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论,思想政治,逻辑]谈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的逻辑起点再认识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容及价值

231[作者简介]刘桉伸,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容及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容及价值刘桉伸(吉林大学 吉林 长春 130000)摘要:当今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备受重视,其基本理论也不断发展并日趋成熟。
理清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问题,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和当代价值,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本质 价值 内容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8—0231—02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其意识形态性,这决定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该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根,以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为枝,以哲学、政治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为杆,因此,其内容体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承载着社会公民应有的价值追求,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只能靠实践来检验,而无论是其个体价值还是社会价值,皆已在历史中得到印证。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于1984年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其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整个人类历史中的政治和思想教育,而对当今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最具启迪和开拓意义的是共产党人的意识形态教育实践。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确实不同于历史上的其他时期和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中“生命线”论断更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宣传和政治教育工作。
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共产党于1984年正式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
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曾使用与这一概念相近的“宣传工作”“鼓动工作”等相关概念,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实质不谋而合。
1847年,恩格斯在《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中明确要求其成员要“具有革命毅力并努力进行宣传工作”,这里所说的宣传工作就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思想政治工作,列宁也于20世纪初明确提出“政治工作”和“政治教育工作”等概念。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起点范畴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起点范畴作者:张志娟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4年第07期【摘要】思想是主体对于客观环境的主观能动反映,而行为是人类有意识进行的一定有目的的活动,二者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我们通过科学的逻辑起点进行的分析,可以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是思想与行为这对最基本的范畴。
本文通过对于思想与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从而系统的阐述了思想与行为这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范畴,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与行为起点范畴【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084-02 一、思想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一)思想与行为的对立性思想与行为是一对具有对立性的范畴,主要可以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思想是一种现象,主要偏重于精神层面,是人脑中产生的没有实物的意识。
行为是一种运动,偏重于物质层面,主要体现为人类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
第二,由于思想存在于人脑中,因此其是不可见的;而行为是一种可见的行为活动。
第三,思想与行为之间存在着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由此可见思想与行为之间具有一定的对立性。
(二)思想与行为的统一性思想与行为在某种程度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此具有一定的统一性。
思想可以支配行为的产生,行为是思想的外在表现。
可以说没有无思想的行为,也没有不产生行为的思想。
由此可见思想与行为之间存在着一条沟通的桥梁,能够使得之间相互贯通,从而使得思想可以有效的指导行为,而行为可以实现对于思想的深化与完成,也就是说思想可以转化为行为,而行为又可以检验思想,从而通过思想与行为之间的相互统一,形成新的思想和新的行为。
由此可见思想与行为之间具有一定的统一性。
查尔斯.哈尼尔说:外在世界是内在世界的反应。
所以也可以说思想是间接的控制着行为的,人在想什么都会传达给意识,意识又操控人的行为。
思想与行为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学起点范畴的辩证关系明确的指出,二者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互为条件;另一方面二者不是一成不变,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人

善 现 实 社 会 中 的人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作 为 一 种 关 于 人 的 实 践 活 动 , 目 的 是 促 进 人 的 全 面 发 展 , 发 人 的 积 极 性 与 主 动 性 , 其 激 因 此 , 要 重 视 人 的社 会 属 性 , 要 重 视人 的 自然 属 性 , 现人 的社 会 性 与 自然 性 共 存 。任 何 教 育 过 程 , 只能 是 针 对 现 实 的人 既 又 实 都
点。
在 马 克 思 视 界 里 的 “ ” 现 实 的 、 体 的 、 史 的人 , 克 思 所 谓 的“ ” 研 究 人 类 社 会 历 史 的 出发 点 , 是 研 究 人 性 、 人 是 具 历 马 人 是 亦 人
学 、 权 等 重 要 问 题 的 出发 点 。通 过 对 思 想 政 治教 育体 系 中 “ 实 的 人 ” 行 具 体 分 析 可 知 : 现 实 的 人 ” 对 客 观 环 境 进 行 具 人 现 进 “ 是 体 分 析 , 把 握 人 的 生 物 性 和 社 会 性 来 具 体 的 分析 独 立 的 个 体 或 群 体 , 不 是 分 析社 会 中具 体 的 单 个 个 体 的 差 异 。立 足 于 人 并 而
Vo1 4 No. .2 02
M a .2 2 r O1
口 思 想 政 治 教 育研 究
思想政治教 育学的逻辑起 点
代 长 彬
( 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 院, 徽 合肥 200) 合 安 3 0 9
现实 的人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论文导读: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价值。
研究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实现条件。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价值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价值。
研究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实现条件,对于人们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涵及特征(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人和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主体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人的本性、目的和发展需要等相一致、相适合、相接近的关系。
这种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其活动和社会关系中合乎主体全面发展(尤其是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尤其是精神文明的进步)的目的而呈现出的一种肯定的意义关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特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具有如下特征。
1.效用性价值最显著的特征,无疑是其效用性,即某种事物对人的有用性,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
在新的世纪,思想政治教育起着动员、组织、教育人民群众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实现党的总任务和总目标服务的作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可靠保2.客观性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得到说明:一是价值关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属性是客观的,标志着其价值来源的客观性。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本身的需要和能力是客观的,并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关系、价值形成过程的客观性。
三是价值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最终表现为一种客观事实,即价值事实。
3.对象性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对现实人的需要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的满足关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为工作对象服务并满足了其需要,才能最终体现自己的价值。
4.社会历史性价值具有社会性、历史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更是如此,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对象的具体需要进行,才能满足教育对象的需要,实现自身的价值。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本质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作者:王静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22期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根本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从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不同的理解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就是一种改造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精神生产实践活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逻辑起点是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不是永恒的、凝滞的,而是历史发展的,不断生成的。
因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对增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实践;价值一、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不同观点阐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普遍存在的实践活动在世界各国早已存在,但关于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却至今仍然是学界追问的热点。
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人的问题,人的本质直接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不是永恒的、静态的,而是历史发展的、不断生成的。
不存在亘古不变、绝对同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我们只能寻求一个相对稳定时期的那个“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的,它重点回答“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对本质的判断应着眼于它对实践问题的解决适合与否,而不只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解释和考证。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运行来考虑。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社会性和政治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本质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及其理论、地位、作用、原则、目标、任务、内容、方法、队伍等要素的社会性质,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特定的服务对象,规范了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的政治态度、行为方式和活动价值,从根本上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特殊性。
孙其昂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政治性;石书臣教授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意识形态性;李辽宁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阶级性、服务性、工具性与启蒙性四个维度的统一;陈志华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政治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等。
价值观确立与思想政治教育

如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价值观
价值观念在人的生活中占据着特 别重要的地位; 价值观念非常普遍; 价值观念非常复杂; 价值观念又非常现实。
价值认识是价值理解过程 价值观念是价值理解的结果或成果 价值观念就是对价值的追求
价值体系是由价值观念构成 的观念体系。
不论是一个社会或一个个人,在价值 观念单一时,只有一种价值解释,只有一 种行动方向,此时人人信心充足、方向明 确,从来也不怀疑自己行为的合理性。可 是有了另一种价值观念时,就多了一个价 值标准,对事物价值的评价失去唯一性, 让人感到无所适从,难以选择,从而导致 价值方向和行动目标的冲突。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
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中最常见、最简 单、最抽象的一个范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就应以这一范畴为核心和起点,建立和完善基本 命题和基本原理及其内在逻辑联系,构建起自己 独特的概念和话语体系。
思想品德形成的机制
人的思想品德是怎么形成的?在思想品德形 成过程中相关要素各有怎样的地位和作用,具有 关键和核心作用的要素是什么?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有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过程,从培养“又红又专”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 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专门人才到培育“四有”新人, 再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 接班人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 者和可靠接班人,以及前几年比较热的合格公民 培养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二、价值观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 根本和核心
如果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样态主要 是知识、规范和价值观念,那么,从教育 目的角度说,思想政治教育应使受教育者 “学到什么”呢?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哲学意蕴

基 于 思想 政 治 教 育 的历 史 预 制 , 学者 们 自然 而然 地 用 “ 命线 ” 论来 研 究 思想 政 治教 生 理 育 。用 “ 生命 线 ” 来定 位 思想 政治 教育 。 强调 的是 思 想 政治 教 育 的意识 形 态属 性 . 挥 的是 其 发
阶级统治和阶级利益维护的功能 。 换句话说 , 用生命线来形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 用, 是从社会需要出发来研究思 想政治教育 , 以社会作为价值主体 , 凸显的是思想政治教育 的社会价值 。长期以来 , 人们都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看做社会存在 的一个单项 , 看作社会 的一 种存 在 方式 , 眼 于思想 政 治教 育与 社会 大 系统 和其 他子 系统 之 间 的联 系 。 过研 究思 想政 着 通 治教育对社会 已经发生的作用来为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合法性寻找基础 。有的学者将其称 之为“ 社会哲学视野” 这种方法视角却使我们看到思想政治教育实然与应然的矛盾 。 。 思想政 治教育的实然存在使我们知道 , 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个人 ; 思想政治教育的 应然 存 在却 期望 的是 思 想政 治教 育社 会 功 能 和社会 价 值 的实 现 。这 就 必然 把思 想 政治 教 育 价值研究 中作为价值主体 的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凸显出来。 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 , 人的本质属 性是其 社 会 性 。但是 。 的发 展还 有其 自身 的规 律 , 人 而且 社 会 的需 求 又需 要通 过 人 的 自身发 展才 能体 现 出来 。 克思 说 :社会 不 是 由个人 所 构成 , 马 “ 而是 表 示这 些个 人 彼此 发生 的那 些联
最新-谈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建构性理解 精品

谈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建构性理解谈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建构性理解陈军摘要理论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生成、形态、实现、评价等进行的探讨很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价值取向建构指明了新的方向和补充了新的内容。
注重以人为本,从人的多重性、完整性和独特性,建构主体调节价值、社会交互价值、个体理解价值三个维度,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建构的方向和趋势。
关键词思想;教育;建构性;主体;价值观价值取向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其本质和价值的确定性追求和方向性规划,其政治引领、价值导向、凝聚和整合社会力量、团结和组织队伍、动员和鼓舞的功能和作用,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人们的行为起着重要的支配、调节与定向作用。
新时期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建构,可以提升思想教育的生命力。
促进思想工作内化、转换与生成,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理念与范式的转换的保证。
一、理性认知生命的多重性,建构认知过程的主体调节价值取向人是以生命的方式存在的,人的生命活动有自己的意志和意识,这就决定了人的生命具有多重性。
人的多重性决定了产生、服务于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人的多重需求,在认知过程中以人为本,突出思想教育的主体调节价值取向,注重教育对象根据认知环境进行自我改造、自我升华、自我超越。
1主体调节价值取向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之间相互发展的始然。
生命存在是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前提条件,离开生命一切将无从谈起。
2主体调节价值取向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之间存在着内在逻辑关联的必然。
3主体调节价值取向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之间意义寻求的内在关联必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的逻辑起点再认识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的逻辑起点问题是关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体系科学化的元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安身立命的回乡。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域以价值概念作为逻辑起点,通过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方法,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理论体系。然而正如马克思在确立《资本论》的逻辑起点时所说:我不是从概念出发,因而也不是从价值概念出发我的出发点是劳动产品在现代社会所表现的最简单的社会形式,这就是商品。
从价值概念出发,导致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的起始范畴陷入遗漏人的逻辑悖论而难以自圆其说,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的人学基础。站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30年的历史节点上,审视价值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逻辑起点的历史形成,反思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从逻辑起点的内涵和基本规定性出发,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视野,确定现实的人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的逻辑起点这对于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的逻辑结构,构筑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逻辑起点的内涵及其规定性 1. 逻辑起点的内涵。 逻辑起点,用恩格斯的话说,就是科学应该从何开始?这种说法源自于黑格尔在其《逻辑学》中对哲学体系开端的确立。他在《逻辑学》中明确提出:必须用什么作为科学的开端?黑格尔认为:开端是逻辑的,因为它应当是在自在地、自为地有的思维元素中,在纯粹的知中造成的。因此他以纯有作为逻辑的开端,并认为 它应该是逻辑、自为的思维的开端。所以开端必须是绝对的,或者说,是抽象的开端;它于是不是以任何东西为前提,必须不以任何东西为中介,也没有根据;不如说它本身倒应当是科学的根据。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外壳中隐藏着关于逻辑起点的深刻真理的内核,那就是作为科学理论体系的起始范畴应该具有最抽象的规定性,才能经由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方式,形成一个辩证发展的逻辑结构。但黑格尔将作为逻辑起点的纯概念与感性具体的客观存在相分离,逻辑学也就成了纯概念自我演绎的精神史,这也是其哲学体系的唯心本质使然。
2. 逻辑起点的规定性。 马克思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逻辑学》中唯心辩证法的精髓,创立了举世瞩目的《资本论》。正如列宁所说:虽说马克思没有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当前的问题。因此,根据马克思以商品作为《资本论》的逻辑起点的运思路径,可以概括出逻辑起点的五点规定性。
第一,逻辑起点应以感性具体的客观存在为前提。黑格尔将开端视为纯有,是一个绝对抽象的概念,它本身不具备任何具体的内容,可以说纯有就是空,即什__么也没有。而马克思从唯物主义历史观出发,重新确立以感性具体的客观存在为逻辑的前端。商品作为《资本论》逻辑起点不是臆想于哲学家头脑中的纯概念,而是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证的客观存在。
第二,逻辑起点应是科学理论体系中最抽象的范畴。逻辑起点在内容上,应以感性具体的客观存在为前提;而在形式上,这一感性具体的客观存在具备最抽象的规定性。这里的抽象表示事物最一般、最不发达、最片面的阶段,它具有抽象上升到具体的一切可能。马克思之所以选择从商品分析开始,正是因为商品形式是资产阶级生产的最一般的和最不发达的形式,它具有超越自身,从最简单上升到复杂这个抽象思维的一切可能因素。
第三,逻辑起点应与研究对象相互规定。马克思在探索《资本论》的逻辑起点时,始终围绕着资本主义这一特定的社会形态;围绕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一特殊的社会生产类型;围绕着资本矛盾运动这一特殊的研究对象。离开特殊的研究对象,逻辑起点就会陷入抽象不足或是抽象过度的理论窠臼。第四,逻辑起点应是科学理论体系矛盾发展的萌芽。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商品货币资本,逐步深入资本运作的整个过程,揭露资本积累的秘密,并在此基础上发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第五,逻辑起点应与历史起点相一致。黑格尔认为:逻辑开始之处实即真正的哲学史开始之处。这里就蕴含着逻辑起点与历史起点相一致的思想,但黑格尔只是将历史看作是哲学史,也就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精神史。马克思主义学家剔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思辨的成分,吸收了逻辑和历史统一的辩证运动的积极成分。在探索《资本论》的逻辑起点时,通过查阅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历史文献和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状况,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还原资本运行的真实起点。回到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科学解读逻辑起点的内涵及其本质规定性,对于审视价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逻辑起点是否可以,现实的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逻辑起点何以可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二、价值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逻辑起点的概述 1.价值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逻辑起点的形成。 20世纪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刚刚建立的应用型学科,学科建设的基础理论研究仍显薄弱,其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本身存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的解释还是仅限于生命线为主的地位和作用说的经验型层面,没有上升到学理性研究层面,未能建构起说明自身存在意义的价值理论体系。正在同一时期,随着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人的思想大为解放,以往被视为理论禁区的价值问题重新进入了中国哲学讨论的领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哲学基础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哲学(以下简称价值哲学)。价值哲学的形成给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带来重要的契机,尤其是1989年,李德顺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上发表《价值论与思想政治工作漫谈》等系列论文,将思想政治教育楔入价值哲学,并强调:一定的价值观体系或价值哲学理论,是一定社会意识形态建设或思想政治工作的真正理论背景和支柱。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于理论层面来论证自身存在意义的历史背景下,以价值哲学作为理论基础,以价值概念作为逻辑起点来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论的理论体系也就应运而生了。
最早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理论体系进行建构尝试的是1992年陈秉公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该书第二章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价值来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社会价值。显然这一时期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研究还带有以往经验事实解释的痕迹,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具体形态分析还不够全面,没有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体系的整体框架。1999年,陈华洲在《试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表现形态》一文中,从价值的主客体需要满足论的解释出发,界定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作为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功能对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个人和社会的需要的满足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该文标志着学界开始从价值哲学的研究范式来定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的逻辑起点。2000年,罗洪铁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从价值的主客体效应论解释出发,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界定为:以自身的属性来满足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被思想政治教育满足的效应关系。并进一步阐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容包括认识价值、激励价值、调控价值。2001年4月,梅雪的硕士毕业论文《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从价值的主客体的效应关系出发,系统地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类型和特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客体及其交互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个体价值、集体价值、社会价值三大具体形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三个具体维度。2001年6月,项久雨参撰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开始从李德顺的《价值论》中价值是对主客体相互关系的一种主体性描述的角度出发,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界定为:以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并在思想政治价值这一具体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本质、形态、实现,这些理论探索对后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具有奠基性意义。2003年,项久雨的博士学位论文《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继续秉承价值哲学的研究范式,以价值作为研究思__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逻辑起点,系统地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含义、本质、特征、形态、生成、实现、评价等问题,至此形成了较为成熟而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体系。
2.价值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逻辑起点的缺陷。 首先,以价值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的逻辑起点,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具有相对滞后性。虽然价值作为逻辑起点,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体系的建构从无到有的突破,可以说功不可没。但由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价值哲学一直存在争论和研究的范式转换,难以达成共识,这种分歧严重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的发展。自80年代,价值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哲学理论分支伊始,哲学界俞吾金、赫晓光、宋人等学者就开始对效用主义的价值模式展开批判,如俞吾金认为:当苏联、东欧,尤其是中国的理论界意识到价值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时,20世纪差不多已经过去了。然而,即使当今的阐释者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但遗憾的是,当他们开始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们对这个问题的误解也就开始了。这个问题凸显于学界在界定价值概念时,普遍援引马克思在《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一句话: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但这句话实际上正是马克思批判瓦格纳将使用价值和价值混为一体的错误认识。然而这一研究成果并没有反映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中来,以致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域的思考和宣传陷入误区,如陈华洲、罗洪铁和梅雪等都是在效用主义价值观的理论基础上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理论体系。90年代,哲学界王玉樑、赖金良、何中华、郁建兴、邹师鹏等大批学者又开始对主客体关系的价值模式展开批判与争论。如赖金良认为,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虽然可以较好地说明物的价值,但却不足以全面地说明人的价值。他特别指出,在社会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一种主体间的交往价值,而不能用互为主客体的关系去衡量。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正是以价值的主客体关系模式来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体系,遮蔽了德育中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价值。因此,以价值哲学作为理论基础,以价值概念作为逻辑起点,不可避免地导致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具有相对滞后性。其次,价值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的逻辑起点,陷入遗漏人的逻辑悖论。从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继承了价值的主客体关系模式,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无论是主客体需要满足论主客体效应论主客体的效应关系还是主客体相互关系的一种主体性描述,其最终的落脚点都立足于价值是一种主客体关系。价值哲学的发展历程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思路,即用关系的思维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但马克思哲学观表明,仅仅靠关系思维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还不能保证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