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南京明城墙的价值

选做题

1、简述南京明城墙的价值。

南京明城墙的价值

南京城墙是一件历史的艺术品,它已经成为南京的城市名片。对于今天的我们,南京城墙的主要功能——保护城市安全和交通,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功能了。作为一件能够融合现代功用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同时也作为一种资源的南京城墙具备了丰厚历史、文化、旅游、美学等价值。下面我简单列举一下。

1、美学价值。南京城墙是一件历史的艺术品,它理所应当地具有巨大的美学价值。艺术家、文学家都可以从中寻找艺术创作的灵感。我们也可以从中挖掘这一建筑物的壮美。

2、旅游、观赏、休闲价值。南京是中国最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来南京旅游,就不能不去城墙边抚摸一下历史,去台城感受南京城的苍茫。这里,旅游等价值就突显出来了。

3、城建、建筑考察价值。城墙本身最根本的身份是建筑物,那么南京城墙作为一件伟大的建筑物,它对考察中国古代城建历史、技术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伟大,可以从中得到最佳的阐释。这也为我们寻求中国现代建筑艺术与建筑设计的突破提供一个可资参考的文本资料。

4、城砖铭文等学术性价值。美学价值、建筑城建价值其实都是学术价值的一个方面。另外,正如我前面所说,城墙上的城砖,它表面镌刻的文字等也是最重要的第一手研究南京城市,明清时代经济、人文等的珍贵资料。此处不再赘述。

5、交通用途。交通本来是南京城墙最基本的功用之一。现今,它仍坚持着这一历史使命。在南京市区,数百年来,来来往往的人群见证了城墙的这一伟大成就。它也是极少数能够讲现实功用和文物价值完美结合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南京城墙的价值绝不仅仅是这一点,它仍然有更多有待我们去进一步研究发掘。4、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分期并列出每个分期的典型城市。

1、先秦:商朝重视商业和交通运动业,以贝作为货币,商朝都城已成为繁

荣的商业都市。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达,出现许多政治中心(如临淄、邯郸、郢等)也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聚集中许多人口。

2、秦汉:商业通道四通八达;城市设有专供贸易的“市”;同少数民族的贸

易频繁;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出现了五大名都(洛阳、成都、邯郸、临淄、宛)。

3、魏晋南北朝:曹魏在纺织业中心襄邑、洛阳等地设有专门的织造机构。

不少城市遭到破坏,商业一度萎缩,商品经济发展缓慢;由于社会秩序稳定程度的差异(南方相对稳定),南方商品经济与北方相比,相对比较活跃。

4、隋唐:国内陆路和水路交通方便;政府设官员管理市场物价、税收等;

市中有邸店和柜坊(柜坊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当时店铺营业面积和买卖时间有限制;唐后期,出现了夜市、草市等;胡商(外商)遍布各大都会;当时黄河流域的商业大都会是长安和洛阳;长安城里坊(住宅区)、市(商业区)分开;武则天时,在洛阳引漕渠开新潭,船可进入市内;长江流域以扬州、成都为商业中心(扬州是唐后期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

5、宋元时期:大城市商业活动已突破坊、市界限,营业时间不受限制;市

内有娱乐场所“瓦子”;保护和垄断本行业商业利益的行会组织进一步发展;

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金代后期,银币已成为流通货币;

元朝时,大都是国际性商业大都会,杭州时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

宋元时,泉州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国际贸易港;元朝在各港口设市舶司。

6、明清:封建国家设立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

产规模;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国内市场扩大,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还出现了几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工商业市镇(苏州、湖州)蓬勃兴起。

必做题

一、城市化问题与城市文化遗产

城市化一词来自英文“urbanization”,词头“urban”意为“都市的,城镇的”,词尾“iz - ation”表示行为的过程,即汉语中的“化”。城市化概念提出已有一个多世纪的时间,但是,至今不同学科甚至不同学者对这一概念的解释仍是众说纷纭。从普遍意义上讲,大多数学者认同城市化是一个人类文明从低级到高级,生产力水平从低级到高级,人口从农业到非农业并不断在城市集中的过程。自从人类有了定居生活开始,人类文明就开始了漫长的城市化会想到伦敦、说到卢浮宫自然就联想到巴黎。

一般来讲,城市的历史越长,遗留下来的城市文化遗产就越多,市民文化素养也会相对更高。城市文化遗产对于市民、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是一笔巨大财富。但是,城市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毁坏就无法还原。后人仿造、重建的假遗产的价值是不能与原遗产相提并论的。

二、城市化对城市文化遗产的影响

进入20 世纪之后,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第三次科技革命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将城市化的范围从经济的城市化扩展到了政治的城市化和文化的城市化。单就文化的城市化来讲,它为人们提供了规模巨大的城市文化市场,也提供了新的文化消费载体,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但高科技、现代化的文化载体把传统的城市文化遗产推向了尴尬的位置。随着一座座现代化都市的崛起,许多经历了千年风雨,见证了城市发展史的文化遗产被推倒,即使保留下来的文化

遗产也在众多高楼大厦之间显得无助。城市化进程与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之间似乎形成了一种对抗关系:城市化进程越快,文化遗产破坏或消失的越快越是经济发达、文明程度高的国际性城市,其城市文化遗产遭到破坏的程度越严重。现代化城市中,千篇一律的高楼林立,没有城市历史、没有文底蕴。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无比灿烂的中华文明。世界各国普遍认为中国是一个遗产大国,但却很少有人承认中国是一个遗产强国,我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不够,大量珍贵的城市文化遗产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城市文化遗产的破坏主要来自自然损坏和人为损坏两个方面。由于地震、风化、洪水等原因,一些城市古迹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例如,西湖畔的雷峰塔在1924 年9月因失修自然倒掉。但是相比自然损坏的文化遗产来讲,保存完好却被人为破坏的文化遗产更令人痛心。建国以后,我国城市文化遗产遭到三次较大规模的破坏,第一次是建国初期,第二次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破四旧”;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之后,大规模的改造旧城,兴建现代化城市。历经这三次劫难后,大量的城市文化遗产被彻底毁坏。面对北京胡同、四合院的不断消失,法国《费加罗报》感

叹:“现在似乎没什么可以阻止这场文化自杀,北京正把自己伟大的文化变成平庸”;美国纽约《星岛时报》在谈到北京市容时说:“现在紫禁城正逐步成为高楼下的‘盆景’”;拉美社一篇题为《中国历史古迹面临遭受严重破坏的危险》中评述:“中国保护文物古迹任重道远??”。“据有关部门预计, 2010 年全国城镇人口将达6. 3亿左右,城市化率为45%左右;至2020年,城市化率将超过60% ,也就是说每年都将有1500 - 2000 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如此之快的城市化进程势必会给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带来巨大冲击,如果不妥善解决城市化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问题,将会有更多的城市文化遗产遭到破坏,势必会引起第四轮文化遗产破坏高潮,其后果不堪设想。

三、国内城市化建设中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训和经验

(一)国内城市破坏文化遗产的教训。在国内城市化进程中,有许多城市文化遗产破坏严重。以北京和天津为例,总结这两个文化遗产丰富的城市在城市建设中对文化遗产保护不利的教训。北京历史悠久,其建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秦汉以来,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先后被称为蓟城、燕

都、燕京、大都、北平、顺天府等等。北京是元明清三代的都城,是世界罕见的文化名城,在世界城市文化遗产中占据重要地位,城内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有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被誉为世界五大宫①之首的故宫、天坛、明十三陵、颐和园、八达岭长城等著名文化遗产。早在1950年2月,梁思成、陈占祥就共同提出了《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设》,史称“梁陈方案”。梁陈二人本着“古今兼顾,新旧两利”的原则,提出保存旧城,在京西八宝山一带建新北京城的建议,意将珍贵的老北京城完整保存。但是这一方案没有被采纳。随后北京城中的文化遗产开始遭受一次次的劫难,仅文革的十年间,北京77 处文物保护单位就被破坏了44处;北京的四合院、胡同在旧城改造中几乎彻底消失。天津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许多重要历史事件都发生于此,遗留下了很多历史遗迹,清代建筑和哥特式建筑共同见证了百年前的那段历史。但在建国后的旧城改造、交通建设过程中,大量的历史遗迹被拆除: 1952年,天津三宝②之一的鼓楼在交通建设中被拆除; 1976 年,孙中山、溥仪曾居住过的塔楼张园被拆除; 1979年,记载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罪行的马可·波罗纪念柱也在交通整改中被拆除。不论是昔日辉煌的皇家园林,还是记载近代中国历史的标志性建筑,它们在

百年的战火硝烟中依然屹立不倒,却在和平时代的城市建设中被拆除,实在令人惋惜。究其原因,除了政府在城市规划中没有重视文化遗产和出台相关保护政策以外,众对文化遗产的价值认识不清也是重要原因。此外,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崇洋求新的价值观成为社会一种主流思想,淡化了人们心中城市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性。

(二)国内保护城市文化遗产的经验。

相比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在城市建设中对文化遗产的破坏来讲,国内也一些城市在城市化建设中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注重现代文化与历史文化的和谐统一。例如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和中西文化融合的澳门特别行政区。曲阜是孔子诞生地,也是历代孔子后居住和生活的地方。曲阜虽然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县级市,但在整个儒学文化圈内的名声和地位却非同一般,城内的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有历代帝王祭祀孔子的孔庙、孔子后裔居住的孔府和埋葬孔子及其

后人的孔林。虽然也经历了文革的破坏,但是在孔家后人及当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曲阜的城市化建设对文化遗产基本没有造成破坏。政府和民间共同遵守着“旧城内所有建筑的高度不能超过孔庙大成殿的高度”的限高原则;在孔府、孔庙周边仍旧采用青石板路,建筑式样也都依照传统的“飞檐反宇”式屋顶结构;曲阜城区的道路大都采用和孔子相关或论语中的词语来命名,例如:大成路、春秋路、半壁街等;公路两侧的护栏上和沿街建筑的围墙上大都雕刻着春秋时代的人物车马图像。以上这些措施使得整个曲阜城区与孔庙、孔府、孔林等文化遗产浑然一体,传统与现代达到了完美结合。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的曲阜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很深,至今当地仍保留着周朝流传下来的婚丧嫁娶风俗,文化氛围甚是浓厚。

澳门特别行政区全区土地面积仅有29. 2平方公里,历史原因造成澳门成为一个东西文化融和共存的独特城市:既有古色古香的传统庙宇,又有庄严肃穆的天主圣堂。2005年,澳门历史城区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申遗期间,特区文化局推行了一系列的“全澳文化遗产推广计划”活动,其中的“澳门文化大使计划”成效显著:通过培养具有专业文物导游知识

与技能的青年学生,来普及推广澳门文物知识、加强社会民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与参与意识。该计划使得市民重新认识文化遗产的价值,每个市民都亲身参与到保护文化遗产的活动中来,对整个澳门历史城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重大意义。不论是曲阜市对城区内文化遗产保护的做法还是澳门特别行政区对市民的文化遗产保护宣传,都对城市文化遗产保护起到积极作用,是其他城市在城市化建设中应该学习的宝贵经验。

四、日本城市化建设中文化遗产保护举措对我们的启示

日本历来是一个重视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家,其很多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手段都处于世界前列。中日两国在自然环境、文化传统、建筑形式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两国同属于东方建筑文化体系,研究日本城市化建设中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对我国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一)完善的法律体系。日本将“cul2tural p roperty”直译为“文化财”,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始于19 世纪的明治初年。1871年颁布《古器旧物保存方》,此后的130多年间, 又先后制定了《古社寺保存法》(1897) 、《遗失物法》( 1899) 、《国宝保存法》(1929) 、《古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护

法》(1919) 、《重要美术品保存法》( 1933)等。日本的文化遗产保护法经历了从单一法律到法律体系的完善过程。1950 年制定了《文化财保护法》之后,文化遗

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己经形成了较完善的体系。根据时代的需求,日本的《文化财保护法》又在1975年、1996年和2004年进行了三次较大的修改。该法是日本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部重要法典,是今天日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根本性法律。

(二)日本根据文化遗产的重要程度,将其划分为几个等级,并采取不同的保护手段。对于等级高的文化遗产,通常将整个城市作为文化遗产保护起来。例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和日本重要的历史和文化宝藏的京都以整个城市被保护起来。京都始建于公元794年,虽然建城有一千余年的时间,但是城市中的宫殿、街道完全保留了一千多年前的风貌,城市的神韵丝毫没有被破坏。也有一些等级较高的文化遗产按照保护区、街区等范围进行保护,历史保护区、街区内不允许出现新式建筑。

(三)日本在城市建设中尽量保存文化遗产的空间整体感,保护文化遗产与周围环境的一致性。由于文化遗产多为低矮建筑,他们便将高层建筑集中在城市中一两个区域内,其他区域全部使用低层建筑,使现代建筑最大限度的与传统建筑协调一致,不至于产生过大的视觉冲突。例如东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拥有一些世界知名的超高层建筑,例如有“东京心脏”之称的银座,聚集了大量高层建筑,和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纽约的第五大街齐名,是世界三大繁华中心之一;日本东京都政府的总部所在地,位于新宿区的东京都厅, 高243米。除了银座和新宿两个中心区外,东京城区其他部分基本都是低层建筑区。

(四)日本对文化遗产保护采取多种形式。与我国单纯的政府保护不同,日本文化遗产保护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政府护,即政府出钱及管理; 二是民间社团保护,即针对一些相对次要或社团所有的文化遗产由社团出钱及管理;三是私人保护,即在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下,由私人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管理。多种形式的管理方法既使政府有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关注重要的城市文化遗产,又能最大限度的调动一切保护文化遗产的力量,动员全民参与到保护城市文化遗产的活动中来。

五、城市化建设中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一)建立相关法律体系。建国初期及文革期间对文化遗产的破坏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国缺少文化遗产保护法造成的。面对大量文物彻底被损坏的现实,我国1982年颁布了《文物保护法》, 2002年又对该法进行修订。通过法律规定,我国建立起了“单体文物、历史文化街区和村镇、历史文化名城等多层次的保护体系”, 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奠定了法律基础。但该法是一项对各类文物保护的总法律,其中仅有1章具体规定③是关于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我国是一个历来重视可移动的、个体文物,不重视不可移动的、群体文物的国家,因此,只有出台城市文化遗产、历史街区保护的法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化建设中的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二)对城市文化遗产进行等级划分,按不同等级分类保护。我国幅员辽阔,建城史超过千年的城市数不胜数,城市文化遗产遍布祖国东西南北且数量繁多。面对众多的城市文化遗产,国家应该对全国范围内的城市文化遗产进行普查、统计,参照国外文化遗产等级划分标准并考虑我国历史文化的特殊性,将全国城市文化遗产划分为几个等级,针对不同等级制定不同的保护措施。例如北京城这种等级高的城市文化遗产要整体保护,保护区内任何新式建筑的修建都要国家严格控制。

(三)成立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对于我国数量众多的文化遗产,仅靠国家保护是远远不够的。要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和社会资金加入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队

伍中来,成立各种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是最好的解决办法。由它们负责一些等级较低、规模较小的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参照美国文化遗产保护产业化经营的办法,把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营权转让给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将文化遗产保护作为一项产业经营,国家负责监督。这样既能扩大保护力度,又能增加文化遗产的利用价值,使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形成良性循环链条。

(四)加强对民众宣传。在我国,大多数城市文化遗产属于传统建筑,有很多至今仍为当地居民使用:少量保存下来的四合院内依旧住着老北京的市民、传统的庙宇和近代的教堂也依然是信徒朝拜的场所。没有民众的大力支持,保护城市文化遗产将无从谈起。在民众中普及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在青少年中开展文化遗产保护课程、利用媒体宣传唤起人们对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使他们在日常接触、使用文化遗产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破坏,人人都加入到保护城市文化遗产的队伍中来。

(五)传统与现代的和谐统一。首先,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和谐统一的。都市扩展、人口激增等因素使传统城市不能满足现代化需求,四通八达的公路和高层建筑成为必需,但这并不影响传统街区的保护。在建筑物集中、道路较窄的传统街区之外,我们可以建设新式建筑,甚至可以建造一个新城市来满足实际需要。在建设过程中,注意在传统街区和现代建筑区之间留一定得缓冲带,避免左手一千年前,右手一千年后的冲突。缓冲带作为新老城区的自然过渡,使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和谐统一。其次,限制用现代手段建造仿古假遗迹。在大量文化遗产被破坏后,许多城市掀起一股“修复热”。用大量现代建筑材料和建筑手法,模仿我国古代建筑式样,兴建了一批现代版的城楼、庙宇。有些是原址修建,例如天津鼓楼复建、杭州西湖雷峰塔复建,这些现代文物的历史价值远远不及原始文物;有些完全是新址新建筑,例如北京西站大大的屋檐和全国各地的现代城墙、鼓楼等。传统建筑文化被生硬的加到现代建筑上,给人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丝毫没有传统美。不论是用现代手段复原的古建筑还是新址新建的仿古建筑不但没有使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反而成为城市化风景中的一处败笔,既打破了原有的和谐统一,又浪费了资源,因此,应该限制仿古建筑的修建。

六、结语

城市化与城市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城市文化遗产记载着城市的过去,城市化创造着城市的未来,只有两者和谐统一,城市才会健康的发展。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文化的脉络不会中断,保护好、利用好城市文化遗产、将珍贵的城市文化遗产留给子孙后代是当代人的责任。

南京历史变迁

南京的历史如下:史前南京猿人头盖骨和相关遗迹表明,距今约60~100万年前,在南京地区就有了古人类的活动。南京地区在6000年前就出现了原始村落,20世纪50年代发掘的北阴阳营遗址所处的年代约为前4千年至前3千年,北阴阳营文化属于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南京地区早期文化遗存还有200多处,其中著名的有点将台文化和湖熟文化。古代明孝陵神道南京古为吴地,位于“九州”之扬州地域。传说吴王夫差于前495年在此筑冶城。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范蠡在今中华门外秦淮河南岸筑越城,是南京城垣史的发端。前333年,楚威王熊商灭越,埋金以镇“王气”,并于石头山(今清凉山)筑金陵邑。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金陵邑改为秣陵县。211年,吴大帝孙权在金陵邑旧地筑石头城。229年,孙权在此建都,名“建业”,都城周长约11公里,开始了南京的都城史晋灭吴后,于太康三年(282年)改建业为“建邺”,建兴元年(313年),又改为“建康”。西晋经永嘉之乱而亡,中原士族衣冠南渡,建武元年(317年)司马睿以建康为都建立东晋,建康成为华夏正朔所在。420年东晋灭亡,此后,宋、齐、梁、陈等四个朝代相继在此建都,直至589年被隋灭亡。这四个朝代史称南朝,又与此前的吴、东晋合称为“六朝”。南朝时的建康城人文荟萃,相当繁盛,是南京发展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梁武帝时城中人口已超过100万。然而侯景之乱等战乱给建康城带来了严重破坏,隋军攻入建康灭亡陈朝后,更将建康城邑宫苑完全平毁,仅在石头城置蒋州,南京历史上的第一次繁荣就此彻底结束。唐代,建康故地又逐渐发展起来。唐初在此置江宁郡,后置升州,再后改为金陵府。唐朝灭亡后,十国之一的南唐(937年—975年)在金陵建都,称江宁府,并修建了城邑。此后南京城就是在南唐金陵城的基础上,逐步扩建而成。宋朝时,此地置升州,北宋称江宁府,南宋改称建康府,为江南东路首府。元朝时为集庆路。1356年,朱元璋(明太祖)攻占集庆,改集庆为应天府,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应天府为京师。当年,明军攻入大都,将蒙元逐出中原,南京第一次成为一个大一统王朝的京城,迎来历史上的第二次高峰。保留至今的南京城墙、明孝陵等建筑就是这一时期修建的。1402年,明太祖四子燕王朱棣经靖难之役夺建文帝帝位,1421年迁都北京顺天府,将应天府改为南京留都,设有南京六部等机构。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自杀,福王朱由嵩在南京即位,为南明弘光帝。次年,南京被清军攻陷,降为江宁府。清初,江宁为江南省省府。从康熙六年江苏、安徽分别建省直到清末,江宁是统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的两江总督驻地,和江苏巡抚驻地苏州同为江苏省省会。同时,又在江宁又设立江宁布政使,管辖江宁府和江苏省长江以北的扬州府、淮安府、徐州府、海州直隶州、通州直隶州和海门厅。管辖安徽民政的安徽布政使也曾长期驻扎在江宁。城东明故宫旧址驻扎有八旗军队,设江宁将军管辖。清朝的江宁在经济方面也具有相当的重要性。清廷在此设立规模庞大的江宁织造厂,生产供应皇家需求的丝织品。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1842年8月,英军沿长江进逼江宁城下。清廷与英方签订《江宁条约》。1853年,太平天国攻入江宁,定都于此,号“天京”。洪秀全在城内兴建了豪华的天王府。1864年,湘军攻入南京,激烈的战争及湘军的掳掠将南京城市几乎全毁。战后的南京一度极为萧条,直到1899年南京仪凤门(今兴中门)外长江边的下关才正式开辟商埠。随着1906年的沪宁铁路和1911年的津浦铁路先后通车,南京作为南北陆路干线和东西水路干线交汇的交通枢纽得到复兴。近现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旧址,临时大总统办公室1912年1月1日,孙中山于南京建立中华民国。不过不久袁世凯就将民国首都迁往北京。1927年3月24日,北伐军进入南京时的暴力排外行动和外国军舰炮轰下关,引发了影响深远的南京事件,成为国共分裂的重要前奏之一,不久就发生了四·一二政变。4月,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同年置南京特别市。1929年6月1日安葬孙中山于南京中山陵,置首都特别市。1930年更改为院辖市(直辖市)。1931年6月1日,公布《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其中第五条规定:“中华民国国都定于南京”。1929年-1937年间,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首都建设,奠定了南京现代城市发展的良好基础。到1937年,南京的城市人口已经增加到100

南京明城墙的保护与开发

南京明城墙的保护与开发几千年的历史沧桑给悠悠中华留下一份深沉的底蕴,在璀璨的中华文明中,南京以其独特的视角吐呐着那份繁华与稳重! 早时吟诵“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这首《石头城》时,南京就让我有了无限暇想。长大后更觉其与众不同。 十朝金粉给南京的气质抹上了一层奇异的色彩,浓厚的历史积淀更增添了它的韵味。南京不同于其它古都:别的古都,把历史浓缩到宫殿;而南京则是把历史溶解于自然。它依山傍水,气势开阔,有“春游牛首烟岚、夏赏钟阜晴云、秋登栖霞胜境、冬观石城霁雪”等种种胜景。而我认为最负胜名的当首推南京古城墙。 南京明城墙是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定都南京的产物和象征,是中国历史上唯—建造在江南的统一全国的都城城墙。 它始建于元末至正二十六年(即公元1366年),建成于明洪武十五年(即公元1386年),历时21年之久。从内到外由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墙构成。其中,南京京城墙,不循古代都城取方形或者矩形的旧制,设计思想独特、建造工艺精湛、规模恢弘雄壮,在钟灵毓秀的南京山水之间,蜿蜒盘桓达33.676公里,比首都北京

的古城墙还长出0.776公里。而南京古城墙的外廓城周长则为60公里。 数百年的沧桑,宫城、皇城、外廓三圈城墙已毁坏殆尽,惟有高大的京城墙,除城门等木构建筑不复存在,城墙依然屹立。所以,现在通常所称的“南京城墙”、“南京明城墙”即指京城墙。 南京的城墙,为我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城垣建造技术集大成之作。无论历史价值、观赏价值、考古价值以及建筑设计、规模、功能等诸方面,国内外城墙都无法与之比拟,可谓是继我国秦长城之后的又一历史奇观。 早在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之后,企图进一步吞并楚国,他看中了位于现在南京中华门的长干里一带,召见他的谋士范蠡监理建城,定名“越城”,又叫“范蠡”城。当时的“越城”很小,城周只有1公里又80步,占地面积也只有6万平方米,称作“越台”。到了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灭越,又在南京清凉山(又叫石头山)筑城,称为“金陵邑”,这也是南京又称“金陵”、“石头城”的来历。到了公元前211年,孙权又在金陵邑故址构筑“石头城”,即今日南京的重要历史遗存“鬼脸城”,这是当时的军事要塞,它依山为城,因江为池,地势十分险要。 当然,南京十朝建都史中最辉煌的一页当数元末至正二十六年,明太祖朱元璋攻占南京后开始建造的明城墙。它东连石头城,南贯秦

明代南京城墙结构及其相关问题

明代南京城墙结构及其相关问题 南京市博物馆华国荣王志高 明南京城墙的修建最早可追溯到元朝至正二十年(1360年),该年十二月在城北修筑龙湾虎口城,以抵御北方来敌。而真正大规模的营建是从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开始的,以后便连年不断。文献记载有“洪武二年九月始建新城”)、洪武四年“冬十月修京师城垣”、六年“六月修筑京师”、“洪武十七年三月丁卯修筑京城仪风门”②,直至洪武十九年(1386年)“冬十二月造通济、聚宝、三山、洪武等门,新筑后湖城”才告完成,全长33.676公里。其西、南两面利用杨吴时开凿的外秦淮河为护城河,城东“在旧城(金陵府城)东白下门外二里许增筑新城”,北以宽阔的玄武湖为天然屏障,充分利用沿线的山岗丘岭,把周围一些军事据高点,诸如石头、马鞍、四望、卢龙、覆舟、龙广等山尽括城中,并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显要位置开城门十三座,又建东西两座水城门,成为一座南北狭长、东西窄短的不规则坚固壁垒,是明代以降南京战争史上最主要的军事防御线之一,被誉为“高坚甲于海内”,成为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古城。 明代南京城墙是利用自然地形而修建的,外廓形状不规整,像这样限于山脉和水系而造成的不规则形城垣在我国古代都城建设史上不乏其例。除在平原广敞地区筑造的隋唐大兴城(长安城)、洛阳城及元大都城等少数都城轮廓比较方正外,其他凡沿山脉湖堤筑就的城垣外形多不规整,如汉长安城北垣、南宋临安城等都城。且北宋东京(开封)及南宋临安外城所开城门亦恰好十三座。纵观南京现存的明代遗存,宫城、皇城和明太祖陵墓“孝陵”的选址建设,“风水”因素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而南京城墙(含城门的设置、方位)的规划和建设则主要是地理环境、战略需要以及历史传统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产物。 长期以来,因雨水、战争等原因,明古城墙损坏较多,历代均有修补,据统计仅明一代至少就有十五次之多。明初还规定了维修城垣的制度。据《明会典》记载:“凡京师城垣,洪武二十六年定:皇城、京城墙垣,遇有损坏,即使丈量明白,见数计料,所有砖灰,行下聚宝山黑窑等处关支;其合用人工,咨呈都府行稷留守王卫差拨军士修理。”在考舌调查中,亦能发现明代成化、嘉靖、万历、康熙、同治、光绪等不同时期的修城用砖。 近年来,随着城市大规模建设的展开,文物考古部门曾先后对南京城墙的一些地段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资料。本文即依据这些考古资料,并结合文献。就南京城墙结构、西南两面墙垣是否利用旧城以及贴面砖石胶结材料等几个具体问题作一初步分析,以求教于学界师友。 一 1991年。南京市城建部门为拓宽集庆路,打开出城通道,拆除了城西一段长约48米的城墙,所建城门今已命名为集庆门(图1)。同年8~9月,南京市博物馆在这段新开的城墙缺口内外两侧进行了考古发掘,弄清了该地段城墙墙基及墙身的结构。 这段城墙之女墙残缺,缺口南北剖面分别残高1米、8米、9.5米,上宽为15.6及15米。内外墙面从下至上均用条石包砌,最高达三十二层。这种条石除最低层不太规整外,其余外侧及各咬合面均修琢光滑。条石长60~110厘米,厚38~40厘米,从下至上逐层内收7~8厘米。条石内以大小不等的块石拌合石灰浆混浇贴砌,形成两道上窄下宽的坚固防护层。它不仅使条石包砌紧密,还使墙身各部分融为一体,防止墙体倾塌。防护层内中心部位以小型片石拌土夯筑,以距今地表下2米左右为界,其上分层夯筑,片石层厚15~35厘米,其下夯筑层次不明显,厚约5米。

南京城墙 解说词

解说词 第一幕:2007年九月十日,察哈尔路西延工程正式竣工通车。实施察哈尔路西延工程,须穿明城墙而过,这在当时的社会各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现在,城墙上新添了四座拱门,最为抢眼的就是新建的“华严岗门”。据了解,这座新城们是在明城墙坍塌缺口处修建的。一方面被改造成察哈尔路西延工程的通道,另一方面也被改造成完整的城门。那么为什么一个简单的修路工程会引起如此大的社会关注呢?这就不得不说说明城墙也就是南京城墙的巨大历史文化价值。 第二幕:南京城墙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根据地理条件和军事防守的需要而建造,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城是明初的都城,以雄伟壮观的明代城垣建筑闻名于世,是举世公认的第一大城。南京城墙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长96里,实测33. 65公里,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不仅是我国现存古代第一座大城,在世界城垣建筑史上也是首屈一指。它东傍钟山,西据石头,南凭秦淮,北控后湖,公元1366年,明太祖朱元璋听取朱升“高筑墙”的建议,始筑都城垣,至1386年竣工,前后达21年之久。建筑规模宏大,城基宽14米,高14-21米,有垛口13616个,窝铺200座,城门13,其中聚宝、三山、通济3门最为壮观。城垣用巨大的条石砌基,用巨砖筑成,十分坚固。现存的21. 351公里城墙,虽已历经600年风雨,仍巍然无恙。近年已陆续修复中华门、台城等段,并建南京城垣博物馆,成为一处独特的人文景观。

第三幕:城墙的建造因各段所处地形和位置不同,采用的建筑结构也不同。南城及东西城的南段,面临平原和河流,无坚可守,除以河为堑外,城墙建筑最为坚固。墙内外壁表层用大块条石砌筑,里层填以巨大的块石,形成各厚3米左右的内外墙体,均用糯米汁加石灰灌浆。内外墙之间再填以黄土、片石,隔层夯实。某些地段,也有在条石砌筑的内外墙体之间全部用砖砌筑,或以砖、黄土、乱石夯填的做法。北城及西城的大部分地段,倚山临湖,地形复杂,城墙结构比较简单。或者全体用城砖砌筑,墙体较为单薄,或者在砖筑的内外墙体中间夯填黄土块石。东城的部分地段,城墙外壁用条石砌筑,内壁用砖砌筑,中间夯填黄土、乱石或碎城砖。一些特殊地段又有特殊作法,例如朝阳门附近及狮子山地段,依山而建,仅在外侧修筑砖石墙体。石头城一带,下部利用原有的陡峭石壁,仅在山顶上加筑很矮的砖墙。城墙顶部的一般作法是在厚1~2米的由桐油和黄土拌和的夯土层上面再平砌数层城砖。顶部边沿设有石质流水槽和伸出墙外水槽。 第四幕:正阳门、朝阳门和太平门,分别位于环绕皇宫的南、东、北三面京城城垣上。其中,正阳门为皇宫南北中轴线的最南端,是外国使臣赴京朝觐入城必经之正门;而太平门外玄武湖之滨,则为1384年朱元璋设置的主宰刑杀大权“三法司”之所在。神策门,是所知的南京城墙唯一的传统形制的外瓮城。有趣的是神策门外瓮城与聚宝门内瓮城几乎在城市同一条南北中轴线上,这一

(完整版)南京明城墙

南京明城墙 南京明城墙,整体包括明朝时期修筑的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四重城墙,现多指保存完好的京城城墙。南京明城墙始建于1366年(元至正廿六年),全部完工于1393年(明洪武廿六年),动用全国1部、3卫、5省、28府,152州县共28万民工,约3.5亿块城砖,历时达27年,终完成国都应天府四重城垣的格局。南京明城墙现完整保存25.1公里,是世界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城市城墙。1956年10月,分多段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全段被确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1月,南京明城墙(京城城墙)作为“中国明清城墙”项目的牵头城市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3]南京明城墙在城墙的结构、瓮城的创新、护城河水源的利用、水关涵闸及桥梁的设计建造等诸多方面,汇集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才智,是元末明初劳动人民用心血筑成的一座丰碑。 粘和材料:南京明城墙在砌筑中,对不同地段采取了不同质地墙体的处理方法和特殊的粘合 材料。有的地段用石灰岩和花岗岩的条石,作为城基、勒脚和部分城墙内外壁的主要材料;有的地 段全部用城砖垒砌;还有的地段以条石、城砖砌筑墙面,中间填以片石、城砖、黄土混合夯筑等。 粘合墙体的材料十分坚固,以至留下了用糯米汁加石灰等灰浆建造的说法。 排水系统:南京明城墙的防、排水系统科学适用,功能包括城垣自身防、排水和对城区的防、排水两部分。城墙填层上部,采用桐油、石灰、黄土拌合的灰浆封顶夯实,厚约1~2米,在其上面和沿墙体两侧直至墙根用灰浆砌筑5~10余层城砖;墙体顶面设置了石质排水明沟,在其明沟约50米距离设置石质出水槽将水排出墙体。城基部分每隔一 定距离也设有排水洞,将城墙内侧的积水排出城外。 城区的防、排水系统,主要是利用城墙底部设置的水关、涵闸。在秦淮河出、入口处分别建 有东水关和西水关,水关设有闸门3道,前后2道为木闸门,中间设铁栅门以防潜水入城之敌。东 水关内侧还设有33座瓮洞,分为3层(上面两层为藏兵洞),下层(中洞可通船)通水。此外,还设有金川河闸、玄武湖的“通心水坝”(即武庙闸)、前湖的半山园闸与琵琶湖的琵琶闸等多处涵闸。这些涵闸,设有铜、铁管和铜水闸,只能进水不可进人,设计巧妙、结构合理。[3] 因地制宜:南京明城墙的建造因各段所处地形和位置不同,所采用的建筑结构也不同。南京城南城及东西城的南段与北城及西城的大部分地段分别采用不同建造方式。 南城及东西城的南段,面临平原和河流,无坚可守,除以河为堑外,城墙建筑最为坚固。墙 内外壁表层用大块条石砌筑,里层填以巨大的块石,形成各厚3米左右的内外墙体,均用糯米汁加 石灰灌浆。内外墙之间再填以黄土、片石,隔层夯实。某些地段,也有在条石砌筑的内外墙体之间 全部用砖砌筑,或以砖、黄土、乱石夯填的做法。 北城及西城的大部分地段,倚山临湖,地形复杂,城墙结构比较简单。或者全体用城砖砌筑, 墙体较为单薄,或者在砖筑的内外墙体中间夯填黄土块石。东城的部分地段,城墙外壁用条石砌筑,内壁用砖砌筑,中间夯填黄土、乱石或碎城砖。一些特殊地段又有特殊作法,朝阳门(今中山门)附近及狮子山地段,依山而建,仅在外侧修筑砖石墙体。石头城一带,下部利用原有的陡峭石壁,仅在山顶上加筑很矮的砖墙。城墙顶部的一般作法是在厚1~2米的由桐油和黄土拌和的夯土层上面再平砌数层城砖。顶部边沿设有石质流水槽和伸出墙外的滴水槽。 城砖铭文:南京城墙的实名制城砖铭文 南京明城墙,据初步估算共耗费了数亿块城砖。城砖一般长40~45厘米,宽20厘米,厚10~12厘 米。由于城砖来自全国各地,故其城砖材质的土性也呈多样性(有粘土、沙土、高岭土等等)。大多数城砖 留有铭文,少则一字(或一个符号、记号),多则70余字,这不仅是南京明城墙的一大特点,也是南京明 城墙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呼应天象:南北聚合南京城墙东南角的通济门至西北角钟阜门与仪凤门之间作一划分,南为“南斗 六星”,北为“北斗七星”。“南斗星”的六颗星座以聚宝门、三山门、清凉门、石城门、定淮门、仪凤门六座城门隐喻;“北斗星”的七颗星座以通济门、正阳门、朝阳门、太平门、神策门、金川门和钟阜门七座城门隐喻。

中国七大古城墙

中国七大古城墙 西安城墙:明初在唐城的基础上建成,是我国现存唯一完好的大型城垣。呈矩形,周长是11.9公里,高12米,顶宽约13米,基地宽17米左右。 南京城墙:建于1366年,城垣内周长33公里,高14.21米,有垛口13616个。碉堡200个。有18个外城门,13个内城门。以中华门最为雄伟、险要。 兴城城墙:辽宁兴城县,明代所建,保存完好,明代建筑风格突出,整个城市像一个明代博物馆。 荆州城墙:湖北江陵县,原为土城,关羽所建,南宋始建砖墙。中间几番拆修,现存为清顺治三年(1646)年重建。 平遥城墙:系山西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县城城墙,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周长6.3公里。 寿县城墙:战国末(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迁都寿春(安徽寿县),西汉为淮南王国都,历代为州府治所。 崇武城墙:位于福建惠安县城南35公里濒海尖岬上。始建于宋元丰元年(1079年),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建成,城围2456.7米,高7米,四方设门楼,现为我国保存的濒海石城之一。 国内山水实景演出八大推荐 《印象刘三姐》——全球最大的山水实景剧场、全球第一部全新概念实景演出;艺术性、震撼性、民族性、视觉性的集合。《印象丽江》——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实景演出。

《印象西湖》——世界上唯一的都市山水实景演出。 《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全球最大的山地实景演出。 《天门狐仙刘海砍樵(张家界)》——世界上第一台以高山奇峰为背景、以山涧峡谷为舞台的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歌舞音乐剧。《印象大红袍(福建武夷山)》——全世界唯一展示中国茶文化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 《鼎盛王朝康熙大典》——国内首部以皇家文化为主题、演绎康熙大帝阿奇一生的大型实景演出。

《南京的明城墙》教学设计

《南京的明城墙》教学设计 六合区灵岩小学叶军 教材出处: 江苏省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小学高年级《金陵文化》第二单元第2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南京明城墙的悠久历史及其特点,感受南京明城墙在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 2、使学生对南京的明城墙、城门、护城河以及六合的“水下明城墙”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懂得只有科技发达,国家富强,才能赢得真正的和平。 3、激励学生将对家乡的热爱落实到行动中去,指导学生利用节假日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为明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做贡献。 教学重点: 1、引领学生了解南京明城墙的悠久历史及建筑特色,发现身边的明城墙、城门。 2、激发学生热爱南京,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保护文物的意识。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让学生对明城墙的特点有较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对南京名胜古迹、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1、《金陵文脉》中的“南京明城墙”视频短片。 2、《南京童谣》中的有关“南京明城墙”的内容。 3、收集城墙、城门、护城河的相关资料并制作课件。 4、学生参观、调查访问六合的“水下明城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南京童谣》中的有关“南京明城墙”的内容。 2、师:南京是“六朝古都”,有2500年的历史,是一座融山、水、城、林于一体的美丽的城市。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筑越城,成为南京建城的开始,此后,为了巩固城池,各朝各代都在修筑城墙。 3、让我们来看一组南京城墙照片。 我们现在看到的城墙都是明代建成的,称为“明城墙”。今天让我们一道去了解南京明城墙。 4、揭题、读题:南京明城墙。 二、初步感知。 1、播放视频短片:《金陵文脉》——“南京明城墙”。 2、思考: 南京明城墙是哪位皇帝领导修筑的?它在设计和建造上有哪些特点?

南京城墙环城墙走攻略(带实景照片)

南京城墙环城墙走攻略 来南经京有几年了,虽多次登明城墙,但均是在景点的个别小段,春暖花开,加上自身患有脂肪肝,决定环城墙走,旅行加运动,一举两得。首先介绍一下南京城墙。 南京明城墙,整体包括明朝时期修筑的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四重城墙,现多指保存完好的京城城墙。南京明城墙始建于1366年(元至正廿六年),全部完工于1393年(明洪武廿六年),动用全国1部、3卫、5省、28府,152州县共28万民工,约3.5亿块城砖,历时达27年,终完成国都应天府四重城垣的格局。11南京明城墙的营造一改以往都城墙取方形或矩形的旧制,在六朝建康城的基础上,根据南京山脉、水系的走向筑城。得山川之利,空江湖之势,南以外秦淮河为天然护城河;东有钟山为依托;北有后湖为屏障;西纳山丘入城内;形成独具防御特色的立体军事要塞。其中京城城墙蜿蜒盘桓35.3公里,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城墙,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垣,并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第一大城墙,而京城之外的外郭城墙更是超过60公里。2南京明城墙高坚甲于海内,据岗垄之脊,依山傍水而建,是中国礼教制度与自然相结合的典范,也是古代都城建设的杰出代表。其作为中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城垣建造技术集大成之作,无论历史价值、观赏价值、考古价值以及建筑设计、规模、功能等诸方面,国内外城墙都无法与之比拟,是继中国长城之后的又一宏构。南京明城墙现完整保存25.1公里,是世界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城市

城墙。1956年10月,分多段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全段被确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1月,南京明城墙(京城城墙)作为“中国明清城墙”项目的牵头城市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我是于2017年4月上旬进行的环城墙走,全程约12小时,请参考下图的指示路线: 该图系我在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补充,根据图示行走可以避免因阻止通行或临时关闭的原因造成走重复路线或走冤枉路。接下来分段介绍行走路线: 1.神策门至太平门段。

南京明城墙概况

南京明城墙概况 城墙概况南京明城墙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完成于明洪武末年,前后历时28年。明太祖朱元璋采纳了儒生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集中全国之力建成南京都城城墙。明初的南京城共有外郭、京城、皇城、宫城四道城墙,其中京城城墙长35.267公里,有城门13座、水关3座、垛口13616个、窝铺200座。城墙高约14~26米,顶宽2.6~19.75米,为世界第一大城。南京城墙继承了中国古代城垣建筑的传统,吸取了中国历代筑城技术的精华,集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技术之大成,堪称中国城垣建筑史之典范。南京城墙设计独特,它一改《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等中国都城的传统形制,放弃自秦汉以来的方形或长方形的平面布局,依据南京复杂的地形地貌及丰富的河湖水网,因地制宜,依山傍水而建,“皆据岗垄之脊、控江湖之势” ,形成非方非圆的不规则形状。南京明城墙的防、排水系统科学适用,功能包括城垣自身防、排水和对城区的防、排水两部分。城墙填层上部,采用桐油、石灰、黄土拌和的灰浆封顶夯实,厚约1—2米,在其上面和沿墙体两侧直至墙根用灰浆砌筑5—10余层城砖;墙体顶面设置了石质排水明沟,在其明沟约50米距离设置石质出水槽将水排出

墙体。城区的防、排水系统,主要是利用城墙底部设置的水关、涵闸。在秦淮河出、入口处分别建有东水关和西水关,水关设有闸门3道,前后2道为木闸门,中间设铁栅门以防潜水入城之敌。此外,还设有金川河闸、玄武湖的“通心水坝”、前湖的半山园闸与琵琶湖的琵琶闸等多处涵闸。这些涵闸,设有铜、铁管和铜水闸,只能进水不可进人,设计巧妙、结构合理。南京明城墙,南有外秦淮河为天然护城河,东有钟山为依托,北有后湖为屏障,西北将一系列具有战略作用的小山包入城内,形成了战略地位重要,独具防御特色的立体军事要塞。南京明城墙保存至今已有600余年,历经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外郭、皇城、宫城仅存残迹,而京城城墙现仍保存了25.872公里。南京城墙气度恢弘,结构牢固,设施完善,它是目前世界上保存规模最大的都城城墙。1988年,南京城墙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2月,南京城墙作为“中国明清城墙”组合申报项目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南京城墙长宽高数据关于南京明城墙的长度,明代以来说法不一。在20世纪50年代大规模拆城后的历次“现状”调查中,各种数据也多有出入,没有一个相对科学、统一的认识。 为此,2005年11月28日,省市文物局和省测绘局携手采用高科技测绘手段摸底明城墙,2006年1月28日测绘工作完成。一组令人震撼的数据终于出炉了,南京明城墙总

南京明城墙保护

浅析南京明城墙的保护 徐瑞鸿 N080102121 【摘要】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其深厚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底蕴,都是其他城市不能比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历朝历代都留下了一批不少的文物建筑,其常年暴露在外,饱经风霜,有的还遭受战火的牵连。那么,对于这些文物的保护与修复,也是这座城市不可疏忽的工作。那么作为明朝开朝城的象征,目前全世界最大规模的都城城墙—南京明城墙,到底是怎样一个保护状况呢,本文做了一个较为浅显的分析。 【关键字】南京明城墙 现状 保护 不足 自明朝开国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南京明城墙对于南京这座城市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在这六百多年里,明城墙都屹立守护着这座城市,特别在20世纪30年代,日军的炮火几乎洞穿了15米厚的城墙。1988年被评定为国家级文保单位,并于2006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如今城墙已经恢复到一个较为完好的状态,与市民和政府的保护是离不开的。(见图一 ) (图一 国家级文保单位 来源:自拍 ) 1南京明城墙的现状 1.1南京明城墙的概况 南京明城墙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年(1366),完成于明洪武末年,前后历时近30年。系明太祖朱元璋采纳了儒生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后,集中全国之力而建成的都城城垣。建成后的南京城分外郭、京城、皇城、宫城四道城墙,其中京城城墙长35.267公里,有城门13座,水关两座,垛口13616个,窝铺200座。城墙高约14~26米,顶宽2.6~19.75米,为当时世界第 一大城。 南京明城墙继承了中国古代城垣建筑的传统,吸取了历史上中国城墙建筑技术的成就,集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技术之大成,堪称中国城垣建筑史之典范。南京城墙设计独特,一改《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等传统形制,放弃自秦汉以来的方形或长方形的平面布局,依据南京复杂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河湖水网,因地制宜,依山傍水的建造南京城垣,“皆据岗垄之脊、控江湖之势”,形成了非方非圆,成不规则形状的南京城墙。 南京明城墙南以外秦淮河为天然护城河,东 有钟山为依托,北有后湖为屏障,西北将一系列具有战略作用的小山包入城内,形成了战略地位重要,独具防御特色的立体军事要塞。南京明城 墙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及独特的建造特点而形成了多种建筑结构,这也为同类城垣所仅有。 1953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对城墙进行查勘,城门及城墙共损坏300多处。1954年实测南京城墙周长约34.36公里。1956年,南京市拟定并执行了拆城计划。1958年测知,城墙基本完整保留的长度为15.308公里,由于拆除等原因半损坏的长度为13.375公里,两者总长28.683公里。1983年南京文物普查办公室进行了又一次城墙普查。经实测得出,外形完整的城墙19.802长度公里,半损坏的城墙长度1.549公里,总长为21.351公

简述南京明城墙的价值

选做题 1、简述南京明城墙的价值。 南京明城墙的价值 南京城墙是一件历史的艺术品,它已经成为南京的城市名片。对于今天的我们,南京城墙的主要功能——保护城市安全和交通,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功能了。作为一件能够融合现代功用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同时也作为一种资源的南京城墙具备了丰厚历史、文化、旅游、美学等价值。下面我简单列举一下。 1、美学价值。南京城墙是一件历史的艺术品,它理所应当地具有巨大的美学价值。艺术家、文学家都可以从中寻找艺术创作的灵感。我们也可以从中挖掘这一建筑物的壮美。 2、旅游、观赏、休闲价值。南京是中国最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来南京旅游,就不能不去城墙边抚摸一下历史,去台城感受南京城的苍茫。这里,旅游等价值就突显出来了。 3、城建、建筑考察价值。城墙本身最根本的身份是建筑物,那么南京城墙作为一件伟大的建筑物,它对考察中国古代城建历史、技术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伟大,可以从中得到最佳的阐释。这也为我们寻求中国现代建筑艺术与建筑设计的突破提供一个可资参考的文本资料。 4、城砖铭文等学术性价值。美学价值、建筑城建价值其实都是学术价值的一个方面。另外,正如我前面所说,城墙上的城砖,它表面镌刻的文字等也是最重要的第一手研究南京城市,明清时代经济、人文等的珍贵资料。此处不再赘述。 5、交通用途。交通本来是南京城墙最基本的功用之一。现今,它仍坚持着这一历史使命。在南京市区,数百年来,来来往往的人群见证了城墙的这一伟大成就。它也是极少数能够讲现实功用和文物价值完美结合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南京城墙的价值绝不仅仅是这一点,它仍然有更多有待我们去进一步研究发掘。4、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分期并列出每个分期的典型城市。 1、先秦:商朝重视商业和交通运动业,以贝作为货币,商朝都城已成为繁 荣的商业都市。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达,出现许多政治中心(如临淄、邯郸、郢等)也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聚集中许多人口。 2、秦汉:商业通道四通八达;城市设有专供贸易的“市”;同少数民族的贸 易频繁;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出现了五大名都(洛阳、成都、邯郸、临淄、宛)。 3、魏晋南北朝:曹魏在纺织业中心襄邑、洛阳等地设有专门的织造机构。 不少城市遭到破坏,商业一度萎缩,商品经济发展缓慢;由于社会秩序稳定程度的差异(南方相对稳定),南方商品经济与北方相比,相对比较活跃。

南京明城墙详解

书名:《仰望苍天—城墙根下的故事》 前言:我于3年前来到金陵这座古都,不由的被这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所吸引。金陵地处江南,文化多清丽柔美,如杨柳岸晓风残月,而矗立在这座温柔之乡的城墙可谓雄浑壮美,颇有气吞万里的壮怀激烈。 而我也为这种壮美的景观所震撼,对明城墙产生了兴趣。但是由于我的学科偏好,我侧重从历史人文方面解读明城墙。而学了风景园林这个专业后,逐渐了解到明城墙作为南京地域的特色文化遗产,对风景园林建设,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全国各地的历史古都中,不乏古城墙,而它们在历史发展中起着怎样的作用,现状如何, 我们该对他们如何保护,利用,这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如果将来有机会,我也会把这个个人兴趣深入下去,变成一项有意义的研究。 拟定提纲: 城墙的起源,历史沿革,演变,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城墙根下的故事,(详细介绍在各历史朝代与城墙建设的故事,以讲故事的形式叙述故事,富有人文气息) 古城墙在当今社会中的现状(实地走访,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国内外的案例分析) 人与城墙的故事(人与古城的故事,人们对古城的态度——保护?拆除?它们在人的生活中扮演这怎样的角色?) 历史展望(若干年后古城的状态,如何利用这些地域历史遗迹建设我们发展着城市) 书写手法:我希望以纪实的手法来写这本书,看历史,讲故事,以古城为线索,把这些真人真事徐徐展开,这也是我不想让它看起来像一本教科书地方,而相一部小说,一部纪实文学。让不管青年,老人,只要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都愿意读下去,可以说,这样也起到了一个科普的作用,让大家在了解古城的历史之后,进行自己的思考,产生感悟,启发。 后记:(感想,原创) 仰望苍天——行走在六朝的古城下 故国晚秋,落日楼头,和煦的秋光透过残缺的女墙,倾泻在黄叶满地的山路上。行走在六朝的古城下,踩着漫天飘飞的黄叶,一半是秋色里的静谧与安详,一半是历史的肃穆与沧桑。面对着静默不语的巍峨城池,漫步于此的我们无法揣测历史风尘之下的几度沧桑。 史载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命谋士范蠡在中华门一带筑越城。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灭越,尽占吴地,在此建城,称金陵。 公元211年,孙权在此建石头城,改名建业。 这些千年之前的古城墙早已在雨打风吹中消失的无半点踪影,只留给后来的文人墨客以无限的凭吊和追思。 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城墙多指南京明城墙。1357年,朱元璋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在富商沈万三的资助下,开始大兴土木。南京明城墙的建筑工作在这一年正式拉开帷幕,直至1398年朱元璋去世才停止修建。

古城墙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开发和利用研究_以海南省儋州市中和镇古城墙遗址公园设计为例

127 摘 要:随着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关注,对其进 行保护和更新这一敏感话题更是日益受到重视,但是从观念上重视到有效保护之间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尤其是一些经济基础较差的城市,面临的问题更多,保护更新难度更大。怎样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成为越来越受到关注的话题。 关键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中和镇Abstract:As people focus on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the sensitive topic of protection and updating for it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attracts more attention. But it’s still have a long way to go from this kind of attention to the effective protection. Some cities, especially with weak economic foundation, facing more problems, and is more difficult to protect and update. How to protection and use of the historical heritage, as more and more a topic of concern. The topic of how to protect and exploit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has been increasingly a major concern. Keywords: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protection;development;exploitation;zhonghe toun 中图分类号:TU984.11+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8-0127-02 1 研究的背景和现状 1.1研究背景 古城墙遗址是我们祖先创造的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有形的遗存。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在几千年绵延不断的发展进程中保留有丰富而独特的古城墙遗址,这些古城墙遗址作为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载体,具有科学、历史、艺术等方面的价值,同时由这些价值又衍生出巨大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价值,人们已日益认识到这些价值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9世纪初欧洲就已开始从搜求古物艺术品转为完整的发掘、保护,展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美化城市相结合。法国就致力于对历史地段 内的居民生活环境进行改善并保持遗址的活力使得其价值在新的时代得到新的利用。意大利则把考古遗迹的维护和文化、生态景观的建设与保护结合为一体,严格控制遗址以及其周围的地形地貌。 国内对于遗址的保护和利用越来越重视,但是对于国外的遗产保护实践经验还是有需要借鉴的地方,首先就要正确认识遗产的价值,其次要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保护利用措施。 2 中和镇古城墙现状及分析 2.1中和镇古城墙现状 中和镇位于海南省儋州市西北部,距离儋州市区约45km,现有人口3.9万人,镇域面积55km 2。中和古城始建于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为夯筑城墙,宋、元沿用,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知州田章辟东、南、西、北四个城门,每个城门外设瓮城(月城)及护城壕等建筑,城门、瓮城(月城)建筑及城墙原址外用砖石包砌加固;清代多次修葺。古城址平面呈不规则方形,周长约1600m。古城现存西(镇海门)、北(武定门)两城门及其瓮城(月城)和两城门相连的城墙,东(德化门)、南(柔远门)两城门及部分城墙已毁,城基尚存。 2.1.1武定门 城门呈前、后双层门结构,其外用砖石混筑砌成加固。门呈拱形,部分青砖上雕刻卷草纹,武定门门额上横书“武定门”三个楷书大字,地面现存石门墩、挡门石等遗物。武定门高5.54m,进深21m,拱门高3.5m。武定门外设有瓮城(月城),瓮城(月城)内部为红粘土夯筑,外部用青条石砌筑加固。(如图1) 2.1.2镇海门 城门呈前、后双层门结构,其外用砖石混筑砌成加固。门呈拱形,部分青砖上雕刻卷草纹,地面现存石门墩、挡门石等遗物。镇海门 高5.2m,进深17m,拱门高3.75m,宽3m。镇海门外设有瓮城(月城),瓮城(月城)内部为红粘土夯筑,外部用青条石砌筑加固。其瓮城(月城)瓮门高3.35m、宽2.53m、进深5m。(如图2) 2.2破坏古城墙的因素 2.2.1自然因素对古城墙的破坏 (1)风化腐蚀、水患天灾、年久失修等自然因素导致城墙残缺不全,城砖风化严重,城墙开裂甚至部分倒塌。 (2)中和镇濒临北部湾,地处东亚大陆气候的南缘,年平均气温23℃。年平均降雨量在1500mm,旱季和雨季分明。一年四季,热量丰富,阳光雨水充沛,优良的地理气候和环境使得多种植物扎根与城墙之中,以至很多墙体变形倒塌。 2.2.2人为因素对古城墙的破坏 (1)战争。这是城墙最大的破坏原因,多次的战争使得城墙饱受战火的洗礼。 (2)城市更新。近年来经济的发展,使得很大一部分城墙在城市更新中被拆除,严重破坏了古城风貌的完整性。 (3)认识不够。对于古城墙的保护意识仍旧缺乏,城墙年久失修,保护意识不强,导致古城墙残破不堪。 2.3古城墙的价值及保护的意义(1)历史文化价值 儋州是海南四大古州之一。儋州古城是海南年代较早、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城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一定的艺术价值。在古城址中,保存最好的就是武定门、镇海门以及之间的城墙。 (2)建筑艺术价值 古城墙作为古时的重大军事防御工事之一,高大坚固的墙体和瓮城对于已经很久没有见过古城墙的现代人来说极具艺术价值。 作者简介:丛安琪(1988-) ,女,安徽凤台人,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古城墙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开发和利用研究 ——以海南省儋州市中和镇古城墙遗址公园设计为例 A Study on Protection,Development and Exploitation of the Monument of the Ancient City Wall ——A Case Study of Zhonghe Town in Danzhou City,Hainan Province 丛安琪 Cong Anqi 图1-武定门图2-镇海门图3-城墙现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