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际化背景下推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思考

合集下载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体系建设与人才培养探索——基于重庆大学研究生教育实践的分析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体系建设与人才培养探索——基于重庆大学研究生教育实践的分析

借鉴的经验与成果有限, 国外著名高校关于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因国情 、 社情 、 民
收 稿 日期 : 2 0 1 3—1 0一l 6
基金项 目: 重 庆 市 教 委重 点 教改 项 目( y j g l 1 0 2 1 3 )
作者简介 : 郭瑜( 1 9 8 2一) , 女, 重庆 大学研 究生 院讲师 , 硕士 , 主 要从事 研究 生 国际化教 育管 理和研 究
高校相 比更为薄弱。因此 , 如何构建研究生教育 的国际化体系和培养 国际化人
才, 是我们 发展 研究 生教 育 、 提高研 究生 培养 质量所 面临 的重 要 问题 J 。
二、 研 究生教 育的 国 际化 体 系构建
在研 究生 教 育 的 国际 化 体 系 建 设 方 面 , 中 国高 校 普 遍 处 于 起 步 阶段 , 可
( E—m a i l ) g u o y u @c q u . e d u . c n 。
1 7 0
高等建 筑教育
2 0 1 3年第 2 2卷第 6期
才培 养
国际 化体 系建 设 与 全 英 文授 课 项 目的开发 , 重 庆 大

“ 高水平 公 派项 目” 于2 0 0 6年 底正 式设 立 , 由 国 学 来华 留学 生 的数 量 和 质量 逐 步 上 升 , 有 攻读 硕 士
郭瑜 , 刘京诚 , 李新禄
( 重庆大学 a . 研究生院 ; b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重庆 4 0 0 0 4 4 )
摘 要 :随 着经 济全球 化进程 的 快速 推 进 , 中 国在 国际 竞 争 与发展 中的 角 色 日益 重要 , 急 需 大量 具 有 国际 意 识、 通 晓 国际规 则 、 适应 国际环境 的 高层 次创 新人 才 。 目前 , 中 国研 究生教 育 国际化 程度 与发 达 国家仍 有 较 大差距 , 西部 地 区 高校 因地 域 位 置 、 经 济 发展 等 因素在 研 究 生教 育 国 际化 方 面存 在起 步 晚 、 体 系建 设 不 完

浅析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浅析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浅析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问题及其对策1. 引言1.1 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研究生被视为高端人才的重要来源,他们不仅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生是科研、教学和创新的中坚力量,对于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生教育也是培养未来学术和专业领域的领军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国家的综合科技实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生教育不仅仅关乎个体的学术发展和职业发展,更关乎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产业发展。

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

只有通过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方式,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更好地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1.2 研究生培养方式的现状研究生培养方式的现状可以说是多方面的。

目前,大部分研究生培养方式在学术导师和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导师在学术指导上缺乏针对性和及时性,往往只完成一部分责任,而学生在学术方面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不足,导致学术能力培养不足。

现阶段许多研究生培养方式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研究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能力不足。

一些研究生在实践过程中往往面临实验条件不足、导师资源匮乏等问题,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和提高。

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术研究指导,拓宽实践渠道,提高研究生在学术与实践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2. 正文2.1 存在问题:学术能力培养不足在当前研究生培养方式中,存在学术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

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学校对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不足。

目前部分高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术研究方法的培养。

很多研究生在进行科研工作时,缺乏系统的研究方法训练,导致研究思路不够清晰,研究结果不够严谨。

部分高校对学术研究能力培养的评价机制并不完善。

学校常常只注重研究生的论文数量和发表级别,而对于研究生的研究方法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评价较为模糊。

国际化对留学生招生培养工作的挑战及应对_赵奇栋

国际化对留学生招生培养工作的挑战及应对_赵奇栋

2017年第2期[摘要]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对目前国内高校来华留学生的招生培养及日常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诸多挑战。

在宏观方面,国内高校应从转变招生方式、打造品牌专业、推进信息化建设、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改革教学模式、突出课程的国际化和实践性等方面入手,做好应对准备,这样才能有效规避风险,抢抓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留学生;招生[作者简介]赵奇栋,南京理工大学留学生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江苏南京210094[中图分类号]G53/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728(2017)02-0081-04在全球化经济浪潮的席卷之下,世界各国、各个民族都不可避免置身其中,越来越紧密地融为一个整体。

为了适应这一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作为为社会经济发展直接培养输送智力资源的各国高等教育机构,也不得不面对和参与到全球性人才市场和智力资本市场的竞争中,这成为各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动因。

此外,科学知识的普遍性特征和科学研究的开放性要求也使得各国高等教育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主要表现在高校间的国际交流愈加频繁,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愈加紧密,人才国际化的培养模式愈加成熟。

与此同时,各国政府出于外交战略及经济利益的考虑,也积极制定各项政策措施助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在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与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明显滞后,且发展水平极不均衡。

如何在这一大趋势背景下,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必须保持清醒认识、有效规避各类风险,审慎思考应对之策、实现跨越式发展,已成为国内各高校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加剧了留学生生源市场竞争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加深各国教育合作的同时也加剧了国际生源市场的竞争,各国政府出于政治、经济、外交、科技和文化等不同考虑,都在不遗余力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通过各项措施吸引国际留学生,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加入到国际生源竞争中,通过积极加强自身文化特色和优势学科专业来吸引留学生。

探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途径与方法

探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途径与方法

探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途径与方法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研究生培养质量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不仅是高校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培育复合型高级人才的关键。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途径与方法:改进培养模式、拓展科研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改进培养模式改进培养模式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

要在传统的学科培养模式基础上,引进现代化的理念,创新学科培养模式。

具体做法如下:1. 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生培养应当更加适应市场需求和人才需求,突破传统培养模式,拓展研究生培养模式,增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 推广导师制度导师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中一项重要的培养模式。

加强导师制度建设,促进导师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

3. 建立实践培养体系研究生培养应该更注重实践,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帮助研究生熟悉工作流程、了解市场需求。

二、拓展科研资源科研资源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基础,对科研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拓展,将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具体做法如下:1. 合理配置科研资源科研资金、设备、实验室等资源的合理配置,能够为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优越的条件,更好地满足实验和科研需求。

2. 加强国际化合作加强国际化合作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要手段。

通过与国际先进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利用他们的先进研究资源,进行高水平的研究项目。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建设:1. 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教学和研究能力的提高,需要通过不断加强教师的专业知识、学术水平等进一步完善教师培训机制和培训体系。

2.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教师队伍的结构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

不仅要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更要注重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发展,有序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3. 深化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要手段,可以发挥学生主体性,不断完善教育教学体系。

探索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体系的着力点

探索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体系的着力点
s y s t e m
在当今社会 ,国际化成 了全球一体 化下高等教育 发展 的必 然选择 , 作 为高校最高层次 的研究 生教育更 具体 、 生 动 的展 现了这一教学理念 的转 变需求和必要性 。随着对具有 国际意识 、国际交往能力 和国际竞争能力 的高素质创新 人 才需 求的不断提高 ,我 国研 究生教育迎来 了创新素质 和创 新 能力培养的关键 时期 , 建立起全 面 、 完 善的研究生 国际化 培养 体系已成 为高等教育体 系建设 的重 中之重 。
交 流与合作 形式 都展现出多样化 的成熟形态 。越来越多 的 国家对研究 生高等教育的多样化 、综合 化的发展越来越重 视 。不仅发达 国家在积极推进研究生 教育 国际化 , 发展 中国 家也在不 断改革 自身教育 ,促进本 国研究生 教育的国际化 进程 。然 而 , 我 国很 多高校尤其是研究生培养既存在着先天 的优势 , 也有着其与生俱来 的硬伤 : 研究 生教 育学科构成相 对单一 或者偏少 、 办学历史 、 资源缺乏 等。如何在研究生 国 际化培养体系的建设 中扬长避短 、发挥优 势成了 国内高校 发 展 必 须 面对 的 问题 。 2 . 2校际 间的合作模式 日益受到重视 许 多高 校的国际化进程 由合作 办学 开始 ,但随着其 国 际化进 程的不断推进 , 包 括课 程内容 、 学术 、 教师 、 学生等在 内的全 方位的合作模式越来越受 到各 高校的重视 。随着 中 国的世界地位和经济实力在全 日趋举 足轻重 ,越来越 多的 发 达 国 家 的 留 学 生 选 择 来 中 国深 造 ,同 时 也 有 越 来 越 多 的 发达 国家的高校承认 中国的学历并 积极 主动地吸收我 国优 秀的本科 毕业生前去继续深造 。我 国部 分研 究型大学 目前 也 开始 试 行 各 种 制 度 以加 强 校 际 间 的 多 种 合 作 ,但 这 种 目 前 多流于形式或较为局 限 ,更别提 与国外大 学之 间的更深 层 次的学术 与教育管理交流 , 如何使校际间的合作更 高效 、 多产是 目前研究生 国家化教学需要探讨 的关键点之一。 2 . 3现 代 资 讯 科 技 空 前 发 展促 进研 究生 教 育 国 际化 随着互 联网技 术 的广泛应用 ,信息同步的全球性打破 了国家和地域之间的界限 , 打破 了人们观念上 、 文化上 的界 限, 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提供 了条件 。建立 国际间的虚拟国 际化课程 、 国际性 的虚拟性 大学 已不再是纸上谈兵 , 国际 院 校之 间的视 频教学也行之有效 。随着 国际化教学合作模式 的逐渐成熟 、 固化 , 高校将 面临新 的挑 战 : 如 何使 国际化 的 目标 诉 求 更 多 元 化 ; 如何 使 培 养 质 量 和 办 学 成 本 、 效 益 之 间 更平衡 ; 如何能 吸引更 多不同类型 、 不同方向 的高水平 的师 资。

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高层次人才和推动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本文将从确定主题、编写提纲、展开论述和总结全文四个方面,探讨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

本文的主题是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

通过对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特点、不足以及优势进行分析,深入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推动科技创新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引言:介绍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明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方法。

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和特点:对我国现行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概述,分析其现状和特点,包括招生方式、课程设置、导师制度、科研训练等方面。

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不足:揭示当前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缺乏创新精神、科研能力不足、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

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优化策略:提出优化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策略和方法,包括改革招生方式、完善课程设置、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强化科研训练和实践教学环节等。

案例分析:以某高校为例,具体阐述其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和实施效果,为优化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提供实践经验。

总结本文的研究成果,强调优化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同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培养体系。

然而,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推动科技创新提供支持。

我国现行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以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类为主。

学术型硕士生注重理论研究和科学实验,而应用型硕士生则注重专业实践和应用技能的培养。

探索“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体系构建--基于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的管理实践

探索“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体系构建--基于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的管理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 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是“双一流”建设中高层次人才 培养的重要内涵,其培养质量影响到国家的未来发展与竞 争力。该文分析了“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现 状及存在的问题,基于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关键环节与要素, 结合学科特点和发展需要,提出了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若 干支撑措施,并总结了部分成效,探索构建了研究生国际化 培养体系,以期为“双一流”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 双一流;研究生;国际化培养 Explor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ternational Train⁃ ing System of Graduate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Class”: Based on the Management Practice of School of Aerospace and Engineering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 CHEN Ni,LI Yueming,YANG Li’na Abstract International training of graduate students is an im‐ portant connotation of high-level talent training in the con‐ struction of“double first-class”, and the quality of training af‐ fects the country’s future competitiveness a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ining of graduate students, and based on the key links and elements of the graduate training process,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discipline, several supporting measures for the international training of graduate students are proposed, and some of the results are summarized,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ternational training

高校要推进教育国际化培养国际化人才

高校要推进教育国际化培养国际化人才

高校要推进教育国际化培养国际化人才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教育国际化成为了高校发展的重要方向。

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的人才,高校需要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高校推进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和具体举措。

一、高校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教育国际化对于培养国际化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教育国际化能够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文化和经济。

其次,教育国际化可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提高他们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

最后,教育国际化有助于提高高校的国际竞争力,吸引更多国际学生和优秀教师来校交流合作,促进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二、高校推进教育国际化的具体举措(一)加强国际合作交流高校可以与国外的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联合培养项目、双学位项目和学术交流活动。

通过与国外学校的交流合作,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国际化机会,提高他们的国际视野和学术能力。

(二)开设国际化课程高校可以开设国际化课程,包括外语课程、国际经济、跨文化沟通等相关课程。

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和经济环境,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

(三)增加留学机会高校可以鼓励学生参加海外交流项目和留学计划,提供更多的留学机会。

通过留学经历,学生可以亲身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习和生活,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竞争力。

(四)引进优秀国际教师高校可以积极引进优秀的国际教师,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和学术环境。

优秀的国际教师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向学生传授国际化的知识和经验,帮助他们培养国际化素养。

三、高校推进教育国际化的挑战与解决方案推进教育国际化也面临一些挑战,如语言沟通障碍、文化冲突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高校可以加强语言培训,提供多元化的文化交流平台,加强师生之间的互相理解和尊重。

此外,高校还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明确推进教育国际化的目标和措施。

同时,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国际化素养和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国际化背景下推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思考
摘要:本文从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入手,分析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解决的对策,以期有助于在人才国际化形势下对于如何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作出有益思考。

关键词:国际化研究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c doi:
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066
1 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和问题
1.1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现状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教育资源的“引进来”与“走出去”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从研究生人才的国际竞争力来看却不靠前,从2006到2010年,在瑞士洛桑管理学院组织的全球人才竞争力评选中,我国一直徘徊在18名左右的位置,最好的排名也是2007年在参评的55个国家中名列第15位的位置。

[1]可见,这与我国的人才总数和教育投入并不对称,教育国际化之路依然很长。

1.2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问题
相较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在上世纪70年代初便将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作为国家战略加以推行,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起步比较晚,且多是在被动的形势下开始推行的。

因此,无论从战略意识还是从政策法规,无论从课程设置还是交流合作,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都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从国家战略的角度看,《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2002—2010)》中提出要顺应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并相应加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但在具体操作上除了一些国内著名重点大学明确将国际化写入其自身发展战略之外,国内大部分高校并未真正重视国际化战略。

而一些正在实施的中外教育合作的法律法规,诸如《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等,也在很多方面存在立法空白和立法缺陷,限制了高校国际化办学自主权,对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不利。

此外,中外合作办学的改革,我们在近几年虽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办学规模达到732个(据十八大报告最新统计),但办学的程度却深入不够,对于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保障、质量评价以及监管体系的建议都呼之欲出。

此外中外合作办学的单位和高校地域分布非常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的大中城市,如上海、广州等,中外合作的专业领域也比较狭窄,主要是经济管理类的热门专业。

2 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
2.1 建立完善的国际化法律、政策体系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需要完备的法律基础,建立完善的国际化政策法规体系,势在必行。

鉴于此,相关立法部门应责成或组建相关机构调查、分析、研究世界各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状况,在借鉴国外优秀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制定出相应的法规政策,从宏观上调控全国范围内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实践活动,以保证其沿着正确轨道顺利向前发展[2]。

另外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真正引导和规范研究生教育。

有关部门应该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适时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减少相关审批环节,增强各高校的办学活力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将竞争机制引入教育行业,助力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2.2 优化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措施
要大力推进国际化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学位认证制度。

首先要做到课程内容的国际化,应涵盖对本专业国际发展趋势的了解与掌握、涵盖对跨国知识的认识、涵盖跨国沟通技能的训练等,以促使学生在把握世界发展最新动态的同时较快地适应国际化的竞争环境;其次,要注重课程的前沿性,多引导学生关注本专业的学术热点和前沿内容,开发学生兴趣;再次,国际化课程设置要和国际交流活动相配套,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所开展的国际活动与高校的核心课程得以连接,一举两得。

2.3 建立国际化的研究生导师队伍
具有国际经验、充满学术热情的导师队伍对于培养国际化的人才,提升高校乃至国家的国际化水平都有十分重大的推动意义,因此在借鉴美、英、澳等国经验的基础上,高校理应将建立一支国际化的研究生导师队伍作为办学的重点工作。

例如现在国内一些高校采用的研究生“双导师”制度,使每位学生都有一位专业导师以及另一位校外社会导师;另外一些高校采用导师队伍的全球招聘,充分吸引高水平的海外留学人才和外籍教师加入其导师队伍,并不断
提供平台扩大自身导师队伍的国际交流空间,提升导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2.4 促进国际科研的交流与合作
科研国际化是教育国际化的题中之义,且是其关键所在,只有不断加强与国外高校的科研交流,才能够真正提升我国高校的学术水平以及导师队伍实力,其意义不容小觑。

2008年浙江大学在浙大校友、斯德哥尔摩大学沈志坚教授积极牵线搭桥下,成立了国内首家埃科学研究中心,其三名首席专家均为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不同领域的诺贝尔奖评委,这将不仅有助于壮大教师队伍,而且中心还可借助其宽广的学术视野和广泛的学术联系,确保科研项目的内涵处于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使教师受益于国内的国际环境,增长其国际经验。

总之,我们要不断借鉴发达国家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上的先进经验,探讨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国际化教育之路,为提升教育国际竞争力去不断思考,促进国际化领军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2010年世界竞争力年鉴[db/ol].百度文库,http:
///view/e4ecf0ef5ef7ba0d4a733b7a.html. [2]张小燕.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战略[d].大连理工大学,2009.
[3]徐继宁.国内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新进展[j].黑龙江高教研
究,2006,(12).
[4]董晓惠.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29).
[5]王伟,徐祝申.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和发展策略若干思考[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9,(2).
[6]陈卓,周萍,高东波.研究生培养模式国际化改革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
[7]曾满超,王美欣,蔺乐.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国际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4).
作者简介:侯文婷,女,山西大同人,上海大学法学院研究生专职委员,助教,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上海 200444 卢昱,上海大学法学院,上海 2004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