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城墙详解

南京明城墙详解
南京明城墙详解

书名:《仰望苍天—城墙根下的故事》

前言:我于3年前来到金陵这座古都,不由的被这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所吸引。金陵地处江南,文化多清丽柔美,如杨柳岸晓风残月,而矗立在这座温柔之乡的城墙可谓雄浑壮美,颇有气吞万里的壮怀激烈。

而我也为这种壮美的景观所震撼,对明城墙产生了兴趣。但是由于我的学科偏好,我侧重从历史人文方面解读明城墙。而学了风景园林这个专业后,逐渐了解到明城墙作为南京地域的特色文化遗产,对风景园林建设,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全国各地的历史古都中,不乏古城墙,而它们在历史发展中起着怎样的作用,现状如何,

我们该对他们如何保护,利用,这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如果将来有机会,我也会把这个个人兴趣深入下去,变成一项有意义的研究。

拟定提纲:

城墙的起源,历史沿革,演变,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城墙根下的故事,(详细介绍在各历史朝代与城墙建设的故事,以讲故事的形式叙述故事,富有人文气息)

古城墙在当今社会中的现状(实地走访,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国内外的案例分析)

人与城墙的故事(人与古城的故事,人们对古城的态度——保护?拆除?它们在人的生活中扮演这怎样的角色?)

历史展望(若干年后古城的状态,如何利用这些地域历史遗迹建设我们发展着城市)

书写手法:我希望以纪实的手法来写这本书,看历史,讲故事,以古城为线索,把这些真人真事徐徐展开,这也是我不想让它看起来像一本教科书地方,而相一部小说,一部纪实文学。让不管青年,老人,只要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都愿意读下去,可以说,这样也起到了一个科普的作用,让大家在了解古城的历史之后,进行自己的思考,产生感悟,启发。

后记:(感想,原创)

仰望苍天——行走在六朝的古城下

故国晚秋,落日楼头,和煦的秋光透过残缺的女墙,倾泻在黄叶满地的山路上。行走在六朝的古城下,踩着漫天飘飞的黄叶,一半是秋色里的静谧与安详,一半是历史的肃穆与沧桑。面对着静默不语的巍峨城池,漫步于此的我们无法揣测历史风尘之下的几度沧桑。

史载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命谋士范蠡在中华门一带筑越城。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灭越,尽占吴地,在此建城,称金陵。

公元211年,孙权在此建石头城,改名建业。

这些千年之前的古城墙早已在雨打风吹中消失的无半点踪影,只留给后来的文人墨客以无限的凭吊和追思。

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城墙多指南京明城墙。1357年,朱元璋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在富商沈万三的资助下,开始大兴土木。南京明城墙的建筑工作在这一年正式拉开帷幕,直至1398年朱元璋去世才停止修建。

明城墙高14,21米,上宽4—9米,下宽14.5米。东连石头城。南贯秦淮河,北带玄武湖,城周33.67千米,现存23.74千米,为世界第一大城垣。如今,站在巍峨而残破的城垣下,依旧能感受到600百年前明初欣欣向荣的气象,在古代或许只有一个强大的政权才能创造出这样的辉煌。明城墙屹立600年而不倒,骄傲的在历史的雨打风吹中散发着自信的勃发英姿,尽管风流散尽,在时光的剥蚀下留下的却是难得的质朴,明初盛世的恢宏,七下西洋,万国来朝的自信与威严,依旧在600年后蔓草丛生的墙头上恣意绽放。并且镌刻在这所虎踞龙盘的千年古城,锻造成她城市的品格。

高大的城池蜿蜒的延伸到苍茫天际,悠悠碧空下我们竟如此渺小。如今我们已无法统计到底有多少人参与修建了明城墙,更无法统计有多少人出师未捷身先死,没有等到城墙建成的那一天,就倒在了这片古老的沃土上。据不完全统计,明初征调各地民夫在百万以上,以及20万军人,近10万工匠,数万囚犯。建城的死亡率很高,同万里长城一样,砌成这巍峨城池的每一块墙砖,都浸透着千万人的汗水和生命。每一项伟大的辉煌背后都是白骨累累。

明城墙耗砖上亿块,95%以上有铭文,从府,县官吏到造砖人的姓名一览无余,一旦出了问题,都可以追查到个人。朱元璋检验城墙质量的方法就是用大锤猛击城墙,如果城墙倒塌就算是事故,一旦检验不合格,当即就把相关责任人填进该段城墙,再次修建,直至合格。所以每一块墙砖,每一段铭文,都是一担重于泰山的责任,决定着千万人的生死。且抛开朱元璋定下的严刑峻法不说,这种责任追究制度下的产品是如今大部分建筑难以望其项背的,现代建筑物的使用年限大多是70年,而如今明城墙却已经经历了600年时光的磨洗了。

严格意义上说,南京明城墙的防御作用是到清代才开始发挥作用的。明初的靖难之役,以及清军入关都没有打正真的攻城战,明城墙在靖难之役中第一次遭遇战争就不攻自破,而清军兵临南京则是以赵之龙,钱谦益跪地献城而告终的。尽管明城墙在这两次浩劫中幸免于难,但作为冷兵器时代的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又怎能摆脱动荡岁月里的悲剧命运呢,她高大的城池又怎能改变战争的面目。

1853年,太平军从静海寺挖地道炸塌仪凤门城墙20余米攻入南京,改名为天京,太平天国建立。

1864年清军合围南京,太平天国已是穷途末路,6月1日,洪秀全病逝,7月3日,地堡城被攻占,至此,城外据点尽失,城内守军仅剩4千人,天京保卫战进入

(图)城墙砖明朝的责任追究制度

最后关头,胜负在此一击!7月19日,

湘军如法炮制,挖通地道后引爆了3万

斤的炸药,20余丈的太平门在石破天惊

的一声巨响中轰然倒塌,浓烈的硝烟直

冲云霄,硝烟里杀声震天,清军蜂拥入

城,把天京付之一炬,大火七日不熄。

当劫难再次降临在这里,明城墙依

旧默然屹立,默然的凝望着连天的烽火

吞噬着这所千年古城,,凝望着这个仅

有11年昙花一现般王朝的覆灭,她见证

了太平天国曾经的兴盛,何其壮哉!之后又目睹了它的灭亡,何其衰也。11年,在漫长的历史中如一颗绚烂的流星转瞬即逝,而明城墙从建成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早看惯了政权兴替,王朝更迭,这种周而复始的兴衰荣辱在她漫长

的一生中又算的了什么呢。

(图)荒烟蔓草淹没了600年的沧桑

南京明城墙在近代的动荡与变迁中又沉默了半个多世纪,直至1937年。12月日军大肆进攻南京。守卫南京的原计划是守城外围汤山一线,然而经过淞沪会战,中国军队损失殆尽,才改为守卫雨花台,紫金山一线。紫金山作为守卫南京的重要据点,古老的明城墙最后一次责无旁贷的承担起了防御的重任。

1937年12月,教导总队守卫紫金山,守军3万,驻扎于中山门,太平门,孝陵卫等地,开始了为期5天短暂而惨烈的战斗,而历经风雨的明城墙以巍峨沧桑的身躯悲壮的结束了她的历史使命。

(图)中山门

12月8日拂晓,日军向紫金山阵地的中山门及南城墙狂轰滥炸,一段城墙在轰击中土崩瓦解,在明城墙灰飞烟灭的此时此刻,中山门外的战斗已是如火如荼。至此,紫金山战斗正式打响。

12月10日,午后3时许,日军突入光华门,此时,一面是敌人的铁蹄,一面是固守光华门的中国守军街头巷尾步步惊心的对抗。

10日至11日晚,紫金山第二峰和孝陵卫主阵地反复易手,12日中午,双方仍在第二峰鏖战。紫金山上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了英雄与侵略者的鲜血。

12日下午,南京卫戍司令部发布撤退命令,至下午5时,中山门至中华门一段城墙上已是空空如也,满目凄凉。12月份的南京已是朔风凛冽,万物萧瑟,如血残阳映红了血火交织的惨烈战场,夕阳西下,南京明城墙拖着弹痕累累的残躯投下悲壮的影子,留给正在撤离这所城市的人们最后的背影。

向晚的季节里,战斗并未结束。日军向孙权墓,明孝陵一带纵深地区射击,小部分未撤离的部队撤至廖仲恺墓,在寒冬的残阳里以血肉之躯继续艰难的对抗着,只要还剩一名战士,一条枪,一发子弹,他们就不会离开,就一定会捍卫着他们誓死保卫的国土,因为千年古国的首都就在他们的身后,整个祖国就在他们身后。

侵略者们也许永远不会明白,有一种悲壮叫做国破山河在!

12月13日,已经千疮百孔的城墙再也抵挡不住侵略者的铁蹄,南京沦陷。明城墙再一次目睹了这个历经苦难的悲情城市被悲剧所吞噬。

折戟沉沙铁未销,至今磨洗认前朝。如今荒芜了烽火边城,硝烟散尽,阳光拥抱着故国,只有城市角落的这些蔓草丛生弹痕累累的古城墙,作为历史的眼睛,还在提醒着人们,这里曾发生过激烈的战斗,他们曾在这里誓死守卫过祖国的寸寸山河,曾在这的青山上埋葬了不屈的忠魂。70多年过去了,每当看到这伤痕累累的古城墙,看着紫金山上已荒芜的古战场,总会想起他们浴血奋战的年轻背影,时光荏苒,也许他们的名字早已不为人知,但历史终将会记下这壮丽的一笔。

漫步在六朝的古墙下,依旧感受到昔日的沧桑。

(图)琵琶湖畔的情侣。琵琶湖碧波万顷,山间层林尽染,一边是沧桑的古城墙,一边是青春

勃发的情侣。

(图)门洞

600年沧桑的残垣上,曾与恐龙共兴衰的蕨类植物依旧欣欣向荣。时光飞逝,历史长河滔滔,历史总是默默的诠释着自己的沧桑。人生代代无穷矣,不变的只有断垣墙头倾斜而下的阳光,和那亘古不变一望无垠的悠悠碧空。

(图)穿越时空的凝望。

(图)仰望苍天。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如今荒芜了烽火边城,硝烟散尽,阳光拥抱着故国,只有城市角落的这些蔓草丛生弹痕累累的古城墙,作为历史的眼睛,还在提醒着人们,这里曾发生过激烈的战斗,他们曾在这里誓死守卫过祖国的寸寸山河,曾在这的青山上埋葬了不屈的忠魂。百年沧桑间青春的常春藤顺着墙跟蔓延而上,用年轻的身躯映照了城墙的古老,它们向往着朝阳,仰望着苍天,追忆着过去,展望着未来,显示着不屈不挠的努力,炫耀着战胜死亡的年轻,昭示着拥有无限可能的未来。

(图)中山门。城门的刘海直到上世纪80年代,南京

明城墙的保护工作才走上健

康的发展轨道,1998年,南

京明城垣史博物馆成立于明

城墙断城台。自此,南京明城

墙又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国

人的眼前,在历史的发展中走

向未来。

(图)解放门,南京明城

垣博物馆

解放门,明城垣史博物馆

站在鸡鸣寺上远眺城墙

石头城

中华门瓮城

神策门公园

行走在这个六朝古都,时常能看见雄伟的明城墙,每次我都被她的沧桑与巍峨深深震撼,由此萌发了写一篇南京明城墙的游记,从大一至大三,我和室友也陆陆续续的游览了其中一些城墙,这些照片都是我们在途中拍摄。后来在图书馆也查阅了一些关于城垣历史的资料,加以简单整理。想来还有一年多即将毕业,在南京的日子更加弥足珍贵,也许在城墙根下的这段记忆也将成为我忘不掉的记忆吧。

南京历史变迁

南京的历史如下:史前南京猿人头盖骨和相关遗迹表明,距今约60~100万年前,在南京地区就有了古人类的活动。南京地区在6000年前就出现了原始村落,20世纪50年代发掘的北阴阳营遗址所处的年代约为前4千年至前3千年,北阴阳营文化属于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南京地区早期文化遗存还有200多处,其中著名的有点将台文化和湖熟文化。古代明孝陵神道南京古为吴地,位于“九州”之扬州地域。传说吴王夫差于前495年在此筑冶城。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范蠡在今中华门外秦淮河南岸筑越城,是南京城垣史的发端。前333年,楚威王熊商灭越,埋金以镇“王气”,并于石头山(今清凉山)筑金陵邑。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金陵邑改为秣陵县。211年,吴大帝孙权在金陵邑旧地筑石头城。229年,孙权在此建都,名“建业”,都城周长约11公里,开始了南京的都城史晋灭吴后,于太康三年(282年)改建业为“建邺”,建兴元年(313年),又改为“建康”。西晋经永嘉之乱而亡,中原士族衣冠南渡,建武元年(317年)司马睿以建康为都建立东晋,建康成为华夏正朔所在。420年东晋灭亡,此后,宋、齐、梁、陈等四个朝代相继在此建都,直至589年被隋灭亡。这四个朝代史称南朝,又与此前的吴、东晋合称为“六朝”。南朝时的建康城人文荟萃,相当繁盛,是南京发展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梁武帝时城中人口已超过100万。然而侯景之乱等战乱给建康城带来了严重破坏,隋军攻入建康灭亡陈朝后,更将建康城邑宫苑完全平毁,仅在石头城置蒋州,南京历史上的第一次繁荣就此彻底结束。唐代,建康故地又逐渐发展起来。唐初在此置江宁郡,后置升州,再后改为金陵府。唐朝灭亡后,十国之一的南唐(937年—975年)在金陵建都,称江宁府,并修建了城邑。此后南京城就是在南唐金陵城的基础上,逐步扩建而成。宋朝时,此地置升州,北宋称江宁府,南宋改称建康府,为江南东路首府。元朝时为集庆路。1356年,朱元璋(明太祖)攻占集庆,改集庆为应天府,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应天府为京师。当年,明军攻入大都,将蒙元逐出中原,南京第一次成为一个大一统王朝的京城,迎来历史上的第二次高峰。保留至今的南京城墙、明孝陵等建筑就是这一时期修建的。1402年,明太祖四子燕王朱棣经靖难之役夺建文帝帝位,1421年迁都北京顺天府,将应天府改为南京留都,设有南京六部等机构。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自杀,福王朱由嵩在南京即位,为南明弘光帝。次年,南京被清军攻陷,降为江宁府。清初,江宁为江南省省府。从康熙六年江苏、安徽分别建省直到清末,江宁是统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的两江总督驻地,和江苏巡抚驻地苏州同为江苏省省会。同时,又在江宁又设立江宁布政使,管辖江宁府和江苏省长江以北的扬州府、淮安府、徐州府、海州直隶州、通州直隶州和海门厅。管辖安徽民政的安徽布政使也曾长期驻扎在江宁。城东明故宫旧址驻扎有八旗军队,设江宁将军管辖。清朝的江宁在经济方面也具有相当的重要性。清廷在此设立规模庞大的江宁织造厂,生产供应皇家需求的丝织品。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1842年8月,英军沿长江进逼江宁城下。清廷与英方签订《江宁条约》。1853年,太平天国攻入江宁,定都于此,号“天京”。洪秀全在城内兴建了豪华的天王府。1864年,湘军攻入南京,激烈的战争及湘军的掳掠将南京城市几乎全毁。战后的南京一度极为萧条,直到1899年南京仪凤门(今兴中门)外长江边的下关才正式开辟商埠。随着1906年的沪宁铁路和1911年的津浦铁路先后通车,南京作为南北陆路干线和东西水路干线交汇的交通枢纽得到复兴。近现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旧址,临时大总统办公室1912年1月1日,孙中山于南京建立中华民国。不过不久袁世凯就将民国首都迁往北京。1927年3月24日,北伐军进入南京时的暴力排外行动和外国军舰炮轰下关,引发了影响深远的南京事件,成为国共分裂的重要前奏之一,不久就发生了四·一二政变。4月,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同年置南京特别市。1929年6月1日安葬孙中山于南京中山陵,置首都特别市。1930年更改为院辖市(直辖市)。1931年6月1日,公布《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其中第五条规定:“中华民国国都定于南京”。1929年-1937年间,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首都建设,奠定了南京现代城市发展的良好基础。到1937年,南京的城市人口已经增加到100

南京博物院参观感想

南京博物院参观感想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南京博物院参观感想 星期天,我们参观了南京博物院,在馆内丰富的藏品让我们大开眼界的同时,我们也深切感受到了文物工作者在文化保护一线的辛勤工作。 此次参观最令我难忘的是玉器馆、陶艺馆、瓷器馆和云锦馆。 玉器馆展出了总共六百余件精美玉器,有玉饰,也有宫廷传世的奢华玉件。“上古玉器,琮璧成套,斧钺驰骋;中古玉器,变化中求统一,推陈出新;近代玉器,发扬传统,与世界文化融合”可以说概括了中国丰富多彩的玉文化。 陶器馆展出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明代的近一百件陶器珍品,馆中的陶器既有平常百姓的生活用具,又有唐三彩这样的艺术品。可以说中国古代陶艺既是一部社会生活史,又是一部艺术史。 瓷器馆展出了近六百件精选展品,青花瓷、五彩瓷、珐琅彩等展品品种丰富,琳琅满目,让人流连忘返。 云锦因美若云霞而得名,它和苏州的宋锦、四川的蜀锦并称为三大名锦。云锦馆展出了一百多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并且放有一台大型的云锦提花织机现场为大家演示云锦的制作过程。而云锦制作是目前我国唯一不能被机器取代的织造工艺,两人相互配合操作一天仅能织出5-6厘米,所以有“寸锦寸金”的说法。南京的云锦不仅仅是美若云霞,更是千百年民族文化遗产中的活化石。 当然,此次参观我们了解到的不仅是令人惊叹的古代文物,还

有那些为文物保护传承作出贡献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 在入口的宣传单上,我看到了南京博物院自行研制的文物保护设备:丝网一体机——为脆弱、残破的纸质文物进行加固;减压渗透加固仪——在真空室处理文物;整本图书脱酸设备等。这些精密的仪器都是奋战在文物保护一线的科研人员智慧与心血的结晶。 在保护文物的实践中,江苏省创造性地打造了文物流动医院,由南京博物院对珍贵的文物实施预防性保护和抢救性保护。文物流动医院在户外对大型石刻、建筑彩绘、大遗址等进行测绘并为保护规划设计,在小件文物方面,对陶瓷、青铜、木器纸张、纺织品等进行应急保护处理,还为多家博物馆进行了义务“巡诊”。这体现了文物工作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敬业与努力。 志愿者也是这个集体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这次参观最让我欣喜的不是那些叹为观止的展品,而是南京理工大学的志愿者的合影印在宣传单上。看着学姐学长们志愿服务的微笑,我感到的是发自内心的快乐和肩头的责任。毕竟,只有年轻一代自觉担起传承的重担,灿烂的文化才能发扬光大。 这次参观让我有了很深的感触,南京博物院虽然馆藏的文物有限,但是它们让我看到了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也让我看到了身边的人为传承文化正默默地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历史文化古城南京说明介绍(完整编辑版)

历史文化名城——南京 一、城市简介 南京,有着6000多年的文明史和2400多年的建城史,素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都”的美誉,与北京、西安、洛阳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市地处中国长江下游的宁镇丘陵地区,东望大海,西达荆楚,南接皖浙,北联江淮,总面积6597平方公里。南京现辖11个区(玄武、白下、秦淮、建邺、鼓楼、下关、江宁、浦口、六合、栖霞、雨花台)2个县(高淳、溧水),总人口约770万人。 南京,山环水抱,葱茏毓秀,山水城林融为一体,自然风貌久负盛名。自然界厚赐于南京龙盘虎踞的山川形胜,历史在此又遗存下灿烂的文化。先后有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等王朝在这里建都,它曾是“六代帝王国、三吴佳丽城”的金粉之地,史称六朝;此外,南唐、明(洪武)、太平天国,以及国民党政府也曾建都与此,因此,

历史上盛称为“六朝胜地、十代都会”至今在南京的地下及地上尚留存着无数的文物及遗迹,是南京历史文化积淀中的重要特色与优势。南京市博物馆收藏的六朝文物举世闻名。 孙中山先生曾有名言概括南京之美:“此地有高山,有平原,有深水,在世界三大城市中亦诚难觅此佳境”。位于城东紫金山麓的中山陵、明孝陵,掩映在绿色葱葱的紫金山中,布局宏伟。太平天国遗址,殿阙巍峨。数十处南朝陵墓刻,硕大洗练,堪称一代巨制,国之瑰宝。栖霞寺内舍利塔,造型雄健,比例匀称,装饰华丽,是我国现存石塔中不可多得的佳品。总统府、雨花台烈士陵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梅园新村纪念馆、渡江胜利纪念碑是我国过民主革命的历史见证。玄武湖,三面环水,一面临城,秀峰塔影,碧波荡漾,堪称“金陵明珠”。莫愁湖,蕴含动人凄丽的传说,湖光倩影,花团锦簇,典雅、幽秀而豁达奔放。

南京博物院考察报告

南京博物院考察报告 篇一:南京博物馆调研报告 南京博物馆调研报告 调研时间: XX 年 5 月 2 日调研地点: 南京市中山东路 321 号 调研学生: 岳天宁 调研对象: 南京市博物馆 调研目的: 通过对博物馆的参观调研,对一些场馆的观察,并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 增加关于陶瓷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简介:南京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创建的博物馆之一,是一座大型综合性的省级历史与艺术类博物馆。馆内珍藏有40余万件代表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精品。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玉器、石器,商周青铜器,六朝青瓷器,隋唐宋元明清的金银器、玉器、瓷器以及历朝历代的手工业制品,无一不展示出历史文化的进步。陶艺馆与瓷器馆相邻,位于艺术馆一楼。中国古代陶瓷艺术既是一部艺术史,又是一部社会生活史,是我们认识古社会生动形象的风俗画卷。内容: 陶艺馆——陶器馆展出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明代的近100件陶器珍品。如猪形陶罐、陶豆等就是当时古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馆中的汉代陶佣生动活泼,生活气息浓厚;唐代舞佣、动物

佣、唐三彩充分的反映出了盛唐高度发达的经济。 瓷器馆——在南京博物院所藏的42万件文物中,瓷器藏品占了一半,达20多万件。大多为明清时代的官窑传世品,明清瓷器陈列馆展出了近600件精选展品,展品年代从明朝洪武到清朝宣统,展品品种包括青花,五彩,釉里红等十余种精品,其中既有迄今发现最早的釉上红彩残盘,也有弥足珍贵受古玩界追捧的珐琅彩小碗,陈列的时代主线明确,陈列的展品品种丰富,让人觉得琳琅满目,流连忘返。 与陶瓷艺术课程相关的明清瓷器馆是我此次观赏研究的重点,观看之后对于以下几件陶瓷甚是感兴趣。特此去查看了有关它们的详细资料。 在瓷器中盛行于元明两朝的梅瓶,向来备受人们瞩目,而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两件梅瓶: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和“赏赐”梅瓶都是其中的珍品,前者是现存的惟一一件带盖子而且保存完整的洪武釉里红梅瓶。岁寒三友纹梅瓶高41.7厘米,造型优美,器型完整无缺,岁寒三友指松树、绿竹、梅花三种常绿植物,象征着高洁的志向,是元代文人画的常用题材。也许是追求画面对称的缘故,明代洪武朝的岁寒三友纹饰都添绘一株芭蕉,这件梅瓶也不例外。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新烧成的一个瓷器品种,它是在白色瓷胎上以含铜的颜料进行绘画,然后罩透明釉一次烧成,但高温铜红釉

《南京历史与文化》——4六朝(中)

四、六朝故都(中) 六朝时期,随着北方人口的大量迁入,为南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一)六朝经济的繁盛 (1)农业 六朝政府大力推行劝农政策,招集流亡,奖励耕垦,兴修水利,减轻赋役,赈济灾民,发展生产。 孙权在建业都城及沿江地区大规模开展屯田,促进了东南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 东晋时,南渡的人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从火耕水耨的原始耕作方法,发展到使用粪肥和绿肥,同时牛耕得到进一步的推广。这一时期农作物的品种有了增加。江南原来以种植水稻为主,随着大批北方人的南下,小麦和大豆等北方农作物已经在南方推广种植。旱地作物的区种法也开始推广,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南朝时期的农业生产率又较东吴和东晋时有了很大提高。如与金陵地区农业有着密切关系的秦淮河,在南朝时多次加以整治,并修建了许多蓄水塘。 (2)手工业 在农业发展的同时,手工业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六朝时期的手工业主要有纺织业(麻织业、丝织业、南京云锦等)、冶炼业(设“东冶”、“西冶”和左、右“尚方”等冶官)、造纸业(设“纸官署”)、陶瓷业(设“瓦官”)等。 (3)商业 六朝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南朝时建康城内外的商业十分发达。城里有4个大的商市,城外秦淮河两岸的商市更多,计有大小市集100多个。有些商品甚至形成了单独的市,如纱市、谷市、盐市和蚬市等,连皇宫的后面也有苑市。 南朝的皇室、大族和寺院,也多经营商业和发放高利贷,以牟取厚利。 (4)交通运输与海上贸易 六朝时期,为了长江水战和江海交通的需要,大力发展造船业,造船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船的规模也相当可观。 在秦淮河的下游也设置了更多的渡口和浮桥,仅仅从现在的通济门附近到石头城这一段,就设置了24座浮桥,称为“浮航”。其中最重要的是都城正南面的朱雀航、竹格航、骠骑航和丹阳航4座。这些浮航平时用船只相连作成浮桥,一旦发生军事行动,就断舟撤航,隔绝两岸交通。 位于东海外的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国,也与南朝有着密切往来。朝鲜半岛上的高句丽和百济两国来建康的使者络绎不绝,曾带回中国的诗书、画师和腰弩等。日本使者还带回南朝的丝织工和缝纫工,促进了日本纺织业的发展。 (二)六朝科技的发展 六朝时江南经济的开发,促进了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学术思想活跃,人才辈出,科技、文化、艺术硕果累累,在取得的成就中,有不少已经达到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 六朝的自然科学,继承秦汉时期的成就,又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一批科技成就。 (1)天文学与数学 天文学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历法的改进上。东晋天文学家虞喜发现岁差。宋、齐时代的祖

南京明城墙的保护与开发

南京明城墙的保护与开发几千年的历史沧桑给悠悠中华留下一份深沉的底蕴,在璀璨的中华文明中,南京以其独特的视角吐呐着那份繁华与稳重! 早时吟诵“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这首《石头城》时,南京就让我有了无限暇想。长大后更觉其与众不同。 十朝金粉给南京的气质抹上了一层奇异的色彩,浓厚的历史积淀更增添了它的韵味。南京不同于其它古都:别的古都,把历史浓缩到宫殿;而南京则是把历史溶解于自然。它依山傍水,气势开阔,有“春游牛首烟岚、夏赏钟阜晴云、秋登栖霞胜境、冬观石城霁雪”等种种胜景。而我认为最负胜名的当首推南京古城墙。 南京明城墙是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定都南京的产物和象征,是中国历史上唯—建造在江南的统一全国的都城城墙。 它始建于元末至正二十六年(即公元1366年),建成于明洪武十五年(即公元1386年),历时21年之久。从内到外由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墙构成。其中,南京京城墙,不循古代都城取方形或者矩形的旧制,设计思想独特、建造工艺精湛、规模恢弘雄壮,在钟灵毓秀的南京山水之间,蜿蜒盘桓达33.676公里,比首都北京

的古城墙还长出0.776公里。而南京古城墙的外廓城周长则为60公里。 数百年的沧桑,宫城、皇城、外廓三圈城墙已毁坏殆尽,惟有高大的京城墙,除城门等木构建筑不复存在,城墙依然屹立。所以,现在通常所称的“南京城墙”、“南京明城墙”即指京城墙。 南京的城墙,为我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城垣建造技术集大成之作。无论历史价值、观赏价值、考古价值以及建筑设计、规模、功能等诸方面,国内外城墙都无法与之比拟,可谓是继我国秦长城之后的又一历史奇观。 早在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之后,企图进一步吞并楚国,他看中了位于现在南京中华门的长干里一带,召见他的谋士范蠡监理建城,定名“越城”,又叫“范蠡”城。当时的“越城”很小,城周只有1公里又80步,占地面积也只有6万平方米,称作“越台”。到了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灭越,又在南京清凉山(又叫石头山)筑城,称为“金陵邑”,这也是南京又称“金陵”、“石头城”的来历。到了公元前211年,孙权又在金陵邑故址构筑“石头城”,即今日南京的重要历史遗存“鬼脸城”,这是当时的军事要塞,它依山为城,因江为池,地势十分险要。 当然,南京十朝建都史中最辉煌的一页当数元末至正二十六年,明太祖朱元璋攻占南京后开始建造的明城墙。它东连石头城,南贯秦

南京博物院参观感想

南京博物院参观感想 星期天,我们参观了南京博物院,在馆内丰富的藏品让我们大开眼界的同时,我们也深切感受到了文物工作者在文化保护一线的辛勤工作。 此次参观最令我难忘的是玉器馆、陶艺馆、瓷器馆和云锦馆。 玉器馆展出了总共六百余件精美玉器,有玉饰,也有宫廷传世的奢华玉件。“上古玉器,琮璧成套,斧钺驰骋;中古玉器,变化中求统一,推陈出新;近代玉器,发扬传统,与世界文化融合”可以说概括了中国丰富多彩的玉文化。 陶器馆展出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明代的近一百件陶器珍品,馆中的陶器既有平常百姓的生活用具,又有唐三彩这样的艺术品。可以说中国古代陶艺既是一部社会生活史,又是一部艺术史。 瓷器馆展出了近六百件精选展品,青花瓷、五彩瓷、珐琅彩等展品品种丰富,琳琅满目,让人流连忘返。 云锦因美若云霞而得名,它和苏州的宋锦、四川的蜀锦并称为三大名锦。云锦馆展出了一百多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并且放有一台大型的云锦提花织机现场为大家演示云锦的制作过程。而云锦制作是目前我国唯一不能被机器取代的织造工艺,两人相互配合操作一天仅能织出5-6厘米,所以有“寸锦寸金”的说法。南京的云锦不仅仅是美若云霞,更是千百年民族文化遗产中的活化石。 当然,此次参观我们了解到的不仅是令人惊叹的古代文物,还有那些为文物保护传承作出贡献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

在入口的宣传单上,我看到了南京博物院自行研制的文物保护设备:丝网一体机——为脆弱、残破的纸质文物进行加固;减压渗透加固仪——在真空室处理文物;整本图书脱酸设备等。这些精密的仪器都是奋战在文物保护一线的科研人员智慧与心血的结晶。 在保护文物的实践中,江苏省创造性地打造了文物流动医院,由南京博物院对珍贵的文物实施预防性保护和抢救性保护。文物流动医院在户外对大型石刻、建筑彩绘、大遗址等进行测绘并为保护规划设计,在小件文物方面,对陶瓷、青铜、木器纸张、纺织品等进行应急保护处理,还为多家博物馆进行了义务“巡诊”。这体现了文物工作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敬业与努力。 志愿者也是这个集体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这次参观最让我欣喜的不是那些叹为观止的展品,而是南京理工大学的志愿者的合影印在宣传单上。看着学姐学长们志愿服务的微笑,我感到的是发自内心的快乐和肩头的责任。毕竟,只有年轻一代自觉担起传承的重担,灿烂的文化才能发扬光大。 这次参观让我有了很深的感触,南京博物院虽然馆藏的文物有限,但是它们让我看到了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也让我看到了身边的人为传承文化正默默地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南京文化历史

南京文化遗产 南京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拥有众多的文化遗产,在历年的南京市教师招聘考试真题中,对南京文化遗产考察的题目也是屡有出现,下面列出的是部分南京市文化遗产,可能大家不是很熟悉的内容,请广大考编学员识记。 物质文化遗产 海上丝绸之路·南京遗址 目前,南京正与北海、广州、漳州、泉州、宁波、扬州、蓬莱、福州等8个城市共同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南京海上丝绸之路遗存分为两大类:一是航海相关遗存,如都城城址、造船厂遗址;二是文化与文明交流产物,如宗教建筑、航海家府邸和墓葬、外国人墓地等。南京最后进入申报材料的12个现存海上丝绸之路遗迹点为:天妃宫、静海寺、郑和宝船厂遗址、石头城、郑和府邸旧址、净觉寺、大报恩寺遗址、道场寺遗址、浡泥国王墓、明代都城遗址、洪保墓、郑和墓。 天妃宫实践于明永乐五年(1407),史称龙江天妃宫。是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回国后,以海上平安为天妃神灵所感应所致,奏请朝廷赐建。郑和在以后的六次下西洋出航前和回归后,都专程前往龙江天妃宫祭祀妈祖,每年妈祖诞辰之日(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民间有感庙会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静海寺位于南京狮子山南麓,系明成祖朱棣为纪念航海家郑和等人下西洋凯旋归来而敕建,并赐额“静海”,意为四海平静。

郑和宝船厂遗址公园位于南京市西部长江之滨鼓楼区中保村范围,这里曾经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厂,为郑和下西洋建造了数百艘宝船,目前仍留有3个长达四百米的作塘(造船船坞)。宝船厂遗址公园以作塘遗址为中心,建有郑和下西洋碑廊、雕塑群、遗址出土文物展览馆等景观和设施,全景式的再现了当年宝船厂的盛况。 石头城在南京的清凉山西麓,自虎踞路龙蟠里石头城到草场门,可以看到城墙逶迤雄峙,石崖耸立,这就是依山而建的石头城。作为从东吴到南朝的都城,当时外国船只到中国或者中国船只出海,都停靠在石头城下面的一个码头。那时,现在的河西地区还是滚滚长江。现在,这处已成为石头城遗址公园。 郑和府邸旧址位于太平路马府街(现马府街小学)。据《金陵志地录》记载:“郑和本姓马,家于此。”太平天国前尚存房屋七十二间,后悔于战乱。如今,在马府新村的今天又一块鉴于1990年的郑和府邸遗址纪念亭和纪念石碑。 净觉寺位于今南京升州路,始建于元,系伊斯兰教徒活动场所,宣德五年被火焚。郑和于第七次下西洋前奏请重建,并由郑和子孙后代居守,是保存最完整的一所与郑和有关的建筑。 大报恩寺遗址是明代初年至清代前期南京城最负盛名的标志性建筑,永乐皇帝明成祖朱棣赐封该塔为“第一塔”。大报恩寺的修造,由郑和等人担任监工官。明清两代,大报恩寺在大藏经的编撰、雕刻、印刷领域拥有着独一无二的崇高地位。 道场寺遗址,今南京永红造纸厂南面,晨光机械厂大院内老洋楼一片。

参观南京博物院有感

参观南京博物院有感 今天我参观了南京博物院,在这个古色古香的地方我感受到了文化艺术与大自然的魅力。 穿过一片绿荫向前,来到了艺术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傅抱石先生的画作,它们是那么栩栩如生,让我忍不住驻足观赏,再往里走是文渊广场,那清澈的流水似流逝的时光,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那过去的事。 随后映入眼帘的是一座辽代风格的建筑,这便是历史馆。初入历史馆内,远古印象,史前神韵,新时期时代的文化遗存,琳琅满目的展品,出现在我的眼前,距今8000-4000年的陶器,玉器,数量令人震撼,目不暇接……这里陈列着新石器苏州草鞋山,南京北阴阳营,常州圩墩,琢玉通灵,古文化的魅力尽在眼前。 来到博物馆深处,这里陈列着广为国内外游客所称赞文物:盱眙出土的战国金兽,它就像一块磁铁,让我的目光无法从它的身上转移。它曲腰团身,伏在地上,张牙露齿,神态警觉,眼睛炯炯有神。我闭上眼睛,在想象中见她两眼射出寒光,吼声震天,我国古代的能工巧匠不仅仅刻画出了它的模样,而且还入木三分地刻画出它的灵魂;徐州和扬州东汉诸侯王墓出土的银缕玉衣;“广陵王玺”金印;“竹林七贤及荣启期”砖刻壁画;南京祖堂山南唐二陵的陶舞俑等。其中最令我们难忘的是出土于扬州市邗江区甘泉山的“广陵王玺”金印,它别具一格、造型独特,金印方形,印钮为龟形,印文为阴刻“广陵王玺”四字,布局疏密有致,行笔直中有曲,

使全印非常饱满,流畅和谐。龟钮铸造比一般龟钮精工完美,背部雕以蜂窝状回字形图案,边缘及四足饰以圆珠纹,龟四足撑地,龟颈半伸半缩,形象可爱,实为汉印中的精品。 博物馆的地下一楼是非遗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部分传承人和相关资料都在那里呈现,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看着看着,我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在不知不觉中放慢了脚步,用心去细细地观赏每一件工艺品。时光在飞快地流逝,但我却浑然不觉,当我参观过所有的古物后深吸一口气,不由自主地赞叹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在那一刻我的身心远离了城市的喧噪,感受了古文化的宁静和深邃,用一颗平静的心来享受那一切,真的很美好。

南京博物院参观感想

南京博物院参观感想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南京博物院参观感想星期天,我们参观了南京博物院,在馆内丰富的藏品让我们大开眼界的同时,我们也深切感受到了文物工作者在文化保护一线的辛勤工作。 此次参观最令我难忘的是玉器馆、陶艺馆、瓷器馆和云锦馆。 玉器馆展出了总共六百余件精美玉器,有玉饰,也有宫廷传世的奢华玉件。“上古玉器,琮璧成套,斧钺驰骋;中古玉器,变化中求统一,推陈出新;近代玉器,发扬传统,与世界文化融合”可以说概括了中国丰富多彩的玉文化。 陶器馆展出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明代的近一百件陶器珍品,馆中的陶器既有平常百姓的生活用具,又有唐三彩这样的艺术品。可以说中国古代陶艺既是一部社会生活史,又是一部艺术史。 瓷器馆展出了近六百件精选展品,青花瓷、五彩瓷、珐琅彩等展品品种丰富,琳琅满目,让人流连忘返。 云锦因美若云霞而得名,它和苏州的宋锦、四川的蜀锦并称为三大名锦。云锦馆展出了一百多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并且放有一台大型的云锦提花织机现场为大家演示云锦的制作过程。而云锦制作是目前我国唯一不能被机器取代的织造工艺,两人相互配合操作一天仅能织出5-6厘米,所以有“寸锦寸金”的说法。南京的云锦不仅仅是美若云霞,更是千百年民族文化遗产中的活化石。 当然,此次参观我们了解到的不仅是令人惊叹的古代文物,还有那些为文物保护传承作出贡献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 在入口的宣传单上,我看到了南京博物院自行研制的文物保护设备:丝网一体机——为脆弱、残破的纸质文物进行加固;减压渗透加固仪——在真空室处理文物;整本图书脱酸设备等。这些精密的仪器都是奋战在文物保护一线的科研人

关于参观南京博物院游记作文

关于参观南京博物院游记作文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关于参观南京博物院游记作文》的内容,具体内容:博物馆文化是历史不断积淀的珍贵资源,是我们了解过去的生活的平台,你又去参观过南京的博物馆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参观南京博物院游记作文,希望可以帮到你!南京博物院作文篇1... 博物馆文化是历史不断积淀的珍贵资源,是我们了解过去的生活的平台,你又去参观过南京的博物馆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参观南京博物院游记作文,希望可以帮到你! 南京博物院作文篇1 大年初四的早晨,天气晴朗,我和爸爸妈妈来到位于紫金山南麓,中山门内北侧的国立大型综合博物馆。该院有历史馆、特展馆、数字馆、艺术馆、非遗馆、民国馆,形成了"一院六馆"的格局。 一走进博物院大门,历史陈列馆的艺术馆就展现在我眼前,宫殿式建筑,黄瓦红柱,巍然壮观。院内草木葱茏,各种石刻文物点缀其中,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映成趣。随着涌动的人群,我们来到了历史馆。透过历史文物我们可以了解我国古代的文化和艺术的发展,那一排排摆放整齐的陶罐和器皿,有的保存很完好,有的残破不全,有的仍然可以看到那精美的图案,一件件都是珍贵的艺术品,让我不禁啧啧赞叹,我们祖先是多么有心灵手巧的充满智慧啊! 在这六个馆中,最具有观赏性的就是民国馆。这是一段中国近代的岁月,南京曾是一座历时三十八年的民国首都。民国馆通过建筑场景,生动的真

实还原,再现了那段历史,在这片历史的海洋中,可以找到最深处的记忆。参观完南京博物院,我们被祖先的聪明才智、高超技艺、勤劳勇敢所震撼。作为一个南京人,我自豪;作为一个中国人,我骄傲。 南京博物院作文篇2 今天我们参观了位于中山门内的南京博物馆,那里的文物让我们眼花缭乱。 走进南京博物院大门,印入我眼帘的是两个仿古的古典式建筑,门楣的大匾上镶嵌着金字——"南京博物院"、"物华天宝"。 进入"物华天宝"大厅,共有上下两层,电子屏幕介绍有漆器、瓷器、陶器、云锦、青铜器......一共有12各不同的展区。 我们先参观了玉器陈列馆。这里展示的玉器可都是我国古代的杰出作品啊,象征着我国古代的繁荣昌盛和制造玉器的高超水平。每件玉器都巧夺天工。其中有一个很像闻名遐迩的和氏璧。它扁平圆形,中钻圆孔。壁正背两面遍饰美丽的花纹,花纹分内、外圈,外圈为变形龙凤纹,内圈是谷纹,排列密布齐整,真是美轮美奂。还有一件银缕玉衣也引起大家的关注,它是有无数个许许多多的如同麻将似的玉牌做的"战袍",而连接真玉牌的线是一根根银光闪闪的银丝,真是精品啊!同学门密密麻麻的围在展台边,鼻子都贴在玻璃上了,久久不肯离去。 一进云锦陈列厅,就被精美的云锦惊呆了。威严富贵的龙袍最抢眼。龙袍宽大而又大气,中间有一条栩栩如生的金龙,仿佛金龙在保护龙袍。南京云锦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因其绚丽多姿,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至今已有1580年历史。元、明、清三朝均为皇家御用品贡品,公

明代南京城墙结构及其相关问题

明代南京城墙结构及其相关问题 南京市博物馆华国荣王志高 明南京城墙的修建最早可追溯到元朝至正二十年(1360年),该年十二月在城北修筑龙湾虎口城,以抵御北方来敌。而真正大规模的营建是从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开始的,以后便连年不断。文献记载有“洪武二年九月始建新城”)、洪武四年“冬十月修京师城垣”、六年“六月修筑京师”、“洪武十七年三月丁卯修筑京城仪风门”②,直至洪武十九年(1386年)“冬十二月造通济、聚宝、三山、洪武等门,新筑后湖城”才告完成,全长33.676公里。其西、南两面利用杨吴时开凿的外秦淮河为护城河,城东“在旧城(金陵府城)东白下门外二里许增筑新城”,北以宽阔的玄武湖为天然屏障,充分利用沿线的山岗丘岭,把周围一些军事据高点,诸如石头、马鞍、四望、卢龙、覆舟、龙广等山尽括城中,并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显要位置开城门十三座,又建东西两座水城门,成为一座南北狭长、东西窄短的不规则坚固壁垒,是明代以降南京战争史上最主要的军事防御线之一,被誉为“高坚甲于海内”,成为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古城。 明代南京城墙是利用自然地形而修建的,外廓形状不规整,像这样限于山脉和水系而造成的不规则形城垣在我国古代都城建设史上不乏其例。除在平原广敞地区筑造的隋唐大兴城(长安城)、洛阳城及元大都城等少数都城轮廓比较方正外,其他凡沿山脉湖堤筑就的城垣外形多不规整,如汉长安城北垣、南宋临安城等都城。且北宋东京(开封)及南宋临安外城所开城门亦恰好十三座。纵观南京现存的明代遗存,宫城、皇城和明太祖陵墓“孝陵”的选址建设,“风水”因素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而南京城墙(含城门的设置、方位)的规划和建设则主要是地理环境、战略需要以及历史传统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产物。 长期以来,因雨水、战争等原因,明古城墙损坏较多,历代均有修补,据统计仅明一代至少就有十五次之多。明初还规定了维修城垣的制度。据《明会典》记载:“凡京师城垣,洪武二十六年定:皇城、京城墙垣,遇有损坏,即使丈量明白,见数计料,所有砖灰,行下聚宝山黑窑等处关支;其合用人工,咨呈都府行稷留守王卫差拨军士修理。”在考舌调查中,亦能发现明代成化、嘉靖、万历、康熙、同治、光绪等不同时期的修城用砖。 近年来,随着城市大规模建设的展开,文物考古部门曾先后对南京城墙的一些地段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资料。本文即依据这些考古资料,并结合文献。就南京城墙结构、西南两面墙垣是否利用旧城以及贴面砖石胶结材料等几个具体问题作一初步分析,以求教于学界师友。 一 1991年。南京市城建部门为拓宽集庆路,打开出城通道,拆除了城西一段长约48米的城墙,所建城门今已命名为集庆门(图1)。同年8~9月,南京市博物馆在这段新开的城墙缺口内外两侧进行了考古发掘,弄清了该地段城墙墙基及墙身的结构。 这段城墙之女墙残缺,缺口南北剖面分别残高1米、8米、9.5米,上宽为15.6及15米。内外墙面从下至上均用条石包砌,最高达三十二层。这种条石除最低层不太规整外,其余外侧及各咬合面均修琢光滑。条石长60~110厘米,厚38~40厘米,从下至上逐层内收7~8厘米。条石内以大小不等的块石拌合石灰浆混浇贴砌,形成两道上窄下宽的坚固防护层。它不仅使条石包砌紧密,还使墙身各部分融为一体,防止墙体倾塌。防护层内中心部位以小型片石拌土夯筑,以距今地表下2米左右为界,其上分层夯筑,片石层厚15~35厘米,其下夯筑层次不明显,厚约5米。

南京博物院观后感

南京博物院观后感 南京博物馆观后感一 今天我们参观了位于中山门内的南京博物馆,那里的文物让我们眼花缭乱。 走进南京博物院大门,印入我眼帘的是两个仿古的古典式建筑,门楣的大匾上镶嵌着金字“南京博物院”、“物华天宝”。 进入“物华天宝”大厅,共有上下两层,电子屏幕介绍有漆器、瓷器、陶器、云锦、青铜器……一共有12各不同的展区。 我们先参观了玉器陈列馆。这里展示的玉器可都是我国古代的杰出作品啊,象征着我国古代的繁荣昌盛和制造玉器的高超水平。每件玉器都巧夺天工。其中有一个很像闻名遐迩的和氏璧。它扁平圆形,中钻圆孔。壁正背两面遍饰美丽的花纹,花纹分内、外圈,外圈为变形龙凤纹,内圈是谷纹,排列密布齐整,真是美轮美奂。还有一件银缕玉衣也引起大家的关注,它是有无数个许许多多的如同麻将似的玉牌做的“战袍”,而连接真玉牌的线是一根根银光闪闪的银丝,真是精品啊!同学门密密麻麻的围在展台边,鼻子都贴在玻璃上了,久久不肯离去。 一进云锦陈列厅,就被精美的云锦惊呆了。威严富贵的龙袍最抢眼。龙袍宽大而又大气,中间有一条栩栩如生的

金龙,仿佛金龙在保护龙袍。南京云锦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因其绚丽多姿,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至今已有1580年历史。元、明、清三朝均为皇家御用品贡品,公认为“东方瑰宝”、“中华一绝”。 参观完南京博物院,我们被祖先的聪明才智、高超技艺、勤劳勇敢所震撼,我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为而骄傲。 南京博物馆观后感二 很早以前就听闻过南京博物院的大名,这次终于有幸进去参观一番。 在去博物院之前我对它也小小的了解了一番,现今以博物院命名的单位只有两家,一家是故宫博物院,还有一家就死我们南京博物院了。经二期扩建以后的南博形成“一院六馆”的格局,即历史馆、特展馆、数字馆、艺术馆、非遗馆、民国馆。怀着对历史的敬仰,对文物的欣赏我们仔细的参观了这几个馆。其中我对历史馆和民国馆的感触最深,走在其中仿佛时光倒流重回历史一般,看到那些出土的文物,看到古人用的瓦罐,看到古代妃子用的金饰,看到我们先人智慧的结晶,我深深地陶醉其中,被其吸引。其中我最喜欢的的应该就是镇院之宝乾隆的瓶子和奢华尊贵的金缕玉衣、银缕玉衣。这些镇院之宝代表了我国文化历史的最高水平,让人钦佩。 此行我最大的收获便是多了一些对历史的认识,历史

南京城墙 解说词

解说词 第一幕:2007年九月十日,察哈尔路西延工程正式竣工通车。实施察哈尔路西延工程,须穿明城墙而过,这在当时的社会各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现在,城墙上新添了四座拱门,最为抢眼的就是新建的“华严岗门”。据了解,这座新城们是在明城墙坍塌缺口处修建的。一方面被改造成察哈尔路西延工程的通道,另一方面也被改造成完整的城门。那么为什么一个简单的修路工程会引起如此大的社会关注呢?这就不得不说说明城墙也就是南京城墙的巨大历史文化价值。 第二幕:南京城墙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根据地理条件和军事防守的需要而建造,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城是明初的都城,以雄伟壮观的明代城垣建筑闻名于世,是举世公认的第一大城。南京城墙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长96里,实测33. 65公里,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不仅是我国现存古代第一座大城,在世界城垣建筑史上也是首屈一指。它东傍钟山,西据石头,南凭秦淮,北控后湖,公元1366年,明太祖朱元璋听取朱升“高筑墙”的建议,始筑都城垣,至1386年竣工,前后达21年之久。建筑规模宏大,城基宽14米,高14-21米,有垛口13616个,窝铺200座,城门13,其中聚宝、三山、通济3门最为壮观。城垣用巨大的条石砌基,用巨砖筑成,十分坚固。现存的21. 351公里城墙,虽已历经600年风雨,仍巍然无恙。近年已陆续修复中华门、台城等段,并建南京城垣博物馆,成为一处独特的人文景观。

第三幕:城墙的建造因各段所处地形和位置不同,采用的建筑结构也不同。南城及东西城的南段,面临平原和河流,无坚可守,除以河为堑外,城墙建筑最为坚固。墙内外壁表层用大块条石砌筑,里层填以巨大的块石,形成各厚3米左右的内外墙体,均用糯米汁加石灰灌浆。内外墙之间再填以黄土、片石,隔层夯实。某些地段,也有在条石砌筑的内外墙体之间全部用砖砌筑,或以砖、黄土、乱石夯填的做法。北城及西城的大部分地段,倚山临湖,地形复杂,城墙结构比较简单。或者全体用城砖砌筑,墙体较为单薄,或者在砖筑的内外墙体中间夯填黄土块石。东城的部分地段,城墙外壁用条石砌筑,内壁用砖砌筑,中间夯填黄土、乱石或碎城砖。一些特殊地段又有特殊作法,例如朝阳门附近及狮子山地段,依山而建,仅在外侧修筑砖石墙体。石头城一带,下部利用原有的陡峭石壁,仅在山顶上加筑很矮的砖墙。城墙顶部的一般作法是在厚1~2米的由桐油和黄土拌和的夯土层上面再平砌数层城砖。顶部边沿设有石质流水槽和伸出墙外水槽。 第四幕:正阳门、朝阳门和太平门,分别位于环绕皇宫的南、东、北三面京城城垣上。其中,正阳门为皇宫南北中轴线的最南端,是外国使臣赴京朝觐入城必经之正门;而太平门外玄武湖之滨,则为1384年朱元璋设置的主宰刑杀大权“三法司”之所在。神策门,是所知的南京城墙唯一的传统形制的外瓮城。有趣的是神策门外瓮城与聚宝门内瓮城几乎在城市同一条南北中轴线上,这一

《南京历史与文化》——9明代(中)

九、明代的南京城(中) 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到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明朝在南京建都的时间总共53年,历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作为明初国都所在,南京既是当时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经济和文化最繁荣的城市之一。 (一)明代南京城内布局 (1)靖难之役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病逝,皇太孙朱允炆(1377~?)即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即位之初,在大臣的提议下开始削番。 1399年,燕王朱棣采取行动,杀死了朝廷派到北京的驻守大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史称“靖难之役”。 (2)城内三大区域 洪武年间,南京有长安街、大通街、大市街、大中街、三山街等20余条大街,纵横交错,贯通全城。在全城街区里面,错落有致地分布着皇宫、官署、工商、民居、仓储、文教等区。 明代南京城内布局,大致可以分为东部皇宫官署区、南部工商业和居民区和西北城防仓储区。城东部大中桥以东,南至正阳门,北至太平门,是皇城和宫城所在,也是主要的中央衙署区。城南一带为南唐至宋元以来的旧金陵城范围,自六朝以来就是人烟稠密、百货云集之地,明代仍然是主要的工商业和居民区。城西北自鼓楼起直到石城门、定淮门、仪凤门和金川门一带,濒临长江,丘陵起伏,利于防守,因此被辟为主要的城防区。 (3)贵族府第 功臣、官僚和其他贵族的府第,也大多位于城南和城中。如徐达中山王府位于今瞻园路,常遇春开平王府位于今太平南路杨公井以东常府街。今中山东路之北的“邓府巷”和城南的“信府街”,分别是功臣宁河王邓愈和信国公汤和的府第。 (4)祠庙 明代南京城里最著名的祠庙是十庙,十庙是指功臣庙、历代帝王庙、武庙(关羽庙)、城隍庙、真武庙、蒋王庙、卞壸庙、刘越王庙(南唐大臣刘仁瞻)、曹武惠王庙(北宋大将曹彬)和元福寿庙等,都建于鸡鸣山南。 (二)“秦淮灯火甲天下”——明代南京的城市经济 从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到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明朝在南京建都的时间总共53年,历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 1398年朱元璋病逝,建文帝朱允炆(1377-?)正式即位。1403年,明成祖朱棣(1366-1424)即位,年号永乐。明成祖朱棣于1421年迁都北京,但仍在南京保留了皇宫和六部衙门,称为“留都”。 (1)明代南京的人口 作为明初国都所在,南京既是当时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经济和文化最繁荣的城市之一。永乐迁都以后,南京作为“陪都”,其地位依然高出于一般的城市。 在洪武、建文和永乐三代,南京城的人口一直保持在40万人左右,是当时全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城市。 (2)明代南京的手工业 丝织业:关于明代南京的城市经济,较宋元时期也有很大的发展。全城共有100多个

(完整版)南京明城墙

南京明城墙 南京明城墙,整体包括明朝时期修筑的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四重城墙,现多指保存完好的京城城墙。南京明城墙始建于1366年(元至正廿六年),全部完工于1393年(明洪武廿六年),动用全国1部、3卫、5省、28府,152州县共28万民工,约3.5亿块城砖,历时达27年,终完成国都应天府四重城垣的格局。南京明城墙现完整保存25.1公里,是世界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城市城墙。1956年10月,分多段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全段被确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1月,南京明城墙(京城城墙)作为“中国明清城墙”项目的牵头城市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3]南京明城墙在城墙的结构、瓮城的创新、护城河水源的利用、水关涵闸及桥梁的设计建造等诸多方面,汇集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才智,是元末明初劳动人民用心血筑成的一座丰碑。 粘和材料:南京明城墙在砌筑中,对不同地段采取了不同质地墙体的处理方法和特殊的粘合 材料。有的地段用石灰岩和花岗岩的条石,作为城基、勒脚和部分城墙内外壁的主要材料;有的地 段全部用城砖垒砌;还有的地段以条石、城砖砌筑墙面,中间填以片石、城砖、黄土混合夯筑等。 粘合墙体的材料十分坚固,以至留下了用糯米汁加石灰等灰浆建造的说法。 排水系统:南京明城墙的防、排水系统科学适用,功能包括城垣自身防、排水和对城区的防、排水两部分。城墙填层上部,采用桐油、石灰、黄土拌合的灰浆封顶夯实,厚约1~2米,在其上面和沿墙体两侧直至墙根用灰浆砌筑5~10余层城砖;墙体顶面设置了石质排水明沟,在其明沟约50米距离设置石质出水槽将水排出墙体。城基部分每隔一 定距离也设有排水洞,将城墙内侧的积水排出城外。 城区的防、排水系统,主要是利用城墙底部设置的水关、涵闸。在秦淮河出、入口处分别建 有东水关和西水关,水关设有闸门3道,前后2道为木闸门,中间设铁栅门以防潜水入城之敌。东 水关内侧还设有33座瓮洞,分为3层(上面两层为藏兵洞),下层(中洞可通船)通水。此外,还设有金川河闸、玄武湖的“通心水坝”(即武庙闸)、前湖的半山园闸与琵琶湖的琵琶闸等多处涵闸。这些涵闸,设有铜、铁管和铜水闸,只能进水不可进人,设计巧妙、结构合理。[3] 因地制宜:南京明城墙的建造因各段所处地形和位置不同,所采用的建筑结构也不同。南京城南城及东西城的南段与北城及西城的大部分地段分别采用不同建造方式。 南城及东西城的南段,面临平原和河流,无坚可守,除以河为堑外,城墙建筑最为坚固。墙 内外壁表层用大块条石砌筑,里层填以巨大的块石,形成各厚3米左右的内外墙体,均用糯米汁加 石灰灌浆。内外墙之间再填以黄土、片石,隔层夯实。某些地段,也有在条石砌筑的内外墙体之间 全部用砖砌筑,或以砖、黄土、乱石夯填的做法。 北城及西城的大部分地段,倚山临湖,地形复杂,城墙结构比较简单。或者全体用城砖砌筑, 墙体较为单薄,或者在砖筑的内外墙体中间夯填黄土块石。东城的部分地段,城墙外壁用条石砌筑,内壁用砖砌筑,中间夯填黄土、乱石或碎城砖。一些特殊地段又有特殊作法,朝阳门(今中山门)附近及狮子山地段,依山而建,仅在外侧修筑砖石墙体。石头城一带,下部利用原有的陡峭石壁,仅在山顶上加筑很矮的砖墙。城墙顶部的一般作法是在厚1~2米的由桐油和黄土拌和的夯土层上面再平砌数层城砖。顶部边沿设有石质流水槽和伸出墙外的滴水槽。 城砖铭文:南京城墙的实名制城砖铭文 南京明城墙,据初步估算共耗费了数亿块城砖。城砖一般长40~45厘米,宽20厘米,厚10~12厘 米。由于城砖来自全国各地,故其城砖材质的土性也呈多样性(有粘土、沙土、高岭土等等)。大多数城砖 留有铭文,少则一字(或一个符号、记号),多则70余字,这不仅是南京明城墙的一大特点,也是南京明 城墙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呼应天象:南北聚合南京城墙东南角的通济门至西北角钟阜门与仪凤门之间作一划分,南为“南斗 六星”,北为“北斗七星”。“南斗星”的六颗星座以聚宝门、三山门、清凉门、石城门、定淮门、仪凤门六座城门隐喻;“北斗星”的七颗星座以通济门、正阳门、朝阳门、太平门、神策门、金川门和钟阜门七座城门隐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