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及防治进展_李明超
中药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膜 上 的 N 一c “交换 蛋 白, a a 因而在 再灌 注 时随 N a 移 向 细 胞 外 , 量 的 c 进 入 细 胞 内 , 成 钙 超 大 a 形 载 [8。因此 利 用 降 低 细 胞 内钙 可减 轻 或 避 免 骨 骼 7 , 3 肌细 胞 的缺 血 一再灌 注 损伤 。 蓝旭 等在研 究 1 3一七 叶 皂 甙 钠 及 银 杏 叶 提 取 液 等对 缺血 一再 灌 注骨 骼 肌线 粒体 的影 响 时发 现 , 一 3 1 七 叶皂 甙钠 可缓 解线 粒体 内钙 超 载和组 织水 肿 , 杏 银
生 过 多 , 发 脂 质 过 氧 化 反 应 , 成 丙 二 醛 ( aod- 引 造 m tn i
超 载造 成 的细胞 损伤 , 而减 轻肢 体缺 血 一再灌 注 损 从
伤 。
a e y e MD 含 量 升 高 , 时 , 除 氧 自 由基 能 力 l h d , A) d 同 清 下 降 , 氧 化物 歧化 酶 (u eoieds uae S D) 超 sp rx i ts ,O 活 d m
医 研 杂 22 月 学 究 志 0 年2 第4卷 第2 1 1 期
・医学 前 沿 ・
中 药 对 肢 体 缺 血 一再 灌 注 损 伤 保 护 作 用 的研 究 进 展
梁倩 倩 王 岱 君
随着 生 产和 交 通 的 日趋 发展 , 四肢 大 血 管损 伤 、 骨 筋膜 室综 合 征 等疾 病 在 临床 中越 来 越 常 见 。肢 体 恢 复血 流后 , 存在 缺 血 一再 灌 注 损 伤 , 响 肢 体 功 能 影 恢 复 , 成 肢 体 残 疾 , 有 关 统 计 伤 残 率 高 达 造 据 2 . % … 。更 为严重 的是 缺 血 一再 灌 注 损 伤后 可 继 64
缺血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缺血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卢昕;刘志苏
【期刊名称】《医学新知杂志》
【年(卷),期】2001(011)004
【摘要】@@ 随着肝脏外科的发展,人们采用多种手术方式进行许多在过去曾被认为无法切除的肝脏肿瘤的治疗.在临床上肝移植术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多种肝脏疾病.但无论是肝脏损伤、肝脏手术还是肝移值,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损伤,甚至引起肝脏功能的衰竭而影响疗效.如何提高肝脏的自我保护能力,调动其内源性的保护机制,目前已成为肝脏外科发展的方向和热点.我国是肝脏肿瘤的高发国之一,探明这一保护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所进行的缺血预处理对肝脏缺血- 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作一综述.
【总页数】3页(P209-211)
【作者】卢昕;刘志苏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普外科,武汉,430071;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普外科,武汉,430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
【相关文献】
1.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延迟保护作用及机制 [J], 史卫海;李文美
2.缺血预处理对肝硬化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J], 朱兴;戴朝六;淮明生
3.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J], 金建光;孙君军;解刚强;刘伟峰
4.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缺氧诱导因子1α蛋白表达的影响 [J], 张彬;梁静;王坤;孙培胜;朱绍辉
5.四君子汤联合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J], 华晨;傅永清;傅天啸;周剑;兰菲;任大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药通过抑制铁死亡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进展

中药通过抑制铁死亡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进展李静;陈士萍【期刊名称】《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年(卷),期】2022(36)8【摘要】心肌缺血再灌注(MI/R)损伤是指缺血心肌恢复血液灌注后,心功能不改善反而出现即刻恶化的现象。
MI/R损伤是急性心肌梗死不可避免的危险事件,其致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研究显示,导致MI/R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可能与氧化应激、铁负荷增加和脂质过氧化增加等有关。
铁稳态失调、脂质过氧化或谷胱甘肽代谢紊乱在MI/R损伤中起作用。
而2012年提出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驱动的细胞死亡即铁死亡概念之后,学者们重新审视铁稳态失调、脂质过氧化或谷胱甘肽代谢紊乱在MI/R损伤中的作用,从而提出了铁死亡参与MI/R损伤发病机制。
同时研究表明,阻断铁死亡可降低MI/R损伤的严重程度,并发现铁死亡抑制剂可有效修复I/R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而我国传统中药在抑制铁死亡和治疗MI/R损伤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
本文综述了MI/R损伤发病机制中涉及铁死亡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介绍靶向抑制铁死亡的中药,包括白藜芦醇、黄芩苷、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柚皮素和醋酸棉酚等,为临床治疗MI/R新靶点的研究提供方向。
【总页数】7页(P605-611)【作者】李静;陈士萍【作者单位】赤峰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5;R963【相关文献】1.中药复方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2.中药有效组分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进展3.低中量饮酒通过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Fas相关死亡域蛋白/肿瘤抑制基因p53依赖的心肌细胞凋亡和4-羟基壬烯醛蓄积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4.中药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进展5.铁死亡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靶向治疗研究进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的研究进展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的研究进展向军同济大学医学院,上海(200433)E-mail: Chelsea_JX@摘要:缺血性脑血管是现代社会致死致残的最主要疾病之一,其治疗原则及时恢复缺血区的血液再灌注,而随之而来的再灌注损伤又成为一大难题。
笔者对近年来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研究综述如下。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进展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现代社会致死、致残的最主要疾病之一,其治疗原则是及时的恢复缺血区的血液灌注。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缺血后再灌注不仅没有使组织功能恢复,反而使缺血所致的功能障碍和结构破坏进一步加重,这种现象即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抑制再灌注损伤已成为缺血性中风治疗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研究取得一定成果,现将其综述如下。
1.自由基研究自由基(free radical)是外层轨道上有单个不配对价电子的原子、原子团和分子的总称,其化学性质极为活波,可与各种细胞成分(膜磷脂、蛋白、核酸)发生反应,导致细胞功能障碍和结构破坏。
在脑缺血再灌注时,机体的自由基产生和清除系统遭到破坏,导致大量自由基的存在,造成脑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
由于再灌注治疗窗十分短暂(仅1-3小时),因此清除自由基应在再灌注前或者再灌注早期即开始。
自由基的清除主要靠自由基清除剂,包括酶性自由基清除剂,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Prion蛋白(PrPc)等;低分子自由基清除剂,如维生素C、维生素E、谷胱甘肽等;其他如甘露醇、糖皮质激素等。
有研究表明,褪黑素(Melatonin MT)能够清除羟自由基、过氧亚氮阴离子、降低单线态氧毒性和自由基引起的脂质过氧化反应,是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剂和间接抗氧化剂,具有较好的神经元保护作用[1-2]。
Cesario等[3]通过体内外实验观察发现,褪黑素的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还与其对胶质细胞的保护作用有关,且胶质细胞对治疗比神经元更敏感。
缺血预处理对骨骼肌再灌流损伤的延迟保护作用

缺血预处理对骨骼肌再灌流损伤的延迟保护作用王晓军;王爱民;郭庆山;王子明;汤守营【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04(008)017【摘要】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对人骨骼肌再灌流损伤是否存在早期保护作用和延迟保护作用及其保护程度.方法:选择无影响血清酶变化的心脏、肝脏及骨骼肌疾病病史的上、下肢择期手术病例42例,采用半随机对照实验设计,分为对照组、早期保护组(EP)和延迟保护组(DP).对照组直接手术,EP组和DP组分别在术前和术前24 h进行缺血预处理术后1,3 d测定血清中肌酸磷酸激酶(CPK),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并观察肢体肿胀程度.结果:术后1,3 d,EP与DP组血清中CPK和AST的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SOD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EP与DP组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缺血预处理不仅存在早期保护作用,而且存在延迟保护作用,且均能提高骨骼肌对长时间缺血的耐受能力,减轻骨骼肌缺血再灌流损伤程度,这两种保护作用的程度无明显差异.【总页数】2页(P3274-3275)【作者】王晓军;王爱民;郭庆山;王子明;汤守营【作者单位】解放军第二五一医院骨科中心,河北省张家口市,075000;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全军战创伤中心骨创伤科,重庆市,400042;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全军战创伤中心骨创伤科,重庆市,400042;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全军战创伤中心骨创伤科,重庆市,400042;解放军第二五一医院骨科中心,河北省张家口市,07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相关文献】1.缺血预处理对骨骼肌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J], 王晓军;王爱民2.延迟相缺血预处理心肌保护作用耐受现象的探讨 [J], 苏德淳;王珂;张双月;常志文3.甘露醇和低温对兔骨骼肌缺血再灌流损伤的保护作用 [J], 郭金明;傅勤4.酶组织化学法观察缺血预处理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J], 梅晰凡;刘畅;王伟;刘品端5.缺血预处理时间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影响 [J], 戚炜;阚世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钙超载及其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现状

钙超载及其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现状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细胞内外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变化程度保持在相对适当的范围。
胞内钙离子通过在此范围内的浓度变化产生相应的细胞效应。
钙离子作为重要的信号分子参与或调节细胞的分泌、分裂、收缩、兴奋、电转导、凋亡、运动等重要活动。
细胞内钙超载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过量Ca2+与各种相关蛋白结合致细胞凋亡启动、电重构、细胞膜相结构的破坏均为损伤机制。
标签:钙超载;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探讨心肌细胞内外钙离子的重新分布,尤其在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myocardial ichemic/reperfusion,MI/R)时,细胞内钙浓度非生理性的显著升高造成胞内钙超载(Ca2+ overload),并导致细胞功能及代谢障碍,参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现就该机制的研究现状做一综合介绍。
1 心肌缺血/再灌注条件下钙超载的机制依据多数动物实验模型,心肌细胞内钙超载主要发生在再灌注期,细胞内钙的高密度分布的原因十分复杂,可能的机制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1 心肌细胞膜钙漏心肌细胞膜在缺血/再灌注(myocardial isochaemic/reperfusion,MI/R)条件下生成多种膜脂质过氧化物发生构相改变,细胞膜磷脂组分中不饱和脂酸减少使膜流动性减弱,通透性增加[1]。
而在细胞内游离钙离子的浓度比细胞外钙离子浓度低10 000~100 000倍[2],膜通透性增加(质膜裂隙和新的Ca2+通道形成)可导致大量胞外钙顺浓度梯度向胞内转移,引起胞内钙浓度升高。
1.2 肌浆网钙泵破坏MI/R时ATP消耗及大量OFR的破坏使钙泵摄钙功能障碍,致胞内钙离子不能回流钙库。
钙库钙通道目前发现的有IP3(三磷酸肌醇)及RyR(ryanodine)受体通道,均为C末端位于内质网上的跨膜区域的跨膜蛋白,即钙贮库调控的钙通道(store-operated calcium channel,SOCC)。
丹参-红花配伍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进展

丹参-红花配伍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进展李文武;徐青云;雷烨;苗琦;张怡敏;朱慧渊【期刊名称】《宁夏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24(46)3【摘要】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CIRI)是指当脑缺血一定时间再恢复血液供应后,其功能未恢复,反而导致更加严重的脑功能障碍。
CIRI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共同特征和病理生理机制,其主要通过脑神经元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增强、氧自由基损伤、钙超载、炎症反应以及细胞凋亡等途径造成神经细胞损伤。
当前,现代医学防治CIRI的重要手段是静脉溶栓。
然而,CIRI具有发病急、治疗时间窗短、预后差的特点,治疗手段具有局限性。
中药丹参-红花配伍具有抗CIRI的作用,临床疗效较好;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促进血管新生、抗细胞凋亡等效应。
本综述以血管稳态为切入点,总结了中药丹参-红花配伍抗CIRI的生物学机制,为后续相关实验及临床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总页数】8页(P304-310)【作者】李文武;徐青云;雷烨;苗琦;张怡敏;朱慧渊【作者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相关文献】1.黄芪甲苷和羟基红花黄色素A配伍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协同作用及机制研究2.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丹参-丹皮配伍抗脑缺血损伤的作用机制3.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及蜂胶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进展4.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丹参-红花”药对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5.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丹参-川芎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机制及试验验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及防治措施研究进展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及防治措施研究进展
王鹏;殷国勇;曹晓建
【期刊名称】《医学综述》
【年(卷),期】2006(012)020
【摘要】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Ⅱ)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其发生机制是多因素的综合结果,治疗措施也具有多样性.本文回顾相关文献,对SCⅡ机制及防治措施进行综述.
【总页数】3页(P1256-1258)
【作者】王鹏;殷国勇;曹晓建
【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南京,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南京,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南京,21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1.54
【相关文献】
1.基于差异蛋白组学的活血养血汤干预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作用机制研究[J], 刘宇;张燕;刘俊宁;林庆宾;陈鹏
2.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J], 王勤志;李名武
3.外源性硫化氢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J], 李春杰; 何远宏; 晁志文; 朱迎慧; 周晨光; 刘云
4.右美托咪定减轻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 [J], 樊晓娜;刘娇;池卉;袁芬;
胡霁
5.低温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 [J], 周正芳;郭惠明;庄建;朱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防治进展 1. 药物: Yao 等研究发现于缺血后并于再灌注前 给予硫化氢可减轻 IR 对骨骼肌细胞造成的损伤。表 面活性剂 ( surfactant) ,是指具有固定的亲水亲油基 团,在溶液的表面能定向排列,并能使表面张力显著 下降的物质。表面活性剂分为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等。Murphy 等[22]研究 证 实 高 分子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泊洛沙姆 188 可减轻心肌 细胞在 IR 中的损伤并可提高小鼠后肢 IR 模型的生
4. 弱激光疗法: 弱激光是低功率密度或低能量辐 射的激光,相对于强激光而言其直接照射组织时不会 对靶组织造成不可逆性损伤。近期研究报道关于弱 激光疗法在 IR 损伤中对骨骼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其 机制可能通过诱导生成抗氧化剂和其他的细胞保护 蛋白,如热休克蛋白 - 70i 等的合成来对骨骼肌细胞 起到保护作用。
2. 高压氧治疗: 高压氧治疗是指在超过一个大气 压的环境中呼吸与环境等压力纯氧。高压氧能够增 强氧的弥散 能 力,改 善 微 循 环 从 而 促 进 组 织 功 能 恢 复。在大鼠后肢 IR 损伤模型中,近年来研究发现,高 压氧可对 IR 损伤产生的自由基有清除作用,并可提 高三磷酸腺苷合酶的活性,调节钠钙等离子平衡,减 轻细胞水肿,从而减轻 IR 损伤。
6. 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机制参与骨骼肌缺血再灌 注损伤早已有报道,其调节过程非常复杂,目前 Bcl - 2 基因家族中 Bax 是公认的与缺血再灌注损伤密切 相关的基因,Bax 基因具有延长细胞寿命,起到抗凋 亡作用; 当 Bax 表达增高时,其与 Bcl - 2 形成功能二 聚体,促进细胞凋亡,反之则抑制细胞凋亡; 在缺血再 灌注损伤中,氧自由基可通过调节 Bax 与 Bcl - 2 的 比例来发挥其促进细胞凋亡[20]。此外氧自由基还可 刺激线粒体中 Ca2 + 非 Na + 依赖性释放,而 Ca2 + 则通 过主动耗能的方式被重新摄入到线粒体内,这些能量 的消耗最终导致线粒体内 ATP 合成障碍,Ca2 + 堆积 升高,诱发细胞凋亡[21]。
6. 脉冲电磁场: 电磁辐射近年来已成为一种环境 污染日益受到重视,另一方面由于电磁波对机体的生 物特性在医学领域得到较好的应用前景。脉冲电磁
医学研究杂志 2015 年 5 月 第 44 卷 第 5 期
·综述与进展·
场( electromagnetic pulse fields,EMP) 属 于 瞬 态 电 磁 场,其是由脉冲电流通过螺旋电圈产生的脉冲电场。 研究表明,EMP 通过发挥其非热效应对于肿瘤、骨质 疏松、骨折不愈合及促进神经损伤修复再生等方面具 有肯定的治疗效果,且其具有经济、无创等优点促进 其探索及应用。目前对于 EMP 作用机制并没有统一 共识,如电动力学及跨膜离子回旋共振假说等,且电 磁场的生物作用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因其存在明显的 窗口效应,对于不同机体或组织存在不同强度、时间 及频率的最适阈值,对其作用机制仍有待研究。
2 Tran TP,Tu H,Pipinos II,et al. Tourniquet - induced acute ischemia - reperfusion injury in mouse skeletal muscles: involvement of superoxide[J]. 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ology,2011,650 ( 1 ) : 328 - 334
一、发病机制 1. 氧 自 由 基 ( oxygen—derived free radicals, ODFR) : 氧 自 由 基 是 氧 的 衍 生 物 如 超 氧 阴 离 子 ( O2- ) 、过氧化氢( H2 O2 ) 、羟自由基( OH - ) 等。在骨 骼肌缺血时,ATP 生成减少使黄嘌呤脱氢酶( XDH) 大量转变为可产生氧自由基的黄嘌呤氧化酶( XO) ; 又由于 ATP 分解产生大量次黄嘌呤( hypoxanthine) ; 缺氧时干扰线粒体呼吸链电子正常传递,随着缺血时 间延长及再灌注后电子漏出增加,能量生产减少,导 致氧自由基清楚障碍; 再灌注时氧供增加激活中性粒 细胞通过 NADPH 氧化酶及髓过氧化物酶( myeloperoxidase,MPO) 作用产生超氧阴离子及次氯酸,进一步 导致氧自由基生产增加,上述因素共同造成缺血再灌
2. 钙超载: 骨骼肌 IR 损伤时细胞内钙超载( calcium overload) 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 有关: 在缺血期,细胞内 pH 值降低,形成酸中毒,Na + - K + - ATP 酶活性降低,在再灌注时细胞内外形成 pH 梯度差,激活 Na + - H + 交换,造成细胞内 Na + 超 载,后者在再灌注后激活细胞膜上 Na + - Ca2 + 交换蛋 白,因而在再灌注时随着 Na + 移向细胞外,大量 Ca2 + 进入细胞 内,形 成 钙 超 载[11]。 钙 超 载 引 起 的 再 灌 注 损伤机制有: 可促使黄嘌呤脱氢酶转化为黄嘌呤氧化 酶,促进氧自由基的产生; Ca2 + 与线粒体内含磷酸根 的化合物结合,形成不溶性磷酸钙,干扰了线粒体的 氧化磷酸化,使 ATP 的生成减少; 此外钙超载可激活 巨噬细胞,从而释放大量毒性产物如水解酶和细胞因 子等,从而进一步对组织产生损害[11]。
作者单位: 150001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四科 通讯作者: 张震宇,电子信箱: zzyuu@ 21cn. com
注后氧自由基的大量生成[4 ~ 6]。近年来认为 ODFR 导致组织损伤的作用机制主要是引起脂质过氧化,这 种反应不断放大,产生级联反应,通过氧化细胞膜磷 酯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而损伤细胞膜,并进一步损伤 细胞器膜,引起溶酶体、线粒体等细胞器膜的破裂; 且 又能损伤血管内皮系统,增加血管壁的通透性,导致 组织水肿,并且引起血小板在微血管中黏附、聚集,形 成微血栓,进一步造成微循环障碍[7 ~ 10]。
3. 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在 IR 中主要通过释 放不同类型的细胞颗粒对骨骼肌造成影响[12]。①释 放含有 MPO,弹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等的嗜天青颗 粒,其中的 MPO 通过催化过氧化氢与氯离子反应生 成次氯酸( HOCl) ,次氯酸( HOCl) 产生大量的氧自由 基从而对组织造成严重的破坏[13]; ②通过在炎性反 应中释 放 特 殊 颗 粒,其 产 物 可 在 补 体 激 活 中 起 作 用[14]。特殊颗粒中含有的胶原酶及脱铁乳铁蛋白可 在炎性反应中起作用[15]; ③通过释放明胶酶或分泌
3. 控制性低温: 离体组织保持在一个低温环境中 可耐受较长时间的缺血并能提高再植的成功率,温度 过低则容易产生较大的生理紊乱,且对局部组织有一 定程度 的 损 伤。大 鼠 的 体 表 温 度 降 至 8℃ 并 持 续 30min 后,静脉及毛细血管管径无明显变化,相反动 脉管径则明显变小( 40% ~ 50% ) ,且低温能显著减 少血流量及功能性毛细血管的密度。Teng 等在大鼠 股薄肌皮瓣 IR 模型中局部低温可在早期再灌注时对 骨骼肌细胞提供保护,提出了未来潜在的临床措施。
医学研究杂志 2015 年 5 月 第 44 卷 第 5 期
·综述与进展·
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及防治进展
李明超 张震宇
摘 要 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常发生于组织一段时期缺血后的素有关,其防治包括抗氧化药物及缺血预处理等措施。由于损伤组织发生代谢障碍,进而肌肉组织坏死,并引
·183·
·综述与进展·
J Med Res,May 2015,Vol. 44 No. 5
颗粒,诱导白细胞活化并黏附于血管内皮细胞上。活 化的白细胞产生活性氧并释放细胞毒性酶来损伤血 管屏障。血浆渗出与组织间隙内压力升高导致毛细 血管的压缩,血管内微血栓的形成共同导致无复流现 象的发生。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微循环障碍导致的 无复流进一步加重,从而加重组织细胞的损伤[16]。
·184·
存率,其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也得到肯定[23]。 Judge 等[24]报道抗氧化剂( 如维生素 C 等) 也被证实 在动物实验中可减轻骨骼肌细胞损伤的严重程度。 磷脂酶可损伤细胞膜,辅酶 Q10 为磷脂酶的拮抗剂, 可抑制 磷 脂 酶 的 活 性 从 而 减 轻 IR 中 细 胞 膜 的 损 伤[25]。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已广泛应用于治疗心脑血 管疾病,Hausenloy 等报道其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对 机体具有保护作用。其他药物如维生素 E,中药如丹 参、川芎、β - 七叶皂苷钠等可清除氧自由基,阻断脂 质过氧化作用,减轻 IR 损伤。
4. 补体: 组织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导致细胞表 面抗原表达并与循环中天然抗体 IgM 结合,然后其与 C1 结合,补体活化,并形成 C3a 和 C3b,然后 C3b 激 活补体级联反应,形成膜攻击复合体( MAC) ,它是导 致组织损伤的主要中介产物,此外这种膜攻击复合体 还可激活巨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进一步导致细胞及 组织的损伤[17]。
5. NO: NO 是一种强烈的扩血管物质,在生理条 件下具有舒 张 血 管,抑 制 血 小 板 聚 集、黏 附 等 作 用。 既往认为 NO 是一种作用很强的自由基,可加重骨骼 肌 IR 损伤[18]。但其在骨骼肌 IR 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尚不明确。大量 NO 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性,目前认为 其作用机制: ①NO 与超氧阴离子反应生成过氧亚硝 酸根阴离子( ONOO - ) ,后者及其分解产生的羟自由 基都可导致细胞毒性作用; ②NO 引起核酸亚酰基化 可直接破坏 DNA 结构; ③抑制细胞线粒体呼吸,干扰 细胞能量代谢及 DNA 合成[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