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东北秧歌

民族舞东北秧歌
民族舞东北秧歌

第二章汉族民间舞蹈训练本章导语

1.了解东北秧歌的基本风格特点。

2.掌握东北秧歌手巾花、各种舞步和上肢动作的正确做法。

3.通过组合练习,使学生能基本掌握脚下的“艮劲”、上体的“扭”和手腕的“绕花”,并能通过情感表达出东北秧歌俏皮、活泼、刚柔并济的舞蹈特点。

第一节东北秧歌简介

一.秧歌

秧歌有东北秧歌、胶州秧歌、云南花灯、鼓子秧歌。北方的秧歌质朴热烈,场面壮观;南方的秧歌则显得秀丽精致、婀娜多姿且一般都手持扇子、手巾花、彩绸等道具。

二.东北秧歌起源

东北秧歌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财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有关,具有强烈的北方地域色彩,乡土气息浓郁,多表现为广大人民喜爱的群众性歌舞形式,以脚下“艮劲儿的踢步”,带动“上肢的扭”和“手腕的绕花”。

舞蹈贯穿着“稳中浪,浪中艮,艮中俏”的主体风格,表现出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

三.东北秧歌的表现形式:

(1)高跷秧歌

(2)二人转

(3)地秧歌

四.东北秧歌的音乐特点

唢呐和小钹

第二节体态动律练习

一.基本体态

重心前倾,颈部弧线上提,下颚微含,立腰提臀。

二.基本手位

①叉腰位:双手全把握巾,大拇指叉在腰两侧,肘关节微微向里扣。

②胸前位:双手全把握巾,点在胸上方肩以下位置,肘关节架起来。

③展翅位:双手全把握巾于体侧45度。

三.基本脚位

正步位双压脚后跟:

动作时膝关节要艮住劲,重拍落,半脚掌不要立太高。

四.基本持巾法

①全把握巾:用拇指和其余四指握住手巾花的一边,似握拳,用于做各种手巾花。

②单指握巾:用拇指和其余四指握住手巾花的一边,食指直贴在手巾花边沿,用于片花、挽巾、扔巾等。

上身动律

①上下动律:用腰发力,经腰划下弧线交替提压形成上半身的摆动。

②前后动律:发力点在腰,以肘关节带动前后交替转动。

③划圆动律:发力点在腰,划八字弧线扭动。

五.进入组合

①——⑧四拍一次双压脚后跟

⑨——?四拍一次上下动律

?——?四拍一次前后动律

?——?两拍一次划圆动律

六.训练提示

1.做上下动律时,发力点在腰两侧,注意不要耸肩。

2. 做划圆动律时,腰和肘的部分划八字要清楚。

3.当每个动律加上手巾花动作时,一定要注意身体协调性,注意节拍的准确性。

第三节鼓相

一.训练目的

了解鼓相的各种名称,掌握鼓相的每种做法。

二.训练方法

1.双插腰

保持基本体态,全把握,大拇指竖起叉在腰侧,肘关节向里扣。

2.双扣手

左手掌心向上,右手掌心向下,双手扣在一起沉于小腹前,双掌间距离不能太大。

3.木偶式

双臂伸直在身体两侧45度,全把握巾,指关节朝上。

4.双扶胸

大臂抬起,小臂回折于胸前,在胸前齐平。

5.双护头

大臂在肩两侧抬起,手巾花举过头顶,在头顶两侧绕花。

6.双护胸

肘关节自然架起,小臂于胸前绕花,指关节朝上,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三.训练组合

准备动作:叉腰位准备

①——②个八拍双插腰。

③——④个八拍双扣手。

⑤——⑥个八拍木偶式。

⑦——⑧个八拍双扶胸。

⑨——⑩个八拍双护头。

?——?个八拍双护胸。

四.训练提示

掌握动作的艮劲儿。

第四节动律组合

一.训练目的

了解动律组合的特点,学会动律组合。

二.训练方法

1.双压脚后跟的复习。

2.鼓相动作的复习。

3.后踢步动作的训练。

双腿膝关节紧扣,小腿迅速发力后踢,后踢时勾脚,快踢慢收,双腿交替进行。4.叫鼓(一鼓)

准备姿态:双护胸,准备拍第八拍时含胸

①脚下不动,胸部前顶,双手从前打开至两侧。

②右脚向右侧迈出一步,双手从两侧放下,肘关节不弯曲。

③左脚收至右脚右后方,前脚掌落地,双手从前向上抬起。

④双脚不动,左手抬至头顶绕花,右手抬至体侧绕花。

三.训练组合

(1)——(2)个八拍四拍一次双压脚后跟,最后两拍朝右下方俯身。

(3)个八拍四拍一次上下扭。

(4)个八拍二拍一次上下扭。

(5)——(6)个八拍四拍一次双压脚后跟,最后两拍朝右下方俯身。

(7)个八拍四拍一次上下扭。

(8)个八拍二拍一次上下扭。

(1)两拍一次双压脚后跟。

(2)四拍一次前后扭。

(3)两拍一次双压脚后跟。

(4)四拍一次前后扭。

(5)——(6)两拍一次前后扭。

(7)——(8)四拍一次划圆扭。

(1)两拍一次划圆扭。

(2)①——④两拍一次双压脚后跟。

⑤划圆扭停住。

(1)①——②左脚向左踏出一步,双手摊花打开。

③——④右脚继续上前一步,重心落在右脚,双手绕花在双护头。

⑤——⑧两拍一次单压脚后跟,身体先左后右交替律动。

(2)两拍一次单压脚后跟,身体交替律动。

(3)①——④左脚转身对二点,同时双手双扶胸。

⑤——⑧两拍一次单压脚后跟,同时下蹲。

(4)两拍一次继续下蹲。

(1)①——④左脚并上右脚直立,双手到双扣手。

⑤——⑧两拍一次双压脚后跟,身体做上下律动。

(2)①——④两拍一次双压脚后跟,身体做上下律动。

⑤——⑥低头。

⑦——⑧双手送至右下方。

(3)左脚向右前方迈出一步,两拍一次双压脚后跟,同时下蹲。

(4)两拍一次双压脚后跟,同时立直。

(1)①——④左脚并回右脚,双手向上打开至双护胸。

⑤——⑧四拍一次双压脚后跟,同时双手下沉肘部,第八拍右脚做后踢。(2)两拍一次左右交替后踢。

(3)四拍一次双压脚后跟,同时双手下沉肘部,第八拍右脚做后踢。

(4)两拍一次左右交替后踢。

(5)①——④向左迈出一步,右脚并上,双手做木偶式。

⑤——⑧两拍一次上下扭。

(6)①——④两拍一次上下扭。

⑤——⑧一拍一次上下扭。

(7)①——④向右迈出一步,左脚并上,双手做木偶式。

⑤——⑧两拍一次上下扭。

(8)①——④两拍一次上下扭。

⑤——⑧一拍一次上下扭。

(1)①——②右脚后踢,同时右手挽花至胸前。

③——④左脚后踢,同时左手挽花至胸前,成双护胸。

⑤——⑧两拍一次双压脚后跟。

(2)两拍一次双压脚后跟,第八拍含胸。

结束:叫鼓

四.训练提示

1.在做后踢步时,切记快踢慢收,根据音乐特点,把握东北秧歌脚下艮的风格特点。

2.做组合时,要把握住步伐间的连贯流畅。

第五节踢步组合

一.训练目的

学习前踢步、后踢步及踢部组合。

二.训练方法

1.前踢步

预备拍双膝微曲,动作时迅速前踢,同时主力腿膝关节和胯部略有控制的上提,出脚用力,过程快,落脚收力,过程慢,脚下步伐和上身的摆向配合。

2.后踢步

膝关节屈伸,小腿后踢,主力腿的交换稳而有力,动力腿的后踢动作快而小,整体形成灵活、洒脱、俊俏、活泼的特点。

三.训练组合

(1)——(2)个八拍左腿前踢步,四拍一次。

(3)——(4)个八拍右腿前踢步,四拍一次。

(5)——(6)两拍一次前踢步,四拍一次左右交替。

(7)——(9)一拍一次左右交替前踢步。

(10)——(11)个八拍左腿后踢步,四拍一次。

(12)——(13)个八拍右腿后踢步,四拍一次。

(14)——(15)两拍一次后踢步,四拍一次左右交替。(16)——(18)一拍一次左右交替后踢步。

(19)——(20)两拍一次后踢步向右迈出。

(21)——(22)两拍一次后踢步向左迈出。

(23)——(24)两拍一次后踢步向前迈出。

(25)——(26)两拍一次后踢步向后迈出。

(27)原地一拍一次后踢步。

四.训练提示

踢部组合动作比较简单,但节奏、节拍比较复杂。

第六节里绕花训练

一.训练目的

1.了解各种里绕花名称。

2.学会里绕花组合。

二.训练方法

1.单臂花

左手叉腰,右手掌心朝左上方抬起,快速挽花后向下甩,再向右抬起挽花下甩,交替进行。

2.双臂花

双手同时掌心向上抬起,左手在体侧,右手在前,同时挽花向下甩,再反方向重复,交替进行。

3.(小)交替花

双手同时抬起,左手在旁,右手在前挽花下甩,反方向交替进行。

4.(大)交替花

在小交替花的基础上,右手向上抬起至头顶挽花,小臂回折落下,再反方向重复交替进行。

5.小燕展翅

双手伸直放于体侧成45度,挽花后甩至腿部,重复进行。

6.蝴蝶花(十字花)

身体扭至左侧,双手胸前绕花下甩后转身面向右侧,经下弧线至体侧绕花。

7.蚌蛤花(盖分花)

双手同时向旁撩起至双扬掌里绕花,再同时盖至胸前,双肘架起,身体向左,再向上分开双手外挽花向上打开至体侧,交替进行。

三.训练组合

准备动作:脚下正步位,双手自然下垂,准备拍七、八拍时双手从右边划至左边。

(1)——(2)两拍一次右手单臂花

(3)——(4)两拍一次左手单臂花。

(5)——(6)两拍一次双臂花。

(7)——(8)两拍一次(小)交替花。

(9)——(10)两拍一次(大)交替花。

(11)——(12)两拍一次木偶式。

(13)——(14)两拍一次蝴蝶花(十字花)。

(15)——(16)两拍一次蚌蛤花(盖分花)。

四.训练提示

1.做(小)交替花时要和(大)交替花区分开来。

2.做动作时头部要配合协调。

第七节里绕花组合

一.训练目的

学会更多东北秧歌舞蹈组合,积累舞蹈素材。

二.训练方法

叫鼓:准备拍第八拍时右手侧抬起,掌心朝上。

①左脚前踏屈膝,右手挽花下压,左手同时侧抬起。

②重心回落至右脚,左手挽花下压,右手同时侧抬起。

③左脚向左踏出,同时倒右腰以肩带动侧翻。

④侧翻时吸右脚,经过侧翻至三点方向,右手上举,左手放于腰侧。

⑤面向三点,左脚前踏,右手前落至前平举。

⑥右脚前踏,同时右手收回至腰侧,左手前平举,身体转向五点方向。

⑦左脚前点地,收左手于腰间,右手前平举,身体面向一点方向。

三.训练组合

准备动作:脚下正步位,双手自然下垂,准备拍七、八拍时双手从左边划至右边。

(1)第一拍右脚向七点方向踏出,左手叉腰,右手两拍一次单臂花,脚下两拍一次单压脚后跟。

(2)①——④前两拍继续单臂花,后两拍左脚收回,同时双压脚后跟,右手挽花叉腰,倒左腰。

⑤——⑧一拍一次双压脚后跟,同时从左开始上下扭。

(3)第一拍左脚向七点方向踏出,右手叉腰,左手两拍一次单臂花,脚下两拍一次单压脚后跟。

(4)①——④前两拍继续单臂花,后两拍右脚收回,同时双压脚后跟,左手挽花叉腰,倒右腰。

⑤——⑧一拍一次双压脚后跟,同时从右开始上下扭。

(5)两拍一次前踢部,同时先右手在前的双臂花,落下时缓慢放下。

(6)①——④脚下不动,双手向左摊花至木偶式。

⑤——⑧一拍一次双压脚后跟,同时由左开始上下扭。

(7)两拍一次前踢部,同时两拍一次蚌蛤花。

(8)①——④脚下不动,双手落至双扣手。

⑤——⑧一拍一次双压脚后跟,从右边开始上下扭。

(9)左脚上前一步,重心落于左脚,两拍一次前后倒重心,右手开始做大交替花。

(10)一个八拍小交替花。

(11)脚下小碎步向左移动,手上两拍一次蝴蝶花。

(12)①——②屈膝,身体转向七点,做蚌蛤花。

③——④右脚后撤,左点地,双手由上推起至左手在上,身体转向二点。

⑤——⑧单压脚后跟,身体向左开始上下扭。

(13)脚下小碎步向右移动,手上两拍一次蝴蝶花。

(14)①——②屈膝,身体转向三点,做蚌蛤花。

③——④左脚后撤,右点地,双手由上推起至右手在上,身体转向八点。

⑤——⑧单压脚后跟,身体向右开始上下扭。

(15)左脚上前一步,重心前后移动,手上两拍一次小交替花。

(16)脚下重心前后移动,手上两拍一次大交替花,重心向后时身体下压。

结束:叫鼓。

四.训练提示

1.蚌蛤花与前踢部动作要配合协调。

2.叫鼓动作流畅,不能断开。

第八节表演舞《拾豆豆》

一.训练目的

1.将东北秧歌应用到现实舞蹈中。

2.积累舞蹈素材。

二.训练方法

1.学会歌曲,记住歌词。

胖丫丫,嗨,俊妞妞,手牵着手儿过沟沟,

过沟沟,拾豆豆,一拾拾了一兜兜,咿呀得儿哟,

一拾就拾了一兜兜呀咿儿哟。

金豆豆,嗨,银豆豆,圆不溜溜的红豆豆,

一颗颗,拾到手,丰收果实不能丢,咿呀得儿哟,

丰收的果实不能丢呀咿儿哟。

2.主要动作

①前奏出场

全把握巾做双扶胸准备,小腿向后踢起跑动,保持上身不动。

②踏点步

第一拍左脚向左踏出一步,第二拍右脚脚掌在左脚跟后点地,两腿同时下蹲,做右脚时动作同左脚,方向相反。

③十字花

前两拍双压脚后跟,身体对八点方向做十字花,后两拍双压脚后跟身体对一点方向双手打开,左右交替进行。

④绕花转圈

动作时前脚掌落地小碎步原地转圈,双手在头顶快速转花。

⑤木偶式

动作时两拍一次双压脚后跟,双手做木偶式,同时身体向二点及八点方向交替转动下俯。

⑥前点地

动作前两拍左腿向前伸直脚后跟点地,右腿弯曲,同时双手由胸前摊花至左手在上,右手在前,后两拍绕花,最后四拍头部快速左右摆动。

⑦点地前进

动作前两拍左腿向前伸直脚后跟点地,右腿弯曲,同时双手由胸前摊花至左手在上,右手在前,后两拍收右脚绕花。

三.训练组合

准备动作:舞蹈室左侧准备,正步位站立,双手做双扶胸。Ⅰ

(1)——(2)保持准备动作跑出场。

(3)①——②向左跳出踏点步。

③——④左右摆头。

⑤——⑥向右跳出踏点步。

⑦——⑧左右摆头。

(4)①——②站起,双手在向前摊花打开。

③——④双压脚后跟,同时挽花叉腰。

⑤——⑧做左十字花。

(5)①——④做右十字花。

⑤——⑧绕花转圈回一点。

(6)①——④对二点方向做木偶式。

⑤——⑧对八点方向做木偶式。

(7)①——④前点地。

⑤——⑧左右摆头。

(8)①——②向左跳出踏点步。

③——④左右摆头。

⑤——⑥向右跳出踏点步。

⑦——⑧左右摆头。

(9)①——②站起,双手在向前摊花打开。

③——④双压脚后跟,同时挽花叉腰。

⑤——⑧做左十字花。

(10)①——④做右十字花。

⑤——⑧绕花转圈对五点方向。

(11)①——④双扶胸向五点方向跑跳。

⑤——⑧先左后右向上甩花。

(12)①——④转身向一点方向跑跳。

⑤——⑧一拍一次双压脚后跟,左手扶胸,右手对三点、一点、七点各点一次。

(13)①——④双扶胸向五点方向跑跳。

⑤——⑧先左后右向上甩花。

(14)①——④转身向一点方向跑跳。

⑤——⑧一拍一次双压脚后跟,左手扶胸,右手对三点、一点、七点各点一次。

间奏四拍:绕花转圈回一点。

(15)点地前进两次。

(16)①——④前点地。

⑤——⑧左右摆头。

(17)①——②向左跳出踏点步。

③——④左右摆头。

⑤——⑥向右跳出踏点步。

⑦——⑧左右摆头。

(18)①——②站起,双手在向前摊花打开。

③——④双压脚后跟,同时挽花叉腰。

⑤——⑧做左十字花。

(19)①——④做右十字花。

⑤——⑧绕花转圈至七点,左手前平举,右手自然下垂。

(20)①——④一拍一次双压脚后跟,同进右手掌心向上抬起。

⑤——⑧脚下不变,右手挽花向上落下,身体随手前倾后及后仰。(21)①——④向五点方向跳出,右手挽花叉腰。

⑤——⑧向三点方向跳出,左手挽花叉腰,右手在前。

(22)①——④一拍一次双压脚后跟,同时左手掌心向上抬起。

⑤——⑧脚下不变,左手挽花向上落下,身体随手前倾后及后仰。(23)①——④向五点方向跳出,左手挽花叉腰。

⑤——⑧向七点方向跳出,右手挽花叉腰,左手在前。

(24)①——⑥绕花转圈回一点。

⑦左脚朝二点方向迈出并下蹲,双手从头顶摊花落下。

⑧身体迅速立直,双手抬起至右手上举,左手侧平举,同时挽花造型。四.训练提示

1.动作时,应情绪高涨,融入到歌曲中。

2.做摆头动作时一定要高频率左右摆动。

民族民间舞东北秧歌教案

民族民间舞东北秧歌教案(一) 教学内容:介绍东北秧歌基本知识、学习基本动律 学习目标: 1.通过对东北秧歌的介绍,让学生熟悉了解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从而提高学生对学 习东北秧歌的兴趣。 2.通过学习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让学生能够较准确地掌握其基本体态和动律特点。 教学准备: 音乐;东北小曲 教学用具:录音机、磁带、手巾花 教学重点、难点: 1.对东北秧歌基本体态的把握。 2.能较熟悉地掌握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和基本动作。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1.一、检查作业(还课) 2. 1. 提问:东北秧歌的文化背景? 3. 2. 提问:东北秧歌所运用的道具? 4. 3. 提问:这个道具的作用和意义? 5. 4. 提问:东北秧歌的风格和动作特点? 6.二、导入新授课 7. 1. 教师给予及时评价。 8. 2. 教师简述东北秧歌的基本知识。

其内容如下:东北秧歌市汉、满两个名族之间歌舞艺术的结晶,它源自中原,又深深印上了黑土地所滋养出的泼辣火热,质朴浓烈的感情特征,是汉族民间舞中最具有北方特色的秧歌,由于特殊的地域与习俗,东北秧歌形成了稳中带浪,艮俏相融的审美特征。 东北秧歌伴奏乐器不同的功能和声色赋予了舞蹈独有的韵味。唢呐的悠长旋律与小钵的急促节奏互相呼应,充满张力,相得益彰。音乐的特殊性使舞蹈动作突出三点,延伸“线”,动静相宜。而大钵和鼓则激发出热辣的情绪,使东北女性特有的“温中浪”得以更充分的表现。 丰富多变的手巾花是东北秧歌富有表现力的重要因素。手巾花与舞姿,动态结合,细致的刻花出女性性格中的不同侧面。里外片花带着内在的秀美;“小燕子展翅”直接表现了小姑娘的俏丽活泼;出手花的抛接直观的体现出东北女性的泼辣果断。 东北秧歌教材主要采用高跷秧歌的动作形态并结合当地秧歌发展而成。课堂中虽不踩跷,但依然遵循高跷秧歌的动律特征:以下肢带“艮劲儿”的步法带动腰部扭动,随即顺延至上肢及手腕(手巾花)由下至上的协调是体现“艮俏”劲儿的关键,是不可缺失的过程。而“扭”是东北秧歌韵律的核心,艺彦所说的“踩在板上,扭在腰眼上”,正是由下肢带动重心移动而产生的腰部动态。手巾花是“扭”的延伸与配合。在动律训练中,强调腰部的轴心作用和扭动状态,奠定韵律基础。 3.学习基本体态。 做法:正步,重心前倾;双膝略存,提跨,拔腰;含胸,垂肩;双眼平视。 过程:a.教师示范 b.学生自己完成。(教师给予纠正) c.简单介绍双叉腰。 双叉腰:双手背分别插于腰际,双肘略向前,指尖对后斜下方。 d.双叉腰配基本体态完成。

浅谈东北秧歌的风格韵律

学术探讨 引言 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色。 一、东北秧歌简介 东北秧歌有悠久的历史,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到今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秧歌,亦称“扭大秧歌”,是北方诸民族盛行的娱乐舞蹈形式。它原为模仿稻作劳动的一种原始舞蹈,后来成为农闲或年节时间的化妆表演。北方秧歌有两种,一种是绑着高木腿的表演,称为“踩高跷”;一种是在平地扭演的称为“地蹦子”。扭秧歌不分男女老少,着上盛装,摆动彩扇,几十人或数百人排成队列,在锣鼓唢呐的伴奏下,在大街小巷或广场尽情扭跳。其场面宏大,气氛热烈,花样翻新,观众陶醉。有些观众受其感染、忍俊不住,竟加入队伍扭跳起来,很有意思。 东北大秧歌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凭其红红火火的场面、丰富的舞蹈语汇、情趣盎然的姿态和灵动活泼的表演风格,深受人们喜爱。 二、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与风格特点 (一)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 东北秧歌的动律风格可概括为“稳中浪”,而舞蹈中的艮劲儿、美劲儿及泼辣劲儿给这一舞种增色不少。东北秧歌的“浪”,体现在身上的动律;“艮”表现在踢步的“出急落稳”中,“踢步”的节奏感特别强,单一的踢步在一拍里有三种不同的变化,踢出的那一瞬间是非常快的用力过程,这一过程犹如一个快吸气,落脚时仿佛突然呼吸的顷刻,但很快地又转化为一个长叹似的重心移动。在这三种变化中,踢出的一刹那体现了艮、俏、泼辣、爽快、干脆的特点,落地与重心移动充分地体现了稳、美、浪的动律风格特点,由此可见,踢步不仅表现了“艮”,同时也表现了“浪”。“浪”使人联想起弧线。东北秧歌的重心移动其实就是一个小弧线,做前踢步重心移动是下弧线;做后踢步与侧踢步,重心移动的感觉是上弧线。把这些弧线连贯起来,就是“浪”的弧线型动感了。 (二)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 东北大秧歌在风格上既有火爆、泼辣的特点,又有稳静、幽默的特点。动作既哏又俏,既稳又浪(浪,即欢快俊俏之意),而且稳中有浪,浪中有稳,刚柔结合。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 最大特点。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色。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可概括为“艮劲儿”“浪劲儿”和“美劲儿”,而体现这几个“劲儿”的主要关键是脚下的踢步,由踢步带动上身的扭摆及腕部的绕花,形成一种自下而上的连锁反应,正是因为腿的屈伸引发了脚的踢步,腿的屈伸是所有舞蹈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动作,同时也是民间舞蹈中具有典型性的动作。屈伸动作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原地、有移动;幅度有大有小,节奏有快有慢;力度有强有弱等等。正是这些千变万化的屈伸动作,使民间舞的风格各异而同时有产生了各自不同的动律。在教学中,为使学生既迅速又准确地掌握各民族舞蹈的风格和动律,将腿的屈伸动作作为主要动律进行教学,具有特殊的训练意义,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腿的屈伸在中国民间舞教学的重要性。从而体现秧歌“艮俏”劲儿的特点。 三、东北秧歌的基本韵律 东北秧歌舞蹈动作的基本动律 (一)压脚跟 不同脚位的压脚跟,如正步、小踏步、大八字步、弓箭步等。压脚跟时后半拍双脚跟提踵,前脚掌着地,双腿挺膝。前半拍迅速双脚落脚跟,提起脚跟的时间要短,落地的时间要相对的长一些。 (二)双膝屈伸 不同特点的双膝活动,硬屈伸时双膝快速屈伸并富有弹性;软屈伸时膝关节的屈伸要有内在的柔韧感,音乐重拍的动作身体重心向下;挺膝时双膝挺直以示动作的哏、俏特点。 (三)上身动律 东北秧歌的身体韵律主要是左右摆动和前后扭动。横摆身是身体的左右两侧胸腰交替提压,形成上半身的左右横摆。前后扭身是以腰为轴,以肩为主身体左右两侧交替前后扭身,肩与上身扭动形成一体,胯不要扭动,如肩的交替前后划圆即右肩带动上身后走上弧线到前方,同时左肩走下弧线到后方。 结束语 看民间舞最过瘾之处莫过于其动作中所蕴藏的韵味,这个韵味包括了很浓郁的地域特色。当跳得非常娴熟时,风格韵味都是在不自觉中流露出来的,这是一种非常巧妙而又自然的流露。但在这之前,就要下一定的功夫去揣摩其中的奥妙,只有掌握了这微妙之处,呈现出来的舞蹈才不会流于一般,才不会成为一串不值一看的“动作”。同样的道理,如果要掌握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就得抓住其奥妙所在。这妙处所在便是脚下的重心移动。我认为,解决好“踢步”与重心的移动,是掌握东北秧歌动律风格的最好方法。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中国戏剧出版社. [2]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间舞系编.论中国民间艺术.山东友谊出版社. [3]王宁宁.图说中国舞[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浅谈东北秧歌的风格韵律 王丹 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4

高中音乐《东北秧歌》教案

《东北秧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较好的完成东北秧歌组合。能够用较为准确的舞蹈动作表现东北秧歌、胶州秧歌等汉族民间舞蹈。能够较好的掌握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动作或造型,并且了解汉族民间舞蹈之间的异同,以及其背后的文化意涵; 【过程与方法】运用比较法了解东北秧歌、胶州秧歌之间舞蹈动律、舞蹈风格的异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风格各异的汉族民间舞蹈作品,引领学生走进汉族民间舞蹈艺术殿堂中,从而学生能够逐步产生对本民族文化艺术的热爱之情,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本民族文化艺术的学习中。 二、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汉族自古以来歌舞活动丰富多彩,并随历史的进程从未停止过传衍与发展。对于今天的人民来说,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城市中的一代代后人,已在逐渐忘却、脱离、以致根本不了解和不再会跳自己民族的舞蹈。其实,汉族的民间舞蹈不但内容丰富,而且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即使是相同种类的歌舞,各地区生活环境、风俗信仰、审美习惯等都大不相同,因此在风格、装扮和表现形式上各有特色、独具魅力。 同学们都知道那些汉族的民间舞蹈呢?(秧歌、高跷) 图片展示:狮子舞、花灯、采茶舞、秧歌等。 汉族舞蹈种类繁多,不过经过艺术教育工作者整理加工后进入教学的主要有:东北秧歌、山东秧歌(包括鼓子秧歌、海洋秧歌、胶州秧歌)等。下面我们

首先通过舞蹈的欣赏来了解一下这些舞蹈各自的体态特征、动作特征以及风格。 2、新课教学: 东北秧歌: (1)欣赏舞蹈《瞧,这些东北妮儿》并尝试发现其舞蹈动作特征: 教师用视频提示,亲自示范 东北秧歌舞蹈的体态特征:身体前倾、出脚时快而有力,落地时慢而扎实,也就是所谓的快出慢回。 (2)欣赏舞蹈《小拜年》,启发学生结合东北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风俗特征等分析东北秧歌风格特点的行程原因 东北秧歌在出脚时,踢抬有力,收回时,落地稳扎。上身和双臂的舞蹈动作,舞姿多变,手腕灵巧,体现了敏捷活泼和稳重相结合的美。 (3)东北秧歌体态学习 教师示范并讲解 正步位:双腿并拢,立直,脚尖对正前方,重心在双脚上。在教学脚位时,要做到身体保持垂直感、收腹、收臀、挺胸、沉肩、抬头、眼睛平视前方。 八字位:两脚跟分开约一脚距离,脚尖分开呈八字形。 踏步位:以左脚为例,左腿为主力腿直立,脚尖外开。右腿交叉到左腿后,石脚掌在左脚后踏地,膝稍弯曲,两大腿靠拢,右膝前,左膝后。右脚在前时,动作相反。 学生分组练习

东北秧歌基本动作

东北秧歌基本动作教学设计 平罗中学王雪芳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风格各异的汉族民间舞蹈作品,引领学生走进汉族民间舞蹈艺术殿堂中,从而学生能够逐步产生对本民族文化艺术的热爱之情,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本民族文化艺术的学习中; 2.过程与方法:运用教育学的方法,使学生基本掌握东北秧歌的特点。 3.知识与技能:能够较好的完成东北秧歌基本动作,能够用较为准确的舞蹈动作表现东北秧歌,能够较好的掌握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动作或造型,并且了解汉族民间舞蹈之间的异同,以及其背后的文化意涵。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秧歌的起源及胶州秧歌,这节课了解东北秧歌的文化及基本动作,并引导学生学习基本动作,并结合基本动作创编小舞蹈,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 三、重点难点 本着东北秧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东北秧歌的兴趣。并能初步掌握东北秧歌的手臂动作和基本步法,是本节课的重点。 (依据:只有掌握了东北秧歌的基本动作,才能理解和掌握东北秧歌。)而本节课的难点则在于学生动作的规范性和协调性。 四、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手绢花 五、教学过程

【导入】(一)导入环节 师生相互问好! 1、同学们下面观看视频,分辨这种是哪各地方的秧歌?这段秧歌的特点是什么样的? 陕北秧歌:舞蹈动作丰富,豪迈粗扩,潇洒大方,充分体现了陕北人民淳朴憨厚、开朗乐观的性格。 师:欣赏了陕北秧歌秧歌,让我们感受了因为地理环境、生活习俗、语言特点、文化特点、审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受这些因素影响,所以各地方的秧歌各具特色,今天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东北秧歌的特色。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陕北秧歌了解陕北秧歌的特点,从而使同学们感受秧歌舞蹈是在特定的地域孕育出来的。 2、出示课题,幻灯片展示。 二新课教学 1、了解东北秧歌的地域文化类型及特点。(出示幻灯片讲解) 师:了解了东北秧歌的特点,让我们体会到只有热情的黑土地才能孕育出东北秧歌的哏俏脆幽、热情爽朗的特点,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东北秧歌的基本动作并进行基本动作的练习及手绢花的绕花。 2、学习东北秧歌基本动作 (1)、手绢花的握法:手握住绢花的一半。 (2)、手绢花的绕法:以指带碗,以腕带臂。 A、老师示范,学生模仿学习,左右手各1×8拍。 B、老师一边讲解,一边检查评价学生动作的优美性。 师:手绢花的绕花同学们学的很好,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

浅谈东北秧歌的舞蹈意境

浅谈东北秧歌的舞蹈意境 文章通过东北秧歌的“象”“意”“情”“境”的研究分析,揭示舞蹈生命的本真,并从四个方面阐述东北秧歌的舞蹈意境。 标签:东北秧歌;舞蹈意境 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闻一多先生曾对舞蹈“是什么”做出了精辟的阐述:“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这一著名的论断,解析了舞蹈生命的本真。 舞蹈不单纯是一种娱乐,是当前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精神需求,它是表现人的诸多复杂思想感情的意识形态的艺术。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由于汉族占总人口的90%以上,所以,汉族民间舞是中国舞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各地人民的生活环境、风俗信仰、审美理想、审美习惯都大不相同,使民间舞也各具风采。汉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最具北方民族特色的是我国东北三省广大地区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东北秧歌。 东北秧歌有悠久的历史,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是东北人创造的街舞。它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阔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是稳中浪,浪中艮,艮中俏,踩在板上,扭在腰眼上;东北秧歌的特色是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艮、俏、幽、稳、美的韵律———这就是东北秧歌。东北秧歌有“高跷秧歌”“二人转”“地秧歌”三种形式。这三种形式是以“高跷秧歌”为基础,吸取“二人转”“地秧歌”中的舞蹈成分,综合表演出脚下的“艮”,腰间的“扭”和手上的“活”。 “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这就是意境。即生命意识和生命情调,它是舞蹈意境的核心,是舞蹈意境创造的源泉。东北秧歌的独特韵味与舞蹈意境通过哲理品格自然浮出,因此要破解它,需要如下四个精品密码。 一、东北秧歌描绘的“象” 舞蹈是动作的艺术,舞蹈语言的“象”是指动作姿容的外表形态。具体而言,一个舞蹈除了作为其基本因子的动作姿态以外,风格、技巧、构图、服装、道具、灯光等,都是构成“象”的因素,“象”是作品提供给受众的第一视觉感知,所以尤为重要。 风格和技巧是决定舞蹈“象”的关键。东北秧歌要抓住自己的风格,不仅在于能给人提供一目了然的舞种类别,更重要的是要有属于自己“这一个”的风格化动律和动律语汇,并且只有在建立起自己特殊的风格化动律和动律语汇的前提下,才可谓秧歌风格的鲜明。东北秧歌风格的显著特征就是通过“艮、扭、活”不可分

东北秧歌音乐组成

东北秧歌音乐组成 内容摘要东北大秧歌的音乐,是东北大秧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东北大秧歌的音乐特点,对整个东北大秧歌的繁荣与发展,既具有理论价值,又具实践参考意义。 文章以民族性、地域性、民间性为三大视角,对东北大秧歌的音乐特点,进行系统、细致的论述。 关键词东北大秧歌音乐特点民族性地域性民间性秧歌,是我国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 据考,这种民间舞蹈起源于农业劳动,为插秧之歌的简称。 舞者通常扮成各种人物如白蛇、青蛇、许仙、唐僧、孙悟空、傻柱子、小老妈等等,手持扇子、手绢、彩绸等道具而舞。 在表演形式上,分为大场与小场两部分大场为变换队形的大型集体舞;小场为两三个人表演的带有简单情节的舞蹈或歌舞小戏,有时也为一人单独演唱的民歌、小曲。 东北大秧歌的音乐是东北大秧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东北大秧歌的舞蹈各占整个东北大秧歌的半壁江山,构成载歌载舞、视听一体的格局。 研究东北大秧歌的音乐特点,对于东北大秧歌的繁荣与发展,具有理性思辨与实践参考的双重价值。 具体而言,东北大秧歌的音乐特点,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层面。 一、民族性民族性是一切艺术的生命与灵魂。 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早已在许多艺术家心中达成共识。 俄罗斯作家赫尔岑早在19世纪就指出诗人和艺术家们在他们的

真正的作品中总是充满民族性的。 ①东北大秧歌音乐的民族性,与整个东北大秧歌的民族性相匹配,并为整个东北大秧歌的民族性服务。 东北大秧歌为中国汉族的民族舞蹈,其大场的大型集体舞的队形变换方式有卷白菜心走剪子股编蒜辫珍珠倒卷帘迷魂阵,以及踩高跷、跑旱船、跑驴、竹马灯、花灯等歌舞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汉族舞蹈的特点。 小场的歌舞也都是民族歌舞。 东北大秧歌的音乐,分为大场舞蹈的伴奏音乐器乐与小场中的演唱声乐、伴奏器乐两种。 无论是大场的器乐伴奏,还是小场的声乐演唱与器乐伴奏,都是典型的民族音乐。 其一是乐器的民族性。 为大场舞蹈伴奏的乐器,主要有唢呐、鼓、锣、镲,都是古老的民族乐器;为小场伴奏的乐器,除上述乐器以外,还有竹板、手玉子、二胡、三弦等,也都是传统的民族乐器。 其二是乐曲的民族性。 为大场伴奏的《将军令》《得胜令》《句句双》《大姑娘美》等乐曲;小场中的民歌《绣哈尔滨》《翻身五更》《看秧歌》等,也都是典型的民族声乐作品。 而且,这些乐曲的作曲法,也都是民族化的。 例如在旋律上,都是民族音乐特有的旋律;在节奏上,多用四拍

浅谈如何跳好东北秧歌

分类号: J6 单位代码: 117 密级:一般学号:1172905014036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浅谈如何跳好东北秧歌 专业:音乐学 姓名:吉婵娟 指导教师:荆玉环 职称:讲师 答辩日期:二○○九年五月二十八日

浅谈如何跳好东北秧歌 摘要: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阔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稳中浪(活泼),浪中俏,俏中艮,总体归纳为“艮、俏、浪。 关键词:东北秧歌;艮;俏;浪;风趣 How to jump a good Northeast YangKo Abstract:Northeast Yangko humorous form, style, broad and simple land entrusted to it and the spirituality and customs Haofang, financial forceful, humorous, quiet, stable on the whole, will be warm and simple people in northeast China, rigid-flexible and economic character of the most artificial. Stability waves (and lively), and waves in Qiao, Qiao in Burgundy, the general summed up as "Burgundy, Qiao, and waves. Key word:Northeast Yangko;Burgundy;Qiao;Long;funny 东北地区的民间舞蹈有秧歌、龙灯、旱船、扑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踩高跷等,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统称为“秧歌”。秧歌旋律流畅,节奏欢快简洁,其红红火火的场面、丰富的舞蹈语汇、情趣盎然的姿态和灵动活泼的表演风格,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东北秧歌有悠久的历史,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到今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 今天的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艮、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色。东北大秧歌在风格上既有火爆,泼辣的特点,动作既哏又俏,既稳又浪,而且稳中有浪、浪中带稳、刚柔结合,不能扭扭捏捏缠绵无力。娱乐,乃生存之大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曲扭,便是其人字的一种跳跃、一种变形,使其丰满而多彩,娱乐——人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东北的“扭秧歌”可谓恰到好处:东北秧歌即是“扭之舞”。“提手”加上个“丑”,串连了整个东北秧歌的内含定义。手,没有手不能称其为舞“丑”,是生活中人的一种“夸大”与“缩小”的变形,

东北秧歌习俗

东北秧歌—来自民间的心灵之舞 蒙古人会跳舞,筷子舞跳出了蒙古人的热情、开朗、剽悍、豪迈;新疆人会跳舞,刀郎舞跳出了新疆人的舒展、矫健、刚劲有力。东北人会不会跳舞?曾几何时人们对东北、对东北人始终停留在“傻、大、黑、粗”的印象里,大家似乎都会怀疑,具备这样特点的东北人怎么会跳舞?事实上,东北人当然会跳舞,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东北有的可是全民舞蹈!因为东北广袤的黑土地孕育了一个有着独特魅力的来自民间的心灵舞蹈——东北秧歌。 东北秧歌又称秧歌舞、扭秧歌,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等技艺与形式,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具有自己的风格特色。东北秧歌的风格,以火爆、欢快奔放著称。民间称秧歌扭得好叫“扭得浪”,不但舞姿要优美,而且腰胯摆得幅度要大,节奏感要强,表情要有感染力。东北秧歌讲究的是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要表现的既扎实又活泼,既敏捷又俏皮,又要有质朴的艮劲。总之是要夸张不能平淡,表演起来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红火热闹、规模宏大、气氛热烈、闹得热火朝天,这样才符合东北豪爽热情的民风,。 现在东北秧歌已经逐渐演变为民间广场中独具一格的集体歌舞艺术,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在大城市看到东北秧歌的机会是越来越少了,但相信每一个东北人都会有一段有关东北秧歌的记忆。 过年过节的时候正是秧歌队伍活跃的时间。秧歌队一般少则十多人多则上百人,每逢重大节日,城乡都组织秧歌队,拜年问好、互相祝福。秧歌队纷纷集中到当地最繁华热闹的市镇街道,进行游行式的演出。街市上精彩的表演此起彼伏、热闹非凡。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不是专业演员,但是等扮上行头后他们就可以把一个个生动的人物表现的活灵活现。娇羞的大姑娘、泼辣的小媳妇儿、抽长烟袋的丑婆子、奸邪无比戴纱帽翅的坏县官、抬眉歪嘴呆头呆脑的“傻柱子”。这些酷爱秧歌的人们在满街观众的喝彩声中尽展才华,过足了秧歌瘾。因为闹过这两天之后,他们就要卸去彩装,回到田地和作坊里,成为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了。

民族民间舞东北秧歌教案

民族民间舞东北秧歌教案(一) 教学内容:介绍东北秧歌基本知识、学习基本动律 学习目标: 1. 通过对东北秧歌的介绍,让学生熟悉了解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东北秧歌的兴趣。 2. 通过学习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让学生能够较准确地掌握其基本体态和动律特点。 教学准备: 音乐;东北小曲 教学用具:录音机、磁带、手巾花 教学重点、难点: 1. 对东北秧歌基本体态的把握。 2. 能较熟悉地掌握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和基本动作。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1. 2. 一、检查作业(还课) 提问: 1. 东北秧歌的文化背景? 3. 2. 提问: 东北秧歌所运用的道具? 4. 3. 提问: 这个道具的作用和意义? 5. 4. 提问: 东北秧歌的风格和动作特点? 6. 二、导入新授课 7. 1. 教师给予及时评价。 8. 2. 教师简述东北秧歌的基本知识。

其内容如下:东北秧歌市汉、满两个名族之间歌舞艺术的结晶,它源自中原,又深深 印上了黑土地所滋养出的泼辣火热, 质朴浓烈的感情特征,是汉族民间舞中最具有北方特色 的秧歌,由于特殊的地域与习俗,东北秧歌形成了稳中带浪,艮俏相融的审美特征。 东北秧歌伴奏乐器不同的功能和声色赋予了舞蹈独有的韵味。唢呐的悠长旋律与小钵 的急促节奏互相呼应,充满张力,相得益彰。音乐的特殊性使舞蹈动作突出三点, 延伸“线”, 动静相宜。而大钵和鼓则激发出热辣的情绪, 使东北女性特有的 现。 细致的刻花出女性性格中的不同侧面。里外片花带着内在的秀美; 了小姑娘的俏丽活泼;出手花的抛接直观的体现出东北女性的泼辣果断。 东北秧歌教材主要采用高跷秧歌的动作形态并结合当地秧歌发展而成。课堂中虽 不踩跷,但依然遵循高跷秧歌的动律特征:以下肢带“艮劲儿”的步法带动腰部扭动,随即 顺延至上肢及手腕(手巾花)由下至上的协调是体现“艮俏”劲儿的关键,是不可缺失的过 程。而“扭”是东北秧歌韵律的核心,艺彦所说的“踩在板上,扭在腰眼上”,正是由下肢 带动重心移动而产生的腰部动态。手巾花是“扭”的延伸与配合。在动律训练中,强调腰部 的轴心作用和扭动状态,奠定韵律基础。 3. 学习基本体态。 做法:正步,重心前倾;双膝略存,提跨,拔腰 ;含胸,垂肩;双眼平视。 过程:a.教师示范 b. 学生自己完成。(教师给予纠正) c. 简单介绍双叉腰。 双叉腰:双手背分别插于腰际,双肘略向前,指尖对后斜下方。 d. 双叉腰配基本体态完成。 4. 介绍持巾法。 a.握巾 “温中浪”得以更充分的表 丰富多变的手巾花是东北秧歌富有表现力的重要因素。 手巾花与舞姿,动态结合, “小燕子展翅”直接表现

东北秧歌说课稿

东北秧歌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手绢舞》。下面我对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教材是选自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编写五年制师范舞蹈系列教材) 本节课是让学生掌握一定东北秧歌素材的基础下,进行以了解民间舞蹈的艺术表现力为主题,从而引发学生对《手绢舞》的丰富舞蹈语汇和灵动活泼的表现风格产生兴趣,是培养学生肢体协调,节奏感,美感,都有很明显的提高,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东北秧歌《手绢舞》的风格特点及动作要领 2、能力目标:将学习短小的素材舞蹈过程,体验舞蹈动作多样性,培养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①培养学生有较强的民族意识②培养舞者气质③加强对舞蹈艺术的审 美能力 三、教学内容:持巾花的做法、秧歌前踢步、后踢步+秧歌上肢动作组合 四、说课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要注意步伐和上身动作自下而上的连锁反映的协调性,以脚下的踏步带动上身的扭摆及腕部的绕花。 2.教学难点:动作组合的连贯性 五、说教法 1.教学理念 舞蹈教育应以舞蹈审美为核心,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舞蹈美的过程。要以兴趣爱好为学习的基本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意个性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舞蹈活动。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结合艺术与相关科学,使学生感受、体验舞蹈内容和情绪,从《手绢舞》舞蹈中了解中国民间舞不乏朴实无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等特点,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从而培养学生对民间舞题材的舞蹈的学习和探究兴趣,积极参与舞蹈实践活动,引起学生在舞蹈活动中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营造教学环境 (1)利用多媒体辅导教学,视听结合。引起学生共鸣,尽可能地使学生融入舞蹈的氛围中,使其愉悦地学舞蹈,享受舞蹈的美感。 (2)设情境,开展多样化的舞蹈活动,分组合作训练,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获得主体经验,并互相交流,评价,促进共同发展。 六、说学法 舞蹈课对很多学生来说,是一门放松的课。在这样的课堂上需要抓住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学习知识以及对他们进行情感上的教育。因此,在教学中,我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从他们的兴趣入手,通过多种媒体,再结合其他艺术学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资源,采用合作学习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七、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进行基本素质训练,主要有把杆、地面和中间练习,这是训练学生的形体美及身体的柔韧性,为提高舞蹈动作美感奠定基础。 (二)新课导入

东北秧歌

东北秧歌 东北秧歌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到今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 简介 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色。 每逢重大节日,人们就会自发地组织秧歌表演和比赛。秧歌队的服装色彩丰富艳丽,多以戏剧服装为主。从装束上即可判断人物角色,有《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白蛇传》中的白娘子、许仙,还有包拯、陈世美、秦香莲等,纷纷伴着锣、鼓、镲、唢呐奏出的热烈而欢快、谐趣而颠浪的曲调轻快上路。各种舞蹈中尤以踩高跷、舞龙、舞狮、跑旱船最为著名,这些舞蹈生动活泼,技巧高,造型美,深受群众喜爱。 历史

东北秧歌是东北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杨宾于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在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写的《柳边纪略》中,对当地人民的秧歌活动有过记载:?上元夜,好事者辄扮秧歌。?又说:?秧歌者,以童子扮三四妇女,又三四人扮参军,各持尺许两圆木,戛击相对舞,而扮一持繖镫(伞灯)卖膏者为前导,傍以锣鼓和之,舞毕乃歌,歌毕乃舞,达旦乃已。? 东北秧歌分地蹦子和高跷两类。地蹦子又称地秧歌,流传面较广;高跷盛行于辽南,特别是营口(大石桥)、海城和盖县一带。说的是某地有某水田农民插秧时唱田歌,叫秧歌。 秧歌起源于擂秧耕田的劳动生活,也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析福攘灾时所唱的颂欣、镶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成为民间歌舞。至清代,秧歌已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 特点 概述 东北秧歌在风格上既有火爆、泼辣的特点,又有稳静、幽默的特点。动作既哏又俏,既稳又浪(浪,即欢快俊俏之意),而且稳中有浪,浪中有稳,刚柔结合,不能扭扭捏捏缠绵无力。

《黑土地的妞》舞蹈作品赏析

舞蹈作品赏析 《黑土地的妞》这一舞蹈作品是属于东北秧歌,用夸张的表演性质把黑土地上养育的姑娘们,可爱、俏皮又带一点泼辣的鲜明性格体现的淋漓精致,以东北秧歌特有的稳中浪、浪中艮、艮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的表演形式来突出人物的纯朴、热情、大大方方的个性。对于一般的东北秧歌训练组合来讲,这一作品贯穿了东北秧歌的动作特点,在这一基础上,加上了夸张的情绪表现,不管是高兴还是生气,场面是安静还是热闹,都能用东北秧歌特有的欢快气氛加上夸张的情绪表演来表现。表情上的愤怒的瞪眼、生气的嘟嘴或者是嬉戏的大笑配合上东北秧歌的舞姿动作,融为一体,能够迅速的将观众带入到一群东北小姑娘的打闹场景中,让整个表演气氛热闹、欢腾。再加上一些较为繁琐的手巾花技巧让舞蹈更加丰富多姿。 这个作品要表现出的就是一群小姑娘在嬉戏、打闹,你追我赶的场景,她们正值花季,性格活泼、泼辣,贪玩是她们的本性,以舞蹈的形式来表现她们的玩闹,以舞蹈的形式来体现东北女孩独特的性格,用姑娘的本性来表现东北秧歌的独特风格特征。她们的生气、开心、好奇全部写在脸上,不会拐弯抹角,都是最直接的体现出来,所以完成这个作品的时候一定要让所有的喜怒都夸张的体现在脸上,把自己想象成在东北大土地上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玩闹的姑娘,和伙伴们玩一起笑,逗逗别人,你推

我我推你的。让标准的动作和到位的情绪贯穿舞蹈始终。跟随着音乐自己脑袋中想象着情景,自己构思情节,让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舞蹈中去。要表达出最真实的小姑娘们的打闹、玩耍的场景。 这个作品,主要就是用东北女孩爽朗、泼辣、活泼的性格来突出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又以东北秧歌特有的稳中浪、浪中艮、艮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的表演形式来体现东北姑娘的独特性格。把丰富的情绪情感加入到东北秧歌的动作中,使动作活灵活现更加赋予灵魂,更具有情节性。 学生:彭靓 2010级中国舞女三班

幼儿园舞蹈基础教程东北秧歌舞蹈基本动作

幼儿园舞蹈基础教程东北秧歌舞蹈基本动作 一、舞蹈课的设计因素1.课题:学习东北秧歌的基本动作、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了解东北秧歌舞蹈的风格特点。 2.课型:新授课3.指导思想:通过观赏音像资料和教师的口传身授,让学生掌握东北秧歌最基本的体态、动律、步法及手绢花的动作,熟悉了解东北秧歌的风格、音乐、动作特点,并分析与东北当地的风土人情有着怎样的联系,能与山东秧歌进行区分。激发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编创练习。 4.教学分组:自然分组、递进分组相结合。 5.组织形式的变化: 场地布置: 二、创新: 1.用多媒体影像引导练习法做课前准备练习。 2.应用“分层次”教学法。 3.根据舞蹈教学的特点采用多途径的反馈,加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在大脑中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促进舞蹈动作的练习。 电视录音机老师××××学生××××××××××××××××××××××××注:目标层次一览表中ABC分别代表三个层次A为基础好的学生B为中等学生C为较差的学生。 《舞蹈》(基础版) 结构时间教学内容、导学过程设计及意图教学要求课前准备2分钟40

分钟2分钟一、组织教学1.课代表组织站队,检查人数。 2.教师组织上课。 3.师生问好。 二、课前准备(课课练) 1.热身训练2.抬腿训练的动作3.踢腿训练的动作4.腰跨训练的动作三、导入新课师问:根据所了解的东北秧歌,说出东北秧歌最突出的风格特点? 生答: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是“艮劲”、“俏劲”“稳劲”、“韧劲”、“美劲”。 教法:课代表组织队伍(如上图) 由课代表领学生练习,老师指导。 多媒体影像引导练习法。 老师指导学生用脚背的力量带动腿部运动。 还原是要有控制力。 激发学生探求未知,认识新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对东北秧歌的了解。 要求:注意力集中,队伍整齐肃静,表情体态要美。 1.要求①必须按节奏练习动作。 ②尽力模仿动作做。允许错,不许停。 ③要有表情,抬头挺胸收腹提臀。 2.要求①收腹,收臀,呼吸顺畅。 ②体会腿部肌肉的延伸和控制。

民族舞东北秧歌

第二章汉族民间舞蹈训练本章导语 1.了解东北秧歌的基本风格特点。 2.掌握东北秧歌手巾花、各种舞步和上肢动作的正确做法。 3.通过组合练习,使学生能基本掌握脚下的“艮劲”、上体的“扭”和手腕的“绕花”,并能通过情感表达出东北秧歌俏皮、活泼、刚柔并济的舞蹈特点。 第一节东北秧歌简介 一.秧歌 秧歌有东北秧歌、胶州秧歌、云南花灯、鼓子秧歌。北方的秧歌质朴热烈,场面壮观;南方的秧歌则显得秀丽精致、婀娜多姿且一般都手持扇子、手巾花、彩绸等道具。 二.东北秧歌起源 东北秧歌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财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有关,具有强烈的北方地域色彩,乡土气息浓郁,多表现为广大人民喜爱的群众性歌舞形式,以脚下“艮劲儿的踢步”,带动“上肢的扭”和“手腕的绕花”。 舞蹈贯穿着“稳中浪,浪中艮,艮中俏”的主体风格,表现出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

三.东北秧歌的表现形式: (1)高跷秧歌 (2)二人转 (3)地秧歌 四.东北秧歌的音乐特点 唢呐和小钹 第二节体态动律练习 一.基本体态 重心前倾,颈部弧线上提,下颚微含,立腰提臀。 二.基本手位 ①叉腰位:双手全把握巾,大拇指叉在腰两侧,肘关节微微向里扣。 ②胸前位:双手全把握巾,点在胸上方肩以下位置,肘关节架起来。 ③展翅位:双手全把握巾于体侧45度。 三.基本脚位 正步位双压脚后跟: 动作时膝关节要艮住劲,重拍落,半脚掌不要立太高。

四.基本持巾法 ①全把握巾:用拇指和其余四指握住手巾花的一边,似握拳,用于做各种手巾花。 ②单指握巾:用拇指和其余四指握住手巾花的一边,食指直贴在手巾花边沿,用于片花、挽巾、扔巾等。 上身动律 ①上下动律:用腰发力,经腰划下弧线交替提压形成上半身的摆动。 ②前后动律:发力点在腰,以肘关节带动前后交替转动。 ③划圆动律:发力点在腰,划八字弧线扭动。 五.进入组合 ①——⑧四拍一次双压脚后跟 ⑨——?四拍一次上下动律 ?——?四拍一次前后动律 ?——?两拍一次划圆动律 六.训练提示 1.做上下动律时,发力点在腰两侧,注意不要耸肩。 2. 做划圆动律时,腰和肘的部分划八字要清楚。 3.当每个动律加上手巾花动作时,一定要注意身体协调性,注意节拍的准确性。 第三节鼓相 一.训练目的

东北秧歌教案

东北秧歌教案 类型:音乐课 班型:初一(人民音乐出版社) 教学用具:多媒体、手绢花 教学内容:1、学习《大姑娘美》歌曲; 2、熟悉东北大秧歌的典型旋律 3、掌握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稳中浪、稳中逗、稳中俏、火爆泼辣、 幽默,富有生活气息。) 4、将东北秧歌与生活相结合,进行舞蹈动作的创编活动。 教学目标:1、感受、体验、了解东北秧歌。 2、通过学生共同参与、合作、探究,使学生能够自信地以真挚、热 的情感以及用自己所喜欢的方式来哼唱东北秧歌的典型音调、模 仿打节奏,进行东北秧歌舞蹈动作的探究与创编活动。 3、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以及“互问互答”的学习方式 的去探究东北秧歌的相关知识内容。 4、在大家真是的去感受音乐、感受舞蹈、感受生活的同时,让学生 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舞蹈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 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特征,让学生体验舞蹈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 弘扬祖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东北大秧歌》这一节音乐课,对学生进行热爱民族音乐的教育,激发学生对本地区本民族的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并使学生掌 握东北秧歌的典型曲调以、基本动作和风格特点并能够积极参加当地 乡村的民俗音乐活动。 教学难点:1、对《大姑娘美》歌曲的掌控 2、能较熟悉地掌握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和基本动作。 3、每个学生对音乐、对喜爱事物的理解程度不同,所以在本节课中 可能会在东北秧歌舞蹈动作的创编中以及自我学习合作、探究的 学习方法上有一定难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播放视频《大姑娘美》,进入我们的课程。 师:同学们,大家看看视频里面,演员的衣服和打扮,给你们带 来了什么样的感受啊? 生:颜色鲜艳,很喜庆。 师:那你们知道这是我国哪个地区的服装吗? 生:东北地区秧歌服。 师:你在哪见过?什么时候见过啊? 生:自由回答。 2、师:看到今天老师拿来的手绢花了吗?老师问同学们这个手绢花是干什 么用的呢? 生:自由回答 3、同学们对秧歌都有怎样的了解呢? 4、好,就让老师带大家进入我们的东北秧歌大世界。 二、互动合作、探索新知

东北秧歌舞蹈教案

东北秧歌舞蹈教案 东北秧歌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艺术财富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戏曲等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到今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例如大家熟悉的以“二人转”为主的表演形式下面yjbys小编为大家分享东北秧歌舞蹈教案希望对大家了解东北秧歌有帮助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风格各异的汉族民间舞蹈作品引领学生走进汉族民间舞蹈艺术殿堂中,从而学生能够逐步产生对本民族文化艺术的热爱之情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本民族文化艺术的学习中; 2.过程与方法:运用比较法了解东北秧歌、胶州秧歌之间舞蹈动律、舞蹈风格的异同 3.知识与技能:能够较好的完成东北秧歌组合能够用较为准确的舞蹈动作表现东北秧歌、胶州秧歌等汉族民间舞蹈能够较好的掌握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动作或造型并且了解汉族民间舞蹈之间的异同以及其背后的文化意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汉族民间舞蹈的欣赏以及典型动作的学习与感受了解汉族民间舞蹈的风格差异和形成原因使学生对汉族民间舞蹈的了解更加全面

【难点】 东北秧歌舞蹈动作元素以及舞蹈组合的学习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音响等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汉族自古以来歌舞活动丰富多彩并随历史的进程从未停止过传衍与发展对于今天的人民来说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城市中的一 代代后人已在逐渐忘却、脱离、以致根本不了解和不再会跳自己民族的舞蹈其实汉族的民间舞蹈不但内容丰富而且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即使是相同种类的歌舞各地区生活环境、风俗信仰、审美习惯等都大不相同因此在风格、装扮和表现形式上各有特色、独具魅力 同学们都知道那些汉族的民间舞蹈呢?(秧歌、高跷) 图片展示:狮子舞、花灯、采茶舞、秧歌等 汉族舞蹈种类繁多不过经过艺术教育工作者整理加工后进入教学的主要有:东北秧歌、山东秧歌(包括鼓子秧歌、海洋秧歌、胶州秧歌)等下面我们首先通过舞蹈的欣赏来了解一下这些舞蹈各自的体态特征、动作特征以及风格 2、新课教学: 东北秧歌: (1)欣赏舞蹈《瞧这些东北妮儿》并尝试发现其舞蹈动作特征: 教师用视频提示亲自示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