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乌江亭》拼音版

《题乌江亭》拼音版
《题乌江亭》拼音版

题t í乌w ū江ji ān ɡ亭t ín ɡ

【唐t án ɡ】杜d ù牧m ù

胜sh èn ɡ败b ài 兵b īn ɡ家ji ā事sh ì不b ù期q ī,包b āo 羞xi ū忍r ěn 耻ch ǐ是sh ì男n án 儿ér 。江ji ān ɡ东d ōn ɡ子

z ǐ弟d ì多du ō才c ái 俊j ùn ,卷ju ǎn 土t ǔ重ch ón ɡ来l ái 未w èi 可k ě知zh ī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注 释】 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

而死。”

兵家:一作“由来”。事不期:一作“不可期”。不期,难以预料。

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才俊:才能出众的人。才,一作“豪”。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白话译文】

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的才是真正男儿。江东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诗意】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胜败这种事是兵家难以预料的事,但是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男儿。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初三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公开课教案_3

初三专题复习 ----古诗词鉴赏的方法 第一课时 一、复习目标 1、从诗词的题材入手,把握诗词的主要内容,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进行相关题型的训练,掌握答题技巧。 二、教学过程 (一)老师谈话导入:自从古诗词鉴赏题进入了我们语文中考的范围,我们深感:掌握古诗词鉴赏的方法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今天,就让我们开始系统地学习一下古诗词鉴赏的方法。 (二)了解<考试大纲>对诗词鉴赏考点的要求: 1、根据作品相关背景、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体悟作者情感。 2、从遣词炼字和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理解诗句含义。 3、理解常用的表达技巧。 4、借助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我市命题方向:主要是考查对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初步理解和概括。 (三)让同学们浏览一下内容情感类题的常见题型 (2010) 农家望晴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22.在《农家望晴》和《观刈麦》中两位诗人抒发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点? (2009) 湖上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21.全诗写出了游人怎样的心情?(2分) (四)识记答题技巧 【答题技巧】 1、从诗词的题材入手去辨析。

2、分析标题、从标题的关键词中提取作者的情感信息。 3、注意分析诗词中的意象。 4、关注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性格和写作背景。 5、看表达技巧 (五)明确本节课的复习目标 1、从诗词的题材入手,把握诗词的主要内容,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进行相关题型的训练,掌握答题技巧。 (老师板书:题材情感) (六)了解诗词的题材类型:1、田园诗 2、写景诗 3、送别诗 4、咏史诗 5、边塞诗 6、行旅诗 7、咏物诗 8、闺怨诗 (七)齐声读前四类题材诗歌的主要内容,老师引导同学们用记关键词的方法来识记: 田园诗:描写田园风光、生活及感受。 写景诗: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 送别诗:抒发诗人离别之情 咏史诗:针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遗迹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老师板书:田园诗写景诗送别诗咏史诗) (八)出示四首课内学过的诗歌,分别是《归园田居》其三《钱塘湖春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山坡羊潼关怀古》,请同学们判定这四首诗分别属于哪类题材,并且说出判定的依据。 (九)给同学充足的朗读和思考的时间,然后指名同学逐一判定,说依据。在判定了诗歌的题材后,要追问同学们: 不同题材的诗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同学们思考作答后,老师明确: 《归园田居》其三田园诗 1、田园诗表达的情感: 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又如:《饮酒》其五

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

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 作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男子汉三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

此诗与《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是杜牧咏史诗的特色。诸如东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题商山四皓庙》),都是反说其事,笔调都与这首诗类似。这首诗借题发挥,宣扬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可取的。 历代评价 《苕溪渔隐丛话》:苕溪渔隐曰:牧之于题咏好异于人,如《赤壁》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题商山四皓》云:南军不袒左边袒,四皓安刘是灭刘。皆反说其事。至《题乌江亭》则好异而叛于理。诗云:胜负兵家不可期项氏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

《夏日绝句》优秀教案5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3古诗三首夏日绝句人教部 编版 《夏日绝句》说课稿 一、说教材 《夏日绝句》是古诗三首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公元1128年发生了著名的靖康之变,靖康知府赵明诚见大势已去,于是携带妻子李清照从北向南逃窜,当他们逃至乌江口时,在这里停顿了下来,也就是在这个项羽拔剑自刎的地方,李清照看到民族屈辱,山河破碎,感慨万千,于是面对着浩浩江水随口吟出这首诗。据说其丈夫读了这首诗,想到自己不抵抗金兵,缀城逃跑的行径,非常羞愧,不久之后抑郁而死。 整个诗的意思是:人活着的时候应当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直到今天还思念项羽,思念他那种死也不肯逃过江东的英雄气概。整个诗的文字高亢、激昂,字里行间,包含两段历史,三个典故,作者借古讽今,从而表达自己家国爱恨,爱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目前通过反复的诵读,基本就理解古诗表现的意思和所叙述的事情。但由于其本身的年龄和阅历的限制,还是不能深入真切理解诗人的情怀。必须结合诗人当时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教师的适当指导品悟才能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感。 三、说教法、学法 朗诵法:在反复散读、诵读、品读等各种朗读形式下,能让学生对诗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情感上的调动。 迁移法:通过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介绍,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在情感。 比较法:通过分析比较该诗中所处两段历史的相同之处以及历史中人截然不同的态度,感悟作者的情怀,和文本的风格。 四、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当堂背诵古诗,学会结合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去理解诗词所包含的情感。 方法与过程:以读促品,通过朗读、品读词句,理解作者情感,了解作者前期和后期作品的风格的不同之处。

《题 乌 江 亭》教 案

《题乌江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 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探究把握此类诗歌表达感情的一般方法。 2、培养学生准确鉴赏咏史怀古诗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 1、感受我国古代文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继承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感受诗歌的魅力,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探究把握此类诗歌主旨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认真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 2、讨论分析法。通过讨论、分析,理解诗歌的疑难问题。 3、比较阅读法。通过比较,了解同题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评价角度的异同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都知道,《鸿门宴》中的项羽虽然败下阵来,可是,却得到了后人的爱戴,就象司马迁在《史记》里把他放到《项羽本纪》,《本纪》本来是用来记载帝王的,虽然项羽称帝最终功亏一篑,可是我们从中,可见司马迁对项羽的敬意。这是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那么,历史上的其他人对项羽的评价又是怎样的呢?现在,让我们先来看看杜牧是如何评价项羽的。 二、诗文讲解 1、全班有感情的朗诵诗文,注意字音。 2、介绍写作背景 唐文宗开成四年(839),杜牧结束在南方十余年的漂泊生涯后,由宣州赴京

时渡江经过乌江亭。相传乌江亭就是项羽自杀的地方,诗人见到乌江亭,想到昔日西楚霸王丧身于此,心生感慨,便写下了这首咏史诗。 (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或写作背景,有助于我们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这种鉴赏方法叫“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3、个别提问,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胜败乃兵家常事,谁也难以预料,正确地对待羞耻,能忍受耻辱才是真正的男子汉。江东虽小,但子弟中有很多才俊勇士,如果能率领江东子弟重整旗鼓,事情的结局也许会更好。) 三、赏析诗歌 对于项羽自刎乌江,作者抱怎样的态度? 明确:成就大事不可意气用事,应能忍辱负重,不为一时失败所挫。诗人对历史事实作出了假设,表达了自己对项羽的惋惜、批判之意。 四、各抒己见话项羽 请结合王安石的《乌江亭》和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看看他们是怎样评价项羽的,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小组讨论) 明确: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 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要有不苟且忍辱的高傲人格和气概。 (总结:三个人对项羽的不同评价与他们个人的经历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但都表现出诗人对历史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这其实是咏史怀古诗里常见的一种思想感情,怀古咏史诗的思想感情还有几种类型呢?让我门先来回忆一下过去学过的咏史怀古诗,再来总结。) 五、千古兴亡多少事——咏史怀古诗 大家一起回顾记忆中的咏史怀古诗: 《石头城》寄托国运衰微的感慨。 《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壮志难酬

(完整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朗读、背诵四首诗。 2.把握诗作的内容和语言特点,理解诗歌意境;提高分析鉴赏诗词的能力。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四首诗,积累古诗名句。 2.理解诗歌大意和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意境,理解诗歌主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介绍 1.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其诗文多指陈或讽喻时政之作。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一些写景抒情的小诗笔调多清俊生动。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代表作有《清明》《赤壁》《过华清宫》《江南春》《题乌江亭》等。 2.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晚唐诗人。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代表作有《夜雨寄北》《登乐游原》《无题》《锦瑟》等。

二、朗读指导 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三、全诗翻译 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浩渺寒江之上笼罩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上。入夜时,我将小舟停靠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的地方。金陵城里的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黍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玉树后庭花》。 2.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政治才能更是无人能比。谈至深夜,汉文帝向前移动坐席靠近他,可惜皇帝不关心民生却只关心鬼神。 四、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泊秦淮》是杜牧游经金陵夜泊秦淮时所作。诗人泊舟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陈后主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虑。 2.《贾生》是一首托古讽今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诗人通过讽刺汉代帝王虽能求贤却又不知真贤的行为,反映了晚唐皇帝看似开明,实则昏聩无能,一心求仙访道而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也寄寓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简析《泊秦淮》一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答案示例:“烟笼寒水月笼沙”——互文见义。“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凄清的景象。 2.《贾生》第三句中的“可怜”一词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示例:“可怜”是可惜、可悲的意思。表达了诗人对文帝不顾百姓苍生疾苦的批评之情,嘲讽了封建统治者求贤的虚伪,也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三)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泊秦淮》这首诗即景感怀。诗人目睹当时的唐王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认

杜牧 《题乌江亭》

杜牧《题乌江亭》 本文是关于杜牧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杜牧的《题乌江亭》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题乌江亭⑴ 胜败兵家事不期⑵, 包羞忍耻是男儿⑶。 江东子弟多才俊⑷, 卷土重来未可知⑸。 【注释】 ⑴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⑵兵家:一作“由来”。事不期:一作“不可期”。不期,难以预料。 ⑶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⑷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才俊:才能出众的人。才,一作“豪”。 ⑸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白话译文】 胜败这种事是兵家难以预料的事, 但是能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男儿。 江东的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 如项羽愿重返江东可能卷土重来。 【创作背景】 杜牧于会昌元年(841年)赴任池州刺史时,路过乌江亭,写了这首咏史诗。一说作于开成四年(839年)。 【赏析】 诗作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男子汉”三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

鸿门宴公开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鸿门宴》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并作出合理评价 教学重点:项羽、刘邦形象的探讨、总结 教学难点:对历史人物的了解之同情,树立正确的英雄史观 教学方法: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搜集前人对项羽、刘邦的评价资料 教学过程 致欢迎词:大家热烈鼓掌欢迎各位老师来到我们班听课。 一、导语设计 经过前节课的情节梳理,我们知道《鸿门宴》故事一波三折、跌宕生姿,引人入胜。当然,鸿门宴也像道人物画廊展示了那些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今天我们一起来品评里面最为主要的两个人物:刘邦和项羽。 二、文本观照:剖析性格 上节课布置大家思考《鸿门宴》中所体现出来的项羽和刘邦的性格特点,下面有没有同学主动起来,给大家说说你所感受到的项羽或是刘邦。 若学生无法下手,则提供以下分析思路。

要立体全面的去认识历史人物,仅仅靠一篇《鸿门宴》就显得较缺乏,下面补充几则材料,帮助大家全面地看待历史人物。 三、材料提供、写作展示 关于项羽的资料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袭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自矜功伐,奋其斯智而不师古,……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司马迁《项羽本纪》解说:作者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写的,他一方面号称“西楚霸王”,另一方面由于自矜功伐而致“乌江自刎”的悲剧。既有赞叹,又有惋惜。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题乌江亭》解说: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缺乏忍辱负重的胸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咏项羽》解说:活着的当做人中的豪杰,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不肯”是一种“可杀不可辱”的英雄豪气赞美与欣赏之情。 (1)关于刘邦的资料 月余,卒骂高祖,高祖怒。城降,令出骂者斩之,不骂者原之。 春,淮阴侯韩信谋反关中,夷三族。——《高祖本纪》 夫古之英雄,唯汉高帝为不可及也夫。——苏辙 刘邦是被历史学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毛泽东解说:后世对刘邦的评价较高,但他性格上也有一些缺陷,刻薄寡恩,诛杀功臣,且手段较为残忍,毫无仁爱之心。 教师引导:结合课文《鸿门宴》你所感受到的二人形象,项羽和刘邦哪一个是你心目中的英雄请以《我心目中的英雄——楚霸王(汉王)》为题,写150左右短文。给大家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每组最少推荐两名同学上来展示。请组长

题乌江亭.公开课教案

一、整体背诵。(《春江花月夜》) 人生之思“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学习另一首诗,同样也抒发了一人生哲理的 二、朗读、提问 思考:1、这首诗写了哪一历史事件 2、从诗歌哪些地方知道的 三、怀古咏史诗 1、如何来分辨怀古咏史诗这一题材诗歌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以前学过《石头城》《蜀相》《念奴娇*赤壁怀古》 国势衰微壮志难酬功业未成 2、如何鉴赏(或怀古咏史诗在赏析时,要注意的方面:) ①要弄清史实,作者“怀”什么“古”; ②要体会意图,作者为什么怀古; ③要领悟感情,作者在怀古中表达了什么感情; ④要分析写法,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对比、自比) 千古兴亡多少事,叹人叹己叹人生 四、鉴赏诗歌 1、弄清史实 乌江亭,楚汉相争时,项羽败退乌江边,乌江亭长建议他渡江回去,招兵买马、东山再起。项羽觉得愧对江东父兄,遂自刎而死。 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杜牧结束在南方十余年的漂泊生涯后,由宣州赴京时渡江经过乌江亭,写了这首诗。《遣怀》 2、体会意图 秦末楚汉纷争,最终项羽垓下大败,自刎乌江而落下帷幕,后人总想透过历史的烟尘剖析他失败的原因,从而引出某些历史借鉴。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东再图发展,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于江边。 人们历来欣赏项羽这一语,认为表现了一种英雄气节。 大家心目中项羽的形象,“力拔山兮气盖世”,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杜牧,你怎么看? 3、诗歌赏析 首句“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

杜牧《题乌江亭》和李清照《乌江》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杜牧《题乌江亭》和李清照《乌江》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乌江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注释】期:期望,预料。 【试题】 1. 这两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相遇,但对项羽评价的感情态度不同,第一首:;第二首:。 2.这两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杜牧:李清照: 【参考答案】 1. 遗憾,惋惜;赞扬,肯定 2. 杜牧:表达了对胜败得失、世事变化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有时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或能转败为胜,东山再起。(意近即可)(2分) 李清照:认为做人要讲求节操,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鉴赏】 题乌江亭

如果当年重返江东再整旗鼓,有朝一日卷土重来也是说不定的。 此诗与前选《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

诗歌鉴赏常用术语及运用 人教版

诗歌鉴赏常用术语及运用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例:“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赏析: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例:“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曼成一首》) 赏析: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地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3.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例:“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赏析: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例:“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廷筠《商山早行》) 解析: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二、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用典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做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例:“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解析: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例:”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解析: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公开课)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欣赏与评价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分析鉴赏。 教学难点:评价人物,得出启示。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刚才屠洪刚演唱的一曲《霸王别姬》荡气回肠,咏叹了西楚霸王——项羽在人生末路时的悲壮心情。项羽是司马迁在《史记》这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中刻画的最富悲剧色彩的英雄人物。虽然没有成为帝王,司马迁却把他写在了《史记》记帝王的“本纪”中,可见,司马迁是“不必成败论英雄”的。今天,我们通过《项羽之死》,来共同赏析司马迁笔下的悲剧英雄项羽的形象。 二、品读课文,把握形象 清代的文艺理论家、语言学家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太史公文,精神气血,无所不具。”我们就来看看文中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分别展现了项羽什么样的“精神气血”。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场面:垓下之围:重点写了“四面楚歌”和“霸王别姬”这两个连续性的事件。 请一个学生(杜涵凝)读课文,找出本段刻画项羽形象的句子。 1、正面描写: (惊—起--饮—歌—泣) 语言描写 侧面描写: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2、从中可见项羽的形象: 在面对失败命运时英雄气短 怜惜美人的多情之人 “霸王别姬”,慨叹自己时运不利,恋恋不舍的和名骓、虞姬诀别,充满了悲凉和无奈的情绪。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慷慨悲歌”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男儿有泪不轻弹,项羽这时却“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这位盖世英雄歌罢泪水涟涟,以至于左右的人都不忍心目睹这样的场面。“莫能仰视”则写尽将士们的不忍之心,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 小结:第一段:垓下被围的困境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1、请找出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 行动描写:(惊—起--饮—歌—泣)多愁善感 语言描写:霸王别姬:重情重义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 第二段和第三段写东城快战。 动作描写:

【课外阅读】杜牧《题乌江亭》赏析

【课外阅读】杜牧《题乌江亭》赏析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 1.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东再图发展,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于江边。 2.不期:难以预料。 3.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4.江东:指江南苏州一代。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宣歙、淮南诸使幕作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生活很不得意。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排挤,出为黄州、池州等地刺史。李德裕失势,内调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看到唐帝国的种种内忧外患,政治上想有一番作为。他读书注意“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善于论兵,作《愿十六卫》、《罪言》、《战论》、《守论》,又注《孙子》。任地方官时也给人民做了一些好事。 他的某些作品表现了一定的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文宗太和元年朝廷派兵镇压沧州抗命的藩镇,他写了《感怀诗》,慨叹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急征厚敛造成的民生憔悴,很想为国家作一点事。《郡斋独酌》一诗更直接表示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岂为妻子计,未去山林藏?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桑。”又如《河湟》一诗: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牧羊驱马虽戎服,自发丹心尽汉臣。惟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诗人通过河湟无力收复的事件,对朝政的昏乱和国势的衰微,表示无限的忧愤。这个时候,朝廷里连元载这样曾经想到收复河湟的人也没有了。尽管河湟的人民还在戎服下面怀着系念祖国的丹心,但是,举国上下却以麻木不仁、醉生梦

题乌江亭

编号:GEYWXX1201904 2019年4 月日编制人:高二语文组课题:选修一第二单元第8课《题乌江亭》《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导学提纲 班级: 姓名: 小组: 【学习目标】 1. 学生通过课前查找资料、阅读导纲的补充资料以及聆听老师课堂的讲授,了解杜牧的生活时代和生平,以及杜牧的主要作品和诗歌成就。 2. 学生通过对《题乌江亭》和《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的学习,掌握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通过对《题乌江亭》和《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的学习,掌握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难点:学生通过对《题乌江亭》和《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的学习,掌握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基础知识,梳理整合(自主学习) 【知识链接】 一、杜牧 杜牧(公元803-公元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根据唐人的习惯,被称为"杜十三"。杜牧政治才华出众,杜牧十几岁的时候,正值唐宪宗讨伐藩镇,振作国事。他在读书之余,关心军事,后来杜牧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高中语文课文《题乌江亭》赏析与练习

题乌江亭 杜牧(唐代)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一、知人论世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这首诗是作者于公元841年(会昌元年)赴任池州刺史,路过乌江亭时所写。一说作于开成四年(839年)。 二、注释 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兵家:一作“由来”。事不期:一作“不可期”。不期,难以预料。 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才俊:才能出众的人。才,一作“豪”。 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三、译文 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的才是真正男儿。 江东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四、赏析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胜败这种事是兵家难以预料的事,但是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男儿。 首句直截了当的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做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此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辱”,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正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实在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江东的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如项羽愿返江东可能卷土重来。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无面见江东父老”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的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它的意思是说,如果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一、二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从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评、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此诗与《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杜牧《题乌江亭》诗词赏析

杜牧《题乌江亭》诗词赏析 题乌江亭 唐代: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译文 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男儿。 西楚霸王啊,江东子弟人才济济,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注释 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兵家:一作“由来”。事不期:一作“不可期”。不期,难以预料。 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才俊:才能出众的人。才,一作“豪”。

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赏析 诗作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 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 的事,不能预料。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男子汉”三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 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 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 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 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 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 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 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 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 有积极意义的。 此诗与《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已有 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 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 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 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

最新 项羽之死 公开课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 【教学目标】 1、体会《项羽之死》课文中多角度描写人物性格的方法。 2、学会从辩证地角度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古人读书很讲究,曾有这样的说法:“花前赏《红楼》,月下品《聊斋》,风中诵楚辞,雨中吟唐诗;《汉书》伴茶,《史记》下酒。”可见,《史记》是必须就酒来读的。 郑板桥曾言:“《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为最,反复诵观,可欣可泣。” 项羽未曾称帝,却位归本纪,用他短暂的生命照耀了乱世的星空,垓下之围记述了西楚霸王人生最后的历程,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在司马迁的文字中走近项羽的悲情结局。(板书课题) 二品读课文,把握形象 (一)检查预习,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二)研读探讨人物形象 垓下之围(把握人物的悲情形象) 1分角色朗读 2从朗读效果导入人物分析 (项羽人生的最后一幕,是从垓下拉开的,在这里有我们熟知的四面楚歌,更有动人情肠的霸王别姬。刚才朗读的同学读的如何,为什么?) ①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写出了项羽被围垓下,兵困粮绝。楚歌四起,英雄末路失意、伤感“地厚天高,托身无所”。连续用了五个动词,文气连贯,一气呵成。尤其“泣”字,值得深味。 ②这一“泣”字,怎么理解?(最怜儿女最英雄) 项羽征战多年,用他自己的话“身经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他从来没有流过泪,符合他硬汉的性格,但离别虞姬时,真动了情,“项王泣数行”,感染周围的人也都哭了,“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尊敬怜悯)。 (对比巨鹿之战后诸侯“莫敢仰视”的畏惧,让人感慨万千) 教师总结:霸王别姬中司马迁为我们塑造了情者项羽,这里西楚霸王项羽和虞姬为我们上演了人世间最令人悲痛的一幕,那就是生离死别,悲歌唱和之中演绎着英雄与美人的最后一次道别,最后一次歌舞,那酒中分明有霸王的眼泪,那战火中纷飞中有乌骓马的悲鸣! 东城快战(揣摩人物语言动作) 1快速浏览,讨论 2、东城快战中的项羽: 勇武 ①文中的军事力量对比,开始“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对比描写,以数字说话,兵力反差极大,这里以反差对比,透视深陷绝境的项羽,落差越大,瀑布越壮观,反差越大,故事越动人。) ②何为快战如何快战快战如何 (快战中的三次行动,项羽许诺要突围、斩将、刈旗,这三者在古时交战中都是难以做到的

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六单元 : 课外古诗词诵读 泊秦淮》公开课教案_21

《泊秦淮》《赤壁》复习案

三、课下诵读案:杜牧诗歌 七绝·秋夕杜牧七绝·寄扬州韩绰判官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赠别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多情却是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遣怀赠别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中秋紫薇花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桃李无言又何在,向风偏笑艳阳人。 【散文】杜牧的江南 江南,是杜牧的。没有杜牧,江南,该是何等的寂寞? 江南,是幸运的,在长久的沉寂之后,迎来了青衣飘飘的杜牧。 江南女儿,也是幸运的,在长久的冷寂之后,又重现了青春的颜色。 那时的江南,一定是寂寞得很久了,寂寞得连西湖的水也泛不起一点涟漪。那时的江南,已经没有了丝毫的浪漫,江南采莲的曲子,已经凋谢在寒冷的池塘里;吴越争霸的战鼓,已半入江风半人云,渺茫难寻了。至于西施浣衣的样子,已经在传说中流向岁月的天尽头,白云的深影里。当然,包括当年的丝竹,当年的歌舞,当年的风流潇洒,都已经如周郎的微笑,隐入历史的硝烟中。 江南,太寂寞了,寂寞成一池浮萍,连红叶也舞不起一点声音。 就在这时,杜牧来了,在清明时节前后,嫩草如诗的日子里,一匹马,一身长衫,外带一支笔,踢踢跶跶走过丝雨江南,走过杏花如雪的江南,走过四百八十寺的江南,举一举杏花村的佳酿,饮醉了清明时节,饮醉了自己,也饮醉了唐诗。 醉后不知故乡远,错把江南做故乡。 从此,江南,收容了一颗漂泊的诗魂,也收容下一片灵秀,一片浪漫。 在江南行走,杜牧一定是风神潇洒志气昂扬的,因为,他终于寻到了自己心中美的极致,诗的栖息地。在江南,杜牧一定是心情舒展眉宇青葱的,因为,长久的失落后,他找到

各种修辞手法的使用范例上课讲义

各种修辞手法的使用 范例

各种修辞手法的使用范例,请各位同学反复诵读体会,要背下来,这是原始积累,很重要。(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比喻修辞,以江水写愁,绵绵忧愁似无尽的江水,不知何时是尽头,写出了愁意的绵长。 2、“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3、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运用夸张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足见愁思的深重。 4、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这四句写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前三句描写的昔日繁荣与最后一句所描写的今日之冷落凄凉形成强烈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也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5、刘禹锡《竹枝词二首》“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晴”与“情”谐音双关,既写出了江上雨过天晴的天气变化,又把诗中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巧妙地描写了出来。 6、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大量叠音词的使用,读来朗朗上口,听来声声悦耳,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苦的复杂心情,为全词定下了凄楚的感情基调。 7、《双调?蟾宫曲》开篇“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诗歌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文分层次的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注:开

头设问,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8、王安石《题乌江亭》“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项羽兵败的历史必然。 9、烘托,是侧面描写的一种手法。 ?以人托人:乐府诗《陌上桑》中大量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等人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以物托物: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全诗,除了首句点明描写对象“微雨”,其余都是通过描写其他景物来描写雨的,诗人成功地运用了以物托物的艺术手法,使人仿佛感觉到帆船上、鸟羽上、天际上、大树上全都笼罩着蒙蒙细雨。 以物托人: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的前两句通过对冬天恶劣环境的描写,烘托刻画了钓叟的独特个性和乐观豁达的情怀。 10、渲染,在文学作品中主要是指正面直接对环境、场景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等细节进行大量描写以突出形象,加强表达效果。 乐府诗《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首诗的后四句,就是对莲叶和鱼儿活动的渲染。这种细节渲染,既显得自然活泼有趣,又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一片勃勃生气以及采莲人内心的欢乐。 11、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