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源氏物语与红楼梦异同

比较源氏物语与红楼梦异同
比较源氏物语与红楼梦异同

比较《源氏物语》与《红楼梦》异同

何思南

(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黑龙江省,绥化市,152000) 摘要:《源氏物语》和《红楼梦》两部著作中的女性都是通过作品中男性之口道出的,手法都是避免直接指涉政治而以男女爱情和感情纠葛为主,人物性格鲜明生动,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在初步了解了两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文化背景之后不难发现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人物成长的环境都是相似的。两者的艺术成就同样流芳百世。

关键词:源氏物语;红楼梦;比较

在浩瀚的古典文学历史夜空中,有着两颗耀眼的明星,《源氏物语》和《红楼梦》他们是人类文学艺术的瑰宝,是绽放在群芳之中的两朵美丽的奇葩,他们有着同样的艺术成就,艺术价值,但又各有各的魅力和韵味,于此就两部作品进行了分析与比较,从中获取了一些启发。

首先,从内容上讲,手法同是避免直接指涉政治而以男女爱情和感情纠葛为主,人物性格同样鲜明生动,心理描写同样细致入微。无论是哪一部作品,都反映出皇亲贵族骄奢淫逸的生活作风与对统治阶级的嘲讽,创作者有着相同的生活经历,所以两部作品都反映出首先,两部书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由盛转衰的没落,作家用敏锐的眼光和透彻的分析能力,向世人道出了盖在表面繁华之下的阴影,看到了当时贵族已经腐化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社会由盛而衰的现象。

其次,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中,男性占主导地位,《源氏物语》当中,光源氏也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然而,两位作家并没有放弃对女性的描写,在他们笔下的女性有血有肉,有灵魂有思想,紫式部和曹雪芹还着意勾画“女性的悲剧美”,“用高超的笔法,将读者带入一个古代乱世,那些美丽而富有才华的女性更是与那“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封建社会无法相容。最美的黛玉固将毁灭;笃信封建礼教的宝钗虽然实现了“金玉姻缘”,但她并未得到真正的爱情,真正的幸福,反而成为殉教式的牺牲品等,作者都把同情倾注在了对笔下女性的塑造上,表达了他们对“美的失落”无可奈何的哀愁。

再次,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人物成长的环境都是相似的,两位作家不约而同的为主人公创作出一个理想的王国:“六条院”和“大观园”,两处园子都是人间天堂,没有经过动乱和贫瘠生活的贵族们,有着异于平民百姓的安乐,当面对突如

其来的变故时,贵族所做出的反映也有着相似之处;由于人物的生活条件,与成长环境的相似,两位作家都分别在此处浓描重写,为故事以后的发展做了铺垫,将大量的笔墨倾注在对女性形象的描写上。女性在作品中所占的分量和地位尤为突出。两部著作中的女性都是通过作品中男性之口道出的,这反映了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女性地位的低下,在封建社会里男性对女性的评价就是社会对女性的评价,作家都能够客观的评价女性,并有意突出女性的地位,其思想和意义具备启蒙作用。

虽然两部著作如同一源头的两股清流,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但产生于不同国度、年代、不同文化土壤的它们又有着截然不同的地方,在初步了解了两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文化背景之后不难发现其差异。

第一,《红楼梦》与《源氏物语》悲剧形式的发展节奏有所不同,《红楼梦》在一开始就营造出不安的气氛,情节环环相扣,情节时而紧凑,时而平缓,紧紧抓住悲剧的命门,情节起伏跌宕,并有诸多悲剧苗头的暗示和隐喻,例如,人物的名称,甄士隐,甄英莲,茗烟,贾赦,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名字均有所暗指,宝玉非真玉乃石也,黛玉即待玉,等待的是轮回之处那恩人,从作品的一开始就有连贯的发展,而《源氏物语》的悲剧则相对平缓,如果说《红楼梦》是一个家族的悲剧而并非某个人的悲剧,那么《源氏物语》其实可以说是情感的悲剧,《红楼梦》在意的是道德取向,强调善与美的统一,《源氏物语》注重感情的“真实”,不求精神境界的超越,再如源氏与宝玉尽管同样不学无术,但宝玉具有积极的性格,从故事情节看,《红楼梦》环环相因紧凑曲折,《源氏物语》则比较松散拖沓、节奏缓慢等等。

第二,女性形象:在贾府年纪最长的贾母受到子孙的尊重和孝顺,王熙凤性格泼辣心机重,黛玉也可拒绝宝玉并对宝玉抒发自己的不满,金陵十二钗个个乖巧伶俐,《红楼梦》中对女性的描写并非是为了要突出她们的社会地位低下和受到欺辱的一面,《源氏物语》中的作者强调的是者抒发感伤的情怀,对现实只是逃避;当那些女性痛苦达于极点,或无法解脱悲惨的处境时,她们的唯一出路就是遁入空门,削发为尼、以求在佛教中得到永生,可见在这部作品当中女性如果离开了“贵族”这个词是无法生存的,《红楼梦》的悲剧结局似乎更着眼于反思,即对封建社会反思,对封建社会的以男子为中心的家长专制制度下,女性悲惨命

运的反思。在写出女性悲剧的同时也替女性道出了应有的社会理想和对人生的自由追求。

第三,受宗教的影响有所不同,读过《红楼梦》文本不难发现对幻境的描写,比如:甄士隐的梦境,王熙凤的梦境,以及人神的对话描写,这是受到道教的影响,寄托作者的理想和因果的报应与轮回,日本在当时的是代里受到的是佛教影响,在古代东方国家里,日本和中国分别受到佛教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日本较为深,然而在曹先生的笔下,最终宝玉皈依佛门是看破红尘远离喧嚣,和尘世的浮华,是真正的大彻大悟,也是一种心灵的救赎;在《源氏物语》当中,贵为天皇的朱雀帝,因失势、又惧怕源氏公子的报复,不得不郁郁地出了家;滕壶皇后受弘徽殿的百般排斥,同时又怕与源氏的丑闻泄露,最终也只好皈依了佛门,空蝉、浮舟……无不是忍受着极度的内心苦痛,循入寂寞的清灯古寺,这种利用宗教来逃避现实的方式是消极的。

总之,在《红楼梦》与《源氏物语》当中还有一些能够体现出两国文化不同之处,饮食方面;《红楼梦》把每一道菜精心描绘,又列举出许多药膳,并对生活细节做了许多描写,深入到了衣食住行,用精美的语言体现出皇亲贵胄的奢华生活,在书中更是不乏诗句,每一首皆为原创,有红学的研究人员专门研究《红楼梦》中的诗句,《源氏物语》中也有诗的运用,但大多是唐诗,一方面可以看出日本学者对中国古诗文的喜爱,另一方面也说明唐诗的艺术地位,这也促进了两国艺术文化的交流。

虽然《源氏物语》比《红楼梦》的创作时间早了700年,但两者的艺术成就却是一样的,在浩瀚的夜空之中,可两颗浩瀚的明星并没有遮盖彼此的光芒,而这两朵奇葩也没有争奇斗艳,而是同样芬芳,流芳百世。

参考文献:

[1]王国维,红楼梦评论[M[,岳麓书社,1999

[2]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岳麓书社,1999

[3]杜鹃,《源氏物语》与《红楼梦》比较谈,连云港职业大学学报,1995

[4]经美英,《源氏物语》与《红楼梦》,文学知识,1994

[5]赵连元,《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之比较,东方丛刊,1995

[6]郭存爱,《源氏物语》与《红楼梦》比较研究,辽宁大学学报,1992

[7]谢忠艳,《红楼梦》与《源氏物语》的同异之辩,重庆,重庆师范学院,2000

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比较研究

《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比较研究 《源氏物语》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散文长篇小说,它比中国最早的长篇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早出世300多年,比西方最早的小说集《十日谈》也早了300多年,它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毋庸质疑的。《源氏物语》出自与中国有深厚文化渊源的日本,在与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比较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 《源氏物语》同中国古典文学关系密切,这早有定论。据统计,它引用中国文学典籍共计185处,涉及20多种著作。《源氏物语》与《红楼梦》同样作为日本和中国的古典名著,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两者都是百万字左右的宏篇巨著,虽然成书时间相距700多年,但都具有深刻的内涵,它们殊途同归,一起谱写了一曲缠绵哀婉的封建社的挽歌。它们拥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在中日两国文学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社会上流传之广,影响之深,至今还很少有作品能与之媲美。而且在国际文坛上,他们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取得了享誉世界的非凡反响。 主题思想 《源氏物语》与《红楼梦》都深刻地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社会现实,在主题思想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 李力认为:两部作品都以“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内容,揭示了“聪明灵秀地,无可奈何天”那种残破不可补的现状。在轰轰烈烈的场面中,见出的是“白茫茫一片天地”,作者于盛世中揭示出末世的必然。两位伟大的作家正是在希望与绝望的矛盾中,唱出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都有着相同音调的末世的哀歌。 李芒认为:《源氏物语》的主题并非在于描写平安朝宫廷政治势力的斗争,而是刻画宫廷贵族的恋情。它以当时的宫廷生活为舞台,试图描写贵族生活的各种情况,而且获得成功,这部作品的最大兴趣在于以源氏为中心,分别刻画刻画种种恋爱活动。 陶力认为:《源氏物语》所侧重展示的是传统伦理道德的崩溃过程,而《红楼梦》所着力显现的则是新的人生价值和在旧势力压迫下的毁灭过程。两部都是现实主义的大悲剧,但其主题不尽相同,紫式部是面对过去,为光源氏唱的是哀歌,曹雪芹面向着未来,对贾宝玉唱的是赞歌。 牟应杭认为:《红楼梦》比《源氏物语》晚问世七百余年,作者在书中已反映了要求婚姻自主、爱情真实专一,对人为的贵贱贤愚之分带有怀疑和批判的态度,字里行间显示出一定的民主自由气息。《源氏物语》的作者则着意写日本平安王朝统治者的恣意享乐,其皇室内外、嫡庶亲疏、上下贵贱之分,等级森严。虽然作者对那些沦为贵族男人掌中玩物,作为官场角逐斗争牺牲品的女性,寄予无限同情,但也无可奈何。 赵连元认为:《源氏物语》与《红楼梦》都是富有深刻内涵和悲剧性主题的鸿篇巨制,

关于源氏物语的感想

冬休みは『源氏物語』という本を読んでいる。この本の作者は紫式部と呼ばれる。彼女は平安時代中期の女性作家、歌人である。それに、彼女も屈指の学者、詩人である藤原為時の娘である。藤原宣孝に嫁ぎ、娘の一人を産んでいる。夫の死後、召し出されて一条天皇の中宮で藤原彰子に仕えている間に、「源氏物語」を記する。 『源氏物語』は全部五十四帖からなる長編小説で、三つの部分を分けて、主人公「光源氏」の波瀾万丈の生涯を描く。第一部分は光源氏が数多の恋愛遍歴を繰り広げつつ、王朝人として最高の栄誉を極める前半生を描いた。第二部は権力を得た「光源氏」が愛情生活の無常を覚り、やがて出家を志すその後半生と源氏没後の子孫たちの恋と人生を描いた。第三部、最後の10帖は「宇治十帖」と呼ばれて、続編として扱われることもあるようである。 この本は500名近くの人物が登場し、70年余りの出来事が描かれた長編で、800首和歌を含む典型的な王朝物語である。それに、この本を読んだ後、日本の貴族生活を少々了解していた。その時の女性の地位を知っていた。それとともに、この本の女性は美しく、霊性を溢れて、才能も持っているが、男のおもちゃのようでいきている。彼女の人生はその男のために生きているようだ。当時の社会の力を圧迫している彼女たちは生活の基本的な権利がいないである。貴族階級社会の中で、男は娶り、女は嫁ぐということは政治上の利益のために繋ぐものである。女性は政治闘争の手段として存在である。それは不思議だと思う。だが、その本の女性は紫姫は私にいい印象を残された。彼女は美しくて、優雅な女性で、同時に悲劇な人物である。彼女の一生は源氏光のために生きていた。最後に、生活の希望も失った紫姫はなくなってしまた。その時の命はそんなに弱くて、悲しくいである。現在の世界は男女平等の制度である。皆が自由で、平等で生きていることは本当に幸せだと思う。『源氏物語』の結局はどんなに嫌くて、物語としての虚構の秀逸、心理描写の巧みさ、筋立ての巧緻、あるいはその文章の美と美意識の鋭さなどから、しばしば「古典の中の古典」と称賛され、日本文学史上最高の傑作とされる。いろいろなところは詳しくて読んでいる価値があると思う。

《源氏物语》女性形象分析

《源氏物语》是日本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古典名著。其作者紫式部是日本平安时代著名的女作家,她被誉为“大和民族之魂”。因其是位中等贵族的宫廷女性,内心本就细腻、敏感,加之她的感情生活坎坷,而且因为有宫廷生活的直接体验,对平安时期的贵族情况十分了解,所以《源氏物语》读来令人感动,就仿佛一部古典静雅而又美丽哀婉的“言情小说”。 书中的文字细腻,优美,虽然简介令人扼腕无味,但是读起文本却会给人一种清秀异常的感觉。书中写了大量充满清丽气息的和歌,也描写了大量平安时期女子美丽的穿戴。书中描写的人物,尤其是女性人物,每个人身上都有非常明显的独特之处,一言一语都让人感觉到她们那些或温柔或冷清或完美或高贵,或是如平民般的安详等等的心性。但她们的结局大多都走向了悲剧,让人不忍,直至落泪。 读过作品一定会发现虽然小说主要是在描写源氏的爱情生活,但仔细品来会发现紫式部没有单纯地表现“卿卿我我”的爱情,而是深刻的揭露一夫多妻制下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贵族阶级喜新厌旧,玩弄女性的卑劣行径。 一、独特女性的芬芳魅力与多舛命运 (一)至上高贵的皇室亲王女儿 1、藤壶 纵观整部《源氏物语》,藤壶应该是全书中最高贵美丽的女子,因为是出身于帝王之家,这就使她深知宫廷斗争的厉害,可她并没有因此而变得高傲冷酷,在她身上我们仍旧可以看见一颗善良克己的心。她那样的深爱源氏,然其一生,只能作为源氏的继母而存在。 从道德对女性的要求来看,藤壶是有罪的。身为桐壶帝最爱的妃子的她,内心里深爱的却是自己的继子,并且还生下他的孩子。可其实藤壶也是一个牺牲者。她之所以可以得到桐壶天皇的宠爱完全是因为她长相酷似源氏之母。桐壶帝之后是否忘了源氏的母亲而爱上了藤壶本人,物语中从未提过。但无论如何桐壶帝的盛年早已过去,而年轻美丽的藤壶与这位只小自己四岁的光彩夺目的继子发生恋情,似乎也是可以原谅的了。桐壶帝死后,藤壶为了保护源氏和太子,于盛年毅然落发出家,似乎是要永久的忏悔自己的罪愆。而与此同时,源氏也被流放荒地。两人同时受着罪恶的煎熬。等到源氏官复原位,已是冷泉帝顺利登基以后的事情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源氏已不是昔日年少时专心痴情的源氏公子了,他已经有了一干的妻妾,包括被认为是源氏一生唯一所爱的紫姬。他虽然没有也不可能忘记与藤壶凄美悲哀的爱情,却也已将其深深掩埋在心中。此时的藤壶,被封为女院,高贵无匹,母仪天下。人前人后只能与源氏商议国事,辅佐皇上,不再提起昔日之情。这对于美貌不减当年的藤壶来说无疑是痛苦的。但是她的身份,她存在这世间的意义,已经不是一个妻子或者一个恋人,而是皇上的母亲,一国之母。在这样神圣的光晕之下,她没

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人物形象的对比性研究

《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人物形象的对比性研究 “物语”这个词语的意思就是杂谈,物语文学则是日本文学的早期形式。《源氏物语》是日本十一世纪初期的作品,在日本乃至世界的文学史上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从时间的角度来讲,世界上的第一部长篇写实性小说作品就是《源氏物语》。它很好的反映了日本社会女性的困难生活,被人们传颂至今。而《红楼梦》在世界文学史上同样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包罗万象,将人情世俗囊括在内。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源氏物语》与《红楼梦》异曲同工,下文就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一、作者生平的比对 《源氏物语》的作者与《红楼梦》的作者都出身于贵族世家,他们生活在贵族家庭之中,对贵族的生活感受颇深,这就促进了他们后期的文学作品创作。两部作者的作者都比较了解贵族的生活特点,对贵族的生活以及妇女的生活十分明了。又为一致的是,两位作者的人生都经历了变故,这使得他们对现实的社会生活拥有更为清晰的认识,而因此产生了宿命论与悲观主义的思想。不仅如此,他们又将自己所经历的一切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展现出来。 二、《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主题思想的比对 纵观对于《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主题思想的研究,学者们大体都是从政治、文化、历史以及阶级的角度出发进行比对研究的,他们的研究入手点几乎是一致的,即这两部书籍的作者都是通过描写贵族的腐朽荒淫生活,进而去揭露女性们的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反映出盛极必衰的规律,饱含了作者的哀叹。 从悲剧的角度出发去比对《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主题思想,这两部作者都反映了贵族世家盛极必衰的没落、一夫多妻制度下妇女们的悲剧人生等,这两部作者的主题思想大体是一致的,在表现内容与悲剧内涵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与西方的悲剧是完全不同的,是东方文学特有的悲剧,是反映东方贵族生活的悲剧巨着。 《源氏物语》在日本本国传统审美的基础之上,吸收了儒佛的思想,并与其很好的交融在一起。而《红楼梦》的创作历程则受到了本国儒学与外来佛学的影响,并将本国的儒学成分与外国的佛学成分很好的融合于一体。这正是《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共性之处,也是两部文学着作美学的主要体现。在两部着作 的儒佛关系方面,我们能够体会到民族之间的文学差异。 三、《源氏物语》与《红楼梦》创作手法与文体结构的比对 对于《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创作手法而言,很多的学者都认为他们同属于现实主义的作品,遵循的原则都是现实主义的原则。对于这两部着作的艺术特点而言,很多学者也有着各自的看法,他们都表示这两个作品都使用了侧写、曲笔以及隐喻的方式。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源氏物语》与《红楼梦》都是从妇女问题出发,借此去反映王朝的盛极必衰,两篇着作的艺术表现手法是相似的,通过侧写,隐晦曲折地表现了政治矛盾。与此同时,两篇文章又同样借助爱情来体现作者的思想情感,这同样是这两部小说的共性之处。 四、《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人物形象的比对 (一)男尊女卑的思想分析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之中,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自然地形成了。在人类社会早期之时,强大的体力是与野兽搏斗的需要,当人类社会发展到财产私有制阶段以后,强大的体力则越发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男人仅仅将女人视为一种生

源氏物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源氏物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源氏物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的内容,具体内容:《源氏物语》是日本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这部书主要说了什么内容呢?如果你也感兴趣,就请和我接着往下看。《源氏物语》的主要内容介绍故... 《源氏物语》是日本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这部书主要说了什么内容呢?如果你也感兴趣,就请和我接着往下看。 《源氏物语》的主要内容介绍 故事开始于桐壶帝在位的时候。出身低微的桐壶更衣,独得桐壶帝的宠爱。后此更衣生下一位皇子,其他嫔妃,尤其是弘徽殿女御也愈加忌恨。更衣不堪凌辱折磨,生子不到3年,便悒郁而亡。小皇子没有强大的外戚做靠山,很难在宫中立足。桐壶帝不得已将其降为臣籍,赐姓源氏。源氏不仅貌美惊人,而且才华横溢。12岁行冠礼之后,娶当权的左大臣之女葵姬为妻,但葵姬不遂源氏的意。于是源氏追求桐壶帝续娶的女御藤壶,据说女御酷似源氏生母。不久,两人发生乱|伦关系,生下一子,后来即位称冷泉帝。源氏到处偷香窃玉,强行占有了伊豫介的后妻空蝉,还向比他大7岁的婶母六条妃子求欢,并同时辗转在花散里、末摘花等众女子之间。当他骗拐一位不明身份的弱女子夕颜(其实却是葵姬之兄头中将的情人)去荒屋幽会时,这女子不幸暴亡,源氏为此大病一场,病愈进香时遇到一个女孩,她酷似自己日思夜想而不得相见的藤壶,得知她是藤壶女御

的侄女,名叫紫姬,就趁紫姬熟睡把她带回家中,收为养女,朝夕相伴,以寄托对藤壶的思慕。几年后紫姬出落得亭亭玉立,高贵优雅,才艺超众,十分可人。源氏便把她据为己有。葵姬生下夕雾小公子时,因六条妃子生魂附体而过世,之后紫姬被扶为正夫人。 桐壶帝退位以后,右大臣弘徽殿女御的儿子登上皇位(朱雀帝),源氏及岳父左大臣一派从此失势。恰巧源氏与右大臣女儿胧月夜偷情之事败露,源氏噩运临头,在右大臣弘徽殿女御操纵下被迫远离京城,到荒凉少人的须磨、明石隐居。当地有一明石道人是同源氏公子有姻亲的,然隐居乡野。其女名唤明石姬,从小悉心培养,仪表不凡(文中说不亚于皇女),琴艺当世独一无二(文中说其琴技是什么的唯一传人),字迹优美流畅(文中说不亚于高贵的贵族)。为排遣寂寞,源氏公子与明石道人的女儿明石姬结合,后生一女,被选入宫中做了皇后。由于天降异兆,朱雀帝又重病在身,朝政不稳。源氏奉召回京辅佐朝廷。不久,朱雀帝让位给冷泉帝。源氏升任太政大臣,源氏及左大臣一门恢复了往日的繁华气派。源氏建造了集四季景物为一体、蔚为壮观的六条院寓所,将昔日恋人统统接到院里来住。源氏近40岁时,将朱雀帝之女三公主纳为正妻,紫姬终因心力交瘁,病卧在床。早已觊觎三公主美貌的头中将之柏木趁源氏探病的机会,与三公主幽会,被源氏发现。柏木惧悔交加,一病不起,英年夭折。三公主生下容貌与柏木毫无二致的私生子薰后,落发为尼。源氏深感自己和藤壶乱|伦之罪的报应临头,心如死灰。恰巧紫姬不久又逝,源氏失去了精神支柱,了断尘缘,隐遁出家。几年后死去。 源氏之子夕雾为人方正严谨,并不像父亲一般处处留情。源氏刻意不让

源氏物语比较

《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比较研究综述 摘要:《源氏物语》是日本文学的瑰宝,《红楼梦》是中国文学的泰斗,因两者有着极其多的相似或相近的地方,两部作品之间的比较研究一直是研究界比较热门的课题,本文主要结合目前国内现有的的研究作品分析论述了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两者比较研究的未来的趋向\方向. 关键词:《源氏物语》《红楼梦》比较研究 《源氏物语》有“日本的《红楼梦》”之称,《红楼梦》亦有“中国的《源氏物语》之说”足见两部作品有很多的相似之处,目前国内学者对《源》和《红》的比较研究基本上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从总体上进行比较分析,另一种是分别针对主题、思想、内容、人物形象或创作方法、艺术特色、美学、结构的某一方面作比较论述。 一、人物形象比较 对《源》与《红》中的人物形象的比较主要集中在男主人公源氏与贾宝玉、女主人公紫姬与薛宝钗或林黛玉身上。 1、源氏与贾宝玉的比较研究 关于源氏与贾宝玉比较主要是大多数论文主要着意分析这两个人物的性格 特征、人生态度、思想观念、精神归宿等问题来寻找两个人物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 在分析两人的性格特征时,人们都喜欢用的一个词是‘泛爱’,“泛爱论”似乎一时之间成了分析男一号的首选代名词。源氏与宝玉都具有泛爱的特性,有关两人泛爱的异同问题成为评论者关注的一个焦点。沈新林《两部惊人相似的巨著———论〈红楼梦〉与〈源氏物语〉的异同》较早指出宝玉和源氏具有相似的泛爱特征。陶陶在《异曲同工的哀歌—─论〈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主题的悲剧性》一文中,把两位主人公的“泛爱”特征作了比较,她指出:“光源氏的‘泛爱’,与封建等级制度密切相连,贾宝玉的‘泛爱’,则与新兴的民主要求息息相关。”以上两人较早地对“泛爱”做了诠释。 冯茜《贾宝玉与光源氏之比较》指出,贾宝玉与光源氏“是博爱和泛爱主义者的典型”,但同是对女性的泛爱,两人的态度却有着本质的区别:贾宝玉对女孩子的态度是尊重的,注重情感的交流,而疏于两性关系。他的态度是纯洁的,更多的是欣赏、赞美、关心、照顾,可谓一副菩萨心肠,而不求回报。光源氏对女性则谈不上尊重爱情,只能说是淫乱,体现的是一种残缺的、非理性的性爱。他自私自利,完全从个人的欲望需要出发,而不考虑对方的感受。在他的思想里没有伦理、道德、情感,只是对女性的摧残凌辱。这样的认识在中国研究者中很有代表性,它既揭示了两种泛爱的本质不同,又对两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下做出评判。其后关于这方面的论文也有很多,较有代表性的有李晓梅《贾宝玉和光源氏:由情悟空的心路历程》、赵连元的《〈红楼梦〉与〈源氏物语〉之比较》,潘新华的《贾宝玉与光源氏的比较研究》等,虽然各自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但最终和上面的观点大同小异,没有太大的突破性。 在人生态度上,陶陶认为,宝玉具有叛逆倾向、离经叛道,光源氏从根本上说仍然是依照本阶级模式成长起来的(144页)。郭存爱《〈源氏物语〉与〈红楼梦〉比较研究》的观点与陶陶类似。冯茜认为,两人在生活态度和处世原则(含有价值观)上截然不同,宝玉不慕功名,厌恶“仕途经济”,源氏一生追求功名,只有不得已才退出官场。贾宝玉是18世纪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叛逆青年,有新的思想和

源氏物语在中国的研究

源氏物语研究在中国 ——研究状况与方法论 【英文标题】The study of The Tale of Genji in China: Its situation and methodology YAO Ji-zhong 【作者】姚继中 【作者简介】四川外语学院日语系,重庆400031 姚继中(1957-),男,江苏南通人,四川外语学院日语系教授,主要从事日本语言和日本文学研究。 【内容提要】与西方文学名著相比,《源氏物语》作为世界文学名著,且又出自与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的日本,中国的读者、研究者理应对其有着深刻的认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无论是从传播的角度还是从研究的角度去考察,中国对《源氏物语》的认识与研究远不如对西方文学名著那么深刻。个中原因,值得研究。 【英文摘要】Compared with famous Western literary works,The Tale of Genji,a world lite rary master-piece from Japan,a country with profound cultural sources from C hina,should have enjoyed a deep understanding among Chinese readers and rese archers.But,in fact,this is not the case.Either judged from the extent of it s spread or from related research work in China,understanding and research o f this Japanese literary work are far behind those of famous Western literar y works.Why is it so?This article offers a deepgoing analysis and study of p ossible causes from different angles. 【关键词】源氏物语/研究/中国 The Tale of Genji/research/China 中图分类号:I313.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31(2002)03-0024-05 一、源氏物语研究在中国 与西方文学名著相比,《源氏物语》作为世界文学名著之一,且又出自与中国有着深厚文化渊源的日本,中国的读者、研究者理应对其有着深刻的认识与研究,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无论是从传播的角度还是从研究的角度去考察,中国对《源氏物语》的认识与研究远不如对西方文学名著那么深刻。 对一部外国文学作品的研究,必须建立在译介——接受——深入研究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之中(由于受到语言的制约,能直接阅读原文者为数不多)。在这个过程中,首当其冲的是译介问题,这直接关系到某作品能否在某特定的语言区域的传播。其次是读者对作品的认知与理解。读者对作品接受的程度越深,作品传播的速度越快、区域越广。深入细致的研究则是建立在前者之上。 1.《源氏物语》在中国的传播 《源氏物语》中译本由著名翻译家丰子恺先生所译。据译序得知,丰子恺先生早在60 年代初就呕心沥血将全文译出,且译文语言优美,传神达意,既保持了原著的古雅风格,又注意运用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笔法,译笔颇具特色。由于十年浩劫,该书被迫从出版计划中撤消。1973年,《源氏物语》重新被列入出版计划,但在“反黑线回潮”的冲击下,再次夭折。直至1980年,该书经过丰一吟先生整理后,作为日本文学丛书之一,终于同读者见面了。1980年只出版了上卷,即《桐壶》至《槿姬》的前二十回。中卷于1982年出版,至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时空叙事比较研究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时空叙事比较研究空间和时间表示的都是事物间的位置关系,时间用以描述动作或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空间用以描述物体的位形。《红楼梦》与《源氏物语》同属传统的情节小说,都遵循时间的自然持续和与情节要求相对应的空间转换,按主人公的先后经历,来安排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两部小说缺乏现当代小说时空交错的叙事特点,但都不乏相对同时代小说来说先时的叙事技巧。研究分为以下四个部分。一、线性时间叙事技巧对比研究。“在现实世界里,即使恰好在同一时间里发生了两件事,用语言表现它们时,也就必须采取先说其中一件事,然后再说另一件事的形式;或者部分交替着说两件事。总之都需要变成线性形式。”《红楼梦》与《源氏物语》都继承发扬《春秋》与《史记》两种文学体裁的线性时间叙事特征,将朝代纪年、世代时间与人物年纪三者有机结合,体现出东亚古典小说典型的线性时间叙事特征。《源氏物语》线性时间叙事是直线的单一绵延,不枝不蔓,“骤看之,有如无物,及至细寻,其中便有一条线索,拽之通体俱动”。《红楼梦》时间叙事技巧向现代小说靠拢,但不能因其局部对时间的切割、打碎和穿插,否定其主体叙事时间的连贯性。《红楼梦》叙事时间技巧不及《源氏物语》明确,但所言之事如丝以待,丝于络成之后,方知作茧之精, 与《源氏物语》略显板滞的时间叙事技巧比较,《红楼梦》时间叙事技巧更为灵活多变,是清朝小说时间叙事艺术迅猛发展的标识。实际上《红楼梦》中不可回溯的主干时间流对文本进行着整体有效的操控。 二、时间情态化叙事技巧比较研究。“日月忽其不掩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中国人传统思维中,时间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理现象,时间流变与心理感受密切相连。季节交替变换推动事态演变,是提供《红楼梦》和《源氏物语》情节展开的必备条件。两部小说将事态变迁与自然季节变化紧密结合,使得景物描写与人物情感的矛盾纠葛描写有机融合。在时间情态化的文本诠释过程中,中日两位作者均擅长“喻情于景,借景抒情”,叙事表现艺术中形象先于逻辑,感性强于思辨。《红楼梦》以情节的跌宕吸引读者,季节的变化辅助情节的发展,向现代小说叙事手法靠近。《源氏物语》注重通过季节变化来抒发个人感情,注重小说叙写的“散文式抒情特色”。《红楼梦》与《源氏物语》两书中“一切景语皆情语”,“抒”与“叙”紧密结合。同时,两书均采用既能抒发“意”,又不被“意”所束缚的灵活多变的譬喻性话语体系。中日古典小说的抒情叙事特质恰好与西方古典小说注重情节的叙事传统形成鲜明对比。三、地志空间叙事技巧比较研究。时间是流动、变化的,暗含新生与幻灭之意,空间是静止、平稳的,在静止的某一时刻凝注文本。两部小说中故事发生的地志空间,即人物的外部环境是相对封闭的,这些“深宫帐纬”的场所一般人不可企及,都是发生在一小块区域内,由一小群身份颇高人的人引领,发生在“院子里”的故事,是一方水土的缩影,都具备地方志的特征。“文笔园林”是两书有别于其他典籍作品的重要叙事特征,“文笔园林”因人/事设景、因景设置植被,以不同的植物烘托人物的性情、渲染气氛。紫式部与曹雪芹旨在作品构筑的虚构世界中逃避现实、逃避纷争,在曲径通幽的还乡之路上品尝人生的甘美,构建了一处诗意

731参观感想

731参观感想 每当谈到日本,特别是那些不能承认历史的日本人,就能突然产生一股的同仇敌忾的气息,和抽刀子杀人的冲动。这个生活在亚洲东边一个孤岛上的名族,却曾经给亚洲很多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参观过731部队遗址里的各个展馆之后,你就觉得把日本侵略者凌迟10次都不过分,而且行使着一定要是中国人! “731”,这本来是一串极其普通的数字,但是,当我们把它与侵华日军联系在一起来之后,“731”就成了魔鬼的代名词,甚至,它比魔鬼更凶残! 6月29日下午三点,我们就站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前,虽然此刻,四周一片静祥和,但作为60年前“731”部队的侵驻地,至今在高矮楼群绿树荫之下,仍能寻找到二十几处杀人工厂的残垣断壁,焚尸房、冷冻房、培养细菌老鼠的地窖和放养黄书的小石池等。凶残的日本侵略者不仅在这里进行了规模巨大地细菌武器研究、实验和生产,而且惨无人道地用健康的中国人做细菌实验,仅在1939年至1945年这段时间里,至少有三千人在试验中被残杀,在细菌战过程中,至少有三十万人受到屠杀和残害。 以前只是在书刊、影视上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犯下的暴虐和罪行,只是抽象的认识。这次特地的来到这个真实的地方,真实的感受日本帝国主义是如何的残酷无情、毫无人性。我第一次感受了人为刀殂我为鱼肉,国人手无缚鸡之力,任人宰割的痛苦和深深的恐惧。一种爱国情结油然而生:勿忘国耻,落后就要挨打! 在唐朝的时候,日本人把中国作为老师,派遣大批的学者过来学习;而在近现代以来日本却对曾经的老师产生了很大的歧视并且发动了灭绝人寰的侵略,而对那个曾经在他们国家炸了两颗原子弹的美国却惟命是从。在日本的文化中有着的是对强者的尊敬和顶礼膜拜,对弱者的歧视和种族灭绝。有人说过:“日本人要被中国人灭掉,因为日本人从骨子里是歧视中国人的。” 关于日本人如何的无耻、忘恩负义,国人的讨伐已如汗牛充栋。至于日本人的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忍耐精神也是我们中国人说得最多的,但又是带着一种酸溜溜的感觉去解说。说来说去,我的认识是,我们总不能摆正对日本人的心态。不过也难怪,一个曾经是老师,一个曾经是学生,老师被学生打得遍体鳞伤,威风扫地,到现在为止学生以区区弹丸之地,所生产的国民生产总值却比在人口和疆域上大上几十倍的老师还多,叫我们还有什么脸面去面对。俗话说“敝帚自珍”,我们的国家还落后,但我们义无反顾地热爱她,并对其它国家看不顺眼,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是历史上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理智和感情的选择上,理智方是上策。要理智地认识到讲这道理那道理,国家的强大实力和强权,才是百分之百的硬道理。口口声声叫喊热爱中国,还需要理智的行动来支持。对日本人不服气,我们中国人大体来说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义和团的形式,“杀敌一百,自死一千”,中国人不怕死,有的是人。死者固然值得尊敬,可是用我们十个同胞甚至更多来换一个侵略者值得吗?一种是口水战的形式,把日本人的祖宗十八代都翻出来骂一番,日本人的风俗习惯、名字和身材矮小都是我们乐此不疲地辱骂话题。这两种表现只能以愚昧来形容,反而使日本人发现了中国人“黔驴技穷”外强中干的本质。

《红楼梦》人物对比研究读后感心得体会(3)篇

《红楼梦》人物对比研究读后感心得体会(3)篇 书很早就看完了,只是和《红楼梦》有关的书总是不敢轻易点评,怕亵渎了她似的。 对《红楼梦》最痴迷的时候还是去年底,看完87版电视剧又细细地读了一两遍脂评红楼,但是总觉得不够,总觉得自己并没有读完八十回红楼,总要找公众号找书去看别人剖挖出来的我没有读出来的那部分文字,只愿沉迷红楼一梦不着急醒来。也就是那个时候找来了这本书来看。 如果说《红楼梦》是茶,那这本人物对比研究这类书就是将《红楼梦》磨成碎末让人品的抹茶了。初看红楼人物大约只觉得黛玉敏感爱使小性儿,宝钗豁达心思深沉,还有晴雯爆炭的脾气真真的性情,以为自己也能从红楼原著里面隐隐绰绰地看出人物的立体性格了。但是曹公何等人也,明面上的笔墨只给你看个模糊的轮廓,非要人把散落各处的琐碎情节找出来,串起来,对比起来,才能让人看得明明白白。 而难得的就是曹公的文笔最经得起推敲和挖掘的了,也就不怕人分析研究的。 这本书曾满足了我对红楼梦求知的渴望,我很感激它,但是我对这本书的喜欢有一部分是从对《红楼梦》的喜爱里溢出来的,怕评价太过了,所以不给满星。

小时候总是被教育《红楼梦》里的反封建思想,长大后,读的书多了,关于中国以外的历史也了解了一些,渐渐对《红楼梦》的“反封建”思想产生了疑惑。曹公写《红楼梦》那会,世界上连资本主义社会都还没有产生,欧洲也是封建社会,“反封建”还不足以传到中国吧,更何况,曹雪芹是清朝八旗贵族子弟,对于正统思想的教育应该相当严格,从小接受的教育不太可能和“叛逆”、“反封建”扯上关系吧,他们思想里也许压根儿就没有这个概念,谈何“反封建”呢?只不过家族的衰败对曹雪芹的打击应该是最大的。说实话,听了欧丽娟老师讲红楼梦,获益良多,社会的定型是家族和个人的成长的前提,就好像我们现在身处在民主文明、思想解放的现代社会一样,曹雪芹所处的毕竟是两千多年以来根深蒂固的封建社会,哪那么容易就有现代人的这些反封建思想呢? 说不尽红楼梦,道不尽红楼梦。因为,看了数遍87版的《红楼梦》,被其精彩跌宕的故事情节和细致刻画的四百多个人物,深深地吸引了,百看不厌。当翻阅了这本书后,对各章的论题,大多数是以前未曾论及或没有深入研讨的,诸如贾母与刘姥姥、邢夫人与王夫人、林黛玉与妙玉、晴雯与小红、紫鹃与雪雁、薛宝钗与史湘云、贾政三兄弟、贾珍与贾琏、茗烟与李贵、薛蟠与薛蝌、柳湘莲与蒋玉菡等,在红学研究中具有创新意义。可以说,本书是红学史上一部从对比视角,比较系统、深入地论析红楼人物的专著。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对情感的激烈执着、凄怨哀美,在强有力的精神推动下展现了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疏离和冷淡,悲凉和惨痛。文中,还详细的讲解了红楼中应用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比较

姓名施英超班级 2013级10班学号 2013201022 课程名称东方人文经典 《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比较中 看日本““物哀””文学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有着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 日本有一部古典文学名著《源氏物语》却被称为日本的《红楼梦》。实际上,《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早《红楼梦》七百多年,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被誉为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川端康成在接受诺贝尔奖时所做的讲演上也曾指出:《源氏物语》是日本小说创作的最巅峰,他自己也不能与其相比较。这虽有几分自谦的成分,但是这数千年来《源氏物语》确实影响着日本文学的发展,至今,仍无人能超过这部著作。 那么,代表两个民族古代文学水平高峰的两件作品到底有何异同,如何在异同中去感受日本文学中独有的“物哀”? 首先两部作品的时代背景有类似之处,即整个王朝——无论是平安时代的藤原盛世,还是清时代的乾隆盛世——都存在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已经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作者们根据自己丰富的生活体验,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一社会发展趋向,从而深刻反映了各自时代的基本特征。同时,他们又从不同视角标线了贵族社会妇女在爱情和生活上的相同的悲惨命运。它们堪称各自王朝的历史画卷,世界古代文学的双璧。 另一相同点是中日两国古代文学意识都受到了儒道佛文学思想的渗透,但由于两国的自然风土、政治经济条件、宗教文化形态各异,尤其是以自己的本土文化思想为根基加以汲取和消化,其影响必然带来不同的后果。从《源氏物语》和《红楼梦》的比较研究中,就不难发现两者在汲取儒道佛文学思想方面的差异性,从而显示日本古代文学意识和美意识的民族特质。 如上所述,《源氏物语》作者紫式部总结性的说过以学问为本,再聚和魂便是强者之理。这说明紫式部在重视吸收外来文化思想的同时,注重继承传统促进自己在文学上对和魂的自觉。《红楼梦》的形成历程则是以本国文化传统儒学和外来佛教文化交融的结果。因此,在这两部作品中儒道佛的异同及其关系中,也是发现其各自的文学思想和民族审美观念的差异性。 儒学对《源氏物语》和《红楼梦》的影响,表现于在重“真实”的异同上。《红楼梦》重实际、重言志,它追求的真实是超越平凡生活的、更高远的精神世界。曹雪芹主张的是是非善恶以尊儒或反儒作为标准的。它无疑是站在反儒立场上的。而《源氏物语》的重真实,根植于固有神道的“真实”,它没有要求达到高远的精神世界,这是日本本土文化淡薄伦理的思想,对儒学思想改造的结果。

浅析《源氏物语》中的佛学思想

浅析《源氏物语》中的佛学思想 每个国家都有优秀的作品流传于世, 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 值得我们研究探讨和珍惜。《源氏物语》是日本优秀文学作品的代表,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长篇小说之一, 其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非常高,其不朽之意义在于为后代读者展开了一幅幅卷帙浩繁的关于平安朝贵族的生活画面,不仅使我们从其优美的篇章中得到美的享受,而且为后人更好的了解平安朝贵族宫廷生活及政治、经济等诸方面的情况提供了许多史书所不能提供的详实的依据。此外,作品还浸润着浓厚的佛教色彩, 是当时宫廷生活的写照, 反映了当时的生活方式、道德伦理和作者的理想。无论从词汇、还是情节内容, 或人物的思想来看, 都烙上了强烈的佛教思想的烙印。 《源氏物语》是日本女作家紫式部创作于11世纪初的一部长篇小说,全书共54回,共分为两大部分,前44回主要描写源氏公子极享荣华又感情纠葛的一生,后10回为源氏之子—薰的感情故事。作者紫式部是日本平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她一生笃信佛教,并精通佛典,佛学思想全面具体地体现在《源氏物语》一书中。 一、佛教思想在日本的发展 佛教起源于印度, 传入中国后再传入日本。佛教不承认常识的评价, 总的精神是出世, 抛弃现世的快乐、荣誉等, 而追求现世以外的所谓涅盘境界。其中的禅宗教义, 对世人影响最大的就是因果报应说。它把人间现实的苦难和罪孽移到永远无法证实的天堂和来世去寻求补赎; 还有出世思想, 推重少思寡欲,清静无为, 借以回避解脱生活的烦恼和矛盾, 或取得禅悦。 佛教进入日本是在六世纪中叶的奈良时代。经苏我氏、圣德太子的推动, 加上天武天皇也把佛教作为巩固政权、稳定人心的御用宗教思想, 所以佛教在日本盛行一时。平安时代, 新的宗教势力开始摈弃世俗化的奈良佛教, 最澄、空海创立了天台宗和真言宗, 日本佛教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天台宗是一个富于哲理的宗教, 与旧的佛教根本对立; 而空海创建的真言宗, 是源于密宗的宗教,与旧的宗教达成一定妥协, 反而形成更大规模的宗教集团。密宗则是以镇护国家, 祈求个人现世幸福为宗旨, 在贵族中深得推崇。 一方面是佛教开始兴盛, 另一方面, 当时女性原本享有的较高社会地位这时也开始日益下降,加上平安末期, 王朝贵族从兴盛走向衰亡, 平素沉溺于荣华的上层贵族产生了失落感, 深感人世之无常; 至于 平素就不满于现状的中下层贵族更加厌世, 于是接受了“厌离秽土, 欣求净土”的出世思想, 这些都更进一步促进了佛教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佛教思想的这种民众性, 必然会体现在日本文学作品当中。日本人敏锐的季节感, 加上佛教思想的浸淫使得他们能更深刻体会到现实与理想世界的反差, 对于“哀”的感触和体验更强烈, 所以他们很容易对那种追求与自然融合、心物一体的精神, 及老庄享受现世的逍遥观念和佛家追求来世的解脱思想引起深深的共鸣。紫式部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就强烈地表现出这种思想。 “物语”是日本最早的小说模式。诞生于平安王朝盛极而衰的转折时期的《源氏物语》深受佛教思想文化的影响。佛教宣扬的无常、出家、困果报应等思想成为书中主人公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深地影响着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同时, 佛教的观念与思维方式更深刻地影响到文学素材的选择、人物的塑造、情节构思与安排以及作品的基调。 二、宿命论思想的体现 佛教的宿命思想是基于三世因果的教义, 即前世的因和现世、来世的果。妄执情识是迷昧之源。源氏的妄执情识、恋母情结, 给多少美丽女性造成困惑甚至悲剧, 而反观这些女性, 其实都隐射着源氏的宿命人生, 比如藤壶皇后。源氏对母爱的执迷, 却用找替身的方式来实现享有母爱的梦想。他先把和母亲长相很相似的藤壶皇后作为母亲的替身, 爱上她。这不伦之恋让藤壶皇后一生痛苦不已。藤壶皇后比公子大5岁, 酷像源氏公子的母亲桐壶。在公子的追求下, 终与公子犯下乱伦之罪, 还诞下皇子。藤壶皇后在此后的日子中痛苦万分, 出家为尼。在她37岁时, 将幼帝托付给亲生父亲源氏, 带着对源氏的思念和感激, 安然而哀怨地撒手人间。权势显赫的皇后也有着自己无法排遣和逃避的悲哀。源氏公子也同样在不伦之恋中痛苦了一生,并在紫夫人去世后出家, 孤寂而亡。 紫夫人的宿命其实也隐射着源氏的宿命。紫夫人是源氏最亲近最喜爱的人, 幼年丧母, 天真浪漫的年纪被源氏带回家中, 悉心培养, 成人后容貌艳丽, 气质优雅, 艺压群芳, 性格婉约, 通情达理,她是源氏

关于《源氏物语》中紫姬的悲剧断想

关于《源氏物语》中紫姬的悲剧断想 在紫式部创作的《源氏物语》中,塑造了许许多多个性迥异的女性角色,她们都与光源氏有过交集,但大多数最终还是从光源氏的生活中消失。或出家、或死去。在阅读《源氏物语》的时候,最吸引我的女子自然是紫姬,她是源氏一生最爱的女性,看似是一位幸运的女子,正如小说中源氏曾经这样和紫姬说:“你跟了我,好比在父母保护之下的深闺内长大起来一样,这等安逸是别人所盼不到的。即此一端,便见得你的命运比别人好。”实际上,紫姬也是一位不幸的女子,可以说,紫姬的一生也是悲情的一生。 紫姬是在十岁那年遇到了光源氏,源氏将紫姬作为藤壶更衣的替代品,收养了她,并将她调教成为一个容貌美丽、多才多艺、性情温婉、涵养深厚的理想女性。尽管紫姬被源氏调教成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女性温婉善良,似乎并不知道嫉妒为何物,可是紫姬终究也是人,面对源氏的风流成性,紫姬把不满与怨恨深埋于心,同时为自己产生的嫉妒之情感到不安并且想要尽力去压制。源氏只认为紫姬可以懂他也必须懂他因为紫姬是自己调教出来的理想女性。因此就算是与其他女人的事情,源氏也会毫无保留的说与紫姬,却从没有考虑过紫姬的痛苦。紫姬无法对源氏畅所欲言,内心的哀怨无法消解,忍无可忍的紫姬最终选择出家,在郁郁寡欢中走向死亡,书中写到紫姬的死亡是“与其说是由于肉体、生理上的发病,倒不如说是源于难以治愈的心病。”可见,导致紫姬死亡的直接原因就是心病。是长期压抑的怨恨、对自己的价值的怀疑,最终压垮了紫姬。 读完《源氏物语》我曾想过,紫姬的悲剧是否可以避免?紫姬从被源氏收养时就失去了自我,她被当做藤壶更衣的替身培养着,为的是成为源氏身边的知心人、解语花。面对身份比她尊贵的三公主葵姬,即便是深得源氏喜爱的紫姬也不

《源氏物语》书评

《源氏物语》书评 导读:本文《源氏物语》书评,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下面是的为你整理的“《源氏物语》书评”,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相关内容都在,欢迎关注与阅读。 篇一:《源氏物语》书评《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比《红楼梦》早了700多年。两部堪称经典的古典小说都善于言情,以爱情悲剧故事贯穿始终。《红楼梦》是优雅高贵的汉语典范,用十年心血浇灌而成,其中有作者自传的情感经历。文中对善良女性的爱护,对权贵汲汲于功名利禄的批判,对权贵腐败生活的蔑视,是极尽笔墨功力的。而在阅读《源氏物语》时,终究读不出如《红楼梦》般优雅高贵的魅力,总感觉存在深深的“隔”,或许是我对日本文化存在“隔”,以及自身阅读功力有缺陷。我终究把这部经典小说读成通俗的言情小说。 《源氏物语》叙述源氏、夕雾、薰君两代人错综复杂的情感历程。其中源氏是多情放荡的美男子,文中用大量笔墨赞美他绝世的外貌和才华。他遇到心仪的美人就非得占为己有,以致和他有过情感瓜葛的女子竟达十三人之多,他没有弄到手的只有空蝉和玉鬘两个女子。源氏能够如此放纵,与当时日本的婚姻制度有关,男子可以随意占有女子而不受惩罚,甚至是才华横溢的表现。这是制度给予男子的特权。而夕雾只守着云居雁,则怕被人耻笑。夕雾和薰君相对于他们的父亲

源氏而言,则理智并忠情。后半部写薰君与大女公子和浮舟之间的恋情,坚贞不渝,颇为动人。 在众多女子中,我喜欢完美无缺的紫姬。她对源氏的爱纯洁善良,同时她又有贵族女性的宽容大方。她深知自己无法挣脱女子在婚姻中卑贱的命运,不可能让源氏只爱自己一人,于是,她用自己宽容的爱和善良去抓紧源氏的心,她不卑不亢地接受源氏处处多情的现实,与每一个人和谐相处。她真心养育明石夫人的女儿,倾尽一个母亲所有的爱,这种超越血缘关系的母爱让人由衷地敬佩。如此善解人意的女子必然得到源氏最多的宠爱。 阅读这本日本古典小说,可以了解当时日本宫廷的生活,了解佛教在当时日本的盛行。书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过遁入空门的想法。佛门成了人心的最好皈依,可以抚慰每一个伤痛的心灵。书中朱雀帝、三公主、源氏、紫姬、藤壶女御、空蝉、浮舟等等,最后都选择遁入佛门。《红楼梦》中同样有贾宝玉、贾惜春、芳官、藕官等遁入空门。佛教思想贯穿这两大古典名著的始终,这并不是偶然的。佛教自大唐盛传入东土,一直至紫式部写《源氏物语》,曹雪芹写《红楼梦》,深入人心,成为抚慰人心的良剂。无论《源氏》,还是《红楼梦》,都可读出宗教信仰对人心的重要,是人类最好的自我救赎。 篇二:《源氏物语》书评《青玉案·咏藤壶》 蒲香葵浅渰疏门。 清秋去、愁难饮。 玉带琼锦归赤陛。

《源氏物语》中光源氏与《红楼梦》中贾宝玉之比较

《源氏物语》中光源氏与《红楼梦》中贾宝玉之比较 《源氏物语》的成书时间一般认为是在公元1001~1008年之间,是十一世纪初日本平安时代著名女作家紫式部一生的巅峰之作,比中国清代世情小说《红楼梦》的成书时间早了约七百年,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写实小说,在日本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舞台上均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重大的历史意义。作品通过主人公光源氏的生活经历与爱情故事,描写了当时贵族社会腐败政治和淫逸生活,以典型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与特征。从这个意义角度上看,《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确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难怪有人称《源氏物语》为“日本的《红楼梦》”。也正因如此,《源氏物语》中的男主人公光源氏与《红楼梦》中男主人公贾宝玉,在人物塑造的多个层面上,就具有了相当的可比性。 一、光源氏与贾宝玉形象的相似点。 1、人物形象的理想化; 《源氏物语》与《红楼梦》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均带有作者的唯美主义创作倾向。 著名的画家齐白石曾说过:“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不似为欺世,太似为媚俗。”紫氏部与曹雪芹,无疑都是为文的个中高手。前者直接将更多的政治、道德、人格理想赋予光源氏,以寄托自己对理想贵族社会的向往。后者则采用了反语的形式,间接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潦倒不通事务”,“行为偏僻乖张”,“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家于国无望”。这些诗句从相反的角度赋予了贾宝玉最富有反抗性的进步形象,使人物塑造趋于理想化。 光源氏的形象,从总体上来讲,几乎是一个十全十美的男人形象。他符合了作者紫氏部一切的审美观念与理想。光源氏是桐壶帝天皇与一个地位低下的更衣所生的小皇子。他从小就色艺双全,光彩照人。书中写道,“这小皇子长得异常可爱,即使是赳赳武夫或仇人,一看见他的姿态,也不得不面露笑容。”小皇子的容貌之秀美,于此可初见端倪。接着,似乎作者并没有花费太多的笔墨,就赋予了他绝世的才华与生性浪漫的情愫。“规定学习的种种学问,自不必说,就是琴和笛,也都精通,清音响彻云霄”。而且他的“风韵娴雅、妩媚含羞”的姿态,更是从小就令人惊叹不已。在第七回《红叶贺》中,光源氏独舞《青海波》的那一段描写,更是将他的美艳发挥到了极致,使人在看完整部作品之后,还依然能回想起他在高高的红叶荫下翩翩起舞的身姿和风度。作者写他辉煌的姿态“美丽之极,令人惊恐”,“插在源氏中将冠上的红叶,尽行散落,仿佛是比不过源氏中将的美貌而退避三舍似的”。这些语言的描述,无疑是更加深刻地烘托出了光源氏的美丽。在另一方面,虽然光源氏生性好色,放荡不羁,但却屡次被作者美化成了一个有始有终的妇女的庇护者,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他很多的同情与肯定,这显然是与作者创作的历史背景和阶级性密不可分的。整部书中并没有对光源氏荒诞无稽的行为给予直接的嘲讽批判,只是在描写空蝉、紫姬与玉曼等女性与光源氏交往的过程中,粗略地流露了一些她们的心理活动,稍有厌恶与责备之意。然而,这些小小的细节显然未能影响到光源氏整体形象的完美。在第四十回《魔法使》中,光源氏出家之前,仍是“容貌比昔年更添光彩,昳丽无比。”让年老的僧人看了,都不觉得“感动得流下泪来。”由此可见,光源氏身上的人性污点被作者有意无意地进行了刻意的修饰与美化,使这些污点看上去并不引人注目,即使是有些痕迹,也不过是白璧微瑕而已。 作为《红楼梦》的第一主人翁、贾府核心人物的贾宝玉,其人物塑造的理想化倾向更是在整部作品中无所不在。 首先,贾宝玉一出场,就显得与众不同。在对宝玉的外貌进行描写的过程中,作者极尽美化之能事,将其写得天下少有、盖世无双。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又写他“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接着,在对待仕途的问题上,贾宝玉又表现出强烈的反叛性,从而使这一形象具有了鲜明的人物个性与历史时代感。他坚决地拒绝走仕途经济、求取功名利禄的戕害人性的市侩之路,把那些热衷时文八股、求取功名利禄之人一概斥之为国贼禄鬼。在对黑暗的现实进行激烈的批判与抨击的同时,他也身体力行地做着一些为当时社会所不容的所谓离经叛道之事。在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联,贾宝玉机敏动诸宾》中,贾宝玉极尽讥讽之能事,与那些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的迂腐的所谓饱学之士同台竞技,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对于庭院建筑山水草木内涵的独特的领悟力和概括力而独占鳌头,虽让那些饱学之士自惭形晦、望尘莫及,但也屡受其父贾政的斥责。尽管如此,他的标新立异、蔑视传统、凡事略一经心无不精通的个性由此显露无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