胰岛素细胞损害轻,甚而增生,所以胰岛素的分泌是正常或升高的,但经糖刺激后,与相应体重的非糖尿病病人相比,胰岛素分泌是低的.表达了胰岛素细胞分泌功能的潜在不足,即胰岛素活性的相对不足.特别见于Ⅱ型糖尿病中的肥胖和超重者,表达出高胰岛素血症,这是因为长期高血糖刺激病人的B细胞分泌过多的胰岛素。其次是胰升血糖素活性相对或绝对过多,但这种情况仅见于胰岛素缺乏较严重的病人,或控制甚差的酮症酸中毒病人,若应用足够胰岛素时,胰升血糖素受抑制,因而糖尿病的病理生理的主要问题仍然是胰岛素的缺乏。 护士长:请xx回答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护士二:凡符合下列标准之一者诊断为糖尿病:①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H血糖≥11.1mmol/L。②有糖尿病症状,任意时候血糖≥11.1mmol/L 可诊断为糖尿病。③OGTT试验2h血糖≥11.1mmol/L。 护士长:糖尿病并发症有哪些? 护士三:患糖尿病病程长,如控制不好,易出现并发症,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心血管疾病2、脑血管意外3、糖尿病性肠病。4、白内障5、糖尿病足6. 难于控制的肺结核。7. 肝肾病8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9、性功能障碍等等护士长:在糖尿病的教育宣传中,通常都会提到五驾马车:饮食、运动、药物、监测和教育。而这五驾马车在糖尿病治疗中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下面大家分别说说。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五个区别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五个区别 1)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年龄的区别:1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下发病,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绝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仅极少数例外;2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50岁以上的人患1型糖尿病很少。总之,年龄越小,越容易是1型糖尿病;年龄越大,越容易是2型糖尿病。 2)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起病时体重的区别:发生糖尿病时明显超重或肥胖者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肥胖越明显,越易患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在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无论是1型或2型糖尿病,在发病之后体重均可有不同程度降低,而1型糖尿病往往有明显消瘦。 3)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临床症状的区别:1型糖尿病均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等,即“三多”,而2型糖尿病常无典型的“三多”症状。为数不少的2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常难以确定何时起病,有的只是在检查血糖后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比较突出,故常能确切地指出自己的起病时间。 4)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区别:1型与2型糖尿病均可发生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但在并发症的类型上有些差别。就急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较少发生酮症酸中毒,但年龄较大者易发生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就慢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并发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发生心、脑、肾或肢体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则不多见,而2型糖尿病除可发生与1型糖尿病相同的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外,心、脑、肾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合并高血压也十分常见。因此2型糖尿病人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意外的机会远远超过1型糖尿病人,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不同点。 5)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临床治疗的区别:1型糖尿病只有注射胰岛素才可控制高血糖,

儿童糖尿病患儿的护理体会

儿童糖尿病患儿的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浅谈糖尿病患儿的护理体会。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7月-2013 年7月收治的35例患儿资料进行分析,制定合适的护理计划。结果:35例患儿 经过我院的细心护理,34例患儿完全恢复健康,1例患儿进行转院治疗。结论: 正确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儿尽快痊愈,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糖尿病患儿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9-0215-02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院糖尿病患儿35例,其中男性患儿18例,女性患儿17例,年龄2岁-12岁。儿童糖尿病典型表现为“三多一少”症状,即多饮、多尿、多食 和体重减轻。多尿常为首发症状,几乎100%出现多尿、多饮并出现夜尿增多及 夜间口渴思饮。较大儿童及在发病前已能自动控制夜间排尿的幼儿突然出现遗尿,乃是多尿的表现。年长儿一昼夜尿量达3~4L或更多。多食为普遍现象,多食程 度不等,患儿消瘦及乏力的现象突出。初发糖尿病延误诊治、已知糖尿病未能合 理治疗、或治疗后遇感染、饮食不当及中断胰岛素治疗等,易诱发糖尿病酮症酸 中毒,表现为精神萎靡、嗜睡、反应迟钝,重者意识蒙胧甚至昏迷无反应。发生 脑水肿或为高渗性非酮症性昏迷时,可出现惊厥。脱水体征明显,口干舌燥,眼 窝深陷,甚至眼压下降。酸中毒时出现面颊潮红,口唇樱红,呼吸幅度加深、加快,常表现为典型的深大呼吸。呼出气带有烂水果样的丙酮味。晚期面色灰白或 发绀、无尿、肢凉、血压下降,重者循环衰竭、死亡。 1.2结果:经过我院对患儿的细心护理,患儿的康复率高,已经有34例患儿 完全恢复健康满意出院,1例患儿进行转院治疗。 2 护理措施 2.1预防感染患儿因免疫功能低下易发生感染,应勤洗澡、勤换内衣,注意 个人卫生,保持局部和全身清洁,皮肤瘙痒可用温水擦洗,勤剪指甲,避免皮肤 抓伤、刺伤和其它损伤。如有毛囊炎或皮肤损伤时应及时治疗。加强锻炼,增强 机体抵抗力,感染发生后,如果只注重感染的治疗,忽视对糖尿病的治疗,可造 成严重后果,应予以警惕[1]。 2.2排尿异常护理患儿烦渴是由于高渗利尿引起,需详细记录出入量。对多 尿患儿应及时提供便盆并协助排尿,对遗尿小儿夜间定时唤醒排尿。尿糖刺激会 阴部可引起瘙痒,需每天清洗局部2次,以防发生尿路感染,婴儿需及时更换尿布。对烦渴小儿提供足够的饮用水,防止发生脱水。 2.3饮食护理饮食控制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护士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 患儿及家长讲解其重要性与具体做法,使之自觉遵守。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应满足其营养需要,故不宜过分限制。按营养师要求提供患儿饮食,食物要富含 蛋白质和纤维素,限制纯糖和饱和脂肪酸,饮食要定时定量,详细记录患儿进食 情况。饮食控制要以能保持患儿正常体重、减少血糖波动、维持血脂正常为原则。 2.4酮症酸中毒护理酮症酸中毒为急症病例的主要死因,一旦发生应立即进 行高血糖、脱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和感染5个方面的救护。①立即建立2条静脉通路,一条为纠正脱水酸中毒快速输液用,另一条静脉通路输人小剂量胰岛 素降血糖,最好采用微量输液泵调整滴速,保证胰岛素均匀滴入。②详细记录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态、瞳孔、脱水体征、尿量等。准确记录出入量,以

1型糖尿病的特点及常见并发症

1型糖尿病在中国糖尿病人中占9%左右,在青少年多见。它病情急、症状较重,有多饮多尿,体重下降,可以出现酮症酸中毒,酮症酸中毒是1型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胰岛素疗效较好。 一、糖尿病概述 1.糖尿病的概念 糖尿病是一种多病因导致的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抵抗,造成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所有的糖尿病都符合此条件。 2.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糖尿病的诊断目前用静脉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不能用手指血糖作为诊断依据。具体是:(1)空腹血糖≥7.0mmol/L;(2)餐后两小时血糖≥11.1mmol/L;(3)随机血糖≥11.1mmol/L。这对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都适用。可能以后中国会用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糖尿病诊断的依据,但现在中国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方法还不统一,测定结果也不太一致,目前主要还是用血糖的办法进行糖尿病诊断。 3.糖尿病的分型 按照1997年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的诊断标准,糖尿病一共分成四种类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以及妊娠糖尿病。1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总人数大概9%左右,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总数的90%。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是指由其他原因,如胰腺的原因、内分泌的原因、遗传的原因导致的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种类非常多,但是病人并不很多,大概占1%。由此可推出1型、2型以及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已经到百分之百,妊娠糖尿病不占比例,因为妊娠只是人生的一个过程,只是几个月的时间,所以妊娠结束以后还要重新分类。从分型的比例可以看出,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的主体,但1型糖尿病比例也相当高,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儿童比例很大,1型糖尿病的总人数很高。 4.儿童糖尿病 儿童糖尿病是指儿童,包括幼儿、青少年期间所得的糖尿病。儿童糖尿病者以1型糖尿病较多。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儿童的比例增加,儿童2型糖尿病患病率也在增加。 分型1型2型 起病急,症状明显慢 胖,家族史,种族性,黑棘皮病临床特点多饮多尿,体重下降,酮症酸 中毒 C肽低正常或高 抗体可阳性阴性自身免疫病有无 上表是儿童青少年两型糖尿病的对比。从起病看,1型糖尿病病情急、症状比较重,2型糖尿病相对比较缓,症状也不太明显。 从临床特点看,1型糖尿病有多饮多尿,体重下降,发病时会出现酮症酸中毒,酮症酸中毒是诊断1型糖尿病的重要依据。而2型糖尿病一般孩子比较胖,家族、种族倾向更加明显,另外由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非常明显,可以出现黑棘皮病,表现为肥胖,全身皮肤较黑,尤其是颈部、腋下和腹股沟皮肤皱褶处皮肤又黑又粗糙,这是胰岛素抵抗的一个标志,也是

小儿糖尿病的护理措施

小儿糖尿病的护理措施: 1.控制饮食遵医嘱给低糖饮食或按营养师要求提供饮食。每日所需热卡=1000+(年龄×80~100)。热卡分配:碳水化合物占50%,蛋白质占20%,脂肪占30%。全日热量分3餐,分别为1/5、2/5、2/5,每餐留少量食物作为餐间点心。详细记录进食情况。饮食控制以能保持正常体重,减少血糖波动,维持血脂正常为原则。 2.排尿异常的护理详细记录出入水量。对遗尿小儿夜间定时唤醒排尿。每天清洗会阴2次,婴儿需及时更换尿布。对烦渴小儿提供足够的饮用水,防脱水发生。 3.预防感染经常洗头、洗澡,保持皮肤清洁。勤剪指甲,避免皮肤抓伤、刺伤和其他损伤。做好会阴部护理,防泌尿道感染。如已发生感染,需用抗生素治疗,以免感染促发或加重酮症酸中毒发生。 4.心理护理与正确用药糖尿病需终生用药、行为干预与饮食管理,给患儿及家长带来很大的精神负担。能否坚持并正确执行治疗方案,是治疗护理成败的关键。护士介绍疾病有关知识:①饮食控制的重要性。②锻炼对降低血糖水平、增加胰岛素分泌、降低血脂的重要性。③指导患儿及家属独立进行血糖和尿糖的监测。④教会正确抽吸和注射胰岛素的方法。⑤阐明使用胰岛素的注意事项、注射部位和注射方式,注射后应及时进食,防止低血糖,并学会自己观察低血糖反应。⑥定期随访以便调整胰岛素用量。⑦教育患儿随身携带糖块及卡片,写上姓名、住址、病名、膳食治疗量、胰岛素注射量、医院名称及负责医师,以便救治。 5.酮症酸中毒患儿的护理一旦发生应立即进行高血糖、脱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和感染五个方面的救护。(1)立即建立2条静脉通路,l条为纠正脱水酸中毒快速输液用,另l条输入小剂量胰岛素降血糖,最好采用微量输液泵调整滴速,保证胰岛素均匀滴入。在补液排尿后应立即补钾。静璐输液速度及用量须根据小儿年龄及需要调节,并详细记录出人水量,防脑水肿、低血糖、低血钾、心力衰竭而突发死亡。(2)观察并记录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瞳孔、脱水体征、尿量等。(3)化验血糖、二氧化碳结合力、尿素氮、血钠、血钾、血气分析。每次排尿均应查尿糖及尿酮。(4)常规做血、尿培养,寻找感染源,并遵医嘱使用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 6.低血糖患儿的护理注射胰岛素过量或注射后进食过少可引起低血糖,表现为突发饥饿感、心慌、软弱、脉速、多汗。严重者出现惊厥、昏迷、休克甚至死亡。低血糖多发生于胰岛素作用最强时,有时可出现苏木杰效应,即午夜至凌晨出现低血糖而清晨血糖又增高。应教会患儿及家长识别低血糖反应,一旦发生,立即平卧,进食糖水或糖块,必要时静脉注射50%葡萄糖液40ml。

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的鉴别

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的鉴别 作者黄德锋 1型糖尿病又叫青年发病型糖尿病,这是因为它常常在35岁以前发病,占糖尿病患者的10%以下。1型糖尿病患者是需要终身使用胰岛素治疗的,也就是说患者从发病开始就需使用胰岛素治疗,并且终身使用。原因在于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腺产生胰岛素的细胞已经彻底损坏,从而完全失去了产生胰岛素的功能。 2型糖尿病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2型糖尿病病友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却大打折扣,即我们常说的“胰岛素抵抗”,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只是一种相对缺乏,还可以通过某些口服药物刺激体内胰岛素的分泌来达到治疗作用。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鉴别点: 一、年龄的区别:1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下发病,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绝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仅极少数例外;2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50岁以上的人患1型糖尿病很少。总之,年龄越小,越容易是1型糖尿病;年龄越大,越容易是2型糖尿病。 二、起病时体重的区别:发生糖尿病时明显超重或肥胖者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肥胖越明显,越易患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在起病前体重多属正

常或偏低。无论是1型或2型糖尿病,在发病之后体重均可有不同程度降低,而1型糖尿病往往有明显消瘦。 三、临床症状的区别:1型糖尿病均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等,即“三多”,而2型糖尿病常无典型的“三多”症状。2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常难以确定何时起病,有的只是在检查血糖后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比较突出,故常能确切地指出自己的起病时间。 四、急慢性并发症的区别:1型糖尿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较少发生酮症酸中毒,但年龄较大者易发生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就慢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并发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发生心、脑、肾或肢体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则不多见,而2型糖尿病除可发生与1型糖尿病相同的眼底视网膜病还常合并高血压病。因此2型糖尿病人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意外的机会远远超过1型糖尿病人,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不同点。 五、临床治疗的区别: 1型糖尿病只有注射胰岛素才可控制高血糖,稳定病情,口服降糖药一般无效。2型糖尿病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当的口服降糖药治疗,便可获得一定的效果,当然当口服降糖药治疗失败、胰岛B细胞功能趋于衰竭或出现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时,也是胰岛素的适应症。对于那些通过临床表现很难判断是那种类型糖尿病的患者,常常需要进一步的检查。

1型糖尿病护理常规

1型糖尿病护理常规 1型糖尿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良或免疫应激引发的糖尿病。又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或青少年糖尿病,易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又叫青年发病型糖尿病,这是因为它常常在35岁以前发病,占糖尿病的10%以下。1型糖尿病是依赖胰岛素治疗的,也就是说患者从发病开始就需使用胰岛素治疗,并且终身使用。 常见症状 1型糖尿病起病较急,约有1/3Ⅰ型糖尿病患者于起病前有发热及上呼吸道、消化道、尿路或皮肤感染病史。 多饮、多尿、多食易饥,但体重减轻,消瘦明显,疲乏无力,精神萎靡,视物模糊。1型糖尿病幼儿在自己能控制小便后又出现遗尿,常为糖尿病的早期症状。 并发症 1型糖尿病患者易患各种感染,尤其是呼吸道及皮肤感染,女婴可合并霉菌性外阴炎而以会阴部感染为明显的症状。 长期血糖控制不满意的1型糖尿病患儿,可于1~ 2年内发生白内障。晚期1型糖尿病患者因微血管病变导致视网膜病变及肾功能损害。 实验室检查 血糖空腹血糖>6.6mmol/L,餐后2h血糖>11.1mmol/L。 血糖每餐前及睡前留尿测尿糖为“次尿”(每日4个次尿),两个次尿之间所收集的尿为“段尿”(每日4个段尿)。未经治疗者,尿糖常为阳性,24h尿糖>5g。 糖化血红蛋白反映2个月内血糖的综合平均尝试,是判断患儿长期血糖控制善的可靠指标。>8.5%~10%为轻度升高。未经治疗者及治疗而控制不满意者多>14%。 β细胞功能测定在糖耐量试验测血糖的同时,测各时相的胰岛素及C 肽水平。Ⅰ型糖尿病患儿在糖负荷时血糖峰佱显著增设,且2h不能回复到基线水平,而胰岛素及C肽反应低下。 血脂未经治疗的Ⅰ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显著增高。. 常见症状

儿童1型糖尿病的辅助检查

儿童1型糖尿病的辅助检查 1、血液检查: 1)确诊及分型的检查:OGTT-胰岛素(C肽)释放实验 基础:胰岛素和C肽以等分子量由胰岛B细胞合成及释放,胰岛素半衰期为5-6min,C肽半衰期为10-13.5分钟,血浆中C肽浓度为胰岛素的5-10倍。 作法:进行OGTT-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需要做好四项准备措施:1.最好从早晨7~9时开始(开始之前受试者须已空腹8~14小时);2.由于OGTT试验需要进行3个小时,在试验过程中受试者不要喝茶及咖啡,不要吸烟,不要做剧烈运动,以免影响血糖监测的结果;3.试验前3天内,每日主食量不少于3两;4.试验前3~7天,停用可能影响糖耐量的药物,如避孕药、利尿药、苯妥英钠等。如果OGTT试验空腹血糖高于7.0mmol/L,应改为馒头餐试验,以防加重胰岛负担、损伤细胞。 儿童按每千克体重1.75g葡萄糖服用,总量不超过75g,服用前测一次空腹血糖、胰岛素、C肽,服用后0.5h,1h,2h,3h再各测一次。 OGTT结果分析:1.当静脉空腹血糖<6.1mmol/L,OGTT两小时血糖<7.8mmol/L,说明人体对进食葡萄糖后的

血糖调节能力正常,为糖耐量正常。 2.当静脉空腹血糖≥7.0mmol/L或OGTT两小时血糖≥11.1mmol/L,尿糖+~++++,说明人体处理进食后葡萄糖的能力明显降低,已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3.当静脉空腹血糖<7.0mmol/L并且OGTT两小时血糖介于7.8~11.1mmol/L之间,说明人体对葡萄糖的调节能力轻度下降,已达到糖耐量低减的诊断标准。 4.当静脉空腹血糖介于6.1~7.0mmol/L之间,且OGTT两小时血糖≤7.8mmol/L,说明人体对进食葡萄糖后的血糖调节能力尚好,但对空腹血糖调节能力轻度减退,已达到空腹血糖受损的诊断标准。 胰岛素释放实验:正常人口服葡萄糖后,随血糖的上升,血浆胰岛素水平也迅速上升,高峰一般在服糖后1小时出现且为空腹值的5-10倍,然后逐渐下降,至3小时应接近空腹水平。 C肽释放实验:若病人接受过胰岛素治疗6周后则可产生胰岛素抗体,这时测定胰岛素常不能反映病人体内

小儿1型糖尿病个案-刘海洋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 护理个案汇报 题目儿童1型糖尿病的护理 姓名刘海洋________ 科室?通科□专科小儿内科 导师魏名一________ 中国·深圳 2016年10月

儿童1型糖尿病的护理 姓名:刘海洋工号:03286科室:B2东-儿内 前言: 疾病概念:1型糖尿病,原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多发生在儿童及青少年,也可以发生在各种年龄。起病比较急剧,体内胰岛素绝对不足,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必须用胰岛素治疗才能获得满意疗效,否则将危及生命。 病因:多基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自身免疫等。 发病机制:遗传易感性、启动自身免疫反应、免疫学异常、进行性胰岛素B细 胞功能丧失、临产糖尿病、胰岛B细胞完全破坏,症状明显。 疾病特点:起病急,“三多一少”症状典型明显、体重正常或降低、对胰岛素 敏感,脆性,需要外源性胰岛素治疗、发病前多有感染。 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疲乏无力。 治疗护理要点:糖尿病治疗强调早期治疗、长期治疗、综合治疗及措施个体化的基本原则。目的是使血糖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纠正代谢紊乱,消除症状,防止或延缓并发症,维持良好的健康状况和劳动、学习能力,保障儿童的生长发育,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 (一)病例简介 患儿周**,女性,16岁,于2016年8月4日18:42分入院。 1.1入院原因:患儿主诉诊断为I型糖尿病8个月,血糖控制不佳1个月入院。 1.2体格检查:T36.7℃,P77次/分,R20次/分,BP94/59mmHg,体重32kg,体型偏瘦。腹部平坦,全腹无压痛,全腹无反跳痛。肝脏肋下未可触及,脾脏肋下未可触及。双侧下肢无水肿。四肢肌张力正常,巴氏征阴性。 1.3辅助检查:尿常规提示酮体3+,白细胞59.5/ul,红细胞1978.6/ul,糖化血红蛋白7.0%。 1.4现病史:患儿于8个月前因突发深大呼吸、烦渴、意识模糊(发病1个月前有多饮、多食、体重减轻表现,未重视),在外院治疗10天,诊断为I型糖尿

1型糖尿病可以治愈吗

1型糖尿病可以治愈吗 近年来,我国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长,不仅造成家庭和社会的不和谐,更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治疗1型糖尿病的方法也越来越多,不同的治疗方法也有各自不同的特色。济南糖尿病医院专家表示:治疗1型糖尿病的时候,应该选择适合1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这样才能让患者更好的治疗。1型糖尿病能治愈吗?下面由济南糖尿病医院专家为我们介绍一下治疗1型糖尿病的方法。 一、胰岛素治疗。胰岛素是治疗1型糖尿病的首选方法,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细胞内被利用,从而降低血糖水平。每个人体内都需要胰岛素维持机体功能正常。而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不内释放胰岛素,因此必须每天注射胰岛素。 1型糖尿病必须的终身使用胰岛素,那么怎样使用胰岛素呢,请咨询在线专家。 二、饮食治疗。1型糖尿病的饮食治疗是为了使血糖控制达到要求的范围,同时应考虑个人的口味和嗜好,而且必须与胰岛素治疗同步进行才有效,此外最好配合运动、心理调节等方法。 三、运动治疗。运动、饮食、心理教育、胰岛素都是1型糖尿病治疗的常规疗法。专家说,体力活动可增加葡萄糖的利用,有利于血糖的控制。糖尿病患者应每天运动l小时,如各种球类运动、游泳、跳舞等,但应避免爬高和潜水,因发生低血糖时有危险。 以上是1型糖尿病的相关知识,要想彻底治愈1型糖尿病,济南糖尿病医院专家推荐——传统中西医结合疗法。该疗法适用于空腹血糖8—12,餐后血糖15—20,没有糖尿病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恢复胰岛功能,调理β细胞代谢,让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 这个阶段的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并未受到严重的损伤,但是如果患者长期服用降糖药,无疑是快鞭打病牛,长期下去给身体造成更大是损伤,而传统中西医结合疗法正好解决了这样的问题,根据中医的整体辩证理论,对人体循环进行综合调理,补肾健脾的作用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胰岛功能,调理β细胞代谢,变相的起到降糖作用。况且中医对糖尿病有大量记载,同样有丰富的临床数据和理论总结,糖尿病患者并非造成单一的病症,血糖控制不好,会出现多种并发症。利用西医较强的针对性逐个突破,针对局部病症或单一病症,精准用药治疗可以达到明显的效果。此阶段糖尿病患者以控制血糖为主,必须长期服药或者注射胰岛素,都会造成肝肾损伤,还有一部分患者胰岛素抵抗,所以控制血糖就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还有一部分患者单纯的中医中药并不能起到控制作用。而中西医结合各取所长,正是糖尿病患者的最佳选择。

儿童1型糖尿病的诊断与治疗

儿童1型糖尿病的诊断与治疗 中国医学论坛报2012-12-06 作者: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儿科蒋菲 儿童时期的糖尿病是指在15岁以前发生的糖尿病,其中绝大多数是1型糖尿病。近几十年来,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在世界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中明显升高,在全世界15岁以下的儿童中,每年发现约7万例1型糖尿病患者。1型糖尿病是在患者具有遗传易感性的基础上因免疫功能紊乱引发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常伴β细胞自身抗体[包括抗胰岛细胞抗体(IC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酪氨酸磷酸酶抗体(IA-2A)和胰岛素自身抗体(IAA)] 阳性。 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症状糖尿病典型症状为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下降。多数1型糖尿病急性起病,发病时间较明确,因感染、饮食不当等诱发者多见。婴幼儿多饮、多尿不易被发觉,可很快发展为脱水和代谢性酸中毒;学龄儿童可发生夜间遗尿。约25%的儿童和青少年以酮症酸中毒起病,4岁以下儿童此比例更高。若有厌食伴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应考虑酮症酸中毒可能。 体征除消瘦外一般无阳性体征。酮症酸中毒时查体常见脱水貌,面颊潮红,口唇樱红色,呼吸深大、呼出气体有酮味,面色灰暗,四肢末梢发凉且血压下降。 实验室检查 血糖血浆葡萄糖水平符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反映过去6~12周中血糖的平均水平,是目前唯一认定与血糖控制和微血管并发症相关的指标。 尿糖间接反映不同时间的血糖情况,但与血糖相关性不佳。 酮体或可见尿酮体(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等)阳性。 血气分析可用来监测DKA患者的病情。 血脂在代谢紊乱期可见血脂异常,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升高。 抗体检测包括ICA、IAA、GAD-Ab、IA-2A等抗体的检查,主要用于诊断和分型。 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