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哲学讲稿(完整版)

现代中国哲学讲稿(完整版)
现代中国哲学讲稿(完整版)

现代中国哲学讲稿

主讲:杨雪骋

序言

一、现代中国哲学的范围和对象

1.现代中国哲学的历史分期问题

①第一种分法:1915-1949,为中国现代哲学阶段

说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未变,但革命任务有变化,哲学相应地也有变化

②第二种分法:1840-1949为中国近代哲学,1949年之后为现代中国哲学

说明:1840-1949年为近代,这一时期,哲学发展的主要基础是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只是一个哲学流派,未占主导地位

③其他分法:学术文化史不与社会经济史、政治史的划分相一致,应以其自身的发展为历史分期的划分依据

A.从明清之际至今后50-100年都属于近代中国哲学的完整阶段

说明:认为这一时期为启蒙时期

B.从19世纪末受西方现代哲学影响的中国哲学开始(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称为中国现代哲学

说明:19世纪末中国也出现了机械唯物主义和进化论唯物主义,恩格斯将这两者视为现代唯物主义,因此也可以视为中国哲学的开端。

学术界将19世纪上半叶的孔德实证主义视为现代西方哲学,19世纪下半叶中国哲学受西方现代哲学影响,所以可以顺理成章地将19世纪末中国哲学视为中国现代哲学。

C.从1923年人生观论战开始,为中国现代哲学阶段

说明:1923年为开端,这个时期中国哲学讨论人的问题,具有现代性,分为科学哲学和人本哲学两派,至1949年中国哲学基本上完成了对西方哲学的传播和消化,开创了中国特色、现代特征的中国哲学,这一过程仍在持续中,还未完成。

本课采用1915-1949年为现代哲学阶段的观点

2.现代中国哲学的研究对象

①西方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哲学家的吸收、消化与创造,自成体系。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与中国化

③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非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争论与互动

二、现代中国哲学的基本线索

1.从横向来看,中国现代哲学的基本流派

几种分法:两流派说,三流派说,四流派说

两流派(与政治斗争相联系):

无产阶级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哲学——正确的、进步的、唯物的、辩证的、发展的);

地主资产阶级哲学(非马克思主义哲学——错误的,落后的,唯心的,形而上学的,反动的)三流派:

激进主义:极力否认现存权威,主张彻底改革社会制度,如马克思主义,国家主义,无政府主义,主张彻底变革社会,变革思想

保守主义:固守传统,主张在传统基础上改良、纳新,如现代新儒家哲学,民国官方哲学

自由主义:积极吸收西方哲学文化,崇尚西方价值观念,如严复、胡适、丁文江、张东荪等四流派:

马克思主义哲学:李大钊、李达、陈独秀、陈望道、毛泽东等;

现代新儒家:以接续儒家道统,复兴儒家学说,谋求传统哲学的现代化为己任,主张反(返)本开新——返儒家之本,开民主科学之新。起始于梁漱溟、张君劢,发展成熟于冯友兰、熊十力、贺麟。代表人物及学说有梁漱溟的新孔学,冯友兰的新理学,贺麟的新心学,熊十力的新唯识学等实证派;

官方哲学:依靠政治力量,宣传有利于统治者统治的哲学,孙中山的生元论,戴季陶的民生哲学、陈立夫的唯生论,蒋介石的力行哲学等

2.从纵向来看,现代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阶段

①准备阶段(1915-1927)

A)新文化运动,自《青年杂志》创刊(1915年)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大规模传播,重点是传播唯物史观。

代表人物: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恽代英等

同时期,也有民国官方哲学的代表,戴季陶、胡汉民、邵力子等

B)现代西方哲学思想也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形成了一些有中国特色的哲学流派

代表:梁漱溟,生命派哲学(新孔学)

胡适,实用主义方法论

张君劢,自由意志论

丁文江、王星拱,科学主义哲学

戴季陶,民生哲学

C)各种思想发生激烈的交锋:问题与主义的论战,东西方文化的论战,科学与人生论的论战(张君劢、丁文江),宗教与无神论之战,批判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流派的论战

②创作阶段(1927-1937)

张东荪的新康德主义哲学和叶青的假马克思主义哲学;

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发展和系统化;

思想文化战线上的三次论战:中国社会性质问题,中国历史分期问题,唯物辩证法问题。

关于毛泽东思想:《反对本本主义》——形成的标志,活的灵魂论: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

③现代中国哲学发展的繁荣阶段(1937-1949)

a)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b)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出现繁荣景象

冯友兰的新理学

贺麟的新心学

熊十力的新唯识论

金岳霖的新知识论

战国策派的唯意志主义:

(—人物,陈铨、林同济、雷海宗、马云逸

—学说采用尼采、叔本华

—历史循环论:帝国阶段—战国阶段—帝国阶段

—战国时代是人类历史文化最辉煌的时期,战争迫使人们投入到创造之中,实力是最根本的标准

—英雄观:历史是英雄创造的,英雄之意志坚强。)

“力”说:强力者生存

其他思想家:蔡元培,朱光潜,朱谦之,李石岑,沈志远,郑昕,洪谦,方东美,唐君毅

第一章陈独秀的哲学思想

一、生平与著作

陈独秀(1880-1942),字仲甫,号实庵,安徽安庆(旧称怀宁)人。

二、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

1.实行民主政治是中国独立自强的根本出路

2.民主的基础是自由

3.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和复辟逆流

①揭露封建纲常的本质和罪恶

三纲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和伦理的根本,也是孔教儒学的教义,宣传封建阶级秩序,使一方服从于另一方。

忠孝节义是封建宗法社会的道德,是奴隶道德,它与自由、自主、平等、独立的人格是根本对立。

封建纲常的四大罪恶:

a)损害个人独立自主之人格;

b)窒碍个人意思之自由;

c)剥夺个人法律上之平等权利;

d)戕贼个人之生产力。

②指出孔子之道不适于现代生活

其一,宇宙间之精神物质,无时不在进化变迁,道统彝仪又怎能外;

其二,从现代经济生活的独立原则上看,孔子之道与之不相适合;

其三,要反对复辟帝制,就必须反对孔教儒学,因孔教儒学乃立君之道,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

其四,批驳封建卫道士们的种种谬论:①秦汉以下儒生败坏孔经论②挽救世风论等

三、进化的唯物论

推崇进化论为推动欧洲社会文明进步的三大学说之一(另两个为社会主义、人权学说),是变古之道,使社会人心划然一新。

在进化论基础上,吸收现代自然科学和哲学知识成果,结合早年的元神论思想,形成了他的进化论唯物主义。

1.宇宙间除了物质存在及其运动之外,没有超自然的主宰世界的神灵,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遵守其自身固有之法则的;

2.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受物质支配,人类也是自然界的一种物质,没有灵魂。

机械的物质观:原子种性

原子不变,种性不灭,包含了物质不灭,物质世界无限发展的思想

3.反对宗教有神论

4.根据世界时物质的观点提出了“尊现实,薄虚文”的口号

评价:陈独秀的进化论唯物主义是和批判现实密切相关的,富有批判性和革命性

四、进化论发展观

1.新陈代谢是物质世界运动的普遍规律;

2.物竞天择,优胜劣汰是进化的基本法则

为了论证社会改革的必要性、必然性,为了唤醒民众挽救危亡,摆脱亡国灭种的命运;

主张积极的、奋斗的、进取的人生观,反对消极的、退隐的苟安的人生观。

五、进化论的历史观

1.人类社会的进化离不开革命,革命是达到社会进化的根本手段;

2.社会进化的根本动力在经济制度的革命。

六、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1.民主与科学的涵义

①民主:即是人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各人的自由权利是宪法规定的。人权者,成人以往,自非奴隶,悉享此权,无有差别。

科学:科学者何,吾人对于对于事物之概念,综合客观之观察,诉诸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

A.科学精神或态度,即尊重客观事物和规律,尊重理性,破除迷信,反对无知妄作;

B.自然科学的方法,观察实验法,归纳法等;

C.科学也包括哲学与社会科学。

2.民主与科学的关系

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有民主才能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有科学才能保障民主。

3.民主与科学思想的意义

对于冲击当时的封建专制与思想文化,唤醒人们的民主意识,激发人们的民主解放、追求进步的激情,起了号角的作用,具有深远的意义;

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找真理的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七、陈独秀思想的局限性

1.轻视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

他把群众看作“一盘散沙……一堆蠢物……狭隘的个人主义,自私自利,损人利己”,需要先觉哲人,力抗群言。

2.道德决定论

A.把人的善恶行为看作是本能的冲动(道德应该是人们的理性的选择)

B.人类社会的种种不幸归因于道德的不进步

C.中国衰亡的原因是中国民族公德和私德的堕落

抽象地谈论国民性,不了解隐藏在中国人民群众中的巨大革命性。

第二章李大钊的哲学思想

一、生平与著作

李大钊(1889-1926),字守常,河北乐亭人。

著作略

二、进化论思想

1.进化论的自然观

用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宇宙运动变化。“宇宙为有进化者”,是新陈代谢的过程,“宇宙大化,刻刻流转,绝不停留”,“大实在的瀑流永远由无始的实在向无终的实在奔流……实在即动力,生命即流转”。

宇宙的新陈代谢是无法阻止的,旧事物只能成为新事物的凭藉。“世运嬗进,即有大力,亦莫能抗,旧者日暮衰颓,不可掩留;新者遇其萌芽,勿使畅发,此自绝之道也”。

2.进化论的社会历史观

人类社会伦理道德是宇宙产生的自然现象,因此也处在自然进化,自然变迁之中,由陈腐化进化为新兴,由白首变为青春。

新兴的、朝气蓬勃的民族必然会战胜陈腐的、死灰沉滞的民族。

一个民族必须保持青春活力。

3.辩证法思想

①对立统一是宇宙万物的特点和根本发展规律

②对立面的相互转化

A.盛衰成毁的转化是宇宙发展无限性与具体物质发展有限性的统一,因此,这种转化根本上是进化的、向上的而不是简单的重复;

B.这种转化时力求用近代自然科学观念来理解的;

C.肯定这种转化是为了战胜腐朽和黑暗,是为青春和光明开始的。

③宇宙的存在与发展是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统一

4.局限性

①将精神、意志的概念引入自然、社会进化的根本动力之中;

②将人类社会和伦理道德等同于自然现象

三、传播唯物史观

1.对比分析历史上的种种历史观,从而划清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区别

2.阐明了唯物史观关于历史发展动因的观点。“不求之于心的势力,而求之于物的势力”

3.阐明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等观点

4.论述了如何用唯物史观研究历史的问题

①提出了研究历史的两大任务:第一,整理事实,找出它真确的证据,第二,理解事实,寻出它进步的真理;

②研究历史必须坚持求真的原则,以尊疑重据为信条,综合地观察;

③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某种学说,不能忘记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条件;

④关于历史学和哲学的关系,史学以哲学为指导,哲学以史学为基础。

第三章胡适的哲学思想

一、生平与著作

胡适(1891-1962),原名胡嗣糜(méi),安徽绩溪人,改名适,字适之。

二、胡适哲学思想的来源和基本特征

1.来源:

①美国实用主义,特别是杜威的实用主义

A.经验论

B.社会进化论

②乾嘉学派的考据学方法

2.特征:

①否定、回避哲学的基本问题

取消哲学的基本问题,因为它不能对现实实际有用;

应该去研究人的行动的方法,特别是如何摆脱困难而获得成功的方法,研究人如何应对环境的问题;

用目的、行动、方法、效果去代替传统的真理、实在、认识等命题

②经验论的性质

A.把经验与实在相等同

B.实在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经验包涵主体与实体,以经验论来消解哲学基本问题,在经验的范畴里讨论主观与客观

三、存疑主义的方法论

两种工具:怀疑主义,工具主义

①怀疑主义:“一切皆非天经地义”,天下没有一成不变、绝对正确的真理。一切定义,一切学理都只能作为待证的假设,提倡大胆怀疑,独立思考,打破自古的成见和旧观念。

“不可认为天经地义的信条;只可认为参考印证的材料,不可奉为金科玉律的宗教;只可用作启发心思的工具,切不可作蒙蔽聪明、停止思想的绝对真理”。

只承认运动变化的绝对性,否认一切相对静止

②工具主义

把各种理论、思想仅仅看做工具,对现实问题适用就用它,不适用就换其他的理论来。

把某种认识看作人类认识史的某个环节、某个阶段

1.历史的方法

历史的方法是把进化的观念在哲学上运用的结果。

所谓“历史的态度”,就是“凡对于一种事物态度,总想寻出他的前因后果,不把他当作一种来无踪去无影的孤立东西”,事物都有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这些都要详加考察,要研究事物如何发生,怎样来的,怎样变到现在的样子。

发生——过程——效果

“古史辨”方法:

①把每一件史事的种种传说依先后出现的次序排列起来;

②研究这一史事在每一时代有哪些种的传说;

③研究这一史事的逐渐演进,由简单变为复杂,由陋野变为雅训,由地方局部性变为全国的,由神话变为历史,由语言变为事实。

④遇有可能,解释每次变迁的原因

研究哲学家思想时,要做到三条:

①明变,明白古今思想沿革变迁的线索

②求因,找出沿革变迁的原因

③知道各家学说的价值

评价:历史的方法是一种用联系的观点来研究事物的方法、这和孤立、片面、静止的方法是对立的,它具有普遍的认识价值。

胡适所承认的联系只是停留在事物现象间表面的联系,而不承认事物背后的本质的联系,不承认历史发展规律。

局限性在于否认历史发展的逻辑,以偶然性来看待。

实用主义倾向大大限制了历史方法的运用。

2.实验的方法

所谓“实验的态度”,是不承认永恒不变的天理,只认其为一种待证的假设,假设真不真,全靠它能不能发生它所应该发生的效果。

杜威的思维五步法:

①疑难的境地(暗示);

②找出疑难之点究竟在什么地方(问题);

③假定种种解决疑难的方法(假设);

④把每种假定所涵的结果一一想出来,看哪一个假定能够解决这个困难(推理);

⑤证实这种解决方法使人信服,或者证明这种解决的谬误,使人不信服(试验)。

胡适将“五步法”简化为“三步法”:

①从这个那个具体问题下手.先研究了问题的种种方面的种种事实,看看究竟病在何处(细心技术事实);

②根据一生的经验学问,提出种种解决的办法,提出一副医病的丹方(大胆提出假设);

③用一生的经验学问,加上想象的能力,推想每一种假定的解决法该有什么样的效果,推测这种效果是否真能解决眼前的这个困难问题,最后寻出个解决的办法(细心地求证实)。

简单来说就是怀疑、假设、求证三步。胡适又进一步把思维步骤简化两步,这就是著名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实验方法使用的三个前提:

①从具体事实、具体境地下手;

②一切学说、理想、知识都是待证的假说,并非天经地义

③一切学说、理想都必须用实行来试验,实验是真理的唯一试金石。

对实验方法论的评价:

第一,这一方法论是对自然科学方法的一种哲学概括,充分估价了假设和验证在方法论中的地位,反映了思维活动的一定规律,对科学研究特别是具体问题的研究具有指导性意义;

第二,胡适运用杜威的思维术,研究和吸收了乾嘉学派的考据方法,挖掘了中国传统的学术方法和精神,概括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十字箴言,是对方法论的重要贡献,对中国思想界、学术界有重要影响;

第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胡适方法论的推行具有思想解放的作用,它主张打破永恒天理的禁锢,破除陈腐的旧观念,重估一切价值,批判传统,反击复古,这在当时是思想解放的前提;

第四,胡适将实验主义方法当作思维的唯一方法,这种认识否认了思维方法的宽广性。实验主义方法只是众多认识方法中的一种而已。

第五,胡适方法论的基础是经验论,因此认识的深度是有限的,特别是当证据不足时,胡适认为只有靠想象来补充,完成论证,这就使认识的结论具有不可靠性。

四、胡适的真理观(见课本)

五、胡适的“实验”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

实践具有社会性,是人民群众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

实验是个人适应环境的活动,不具有社会性。

第四章梁漱溟的哲学思想

一、生平及著作

梁漱溟(1893-1988),名焕鼎,字寿铭,以漱溟行世。父亲为梁济。

著作有《究元决疑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民族运动之最后觉悟》《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

思想来源: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佛家的唯识论与传统儒家思想

二、生命哲学

1.尽宇宙是一生活(意欲论)

①生活是宇宙的本质和本体

意欲——生命——生活

意欲的追求和满足,不断延续的过程——生活

②感官是生命的工具,意欲是感官背后的操纵者,意欲是生活的动力;

③生活是现在的我对前此的我的奋斗和努力

2.构成知识的方法(直觉论)

所有知识都由现量、比量、非量构成,各部分的比例不同。

现量、比量、非量是引自因明论的三个概念

现量智——感觉——性境:有影有质,影如质;

比量智——理智——独影境:有影无质;

非量智——直觉——带质境:有影有质,但影不如质。

直觉的作用:

①现量和比量之间的中间环节

②直觉的认识是对意味、精神(即价值)、趋向的认识

直觉是和人心中的本能、情、意相通的,故能神悟宇宙

③哲学与科学,科学靠理性,哲学靠直觉认识主客统一,取消主客对立

评价:

①看到直觉的作用;

②看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区别;

③但有认为哲学能够脱离科学,哲学只靠直觉,把主客观割裂开来,把认识能力当作认识内容。

三、文化哲学

1.文化是意欲的产物(文化是生活的样法)

2.三大文化路向说:

①以意欲意味向前要求为根本精神的西洋文化;

②以持中、调和为根本精神的中国文化;

③以意欲反身向后为根本精神的印度文化。

3.中国文化的前景

①中国文化价值理性早启,文化早熟是中国文化的特征

②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

中国文化以他人为本位,以社会为中心

未来世界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②当前对三种文化的态度:

第一,根本排斥印度的态度,丝毫不能容留;

第二。全盘承受西方文化,但对其态度要根本改过;

第三,批评的把中国原来的态度重新拿出来。

4.对梁氏东西文化比较观的评价

第一,梁漱溟开拓了比较文化研究的先河,并将中国文化置于与世界文化平等的地位,加以比较研究,打破了近代以来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评价体系,体现了对民族文化的肯定、自觉与自信,这在当时的“全盘西化”、“全盘反传统”思潮泛滥背景下是对传统文化的情绪思考;

第二。从哲学的反面探讨东西文化比较,给东西文化比较以哲学基础,具有相当的深刻性,超越了同时代的人;

第三,意欲决定论看到了文化发展的原始动力,但是忽视了生产方式的决定性作用,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文化发展的差异性问题;

第四,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是分开解决的问题,只是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侧重。

四、关于中国社会结构问题

1.中国社会只有职业分途而无阶级对立

士农工商四大职业,相互依存

2.土地占有的普遍性是中国没有阶级斗争的根本原因

3.乡村建设的基本思路

组织乡农学校,作为乡村的生产、政治、经济组织

第五章张东荪的哲学思想

一、生平与著作

张东荪(1886-1973),原名张万田,字东荪,曾用笔名“圣心”,浙江杭县(今杭州)人。

二、多元认识论

元:最初的状态,最根本的因素。

认识论中的多种因素:

①感相;②自然条理(外界条理);③格式(先验的范畴,时空)④设准(范畴)⑤概念

多元由以上五个因素构成,各因素之间各自独立,各有来源,各不相干,五个“元”合并构成认识。

张东荪认为一元论、二元论均不正确:

唯心主义一元论→认识的决定因素是能知,把认识根源决定于心,把所知归结为能

一元论

唯物主义一元论→认识的决定因素是所知,把认识根源归结为认识的客观对象,把

能知归于所知

二元论:认识的决定因素是能知与所知的结合,把认识的根源归结为主体与客体。

五因素分析:

①感相:立于外界和内界之间的一个中间物,即感觉。感觉是幻相,既不存在于外界,又不存在于内心。外界与感相不是反映的关系,也不是同一的关系,而是共变的关系,外界变化,感相也变化,但只是变化而已,感相的变化只表明外界在变化,并不并不表明两者的变化相等同、相一致。

张东荪认为感觉是人对外界、主观到客观的屏障。

②自然条理:又称外界条理,是存在于感相背后,引起感相变化的性质(而非物质),只有三条:

①原子性(又称可断性):外界在构造上有分为若干单位的可能性;

②连续性:作为可分为若干单元的东西依然具有整体性,与无穷性相关联;

③创变性:表示外界有新奇发生,可塑性

③格式:在先(先验)的时间

④设准:逻辑范畴,作用是表达思想,如本质、现象、同一、异众、必然、偶然、类同、差异、普遍、特殊、部分、全体、一、多、因、果、现实、潜能、真、假、美、丑、善、恶等等

⑤概念:具体的学科概念,如地理、心、物、人格、生命、意志等。

概念是对付外界的一束行为

对多元认识论的评述:

①人的主体的自我认识,人的一切认识,一切文化都是一种幻相

②真内容和真外界是绝对不可知的

张东荪与康德的区别:

①康德认为外物是绝对不可知的,但承认有物自体存在,张东荪认为外界有相对可知的一面即外界条理(也是精神性的东西),但否认有物自体存在;

②康德认为认识的材料是杂乱无章的“纷呈者”,将这些材料统一,完全是主观能力,张东荪认为外界是有条理、有秩序的;

③康德是以认识论取代本体论(形而上学),但不彻底,张东荪则彻底取消本体论,将宇宙论收缩于认识论之中。

第六章冯友兰的哲学思想

一、生平与著作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

二、新“理”论

继承宋明理学道统,“接着讲”,而非“照着讲”。

1.理(极)

①理:实际事物之所以然之故,事物的当然之则,或某类事物之所以为某类事物之所依照者

②理先于特殊事物,一般先于个别,共相(普遍性)先于殊相(特殊性)

极是事物之极,极有标准和极限的含义,所有的理聚在一起就是太极。

③理是超时空的逻辑存在

④理是静止的,无运动的

2.真际,实际

①真际 = 有 → 一切存在,大全宇宙

②真际的层次:

A.纯真际,即纯理之存在

B.实际,蕴含了理的存在

C.实际事物

③真际与实际的关系

第一,真际是形而上抽象的,是人的思维的对象,也是哲学研究的对象;实际是形而下的,是经验的对象,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

真际本然而有,实际是自然而有,真际是体、微、未发,实际是用、显、已发。

第二,真际知于实际,而脱离实际;

第三,真际是一般,实际是特殊,真际包括实际,实际蕴含真际;

第四,真际可以虚,也可以实,但必须真,实际必须真,还必须实。

对冯友兰真际论的评价:

冯友兰的真际是从逻辑推论而来的,将人的思维形式——逻辑 脱离具体事物。

①“实际”割裂了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②在方法论上吸收了公孙龙的“离坚白““白马非马”的逻辑论证方法

③与柏拉图的异同:

同:分出了理念世界与现实世界

异:柏拉图的理念带有形象性,冯友兰的真际是纯粹逻辑推演。

④与新实在论的一致(都注重逻辑推理,但冯友兰还糅合了程朱理学)

三、关于哲学方法论(《新知言》)

形式主义的方法(形式逻辑的方法),正的方法 直觉主义的方法,负的方法(昭示)

直觉不能直接产生实际知识、实际技能,直觉所达到的是悟,悟的阶段可以消除人与物的界限,浑然与物同体,天人合一,消除人我、物我、天人对立,这是知所不能达到的。

知的状况,分为能知和所知,能知在人,所知在境,故物我是分离的。

哲学的任务在于发现有不可思议者存在(宇宙大全)

冯友兰提出正的方法与负的方法互补,未来的哲学必须实现两者的互补。

中西哲学的思维方式:清晰的—模糊地,理智的—直觉的,科学的—人文的,认知的—道德的,细节分析的—整体综合的

四、人生境界说(《新原人》)

人生境界是指一个人对真际的觉解..

程度以及基于这种觉解而达到的主观的精神状态, 觉解:解即了解,觉是反思,对了解事物这个活动本身的反思,觉解即是对人的行为意义的反思。

冯友兰区分了四种境界:

自然境界——顺才.顺习.

而行,没有人生目的,行为受自然法则支配(才,指天生本能,习,指后天环境的习俗。);但并非不知,而是不著不察(著者知之明,察者识之精),对真际的觉解程度不高。

哲学形上学的方法

功利境界——以谋利为人生目的,所谋之利,功名利禄皆可是,行为出于心灵的计划,注重实用和效果。

道德境界——行为目的是为“义”,以贡献为目的,对人之性已有觉解,社会是人之本性的一部分,个人对社会须尽伦尽职。

天地境界——行为目的是“事天”的,知天尽性,消除了物我事物差别。代表性的说明:王羲之《兰亭诗》

五、冯友兰哲学体系及基本评价

1.哲学体系:

在宇宙观上虚构了真际圣域,在认识论上设计了“觉解”这条进入圣域的道路,在人生观上树立了至善至美的人格,人们由觉解而如圣域,达到“极高明而道中庸”地与真际世界合而为一的“天地境界”。

2.对宋明理学的继承方面

冯友兰继承了宋明道学中的程朱理学

①新理学继承了程朱理学“理在事先”的客观主义原则。在万物之先有无数的组成了大全,每个实际事物都遵循其中一些理。

程朱理学侧重于用体用关系来表述这一原则,而冯友兰则从一般与个别的角度来说明这一原则。

②继承了程朱理学的道德不变论

仁义礼智信来源于现实社会的人之理。论证、恪守理论道德

③继承了程朱理学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模式,他认为天人合一是最高的道德境界,极高明而道中庸,以出世的精神来入世。

程朱理学认为在义理上达到天人合一,冯友兰认为可以在境界上达到天人合一。

3.对宋明理学的发挥和改造方面

①冯友兰试图用西方思维的模式来改造程朱理学,他从新实在论出发,把新理学和程朱理学都说成是客观的,用纯客观论将新理学与程朱理学联结在一起,构成新理学。

他用新实在主义的纯客观原则提出“理”世界,在逻辑上先于实际世界。用新实在主义的个体主义原则分割了传统理学中会然一体的太极,提出太极即众理之全。

并吸收了西方哲学中的杜威实用主义、柏格森生命哲学等的思想。

②冯友兰试图将中国哲学史上的几种学说纳入到新理学体系之中,如吸收了公孙龙的物莫非指、道家的道生万物、玄学的经虚涉旷,禅宗“砍柴担水,无非妙道”、陆王“先立乎其大者”,这就使新理学有了与程朱理学相区别之处。

③试图用形式逻辑的分析法对理学作出新的论述,复活程朱理学。

新理学是以程朱理学为正宗,以古今中外各种哲学为借鉴,用逻辑分析方法建立起来的中体西用的哲学体系。

第七章贺麟的哲学思想

一、生平与著作

贺麟(1902-1992),字自昭,四川金堂人。

著作略

二、儒家思想的新开展

1.实用主义的缺点

①重行轻知;②重近功轻远效,急功近利;③重功利,远道义

2.辩证唯物论的错误

①唯物论宣扬的先有物质后有精神,是科学知识,只是常识,而哲学上要问逻辑上的先后。“先立乎其大”是要立志,是精神人格。关于“客观”,凡客者皆经“观”,不能离心离物,决定人所以是人的是精神。

②辩证法是研究了人类情感的矛盾性的逻辑,辩证法只能用于精神生活,用于物质领域就会牵强,不是物质运动的规律。马克思与黑格尔只是将辩证法运用的领域不同,并无本质区别。“对立统一”只能运用于情感领域,“否定之否定”是不能成立的,因为真能否定假,假不能否定真,而且否定是有终点的,即止于“合”。“质量互变”也不成立,因为科学只发现量变质,未发现质变量。

③历史唯物主义有一定正确性,但历史唯物主义只是外观法,不能把握本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不成立,因为经济上只是工具,人的精神生活始终是目的,应该是精神生活决定经济基础。“历史是阶级斗争史”也是片面的,因为历史的斗争不只是阶级斗争。

④辩证唯物主义根本缺点在于抹杀个人的差异性,只是去学化了的经济学和阶级斗争的工具。

3.对正统哲学的展望

正统哲学建立在精神科学基础之上,所谓精神科学是指道德史,宗教史,艺术史,以研究人类精神为主,是西洋正统哲学与中国正统哲学的融合,融合的基础是精神(理性)。

贺麟认为的西方正统哲学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黑格尔哲学的脉络,中国正统哲学是孔孟、程朱、陆王之学。

现阶段的正统哲学是三民主义。

三、心物关系论

心决定物。

所谓物质决定意识、身体决定精神的观点是科学知识(常识),而哲学探讨逻辑上谁决定谁。

物的意义、价值永远由心决定,心是体,物是用,物的色相都是由心渲染的。

灵明张思者为心,延扩有形者为物,由此前说,心物平行而为实体上的两面,心是主宰部分,物是工具部分,物之非他,即此心之用具,精神之表现,突显哲学与科学的不同之处。

四.“知行合一”新论

1.自然的知行合一论→是如此(实然)

①知:一切意识活动,记忆、感觉、推理、思辨等

行:一切生理活动,四肢活动、神经系统活动

显知隐行→知最隐的知等于无知之知;

显行隐知→行最隐地行等于无行之行

②合一

A.“合一”不是“混一”

B.知行合一是同时发动之意,时间上没有先后

C.知与行乃是同一活动的两个方面

D.知行合一是相对平行的意思,知不能决定行,行也不能决定知,知不能使身体活动,行也不能增进知识,只能以知释知,以行释行。妄为伪知,莫行盲目。只能自然地知行合一

2.价值的知行合一论(理想的知行合一论)→应该如此(应然)

①价值的知行合一必须经过努力才能做到

显知隐行(知),显行隐知(行)二者合一,这是价值的知行合一。

②自然的知行合一与价值的知行合一的区别

A.自然的知行合一认为知是纯意识活动,行是纯生理活动;价值的知行合一认为显知隐行是知,显行隐知是行。

B.时间上的区别

自然的知行合一:行与知同时发动,没有差别,没有时间上的先后

价值的知行合一:显知隐行与显行隐知的合一,有时间上的先后差距,需通过努力才能达到合一,合一的途径有两个,向上的行与知的合一,向下的知与行的合一

C.照自然的知行合一,知与行不能互为因果,互相解释,而照价值的知行合一,知与行可以互相解释,互相决定,知行合一有了主从关系、体用关系、目的与手段的关系(知主行从,知体形用,知是目的,行是手段)

③价值的知行合一中知与行的关系

A.知是行的本质,行是知的表现,行不以知为主宰则为盲行,不能反映人的本质;

B.知永远决定行,行永远为知所决定,知为主,行为从

C.知永远是目的,行永远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永远是工具,是附从的追求过程

D.知难行易(对自然的知行合一,知行同其难易),显知隐行永远决定显行隐知,由显知之知到显行之行易,由显行之行到显知之知难(侧重于科学之知)

3.对知行合一的简评

①贺麟的知行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不同,贺麟的知为意识活动,行是生理活动,辩证唯物论的知是认识,是认识的结果,行是实践,是兼知兼行的统一,具有社会性

②贺麟的知行观实际上分为心理学意义上的知行观与认识论上的知行观,两者是分裂的

③在心理学上的知行观,认为知行平行,而认识论上的知行观认为知主行从,这只是从人类认识的某个阶段来看的,而在整个人类认识史上看,应该是行决定知,行先知后

④认识论上的知行合一论对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是个超越,走上了知先行后的道路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一、目的与任务 1、目的 中国哲学史是关于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一门理论和历史相结合的 人文基础课。学习中国哲学史,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人文素质。在今天,大学生只有了解和掌握中国哲学史,才能深刻领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全面认识中国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进而为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积极的贡献。 2、任务 针对我院经济类、管理类等本科层次实际,本课程以专题形式,主 要介绍和探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流派,包括先秦儒、道哲学、魏晋玄学与佛教哲学、宋明理学与心学等。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哲学思想中的天、气、道、理等基本概念,以及形神论、人性论等观点,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中加深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学会怎样做人的道理,为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和人文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打下基础。 二、课程内容 教学目的与要求: 简要介绍中国哲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和对提高理论思维能力的迫切需要。通过本章学习,要初步了解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对象、方法,明确学习中国哲学史的目的、要求。 教学建议:

讲授导论时,要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热点及关心的问题,进行有的放 矢的教学,不要将历史与现实人为地隔裂。 教学目的与要求: 天论和气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四大范畴之中的重点理论。通过本章学 习,可了解古代中国人对天、气的看法,系统地掌握天论和气论中的唯物主义及无神论的思想观点。教学建议: 讲授本章时,在天论部分,可以从当今时代要求提出问题,从生态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高度加以分析;在气论部分,要着重讲清唯物主义的思想方向。 1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古代的人学和人性问题。通过本章学习,要了解 如何做人,如何当好人,如何搞好人事工作,管理好社会的荀子的人学;要看懂中国古代人性的善恶问题。 教学建议: 讲授本章时,既要讲清中国古代哲学家做人的基本立场、观点,又 要联系现实生活中教会学生怎样做人问题;既要讲清中国古代的人性论,又要针对现实,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水平。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分析无神论和有神论的对立以及两种根本不同的历史观。 通过本章学习,要了解中国哲学史上无神论和有神论的斗争史;要看懂历史是前进的还是后退的、历史是由天命决定的,还是有圣人决定的,或者由人民群众决定的。教学建议: 讲授本章时,要分清中国古代哲学家中那些人、那些思想观点是合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1)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 30年代文学(革命文学) 一一、、3300年年代代文文学学思思潮潮((人人文文主主义义文文学学思思潮潮和和左左翼翼革革命命文文学学思思潮潮)) 1.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1)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代表了新月派的现代雅士文学思想。他受美国白璧德主义的影 响,提出以“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人性为核心的理性评价的文学标准,籍古典主义的“节制”概念为其雅士美学追求。他在艺术上批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在思想上否定个性主义,几乎是整体地否定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梁实秋的文艺思想包括: 一、人性论。(他强调把人性作为文学的唯一标准。梁实秋认为,人性是超阶级的,他的人性概念本质上是一个伦理概念。他所谓的人性是二元的,一是以想象情感为代表的;一是以理性为代表的。他主张文艺上的“合于理性的束缚”。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以理制欲的人性论。)二、天才论,声称“文学不是大多数人的”。 (2) 朱光潜30年代的著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1932)《文艺心理学》(1936) 《变态心理学》 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与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他提倡“自由生发,自由讨论”,奉行严谨而超脱的风格,强调文学表现人生和怡情悦性的功能,维护文学的独立自足性。 2. 左翼革命文学思潮 (1)1928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普罗文学”)兴起。。。 (2)左联:1930年3月2日,鲁迅、冯雪峰、柔石等人在上海霞飞路出席了中国左翼 作家联盟的成立大会,会上通过了蒋光慈、冯乃超等制定的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1930年11月被吸入国际革命作家联盟,1936年初经共产国际指示解散。 (3)左联进行的文学活动: 一、 创办刊物 二、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倡 三、 加强了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四、 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五、 文学思想集中体现为对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 倡 六、 培植了大量的文艺青年 3. 30年代重大文学论争 (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批判。以冯乃超为首的革命文学派对以鲁迅为首的五四作家进行批判,双方论争的焦点是五四文学是否已经死去。前者鼓吹“一切艺术都是宣传”的观念,鲁迅发表《革命时代的文学》加以反击,认为“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 (2)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这次论争是左联成立前后对新月派及其宣传的人性论的批评。就梁实秋提出的“文学是没有阶级的”以及天才论,左翼文学家认为这是否定无产阶级文学存在的合理;鲁迅对梁实秋的观点全面批评,认为文学只有通过人,才能表现“性”。 (3)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论争发生在胡秋原、苏汶(杜衡)和左翼作家之间,双方论争的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自称“自由人”的胡秋原坚持文艺自由论,反对艺术宣传政治;左翼作家冯雪峰(洛扬)却批评胡是“向普罗文学运动进攻”。

现代化的哲学和哲学的现代化(改进版)

现代化的哲学和哲学的现代化 庖丁解牛 2015.6.6 内容提要:本文试图从哲学角度概括现代化的内涵,研究现代化的体系,进而探讨哲学的现代化。 关键词:现代化的内涵,现代化的体系,哲学的现代化。 现代化,人们对其见仁见智甚至见勇。正如中国现代化理论专家罗荣渠所说:“现代化内涵包含丰富,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各取所长。”① 笔者试图从哲学角度,概括现代化的内涵及其体系,并以此为指导,进一步探讨哲学的现代化,以便集成“砖”“玉”之和。 一、现代化是一个“集大成”的过程 所谓现代化,是指善于吸取众长之和,以适应现代状况,并顺应未来趋势的过程。 以上为现代化的内涵。下面需要对其中的重要概念加以界定。 1、关于“长”。第一,应该是可以借鉴之长,而非高不可攀之长;第二,应该是经实践证明为长,而非自以为是之长。 2、关于“和”。第一,是体系内(或有关的)多数的、根本性的长之和,而非少数的、非根本性的长之和;第二,是众长之融和,大于众长简单之和,而非众长之杂和,更不是能够内耗之长和。 众长之和是现代化的内涵的根本。没有众长之和,绝不会有现代化。

3、关于“适应”。主要是指比之以前和它处更有利于促进现代状况发展,包括适应现代状况的要求、水平、性质等。只有适应现代化的众长之和才具有现代化的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不适应现代状况,绝不能称现代化。 4、关于“顺应”。主要是指根据事物发展规律预测并经实践证明与未来趋势根本一致,而非 (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只有顺应未来趋势的众长之和才具有现代化的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只适应现代状况,但不顺应未来趋势,也不能称之为现代化,可称之为“昙花化”。而仅顺应未来趋势,但不适应现代状况可美其名曰“未来化”。 5、关于“过程”。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持续的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 6、善于吸取众长之和,用中国一句古语概括,就是“集大成”②的过程,即:过去与现代之长我采集;过去与现代之短我抛弃;顺应未来之长我独持。 如此“集大成”的现代化过程,谁人与我匹敌? 二、现代化是一个严整多层的体系 现代化的严整体系,通俗地说,就是心灵,技巧,管理妙,环境好。四位一体,才是严整意义上的现代化。 1、心灵,就是思想现代化。即把思想之众长“集大成”(或日集思广议)。没有“集大成”的思想,绝不会有思想现代化。 思想现代化,是全部现代化的灵魂与核心。没有思想的现代化,是没有灵魂的现代化,不但不是严整的现代化,而且也难以“技巧”,难

评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胡适著,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1版2003年12月2次印刷。躺在书架上装逼多年了,一直未通读。是日取之读之,仍感困窘,原因在于,如果说胡适“书虽然读得不多(傅斯年语)”,那么自己就是文盲一个。于是先全力搜索相关评论资料。 《大纲》上卷自1919年2月出版后便不胫而走,不到两个月即再版发行,到1922年8月已出至第8版,两年内总计印刷7次,累计发行量达一万六千册。1932年13年的出版周期内,就再版达15次。仅民国时期对此书发表评论的大师级学者就有章太炎、王国维、陈垣、梁启超、陈寅恪、汤用彤、金岳霖、柳诒徵、蔡元培、冯友兰、李季、贺麟、顾颉刚、刘文典、容庚、吴虞、余家菊等30余位,可见其在学术界的影响。 蔡元培的“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系统的研究”。梁启超欣赏作者的“敏锐的观察力,致密的组织力,大胆的创造力”。他认为,此书“讲墨子、荀子最好,讲孔子、庄子最不好。总说一句,凡关于知识论方面,到处发现石破天惊的伟论,凡关于宇宙观、人生观方面,什有九很浅薄或谬误”。北大教授刘文典称赞之为“近代一部epoch making的书,就是西洋人著哲学史也只有德国的Windelband和美国的Thilly二位名家的书,著得同样的好”。冯友兰的“胡适的这部书,把自己的话作为正文,用大字顶格写下来,而把引用古人的话,用小字低一格写下来。这表明,封建时代的著作,是以古人为主。而五四时期的著作是以自己为主。”“在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近代化工作中,胡适创始之功,是不可埋没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书”,“对当时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有扫除障碍,开辟道路的作用”。 心中疑惑,有那么好么。再联系他“自吹”的“但我自信,中国治哲学史,我是开山的人,这一件事要算是中国一件大幸事。这一部书的功用能使中国哲学史变色。以后无论国内国外研究这一门学问的人,都躲不了这一部书的影响。凡不能用这种方法和态度的,我可以断言,休想站得住。”“这本书虽然有不少缺点,究竟还有它自身的特别立场,特别方法”,“这本《哲学史》在这个基本立场上,在当时颇有开山的作用。”以及搜出的一些八卦例如其活动能力,名望地位,半部先生

中国哲学史习题

2004级近现代中国哲学试题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50分) 明夷待访录 六经皆史 新学伪经考 俱分进化论 物竞天择 群己权界论 新民说 古史辨 新唯识论 新理学二、分别对下列二段语录作简单的分析(每小题12分,共24分)1、 子贡不欲人加诸我,自立自由也。无加诸人,不侵犯人之自立自由也。人为天之生,人人直隶于天,人人自立自由 人各有界,若侵犯人之界,是压人之自由自立,悖天定之公理,尤不可也。(康有为)2、 近世言汉学,以其文可质验,故讆言无由妄起,然其病在短拙。自古 人成事以外,几欲废置不谈。汉学中复出今文一派,以文掩实,其失则诬。(章太炎)三、论述题(26分)分析王国维哲学思想中“可爱”与“可信”的矛盾。04级中国哲学史期考试卷 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1、《论六家要旨》的作者是 ,其中所说的“六家”是指 、 、 、 、 、 等先秦以来的六大哲学流派。 2、用以概括《大学》思想的三纲领指 、 、 ,八条目指 、 、 、 、 、 、 、 。 3、董仲舒认为思想家应该“ ,明其道不计其功。” 4、两宋时期道学四大流派分别指 、 、 、 ,其代表人物分别是 、 二程、张载、朱熹。 5、张载又被称为 先生,他所讲的“为 ,为 ,为 ,为万世开太平。”被看作是古今中外哲学家的共同追求。 6、东汉王充的主要哲学著作是 ,《论衡》其宗旨是“疾虚妄”。 7、《孟子字义疏证》是清代著名学者 的哲学代表作。全部高互作用护装置

二、标点下列哲学文献,并评论其思想(每题12分,任选5题,共60分) 1、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 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 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德经》第三章) 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 语·颜渊》) 3、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 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 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 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 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 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孟子·公孙丑上》) 4、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 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 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 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 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 越樽俎而代之矣(《庄子·逍遥游》) 5、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 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物有理不可以相薄物有理不可以相 薄故理之为物之制万物各异理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故 不得不化不得不化故无常操无常操是以死生气禀焉万智斟酌焉 万事废兴焉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藏维斗得之以成其威日月得之 以恒其光五常得之以常其位列星得之以端其行四时得之以御其 变气轩辕得之以擅四方赤松得之与天地统圣人得之以成文章 (《韩非子·解老》) 6、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 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 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 自行自成佛道(慧能:《坛经》) 7、夫有若真有有自常有岂待缘而后有哉譬彼真无无自常无岂待缘 而后无也若有不自有待缘而后有者故知有非真有有非真有虽有不

《中国现代文学史》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要 (这里是详细讲稿,突出重点,内容精当,有完整练习和全部答案,后有模拟题)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学习本章的目的与要求 本章综述了1917年文学革命开始至1949年9月30日止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状况,对三个时期现代文学的流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描述。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对现代文学发展概况有基本的了解。对每个阶段重要的文学现象、文学论争、文学流派及思潮状况要重点掌握。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 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晚清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梁启超、黄遵宪等人发起的诗界革命;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裘廷梁等的白话文运动。 文学革命的发生历背景及其过程。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开始。《新青年》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思想启蒙运动如火如茶展开。1917年1月,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发表,2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发表,文学革命由此兴起。钱玄同、刘半农纷起响应,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确立文学革命的方向,鲁迅《狂人日记》发表,震惊文坛。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了“八事”主张,以进化论的眼光断定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并旗帜鲜明地反对拟古主义和摹仿主义创作风气。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为建设新文学的宗旨。胡适的《尝试集》是第一部白话新诗集。他的《终身大事》是最早的白话戏剧。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提出文学改革主张。他的态度比胡适更为坚决。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他表明了鲜明的政治及文学立场。 周作人1918年发表了《人的文学》,反对封建的非人的文学。他的《平民文学》则强调了新文学应以表现普通人的真挚的思想情感为主,标志着人生派文学的发端。 1917~1920年文学革命时期的文学思潮,以现实主义为主潮,浪漫主义也有所发展,代表人物是郭沫若,现代主义掺杂其中。 “五四”时期的封建复古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是林纾(琴南)。1919年,他发表《致蔡鹤卿书》,攻击新文化运动,又发表小说《荆生》,《妖梦》影射和攻击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蔡元培在《答林君琴南函》中提出了著名的“思想自由原则”和“兼容并包主义”。 文学革命是一场彻底反封建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革命,它实现了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双重革新,使中国文学从禁锢束缚状态走向开放。开创了中国文学一个崭新的时代。 第二节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的文学新思潮 1921年以后,文学革命篷勃发展,社团和报刊大量涌现。 1912年文学研究会成立,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社团,其主要文学主张是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对新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1921年创造社成立,是文学革命中出现的最大的浪漫主义社团。在文艺思想上倾向于浪漫主义,提倡文学无目的论,反对文学的功利主义。1925年后,创造社转向提倡革命文学。1923年成立的新月社也是一个浪漫主义的社团。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在《晨报副刊·诗镌》上提倡新格律诗,提出“三美”主张,后被称为新月诗派,他们使中国新诗走上了较为严谨的发展道路。1928年以后的新月派提出“健康”与“尊严”的原则,与左翼文学发生论争。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等,致力于现代白话散文的创作。

中国哲学论文之透视现代性(1).

中国哲学论文之透视现代性(1) :科学把宗教的真理的桂冠争夺了过来,并发展成为现代社会的根本现象,但笛卡尔以来直到20世纪上半叶的哲学为科学作真理辩护的努力并未成功,科学主因为对自然的巧妙控制得到了社会的青睐,但在科学划定的秩序下生活的现代人又遇到了新的焦虑和困感。 关键词:现代性理性主客统一世界图像焦虑 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编识码: A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种种新的思想文化现象。从七十年代开始,西方许多人文学者提出了“后现代”(postmodern)这一说法,用来界定新的文化现象。国内相当多的学者紧跟这一文化现象,介绍和评价后现代思潮的文献层出不穷。本文认为想研究后现代,首先理解什么是“现代”或“现代性”。当然,这个问题想说清楚,应当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史等多个角度来阅解。但这不是一篇论文能完成的事。故本文选择一个角度,从思想史的角度来透视“现代”或“现代性”,希望勾勒出关于“现代”或“现代性”的纵深背景。 一 现代作为一个历史分期,是从16世纪末17世纪初开始的。按照瑞士著知名学者汉斯?昆的说法,现代这个术语“最初用于17世纪法国启蒙主义,它用以表明西方由怀旧的文艺复兴阶段进展到一个充满乐观向上精神的历史时期”。现代性意指现代社会的基本属性,它包含了一套相互关联的基本观念和原则。 流行的看法认为,现代和中世纪是截然对立的两个时期,其实,现代社会的基本观念和原则仍然和中世纪的思想观念有共同点。在中世纪宗教文化里,上帝是那个时代的基本观念,《圣经》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和行动的指南。真理、道德和价值都源出于上帝。但随着社会世俗化的发展,上帝在15世纪左右开始遭到欧洲人的冷漠甚至批判。以至最后“上帝死了”(尼采的话)。在这样一个主流文化渐退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重新确立真理、道德与价值的源泉和基础的问题。但文化的转型是一个慢长而又令人痛苦的过程,实际上直到17世纪以后,失去了上帝关爱的欧洲人才摆脱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怀旧感和沮丧心理,找到了一种新的优越感和自信心,“其基础是从哥白尼和笛卡尔以来的现代自然科学和哲学的成果。”现代科学的伟大成就证实了人类理性的伟大,哲学则试图说明理性的胜利,人们对以一种独立的姿态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充满了信心,理性就被思想家们(主是哲学家)逐渐推崇为真理、道德和价值的源泉和基础,科学也被逐渐推崇为理性的“代言人”。 康德在他的著名的“什么是启蒙”(What is Enlightenment?)一文中这样说道:启蒙运动使人民从自我强加的受监护状态中解放出来。人不依赖于外界指导就不能运用自己的理智。这样一种受监护的状态不是由于缺乏理智,而

有关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学习方法

关于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学习方法 篇一: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心思想 摘要:冯友兰在其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的提出、确立、深化、拓展和综合的发展进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方法论自觉;由他所提出的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方法所形成的方法论系统,是20世纪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为实现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近现代转化作出了积极贡献;他试图从方法论上将中国传统哲学的直觉主义方法、西方哲学的逻辑分析方法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辩证法打通,实现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融会贯通,为中国哲学史研究开启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冯友兰把历史学的方法、哲学的方法和其他学科的方法相结合,为中国哲学史研究和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冯友兰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他一生孜孜以求,所著的“贞元六书”和“三史”成为在20世纪中国哲学史上名篇佳作,所创立的新理学形成了与熊十力、梁漱溟所建构的新心学相对峙的哲学体系,为中国哲学的创新发展和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所提出的“正的方法”(逻辑分析方法)与“负的方法”(直觉主义方法)、“照着讲”与“接着讲”的方法、“释古”方法、“抽象继承法”等在探索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推进了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近代化、现代化。这里仅

从三个方面简要说明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的特点及贡献。 一、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始终都保持着高度的方法论自觉 在中国哲学及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冯友兰自始至终都保持着高度的方法论自觉。20世纪20年代初,他初涉哲坛,就明确把比较方法、科学方法和哲学方法作为治中国哲学史的基本方法。例如,1920年底作的《与印度泰谷尔谈话》一文,其中谈到要把中国的旧东西(当然包括中国哲学)当事实来研究,所用的方法就是科学的方法;他所作的《柏格森的哲学方法》一文,主张分析方法与直觉方法的统一;《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对中国哲学之历史及其后果的一种解释》一文运用的是以西释中、以今释古的比较方法;1923年写成的博士论文——《天人损益论》,于1924年由上海印书馆出版时改名为《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已初步提出了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1925年以后,他在研究、讲授、撰写中国哲学史的过程中,扬弃了中国传统的“汉学”方法和“宋学”方法,采纳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和逻辑分析方法,于30年代初出版了具有中国哲学史典范意义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1937年与人合著的《怎样研究中国哲史?》一文,提出了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六种方法,即钻研西洋哲学、搜集哲学史料、详密规划迹团、探索时代背景、审查哲人身世和评述哲人哲学,构筑了较为系统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他于30年代中期对“释古”方法的阐释,30年代末关于“照着讲”和“接着讲”的提出,40年代对“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的系统论述,丰富、深化了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并创立了融贯中西的新理学哲学体系。五六十年代,他在自觉接

南开大学中国哲学

南开大学哲学院中国哲学专业——完备学习计划

前言: 对于考南开大学中国哲学专业的同学而言,首先应该了解这一学科的特点。整体来说,南开大学主要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主要是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逻辑条理清晰的把一些基础哲学问题或命题阐发出来,这是你的高分的前提。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要准备学校推荐的基本书之外,还有广泛涉猎,相关的专著和论文,加深自己的知识广度和思想深度。这里要充分利用历年的专业课真题,如果经过充分的准备,相信考取南开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并不难。 一、专业信息介绍 1、院系专业信息,包括就业、导师、科研情况 学校简介:南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母校。南开大学创建于1919年,创办人是近代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和严修。抗日战争时期,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昆明组成举世闻名的西南联合大学,被誉为“学府北辰”。2000年12月25日,教育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签署重点共建南开大学协议,南开大学跻身21世纪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行列。 南开大学正以建校90周年为契机,继续坚持南开道路,发扬南开品格,光大南开精神,坚持“求精求强、注重特色”的办学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校、强势学科、教育质量提升、科研创新、服务滨海、国际化六大战略,即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 南开哲学系最早成立于1919年,重建于1962年,是一个历史悠久、基础雄厚的专业。目前,我系哲学专业具有从本科到博士后的全部人才培养层次,是国内哲学学科仅有的7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之一,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拥有拥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个国家级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两个天津市重点学科,整体学科实力在国内哲学界居于先进行列。 与我系合署的有社会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研究中心、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发生与比较认识论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目前该系承担国家、教育部及天津市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数十项,科研成果众多。近年来该系出版专著、译著、教材百余种,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有50多个项目荣获国家及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2010年7月,南开大学哲学系更名为哲学院,赓续传统,又开新篇。 具体专业:中国哲学在南开哲学具有比较悠久的历史,是传统的强势学科,现在是天津市重点学科。研究方向涵盖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国近现代哲学与文化,中国佛教哲学等。除了在现代新儒学研究、中国精神系统研究等方面继续保持领

中国现代文学史模拟考试和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模拟考试和答案 1 / 13

————————————————————————————————作者:————————————————————————————————日期: 2 / 13

1、1918年5月,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是()。 [A]《怀旧》[B]《狂人日记》 [C]《阿Q正传》[D]《孔乙己》 2、郭沫若在文学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两个领域是历史剧和()。 [A] 诗歌[B]小说[C]散文[D]甲骨文 3、《潘先生在难中》的作者是()。 [A]叶圣陶[B]冰心 [C]王鲁彦[D]彭家煌 4、郁达夫的小说通过对精神困境的自述,塑造了现代文学史上一系列()的形象。 [A]“多余人”[B]“彷徨者”[C]“精神者”[D]“零余者” 5、下列丁玲的小说中,不具备左翼文学特征的是()。 [A]《一九三零年春上海》[B]《莎菲女士的日记》 [C] 《水》[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6、1922年,“湖畔”四诗人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出版的诗歌合集是()。 [A] 《蕙的风》[B] 《春的歌集》[C]《湖畔》[D]《女神》 7、以《晨报》记者身份赴苏考察,从而创作了《饿乡纪程》、《赤都心史》两部散文集的是()。 [A]萧乾[B]冯雪峰 [C] 陈独秀[D]瞿秋白 8、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成立于()。 [A]上海[B]北京 [C]广州[D]香港 9、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使其由“鸳鸯蝴蝶派”的大本营转化为新文学的重要阵地的是()。 [A]陈独秀[B]鲁迅 [C]赵家璧[D] 茅盾 10、下列不属于老舍创作的长篇小说的是()。 [A] 《老张的哲学》[B] 《四世同堂》 [C] 《二马》[D]《断魂枪》 11、执着的“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的作家是()。 [A]老舍[B] 沈从文 [C]巴金[D]茅盾 12、下列不属于“新感觉派”作家的是()。 [A] 曾虚白[B]穆时英 [C]施蛰存[D]刘呐鸥 13、樊家树、沈凤喜是张恨水的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A]《金粉世家》[B]《啼笑因缘》 1 / 13

古代哲学传统的诠释与现代中国哲学的建构

古代哲学传统的诠释与现代中国哲学的建构 【内容提要】以胡适和冯友兰对中国古代哲学传统的不同诠释为契入点,揭示了现代 中国哲学理论的建构要以哲学史和哲学的统一为学术基础。【关键词】胡适冯友兰 古代哲学传统现代中国哲学的建构 一 大凡学人论及胡适的中国哲学史研究,都会对他只写了“半部”中国哲学史或表示惋 惜或指为缺陷。确实,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在1919年问世之后,再也没有续之 以“卷中”、“卷下”了。不过,胡适并不认为他只写了“半部”中国哲学史。他在晚年 的口述自传里对此予以辩解:“我在过去三十多年虽然没有出版《中国哲学史大纲》的续集,但我仍然写了若干专著,其中好几种也都以专书形式问世”,并列举了《淮南王书》和《戴东原的哲学》等著作。[1]胡适的意思是说,他在形式上只写了“半部”中国哲学史, 但在实质上是写了完整的从先秦到戴震的中国古代哲学史。胡适的辩解是有道理的。他 在《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导言里把中国哲学史分为3个时期:先秦时期的古代哲学、秦汉 至隋唐的中古中世哲学、宋元明清的近世哲学。翻阅基本上收齐了胡适中国哲学史研究论 著的《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中华书局1991年出版,不难看到胡适对这3个时期的 中国哲学都有学术价值颇高的论著:其研究古代哲学的代表作,除了《中国哲学史大纲》之外,还有《先秦名学史》;研究中古哲学的代表作有《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淮南王书》 为其中的第5章;研究近世哲学的代表作,除《戴东原的哲学》外,还有长篇论文《清代学 者的治学方法》、《几个反理学的思想家》以及有关李觏、费经虞费密父子、章学诚等人 的论著。这意味着胡适按照自己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所确定的历史分期,对先秦以后 的中国哲学继续进行着研究,因此他的研究基本上覆盖了整个中国古代哲学史。就此而言, 应当说他并不是只写了“半部”中国哲学史。然而,认为胡适不只是写了“半部”中国哲 学史的更重要的理由,在于他对整个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研究中,以科学主义的立场诠释了中 国古代哲学血脉相承的一个传统。胡适把实用主义称作实验主义,充盈着科学主义的倾向,因为其用意是“点出这种哲学所最注意的是实验的方法。实验的方法就是科学家在试验室 里用的方法”。[2]这种方法以近代科学的逻辑化和实证化为知识的标准。在他看来,“哲 学是受它的方法制约的,也就是说,哲学的发展是决定于逻辑方法的发展的”。[3]这意味 着实验方法是在哲学史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于是,胡适考察中国哲学史就以方法论知识论 的发展为主线。他在《中国哲学史大纲》里把方法论和知识论归于同一门类:“知识、思 想的范围、作用及方法名学及知识论”[4];并在以后此书的台北版自记里强调:“我这本 书的特别立场是要抓住每一位哲人或每一个学派的‘名学方法’逻辑方法,即是知识思考 的方法,认为这是哲学史的中心问题。”[5]他把这样的立场贯串于对中国古代、中古、近 世这3个时期哲学的诠释之中。关于古代哲学,胡适认为“非儒学派的恢复是绝对需要的,因为在这些学派中可望找到移植西方哲学和科学最佳成果的合适土壤。关于方法论问题, 尤其是如此”。由此他最肯定墨家,因其是“发展归纳和演绎方法的科学逻辑的唯一的中 国思想学派”;名家“在整个中国思想史上,为中国贡献了逻辑方法的最系统的发达学说”, 成为“别墨学派合法的代表人物”;墨家学派发展下去,本该成为一种“科学的哲学”,但

史上最牛的中国哲学史笔记【完整版(1)】

史上最牛的中国哲学史笔记【完整版(1)】 第一讲:导论* 哲学与中国哲学哲学与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的历史 一. 哲学与中国哲学* 哲学中国哲学的特点* 中国哲学的 历史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产生需要三个条件:* 惊讶闲暇(精神)自由1. 中国哲学的特点(1).中国哲学产生之条件:* 从宗教到哲学人文关怀忧患意识(2).中国哲学的特点:* 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指出中国哲学有六个特点:(1)、合知行(2)、一天人(3)、同真善(4)、重人生而不重知论(5)、重了悟而不重论证(6)、既非依附科学亦不依附宗教2. 中国哲学的历史:* 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 两汉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 魏晋玄学: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 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 宋明理学:理学、气学、心学* 清代朴学 二. 哲学与哲学史* 哲学史是哲学思想的展开哲学就是哲 学史 三. 中国哲学史的历史* 谢无量《中国哲学史》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 1. 谢无量《中国哲学史》第一部中国人写的《中国哲学史》2.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 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中国哲学史》蔡元培认为胡书有四个特点:* 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 平等的眼光系统的研究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完整的《中国哲学史》窃查此书,取材谨严,持论精确,允宜列入清华丛书,以贡献于学界。——陈寅恪4.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第一部以问题为主题的《中国哲学史》5.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 建国后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的中国哲学史 四. 思考* 中国哲学有什么特点?* 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 如何?* 谈谈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第二讲:孔子* 孔子与儒家* 秩序与礼仁中庸天命君子与圣人一.孔子 与儒家* 孔子其人孔子与周公孔子与六艺孔子与儒家1. 孔子其人*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史记·孔子世家》2. 孔子与周公*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 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孟子·腾文公上》* 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学乱术足以为先王者。一家得周道,举而用之,不蔽于成积也。故德与周公齐,名与三王并。——《荀子·解蔽》3.孔子与六艺*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夡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哲学”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似乎不够了解,它却充满神秘色彩。而它在我心中是个很崇高,很神圣,同时也是一个含义深厚的词。假期我在家中反复的看这本书,但总是感觉不太明白,似懂非懂。哲学它是一个充满科学权威的领域,令人仰视它.许多事情学了哲学才能真正明白;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脑子活、眼睛亮、办法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所以哲学给人带来的魅力是无穷的。 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从宏观上对中国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认识,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渐有了答案.任何事物都有个起源,中国人的思想也不例外。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人们常说的哲学是让人聪明而有智慧的学问,这种说法是学习哲学的最大误区。因为没有学过哲学的人并不一定不聪明,而学过哲学的人也并不一定就聪明。事实上哲学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学习哲学就是“上路”。踏上爱智慧的思想之路。哲学史的学习过程就是及前人在思想上进行对话的过程。因为尽管哲学家已经不在,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永远不会过时。他们为后人提供了各种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放假的时候,爸爸也推荐了这本书给我。当时很不了解,觉得这本书很枯燥很乏味。可能现在的我们对读懂这本书很难,但是我们可以领略到哲学的庞大气场和魅力,它可以让我们懂得很多做人做事的根本原理。能够提升我们的价值观和扩宽知识面。 书中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书中还说,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面对压力及日俱增、经济急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面对期望及现实的强烈冲击,我们很多人无法在疲惫及焦躁中寻找到内心的安宁。书中说:“教的作用,就是使人吧事实上已经不同程度上在做的事做完全……一个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就是圣人.”这一个看上去似乎不高的要求正凝聚了千百年来君子修身的理想。该做的事完全做到了,即使是最平凡的事,做“完全"了便是至善,在我们的心中就不会再有遗憾,也就不会再有失望。我想,到了那时,我们的教学中也就不会存在“好生”及“差生"的概念了。 我很感激这本书,因为它激活了我的思想,它让我认识到即使是在这样一个学生时代,但仍然需要了解哲学。因为哲学是最具条理化和反思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帮助我们整理纷乱的思绪,寻觅萌芽中的未来希望.,在其中我们也可以学会 我很庆幸我能读到这本书,它让我的灵魂得到了一次洗礼和净化.也让我真真的了解了哲学.虽然不是很明白,但也让我受益匪浅。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在这本书读到一半的时候,我觉得这本书的书名起错了,它应该叫做《中国文化史》。因为一、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就是这些圣人的经典著作,这是中国文化五千年来的精髓所在,这是中国人的血脉和骨骼,中国几千年来在此酝酿,这里有中国人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大智慧。 二、在第二章中讲到中国的艺术和诗歌时,作者提出“儒家以艺术为道德教育的工具"、“中国的艺术大师们大都以自然为主题”,可见,文中在提到儒家的发展过程时也是在讲中国文

(完整word版)中国现代文学史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 填空题:1.1917年1月和2月,《新青年》杂志分别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始。 2.凌吉士是由作家丁玲创立的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的人物形象。华威先生是张天翼《华威先生》的人物形象。(2人均为左联作家)戴望舒《雨巷》(成名作),《望舒草》(作品集)。 3.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闻学社团是1921年成立于北京的文学研究会,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等12人。 4.创造社于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最初的成员郭沫若、张资本、郁达夫和成仿吾等人。 5.左联于1930年在上海成立,事先,冯乃超、沈端先(夏衍)、冯雪峰与鲁迅商谈,共同开过以“清算过去和确立目前文学运动底任务”统一了思想,后来,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 6.鲁迅思想:个性主义“图强”精神--“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受尼采思想影响);后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 7.“乡土文学派”是在鲁迅的影响下成立的一个小说流派。 8..1921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沉沦》(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版的第一步短篇小说集。 9.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是一九一八年五月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狂人日记》,此后,《呐喊》和《彷徨》两个小说集的出版现实了现代短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 10.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垦新诗处女地的是胡适,1920年他出版了新诗集《尝试集》但真意义上的第一本新诗集要算是郭沫若于1921年出版的《女神》。 11.(茅盾)沈雁冰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蚀》,原稿笔名为矛盾,后由叶圣陶改为茅盾,该著作包括三个系列中篇,分别是幻灭、动摇、追求。 12.茅盾的小说处女作是《蚀》,其是有三个系列中篇幻灭、动摇、追求所构成的,他最著名的两个短篇散文是《风景谈》《白杨礼赞》。{链接:爱情三部曲是《雾》,《雨》,《电》巴金;激流三部曲是《家》,《春》,《秋》巴金} 13.80年代寻根小说代表人物有韩少功《爸爸爸》,贾平凹,王安忆《小鲍庄》,阿城《棋王》等人。 14.七月诗派:以胡风主编的《七月》和《希望》等刊物为主要阵地的一个现实主义抒情诗派,主张发扬“主观战斗精神”。 15.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描绘了的潘先生是一个带有浓厚小市民气味的卑锁形象,他苟且侥幸,表里不一。 16. 30年代戏剧曹禺《雷雨》,《日出》均为现实主义。40年代钱钟书《围城》现代杰出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张爱玲主要作品有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作品《金锁记》(可以称之为“女性情欲的研究”)和小说《传奇》与散文《流言》,有着现代都市小说特征。 17.红色经典:写解放战争的《红日》,《红岩》;写农民(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的《红旗谱》,《创业史》(梁三老汉,梁生宝)柳青;写(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青春之歌》。简称“三红”一创一歌。 17.建国后,对《武训传》,《红楼梦》,胡风有批判。 18.莫言的抗日故事《红高粱》主人公人物形象自尊自信坚韧不拔与表现中华民族血性性格。 名词解释:

儒家与现代化(精)

儒家与现代化 ——迷茫的现代人走向何方儒家承前启后的创始人孔子,他的思想有什么魅力,两千年来一直融合在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之中?并且一直传播到日本朝鲜及东南亚诸国?鸦片战争后,在欧风的袭击下,在“五四”运动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在所谓“文化大革命”的席卷下,几经狂风暴雨,传统风俗习惯,尤为在农村生活中顽强的保持着。孔子思想,一直成为中外严肃的思想家、政治家、学者所推崇,并全力以赴的去研究,且大声疾呼,要发扬光大。近来,海外一些卓有远见的学者已呼出:“二十一世纪是东方文化的世纪”,“二十一世纪是儒家文化的世纪”。这又是为什么? 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这一段悲壮而伟大的历史。 孔子继承了周公之道,所处春秋时代,正处在“礼崩乐坏”的混乱时期,孔子当仁不让,立志担当弘扬周公传统礼义的重任。孔子的精神和人格,他的文化品位,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孔子从五十一岁到五十五岁间,在鲁国担任鲁中都宰(鲁京城市长,后升迁大司空,大司寇,行摄相事,治理国政三月,鲁国大治,遂出现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商贾不欺,“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齐人恐惧,用美人计腐蚀分化鲁国君臣。鲁定公,季氏沉迷于声色,三日不听政,郊,不致燔俎于大夫。孔子遂行,带领他的弟子开始悲壮的列国之行,前后共十四年,去寻找能恢复周礼的知音诸侯,所至到十余诸侯国家,大部分时间都在卫国。史记:“孔子凄 凄惶惶,车辙天下,使天下无道变有道。” 结果呢?围蒲、畏匡、厄陈蔡,并遭宋司马之险,饱尝艰险,真谓知音难觅,只能发出:“归乎!归乎!我党小子狂简”的长叹,回到鲁国已是一位白发苍苍、年近古稀的老 人了。回国后,整理文献,删诗书,作《春秋》。晚年子鲤、颜渊、子路相续去世,七十三岁,圣人也与世他辞。可是,孔子的思想却在汉武帝始,两千年来,一直成为我国道德风俗、社会结构文化生活不可动摇的基石,孔子被称为影响祖国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伟大人物。中国非遇天灾人祸,一直过着淳朴平静讲礼义的生活。并以一个有教养的民族映现在世界人民的面前,被世界各国称为“礼义之邦”。

[中国,哲学]论中国哲学的现代定义

论中国哲学的现代定义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世界就充满着内忧外患。中国人被迫接受西方人的思想和观念,来极力适应世界的变化。传统的农耕文化被资本主义世界的逻辑打破,向西方学习成了有志之士内心最坚定的想法。从最初的学习器物制度,到最终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在这之中,有许多坎坷的历程。而中国人对哲学的认识也是在这样的坎坷中产生的。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没有哲学这一学科,甚至没有哲学这个名词。日本人西周用哲学翻译西方的philosophy,中国人引进这一名词则迟至晚清。在西方人眼中,中国没有哲学。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思想家就要接受西方人的逻辑,相反,中国的思想家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发现了类似于西方哲学的内容,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对中国哲学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因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促使中国思想家必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更是因为西方世界的逻辑确实引发了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在中国人看来,是可以以中国传统的思想来解决的。然而,现代中国哲学不仅要适应中国社会的种种变化,也要针对现代性逻辑下的种种问题。 从哲学上来看,现代中国哲学还需要面对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来作出相应的回应与沟通。西方哲学传统源远流长,值得学习的东西还很多。从以往学习西方哲学的经验来看,中国人对西方哲学的理解还有很多不足和缺陷。现代西方哲学流派众多,观点纷呈,而且大多数学派和观点都在中国哲学界有一定的市场,因此,甄别和选择也就尤其重要。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理论,当然对中国哲学研究有着指导价值。因此,研究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和歧异与会通也就相当重要。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中国哲学在现代的定义将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现代中国哲学应当致力于批判时代病症,是批判性的哲学。现代化虽然带来了许多人类之前不能享受的成就和待遇,但是现代化的确也引发了众多问题。当今世界普遍面临着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而信仰危机和价值危机也无处不在。可以说,在这个物质最为昌明的时代,人所面对的精神危机却最为深重。黑格尔认为,现代性的真理就是有用性。[1]人们用有用来衡量周围的一切,而忽视了事物本身的价值和存在意义。因此将世界理解为表象支配的世界,世界失去了其存在论的意义。哲学作为时代最具批判性的理论,当然要对时代问题有所针砭。因之,现代中国哲学要面对时代问题,积极批判现代性的种种弊端,以期能克服现代性的种种问题。 第二,现代中国是致力于构建现代人精神理想的哲学。现代中国权利文化和人格理想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这一变化虽然适应了现代世界和现代人的逻辑,但是,正是因为权利文化和人格理想的变化,现代人也失去了他们的精神家园。换言之,现代人的生活总是经验的,而没有超验的追求。而哲学正在于给现代人以精神的慰藉。正如冯友兰先生说得: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宗教的教条和迷信将让位给科学,人对于彼岸世界的追求将在未来的哲学中得到满足。这个未来哲学既是现世的,又是彼岸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2] 第三,现代中国哲学是融通马克思主义哲学,富有时代精神和实践精神的新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很多精髓的理论和思维方式,中国现代哲学应该吸收发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