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悲剧性结局的理论形态

西方悲剧性结局的理论形态
西方悲剧性结局的理论形态

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的存在也就是一个民族精神的体现形式。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全球化,使文化超越了国界,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因此,西方文化对中国产生的巨大影响已是无法忽视的问题。保留和发扬我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这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正如课堂讲义里所说的,年青一代是什么样的,一个国家就是什么样的,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在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应该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 首先,我们要增强对我们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自信。我们不能一昧嫌弃我们的文化,拿别人的优势来跟自己的劣势比较。事实上文化之间的比较不存在谁好谁不好之说,存在即有其价值。中国五千年的文化,这种沉甸甸的积累并不是西方一些年轻的国家几百年能够比较的。我们应该为之感到骄傲而自豪。举个例子,06年在中国内地播出的一部叫《士兵突击》的电视剧可以说是红透了中国大江南北,这部影片非常有教育意义,其收视率也赶超了红极一时的美剧《越狱》。我们取胜的可能不是一流的制作效果,而是影片所反应的人与人之间最真实的情感,这种感情就是一种文化积淀,而且这种情感符合了中国观众的心理逻辑和需求,并且使他们在内心深处产生了共鸣。所以我们并不是不好,相反,我们更应该自信地承认自己的文化特色并且用心去参透其中的博大精深。 其次,我们要深入学习本国文化思想的内涵。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舍己利他的群体观,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以和为贵的人际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精神。在西方思潮的冲击下,我们需要坚持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校正媚外的弱势心态;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越具有民族特点的就越具有价值和生命力,越能走向世界。因此,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是抵御西方文化霸权的最有力武器。 最后,我们要坚定自己的信仰与信念。我们要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毫不动摇的支持改革开放,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大学生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无论身处何方,都要时刻不忘自己代表着中国,旗帜鲜明地批驳各种错误思潮,不能当沉默的大多数,要用自己的言行为中国形象加分。

中西方悲剧比较

中西方悲剧比较 对于“悲剧”一词,我最初对它的理解是一些不幸的、痛苦的事情。然而在美学课上通过老师的讲解,我发现美学意义上的悲剧并不如我理解的那样。我知道了美学意义上的“悲 剧”并不等同于“悲惨的事件”。下面先来说一下美学意义上悲剧的一些特征。 首先,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正面人物。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悲剧总是摹 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这就规定了悲剧主人公善的品格。这里所说的正面人物”,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既包括英雄人物,又包括那些默默无闻的平凡的小人物(《祝福》中 的祥林嫂),但是他们共同一致的品格是进步、纯洁、善良。正面人物是多种多样的,他们的内心世界也是丰富多彩的。有的悲剧主人公不但以美的魅力去吸引观众的注意,而且以善 的品质去引起观众的同情与怜悯。如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以死殉情, 用人文主义克服家族封建意识;还有的悲剧主人公内心深处充满了真理与谬误、进步与落后 的激烈斗争,斗争的结局是:主人公内心深处的真制服了假,善克服了恶,美战胜了丑,然而却在这一倾刻遇到失败或毁灭。如莎士比亚的悲剧《奥赛罗》中的奥赛罗、《李尔王》中 的李尔等。之所以悲剧主人公要是正面人物,这主要原因是为了唤起人的同情感,产生悲剧 效果。 第二个恃征,在悲剧冲突的展开中,用美的毁灭来否定丑的存在。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充满了善与恶、进步与落后的斗争,新生力量在强大的邪恶势力之下暂时毁灭了,失败了,造成了悲剧,但是,悲剧可以摧毁一个崇高伟大的人,却不能摧毁一个人的崇高伟大,美的被毁灭只是具体形式,其精神却完全战胜了丑和邪恶势力。如普罗米修斯为人类取火造福,而被判永久锁在悬崖绝壁上被凶鹫啄食肝脏,岂不悲壮!然而他的精神之壮美却永远存留天 地之间,并彻底战胜了宙斯的凶残。 第三,从悲剧效果来看,怜悯、恐惧、陶冶、净化、提升一一这是欣赏悲剧逐步展开的 心态感受。这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悲剧必然首先要唤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进一步在 领略悲剧美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心灵得到陶冶和净化(即情感上的熏陶、感染与升华)。恐惧”,是因为美的毁灭而引起的惊骇之情,但这种恐惧要适度,过多或不足,都可能影响悲剧的效果。由于悲剧的特殊性,它不但给人莫大的审美愉悦,还会给人以真的启迪:理想的道路并不平坦,而是充满了艰辛曲折;要实现理想目标,必须经受住挫折,准备付出代价,以赢得更加光明的未来。 了解了在美学上悲剧的特征之后,我们再来谈一谈中西方悲剧的不同。 首先,悲剧的主人公不同。西方古典悲剧,是对最重要最伟大的人物的一种模仿。其主人公一般是力量型的、进攻型的男性英雄,其目的在于强化悲剧的冲突。而中国古典悲剧强调的是忍耐,其主人公一般是受迫害的、善良弱小的女子。例如《窦娥冤》、《桃花扇》、《梁祝》、《娇红记》等,这些人物的人品往往完善的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学的某些要求,如忠、孝、义等。软弱加上伦理观念的束缚,导致中国悲剧人物只能以忍耐为特征。总之,西方古典悲剧的主人公是敢于斗争的英雄,其中大多数是男人,即使是女人,也是和欧里庇得斯创 作的美狄亚一样刚强的;中国古典悲剧的主人公基本上是受迫害的小人物,其中大部分是女子,就算是有地位的男性,也往往像《精忠旗》中的岳飞一样备受迫害。 其次,中西方悲剧冲突不同。西方古典悲剧的整个过程是冲突的逐步升级,其主人公是 主动的,他们往往用行动来抗争;而中国古典悲剧则主要描写凄惨的遭遇,而不是剧烈的冲突。总的来说,西方悲剧冲突的双方是迫害与反迫害的关系,其斗争往往旗鼓相当,难分难 解;而中国悲剧斗争双方主要表现为迫害与被迫害的关系,冲突的剧烈程度大为逊色。并且 西方悲剧的外在斗争往往都以内在斗争为基础,而中国悲剧一般没有多少内心冲突。其中比较典型的人物就是窦娥,她的内心世界几乎没有理性的闪光,几乎没有矛盾斗争,一直都是 默默承受,像窦娥一样没有判断能力的任务还有很多。《精忠旗》中的岳飞只知道忠于皇上,却不知道什么是忠于皇上的最好方法、皇上是否值得忠于等问题,所以他只能被动地受害。

浅谈西方对中国高校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方式及应对策略

浅谈西方对中国高校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方式及应对策略 西方对中国的意识形态的渗透,顾名思义,是指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通过对中国的入侵达到非武力方式推翻我国政权的目的。目前意识形态渗透可以分为价值渗透,文化渗透,宗教渗透和利用非政府组织渗透四种方式,其中,西方对中国高校的意识形态渗透主要体现在文化渗透上,直接影响到我国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想基础的形成,其手段的险恶狡诈及造成危害的严重性都不容小觑。 从现实看,西方文化渗透在高校有着广泛的存在形式,诸如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交往无不留有西方文化渗透的影子,但由于多半是以隐蔽的形式出现,进而高校学生一般难以察觉。从调查中发现,国际互联网已成为高校学生接触西方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报刊杂志、部分影视宣传西方文化内容过多过滥成为大学生尽显眼底不可逾越的现象;再有个别老师由于政治上的不成熟,加之对“西化”本质认识不清,在课堂上不自觉地宣扬“西化”思想。 从以上可以看出意识形态渗透的显著特点,即隐蔽性。事实上,当前西方国家输出的“普世价值”、“普世文化”、“大众文化”等大多是暗含意识形态内容的文化和价值。毋庸置疑,经由“普世”、“大众”等名称的包装和文化修饰,暗含意识形态的西方文化就蒙上了普世的虚假幻象,在远离其发生的特定环境后就会给人以形式上抽象的普遍性和合理性,这无疑增加了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渗透的潜隐性、蒙蔽性,以及对大学生的吸引力。除此之外,明确颠覆中国意识形态的著作和文化产品不可能在中国公开发行,西方就将意识形态的内容分散嵌入在哲学、经济学、语言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著作和大众文化产品中对我国进行渗透,从表面上看,中国出版的大部分西方人文社会科学著作与意识形态的渗透无关,其实其内部大都嵌有西方意识形态的内容,学习西方人文社会科学不可能避开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如在外语学习中,要想理解语言和进行熟练的交流,就必须掌握西方文化。 面对西方对中国高校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冲击,我们必须积极面对采取正确的应对策略。化解西方意识形态的隐蔽性渗透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必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途径进行创新。首先必须引导高校学生认清西方文化渗透的本质,即假文化交流致命,行渗透、颠覆、吞并之实;其次要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与此同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增强对西方文化中意识形态内容的鉴别能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性继承西方文化所蕴含的精华;第三,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多科综合,创新教育方法,综合利用多种策略手段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抵御西方文化渗透,事关国家安全和意识形态阵地的巩固,也事关社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这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作为大学生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不断加强自身思想政治教育,协助学校筑牢抵御西方文化渗透的思想防线。

中西方爱情悲剧比较研究

中西方爱情悲剧的比较研究 ——浅析《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 朱丽叶》 王秀丽 (济南大学文学院,山东250022) 摘要: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中西悲剧的比较在近代的文学研究中特别引人注目。文章着眼爱情悲剧观,选取《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中西方经典爱情悲剧,从两部作品的内容入手,探究两部作品的内在差异性,以此来分析中西方爱情悲剧观的差异及成因。 关键词:中西方;爱情悲剧;比较;成因 自古以来,爱情便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之一。《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中西方爱情悲剧的代表作之一,阐述了中西方的爱情悲剧观,我们从作品的异同来进行研究。 一、相同点 (一)、主题思想 首先,两者都表现了对爱情的描写和赞美。《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描写了两个年轻人从相识、相知、相恋到相互殉情的过程,表现了男女主人公对这种纯洁、美好爱情的坚持不解的追求。正是这种有魅力的爱情,才使两部作品源远流长。 其次,两部作品都从不同的方面提到了对女性的同情和赞美。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祝英台是美丽、善良、善良并且忠贞的女子形象化身,但是面对封建礼教下的婚姻制度,即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又无计可施。虽然真心相爱,但最后只能死后团圆。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朱丽叶是个大胆、热情并且忠于爱情的女子,对于两人的爱情,她大胆的去追求,守护。但是两个家族的仇恨却使两人的爱情化为泡影,突如其来的失误使朱丽叶不得不殉情而去。 最后,两部作品都展现了反封建的进步主题。梁祝故事发生在东晋时期,门阀制度森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恋情,尤其是最后的化蝶,便是反封建礼教的最好的证明。《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早期作品,当时是西方封建制度瓦解的时期。故事中,面对两个家族的仇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追求以及后来的殉情结合,都是对封建制度抹杀人的意愿的一种反抗。因此,造成悲剧的不是两个家族,而是两种道德力量:一种是残忍、报负和复仇;另一种是爱情、友谊和和谐的文艺复兴精神。[1](238) (二)、情节结构

青年学生如何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

意识形态是一定阶级或集团的思想家所创造的思想体系,它包括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艺术、宗教、道德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说和观点。最近,西方国家不断打出“普世文化”、“普世价值”等大多暗含意识形态内容西化的文化和价值观,信奉西方文化的大学生更是对此崇拜和信奉,致使很多大学生对此着迷,导致了大学生思想混乱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淡化,给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 随着改革开放,西方意识文化源源不断进入我国。首当其冲的就是大学生。大学生生命力旺盛,易接受新思想,敢于尝试新事物。特别对外来的西方的文化感到新鲜和好奇,一般不假思索和鉴别就全盘吸收。如近几年大学生对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感恩节兴趣极大。对西方的餐饮更是感兴趣。由此可见,西方意识和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中国大学生。西方敌对势力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对我国进行经济渗透,武装威胁和颠覆活动的同时,在意识形态等领域多种形式的渗透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1.与时俱进,积极应对,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面对经济全球化,首先,应积极防范西方意识文化对当代中国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隐形渗透活动。我们要与时俱进,积极应对。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根据西方国家的变化防范和积极应对。其次,我们要不畏强权,积极应对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的变化。我们要看到西方国家的本质。西方国家千变万变不离其宗,就是妄图将中国变质,走东欧国家和苏共的老路。最后,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严防西方国家的手段变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各种斗争的重要领域,是争夺人心、争夺阵地、巩固社会主义思想基础的严肃政治斗争,它直接关系到祖国的统一和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发展。 2.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1)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理论建设上的重大创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具有价值合理性和历史必然性。只能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尊重差异,包容万象,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2)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来积极引导大学生,让他们自觉树立起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西方文化,并不是要全盘排斥,要有选择、有鉴别地去吸收。在吸收的基础上,为我所用。要自觉做一个爱国主义者。要大力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大力推广国学,大力弘扬传统节日如端午节、重阳节、清明节。对于中国的国粹诸如京剧、越剧、黄梅戏,要不断发扬光大。让中国的文化在世界舞台唱响主旋律。 (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建设积极向上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3.积极推进高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要不断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灌输,积极推进高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使大学生自觉树立理想信念,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观念。 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要开设好“形势与政策”、“中国近代史纲要”等有关课程和讲座,让学生从理论上对整个国情有个总体的了解,自觉树立起爱国主义情操,抵制西方国家的腐朽思想。 4.积极推进思政工作者的教育引导作用 大学生年纪较轻,阅历浅,对很多问题一般看不到实质,只停留在表面和假象上。因此,思政工作者教育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要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首先我们要主动占领青年学生的思想阵地。其次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青年学生,经常告诫他们西方国家亡我之心不死,西方意识文化无孔不入地在渗透着。他们害怕中国的强大富强,他们真正的目的是想颠覆社

拒绝西方意识形态渗透

拒绝西方意识形态渗透 五年临床四班3组 201250200 邓少欢 意识形态是一定阶级或集团的思想家所创造的思想体系,它包括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艺术、宗教、道德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说和观点。意识形态是“想象、期望、价值及假设的总和”。 我国国防大学相关研究人员在《较量无声》中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华的意识形态渗透总结为五大战线: (一) 实施政治渗透,企图通过各种形式对我政治走向渐进施加影响; (二) 实施长期、广泛、全方位的文化渗透,企图改变中国民族,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思想观念; (三) 充分运用以互联网为核心手段的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广泛对我实施舆论渗透和思想渗透,为政治颠覆创造条件; (四) 实施组织渗透,“精确演变”,培植代理人集团,为政治颠覆埋下大威力的“定时炸弹”; (五) 实施政治干涉和社会渗透,积极培植反对力量,隐蔽扩大政治颠覆的社会基础和组织基础。 在我看来,西方对高校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方式有(二)(三)(四)(五),五种方式中占了四种方式,可见高校大学生极容易受到西方对我国的意识渗透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西方意识文化源源不断进入我国。由于高校大学生生命力旺盛,易接受新思想,敢于尝试新事物。特别对外来的西方的文化感到新鲜和好奇,容易不假思索和没有鉴别就全盘吸收。 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在不断地影响着我们的高校学生。在思想上,学术上,行为上,方方面面中。如中国高等教育编写的英语语言文化的传播影响,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走进了西方文化的语境和习俗时,接受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学生们经常要接触西方的文化,西方意识文化无孔不入的在隐形渗透。特别在新疆、西藏边境等地区,他们不但用大功率的无线电发射台,使用多种语言进行宣传,宣传西方的政治主张、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最终导致大学生思想混乱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淡化,对我们的党,我们的社会主义就会产生怀疑,产生动摇,这是极其危险的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受到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影响,比如,我们喜欢看欧美大片,吃西餐,过洋节。甚至有些人已经不屑于看中国制造的电影,吃中国传统的食品,过我国传统的节日,了解我国传统的文化。西方的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当代高校学生。在西方对我国高校的意识形态渗透下,我们高校的学生越来越西化,越来越崇洋西方的社会制度和文化氛围。 高校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增强高校学生对西方文化中意识形态内容的鉴别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只有通过增强高校学生的智慧和道德责任感才有可能实现。高校学生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必须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中发挥表率作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社会主义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有效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隐蔽性渗透,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立场和方法,批判地对待西方文化,对嵌入在西方文化体系中错综复杂的西方意识形态进行分析和批判,以马克思主义为标准对西

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隐蔽性与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隐蔽性与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作者:孙百亮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陕西,西安710062;山东建筑大学法政学院,山东,济南,250101 刊名: 学术论坛 英文刊名:ACADEMIC FORUM 年,卷(期):2009,32(7)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15条) 1.塞缪尔·亨廷顿.周琪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2002 2.弗朗西斯·福山.黄胜强.许铭原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 2003 3.侯惠勤"普世价值"的理论误区和实践陷阱[期刊论文]-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8(09) 4.张坚强.杜苏大众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与创新 2004(04) 5.勃郎科·霍尔瓦特.吴宇晖.马春文.陈长源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 2001 6.朱富强西方主流经济学潜含的意识形态之表现及危害[期刊论文]-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8(04)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991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995 9.查看详情 2007 10.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 2002 11.夸美纽斯.傅任敢大教学论 1999 12.毛泽东著作专题摘鳊(下) 2003 13.鲁洁教育: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 1998(09) 14.毛泽东选集 1991 15.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 1993 相似文献(2条) 1.期刊论文张才国.Zhang Caiguo"软权力"与新自由主义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学习论坛2006,22(1) 美国学者约瑟夫*奈的"软权力"思想主要包括文化吸引力、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念感召力等.新自由主义是一种新型的国际垄断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西方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推销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目的,是用西方的特别是美国的经济模式、政治体制和价值观念统治全球.这种意识形态披着华丽的外衣,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虚伪性,很容易迷惑人. 2.期刊论文张丹华论国际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冷战"-长白学刊2005(5) 苏联解体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依然抱着冷战思维不放,继续运用意识形态手段,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政治干涉.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美国对中国意识形态渗透的方式日趋复杂,具有更大的隐蔽性.我们必须保持高度政治警觉,以应对国际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冷战".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ed12519693.html,/Periodical_xslt200907040.aspx 授权使用:秦皇岛市委党校(qhdswdx),授权号:641c8f83-7bf6-4d76-8562-9ea30094a2c8 下载时间:2011年3月11日

爱情悲剧的看法

爱情悲剧的看法 1.绪论 《伤逝》作为鲁迅唯一的以青年男女恋爱婚姻为题材的小说,写得异常凄切哀婉,情意悠长。作品在叙述方式上采用了"涓生手记"的形式,以涓生的回忆来叙述他与子君的这场令人悲哀心碎的恋情。在叙事的过程中不断穿插着涓生的议论和抒情。这样的写法造成了小说的双重效果:一是真切地记叙了涓生、子君两人的情感历程及其悲剧结局,使作品所表述的故事显得清晰、完整;二是主人公的议论与抒情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思想和感情力度,作品凸现出涓生深深的自责与忏悔,更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性,也加深了作品思想内涵的感染力。 鲁迅一生中真正的爱情体验是许广平给他带来的,用世俗人眼光看来,鲁迅跟许广平的结合存在诸多障碍,除年龄、外貌、金钱、地位外,他还有一位形式上的太太。如果离婚,按绍兴旧习女方会因为被休而被受歧视,后果不堪设想。鲁迅宁可赔着做一世的牺牲,也不愿伤害虽然无爱但无辜的朱安。然而,许广平仍然主动果敢地向鲁迅献出了纯真的爱情。他在旧式婚姻的囚室里自我禁闭20年之后,终于逃出来了。鲁迅就以自己婚恋为题材,写了充满生活哲理和抒情色彩的小说--《伤逝》。里面的两位主人公涓生、子君折射了鲁迅、许广平的影子。

《伤逝》创作的年代与我们这个时代有着许多的相同之处,《伤逝》写于1925年,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它以独特的角度,描写了涓生和子君的恋爱及其破灭过程。作者以一般作为追求目标的自主婚姻的完成的喜剧性结局,作为自己所揭示的一出社会悲剧的出发点。这是由喜到悲的变化转折,是我们所深思的。 谈及《伤逝》这篇文章时,往往给一般读者留下的印象便是:这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写的是一曲荡气回肠的爱情悲歌。这自然不错,或者更深一步,会将它当作中国近代新文学作品中为反封建而宣扬爱情、主张个性解放的之一。这固然也不错。但究其两种印象而言,皆未抓住鲁迅先生写这篇《伤逝》的真正要旨--即批判走个性解放道路的脆弱性,向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揭示了社会解放才是个性解放的前提,而这些思想就是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对人物的塑造而表现出来的。鲁迅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死于敌手的锋刃,不足悲苦;死于不知何来的暗器,却是悲苦。但最悲苦的是死于慈母或爱人误进的毒药……”。 《伤逝》男性启蒙者的自白虽然痛惜女性在当时社会的悲剧命运,但就涓生手记中使用的男性话语和男主人公拥有的启蒙抉择意识来看,这是一种男权社会和陈旧世俗的社会状态的表征,在这种社会状态下为“出走的娜拉”找到出路是绝无可能的,而这正是隐藏在涓生自白下的鲁迅所指向的‘绝望的反抗’。当鲁迅对当时男性社会中女性

如何应对西方在意识形态领域对中国的渗透

如何应对西方在意识形态领域对中国的渗透 枫默鬼哥謶m | 浏览2571 次 推荐于2016-10-09 04:07:22 最佳答案 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从未停止对中国的意识形态渗透战略,特别是进入信息全球化时代以来,西方更加注重利用新媒体带来的传播便利,抓住中国“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重叠的历史条件,加大对中国意识形态的渗透力度。当前,在新的舆论环境下,中国的意识形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需高度警惕,有效应对。 新舆论环境下的意识形态安全挑战 新媒体空间可以说已成为现阶段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战场。目前敌对势力通过直接发声或培植代理人发声的方式,在网络上传播大量威胁中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容,特别应引起关注的在以下四方面。 1侵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动摇社会主义根本制度 中国总体意识形态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社会主义制度。敌对势力借助网络工具把颠覆中国的总体意识形态作为靶心,辐射各个社会领域。 在内容上,主要是大肆传播和扩散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思潮,挤压、替代、混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动摇社会主义根基。 在方式上,主要是借助新媒体传播的特性,增强这些错误理论和思潮的欺骗性、隐蔽性。这些方式借助网络,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和蛊惑性,更易于使部分民众产生对西方制度的崇拜和对马克思主义的怀疑。 2否定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瓦解人民对党的政治认同 敌对势力通过网络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一个重要指向,就是千方百计地否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从上破坏共产党的权威,从下瓦解公众对共产党的认同,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其一是宣扬所谓“普世价值”。 其二是丑化中国共产党形象。 其三是挑起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不信任。 3污蔑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弱化军人对党的忠诚度 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强柱石,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直是西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所在。长期以来,敌对势力一直把从根本上削弱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作为对解放军意识形态渗透的核心内容。 关于“军队非党化”,敌对势力在认识层面搅乱政党与国家、政党与军队的关系,刻意把军队的政治属性与国家属性对立起来,以军队的国家属性否定军队的政治属性。 关于“军队非政治化”,敌对势力掩盖军队的政治属性,宣称军队是用来对外维护国家利益的,不应该介入本国政治,在政治上应当保持中立,不应该支持某一党派的政治主张。 关于“军队国家化”,一些境内外敌对势力在网络上长期进行党和国家关系的所谓“讨论”,尤其是在中国的重大节日庆典,民众爱国热情高涨时,更是以网络评论的方式集中散布误导舆论。 4颠覆中国传统优良价值观,制造思想混乱和价值扭曲 这主要体现在用历史虚无主义的手法,制造思想混乱。当下部分网络内容大多伪造史料,污蔑正统,用历史虚无主义的手法颠覆人们正确的价值认知,进而制造思想混乱,其背后大多有境内外敌对势力支持的影子。 另外一个重要体现是宣扬扩散西方消极文化,制造价值扭曲。西方不健康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借助网络的开放性大量涌入,这些污七八糟的内容易使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出现异化和扭曲。 新舆论环境下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运筹 面对新舆论环境下的意识形态安全挑战,必须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加以谋划运筹,特别是要在以网络为主的新媒体阵地上把正面宣扬社会主义主体意识形态与对错误思想开展舆论斗争相结合,坚决维护中国意识形态安全。 面对挑战,应当超越“进攻”与“防御”的二元对立模式,而是谋求“进攻”与“防御”的相互渗透,要如同散文,做到形(手段策略)散而神(中心目标)聚。具体而言,主要涉及以下四方面: 首先,要有战略重点意识。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在“管”和“堵”的层面,当以网络为主,在“疏”和“引”的层面,应当做到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兼顾。 其次,要实现战略分支之间的高度契合。在实施过程中,应当在审慎研究各个战略分支与多个战略层次的基础上做出综合性的协调一致的安排,保证各个层次和纵横向之间的相对和谐。 再次,要坚持目标牵引。中国意识形态安全战略目标要体现层次性和长远性。 最后,要保持战略的动态稳定。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在宏观上保持目标的稳定性,同时应避免僵化,要适时、适机保证具体策略、技术的灵活性。 新舆论环境下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三点策略

中西方爱情悲剧的比较

中西方爱情悲剧的比较 —以《孔雀东南飞》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 爱情是人类故事中更久不变的主题,谈及爱情,所有人的眼里首先都会泛起美好的光彩,是一种甜蜜、深刻至深入人心的情感。然而爱情悲剧,就是要把爱情这种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们看。 在爱情主题上,中西方都有不少的悲情故事,而《孔雀东南飞》、《罗密欧与朱丽叶》可以说是双方的经典代表。男女主角的爱情都经历了种种坎坷,偏偏要在他们双双陨落之后,那些不安分的阻扰因素才安静下来,然而什么都以及挽回不了了。由于中西方社会、文化、政治以及伦理等方面的差异,这两个故事也有着异同。 一、两种爱情,相同追求 1、爱情国度的自由追求 不论是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生死相随,还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紧紧相依,一切的开端都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他们的开始都是自由的相爱。爱情的萌芽期往往是一帆风顺的,外界干扰因素还没有察觉,然而男女主在心里已经慢慢种下了爱情的种子。焦仲卿和刘兰芝从相遇到相识,从相识到相知,最后同结连理,一切都是那么顺利,他们拥有着平凡的幸福,过着平凡的日子,完全不知道在她们爱情的背后,一些不安分因素已经在蠢蠢欲动。罗密欧本来想要寻找自己以前喜欢的女子而混入了凯普莱特家族的一场聚会,然而在聚会上罗密欧却被这次聚会的主角—朱丽叶所深深吸引,当罗密欧向朱丽叶表白之后,朱丽叶对罗密欧也心生情愫,他们一见钟情。在知道了两家的家族矛盾之后还是忘不了对方,便经常去修道院聚会,并在神父的帮助下结为了夫妻。 2、起伏跌宕,青春绝唱 两个故事的相同点之二在于剧情的设置跌宕起伏、悲喜交融,最后都在含着眼泪和悔恨中纷纷陨落。当刘兰芝迫于婆婆的压力必须要回娘家时,焦仲卿安抚着兰芝: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焦仲卿给了刘兰芝这样一个保证,让我们又看到了拯救他们爱情的希望。但是兰芝回到家中,面对母亲和兄长的劝说,迫于强大的压力而要改嫁。爱情的希望再次被熄灭,直至最后两者纷纷走上黄泉路。朱丽叶和罗密

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隐蔽性与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隐蔽性与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隐蔽性与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孙百亮 【论文分类】思想政治教育 【论文网络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ed12519693.html,/G2 【期刊期数】2009年11期 【论文期刊来源】《学术论坛》(南宁)2009年7期第176~180页 【英文标题】The Penetration of Western Ideology and the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作者简介】孙百亮,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2007级政治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陕西西安710062;山东建筑大学法政学院讲师,山东济南250101 【内容提要】西方国家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行包装后,夹杂在错综复杂难以分清的文化系统中对中国进行渗透,从而使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在内容、名称、方式和过程上带有很大的隐蔽性。这种隐蔽性渗透更难以觉察,是导致中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混乱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淡化的重要原因。化解的途径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综合利用多种策略和手段,全方位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键词】意识形态渗透/隐蔽性/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434(2009)07-0176-05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西方国家把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嵌入在西方文化中输入中国。由于西方意识形态专家的刻意包装和文化系统的错综复杂,从而使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带有很大的隐蔽性,造成大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无意识地受到西方意识形态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导致大学生思想混乱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淡化,给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解析西方意识形态隐蔽性渗透的特点及其表现,有助于我们采取相应的措施,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隐蔽性渗透。 一、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隐蔽性解析 (一)名称的隐蔽性。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由于意识形态屡负“虚假”、“空洞”、“偏见”等恶名,旗帜鲜明的直接的意识形态输出容易引起人们的警惕和反感,所以,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时,一般不会直接标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更多的是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包装成所谓的“普世价值”、“普世伦理”、“普世文化”、“大众文化”等。在西方,某些学者坚持“西方中心论”,把本源于西方历史传统并暗含意识形态内容的西方文化包装成“普世文化”,认为非西方国家要想现代化,就须以西方“普世文明”为蓝本和目标。如亨廷顿说:“欧洲的西方文明现在是世界的普遍文明。”[1](P42)“西方消费模式和大众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正在创造一个普世文明。”[1](P55)“20世纪末,普世文明的概念有助于西方对其他社会的文化统治和那些社会模仿西方的实践和体制的需要作辩护。” [1](P55-56)一些西方学者还在其著作中模糊淡化意识形态,如弗朗西斯·福山认为:西方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政府的最终形式,是“意识形态的终结”和“历史的终结”[2](P1)。 事实上,当前西方国家输出的“普世价值”、“普世文化”、“大众文化”等大多是暗含意识形态内容的文化和价值。毋庸置疑,经由“普世”、“大众”等名称的包装和文化修饰,暗含意识形态的西方文化就蒙上了普世的虚假幻象,在远离其发生的特定环境后就会给人以形式上抽象的普遍性和合理性,这无疑增加了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渗透的潜隐性、蒙蔽性,以及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对此,侯惠勤教授认为:“把这种意图同那些有一定道理、又看似相关的命题对接,无疑是最有可能在乱中取胜的策略。”[3]西方国家还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嵌入在大众文化中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的隐蔽性渗透。“大众文化从来也没有宣布要消解甚至颠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但大众文化又确确实实在静悄悄地改变或者更确切地说遮蔽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4]西方国家之所以将暗含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西方文化和价值冠以“普世文化”、“大众文化”等名号,是资本主义的辩护士用来掩盖西方文化和价值的阶级性质,借以蒙蔽群众和输出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及社会制度的一种策略和手段。他们刻意将这套东西包装为所谓的“普世文化”,无非是为了增加蒙蔽性和减少推销阻力,从而达到实现其意识形态斗争的目标。当代世界的社会现实告诉我们,淡化意识形态的后现代思潮并非是“意识形态终结”,只不过是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转换,相反,不同的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还将更加复杂。

中西戏剧爱情比较

中西戏剧爱情比较 中西戏剧都有大量的爱情剧,“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是中西民族的共同心理,也是中西戏剧的一个永恒母题。荷马史诗是西方文学的源头,《奥德赛》就写了奥德修与潘奈洛佩夫妻二人的团圆。所谓“迎合观众的心理”,不就是“迎合”民族心理么。亚里斯多德想贬低《奥德赛》的“双重结构”,却无意中道出了《奥德赛》的另一种价值,这是亚氏始料不及的。荷马既是第一个伟大的史诗诗人,又是第一个伟大的戏剧诗人,这是亚氏说过的。《奥德赛》就是西方文学“大团圆”的第一部作品,从戏剧角度说,也是这样。 西方的爱情剧不乏“大团圆”的佳作。莎士比亚大量爱情剧的结局是大团圆的。《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的一个特点,就都是两对以上情人的大团圆,可称之为集体团圆的喜剧。在莎氏描写爱情的剧本中欢乐的喜剧大大超过死亡的悲剧,这是不可不加注意的。世纪法国高乃依的名剧《熙德》违反古典主义原则让一对冤家大团圆。莫里哀的名剧《伪君子》、《铿吝人》中的对对情人全是大团圆。世纪博马舍的名剧《费加罗的婚姻》中的费加罗与苏珊在人间成为眷属,世纪歌德的名剧《浮士德》中的男女主角在天上团圆。举个极端的例子,就是擅写爱情悲剧的现代美国戏剧家奥尼尔,他的《安娜·桂丝蒂》的结尾也给水手一家留下一个“幸福的结局”。他的《啊,荒野》更是“有情人好事多磨—终成眷属”这一公式的典型作品。哪个作家不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包括他自己呢?奥尼尔的家庭和爱情都很不幸,使他对美好爱情的憧憬更强烈,便用戏剧表现出来。堂·吉诃德对桑丘说“古往今来歌颂她们的诗人真有那些意中人吗?决不是的。他们多半是捏造一个女人,找个题目来做诗,表示自己在恋爱,或者有资格恋爱。”奥尼尔此剧应作如是观,他自己也这样说的“真实情况是,《啊,荒野》是对我从来不曾经历过的一种青年时代的怀恋。” 中西爱情剧既有喜剧,也有悲剧。西方爱情喜剧的例子上面说过了,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看看中国爱情悲剧的例子。马致远写《汉宫秋》,不顾历史事实,让王昭君投江死了。孟称舜《娇红记》中王娇娘与申纯双双殉情。《梁山伯与祝英台》中那对也是。孔尚任《桃花扇》中的李香君与侯方域是各自出家。黄图秘的传奇《雷峰塔》中的许仙与白娘子也不团圆。

中国青年在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下的行为选择

2012年第24期总第326期前沿 Forward Position No.242012Sum No.326 中国青年在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下的行为选择 朱 楠(东北电力大学,吉林吉林132012)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日益丰富起来,开始接触各种各样的西方文化,西方的价值观、意识形态、新兴观念等在国人的思想土壤中开始萌芽,于是许多人开始对西方的各种文化进行盲目崇拜。特别是思想还处于未成熟时期的青年人一直是西方文化重点渗透对象,面对这种情况,新时期的中国青年如何应对,能否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对社会主义道路能否顺利走向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盲目崇拜;行为选择;理性认识[中图分类号]D4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67(2012)24-0045-02 [作者简介]朱楠(1979— ),女,吉林市人,东北电力大学硕士,东北电力大学艺术学院,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国家间的友好合作关系,但是西方表面示好,背地里却从未放松对我国的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冷战后,对我国的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更是变本加厉。而在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中,青年一直是重点渗透对象,并已形成针对青年的较为成熟的渗透手法。所以说,在继往开来的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行为选择,对社会主义道路能否走向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人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大背景下,人们开始接触各种各样的西方文化,西方的价值观在国人的思想土壤中开始萌芽,于是许多人开始对西方的各种文化进行盲目崇拜,比如开始过洋节,比如许多年轻人开始热衷于过西方的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等,并把这视为这样很时髦,貌似这好像就是一种紧跟时代的做法。还有的年轻家长一心想把孩子送出国去,接受国外的教育,并把获得国外名牌大学学历获得绿卡等各种和西方搭边的事视作一种有身份地位的象征。其实西方人正是利用我们青年的脆弱不成熟的心理,对我们进行各种渗透,而我们今天由于他们对我们的思想渗透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也正中了他们的下怀。 从历史看来,资本主义和社会注意向来就是一对死敌,二战结束以来,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战略逐步丰富成熟,在实施军事战略的同时,更是采取外交、政治、经济、文化等和平手段施加压力,利用选举、民族、宗教等问题进行挑拨、干预,制造动乱和分裂,促使目标国内部发生演进性变化,建立亲西方政权。冷战后,西方结合时代趋势和青年特点,采取了更具隐蔽性、诱惑性、征服性的渗透手 法,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利用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向我们青少年推广西方的意识形态,比如宣传国外知名企业和比较大的品牌商品,这主要是利用了我们青少年思想不成熟脆弱和虚荣心较重的弱点,从而造成了许多青少年在学生时代就盲目追求奢侈品,把拥有名牌包包、名牌衣服鞋等视为强于同龄人的象征。不可否认,全球化对推动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意义,但西方意识形态的传播也给处于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造成本土价值观认同危机。 其次,利用对青年工作漏洞,煽动反动情绪。青年虽然热情、富有责任感,却也易于冲动,思想单纯,喜欢接受新生事物,但是分辨好坏的能力比较弱,喜欢挑战,但是承受挫折能力弱,一旦经受挫折就会产生厌烦或者不满心理,导致学生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西方和其扶持的反对派往往利用青年对自身权益被侵害的不满心理,挑拨青年对现政权的仇视情绪。一旦青年工作做不到位,这种不满情绪不能及时平复,就会化成罪恶的种子在青年心中萌芽,严重就会危害社会,危害国家。 第三,通过教育、交流项目,重点培养所谓民主运动先锋。西方国家一直十分重视青年政治家、青年学者、留学生的带头示范作用,通过各种教育、交流项目对其进行亲西方渗透,使其在政治上向西方靠拢,达到通过代言人传播西方意识形态的目的。主要做法是,利用高福利等措施吸纳我国人才学习西方技术,除了留居当地的,回国的部分人才由于吸纳了大量的西方先进技术知识等,往往部分会成为国内骨干精英,一方面传播了西方的一些好的思想和技术,另一方面自身也受到了西方思想的影响而多少被西化了,而不明事理、不明状况的青年人就不分好坏地 · 54·

论《伤逝》的爱情悲剧及其意义

论文成绩 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伤逝 姓名 学号62061020311016 专业汉语言文学 批次/层次专升本 指导教师 学习中心张掖学习中心

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日志 所属学习中心:张掖学习中心 姓名批次102层次专升本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号62061020311016 论文题目伤逝 申请审批通过时指导教师 论文写作日志记录 执行情况 论文进度起止时间 (资料的收集、在教师指导下的进行过程)论文提纲2012年8月3日e-mail 论文初稿2012年8月8日e-mail 论文二稿2012年8月15日e-mail 论文终稿2012年8月25日e-mail 备注 填表说明:执行情况填写通过何种方式(如电话、e-mail、邮寄等)与指导老师取得联系,以及通过沟通、交流的结果和论文完成情况。

论《伤逝》的爱情悲剧及其意义 摘要:《伤逝》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他们生活在旧社会;(二)他们自身性格的特点;(三)经济上的困顿。最后写《伤逝》带给我们两个方面的深思:(一)爱情是否需要理性;(二)完成了婚姻以后,爱情如何发展。 关键词:鲁迅;《伤逝》;悲剧意义

引言: 《伤逝》写于1925年,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它以独特的角度,描写了涓生和子君的恋爱及其破灭过程。作者以一般作为追求目标的自主婚姻的完成的喜剧性结局,作为自己所揭示的一出社会悲剧的出发点。这是由喜到悲的变化转折,是我们所深思的。《伤逝》的真正要旨--即批判走个性解放道路的脆弱性,向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揭示了社会解放才是个性解放的前提,而这些思想就是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对人物的塑造而表现出来的。 一、从喜剧到悲剧 (一)、子君追求个性解放。子君,作为五四时期的新女性,她对封建势力的反抗,她的大胆和坚决的性格,确是证明了“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的那样的无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她对自由的追求,对爱情的忠贞确是大无畏的。子君不但“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而且勇敢地喊出了个性的最强音“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他们一起“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说明他们的思想有着共同的基础。他们受西方自由平等、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奋起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二)、子君与涓生成功地同居。共同志趣和追求使两颗年轻的心贴在一起,涓生因为看不见子君而感到“百无聊赖”,并为子君的安全忧心忡忡,“莫非她翻了车么?”“莫非她被电车撞伤了么?”一旦子君来到自己身边,他就感到内心充实,提着的心也就“宁帖”下来。子君更是为了和涓生恋爱,不顾一切议论和阻拦,毅然冲出封建家庭,表现出大无畏的勇气和决心。她对路上遇到的各种敌意的眼光“全不关心”,两个青年人为着他们的纯真爱情和个人幸福,勇敢地跟周围的封建势力作斗争,并以两人的结合向封建社会予以强有力的回击。 (三)、子君与涓生爱情的破裂。他们同居后,幸福和甜蜜的生活却没有多久就开始有裂痕。子君在建立小家庭后,缺乏远大的生活理想,全部精力忙于烧饭、做菜,忙于饲油鸡、喂阿随,见识起来越短,经常和官太太暗斗。她沉入日常生活而不作超越性人生追求是她生命中的缺陷。而涓生从恋爱转入婚姻后,由于不能在浪漫中整合日常生活的现实内涵,不能对自我心灵进行扩容而不能整合性的生命逻辑,因而失去了爱情,“更新、生长、创造”的心理能力。面临生有危机时,如何处理基本“求生”的难题时,他却避免与爱人共患难,从而在不顾惜爱人或曾爱过的人的生死的情况下先保证自己的生存,涓生虽标榜男女平等,也真心希望子君能与他共同奋进,却仍摆脱不了男权意识,最后还是习惯性地以女性为牺牲,抛弃了子君,最后子君死去。而涓生在他的“悔恨和悲哀”中自责,抱着悔恨的心情迁回原住的会馆。涓生和子君这一对由浪漫转入婚姻生活的男女也由此而收场。 二、爱情悲剧的根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