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第五共和国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

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法国政治体制多次变换,共和制与君主制反复交替,国号亦随政体改变而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重建的法兰西共和国,按历史上的顺序排列称为第四共和国。1958年9月28日在戴高乐的主持下,法国举行全民投票通过新宪法,依据这部宪法建立的政治体制,虽然仍旧是共和制,而且国号依然是法兰西共和国,但由于与第四共和国的政治体制有较大差异,所以被称为第五共和国。
依据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宪法的规定,法国在非洲的殖民地阿尔及利亚是法国的一个海外省。阿尔及利亚人民自1954年起掀起了争取民族独立的武装斗争,法国殖民军人与法国殖民者相互勾结,在镇压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运动中日益介入政治。1958年5月,在阿尔及利亚的首府阿尔及尔发生了法国殖民军人反对中央政府的暴乱。软弱的法国政府无力平息暴乱,情急之下恳请12年前辞去总理职务的夏尔·戴高乐再度出山,挽救危局。戴高乐以制订新宪法、改革第四共和国的政治体制为条件,同意出任总理。6月1日,议会以329票对250票通过对戴高乐的授权,6月3日戴高乐政府正式成立。戴高乐上台后,依据议会通过的特别授权,着手修改宪法。新宪法草案对第四共和国的政治体制进行了带有根本性的改革,极大地加强了共和国总统的地位和权力,把法国传统的议会制改变为半总统制、半议会制。新宪法草案在同年9月举行的全民投票中获得通过,10月4日颁布施行,法兰西第四共和国至此寿终正寝,第五共和国正式建立。依据新宪法于同年12月举行的总统选举中,戴高乐当选为第五共和国首任总统,1959年1月8日正式就职。
戴高乐首先成功地平息了阿尔及利亚的军人暴乱,接着在大多数法国人民的支持下,着手解决阿尔及利亚问题,在与阿尔及利亚共和国临时政府的代表经过多次谈判后,终于在1962年3月18日签订了协议;根据协议,法国政府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在戴高乐的第一届总统任期内,德勃雷和蓬皮杜先后担任政府总理。1965年,戴高乐再次当选总统,蓬皮杜再次被任命为总理。1968年5月,法国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参与者起初仅限于大学生和少量中学生,他们修筑街垒,与警察搏斗;政府的暴力镇压引起各阶层的不满,不久,大批工人加入运动,后来许多政党也卷入其中,发展成为一场席卷全国的政治风波,法国经济几乎陷于瘫痪。法国人把这场运动称作“五月危机”。“五月危机”表明,法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已达到相当尖锐的程度,民众的强烈不满无异于对当权者发出警告:必须进行新的改革。戴高乐软

硬兼施,分化工人和学生队伍,终于艰难地瓦解了这场波澜壮阔的群众运动。然而,他的权威和地位受到严重打击,游行队伍所喊的口号“十年,够了!”表明人民对他长达10年的执政已经厌倦。1969年,戴高乐提出地方改革和参议院改革方案,提请全民公决。改革方案仅获得47%的支持,未过半数。戴高乐意识到自己的声望已不再如日中天,于是决定急流勇退,翌日清晨即发表早已准备好的公报,宣布辞去总统职务。在戴高乐担任总统的10年期间,法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较高,其中1959年至1964年间年平均增长率为7%至8%,农业跃入世界前列,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对外贸易超过战前四倍左右,国家经济实力有所增长,1965年重新成为债权国。在外交上戴高乐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退出受美国控制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推动欧洲联合起来与美国抗衡,并独立发展法国的国防和核武器,努力保持和加强法国的大国地位。法国还冲破重重阻力,于1964年1月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成为与新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第一个西方大国。
戴高乐下台后,1969年6月,乔治·蓬皮杜当选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第三任总统,在他的总统任期内先后担任总理的是沙邦-戴尔马和梅斯梅尔。蓬皮杜基本上继续执行戴高乐制订的路线。在经济上力图使法国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为此,他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鼓励法国工业集团向外发展,成立和发展跨国公司,增加出口,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同时也注意改善工人的劳动和生活条件。在外交上继续坚持独立自主,同时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妥善处理法国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关系,加强与欧洲各国以及广大第三世界的联系和合作。1973年9月,蓬皮杜在自知癌症缠身的情况下,毅然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会见了毛泽东主席,与周恩来总理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会谈,发表了《中法公报》。他是西方国家中第一位应邀访华的国家元首,显示了他对发展中法两国关系的关心和重视。
1974年2月,蓬皮杜因病死于任上。同年5月,吉斯卡尔-德斯坦当选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第四任总统。在吉斯卡尔-德斯坦总统任期内先后担任总理的是梅斯梅尔、希拉克和巴尔。吉斯卡尔-德斯坦上台伊始,立即对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加强宪法委员会的作用,改变总统候选人的提名办法,精简总统府办事机构,增加政府中妇女人数等等。在社会和经济政策方面,比较引人注目的改革是普及社会保险、降低体力劳动者的退休年龄、扩大失业救济等。但是改革并没能遏制住通货膨胀,从1974年起,法国爆发了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

机,工业生产下降14%,失业人数超过100万。经济学家巴尔担任总理后,把复兴经济作为头等大事,先后推出两个“巴尔计划”,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在对外政策方面,吉斯卡尔-德斯坦以“作所有人的朋友”为标榜,主张和解,避免争吵、冲突和对抗。他继续奉行独立路线,不接受任何超级大国的统治,同时也强调以国际合作作为独立的必要补充。吉斯卡尔-德斯坦继续执行对华友好政策,于1980年10月对我国进行正式国事访问,同邓小平等人就国际重大问题和发展双边关系深入交换了意见,中法合作建造大亚湾核电站也是会谈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1981年5月,弗朗索瓦·密特朗当选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第五任总统,1988年5月再次当选。在密特朗长达14年的总统任期内,先后担任总理的有:莫鲁瓦、法比尤斯、希拉克、罗卡尔、巴拉迪尔等。密特朗在任期间,大力推行变革政策,扩大企业国有化,实行权力下放,进行司法制度改革,增加各种社会福利和劳动者的权利,鼓吹消除不平等现象等。但是密特朗的经济政策并未获得成功,反而招致社会各阶层的不满。希拉克担任总理后,实行私有化政策,鼓励自由竞争,增强了法国企业的活力。在对外关系方面,密特朗基本上继承了戴高尔路线,但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彻底改善了与德国的关系,热心于欧洲一体化事业,插手中东问题,干预非洲事务,充分显现了法国要在国际事务中充当大国的愿望。密特朗也对我国进行了正式访问,但由于向台湾出售大量先进的军事装备,推行所谓的人权外交,1989年后中法两国关系跌入低谷。直到近年方有所改善。
1995年密特朗任期届满,前总理希拉克当选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第六任总统。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40年的历史证明,其政治体制基本符合法国的国情,能够适应国内和国际环境,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只要没有特殊情况,法国将保持现有的政治体制,继续推进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