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

“过程与方法”的基本要义就是让学生亲历学习的过程,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自觉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正确引导,并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比授之以知识更重要,这就是授人以“渔”比之于授人以“鱼”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必须构建开放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发现、总结、掌握知识和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语文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应该是学生的自主行为,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景,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如我在教学《孔乙己》时,安排了两次学生集中自学 ,第一次是“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读课文,尝试编写课文层次提纲,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第二次是“研读课文,理解孔乙己的形象”时,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研读课文,让学生获得个性化的体验。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为接下来的课堂讨论提供了基础。二、强化语言训练,正确处理语言与发展思维,体会情感之间的辩证关系。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不仅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抓好语言教学这一环节。我在教学《背影》时,为了实现“体会父爱的伟大”情感教学目标,我设计教学时 紧紧抓住文章中最感人的地方——对父亲语言的描写和对作者四次流泪的描写,引导学生从揣摩作品语言文字入手,使学生获得思想的启迪,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学古文时,一般引导学生推敲字词,通过对重点字词的分析,比较,不仅帮助学生积累了文言词语。而且培养了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提高了学生欣赏的品味和审美情趣。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学生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各不相同,欣赏的方式也不一样,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教学《春》时,我让学生从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中,选择一个最喜欢的内容,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春”的感悟。让学生收集含“春”字或描写“春”的成语、诗、词、歌曲、对联、俗语、谚语,又让学生从“春花”、“春风”、“春草”、“春雨”、“春勤”等内容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专题写一段200

字左右的文字,等等。这些设计尊重了
学生的个体差异,给学生以自由发挥、发展的空间,使有着不同的生活体验,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四、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大任务。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会学习,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我让学生进行续写训练,编演课本剧。在编演课本剧前,先成立导演组、演员、剧本写作组,然后由导演根据剧本组织演员彩排,最后在班内演一演,评出最佳导演奖和演出奖、编剧奖。通过这一实践活动,既拓展了学生实践的空间,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知识不可机械地灌输,我们只有通过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学中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才能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高效学习,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