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4.08高二语文《春秋笔法之晋灵公不君》

09.04.08高二语文《春秋笔法之晋灵公不君》

第一篇:09.04.08高二语文《春秋笔法之晋灵公不君》

《春秋笔法》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引导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体例,体会《左传》的叙事风格。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设想:

课堂教学紧扣《晋灵君不君》,而“相关读物”所选《史通》是中国史学理论名著,节选部分论述史书的“直书”原则,列举了大量事例说明直书的难能可贵,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大视野”所选翦伯赞《怎样研究中国历史》是同类文章较浅近的,文章对古代史书的体裁、史学的发展历程、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等问题,都有深入浅出的解说,这两篇都布置学生自己在课后自学。教学过程:

一、单元知识介绍:

何谓春秋笔法?

所谓“春秋笔法”,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

《春秋》,鲁国史书。相传为孔子所修。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译文:《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

由于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

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这种作法被称为微言大义,或者春秋笔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

史学知识简介:

中国古代修史的传统非常悠久。中国现存最早的历史著作是《尚书》和《春秋》。《尚书》是历史文献集,《春秋》是编年体史书。这两部书后来成为儒家经典,列入经部。中国的史学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第一个高峰,出现了许多优秀历史著作,但这些史书大多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散佚了。流传至今的有《国语》《左传》《战国策》等。两汉时期中国史学继续发展,《史记》和《汉书》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两部史书。《史记》创立了纪传体史书体例,《汉书》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这两部书成为后代正史的典范。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史学的第二个高峰。这个时期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并出现了许多新的史书体裁,史书的地位也逐渐提高到仅次于经的一大部类。隋唐五代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个时期诞生了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史通》(刘知几),对唐以前的史学和史书发展做了系统的总结。两宋时期是史学的第三个高峰,无论是史籍的种类、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了前代,且为元明所不及。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历史著作是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元明时期史学没有大的发展,值得一提的史书只有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史学在清朝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清代史学的主要成就是史考和史论。

随着史学的发展,史书的体裁也逐渐丰富起来。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编年体、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纪传体: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闲先後加以集中叙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

二、导入:

长勺之仗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左传中有了《曹刿论战》(初语教材)文字。

再看《春秋》中的一句话: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看来这个赵盾是个阴谋家了。事情究竟如何呢,请看《左传》中的《晋灵公不君》。

三、文化文学常识简介:

1)《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全书共60卷,记载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悼公四年(前464年)二百五十余年间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有关活动及重大事件(其叙事更至于悼公十四年(前454年))。其内容包括天文历法、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是我国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

《左传》之后,司马迁发展了《左传》的传统,写出了亦史亦文的《史记》,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不仅内容上与之相接续,体裁、手法亦以之为法。宋人对《左传》《太史公书》、韩文、杜诗,皆熟读暗诵,“虽支枕据鞍间,与对卷无异”(陆游《杨梦锡集句杜诗序》)。可见《左传》对我国后世影响巨大,在我国文史界占有较高的地位。2)释题:本文选自《左传·宣公二年》,题目是编者后加的。晋灵公,从其谥号“灵”可见,他不是一个好国君。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历史上有名之暴君,鲁文公七年即位,在位14年,鲁宣公二年被大臣赵穿所杀。谥号曰“灵”,谥法称“乱而不损曰灵”。此为无道君隐讳的说法

不君——不行君道。君:名词用作动词。

四、文本研读:

1)通读全文,找出难读字音并进行标注。课件展示。2)齐读。

3)梳理文章第一自然段:字词、翻译见课件。

作者首先从晋灵公的劣迹写起,表明晋灵公被杀完全是咎由自取。(问题:作者开篇写晋灵公写了几件事?分别表现了晋灵公什么特点?)作者开篇就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厚敛以雕墙”。这表现了他的贪婪;第二件事:“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这表现了他的荒唐;第三件事:“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

以过朝。”这又表现出他的残暴。

接下去大臣们对晋灵公的劝谏。在这里,作者运用了繁简对比的手法。用繁笔写的是士季进谏。在下段则是简笔写了赵盾的进谏。(问题二:士季如何上谏?灵公如何应对?)

齐读感悟。

4)梳理文章第二自然段:

字词略,见课件。

本段写赵盾骤谏,招来杀身之祸。一方面可以看出赵盾的忠诚,另一方面也能深刻地记住鉏麑的光辉形象。鉏麑奉灵公之命来刺杀赵盾,但当他看到“盛服将朝”的赵盾时,他产生了强烈的心理矛盾,最后他选择了自杀。

问题三:鉏麑当时就死了,死前的内心独白从何而知?明确:“悬揣”——根据当时的情境、事情的结果和人物的性格行为进行的合理想象。符合人物性格,合理解释结果,非但不觉得失实,反而有历史“带入感”。5)课文第三、四段:

字词译文见课件

写晋灵公设宴,计划在酒席上刺杀赵盾。这次出场的是两个武士,提弥明和灵辄。问题四:提弥明是怎样的一个人?在课文中找出具体的语言品读。

提弥明在赵盾赴宴后知道了灵公的阴谋,他不是贸然出击,而是首先讲礼法:“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以此作为让赵盾离开的理由,表现出机智的一面。晋灵公不仅没有理睬提弥明所讲的君臣之理,反而唤猛犬去咬赵盾,这再次表现出晋灵公的“不君”。提弥明与猛犬和甲士们英勇搏斗,最终不敌身亡。

提弥明勇猛善战,而且讲究策略。问题五:灵辄又是怎样的一个人?

灵辄是在提弥明在与甲士们搏斗中出场,他本是灵公的甲士,却反戈一击,救出了赵盾。当赵盾询问恩人姓名时,他只说是“翳桑之饿人”。在灵辄此次出场前,作者运用了插叙的手法,补充交代了当年赵盾在首阳山救灵辄的一段往事。

灵辄则是知恩图报,是非分明。(提醒学生注意插叙手法的使用)

6)课文第五段:字词、译文。

本段写晋灵公行为不符合君道被杀,赵盾听说后返国。表现了赵盾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同时这段也是解释“赵盾弑其君”的最重要的一段。

问题六:赵盾为何会背上“弑君”之罪名?

“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第一,他逃亡,却没有逃出国境。按照当时的礼法,臣下逃离了国境,君臣之义就断绝了,就可以不承担效忠君主的责任了。第二。他回来后没有声讨赵穿。赵穿是赵盾的族人,晋灵公的女婿,按照礼法,赵穿杀死国君是大逆不道的行为,赵盾作为正卿,返回国都后应该立刻声讨赵穿,但据《左传》记载他没有。

问题七:董狐书“赵盾弑其君”体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你赞同他的看法吗?

明确:不畏权贵、秉笔直书——良史直笔《直书》认为,“董狐之书法不隐,赵盾之为法受屈,彼我无忤,行之不疑,然后能成其良直,擅名今古”。又认为,这是“仗气直书,不避强御”。盛赞了一种刚直无畏、秉笔直书的史家精神。《春秋》《左传》中很多事情是用“礼”和“非礼”来评价的。礼是宗法社会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在董狐和孔子看来,赵盾作为晋国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记做“赵盾弑其君”是合乎礼法的。所谓“为法受恶”,“法”即“书法”,也就是记事的原则。晋国太史董狐的记事原则是不隐讳事实真相,评价事实的标准是当时被普遍认可的礼。孔子认为赵盾是国之良臣,对他寄予同情,却又认为他背负“弑君”的罪名是“为法受恶”,不算冤枉。另一方面,特别是《春秋》中的记载,模糊了事情的真相,会给后人造成误解,《左传》写董狐之记载,于礼合,于事乖,还是有些问题的。

五、总结拓展:

1)主旨:本文写晋灵公搜刮民财,残酷暴虐,最终被臣下杀死的故事,赞扬了赵盾的敢于直谏、忠于国事和董狐的不畏权贵、秉笔直

书的精神。同时把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理做了形象化的说明。

2)拓展问题:熟读全文,试分析文章如何体现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观念的?

1.”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是:君像个君样,要按君道去做,臣像个臣样,要按臣道去做,父子也一样。

2.晋灵公不君,是说晋灵公不行君道。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屠杀宰夫,不但知错不改,还暗杀、谋害忠臣,哪里像个国君呢?

3.赵盾按臣道,做到了“敬”。他尊敬国君,对国君最忠,这表现在他的直言敢谏。赵盾对晋灵公滥杀宰夫是谏诤了,且由此引起晋灵公谋害。这不能说不是直言敢谏,尽了忠君之职。所谓”敬“,还有一个内容,就是敬业,对工作重视认真。赵盾在职守上是做到了宵衣旰食。为了上朝,他起得很早,以至坐而假寐,并且是盛服等待,这是敬业,所以鉏麑这个杀手,也不能不感叹说,赵盾是”不忘恭敬“。在这里赵盾确是做到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了。赵盾能做到体贴下情。当其打猎遇到灵辄饿得很时,就给了他吃的,知道其家中还有老母,舍不得吃时,就叫他吃完,又带上一袋饭和肉回家。从以上种种表现看,赵盾确乎是按臣道而行的一个良臣。

4.写灵辄虽然着墨不多,却写出了一个孝子的形象。灵辄按子道而行,三天没吃饭,都快饿死了,当得到一点吃的,还不忘留下一半带给母亲。这可谓是大孝。5.董狐认为是赵盾弑君。这看起来不公,但文章结尾为赵盾婉惜说:”为法受恶,惜也。“这里所说的这个”法“就是儒家的君臣之道啊!最后,《春秋》是阐述孔子政治理想的,《左传》号称是解释《春秋》的。《春秋》说赵盾弑君就是要求一个臣子要”忠之至“,忠到极致才成。也就是说赵盾忠的还不够,责备他呀!这是名分所在!3)自主阅读《直书》和课后的阅读指南,掌握春秋笔法。4)字词归纳及译文:(1)文言基础知识 A.通假字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辟-避宣子田于首山田-畋子为正卿,亡不越竟竟-境反不讨贼反-返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阙-缺我之怀矣,自诒伊戚诒-贻 B.词类活用

晋灵公不君不君:不行君道。名作动。

饮赵盾酒饮:给……喝。使动用法。

提弥明死之死之:为之死。之:指赵盾。为动用法。

C.宾语前置句

莫之继也那么没有谁能够接着您去劝谏了。

其我之谓矣大概是说得我吧。

D、重点字词

①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宰夫,厨子。过朝,经过朝堂。)②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没有人接着您进谏了。”莫之继也“即”莫继之也“。莫:否定性的无定代词,”没有谁“。之:代词,指赵盾,等于说”您“。”之“在这里做”继“的宾语。

③君能补过,衮不废矣。...(补过,补救过失。衮,衮袍。这里指君位。)④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善事里没有哪个能比这个更大的了。)

⑤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患:以……为患,厌恶。之:代骤谏。贼之:杀赵盾。这里的”之"代赵盾。)⑥公嗾夫獒焉...(嗾:呼唤狗的声音。夫:指示代词。那个。獒(áo):猛犬。)⑦斗且出.(且,连词,一边……一边。)⑧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免之,使赵盾免于受害)

⑨赵盾弑其君.(弑,古代下杀上,如臣杀君,子杀父,都叫弑。)《晋灵公不君》参考译文:

晋灵公不行国君正道。加重赋税用来彩饰墙壁。他还从台上用弹弓射人,观看人们躲避弹丸来取乐。有一次厨子炖熊掌没有炖熟,灵公就杀死他,把尸体装在草筐里,命妇女用车装着尸体经过朝廷。赵盾和士季发现了厨子的手,追问厨子被杀的原因,并为这件事忧虑。赵盾准备进谏,土季说:‚您进谏,如果国君不接受,那就没有谁能接着进谏了。请让我先去吧,没有采纳,您再继续劝说。‛士季往前走了三次,伏地行礼三次,灵公假装没看见。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看了看他,说道:‚我知道所犯的错误了,准备改正它。‛士季叩头答道:‚

哪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却能改正,没有什么善事能比这个更大的了。《诗经》上说:‘没有谁没有个好的开头,但很少能坚持到底。’照这样说来,能够纠正错误的人是很少的。您能有始有终,那末国家就巩固了,哪里仅仅是臣子们有所依靠呢。《诗经》又说:天子有没尽职的地方,只有仲山甫来弥补。意思是说过失是能够弥补的,您能弥补自己的过失,君位就丢不了啦。‛

晋灵公仍旧不改。赵盾多次进谏。晋灵公很厌恶他,派鉏麑暗杀他。鉏麑清早赶去,看到卧室的门已打开了。赵盾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由于时间还早,端坐在那里打瞌睡。鉏麑退出来,感叹地说:‚不忘记恭敬,真是百姓的主啊。杀害百姓的主,就是不忠;不履行国君的使命,就是不守信用。在这两者之间只要有一种,都不如死了。‛便撞死在槐树上。

秋九月,晋灵公赐给赵盾酒喝,预先埋伏好身穿铠甲的武士,准备攻杀赵盾。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现了情况,快步走上堂去,说:‚臣子侍奉国君饮酒,超过了三杯,不合乎礼仪。‛接着扶赵盾下堂。晋灵公唤出那条猛犬向赵盾扑去。提弥明徒手搏击猛犬,把它打死了。赵盾说:‚不用人而使唤狗,即使凶猛,又顶得了什么?‛一面搏斗,一面退出宫门。提弥明为赵盾殉难。

当初,赵盾在首阳山打猎,在翳桑住了一晚。看见灵辄饿倒在地,问他得了什么病,灵辄回答说:‚已经多日没有吃东西了。‛赵盾给他东西吃。灵辄留下一半食物不吃。问其原因,答道:‚我在外当奴仆已经多年了,不知道母亲还在不在。现在离家近了,请让我把这些东西送给她。‛赵盾要他吃光,并给他预备一筐饭和肉,放在袋子里送给他。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甲士,却把戟掉过头来抵御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免于难。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回答说:‚我就是您在翳桑救的饿汉呀。‛问名字和住处,他没有告诉就走了。——接着赵盾也逃亡了。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赵盾还没有逃出国境的山界就回来了。太史(董狐)记载说:‚赵盾弑其君。‛并且把这条记载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说:‚不是这样。‛太史回答说:‚您是正卿,逃亡没有越过国境,回来后又不声讨叛贼,弑君的不是您又是谁?‛赵

盾说:‚唉!《诗经》说:‘由于我怀念祖国,反而自己找来了忧患。’大概是说我吧!‛

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据法直书不隐讳。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为了记事的原则而承受恶名。可惜呀!要是逃出了国境就可以免掉罪名了。‛

第二篇:晋灵公不君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反复诵读课文,将课下注释的重点实、虚词标注到课文中,标记勾画重点字词。

2.限时认真、独立完成,书写规范,保证学案完成质量。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2.合作探究,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激情投入,全力以赴,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课前预习案

【自主学习·常识积累】

(一)介绍作者及文中主要人物

1、《左传》原名为____________,汉代改称________,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___________为解释孔子的___________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______家重要经典之一。它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称“春秋三传”。《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2.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3.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______。4.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只有一句话;“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史事件,就写得有情节,有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

【自主学习·落实基础】

(一)给加点字注音。

厚敛()

辟()丸

寝门辟()矣

胹()熊蹯.....()

寘()诸畚()

三进及溜()

稽()首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衮()职有阙()

鉏麑......()()

饮()赵盾酒

嗾()夫獒()

舍()....于翳()桑

灵辄()

请以遗()之

箪()食

寘....诸橐()

与()为公介

倒戟()

弑()其君

...自诒()伊戚()..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

(10)虽猛何为....(2)宰夫胹熊蹯不熟:

(11)斗且出。提弥明死之。...(3)问其故,而患之:

(12)舍于翳桑..(4)三进及溜

(13)食之,舍其半..(5)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14)请以遗之....(6)寝门辟矣:

(15)遂自亡也..(7)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16)赵盾弑其君...(8)趋登:

(17)宣子曰:“不然。” ..(9)公嗾夫獒焉:

(18)书法不隐...

(三)准确翻译下列句子(标出重点实词、句式得分点)。

1、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2、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

3、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

4、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5、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6、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7、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

8、宣子曰:“呜呼!《诗》曰:‘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9、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四)初读课文,回答问题。

找出体现晋灵公之“不君”的几件事。表现了晋灵公怎样的性格特征?

课堂探究案

1.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哪些事情得以体现?

2、文中三个武士鉏麑、提弥明、灵辄各性格上各有何特点?

3、《晋灵公不君》的故事在《春秋》中只有一句话:“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如何理解赵盾的“为法受恶”?

4、难点突破:春秋笔法

《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据说孔子编写《春秋》,在语言上“不露山水”,但自能见其“微言大义”,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

这种作法被称为微言大义,或者春秋笔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

所谓“不露山水”,实指不显露那些不宜明说或不愿直说本意的语句,或旁敲侧击,或含义模糊,或闪烁其词,或含蓄委婉,或意在言外,或从旁烘托,或虚掩伪饰,或上下暗示,总之不露本意。当然也有涉及本意的,则往往从轻从宽,或隐隐约约,未见庐山真面日,或扑粉涂脂,顿使恶语变美言。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习题。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找出体现“春秋笔法”的地方,并试分析其意义。

【知识链接】

1、后代也把敢于坚持原则、秉笔直书称做“董狐笔”。文天祥的《正气歌》中就有“在晋董狐笔”一句,认为体现了天地正气。

2、《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

3、《左传》的文学成就:作为编年史,《左传》的叙事艺术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晋•范宁《谷梁传集解自序》中说:“《左传》艳而富”,其“艳而富”的特点具体表现为:(1)《左传》生动地展示了春秋时期五彩缤纷的历史画卷。(2)善于对庞杂的资料进行取舍与剪裁;

(3)作者重视对事件的完整把握,对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有时能给予集中叙述,突破了编年体的界限,使事件的记叙有了记事本末的因素。也使人物的刻划有了传记的意味。《左氏春秋》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战争的叙述尤为精彩。(4)《左氏春秋》记言文字,辞令委婉陈词,不亢不卑,慷慨激昂,显示了个性风采。叙述语言词约事丰、意蕴厚实。

第三篇:《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教学设想

本单元主要学习史学著作及史学思想。编写内容由经典原文、相关读物、大视野三部分组成。“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的著名篇章,文不甚艰,故事生动,剪裁得当,叙事流畅,人物形象饱满,性格鲜明,较鲜明地体现了所谓的“春秋笔法”。教学时,可把课文的叙事艺术与对“春秋笔法”的辩证认识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数:二课时

宵衣旰食。为了上朝,他起得很早,以至坐而假寐,并且是盛服等待,这是敬业,所以鉏麑这个杀手,也不能不感叹说,赵盾是“不忘恭敬”。在这里赵盾确是做到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了。

赵盾对老百姓是其养民也惠了吗?是的!当其打猎遇到灵辄饿得很时,就给了他吃的,知道其家中还有老母,舍不得吃时,就叫他吃完,又带上一袋饭和肉回家。这不能不说养民是恩惠的。

从以上种种表现看,赵盾确乎是按臣道而行的一个良臣。3.例说明本文的材料富有魅力。

提示:唐人刘知己《史通》评《左传》说:“著述罕闻,古今卓绝”。清人章学诚也说《左传》“叙事之文其变无穷……”如本文写晋灵公的荒淫无道,一是写他厚敛以雕墙极度荒淫,一是写他的残暴,

有对宫外百姓的“从台上弹人,而观其避丸也”;有对宫内宰夫的“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这样的材料实属“罕闻”,把晋灵公的昏聩、残暴与狰狞彰显而出,表现力极强。4.举例说明本文的叙事“详而博”。

提示:本文所叙之事概括说来仅是《春秋》所述“晋赵盾弑其君夷皋”一句,但此事之来龙去脉,即赵盾为何弑其君,该不该弑其君,晋灵公又怎样被弑,究竟是不是赵盾所弑等等,仅凭此一句很难弄得明白。本文细细道来,讲述得明明白白,让读者知晓了事情的全过程。这是其“详”;文中不仅叙述了晋灵公的种种荒淫无道的行径,叙述了赵盾与士季进谏的经过,讲了晋灵公如何遣使鉏麑暗杀赵盾以及借宴请之机谋杀赵盾,还叙述了赵盾因何背负弑君之名等等。这是其“博”。一“详”一“博”,不仅大大增强了文章内容的丰富性,是非的可判断性,而且把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具象地表现了出来。5.举例说明本文情节曲折,跌宕多姿的艺术特色。

提示:紧张动人的情节赋予本文以强烈的故事性和戏剧性。其中士季与赵盾商议进谏所预示的危险,鉏麑行刺一段对鉏麑心理矛盾的刻画,提弥明搏獒场面之惊险,赵盾身背弑君之名的无力辩解等等,这些情节的叙述和描写,有悬念,有虚实,有动感。或令人惊悚,动人心魄;或诱人体味,发人深省。环环相接,此起彼伏,耐人寻味。确有变化莫测,情趣横生之妙。此种曲折踪跌宕,还体现在叙事笔法的灵动上,正如清人文章学家章学诚在《章氏遗书》中所概括的:“盖其为法则有以顺叙者,以逆叙者,以类叙者,以次叙者,以牵连而叙者,断续者,错综叙者,假议论以叙者,夹议论而叙者,先叙后断,先断后叙,且叙且断,以叙作断。预提于前,补缀于后。两事合一,一事合两,对叙插叙,明叙暗叙,颠叙倒叙,回环叙,离合变化,奇正相生,如孙吴用兵,扁仓用药。神妙不测,几于化工。其法莫备于《左氏》。”细读本文,虽不能一一对号,但也要窥其一斑,领略其叙述的笔走龙蛇,变化万千之一了。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字词:

1.不君,不行君道。厚敛,加重赋税。以,连词,当译作来。

2.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而:连词,可译作来。

3.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宰夫,厨子。过朝,经过朝廷。4.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中“莫之继也'怎样解释?

提示:没有人继续您进谏了。莫之继也即莫继之也。莫:否定性的无定代词,没有谁。之:代词,指赵盾,等于说您。之在这里做'继'的宾语。

5.君能补过,衮不废矣。补过,补救过失。衮,衮袍。这里指君位。

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提示:善事里没有哪个能比这个更大的了。

四、作业:翻译后面部分,写在作业本上。

臣道去做,父子也一样。

2.晋灵公不君,是说晋灵公不行君道。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屠杀宰夫,不但知错不改,还暗杀、谋害忠臣,哪里像个国君呢?

3.赵盾身为臣子,他对晋灵公滥杀宰夫直言敢谏,尽了忠君之职。赵盾在职守上是做到了宵衣旰食。他盛服待朝,“不忘恭敬”。从赵盾对待饿坏了的灵辄来看,又做到了养民也惠了。赵盾的确是按臣道而行的一个良臣。

4.写灵辄虽然着墨不多,却写出了一个才子的形象。灵辄按子道而行,三天没吃饭,都快饿死了,当得到一点吃的,还不忘留下一半带给母亲。这可谓是大孝。5.董狐认为是赵盾弑君。这看起来不公,但文章结尾为赵盾婉惜说:“为法受恶,惜也。”这里所说的这个“法”就是儒家的君臣之道啊!最后,《春秋》是阐述孔子政治理想的,《左传》号称是解释《春秋》的。《春秋》说赵盾弑君就是要求一个臣子要“忠之至”,忠到极致才成。也就是说赵盾忠的还不够,责备他呀!这是名分所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章的确是比较全面深刻地反映出儒家君臣父子的思想观念。

第四篇:《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

民权第一高级中学刘淑静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的含义2.理解文章叙事的详而博的特点,3.材料的富有魅力;情节的曲折,跌宕多姿4.体会语言的简明,人物的传神。教学时数:一课时。

导入

春秋时的晋国有一个大臣叫赵盾,他明明没有参与谋杀国王晋灵公的叛逆行动,满朝文武都可以证明他的清白,但是晋国的史官董狐却在朝堂之上,在文武朝臣面前,竟理直气壮地告诉大家:“作为史官,我已经写下‘晋赵盾弑其君’。”此言一出,赵盾有冤难言,文武百官也爱莫能助,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要看看这千古奇冤倒底是怎么回事。

一、文学常识简介

介绍《春秋》与《左传》。

《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内容简约,只是大事年表式记载。《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1 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叙事有“详而博”的特点,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活动,这种叙述风格成为后世楷模。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只一笔带过,“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史事件,就写得有情节,有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2释题:本文选自《左传•宣公二年》,题目是编者后加的。晋灵公,从其谥号“灵”可见,他不是一个好国君。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历史上有名之暴君,鲁文公七年即位,在位14年,鲁宣公二年被大臣赵穿所杀。谥号曰“灵”,谥法称“乱而不损曰灵”。此为无道君隐讳的说法不君——不行君道。

君:名词用作动词二.初步感知全文

1.读准字音 2.齐读全文

三、文本研读:

1.梳理文章第一自然段:字词、翻译见课件。

作者首先从晋灵公的劣迹写起,表明晋灵公被杀完全是咎由自取。(问题一:作者开篇写晋灵公写了几件事?分别表现了晋灵公什么特点?)作者开篇就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厚敛以雕墙”。这表现了他的贪婪;第二件事:“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这表现了他的荒唐;第三件事:“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这又表现出他的残暴。

接下去大臣们对晋灵公的劝谏。在这里,作者运用了繁简对比的手法。用繁笔写的是士季进谏。在下段则是简笔写了赵盾的进谏。2(问题二:士季如何上谏?灵公如何应对?)2.梳理文章第二自然段:字词略,见课件。

本段写赵盾骤谏,招来杀身之祸。一方面可以看出赵盾的忠诚,另一方面也能深刻地记住鉏麑的光辉形象。鉏麑奉灵公之命来刺杀赵盾,但当他看到“盛服将朝”的赵盾时,他产生了强烈的心理矛盾,最后他选择了自杀。

问题三:鉏麑当时就死了,死前的内心独白从何而知?明确:“悬揣”——根据当时的情境、事情的结果和人物的性格行为进行的合理想象。

符合人物性格,合理解释结果,非但不觉得失实,反而有历史“带入感”。

3.课文第三、四段:字词译文见课件

写晋灵公设宴,计划在酒席上刺杀赵盾。这次出场的是两个武士,提弥明和灵辄。

问题四:提弥明是怎样的一个人?在课文中找出具体的语言品读。提弥明在赵盾赴宴后知道了灵公的阴谋,他不是贸然出击,而是首先讲礼法:“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以此作为让赵盾离开的理由,表现出机智的一面。晋灵公不仅没有理睬提弥明所讲的君臣之理,

反而唤猛犬去咬赵盾,这再次表现出晋灵公的“不君”。提弥明与猛犬和甲士们英勇搏斗,最终不敌身亡。提弥明勇猛善战,而且讲究策略。问题五:灵辄又是怎样的一个人?

灵辄是在提弥明在与甲士们搏斗中出场,他本是灵公的甲士,却反戈一击,救出了赵盾。当赵盾询问恩人姓名时,他只说是“翳3 桑之饿人”。在灵辄此次出场前,作者运用了插叙的手法,补充交代了当年赵盾在首阳山救灵辄的一段往事。灵辄则是知恩图报,是非分明。(提醒学生注意插叙手法的使用)4.课文第五段:字词、译文。

本段写晋灵公行为不符合君道被杀,赵盾听说后返国。表现了赵盾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同时这段也是解释“赵盾弑其君”的最重要的一段。

问题六:赵盾为何会背上“弑君”之罪名?“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第一,他逃亡,却没有逃出国境。按照当时的礼法,臣下逃离了国境,君臣之义就断绝了,就可以不承担效忠君主的责任了。第二。他回来后没有声讨赵穿。赵穿是赵盾的族人,晋灵公的女婿,按照礼法,赵穿杀死国君是大逆不道的行为,赵盾作为正卿,返回国都后应该立刻声讨赵穿,但据《左传》记载他没有。问题七:董狐书“赵盾弑其君”体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你赞同他的看法吗?

明确:不畏权贵、秉笔直书——良史直笔

《直书》认为,“董狐之书法不隐,赵盾之为法受屈,彼我无忤,行之不疑,然后能成其良直,擅名今古”。又认为,这是“仗气直书,不避强御”。盛赞了一种刚直无畏、秉笔直书的史家精神。《春秋》《左传》中很多事情是用“礼”和“非礼”来评价的。礼是宗法社会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在董狐和孔子看来,赵盾作为晋国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记做“赵盾弑其君”是合乎礼法的。所谓“为法受恶”,4 “法”即“书法”,也就是记事的原则。晋国太史董狐的记事原则是不隐讳事实真相,评价事实的标准是当时被普遍认可的礼。孔子认为赵盾是国之良臣,对他寄予同情,却又认为他背负“弑君”的罪名是“为法受恶”,不算冤枉。

四、总结拓展:

1)主旨:本文写晋灵公搜刮民财,残酷暴虐,最终被臣下杀死的故事,赞扬了赵盾的敢于直谏、忠于国事和董狐的不畏权贵、秉笔直书的精神。同时把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理做了形象化的说明。2)思考探究:

1.孔子为何称赞董狐为古之良史,赵盾为古之良大夫?

2.如何评价董狐直书“赵盾弑其君”这一记载?以现代观念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五.作业

任选一探究思考题,写成800字的小论文,在班上交流。

第五篇: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及武士们等人物形象学习本文中所体现的叙事艺术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和自由辩论等方法让学生学会由浅入深地探究人物形象及文化思想和叙事艺术,品味春秋笔法蕴含的文化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史学家那种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春秋时的晋国有一个大臣叫赵盾,他明明没有参与谋杀国王晋灵公的叛逆行动,满朝文武都可以证明他的清白,但是晋国的史官董狐却在朝堂之上,在文武朝臣面前,竟理直气壮地告诉大家:‚作为史官,我已经写下‘晋赵盾弑其君’。‛此言一出,赵盾有冤难言,文武百官也爱莫能助,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要看看这千古奇冤倒底是怎么加回事。本文文学常识简介

1.介绍《春秋》与《左传》。

《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内容简约,只是大事年表式记载。

(见教材P28)《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叙事有‚详而博‛的特点,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活动,这种叙述风格成为后世楷模。

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只一笔带过,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史事件,就写得有情节,有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2.文中所写事件涉及到哪些人?

一君(晋灵公),四臣(谏臣赵盾、士季、叛臣赵穿、史臣董狐),三甲士(xx,提弥明;灵辄)

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二、初步感知全文

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请一些学生读相关段落,师板书字词)难认字:

食之

与为公介

为法受恶

自诒伊通假字

①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辟-避

②宣子田于首山

田-畋

③子为正卿,亡不越竟

竟-境

④反不讨贼

古代晋灵公不君、齐晋鞌之战原文及译文

晋灵公不君(宣公二年) 原文: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①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竞乃免。” 译文: 晋灵公不行君王之道。他向人民收取沉重的税赋以雕饰宫墙。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弹人,然后观赏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他的厨子做熊掌,没有炖熟,晋灵公就把他杀了,把他的尸体装在草筐中,让宫女用车载着经过朝廷。赵盾和士季看到露出来的手臂,询问原由后感到很忧虑。他们准备向晋灵公进谏,士季说:“如果您去进谏而君王不听,那就没有人能够再接着进谏了。还请让我先来吧,不行的话,您再接着来。”士季往前走了三回,行了三回礼,一直到屋檐下,晋灵公才抬头看他。晋灵公说:“我知道我的过错了,我会改过的。”士季叩头回答道:“谁能没有过错呢?有过错而能改掉,这就是最大的善事了。《诗经》说:‘没有人向善没有一个开始的,但却很少有坚持到底的。’如果是这样,那么能弥补过失的人是很少的。您如能坚持向善,那么江山就稳固了,不只是大臣们有所依靠啊。

中考文言文《晋灵公不君》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晋灵公不君》全文详细翻译本文是关于中考文言文《晋灵公不君》全文详细翻译,感谢您的阅读! 晋灵公不君 选自《左传》 晋灵公不行国君正道。加重赋税用来彩饰墙壁。他还从台上用弹弓射人,观看人们躲避弹丸来取乐。有一次厨子燉熊掌没有燉熟,灵公就杀死他,把尸体装在草筐里,命妇女用车装着尸体经过朝廷。赵盾和士季发现了厨子的手,追问厨子被杀的原因,并为这件事忧虑。赵盾准备进谏,土季说:“您进谏,如果国君不接受,那就没有谁能接着进谏了。请让我先去吧,没有采纳,您再继续劝说。”士季往前走了三次,伏地行礼三次,灵公假装没看见。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看了看他,说道:“我知道所犯的错误了,准备改正它。”士季叩头答道:“哪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却能改正,没有什么善事能比这个更大的了。《诗经》上说:‘没有谁没有个好的开头,但很少能坚持到底。’照这样说来,能够纠正错误的人是很少的。您能有始有终,那末国家就巩固了,哪里仅仅是臣子们有所依靠呢。《诗经》又说:天子有没尽职的地方,只有仲山甫来弥补。意思是说过失是能够弥补的,您能弥补自己的过失,君位就丢不了啦。”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清先,不

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袞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袞不废矣。” 晋灵公仍旧不改。赵盾多次进谏。晋灵公很厌恶他,派鉏麑暗杀他。鉏麑清早赶去,看到卧室的门已打开了。赵盾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由于时间还早,端坐在那里打瞌睡。鉏麑退出来,感叹地说:“不忘记恭敬,真是百姓的主啊。杀害百姓的主,就是不忠;不履行国君的使命,就是不守信用。在这两者之间只要有一种,都不如死了。”便撞死在槐树上。 犹不改。宦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癖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齐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灵公赐给赵盾酒喝,预先埋伏好身穿铠甲的武士,准备攻杀赵盾。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现了情况,快步走上堂去,说:“臣子侍奉国君饮酒,超过了三杯,不合乎礼仪。”接着扶赵盾下堂。晋灵公唤出那条猛犬向赵盾扑去。提弥明徒手搏击猛犬,把它打死了。赵盾说:“不用人而使唤狗,即使凶猛,又顶得了什么?”一面搏斗,一面退出宫门。提弥明为赵盾殉难。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

晋灵公不君

晋灵公不君 (宣公二年) 1、灵:谥法,《逸周书·谥法》、《通志》,谥法是给予谥号的标准,用一些固定的字,赋予特定的涵义,用以指称死者的美德、恶德等。 表扬的:经纬天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 威强睿又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 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 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 布刚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 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知曰献 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 批评的:乱而不损曰灵(隐讳的说法),好内远礼曰炀 杀戳无辜曰厉 同情的:恭仁短折曰哀,在国遭忧曰愍 慈仁短折曰怀 上古谥号多用一字,也有用两三字的,如:魏安王、赵孝成王、后世谥号除皇帝外,多用二字:忠武侯(孔明),文忠公(欧阳修),武穆王(岳飞)、文正公(范仲淹)。 2、厚:在薄厚的意义上古今义没有区别。如《劝学》:“不临深谿,求知地之厚也。”但古代汉语“厚”的意义要比现代汉语广泛,含有“众多”、“深重”等意义。如本篇:“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厚”指多而重。《战国策·秦策》:“大王又并军致与战,非能厚胜也。”“厚”是巨大义。又《韩非子·扬权》:“厚酒肥肉。”“厚”又指浓,浓烈义。这些意义一般已不见于现代汉语。 3、患:担忧,忧虑。《说文》:“患,忧也。”如本篇:“赵盾、土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又《论语·学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今成语有“患得患失”。用作名词,文言中常指灾害,祸患。《韩非子·内储说下》:“苟成其私利,不顾国患。”又《后汉书·张衡传》:“阉竖恐终为其患。”今成语有:“有备无患、“内忧外患”。 4、社稷:社,指土神。《说文》:“社,地主也。“即大地的主宰,又名后土。稷,指谷神。《说文》:“稷,五谷之长。”即五谷的主宰。如本篇:“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因“社稷”象征国家,“社稷”就有了国家的意义。如《左传·成公十三年》:“又欲阙翦我公室,倾覆我社稷。” 5、废:《说文》屋顶也。房屋凋弊,引申为废弃。丢掉。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三单元 3 晋灵公不君 Word版含答案

3晋灵公不君 大义存心 钅且麑,一个历史风尘中匆匆而过的刺客,一个被墨客渲染只为突出赵宣子的“路人”,我们却看到了他身上丝毫不逊于风云人物的大义。 在本来应该杀的时刻,他却没有被杀意充斥,而还有“民之主也”的思考,这等觉悟难道应该被人遗忘吗?是的,他被盛服将朝的赵宣子感动,但这绝不是钅且麑“退之”的根本原因。真正能够让他这么做的,是他心存大义。他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他知道不行君令乃不信,错杀良臣乃不忠。他在动乱的社会中受着种种支配,却没有丧失自己的价值观。 不只是钅且麑,还有同一文章里的提弥明等,在阅读史料的时候,还会发现总有这么一个心存大义的配角,却在左右着历史,左右着现实,左右着未来。 扪心自问,你是大义存心,还是跟着别人走?先肯定别人的结果,再去找自我认同的原因?如果说古人抱有自我心境是因信息匮乏以致激发自我对话的话,那么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各路专家层出不穷,如果你不能心存大义,自我筛选的话,那只能被人牵着鼻子来回转,你又能到达什么样的人生目标呢? 古之大义于今,已不只是忠君爱民。钅且麑之死于今,也绝不是小配角的湮灭,它还具有浓厚的现实价值,观察他们自我坚定的人格,亦可找到现实腐化中属于自己的定海神针。 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左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双目失明,曾任鲁太史。其知识渊博,品 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曾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 相传他据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的大量史料,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 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又传著有现存最早的一部国 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他不仅是一个杰出的历史学家,同时

也是一个天才的文学家。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称《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它所记载的年代大致与《春秋》相当,最初是单行的,至西晋杜预,始将《左传》与《春秋》逐年合并(即“经传合一”),从此相沿不易。它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号称“大经”。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 《左传》是我国历史著作的典范,是我国编年体史书的第一个高峰,也是《史记》问世以前我国最重要的史书。《左传》的内容十分丰富,凡天文、地理、氏族、制度、人物、军事、外交、经济、礼俗以及鬼神、灾祥、卜筮之事,无不记载,史料价值非常高。当代史学家钱穆先生就曾说过,《左传》是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基准。 《左传》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史学著作,同时也是中国叙事文学的代表作。《左传》善于用简练精当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和记述事件,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细节描写尤为出色;长于描写战争,且极富变化;善于记言,无论是大臣的谏说还是行人辞令(外交辞令)都描摹精当,非常符合人物身份。《左传》对后世的史传文学和戏曲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2.背景资料 《晋灵公不君》选自《左传·宣公二年》,是《左传》中的著名篇章,全文只有几百字,给人的印象却非常深刻。 宣公二年,即公元前607年。晋灵公,名夷皋,是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公元前620年至前607年在位。《晋灵公不君》的故事在《春秋》中只有一句话:“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在《左传》中,作者补充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不仅使我们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同时也对晋灵公、赵盾和董狐等历史人物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包括三位只出场一次的武士钅且麑、提弥明和灵辄,也都写得光彩照人。 3.文化常识 春秋笔法 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左丘明概括为“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作为中国历史叙述的一个传统,据说来源于《春秋》。《春秋》,鲁国史书。相传为孔子所修。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

晋灵公不君教案(1)

《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 桐城八中程危宁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知识。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的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教学设想 本单元主要学习史学著作及史学思想。编写内容由经典原文、相关读物、大视野三部分组成。“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的著名篇章,文不甚艰,故事生动,剪裁得当,叙事流畅,人物形象饱满,性格鲜明,较鲜明地体现了所谓的“春秋笔法”。教学时,可把课文的叙事艺术与对“春秋笔法”的辩证认识作为教学的重点。“相关读物”所选《史通》是中国史学理论名著,节选部分论述史书的“直书”原则,列举了大量事例说明直书的难能可贵,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大视野”所选翦伯赞《怎样研究中国历史》是同类文章较浅近的,文章对古代史书的体裁、史学的发展历程、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等问题,都有深入浅出的解说。

高三学生有一定量的文言知识积累,可通过工具书和注解理解文意。语法句式等现象需要点拨。 必修一学过《烛之武退秦师》和《史记》的一些作品,对《左传》的叙事艺术有初步的了解,需要系统梳理知识。 “春秋笔法”秉笔直书的文化内涵相对陌生一些,需从阅读指南入手难点突破。 这个单元的学习,以教师讲解和学生自学相结合,强调文言文的朗读,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尤其是文言词语的积累,要能跨过语言的障碍,把握作品所反映的思想本质和深刻内涵。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认真阅读课文及注释,做得读得顺,能翻译,并思考全文写了哪些意思,作者是如何表现的? 一、导入: 由回忆学过的历史著作开始。如《左传》、《史记》 文学常识简介:

09.04.08高二语文《春秋笔法之晋灵公不君》

09.04.08高二语文《春秋笔法之晋灵公不君》 第一篇:09.04.08高二语文《春秋笔法之晋灵公不君》 《春秋笔法》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引导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体例,体会《左传》的叙事风格。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设想: 课堂教学紧扣《晋灵君不君》,而“相关读物”所选《史通》是中国史学理论名著,节选部分论述史书的“直书”原则,列举了大量事例说明直书的难能可贵,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大视野”所选翦伯赞《怎样研究中国历史》是同类文章较浅近的,文章对古代史书的体裁、史学的发展历程、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等问题,都有深入浅出的解说,这两篇都布置学生自己在课后自学。教学过程: 一、单元知识介绍: 何谓春秋笔法? 所谓“春秋笔法”,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 《春秋》,鲁国史书。相传为孔子所修。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译文:《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 由于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

晋灵公不君

晋灵公不君 一、文学常识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 春秋笔法,是孔子首创的描述写法,称“微言大义”,在叙事时暗含褒贬,委婉的表达作者的倾向。左丘明概括为“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 二、通假字 而观其辟丸也同“避”,躲避寘诸畚同“置”,放置 三进及溜通“罶”,指屋檐下衮职有阙同“缺”,过失 三、一词多义&重点实词 以厚敛以雕墙来而谏而不入却 以示于朝把稽首而对曰连词 遂扶以下表并列坐而假寐表并列 请以遗之把触槐而死就 倒戟以御公徒来明搏而杀之表并列 宣子未出山而复表转折,就

之未知母之存否?取独 请以遗之代词 其我之谓矣的 则子继之代词 贼民之主的 厚敛:加重征收赋税。胹:煮,炖。 载:装车。不入:不采纳,不接受。 骤:多次。贼:刺杀。 辟:开着。假寐:闭目养神,打盹儿。 伏:埋伏。趋登:快步上殿堂。 田:打猎。遗:送给。 与:参加。介:指甲士。 隐:隐讳,不直写。恶:指弑君的恶名。 四、词类活用 晋候饮赵盾酒饮:使动用法,给……喝。 提弥明死之死:形容词做动词,为……死 食之食:给……吃 宦三年矣宦:名词作动词,给人当奴仆 晋灵公不君君:名词作动词,行君道 五、特殊句式

宣子田于首山。介宾结构后置句,应为“于首山宣子田” 赵穿攻灵公于桃园。介宾结构后置句,应为“于首山赵穿攻灵公” 以示于朝。介宾结构后置句,应为“于朝以示” 其我之谓矣!宾语前置句,应为“其谓我矣” 董狐,古之良史也。判断句 赵盾,古之良大夫也判断句 六、内容理解 大意:本文描写了晋灵公搜刮民财、残暴不仁、草菅人命,最后被正直的臣子杀死,大忠臣赵盾反背负弑君之罪的故事。 文脉:第一部分(1)晋灵公搜刮民财、残暴不仁、草菅人命,士季和赵盾都劝谏晋灵公。 第二部分(2~4)晋灵公对多次劝谏的赵盾感到厌烦,便想杀了他,先是派杀手鉏麑刺杀,却不想他被赵盾所感动而自杀;后又设酒宴,欲在宴会上刺杀,却被提弥明和灵辄所救。 第三部分(5)晋灵公为赵穿所杀,赵盾听闻后回国,背负弑君之罪。 七、鉴赏分析 本文赞扬了赵盾的敢于直谏、忠于国事和董狐的不畏权贵、秉笔直书的精神,

高二语文人教版 知识讲解_晋灵公不君

晋灵公不君 编稿:程彦芳审稿:姜虹 学习目标 1、掌握主要名词及重点词语的含义; 2、掌握文章基本内容并全面理解本文所反映的儒家思想观念; 3、掌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左传》 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原名为《左氏春秋》,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传》是一部集大成式的史学巨著。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相斫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其声律兼有诗歌之美,言辞婉转,情理深入,描写入微,是中国最为优秀的史书之一。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成语释义指写文章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据说孔子编写《春秋》,在语言层面上“不露山水”,但在表达层面上,自能见其“微言大义”,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 这种作法被称为微言大义,或者春秋笔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 所谓“不露山水”,实指不显露那些不宜明说或不愿直说本意的语句,宜与名家画山水一样,“妙在含糊,方见作乎”,或旁敲侧击,或含义模糊,或闪烁其词,或含蓄委婉,或意在言外,或从旁烘托,或虚掩伪饰,或上下暗示,总之不露本意。当然也有涉及本意的,则往往从轻从宽,或隐隐约约,未见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三单元 经典原文 晋灵公不君

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的曲笔一面。 春秋笔法作为中国历史叙述的一个传统,来源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它从当时的伦理道德出发,以定名分、明等级作为评判人物和事件的标准,“褒贬劝惩,各有义例”,有时一字暗含褒贬,由此就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左传》继承和发扬了这一精神,在叙事中敢于直言不讳,往往以“礼也”“非礼也”来评判人物或其行为,表现了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书中不少地方揭示了权势者暴虐淫侈的行为,也表彰了许多忠于职守、正直和具有远见的政治家,反映出儒家的政治理想。 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能熟练地诵读文本,阐释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 2.系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体例,体会《左传》的叙事风格,掌握《史通》的理论主张。 3.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了解“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经典原文3晋灵公不君 ◎走近先贤 文宗史圣——左丘明 1.生平简介 左丘明,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春秋末期鲁国 人,史学家。 左丘明晚年因患眼疾,双目失明。他曾一度绝望,但强烈的使命感使 他重新振作起来,将几十年来诸侯各国的政闻要事及君臣谋议得失之词口 述给子孙,汇集成卷。

他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曾以他为楷模谈论自己的做人原则。 2.地位影响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著有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春秋左氏传》(又称《左传》),晚年口述而汇集成中国现存最早的国别体著作《国语》。◎背景呈现 《晋灵公不君》选自《左传·宣公二年》,是《左传》中的著名篇章,全文只有几百字,给人的印象却非常深刻。 宣公二年,即公元前607年。晋灵公,名夷皋,是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公元前620年至前607年在位。《晋灵公不君》的故事在《春秋》中只有一句话:“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在《左传》中,作者补充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不仅使我们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同时也对晋灵公、赵盾和董狐等历史人物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包括三位只出场一次的战士:麑、提弥明和灵辄,也都写得光彩照人。 ◎国学链接 [文学常识]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左传》 《左传》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叙 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西汉时称之为《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 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 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 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1.内容 《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取材范围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 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谚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它不但记录鲁国一国的史实,而且还兼记各国历史。不只记录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 2.思想 《左传》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3.影响 《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

《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策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晋灵公不君》的学习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 春秋时的晋国有一个大臣叫赵盾\他明明没有参与谋杀国王晋灵公的叛逆行动,满朝文武都可以证明他的清白,但是晋国的史官革狐却在朝堂之上,在文武朝臣面前,竟理直气壮地告诉大家:”作为史官,我已经写下‘晋赵盾弑其君'。”此言一出,赵盾有冤难言,文武百官也爱莫能助,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要看看这千古奇冤倒底是怎么加回事。 本文文学常识简介.介绍《春秋》与《左传》。 《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内容简约,只是大事年表式记载。(见教材P28) 《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叙事有“详而博”的特点,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活动,这种叙述风格成为后世楷模。 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只一笔带过,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史事件,就写得有情节,有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 1.文中所写事件涉及到哪些人? 一君(晋灵公),四臣(谏臣赵盾、士季、叛臣赵穿、史臣董狐),三甲士(xx,提弥明;灵辄)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二、初步感知全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请一些学生读相关段落,师板书字词) 难认字: 蹒翳食之箪橐与为公介为法受恶自诒伊通假字 ①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辟-避 ②宣子田于首山田-畋 ③子为正卿,亡不越竟竟-境 ④反不讨贼反-返 ⑤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阙-缺 ⑥我之怀矣,自诒伊戚诒-贻.齐读全文。 三、结合注释自读课文,重点词语解释.不君,不行君道。厚敛,加重赋税。以,连词,当译作来。 1.'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而:连词,可译作来。 2.'宰夫师熊踏不孰,杀之,真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宰夫,厨子。过朝,经过朝廷。 3.'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中‘莫之继也‘怎样解释? 提示:没有人继续您进谏了。‘莫之继也'即‘莫继之也’。莫:否定性的无定代词,’没有谁之:代词,指赵盾,等于说‘您'。'之'在这里做'继'的宾语。 4.‘君能补过,衮不废矣。补过,补救过失。衮,衮袍。这里指君位。 5.‘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提示:善事里没有哪个能比这个更大的了。 6.'公患之,使^魔(chu nn)贼之’患:厌恶。之:代骤谏。贼之:杀赵盾。这里的'之' 代赵盾。 7.'晋侯饮(yin)赵盾酒’饮:给酒喝。意动用法。

晋灵公不君原文及翻译一句一译

晋灵公不君原文及翻译一句一译 摘要: 1.晋灵公不君原文及翻译一句一译的背景和意义 2.晋灵公不君原文的具体内容 3.翻译一句一译的实现方法和技巧 4.晋灵公不君原文及翻译一句一译的价值和影响 正文: 1.晋灵公不君原文及翻译一句一译的背景和意义 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的一篇名篇,主要讲述了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君主——晋灵公的故事。晋灵公在位期间,荒淫无度,昏庸无能,导致国家政治腐败,民生凋敝。这篇文章通过讲述晋灵公的行为和其臣子的谏诤,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弊端,并对晋灵公进行了批判。同时,这篇文章也是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翻译一句一译,是指将古文中的一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这种方法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含义,同时也有助于传播和传承古代文化。 2.晋灵公不君原文的具体内容 晋灵公不君原文主要讲述了晋灵公在位期间的种种不当行为,包括荒淫无度、昏庸无能、贪图享乐、不顾国家安危等。文章中,晋灵公的臣子们多次进行谏诤,劝告他不要沉迷于声色犬马,要关心国家大事,爱护百姓。然而,晋灵公始终听不进去,最终导致了晋国的衰败。 3.翻译一句一译的实现方法和技巧

翻译一句一译,首先要对古文的语法、词汇、句式等有一定的了解。其次,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含义,包括字面意义和深层次的含义。最后,要运用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将古文的意思准确、清晰地表达出来。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采用直译、意译等不同的翻译方法,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4.晋灵公不君原文及翻译一句一译的价值和影响 晋灵公不君原文及翻译一句一译对于研究古代历史、文化和政治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春秋时期晋国的政治状况,以及当时社会的一些弊端。同时,这篇文章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古代儒家经典的研究样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儒家思想。 此外,翻译一句一译的方法,对于传播和传承古代文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晋灵公不君原文及翻译赏析

晋灵公不君原文及翻译赏析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小学资料、初中资料、高中资料、大学资料、文言文、中考资料、高考资料、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imary school materials, ju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se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university materials, classical Chinese, senior high school examination materials,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aterials, synonyms, antonym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文言文】晋灵公不君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晋灵公不君原文及翻译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 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 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清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 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袞 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袞不废矣。” 犹不改。宦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癖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 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齐君之命,不信。有 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 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 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 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 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 “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 越竟乃免。” 晋灵公不行国君正道。加重赋税用来彩饰墙壁。他还从台上用弹弓射人,观看人们躲 避弹丸来取乐。有一次厨子燉熊掌没有燉熟,灵公就杀死他,把尸体装在草筐里,命妇女 用车装着尸体经过朝廷。赵盾和士季发现了厨子的手,追问厨子被杀的原因,并为这件事 忧虑。赵盾准备进谏,土季说:“您进谏,如果国君不接受,那就没有谁能接着进谏了。 请让我先去吧,没有采纳,您再继续劝说。”士季往前走了三次,伏地行礼三次,灵公假 装没看见。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看了看他,说道:“我知道所犯的错误了,准备改正它。”士季叩头答道:“哪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却能改正,没有什么善事能比这个

晋灵公不君原文注释译文

晋灵公不君①:厚敛以雕墙〔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腼熊躇不熟〔3〕,杀之,置诸畚〔4〕,使妇人载以过朝⑤.赵盾、士季见其手〔6〕,问其故, 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7〕,那么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那么子继之.〞三进,及溜〔8〕,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9〕.’夫如是,那么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那么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10〕〞.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11〕,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12〕.〞 犹不改.宣子骤谏〔13〕,公患之,使4S麝贼之〔14〕.晨往,寝门辟矣〔15〕, 盛服将朝〔16〕.尚早,坐而假寐〔17〕.麝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18〕. 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 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候饮赵盾酒〔19〕,伏甲〔20〕,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21〕,趋登〔22〕, 曰:“臣侍君宴,过三爵〔23〕,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燹焉〔24〕.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大,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25〕. 初,宣子田于首山〔26〕,舍于翳桑〔27〕.见灵辄饿〔28〕,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29〕,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30〕〞,未知母之存否. 今近焉,请以遗之〔31〕.〞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32〕,置诸橐以与之〔33〕.既而与为公介〔34〕,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日:“翳桑之饿人也.〞间其名居,不告而退.遂白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35〕.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36〕: “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 亡不越竟,反不讨贼〔37〕,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38〕!〈〈诗?曰:’我之怀矣,白诒伊戚〔39〕.’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40〕.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41〕.惜也,越克乃免.〞 宣子使赵穿逆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42〕.壬申,朝于武宫〔43〕. 【注释】 ①晋灵公:晋国国君,名夷皋,文公之孙,襄公之子.不君:不行君道. ②厚敛:加重征收赋税.雕墙:装饰墙壁.这里指修筑豪华宫室,过着奢侈的生活.③宰夫:国

晋灵公不君教师版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学习设想】本单元主要学习史学著作及史学思想。编写内容由经典原文、相关读物、大视野三部分组成。“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的著名篇章,文不甚艰,故事生动,剪裁得当,叙事流畅,人物形象饱满,性格鲜明,较鲜明地体现了所谓的“春秋笔法”。教学时,可把课文的叙事艺术与对“春秋笔法”的辩证认识作为教学的重点。 【学习时数】二课时 【预习案】 一、关于《左传》 《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全书共60卷,记载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悼公四年(前464年)二百五十余年间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有关活动及重大事件(其叙事更至于悼公十四年(前454年))。其内容包括天文历法、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是我国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 《左传》之后,司马迁发展了《左传》的传统,写出了亦史亦文的《史记》,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不仅内容上与之相接续,体裁、手法亦以之为法。宋人对《左传》《太史公书》、韩文、杜诗,皆熟读暗诵,“虽支枕据鞍间,与对卷无异”(陆游《杨梦锡集句杜诗序》)。可见《左传》对我国后世影响巨大,在我国文史界占有较高的地位。 二、释题 本文选自《左传•宣公二年》,题目是编者后加的。晋灵公,从其谥号“灵”可见,他不是一个好国君。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历史上有名之暴君,鲁文公七年即位,在位14年,鲁宣公二年被大臣赵穿所杀。谥号曰“灵”,谥法称“乱而不损曰灵”。此为无道君隐讳的说法。不君——不行君道。君:名词用作动词。 三、内容梗概及文章主旨 孔子在《春秋》里写道\'晋赵盾弑其君夷皋\',按《春秋》的义例,凡是被杀的国君称名,是因为国君无道,这里称晋灵公夷皋的名,就是贬斥晋灵公无道。\'晋灵公不君\'一文,开头就说\'晋灵公不君\',定了贬斥晋灵公的调子,预示晋国要发生大乱,国家要失去稳定。晋灵公厚敛雕墙,违反儒家薄赋敛,轻徭役,藏富于民的思想。以弹子射人以为乐,杀宰夫,不敬大臣。赵盾因晋灵公荒淫无道,苦谏其勤政爱民,触怒灵公,因而险遭灵公谋害。后来,赵盾的弟弟赵穿谋杀了晋灵公,迎回赵盾执掌大权。晋国的太史董狐写下\'赵盾弑其君\',让朝中大臣都知道。赵盾对董狐说:\'弑君者是赵穿,不是我的罪。\'董狐说:\'你是相国,君主被害时你没有离开晋国,还是晋国之臣,后来又没有讨伐杀死国君的罪人,弑君的不是你是谁?\'赵盾慨叹自己念着祖国,反自找忧患。孔子评论说:董狐是好史官,赵盾是好大臣。赵盾因史官的纪史原则而受到了弑君的恶名。赵盾要是越出了国境,这一罪名就可免了。 本文的主旨:本文从多个角度,以鲜活生动的材料集中突现了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三个典型事例,把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理做了形象化的说明。 四、初步感知全文。 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难认字:

晋灵公不君教案教学设计

晋灵公不君(高二选修)教案教学 设计(总12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晋灵公不君(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晋灵公不君(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熟读全文 2.掌握主要名词及重点词语的含义 3.掌握文章基本内容并全面理解本文所反映的儒家思想观念4.掌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5.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章叙事的"详而博的特点, (3)材料的富有魅力;情节的曲折,跌宕多姿 (4)体会语言的简明,人物的传神。 内容梗概及文章主旨 孔子在《春秋》里写道"晋赵盾弑其君夷皋",按《春秋》的义例,凡是被杀的国君称名,是因为国君无道,这里称晋灵公夷皋的名,就是贬斥晋灵公无道。"晋灵公不君"一文,开头就说"晋灵公不君",定了贬斥晋灵公的调子,预示晋国要发生大乱,国家要失去稳定。晋灵公厚敛雕墙,违反儒家薄赋敛,轻徭役,藏富于民的思想。以弹子射人以为乐,杀宰夫,不敬大臣。赵盾因晋灵公荒淫无道,苦谏其勤政爱民,触怒灵公,因而险遭灵公谋害。后来,赵盾

的弟弟赵穿谋杀了晋灵公,迎回赵盾执掌大权。晋国的太史董狐写下"赵盾弑其君",让朝中大臣都知道。赵盾对董狐说:"弑君者是赵穿,不是我的罪。"董狐说:"你是相国,君主被害时你没有离开晋国,还是晋国之臣,后来又没有讨伐杀死国君的罪人,弑君的不是你是谁" 赵盾慨叹自己念着祖国,反自找忧患。孔子评论说:董狐是好史官,赵盾是好大臣。赵盾因史官的纪史原则而受到了弑君的恶名。赵盾要是越出了国境,这一罪名就可免了。 本文的主旨:本文从多个角度,以鲜活生动的材料集中突现了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三个典型事例,把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理做了形象化的说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文学常识简介 1.《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2.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左传】高中语文第3单元3晋灵公不君讲义新人教版

【关键字】左传 3 晋灵公不君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胹(ér) 熊蹯(fán) 稽首(qǐ) 鲜克有终(xiǎn) 骤谏(zhòu) 嗾(sǒu) 翳桑(yì) 食之(sì) 橐(tuó) 诒(yí)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而观其辟丸也(“辟”同“躲”,躲躲) (2)寘诸畚(“寘”同“置”,放置) (3)三进及溜(“溜”通“罶”,这里指屋檐下) (4)衮职有阙(“阙”通“缺”,过失)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患 (2)观 (3)过 (4)舍 (5)视 (6)善 (7)如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 (1)晋灵君(名词作动词,行君道) (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名词作动词,犯错误) (3)公嗾夫獒焉(名词作动词,发出唤狗的声音) (4)舍于翳桑(名词作动词,住宿) (5)晨往,寝门辟矣(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6)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形容词作动词,吃完) (7)问其故,而患之(意动用法,以……为患,担忧) (8)晋侯饮赵盾酒(使动用法,使……喝、给……喝) (9)食之,舍其半(使动用法,使……吃饭) (10)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使动用法,使……幸免) (11)提弥明死之(为动用法,为……而死)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书法不隐

古义:记事的原则。 今义:文字的书写技法或书法艺术,特指用毛笔写汉字的艺术。 (2)古之良大夫也 古义:古代官职名。 今义:医生的别称。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董狐,古之良史也。(判断句) 译文: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 (2)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状语后置句) 译文:赵盾在首阳山打猎,在翳桑住了一晚。 (3)有一于此。(状语后置句) 译文:在不忠不信两者之中有一种。 (4)赵穿攻灵公于桃园。(状语后置句) 译文:赵穿在晋灵公的园囿杀死了晋灵公。 (5)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宾语前置句) 译文:您进谏,如果君不采纳,那么就没有谁能够接着您去劝谏了。 (6)其我之谓矣。(宾语前置句) 译文:大概是说我吧。 [常识·速览] 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丘明 左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双目失明。曾任鲁太史。其知识渊博, 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曾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 史”,相传他据鲁国以及其他各国的大量史料,依《春秋》著成了中国 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又传著有现存最早 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巨著 ——《左传》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左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所叙述的史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左传》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但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而且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其记叙范围包括天文、地理、氏族、制度、人物、军事、外交、礼俗及鬼神、灾祥等,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改变了《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史实,而且征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