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通论古今词义的异同 (1)

19通论古今词义的异同 (1)
19通论古今词义的异同 (1)

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教学目的】

本章主要阐述古今词义的差异性,教学时要让学生掌握古今词义在范围上与情感色彩上的各种差异,并努力培养他们分析古今词义差异的能力,培养他们阅读古籍时从古代词义的角度理解词义的意识。

【基本概念】

基本词汇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

【基本理论】

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哪几种情况?

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有哪几种情况?

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各有什么特点?

古今词义在情感色彩上有哪些差异?

【重点难点】

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

【教学方法】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所用课时】

两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学时

一、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情况:

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的

如:马、牛、山、人、手。

作用:保证了汉语的稳定性。

能够保持语言的稳定性,词义基本未变的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词汇”。

2.古今词义完全不同的

如:

古:缠绕。《尔雅·释天》:“素锦绸杠。”

今:丝绸。

古:完备。《楚辞·招魂》:“招具该备。”

今:应当。

此类词是学习古汉语的重点词汇。

3.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的

如:

城:城墙→城市

国:国都的城墙→首都→国家

讨论:这三种词在阅读理解古籍时各有怎样的影响?

总结:第二、三种词常会成为理解古籍的障碍,第三种词最容易让人误解古籍。

二、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

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有三种情况:

1.词义扩大

一个词的今义范围比古义大就是“词义扩大”。

菜——古:蔬菜。今:与“饭”相对。

睡——古:瞌睡。今:泛指睡觉。

脸——古:目下颊上。今:面部。

皮——古:带毛的兽皮。今:物体表层。

词义扩大是词义发展的重要途径。

2.词义缩小

一个词的今义范围比古义小就是“词义缩小”。

宫——古:房屋。今:指某些文化娱乐场所。

瓦——古:陶器。今:盖屋顶的建筑材料。

臭——古:气味。今:臭味。

丈人——古:老人。今:岳父。

3.词义转移

一个词的词义由原来的范围转移到新的范围中叫做“词义转移”。

暂——古:突然。今:时间短。

汤——古:热水。今:菜汤、米汤。

领——古:脖子。今:领子。

忙——古:心中烦乱。今:工作多。

第二学时

讨论:

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各有何特点?

总结:

词义扩大的特点: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括在今义之中。

词义缩小的特点:今义小于古义,今义是古义的一部分。

词义转移的特点:新义产生之后,旧义就不存在了,新旧义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

三、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

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表现在褒贬与轻重两个方面。

1.褒贬不同

古义褒今义贬的:

复辟——古:恢复君位。今:开历史的倒车。

爪牙——古:得力助手。今:坏人的帮凶。

古义贬今义褒的:

锻炼——古:玩弄法律进行诬陷。今:经过实践使之提高或变好

古义中性今义贬的:

谤——古:批评议论。今:诽谤。

古义中性今义褒的:

客——古:外地人。今:宾客。

2.轻重不同

古义轻今义重的:

诛——古:责备。今:诛杀。

古义重今义轻的:

感激——古:愤激。今:感谢。

饿——古:比“饥”重。今:与“饥”同。

病——古:比“疾”重。今:与“疾”同。

四、分析古今词义的异同应注意的问题

1.“古”与“今”的历史性

在分析古今词义的异同时,“古”与“今”是个历史概念。

先秦为古,两汉则为今;两汉为古,则六朝是今。古与今不是一刀分开的。币:(本义)丝织品→(先秦)礼物→(秦汉以后)货币

2.古汉语的词以单音词为主

古汉语的词以单音词为主,不要误把古汉语的词按双音词来分析。

消息:古:消散与增长。贾谊《鸟赋》:“合散消息,安有常则。”

今:news

布置作业:

1.古今词义辨析。

2.用现代汉语翻译《战国策》中一篇。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这跟我们前面讲的“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一、古今词义演变的一般情况从词义演变的结果上看,大致有三种情况:(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 汉语词汇在由古到今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些词的意义基本上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例如:山、水、风、雨、雪、人、牛、马、羊、茶、酒等。这类词大都是汉语的基本词汇,它们对于保持汉语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词是不多的,我们不要看到这些词大都是基本词汇,就反过来认为基本词汇意义上都没有什么变化。事实上,基本词汇中的许多词,由古到今,意义上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二)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这类词,在字形上古今是相同的,但意义上却看不出任何联系。它们或者原来就是两个不同的词,但也可能原来是同一个词,由于意义几经辗转,我们现在还没有发现它们在词义上的联系,因此,暂时作为同一个词处理。 “抢”这个词在元明以前,都只有“碰”、“撞”的意思,《战国策·魏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元明之交,才有了“抢夺”的意思。 “绸”这个词古代是“缠绕”的意思,《尔雅·释天》:“素绵绸杠。”郭璞注:“以白地绵韬旗之杆。”郭氏的意思是说,所谓“绸杠”,就是用白底子的绵把旗杆缠裹起来。今义则指“绸缎”。 这类词古今意义完全不同,阅读古书时照今义去理解就不通。这对初学者来说是有困难的,但它常常逼得你去查问,也就不容易弄错了。而且,这类词的数量也十分有限,对阅读古书来说问题不是很大。 (三)古今词义同中有异 古今词义演变的结果是,绝大多数词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某些相同之点又有某些不同之处。有些时候,某词用今义去理解,好像能够讲通,其实并不准确,甚至把意思全弄反了。例如: ①穆公访诸蹇叔。(《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②孟子去齐。(《孟子·公孙丑下》)第一句中的“访”字如果照今义“拜访”去理解,就不准确,“访”在上古是向别人征求意见的意思,“访”的宾语是事而不是人。这个句子的意思是说秦穆公向蹇叔征求关于袭郑的

古今词义的异同

第四章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字与词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词是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音、义的结合体。 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是形音义的结合体。 联系:古代汉语中单音词占优势,字与词之间基本上是一一对应关系。现代汉语中双音词占优势,一个汉字基本上记录语言中的一个单音节语素。 汉语中古今词汇的发展 在语言的三要素中词汇的变化最快,语音次之,语法最为缓慢。在词汇的变化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随着社会的发展,旧词不断消亡,新词不断产生。 2、词义的不断发展变化。 我们学习古代汉语就要对古今词义的变化有一定了解,切忌不要轻易用今义去理解古义。 如:消息、睡觉、地方在古代汉语中都是一个词组。 古今词义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 这些词都是汉语的一些基本词汇,它和变化较为缓慢的语法一起体现了古今汉语之间的继承关系,保证了汉语演变的稳定性。 如:日、月、山、马、牛、羊、百、千、万、大、小、多、少等 二、古今词义迥异 这类词的古今词义差异很大。如: 绸:古代是“缠绕”的意思。《尔雅·释天》“素锦绸杠。”《诗经》:“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义指丝绸。 该:古代是“完备”的意思。《楚辞·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今义指应该、应当。 行李:古义指外交使节。《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今义指旅行时所携带的物品。 形容:古义指身形容貌。《楚辞·渔父》:“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今义指描写。 抢:古义指突过,撞。如《战国策·魏策》“以头抢地耳。”《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 揭:古义指高举。如揭竿而起。 今义指把盖在上面的东西拿起,把粘合在一起的东西分开。 羞:古义指食品。《楚辞·离骚》:“折琼枝以为羞。” 今义指害羞。 三、古今词义微殊 这是最应该注意的一种,即有一部分常用词,古今词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某些不同之处,又有某些相同之处。对于这一类词我们最应该掌握它们之间的异而不在同。从古今词义的结果来看,这类词又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古今词义范围不同 (二)古今词义感情色彩不同 1、词义范围的扩大 如:江长江大河 河黄河大河 菜蔬菜《说文·艹部》:“菜草之可食者。” 《礼记·大学》:“大学始教,皮弁祭菜。”

古代汉语――古今词义的差异与沟通

第五课古今词义的差异与沟通 一、古今词义的差异 一个词古今的意义发生了变化,多义词的义项发生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古义消失 (二)古今义项的微殊 (一)古代义项的消失 所谓义项的消失,是指由于社会的发展变化,古代的一些事物消亡了或是人们的观念变化了,导致词的相关义项也随之消失了。如: 池①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齐桓公伐楚》) ②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鼌错《论贵粟疏》) ③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 例①例②中“池”的意思是“护城河”。例③中的“池”当“池塘”讲。现代汉语中,随着“护城河”这一事物的消失,“池”所具有的“护城河”这个义项也基本不用了。爱①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天下兼相爱》) ②货以藩身,子何爱焉?(《左传?昭公元年》) ③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例①中,“爱”当“喜爱”讲,现代汉语中还在使用这一义项。例②和例③中的“爱”当“吝惜”讲,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和对感情认识的深入,“爱”的“吝惜”义项也逐渐消失了。 (二)古今义项的微殊

所谓“义项的微殊”,是指同一个词中的某一个义项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只有细微差别。在文言文阅读中,这种情况尤其值得注意。这种义项微殊的情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xx宽窄的差异 即古今词义所表示概念的外延大小不同。如: 子①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论语?先进》) ②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 ③故子生三月则父名之。(《仪礼?丧服》) 例①的“子”指“女儿”;例②的“子”指男孩;例③的“子”兼指男女,郑玄此处注释说: “凡言子者,可以兼男女。”现代汉语中,“子”只指男孩。古代汉语中的表义范围宽,现代汉语表义范围窄。臭①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②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先秦“臭”在表示“气味”时,泛指一般气味,既包括好闻的香气,也包括难闻的秽气。 后来范围变窄,专指秽气。如: ③人各有好尚,兰茞荪蕙之芳,众人之所好,而海畔有逐臭之夫。(曹植《与杨德祖书》)现代汉语中,“臭”在表示“气味”时,只表示“难闻的气味”,同先秦时期相比,表义范围变窄了。 亲戚 ①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战国策?秦策》) ②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史记?五帝本纪》)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1—14)

王力《古代汉语》 通论(一)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再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较大较好的语文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今音。采用《广韵》和《集韵》的反切,保留反切意在溯源,用来标志这个字的中古音。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还收录了百科性的古代词语。 ?古今兼收,源流并重?:《汉语大字典》偏重古今的汉字,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汉语大词典》偏重古今复音词语。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形体。分析字形结构或探讨词的本义时,一般都应参考《说文》。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的反切校定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根据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讲义

通論一:怎樣查字典辭書 一、漢語字典辭書編排方式: 音序編排(平水韻106韻排列),部首和筆劃(《說文》首創540部首),編碼(四角號碼用了很長一段時間) 二、《說文解字》 1、許慎著。東漢和帝永元十二年成稿,安帝建光元年寫定,遣子沖進上 2、歷史評價: (1)《說文》是我國第一部分析字形、說解字義、辨識音讀的字典。敘目闡述對漢字起源流變的看法、“六書”理論,以及撰作緣由、原則、體例等 (2)收篆字9353個,解說133441字 (3)首創部首540部,用“讀若”和聲旁來標音。 3、大徐本和小徐本 小徐本:[南唐]徐鍇;大徐本:[北宋]徐鉉(徐鍇之兄) 4、清代《說文》四大家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桂馥《說文解字義證》;王筠《說文句讀》;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 三、《康熙字典》 1、張玉書、陳廷敬等奉敕集體編纂,成書於清康熙五十五年 2、部首214,以筆數為序排列,分子丑寅卯……十二集;字下先注音後釋義,以反切注音為主;釋義主要是引用古代的字書、韻書以及古注,一般都引證古書最早的例證 3、[清]王引之《字典考證》;[日]渡部溫《康熙字典考異正誤》;王力《康熙字典音讀訂誤》 通論二:古今詞義的異同 漢語的辭彙也在不斷地發展演變,有的古今詞義迥然不同,有的古今詞義僅有細微的差別,表現出同中有異。 一、一些實例 該:[古]完備;[今]應當。搶:[古]撞;[今]搶奪。找:[古]劃船;[今]尋找。 綢:[古]纏繞;[今]絲綢。去:[古]離開;[今]相對“來”。揭:[古]舉;[今]把東西拿開

二、詞義差異的分類: 1、詞義範圍的差異(詞義適用的語言環境以及所指對象。借用形式邏輯的說法是指概念的外延)(1)詞義範圍的擴大: 睡(坐著打瞌睡→打盹兒或呼呼大睡) (2)、詞義範圍的縮小 臭(一切氣味→惡臭氣味)宮(一切居室→帝王居室)瓦(一切陶器→建築材料)(3)、詞義的轉移 湯(熱水→菜湯)行李(外交使節→隨身攜帶的東西) 2、感情色彩的差異(詞義的褒貶色彩和詞義輕重程度不同兩個方面) (1)褒貶義不同 爪牙([褒義]得力助手→[貶義]替兇惡的人跑腿的人) (2)詞義輕重不同 誅([輕]口誅責備→[重]殺戮) 3、一些注意 (1)“古”概念的簡單化:古是一個歷史的概念,所謂歷史的概念就是要隨時空的變換而改變二、現代的雙音節詞在文言文中不一定還是雙音節合成詞,有的根本就不是一個詞的組合(例如:消息,睡覺,地方) 通論三:單音詞、複音詞、同義詞 一、單音詞 1、單音詞定義:以一個音節結構構成的詞 2、單音詞變雙音詞的對應情況: (1)換一種說法:信→誠實;師→軍隊 (2)在單音詞的基礎上加一構詞詞素,詞頭、詞尾:虎→老虎;石→石頭 (3)將同義的、反義的、或意義相關的兩個單音詞放在一起構成一個雙音詞,使原來能單獨成詞的字,變為雙音詞的一個構詞詞素:婚姻、險阻(同義)消息、睡覺(反義) (4)加上不同的區別性詞素:弓→安弓、危弓、王弓 二、複音詞

古代汉语—古今词义的异同

语言是发展变化的,因此,学习语言要有历史发展的观点。但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又必须看到语言的继承性。语言的继承和发展,就造成了古今语言既有“同”的一面,又有“异”的一面。 一、古今词义异同的三种情况 全面考核古今词义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发现,古今词义的异同表现为三种情况: 1 古今意义基本相同 我们知道,语言中的基本词汇,即语言词汇中同人们千百年来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最基础的部分,具有历时的稳定性。这些词数量不多,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意义基本未变。例如: 名词——人、手、牛、羊、日、月、山、川、风、雨、雷、电。动词——出、入、起、立、哭、笑、打、骂、跳、叫。 形容词——长、短、轻、重、方、圆、大、小、扁、平、尖、钝、美、丑、善、恶。 数词——一、二、三、四、十、百、千、万。 上述诸词,古今意义基本相同。我们说“基本”,意味着它们自古及今并非没有一点变化。例如,“人”的词义,古人和今人的认识并不完全相同。 《说文解字》:“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现代汉语词典》:“人,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可见,现代人对“人”的本质属性的认识,要比古人深刻得多。但不管怎么说,古语中的“人”和今语中的“人”,所指并无不同。基本词汇的古今词义基本相同,体现了现代汉语对古代汉语的继承关系。 2 古今意义完全不同 有些词,古今词形(书写形式)完全一样,但含义迥异。例如: 该——古代常用义是“完备”。如《楚辞·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汉王逸注:“该,亦备也。言撰设甘美招魂之具,靡不毕备,故长啸大呼以招君也。”《方言》卷十二:“备、该,咸也。”“该”的现代常用义则是“应该”,与“完备”完全不同。 找——古代的含义是“划船”。《集韵·麻韵》:“划,舟进竿谓之划。或从手。”(“或从手”说明“划”的另写法为“找”)《字汇·手部》:“找,与划同,拨进船也。”现代“找”义为“寻找”。绸——古代是“缠绕”之义。《楚辞·九歌·湘君》:“薜荔拍兮蕙绸。”宋洪兴祖补注:“绸,缚束也。”成语“未雨绸缪”中“绸缪”二字,义为紧密缠绕。《诗经·豳风·鸱号》:“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孔颖达疏:“郑(玄)以为鸱鸮及天之未阴雨之时,剥彼桑根,以缠绵其牖户,乃得有此室巢。”后常以“未雨绸缪”喻防患于未然。“绸”在现代指“丝绸”。 抢——古代义为“突过”或“撞”。《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句中“抢”为“突过”义。《战国策·魏策四》:“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句中“抢”是“撞”义。现代“抢”是“抢夺”义。 叔——上古作“拾取”讲,如《说文》:“叔,拾也。”《诗经·豳风·七月》:“九月叔苴。”现代“叔”只用于亲属称谓。 完——古代是“完整”、“完好”之义。《说文》:“完,全也。”《荀子·大略》:“食则饘粥不足,衣则竖褐不完。”成语“完璧归赵”、“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完”都表示“全”义。现代汉语中“完”是“完了”、“终结”之义。 交通——古代是“勾结”义,贬义词,如《汉书·江充传》:“(赵太子丹)交通郡国豪猾,攻剽为奸,吏不能禁。”现代则是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对于古今意义完全不同的词,要下功夫一一记牢。

古代汉语(一)通论

绪论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就是“五四”以前历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主要是指书面语。 二、汉语的分期 汉语的分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上古汉语——先秦两汉 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 近代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 现代汉语——“五四”运动至今 古代的口语已经消失,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是古代书面语。 三、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 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 1、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 现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如儒家经典,诸子作品,以及一些史籍里。 还有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2、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古白话是研究汉语史的重要资料,如,唐代的禅宗语录、变文,话本小说,元代的戏曲道白、明清时期的小说等都属于古白话系统。 相对于文言文而言,古白话与现代汉语毕竟更为接近,如果有了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基础,要读懂古白话还是比较容易些。因此古白话一般不作为古代汉语这门的主要研究对象。 文言-----------文言文 古代汉语 古白话-----------古白话文 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 文言文:用文言语言写成的文章作品。 古白话: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古白话文:用古白话写成的文章作品。 古代汉语这门课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文言是古代汉语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 1. 文言语言是一种十分成熟的书面语言,有鲜明的语言规律。 2.文言语言是记录我国古代文献资料的基本语言,要了解古代的中国,必须从文言语言入手。 3.前人长期研究文言语言,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今天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文言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研究它可以促进现代汉语的发展。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 总的原则: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 文选和常用词主要是感性认识,通论则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总结,属于理性认识。在使用这样一部教材的时候,我们要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者并重,将各个部分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除了理解以外,熟读背诵是重要的措施。要多花功夫,通过熟读背诵增强语感具体方法: 一、仔细钻研教材,掌握文选中的“形、音、义、字、词、句” 学习古代汉语必须字词句形音义逐个落实,透彻理解,绝不能囫囵吞枣,似懂非懂。在逐个落实的基础上逐渐积累,古代汉语的知识就会越来越多,语感越来越强,最终达到基本读懂古书的程度。 二、反复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三、结合成语、方言等来学习。 粤语:冰箱为雪柜,冰棒为雪条,冰淇凌为雪糕,皆以冰为雪,此为其特点。学习古代汉语亦当抓住特点来学。 古代汉语的主要特点是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词为主。古代汉语的单音词到了现代汉语里大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 第三章古今词义的异同 【教学目的】 本章主要阐述古今词义的差异性,教学时要让学生掌握古今词义在理性义与色彩义上的各种差异,并努力培养学生分析古今词义差异的能力,培养他们阅读古籍时从古代词义的角度理解词义的意识。 【基本概念】 基本词汇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 【基本理论】 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哪几种情况? 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有哪几种情况? 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各有什么特点? 古今词义在情感色彩上有哪些差异? 【重点难点】 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 【教学方法】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所用课时】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古今词义变化的基本情况 语言的发展变化,不仅表现在词的数量的增减和形式上的变化,而且还表现在词义的发展变化上。古今词义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既有继承的一面,更有发展的一面。 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情况: 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的(古今通用词):基本词汇及一些一般词汇。例如: 埃:尘也。巢:鸟在木上曰巢。 皑:霜雪之白也。澄:清也。 慈:爱也。钓:钓鱼也。 作用:保证了汉语的稳定性。能够保持语言的稳定性,词义基本未变的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词汇”。 2?古今词义完全不同或已经消亡的词(古用今废词)。如: 绸:古:缠绕。《尔雅?释天》:“素锦绸杠。” 今:丝绸。 该:古:完备。《楚辞?招魂》:“招具该备。” 今:应当。 再:古:指两次。“三年再会”是指三年中会面两次,不是“三年之后再会”。 “再拜”是指拜了两拜。 今:再一次。而今天则是指动作重复一次,“又”的意思。 犕:两岁的牛。 犙:三岁的牛。 此类词是学习古汉语的重点词汇。 3、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的。如: 敌:古代的词义主要是指“匹敌”。《左传?桓公三年》“凡公女嫁于敌国。”- —这里的“敌国”就不是指与我为仇的国家,而是指地位与我相匹敌 的国家。 今天主要是指“敌人”。 凫:是“类”的意思。《尔雅》“凫,雁丑也。”一一有人说,“凫”是丑雁,这是错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 1词义异同的情况:1)有些词古今都用,词义不变。如山、水、雪、母、弟、心、耳等。2)古用今废词。古代曾经使用而现代不用的旧词。如“觥”等。3)古今义绝对不同。古代和现代用的是相同的字,而古义与今义却迥然不同。如“斋”本来是动词,指古代祭祀或典礼前的清心洁身,以示虔诚。魏晋时期有了居室、房舍的意义。4)大多数词古今义有联系有区别。2造成旧词消亡的原因:1)它们随着所表示的历史事物的消亡而消亡。如“喽腊”的“喽”,是古代楚地祭祀饮食神的节日,后来祭祀这种形式消亡了,“喽”这个词也就不用了。2)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而消逝。如“?”。3)被别的词语所替代,也就是说旧词所反映的事物、观念等仍是后代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但后代改变了说法。如“倡优”现在用“艺人、演员”来代替,旧词“倡优”也就死亡了。 3古今词义的差别:1)意义的多少不同。一个词有本义,有引申义,一个词的古今意义的多少,往往会产生变化,有的旧义消亡了,有的新义产生了。如“池”在古代意义是a护城河b池塘。现代意义是a池塘b旁边高中间洼下的地方。古今相比,“池”的意义一增一减。另外还有:国、防、家、列、怜、仇、除、仅、书、信、将等。2)词义的侧重点不同。如“售”,古义侧重行为的结果,指把商品卖掉,今义侧重行为的本身,是卖。“再”,古义是侧重行为的数量,是两次是第二次。今义侧重于行为的重复,是“又”。3)词义的轻重和感情色彩不同。一些词在发展中意义的轻重发生了变化。如“恨”的古义轻,是遗憾、不满,今义重,是仇恨、忿恨。“怨”的古义重,是恨的意思,今义轻,是埋怨和不满。还有一些词在发展中褒贬意义发生了变化。如“谣言”古义是中性的,今义是贬义。另外“下流”古中今贬,“吹嘘”古褒今贬,“谤议”古中今贬,“爪牙”古褒今贬,“锻炼”古贬今褒。4)词义所指的名物制度不同。如“布”古指麻布、葛布。今指棉布。“坐”古指两膝着席或床榻,臀部压在脚后根上,今指臀着席位上。 4 词义变化的类型:从古今词义的范围着眼,可以把词义的变化分为词义的缩小、词义的扩大、词义的转移三类。 5、词义的缩小:其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括在古义之中。如“坟”古义是用土堆积而成的高地,今义是埋尸体的土堆。“臭”古义是气味,今义是难闻的气味。另外还有“亲戚”“宫”“禽”“丈夫”“丈人”等。 6、词义的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焚”古义是放火烧山进行围猎,今义泛指一切焚烧。另外有:“响”“色”“河”“江”“裁”等。 7、词义的转移: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而甲乙事物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如“封”古义指积土成堆,今义指封闭。另外还有“走、脚、狱、诛、货”等。 8、怎样掌握词的古义:我们必须勤查有关的工具书与阅读古代作品相结合,对词义的古今义例反复参证比较,还可以通过一些文字的和语言的手段帮助我们掌握词的古义。分三方面谈:1)从字形上分析。如“劝”从“力”,可见本义是勉力、奋力。“醒”从酉,本义是酒醒。2)从语境上分析。如“童子莫对,垂头而睡。”证明“睡”的本义是“打瞌睡”。3)从成对使用的反义词、同义词上分析。如“进退”“高下”“富贫”“穷达”“治??乱”。4)从今语中保存的古词古义上去考察。如“款待”中的“款”古义是诚恳。“捐躯”中的“捐”古义是舍弃。“呼天抢地”中的“抢”古义是触、碰。“举世无双”中的“举”古义是“全”。等。

古今词义异同举例

朕——古代是第一人称代词,人人可用,如《楚辞·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朕”是屈原的自称。《尔雅·释诂下》:“朕,我也。”郭璞注:“古者贵贱皆自称朕。”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称帝后,把“朕”定为“至尊之称”,以后历代相袭,只有皇帝才能称“朕”。 币——上古指礼物。先秦外交官所带礼物有“玉、马、皮、圭、璧、帛”六种,称为“六币”,又特指用来送人的丝织品(即“帛”)。“币”在汉代产生“货币”义,一直沿用至今。 走——古义为“跑”。《释名》:“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成语“走马观花”之“走”即此义。“走狗”原指跑得快的猎狗。“走”之今义指步行。斃——上古是“向前倒下”之义。《左传·成公二年》:“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斃于车中。”“斃于车中”即“向前倒在车中”。一个人因疲劳过度或受重伤而趴倒在地,永远不起来,就是死了。汉代“斃”有“死亡”之义,一直沿用至今。 兵——上古指兵器。《说文》:“兵,械也。”成语“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和现代“兵工厂”中的“兵”,均表武器。现代一般指士兵、战士,即拿武器的人。 党——“党”是周代居民组织的单位,五百家为党。《周礼地官大司徒》:“五族为党。”郑玄注:“族,百家;党,五百家。”后来指由于某种利益而组成的集团,含贬义,如《左传·襄公二十二年》:“皆栾氏之党也。”现代是“政党”之义。 池——上古一般指护城河。《说文》:“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左传·僖公四年》:“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池中有水,因而发展出“池塘”义,此义为现代常用义。 愤——上古是憋闷的意思。《说文》:“愤,懑也。”《论语·述而》:“不愤不启。”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从汉代起,“愤”产生了“因不满而情绪激动”即忿怒之义,《字汇》:“愤,怒也。”此义为现代常用义。访——上古义为向人咨询。《说文》:“泛谋曰访。”徐锴注云:“此言泛谋,谓广问于人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访诸蹇叔。”意即秦穆公向蹇叔征询对偷袭郑国的意见。中古以后,“访”有“拜访”、“探望”、“寻访”等义,沿用至今。 粪——上古是“扫除”之义。《说文》:“粪,弃除也。”即除去污秽之物。由此义又发展出“粪田”即给田里的禾苗施肥之义,段玉裁说:“凡粪田,多用所除之秽为之,故曰粪。”后来,又指被扫除的秽物,今义则专指粪便。国——先秦一般指诸侯的封地,如“秦国”、“晋国”等。有时表示首都,如《左传·隐公元年》:“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此义现代基本不用。今义指国家。 购——古义为悬赏征求,而不是“买”。《说文》:“购,以财有所求也。”段玉裁注:“县(悬)重价以求得其物也。”《史记·项羽本纪》:“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现代“购”与“买”同义。 羹——上古指带汁的肉,不同于中古以后所说的“羹汤”。《尔雅》:“肉谓之羹。”《左传·隐公元年》:“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煮熟了的野菜,叫“菜羹”。今义“羹”指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状食物,如“豆腐羹”、“鸡蛋羹”等。怜——古代的常用义是“爱”。《尔雅》:“怜,爱也。”《列子杨朱》:

通论三 古今词义的异同定.ppt.Convertor

★通論三:古今詞義的異同 一、詞義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三種情況 二、古今詞義的差異★ 三.詞義的確定方法 一、詞義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三種情況 ●1、古用今廢詞:主要指在漢語曆史上被淘汰、已經失去了交際作用、隨舊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詞。 卣,(yǒu) 椭圆形的肚大口小、有盖有提梁的 酒器。 媵,陪嫁的女子。 笏,朝版。 古代表示等級的詞: 皂、隸、僚、僕 區分牲畜種類的詞: 豯(三月小豬)豝(二歲母豬)豜jian1(三歲豬);羜(五月生羔)、羳(黃肚羊)、犙(三歲牛)、牭(四歲牛)。 古代祭祀名稱: 祠ci2,春祭;礿yue4,夏、商兩代指春祭。周代夏祭;禪shan4,祭天;社,祭地。膢lǘ2:楚地二月對飲食神的祭祀。 反映古代酷刑的詞: 劓yi4、黥qiong2、刖yue4。 其它:俑、笏、媵、耒耜、耦、薨hong1。 3 造成這些詞語消亡的原因主要是★: 1)它們表示的曆史事物已經消亡。如“臘”(虞不臘矣)、“薦”(兽畜吃的草)。 2)隨著社會觀念的改變而消逝。如“祲”(古人認為是陰陽相侵產生的不祥之氣)。 3)被別的詞語所替代,也就是說舊詞所反映的事物、觀念等仍是後代社會生活中存在的,但後代改變了說法。如“倡優”現在用“藝人、演員”來代替。 4 ●2、古今義基本相同。 這些詞多為基本詞匯,是語言穩定性和繼承性的主要表現: 人、馬、牛、羊、川、丘、山、水、天、火、泉、雨、耳、刀、日、月、雲、桃、李、棗、兄、弟、父、母、女、衣(名) 出、入、起、坐、哭、笑、吐、罵(動) 大、小、輕、重、長、短、方、圓(形) 一、二、三、四、個、十、百、千(數) 1)完全不同。 綢:古義指纏繞,《爾雅·釋天》:“素錦綢杠。”郭璞注:“以白地錦韜(纏繞、套住)旗之杆。”《九歌·湘君》:“薜荔柏兮蕙綢。”王逸注:“綢,縛束也。”今義為絲織品的名稱。該:古代常用義為完備。《楚辭·招魂》:“招具該備,永嘯呼些。”王逸《注》:“該。亦備也。言撰設甘美招魂之具,靡不畢備,故長嘯大呼以招君也。”《方言》卷十二:“備、該,咸也。”現常用意義為“應當”。成語“言簡意賅”一詞中,“賅”與“該”義同而形異。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 一、古今词义异同的情况 我们今天阅读古书的难点,是汉语词义变化会带来理解上的障碍。因此要正确认识和掌握古今词义演变的知识。 古今词义异同的情况大致如下: (一) 古今词义基本未变 汉语的基本词汇,如自然现象的名称、亲属的称谓、肢体的名称等,从古到今意义都相同。这反映了古今汉语在词义上具有一定的继承性。 如“父”、“母”、“兄”、“弟”、“心”、“耳”、“手”、“口”、“天”、“地”、“日”、“月”、“星”、“风”、“雨”、“雪”、“冰”、“水”、“火”等古今没有变化。 还有一些词虽然不属于基本词汇,但是古今意义也没有发生变化。 “钓”即用鱼钩钓鱼。 “秕”意思是秕谷是没有长好的粮食作物。古今没有什么变化。又如“蟋蟀”“芍药”都是古书里早就有的词,现在它们还是这个意思。 (二) 古今词义不同 有以下几种情况: 1、 旧词死亡 社会观念的改变使有的词被其他词语取代。 “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倡优”指表演歌舞杂技的人。现在叫做“演员”,旧词“倡优”也不用了。 有的词随着历史事物而消亡。 如:“膢”是古代祭祀饮食神的节日。后来这中祭祀形式消亡,“膢”这个词就不用了。 2、 古今同字异词 古代和现代用相同的字记录不同的词,,该字的古义和今义不同。 如“抢”今天表抢劫义。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抢”是触碰的意思,二者完全不同。 (三)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而酒酸不售。”意思是直到酒味变酸了也卖不掉。“售”古今都有卖东西的意思,但是“售”在古代强调的是卖的结果,即把东西卖出去,卖掉。而今天“售”指卖的行为。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怜”古今都有可怜的意思,但是古代还有“爱”的意思。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睡”古今都有睡的意思,但是它在古代专指打瞌睡。现在则泛指所有的睡觉。 古今词义的差别有时相当小,容易误解。对于古今词义的细微差别,在学习中要特别注意分辨。 “凡公女嫁于敌国”。指是国君的女儿嫁到大小对等的诸侯国去。“敌”在古代是匹敌、相对等的意思。但是人们会把“敌国”误解为敌对国家。

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语言是发展的,学习语言要有历史发展的观点。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又必须承认语言的继承性,看到古今汉语相同的方面;但是更应该重视语言的发展,看到古今汉语相异的方面。继承和发展,是矛盾的统一,忽视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对的。语言的各方面,词汇变化最快。旧词不断消亡,新词不断产生,词义不断演变。在学习古代汉语时,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 有没有这样的一些词:它们的意义直到今天仍旧是几千年前的意义,几乎没有发生变化的呢?有的。例如“鸡”、“牛”、“大”、“小”、“哭”、“笑”等,它们所指称的仍旧是几千年前的同一概念。这些是属於基本词汇的词,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语言的继承性、稳固性的重要表现之一。但是,像这种意义几乎没有变化的词,在汉语词汇中只占少数。 有没有这样的一些词:它们的现代意义和古代意义是毫无关系的呢?也是有的。例如“该”字在上古和中古都只当“完备”讲(注:古代汉语里,字和词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因此,研究古代汉语,传统上都以字为单位。本书为了行文的方便,沿用了传统的办法,在论及某个具体的单音词时,往往不称“某词”而称“某字”,如不说“…该?这个词”,而说“…该?字”,以下皆同此(只是行文上这样,但我们实际上还是以词为单位)。),宋玉《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王逸注:“该,亦备也。”到了中古以后才有“应当”的意义,在这后起的意义和“完备”的意义之间,我们看不出继承的关系来(注:《说文》:“该,军中约也。”段玉裁注:“凡俗云…应该?者,皆本此。”但是“军中约”的意思没有史料可以证明。)。又如“抢”(qiǎng)字,现代是抢劫的意思;《庄子·逍遥游》中“抢(qiān g)榆枋”的“抢”,是“突过” 的意思,《战国策·魏策四》中“以头抢(qiāng)地尔”的“抢”,是“撞”的意思,都和“抢劫”的意义无关。再如寻找的“找”(zhǎo)。《集韵》有个“找”字,那是“划船”的“划”(huá)的异体字,和“寻找”的意义无关,读音也完全不同。像这样使用同一形体而古今意义无关的词,在汉语词汇中更是少数。这少数字,有的只是同一个字,古今用法不同,表示不同的词;有的则是因为我们的研究不够,它们的来历还没有被发现罢了。 就一般情况来说,古义和今义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由于语言的继承性,今义从古义的基础上发展出来,今古之间必然要发生关系。有些关系是比较明显的,有些关系是比较隐晦的。有些关系非常密切,竟致使一般人分辨不出古今词义的细微区别;有些关系比较疏远,却又令人误以为没有关系。我们对於古今词义的关系,不管是密切的还是疏远的,都应该加以注意。 在异同的问题上,难处不在同,而在异;不在“迥别”,而在“微殊”。 假使古代汉语的词都像“鸡”、“牛”、“哭”、“笑”等一样,古今词义相同,我们读古书的困难就会小得多。假使古代的词是死去了的,现代罕用的,当然对阅读古书会带来一定困难;但我们一查字典,也就解决了问题。例如“傩”(nuó)字,《辞海》说是“驱逐疫鬼”,我们一看也就懂了。又如上文所举的“该”(又写作“赅”)字,我们知道它在古代只有“完备”的意义,和现代“应当”的意义截然不同,那也好办,我们很容易就把古今词义分辨得清清

古今词义异同

古今词义异同 一、古今词义(词汇)的传承与存废 1、古用今废词 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已经失去了交际作用、随旧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词。如: 区分牲畜种类的词:羜,五月生羔;羳,黄肚羊;犙,三岁牛;牭,四岁牛。 古代官职等级:君、臣、仆、吏、奴、婢、大夫、尚书、丞相。 古祭祀名:祠,春祭;礿,夏祭;禅,祭天;社,祭地。 2、古今义同词 多为基本词汇,古今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个别词义所指仍有细微差别。如: 坐,古今坐的方法不同,词义所指的礼仪有了变化。 3、古今异义词 (1)完全不同:在阅读文献时一定要注意。 绸:古义指缠绕,《尔雅?释天》:“素锦绸杠。”郭璞注:“以白地锦韬(缠绕、套住)旗之杆。”《九歌?湘君》:“薜荔柏兮蕙绸。”王逸注:“绸,缚束也。”今义为丝织品的名称。 该:古代常用义为完备。《楚辞?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王逸注:“该。亦备也。言撰设甘美招魂之具,靡不毕备,故长啸大呼以招君也。”《方言》卷十二:“备、该,咸也。”现常用意义为“应当”。成语“言简意赅”一词中,“赅”与“该”义同而形异。 抢:《战国策?秦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两处的“抢”皆“碰、撞”之义。 行李:古指外交使节,指人不指物。《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今指出行时携带的东西,指物不指人。 (2)同中有异,古今意义之间存在细微差别。汉语中大多数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 “怜”古今都有可怜的意思,但是古代还有“爱”的意思。如:《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售”古今都有卖东西的意思,但是“售”在古代强调的是卖的结果,即把东西卖出去,卖掉。《晏子春秋》:“而酒酸不售。”意思是直到酒味变酸了也卖不掉。而今天“售”指卖的行为。 “睡”古今都有睡的意思,但是它在古代专指打瞌睡。如:《战国策?苏秦连横约从》:“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现在则泛指所有的睡觉。 古今词义的差别有时可以相当细微,容易造成误解。对于古今词义的细微差别,在学习中尤应注意分辨。 例如“劝”在古代表示对人的鼓励、劝勉。如《鞌之战》:“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即以此来鼓励事奉国君的人。《国语?越语》:“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又如“劝学”、“劝农”都是鼓励的意思。今义为劝说。但是人们常会从现代语感出发,把“劝”简单地理解成劝说(劝解)。 又如“敌”在古代是匹敌、相对等的意思。《左传》有“凡公女嫁于敌国”的说法。意思是国君的女儿嫁到大小对等的诸侯国去(即门当户对的意思)。但是人们从许多语感出发,会把“敌国”误解为敌对的国家。 给:古常用义为供给。《战国策?齐策》:“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今常用义为给。勤:古常用义为辛劳、辛苦,与“逸”相对。《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今常用义为勤劳、勤快。 访:古义为询问、咨询。《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访诸蹇叔。”今义为探访、访问。二、古今词义的差异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古义和今义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行李”和“乏困”都是很普通的词,可是,在这句话里,按照现代汉语的意思就讲不通。这就是古今词义不同的缘故。“行李”现指旅行时带的被子、衣物、箱子等,而古代指外交使节;“乏困”现在都是疲劳的意思,如“人困马乏”,古代却指缺少吃用,行而无资叫“乏”,居而无食叫“困”。再如:李密《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冼马。”“寻”还有“八尺”的意思,如:“布帛寻常,庸人不释”、“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帆出石头”,“除”还有“台阶”的意思。 所谓古今词义的异同,指的就是上述情况,即同一个词在意义上古今之间的差异。“古义”说的是这个词古代的与现在不同的意义,今义说的是这个词在现代的意义。 “沛公方踞床令两女子洗,而见食其。” “踞”是什么姿势,与“坐”有什么区别?“床”和现在的床是否一样?“洗”是洗什么?“见”是不是看见的意思?“踞”是“蹲”,“足底着席而下其臂耸其膝”,“床”是“安身之几坐”,主要用于坐,所以“踞床”不像今人垂足而坐。“洗”是“洗脚”,“见”则是使动用法,即令郦食其谒见,一般可译为召见、接见。 二、古今词义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社会的发展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社会中的生活现实发生了变化,标志这一客观现实的词的内容也就会发生变化。如“坐”、“跪”、“跽”、“寺”、“烛”、“百姓”。 (二)认识的发展 在客观事物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人们认识的发展,词义也会产生变化,因为词义是表现概念的,是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及其主观评价,认识变了,词义所表示的概念也变化。比如:“皮”、“肉”。

古代汉语(一)模拟试卷和答案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古代汉语(一)》模拟试卷一 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关于《左传》的作者比较可信的是:()。 [A] 刘向[B] 杜预[C] 左丘明[D] 司马迁 2、《康熙字典》里所采用的汉字排列方法是:()。 [A] 部首排列法[B] 音序排列法 [C] 四角号码排列法[D] 部首兼音序排列法 3、“庄公寤生”中的“寤”字,正确的通假字应是:()。 [A] 无[B] 勿[C] 毋[D] 牾 4、“冬,十二月丙子朔”中的“朔”表示的时间是:()。 [A] 月首第一天[B] 月末第一天[C] 月中第一天[D] 月首第二天 5、“狐假虎威”这个成语出自:()。 [A] 《庄辛说楚襄王》[B] 《江乙对荆宣王》 [C] 《赵威后问齐使》[D] 《冯谖客孟尝君》 6、下列对“解”和“释”辨析不正确的一句是:()。 [A] “解”和“释”都有“解开”的意思 [B] “解”和“释”都有分析的意思 [C] “解”和“释”还有各自的习惯用法 [D] “解”和“释”的意义古代和现代完全一致 7、“然则吾将使秦王烹醢梁王”中的“烹醢”是:()。 [A] 食物[B] 一种刑法[C] 上供的礼品[D] 无具体含义 8、“见兔而顾犬”中的“顾”可以解释为:()。 [A] 兼顾[B] 照顾[C] 回头看[D] 注意 9、在古代汉语里,谓语动词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种用法叫做:()。 [A] 使动用法[B] 意动用法[C] 词类活用[D] 词类借用 10、根据字形分析,“时”字的本义应该是:()。 [A] 时机[B] 时常[C] 时间[D] 季节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 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对应情况 汉语的词义是发展变化的。我们今天阅读古书的一个难点,是词义差异带来理解上的障碍。因此有必要正确认识和掌握古今词义演变的知识。 古今汉语词义对应的情况大致如下: (一)古今词义基本未变 古今汉语在词义上具有一定的继承性。 汉语的基本词汇,如自然现象的名称、亲属的称谓、肢体的名称等,从古到今意义都相同。 如“天”、“地”、“日”、“月”、“星”、“风”、“雨”、“雪”、“冰”、“水”、“火”、“父”、“母”、“兄”、“弟”、“心”、“耳”、“手”、“口”等均是古今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还有一些词虽然不属于基本词汇,但是古今意义也没有发生变化。 《说文》:“钓,钩鱼也。”即用鱼钩钓鱼。又:“秕,不成粟也。”意思是秕谷是没有长好的粮食作物。古今没有什么变化。又如“蟋蟀”“芍药”都是古书里早就有的词,现在它们还是这个意思。都反映了古今词义有继承性的一面。 (二)古今词义基本不同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旧词的死亡 有一类词随着历史事物的消亡而消亡。 如:《韩非子·五蠹》:“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臘而相遗以水。” “膢”是古代楚地在二月祭祀饮食神的节日。后来之中祭祀形式消亡,语言中“膢”这个词也就不用了。 还有的词,由于社会观念的改变,被别的词语所取代。 如《报任安书》:“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句中的“倡优”指表演歌舞的和表演杂技的艺人。现在一般叫做“演员”,旧词“倡优”也就不用了。 2、古今同字异词 有一些本来是不同的词,古代和现代用相同的字记录,因而该字的古义和今义迥然不同。 如《逍遥遊》:“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抢”(qiāng)是触碰的意思,与今天的表抢劫义的“抢”(qiǎng)完全不同。就是一例。 (三)汉语中大多数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