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视诊治指引

斜视诊治指引
斜视诊治指引

斜视诊治指南

斜视是导致儿童视觉发育障碍的常见眼病。斜视除了影响美观外,还会导致弱视及双眼单视功能不同程度的丧失。早期治疗斜视可以在矫正眼位、恢复外观的基础上,促进视力发育和双眼视觉功能的建立。为规范斜视的诊断治疗,制定本指南。

一、斜视的基本检查

(一)询问病史

询问斜视发生(发现)的时间及症状,询问母亲妊娠史、是否早产、难产、出生时缺氧史及出生体重。是否存在相关诱因,如发热、外伤等疾病。

询问斜视为恒定性或间歇性,同时观察患儿是否有代偿头位、斜视出现在视近还是视远或远近均有、是单眼恒定性斜视或双眼交替性斜视。

询问既往治疗情况,是否做过弱视治疗,或集合训练等双眼视功能训练,是否配戴过眼镜,是否做过斜视矫正手术。

询问是否有斜视家族史,是否有甲状腺疾病、糖尿病、高度近视等病史。

(二)视力与屈光检查

1.视力检查

(1)分别查裸眼及矫正的远近视力。远视力检查常用E 字视力表,对年幼儿童也可应用儿童图形视力表。近视力检查多采用Jaeger近视力表和标准近视力表。

(2)对于眼球震颤患儿,检查时保持双眼同时睁开,雾视一眼(在该眼前多加+5.00Ds球镜)以检测对侧眼视力,用此方法可检测出接近实际生活的视力。另外,要查双眼视力,对伴有代偿头位的患儿应检查有头位偏斜时的视力。

2.屈光检查

适当的睫状肌麻痹对于儿童进行准确的屈光检查是必须的。常用的睫状肌麻痹剂有1%的阿托品眼膏或凝胶和1%环戊通滴眼液。对于部分病例(例如屈光状态为远视和内斜视患儿),建议滴用1%硫酸阿托品眼膏或凝胶来获得最大的睫状肌麻痹效果。对于年龄大于12岁且不伴有与调节相关的内斜视或调节功能异常的儿童,可应用复方托吡卡胺散瞳后进行屈光检查。

3.常规外眼、眼前节及眼底检查。

二、斜视的专科检查

专科检查包括眼球运动功能检查和双眼视觉功能检查两部分。

(一)眼球运动功能检查

1.眼位检查

测量近距离斜视度的关键是需使用适当的调节性注视视标,如果不使用调节性注视视标,所测量的斜视度就不可能准确。测量远距离斜视度则需应用点光源。

(1)遮盖—去遮盖法:发现显斜视,鉴别显斜视与隐斜视/正位眼。

(2)交替遮盖法:交替遮盖检查的目的是使双眼融合功能分离,以发现包括显性斜视和隐性斜视在内的全部斜视。可以鉴别正位眼与显斜视或隐斜视,但不能鉴别显斜视与隐斜视。

(3)三棱镜交替遮盖试验:三棱镜交替遮盖检查可测量出显斜视和隐斜视总的斜视度,是一种最精确的斜视度测量方法。

(4)角膜映光法:1)Hirschberg法:检查者通过观察病人角膜光反射的位置及其与瞳孔的关系来判断斜视的类型和斜视度。角膜光反射偏离瞳孔中心1 mm大约相当于7°,一般用于检查病人看近的斜视度。2)Krimsky法:又称三棱镜角膜映光法,是三棱镜加Hirschberg法测量斜视度的方法。适用于一眼视力差,缺乏注视能力者和不合作的儿童。

2.诊断眼位斜视度检查法

采用调节性视标检查受检者注视九个方位(又称:诊断眼位)时的两眼配偶肌的运动情况。诊断眼位斜视度检查包括眼球从原在位、水平向右、水平向左、向左上、向左下、向右上、向右下、垂直向上、垂直向下转动时斜视度的定量检查。可以分析判断非共同性斜视受累肌肉,用于诊断和手术设计。通过检查正上方(眼球上转25°)和正下方(眼球下转25°)斜视度以确定是否存在A-V现象。

3.眼外肌功能检查

应当对眼球的双眼运动与单眼运动分别进行评估,并且记录在诊断眼位方向受限或过强。单眼运动检查用于鉴别共同性斜视与麻痹性或限制性斜视。单眼运动检查中充分外展能够将婴儿型或调节性内斜视与麻痹性或限制性内斜视,或内斜Duane综合征区分开来。在婴儿和幼儿中进行单眼遮盖和头眼转动(娃娃头试验)是特别有价值的,常常会发现一些其他方法不能记录到的眼球转动异常。

3.眼球运动牵拉试验

(1)主动收缩试验:两眼对照检查,粗略评价测试的肌肉收缩力量是否减弱,是判断麻痹肌肉强弱(麻痹程度)的试验。因该试验需要患者合作,一般用于成人及可以配合的儿童。在表面麻醉下,检查者用有齿镊夹住麻痹肌作用方向对侧的角巩膜缘处球结膜,嘱患者向麻痹肌的作用方向注

视,检查者感受眼球转动的力量。若检查者感到镊子被牵动说明该肌肉有部分功能存在,并可以与健眼进行比较。

(2)被动牵拉试验:两眼对照检查,发现是否有限制因素以及限制因素部位。是鉴别麻痹性斜视与限制性斜视的检查方法。在表面或全身麻醉下用有齿镊夹住偏斜方向角巩膜缘处的球结膜,将眼球向偏斜方向的对侧牵拉。若牵拉有阻力,说明眼球偏斜方向的眼外肌有机械性限制。若牵拉时无阻力,说明可能为眼球偏斜方向对侧的眼外肌麻痹。当患者在清醒状态下进行被动牵拉试验时一定要让患者向眼球牵拉的方向注视,以使被牵拉的肌肉松弛。

(二)双眼视觉功能检查

1.Worth 四点灯试验

是临床最常用的融合检查方法。传统的Worth四点灯的灯箱仅用于检查视网膜的周边融合功能。手电筒式Worth四点灯既可检查周边融合,又可检查中心融合功能。

检查方法:受检者戴红绿眼镜,红片置于右眼前,分别观察近处(33cm)和远处(5m)4点灯箱。上方为红灯、左右两侧为绿灯、下方为白灯。若受检者看到4 个灯说明没有单眼抑制,且两眼正位。若受检者看到5个灯即2个红灯和3个绿灯,表明受检者有斜视,无单眼抑制。若看到2个红灯表明左眼抑制,若只看到3个绿灯表明右眼抑制。

Worth四点灯试验还可以检查主导眼,当受检者看到4个灯时,下方白色灯为红色或粉红色时,右眼为主导眼。下方白色灯为淡绿色时,左眼为主导眼。

2.Bagolini线状镜检查

Bagolini线状镜检查接近自然状态下的双眼视觉。检查需要患者具有一定理解及表达能力,不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儿童。

检查时患者配戴Bagolini线状镜,双眼注视33cm和6m 远处的光源,具有正常双眼单视功能者看到完整的十字交叉。单眼注视患者由于存在周边融合,其双眼注视时可看到十字交叉,但因非主导眼的黄斑被抑制,该眼看到的条纹中央不连续。

3.立体视检查

应用Titmus立体图、TNO立体图或我国自行研发的(颜少明、郑笠英)立体图等来检查患者的近立体视功能。应用Randot远立体视觉检查图、Frisby-Davis远立体视觉检查图及同视机等来检查患者的远立体视功能。

另外,对有麻痹性和限制性斜视的患者应进行影像学检查。

三、斜视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一)隐斜视

隐斜视是一种潜在的眼位偏斜,能在融合控制下保持双眼单视,是潜在的眼外肌与神经反射的不平衡状态。分为外隐斜、内隐斜、上隐斜、旋转隐斜。

1.诊断

症状:易视疲劳。内隐斜较外隐斜更容易产生症状。

体征:交替遮盖时眼球有移动。单眼遮盖,对侧眼无移动,被遮眼出现眼位偏斜,去遮盖后对侧眼(即注视眼)不移动,被遮盖眼立即回到正位。

2.治疗

无症状者一般无需处理。儿童应在睫状肌麻痹下验光。对于外隐斜,治疗方法包括矫正屈光不正、集合训练和融合训练,以锻炼集合及融合功能;配镜原则为近视者予以足矫配镜,远视者则给予低矫配镜,不论何种散光,均给予足矫配镜,通过提高视力而提高融合性辐辏能力。对于内隐斜,先对患者根据年龄及调节情况进行不同方式的散瞳验光,若为比较明显的远视,则应戴足矫眼镜;若为近视,则在获得最清晰的远视力的前提下戴最低度数矫正眼镜;若为散光或屈光参差,则应充分矫正,以获得最佳矫正视力。也可做分开训练,增加融合范围。

(二)内斜视

1.先天性内斜视

先天性内斜视是指在出生后6个月内发生的内斜视,患病率约为1%~2%,人群中的患病率为0.1%,在共同性内斜视中,先天性内斜视的患病率占5.4%。

诊断:①病史:在出生后6个月之内发生的持续不能缓解的内斜视。②斜视度:斜视角为大度数的恒定性内斜视,通常大于40△。在4个月龄前发生的间歇性内斜视、斜视角度可变的内斜视、小角度(小于40△)的内斜视需密切随访,有可能在4月龄后消退。③睫状肌麻痹后验光,屈光不正为+1.00Ds~+2.00Ds的生理性远视。④双眼视觉功能较差,可以交替注视,或单眼恒定内斜,后者常合并斜视性弱视。

⑤可能会合并垂直斜视、A-V征、DVD、DHD、眼球震颤。部分病人眼球运动可表现为外转困难,内转过度,可伴斜肌功能异常。

治疗:当患儿合并有弱视时,应先治疗弱视。应行睫状肌麻痹下的散瞳验光,若屈光不正小于+2.00Ds,可不戴镜。若屈光不正大于+2.00Ds,建议戴镜观察3~6个月。对于单眼恒定性内斜视患者应行屈光矫正、遮盖对侧眼或应用阿托品压抑治疗,在患儿能够交替注视之后进行手术治疗。对于手术时机,建议在24月龄前进行手术,以尽可能恢复双眼周边融合功能。对于诊断明确、斜视度稳定者可以在年龄更小时予以手术治疗,两岁之后进行手术者周边融合形成困难。

主要的术式为双内直肌后退术及双眼内直肌后退联合外直肌缩短术,也可考虑行单眼的一退一缩术;若合并有斜肌功能异常,应同期解决。

其他治疗方式包括肉毒素注射,对于大度数先天性内斜视,肉毒素可大幅度减少斜视度,对于小度数内斜视可有矫正作用。据统计,肉毒素注射后连续性外斜视的发生率为1%,上睑下垂发生率为27%,垂直性斜视发生率为12%。与手术

矫正眼位相比,肉毒素注射最有效的斜视角度范围在30~35△。肉毒素注射为暂时性的治疗方法,一般疗效维持半年左右,需重复注射。

2.调节性内斜视

调节性内斜视分为屈光调节性内斜视和高AC/A型内斜视。

(1)屈光调节性内斜视

屈光调节性内斜视十分常见,发病年龄集中在2~3岁,个别也可出现在1岁以内。

诊断:①病史:患儿发病年龄大多数在6个月~7岁,平均年龄为2.5岁,通常刚发病时表现为间歇性内斜视,后逐渐进展为恒定性的内斜视。②伴有远视性屈光不正,通常为+3.00Ds~+6.00Ds之间。少数患者远视性屈光不正可大于

+6.00Ds。③发病初期斜视角度不稳定,视近斜视角度与视远斜视角度相等。④AC/A值正常。⑤戴全矫的远视眼镜后眼位正位。⑥可伴弱视,双眼视觉功能较差。

治疗:1%阿托品睫状肌麻痹验光后配戴足矫的眼镜。单眼弱视患者应行遮盖治疗。5岁之前,每6个月左右进行一次睫状肌麻痹验光,并检查眼位和矫正视力情况,根据检查结果调整眼镜的度数,随访间隔时间可根据年龄而定。5岁后可以每年进行一次睫状肌麻痹验光检查。发现调节性内斜视转变为部分调节性内斜视者、或伴有垂直斜视者,应尽快手术治疗。

(2)高AC/A型内斜视

发病年龄多集中在6个月~7岁。轻度远视眼多见。视近斜视角度大于视远斜视角度10△。AC/A超过6:1,可伴单眼弱视。

治疗:配戴双焦点眼镜,充分矫正远视性屈光不正,使视远眼位正位或小于+10△;视近下加+1.50Ds~+3.00Ds。有弱视者遮盖治疗弱视。斜视角度较小者可进行双眼视觉训练,增大外融合范围。

若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可手术治疗,根据视近斜视角进行三棱镜适应性训练,增加以正常AC/A比值为依据的眼

外肌后退手术量。手术方式选择双内直肌后退,可联合后固定缝线术,通常可以减少AC/A值。

(3)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临床常见,患儿发病年龄早于屈光调节性内斜视,多在1~3岁。屈光状态以中度远视性屈光不正为主。常伴散光及屈光参差。戴镜后残余内斜视度数大于10△。可合并弱视及异常视网膜对应以及垂直性斜视。

治疗:完全矫正屈光不正,若伴有弱视,则先治疗弱视。在双眼矫正视力正常后,手术治疗戴全矫远视眼镜剩余的内斜视以及垂直斜视。术式大多选择双眼内直肌后退术,也可以根据斜视度数大小采用内直肌后徙联合外直肌缩短术,当伴有斜肌功能异常时,可同时行斜肌手术。

3.非调节性内斜视

非调节性内斜视较常见,发病年龄多集中在1~3岁,少数在6~7岁。有家族遗传倾向,与调节因素无关。内斜视角度在+20△~+70△之间。

治疗:若有弱视,先治疗弱视,在患儿可以交替注视之后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4.非共同性内斜视

患者有外伤史或高热史,也可没有任何明确原因导致外展神经麻痹,临床表现为大度数内斜视,受累眼外转受限,严重时外转不能超过中线。患者复视,伴有代偿头位。

治疗:首先进行病因检查,神经麻痹可以使用营养神经的药物。病因清楚病情稳定半年后仍有斜视者可行手术治疗。

5.其他类型的内斜视

(1)急性共同性内斜视

临床少见,发病突然,出现同侧复视。复视像在各个方向距离相等。可表现为内隐斜、间歇性内斜视以及恒定性内斜视,眼球运动正常。

治疗:对于+15△以内的轻度内斜视,复视干扰不大者,可配戴底朝外的压贴三棱镜。对于大角度内斜视以及5岁以内发病者需要及时手术,以避免抑制或者弱视的发生。对于年长儿童及成人可等到斜视度数稳定后再行手术治疗。

(2)知觉性内斜视

发病年龄平均2岁。患儿出生后早期一眼盲或视力低下,单眼视力≤0.1,有中重度弱视,先天性白内障、角膜白斑、眼底病等。斜视角度平均+58△,可合并垂直斜视或斜肌亢进等。

目前国内多主张推迟手术时间,可推迟至学龄前或更晚。手术只能解决外观问题。

(3)继发性内斜视

外斜视手术后继发内斜,可伴有同侧复视。

治疗:若发生在外斜视术后一天,出现复视、内斜视、外转功能受限,可能有肌肉滑脱,需立即手术探查。若为术后轻度过矫,可观察六周,六周后内斜视角度大于10△,伴复视时,可再次行手术治疗。若在原手术眼上手术,手术量不能遵循共同性内斜视的常规计算方法,首选将后退的肌肉前徙。若在非手术眼行手术,可遵循共同性斜视的常规计算方法。

(三)外斜视

指双眼视轴的异常分离。双眼融合功能不能控制视轴正位,导致视轴发生偏斜;在注视一个目标的时候,一只眼看向目标,而另一只眼的视轴出现向外偏斜的斜视。

1.先天性外斜视

1岁以内发生,在健康儿童中患病率较低。部分患者同时伴有眼部或全身疾病。外斜角度大且稳定,多表现为交替性、恒定性外斜视。眼球运动正常,可合并垂直分离偏斜、A-V综合征、斜肌功能亢进等。常有轻微屈光不正,可伴有弱视。多无正常双眼视觉功能。

治疗:(1)矫正屈光不正;(2)治疗弱视,在双眼能够交替注视后可考虑手术治疗;(3)手术治疗:虽然早期

手术很少能获得正常的双眼视功能,但仍然是适应症,可以使患者获得粗略的双眼单视功能。一般12~18个月龄手术,若斜视角不稳定,手术可推迟至18~24个月龄。手术延迟在2岁以后几乎不能形成融合。

2.共同性外斜视

(1)间歇性外斜视

间歇性外斜视是介于外隐斜视与恒定性外斜视之间的一种过渡型斜视。间歇性外斜视是儿童最为常见的外斜视。患病率在各类共同性斜视中占首位,为35.7%。幼年发病,平均发病年龄4~5岁。女性多发。

诊断:斜视度不稳定,当视远处、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或患病时常表现出外斜视。部分患者在明亮处有单眼畏光的特点,喜闭上一只眼睛。多数患者有近立体视觉。

分型:①基本型:视远、视近斜视度相近。AC/A值正常。②分开过强型:视远比视近斜视度大,相差≥15△;遮盖一眼30~60min后,视远斜视度仍然大于视近。③集合不足型:视近斜视度大于视远,相差≥15△。AC/A值低于正常。

④类似分开过强型:初次检查时视远斜视度比视近大,但遮盖一眼30~60min后,视近斜视度增大,与视远相近或更大。

治疗:双眼融合功能(外斜视控制力)良好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可以不进行手术治疗,但需随诊观察;若在多数时

间内存在眼位偏斜则需要治疗,可通过纽卡斯分数或诊室内6级分级法对间歇性外斜视进行定量分级,决定手术时机。在评估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时机时,要明确患儿外斜视的发生频率要比其斜视度数的大小更为重要。①矫正屈光不正:近视患者应做全部矫正,即便轻度近视,矫正后也能改善对外斜视的控制力。一般不合并弱视的轻到中度远视不提倡矫正。②治疗弱视:由于间歇性外斜视合并弱视不常见,因此,原因不明的视力下降应提醒医师考虑另外的疾病。③配戴三棱镜:年龄过小的患儿等待手术期间,为了保护其双眼视觉功能,可配戴底向内的三棱镜。④正位视训练:包括脱抑制治疗、复视知觉训练及融合训练等。适用于斜视度<20△以及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⑤手术治疗:能够配合检查,斜视角>15△,同视机检查有运动融合损害,近立体视锐度>60"者要尽早手术。常用术式包括双眼外直肌等量后退术、单眼外直肌后退联合内直肌缩短术。单眼外直肌后退术可用于治疗小度数斜视患者。

(2)恒定性外斜视

指融合功能不能控制双眼视轴平行、眼位始终呈外斜视的状态。1岁后出现或由间歇性外斜视失代偿进展而来。在各类共同性外斜视中占32.1%。

诊断:幼年或成年发病。斜视度大而稳定。多数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当双眼视力相近时,患者表现为交替性外斜视;当合并单眼弱视或屈光参差时,表现为单眼恒定性外斜视。集合不能。双眼视功能受损。5岁前发病因视皮层发生抑制可有单眼抑制,5岁后发病可有复视存在。可以合并垂直斜视、斜肌功能亢进、A-V综合征以及DVD等。

治疗:①矫正屈光不正;②治疗弱视;③手术治疗:恒定性外斜视以手术治疗为主。幼年发病者,双眼视力正常或可以交替注视者,应及时手术。

3.非共同性外斜视

包括麻痹性外斜视、限制性外斜视以及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等特殊类型的外斜视。

麻痹性外斜视:常见于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可有或无上睑下垂,恒定性外斜视,第二斜视角大于第一斜视角等。先天性动眼神经麻痹,手术治疗是唯一方法。后天性动眼神经麻痹,首先确定病因,重点排除颅内疾病及重症肌无力,治疗原发病,辅以神经肌肉营养药物及针灸治疗。针对病因的保守治疗6~12个月无效,可考虑手术。大部分手术目的是改善美观和代偿头位。由于动眼神经累及眼外肌多,手术效果较差,上转运动严重限制时,上睑下垂矫正手术应慎重。

4.继发性外斜

内斜视矫正手术后以及内斜视自发转变为外斜视、知觉性外斜视等,一般多需手术治疗。

(四)A-V型斜视

是借用字母A和V的形态来描述一种斜视的征象,字母开口的方向表示分开强或集合弱;字母尖端方向表示集合强或分开弱。

分类:①V型外斜视:向上注视外斜视度数大于向下注视(≥15△)。②V型内斜视:向下注视内斜视度数大于向上注视(≥15△)。③A型外斜视:向下注视外斜视度数大于向上注视(≥10△)。④A型内斜视:向上注视内斜视度数大于向下注视(≥10△)。除常规检查外,重点检查向上和向下注视时斜视角度的变化和有无上、下斜肌功能亢进或不足。此外还应注意有无下颌上抬或内收的代偿头位。

治疗:合并上、下斜肌亢进的A-V型斜视,可酌情行上下斜肌减弱+水平斜视矫正术。集合不足者,慎行上斜肌减弱术。

(五)麻痹性斜视

指由于神经肌肉麻痹引起的斜视。麻痹性斜视病因复杂,临床类型繁多,目前使用的分类方法是按照发病年龄将它分为先天性及后天性麻痹性斜视两大类。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较为常见,受累眼上斜视,双眼视网膜异常对应,Parks三步法检查受累肌功能位垂直斜视增加,歪头试验常为阳性。眼球运动呈上斜肌功能不足,下斜肌亢进或正常。双眼发病呈交替上斜视。眼底照相呈外旋改变。手术治疗为主。手术设计需依据不同的分型,选择手术方式,可选择的术式包括下斜肌减弱术、上斜肌折叠术、对侧眼下直肌减弱术、同侧眼上直肌减弱术、Harada-Ito术,根据垂直斜视角度和分型可联合两条或多条肌肉手术。

(六)特殊类型斜视

1.分离性垂直偏斜(DVD)

又称交替性上隐斜,特点为不遵循眼球运动Hering法则,当交替遮盖双眼时遮盖眼呈现上斜状态,去遮盖后眼位缓慢回到注视位合并内旋。Bielschowsky试验阳性。

对于屈光不正及弱视患者,首先矫正屈光不正治疗弱视,在配戴眼镜时可以用光学方法转换注视眼,即让眼位上漂明显的眼转为注视眼达到抑制或减少该眼上漂的效果。DVD合并水平斜视者在矫正DVD的同时予以矫正,但一眼同次手术不能超过两条直肌。行显微血管分离术时,可行三条肌肉手术。由于DVD的病因仍不明确,且DVD垂直斜视角度测量的易变性,手术效果有不确定性。

2.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

多在2岁以前发病,内外斜视共存。具有间歇性外斜视与调节性内斜视的双重特点。常合并高度远视,AC/A正常或低于正常,斜视度数变化大,戴镜后内斜视消失,双眼单视功能往往不良。常伴有视疲劳等症状。

治疗:首先睫状肌麻痹验光配镜,治疗弱视。这类弱视一般治愈率较高。对于小度数外斜视(<20△),间歇性,具有一定的双眼单视及立体视,不必急于手术,如经常出现外斜视或严重影响视功能时,再考虑手术矫正。

3.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

一种先天性眼外肌异常,多累及双眼。临床表现为双侧上睑下垂、双眼下斜视、被动牵拉试验阳性、可合并水平斜

视。双眼上转受限伴不同程度的水平注视受限、眼外肌的组织学检查可见眼外肌纤维被纤维化组织所取代。

治疗:以手术为主,目的是改善眼位与头位,但不能恢复眼球运动。手术方法以眼外肌减弱术为主。

4.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

眼球后退综合征是一种伴有斜视的眼球运动异常。临床分三型:Ⅰ型:受累眼外转受限、内转无明显限制,可合并内斜视。Ⅱ型:受累眼内转受限、外转无明显限制,可合并外斜视。Ⅲ型:受累眼内外转均受限,可以无斜视或合并内斜视或外斜视。

诊断:受累眼有明显的外展受制,内转时睑裂明显缩小,眼球后退,外转时睑裂开大。有明显代偿头位。被动牵拉试验阳性。

治疗:第一眼位无明显斜视和代偿头位者无特殊治疗。对有明显代偿头位和第一眼位有斜视者应手术治疗,手术仅限于改善眼位和代偿头位而对恢复眼球运动无直接帮助。手术以减弱术为主,禁忌加强手术,否则术后会加剧眼球后退。

5.Brown综合征

临床表现:第一眼位无明显斜视或受累眼轻度下斜视。被动牵拉试验患眼内上转有明显阻力,多数情况不合并上斜肌亢进。代偿头位以下颌轻度上抬为主,也可以无明显头位。

眼位检查法——遮盖法

眼位检查法——遮盖法 *导读:遮盖法:病人的眼球必须有运动功能才能利用遮盖法检查眼位,如果病人眼球运动严重受损,甚至不能运动,则不适合用遮盖法检查眼位。另个,病人两只眼都必须具备注视能力,精力集中,能够配合。…… 遮盖法有四种形式:交替遮盖法、遮盖-去遮盖法、三棱镜交替遮盖法和三棱镜遮盖去遮盖法。1、交替遮盖法:多用于隐斜视及间歇性斜视患者。 操作方法:若遮盖一只眼,对侧眼仍然注视前方视标没有发生运动,则把遮眼板移到对侧眼上,观察原来被盖眼的运动方向,如果由外到内,说明受检查可能存在外隐斜视或外斜视,如果由内向外运动,说明受检者可能存在内隐斜视或内斜视。这样反复交替遮盖几次,观察移去遮盖后的一只眼的运动方向,进一步证实初次的检查结果。如果观察到眼球出现垂直方向的运动,则说明受检者可能存在垂直斜视或垂直隐斜视。 有些显斜视在检查的时候,开始表现为隐斜视,经反复交替遮盖双眼,才表现出来显斜视,例如间歇性外斜视,在开始检查时为外隐斜视,交替遮盖以后,才表现出外斜视。如果反复交替遮盖双眼,能充分显示出来最大斜视角。 检查距离应该是33cm和6m两种。

2、遮盖去遮盖法:鉴别隐斜视和显斜视的主要方法。 像其他遮盖法一样,病人只有具备对调节视标的注视能力,检查结果才是可行的。 操作方法:遮盖一只眼,仔细观察另一只眼的运动方向,即没有被遮盖的眼球的运动方向。如果出现运动,说明病人存在显斜视,根据运动方向是哪一类斜视。如果非遮盖眼由外向内运动,说明病人患外斜视;由内向外运动,说明患内斜视;若存在垂直方向的运动,说明患有垂直斜视,即上斜视或是下斜视。 若非遮盖眼不动,再以同样的方式遮盖另一只眼,同样的方法观察对侧非遮盖眼的运动状态。第一次遮盖的眼是斜视病人的偏斜眼,对侧非遮盖眼自然不发生运动,因为遮盖前后都是非遮盖眼注视;如果遮盖的是斜视病人的注视眼,偏斜眼则出现运动。所以遮盖去遮盖检查必须先后遮盖两只眼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遮盖去遮盖检查法也能观察隐斜视。例如,遮盖病人的右眼,左眼仍然注视前方的目标不出现运动。打开病人的右眼,如果左眼仍然不动,右眼出现运动,根据运动的方向能够判断病人是内隐斜或是外隐斜。若右眼由内向外运动,则说明患内隐斜视;由外向内运动,说明患外隐斜。 3、三棱镜交替遮盖法:用于测量隐斜和显斜两种偏斜的总度数。但是,不能把两部分斜视的度数分别表示出来。此方法经常用于斜视手术矫正之前,为手术设计提供眼球最大偏斜度数。这两部分加起来,反映了眼外肌不平衡使眼球自然偏斜的最大程

重症肌无力指南(2015)

xx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____年版)China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yasthenia gravis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 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学分会 陕西省西安市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内科, 李柱一执笔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由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介导、细胞免疫依赖、补体参与,累及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引起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出现骨骼肌收缩无力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极少部分MG 患者由抗-MuSK(muscle specific kinase )抗体、抗LRP4(low-density lipoproteinreceptor-related protein 4)抗体介导。MG主要临床表现为骨骼肌无力、易疲劳,活动后加重,休息和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后症状明显缓解、减轻。年平均发病率约为8.0-20.0/10万人[1]。MG在各个年龄阶段均可发病。在40岁之前,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在40-50岁之间男女发病率相当;在50岁之后,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一、临床表现和分类 1.临床表现 全身骨骼肌均可受累。但在发病早期可单独出现眼外肌、咽喉肌或肢体肌肉无力;颅神经支配的肌肉较脊神经支配的肌肉更易受累。经常从一组肌群无力开始,逐渐累及到其他肌群,直到全身肌无力。部分患者短期内出现全身肌肉收缩无力,甚至发生肌无力危象。 骨骼肌无力表现为波动性和易疲劳性,晨轻暮重,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可减轻。眼外肌无力所致对称或非对称性上睑下垂和/或双眼复视是MG最常见的首发症状,见于80%以上的MG患者[2];还可出现交替性上睑下垂、双侧上睑下垂、眼球活动障碍等。瞳孔大小正常,对光反应正常。面肌受累可致鼓腮漏气、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苦笑或呈肌病面容。咀嚼肌受累可致咀嚼困

斜视的检查方法与处理

斜视的检查方法与处理内外隐斜1、屈光不正全矫 2、准确的远用瞳距 3、双眼注视5米以外的光点4、右眼放置水平马氏杆片,使患者右眼看到由水平马氏杆片分视出来的点状光源成了一条竖线,左眼看到5米以外的光点。5、待顾客放松下来时询问患者点在线的哪里有以下三种情况?1、点线重合(重合)无斜视2、点在线左(同向)内隐斜,在左眼前逐渐加基底向外的三棱镜,直至点线重合,此时记录三棱镜的镜度,就是患者的内隐斜度。近视伴内隐斜应全矫,甚至过矫。远视伴内隐斜伴内隐斜低矫,年龄在12岁以下的患者轻度远视可暂时不要矫正。3、点在线右(交叉)外隐斜。在左眼前逐渐加基底向内的三棱镜,直至点线重合,此时记录三棱镜的镜度,就是患者的外隐斜度。远视伴有外隐斜应全矫,甚至过矫。近视伴有外隐斜应低矫。垂直隐斜6、右眼放置垂直马氏杆片,使患者右眼看到由水平马氏杆片分视出来的点状光源成了一条横线,左眼看到5米以外的光点。1、点线重合(重合)无斜视2、点在线上(交叉)右眼上隐斜(左眼下隐斜)在左眼前逐渐加基底向上的三棱镜,(或在右眼前逐渐加基底向下的三棱镜,)直至点线重合,此时记录三棱镜的镜度,就是患者的内隐斜度。3、

点在线下(同向)右眼下隐斜(左眼上隐斜)在左眼前逐渐加基底向下的三棱镜,(或在右眼前逐渐加基底向上的三棱镜,)直至点线重合,此时记录三棱镜的镜度,就是患者的内隐斜度。4、对于垂直隐斜的矫正以缓解其症状为目的,可用总量的1/2或1/3的三棱镜的镜度来矫正,佩戴非注视眼。对于隐斜视训练1、内隐斜可以做从5米逐渐往近处的近看直至模糊,反复训练,持之以恒的坚持,同时可以做一些运动眼球的眼保健操。但是对于调节力较弱的中年人应给于1/2或1/3的三棱镜来舒解。对于调节了几乎为零的老年人应给予足量的的三棱镜,以消除复视为目的。2、外隐斜可以做从0.33米逐渐往5米的远处看,重复训练。同时可以做一些放松眼球的眼保健操。也可药物散瞳,对眼肌进行放松。避免常时间的近距离作 业,舒适的环境、适量的户外运动、良好的心情也可使眼肌得到很好的放松。3、人眼对于垂直隐斜的耐受离较低,即便是斜视度较低也会难已忍受,可用斜视度的1/2到全部的三棱镜来矫正,消除其诊状。训练方法,由上往下看直至看到鼻子,由下往上看直至看到复视,反复训练多次,锻炼上下眼肌。4、斜视是的产生,跟六条眼之肌有着直接的关系,当人

内斜视诊疗指南

内斜视诊疗指南 一、先天性内斜视 【概述】 先天性内斜视为生后6个月内发病,一般不合并明显屈光异常,如双眼交替出现斜视则无弱视。单眼性斜视可合并弱视。由于双眼视野交叉。可以有假性外展限制。先天性内斜视可以合并下斜肌亢进、DVD、眼球震颤等。 【临床表现】 1.生后6个月内发病。 2.无明显屈光异常。 3.单眼性斜视可合并弱视。 4.斜视度数较大。 5.假性外展限制,娃娃头实验可以排除。 6.可以合并下斜肌亢进、DVD、眼球震颤等。 【诊断要点】 1.依据病史。 2.对婴幼儿视力的检查重在定性,确定是否有一单眼弱视及注视能力。 3.睫状肌麻痹下验光。 4.眼底检查排除先天性异常。 5.眼球运动检查确定是否合并下斜肌亢进、DVD、眼球

震颤等。 【治疗方案及原则】 1.排除单眼弱视,如有单眼弱视,需先行治疗至双眼视力平衡。 2.先天性内斜视需手术治疗。 3.合并下斜肌亢进和DVD者,手术设计时应给予相应的考虑。 4.手木后应保留10°微小内斜,以利建立周边融合和粗立体视。 二、共同性内斜视 (一)调节性内斜视 【概述】 调节性内斜视分为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和高AC/A型调节性内斜视。屈光性调节因素出现在2岁半左右,个别也可以出现在1岁内。有些患者可由混合因素所引起。混合型调节性内斜视为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与高AC/A型内斜视合并存在的病例。 【临床表现】 1.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 (1)有中度或高度远视性屈光不正。 (2)去调节可以矫正眼位。去调节方法包括药物或光学两种方法,即睫状肌麻痹剂散瞳或配戴合适的矫正眼镜可以矫

正眼位。 (3)合并或不合并弱视。 (4)眼球运动无明显限制。 2.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1)有中度或高度远视性屈光不正。 (2)去调节可以部分矫正眼位,即散瞳或戴镜后内斜度数减少,但不能完全矫正。 (3)合并或不合并弱视。 (4)眼球运动无明显限制。 3.高AC/A型调节性内斜视 (1)看近时比看远时斜视度≥15°,看远时可以为正位。 (2)可以合并远视性屈光不正。 (3)少数患者在10岁后斜视有自愈趋势。 (4)眼球运动无明显限制。 4.混合型调节性内斜视 (1)有远视性屈光不正。 (2)戴镜后斜视度减少,看远减少明显,看近仍有较大度数的内斜视,看近时比看远时斜视度≥15°。 【诊断要点】 1.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 (1)平均发病年龄为2岁半。 (2)有中度或高度远视性屈光不正。

斜视防治指南

斜视诊治指南 斜视是导致儿童视觉发育障碍的常见眼病。斜视除了影响美观外,还会导致弱视及双眼单视功能不同程度的丧失。早期治疗斜视可以在矫正眼位、恢复外观的基础上,促进视力发育和双眼视觉功能的建立。为规范斜视的诊断治疗,制定本指南。 一、斜视的基本检查 (一)询问病史 询问斜视发生(发现)的时间及症状,询问母亲妊娠史、是否早产、难产、出生时缺氧史及出生体重。是否存在相关诱因,如发热、外伤等疾病。 询问斜视为恒定性或间歇性,同时观察患儿是否有代偿头位、斜视出现在视近还是视远或远近均有、是单眼恒定性斜视或双眼交替性斜视。 询问既往治疗情况,是否做过弱视治疗,或集合训练等双眼视功能训练,是否配戴过眼镜,是否做过斜视矫正手术。 询问是否有斜视家族史,是否有甲状腺疾病、糖尿病、高度近视等病史。

(二)视力与屈光检查 1.视力检查 (1)分别查裸眼及矫正的远近视力。远视力检查常用E 字视力表,对年幼儿童也可应用儿童图形视力表。近视力检查多采用J a e g e r近视力表和标准近视力表。 (2)对于眼球震颤患儿,检查时保持双眼同时睁开,雾视一眼(在该眼前多加+5.00D s球镜)以检测对侧眼视力,用此方法可检测出接近实际生活的视力。另外,要查双眼视力,对伴有代偿头位的患儿应检查有头位偏斜时的视力。 2.屈光检查 适当的睫状肌麻痹对于儿童进行准确的屈光检查是必须的。常用的睫状肌麻痹剂有1%的阿托品眼膏或凝胶和1%环戊通滴眼液。对于部分病例(例如屈光状态为远视和内斜视患儿),建议滴用1%硫酸阿托品眼膏或凝胶来获得最大的睫状肌麻痹效果。对于年龄大于12岁且不伴有与调节相关的内斜视或调节功能异常的儿童,可应用复方托吡卡胺散瞳后进行屈光检查。 3.常规外眼、眼前节及眼底检查。 二、斜视的专科检查 专科检查包括眼球运动功能检查和双眼视觉功能检查两部分。

眼科诊疗指南

眼科诊疗指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 一、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ICD-10: ) 行小梁切除术(ICD-9-CM-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军医出版社),《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眼科杂志) 1.症状:眼痛、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等。 2.体征:眼压高,前房浅,结膜充血,角膜水肿,色素KP,青光眼斑,虹膜节段萎缩,前房角狭窄或关闭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军医出版社),《眼科临床指南(PPP)》(美国眼科学会编),《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眼科杂志) 1.小梁切除术:房角关闭超过1/2圆周。 2.激光/手术周边虹膜切除术:房角关闭小于1/2圆周,

无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心电图,X线胸片。 2.眼部常规检查:视力、眼压、前房、晶体、视盘情况,前房角镜检查。 3.根据病情选择AB超、UBM、视野。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选用抗菌药物滴眼液,预防性用药时间可1-3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3天。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或表面麻醉。

斜视的检查方法与处理

斜视的检查方法与处理 内外隐斜1、屈光不正全矫 2、准确的远用瞳距 3、双眼注视5米以外的光点 4、右眼放置水平马氏杆片,使患者右眼看到由水平马氏杆片分视出来的点状 光源成了一条竖线,左眼看到5米以外的光点。 5、待顾客放松下来时询问患者点在线的哪里有以下三种情况? 1、点线重合(重合)无斜视 2、点在线左(同向)内隐斜,在左眼前逐渐加基底向外的三棱镜,直至点线重合,此时记录三棱镜的镜度,就是患者的内隐斜度。近视伴内隐斜应全矫,甚至过矫。远视伴内隐斜伴内隐斜低矫,年龄在12岁以下的患者轻度远视可暂时 不要矫正。 3、点在线右(交叉)外隐斜。在左眼前逐渐加基底向内的三棱镜,直至点线重合,此时记录三棱镜的镜度,就是患者的外隐斜度。远视伴有外隐斜应全矫, 甚至过矫。近视伴有外隐斜应低矫。 垂直隐斜 6、右眼放置垂直马氏杆片,使患者右眼看到由水平马氏杆片分视出来的点状 光源成了一条横线,左眼看到5米以外的光点。 1、点线重合(重合)无斜视 2、点在线上(交叉)右眼上隐斜(左眼下隐斜)在左眼前逐渐加基底向上的三棱镜,(或在右眼前逐渐加基底向下的三棱镜,)直至点线重合,此时记录三 棱镜的镜度,就是患者的内隐斜度。 3、点在线下(同向)右眼下隐斜(左眼上隐斜)在左眼前逐渐加基底向下的三棱镜,(或在右眼前逐渐加基底向上的三棱镜,)直至点线重合,此时记录三 棱镜的镜度,就是患者的内隐斜度。 4、对于垂直隐斜的矫正以缓解其症状为目的,可用总量的1/2或1/3的三棱 镜的镜度来矫正,佩戴非注视眼。 对于隐斜视训练 1、内隐斜可以做从5米逐渐往近处的近看直至模糊,反复训练,持之以恒的坚持,同时可以做一些运动眼球的眼保健操。但是对于调节力较弱的中年人应给于1/2或1/3的三棱镜来舒解。对于调节了几乎为零的老年人应给予足量的的三 棱镜,以消除复视为目的。 2、外隐斜可以做从0.33米逐渐往5米的远处看,重复训练。同时可以做一些放松眼球的眼保健操。也可药物散瞳,对眼肌进行放松。避免常时间的近距离作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 癫痫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癫痫 1 范围 本指南提出了癫痫的定义、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和调护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下人群癫痫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中医科、儿科、神经内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癫痫epilepsy 癫痫是以突然仆倒,昏不识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肢体抽搐,惊掣啼叫,喉中发出异声,片刻即醒,醒后如常人为特征,具有反复发作性特点的一种疾病。本病主要指西医学癫痫强直-阵挛性发作。 本病还有“痫证”、“痫病”、“痫疾”、“羊癫风”等名称表述。 3 诊断 3.1 既往史和家族史[1-4,7] 患儿既往可有宫内窘迫、早产难产、产伤、缺氧窒息等围产期脑损伤病史,新生儿惊厥史,热性惊厥史,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肿瘤和脑外伤,颅内出血,精神运动发育迟滞,中毒史,神经皮肤综合征,遗传代谢病等病史。 家族中可有癫痫、热性惊厥、偏头痛、睡眠障碍、遗传代谢性疾病等病史。 3.2 临床表现[2,7] 临床表现为卒然仆倒、不省人事、两目上视、牙关紧闭、口唇紫绀、口吐涎沫、喉中痰鸣、惊掣啼叫、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四肢抽搐、二便失禁等,具有突发突止、时间短暂、自行缓解、醒后如常人、反复发作的特点。若一次发作持续时间超过30分钟,或多次发作时间超过30分钟,期间意识不恢复者,为癫痫持续状态。 发作前可有头晕、胸闷、惊恐尖叫、恶心、腹部不适、心神不宁、幻听或幻视等先兆,也可无发作前兆;发作后可有朦胧、嗜睡、短暂瘫痪、头痛,或恢复正常等不同表现。部分患儿发作有明显的诱因,常见的如:发热、感染、精神高度紧张(如玩电子游戏)、疲劳、睡眠不足、过度换气、情感波动、饥饿或过饱,以及视听觉刺激、预防接种等。 患儿常伴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精神、认知等功能障碍,影响生活质量。 3.3 辅助检查[1,2,3,4-7] 脑电图:尤其长程视频脑电监测或24小时动态脑电图中出现棘波、尖波、棘慢波、尖慢波及多棘慢波等痫性放电对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脑电图正常亦不能除外本病,必须结合临床是否有癫痫发作予以诊断。

狂犬病诊治指南

狂犬病诊治指南 疾病简介: 狂犬病(rabies)乃狂犬病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人畜共患,多见于犬、狼,猫等肉食动物,人多因病兽咬伤而感染。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恐水症状比较突出,故本病又名恐水症(hydrophobia)。 狂犬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属于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毒属(lyssavirus),病毒形态似子弹,直径75~80nm,长 175~200nm,内层为核壳,含40nm核心,外层为致密的包膜,表面有许多丝状突起,突起物远端为槌状,整个病毒表面呈蜂窝状的六角形结构,病毒的基因组为负链单股RNA,分子量为4.6×106,病毒基因组长11932个核苷酸,其中约91%的核苷酸参与编码五种已知的结构蛋白,即糖蛋白 (GP),包膜基质蛋白(M2P),壳体基质蛋白(M1P),核蛋白(NP)和转录酶蛋白(LP),基因组RNA与180个NP分子结合成核糖核蛋白(ribose nucleoprotein,RNP),使RNA受到良好的保护而不被降解,同时也为基因组的复制和转录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结构基础,M2P是狂犬病毒最小的结构蛋白(分子量仅为25×103),它可连接病毒外膜及膜上GP和核壳,GP是一种典型的跨膜糖蛋白,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病毒具有神经毒性,同时可诱发宿主体内产生中和抗体和刺激细胞免疫,对狂犬病病毒的攻击有保护作用,NP为狂犬病毒的群特异性抗原,可使机体产生补体结合抗体,NP诱生的抗狂犬病毒保护力是由各种细胞因子(如抗体,单核因子和淋巴细胞等)参与的相互作用产生的;还能对中和抗体有促进作用,狂犬病毒GP和NP还可能诱导机体产生干扰素。 用抗狂犬病毒核壳蛋白单克隆抗体可以将狂犬病毒及其相关病毒分为五个血清型:1型-典型的狂犬病攻击病毒标准株(challenge virus standard,CVS);2型-拉哥斯蝙蝠狂犬病毒(logosbat virus);3型-莫可拉原型株(Mokola virus);4型-杜文海原型株(duvenhage virus);5型-包括欧洲蝙蝠狂犬病毒:EBL1和EBL2,基因分型可分六型:即基因1,2,3,4型分别与血清1,2,3,4型相对应,基因5和 6型即为血清5型的EB1和EB2,血清2,3,4,5型和基因2,3,4,5,6型又称为狂犬相关病毒,其中野外分布主要为2,3,4型。 病毒可接种于鸡胚,鼠脑,也可在地鼠肾细胞及二倍体细胞中培养生长,从人与动物分离的病毒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野毒株,亦是人或动物发病的病原体,称为“街病毒(street virus)”,其特点是毒力强,潜伏期长(脑内接种15~30天以上),能在涎腺中繁殖,各种途径感染后均可使动物发病,街病毒连续在动物脑内传代 (50代以上)后,毒力减低,潜伏期缩短,并固定在3~6天,对人

斜视治疗基本方案

斜视的危害性,不单是“斜眼”损害容貌,更重要的是可破坏双眼单视(即同时视、融合视、立体视)高级视功能。高明的斜视医生虽可以将斜眼矫正得很好,但都不能保证术后不会复发,而斜视术后复发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 及时建立或完善斜视造成的双眼单视功能障碍。因此,为了防止术后斜视复发,并建立、完善双眼单视高级视功能,每个斜视术后患儿(如有此功能障碍),都应该尽早开始双眼单视康复训练,利用双眼单视功能来稳定眼位。斜视术后弱视治疗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斜视治疗步骤一:双眼单视功能训练 一、斜视双眼单视基础知识 (一)双眼单视定义: 指双眼分别看物体,经大脑融象后形成单一的重叠、融合图象。 (二)双眼单视分级:分同时视、融合视、立体视三级。 1、同时视即大脑可将左右眼看到的不同物像重叠成一幅重叠图像的能力。 2、融合视:即大脑可将左右眼看到的相同但有缺陷的物像融合成一个无缺陷的物像的能力; 3、立体视:即大脑可将左右眼看到的相同但有视差的物像融合成一个有前后景深感物像的能力。 (三)形成正常双眼单视的三大条件: 1、视觉:(1)双眼视力0·5~0。7以上,相差3排以下。 (2)视网膜对应:黄斑对应(即他觉与自觉斜角之差〈5度),无黄斑抑制; 2、眼球运动方向协调一致:即注视方向要一致同步,无斜视或斜视角〈5度 3、大脑融象功能正常:融像范围:辐辏:20度以上,分开3度以上; (四)各种斜视引起的双眼单视异常 1、交替性斜视引起双眼单视异常:多表现为融合力不足,即融合范围小,无立体视或立体视锐度低(即视差在200秒角以下辨不出),手术矫正后,少数有同时视障碍,需要重)建同时视或扩大融合范围防复发及眼疲劳等。 2、间歇性外斜视:多有融合力不足及双眼集合力不足。(1)需用双眼单视仪进行融合力及立体视锐度的训练(利用大脑的融像控制力来防止外斜视),(2)需用尖向内的棱镜矫正眼位促进融象。(3)需调焦灵敏仪加强调节性集合(抵消外斜视) 3、恒定性内斜视:大多伴有异常视网膜对应而导致同时视功能障碍(1)尽早在6岁前手术矫正斜视(纠正双眼注视或运动方向不一致),6岁前是重建双眼单视的敏感期。(2)早用双眼单视仪纠正异常对应,重建同时视

2018年弱视诊治指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弱视诊治指南 弱视是儿童常见眼病,常造成视力低下并影响双眼视功能,需要尽早积极治疗。为规范弱视的诊断治疗,制定本指南。 一、弱视的定义 视觉发育期内由于单眼斜视、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以及形觉剥夺等异常视觉经验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正常儿童,且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称为弱视。 不同年龄儿童视力的正常值下限:年龄为3~5岁儿童视力的正常值下限为0.5,6岁及以上儿童视力的正常值下限为0.7。 二、弱视的分类 (一)斜视性弱视 恒定性、非交替性斜视最有可能引起弱视。斜视性弱视被认为是来自于双眼的输送非融合信号的神经元之间竞争性或抑制性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情况会导致注视眼的皮层视觉中枢占优势地位,而对非注视眼的输入信号的反应呈慢性下降,造成弱视。交替性斜视因双眼获得视觉刺激的机会

均等,一般不会引起弱视。 (二)屈光性弱视 1.屈光参差性弱视 当双眼的屈光度数不等时,可以引起屈光度较大眼的视网膜影像与对侧眼相比发生长期地离焦,从而导致屈光参差性弱视。屈光参差的程度与弱视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成正相关,双眼远视性球镜屈光度数相差≥1.50Ds或柱镜屈光度数相差≥1.00Dc,屈光度数较高眼易形成弱视。 2.屈光不正性弱视 双侧屈光不正性(双眼屈光不正程度相等或相近)弱视是屈光性弱视中的一种少见类型,表现为幼儿的双眼视力下降。它的发生机制只涉及模糊的视网膜影像作用,多发生于未配戴矫正眼镜的双眼屈光不正程度相等或相近的中高度屈光不正患者。 屈光不正主要为双眼高度远视或散光,且双眼最佳矫正视力相等或接近。远视屈光度数≥5.00Ds、散光度数≥2.00Dc,可增加发生弱视的危险性。近视性屈光不正由于患儿可以获得近处景物的影像而较少引起弱视,只有大于6.00Ds的高度近视才有可能导致弱视的发生,因此近视性弱视的诊断需谨慎,大于10.00Ds的高度近视尚需排除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一般在配戴屈光矫正眼镜3~6个月后视力不能恢复正常可确诊。

四种基本眼位的检查方法

四种基本眼位的检查方法 四种检查方法是遮盖法、角膜映光法、单视标检查法(两眼视网膜的物像是同一物体的景象)和双视标检查法(两只眼分别注视两个不同的视标)。 1.遮盖法:病人的眼球必须有运动功能才能利用遮盖法检查眼位,如果病人眼球运动严重受损,甚至不能运动,则不适合用遮盖法检查眼位。另个,病人两只眼都必须具备注视能力,精力集中,能够配合。 遮盖法有四种形式:交替遮盖法、遮盖-去遮盖法、三棱镜交替遮盖法和三棱镜遮盖去遮盖法。 (1)交替遮盖法:多用于隐斜视及间歇性斜视患者。 操作方法:若遮盖一只眼,对侧眼仍然注视前方视标没有发生运动,则把遮眼板移到对侧眼上,观察原来被盖眼的运动方向,如果由外到内,说明受检查可能存在外隐斜视或外斜视,如果由内向外运动,说明受检者可能存在内隐斜视或内斜视。这样反复交替遮盖几次,观察移去遮盖后的一只眼的运动方向,进一步证实初次的检查结果。如果观察到眼球出现垂直方向的运动,则说明受检者可能存在垂直斜视或垂直隐斜视。 有些显斜视在检查的时候,开始表现为隐斜视,经反复交替遮盖双眼,才表现出来显斜视,例如间歇性外斜视,在开始检查时为外隐斜视,交替遮盖以后,才表现出外斜视。如果反复交替遮盖双眼,能充分显示出来最大斜视角。 检查距离应该是33cm和6m两种。 (2)遮盖去遮盖法:鉴别隐斜视和显斜视的主要方法。 像其他遮盖法一样,病人只有具备对调节视标的注视能力,检查结果才是可行的。 操作方法:遮盖一只眼,仔细观察另一只眼的运动方向,即没有被遮盖的眼球的运动方向。如果出现运动,说明病人存在显斜视,根据运动方向是哪一类斜视。如果非遮盖眼由外向内运动,说明病人患外斜视;由内向外运动,说明患内斜视;若存在垂直方向的运动,说明患有垂直斜视,即上斜视或是下斜视。 若非遮盖眼不动,再以同样的方式遮盖另一只眼,同样的方法观察对侧非遮盖眼的运动状态。第一次遮盖的眼是斜视病人的偏斜眼,对侧非遮盖眼自然不发生运动,因为遮盖前后都是非遮盖眼注视;如果遮盖的是斜视病人的注视眼,偏斜眼则出现运动。所以遮盖去遮盖检查必须先后遮盖两只眼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遮盖去遮盖检查法也能观察隐斜视。例如,遮盖病人的右眼,左眼仍然注视前方的目标不出现运动。打开病人的右眼,如果左眼仍然不动,右眼出现运动,根据运动的方向能够判断病人是内隐斜或是外隐斜。若右眼由内向外运动,则说明患内隐斜视;由外向内运动,说明患外隐斜。 (3)三棱镜交替遮盖法:用于测量隐斜和显斜两种偏斜的总度数。但是,不能把两部分斜视的度数分别表示出来。此方法经常用于斜视手术矫正之前,为手术设计提供眼球最大偏斜度数。这两部分加起来,反映了眼外肌不平衡使眼球自然偏斜的最大程度,排除了融合功能的影响。 操作方法:遮眼板从一只眼移向另一只眼应该迅速,以免发生融合,不能暴露大斜视角。经过数次交替遮盖后,眼位才能出现最大的分离状态。手持三棱镜,根据斜视的方向把三棱镜放在一只眼前,内斜视时,三棱镜底朝外;外斜视时,三棱镜的底向内;上斜视时,三棱镜底向下;而下斜视时,三棱镜的底则朝上方。继续交替遮

弱视诊治指南

弱视诊治指南 国卫办医函〔2018〕393号 弱视是儿童常见眼病,常造成视力低下并影响双眼视功能,需要尽早积极治疗。为规范弱视的诊断治疗,制定本指南。? 一、弱视的定义? 视觉发育期内由于单眼斜视、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以及形觉剥夺等异常视觉经验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正常儿童,且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称为弱视。? 不同年龄儿童视力的正常值下限:年龄为3~5岁儿童视力的正常值下限为,6岁及以上儿童视力的正常值下限为。? 二、弱视的分类? (一)斜视性弱视? 恒定性、非交替性斜视最有可能引起弱视。斜视性弱视被认为是来自于双眼的输送非融合信号的神经元之间竞争性或抑制性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情况会导致注视眼的皮层视觉中枢占优势地位,而对非注视眼的输入信号的反应呈慢性下降,造成弱视。交替性斜视因双眼获得视觉刺激的机会均等,一般不会引起弱视。? (二)屈光性弱视?

1.屈光参差性弱视? 当双眼的屈光度数不等时,可以引起屈光度较大眼的视网膜影像与对侧眼相比发生长期地离焦,从而导致屈光参差性弱视。屈光参差的程度与弱视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成正相关,双眼远视性球镜屈光度数相差≥或柱镜屈光度数相差≥,屈光度数较高眼易形成弱视。? 2.屈光不正性弱视? 双侧屈光不正性(双眼屈光不正程度相等或相近)弱视是屈光性弱视中的一种少见类型,表现为幼儿的双眼视力下降。它的发生机制只涉及模糊的视网膜影像作用,多发生于未配戴矫正眼镜的双眼屈光不正程度相等或相近的中高度屈光不正患者。? 屈光不正主要为双眼高度远视或散光,且双眼最佳矫正视力相等或接近。远视屈光度数≥、散光度数≥,可增加发生弱视的危险性。近视性屈光不正由于患儿可以获得近处景物的影像而较少引起弱视,只有大于的高度近视才有可能导致弱视的发生,因此近视性弱视的诊断需谨慎,大于的高度近视尚需排除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一般在配戴屈光矫正眼镜3~6个月后视力不能恢复正常可确诊。? (三)形觉剥夺性弱视? 形觉剥夺性弱视是由于眼的屈光间质完全或部分不透明,导致视网膜上影像模糊而引起的。最常见的原因是先天性或生后早期获得性白内障。角膜混浊、感染性或非感染性眼内炎、玻璃体积血以及上睑下垂也会造成形觉剥夺性弱视。形觉剥夺性弱视是不太常见的弱视类型,但是

第五节 斜视治疗基本原则

第五节斜视治疗基本原则儿童斜视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恢复双眼视觉功能。首先应消除斜视造成的感觉缺陷,包括脱抑制、治疗弱视;两眼视力平衡或经治疗达到平衡后,则运用非手术的或手术的方法矫正斜视。突然发生的获得性斜视最重要的是努力检查发现相关疾病,对因治疗。 一、治疗时机 斜视一经确诊即应开始治疗。研究表明,2岁左右早期矫正斜视预后较好,年龄越大,感觉异常的恢复越困难。外斜视即使在年龄较大时手术,也有恢复双眼视觉功能的机会。但是,发病早的内斜视如果未能在5岁前双眼视觉发育尚未完成时矫正眼位,则几乎不能恢复双眼视觉功能。 二、非手术治疗 斜视的非手术治疗包括:治疗可能存在的弱视、斜视的光学矫正、药物治疗和视能矫正训练。 (一)弱视的治疗:精确的配镜和对单眼弱视患者的优势眼(fellow eye,sound eye)的遮盖是弱视治疗的两个基本手段。详见本章第七节。 (二)光学治疗 1.框架眼镜:轻微的屈光不正不需要矫正,如果内斜视患者有明显的远视,内斜视的部分或全部原因是由远视引起,应给予全矫处方矫正。对高AC/A患者,佩戴双光镜可以放松

调节的,亦可配镜矫正。 2.三棱镜:对有复视的斜视患者,配戴三棱镜使两眼视轴平行,可以消除复视。 (三)药物治疗 1.散瞳剂和缩瞳剂:用阿托品散瞳可以矫正或部分矫正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点缩瞳剂可以形成药物性近视,减弱中枢性调节,对矫正高AC/A型调节性内斜视有效。 2.A型肉毒素:A型肉毒素具有化学去神经作用。在肌电图监视下将其注射于麻痹肌的拮抗肌内,在药物作用期间,由于药物的神经毒性作用,使肌肉暂时性麻痹,重建了麻痹肌和拮抗肌之间的平衡,能够达到减小或消除斜视的效果。该药已通过美国FDA认证,主要应用于中小度数内外斜视(<40PD)、术后残余斜视,急性麻痹性斜视(特别是第Ⅵ颅神经麻痹),周期性内斜视,活动期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等。 (四)视能矫正训练(orthoptics):视能矫正师在眼科医师的指导下完成双眼视觉与眼球运动相关的各项检查,指导患者进行弱视和双眼视功能训练,可以补充和巩固手术效果。 三、手术治疗 (一)手术治疗的方法 1.肌肉减弱术:包括直肌后徙术(recession of a rectus muscle)(图17-12)、直肌悬吊术、直肌后固定术、直肌边缘切开术、下斜肌后徙术、下斜肌切断术、下斜肌部分切除术、

天使综合征诊疗指南【2019版】

1.天使综合征 概述 Angelman 氏症候群(天使综合征)(Angelman syndrome,AS)是一种由于母源15q11-13 染色体区域的UBE3A 基因表达异常或功能缺陷引发的神经发育障碍 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精神发育迟滞或智力低下,语言、运动或平衡发育障碍, ,小头畸形,癫痫等。 快乐行为(如频繁发笑、微笑或兴奋) 病因和流行病学 母源UBE3A 基因的表达或功能缺陷导致AS。已明确的分子遗传机制有 4 种:母源15q11-13 缺失、父源15 号染色体存在单亲二体(Uniparental disomy, UPD)、母源15q11.2-q13 印记缺陷(imprinting defect,ID)和母源UBE3A 基因发生 致病突变。四种分子机制都导致了母源UBE3A 基因的功能丧失。其中母源 15q11~13 缺失最常见,多数约长5~7 Mb。 UBE3A 基因编码的泛素蛋白连接酶E3A 参与了泛素化途径,对特定蛋白进行降解。在人类胎儿脑组织和成人额叶皮质中,UBE3A 基因主要表现为母源表 达,父源因甲基化不表达。正常情况下,神经系统由功能性泛素-蛋白酶体系统 进行平衡或维持,当UBE3A 失功能时则可能影响该系统,引起患者黑质、纹状 体、海马及小脑浦肯野细胞蛋白泛素化异常。另外,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对细胞 功能也至关重要,包括信号转导、细胞周期进程、DNA 修复和转录调节。然而, 该疾病导致泛素化异常的具体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AS 在欧美人群患病率为1/24 000~1/12 000。我国多为散发报道,尚无相关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临床表现 患者在新生儿期常无异常表现。首发症状是 6 月龄左右出现发育迟滞表现,但典型临床表现多在1 岁后出现,临床确定诊断往往需要数年时间。按照临床表现出 现频率不同分为:均出现的表现(100%患者)、经常性表现(80%以上患者)、相关性表现 (20%~80%患者)3 类。

眼科诊疗指南汇总

眼科诊疗指南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 一、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ICD-10: H40.203) 行小梁切除术(ICD-9-CM-3:12.6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眼科杂志) 1.症状:眼痛、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等。 2.体征:眼压高,前房浅,结膜充血,角膜水肿,色素KP,青光眼斑,虹膜节段萎缩,前房角狭窄或关闭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眼科临床指南(PPP)》(美国眼科学会编),《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眼科杂志) 1.小梁切除术:房角关闭超过1/2圆周。

2.激光/手术周边虹膜切除术:房角关闭小于1/2圆周,无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40.203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心电图,X线胸片。 2.眼部常规检查:视力、眼压、前房、晶体、视盘情况,前房角镜检查。 3.根据病情选择AB超、UBM、视野。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选用抗菌药物滴眼液,预防性用药时间可1-3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3天。

中医诊疗指南 弱视

中医诊疗指南弱视 1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弱视的诊断、辨证和治疗。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弱视amblyopia 视觉发育由于单眼斜视、未矫正的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及形觉剥夺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的视力为弱视;或双眼视力相差2行及以上,视力较低眼为弱视。[1] 中医对“弱视”的论述散见于小儿通睛、能远怯近、远视等眼病中。 3诊断 3.1诊断要点 3.1.1病史 应询问是否伴有斜视,有无外伤或高热痉挛病史。询问母亲的孕期情况,分娩是否足月、顺产。家庭中有无斜视或高度屈光不正者。患儿是否进行过弱视治疗及治疗的方法、时间等。 3.1.2临床症状 一眼或双眼视物不清,或以眼斜为首发症状。 3.1.2.1矫正视力 最佳矫正视力低于正常,年龄在3~5岁儿童视力的正常值下限为0.5,6岁及以上儿童视力的正常值下限为0.7;或双眼视力相差2行及以上。[1~2] 3.1.2.2拥挤现象 视力检查中,对单个字体的辨认能力比对同样大小排列成行字体的辨认能力高。拥挤现象是指弱视患者的屈光矫正中,单视标的矫正视力比整行视标的好1-3行,只要表现在综合验光仪(一般用单视标)的矫正视力好于插片验光(一般使用固定的灯箱视力表)的矫正视力。

3.1.2.3旁中心注视 部分程度较重的弱视由于视力下降显著导致中心凹失去注视能力,形成旁中心注视。 3.1.3检查 3.1.3.1眼部常规检查 无眼部器质性病变。 3.1.3.2其他检查 对比敏感度降低,或有立体视功能障碍,或眼底检查常有异常固视;视觉诱发电位异常:PVEP潜伏期延长,振幅下降;MRI排除颅脑病变引起的视力下降。 3.2分类及鉴别诊断 3.2.1分类[1] 3.2.1.1斜视性弱视 发生在单眼,患儿有斜视或曾有过斜视,常见于4岁以下发病的单眼恒定性斜视患儿,由于斜视无法形成双眼单视功能,大脑皮质主动抑制斜眼的视觉冲动,长期抑制形成弱视。斜视发生的年龄越早,产生的抑制越快,弱视的程度越深。 3.2.1.2屈光参差性弱视 因双眼屈光参差,视网膜成像大小清晰度不同,屈光度较高的一眼黄斑部成像大而模糊,引起两眼融合反射刺激不足,不能形成双眼单视,从而产生被动性抑制。双眼远视性球镜屈光度数相差≥1.50DS[2],柱镜屈光度数相差1.00DC,屈光度数较高眼常形成弱视甚至斜视,以至被动性和主动性抑制同时存在。弱视的深度不一定与屈光参差的度数有关,但与注视性质有关,旁中央注视者弱视程度较深,这类弱视的性质和斜视性弱视相似,是功能性的,可逆的。 3.2.1.3屈光不正性弱视 多为双眼性,发生于未配戴屈光不正矫正眼镜的高度屈光不正患者。屈光不正主要为双眼高度远视或散光,多数远视≥+5D,散光≥2D或远视兼有散光者。双眼视力相等或相似,并无双眼物像融合机能障碍,故不引起黄斑功能性抑制,若及时配戴适当的眼镜,视力可逐渐提高。 3.2.1.4形觉剥夺性弱视

斜视检查

斜视检查 第一节斜视的一般性检查 适应症 1.判断有否斜视。 2.明确隐形斜视或显性斜视。 3.鉴别共同性斜视与麻痹性斜视。 4.明确斜视的方向。 5.判断交替性斜视与单侧性斜视。 6.进一步名确外斜视、内斜视的分类。 7.了解注视眼。 8.检查是否A-V征。 9.指导手术治疗。 禁忌症 无。 操作方法及程序 1.询问病史,进行眼部常规检查。 2.进行知觉状态检查。包括视力、屈光状态、注视性质、双眼视功能。 3.斜视定性检查。有否斜视;真斜视、假斜视;隐形斜视、显性斜视;共同性斜视、麻痹性斜视;斜视的方向:内斜、外斜、垂直斜(上斜、下斜);交替性斜视、单侧斜视;间歇性外斜、恒定性外斜;调节性内斜、部分调节性内斜、飞调节性内斜;注视眼;A-V征。 4.斜视定量检查。参见下节。 5.眼球运动检查。 6.集合功能检查及调节性集合和调节性比率测定(AC/A),见附录。

注意事项 1.详尽的病史询问对于正确的诊断非常重要。 2.斜视检查常需要多次的重复和全面分析,以最终得出正确结果。 3.儿童斜视与调节、融合关系密切,影响眼位的结果。必须戴眼镜检查,比较裸眼及戴镜的的斜视度数的差别。 第二节隐形斜视检查 适应症 需要判断隐性斜视、显性斜视、间歇性斜视的患者。 禁忌症 无。 操作方法及程序 1.遮盖试验法 (1)交替遮盖法:先遮盖一只眼,迅速将遮眼板移到另外一只眼。交替遮盖两只眼反复几次,如果两只眼均不动,说明是正位,没有斜视。若出现眼动,根据方向判断是那种斜视。 (2)单眼遮盖检查(又称遮盖—去遮盖法):嘱患者注视前方33cm处的光点视标,遮盖一只眼破坏融合,观察未遮盖眼有没有运动及运动方向。去遮盖后观察被遮盖眼的运动及方向,若去遮盖后被遮盖眼表现为偏斜或偏斜一段时间才回到正位则为间歇性斜视,若去遮盖后被遮盖眼马上回到正位则为隐性斜视。然后再对另外一只眼进行检查。 (3)遮盖共同实验:又称间接遮盖法,主要用于婴幼儿的斜视和弱视的定性检查。遮盖板离被遮眼距离要比上述方法远,置于眼与注视目标之间5~10cm处,检查者可以同时观察双眼的运动状态,判断是否斜视、弱视。 2.马氏杆加正切尺检查法

斜视常见检查法有哪些

斜视常见检查法有哪些 *导读:眼科查斜视,常会用到两种检查方法:遮盖法和角膜映光法。…… 遮盖法 是检查眼外肌功能是否正常或平衡的一种方法。只能定性,不能定量。一般可以查出具有5度以上的隐斜视或斜视。 检查方法包括有两眼交替遮盖法及单眼遮盖法。一般先作两眼交替遮盖法,如果查出有眼位不正现象,再作单眼遮盖法。 两眼交替遮盖法 让被检者面对光亮处,两眼注视远处(五米外)或近处(33cmm)目标。先观察双眼位置是否平衡,然后用一不透光的遮眼器或手掌反复交替遮断左、右眼的视线。使被检者两眼没有同时注视的机会,观察在轮换遮盖的瞬间,去掉遮盖的眼球有无转动现象。判断 正位者:换遮他眼时,去除遮盖的眼不转动,被遮盖眼也不见眼球偏斜。 斜视者:换遮他眼时,去掉遮盖的眼球立即从偏斜位置向前方注视目标方向转动,而被遮眼则偏斜。 单眼遮盖法 受检查者两眼注视远处(五米处)或近处(33cm)目标,用遮眼器或手于一眼前反复遮盖与除去(另眼始终不加遮盖),观察两眼是否

转动,然后用同法检查另眼。 判断 隐斜视:未遮眼始终固视目标不动,另眼遮盖时偏斜,去遮时又能转至注视目标位置,向内转动者为外隐斜,向外转动者为内隐斜,向下方转动者为上隐斜。 共转性斜视: (1)单眼性斜视:假设右眼为单眼性斜视。遮盖右眼让左眼注视 目标时右眼偏斜,去除右眼遮盖时,两眼均在原位不动。反之遮盖左眼(正位眼),让右眼注视目标时,则左眼偏斜;但当去掉左 眼遮盖时,左眼立即恢复原来注视位置,而右眼则偏向斜视方向,出现两眼均有转动。 (2)交替性斜视:遮盖右眼嘱左眼注视目标,或遮盖左眼嘱右眼 注视目标,当去掉遮盖时,两眼均保持原位不转动。 角膜映光法(Hirschbeng法) 是一个检查显性共转性斜视的粗略方法,比较适用于幼儿及弱视、或不能进行详细检查的患者。 方法:在受检者正前方33cm处置一灯光,嘱注视之。如角膜光 反射点位于两眼瞳孔正正央则为正位眼;如果角膜光反射出现于 一眼瞳孔正中央,而另眼在瞳孔缘,则偏斜约10~15度;在角膜缘上,则偏斜约45度;在角膜中心与角膜缘之间的中点处,则斜视度约为25度。(注:每偏斜1mm约相当于斜视弧7~7.5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