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研究的新意及意义何在

“核心素养”研究的新意及意义何在
“核心素养”研究的新意及意义何在

“核心素养”研究的新意及意义何在?

【精彩导读】素养与素质是同义的概念。核心素养是指一个人成功应对实际生活中某种活动所需要的“胜任力或竞争力”。核心素养研究超越素质教育主要表现在,关注新的时代

背景下人的素质(素养)培养问题、对素质(素养)含义及其结构的理解更关注人成功应对复杂情境中实际活动的需要、对核心素养结构的分析结论有助于更全面地把握人的素质结构。但是,核心素养研究需要从其关注的问题在我国的针对性、基本概念的使用、秉持的基本理念,以及如何在实践中有效推进等方面,与素质教育进行比较和对接。

近年来,源自国外的“核心素养”研究引起了我国学者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在理解和接受核心素养概念时,国人必然会以自己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有关素质及素质教育的认识做基础,去同化或顺应这一新生事物。那么,核心素养及其培养与素质及“素质教育”到底

有何异同?尤其是前者相比后者,对于观察和解决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的问题,到底有何新意和意义?这是我们深入理解核心素养问题需要深入探究的。

一、素质与核心素养的异同

(一)素质与素养的基本含义

素质和素养都是指人在学习和发展中所形成的那些内在的、比较概括的、相对稳定的身体和心理方面的特征(特质),是决定性地影响人的活动状况及其质量的内在因素。或者说,人在学习和发展过程中,会形成一些对人的活动状况及其质量产生根本影响的特征(特质),这些特征(特质)被称为素质、素养、品质,等等。素质或素养是用以表征人的发展状况及其质量的概念,故而有“某人有素质(素养)或无素质(素养)”“某人素质(素养)高或素质(素养)低”等说法。

传统的理解基本上将素质与素养当作同义的概念,只不过“素质”的原始含义是指先天性、生理性的基质。但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形成的“素质教育”概念中,素质的含义被扩展为泛指人基于先天生理基础,通过后天努力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身心特质。“素养”的本来含义就是指经过后天努力和环境影响所形成的特质,没有“先天素养”的说法。素养与“修养”“教养”几乎同义。

在英语文献中,用于表达“素质、素养”的词比较多样、复杂。如trait(如R.B.Cattell对人格特质的分析)、quality(如素质教育为quality education)、attainment(如文学素养为literacy attainment)、accomplishment(如艺术素养为artistic accomplishment)、literacy(如科学素养为scientific literacy,数字素养为digatal literacy)、competency(如核心素养为key competency)。

理解素质(素养)的含义还应揭示它同人的发展及人的生活(活动)之间的联系。通

过揭示素质(素养)与人的发展及人的生活(活动)的关系,能更深刻地理解素质或素养的含义。

其一,素质、素养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发展”是一个被广泛应用于描述事物随着时间推进而产生的变化或改变的概念,如经济发展、科技发展、社会发展等。教育最为关注的是“人的发展”或“学生发展”。任何事物的“发展”,均是指事物的变化或改变。

但是,谈论不同事物的发展,其所指的对象是不同的,如“经济发展”是指一定时期内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其对象是指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人的发展”的对象与其他事物发展的对象不同之处在于,它以身体和心理素质或素养作为对象。“人的发展”最终结果就是要形成理想的、高水平的素质或素养,因此,可以将人的发展界定为:

人的身心素质或素养的形成(从无到有)与完善(由少到多、由低水平到高水平)的过程。

发展不仅仅是指量变,还可能是指形成了“新质”(出现了质变)。教育要“以发展为本”,就是指教育要以促进学生身心素质或素养的形成与完善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和最终目标;教育不能止于仅仅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即“以知识为本”。可见,素质或素养与“人的发展”

有直接相关。

其二,素质、素养与人的生活及活动的关系。

素质、素养一旦形成,就成为与人的身心结构及生命活动融为一体的人的相对稳定的特征(特质),它与人的生命及其活动不可分离。有一种说法认为,素质或素养是指人所学习的全部东西被遗忘之后所留下来的东西。

素质、素养的重要性在于它对人的生活和活动的根本性影响。在同样的生活环境或外在条件下,一个人生活、活动的状况及其质量主要是由其所具有的素质或素养决定的。比如,一个人倾向于从事什么活动和为何从事该种活动(兴趣、理想、价值观等),他在活动中如何调节控制活动过程(认知了解、情感投入、意志调节),他从事活动的水平与效率(技能、能力)、新颖性和独特性(创造力)、美感(审美力),以及他在活动中与他人关系的协调性(交往及合作)、处理与他人及集体利益冲突时遵守社会规范的状况(道德品质、守法意识、政治品质),等等,都是由其所具有的相关素质或素养决定的。

(二)核心素养的含义

1. 核心素养研究的背景

国外核心素养研究最有代表性是经合组织(OECD)的“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Theoretical and Conceptud Foundations,简称DeSeCo)研究项目和欧盟的核心素养框架研究。这两种研究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

末至21世纪初,其关注的焦点问题是:适应21世纪的信息化、知识经济、全球化及终身

学习时代,教育如何为个体人生的成功和社会健全发展培养所需要的核心素养。

因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发展经常面临各种复杂的情境,个体需要具备解决复杂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所需要的素养,才能获得人生的成功和促进社会发展。因此,核心素养也被称为“21世纪素养”,它突出的是解决复杂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所需要的素养。

2. 核心素养的基本含义

何谓核心素养?DeSeCo项目是从功能论的角度界定素养的,认为核心素养是一个动态的和整合的概念。它有以下三个特征。首先,核心素养是能够应对复杂情境中工作的要求并成功开展工作的能力。其次,核心素养是比知识、技能等更宽泛的概念。它是相关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和情感的集合体。最后,核心素养是基于行动和情境导向的。即偏于从具体生活情境中的成功行动的角度界定素养概念和确定素养要素。

欧盟的核心素养框架对素养和核心素养作出了如下的界定:“素养是适用于特定情境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综合。”此处情境是指个人生活面临的情境,如社会情境、职业情境等。“核心素养是所有个体达到自我实现和发展、成为主动的公民、融入社会和成功就业所需要

的那些素养。”

参照经合组织及欧盟对核心素养的界定,并对比competency与ability、skill在英语表达中的基本含义的差异,我们认为,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y)主要是指一个人成功应

对实际生活中某种活动或行为所需要的“胜任力或竞争力”,它是由完成该种活动或行为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多种素质要素构成的综合性素质或整体性素质。人只有具备从事某种活动所需要的综合素质或整体素质,他才能胜任这项活动并具有竞争力;而当一个人仅具有从事某种活动所需要的某个或某些方面的素质,他不可能胜任这项活动并具有真正的竞争力。

从内涵来看,“核心素养”仍然是指存在于人身上的内在的、比较概括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特征(特质),是影响当代人的生活或活动状况和质量的内在因素,因此,核心素养依然属于素质(素养)的范畴。只不过,区别于原来素质教育中所讲到的单一的素质要素(如价值观、智力、技能、态度),核心素养是属于素质或素养中的一种综合性或整体性的素质(素养)。

从外延来看,依据国外核心素养研究关注的焦点,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y)是指当代人最应具备的关键素养(实际上,key competency同时可被翻译为关键素养)。“核心素养不是面面俱到的素养‘大杂烩’,而是全部素养清单中的‘关键素养’。从此意义上讲,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三维目标、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等中间的‘关键少数’素养,是各种素养中的‘优先选项’,是素质教育、三维目标、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等的‘聚焦版’。”

(三)二者在内涵方面的差异与联系

根据上面的理解,作为刻画、描述人的身心特征(特质)的两个概念,“核心素养”与“素质”的主要差异在于,它们在刻画、描述人的身心特征(特质)时所使用的单位的大小或综合程度不同。

素质作为代表各种具体素质要素共同属性的概念,其构成要素通常被分解为基本的身体素质要素(如身体运动的速度、耐力、力量、灵敏性、对环境的适应力等)和心理素质要素(如智力、情感、意志、技能、能力、兴趣、价值观等)。不同的素质要素影响人的活动不同侧面的状况及其质量;或者说,一种素质要素对应于描述人的活动某一方面的状况及其质量。比如,兴趣和价值观作为两种素质要素,是影响人的活动倾向及其意义的基本心理素质;能力是影响人的活动水平与效率的心理素质;创造力是影响人的活动的新颖性和独特性的心理素质;等等。

由于核心素养是人成功应对或完成某种实际活动所需要的“胜任力或竞争力”,所以,一种核心素养通常是与当代社会情境中人所从事的某种实际活动整体或人的活动应具有的某种特征相对应的。人从事不同类型的实际活动或人的活动达到某种特征的要求就需要不同的核心素养。如经合组织提出的“自主行动” “在异质的社会团体中互动”等素养主要针对当代人的活动的特征而言的,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列表中提到的“国际理解”“学会学习”等,则是指向现代人在一些新的活动领域应具备的素养。

据此可以看出,素质要素是核心素养的构成单位。一种核心素养是由顺利、高质量完成当代社会情境中的某种实际活动所需要的各种素质要素集合而成。如欧盟核心素养框架,对于每种核心素养都从知识、技能、态度三个方面分析其构成内容。因此,核心素养突出了素质(素养)在当代社会背景下的情境适应性、综合性、复杂性等特征。核心素养概念着力从人适应当代社会发展所形成的复杂的生活情境的角度,描述人的身心发展应达到什么样的素养状态。但是,当我们在教育中规划如何培养人的核心素养以及怎样评价人的核心素养时,必然会进一步分析每种核心素养所包含的素质要素,并从这些素质要素出发,规划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和评价的标准。

(四)二者所包含的要素结构分析的异同

作为同样是表征人身上的特征或特质的概念,素质和核心素养所关注人的特征(特质)的范围、种类、大小或综合程度是不同的。这一点尤其表现在对于素质和核心素养所包含的要素结构的分析中。

对于素质要素结构,国内流行多种看法。主要有:德才兼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劳动技术素质;等等。这些素质要素分析结论呈现如下特点。

第一,追求从全面发展的角度划分人的素质结构,即划分的素质要素种类要体现人的身

心整体、全面发展的要求。

第二,划分的标准是,根据素质要素在人的活动中的功能不同分析出不同的素质要素。或者说,所划分出来的素质要素是与该要素在人的活动的某个方面的功能相对应的。如道德素质影响人的活动的社会适应性,创新能力影响人的活动的新颖性和独特性,等等。

第三,素质要素划分的结果一般以基本的身体素质要素(如力量、耐力、速度、灵敏

性等)或心理素质要素(如智力、情感、技能、能力、创造力等)为分析和表达单位。

而“核心素养”研究对于核心素养要素的种类和结构的把握,偏于从对人生成功和社会

健全发展的角度,即从素养对于人的实际生活的功能及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所以,它偏重从人的实际生活或活动领域的不同,或者从适应当代社会要求的人的行为特征的不同,去划分核心素养的种类,且主要分析适应当今时代挑战所要特别关注的“关键素养”。从经合组

织的DeSeCo项目和欧盟提出的核心素养框架来看,与素质要素结构分析不同,核心素养

结构分析呈现如下特点。

第一,它不是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全部素养要素的分析,而是关注当代社会所特别需要的少数的关键素养。“核心素养作为‘关键少数’的高级素养,甚至也不是基础素养。”比如,

国际核心素养清单中,就没有将作为学生发展最为基础的身体素质、读写算等技能列入其中。

第二,以当代人的生活面对的重要的活动领域或突出的活动特征为依据或标准,划分核心素养的种类和结构。如经合组织将核心素养区分为三大类:互动性地使用工具,在异质群体中互动,自主行动。

第三,核心素养要素是以与成功应对当代社会某种活动领域或达到某种活动的特征的要求为标准,来界定核心素养的种类和作为表述核心素养的单位,如“学会学习的核心素养” “自主行动的核心素养”等。由于一种核心素养对应于某种实际活动或活动应达到的某种特征,而人成功完成某种活动需要多个方面的素质,因此,一种核心素养是由多个方面的素质要素构成的,核心素养研究所划分出的核心素养要素的单位是综合性的。

可见,在关注素质或素养的范围、划分的标准、划分出的素质或素养的单位大小或综合程度等方面,核心素养对于其要素结构的分析与素质教育对于素质要素的结构的分析是不同的。

二、“核心素养”研究与素质教育:超越之处及如何对接

(一)“核心素养”对于素质教育的超越

相比于素质教育,核心素养研究对于我国教育的重大价值在于以下几点。

1. 关注新的时代人的素养培养问题

核心素养突出的是21世纪所需要的素养教育问题。我们原来对于素质教育的理解,突

出的是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结构培养问题。由于对素质结构的分析主要沿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框架,所以,素质教育突出的是学生作为一般人的身心整体和全面发展。虽然后来对于身心全面发展的素质结构的理解补充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等素质要素,但整体来看,“素质教育”对当今时代对人的身心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的回应是不够的。

2. 对素质、素养含义及其结构的理解角度创新

核心素养主张从素养对于个人及社会的实际功能的角度,界定素养的含义和分析素养的结构。核心素养研究理解素质、素养的角度更趋生活化。如对素养含义的界定,注重从对真实生活或工作情境复杂性回应的角度,突出素养的情境适应性、综合性;对素养结构的把握,偏重从当代社会生活的典型活动领域(如学会学习、公民和社会生活),或当代人的活动的某些重要特征(如在异质群体中的交往、创新实践、信息素养),进行建构和设计。

3. 对于核心素养结构的分析结论,有助于更全面地把握人的素质结构

过去,我国对于人的素养结构的分析,主要囿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分析框架,或者只是对此框架进行细化、补充。我们对于现代人的素质结构没有进行更科学、更有现实针对

性的分析。西方提出的核心素养的分析框架与我们的已有素质结构分析框架完全不同,因而可以借鉴用于补充和完善我们的分析框架。

(二)核心素养培养如何与“素质教育”对接

当前,在理解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时,特别需要关注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核心素养”在我国引起关注的理由是什么?它是否提出了素质教育没有关注或注意不够的问题?

经合组织、欧盟等国际组织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引起了很多国家的关注与跟进,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形成了一股国际潮流。因此,核心素养研究引起我国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是很自然的,也是有意义的。

但是,跟风、随大溜不应是我们关注核心素养问题的主要理由。国际核心素养研究背后所显现的,是对于当今信息化、知识经济和终身教育时代人的身心发展应作出哪些新的回应的关注,而这些关注点又是我国过去素质教育没有注意到的,这才是我们借鉴和重视核心素养研究最重要的理由。因此,我国研究核心素养问题,既应充分借鉴国外核心素养研究的成果,也需要结合我国多年推行素质教育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有针对性和综合性的研究。

第二,“核心素养”能否用“核心素质”“综合素质”等概念替代?

“核心素养”似乎可以用“核心素质”“综合素质”等概念来替代,或者说,可以用“核心素质”“综合素质”等去理解“核心素养”的基本含义。首先,从素质、素养内涵的一致性来看,“核心素养”与“核心素质”并无实质意义的不同,而只是说法有别。其次,从国外“核心素养”概念界定和结构分析来看,作为与实际活动相对应并具有综合性的“核心素养”,当我们进一步分析其构成要素时,必然会以更具体的与人的活动某个方面特征相对应的素质要素来理解核心素养,如欧盟提出的核心素养,就是从相应的知识、技能、态度去分析其构成的。

因此,“核心素养”其实就是指人成功应对复杂情境中的某种实际活动所需要的“综合素质”。当然,“核心素养”研究突出的是当今时代背景中,人的成功生活和社会健全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质” “综合素质”。理解到“核心素养”与“核心素质” “综合素质”的一致性,更利于将核心素养培养与我们熟悉的“素质教育”对接,避免将“核心素养”当作是一个全新的、与素质教育无关的东西来理解。

第三,“核心素养”培养与“素质教育”在基本理念上是什么关系?

需要认真研究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培养的异同。否则,会引起多个方面的问题。关于核心素养培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目前似乎有两种不同的理解。第一,认为核心素养培养完全有别于素质教育,对核心素养的认识和实践需要另起炉灶。如此,是否会在一线教师中引起观念和行动的困惑甚至混乱?第二,认为核心素养培养与素质教育之间既存在关联的一面,也有差异的一面。这样的理解会有助于在核心素养培养中,继承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中已经积累的有益经验,同时也要克服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的不足,突出核心素养培养对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新的追求。

我们比较认可后一种看法。我们认为,在我国开展多年的“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取得的一个重要进展是,将教育目的的聚焦点从以知识为本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如关注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全体学生的发展),并且在教育过程上,开始形成了以学生自身能动活动和自主学习为基础的素质教学的方式。但是,“素质教育”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容结构缺少系统深入的揭示,仅停留在一般性地以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作为全面发展的内容。这种对素质结构的理解的确比较抽象、笼统,也没有反映时代发展对于学生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相比于“素质教育”最大的突破是,它运用国际比较、实证调查等科学方法,对新时期我国学生全面发展的素养结构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并建构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体现国家教育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传统文化的要求)、体现时代需求(如对信息技术和终身教育时代的回应)、比较系统完整的素养结构体系。

第四,是否用一个新的概念就能解决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目前,核心素养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甚至一些人的热烈欢呼。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冷静、理性地思考:核心素养概念及其相关的研究成果对于解决我国基础教育所存在的突出问题的适应性和效能如何?尤其是它能否解决2001年启动的新课程改革所没有解决的问题,或者说,我国中小学现行的课程与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什么?在解决这些问题中,“核心素养”研究的相关结论对解决这些问题能起什么作用?它需要哪些条件与之匹配才能产生

理想的效果?素质教育在我国推广多年面临的困局,核心素养培养应该如何面对并寻求突破?所有这些,是核心素养培养有效推进应该深入研究的问题。

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读后感

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 如果要对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从总体上作一概括的话,那就是,其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结构,具有方向性、理念性、价值性、落实性的召唤,因而它是一个召唤性结构。其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根本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探索、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立德树人的育人模式。其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深植于中华优秀的文化传统土壤中,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既具有中国文化底蕴,又具有时代特点,两者融合、互动、支撑。 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植根何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中,主动、积极回应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召唤,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总结和深度反思中,吸取丰富的营养,获得重要启示,紧贴中国学生发展的实际,从中国学生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出发。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个普通的词语、平常的概念,它不时尚,也不奇崛,却吸引了大家的眼球,迅速地流行起来,显现出巨大的力量。核心素养的力量,来自它提出的时代背景,来自它的内涵、它的价值方向,及其所带来的变革行动。 众所周知,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所关注、研究的共同话题,而且已成为改革与发展的共同主题,有关的文件及研究成果相继面世:《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与概念的基础》、《21世纪素养框架》、《核心素养建议案》、《课程编制的基础研究》等

等。这些研究给我们以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启示。开放的中国、深入的课改,当然十分珍视并要吸收这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但是,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表达,发出自己的声音,因为,我们有自己的历史文化背景、现实基础、学生特点以及对未来的认知、把握和追求。 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应如何彰显“中国”元素? 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中。 在传统文化宝藏中,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经验熠熠闪光,塑造着中国教育之魂。细察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不难发现对人、对学生发展的宝贵思想,不难发现所蕴含着的文化精神、科学理性、创新实践的基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要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中,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建设同样要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中。毋庸置疑,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制,在吸收“外来”的同时,必须不忘文化的“本来”。这样,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才会有中国根、民族魂、世界眼;这样,中国学生才能在世界文化的激荡中站稳自己的脚跟,又跟上世界前行的步伐。 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主动、积极回应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召唤。 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一系列支撑发展的重大理念、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为今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这是对全国各行各业的召唤,当然也是对教育改革、发展的召唤,必然对学生当下和未来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富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客观知识)的基础上,能主动(或者教师通过引导)发现一些学科知识的缺陷,并试图弥补,从而主动构建并形成自己的主观知识体系。自身知识结构体系的逐步完善,有助于学生形成构建自身知识体系的创造力。 学生的知识体系应处在逐渐完善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把一天、一周、一月、一学期乃至一年学到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分析,写出自己的感悟与新的发现,并反省自己的学习困难与不足,进而寻求突破之道。在教学中,我发现,学习程度好的学生写出的感想感悟会有综合性甚至是创造性的发现,学习一般或者基础薄弱的学生会写出符合自身知识基础和认知基础的归纳总结,这也会促进学生的进步。无论学生写得如何、总结得如何,其感悟都是在自己原有基础上的总结和提高。 教师要通过适当的评价,引导学生发展反思的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学生的感悟,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正误、高低之别。因为每一名学生的随想感悟都是在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认知体系上的总结、内化迁移以及认知体系的重新构建。对于学生的思考与创新,老师要本着两个原则进行评价:一是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学生个体的实际情

况和知识的科学性)的鼓励性原则;二是延迟评判的原则,让学生有一个反省、自我认识的过程。当然,学生的随想感悟涉及了各门学科,内容十分庞杂,老师们不可能全部精通。我们不妨创设学生随想论坛,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采用兵教兵的方式,让学生在交流讨论、相互借鉴的过程中,能够形成自己的正确评判,并学到新的知识、思维方法,进而产生新的想法。 在我国现今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体系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自然科学教学方面,习题做得太多了,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讲得太少了。在人文科学教学方面,让学生死记硬背得太多了,设置的条条框框太多了,而学生欣赏领悟得太少了,自由和自主创作的空间太狭窄了。在工程技术学科中,有关科技制作、创造发明方法和意识的培养方面,我们为学生创设的时间、空间太少了,更缺乏相应的氛围,许多学生因为不了解而与一些有利于终身发展的东西失之交臂。诸此种种,都不利于核心素养的落地,都需要尽快改进。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也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创新与创造不应仅仅指向新学说、新发明、新发现、新技术以及文学艺术创作等高级创造,对于学生来说,其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客观基础就是其自身原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体系,只要是相对于个人的认识和知识上的突破,就是初级创造力的开始。

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关于职业素养问题的调查报告

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关于职业素养问题的 调查报告 职业素养是个很大的概念,专业是第一位的,但是除了专业,敬业和道德是必备的,体现到职场上的就是职业素养;体现在生活中的就是个人素质或者道德修养。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个体行为的总合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外在表象。 所以,职业素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职业素养量化而成“职商。每个人都是一棵树,原本都可以成为大树,而根系就是一个人的职业素养。枝、干、叶、型就是其显现出来的职业素养的表象。要想枝繁叶茂,首先必须根系发达。那么,如何培养一个人的职业素养呢? 一.选择与决策,人生存的基本技能 作出明智的选择是一项与每个人的成长、生活息息相关的基本生存技能,我们的每一个决定,影响、左右了我们的职业生涯发展和个人生活质量。在我们的一生中,需要花费无数的时间与精力来选择或作出决定,小到选乘公交车,大到求学、择业,还有恋爱与婚姻……的确,成功与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在“十字路口”上的某个决定。 由这个案例,你不难看出“我”四年以来的所有挫折与

不愉快都源于不当决策,从第一份职业的选择到匆忙间的跳槽,还有网络工程师职业技能培训课程的选读,等等。总之,笔者很难透过她的具体选择来辨别她的有关职业生涯发展的系统思考轨迹。 二.影响职业选择的三大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近%的大学毕业生对职业生涯心理准备不足,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具体反映在他们选择职业时的茫然与困惑。本案例中的“我”就是其中之一,无论是第一份工作还是四年间的其它选择与决定,她都没有围绕职业选择的基本思路进行。 作为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专家团讲师,笔者每年都要为应届大学生提供职业心理辅导讲座,内容包括:发现与探索自我。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需要,即自己想从事什么职业;了解自己的气质与个性特点,分析自己适合从事什么职业;了解自己的职业能力及其倾向,看看自己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才能最充分地发挥潜能、实现自我价值。认识职业世界。帮助大学生以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职业世界,认清职业社会发展的趋势,了解相关职业的特性及其对就业者的要求。寻求最佳的人职匹配。在正确估价自己和全面认识职业世界的基础上,协助大学生客观地给自己定位,明确恰当的就业期望;在充分获取信息的基础上,选择既能满足自己需要、适合自己个性特征,又能促进自己潜能发挥的职业。

小学学生美术核心素养调查报告

小学学生美术核心素养调查报告小学学生美术核心素养调查报告 前言 (1)调查背景 随着美术教育越来越被重视,中小学美术教学模式随之革新,其中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变成重中之重。美术核心素养不仅是对美术教育教学水平的考核,更是美术教育最终目的的体现。 调查中小学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程度需要一定的条件。众所周知,在美术课程标准中,将中小学进行区分。小学与中学的培养方式截然不同,其中小学属于培养形成期,若需调查中小学美术核心素养,则成长起伏较大的小学段数据较全面,调查模式较为严谨,调查结果较为准确。而调查小学美术核心素养需要较大基数的学校支持,xx小学自创建以来,凭借其优越的师资力量、健全的培养模式、先进的教学环境,广受同等学校的好评。其中基数较大的学生人数为本次调查提供数据基础,并且经过前期调查,学生学龄段分配均匀,同等学段男女比例均衡,同时美术核心素养培养方案全面,美术课程安排合理。经过反复对比,将xx小学定为本次小学美术核心素养调查学校,为调查小学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程度提供科学数据。 (2)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形式采用问卷调查。问卷采用选择、填空、提问等方式,将美术核心素养内容全面囊括。因美术核心素养大体分为六项,每项设立三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多方面考核培养程度及学生美育发展程度,体现调查的全面性与科学性。考虑不同年级男女生思维模式存在差异,便将男女生分开调查,保证调查严谨度及准确度。由于低年级学生对美术专业词汇接触较少,在问卷中有部分美术专业问题考验学生的理解程度,便采取课堂提问或教师解释等方式辅助学生做出选择,保证低年级学生问卷调查的精准度。但由于xx小学班级数目过多,问卷统计难度过大,为保证统计数据准确性,则采用随机抽取方式,每个年级随机抽签,从年级中选班级作为代表,进行调查统计。并且考虑结果可能有所偏差,将采用柱状与折现相结合的图表方式,分析出不同年级男女生对美术核心素养中各项培养的程度。以及运用雷达图整体分析不同年级对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程度。由局到整,由整到局,保证调查结果的可信度。 (3)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为了充分了解小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水平。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是美育的核心,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发展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调查是对学生的美术学习情况科学的掌握,同时对学生美术教育程度有确切的了解,小学美术核心素

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doc

附录: 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 2010 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3.27%,较2005 年的1.60%和2007 年的2.25%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的水平。 11 月25 日,中国科协发布的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稳步提升,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成效显著,实现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所确定的阶段性目标。 一、3.27%的数字是怎么得来的 2009 年11 月至2010 年5 月,中国科协委托中国科普研究所组织实施开展了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抽样调查。本次调查是一次大规模的抽样问卷入户调查,调查涉及中国内地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8 至69 岁公民,采取入户面访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69360 份,有效回收68416份。 本次调查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明显提升,2010 年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了3.27%,城镇劳动者和农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提升速度较快;电视和报纸等传统媒体仍是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公民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媒体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明显攀升,利用科普设施及参加科普活动的公民比例有所提高;公民对科技的理性支持态度及参与科技事务的意识仍保持较高水平…… 那么,我国公民仅 3.27%具备科学素养,这个数据是怎么得来的?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任福君表示,根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及历次调查所采用的公民科学素养测度指标,本次调查从3 个方面定量测度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对了解必要科学知识测度;对掌握基本科学方法的测度;对崇尚科学精神程度的测度。当一个被调查者同时通过以上 3 个方面的测度,才被认定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 任福君解释说,此次调查中,了解必要科学知识的公民比例为14.67%,掌握基本科学方法的公民比例为9.75%,崇尚科学精神的公民比例为64.94%。其中,满足这三者要求并形成交集的人占 3.27%。由此,得出了2010 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3.27%的科学结论。 二、数字变化折射科学素养渐进 此次调查得出的另一个结论是: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机会与途径明显增多,公民主要通过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等途径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2010 年,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由高到低依次为:电视、报纸、与人交谈、互联网、广播、一般杂志、图书和科学期刊。2010 年公民利用互联网渠道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较2005 年的 6.4%提高了20.2 个百分点。这表明,电视和报纸等传统媒体仍然是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而公民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媒体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明显提高。 公民利用科普设施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机会在增多,但身边的科普场所在科学普及方面收效几何?本次调查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动物园、水族馆、植物园,排在了2010 年公民参观的各类科普场馆之首。54.5%的公民常去图书阅览室,48.7%的公民参观过科普画廊或宣传栏…… 与2005 年相比,公民去过科普场所的比例在明显提高,由于“本地没有”而没有去过科普场所的比例明显降低。公民参观科技馆等科技类场馆的情况就能说明这一点:2010 年参观过科技类场馆的公民比例为27%,比2005 年的9.3%提高了17.7 个百分点;2010 年因“本地没有”而未参观过科技类场馆的公民比例为37.6%,比2005 年的55.7%降低了18.1 个百分点。与此同时,23.8%的公民在过去一年中参加过科技周、科普日等大型群众性科普活动。 毋庸置疑,这些数字在加减之间,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任福君称,科技教育培训,科普资源的共建共享,科普基础设施工程的加强等,都对公民科学素养的点滴进步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十二五”奋起直追急补短板 公民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和支持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无独有偶,本次调查表明,我国公民对科技感兴趣程度较高并保持积极理性的支持态度,公民支持科技事业并对其充满期望。 与2005 年相比,2010 年我国公民对与科技有关的新闻话题感兴趣的比例增长较快。其中,科学新发现拔得头筹,其次分别为医学新进展、新发明和新技术。2010 年我国公民最感兴趣的科技信息为医学与健康,感兴趣比例高达82.7%。其余依次为经济学与社会发展、环境科学与污染治理、计算机与网络、军事与国防等……3.27%、20 年的落差。这两个数字的差距,成为现场记者竞相发问的焦点。 中国科协科普部部长杨文志认为,造成这一差距的原因很多, 主要由于中国科普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包括科技馆的密度不够,媒体对公民的影响较小,公民本身对科技认知程度虽在逐步提高,但公民的受教育水平依然较低。 多年来,中国一直在追赶这一差距,希望能够加大步伐,逐步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杨文志坦言,正在征求意见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2011-2015年)》,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与十一五不同的措施,重在加强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建设。其中,以离退休人群和进城务工人员等群体为主,着力提升社区整体的科学素养。杨文志透露,十二五期间,在城乡统筹着力抓社区科学素养的同时,还提出了加强专兼职的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以及推行科普事业与产业并举的措施。 记者获悉,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自1992 年开始已经进行了8 次,调查结果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正在研究制定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2011-2015 年)》提供了数据支撑,为国家和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依据。 根据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需要,每 5 年开展一次全国总体调查,其间将针对特定人群、区域或问题开展专项调查,同时加强对公民科学素养状况的测度研究,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 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是科普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国际上普遍认为,科学素养的主要内涵包括 3 个方面:对于科学知识(科学术语和科学基本观点)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对这项调查工作十分重视。我国也于1992 年开始,先后8 次对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估,并积累了大量的连续数据,为国家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盘点历次我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 (一)20 世纪90 年代的前3 次调查(1992 年、1994 年、1996 年): 研究不断深入,调查日趋完善。 1992 年, 中国科协在国家科委的支持下,经国家统计局批准, 正式组织了我国第一次“中国民众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抽样调查”。同年, 上海开展了第一次“上海市民众对科学技术的态度调查”, 这也是中国第一次的省、市级调查。参照美国1993 年《科学与工程指标》提供的数据, 1992 年中国调查的结果与美国、日本和当时的欧共体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国际对比。结果显示, 中国公民在理解科学知识方面的比例虽然落后, 但还是一个有可能和发达国家相比较的数据;在对科学技术的总体评价方面,认为科学技术利大于弊的比例,中国公民排在前列。 此次调查为中国公民科学素养研究的深入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材料, 中国学者对公民科学素养的涵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有关部门逐渐认识到公民科学素养研究的重要性, 科技界和科普界对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的呼声也越来越高。1994 年, 中国科协和国家科委的有关部门组织了第二次“中国民众与科学技术抽样调查”, 调查首次关注了少数民族群体的状况。 1996 年, 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协配合开展了第三次全国调查, 调查问卷增加了公民对经济学基本知识( 如自由贸易、市场经济) 的理解和公民的迷信状况等内容。 回顾20 世纪90 年代进行的 3 次调查, 我们不难看出, 随着我国学者对国际公民科学素养研究的译介、交流和了解的不断深入, 虽然我们在调查指标和问卷中不断增加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元素,但调查结果的连续可比性和国际对比性越来越成为此项研究最突出的特点。 (二)21 世纪的第四次我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2001 年): 科学素养比例提高但发展不均 2001 年我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01 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从1996 年的0.2%上升至1.4%。 但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在性别、职业、学历、年龄、城乡、经济发展区域的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公民科学素养发展不均衡。如男性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 1.7%、女性为0.98%;学生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最高、其次为专业技术人员;城市居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3.1%,农村居民为0.4%;东部地区为2.30%、中部地区为0.85%、西部地区为0.64%。总体上呈现男高女低、城市高乡村低、东部地区高西部地区低的特点。 (三)第五次我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2003 年):九成百姓不上网不去科技馆 从2003 年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看,虽然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达到1.98%,比2001 年的1.4%增长了近0.6 个百分点,但公民整体科学素养现状仍然不容乐观。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研究现状和展望_最新作文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研究现状及展望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其中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1]同时伴随着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和讨论相继展开。2018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2]自此核心素养的研究又一次掀起了热潮。本文对2017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小学数学教与学》中有关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研究的论文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了解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研究的现状。 一、《小学数学教与学》转载的“核心素养”相关论文概述 2017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小学数学教与学》共全文摘录190篇论文,其中与核心素养有关的有24篇(见表1)。从发表的期刊源来看,这些论文主要发表在13种期刊中,其中《小学数学教学》《小学教学(数学版)》《教育视界》《福建教育》刊载的数量较多,占总数的54%,《数学教育学报》《上海教育

科研》《课程?教材?教法》等核心期刊刊载数量较少,均为1篇,占总数的12.5%(见表2),可以看出小学核心素养的研究虽引起研究者的重视,但相关研究的层次仍需进一步提高。从论文作者所在地区分布来看,作者主要来源于10个地区,其中江苏省数量较多,占比最大,约为25%,其次是上海和北京,可以看出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所占比例要明显高于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见表3)。从作者的单位类型来看,论文的主要作者来自小学一线,其次是教科院(教研室),大学和出版社所占比例较少(见表4)。 二、《小学数学教与学》转载的“核心素养”相关论文研究内容分析 通过对24篇论文进行研读和分析发现,相关研究主要从核心素养的内涵、特点和价值,核心素养的培养及落实和核心素养的评价三个方面展开。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特点及价值 1.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不同的研究者对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提出不同的看法,有研究者比较赞同《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表述,认为数学核心素养是指具备数学基本特征、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I能力,其基本构成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和数据分析。[3]有研究者认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所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学习《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改革的持续深入,英语作为一门必修课,其教学效果与质量不容忽视,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成为现阶段热议的话题。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深化英语课程改革的重大之举,正确的培养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还有助于促进心智品格的发展。我们英语教师应针对教学目的合理调整学习方法,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基础,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认知能力,更要侧重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塑造健康的品格,让学生在敏锐的语言感知中主动学习,为学生创设合理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氛围,为之后的系统性学习提供支持。 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启蒙英语学习和夯实英语基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语言能力,指在一定环境下,通过语言来理解和表达思维意识的能力;文化品格,指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以及表现出态度;思维品质,指个人的思想特征、思维方式,反映出其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的水平和特点;学习能力,指学生主动拓宽学习渠道,积极调适学习策略,努力提升学习效率的能力。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相互影响、相互支撑,相辅相成。学习能力则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始终,为前三者提供支持,同时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助推学习能力提高,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英语核心素养培养:

一、用兴趣作为引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小学生正是青春年少、充满活力的时候,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老师要和学生保持良好的交流,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自主性,让学生可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让他们和文学中的灵魂有一个直接的碰撞,这样能够不断地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能力,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完善他们的思维方式。 二、教师发挥带头作用,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技能和学习习惯的形成养成期,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在这一时期,小学生多会以教师的行为方式为模板进行模仿,养成自身的学习方式,因此,英语教师要在课堂中做好典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自身的学习核心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带动学生。再者,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创立差异性的教学环境,与学生融为一体,在课堂中将学生带入到为教学所营造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英语学科的魅力和其中的奥妙,最大化地引领学生利用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三、适当增加课外阅读,助推学生核心素养养成 小学课堂中,教材是主要的教学用书,虽然可以满足教学进度,但远远难以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核心素养。除此之外,由于课本内容的限制,有些文章并不完整。不完整的文章对学生的理解而言,是较大的阻碍,不利于对学生英语理解能力的锻炼。因此,要想做好课堂英

职业素养调查报告

职业素养调查报告 题目职业素养调查报告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联系电话: 湖铁职院牵引与动力学院

目录 调研目的 (2) 调研方法与步骤 (3) 具体调研步骤: (3) 先准备好调查问卷 (3) 实地调研记录和问题的设计 (3) 调查分析与总结 (19) 社会面向毕业生的职业素养需求 (19)

职业素养调查报 调研目的: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十分普遍的社会问题,这其中有许多的原因。但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提高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拥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及早地做好职业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清楚的认识自己的内部条件,做出合理的规划,并做好职业素质的调查,我们才能做到知己知彼。 此次调研主要是为了解大学生在走向社会后专业对口就业情况与及企业对人才的理论知识、动手能力、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的发展作一个新的描述;帮助自己尽快认识自我。在毕业之前做些必要的准备,使我们在毕业后能够更好的了解社会,了解自己的工作。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发挥出最大的效力,也能让自己比较轻松的胜任自己的工作。

调研方法与步骤 我们采用了问卷调研的方法,与我哥和我表哥他两人各自所在的公司员工进行面对面的访谈,并且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到了一些公司对大学生所需的职业素养的看法。 具体调研步骤: 1.先准备好调查问卷。 2.到达企业后先与别人进行交谈,询问些大体的情况,在别人允许的情况下先参观公司,了解员工工作情况和所需掌握的内容。 3、在参观公司的过程中确定要调查的对象。 4、发放问卷调查表,统计各个数据,绘制数据表格、图表。 5、综合分析,得出结果。 实地调研记录和问题的设计 职业素养和技能调研问卷 调研人基本信息 调研人:调研时间:联系方式: 被调研人:职位: 岗位职业素养和技能要求:

附:关于小学生科学素养调查问卷总体设计的思考

附:关于小学生科学素养调查问卷总体设计的思考 (修订一稿)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合作研究》课题组* 常州市教育局教研室蔡正秋执笔 2002年5月16日 教育部制订的《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开卷明示:“从小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这是小学科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可见它的重要性。 然而,科学素养的概念是什么?它的内涵是什么?如何进行调查?┄┄这些问题都有待于研究。我们认为,科学素养是一个复合概念,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 我们在进行了大量的文献研究之后,又进行了反复的讨论,认为科学素养至少应涵盖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探究方法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三个维度。而每个维度又可分解为若干个调查指标,每个调查指标又应该采用多种的调查方法。 鉴于调查指标的复杂性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我们归纳了20个具体指标,并对20个具体指标进行了概念界定,以便通过调查,全面地、客观地反映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实际水平,以此作为下一步研究具体对策的依据。 一、小学三年级学生科学素养调查问卷的总体框架 注:1、本资料由武进市湖塘桥中心小学吴小江、常州师范二附小潘亚清、常州市盛毓度小学蒋钰、常州市博爱路小学自然组、常州市局前街小学自然组编写,由常州市教育局教研室蔡正秋修改统稿。 2、我们在进行小学生科学素养调查(问卷)总体设计的过程中,曾得到苏州大学心理学博士樊琪教授的指导,并得到武进市湖塘桥中心小学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需要说明的是,这20个调查指标并不是具体的测试题,而是作为编制测试题时的参考。编制测试题同样是一个艰巨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如在调查学生的个性时,可以按科技、社会、文学、艺体、环境、学习、其他、未填等若干类设计填充题或别的题型。 二、各调查指标的具体概念界定 (一)科学探究 提出问题: ●能敏锐地从多个角度对周围观察到的现象或事物提出疑问,并对问题进行比较、评价和 筛选,从而确定适合自己探究的方向性问题或提出富有成效的研究活动的问题。 ●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新的角度针对已有的现象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 猜想与假设: ●能根据一定的科学知识或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和对所观察到的新的科学事实及所要研 究的问题的规律或原因作出一种具有一定说服力的或与观察结果相一致的推测论断和假定性解释。 ●能对所提出的问题的结果和未来发展作出可能性预测。 ●能认识到不论哪一种科学设想和假设对某种现象的解释是要多么完美,但总是不断地进 行理验证、修改,甚至有可能会被抛弃。 制定计划: ●能根据假设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如解决问题 的策略、探究的步骤、方法,安排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行动方案,并做出书面记录。 观察、实验、制作: 观察 ●能用各种感觉器官对自然界的事物,在自然条件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细致的感知, 并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事实的特征; ●能借助简单的工具(如测量工具)或实验手段对事物和现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采集数 据,并作简单记录和整理; 实验 ●能根据研究课题规定的任务,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对研究对象进行积极的干预、人 为地控制变量、变革或模拟研究对象,并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的图表,进行操作、记录和整理事实; 制作 ●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选定原材料,设计简单的科学模型,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 测量: ●能设计并使用简单的测量仪器(工具),选择和应用恰如其分的标准或专用单位对现象或 物体的某些属性进行量化的操作、采集数据、记录整理,并会核定给定测量法的精确度。 搜集整理信息:

学生核心素养的文献综述

学生核心素养的文献综述 前言 通过对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建设全过程的分析,总结出基于核心素养进行建设的主要经验,即学生核心素养成为学生工作建设的“核心”、多样化的课程共同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需要多主体参与以及制度建设是课程变革的必要保障。核心素养是新时代发展的产物,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的新方向,也是对当代青年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我国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外对核心素养的概念、特征和价值取向都有较为深入的研究。 一、核心素养的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英国是最早提出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国家,提出这一理念旨在帮助个体获得更加幸福的生活,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英国继续教育联盟(Further Education Unit, FEU)将核心素养界定为经验和素养,其中包括:个人和职业发展;工业、社会和环境研究;交往;社会研究;计算;科学和技术;信息技术;创新发展;操作技能;问题解决等。“核心素养”在欧美等西方国家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被广泛地关注和提及,并受到许多国际组织的重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1997年启动“素养的界定与选择”跨国研巧项目,构建了一个核心素养的总体概念参照框架,为决策者提供参考信息。该项目最终于2003年出版了研究报告《核也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提出了渉及“人与工具”、“人与自己”、“人与社会”等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框架一一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群体中进行互动、能自律自主地行动。21 世纪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和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等进一步深入剖析了核心素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研究核心素养的起点应是厘清个人的成功发展与社会的良好运作之间的契合点,OECD 结合文化和人口等因素,通过协商、整合,将核心素养归纳为:“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互动”和“能自律自主地行动”三个方面。欧盟将核心素养发展为“终身学习核心素养”,并认为:终身核心素养是能以实现自我发展、融入社会和胜任工作为目的,具备多种技能、知识和态度的的必备素养。 任永辉(2014)在《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对策探析》认为,核心素养主要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它主要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和人文方法这四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会求知、生存和做人,促使学生不断地发展。王健龙(2014)在《加强核心素养教育提升高职院校发展竞争力》中认为核心素养则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意志等多种因素构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等。辛涛,姜宇,王烨辉(2016)在《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一文中指出,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建立归根究底是为了促进教育模式的转型,从过去重视教学中学科知识体系的科学性和完备性,转向重视学生核心能力和素养的生成;从过去重视学生知识结构而忽视学生能力培养,转向促进学生能力提升和全面发展。综合上述研究可以得出:(1)核心素养是以全面实现个人的发展为目的的;(2)核心素养涵盖的内容广泛,包括知识、技能、情感等多方面;(3)核心素养将个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需要和国家的富强三方面结合,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总之,核心素养是个人全面发展、社会稳健进步的保证,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必要条件。 二、英语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

心得体会 学生核心素养心得体会范文

学生核心素养心得体会范文 庭、社会三者的有机无缝的链接,共同努力来完成! 我认为在学校里,核心素养要依靠学生在教育环境中慢慢地养成,是一个滋养的过程,重在潜移默化,不留痕迹的引领和助推。学生的周围是老师,老师们的素养在不断的影响着、引领着学生素养的形成,因此学校阶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关键的一个环节是教师素养,教师就应该成为核心素养的标杆和引领者!毕竟老师们的一言一行总会种植在学生的记忆中。 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作为老师的我,就一直在掂量:我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马?好像不全是,有缺项!所以要想在学生核心素养上能够起到引领作用、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自感还要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做到终身学习,学到老,活到老!目标就是以身作则,事事处处为人师表。从此希望自己成为这样一个教师:“一个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我与一群同样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学生之间的学习交往。我将自己置身学习之中,把学生‘代入’共同学习的状态,我可以有情感表达,可以有质疑和追问,更可以坦言自己的未知,甚至求教于学生,只有这样以学习共同体身份出现的最本真的我,才会真正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发现学生!”我非常认同这个说法。 有资料表明:学生的学习成绩只有15%—30%左右与教师的知识传授有关,其余大部分都取决于非知识层面的因素。如教师的情感、格局、胸怀、视野,看待事物的角度,处理问题的方式,都直接影响

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说谁带的学生像谁,验证了这一点。因此,学生在学校阶段核心素养的形成,就与他所经历的老师们的素养有着极大关联,每当会想到自己的老师,留存在脑海中的往往是他的音容笑貌,他的经典桥段,他的为人处事和他的治学态度等,而他所教授的知识不是印象最深的。这些老师的素养的集合,不就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素养的建立吗? 核心素养内容丰富,要想全面培养就要做到不管哪门学科都不能以培养某某家为教学目标,而是要培养合格的公民为目标。比如我从事的生物学科,不为培养生物学家,而要通过学习生物学,能给他们留下什么印象,给予他们相应的生物学能力来适应社会,实现这一学科对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贡献。 基于这个想法,我在生物学科上做三方面的努力来培养初中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1、在具备生物学常识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态度。 通过学习了解人体的结构和生理特点,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自身的生长和发育过程,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所以一般情况下,我比较自信于自己教过的学生,在对于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食品安全事件能够有正确的认知,做到必要的防范。咱们清楚,生物学知识只是知道是没多大用处的,要想变成相关的能力则要通过讨论、亲身体验才可以练成。所以在生物教学的

职业素养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报告 ——以大学为例 一、调查目的:分析问卷的统计结果,初步了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据此提出一些不足和改进建议,引导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适应就业形势,满足社会需要,以促进毕业生及时、充分、顺利就业。 二、调查对象:大学虎溪校区本科生 三、调查容:调查温大学生对具有不同的经济收入与福利、工作条件、社会声望、发展空间等各类职业的认可态度及选择倾向。 四、调查方式:问卷式 五、调查时间:2011年月 4至 5月,为期一个月 六、调查报告: 我们主要采用问卷的调查方式对大学的大学生进行了较针对性的调查。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式发送问卷: (1)打印问卷直接向周围大学生发送问卷调查; (2)请求同学向其所认识的工科学院发送问卷进行调差; 在回收到的问卷中有文科学生63份,理工科学生37份,其中刚刚入学不久的大一新生30名,处在风华的大二学生38名,更有已经到了择业和继续深造的大三学生20名和已经毕业的大四学生12名;所调查学生居住在东部地区的有27名,中部地区的有30名,西部地区的有43名,其中乡村学生33名,县城(县级市)学生35名,中等城市学生25名,大城市学生7名;在100份回收的问卷中,家庭收入中等以下的占有28%,中等的占有56%,中等以上的占有16%,而且,有20名正在恋爱。问卷的男女比例为34:66,其中包含的专业有机械自动化专业、计算机专业、、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中的人力资源、金融等专业等等。能够较全面地调查大学学生生的职业价值观相关情况。 一、现今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趋向 中国保险报·中保网于2011年05月11日08:42报告指出:“保险业未来的最大挑战就是人才不足”,这是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曾经反复强调的观点。有材料表明,保险业每年所需专业人才至少在2万人以上。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对保险专业人才将会有更大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但目前,一方面,我国保险专业人才的缺口非常大;另一方面,大量保险专业毕业生不愿从事保险行业,有些进入了这个行业往往也干不长,造成了保险行业人才的流失。总体上看,保险业人才流失有两种情况:一是保险专业毕业生就业时不愿意从事保险行业工作,造成保险行业人才的第一次流失;二是保险从业人员在本行业工作一段时间后转入其他行业,这是保险人才的第二次流失。笔者认为,第一次人才流失直接关系到保险专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其影响更为广泛,更应该引起保险产、学、研各界的温视。保险专业学生的职业期望与对保险行业的职业感知之间的差异程度,会直接影响其择业倾向与行为。因此,笔者基于大学生择业态度,分析保险业的第一次人才流失现象。

语文核心素养调查问卷分析

语文核心素养调查问卷分析 在进行了近一学期的核心素养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我对部分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我主要想了解我们小课题所研究的三个问题是否得到解决。一是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教学在实践过程在的指标侧重点是否由原来的只看重知识转变为全面培养人才;二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是否由原来的“以知识点为核心”,转变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活动化教学方式;三是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的问题化学习(我要学)。 通过调查得出:学生们很喜欢课改后的课堂,因为课堂变得活跃,有游戏、积分、奖励等激励着他们,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也锻炼了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孩子们也敢于表现自己,他们也有了责任心,要做完做好这件事情为小组争光,为自己争光,这也锻炼了他们的社会责任心,能主动作为、对自己对他人负责。 在不知不觉中他们爱上学习,爱上学校生活。他们能质疑提问、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乐学,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但在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上孩子还是没有自觉性的,需要老师指导。 我们的教学方式成功的得到转变,学生喜欢上课堂就喜欢上学习,亲其师信其道。 改进与提高: (1)我们应当现代化教学手段将传统语文阅读中较为抽象内容变得具体化,增加阅读教学的比例,设定特殊教学场景,带给学生视觉和听觉的新的冲击,调动学生积极性。 (2)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思考,互相讨论,杜绝程式化的提问模式,鼓励学生对不理解的问题各抒己见,进行头脑风暴,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勤于思考,举一反三,将学到的知识内化为适合自己的知识并能在下次自如提取。 (3)指导学生平时多阅读,扩大知识面,丰富自己知识储备,多做笔记,多加品味。在大量的练习中找到适合自己学习方法,在阅读学习中提升自己的语文学习素养,将阅读学习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我会继续研究,让学生能自学、会自学,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会调整学习策略。

学生科学素养问卷调查

中学生科学素养调查 A、您的个人情况: 性别A、□男B、□女 您所在的年级: A、□初一 B、□初二 C、□初三 D、□高中 您的学校属于 A、□重点中学 B、□普通中学 C、□其它 B、关于科学信息来源: 您获取科学技术信息的主要来源是(最多选2项) A、□报纸、杂志 B、□广播 C、□图书 D、□电视 E、□网络 F、□科普活动 G、□和亲友、同学的谈话 H、□课堂教育 I、□其它 C、关于科学知识: 科学观点(对、错): 1、地心的温度非常高() 2、地球围绕太阳转() 3、我们呼吸的氧气来源于植物() 4、父亲的基因决定孩子的性别() 5、激光因汇聚声波而产生() 6、电子比原子小() 7、抗生素既能杀死细菌也能杀死病毒() 8、宇宙产生于大爆炸() 9、数百万年来,我们生活的大陆一直在缓慢地继续漂移() 10、就我们目前所知,人类是从早期动物进化而来的() 11、吸烟会导致肺癌()12、最早期的人类与恐龙生活在同一个年代()13、钻石是金属材料()14、光速比声速快() 15、所有的放射性现象都是人为造成的() 16、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为一天() 17、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18、月亮本身不发光() 19、TNT是一种炸药() 20、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钙() 科学术语(选择): 1、分子() ①物质中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该物质一切化学特性的小微粒 ②是组成原子的基本微粒,由原了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③与物质的化学性质有关,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④不知道 2、DNA() ①生物学名词,与遗传有关②人体的蛋白质,存在于血液中,是白血球的简称 ③生物的遗传物质,存在于一切细胞中,是脱氧核糖酸④不如道 3、下列关于水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