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的专家共识》(2020)要点

《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的专家共识》(2020)要点

预计2050年全球大约40亿人口将患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和特应性皮炎,过敏性疾病已成为全球第6大慢性疾病,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过敏性疾病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皮肤点刺试验(SPT)是过敏原在体(体内)检测方法。因简单方便、快速灵敏、价格便宜等特点,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过敏原检测方法。从长远考虑,SPT仍将是中国临床最常用的过敏原检测方法。但有关SPT的问题,如过敏原种类和浓度、阳性对照液的浓度、SPT位置、观察时间长短、观察方法(风团及红晕伪足大小)、结果判读和解释等,各医院之间缺乏统一的标准及可比性。

一、SPT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一)适应证

1. 临床怀疑I型过敏性疾病时可行SPT:适用年龄涵盖婴幼儿到老年人:过敏性鼻炎、鼻窦炎。过敏性结膜炎。哮喘。特应性皮炎(怀疑由IgE介导)。慢性荨麻疹(仅怀疑由IgE介导时)。食物过敏(口腔过敏综合征、怀疑由食物诱发的急性荨麻疹或皮疹加重、严重过敏反应等)。药物过敏。昆虫毒液过敏。发病机制中部分由IgE参与的少见疾病,如嗜酸粒细胞性食管炎、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或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职业过敏原诱发过敏反应等其他IgE介导的过敏性疾病。

2. 在出生队列研究中采用SPT筛选特应性体质个体:在流行病学研究中采用SPT以了解不同地区人群致敏率、过敏原变化趋势,有助于优化区域性过

敏原组合、标准化过敏原提取液。

(二)禁忌证(相对禁忌证)

1. 临床中病史和症状体征不支持由IgE介导的过敏性疾病时,不推荐进行SPT

:食物不耐受(如肠易激综合征等)。慢性荨麻疹(非IgE介导)。食物诱发的非特异性症状(如防腐剂/添加剂/色素等)。评估过敏原免疫治疗(AIT)的有效性(昆虫毒液AIT除外)。由刺激物引起的非特异性呼吸道症状(如香烟、香水、洗涤剂、消毒剂及其他化学制品等)。慢性湿疹、慢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等缺乏IgE介导机制的慢性皮肤病。偏头痛或慢性疲劳综合征(极个别对激素过敏者除外)。无临床症状的筛查性检查(如仅有过敏性疾病家族史)。其他由非IgE机制介导的疾病。

2. 不宜进行SPT的情形或SPT相对禁忌证:严重过敏反应发作期或既往曾发作严重过敏反应不宜常规进行SPT,如临床医师判断有必要进行,则应在具备抢救设施和医疗人员的场所进行。重度哮喘急性发作期或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预计值70%不宜进行SPT,如临床医师判断有必要进行,则应在具备抢救设施和医疗人员的场所进行。泛发性荨麻疹或湿疹(特应性皮炎)在皮损区不宜进行SPT。感染性疾病患者(如麻风等)可引起假阴性结果不宜进行SPT。除非确有必要(例如在牛奶过敏婴儿临床管理监测中),否则<2岁的婴幼儿不宜进行SPT。皮肤局部过度松弛、萎缩的老年患者进行SPT可能影响结果判读。SPT部位因色素沉着、瘢痕、手术切口等原因影响结果判读。妊娠期或哺乳期应谨慎进行SPT。正在使用β受体阻滞剂者应谨慎进行SPT。

二、SPT点刺液和点刺针

(一)SPT点刺液

1. 点刺液的标准化:过敏原提取物的标准化是指生产商精准提取并与已批准的参考制剂进行体外效价一致性验证、由监管部门批准的过程。

(1)过敏原的标准化:标准化程序分为3个阶段:筛选和建立作为参考标准的过敏原提取液。可销售产品的常规制备、测试和释放。保留必要的试剂以继续进行体外效价测试。

(2)过敏原提取物成分的测定:可采用两种不同方法,IgE法和非IgE法。(3)不同批次过敏原试剂的标准化:各生产批次应按照既定的生产工艺生产,在分装前使用体外实验室技术将单个批次与IHRP进行比较,应在各方面进行匹配。

(4)稳定性和储存标准:制备过敏原提取物后,必须考虑所有与增强稳定性相关的标准,包括使用最佳防腐剂和稳定剂、温度和最佳储存条件。

2. SPT点刺液的种类

(1)过敏原试剂的选择: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不同过敏原暴露情况不同,但仍建议使用标准化的过敏原组合,各地可根据当地的情况适度增减过敏原试剂种类。

(2)我国过敏原试剂现状:我国经 NMPA 批准注册的过敏原点刺液只有屋尘螨和粉尘螨,一定程度制约了临床工作。国内的过敏原制剂种类多样,但标准化尚未统一。

(二)阳性对照点刺液

组胺溶液是SPT常用的阳性对照物。组胺溶液刺入皮肤后可导致毛细血管扩

张和通透性增加,诱发风团。理想的阳性对照液诱发的平均风团直径(MWD)应>3mm

。建议在条件允许情况下最好选取1mg/ml和10mg/ml两个浓度的盐酸组胺溶液同时作为阳性对照液,根据出现的两个风团的大小和组胺溶液浓度是否存在量效关系来判断阳性结果的准确性。

(三)SPT点刺针

采用合适的点刺针可使过敏原点刺结果的假阴性和假阳性值最小化,同时提高操作效率,使患者容易配合并且降低不适感。点刺针材质有多种,如常用的金属针和塑料针。针头有单头和多头之分。

三、SPT操作规范

(一)操作部位

SPT的位置通常是单侧或双侧的前臂内侧(掌侧),也可以选择除前臂之外的其他部位皮肤,如背部、小腿、腹部等。

(二)操作流程

1. 受试者准备:

2. 物品准备:

3. 操作方法:

(三)操作注意事项

四、SPT的影响因素

(一)药物对SPT的影响及停药指导

(二)皮肤划痕症阳性对SPT的影响

(三)年龄对SPT的影响

儿童对于SPT的反应性随年龄增长而增强,一直持续到成年期。进入中老年期后,SPT反应性逐渐下降。目前SPT结果的判定并未针对年龄进行区分,但总体上年越小,阳性结果(≥3mm)的意义(即阳性预测值)越大。(四)严重过敏期间的SPT问题

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及指南,常规的SPT操作(除药物外)引起全身过敏反应非常罕见。当患者处于过敏症状急性发作期,尤其是严重过敏反应发作期间,应暂缓进行SPT,避免加重病情,特别是有严重过敏反应病史、重度哮喘急性发作期、严重感染性疾病急性发作期等,应避免进行SPT。

五、SPT结果判定及解读

(一)SPT结果判定

目前我国临床应用相对普遍的SPT试剂多参照《北京协和医院变应原制剂应用指南》,其中对SPT结果判读指出以风团大小为判断标准,红晕的大小则作为参考。

(二)SPT的结果解读

过敏性疾病的诊断应依据临床症状、病史以及检查结果判断。不能仅根据SPT、血清sIgE或过敏原激发试验的结果做出诊断。SPT阳性仅能证实患者对某种过敏原致敏,而不能诊断对某种过敏原过敏。SPT结果的解读将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过敏原的回避及后续治疗,应由临床专业医师慎重解读。

1. SPT 阳性结果: SPT与临床症状的相关度≥60%。

(1)吸入性过敏原:吸入性过敏原SPT阳性具有较高的临床相关性。(2)食物过敏原:食物过敏原SPT阳性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不高。

(3)药物过敏原: SPT对药物过敏的诊断价值取决于被测药物。

(4)交叉反应:当SPT阳性时,应注意交叉过敏反应。

(5)SPT阳性不伴临床症状: SPT阳性而无临床症状者占人群的8%~30%。

2. SPT 阴性结果: SPT阴性的临床特异度高达90%,通常可排除对某种过敏原过敏的可能性,在食物过敏中尤为明显。

3. SPT 风团大小与临床症状的关系: SPT的风团大小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无明显关联性。

4. 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 SPT可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

六、SPT不良反应

SPT 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低于0.02%,特别是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概率更低,但仍需特别重视。

七、SPT与其他过敏原检查方法的关系

(一)SPT、血清sIgE、激发试验等的选择

(二)SPT与血清sIgE检测的一致性

八、儿童SPT的特殊问题

儿童采用SPT检测可快速得到结果,操作简单,结果准确,尤其是对吸入过敏原的阳性预测意义高,结果重复性好,对临床诊断价值高。

九、SPT在临床和研究中的其他应用

(一)SPT复查时间

(二)应用SPT评价抗组胺药物疗效

(三)免疫治疗前后SPT的变化

(四)药物过敏的SPT问题

(五)新型过敏原(如新鲜蔬菜水果等)的SPT

(六)重组过敏原的SPT

十、SPT的场地、设备、管理制度、人员培训

十一、未来研究前景及展望

目前普遍认为型过敏反应的核心诊断技术是SPT,SPT仍然是过敏性疾病必不可少的诊断工具。近年来过敏原提取物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许多过敏原尚未被鉴定。虽然过敏原筛选品质和生物效价有了很大进步,但过敏原提取物的质量仍有待提高。区分临床无关和相关敏感性的能力是研究的重要方向。未来重组过敏原用于SPT可通过降低生物衍生提取物(尤其是食品提取物)中含有的刺激性化合物来实现,从而提高SPT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今后的研究重点是:比较不同制造商的过敏原提取物或重组过敏原;调查受试者内部的变异性;确定SPT与泛过敏原的相关性。

《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的专家共识》(2020)要点

《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的专家共识》(2020)要点 预计2050年全球大约40亿人口将患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和特应性皮炎,过敏性疾病已成为全球第6大慢性疾病,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过敏性疾病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皮肤点刺试验(SPT)是过敏原在体(体内)检测方法。因简单方便、快速灵敏、价格便宜等特点,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过敏原检测方法。从长远考虑,SPT仍将是中国临床最常用的过敏原检测方法。但有关SPT的问题,如过敏原种类和浓度、阳性对照液的浓度、SPT位置、观察时间长短、观察方法(风团及红晕伪足大小)、结果判读和解释等,各医院之间缺乏统一的标准及可比性。 一、SPT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一)适应证 1. 临床怀疑I型过敏性疾病时可行SPT:适用年龄涵盖婴幼儿到老年人:过敏性鼻炎、鼻窦炎。过敏性结膜炎。哮喘。特应性皮炎(怀疑由IgE介导)。慢性荨麻疹(仅怀疑由IgE介导时)。食物过敏(口腔过敏综合征、怀疑由食物诱发的急性荨麻疹或皮疹加重、严重过敏反应等)。药物过敏。昆虫毒液过敏。发病机制中部分由IgE参与的少见疾病,如嗜酸粒细胞性食管炎、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或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职业过敏原诱发过敏反应等其他IgE介导的过敏性疾病。 2. 在出生队列研究中采用SPT筛选特应性体质个体:在流行病学研究中采用SPT以了解不同地区人群致敏率、过敏原变化趋势,有助于优化区域性过

敏原组合、标准化过敏原提取液。 (二)禁忌证(相对禁忌证) 1. 临床中病史和症状体征不支持由IgE介导的过敏性疾病时,不推荐进行SPT :食物不耐受(如肠易激综合征等)。慢性荨麻疹(非IgE介导)。食物诱发的非特异性症状(如防腐剂/添加剂/色素等)。评估过敏原免疫治疗(AIT)的有效性(昆虫毒液AIT除外)。由刺激物引起的非特异性呼吸道症状(如香烟、香水、洗涤剂、消毒剂及其他化学制品等)。慢性湿疹、慢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等缺乏IgE介导机制的慢性皮肤病。偏头痛或慢性疲劳综合征(极个别对激素过敏者除外)。无临床症状的筛查性检查(如仅有过敏性疾病家族史)。其他由非IgE机制介导的疾病。 2. 不宜进行SPT的情形或SPT相对禁忌证:严重过敏反应发作期或既往曾发作严重过敏反应不宜常规进行SPT,如临床医师判断有必要进行,则应在具备抢救设施和医疗人员的场所进行。重度哮喘急性发作期或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预计值70%不宜进行SPT,如临床医师判断有必要进行,则应在具备抢救设施和医疗人员的场所进行。泛发性荨麻疹或湿疹(特应性皮炎)在皮损区不宜进行SPT。感染性疾病患者(如麻风等)可引起假阴性结果不宜进行SPT。除非确有必要(例如在牛奶过敏婴儿临床管理监测中),否则<2岁的婴幼儿不宜进行SPT。皮肤局部过度松弛、萎缩的老年患者进行SPT可能影响结果判读。SPT部位因色素沉着、瘢痕、手术切口等原因影响结果判读。妊娠期或哺乳期应谨慎进行SPT。正在使用β受体阻滞剂者应谨慎进行SPT。

儿童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方法及护理干预

儿童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方法及护理干预 目的通过?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查找过敏原并有效回避。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1月2312例年龄2个月~14岁在我院就诊的患有过敏性症状的患者进行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结果检测2312例患儿,其中只有356例呈阴性反应,阳性率高达84%;其中粉尘螨阳性1641例,阳性率达71%;蟑螂阳性809例,阳性率达35%;真菌阳性210例,阳性率达9%。本组无一例发生全身反应,大部分患儿在点刺局部有瘙痒感。结论皮肤点刺试验因其结果可靠,临床相关性好,安全性高,痛苦小,患儿易于接受,是国际变态反应学会推荐的首选的过敏原检测方法。 标签:儿童;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护理干预 过敏性疾病是由于免疫应答中Th1/Th2的比例失衡和其他一些因素综合引起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空调的普及,地毯的使用)、环境因素的改变以及城市化步伐加快,过敏性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患儿及家庭的生活质量。世界变态反应疾病预防机构曾对30多个国家过敏性疾病的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在这些国家的居民中,约有1/3的人患有不同类型的过敏性疾病,而且发病率仍在不断上升。在我国约有2亿人患有过敏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已把过敏性疾病列为“21世纪重点研究和预防的疾病”[1]。过敏性疾病若不进行有效治疗,其病情往往会加重,甚至可引发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等多种疾病,明确过敏原对过敏性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有着重要意义。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nk test,SPT)结果与血清特异性IgE的符合率达80%~90%,与临床相关性较好,已成为变态反应诊断的基础[2]。现对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呼吸变态反应专科进行皮肤过敏原点刺试验的2312例年龄2个月~14岁儿童的SPT结果及操作体会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院呼吸变态反应专科门诊实施SPT2312例,其中男1409例,占61%;女903例,占39%。年龄2个月~14岁,平均(4.2±1.5)岁,平均病程为(3.0±1.3)个月。纳入对象:(1)具有疑似过敏性疾病的严重症状,且症状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患儿。(2)要持续服用预防性药物的患儿。(3)过敏性疾病脱敏治疗过程需复查的患儿。 1.2 方法 1.2.1 点刺工具采用一次性不锈钢点刺针。 1.2.2 试剂变应原点刺液由我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包括:(1)组胺(阳性对照);(2)生理盐水(阴性对照);(3)粉尘螨;(4)玉米花粉;(5)猫毛;

皮肤点刺试验制度

皮肤点刺试验制度 【原创实用版4篇】 目录(篇1) 皮肤点刺试验制度 1.引言 2.皮肤点刺试验的定义和原理 3.皮肤点刺试验的程序和操作步骤 4.皮肤点刺试验的结果分析和判断 5.皮肤点刺试验的注意事项和风险控制 6.结论 正文(篇1) 皮肤点刺试验是一种通过皮肤进行过敏原检测的方法。它利用过敏原溶液在皮肤上形成点刺,观察皮肤的反应,从而判断被检测者是否对某种过敏原过敏。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皮肤点刺试验。 1.引言 皮肤点刺试验是一种常见的过敏原检测方法,它通过将过敏原溶液滴在皮肤上,观察皮肤的反应来判断被检测者是否对某种过敏原过敏。皮肤点刺试验可以用于诊断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荨麻疹等。 2.皮肤点刺试验的定义和原理 皮肤点刺试验是一种通过皮肤进行过敏原检测的方法。它利用过敏原溶液在皮肤上形成点刺,观察皮肤的反应,从而判断被检测者是否对某种过敏原过敏。皮肤点刺试验的原理是:当过敏原溶液接触到皮肤时,它会刺激皮肤的肥大细胞释放出一种名为组胺的物质。组胺会导致皮肤出现红肿、瘙痒等反应。

3.皮肤点刺试验的程序和操作步骤 在进行皮肤点刺试验时,需要先对被检测者进行皮肤的清洁和消毒。然后,将过敏原溶液滴在受试区的皮肤上,并轻轻按摩使之分布均匀。接着,将一个小木板或小纸片放在滴有过敏原溶液的区域上,并用胶带将其固定住。等待一段时间后,将小木板或小纸片取下,观察皮肤的反应。 4.皮肤点刺试验的结果分析和判断 根据皮肤的反应,可以将皮肤点刺试验的结果分为阴性、可疑阳性、阳性、强阳性四个等级。 目录(篇2) 皮肤点刺试验制度 1.引言 2.皮肤点刺试验的定义和原理 3.皮肤点刺试验的分类和适用范围 4.皮肤点刺试验的准备和操作流程 5.皮肤点刺试验的结果分析和判断 6.皮肤点刺试验的注意事项和风险控制 7.结论 正文(篇2) 一、引言 皮肤点刺试验是一种通过皮肤吸收试剂,观察皮肤反应来判断人体对某种物质的过敏反应程度的试验。它可以帮助医生诊断过敏症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二、皮肤点刺试验的定义和原理 皮肤点刺试验是一种通过皮肤吸收试剂,观察皮肤反应来判断人体对

过敏原实验

支气管哮喘是儿童时期呼吸系统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上升。过敏原是哮喘的主要致病因素,因此明确过敏原对哮喘的防治有着重要意义。 过敏原实验的分类 1.皮内实验 2.皮肤点刺实验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是目前公认的最好的皮试方法,是发现并明确哮喘的过敏原和协助诊断的简便方法 3.斑贴实验 皮肤点刺实验的概念,皮肤点刺试验是一种即简便而又均有较高特异性的试验方法,为近年国际变态反应学界广泛采用的诊断方法。这种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反应明显,对皮肤几乎无痛、患儿易于接受,特异性较高皮肤刺激极微,很少出现假阳性,可同时检测数十种变应原等特点。 原理:, 当有某种变应原进入皮肤时,对某些物质有速发型过敏反应的患者,立即特异性地引起皮肤内的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活性物质,导致局部毛细血管扩张(红斑),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水肿、风团),阳性者表示对该抗原过敏。 部位:常用前臂屈侧,因为此处皮肤光滑细腻,而且便于操做和结果的观察 操作方法: 1.用酒精消毒前臂屈侧皮肤待干 2.将点刺皮试液及对照液安顺序滴在皮肤上 3.然后用点刺针穿过液滴,轻轻刺入皮内,以不刺破皮肤但不出血为度 4.1分钟后拭去抗原溶液,15分钟后观察结果(注意的是同时实验多种不同抗原时,不要将抗原液交叉混合,以免出现假阳性) 结果判断标准(1)变应原风团块反应与阴性对照相同为(-);(2)变应原风团块反应范围=标准组织胺风团反应范围的1/4为(+);(3)变应原风团块反应范围=标准组织胺风团反应范围的1/2为(++);(4)变应原风团块反应范围= 标准组织胺风团反应范围为(+++);(5)变应原风团块反应范围=标准组织胺风团反应范围的2倍为(++++)。 不良反应 1.非特异性反应,如吧不适,头痛,关节痛 2.非致命性反应:荨麻疹,血管神经水肿,严重哮喘发作,处理给予万托林1-2喷, 效果不佳可给予可必特或可必特加普米克泵雾化吸入。 3.过敏性休克皮肤瘙痒,面部潮红,支气管痉挛,抢救同青霉素过敏性休克,首先 肾上腺素

《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的专家共识》要点

《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的专家共识》要点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是目前诊断和监测过敏反 应的最常用、最敏感的方法之一、近年来,随着过敏性疾病的不断增多, 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为了提高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 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一些过敏学专家们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研究,并达成 了以下专家共识。 1.适应症: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适用于疑有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皮炎等过敏性疾病的患者。对于对其中一种过敏原具有高度怀疑的 患者,也可进行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 2.过敏原的选择:选择过敏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一般建议选择与患 者症状相关的过敏原进行测试。常见的过敏原包括花粉、尘螨、宠物皮屑、霉菌等。 3.试验方法: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一般在患者的前臂或背部进行。先 将皮肤消毒,然后用专用棍子轻轻点刺过敏原溶液或粉末在皮肤表层。一 般每个过敏原点刺一次,同时也会设置一个阴性对照和一个阳性对照。 4. 结果的解读:通常在15分钟内观察反应。阳性的反应为皮肤发红、水肿、起疹或瘙痒等,直径大于3mm。阴性反应为皮肤无明显变化。阳性 对照呈现红斑,以确保患者对试验有反应。 5.风险和注意事项: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诊断手段,但仍然存在一定风险。最常见的风险是皮肤刺激和过敏反应。因此,在实 施过程中需注意消毒和使用合适的过敏原浓度。同时,应备有急救器材和 药物以备不时之需。

6.结合病史和其他检测: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的结果应该结合患者的 临床病史和其他检测结果进行解读。单凭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结果做出诊 断是不够的,还需要综合分析。 7.儿童和孕妇的特殊情况:儿童和孕妇也可进行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但需特别注意安全性和操作方式。在儿童中,由于皮肤反应可能较弱,结 果需要谨慎解读。孕妇则需遵循安全操作原则,并在医生的监护下进行。 8.监测疗效和预测预后: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不仅可用于过敏疾病的 诊断,还可用于监测疗效和预测预后。根据治疗前后的过敏原皮肤点刺试 验结果变化,可以评估疗效和预测疾病的进展。 总结起来,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是一种安全,准确且广泛应用的过敏 性疾病诊断和监测方法。在实施过程中需注意过敏原的选择,结果的准确 定义和解读,以及不同群体的特殊情况。通过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医生 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过敏原敏感情况,从而进行有效的治疗和管理。

常见的过敏原体内特异性检测两种方法

常见的过敏原体内特异性检测两种方法 过敏性疾病是皮肤科最常见的一类皮肤病,属于变态反应性疾病。过敏性疾病的发病是由于致敏原进入机体后引起的一系列异常反应所致。日常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包括荨麻疹、湿疹、接触性皮炎、特应性皮炎等等。 以前也和大家说过,每个人都有引起过敏的物质,但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要找到个体的过敏原需要自己在工作生活中过敏,或者来尝试做下过敏原检测。过敏原检查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诊断和治疗过敏性疾病(包括但不限于皮肤方面的过敏性疾病),在临床常用的过敏原特异性检测方法分为:“体内检测”和“体外检测”两种。今天我们先来给大家简单说说这个“过敏原体内检测”中的两种。 一、皮肤点刺试验 皮肤点刺试验是将相应的过敏原点刺试剂按照一定的距离排列滴注到前臂掌侧皮肤,再用点刺针垂直点在每一液滴中,5分钟后将皮肤上的试剂擦走,在点刺后20分钟~30分钟观察并记录皮肤反应,按照皮肤反应得出(-)-(++++)的试验结果,同时要做生理盐水阴性对照和组胺溶液阳性对照。

皮肤点刺试验所用的试剂浓度低,安全性及灵敏度较高,皮损面积小,试验过程耗时短、不适度低、患者接受度高,是医院常用的过敏原检 测方法。 但要注意的几点是: 1、皮肤点刺试验并不是一种绝对安全的试验检测,在做这个检查前, 一定要把自己知道的过敏原情况如实告知医生,若已知对某种物质高 度过敏,则不宜再做点刺试验; 2、另外在某些过敏性疾病急性发作期也不应该进行皮肤点刺试验; 3、年龄太小不合作的患者也不宜做皮肤点刺试验; 4、在服用抗过敏药物治疗期间也不宜作此项检查,应该在停药足够时 间后再行检查。 二、斑贴试验 斑贴试验被认为是检测“接触性皮炎”最可靠和最简单的办法。斑贴 试验准确性较高,没有创伤,操作简单,它的检测原理是把可疑的致

变应性疾病患儿皮肤点刺试验阳性结果的原因分析

变应性疾病患儿皮肤点刺试验阳性结果的原因分析 变应性疾病是一类由过敏反应引起的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哮喘、过敏性皮炎等。其中皮肤点刺试验被广泛用于过敏原筛查和确诊过敏性疾病。然而,有些患儿皮肤点刺试验结果呈阳性,但实际上并未出现过敏反应。本文将探讨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 皮肤点刺试验简介 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是一种常用的变应原筛查和诊断方法,可用于检测鼻炎、哮喘、过敏性皮炎等过敏性疾病。该试验通过将不同的变应原涂于患者皮肤上,然后进行刺激,观察刺激后皮肤的反应情况,包括红肿、瘙痒、结疤等。如果出现以上反应,说明该患者对该变应原具有过敏反应。 SPT 的操作简便,结果快速,是一种常规的过敏反应检测方法。不同变应原的刺激物以及针头的种类、长度等都会影响试验结果。正常情况下,SPT 反应是可靠的,但有些患儿可能会出现皮肤点刺试验结果误报,即实际没有过敏反应,但结果呈阳性。 影响皮肤点刺试验结果的因素 1.药物干扰某些药物可能影响皮肤点刺试验结果,如抗组胺药(如西 替利嗪、苯海拉明等),皮质类固醇等。这些药物能够减轻患者的过敏反应,遮盖过敏反应,或是通过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化学因子来降低皮肤刺激试验的结果,使结果呈现假阳性。 2.皮肤刺激 SPT 本身就是对皮肤进行的一种刺激,而若是在皮肤敏感 的情况下,也可能导致假阳性结果。例如皮肤瘙痒、病变等情况都会使SPT 结果产生误差。 3.试验前饮食、锻炼等影响试验前饮食和锻炼等因素都可能影响SPT 的结果。例如,在进行SPT前吃辣椒、食物过敏原等会使测试结果偏高,而剧烈运动会使测试结果偏低。 4.试验操作不当 SPT 操作不当也可能导致假阳性结果。如针头不够尖 锐、未进行正确的皮肤标记、不同皮肤的刺激强度不一致等等。 如何避免假阳性结果的发生 1.诊断前询问患者是否存在不稳定的病史、如哮喘、荨麻疹等变应性疾 病。 2.在进行SPT前停用对SPT结果会产生影响的药物。

最新:中国儿童过敏原检测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1版)

最新:中国儿童过敏原检测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1版) 多种过敏原可诱发儿童常见的过敏性疾病,包括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食物过敏,甚至严重过敏反应。当儿童出现可疑过敏症状时,过敏原检测有助于提示诊断。《中国儿童过敏原检测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1版)》以儿童过敏原检测相关的临床常见问题为导向,形成了10个临床问题的推荐建议。 共识意见 共识1:推荐对任何年龄儿童在接受皮肤点刺试验(SPT)或过敏原激发试验发生严重过敏反应时,以大腿中部外侧为注射部位,使用肌内注射肾上腺素(1mg/mL)实施急救。采用1mL注射器抽取用药剂量,单次推荐剂量为0.01mg/kg(最大剂量0.5mg)(强推荐)。 共识2:不推荐对仅有直肠结肠炎症状(如便血、腹痛、腹泻)提示为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患儿做过敏原检测;推荐对同时存在IgE介导的过敏症状,

如皮疹、呕吐、咳喘、鼻炎和结膜炎症状或发生过急性过敏反应的患儿做过敏原检测(强推荐)。 共识3:不推荐对仅同胞或父母有食物过敏史,而没有食物过敏症状的儿童常规筛查食物过敏原;建议加强对父母和看护人食物过敏症状识别和急救知识的宣教(强推荐)。 共识4:不推荐对湿疹患儿常规做过敏原检测;推荐对持续中度至重度湿疹,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患儿做过敏原检测(强推荐)。 共识5:不推荐对急性荨麻疹和慢性荨麻疹患儿常规进行过敏原检测(强推荐)。 共识6:(1)推荐基层医院儿科医师或全科医师根据病史、体格检查诊断和治疗过敏性鼻炎或哮喘患儿,将需要过敏原检测的病例转诊至专科医师处理(强推荐)。(2)推荐专科医师对过敏性鼻炎或哮喘患儿做过敏原检测(强推荐)。 共识7:推荐对临床怀疑与过敏相关的慢性咳嗽患儿做过敏原检测(强推荐)。 共识8:

围术期过敏反应诊治的专家共识(最全版)

围术期过敏反应诊治的专家共识(最全版)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指某种物质触发的威胁生命的全身反应,多为突发和偶发,难于预测,病情变化迅速,重者死亡率为3%~6%。 引起围术期过敏反应的主要药物或物质为肌松药(首先是琥珀胆碱和罗库溴铵,其次为泮库溴铵、维库溴铵、米库氯铵、阿曲库铵和顺阿曲库铵)、乳胶、抗菌素、明胶、脂类局麻药、血液制品和鱼精蛋白等;女性发生率为男性的2〜2.5倍。 1、临床症状 麻醉过程中发生的过敏反应大部分均有心血管系统表现、支气管痉挛和皮肤、粘膜症状。其临床表现分为4级。 I级,仅表现为皮肤潮红、出现斑丘疹和寻麻疹; II级,出现皮肤症状外;低血压、心动过速;呼吸困难和胃肠道症状; III级,出现皮肤症状;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和心律紊乱;支气管痉挛及胃肠功能紊乱; IV级,心脏停搏。 其严重性与致敏物质的种类,致敏物质进入体内的途径、速度和剂量密切相关,还与患者原有疾病,特别是循环和呼吸系统的功能状态紧密相关;正在接受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椎管内阻滞的患者,发生过敏反应都较为严重,且复苏极为困难。 过敏反应患者可因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冠状血管痉挛,

出现心力衰竭。还可因血管性水肿、支气管痉挛、分泌物增加、气道阻塞,引起窒息,导致缺氧。 过敏反应是抗原抗体反应,立即引起组胺、类胰蛋白酶、白介素、缓激肽和血小板活化因子等炎性介质的释放;类过敏反应不涉及免疫球蛋白的介入,无肥大细胞激活,仅激活嗜碱粒细胞,释放组胺,症状较轻,其约占围术期过敏反应的40°%。 2、诊断 出现可疑临床症状时,应除外全脊麻、全麻过深、肺栓塞、气胸、心包填塞、气道高敏感(支气管哮喘)和失血性休克等情况。 麻醉中接触某种药物或物质后出现上述典型症状,取血测定类胰蛋白酶、组胺水平和特异性抗体,6 周后完成所接受的药物或物质的皮肤试验如为阳性,即可确定为过敏反应。 2.1组胺 过敏反应时血清组胺浓度显著增高(> 9 nM),其阳性诊断率为75%。但其半衰期仅为30〜60 min,临床上难以常规检测。 2.2类胰蛋白酶 出现过敏反应使;α-肥大细胞溶解和β-肥大细胞激活后15分钟到1小时血中即达到峰值,其半衰期2小时。因此应在出现临床症状1小时内、2小时和24小时取血测定之,如果其血中浓度超过24 g/ml或基础值3倍即为阳性,其阳性诊断率为92%。 2.3特异性IgE抗体 能够测到某种药物或物质的特异性IgE抗体,即可明确诊断对该药物

《食物过敏相关消化道疾病诊断与管理专家共识》要点

《食物过敏相关消化道疾病诊断与管理专家共识》要点 食物过敏相关消化道疾病是指食物过敏引起消化道黏膜损伤,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组织相关专家制定了《食物过敏相关消化道疾病诊断与管理专家共识》。 以下主要为该专家共识中食物过敏性消化道疾病的管理部分内容。管理原则 ①回避饮食:过敏原明确时,进行回避或采用加热或者消化酶处理,减轻过敏原性;过敏原不明确,可以短期采用限制性食物疗法。即在2~4周内限定患儿只食用很少引起过敏的食物如:大米、蔬菜、猪肉等。如果在这段时间过敏症状消失,可以定期有计划、有步骤的引入单一食物,对于过敏的食物则进行回避。牛奶蛋白过敏的婴儿除回避外还需要进行特殊配方粉替代治疗(图1);不推荐以其他动物奶(水牛、山羊、马、猴、驴)来源的奶粉作为牛奶蛋白过敏患儿的代用品。不推荐大豆基质配方作为6个月以下牛奶蛋白过敏患儿的代用品。4个月以上患儿可尝试深度水解米蛋白基质配方粉(eRHF)。教育家长认真阅读食物和营养补充剂的标签。

AAF:氨基酸配方粉,eHF:深度水解蛋白配方粉,SPT:皮肤点刺实验图1 牛奶蛋白过敏营养管理流程图 ②必要时给予相应药物治疗。 ③监测患儿营养状态和生长发育状况,母乳喂养的患儿需要评估母亲营养状态。 ④注意各种营养素的补充,如:维生素A、D、E的补充。

具体疾病管理 1.口腔过敏综合征(OAS): 回避过敏食物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将水果或蔬菜煮熟或者削皮再吃,也可以避免此类现象发生。6个月以上症状较重患儿可以给予西替利嗪等药物治疗。 2.严重过敏反应: 回避过敏食物,肾上腺素为一线用药,肌注,5~10 min可重复使用。具体剂量如下:6月龄~6岁,0.15 mg(0.15 ml,1:1 000);6~12岁,0.3 mg(0.3 ml,1:1 000);>12岁0.5 mg。还可用白三烯受体调节剂、肥大细胞膜稳定剂、抗组胺药等药物治疗。如果是牛奶蛋白过敏,用氨基酸配方粉(AAF)喂养。 3.食物蛋白诱导的肠病(FPIE): 回避牛奶、大豆、鸡蛋、鱼、鸡和米等过敏食物,对症处理,牛奶蛋白过敏的患儿可给予AAF营养替代治疗,喂养6个月或者至患儿9~12月龄。

专项变应原筛查标准

专项变应原筛查标准 一、空气变应原筛查 空气变应原筛查主要针对常见的空气过敏原,如花粉、尘螨、霉菌等。通过检测这些过敏原,可以了解个体对空气中的过敏原的敏感程度,以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二、食物变应原筛查 食物变应原筛查主要针对常见的食物过敏原,如牛奶、鸡蛋、鱼虾、大豆等。通过检测这些过敏原,可以了解个体对食物的过敏程度,以避免过敏反应的发生。 三、药物变应原筛查 药物变应原筛查主要针对常见的药物过敏原,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磺胺类等。通过检测这些过敏原,可以了解个体对药物的过敏程度,以避免过敏反应的发生。 四、昆虫变应原筛查 昆虫变应原筛查主要针对常见的昆虫过敏原,如蜜蜂、蚊子、蟑螂等。通过检测这些过敏原,可以了解个体对昆虫的过敏程度,以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五、化学变应原筛查 化学变应原筛查主要针对常见的化学物质过敏原,如染发剂、化妆品等。通过检测这些过敏原,可以了解个体对化学物质的过敏程度,以避免过敏反应的发生。 六、物理变应原筛查

物理变应原筛查主要针对常见的物理因素过敏原,如紫外线、寒冷等。通过检测这些过敏原,可以了解个体对物理因素的过敏程度,以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七、皮肤接触变应原筛查 皮肤接触变应原筛查主要针对常见的皮肤接触过敏原,如金属、橡胶等。通过检测这些过敏原,可以了解个体对皮肤接触的过敏程度,以避免过敏反应的发生。 八、血清总IgE检测 血清总IgE检测可以了解个体血清中总IgE的水平,从而判断其是否为过敏体质。总IgE水平升高通常提示存在过敏反应的风险。 九、特异IgE检测 特异IgE检测可以了解个体对特定过敏原的IgE抗体水平。通过检测特异IgE抗体,可以判断个体对某些过敏原的敏感程度。 十、T细胞亚群检测 T细胞亚群检测可以了解个体T细胞亚群的分布和比例。通过检测T 细胞亚群,可以判断个体免疫系统的状态,有助于评估过敏反应的风险。 十一、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检测 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检测可以了解个体血清中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的水平。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是一种与过敏反应相关的生物活性物质,其水平升高通常提示存在过敏反应的风险。 十二、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5检测

过敏原皮肤点刺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过敏原皮肤点刺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皮肤点刺试验是将少量高度纯化的致敏原液体滴于患者前臂、再用点刺针轻轻刺入皮肤表层。如患者对该过敏原过敏,则会于十五分钟内在点刺部位出现类似蚊虫叮咬的红肿块,出现痒的反应,或者颜色上有改变。基本上就能够确定过敏性疾病的存在。皮肤点剌试验现为欧洲国家及美国公认最方便、经济、安全、有效的过敏原诊断方法,其优点为安全性及灵敏度均高,患者无痛楚,就如被蚊叮一样,而且可以立刻知道检验结果。 原理是点刺液含有的变应原,与病人皮肤中致敏肥大细胞的变应原特异性Ig E 发生反应.形成变应原-抗体反应,导致肥大细胞Fcε受体交联,诱导预成介质组胺等活性物质释放,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红斑),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水肿、风团),阳性者表示对该抗原过敏,可确认为IgE介导过敏反应病,属于速发型过敏反应。该方法采用组胺作阳性对照,以计算相对的反应强度,是一种有效测定过敏性皮肤病的特应性(对一种或多种变应原敏感)的方法。 实施方法及步骤 点刺工具采用一次性点刺针。 试剂变应原点刺液包括:(1)组胺(阳性对照液);(2)生理盐水(阴性对照液); (3)屋尘螨;(4)粉尘螨;(5)蟑螂;(6)花生;(7) 羊肉;(8)牛肉; (9)小虾;(9)蟹肉;(10)红辣椒;(11)鸡蛋;(12)牛奶。等 操作步骤 (1)选择前臂掌侧皮肤进行点刺。(2)用记号笔在前臂中部标记所用点刺液名称,两种点刺液间的距离不小于3cm,以防止反应红晕融合;消毒皮肤。(3)自下而上滴各种点刺液1小滴(比针尖大即可)。(4)用一次性消毒点刺针垂直点在每一液滴中,轻压刺破皮肤(以不出血为度,仅用食指顶住针尾,向下轻压刺破皮肤。注意不可用力过猛,以防出血而影响皮肤反应的结果。),1秒后提起弃去,2-3分钟后将全部液滴擦去(檫液时宜向旁边檫,切勿向其它点刺点方向檫,以免过敏原点刺液混合,造成假阳性结果),15-20分钟后观察并记录皮肤反应。(5)为避免假阴性和假阳性,必需同时在变应原液滴上方3cm处作一个阴性对照(N)和变应原下方3cm处作一个阳性对照(H)。阴性对照用生理盐水,阳性对照一般用组胺,如同时做多种变应原测试,阴性和阳性对照可以共用,不必一一对照。(组胺反应高峰在8-10分钟,往后消退较快。此时宣先作记录)。 (6)结果评定标准(以组胺为标准)组胺引起的皮丘不论大小定为+++,比

婴儿过敏性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版

婴儿过敏性疾病预防、诊断和医治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一、一般内容 1.适用年龄范围:0一l岁婴儿。 2.定义: (1)过敏原(allergen):是指可以引起过敏反响的抗原。 与IgE和IgG抗体反响的过敏原大多数是蛋白质。 (2)过敏体质(atopy):也称特应性体质,是指个人或家族对小剂量的过敏原(通常是蛋白质)能产生特异性IgE(sIgE)抗体。“过敏体质〞应慎重定义,需要证实患儿存在slgE抗体。 (3)过敏(allergy):是指由免疫机制诱发的超敏反响。过敏可以由体液(抗体)或者细胞免疫介导。多数情况下,引起过敏反响的抗体属于IgE类,可以被归类于IgE介导的过敏反响。 (4)遗传过敏症(atopic disease):也称特应性疾病,典型“过敏体质〞个体发生过敏病症时,属于特异性反响[如特应性哮喘(atopic asthma)等]。IgE介导的哮喘不应统称为特应性哮喘;皮肤试验阳性、血清特异性IgE抗体的出现虽然重要,但不作为推断个体是否具有特异反响性的惟一指标。 表1 依据受累器官、过敏原种类分类的主要免疫学机制——————————————————————————---------------------------分类IgE T细胞嗜酸性IgG 介导介导细胞介导介导 受累器官分类皮肤过敏症: 特应性皮炎++ ++ + 血管性水肿 ++ 荨麻疹 ++ + 胃肠道过敏症: 嗜酸性细胞肠炎 + ++ 呼吸道过敏症: 过敏性鼻炎 ++ + + 过敏性哮喘++ + ++ 眼过敏症: ++ 全身过敏反响: 过敏性休克 ++ 过敏原种类分类:食物过敏 ++ ++ + 吸入过敏原过敏 ++ 药物过敏 ++ +——————————————————————————————————————— 二、婴儿期过敏性疾病的分类及主要免疫学机制 不同种类过敏性疾病的主要免疫学机制见表1。 表1依据受累器官、过敏原种类分类的主要免疫学机制 三、预防 1.宣教工作:对家长普遍开展婴儿过敏性疾病的知识宣教。 2.病史采集:重点了解过敏性疾病家族史。

最新:IgE介导过敏反应的诊断及过敏反应其他相关检测方法立场文件解读第二部分:体外检测

最新:IgE介导过敏反应的诊断及过敏反应其他相关检测方法立场文件解 读第二部分:体外检测 世界过敏组织(WOHd Allergy Organization ,WAO)是一个国际组织, 其成员包括来自世界各地103个地区和国家的过敏和临床免疫学会。2020 年WAo发布关于免疫球蛋白E (IgE)介导过敏反应的诊断及检测方法的立场文件[1],主要介绍体内检测和体外检测,现对体外检测部分进行重点解读,从概述及其包含的3种试验方法[血清总IgE x过敏原特异性IgE(special IgE ,sIgE)检测、嗜碱性粒细胞活化试验(basophil activation test , BAT)]进行具体描述。1概述 1.1简介 过敏性疾病是全球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疾病负担持续增加。对患者做出过敏诊断主要是建立在识别出引起过敏性疾病的致敏原(通常是一种致敏蛋白)的基础上。对致敏性生物源的鉴定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2], 数十年来,通过皮肤试验及经口或黏膜的激发试验,证明过敏原的原始提取物与临床的致敏作用相关。自1967年纯化出IgE以来,血清学检测已经成为评价过敏性疾病的常用方法[3]。随着高性能IgE检测方法的引入, SlgE分析在简单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展为可以提供相关定量信息的检测方法[4]。在疾病管理过程中要确认患者的过敏状态以确定引发过敏症状的过敏原具体种类,从而获得准确的诊断,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1.2诊断策略

经典的诊断策略是“自上而下”的方法,欧洲过敏与临床免疫学学会(European Academy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z EAACl)曾 对自上而下的诊断策略做出过具体的解释[5],首先进行临床评估和检查, 包括过敏相关病史(症状、鉴别诊断)及临床检查;然后进行过敏原提取物的致敏试验,如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 SPT)s IgE试验和BAT(如需要),提供关于过敏性致敏的信息,即”过敏风险、其次应用过敏原SlgE 试验,包括单项和多价检测;最后识别过敏原是否与病史和临床相关,可以选择性进行激发试验来确定过敏原,确认最终诊断后再对患者进行治疗。 13 体内SPT与体外SlgE检测的比较 在过敏原SlgE检测的实验室方法建立后,不同的学者对体内SPT和体外SlgE检测这两种检测方法的支持度不同[678,9],由于两种方法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不能直接比较出更具有优势的方法,对两种方法持不同支持度的学者所列举的优缺点见表1。 « I体内Wr与体外NitE检测的优段点 Table 1 ∖∣fκmu∣Γ 4∣⅞l dι2h"C^r hH∙rm M rΓ m πιo ∙ιnd AkE tZ∙ 6 rιfħr> 南汹Rf.JUI Vartan F-IMiiw. 蹈件事收, IMN 4∙会密∙KWtt* ,田S第道・» H人改的g itχM rΓi4ΛΔ∙1ΛftpUE∣∣⅜Hrt l∣⅛: M∏→km J” k ∙ρrvtαl I 就 体内SPT与体外SlgE检测的优缺点 Table 1

2020儿童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护理实践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儿童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护理实践专家共识 (完整版) 据WHO统计,35%的人群有过敏性疾病,其中儿童占80%左右。 WHO已经把过敏性疾病列为重点防治疾病。皮肤点刺试验(SPT )被广泛用于过敏性疾病的病因诊断中,但我国尚无统一的皮肤点刺试验操作和评估标准。为推动我国皮肤点刺试验操作的规范化,提高护士操作的准确性,由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儿科护理联盟小儿呼吸(哮喘)学组组织,在全国选取具有儿童过敏性疾病诊断、护理及皮肤点刺试验经验的专家组成专家组,编写《儿童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护理实践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旨在为儿童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临床实践的规范开展提供参考。 适用范圉 儿童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适用于0〜18岁人群,婴幼儿以食入性变应原过敏较为常见,但吸入性变应原过敏在婴幼儿早期也较常见,因此儿童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也可以应用于婴幼儿。适用科室为呼吸科、皮肤科、耳鼻喉科、儿童保健科等。适应证 怀疑儿童对某种或几种变应原过敏,即可行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疾病包括哮喘过敏性鼻炎、特异性皮炎、变应性结膜炎、湿疹、食物过敏、丘疹性尊麻疹等。

禁忌证 「皮肤存在皮疹或皮肤划痕症阳性;2•哮喘急性发作期,病情未得到控制;3•既往曾因暴露于所检测的变应原中而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4.因潜在疾病、心理原因等不能配合或不耐受者;5•试验前曾服用过有抑制作用的药物且停药时间较短者,常见药物对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的影响见表1 表1 药物对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的影响 Table 1 Schedule of inhibitory effects of drug treatment oil SPT 治疗药物影响程度持续吋间口服Hl抗组胺药++++2〜7 d 鼻吸Hl抗组胺药—— 112抗组胺药()〜+— 丙咪嗪++++21 d 吩唾嗪类+~ + +10 d 全身(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0— 全身(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能— 吸入糖皮质激素0— 皮肤应用椭皮质激素十— 多巴胺+— 可乐定++— 孟鲁司特0— 特异性免疫治疗0—1■■F— 紫外线治疗+++4周 操作步g 由于不同年龄儿童的皮肤面积不同,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可在单侧或双侧前臂进行。 仁操作前(1)用物准备:①过敏反应抢救用物(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注射器等)。②常规用物:75%乙醇溶液、生理盐水、棉签、点刺液、点刺针、划痕

【基层常见疾病诊疗指南】儿童特应性皮炎基层诊疗指南(2023年)

【基层常见疾病诊疗指南】儿童特应性皮炎基层诊疗指南 (2023年) 作者: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皮肤性病学组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委员会皮肤病与性病基层诊疗指南编写专家组通信作者:马琳,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王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皮肤科本文刊于: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3,22(1):8-18 DOI: 10.3760/https://www.360docs.net/doc/d019194159.html,114798-20220915-00924 本文编辑:白雪佳赵静姝刘岚一、概述 (一)定义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 又称“异位性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是 一种与遗传过敏素质有关的慢性、复发性、炎 症性、瘙痒性皮肤病。常于婴儿期起病,累及 儿童及青少年,临床异质性明显,受累部位随 年龄变化,婴儿期渗出倾向明显,瘙痒剧烈, 严重影响患儿睡眠质量及生长发育,进而影响 患儿及整个家庭的生命质量。特应性皮炎患儿 常伴有食物过敏、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 结膜炎等特应性疾病的个人史或家族史,同时 可有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血清IgE水平升 高。(二)流行病学全球范围内特应性皮炎患 病率差异较大,发达国家儿童患病率达 10%~20%,我国特应性皮炎患病率呈逐年上 升趋势,2002年10个城市1~7岁儿童的患 病率为2.78%[1],2014年12个城市1~7 岁儿童的患病率达到12.94%[2],而1~12个 月婴儿的患病率高达30.48%[3]。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特应性皮炎的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遗传因素是重要的内因,皮肤屏 障功能障碍、免疫应答异常、皮肤菌群紊乱等 是发病的基础。在婴儿期,食物过敏是重要的 诱发因素,在儿童期和青春期,汗液是重要诱 发因素之一;在所有年龄段,皮肤干燥和搔抓 均可加重疾病。此外,心理因素如精神紧张、 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也是特应性皮炎发病的 重要促发因素。 三、临床表现 特应性皮炎不是单一皮肤疾病,有些特应性皮炎患儿先后或同时患有食物过敏、过敏性 鼻/结膜炎和哮喘等特应性疾病,这些疾病发 生、发展的过程称为特应性进程(atopic march),即在特定的年龄阶段,先后出现特 应性临床表现,并持续多年,随着年龄的增长, 某些症状可能占主导地位,而其他症状减轻或 完全消失。通常儿童特应性皮炎和食物过敏是 首发症状,逐渐发生过敏性鼻炎及哮喘等。 (一)典型临床表现既往根据年龄将特应性皮 炎分为3个临床阶段,即婴儿期、儿童期和青 少年及成人期。目前倾向将成人期再细分为成 人期和老年期。不同年龄段特应性皮炎患者临 床表现各异,但基本特征均为皮肤干燥、湿疹 样皮损及剧烈瘙痒。1. 婴儿期(≤2岁):最 早出生后2周即可发生,以出生2个月以后发

2022儿童特应性皮炎相关食物过敏诊断与管理专家共识——临床表现及诊断解读(全文)

2022儿童特应性皮炎相关食物过敏诊断与管理专家共识——临床表现及 诊断解读(全文) 特应性疾病倾向于以一种称为“特应性进程(atopic dermatitis)”的过程逐渐发生,在婴儿期或儿童早期,通常首先表现为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和/或食物过敏,随后发生过敏性鼻炎/结膜炎和/或哮喘。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瘙痒性皮肤病,通常于婴儿期发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皮肤屏障异常及免疫异常等,其中环境因素包括食物变应原、吸入性变应原等。食物过敏是由食物变应原引起的机体异常或过度的免疫反应,可累及皮肤、消化道、呼吸道及心血管系统等,症状可非常轻微,亦可很严重,甚至危及生命。AD 相关食物过敏临床表现多样,其诊断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关辅助检查等综合分析,目前临床工作中,存在诊断不规范及过度诊断等问题。 《儿童特应性皮炎相关食物过敏诊断与管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是由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儿童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皮肤性病学组联合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儿童皮肤病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专家,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反复讨论修改而成。该共识是国内学者对儿童特应性皮炎相关食物过敏的临床表现、诊断及管理进行的首次系统阐释,了解这一共识,有助于更好地管理疾病。对该共识的解读分两部分进行,该部分主要针对临床表现及诊断部分进行解读。 1、儿童AD与食物过敏的关系

共识中引用了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食物过敏的患病率显著增高,同时AD患儿伴发食物过敏的患病率也较高,说明二者存在明显相关性,但二者是因果关系,还是共病关系,目前观点不一。二者的相关性概括起来主要为以下几点:(1)与健康儿童相比,中重度AD患儿发生多种食物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阳性或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pecific immunoglobulin E,sIgE)升高的风险增加;(2)若6月龄时发现多种食物变应原SPT阳性或sIgE升高,则7岁以内AD的患病风险增加;(3)存在多种食物变应原SPT阳性或sIgE升高,或既往发生过严重过敏反应的AD患儿,其疾病严重程度更重,病情常迁延反复。 AD与食物过敏存在相关性,但不能将这种相关性“放大”,片面认为“AD就是由于食物过敏这一单一因素导致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由于患者教育工作不深入,患儿护理人员往往错误地认为食物过敏是AD发病的仅有原因。这往往导致治疗不充分、过度忌食或限制饮食,进而导致患儿营养缺乏。实际上,A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皮肤屏障异常及免疫异常等多方面。临床工作中,对部分既往有食物过敏表现、经规范化治疗管理仍不能完全缓解的中、重度AD患儿,同时患儿家属亦有食物过敏病史者,需注意筛查患儿是否存在食物过敏,切不可无选择性地对所有AD患儿进行筛查。 2、从机制上理解AD相关食物过敏的临床表现 从机制上,食物过敏可大致分为IgE介导、非IgE介导和混合型3种类型;了解不同类型的发生机制有助于理解AD相关食物过敏的临床表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