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教法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教法

课程教材篇

第一章

引论

本章学习目标

了解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简史,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殊性

有关信息技术课程的法规和文件

在全国中小学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促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教学的改革,是贯彻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指示精神,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是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综合国力和全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需要。

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是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措施。这对于全面推

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巩固“普九”成果,提高“普九”水平;对于推动教育消费,促进教育产业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作贡献,都具有重大意义。

1.1 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史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名称在2000年以前叫做“电子计算机”或“计算机”,2000年

11月教育部颁发了新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后,改名为“信息技术”。自我国开始普及信息技术(计算机)知识以来,教育部先后颁布过5个〈指导纲要〉:1984年颁发〈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纲要(试行)〉1987年10月28日颁发〈普通中学电子计算机等候课教学大纲(试行)〉1994年10月颁发〈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1997年10月颁发〈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改稿)〉2000年11月颁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它们相应对应着中小学信息技术发展的五个阶段。

1 实验探索阶段(1981—1986)1981年在瑞士洛桑召开了第三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会上前苏联学者伊尔肖夫做了关于“计算机程序设计是第二文化”的报告,引起与会者的极大的反响。我国派代表团参加了此次会议,回来后把全世界计算机教育情况向教育部作了汇报和研究。在华夏基金会的支持下,

我国5所大学附中(北大、北师大、清华、华东师大、复旦)以高中选修课的形式开展计算机课程试验。由于条件的限制,并受伊尔肖夫报告的影响,当时的教学内容以程序设计语言为主。1983年,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学计算机试验工作会议”,在试验的基础上,制订了高中计算机选修课大纲《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纲要(试行)》,于1984年公布。其中规定计算机选修课的教学目的和内容是:

(1)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对人类的影响;

(2)掌握基本的BASIC语言并初步具备读、写程序和上机调试的能力;

(3)初步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规定为40~60小时,并要求有三分之一的课时保证上机操作。

这次会议后,计算机普及教育,在一些大中城市普遍开展起来。例如在北京,在几十所

中学配置了计算机房,编写了教材,在重点学校开展了计算机课的教学试验。

2.稳步发展阶段(1986~1991)1986年国家教委在福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这次大会受1985年在美国召开的第四次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工具论”的影响,修改了1983年的大纲,于1987年10月28日颁发,名为《普遍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大纲(试用)》。大纲增加了三个应用软件(字处理、数据库、电子表格)的教学内容,课程目的也相应地包括了计算机的应用。

这一阶段各省和大中城市扩大了试验的规模。如北京在城区所有中学开设了计算机课,郊

区的重点也开展了计算机教育,并进行了统一考试的试点。

3.积极发展阶段(1991~1997)1991年10月国家教委在济南召开了第四次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会议上教委副主任柳斌作了总结报告。这次会议是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国家教委非常重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成立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领导小组”,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几点意见”的纲领性文件。整个社会也开始重视计算机普及教育。根据这次会议精神,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1991年开始起草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纲要》,经多次修改,1994年10月正式下发。该纲要对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地位、性质、目的和内容有了比较详细的要求,首次提出了计算机课程将逐步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和技能相结合的基础性科学的观点。新纲要规定中小学计算机课程共包括5个模块:

(1)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2)计算机基本操作与使用;

(3)计算机几个常用软件介绍;

(4)程序设计语言;

(5)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以及对人类社会社会的影响。

同时还颁发了《中小教育工作者“计算机培训”指导纲要》,从行政和法规上把教师中

的计算机普及工作提到日程上来。1996年9月国家教委又颁发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软件规划(1998~2000)》,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计算机教育事业的发展。

4.全面推进阶段(1997~2000)从1991年到1997年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有了很大的变化,一是硬件CPU由16位发展到32位;二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已到广泛应用的阶段;三是图形界面的操作系统及其相应的应用软件的发展,形势要求在保留原纲要的一些稳定的、基本的内容基础上,对指导

要做必要的调整和修改。“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起草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主要是增加图形操作界面、网络通信、多媒体、常用工具软件等。经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议,于1997年10月由国家教委正式颁发。

新的修改稿进一步明确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地位、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并对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做了规定。小学包括5个模块,中学有10个模块,分为基本模块、基本选学三类。

基本模块为:

(1)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

(2)微机操作系统的操作与使用;

(3)汉字输入及西文文字处理;基本选学模块:

(4)数据处理与数据库管理系统;

5

子表格;

6

OOG

绘图;

7

媒体基础知识及多媒体软件应用;

8

I

nternet

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

选学模块:

9

用工具软件的使用;

10

程序设计初步。

4

大力普及阶段(

2000~

2000

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五次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会上教育部陈至立

部长亲自做了主题报告。

面对世界的形势,

提出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宏伟规划。

会议上散发

了三个文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和以“校校通”为名的远程教育网,这又是我国中小学信息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一是把计算机教育提高为信息技术教育;二是把课程定为初、高中

的必修课。即提出

2001

年起高中开始设为必修课;

2003

年起大部分初中开始设为必修课;

2005

年起大中城市的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2000

11

月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新的指导纲要把

课程更名为“信息技术”

,对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了修改和补充,

特别是增加了“网络及其应用”的模块。

由此,全国中小学掀起了一个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新高潮。

1

2

信息科学技术的特殊性

信息技术学科作为

20

世纪新兴的学科,它与其他传统学科相比,有很多的特殊性,这

些特殊性决定了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也有很多特殊地方。

高科技性

1

信息科学技术是高科技学科

什么是高科技?按联合国组织分类,高科技主要包括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

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和管理科学技术等,

其中只有信息科学技术作为中小学课程开设,

也就是说信息

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中惟一的高科技课程。

既然是高科技,它就与传统的科技有一些显著不同的特点。曾任世界科技工业园区大会

副主席的吴季松博士在《知识经济》一书中提出了三个特点:

1

高科技的分类不在以探索系统知识为标准而以追求效用为标准。

如信息科学就

中小学学技术教材教法

4

是要加大

\

加快信息的存储处理和传输。

2

高科技从科学到技术的周期大缩短,

科技在短期内直接产业化,

并在全世界普

及成为现实。

3

直接而迅速地向经济、政治、文化、

军事等各个领域广泛渗透,产生改变人们

观念、人类生活和社会结构的难以估量的、变革性的影响。

2

应用的广泛性、方便性

1

信息科技应用极其广泛。

信息科学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

其应用

的广泛性是任何其他工具所没有的,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的使用,具备信息的获取、加工和应用的能力已成为新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也是中小学必修学习的课程。

2

计算机使用的方便性。

计算机虽然是高科技产品,

但由于它的智能性,

及其技

术人员的努力,特别是图形界面的创立,使得计算机使用起来很方便,连小学生也能熟练地使用。

3

对课程的影响。

作为高科技性质的学科,

它的学习内容的方法就与传统学科会

有很大的不同,即“从应用开始学习,以应用为主”

2

通用的智力工具

1

计算机是智力工具

计算机是工具,但它不同于一般的工具,而是“智力工具”

,是代替脑力劳动的工具,

而人类以前发明的其他工具主要是代替体力劳动的工具,

因此计算机这个工具与以前的工具

有完全不同的特点。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技能分为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两类。

动作技能是一种习惯的能力,表现于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身体运动之中。

心智(智慧)技能是掌握概念和命题形式表达的规则的基础上,将已知的概念和规则运

用于原先的学习情境相类似或完全不同的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显然运动技能是身体运动,信息技术课中属于运动技能的,只有鼠标操作和键盘操作两项,其他都是心智技能。可以说,计算机课程是以心智技能为主,运动技能为辅的课程。有人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归为劳动技术课,

是没有看到这个特殊性,

把它看成和其它工具一样,

是错误的。

2

计算机是通用智力工具

通用又是计算机另一个特点,

也是其他工具所没有的。

所有其它工具使用范围是有限的,

而计算机几乎没有不涉及的领域,

工农商学学兵各行业,

从高科技到家庭生活,

从海洋到天

空,无不用上信息技术。

3

对课程的影响

计算机“能用”和“智力工具”两点,使得它与别的课程又有很多不同之处:

它的智力工具特点使得该课程主要学习的心智技能。

它的通用性使得教学内容涉及到其

它学科,是一个综合性的课程。

3

实践性强

1

信息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这有两层意思。吴文虎教授曾指出:

“一是不亲自动手,不上机实践是学不会的。二是

信息技术课程中要学的内容和所要用到的实践环境是统一的,学习就是实践。”

2

对课程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实践性,决定了学习的特殊性;

1

决定了不上机学不会,要多上机实践。

《指导纲要》要求:上机课时数不少于总学

中小学学技术教材教法

房根义编制

5

时娄的

70%

2

教学方式以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方式为主。

3

设备的配置对教学有直接影响,不同设备教学内容和方式有差异。

4

信息技术教师要会硬件也会软件。

“计算机不是听会的,而是练会的”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教学中要仅可能多给学生上

机实践的时间和机会。

4

发展极其迅速

信息技术是各学科中发展最快的。按摩尔定律,每

18

个月芯片集成的密度就提高一个

数量级。相应的软件版本也更新迅速。以微软的操作系统为例,发展的速度如此之快,

刚掌

握的知识,不久就陈旧了,有的不到一年,有的甚至不到一个月。因此,必须不断学习不断

进取,自主地学习新的东西,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1

信息技术这一特点使信息技术课程对培养自学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即要特

别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

能把过去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迁移到新的知识学习中,

以便软硬件

更新后,能及时学会和掌握新的知识,跟上时代的发展。

2

对教师提出了不断继续学习的要求,这种要求比任何其他学科要高。

3

另一个对课程的影响是大纲、教材变化也快。

5

信息科学技术学科的文化性

文化的概念从广义来说,

指人类社会历史初中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

和。狭义的泛指一般知识,包括语文知识、数学知识等在内。

吴文虎教授指出:

1

对语言的重构与再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计算机语言从形式上到逻辑上都

不同于人类的自然语言,带有重构与再生的特点。

2

文化需要传播,传播需要记忆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创造了新的记忆系统,使信息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一个超乎人们想象的巨大飞跃。

3

计算机网络技术使信息交换与共享彻底改变了空间对人的约束力,

使文化的交

流更趋近于即时性。

4

文化本身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产物,

思维依赖于语言,

人类的思维可以通过计

算机语言传给计算机,

听命于人的计算机可以发挥强大的逻辑思维功能,

产生更多的思维成

果。

5

从科学研究方法看,

随着计算机运算速度的惊人发展,

计算研究这件事已经成

为与理论和实验研究并驾齐驱的第三种科学研究方法,

这就使得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选世界的

能力大大增强。

6

文化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同步,

社会发展呼唤分行。

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越来越离

不开计算机,计算机可以在许多领域帮助人类进行创造。

大家知道,茶有茶文化,酒有酒文化。不喝茶的人,可能不知道何谓茶文化;不饮酒的人,

可能也不知道酒的由来与发展。

这对人来说可能无碍,

但是不了解计算机文化却是在有

问题。

计算机文化是一种发展神速又永无止境的现代文化。

人类在跨入新世纪的时候,

社会

发展的需要对人的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信息获取、

传输、

处理和应用能力

将成为社会成员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

1

3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殊性

中小学学技术教材教法

房根义编制

6

1

以应用为主,从应用开始学习

高科技是一种尖端科技,它的原理和基础是极高精尖的,例如;信息技术是以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为骨干,结合集成电路技术、传感技术、光盘技术、机器人技术和高清晰度电视技术等综合科学技术。这些专业知识中小学生是不可能去学习的。

这就要与以往传统学科不同方式来学习。传统科学一般从底层学习起,即从原理开始学习,

实践证明这种方式用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是失败的。

而高科技的中小学信息技术

课程要从顶层学习起,

即从应用开始学习,

逐步接触到一些初步技术和原理。

中小学的信息

技术课程以应用为主,

从应用开始学习。

而计算机的软件发展,

特别是图形界面的操作系统

的发展,给了这种可能性。可以用图

1-1

来表示这种学习的特点。

总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可以也必须把计算机看作黑箱进行学习(当然黑箱是有层

次的)

注意到这个“以应用为主”的特点,这是与数学、物理学等学科不同的主要特点之一。

学习过程是从浅层次前进。每层次是一个“黑箱”

。例如应用软件学习时,程序内部是

黑箱;程序学习时,操作系统内部是黑箱;软件学习时,硬件是黑箱。

2000

年的《指导纲要》所列内容中可以看出,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主。

2

上机实践为主

一是如《指导纲要》中提出的,上机时间占总课

70%

以上。二是教学中要理论与实际相

结合,一般教学就采用边学边练的教学方式。

3

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学习分为初级知识学习、高级知识和专家知识的学习三个层次。

传统教学混淆了高级学习和初级学习之间的界限,

把初级学习的一些认知策

略和教学方法,不适当地推广到高级学习中去。主要倾向是:

1

相加性偏向,把事物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学习;

2

离散化倾向,将本来连续的过程简单地当成一个个阶段处理。

3

将整体分隔为部分,忽视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软件部分的学习中,主要是操作技能的学习,属于初级知识学习

的范围,

对学生来说,

是比较容易掌握的,

因此可以把初级知识学习阶段和高级知识阶段学

习结合起来进行,

可以更注重高级知识的学习。

这就是当代心理学中提出的让学生

“在解决

问题中学习”

,这种学习的理念运用到信息技术课上,就是所谓的“任务驱动”方式。

“任务

驱动”

教学方式是总结了多年教学经验和教训,

得到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比较成功的教学

方式。

4

更重视能力的培养

一是必要,二是可能。

创新是新世纪经济——知识经济的灵魂。

江泽民同志指出:

“教育是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

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

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

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

提供知识、技术的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

。陈至立部长报告中更具体

地指出:

“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在学

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

都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

手。

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极好的途径。我们万万不能中小学学技术教材教法

房根义编制

7

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

去学、

去考,

那将窒息孩子们的创造精神。

计算机和网络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信息存储空间、极快的信息处理速度,还提供了丰富的、功能强大的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各种信息形式的应用软件,他们可以帮助我们很快又很方便地处理各种信息。

在这样一个环境下,

给人们一个极大的创造空间,

可以随

心所欲地把想象在计算机输出上实现,甚至可以产生出现现实中不可能有的东西。

5

人为规则占大部分

传统学科,如数学、物理学等,是以学习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为主。

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以应用为主,应用软件的学习内容大部分是人为的规则。例如,应用软件的操作规范,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等。这点上有些像学习自然语言,

因为语言

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东西,没有太多的理由可讲。

自然语言怎么学习?在应用中学。仅学语法是写不好文章的。同样计算机也要在应用中学习,仅学一些基本概念,一些计算机语言的语法,是学不好信息技术的。

但顺便提及,计算机语言和自然语言又有很大不同,自然语言是活的,写几个错别字,整篇文章还能看懂。

但计算机语言是死的,差一个符号也不行,程序运行就能不过,在这点

上又是很严格的,是与自然语言根本不同点。

6

文化性

文化的含义有人类文明和个人文明两个方面,

即人类文明发展程度和个人掌握人类文化

知识的水平。

从人类文明角度讲,

信息技术改变人类社会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从个人文明角

度讲,

信息技术是现代文明人需具备的素质——信息素质。

所以信息技术的知识也是一种文

化。

如果不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将会成为新时代的文盲。

7

培养创新精神的好环境

创新能力在计算机这个环境中,可以获得极大的发挥。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也是信息技术教育的灵魂。

1

4

有关法规和文件

1

信息技术教育文件

教育部

2000

11

月颁发了三个文件:

《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

2

其它信息技术有关文件

1990

9

7

日颁布、

2000

10

月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1991

10

月开始实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1994

12

28

日颁布《北京市计算机信息系统病毒预防和控制管理办法》

1995

4

5

日公安部

《关于严厉打击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

贩卖、

传播淫秽物品违法

犯罪活动的通知》

1997

12

30

日公安部颁发《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中小学学技术教材教法

信息技术教材教法

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分析与教法建议 一、教学内容安排 ✧一年级上学期:机房要求;认识计算机;开机和关机;鼠标的使用;有关熟悉键盘与鼠标操作的小软件;机房多媒 体广播软件的使用;校园网、多媒体阅览室、图书馆软件的使用。 ✧一年级下学期:金山画王 ✧二年级上学期:“金山打字通”的英文输入练习 ✧二年级下学期:“金山打字通”的拼音输入练习 ✧三年级上学期:用“金山词霸”和“金山单词通”学英语 ✧三年级下学期:《电脑音乐》(ISBN7-5053-6138-4 电子工业出版社作曲大师) ✧四年级上学期:WINDOWS的初步认识 ✧四年级上学期:认识计算机、WINDOWS的初步使用 ✧四年级下学期:用计算机画画 ✧五年级上学期:计算机文字处理 ✧五年级下学期:因特网的简单应用 ✧六年级上学期:多媒体作品、*WORD的简单介绍 ✧六年级下学期:LOGO语言初步 说明:安排以市教学计划为基础,着重培养用信息技术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和习惯,而非软件学习的数量,安排上尤其避免与初中的教学内容冲突,各校可结合实际(开课年级、学生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二、4~6年级课时具体安排 1

《认识计算机》——3课时 《WINDOWS的初步使用》——13课时 2

《用计算机画画》课时安排——15课时 3

《计算机文字处理》课时安排——16课时 4

《因特网的简单应用》课时安排——16课时

思考: 身处网络时代的我们,应该怎样面对网络生活? 案例一:馅饼还是陷阱 “只要你坐在电脑桌前,喝着浓香的咖啡,手握鼠标轻轻点击XX网站上的广告条,你将会轻松赚大钱!”看到因特网上这样充满诱惑力的广告,你会心动吗? 北京市一位王先生近日手持上万元的话费单大惑不解,经确认,他14岁的孩子在家玩电脑时,因好奇浏览了上面的非法网站,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激活了网站中的自动拨号软件。软件自动切断原来的本地因特网连接,改以长途电话线路拨号上网,就这样产生了高昂的国际长途电话费。 案例二:网上交友“凄”遇记 经过近24小时的开颅手术,王红(化名)终于脱离了危险。三处头骨粉碎性骨折,已使王红的记忆力暂时还无法完全恢复。然而在她那痛苦而又模糊的记忆当中,第一个闪现的不是她的父母,而是她的“亲密”网友——“法牢”。 正是由于毫无警惕性地网上交友,王红险些被为了劫财的“亲密”网友用铁锤断送了性命。“法牢”的真名叫高文明,他利用互联网上的QQ,通过聊天取得网友好感,进而利用与网友见面的机会,连续实施了8起抢劫、杀人、盗窃大案。最终,民警通过网上跟踪、搜寻,将高文明抓捕归案。 案例三:做梦都在“攻略” 6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情境性问题悬念法 现代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那就必须让学生面临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联系起来,让他们直接面对各种现实问题,让每个学生经历将来会成为他们的真正问题的情境。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采用情境性问题悬念法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新的教学内容,设计安排一个或几个相关的现实问题的情境,其中蕴含了与学习有关的问题悬念,以此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对新内容的强烈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最佳的学习状态下进行学习,比如,在教文字处理系统Word 2000时,可先给学生每人一份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样稿,然后让他们想办法如何实现样稿中的模式。如果想改动样稿中的某模式,又如何操作。然后,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述样稿的实现方法与步骤。 二、形象比拟法 限于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知识水平,信息技术课程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作为教师应有能力化繁为简,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将难懂的理论用现实中易理解的事物形象化。这需要教师多钻研教材教法,在教学中巧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使学生容易接受。 比如在讲Windows 98文件管理中的文件名、扩展名、文件目录结构等概念时,学生很难理解,教师若照本宣读,学生就难以接受,而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用外国人的取名比拟文件名与扩展名,一棵树的结构比拟文件目录结构等,学生会感到所学内容与生活是接近的,理解起来相对容易。 这种用现实生活中大家熟悉的事物,对问题进行说明,以达到加深印象,帮助理解的方法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但在教学中要注意两点:一是比拟的两种事物在某一方面要相似,其他方面则未必相似,不可将二者混为一谈;二是所打比方一定要贴切,否则容易产生误导。 三、直观演示法 在教学中,直观演示可使学生对所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有感性认识,他们就能更深刻、更牢固地掌握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概念、原理、规律等基础知识。通过演示,还可以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有条件的学校,硬件上应能保证教学需要,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投影仪等是上好信息技术课程的硬件保证。在多媒体教室,教师可以很方便地采用演示法,使学生能看到教学内容,学生更容易接受所学知识。 为了提高演示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由于学生不习惯长时间看计算机屏幕或投影屏幕,容易引起注意力不集中;二是演示法要配合讲授法一起使用;三是在演示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演示对象的主要特征、主要方面或事物的发展过程,要重视演示的适时性;四是应选择那些用演示比用语言表达更容易使学生领会的内容,同一内容多次演示是不必要的,演示要注意引导学生抽象思维,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操作实践法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操作实践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等器材,对某一问题反复实践,或某一动作反复地进行,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或习惯的教学方法,它可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从而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及独立动手操作的能力。操作实践法的运用通常有两种形式: 1.课堂练习。比如写命令的练习,建立自动自理文件的练习,编写程序的练习。 2.上机实践。操作实践法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更多的是在机房操作练

【实用】信息技术教学计划(15篇)

信息技术教学计划(15篇) 信息技术教学计划1 信息技术是一门集知识性、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于一体的基础课程,所以应注重培养孩子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以及探究能力,达到手脑并用,同步发展的目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必要的信息处理能力,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引导学生学会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和解决问题。小学生应先从培养兴趣爱好入手,只有对信息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仍然沿用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第一册,共7课,17课时。另外,因本学期学期较长,因此,把下学期的第一课《认识键盘大家庭》拿到本学期来进行教学。这8课的'教学重点在于:信息及信息工具概念的理解;学会并熟练鼠标的操作;画图界面的认识;利用常用画图工具绘制图形;学会复制、移动、翻转的图片处理;在不同的画图程序间复制图片;学会对图片综合性处理。教学难点为:信息及信息工具的概念的理解;鼠标的双击操作;文件保存方法以及保存位置的选择;文件打开方式的学习;曲线工具的使用;图片的复制操作;在不同的画图程序间复制图片;场景的构思与设计;学会基本键的指法。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在本册教学中,学生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信息的概念,了解信息的传播方式 2、了解计算机是获取、处理信息的工具 3、认识计算机,学会开关机 4、认识windows桌面及了解图标、任务栏、开始菜单、鼠标指针等概念 5、认识鼠标、键盘、掌握鼠标的基本操作 6、学会启动画图软件,了解画图窗口的组成部分 7、了解各类画图工具的名称和用法,学会举行、椭圆、直线工具的用法 8、学会撤销和清除画图的操作方法 9、初步学会文件的保存方法。 10、学会橡皮工具的使用 11、初步学会曲线、放大镜工具的用法 12、初步学会按指定位置保存文件、打开文件 13、学会用选定工具选定突破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知识点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知识点 一、填空: 1.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P41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指教学的过程、内容、方法、组织和实施通常都是由教师来设计和决定的。 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指学生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要积极主动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学习。 2.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教学措施和教 学手段,是教师和学生相互结合的活动方式。P48 3.教学模式:指在某种情境中展开教学活动的结构形式,是由许多具体的教 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P65 4.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 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 过程。P126 5.教学设计:是指依据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 法,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 价等教学要素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是教学效果达到最 优化的决策过程。P113 6.教案:又称课时计划,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教学活动的具体方案。P118 7.备课:备课是教师在课前进行的一系列的教学准备,是上好课的前提。是课 题教学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可靠保证。包括以下环节: 分析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编写教案,熟悉教具。P118 8.课堂教学的分类:按上课的方式分为:理论课、上机课、实践课。按知识掌 握的阶段分为: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检测课。P131 9.说课: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备课)的基础上,对领导、同行或评委, 用口头语言讲解某一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的一种教研活动,它 是教师将教材的理解、教法及学法设计转化为“教学活动”的一种课前 预演。阐明的问题是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要这么教等P135 10.说课的一般内容:包括说教材、说课标、说学法、说教法和说教学过程等方 面P138 11.学习成绩的评价:基本方式是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定性评价:是指用切合 实际的语言表达学生的学习情况。一般建立在评价者的经验或印象的基 础上,难免带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评语鉴定法和等级评定法) 定量评价:把评价目标数量化,进行定量分析、处理用数字表示评价目 标的评价结果。P209 12.计算机实验的分类:按实验场所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课堂实验。根据实验操 作对象分为教师演练和学生分组实验。还可以根据学生对教师的控制是 否作出反馈分为操纵型实验和调控型实验。P141 名词解释: 1.信息技术教材教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自学指导法、演示法、实验 法、练习法、教练法、范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P50(各个方法的介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大全五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大全五篇] 第一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情境性问题悬念法 现代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那就必须让学生面临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联系起来,让他们直接面对各种现实问题,让每个学生经历将来会成为他们的真正问题的情境。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采用情境性问题悬念法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新的教学内容,设计安排一个或几个相关的现实问题的情境,其中蕴含了与学习有关的问题悬念,以此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对新内容的强烈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最佳的学习状态下进行学习,比如,在教文字处理系统Word 2000时,可先给学生每人一份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样稿,然后让他们想办法如何实现样稿中的模式。如果想改动样稿中的某模式,又如何操作。然后,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述样稿的实现方法与步骤。 二、形象比拟法 限于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知识水平,信息技术课程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作为教师应有能力化繁为简,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将难懂的理论用现实中易理解的事物形象化。这需要教师多钻研教材教法,在教学中巧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使学生容易接受。 比如在讲Windows 98文件管理中的文件名、扩展名、文件目录结构等概念时,学生很难理解,教师若照本宣读,学生就难以接受,而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用外国人的取名比拟文件名与扩展名,一棵树的结构比拟文件目录结构等,学生会感到所学内容与生活是接近的,理解起来相对容易。 这种用现实生活中大家熟悉的事物,对问题进行说明,以达到加深印象,帮助理解的方法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但在教学中要注意两点:一是比拟的两种事物在某一方面要相似,其他方面则未必相似,

{信息技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复习资料

(信息技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复习资料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件教法复习资料 第壹章 1.信息技术课件教法的特点: 1)综合性2)独立性3)实践性4)发展性5)创新性 2.信息技术课件教法的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2)理论研究法3)实践研究法4)比较研究法5)三论研究法6)协同研究法 第二章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和信息技术关联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信息技术关联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生学习和合作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2.小学,初中,高中各自教学目标? 第三章 1.信息技术课的学习特点: 1)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性2)信息技术课程的实验性3)信息技术课程的灵活性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认知因素 认知因素是决定学习效率和学习结果的直接因素,影响学习的认知因素主要有:已有知识经验,智力发展水平,智力活动方式和认知结构的特征.因此,于教学中应把改善学生的认知因素作为主要目标,使学生会学,善学,爱 学. 3.中小学信息课教学特点: 1)现代性特点2)实践性特点3)工具性特点4)应用性特点5)文化性特点 4.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壹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老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原则3)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原则4)直观性和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5)发展性和巩固性相结合的原则6)量力性和尽力性 相结合的原则7)统壹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章 1.教学方法是于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壹定的教学工具和手段,教和学 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具有多样性,综合性,发展性和可补偿性. 2.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自觉指导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等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有多种具体的方式:讲述.讲解.讲演.认真钻研课件,分析课件,掌握课件是教师较好运用讲授法的关键. 3.启发式教学法是指教师于教学工作中依据课件的内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易 到难地逐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

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

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 第一章小学信息技术教育(4课时) 1.1 信息与信息技术 1.1.1 信息 1. 信息的概念 2. 信息的特征 (1)客观性(2)知识性(3)指向性(4)共享性(5)无限性(6)时效性(7)传播性3. 信息的作用 (1)信息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2)信息是人类知识的源泉(3)信息是推动科技进步的手段 (4)信息是科学决策的依据(5)信息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 1.1.2 信息技术 1. 信息技术的概念 2. 信息技术的种类和特点 (1)种类 从信息依附的载体和方法的角度分从信息技术的信息功能的角度分 (2)特点 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虚拟化 3. 信息技术与现代社会 1.2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 1.2.1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 1. 教学任务 2. 教学目标 1.2.2 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 1. 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要 2. 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是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3. 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 1.3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及结构体系 1.3.1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特点 1. 课程目标素质化 2. 课程内容综合化 3. 学习方式多样化 4. 内容呈现多媒化 1.3.2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及结构体系 1. 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2. 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 3. 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应用1.4 小学信息技术课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1.4.1 小学信息技术课与数学的关系 1. 通过信息技术课的开设,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的作用与价值 2. 信息技术课的开设为数学教学提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1)教会学生使用计算工具,培养计算能力(2)教师指导学生建构模型,开创解决数学问题新思路(3)利用计算机作图工具,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1.4.2 小学信息技术课与语文、英语的关系 1. 信息技术与语言教学的整合,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与信息素养提供了条件 2. 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学习工具学习语文和英语 (1)充分发挥计算机作为学习工具的优势,提高识字和用字的能力(2)通过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检索式阅读能力(3)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是提高他们写作能力的有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教法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教法 课程教材篇 第一章 引论 本章学习目标 了解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简史,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殊性 有关信息技术课程的法规和文件 在全国中小学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促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教学的改革,是贯彻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指示精神,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是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综合国力和全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需要。 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是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措施。这对于全面推 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巩固“普九”成果,提高“普九”水平;对于推动教育消费,促进教育产业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作贡献,都具有重大意义。 1.1 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史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名称在2000年以前叫做“电子计算机”或“计算机”,2000年 11月教育部颁发了新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后,改名为“信息技术”。自我国开始普及信息技术(计算机)知识以来,教育部先后颁布过5个〈指导纲要〉:1984年颁发〈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纲要(试行)〉1987年10月28日颁发〈普通中学电子计算机等候课教学大纲(试行)〉1994年10月颁发〈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1997年10月颁发〈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改稿)〉2000年11月颁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它们相应对应着中小学信息技术发展的五个阶段。 1 实验探索阶段(1981—1986)1981年在瑞士洛桑召开了第三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会上前苏联学者伊尔肖夫做了关于“计算机程序设计是第二文化”的报告,引起与会者的极大的反响。我国派代表团参加了此次会议,回来后把全世界计算机教育情况向教育部作了汇报和研究。在华夏基金会的支持下, 我国5所大学附中(北大、北师大、清华、华东师大、复旦)以高中选修课的形式开展计算机课程试验。由于条件的限制,并受伊尔肖夫报告的影响,当时的教学内容以程序设计语言为主。1983年,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学计算机试验工作会议”,在试验的基础上,制订了高中计算机选修课大纲《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纲要(试行)》,于1984年公布。其中规定计算机选修课的教学目的和内容是: (1)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对人类的影响; (2)掌握基本的BASIC语言并初步具备读、写程序和上机调试的能力; (3)初步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规定为40~60小时,并要求有三分之一的课时保证上机操作。 这次会议后,计算机普及教育,在一些大中城市普遍开展起来。例如在北京,在几十所 中学配置了计算机房,编写了教材,在重点学校开展了计算机课的教学试验。 2.稳步发展阶段(1986~1991)1986年国家教委在福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这次大会受1985年在美国召开的第四次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工具论”的影响,修改了1983年的大纲,于1987年10月28日颁发,名为《普遍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大纲(试用)》。大纲增加了三个应用软件(字处理、数据库、电子表格)的教学内容,课程目的也相应地包括了计算机的应用。 这一阶段各省和大中城市扩大了试验的规模。如北京在城区所有中学开设了计算机课,郊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考试试题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考试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20 分)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 实验法、练习法等几种教学方法。 2、CAI 系统由计算机硬件、系统软件、课件三个部分构成。 3、一般来说,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可按照“三阶段七环节”来进行,其中三阶段指的是第一阶段示范阶段,第二阶段制作阶段,第三阶段是讲评阶段。 4、信息技术教学研究方法包括历史研究法、观察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常用的教学研究方法。 5 积件由积件库和组合平台构成,包括教学信息资源、教学信息处理策略、工作环境。 二、解释题(第小题 4 分,共20 分) 1、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从学习、生活及社会中选择确定研究专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 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 2、异步式讲授指教师将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测等教学材料放到网上,学生随时可以通过网络使用这些资料来学习,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教师和学生的时间自由,易于实现,缺点是缺乏师生之间的 实时交互。 3、等级评定法按等级的形式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评定,虽不够精确,但简便易行,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五级评定法: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四级评定法:很好、较好、一般、差;三级评定法:上、中、下;二级评定法:合格、不合格。 4、信息素养指人们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能够表达思想,交流感情,展开合作进行有效的思维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现代教育技术从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的理论和实 践。 三、简答题(第小题 5 分,共15 分) 1、根据教育部公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对初中阶 段提出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工作的社会的影响。(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 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计算机工具和软件。(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 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准则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2、要使教学方法达到最优化,必须做好哪几方面的工作? (1)根据教学大纲具体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就完成的任务。(2)研究学生的认知结构与认知水平。(3 研究教学内容的重点,并使用教学内容具体化。(4)考虑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猖认知活动的机会。(5)分析强化的效果,制定强化策略。(6)设法在课堂上建立精神上和心理上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教学大纲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 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阶段教学目标是: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课时安排: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要重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复习资料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复习资料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特点主要有哪些? (1)综合性(2)独立性(3)实践性(4)发展性(5)创新性 2、认知结构是人的全部知识或观念的总和及其组织。 3、信息技术科学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关系。 信息技术科学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两者是不同研究领域的研究对象,信息技术科学知识结构是计算机专家研究的对象,起认知结构是心理学家研究的对象。 4、信息技术课的学习过程是信息技术科学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输入阶段、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阶段和操作阶段。 5、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特点主要有:现代性特点、实践性特点、工具性特点、应用性特点、文化性特点。 6、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基本原则有: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 4)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原则 5)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 6)发展性与巩固性相结合的原则 7)量力性与尽力性相结合的原则 8)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7、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教学措施和教学手段,是教师和学生相互结合的活动方式。 8、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分类: 1)按产生的时间可分为传统教学法和新教学法。 2)按教学指导思想不同可分为启发式教学和注入式教学。 3)从教学内容的逻辑安排可分为归纳法和演绎法。 4)以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可分为语言的方法、直观的方法和实践的方法。 5)按学生的认知活动的基本形式可分为接受型、自学型和探究型。 6)现代教学论对上述分法进行了归纳,将教学法分为两大类:一类叫综合教学法,另一类叫基本教学法。 9、现代教学方法应具备哪些特征: 1)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出发点 2)实现信息的多向传递 3)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 4)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情绪生活)的培养和调节 5)注意因材施教,促进发展 6)对传统教学法适当保留并加以改造 10、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景、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可用于传授新知识,也可用于巩固旧知识。有以下形式:讲述、讲解、讲演等形式。 11、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向学生提问并引导学生经过思考,对所提问题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教学方法。

云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精选7篇)

云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精选7篇) 云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篇1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文档编写工具,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指导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 《文档编写工具》选自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编写的教科书,是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这个内容分为五个小节,根据农村中学学生缺少电脑操作机会的实际情况,放缓教学进度,把这个内容分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的是第一小节,第二课时学习的是第二三小节,第三课时学习的是第四五小节,今天我说的是第二个课时。第二课时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学习的,又为第三课时打基础,因此第二课时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第二课时的内容具体包括二插入页码和三页眉和页脚。这两个小节的关系十分紧密,事实上页码的编辑区域就是页眉页脚的编辑区域。区别是这两个选项自带的效果不同。把这两个小节放在同一个课时是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这两个操作。 本节课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为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供了时间和空间。我们知道当两种学习的情景或刺激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又要求作相同的反应时,就会产生正迁移。插入页码,与页眉和页脚的操作方式也是大同小异的。只要学生认真的学习了如何插入页码,接着学习页眉和页脚的操作将会更加的顺畅,甚至学生可以自学。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学的能力和自学的意识。 2教学目标 依据本课内容的实用性,内容的特点,学生的电脑水平的差距,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能够熟练掌握设计页码的方法,正确设计指定页码的模式

能够掌握页眉页脚的概念,并熟练地编辑页眉页脚。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开展自我探索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在解决问题中,体验成功感受团队合作的魅力。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指导精神,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设计指定页码的模式,能够熟练地设计页眉页脚。 教学难点:让所有学生都能够掌握设计页码,设计页眉页脚的方法。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考虑到了分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同一个班的学生中,有对电脑特别有兴趣的,让这部分学生有机会深入的学习。让另外一部分学生学到必备的基础电脑知识。 4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问题情境法”“任务驱动法”等。 运用“问题情境法”希望达到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任务驱动法”希望达到的效果是: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学会对页码,页眉页脚的设计。 采用以上教学方法的目的是:根据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特点,要求我们的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因此本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体式教学模式。以学生已经受过的信息技术教育为基础,利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发展能力。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教学中,启发诱导贯穿始终,构建一个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平台,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 二学情分析 1学情分析 学生基础方面:学生的基础普遍不好。农村学生使用电脑的机会较少,家庭电脑的普及率比较低,基本上一个班级三四个家里有就算多的,而学校一周一个班级只有一节电脑课,一些学生只是在每星期的那一节课才摸到电脑。根据农村中

全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高级研修班学习总结5篇

全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高级研修班学习总结5篇 第一篇:全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高级研修班学习总结全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高级研修班学习总结 息技术教材教法高级研修班的学习。在这五天里,我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在听了些教授的讲座、高级教师的课例研讨后,思想上有了改进,认识到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以及进步性,教材教法的研究的迫切性,有待于我进一步学习和改造,为我以后的工作指明了道路,在教学质量上有所提高。 以下是我在学习期间总结出几点看法: 一、认识到了教材教法的研究的重要性。 学习培训的第一天是广西教育学院的教授的专题讲座,他提出了些许问题,让我印象比较深刻,“你对教材教法进行研究了吗?”、“取得了什么成果”对于这些问题,我经过反思,的确,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做到对教材教法研究精通,在对教材达到精通熟练的情况下,来提高教学质量,以至达到有所成果。尽管平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已经对教材进行了研究,可是,能够提高教法了吗?取得了什么成就,有何成果呢。我们真正去研究过了吗?这是有待于以后的教学教育的过程中进一步去研究探索的工作。 而关于这个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研究,我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四方面去研究:①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研究的目的;②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研究的意义;③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研究对象;④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研究方法。 同时,对于这个教材教法研究,我从两位高级教师的课例中也体会到它的重要性,下面是我从这两位教师的课例中到出的深深的体会:第一位是小学教师陆俊达老师,他通过一堂《听更多的音乐》给我们讲了一节生动的课例研讨课,首先是进入课堂时,陆老师通过听一首歌,然后让他们谈谈感受,这样来提高学生们兴趣,接着,进一步提到能听到音乐的有哪些路径,等等,最后又通过活动来结合这节课来贯穿整节课。从他的教法中,看到了他对教材教法的研究深度。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关系

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关系 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是教育心理学的两个基本概念 , 也是建构有效课堂教学的两个重要因素。一门学科的概念、原理和规律是有内在联系的 , 这种内在的本质联系就构成了这门学科的知识结构。而认知结构是个体在感知和理解客观现实的基础上 , 在头脑里形成的一种心理结构 , 它由个体过去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组成。在认知过程中 , 个体新的感知与已形成的认知结构发生相互作用 , 从而影响对当前事物的认识。现代认知心理学派认为 , 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他们既强调已有认知结构和经验的作用 , 也强调学习材料本身内在的逻辑结构 , 即知识结构。在学习过程中 ,两者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方式活动着。 从实验中得到的启示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标准 , 那么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依赖于什么 ?学生学科学习的知识结构与学生建构成的认知结构有什么关系 ?每个学生的认知结构与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什么关系 ?研究表明 , 学生学习数学的不同知识结构确实会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 , 而学生不同的认知结构又直接影响到有关问题的解决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使用的策略。 我们应作的思考 思考一 :教师、学生和教材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三个主要因素。教材的结构 , 对学生来说 , 就是学习的知识结构。教材主要是根据该学科的结构、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特点以及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 用文字的形式来表达的一种知识结构。教材的知识结构会直接影响到每个学生的认知结构 , 而学生的认知结构又影响到问题的解决及问题解决中策略的使用。因此 , 每个学科建构一套结构良好的教材是非常必要的。例如 , 目前新课改中语文教材的模块式结构、数学教材中的主题图 , 教材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不同学生的需求等 , 均是为了达到面对有差异的发展的目的。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复习总结

第1章绪论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特点主要有哪些? (1)综合性(2)独立性(3)实践性(4)发展性(5)创新性 2.信息技术的含义是什么?它对教育教学和学生有哪些重要影响? 含义: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指能够支持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的一类技术。 影响:⑴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的变革;⑵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⑶信息技术支持有效学习; ⑷信息技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其主要任务包括哪几个方面? 对象:⑴信息技术课程;⑵信息技术教学;⑶信息技术学习;⑷计算机辅助教育(CBE);⑸计算机远程教育 任务:(1)使学习者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不同层次中的教育目标,并能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进行深度和广度的研究。 (2)使学习者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以学科理论为指导,进行教材和教法的研究。 (3)使学习者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法和技巧,练好扎实的基本功,有效地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4)使学习者掌握指导信息技术学习的规律和原则,在教学工作中科学地指导学生学习,取得优异的教学效果。 (5)教育学习者牢固树立专业思想,热爱信息技术教育事业,并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指导教育实践,不断总结和丰富信息技术教学经验。 4、谈谈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存在哪些问题,应如何解决? 存在的问题: ⑴观念跟不上、评价机制不完善 ⑵发展不平衡 ⑶资金不足 ⑷师资缺乏⑸教法落后 ⑹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没有颁布 解决方法: ⑴更新教育观念 ⑵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⑶有效整合现有资源 ⑷加强师资队伍建设⑸关于教学模式问题:现阶段采取,设立信息技术课程,提倡学科整合应用,教材执行“多纲多本”。

天津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指导意见

天津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指导意见(试行)各区县教研室,市直属中小学,企业办学单位:信息技术教育是我市高中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依据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特制定本教学指导意见。 一、课程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以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基本目标。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并提高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逐步培养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了解信息技术对学习生活的影响,初步形成对信息技术及其影响的理性价值判断,养成合法、负责、安全、健康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1.小学阶段 (1)初步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和应用,初步了解常用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学会在网络环境下应用计算机处理简单信息。 (2)通过观察社会、生活现象,初步了解信息的表示方式。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信息技术进行学习。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形成使用信息技术的创新意识。

(3)初步形成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逐渐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知道应该依法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2.初中阶段 (1)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初步了解常用信息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初步掌握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和社会进步,具有自主学习新信息技术的意识。 (2)通过观察社会、生活现象,初步理解数字化信息的表示方式,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开展合作学习,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简单问题。 (3)能在他人的帮助下,对自己和他人信息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分析其优缺点,初步形成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的意识。 (4)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形成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逐渐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5)初步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3.高中阶段 (1)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常用信息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熟练地操作常用信息技术工具,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和社会进步,初步形成自主学习新信息技术的能力。 (2)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

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简答题

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简答题 1、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对板书的基本要求。 答案要点: 教学板书是教学的书面语言,也是一种最常用的教学手段。板书的基本要求是布局合理,提纲挈领,层次清楚,字迹工整,精炼醒目,端庄大方。在板书时不要写了擦,擦了写.一堂课上完时,最好把主要内容完整地保留在黑板上.板书的结构要与讲授的内容大体一致,详略得当,有系统性. 2、信息技术教学实施中应注意哪几个问题? 答案要点: 第一、要创设一个良好的开端。课堂教学的开端,主要是解决收拢思想、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动机、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问题。 第二、创设一个好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有物理环境、信息环境和心理环境.前两者是客观因素,带有相对的稳定性,教师一般无法改变,后者则是主观因素,教师可进行自我调节.好的教学环境,即能使学生舒适、通畅、方便,又能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件轻松、愉快、惬意的事。 第三、创设一个真实的环境,要让学生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所学内容的真正意义,必须让学生进入所学知识的情景。 第四、要始终贯彻学生的主体性原则。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活动”的作用,是鉴定教学效果的关键。 第五、要随时注意引导与调控课堂教学进程。教学气氛过于活跃和过于沉闷都不利于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视具体情况而定,随时引导和调节教学气氛。 第六、要研究和提高教学艺术。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艺术,可以增添课堂教学的魅力,增强教育感染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什么是讲授法?它分几种具体形式?讲授法的应用原则和注意事项是什么? 答案要点: 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景,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它有讲述、讲解、讲演等几种形式.应用原则和注意事项是要的科学性、逻辑性,启发性,突出重点,简明生动,讲解适当,留有余地,与其它教学方法有机配合等. 4、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有哪些特点? 答案要点: (1)实践性: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来源虽可以从理论上建构,但绝大多数还是来自实践经验,与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紧密联系,其作为工具的性质显而易见。 (2)耦合性:教学方法决定了学的方式和教的方式在行动上取得一致的效果。 (3)多样性: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可组成丰富的“方法库”。 (4)发展性: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教师为提高教学实效,历来重视教学方法的探讨,积累了相当丰富而宝贵的实践经验,有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5、建构主义教学原则是什么? 答案要点: (1)把知识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研究教学大纲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研究(专题)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研究》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课程旨在通过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研究,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内涵,提高教材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教材运用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第一,熟悉并掌握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及内容标准,准确把握课标提出的评价建议、教学建议和教材编写建议。 第二,通过对教材的编排方式、呈现方式及各个版本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特点的比较和分析,整体把握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特点。 第三,通过具体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掌握分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要领、维度和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教材的能力;树立教材资源意识,能合理地开发与整合各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资源,灵活使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 (三)教学内容 (四)教学时数 22学时(含实践) (五)教学方式

教师讲授和学生小组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相结合,通过学生对课标与教材的阅读、分析和研究,深化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标与教材的理解。 二、本文 第一章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现状和发展趋势 教学要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在国外学校开设现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国开设现状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趋势。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在国外开设现状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在国内开设现状 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趋势 教学要求: 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在国外学校开设现状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趋势,熟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在国内开设现状。 考核要求: 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在国外学校开设现状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趋势,熟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在国内开设现状。 第二章解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课程标准” 教学要点: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教学要求: 了解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和总体价值,熟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