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倾向

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倾向
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倾向

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倾向

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重视亲情,以和为贵,“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处事中庸,反对“过”与“不及”。它所创造的文化,其特点与这种民族性格完全一致。一、教育——充分运用美感形式,艺术教育占重要地位教育,无论就内容还是就形式言,都是文化的。概而言之,中国自上古直至近代西方文化传入之前,教育上重视人文学科,重视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将教育艺术化,审美化。中国自古就有“先王乐教”的历史传说,并为先秦两汉诸子所津津乐道。春秋时代,“礼崩乐坏”,孔子总结西周以来礼乐教化的经验用“六艺”——礼、乐、书、数、射、御教授他的学生,礼乐已失去政治功能,完全变成教育科目。中国古代的乐是音乐、舞蹈、歌诗三位一体的综合体艺术,乐教,用现代话说就是艺术教育。孔子十分重视乐教,并把乐教放在礼教之上,认为是人格修养的最后完成,使道德进入最高境界,即他所说的“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是也。中国古代教育在方法上也是很独特的,一是充分利于美感形式于教育,古人称之为“美教化”(《毛诗序》);二是重视榜样教育,很少抽象说教,不太讲什么“定义”、“规则”,整个教育过程不离开感性具体活动。例如,讲诗、讲古文,教师并不首先解释诗句、文义,也不讲什么主题思想等抽象概念,不是要你先理解,而是要你先体味,所以只是教你诵读,而且摇头晃脑,音调要抑扬顿挫,富有音乐节奏感。讲习字书法绘画,不是抽象地讲规则、方法,而是要你首先临摹前人的成功之作,在临摹中逐渐领悟规则与方法。戏曲、工艺等,更无讲义、教科书之类,甚至师徒根本就不识字,因此师傅怎么唱,你也跟着唱,师傅怎么做,你也跟着怎么做。在艺术教育上,中西方都有“模仿”一说,但内容大不一样。西方是模仿自然,模仿现实,中国是模仿人工,模仿他人;西方的模仿是目的,是为了再现现实,中国的模仿是手段,目的达到,手段也就不需要了。不仅艺术教育如此,其他教育也要模仿榜样。正如蔡元培所说:“吾国人重文学,文学起初之造句,必依傍前人,入后方可变化,不必拘泥。吾国人重哲学,哲学亦因历史之关系,其初以前贤之思想为思想,往往为其成见所囿;日后渐次发展,始于已有之思想,加入特别感触,方成新思想。吾国人重道德,而道德自模范人物入手。三者如是,美术遂以不能独异。”(《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80页。)

与教育密切相关的选拔和任用人材,其标准也是看重人文方面。汉代官吏的来源,一是京师的太学的博士弟子,一是郡县推举的孝廉、茂才,都是学儒读经之人,并不管他有无科学知识和技能。隋唐建立的科举制度,科考的主要内容是诗赋和明经,属于科学技术方面虽然也有设科的时候,却从未占据重要地位。明朝科考,改作八股文,其内容是按朱熹所注“四书”、“五经”的范围进行发挥,科技方面也同样没有地位。中国人评价一个人是否全面发展,经常使用三项标准,除道德标准外,还有“才”、“艺”两项。“才”是才干,“艺”是审美能力,即对诗词书画琴棋等是否有修养,是否有鉴赏眼光。人们说某人多才多艺正是一种赞扬之词。

二、思维方式——形象思维、整体把握和洞观感悟

从中国传统文化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西方也不太相同。形象思维、洞观感悟和整体把握始终是中国人的主要思维方式,王国维所说的我国人之特质“实际的也,通俗的也”,从思维方式的角度说就是一种具体的、整体的把握方式,与西方的抽象与分类相对而言。既然是具体的、整体的,必然也是感性的。在中国人的思维过程及其成果中,感性与理性、具体与抽象并不像西方人那样有较严格的界限,不仅生活中是如此,学术研究中也常常如此。近些年来,对中西方的思维方式加以比较研究的人多起来,看法也大同小异。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思维是一种“具象思维”,有人说是一种“球状思维”(即立体的思维),也有人说是“体悟型思维”等等,都是与西方那种逻辑的、抽象的思维方式相对而言,一致认为中国传统思维模式有感性直观特点。刘长林的看法具有代表性。他把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归纳为十个方面:

一、较早的主体意识和浓厚的情感因素;

二、重视关系(包括人际关系)而超过实体;

三、重视功能动态而超过形质;

四、强调整体、尤其关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五、认为整体运动是一个圆圈;

六、重视形象思维,善于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融汇贯通;

七、偏向综合而疏于分析;

八、喜重平衡均势,强调调和统一;

九、重视时间因素超过空间因素;

十、长于直觉思维和内心体验,弱于抽象形式的逻辑推理。(《中国系统思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78页)以上十个方面都是与西方的思维模式相比较而言的。其中一、三、四、六、七、十几项与我们的论题,更有直接关系;形象、直观、体悟、整体等把握事物的方式,虽不能说为艺术与审美所独有,但却是所必有。刘长林还特别指出,这十个方面并不是各自孤立、杂乱无章的,而是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在一定的条件下,甚至可以从其中任何一项推导出其他的九项。比如整体观必然导致重视功能动态,重视结构关系,偏向综合。强调整体的意义,又必然引出重视平衡统一的观点。再如形象思维和整体认识相关联,一切形象的表现都带整体的特征,而直觉思维也往往要以整体的直观把握为前提。是什么原因形成了中国传统思维的上述特征?这是一个更待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只想说明从这种思维特征看,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偏向审美的,与西方人的思维偏向于逻辑的有明显差别;同时也可以说,具有浓厚审美倾向的中国文化造就了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模式,高扬一种人文精神,而偏重逻辑倾向的西方文化造就了西方人的思维模式,高扬一种科学精神。

以下再从文化成果方面说明中华民族的思维特征。

首先,从象形字到书法美。中国的方块汉字及其发展历程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民族风格。汉字的创造,许慎提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项,文字从象形到抽象的符号要经过漫长时期。汉字的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不仅是一种分类,也似表明一种发展的历史过程。

其次,“立象以尽意”。《周易·系辞传上》载,“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中国自古以来就发现人类语言有很大的局限性,它不能把人想表达的一切完全表达出来,即“言不尽意”,也不可能把想表达的东西都表达清楚,因而不少事物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因此古人另想了一个办法,以补充语言之不足,这就是“立象以尽意”。以象尽意,固然形象生动,具体可感,但“意”的内含界限却不够清楚,具有模糊性,这两个方面构成了形象思维、整体把握的特点,其优点与缺点都包含在这个特点之中。中国古代的哲人们,其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几乎都不可界说,如道家的“道”,到底什么是道?老子说它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有物,不可名言,可名者非道也。孔子的“仁”是什么,他自己不说,别人说了,也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已。孟子把人的精神境界分为善信美大圣神六个层次,最高的“神”乃不可知之,当然也说不清楚。即使美(“充实之谓美”)大(“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圣(“大而化之之谓圣”),也都是描述性的,带有可感形象.第三,“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据《左传》,这也是孔子的教导。提起遣词造句,中国古人强调的不是用语准确,符合逻辑,而是强调语言有文彩,要美,认为只有语言优美才能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说明中国的思维方式是倾向艺术的、审美的,不管什么文章,无论记事还是论说,语言都必须讲究,具有文彩。至于属于审美的文学,如诗词、文艺散文等,那就更不用说了!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文学”这一概念,但并非单指现代人所说的诗词、小说、戏剧文学和抒情散文,而是文史哲政论的总称,亦可统称为“古文”。“古文”并不按文史哲经(济)政论来分类,而是分为经(典)史子集四大类,也就是说,逻辑思维的成果——理论和形象思维的成果——文学并无分界。因此文学也好,说论也好,记

述也好,都带有形象描绘和抒情,经常用寓言、象征、比喻乃至虚拟、想象等手法,再加上中国古文非常讲究“气势”——可感而不可见,因此不论文学还是非文学,都或多或少带有艺术性和美感成分。读《左传》《国语》《战国策》,读孔孟老庄,读荀子韩非,读《史记》《汉书》,读唐宋以来的古文,不管它们是谈哲学还是讲历史,不管是论政治还是说道德,不管是书信还是奏议,不管是传序还是铭诔……常常可以使人产生同读小说、史诗一样的审美感受。

三、形上追求——以美为最高境界

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都有宗教,但宗教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并不起主要作用,绝大多数中国人不信教,不像西方人那样有统一的“国教”。中国人的“终极关怀”从来就不是宗教的,而是道德的或人生哲学的,并且是通过艺术或审美完成的。

艺术——审美活动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能助益政治教化,训练安分守己的习惯,陶冶情操,养成高尚的人格精神。儒家所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藏”到哪里去?道家要做一个“无用之用”的人,“无用之用”在哪?说穿了,都是要到超越利害关系超越现实的艺术——审美境界中去“藏”,去“无用之用”。历史上一些失意的士大夫,很少皈依宗教,而是隐居山林田园,痴迷于艺术——审美活动之中,正是这个道理。即使有的人皈依了宗教,也是中国的宗教。他不把幸福、自由寄希望于“来世”和“彼岸”,而认为幸福、自由就在当下,就在于能把现实生活艺术化,通过审美活动来体味与享受人生。这种精神,这种发展趋向,在中国学术文化的奠基时代——先秦时代已经牢固地确定下来。孔子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社会现实愈是不合人意,人们也就愈想超越它,去追求美的理想,寻求一个自由天地。这个自由天地在哪里,在精神界,在艺术想象中,在审美的自由王国里。不仅封建士大夫是如此,近代的进步知识分子、艺术家也是如此。他们接受西方美学之后,关于艺术的性质和美的理想,各派美学都有不同的说法。他们或者把西方美学观点同道家思想结合起来发挥,或者把西方美学观点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发挥,因此而形成不同的思想倾向,但超越现实、超越利害关系又是他们的共同主张。对于王国维、宗白华、朱光潜等人来说,美的理想就是那物我为一、情景交融的意境。但中国自古以来就把审美当成形上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一传统在他们的思想中都自觉不自觉地继承下来。

中国传统文化魅力作文

中国传统文化魅力作文 中国从古代以来就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下面是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魅力作文,希望对你有关心。 中国传统文化魅力作文一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可真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啊!有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劳动节,清明节,腊八节,元旦节……民间工艺也是多种多样,有微雕,刺绣,剪纸,泥塑,皮影,吹糖人,砖雕,瓷刻,木偶,蜡染,脸谱……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除夕和春节,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阴历年)是我国最盛大,最喧闹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春节的前一天是除夕夜,传奇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狠异常。“年”常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人害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损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色,只有村东头一位夫人婆给了老人一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那老人笑到:“婆婆若让我在家带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夫人婆仍然劝讲,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天慢慢地黑了,“年”来到了村里,可大伙儿只听得“年”的一声喊叫,原来是因为那个乞丐身穿红色披袍,还把夫人婆的家装扮的烛火通明,还放着烟火和爆竹。因此“年”不敢靠近,只好逃走了。没过多久,这件事就广为流传了,大伙儿都效仿那个乞丐的做法,每到初夜那一天家家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果然,“年”再也没有出现过。更因此,到了春节家家户户也会张灯结彩,因此,过年才有了贴窗花,放爆竹的习俗。春节更有拜年的习俗,相互咨询候。还有吃年夜饭的传统美德。——一家人都在一起开快乐心的吃一顿晚餐……还有许多习俗。中国的习俗和传统我们都不应该不记得。鲁迅讲过:“惟有民魂是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确实有进步。”觉醒吧!我希望我们用全部的聪慧才智和生命热血来传承我们的优秀民族文化,来构建我们的祖国辉煌。请“弘扬中华美德,构建和谐社会”吧!中国传统文化魅力作文二我们明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辅相成,各自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价值,一个都不可少。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优美。当砚台上的墨被研开,墨香顺着空气优雅地钻入鼻腔,我不得不被其儒雅的气息所沉醉;当沾上墨水的毛笔在纸上笔走龙蛇时,一个个汉字从笔下跳跃而出,显现在纸上,我不得不被优雅的字体所震撼;当捏糖人用那双灵巧的双手将一块块麦芽糖捏成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小动物时,我不得不被捏糖的趣味所吸引;当雕刻大师手执一把雕刻刀在石头上东刻西磨,一个逼确实物体慢慢出现在眼前,我不得不被其精湛的手艺所折服……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纸上终究是诉讲不完的,它就像一杯老舅芳香四溢,回味无穷。非常明显,传统文化之美令人向往,但现代科技也有其不可或缺的价值。君不见在极具现代科技的机床上一瓶瓶墨水岁流水线上应运而生,其生产速度令人瞠目结舌;君不见手机、网络为我们传达信息提供方便的服务,其奇特的技术令人好奇不已;君不见原来只能通过手工制造的食品现现在都能够在机器上实现量产,解放了劳作的双手;君不见3D打印技术在几分钟内就能够打造了一个精巧又有用的物件……现在发达的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传统文化有传统文化的优点,现代科技有现代科技的优点。那两者相比较孰优孰劣呢?在我看来,两者都有其不可或缺的优势,两者相互交融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各自的优点,为我们人类文明增光添彩。墨水只靠手工研制,其生产速率就会怠慢下来,若只依靠机器生产,就体现不出墨香独特的气息。因此两者都需要保留下来,既保留传统工艺,又要依靠现代科技升华现代科技。就拿书写来讲,有些同学书写的字迹专门潦草,缘故非常可能是因为手机用久了;平常发消息只在手机上发,忽略了书写的重要性。出现这种情况,就得提醒这些同学多注意书写了。这绝不是在否认现代科技,只是在提醒我们要在学好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才能够向现代科技看齐。当我们书写的字迹清楚,再在业余时刻用手机打发一下时刻,这未尝不可。而且如此也方便我们的生活,一个短信或一通电话就能够与千里之外的朋友、家人联系上,如此的便利不是非常有用吗。传统文化就像一只小船,而现代科技就像一双木桨。只拥有一只小船,没

最新整理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文稿

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1、下列有关说法判断错误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明朝的《本草纲目》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创始,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指蒸锅),蒸令气上,用器承滴露。”该段文字记载了白酒(烧酒)的制造过程中采用了蒸馏的方法来分离和提纯。 (2)汉朝的《淮南万毕术》、《神农本草经》记载“白青(碱式碳酸铜)得铁化为铜”,“石胆能化铁为铜”都是指铜可以采用湿法冶炼。 (3)清初《泉州府志》物产条载:“初,人不知盖泥法,元时南安有黄长者为宅煮糖,宅垣忽坏,去土而糖白,后人遂效之。”该段文字记载了蔗糖的分离提纯采用了黄泥来吸附红糖中的色素。 (4)晋代葛洪的《抱朴子》记载“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成丹砂”,是指加热时丹砂(HgS)熔融成液态,冷却时重新结晶为HgS晶体。 (5)《抱朴子》中“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两个反应互为可逆反应。 (6)《抱朴子· 金丹篇》中记载:“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该过程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7)“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化学变化。 (8)《肘后备急方》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如此提取青蒿素纯属萃取。 (9)浸出《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提取青蒿素中的纤维素。 (10)“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 (11)“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 (12)《天工开物》载:“凡研消(KNO3)不以铁碾入石臼,相激火生,祸不可测”,说明KNO3能自燃。 (13)《开宝本草》载:“(KNO3)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涉及了溶解、蒸发、结晶提纯过程。 (14)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 (15)《本草纲目》中记载“(火药)乃焰消(KNO3)、硫磺、杉木炭所合,以烽燧铳机诸药者”,这是利用了“KNO3的氧化性”。 (16)《本草经集注》中关于鉴别硝石(KNO3)和朴硝(Na2SO4)的记载:“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该方法应用了焰色反应。 (17)“落汤螃蟹着红袍”肯定发生了化学变化。 (18)《梦溪笔谈》载:“高奴县出脂水,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述“脂水”属于石油。 (19)李自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紫烟”指“香炉”中碘升华的现象。 (20)刘禹锡诗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金性质稳定,可通过物理方法得到。 (21)王安石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的燃放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22)曹植诗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里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23)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对“膏液”的描述为“草木之实,其中蕴藏膏液,而不能自流、假媒水火,凭藉木石,而后倾注而出焉。”这里的“膏液”的主要成分为油脂。 (24)《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 (25)《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涉及的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26)《吕氏春秋?别类编》中“金(即铜)柔锡柔,合两柔则刚”体现了合金硬度方面的特性。 (27)《天工开物》记载:“凡埏泥造瓦,掘地二尺余,择取无沙粘土而为之”。“瓦”,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要成分为硅酸盐。 (28)苏轼《石炭行》中“投泥泼水愈光明”包含的化学知识:在高温下,把水滴到炭火上,得到两种可燃性气体。 (29)使用《周礼》:“煤饼烧蛎房(牡蛎壳)成灰”,蔡伦造纸用此“灰”溶于水沤浸树皮脱胶。“灰”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钙。 (30)《黄白第十六》中“曾青涂铁,铁赤如铜”,其“曾青”是铜盐。 (31)《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OH)2。 (32)《新修本草》中“绛矾,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瑠璃烧之赤色”,据此推测“绛矾”的主要成分为FeSO4·7H2O。 (33)精制砒霜过程如下:“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干馏。 (34)“水乳交融,火上浇油”前者包含物理变化,而后者包含化学变化。 (35)“滴水石穿、绳锯木断”不包含化学变化。 (36)“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的海市蜃楼是一种自然现象,与胶体知识有关。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什么是传统?著名民艺家张授一先生解释的好:“…传?即传布和流传,…统?即一脉相承的系统。总的说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由历史沿传来的思想、道德、人伦、风格、艺术、制度等,概括起来主要是表现在文化方面。”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是从小教育我们对中国文化的态度观,而如今何为糟粕,何为精华似乎已把我们迷惑了。当代人在看待传统时往往想到的是落后、封建、保守,不禁要问中国的传统文化精华到底在哪?是啊,到底在哪,如今的中国被韩流日流席卷着,被西方的婚姻自由、性解放等思想牵着走,导致在街上总可以看到那些哈韩哈日的少男少女,导致在如今的中国社会离婚率越来越高,都有超过西方的迹象。。。。。。 还好中国社会总有些人,一些设计师从身边的事物中,从所处的中国的生活中发现一些被人遗忘了的“中国”。洛可可设计公司是目前工业设计还不发达的中国里的佼佼者。在有一个关于牙签盒的设计中,它就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运用到其中。这是一款用于随身携带牙签的小盒子,取名为“上上签”,既有谐音之趣,也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祈福文化深植其中,赋予了产品浓厚的民族情感。牙签盒颜色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黑红搭配,外观造型来源于中国标志性建筑—天坛,细看底端红色镂空部分,会发现它其实是天坛祈年殿殿顶的一个小小缩影。这款作品体现了功能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外观设计区别于同类产品,艺术品位出众,同时引导使用者随身携带牙签,从而改变生活中的习惯来参与环保。我们是不是要从其来做出自己的思考。它的设计理念从何而来,是什么刺激了他们的思维。他们的创新点在哪儿。答案就是那些已经被我们遗忘了的中国传统文化。因为这个设计,因为它所蕴涵的理念和深刻意义,我们在使用牙签时,内心也总充满着温暖,那是因为它也是有生命的,我想这就是蕴含着中国美好的传统文化的意义吧! 自诩有过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的我们还找不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哪吗?举手投足间,一颦一笑间,一回眸,一顾盼,只要你仔细的品味,仔细的思考,只要中国文化根植于你心,你就可以发现是的中国的文化就出来了。文化的传承与表现永远都是有人文精神的设计师要思考并在设计作品中实践的命题,人将“中国”落实到一片“云”、一首“诗词”、一朵“牡丹”、一个“如意”上……他们所散发出来的气息让产品有了内涵有了生命,一个可以与你与生活对话的生命。 然而传统文化并不仅是传统文化,它是需要被雕琢的,“玉不琢,不成器”。走在城市的大街上,你是否注意到了那些被绘着各色图画的被称为“城市文化墙”的墙呢?他们就像是一本经典,代替了恶俗的糟粕。在第二届中国城市文化墙创意设计大赛上,华东师范大学的陈笑轩以作品《面面俱到》获得金奖,。“红墙象征着大户人家,白墙黑瓦总让人联系江南水乡。所以一个城市的墙体绘画当然需要统一风格,最好能体现城市整体风格。因为随处可见的墙体就是城市面庞的一部分。所以,选取传统元素更需要创新,无论题材还是手法,只有独具匠心,才能用传统文化吸引现代人的关注。而这,就是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的思考。 我们要用创意的思考,创意的设计去雕琢我们的传统文化。从其外到内,从其静到动,都是我们的出发点,也都是我们所必须去了解、知晓、懂得的。只有它们根植于心里,才会为我们结出创意的果实。就比如春节吧,每年一次的大节日,可是它的由来,它的发展,它的细节、它的前前后后、它所忌讳的事、它所忌讳的理由。。。。。。身为中国人的你能说的出道的明吗?守岁、放鞭炮、吃饺子、贴春联、拜年、压岁钱、团圆。。。。。。一系列的“繁文缛节”却被处于当代的我们删减的所剩无几了。守岁的含义是什么,是为我们的父母祈福,可是真正能够守岁的有几人,我想大部分的原因是由于不知道其中的含义吧!还有的就

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字设计中的表达

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字设计中的表达 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影响,导致中国传统文化正在被悄然而急速的吞噬着。因此,汉字字体设计对于促进人类的交流和沟通,以及发扬我国的民族特色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不仅需要牢牢记住我们的传统文化,而且要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并将其元素运用到中国的文字设计当中。并以“三星堆博物馆”字体设计为例,解析传统文化如何能够在文字中更好的表达 出来。 只有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才能在岁月的洗礼下得到沉淀,并得到全世界观者的认可。在国内字体设计中,大多数的设计作品缺乏独有的文化元素,社会的需求和文化趋势证明设计师应该提倡传统文化素在文字设计中的使用,以此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近年来,随着世界文化交流频繁,中国传统文化频也出现在世界各国,中国传统文化也随之备受关注,国外也有很多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来设计的作品。 要更好的掌握当地的文化,我们须到现场去感受它浓厚的文化气息,才能更好的把两者相结合。三星堆古遗址文化的神秘以及博大精深,使设计者可以从更多的方面去设计文字。设计者需要通过对三星堆博物馆的整体的设计、馆藏物件的形态、材质、

色彩、工艺、结构、功能等了解。经过对三星堆古遗址的全面了解,从各个角度、各种方式去结合文字与文化两者,使“三星堆”文化足以在字体设计中得到更好的表达。 设计时不能改变原有文字的固有结构和规律,例如:设计者希望用翻起“开”字第一笔划意象化地表现“开”字。设计出来却会让人误认为是“升”字,这就是对原有文字的固有结构和规律的改变了。文字是一种经过几千年发展变化、约定俗成的文化遗产、轻率、随意地改变其结构和规律,会造成文字的混乱和错误,令人产生歧义,使信息不能准确传达,丢失文字的本质。 汉字本身就是中国传统元素的代表符号,所以汉字与传统文化本就应是一体的,文字设计须和当地文化的精髓相结合,才可以做出让观者一看便知这是属于哪个地区独有的文字设计,观者便可更直观的感受到当地的特色。 设计者在了解当地文化精髓的前提下,以三星堆古遗址为主题的字体设计设计者可以结合三星堆博物馆最具特色的青铜人像、图腾纹样、陶器、玉璞、玉章及三星堆古遗址的文化内涵,又或是从其外形、内在、质感等方面去塑造能体现三星堆古遗址的文字。尝试用各种形式去让两者完美的融合,如:文字的笔画变化、结构变化、局部替换变形等。 在三星堆古遗址的字体设计当中,设计者便可以用以下方式 去设计三星堆独有的字体。如:“三星堆”三字当中可蕴含

2020年高考化学提升突破专题三 化学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专题03化学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立德树人形成核心价值观 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高考所有学科必须渗透“一点四面”的考查,即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一点),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和创新精神(四面)的考查。中考、高考升学考试都应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比重。通过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高考化学试题中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不是简简单单地考查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遵循继承、弘扬、创新的发展路径,注重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试题起点和立意较高,题干内容多数以古代化学史、古文献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为背景,考查学生的文学功底和文本解读能力。但落点适中,侧重考查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应用。 1.【2019新课标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B.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 C.“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 D.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 【答案】D 【解析】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A项正确;B.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B项正确;C.“蜡炬成灰”指的是蜡烛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属于氧化反应,C项正确;D.高级脂 肪酸酯不属于高分子聚合物,D项错误;答案选D。 【素养解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十分熟悉的诗句,我们要从中挖掘出解题关键“春蚕”和“蜡炬”,进而进一步分析物质性质和发生的反应。这些古诗句写者无意,我们学者要有心,根据诗句中现象分析其蕴含的化学知识。

中华文化的魅力

中华文化的魅力 苏轼曾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国演义》中又有一句话:“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详端历史的长河,我们可以轻易地发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光芒:顽强奋斗、隐忍、和谐…… 中华文化的魅力体现在“攻”与“守”的结合上。有“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和“大丈夫能屈能伸”的中华文化,灌铸出蔺相如的灵魂。在秦庭智商,他敢庭叱秦王,他敢玉石俱焚,他完璧归赵;在渑池之会上,他在谈笑间威胁秦王,护赵王于身旁,挽回了赵国的尊严,这是充满攻势的、凌厉的蔺相如。在面对廉颇的恶言相向时,他选择的是沉默,是退让,不与之争是因为不欲争,这是带着防卫、谦逊内敛的蔺相如。攻与守,两个极端,却因中华文化之力在蔺相如身上大放异彩。 中华文化的魅力体现在“德”与“智”的交汇中。唐太宗李世民重视:“德治”,注重民生,以德治国。他礼贤下士,用人不问出处,只要有德有才,都会予以重用,于是有了长传于世的“贞观之治”。他充满智慧,明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道理,他重用魏征,虽然魏征的直谏常常令他龙颜大怒,但他都没有真正治过魏征的罪,还是一如既往地信任、重用魏征。李世民用“德”与“智”开创了“贞观之治”,而中华文化的“德”与“智”亦借李世民之手举世长传。 中华文化的魅力体现在“固”与“变”的灵动力。在“江山不移”的中华文化融汇了另一种人生态度“随遇而安”之后,又铸就了怎样一颗坚定的心呢?面对亡国的危机,勾践选择了自己携宫廷中人到吴国为奴,以换来越过不被吞并。他可以住在金碧辉煌的供电之后接受众人的朝拜,却也可以为了国家而做一名马夫,住在马厮之中;他心态平和,位高权重之时不自高自大,受人凌辱之时亦不气馁,他只是暗暗积累力量,卧薪藏胆。在吴国的为奴生涯没有磨灭掉他的意志,反而给了他力量,最终“三千越甲可吞吴”。“固”与“守”,是勾践的坚韧,是勾践的退让,同时,也是中华文化所蕴含的光彩。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有固守的豪气与美德,又有变通的灵气与智慧;既有积极进取、勇敢执着的攻势,又有恬退隐忍、蓄势待发的守护……你,准备好领略她的魅力了吗?

中国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共有的、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线的、涵括其他各种不同思想文化内容的有机构成体系,而中国画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和文化演进而逐渐形成的,有其几千年的文明脉络和人文认知,其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已成为中国人文化基因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内心。 国画(宣画)是用颜料在宣纸、宣绢上的绘画,是东方艺术的主要形式,它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由于书画同源,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强调骨法用笔、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 中国画有着完整审美体系并具独特的审美内涵,它的艺术特征除了有“视觉艺术”的共性外,还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品格。只有坚持这种认识并指导艺术实践,我们的中国画创作才有可能提升到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文化精神是中国画的支柱,中国文化中有一条未形成理论文字的精神文脉,蕴含于大量存在的远古艺术,民间艺术等作品中, 中国画的墨,包涵着中国文化的特殊精神,体现了儒、释道、三家的哲学理念,以墨色为易象达到静境,这是儒、释、道皆倡导的境界。道家提倡恬淡的修养,由彩色的绚烂之极归于墨色的平淡,是一种精神境界的升华。儒家的阴阳交替为宇宙的根本规律,黑为阴,白为阳,墨色的两极正合自然之性。中国画由汉唐发展至宋元,文人画的形成使得笔墨达到极高之境界。文人画之高妙正在于此,笔墨的高妙全在善用画中之虚白处,画面空灵境界的营造,又全在于精湛的笔墨运用。 中国画是意象艺术,是用不是写实也不是抽象的“似与不似”、“不似之似”高度的内涵和丰富的笔墨结构塑造出来的。过去,对中国画笔墨传统的认识主要是从笔墨形态要服从表现对象的刻画,笔法用于体现对象的形廓、质感、定向感或笔墨的形态具有审美价值,而对强烈反映主体审美意识的笔墨结构缺乏深入的认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意境”和“气韵”是主体审美意识的高级形态,它们的形成和创造有赖于笔墨结构和形态的运用和创造。唐代王昌龄首先提出“意境”的概念。其后“意境”成了中国艺术审美特征的高度概括,成了中国美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就人文精神而言,历史积淀形成的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其根源在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无论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都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情于理,心与物,超越与内在的和谐统一,因而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是“敬天爱人”教育人们具有“悲悯之怀”,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而“天”又是“理”,是“道德”,是“心性”。所以崇尚“和谐”,“中庸”之道。 中国画在视觉艺术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又是中国得以长存的精神支柱。

中考化学专题试题汇编:化学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无答案)

1.(3分)(2019?岳阳)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成语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刻舟求剑B.滴水成冰C.钻木取火D.掩耳盗铃 2.(18牡丹江)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下列成语中蕴含着化学变化的是() A.木已成舟 B.火上浇油 C.量体裁衣 D.滴水成冰 3.(2018·郴州)下列成语涉及物质化学变化的是() A.大浪淘沙 B.花香四溢C.死灰复燃 D.水乳交融 4.(2018·威海)描述物质变化的成语有:①滴水成冰;③死灰复燃;③木已成舟;④火烧 赤壁;⑤沙里淘金;⑥火上浇油;⑦百炼成钢;⑧花香四溢;⑨玉石俱焚,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②③④⑤⑥⑦ B.④⑤⑥⑦⑨ C.①③④⑤⑧⑨ D. ②④⑥⑦⑨ 5.(2019·锦州中考)(1分)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词句中蕴含化学变化的是() A.木已成舟 B.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C.百炼成钢 D.日照香炉生紫烟 6.(2018·南充)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著名诗句所反映的物质变化主要与化学变化相关的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 7.(2018·广东)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8.(2018·宜宾)(2分)下列经典诗句所表达的意思中不涉及燃烧反应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9.(2019·荆州中考)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下列诗句中隐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A.千锤万凿出深山 B.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0.(2分)(2019?潍坊)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 是() 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古代的器物、建筑等的设计影响深远,也为我们的现 代设计提供了很好的思想资源。它使我们认识到,在物欲横流、商业竞争激烈的现代经 济社会需要天然淳朴、宁静淡雅的简约设计,同时注意弘扬“美善相乐”的造物文化,追 求功能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设计;造物文化 从东西方的哲学思想看,西方注重理性,东 方偏重感悟。西方艺术形式的更新取自于它的理性批判精神以及思想的不断变革;东方 艺术形式却能保持相对稳定,正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西方艺术家着重于表现人 的理念;东方艺术家着重于表现人与自然的 关系,“天人合一”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孟子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指明了人道来自于教化 而非天性。同样,设计中的人性也是源于教

化而非天性。考证汉语中的“人道”一词的语源,在先秦儒家经典《左传》中子产曾说:“天道远,人道迩。”(《昭公十八年》)就是说天道玄远,人道就在眼前。与此不同,西方人则认为天道更近于人道。所以,以东西方对自然之道的不同理解和分析为出发 点的文化理念左右着其各自的文化选择和 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古代的器物、建筑等的设计影响深远,也为我们的现代设计提供了很好的思想资源。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认识 传统认为:“文化”的“文”就是在某物上做记号,留痕迹;“化”则是生成、造化之意,指事物的形态或性质发生改变。[1]由此可见,文化实际上是深深植根于物的形成之中的。因而可以认为,文化是基于物的内涵之表现,其载体为历史长河中人类不朽的创造,这种创造不见得一定是宏伟的建筑或光辉 的历史遗迹,可能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小景或者是不起眼的小器物,但只要我们去深刻地理解和分析,同样可以找到文化的味道和文化的感觉。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着不可抵挡的神奇魅力。 从定义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但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来说,我们不能不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因为它涵盖了中华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一不体现出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 一、我所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在我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应该是我们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我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取一个“和”字即足矣。 中国人身上的品质,中国人的价值观世界观都可以用这个“和”字来阐释。 这个“和”的精神中也有着浓重的哲学意味,自古以来诸子百家的理论都注重一个“和”,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其根本都是“和”为最根本的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用阴阳五行、太极八卦来解释着世间万物的变化。 这是最朴素的世界观同时也是最朴素的人生观。 中国人思想中最为讲究的就是平衡,这种平衡是由内及外的,包括着自己内心的平衡、内心与身体的平衡乃至自己与世间万事万物的平衡。 虽然阴阳五行并无科学依据,但是确实很有道理。 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此消彼长,它们之间能够保持“和”也就是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时,世间万物也就能欣欣向荣,而当阴阳不和之时则万事不顺。 阴阳两个概念涉及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医、武术等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无不透露出阴阳的思想,中国人的传统世界观中也同样如此。 阴阳调和则是传统文化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追求的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是“中庸”,如同中国古代铜钱一般,外圆内方。 “中庸”最早见于《论语》。 孔子说: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论语?雍也》)中庸之道在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一种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标。 何谓“中庸”?据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恒常不易为之庸。 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庸之道塑造了中国人的中庸之德,使中国人形成了中庸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处事作风和人格境界。 我理解的中庸之道则是一种平和的态度,不挣扎亦不平庸,从容而淡定。 为人处世不偏激,同时有自己的原则、有所坚持。 这正是一种内心与外界的平衡,正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也就是内心与外界的“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目标: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也体现出了“和”的思想,修身是自身内部的“和”,是一种对于“和”也就是内心平衡与个人能力平衡的不懈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

一个国家不同时代的艺术设计风格,总是从传统中汲取营养,与时代的需求发生共鸣,产生新的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设计形态,同样也会成为未来的传统,并在这种循环中不断变化发展。我国自加入 WTO 以来,经济全球化、文化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各民族间的文化影响日益加大,科学技术发展,新旧文化观念的冲突,都影响着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变化发展,没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设计作品难以在世界立足。如何将现代文化观念与传统文化结合促进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发展,成为当代设计艺术家关注的焦点。 一、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环境艺术设 计风格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环境艺术设计风格是指设计艺术家在 创作上总体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通过艺术形式表现为对时代文化观念的理解,反映社会大众的审美理想和价值取向。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形成除了受到设计艺术家个人的性格、气质等内在心理特征和独特的人生道路、生

活阅历等主观方面的原因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受到深刻的客观社会因素影响。客观社会因素就包含了国家的民族文化特色、时代精神、民族特性等多方面,它们共同影响艺术家个体的性格、气质形成,进而影响艺术设计家设计风格的价值取向。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反过来还积极或消极影响着人类文化进步,与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相联系且相辅相成。 环境艺术设计是处理人、空间、环境 之间相互关系,最终为人类提供和谐环境的一门学科,从其产生发展都受到人类文化的影响。人类文化的发展总是在继承和创新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上下五千多年历史的积淀,其蕴涵丰富的哲学思想、社会历史文化观念和底蕴,它影响着中国社会经济、政治、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养料为中华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形成、变化、发展都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中国环境艺术设计风格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物质要素(社会经济、生产技术)、精

化学与传统文化

微测1 化学与传统文化 1.(2017·全国卷Ⅰ)《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 ) A.蒸馏B.升华 C.干馏D.萃取 答案 B 解析“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属于固体直接转化为气体,类似于碘的升华,因此涉及的操作方法是升华,答案选B。 2.(2017·海淀期末)我国酒文化源远流长。下列古法酿酒工艺中,以发生化学反应为主的过程是( ) 答案 B 解析酒曲捣碎主要是形状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A项错误。酒曲发酵是化学变化,B项正确。高温蒸馏是利用沸点不同进行分离,属于物理变化,C项错误。泉水勾兑是溶液的稀释,属于物理变化,D项错误。 3.(2017·济南二模)春秋末期齐国的工艺官书《考工记》中载有

“涑帛”的方法,即利用“灰”(草木灰)和“蜃”(贝壳灰)混合加水所得液体来洗涤丝帛。这种液体能洗涤丝帛主要是因为其中含有( ) A.氧化钙B.碳酸钠 C.氢氧化钾D.次氯酸钠 答案 C 解析草木灰的成分是K2CO3,蜃(贝壳灰)混合加水所得液体为Ca(OH)2溶液,两者反应生成CaCO3和KOH,由题意可知C项正确。 4.(2018·安徽十校联盟摸底)据《易经》记载:“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泽,指湖泊池沼。“泽中有火”,是指“M气体”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现象的描述。这里“M气体”是指( ) A.甲烷 B.一氧化碳 C.乙烯 D.氢气 答案 A 解析最早发现石油的记录源于《易经》:“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泽,指湖泊池沼。“泽中有火”,是石油蒸气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现象的描述。石油蒸气是指沼气,即甲烷气体,故选A 项。 5.(2018·河南名校联盟)《天工开物》中对“海水盐”有如下描述:“凡煎盐锅古谓之牢盆,……其下列灶燃薪,多者十二三眼,少者七八眼,共煎此盘,……火燃釜底,滚沸延及成盐。”文中没有涉及的操作是( ) A.加热 B.结晶 C.蒸发 D.过滤 答案 D 解析列灶燃薪是加热,多者十二三眼,少者七八眼,共煎此盘是蒸发结晶,因此没有过滤,故选D项。 6.(2017·安徽六校联考)早在古代,我国人民就积累了不少对化学物质变化的认识。例如,晋代炼丹家、医学家葛洪所著《抱朴子》

浅析中国设计人与中国传统文化

浅析中国设计人与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 在面临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生态型室内设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建设并推广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室内空间设计成为了当今世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现有室内空间设计的案例,对生态型室内空间的设计原则进行了一个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室内设计、节约资源、生态 1、现状分析 现阶段全球生态环境面临着森林破坏严重、土地资源丧失、全球气候变暖、大气质量恶化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人类无节制地征服、掠夺自然,给整个世界造成极大的破坏,同时也给人类自身的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这一系列的严酷事实促使人类对过去的行为进行思考和反省,也正是在当今这样的一种氛围下,人们逐渐认识到大自然并不是一个可以任意改造的客体,而是一个有着自己客观发展规律的有机整体。人类为了自己的明天必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与大自然建立一个发展的、融洽的关系,建立一个和自然结合良好的具有生态循环的人居环境已成为一项迫切任务。因此,地球上许多国家推出了一系列以生态概念为主题的“生态计划”、“生态建筑”之说,从多方位、多角度探索着符合“生态”要求的环境设计。 近几年,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 对自身所处的生活、生产活动的环境质量, 在安全、健康、舒适、美观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大多数时间是在室内度过,那么,如何让室内生态起来, 设计创造出既有艺术性, 又能满足功能的要求, 同时具有文化内涵的现代室内环境空间, 将是社会发展提出的重要课题。室内生态设计在注重舒适、美观的同时更强调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并倡导循环利用。室内生态设计把生态思想引人室内设计, 扩展了室内设计内涵, 将把室内设计推向更高的层次和境界,也必然会推动建筑业对地球资源的使用从消费型向可循环使用型转化。 2、案例分析 德国柏林国会大厦始建于1894年,原名帝国大厦,其在二战期间被严重破坏。德国统一以后,对该建筑进行了重新改建。柏林国会大厦的改建使人们对生态建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自然资源的合理使用,并进而达到生态平衡,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光源的利用 柏林国会大厦改建后的议会大厅与一般观众厅不同,主要依靠自然采光而且具有顶光,通过透明的穹顶和倒锥体的反射将水平光反射到下面的议会大厅,议会大厅两侧的内天井也可以补充自然光线,基本上可以保证议会大厅内的照明,从而减少了平时的人工照明。穹顶内还设有一个随日照方向自动调整方位的遮光板,遮光板的作用是防止热辐射和避免眩光。沿着导轨缓缓移动的遮光板和倒锤形反射体都有着极强的雕塑感,有人把倒锥体称为“光雕”或“镜面喷泉”。日落之后,穹顶的作用正好与白天相反,室内灯光向外放射,玻璃穹顶成了发光体,有如一座灯塔,成为柏林市独特的景观。 (2)自然通风系统 柏林国会大厦自然通风系统设计得也很巧妙,议会大厅通风系统的进风口设在西门廊的檐部,新鲜空气进来后经过大厅地板下的风道及充在座位下的风口,低速而均匀地散发到大厅内,然后再从穹顶内倒锥体的中空部分排到室外,此时倒锥体成了拔气罩,这是极为合理的气流组织。大厦的侧窗均为双层窗,外层为防卫性的层压玻璃,两层之间为遮阳装置,侧窗的通风既可以自动调整节也可人工控制。大厦的大部分房间可以得到自然通风和换气,根据空气的换气量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每小时可以达到1/2次到5次。由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一) 为了推进依法治教,切实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良好品行,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小学生的违法和犯罪现象,继续 深入开展我校法制宣传教育,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现结合我校教 育工作实际,制订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紧紧围绕教育局提出的相关决定,坚持法制教育与法制实践相 结合,紧密联系教育改革,注重教育的实效,深入进行以宪法、基 本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全校师生的宪法观 念和法律意识,不断提高学校依法办事和依法管理水平,增强青少 年学生的知法守法意识,积极开展依法治校,全面推进依法治教, 实现教育事业的依法管理。 二、学习内容及要求: 主要学习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法律和道德教育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抓好《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 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交通安全条列》等法规教育。做到法制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条文灌输与形象教育相结合; 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思想教育与行为训练相结合;面上教育 与重点教育相结合。组织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提 高学生学法的积极性。 三、教育对象 实施普法对象是: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重点对象是少年学生。 四、方法与步骤

1、坚持面授为主,组织自学为辅的教育方式。充分发挥校业余 党校、校业余团校、政教处等教育机构的宣传培训教育骨干作用, 层层培训普法骨干师资。利用课常主渠道作用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坚持使学校法制学习制度化、经常化。采用集中学习辅导和分散自 学相结合的方式抓好教职员工的普法工作。各类普法对象在组织面 授予的基础上均应进行合格考试。 2、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协同有关部门要注重搞好法制教育 宣传舆论工作。要通过发放法制宣传教育读本、召开教师会议、学 生班队活动、晨会课、《国旗下讲话》、黑板报、宣传橱窗传展览、学校广播之声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工作。 3、积极开展各类活动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效果。要结合本校实际,把开展法制教育与"警校共建"、"家校共建"、"社区教育"、"以 案说教"等多种活动形式有机结合。 4、考试和考核:通过培训学习,每个阶段学法、用法情况进行 考试和考核,健全学法用法情况登记制度。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二) 一、内容: 第一讲绪论:2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学习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意义;同时了解该课程需要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内容、教学要求、教学安排等等。 二、主要教学内容 学习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目的和意义:文化的概念、分类及结构;学习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课的基 本内容;学习的重点、难点内容、教学要求、教学安排等。 三、思考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灿若星空,有无穷的底蕴。她源远流长,即从中国产生人类起就有了中国历史,也有了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悠悠五千载,经历了萌生期、形成期、确立期、繁盛期和总结转型期几大时期。在中国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时代,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千古思想文化大景观,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浪潮。按照两汉司马谈和刘歆的划分,诸子主要为儒、墨、道、法、农、杂、纵横、名家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论的奠基石,深远地影响着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怎能不了解自己的文化呢?虽然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被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但我们仍有必要系统地学习我们的文化。 毫无疑问,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给后代留下了无穷无尽的财富,包括传统文化、精神文明的精髓,。在上个世纪之初轰轰烈烈开展地新文化运动中,对于封建的、愚昧的理学和落后的礼教发起进攻是正确的,但是此过程中对儒家思想、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和摒弃却是不够明智的。此后,直到现在,将近一百年过去了,生活在现代的人们才发现儒家思想、传统文化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宝贵财富,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血脉,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没有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我们会变得野蛮、愚昧,缺少了对传统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将变得浅薄、无知。但是在现代中国人的身上随着一代一代更替,这种传统精神的影子越来越模糊了。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太保守了。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指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缺少人文精神的民族最终会走向虚无、走向异化。如此说来,当前国民对传统文化的追随,便是民族凝聚力逐渐增强的体现了,由此可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正确的,也是极其必要的。 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文化气质,开拓我们的人生境界,并能启悟生命的智能,发挥理性的功能。我们学习唐诗宋词,我们诵读名家经典,最重要的是我们要领悟这其中的民族精神。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源自《周易》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由此可见一斑。其大意是天体运行体现刚健精神,人亦效法天地而自强不息;君子的胸怀像大地一样宽广,德行像大地一样深厚,所以能滋长万物,承载万物,容受万物。 自立自强,刚健有为是中华民族的主流精神和民族性格之一,使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傲然屹立。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靠着上述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奋发进取,战天斗地,百折不回。这种精神成就了光辉灿烂、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在四大文明古国中,惟有中国文明绵延不断,生生不息。“厚德载物”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宽广仁厚、兼容并包的精神特质。也主要是儒家思想,既仁爱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厚德载物”的精神特质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博大胸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使中国文化既有独创性,又有兼容性;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丰富多彩,百花齐放。 在当今世界,无论是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还是正在崛起的中国,社会生活都面临着过度物质化功利化的问题。作为社会精神支柱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发生了偏差。然而人作为人的存在,还应是以智慧、德行和审美情趣为表现形式的文化存在。从这个意义上看,以注重心性,长于伦理为基础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能为现代人的迷失提供多方面的理性启迪。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中形成的,是以封建社会文明为其背景。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落后性,在许多方面存在着薄弱之处。 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体生命的自由、尊严,讲得不够。更多的是帝王的权利,而不是百姓的权利;是上级的权利,而不是下级的权利;是单位的权利,而不是个人的权利。现代社会学认为,社会活力来自激发个人的积极性,社会尊严来自尊重个体生命的价值与尊严。而中国传统文化之做法,显然与此背道而驰,既是文明不发达的表现,也必然妨碍社会的发展。 在对待思想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千方百计限制思想自由,搞一言堂。要求民众的思想,与官方的思想,保持高度一致。否则,则视为离经叛道。这使各种新思想新观点难以发展。在社会矛盾的处理上,中国传统文化崇高人治。以权力代替法律。司法不公的现象十分普遍。

室内设计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简约设计的融合

西安数字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 题目:室内设计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简约设计的融 合 院、系:_________________ 学科专业:_________________ 学生:_____王燕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 2011年10月

目录 1引言 (5) 1.1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5) 1.2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5) 1.3传统与现代美学及设计理念融入到设计中 (5) 2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 (6) 2.1传统文化在我国历史深远,博大精深 (6) 2.2中国传统文化是简约主义在中国的现代得以迅速流行的重要思想 基础 (6) 2.3中国的传统建筑装饰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宝库 (7) 3简约主义设计 (7) 3.1简约注意在欧洲的深远意义 (7) 3.2现代简约主义 (8) 3.3现代简约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拥有着共同点 (8) 4现在我国室内设计存在的一些问题 (8) 4.1新材料运用到当今社会彰显胜过的多样需求 (8) 4.2新科技、新材料在室内设计领域的应用 (9) 5中国传统元素正在与简约主义进一步有机的融合 (10) 5.1强调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10) 5.2传统文化与现代简约设计相融合的室内设计 (10) 5.3室内设计的真谛 (10) 6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室内设计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简约设计的融合 摘要 室内设计中的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并不是孤立和对立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互动的过程。这里的互动是指民族传统文化会对现代文化产生影响,现代文化也会对民族传统文化产生影响,使得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互相融会和整合,最终使得我国的现代室内设计更加趋于完善。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普遍存在的特征性、符号性为出发点,诊释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神韵与魅力,使之同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相互融合,并结合设计符号学理论,将西方的简约主义与中国传统丈化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扬中国文化所特有的艺术魅力与创造性。 关键词:传统室内设计简约简约主义设计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