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是很多人心中的思念,这是很多人心中的记忆,王维用他诗意般的笔记录了美好的山水,美好的思念,现在就让我们穿越到唐代,和王维一起体会禅意的净,体会山水的乐趣。

一、禅意萦绕的王维

禅宗是中国的文化,她有深刻的佛教特色,并吸收了道家、玄学的思想,是中国哲学和文化的主要内容。在唐代时期,禅学文化快速发展,诗歌更是达到鼎盛时期,禅和诗结下了不解之缘,以禅入诗成为一代风气,孟浩然、常建等诗人都在这方面的造诣都颇深,诗作中的禅意都颇深,但王维将禅宗融入诗中的境界是其他人所不及的,其诗可称“字字入禅、句句含禅”他将禅学的淡、远、空、寂等思想渗入其诗,处处体现“静美、澄旷、寂悦”的禅意,王维曾写下“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禅韵盎然。王维的很多诗中都透露出诗人内心那种随缘尽化、心气容和的人生态度;平淡空澈、任运无心的情感心态;静寂宁澹、神与物游的处事与观物方式。好禅意萦绕的王维,好美的诗词歌赋,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禅意的世界,心灵似乎都得到了净化。

禅意对其诗歌影响甚为深远,他达到了诗禅合一的境界。“一悟

寂为乐,此生闲有余”,此诗不见半字说禅,不见一丝禅意,但当整首诗营造的意境一出却自然将禅意带出,表面上根本无意表现为禅悟、禅机,绝不刻意说禅,禅意不在字面上,而在境界中,也就是所谓的“绕路说禅”的阐释方法。如他的《饭覆釜山僧》一诗所言文中不着禅字,但其精神意趣则是最透彻的禅,诗人已把对尘俗生活的认识和体悟提高到了“圣境”。

王维不止在诗中体现禅意,更是将禅的境界理解达到了顶峰,“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北窗桃李下,闲坐但焚香”;“薄暮日已薄,禅寂日以固”。细细读来,禅意尽显,绝美的意境、寂寥的感觉都将王维身上的禅风禅骨表现的益发深刻,直抵人心。

二、美不胜收的山水画

王维的禅直接影响王维的作品,不论是诗歌还是画作,禅意都融入其中,他的诗如画卷,铺陈开来给人的感觉是空灵、是淡远的美不胜收。

1.诗如画卷,美不胜收

诗歌与绘画本属不同学科,但是在王维的笔下,他们是互通的,展开王维的画作,你会听到有人用诗般的语言在为你轻轻诉说,委婉动听,意境高远,似乎只有这首诗才是这幅画的最佳诠释。北宋著名词人东坡居士苏轼曾说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将绘画的精髓收进他的笔下,描绘出一幅幅美不胜收的诗词美景,他的语言似乎都带着灵性。王维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

在诗坛树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帜。

2.情景交融,浑然天成

在唐代很多诗人都有出世的态度,王维表现更甚,他对田园生活和闲适自在的恬静心情更是极度向往。他的山水诗写景如画,王维的很多山水诗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如《田园乐七首》其六日:“桃红复言宿雨,柳绿更带青烟。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诗词《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从细微处入笔,捕捉典型情节,抒发无限深情。王维的诗就像画卷般美好,达到情景交融,浑然天成为一体,将诗词的美好意境呈现在读者面前。

3.诗渗禅意,流动空灵

空灵一直是我比较钟爱的境界,远离尘世的喧嚣,世外桃源般的宁静中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享受山水的自在。王维在诗中将这种清冷幽邃,远离尘世,无一点人间烟气,充满禅意,山水意境描绘的淋漓尽致,早已超越一般平淡自然的美学,含义而进入一种宗教的境界,这正是王维佛学修养的必然体现。王维一心学佛,以求看空名利,摆脱烦恼,禅意释放在诗中,流动空灵的美好影响后世。

三、王维山水诗对后人的影响

在唐代,除却李白、杜甫,王维的诗歌造诣无人能撼动,王维的山水诗承上启下,将山水诗由勃兴期推向昌盛期,进一步发展了中国

山水诗,王维的山水诗是中国山水诗艺术的一座宝库,同时也是一座里程碑。

1.扩展了诗歌的内容

相较于前人的山水诗,王维的山水诗范围更广,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包括田间劳作,包括他闲逸萧散的情趣和恬淡自适的心境,他为山水诗的艺术风采增添了新的内容,比如写农村美丽如画的风光,使我国的山水诗成就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他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突出贡献。

2,提升了诗歌的审美价值

王维诗中那些描绘大自然幽静恬美的山水诗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如:言入黄花川,第每逐清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没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淡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的《青溪》。通篇文章通俗易懂,读完一种物我一体的感觉直沁心扉,部分山水诗渲染的意境是空灵而落寞的情怀,意境也是悠远而美好的。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王维,这位盛唐诗坛杰出的诗人,以其卓越的艺术素养和才能,对“山水自然〞进行审美观照。他笔下的山水诗,含蕴山水清音,心境与自然浑然一体。物我两忘、空灵清幽,独具禅思画意、意境之美,在诗苑中独树一帜。王维的这种将山水诗的审美艺术和禅意的空灵宁静结合起来的创作手法,将其创作推向了顶峰。下面我们来看看王维山水诗的禅意,欢送阅读借鉴。 一、王维的生平及佛教信仰 王维(701-762),字摩诘,是盛唐时代的杰出诗人。诗人以在诗作中善于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与表现诗情画意见长。诗人一生与佛教有着特殊而紧密的联系,其名和字都是取自佛教经典《维摩诘经》。王维号摩诘居士。 王维信仰佛教,跟他的家庭有很大关系。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很浓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在其母的熏陶下,王维年轻时即信奉佛教。尽管如此,儒家的仁政学说和积极用世精神仍在其思想上占据主导地位。然而在历经一系列政治上的失意与挫折后,佛禅理念在他的信仰中终于占据了支配地位,以至诗人笃志奉佛,在禅诵中寻找寄托,在大自然中获得解脱。王维以禅诵和游乐山水来摆脱肮脏的政治,排遣内心的郁闷,保持心灵的澄静,又以澄净的心灵去体悟自然,在对自然的吟咏中,表达对禅理的深切体会。 他对佛教虔诚而笃信,在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入诗〞,使诗作充满禅意、禅理、禅趣。后清代诗论家王士祯在《香祖笔记》明确指出:“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与净名默然,达摩得髓,同一关捩。〞并在其后来的《居易录》中更强调指出:“会试论唐人诗,王维佛语,盂浩然菩萨语,刘虚、韦应物祖师语〞,皆以佛语评论之,透露出王维诗与禅教的内在渊源与紧密联系,其更被人尊称为“诗佛〞。 二、禅宗思想与王维思想的渊源 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统治者所实行的儒、道、释三教并存、调和的方针,在入唐以后并没有大的改变,随着武后时代重佛教之风的盛行和大规模的寺庙建设、佛经翻译,佛教得到迅速的传播和开展。当时佛教宗派林立,义学兴旺,各

论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论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作者:魏宝丽 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22年第08期 [摘要]唐人王维的诗蕴涵着山水的清音,它以独特的禅思、绘画和意境,在诗园中独树一帜。王维把空灵的禅宗和他独特的山水艺术美学融入到山水诗中,心境与自然融为一体,把他的文学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其创新的技法和思维意境对后世文坛和艺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山水诗文人画隐士禅意 引言 王维(701-761),字摩诘,又称“王右丞”,精通诗歌、书法、绘画和音乐。他在唐开元和天宝年间以诗歌闻名,特别擅长五言,吟颂山水园林。他的书法和绘画尤为精美,后人将其视为南宗山水画的始祖。苏轼曾评论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诗大多是山水田园诗,它们在描绘自然美的同时,也流露出休闲生活的情趣,诗中充满禅意。 王维禅意思想形成的原因 1.母亲的熏陶造就了王维的思想 王维的一生与佛教有着特殊而密切的联系。他深受虔诚的佛教徒母亲的影响,从小信仰佛教。虽然,儒家的仁政理论和积极入世的精神也曾在其思想中占据过主导地位,然而,在经历了一系列政治上的失望和挫折后,佛教和禅宗的观念最终恢复了诗人信仰的主导地位。王维献身于佛教,在禅咏中寻求寄托,实现了自然的解放。他通过禅宗式的朗诵和巡游山水,摆脱了恶政,缓解了内心的压抑,保持了平静的心态,了解了自然,吟诵了自然,理解了禅学,表达了对禅宗理论的深刻理解,虔诚地信仰佛教。他在诗歌创作中经常“融佛入诗”,使自己的诗歌充满了禅意、禅学和禅趣。明末清初的诗论家王士祯在《香祖笔记》中写道:“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与净名默然,达摩得髓,同一关捩。”他还在《居易录》中评论说:“会戏论唐人诗,王维佛语,孟浩然菩萨语,刘眘虚、韦应物祖师语。”这些评论都借助了佛教用语来表述,揭示了王维的诗歌与禅宗的内在渊源和密切关系。 2.受人文、社会和文化背景的驱动 在唐代,禅宗盛行,大多数文人与禅宗僧侣和佛教徒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经常与禅宗大师聚在一起,谈论佛教和诗歌,因此,在诗歌中使用禅意是自然和流行的。王维将禅意融入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境界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境界 在古代中国文学史上,王维被誉为“山水诗的鼻祖”。他以其独特的 艺术表达方式和深邃的禅意境界闻名于世。王维的山水诗尤其注重于 表达自然景物的美感,并寓意其中,将禅思融入其中。本文将从几首 代表性的王维山水诗入手,探讨王维诗作所展现的禅意境界。 首先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以描绘旅行途中的自然景 色为主,通过对细腻的描绘,展示了禅意境界。诗中,作者将自然景 色与心灵境界相结合,使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例如诗中“客心愿捧一 盏清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澄 明的禅意。王维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禅思的美妙境界。 其次是王维的《登鹳雀楼》。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象, 以及诗人在此景之中所呈现的禅意享受。诗中,作者借用了鹳雀楼这 一壮丽的景点作为背景,通过对细节的描绘,将禅意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描述,展现了自然的壮美,同 时也使读者感受到一种视觉上的放松和精神上的宁静。王维将自然景 物与禅思有机地融为一体,使人体验到禅境的奇妙。 最后是王维的《登台湾山》。这首诗以山水为主题,通过对景物的 描绘,表现了禅意的境界。詩中,作者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将自然景物 与内心境界相结合,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例如诗中“何须身世 惊风雨,只应心境拟山水”的语句,道出了王维将禅思融入自然景物中 的宏伟构思。王维以其才情卓绝地将内心感悟与自然景色融为一体, 展现出无拘无束的禅意境界。

王维通过山水诗,巧妙地表达了禅意境界。他以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展示出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和对内心的深刻领悟,使人们对禅境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王维山水诗中所展现的禅意境界,不仅使读者感受到自然之美,也带领人们进入内心的宁静和洞察。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结合,王维的山水诗才能经久不衰地影响后世,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王维山水诗——论禅意与画意

王维山水诗——论禅意与画意 摘要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从陶渊明那里撷取其淡远的情韵,从谢灵运那里吸取工 致的笔意,结合自身对于禅意的独特把握,把自然界中最优美、最动人的画面, 用精致疏淡的手法表现出来。他的禅诗虽然表现的是一种游离于现实之外的休闲 情调和幽冷孤独的寂寞情怀,但他对自然景物体味的细腻,对山水田园的色彩、 声息、动态的细致深刻的感受,使作品意境更加深邃、画意更加浓郁、诗情更加 丰厚,将意象与意境完美地统一。给读者留下了充分想象的空间,使艺术表现进 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禅意画意 王维,在我国诗歌史上以“诗佛”著称。他既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又是精 通禅理的佛教居士。他所创作的诗作,风靡当世,留泽后代,享有崇高的声誉。 他所创造出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多角度的,而其中之一则是能够将佛教禅宗 的哲理思想融汇于诗作之中,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诗歌。 一、禅意 禅和禅宗是不同的两个概念,禅指的是一种修道方式,而禅宗是佛教的一支,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的一个重大变革。佛教由释迦摩尼创立后,据说 他的第二十八代菩提达摩于公元520~526(梁武帝时期)来到中国,成为中国禅 宗的创始人。他们主张一念顿悟直入佛教,并且提出禅学应当“不立文字”,即不 以外在的语言文字枷锁束缚阻碍人们去把握心的世界。认为“定无所入,慧无所依”,即修禅不须用外在的形式。人们对禅法的获得不一定非要通过苦修,既可以隐遁山林,又可以混迹街市与朝廷;在声色名利场中,能出淤泥而不染,成为尘 世中的解脱人,从世俗生活中体会宗教感情。他们还破除了一切僧侣戒律,摒弃 传统的“戒、定、慧”修行的准则,主张举手投足皆为禅,纯任自然,毫无拘束。 王维所选择的就是这样一种为摆脱尘世苦恼而参禅的方式。 王维的佛教渊源来自于家庭影响,在王维出生时,他母亲梦见维摩诘入室, 于是给王维起了这个名号“维摩诘”。当然,王维不是一开始就要遁入空门的。他 年轻时也是有满腔热血、有进取之心的男儿豪情,几经官宦沉浮后他变得消极了。在他在《叹白发》诗中说:“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又在《山中示弟》 诗中说:“山林吾丧我” 。而《饭覆釜山僧》诗更明确地说:“一悟寂为乐,此身闲有余” 。可见他是有意将自己一生的烦恼痛苦消除泯灭于佛教这个精神王国和幽寂 净静的山林自然境界之中的。 王维诗中的禅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恬淡的情绪风格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 诗人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长啸,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只有明月为伴,沉浸在寂的快乐当中。空、寂二字简直成了他诗中的口头禅。 又如《辛夷坞》,诗只有短短的四句,其中展示出来的禅意诗思却给人留下 无穷的回味:“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在绝无人迹的地方,在寂静的山涧里,缤纷美丽的芙蓉花自开自落、自生 自灭。既没有生的喜悦,也没有死的悲哀在空寂中生生灭灭,来去自由,得之 于自然,又回归到自然,这样正是禅意。他将喜怒哀乐之情都转化为一种恬淡超 然的心态融化于诗中,王维的山水诗就体现了本心清净的情绪风格。 其二,意境上的“空”“静”“闲”

试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试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袁付斌 内容提要: 唐代的?诗佛?王维尤以其清幽淡远空寂超旷的的山水诗而传诵千古,王维的山水诗崇尚写意,追求韵味与情感的最高艺术,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处,也有?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无穷品味。王维饱有禅味的山水诗,被历代理论家们推崇备至。他对中国的山水诗发展具有极大影响,而他的山水诗的成就,是和他的把禅学理念演化为自己诗歌创作指导思想,把禅人参禅悟道的某些方式引进诗歌创作有关的,而也正是他诗中的禅理禅趣,构成了其空灵流动的诗歌意境。本文试从王维诗的禅意的生成、禅意在诗中的体现和禅诗的审美等方面来探讨王维山水诗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禅意 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中国佛学已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诗佛?之称誉的诗人。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 一、禅意的生成 1、家庭环境的熏染。 王维在《赞佛文》中称自己?以般若力,生菩提家?,其全家人均虔信佛法,茹素戒杀。王维的名字本身就深含禅机,他名维,字摩诘,连读恰为?维摩诘?。稍通佛学的人,都会知道有一部《维摩诘所说》,其中通达甚深般若智能,神通广大的维摩诘长者,是一位得到释尊称许的大居士。又此经专说般若,是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王维既以维摩诘作为自己的名与字,可见他对其人的仰慕之情,又可透露出他与佛教、尤其是与禅宗的深厚缘分。其母崔氏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带发修行,并因同乡的关系,师事一代名僧大照(《宋高僧传》记为大慧)普寂禅师三十余年(大照禅师名普寂,是禅宗北宗首领神秀的弟子,神秀圆寂后,?天下好释者咸师事之?,唐中宗还特地下制?令普寂代神秀统其法众?,于是名望更高,?王公士庶竞来礼谒?,成为当时的佛教首领),一生?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往山林,志求寂静?(《请施庄为寺表》),这对事母至孝的王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环境极为清幽的蓝田辋川山居就是他为了方便母亲宴坐经行修道而购臵、营建的。其弟王缙,《新唐书》记其?素奉佛,不茹荤食肉,晚节尤谨?,甚至劝说代宗皇帝李豫信佛。他在《东京大敬寺大证禅师碑》中说?缙尝官登封,因学于大照?,也是大照禅师的弟子。《王右丞集》中尚有《为舜赭黎谢御题大通大照和尚塔额表》一文,可见王维与大照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王维自己也是常年素食,到晚岁就更加严格,《旧唐书》说他?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素食生活的淡安与平和,加之他是个很重感情的人,中年丧妻后终身未娶,史称?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旧唐书〃王维传》)岑寂的独身生活也使他的意志多少消沉了一些,惟有到林泉中寻找精神寄托;因而王维笔下的山水田园诗,就更增添了几分舒惬的雅韵与禅悟的意味。 2、时代流风的渐染。 禅宗始于北魏,在盛唐以后兴起,安史乱后才开始广泛流行,可能与?寒士?阶层(中小地主、庶族地主)的崛起有关。禅宗比之与道教是较为悲观的,是美好理想幻灭的产物,比较符合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个人在现实社会中被挤压、难以自我主宰的感觉。禅宗的本质是通过自省而明心见性,也就是使人挣脱现实的樊笼,从有限走向无限。正如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解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解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王维一生留下了无数的经典之作,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将空灵之美、神韵缥缈和空明的境界刻画得入木三分,把禅宗思想与宗教感情化为诗思,具有独特风格。 王维(701-762),字摩诘,其名和字都是取自佛教《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是盛唐时代的杰出诗人。诗人以善于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与表现诗情画意见长。作为中国士大夫文人的代表人物,王维与佛教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一生与佛教都有着特殊而又紧密的联系。他对佛教虔诚而笃信,在他的诗文里谈佛经、谈禅理,可谓是屡见不鲜。在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诗”,使诗充满禅意、禅理、禅趣。以至在他生前,好友苑盛《酬王维序》就认为其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后清代诗论家王士祯《香祖笔记》明确指出:“唐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与净名默然,达摩得髓,同一关捩。观王(维)裴(迪)《辋川集》及祖咏《终南残雪》诗,虽钝根初机,亦能顿悟”,并在其后来的《居易录》中更强调指出:“会试论唐人诗,王维佛语,盂浩然菩萨语,刘虚、韦应物祖师语”,皆以佛语评论之,透露出王维诗与禅教的内在渊源与紧密联系,其更被人尊称为“诗佛”。显然,不论是说王维“以佛入诗”,还是说其“以禅入诗”,都强调了王维诗歌与佛教禅理间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为此很多研究者都倾向于穿透王维山水诗中的“空”、“寂”、“静”等特质层面解读其蕴涵于其中之禅意。王维的山水诗之所以能够很自由地表现禅的意境,决定性的原因在于诗与禅的价值取向、情感特征、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等各方面的巧妙联系。本文尝试突破前人的审美视角,拟从王维对山水诗构思设计、描写手法、艺术表达三个层面的细腻特质捕捉沉淀于其中的禅意、禅理、禅趣。 一、构思设计的静默观照与沉思冥想 禅宗信奉“梵我合一”,“我心就是一切”的世界观。在直觉的静默观照与沉思冥想中“我”与自然溶为了一体,区别与界限消失了,“我”的情感、“本心”注入到山河大地、花鸟草木中,山河大地、花鸟草木也成为“我”,

浅析《山居秋暝》中的禅意及其生成

浅析《山居秋暝》中的禅意及其生成 摘要:王维《山居秋暝》中的禅意一直是诗歌鉴赏中的探究核心,本文就从“禅”的含义、王维诗中禅意生成的原因及诗歌本身是如何体现禅意这三方面入手,浅析《山居秋暝》,让读者更深入地去体会这首诗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禅生成原因体现 唐代诗人王维以山水田园诗最为著名。王维的山水诗以其清幽淡远空寂而传诵,他的崇尚写意、追求韵味与情感的风格为历代理论家所推崇,字里行间不仅有丰富的诗情、浓厚的画意,还有意蕴无穷的禅意。他晚年所作《山居秋暝》就是此类的代表。境象清晰爽丽,旨意浅显超脱,以美的自然召唤诗人归隐作结,有巧夺天工之妙。 1 “禅”的定义 要探究《山居秋暝》中的禅意,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禅是什么。 “禅”即梵语“禅那”的略称,意为“弃恶”、“功德丛林”等,新译曰“静虑”。中国佛教常“禅”、“定”并称,其意是止散乱心,专注一境。禅的最终目的是要获得一种纯净无我的乐趣,涅槃寂静的境界以及清澈透明的智慧。禅家的空观、静观,就是要让人把一切真实都看作空花幻觉。它的境界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与思维言说的层次不同的,是一种至为详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纯净无染、淡然豁达、无欲无贪、无拘无束、坦然自得、不着形迹、超脱一切、不可动摇、与世长存,是一种“无相”、“涅磐”的最高的境界,最后达到心灵的自足与喜悦。 2 诗中禅意生成的原因 王维在《山居秋暝》中对禅意的体悟有其一定的时代、家庭和个人原因。 王维生活的时代大多是在盛唐时期,那时中国的佛学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佛教呈现出一派繁兴的景象。同时,王维又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很浓的家庭,其母虔诚信佛,于是,王维从小就受其母影响,早年习佛,终身信佛。王维的名字本身,就充分体现了他对佛的虔诚与心仪。他名维,字摩诘。取《维摩诘经》,这出自于佛教中一个重要人物——维摩诘居士。王维既然以维摩诘作为自己的名与字,足可见他对其人的仰慕之情,亦透露出他与佛教的深厚缘分,在禅诵中寻找寄托,在大自然中获得解脱,在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入诗”,所以王维也被人们成为“诗佛”。 但在《山居秋暝》中,王维对禅意的那份体悟,并不仅仅是因为对佛教的单纯信仰。王维早年出仕,也曾有过积极从政、干出一番大事业的抱负。特别是在张九龄拜相以后,王维曾极力称颂张九龄的一些政治主张,得到张的赏识与信任。但随着张九龄的罢相,王维的仕途也渐趋坎坷,对当时的官场开始感到厌倦;面

谈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及其审美价值

谈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及其审美价值 李艳亭 中国文学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不同时期彰显出了属于那个时代的独特风采。唐诗作为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奇葩,为后人留下取之不尽的文化给养。在那个名家辈出、群星丽天的文化背景下,诗歌流派纷呈,诗人创作各具特色。以山水田园诗创作为主的王维,在佛教禅宗的影响下通过诗歌的美感去探索宗教的灵性,创造出许多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禅诗”。 一、王维诗歌风格的转变在探索王维诗歌创作的发展历程时,我们不难发现他的作品并不是固守于同一种风格,而是体现出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之下的对艺术的不同审美把握。在他的早期诗作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文人士子少年壮志的豪迈和一片赤子报国之心。如: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少年行》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过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吏,都户在燕然。《使至塞上》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笳悲马嘶乱,争渡金河水。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尽系名王颈,归来献天子。《从军行》这些诗作从不同角度展示出诗人立志报国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戍边的豪情。然而四十岁左右的王维在经历了生命中诸多的坎坷之后,诗作的风格中多了一份隐逸安禅的闲适,少了一些敢于与世抗争的积极心态。但正是这一转变使他的创作更富有个性,更具有艺术审美的宏阔而丰富的意境。“新家孟城口,古木馀衰柳。来着复为谁,空悲昔人有。”(《孟城坳》)作者观察世相,仰天长叹,人事代谢不息须臾,抒发了其亲身体验到的佛教中“诸行无常”。而他的《文杏馆》“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则表现了诗人在一草一木中参悟到的禅意,用自然景物展示法界的圆融。《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诗人从不同侧面烘托山寺的深幽宁静,创造了超脱尘俗忘我入禅的境界。又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酬张少府》这些诗侧重于自然山水的描写,从清净心境与自然相冥合的“无生”的悟达中产生出佛教所谓的“心境冥合”的境界。“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诗人感到人生无常,故一心一意学“无生”。在《酬张少府》诗中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晚年行将衰老的哀怜,以及竭力用“无生”的彻悟来解脱烦恼的热衷。二、王维后期诗歌风格转变的原因王维后期的诗在闲静孤寂的景物中流露了对现实非常冷漠的心境,其中更多的是对禅意的把握,使诗歌美学走上一种宁静淡远、自然空灵的意境创造。作为盛唐诗坛上极富盛名的诗人,他的诗作之所以由前期的积极进取而转向后期寄情山水田园表现闲情逸致和超尘出世思想的田园诗,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使参禅之风不断盛行。佛教自公元前后传入我国以来,一直缓慢地向前发展,并同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产生碰撞与接轨,在隋唐的时候,由佛教六世祖慧能禅师创始的“南宗顿教”日益发展丰富,从而成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佛学“禅宗”。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的一个重大变革,他们主张一念顿悟直入佛教,并且提出禅学应当“不立文字”,即不以外在的语言文字枷锁束缚阻碍人们去把握心的世界。认为“定无所入,慧无所依”,即修禅不须用外在的形式,而应当注重内在的心境。他们还破除了一切僧侣戒律,摒弃传统的“戒、定、慧”修行的准则,主张举手投足皆为禅,纯任自然,毫无拘束。“出家”可以不出家,“悟道”也不依靠任何外在的形式或权威,甚至破除偶像的膜拜,呵佛骂祖。禅学的这种简洁的修习方式大大缩减了此岸与彼岸的距离,这种“人皆可成佛”的思想主张迎合了当时中国人民的心态。文人士子在落拓潦倒、悲观厌世的情况下,渴望从现实中逃出来,寄情山

论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论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作者:j i a n g sh a25 摘要:唐代的“诗佛”王维以其意境淡远,禅味浓郁的山水诗而传诵千古,王维的山水诗崇尚写意,追求韵味与情感的最高艺术,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处,也有“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无穷品味。王维饱含禅味的山水诗,被历代理论家们推崇备至,对中国的山水诗的发展确有较大影响,而他的山水诗的成就,是和他的把禅学理念演化为自己诗歌创作指导思想,把禅人参禅悟道的某些方式引进诗歌创作有关的,也正是他诗中的禅理禅趣,构成了其空灵流动的诗歌意境。 本文认为,王维的山水诗歌成就与他早年开始的生活方式无不相关,他的家庭、朋友及仕途人生的曲折和社会、文化环境都对他禅宗思想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试从王维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出发,解析禅宗对王维的影响,并试论王维将宗教体验与为审美体验互为融合的禅宗境界。 【关键词】:环境影响宗教体验审美体验 【正文】: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构成了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而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会受到种种环境的影响。西晋思想家傅玄就曾说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决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除开外界的因素,也不可避免的有自身的原因。我们从很多例子可以看出不同的环境陶冶不同的性情,造就不同的人生。南山的幽静给予了陶渊明淡泊的心性,瓦尔登湖的清澈给予梭罗静谧的性格,陋室的简朴给予刘禹锡高洁傲岸的情操,《童年》中阿廖莎的兄弟在大人影响下,尖酸刻薄;《骆驼祥子》中主人公也在社会阴冷的暗流中陷入麻木不仁……环境如同一双无形的浆,在我们的心湖上划播 出涟漪,翻腾起浪潮,在一点一滴中改变着我们,影响一生。那么,生活在盛唐佛教文化昌盛时代的王维是否也将受到环境的影响呢? 清人徐增曾将王维与李、杜相比较,指出其诗与佛禅的关系:“白以气韵胜,子美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是很多人心中的思念,这是很多人心中的记忆,王维用他诗意般的笔记录了美好的山水,美好的思念,现在就让我们穿越到唐代,和王维一起体会禅意的净,体会山水的乐趣。 一、禅意萦绕的王维 禅宗是中国的文化,她有深刻的佛教特色,并吸收了道家、玄学的思想,是中国哲学和文化的主要内容。在唐代时期,禅学文化快速发展,诗歌更是达到鼎盛时期,禅和诗结下了不解之缘,以禅入诗成为一代风气,孟浩然、常建等诗人都在这方面的造诣都颇深,诗作中的禅意都颇深,但王维将禅宗融入诗中的境界是其他人所不及的,其诗可称“字字入禅、句句含禅”他将禅学的淡、远、空、寂等思想渗入其诗,处处体现“静美、澄旷、寂悦”的禅意,王维曾写下“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禅韵盎然。王维的很多诗中都透露出诗人内心那种随缘尽化、心气容和的人生态度;平淡空澈、任运无心的情感心态;静寂宁澹、神与物游的处事与观物方式。好禅意萦绕的王维,好美的诗词歌赋,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禅意的世界,心灵似乎都得到了净化。 禅意对其诗歌影响甚为深远,他达到了诗禅合一的境界。“一悟

寂为乐,此生闲有余”,此诗不见半字说禅,不见一丝禅意,但当整首诗营造的意境一出却自然将禅意带出,表面上根本无意表现为禅悟、禅机,绝不刻意说禅,禅意不在字面上,而在境界中,也就是所谓的“绕路说禅”的阐释方法。如他的《饭覆釜山僧》一诗所言文中不着禅字,但其精神意趣则是最透彻的禅,诗人已把对尘俗生活的认识和体悟提高到了“圣境”。 王维不止在诗中体现禅意,更是将禅的境界理解达到了顶峰,“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北窗桃李下,闲坐但焚香”;“薄暮日已薄,禅寂日以固”。细细读来,禅意尽显,绝美的意境、寂寥的感觉都将王维身上的禅风禅骨表现的益发深刻,直抵人心。 二、美不胜收的山水画 王维的禅直接影响王维的作品,不论是诗歌还是画作,禅意都融入其中,他的诗如画卷,铺陈开来给人的感觉是空灵、是淡远的美不胜收。 1.诗如画卷,美不胜收 诗歌与绘画本属不同学科,但是在王维的笔下,他们是互通的,展开王维的画作,你会听到有人用诗般的语言在为你轻轻诉说,委婉动听,意境高远,似乎只有这首诗才是这幅画的最佳诠释。北宋著名词人东坡居士苏轼曾说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将绘画的精髓收进他的笔下,描绘出一幅幅美不胜收的诗词美景,他的语言似乎都带着灵性。王维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2)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2) 佛教世界观对王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对世界构成的基本认识是王维诗歌中灵动跳跃的诗意;二,色空思想影响着王维对生命、人生等重大问题的思考。佛教心性论中“境随心转”的思想对王维笔下自然景物的描绘产生了极大影响。禅定思想对王维诗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体物敏锐入微,识理透彻无碍这一点上。他借鉴对世界构成的大胆想象,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性。同时,他用诗歌生动阐释了佛教中的空观思想。“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王维不动声色的勾勒了许多幅禅意十足的画面,以《山居秋暝》、《饭覆釜山僧》为例细数王维山水诗中禅的意象: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空山、新雨、秋、明月、松、清泉、石、喧、动、随意、自留等描写,有动有静、有远有近、色彩明暗对比鲜明,是出色的诗中有画,画中有禅之作。又如: 饭覆釜山僧 晚知清静理,日与人群疏。 将候远山僧,先期扫弊炉。 果从云峰里,顾我蓬蒿居。 藉草饭松屑,焚香看道书。 燃灯昼欲尽,鸣磐夜方初。 一悟寂为乐,此日闲有余。 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 晚年时候才明白清静无为的道理,日渐与繁杂的人世疏远。为了等候远来的僧人,早早的就开始打扫庭除。釜山僧果真从高耸如云的

山峰出现,前来关顾我的破房屋。用藉草松屑烧出最好的饭菜,燃灯鸣磐昼夜畅谈。 诗前六句写王维晚年的兴趣、候僧、僧至的事,后八句写与客僧参禅悟道的情形。“藉草饭松屑,焚香看道书。燃灯昼欲尽,鸣磐夜方初”四句,是写修行、习法。松屑:松子、松室,被修行者奉为果腹健体之妙物。“道书”亦是佛家经典,参佛者的精神食粮。“焚香看道书”于香气之中冥想、修心见性,自是一番风味。“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描绘了悟道真谛之后全身释放的极乐之感,展示了禅宗弟子悟道的顿悟境界。“一”字既是表达顿悟的喜悦,又写传神写出了顿悟的境界。“顿悟”是禅宗的重要思想,所谓“顿悟”就是,成佛不一定需要长期的肉体修行,而在于刹那见对于佛理的悟性,一旦领悟即为佛。“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是留客之语,也有禅意在其中。 可以说,王维诗中的禅的意象与意境是分不开的。 (二)禅的意境 文章将从《苦热行》与《蓝田山石门精舍》两首诗展开论述,从诗中描绘出的意境来探讨王维意境中的禅趣。 蓝田山石门精舍 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 探奇不觉远,因以缘源穷。 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 安知清流转,偶与前山通。 舍舟理轻策,果然惬所适。 老僧四五人,逍遥荫松柏。 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 道心及牧童,世事问樵客。 暝宿长林下,焚香卧瑶席。 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 再寻畏迷误,明发更登历。 笑谢桃源人,花红复来觌。

试论王维山水诗意境中的禅宗精神

试论王维山水诗意境中的禅宗精神 摘要王维是盛唐时代著名的诗人。他在山水诗方面的成就尤为显著。他通过对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居生活和佛教禅理,清净与静谧,禅趣盎然,也增添了几分超然出尘的余韵。他高妙的山水画艺术与山水诗艺术的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绚丽的色彩,一种幽美的境界——含蓄、淡雅、空灵、形神俱似的最高境界。王维诗与画在意境上的交融,赋予了真正的气韵生动的美感,从此诗的情怀进入了绘画,逐渐成了重要的审美标准之一。 关键词诗画山水禅理意境 山水田园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永不衰竭的题材,它伴随着整个封建社会的始终,但是像盛唐山水诗这样盛极一时的局面都是空前绝后的,在这个时期,山水诗古今格调区别逐渐清楚,表现在:在情景关系的处理方面越来越丰富多变;取景的视野不断拓展;诗歌的境界不断的提高;构思复杂化;兴象越来越个性,取代了以前模板式的山水模式;尝试用静态去观照山水等诗歌形态上变化。 王维的山水诗的妙处在:以冲淡悠远、含而不露的情感,如丝如屡般弥漫开来,如娓娓秋风的絮语,仿若一个沉睡千年的故事,人生有限,宇宙地无限,天人合一,万物似乎有了灵性,空寂的却又是“以寂为乐”,这便是暗合了禅宗的“对镜无心”“无往为本”,也就是对一切境遇不生忧喜悲乐之情,不沾不染,心念不起。王维以禅宗的态度来对待人世社会的一切,使自己有一种恬静的心境,进而把这种心境融入自己的诗中,使他的诗歌的意境幽远空寂淡远,达到常人不能达到的高度。 诗歌的审美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谊与客观事物的表现性素质相互交融形成的情与景、意与象的统一体,通过情景交融的形象展示出能把人们引入充分想象的艺术空间的审美化境,以其丰富的蕴涵诱使鉴赏者去尽情探求那难以言传的“言外之意”、“韵外之旨”。(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 王维山水诗的意境特征表现在韵味无穷、虚实相生、情景交融三个方面: 第一,继承了东晋玄言山水诗中确立的观照自然的精神旨趣和审美方式,在大自然中追求怡然自得、逍遥自在的乐趣,在山水中寻求得意忘形的境界,领会“独往”“忘言”的乐趣,以达到“何往而不适”的内心调和,在天地之间的大境界中悟出自然的无名之道,悟出老庄的超然物外之道,创造出具有韵外之致、象外之趣的共同特色使其诗韵味无穷。王维的山水诗崇尚写意,追求韵味与情感的最高艺术,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处,也有“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无穷品味。清人赵殿成说《使至塞上》:“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这又是从用字上说。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你究竟懂得几分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你究竟懂得几分 禅意,犹禅心,指清空安宁的心。王维毕生精研佛理,体悟到一种以禅入定、由定生慧的精神境界,从而将其自然而然地流露在了山水诗的创作中。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表现的:从诗歌内容的角度看,王维多写独坐静悟时的感受,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的体验融合;从诗歌的意境的表现来看,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在于空明境界与宁静之美,将自然地美与心境的美融为一体;从诗歌的精神层面来看,王维的诗表现的是冲淡的意绪和至高的“无我”的生命境界。下面我们就结合具体诗歌来从这三个方面浅析王维

诗歌中的禅意。 一、王维的山水诗与独处体验 王维晚年唱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又由于他生性好静而自甘寂寞,因此他笔下的山水诗多为描写独来独往的归隐生活,尤其是坐禅精心时的感悟。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秋夜独坐》)夜深人静之时,独自坐在空堂上禅诵。以一颗宁静的心去感受着夜雨,落下的果实和草间的虫鸣。人到暮年的我已经不会再求飞黄腾达与功名利禄,只求学无生之说早日涅槃。这首《秋夜独坐》是描写王维晚年归隐生活的典型之作。王维晚年自甘寂寞,独处深山,以求无生。“无生”之说,出于佛典里的大乘般若空观,学无生的具体方法就是坐禅,即静坐澄心。又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夜坐空山寂,松风直似秋”(《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对于独处时寂寥的感受的描写,在王维的诗中处处可见,这种与坐禅相关联的独处体验的取材是渲染空灵诗意的基础,作者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折射出清幽的禅趣。 二、王维的山水诗与空灵的诗境 司空图认为王维诗“澄湛精致,格在其中”(《与李生论诗书》)。“澄湛精致”在于王维诗中对景物的细致描写,不矫饰,不夸张,清新自然,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格”指的则是王维诗中表现出的静逸明秀的诗境,兴象玲珑的宁静之美。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秋暝》)绵绵的秋雨洒落在空寂的山谷中,天色已晚,秋色可人。月光照在松林间,清澈的泉水静静地从石头上淌过。竹林间浣纱女们的打闹声远远传来,渔舟唱晚摇动了莲花。诗人以动写静,在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山水中,感受到万物生生不息的生之乐趣,精神升华到了空明无滞碍的境界,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空灵的禅趣呼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共6篇) - 诗词名句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共6篇)-诗 词名句 篇1: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 唐代诗人王维,幼年深受其母亲尚佛的影响,成年之后追随禅师潜修禅法,晚年更加笃信佛教归心于佛。在其留存下来的三百七十多首诗歌中,多呈现出鲜明的佛理思想痕迹,同时又善于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与诗情画意见长,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入诗”,诗作充满禅意、禅理与禅趣。 一.王维尚佛的缘由及过程 唐代是中国佛教全面成熟的阶段,诗人擅佛也是平常之事。王维从小深受其母亲信佛思想的熏陶,他的母亲“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王维不到三十岁就拜道光禅师门下;公元740年,王维在知南选的途中与南宗大师神会相遇。王维问及“若为修道得解脱”之法。神会答曰:“众生本自心净,若更于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脱。”自此,王维开始对神会顿悟的南宗佛法颇具倾心。《旧唐书》记载王维:在京师,长斋,不衣文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档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 王维曾为慧能大师作碑铭,任侍御使出使南阳时遇慧能弟子神会

宣扬禅宗心要,一见倾心,又与慧能再传弟子马祖道一深有交情,禅宗思想对王维影响其深。王维赞慧能大师:“举手投足,皆是道场,是心是性,同性怀海。‘这也可以看作是王维自己的境界。 “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坛经》)除却家庭环境的影响之外,王维中年以后倾心于佛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其生活及仕途上屡遭重创。王维最早谈到佛的一首诗是《偶然作六首》,其三诗中有两句为“爱染日以薄,禅寂日以固”,表明其对佛教的信仰己日益牢固。这首诗写于开元十五年,是王维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一事的六年之后,改官淇上,作于淇上为官期间。当时,王维因为仕途的失意而萌生隐遁的思想,遂开始倾心于佛教,寻求解脱。 两年后,王维居长安,即从荐佛寺道光禅师学佛。开元十九年,时王维三十一岁,中年丧妻。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被贬,李林甫当政,朝政日趋腐败,张九龄的失势使得王维在政治上失去了依靠,王维对自己的前途日益感到失望,开始了半官半隐、亦官亦隐的生活,幽栖在终南山,不闻朝政,终日以禅诵为事。至此,王维便与佛的就再也不能割裂。 “山中多法侣,禅诵自为群。城郭遥相望,唯应见自云”可见,他以禅诵打发时光,忘怀世界烦忧的。“安史之乱”的爆发、“伪官事件”又使王维遭受了一场大的精神折磨。天宝十五,时王维五十六岁,安禄山叛变,玄宗奔蜀,王维为叛军所获,迫授伪职。一年后唐军收复两京,凡授伪职者皆按六等治罪,王维亦因之入狱,险遇不测,后因

王维含禅意的古诗

王维含禅意的古诗 王维含禅意的古诗 在唐代诗坛里,王维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大诗人。在中国诗史上,他的山水诗更是与画相通,达到「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同时他又精通佛理,生前就被人们誉为「精禅上理」,逝后更有「诗佛」的称号。下面给大家分享含禅意的古诗,欢迎欣赏!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简析:此诗把作者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诗人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 酬张少府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简析:此诗前四句全是写情,隐含着诗人伟大抱负不能实现的矛盾苦闷心情。颈联写隐逸生活的情趣,情景浑成,物我两忘,以动写静,为高人达士作了传神的写照。末联是即景悟情,以问答形式作结,故作玄解,以不管作答,含蓄而富有韵味。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简析: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

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简析:此诗描绘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全诗紧扣一“静”字着笔,极似一幅风景写生画。诗人用花落、月出、鸟鸣等活动着的景物,突出地显示了月夜春山的幽静,取得了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生动地勾勒出一蝠“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全诗旨在写静,却以动景处理,这种反衬的手法极见诗人的禅心与禅趣。 青溪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 简析:此诗描写了一条青溪的幽秀景色,诗人用多彩的画笔,绘出青溪流经不同地方时呈现的不同画面。其中“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两句,以喧响的声音和幽冷的色调形成闹与静的强烈对比,如同一幅“有声画”。诗的末四句写出诗人心境的闲谈正如清川的闲淡,把自己的精神和自然的精神融和起来,意味隽永。 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简析:这是一首写游览的诗,主要在于描写山中古寺之幽深静寂。此诗意在写山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侧写周围景物,来烘托映衬山寺之幽胜。最后看到深潭已空,想到佛经中所说的其性暴烈的毒龙已

王维最有禅意的古诗

王维最有禅意的古诗 王维最有禅意的古诗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王维最有禅意的古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王维最有禅意的古诗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酬张少府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青溪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 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春夜竹亭赠钱少府归蓝田 夜静群动息,时闻隔林犬。 却忆山中时,人家涧西远。 羡君明发去,采蕨轻轩冕。 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红豆》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王维山水禅诗的四个向度

王维山水禅诗的四个向度 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山水禅诗闻名于世。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深刻的禅意,还富有悠久的文化底蕴和精美的艺术表现。他将禅思与诗歌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深受后人喜爱和推崇。 王维的山水禅诗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和欣赏。 一、自然美学思想的向度 王维的山水诗歌首先表现出他对自然美学的高度敏感和体味能力。他在山水间饱受自然美的熏陶,充分体验到了生命的美好和价值,从而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他的诗歌刻画了山水的神韵和气质,尤其是对泉水、林木、云雾、山石等元素的表现非常精致,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和灵气。 例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的细致描绘,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仰,达到了自然美学的境界。 二、禅宗哲学的向度 王维的山水禅诗所表现的禅宗哲学思想,在唐代诗歌中是独树一帜的。他笔下的山水并非事物实在,而是一种意境。他通过表现诗意,来体现对象本身并不那么重要,意境才是诗歌真正的主题。对两岸梅花的描述,就让我们想起了王维的这句话:“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把两岸梅花置于人类生死之中,表达心境,写出意境,在表现山水之外,更多的是对内心的表达。 王维禅宗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以寂静、空灵的意境来融汇诗歌中。比如,他的《西施咏》中的这幅画面:“庭柘未易攀,桂实欲黄满。好风吹不尽,登高自许闲。”表现了一种空灵、恬静的氛围,也把读者带入了一种深静的内心空间。 三、心灵抒发的向度 王维的山水禅诗指向内心,是表现诗人内心感受的方式。在诗中,王维通过对自然的敏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他从各种角度来表现外在的景物,因而可以引发读者的内心感受,诗歌流露出的内心情感富有共鸣力量,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情感的深度。 比如王维《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首诗抒发了自然之景给诗人带来的凄凉感慨,作者从境外之情之地,刻画出极其孤独的一座城,抒发了思乡之愁、离别之情,展示了他敏锐的情感和深沉的思考。 四、想象构造的向度

“一代诗佛”王维的诗情,句句皆禅

“一代诗佛”王维的诗情,句句皆禅 诗佛王维的山水诗,融禅于诗,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是我国唐宋时期的佛禅诗奠基人之一。 王维的佛禅诗,是我国古典抒情诗歌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它追求虚静幽寂的情趣,开拓出一种追求宁静、和谐、澹泊、清远的审美境界。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人写这首《鹿柴》时,已是晚年,对佛教已有进一步体会,因此,在诗文的笔墨之外,寓有禅意。 诗人在这青苔返照时,使他从这种境界想到大干世界就是这样不知下觉地生灭,生灭地无有常住,以一瞬为永恒,将生命熔入了这刹那的终古,一滴万川,有限无限的境界中。我们从这里可以看见诗人超脱尘世立于禅之三时境界的身影。 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这是一首著名的田园诗,诗人王维因花悟道,物我两忘的禅诗。诗诗文在叙述这个绝无人迹的地方,辛夷花正默默地开放,又默默地凋零。既没有人对它们赞美,也不需要人们对它们的凋零一洒同情之泪。 它们得之于自然,又回归于自然,没有追求,没有哀乐,听不到心灵的一丝震颤,几乎连时空的界线都已泯灭了,这样的一种静谧空灵,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在这个境界中,天与人、物与我、情与景、

观照者与观照的对象,完全浑然一体,达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境界。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诗是说明诗人与空寂为伴的空寂之心,诗文写出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亦虚亦实的美丽自然景物,达到佛教那种“禅境”的空寂。 诗人独自在这幽深宁静的竹林里,弹琴长啸,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其它的声音,也没有人知道诗人的存在。其寓意幽深,意境宁静安祥,淡泊空远,禅机悟境流露于字里行间,是王维禅理诗的佳作。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中寂静的空山,它并下受世间的干扰,花落、夜静、山空、无声的月光惊鸣了山鸟,然而山鸟的鸣叫,却又给山中带来了更幽静的寂静,这是一个无声中颤动,寂中回旋的世界。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禅境诗,已达到“意”与“境”的融合为一。因此明胡应麟说:此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寂” 山居秋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诗人通过“空山新雨后”的境色,细心观察,描绘了大自然美丽和可受可留,浸透了诗人的浓厚的感情,流溢出生动而丰富的思想,同时也体现了诗人的艺术魅力和禅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