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的利弊分析

科举制的利弊分析
科举制的利弊分析

科举制度的利弊分析

石兴刚

[论文摘要]中国隋唐时代兴起的科举制度,作为封建时代人事行政制度的最高成就,不仅为其后的封建社会各朝代提供了蓝本和基础,亦成为西方文官制度的摹本。虽然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央集权的需要,是选士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有着其产生的必要性和其积极的一面,但是他和许多事物的产生一样有着双面性,是一把双刃剑。本文通过对科举制度产生的利弊分析,客观的阐明了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所产生的作用,并从中汲取我们当今选拔人才制度应该学习和借鉴的东西。

[关键词]科举制度利处意义

The examination system pros and cons

Shi Xinggang

Abstract:China sui tang era rise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as the feudal system of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 highest achievement, not only for subsequent feudal dynasties provides blueprint and foundation, also become the copy western civilian system. Although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was created centralized need, is selected inevitable outcom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ystem, has its produce and the necessity of its positive side, but he and many things have two-sidedness, produce the same is a double-edged sword.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imperial system produces the pros and cons, objective illuminates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in history of effects, and we analyzed our now education should we learn things.

Keywords:The imperial; System; The place; meaning

前言

科举制一方面体现了公平的原则,是当时是最有权威的测试,也使得平民有了走上仕途的机会,是九品中正制的进步,使中国有贵族统治阶级变为地主(庶族)统治阶级,总之,科举制出现问题是在宋代以后,在当时还是有进步意义的,但另一方面科举制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压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限制了学术自由,在后期消极影响甚至大于积极影响,阻碍了思想的发展和学术进步,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科举制度的演变

(一)科举制度产生的背景

在奴隶社会,居于主流的人事行政模式是世卿世禄制。这一制度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在固定的奴隶主贵族家庭中选拔国家官吏,职官世代承袭。此外还存在着由官员作为举荐人的“乡举里选制”,即官员根据乡间民间的言论,向君主推荐德才贤能之士,但是在人才的选拔上并没有多大比重。在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下,有奴隶社会发展而来的任人唯亲的思想已经无法适应等级森严

的封建制度,大多数统治者都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到两汉时期,世卿世禄制被察举征辟制所取代。察举,就是根据皇帝诏令规定的科目,由中央和地方的官吏向国家推荐人才。举荐的科目有廉科、茂才(秀才)科、文学科、有道科、明经科、明法科等。这些科目所代表的都是由官方正式赋予的功名,一旦取得这些功名,则可以出职任官。征辟,即征诏和辟除。征诏是由皇帝下诏荐举贤良方正者委以官职,辟除就是中央和地方官吏可以自行聘请人员佐助自己任职治事。此外,察举征辟制还包括中央举办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形式,汉武帝时设立了通过“岁试”授予中第者以官职的考任官职制度。在从历史发展的进程而言,察举征辟制的出现为中小地主出身的贤良人才提供了参政的机会,但是,这种进步是极其有限的,它并没有改变行政官员的选拔由某一社会阶层所操控的局面,因此,任职中的任人唯亲局面并没有完全被打破。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科举制度的出现和形成已经具备了完全的社会条件。

(二)隋唐时代科举制度的兴起

隋文帝初创科举制,规定要以考试取士,由吏部主管考试,并把地方官员的选任权收归中央,九品以上官吏全由中央任免。隋文帝初创立科举制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对中央集权的加强,为地方官员的任免权制定了一个严格的选任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作为一种定期、分科的考试任职制度,在隋代虽然已经有了众多的考试科目,但是考试并未定期化,而且应试也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并不允许士人“投牒自应”,所以,短暂的隋代并未使科举制度真正兴起。只有到了唐代,科举制度才进入了正常的发展轨道。隋朝的科举制只是为唐朝科举制度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到唐高宗时期,对科举考试的科目内容、评取标准、录取程序等进行了大量的改革,使科举制度走向了真正的定期化、程式化,科举制度才真正兴起。由此,中国科举制度的雏形基本形成。

(三)科举制度的发展与终结

先是1898年的戊戌变法,科举制以改革的名义发生了部分变化,废除了八股文这种文体,采用策论考试,同时增加经济特科,注入了全新的考试内容。戊戌政变以后,所有这些改革内容宣布取消,科举暂时又回到了原来状态。新政时期,科举改革再次提上日程,先是在在1901年开始经济特科考试,同年再次宣布废除八股考试。1903年张之洞等提出递减科举,计划用十年时间逐渐废除科举。1905年,袁世凯、张之洞等立即停止科举的建议被批准,科举制终于寿终正寝。在中国已经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二、科举制度的利弊分析

科举制度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产物,在中国历史上承载着整合传统社会生活并维系社会内部的文化生态平衡的功能,但就其所体现的历史作用于社会价值来讲,它同样有着利处与弊端,具体分析如下:

(一)科举制度的积极方面

1.提供了公平竞争的舞台。科举制度之下选拔人才不问家族出身,只要能治

国安邦,用兵打仗,有经济管理的特长的,都可以应试,及格的可以得到重用。唐朝的高级官员从宰相,到地方官员,多半是科举出身的。此种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行之有效,历宋、元、明、清,一直沿用下来。推行一千多年,明显的效益有以下几点:选拔人才的范围扩大到全国包括边远省区,规定各省区录取人员的比例,像云南、贵州,人口少,文化不发达地区也分配有一定的名额,全国士人产生拥护朝廷的向心力。定期考试,后备人才不断地补充到中央,不忧人才匮乏。国家规定《四书》《五经》为教材。全国知识分子通过各种学习的方式,主要是自学,国家兴办公家学校不多,大量的应考者都是单独自学,只要考试得中,即可上升到官员阶层。考试立法详明,执法严峻,主考官舞弊的,重的可判死刑。因此考试取得“功名”(如秀才、举人、进士)即可得到社会的尊重、认可。科举制不仅改善用人制度,还所坚持“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统治阶层,并被皇帝笼络、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社会、国家繁荣安定,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使出身卑微而又有才华的人脱颖而出去做官,获得利益;使人读书之风盛行,促使社会形成努力读书求学的社会风气,促进刺激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大有利后来唐诗的繁荣,促进的文学艺术的发展;缓解了不少社会矛盾;比起贵族等级制或君主赐官制等选官制度来,科举取士无疑具有其优越性。科举考试制度虽然产生于等级森严的中国封建社会,但其“公开竞争、平等择优”的精神却具有超越封建时代的特性,是中国封建社会难得的较为公平的制度。科举从形式上看相当公平,“朝为田舍郎”可能“暮登天子堂”,这种将相本无种、茅屋出公卿的官员选任办法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可以保证行政管理人员维持较高的文化素质进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考试选才的公平客观性又可以排除人情关系对官员任用的困扰,进而借鉴科举制,建立了现代文官考试制度。

2.对世界的影响。中国考试在世界上占有特别的地位,主要是因为中国拥有悠久的考试历史。中国是考试制度的发源地,考试是中国的一大发明。在中国考试史上,最重要的是科举考试。作为中国古代人文活动的首要内容,科举的影响既广且远,它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还远播海外,对东亚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对东亚国家的影响是指历史上日本曾在公元8至10世纪一度仿行过科举,韩国、越南曾长期实行过科举制度;对西方的影响是指英、法、德、美等国曾借鉴科举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除了被东亚国家所效法以外,科举制对世界的重大影响更主要体现在被西方文官考试制度所借鉴。有资料说:现在欧美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过去的。

(二)科举考试的消极影响

科举制度的公开性,权威性,已被社会所认可。于是,为了考取“功名”苦熬一生。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看出科举考试并不是绝对公平的,真正的人才,由于不合规范程式而被排斥,未被录取,像清朝大文学家蒲松龄应科举,一直考到

七十岁,还未考取举人。即便是从隋唐时代本身的行政体系来说,科举制度的价值也是有限的。科举制度仅仅是单纯的任职资格考试,它并不包括官员任职的全部过程。因此,在实施过程中,科举制度就会受到与之配套的官吏的教育、监督、铨选制度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与这些制度一样,它们作为一个系统,要受到封建国家政治体系的总体要求。这样,科举制度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行政发展的要求,反倒使行政体系陷入了更深的问题漩涡,因而不论隋唐以后历朝历代如何从形式上完善它,科举制度终究难免被废除的命运。主要表现有以下四点:

1、科举制度没有真正解决任人唯贤与任人唯亲的矛盾,反而使其更严重。第一,科举制度表面上使得世卿世禄制、察举征辟制、九品中正制下任人唯亲得到抑制,并确立了成绩面前人人平等的选拔原则,但是,在君主专制的加强中,科举制度实际上是封建君主选拔人才、控制臣属的工具,即便最后出职为官,实际上也是来源于君主的恩赐。第二,考试的标准和方法由君主定,并不客观公正。即便在科举考试方法多样的唐代,批评科举考试方法的也连篇累牍。第三,唐代科举制度录取名额极少,并不能完全弥补选拔官员的缺口。在唐代,一年明经与进士及第者不过区区百人,但是每年以荫袭等其他非科举方式任命的官员,多于“正途”几十倍。这样,地方士族的任人唯亲,就转变为君主的任人唯亲,君主为选拔行政人才而设立的科举制度最终并不能实现任人唯贤。

2、科举制度不可能真正提高整个行政体系的效率。科举制度给行政体系效率的提高带来了可能,但是由于其背后的政治体系运行的规则,使得其不可能真正提高行政效率。唐代的中央组织机构是三省六部制,在这一制度下,行政决策、行政审核和行政执行被人为地分交“三省”和“六部”来解决。这并不是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权分立”,也不是行政体系内部按照社会管理的职能而进行的专业化分工,这种分工是为了君主巩固皇权,确保君主控制整个行政体系。这就使得行政效率不可能真正得到提高。另外,科举制度造成了行政体系的矛盾和分化,更加不利于行政体系提高效率。科举制度有限的名额下,形成了所谓“座主”(考官)与门生(中第者)的特殊关系,造成了行政体系内部的“党争”和派系争斗的潜在诱因。

3、科举制度造成了整个行政体系职业素养的降低。如前所述,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并不一定就是业务能力强、道德素质高的贤人,而只是君主驯服的工具。科举制度所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与行政官员的业务能力并无直接关系。在后来独尊儒术以后,儒家经典经过一次次的统一和筛选日益僵化,越来越成为对知识分子阶层进行思想控制的工具,而无助于对行政体系的“后备军”进行业务培训。靠背诵经典起家的行政官吏,在处理行政事务时只会陷入“朝廷旧章,昧而未知”的窘境,于是出现了其胥吏、师爷实际处理行政事务的“胥吏现象”、“师爷现象”。在职业道德素质上,儒家经典确实有助于知识分子阶层在学习它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念,但这种价值观念的实现首先是要进入仕途,成为行政体系中的一员。对“官”的追求,使得行政官员并不会按照当时的职业道德“忠

君”,而是在时局恶化之时持禄保位,置朝廷安危于不顾。知识分子阶层按照这一目的建立的职业价值标准,也自然是脆弱的。

4、导致行政思想体系僵化。科举制度的兴起为行政体系带来一定活力的同时,也禁锢了行政体系的思想,为行政体系趋于保守埋下了伏笔。在清代封建制度走向没落的时候,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行政体系必然是与之相适应的和同步的,这就使整个社会中的贤良人才难以跻身到行政体系之中,以至于行政体系更加趋于保守和封闭,失去自我革新的机会。

三、对科举制度对当代选拔人才制度完善的启示

科举与现代高考有很多相似之处,从探索科举与学校教育教学关系的历史发展规律入手,看现代高考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关系,可以为当前的高考改革提供历

史借鉴,使高考改革有利于中学的育才,大学的选才育才. 选官用人乃国家大事,为了保证人才选拔,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都十分重视培养和选拔人才,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另一方面不断探索、逐步建立了一套考试与选官制度,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完善。自古就有“得人者昌”,“失贤者亡”之说。因此认真总结中利与弊:利在于: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一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繁荣。弊在于: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我们应该从对科举制度的思考中引起对当代选拔人才制度完善的思考。

(一)对完善高考制度的启示

科举制度在我国延续数年有着其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部分,当今社会需要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人才,对知识量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们也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当今高考和古代科举制在制度上有着同样的缺陷,那就是只要求对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实际运用能力和其他方面能力的掌握,从而把许多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拒之门外,所以,我猛的高考制度需要从科举制度中汲取营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人才的其他方面的能力也考虑到人才选拔系统之中,从而保证人才市场活水长流,避免死水一滩的现状。

(二)对完善公务员选拔制度的启示

我们现在实行一种公务员制度,这是一种专门选官形式。这是一种纯粹的考试形式,几乎不涉及任何思想性。公务员考试考察的内容,几乎是实践性的或具

体性的,并且还有思想方面的严格局限,不能让考生自由充分发挥。因此,现代公务员考试只是一种表面化的形式,是选拔政治人才的微小补充,几乎不能对政治结构和政治血液起到更新的作用。换句话说,公务员考试选拔的都是一些工具性人才、配套性人才。加上各种腐败因素的作用,公务员考试在实行不多久,便几成鸡肋。当今世界主要国家实行的选拔制度都是选举制,通过选举来促使各阶层精英进入政治领域。古代中国,科举制在人才选拔方面起到主要作用。我们看到,这两种制度都有其优点。可是我们现在实行的是一种不伦不类的制度。现在由执政党把持各级政权,对政治领域实行垄断,阻碍了各阶层人员的正常晋升通道。致使有才有德者不能上,小人、奸人弄权。这是一种很危险的趋势。各级官僚的表现,我们已耳闻目染。当官的与老百姓严重脱节,只顾自己的利益。并且大部分官僚很少读书,胸无点墨,基本全靠秘书。为什么呢?一是官僚不受监督和制约;二是当官的没有信仰和责任感。所以,现在官僚队伍所缺少的就是,信仰教育、责任意识、监督制约。目前看来,官僚制度已彻底进入死胡同,没有改善的可能。因此,要活化公考试场,是大量正真有用的人才进入政府机关,需要我们做的和高考一样,对知识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对知识的活用和对其他技能的掌握也必须考虑到选拔系统之中,才能保证政府工作人员用能力也有良好的态度真正为人民服好务,做好本职工作。

结论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具有相对公正性、确保精英的有序流动和较强的凝聚力等显著优点,百年回眸,既要看到这一考试制度变革的历史必然性和进步性,也不应忽视其考试内容僵化、学风浮薄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社会发展等消极影响。清末废科举是20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重大转折,是中国知识分子人生道路选择的重大转折,它“终结了向统治集团蜂拥而至的单一流向,但也因其仓促废除科举而无相应的替代制度,对准备科举者的出路没有做出妥善的安排,导致人心的急速流失、政局的更加混乱和政权顷刻间的土崩瓦解。”

改革开放以来以高考为代表的各种考试盛而不衰,继续体现着科举制“唯才是举”和“公开、公正、公平”的精神的同时,也需要在借鉴、吸收科举考试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在继承和创新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大力提倡、积极塑造21世纪中国的高等教育文化,应成为当前一项急迫的文化任务。

参考文献

[1]孟宪实.论科举制的完结[J].北京:中华文史网,2010.

[2]萧功秦.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J].北京:人民大学学报,1997.

[3]任溶.中国科举制度兴起的行政逻辑[J].福建: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

[4]王丽君.科举制度的重要特征及其起源标志探究[J].河南: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998.

盈余管理运用的利弊分析

本文主要探讨了盈余管理运用的利弊分析。近几年来,我国企业存在着大量的盈余管理行为,并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表现形式。日益普遍的盈余管理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形象,激励着企业经营者,有利于提高企业价值,但从另一视角看,不规范的盈余管理行为降低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误导了信息使用者的投资决策,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和证券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而且损害了国家的整体利益、中小股东的利益和债权人的利益。如此而言,进一步了解盈余管理的利与弊,把握盈余管理运用的度,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关键词 盈余管理(Eamings Management)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一、盈余管理的特征 盈余管理在国内外的企业中被广泛运用,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企业盈余管理信息的披露都是由董事会及管理层合力决定的,在盈余管理中有决定权的一般都是公司的经理、部门经理和董事会。也就是说,会计政策与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不正确运用、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运用选择的时点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等,最终的决定权都在他们手中,他们扮演着运用盈余管理的主要角色。当然,会计人员也会参与其中,但充当配角。 2、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盈余管理的客体主要是根据公认会计准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在运用盈余管理时,必须同时具有空间和时间的观念。一般会计准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等属于盈余管理的空间因素;会计方法运用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选择则可看作是盈余管理的时间因素,但盈余管理最终的对象还是会计数据本身,也就是说,盈余管理的最终结果体现在会计收益的数据上。 3、盈余管理不会增减社会的实际盈余。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和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运用的时点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都是典型的盈余管理手段。从一个足够长的时段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社会的实际盈余,但会改变实际盈余在企业的不同会计期间或不同企业的分布。换句话说,盈余管理只会影响到企业某期或不同企业的会计报告盈余,而不会增加或减少全社会中的实际盈余。 4、盈余管理的目的既明确又复杂。盈余管理明确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私人利益或局部利益,但与公众利益、中立性原则则是相矛盾的。盈余管理的目的非常复杂,特别是在谁是盈余管理的受益者这一点上。盈余管理考虑的主要是企业管理层的利益,如经理的分红、认购股权、局部利益以及晋升机会等。有时,盈余管理的受益者又包括了部分关联股东,甚至政府官员。 二、盈余管理形成的原因 盈余管理不是一个单纯的会计问题,它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监管中存在的制度性缺陷紧密相关。当然,究其根源还是公司内部不合理的权力安排的结果。通过对盈余管理研究,可以识别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制度性缺陷,找到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根源。这样,既可以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以为投资者或其他利益相关者评价公司治理水平提供理论指导。下面,我们分析盈余管理形成的具体原因。 原因一:委托——代理关系下的道德背离。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不完全契约的有机组合,是人们之间交易产权的一种方式。在一系列契约组合中,股东与经营管理者通常采用“委托——代理”的关系,而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取向往往不一致,存在责、权、利等诸方面的矛盾。首先,委托人的目标取向是投资收益或利润最大化,而代理人一般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并非致力于增加企业的价值。经理人为了避免企业在高速发展后出现停滞不前而危及自身地位和利益的情况下,对企业往往采取持续缓慢的发展策略以稳定自己的地位和业绩。也就是说,只有当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与经营者利益不相抵触时,他们才会追求投资收

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 研究生课堂资料1 权责发生制:又称应计制。主要确定收入与费用入账的时间。 某期间,企业销售一批产品,可能会遇到以下两种情况:其一,在售出产品的当期取 得了现金收;其二,尚未取得现金收入,但随着产品的出售,已取得向购货方收取货款的 权力。由于会计核算是分期进行的,那么该批售出的产品是否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呢?同样,对于费用的发生,还有实际支出现金和暂未支出待以后支出两种情况。此时,也有一个是 否在当期确认费用的问题。如何确认收入或费用,一般可能有两种标准:一种是以是否 收到或支出现金为标准。这就是收付实现制或现金制;另一种是收入或费用以应归属期为 标准,即权责发生制或应计制。所谓权责发生制,具体讲就是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 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或费用处理;凡 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都不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而收付实现制是指:凡是在本期收到的收入和支出费用,不论是否属于本期,都应作 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反之,即使收入取得或费用发生,没有实际款项的收付不作为 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只要收到或支出了款项,就作为当期的收入或费用,而只要没有实 际款项的收入,则一律不作为本期的收或费用。和应计制比较,现金制处理方法比较简单。而且对各期损益的确定不够合理,一般适用于行政事业单位。 为了正确划分并确定各个会计期间的财务成果,《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必须以 权责发生制作为记账的基础。 关于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比较 可见,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将影响到各个期间收入、费用和盈亏的确认。而由于权 责发生制比较真实、合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故广泛用于经营性企业,而 收付实现制处理方法相对简单,显然对各期收益的确定不够合理,仍主要用于不需明确收 益的行政事业单位。 案例:关于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比较 说明: 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即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 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 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有时,企业发生的货币收支业务与交易事项本身并不完全一致。例如,款项已经收到,但销售并未实现;或者款项已经支付,但并不是为了本期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产生的。为了

探讨网络实名制的利与弊

探讨网络实名制的利与弊 摘要:毋庸置疑,互联网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技发明之一,它使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类讯息在全世界范围内快速传播.我国是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截止至2010年6月我国网民人数已达到4.2亿.网络普及率迅速攀升,让我国俨然成为了一个网络发展大国.2010年9月,我国工业与信息化产业部宣布正式实施手机实名制,这让网民们纷纷猜测网络实名制时代是否也即将来临,一时间关于网络实名制是利是弊的争议闹得沸沸扬扬. 事实上,为了整饬我国互联网上存在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减少网络侵权行为的发生,净化网络信息,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网络信息整治措施,其中包括了一系列网络实名政策,如论坛实名制、博客实名制、网吧实名制和游戏实名制等. 对网络实名制存在抵制心理的网民们大多认为网络实 名妨碍了公民的自由表达,其实,网络实名制在于维护互联网健康良性发展,让言 论合法文明地在网络空间里自由表达,同时让作出非法言论的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另一方面,还有的人担心网络实名制实施后,网民的隐私会难以得到保障.但网络实名恰是为了整治目前网络上频繁发生的个人隐私不安全而采取的措施之一。网络实名制的最大意义,在于它可以法律形式来保障互联网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这关系中国对经济发展机遇的把握,也关系中国利用高科技创造后发优势、进行产业创新、保护知识创新。 关键字:网络实名制;社会影响;责任感 目录 一、网络实名制的时代意义 (1) 1.网络实名制的历史发展 (1) 2.网络实名制的社会前景 (3) 二、网络实名制的优势 (6) 三、网络实名制的弊端 (7) 四、网络实名制终究何去何从 (8) 一、网络实名制的时代意义 1.网络实名制的历史发展 中国网络实名制的源头,一般都认为是2002年清华大学新闻学教授李希光在南方谈及新闻改革时提出建议“中国人大应该禁止任何人网上匿名”。 从2003年开始,中国各地的网吧管理部门要求所有在网吧上网的客户必须

权责发生制例题

权责发生制例题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1、某企业 6月份有关经济业务如下: (1)本月份应分摊财产保险费2100元; (2)支付本月工资费用30000元; (3)预付下半年度的房屋租金1800元; (4)销售产品一批,售价95000元,其中通过银行收回货款70000元; (5)支付本季度借款利息3300元; 要求按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计算本月的收入、费用。 业务号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 收入费用收入费用 1 2 3 4 5 合计 2、三月份 (1)收到上月产品销售货款5000元。 (2)销售产品78000元,其中54000元已收到存入银行,余款尚未收到。(3)预收销货款32000元。 (4)支付第一季度借款利息共计3600元。 (5)支付本月份的水电费2400元。 (6)本月提供劳务收入2600元,尚未收款。 (7)预付二季度房租3600元。 (8)年初已支付全年财产保险费14400元,由各月平均负担。 (9)上月预收货款的产品本月发出,实现收入23000元。

(10)预计下月发生大修理支出8000元,本月应负担2000元 3、某企业2001年1月份发生下列业务,要求编制会计分录 (1)生产车间生产产品领用材料50000元,生产管理部门领用材料10000元,行政管理部门领用材料6000元。? (2)购买材料一批,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买价40000元,增值税进项税额6800元。货款通过银行转帐支付。另外用现金支付采购费用500元,材料已经验收入库。? 要求:编制有关分录反映并结转材料采购的实际成本。

网络实名制

网络实名制调查 1、什么是网络实名制? 网络实名是继IP、域名之后的第三代互联网访问方式。实名让互联网用户直接使用企业名、产品名、网站名等真实名称,即可直达目标网站,无需记忆复杂的域名、网址,无需http://、www、.com、.net等前后缀,是最先进无需http://、www、.com、.net等前后缀,简便最先进最快捷最方便的网络访问方式。举例:如果您要访问人民日报,以前必须在地址栏输入、https://www.360docs.net/doc/f010470638.html,,而现在使用网络实名,只需输入"人民日报"即可直达该网站用人们熟知的名字就可以直达目标。 2、何为网络游戏实名制 网游实名制 网游实名制全称网络游戏实名制,是针对网络游戏的,玩家玩网络游戏时,需要输入真实的身份信息的制度。2010年6月22日,文化部正式对外出台网游实名制相关法案《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并将于8月1日正式实施。 国家推行网游实名制,根本目的就是利用技术手段限制未成年人上网的游戏时间,-拒绝未成年人登录PK练级类游戏,规范网游环境。对此,大部分玩家表示赞成,也有人担心实名制能否有效实行,自己提交的个人信息能否保密。对实名制持赞成观点的玩家表示,推行实名制度后,网游世界里盗窃账号、虚拟物品的情况将会减少。但也有人提出,玩网络游戏目的就是为了休闲娱乐,如果还要进行身份证登记,感觉违背了玩游戏最初的目的。 3、举例几种常见网络实名制 网游,QQ,新浪 4、网络游戏实名制优缺点 中国首部“网络实名”法律遭遇执行难》——新华网杭州5月23日电(记者裘立华岳德亮)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审议近日通过的《杭州市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保护管理条例》是中国第一个要求“网络实名制”地方性法规。但近一个月时间过去,这部法律依旧被束之高阁,当地还没有采取实质性的措施。 近年来,网络监督在中国发挥了越来越大的社会作用。比如陕西周老虎事件、云南“躲猫猫”事件、南京周久耕事件、温州“购房门”事件等,皆是借助匿名网友的暴料,引起社会的关注。 “要保护网络安全,首先要保护网络说话者权益。互联网是疏导社会矛盾的有效的…排气阀?,而…网络实名制?将堵塞这个…排气阀?。”浙江大学传媒和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邵志择认为,不能因为网络言论存在一些问题而“因噎废食”。(节选)

权责发生制之利弊分析

权责发生制之利弊分析 摘要: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动态环境.并不是一层不变的,该环境是不断发展且变化的,而相应的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环境对于会计信息的要求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在这种变化过程中.权责发生制随之出现。在会计信息的核算中引入权责发生制已成为当前企业财务发展的一个客观要求。下面文章就权责发生制利弊进行详细研究和分析。 一、权责发生制的含义 权责发生制就是指通过权利与责任的发生来明确收入与费用归属期的一种制度。其主要是指在本期内已收到、已发生或者应该负担的所有费用,不管其款项是否已经收到或者付出。均应当作本期的收入与费用处理。相反,凡是不属于本期内的收入以及费用,即便其款项在本期已收到或者付出,也不会当作本期收入与费用处理。权责发生制是会计要素中明确计量上的一个基本要求,其主要是饵决收入与费用的确认时间和确认量问题。 权责发生制的实践依据为基于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这两个前提。来对不同会计期间内费用、资产、收入以及负债等相关会计要素归属进行正确且合理地划分,利用一些比如待摊、应收、预提或者应付等项目来记录因此所成为的资产或者负债等相关会计要素。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由于其经营并不是一次,而为多次,因此。在其损益记录上应该分期实施。每一期所得到损益计算情况均应该为可将所属本期内真实经营情况反映出来。 二、权责发生制的利弊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收付实现制自身的局限性与不足也越来越突出。而这也使得其在会计中逐渐被权责发生制所代替.相对于收付实现制而言。权责发生制更能客观地反映在每一个会计期间所产生的费用与收付,在计算经营业绩上更为合理和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可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安全性以及真实性。但随着经济环境变化速度的加快,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参与经济活动的各方对于会计信息要求也日益增高,在这种形势下,权责发生制的弊端也开始显露出来,下面文章分别从资金支付、资产存货估算、所有者自身的利益、成本结算以及财务分析这几个方面就权责发生制的利弊进行研究和分析:第一,资金支付。利:在权责发生制中,其会计对象除了现金资产以外,同时还包含了亏损、收入、盈利、费用以及负债等方面的计量,而这种在会计对象的扩展也打破了以往收付实现制在明确资金支付上所显露出来的各种局限性,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所采取的核算方式也能更加准确且合理地反映出物权转移。弊:不能对非交易性经济活动实施明确。 第二,资产和存货估算。利:通过计量对象的不断扩展,可使会计主体所开展的经济活动和资金的运转以及风险等各种情况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从而为一些特定主体提供各种动态负债信息以及资产信息,简而言之,就是基于权责发生制,可对物资转移做出更为准确且科学的反映。弊: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最终所反映的会计信息为净利润,而非现金流量,尽管在传统的会计处理中。在收入以及费用上实施了相应的配比,但却不能对所持有的这些资产利得情况实施确认,同时也未将现金流动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在这种情况下,现金流动和账面收益处于分割状态,而账面也会被作为调节利润的一种工具为管理人员所操作,最终误导信息的使用人员。 第三。所有者自身的利益。利: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所反映出来的会计信息,对于经营活动决策人员而言.具有更加明显的实效性和可靠性等特点,可确保决策人员所做判断的准确性,通过这种正确引导而获得最大化经济效益。弊:在权责发生制中,所反映为对会计主体自身经济效益产生影响的各项交易活动,在非交易范围内所有事项均不予以受理,而这也使得那些已形成为权利与义务但却未产生实际交易的各种活动得不到相应的确认,长期下

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区别与联系

一般情况下,企业都是用权责发生制,行政事业单位用的是收付实现制。 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在本期之中有同时发生的说法麽? 这种说法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正确的,但也不能一概而论。 案例一:关于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比较 说明: 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即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有时,企业发生的货币收支业务与交易事项本身并不完全一致。例如,款项已经收到,但销售并未实现;或者款项已经支付,但并不是为了本期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产生的。为了明确会计核算的确认基础,更真实地反映特定时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要求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收付实现制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确认基础,它是以收到或支付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依据。目前,我国的行政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除经营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业务也采用收付实现制。 以下我们通过一个实例来说明这两种确认基础的差异,及各自的特点。 资料: 某企业本月份发生以下经济业务: (1)支付上月份电费5 000元; (2)收回上月的应收账款10 000元; (3)收到本月的营业收入款8 000元; (4)支付本月应负担的办公费900元; (5)支付下季度保险费1 800元; (6)应收营业收入25 000元,款项尚未收到; (7)预收客户货款5 000元; (8)负担上季度已经预付的保险费600元。 要求: (1)比较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异同; (2)通过计算说明它们对收入、费用和盈亏的影响; (3)说明各有何优缺点。 参考答案: (1)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的异同 权责发生制,也称应计制或应收应付制。它是以权利或责任的发生与否为标准,来确认收入和费用。不论是否已有现金的收付,按其是否体现各个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和收益情况,确定其归属期。就是说凡属本期的收入,不管其款项是否收到,都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凡属本期应当负担的费用,不管其款项是否付出,都应作为本期费用。反之,凡不应归属本期的收入,即使款项在本期收到,也不作为本期收入;凡不应归属本期的费用,即使款项已经付出,也不能作为本期费用。 而收付实现制也称现金制。它是以现金收到或付出为标准,来记录收入的实现或费用的发生。就是说按收付日期确定其归属期,凡是属本期收到的收入和支出的费用,不管其是否应归属

网络实名制利弊分析

浅谈网络实名制在我国是否可行 -----网络文化概论课程关于网络实名制的作业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逐渐普及,人们的生活得到了大大的改善,但与此同时,诸如网络犯罪,网络暴力等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为了解决此类问题,人们对网络实名制的讨论也日益升温,并希望借此解决网络问题。本文主要从网络实名制的利弊两方面来分析网络实名制在我国应不应该实施,其实施的可行性又有多大。 关键词:网络实名制,网络文化,网络道德,网络身份证,VIEID 网络实名制的提出 网络实名制是随着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而产生的,最初也是针对网络犯罪、网络暴力以及不和谐的网络环境等问题所提出的。网络实名制,是指上网者在使用网络服务之前,须先在后台注册登记真实身份信息,而前台则可以使用昵称的制度。

国内网络实名制的源头,一般认为是2002年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在谈及新闻改革时,提出的“人大应该立法禁止任何人匿名在网上发表东西”的建议。他认为网上写东西要负法律责任,应该提倡用真名而非笔名发表文章,利用假名发表东西是对公众的不负责。在随后的几年中,网络实名制已然成为政府以及人们热议的社会话题。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及部分省份的地方政府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政策尝试。可是,对于网络实名制是否应该实施这一问题,无论是政府、专家学者还是普通民众,其中既有支持的声音也有反对的声音。近几年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也逐渐下降,究竟在我国应不应该实行网络实名制,至今仍然没有一个定论。 网络实名制利弊分析 关于网络实名制这一制度,支持者和反对者各执一词。从争辩过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就这一制度本身而言,存在着利弊两个方面。 首先我们谈一下实行网络实名制的利。我们知道最初网络实名制是针对网络犯罪、网络暴力以及不和谐的网络环境等问题所提出的,客观的讲,我们不能否认网络实名制在改善网络环境方面确实存在着

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区别是什么

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区别是什么 1.概念不同: 权责发生制是相对于收付实现制而言的。 权责发生制是按照收益、费用是否归属本期为标准来确定本期收益、费用的一种方法。收付实现制是按照收益、费用是否在本期实际收到或付出为标准确定本期收益、费用的一种方法。 2. 弊端不同: 权责发生制的优点是科学、合理、盈亏的计算比较准确,但缺点比较复杂; 收付实现制的优点是处理手续简便,缺点是不科学,对盈亏计算不准确。 3.使用范围不同: 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我国企业都采用权责发生制, 但我国的行政单位仍然普遍采用收付实现制。 随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收付实现制必然将会被权责发生制所取代。 一般情况下,企业都是用权责发生制,行政事业单位用的是收付实现制。 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在本期之中有同时发生的说法麽? 这种说法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正确的,但也不能一概而论。 案例一:关于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比较 说明: 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即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有时,企业发生的货币收支业务与交易事项本身并不完全一致。例如,款项已经收到,但销售并未实现;或者款项已经支付,但并不是为了本期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产生的。为了明确会计核算的确认基础,更真实地反映特定时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要求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收付实现制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确认基础,它是以收到或支付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依据。目前,我国的行政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除经营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业务也采用收付实现制。 以下我们通过一个实例来说明这两种确认基础的差异,及各自的特点。 资料: 某企业本月份发生以下经济业务: (1)支付上月份电费5 000元; (2)收回上月的应收账款10 000元; (3)收到本月的营业收入款8 000元; (4)支付本月应负担的办公费900元; (5)支付下季度保险费1 800元; (6)应收营业收入25 000元,款项尚未收到; (7)预收客户货款5 000元; (8)负担上季度已经预付的保险费600元。 要求: (1)比较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异同; (2)通过计算说明它们对收入、费用和盈亏的影响; (3)说明各有何优缺点。

辩论赛赞成网络实名制

正方四辩1: 各位老师,对方辩友,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方赞成网络实名制。在我开始我的结辩之前,我首先要……(对方辩友一再地提到美国,我就想告诉对方辩友一个现实,9?11之后,美国就强调所有手机都必须支持手机实名制,目的就是为了有效控制犯罪,并及时应对突发事件。不过,美国有严格规定,只有少数机构才能有权利对用户进行定位跟踪,而个人用户之间的定位,政府也有严格的条令。除了家长担心而定位未成年人外,任何个人定位必须征得对方同意。可见,只要监管到位,实名制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网络实名制是要求网民们用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并通过验证后,才能在各网站留言板上"灌水"。“实名制”最主要的就是防止和打击“心怀叵测的网民在网站BBC上匿名发帖,对特定当事人侮辱漫骂,肆意进行人身攻击,侵犯人权”。经过整场的辩论,我方总结出了以下⑥点:第一,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越来越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所以我们不应该网上一个生活,网下一个生活。网络最吸引人的地方不是“匿名”,而是沟通起来更方便,更快捷。至于有些人匿名来侮辱别人,现在无论日本还是韩国,很多人的ID都是和每个人联系在一起的。有关部门完全实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追查到他们的,只不过现阶段还没有追究他们,所以匿名完全没有必要。第二,有利于净化网络气氛。实名制有利于言论者的自我约束,而收 敛中伤他人的言论。互联网作为一个虚拟的世界,其最大特点就在于“匿名”,互联网很流行的一句话“在网络世界里,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话充分体现了网络的匿名性。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匿名”的弊端逐渐显现。网上的匿名攻击、发泄并不是所谓的言论自由,互联网的自由魅力并不体现于此。相反,互联网环境需要净化。所以,网络实名制的实施无疑可以让这样的这些人在相违背道德甚至法律的时候有所顾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第三,有利于实施司法公正。实名制有助于网络纠纷的责任追究,便以对言论者的根源追溯。实行网络实名制就仿佛给每一个网民佩戴了一张电子身份证,对于警方来说,在必要的时候,将会很容易的找到需要的人的资料,这为司法部门的工作提供了便捷。第四,有利于诚信这一民族精神的回归、重塑和提升。互联网也是真实世界的一个反映,不会独立于真实世界而存在。在真实的世界中,人身攻击的事情是不允许的。那么,在网络世界就可以了吗?大家可以合理、公开地讨论,网络世界也是需要遵守一定的规范的。既然大家的行为没有违反什么,为什么不能用实名呢? 第五,实名制使话语权有了影响力。必须承认,实名制会让部分人的网络话语权受到一些影响,实名发表见解,特别是对于敏感话题,会 让一部分人有所顾忌,客观上限制了他们的言论自由。但同时也要意识到,匿名的话语权本身就不具备很强的社会影响力,人微言轻的话语权可能也不是发言人本身所愿。第六,有利于遏制利用互联网犯罪的发生。最后,套用博客中国发起人方兴东的一句话,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越来越融入我们的生活中,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已不是匿名,而更是其坦诚快捷的沟通方式呀,对方辩友。实名让网络更自由,实名让网络更整洁,实名让社会更诚信。综上所述,我再一次重申我方观点:网络实名制好!谢谢 正方四辩2: 首先我要指出对方在整场辩论过程出现出现的一些问题:1.网络实名制并不要求网民在网络上使用真实姓名。网络实名制只是要求网民在注册之时使用真实姓名和真实资料,在成功注册结束后,虚拟世界中还是可以另外起名字的。2.对方一直在强调实行网络实名制会侵害公民的隐私及言论人身自由。但是言论自由必须以不侵犯他人、社会、国家的权益为前提。当今很多犯罪分子正是利用网络进行违法活动,去侵犯他人、社会、国家的权益。实施网络实名制,必然会使这一类现象大量减少,从而有效控制网络上不负责任,攻击他人的行为。而对于普通公民,既然没有违法,自然这项法规不会对其造成伤害。而如果担心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实名制来伤害普通公民,那么我们早该知道,网络上早就已经出现了人肉搜索,犯罪分子根本不必非得靠着你的实名制才能伤害我们的公民。相反的,网络实名制更有利于保护大多数公民的权益不受侵害。3.对方说现在我国实施网络实名制技术不成熟。首先让我们想一下,如果我上大学家里钱不够,条件不成熟,所以我上大学就是弊大于利的吗?其次,对方同学这样说的时候已经承认了如果技术成熟了那肯定是利大于弊的,其实对方同学是拿现行技术下的实名制和技术完备下的实名制进行的比较,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它必然是在实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基础会计》计算分析题题库及答案】电大基础会计机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基础会计》计算分析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003)】电大基础会 计机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基础会计》计算分析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003)盗传必究计算分析题1.某公司20**年10月末账项调整前后的资料如下: 账户名称调整前余额调整后余额财务费用28 000 25 000 其他应付款8 000 5 000 资产减值损失40 000 45000 要求:根据_上述资料,编制企业较为合理的调整分录。 答: 2. 某公司20* *年12份的有关经济业务如下: (1)支付本月份的水电费2 500元。 (2)收到上月份销售产品的货款68 000元。 (3)预付明年- -季度的房屋租金230 000元。 (4)预收销货款50 000元。 (5)销售产品一批,售价56 000元,已收回货款36 000元,其余尚未收回。 要求:分别按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计算本月份的收人、费用和利润。 答: 3.某企业20**年1月31日银行存款余额为454 600元,2月1日发生下列经济业务:(1)开出转账支票一张,支付上月购料欠款15 600元(支票号码411)。t (2)预收大华公司货款50 000元,款项已存人银行。 (3)开出现金支票一张,提取现金20 000元(支票号码256)。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 答: 4.某企业20**年9月30日银行存款余额为920 000元,银行对账单的存款余额为895 000元,经核对发现有以下未达账项: (1)将转账支票95 000元送存银行,企业已记存款增加,银行尚未记账; (2)企业开出转账支票40 500元,企业已记存款减少,银行尚未记账; (3)企业委托银行支付本月水费1 500元,银行已记存款减少,企业尚未记账; (4)企业委托银行托收的货款31 000元,银行已收妥,企业尚未人账。 要求:根据上列资料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答: 5.某企业20**年1月发生的经济业务如下: (1)购入原材料150 000元,材料已入库,货款暂未支付。 (2)从银行存款户提取现金20 000元。 (3)以现金支付职工预借差旅费6 000元。 (4)用银行存款偿还应付供货单位材料款80 000元。 (5)投资者追加投入资本300 000元,款项收到并存人银行。 要求:编制总分类账户的本期发生额试算平衡表。 答:

权责发生制有关问题的探讨_本科论文

中国某某某某学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权责发生制有关问题的探讨 姓名:00000 班级、学号:00000000000 系(部) :经济管理系 专业:会计电算化 指导教师:0000000 开题时间:2009-6-4 完成时间:2009-11-03 2009年11 月3 日

目录

课题权责发生制有关问题的探讨一、课题(论文)提纲 二、内容摘要 三、参考文献

权责发生制有关问题的探讨 00000 中文摘要:权责发生制在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时有其合理性,几乎完全取代了收付实现制,但在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时却有其局限性。本文通过对权责发生制的利弊分析,对其发展及其产生问题的解决途径做一点实质性的探讨。 关键词:权责发生制;会计行业 0.引言 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科学化的一个标志,已成为各国会计确认时间基础的首要选择。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由此可见,权责发生制在整个会计核算

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和广泛应用。 1.实施权责发生制的提出及其意义 1.1 权责发生制的提出 以连续性为前提的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销售业务的发生与经营收入的实现不能处于同一时刻,费用的发生和实际支出也是如此,这就引起了企业的某项收入或费用应在何时确认,即应归属于哪个会计期间的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到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合理确定..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可供选择的会计确认基础:一个是权责发生制,另一个是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又称应计制,是指以交易或事项的是否发生来确认和记录收入或支出,以计量会计主体在某一会计期间内取得的财政收入与消耗的经济资源之间的差异,为报告使用者提供某一会计主体某一会计期间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等情况。收付实现制,又称为现金制,是指以现金的实际收付来确认交易或事项,计算会计主体在某一会计期间现金收入支出之间的差额。实施这一核算基础的目的在于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某一会计期间现金的筹措情况、使用情况以及报告现金的余额等信息,主要满足管理者重点关注现金余额,控制现金变化的需要。可见,权责发生制强调的是经营成果的计算,而收付实现制则是强调财务状况的切实性。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就其本质而言,作为本期收入和本期费用的确认标准,是一项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或是一种假设。对于一个持续经营的会计主体来说,权责发生制能全面、准确地所拥有的经济资源价值及其使用状况和使用效果,有利于对所拥有资

会计借贷实例

会计例题 【例4-1】明光工厂2000年3月1日接收到新华 集团公司的追加投资500万元,款项存入银行。 借:银行存款 5 000 000 贷:实收资本 5 000 000 借银行存款贷借实收资本贷 ⑴5 000 000 ⑴5 000 000 【例4-2】3月3日,明光工厂从银行取得借款 20万元,银行通知款项已经划入银行存款户。 借:银行存款200 000 贷:短期借款200 000 借银行存款贷借短期借款贷 ⑴5 000 000 ⑵200 000 ⑵200 000 【例4-3】3月3日,明光工厂购入新机器设备 10台,共计38万元,已安装完毕,价款已开支 票付讫。 借:固定资产380 000 贷:银行存款380 000 借银行存款贷借固定资产贷 ⑴5 000 000 ⑵200 000 ⑶380 000 ⑶380 000 【例4-4】3月5日,明光工厂以银行存款62 000 元交纳税金42 000元和分配利润20 000元。 借:应交税费42 000 应付股利20 000 贷:银行存款62 000 借银行存款贷借应交税费贷 ⑴5 000 000 ⑷42 000 ⑵200 000 ⑶380 000 ⑷62 000 借应付股利贷 ⑷20 000 【例4-5】明光工厂的应付账款到期,向银行 借款41 000元直接偿还应付账款。 借:应付账款41 000 贷:短期借款41 000 借应付账款贷借短期借款贷 ⑵200 000 ⑸41 000 ⑸41 000 【例4-6】3月6日,明光工厂销售产品取得销售 收入95 000元,款项已全部存入银行。 借:银行存款95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95 000

网络实名制政策

网络实名制政策从本世纪初以来不断得到国家的支持,并逐步深化推进,这一态度的形成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整体思路密不可分,将互联网视为新媒体,并由此认为应当按照传统媒体的方式进行管理。政府部门在不同领域为了不同目的而摸索实践,但总体而言这些政策仍然是分散的,对社会上大多数用户而言,网络的非实名使用是一种常态和预期。评估实名制的效果也要根据不同领域的问题进行评估,并权衡这一政策的利弊,但是就我个人观点,还是不支持网络实名制。 网络的发展很大的原因是自由,开放。网络媒体想对去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是它的多元化,没有拉传统媒体“把关人”的角色。因此它让每个人都能在网络上面发布新闻和看法,相对与传统的媒体它和受众者的关系更加接近,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鸣。但是如果进行网络实名制就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网民们畅所欲言。在今年,韩国正式废除网络实名制!韩国宪法法院宣布废除2007年生效的网络实名制,法官一致裁决这一政策破坏了言论自由。韩国宪法法官称,没有证据证明网络实名制的实施达到了其初衷目的,而不可否认的是,在强制推行网络实名制后,人们因担心受惩罚而不敢在网上发表不同意见,破坏了言论自由。近年来,有关部门都加强了对网络的重视,把网络作为一个了解民情民意的重要渠道。倘若实行实名制,扪心自问有多少人敢畅所欲言,若心中有不满也会因为各种顾虑而不敢直言。某网站对此问题进行投票,有79%的表示反对实名制。 另外,重点是部分先进国家已经对网络进行了实名制。但是网络犯罪并没有下降,这也从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实名制是一个安全流行的网络趋势也并不是完全正确的。喻国明教授说:“微博实名制是对微博使用的遏制和威胁。谣言四起是社会自救的手段,它有两面性,在社会是对老百姓一种最大的同情。一个谣言肆虐的社会必定是社会管理机制出了问题,而不是老百姓有问题。中国的网警是全世界最厉害的,不需要使用网络实名制这么失败的措施。”更加坚定了我的看法。 同时,实名制还可能造成大量个人信息泄漏,造成巨大的社会隐患。如今网络实名制广泛应用于交友网站和社交网站。而这些网站使用实名制主要是因为避免虚假信息,更有些相亲交友网站是为了能更加真诚的交友,他们以这些理由来吸引更多的人群去放心的参加这些交友网。但是在这一吸引点之后,隐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但是,也不难发现,网络非实名制也的确带来了一定的危害,例如前几年的天涯泄密事件,爆出了巨大的水军团。但与此相比,个人觉得还是实行实名制带来的隐患更大。所以我个人的观点还是反对微博实名制。

网络该不该实行实名制

感谢主席,各位评委,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您方告诉我们:网络实名制能但真的奏效吗?未论证。成本、副作用又是多少?也未论证。这样,就想推行一项制度么?我方认为,网络实名制即网络用户身份与其真实身份一一对应的制度。具有强制性和弊端。因此,我方坚定地认为,中国不应该推行网络实名制。理由如下: 首先,目前来看,法律不完善,网络技术达不到,群众基础不广泛等多方面原因直接导致实名制很难实行。况且,网络其独有的复杂性不容忽视,它已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难想象,动一发而动全身,一次大规模的网络改革必然会带来了一连串的问题,没有周全的考虑,没有严谨的基础建设等外界条件,就大肆宣扬实行实名制,我方认为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表现。 2实名制会限制了公众言论自由。近年来,互联网已成为当前公民表达诉求的重要渠道,最高人民检察院日前已将网络列为新增的举报渠道之一,网民也一直诉求:要“拓宽渠道”而不是“收缩空间”。试想,如果实行了网络实名制,那么即使是后台实名制,普通百姓还敢从网络上举报监督吗?网络实名制限制人民匿名发言权,影响公民言论自由。我国宪法规定,公民言论自由权、匿名发言举报的权力受到保护。当今中国,网民因发帖讨论济南暴雨伤亡而遭警方扣留。在“因言获罪”问题尚未解决的当今中国推行网络实名制,广大网民怎愿展露心声?匿名造谣者毕竟少数,实名后,网络违法或许减少,但承担噤若寒蝉的风险是否值得?再者,如果实行了网络实名制,一旦信任网网络遭到破坏,或者被侵入,或者已被损坏,相信后果真的是不堪设想,远比犯罪等危害大的多。 3网络实名制没存在必要。网络之所以被这么多人喜欢,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它给予网络用户一个隐私和言论自由的方便,我们才能不用担心和顾虑在现实必须顾及的问题,而可以率真的发泄我们的情绪,表达我们的真实想法。试想一下,如果如对方所说,一旦网络实行了实名制,网络不就成了第二现实社会,多少我们会有所顾忌,毕竟我们的真实身份就放在那里。它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在网络虚拟世界里那些丰富多彩的内容还将会有吗。正是因为虚拟,才让网络空间变得如此丰富多彩,绚烂多姿,把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能表现的一面,不可能说的话,得以在网络世界中真实地展示出来,毫无保留和做作。互联网因为虚拟才更有魅力,更吸引人,这甚至是网络世界的生命力所在。 4要研究技术的可行性。按照韩国的理论,采用实名制主要是为了监管网民在BBS上的言论,但事实上,这种理想主义的模式,在互联网时代很难行得通,因为互联网是一个跨区域的无限空间,即使你要求在国内所有的BBS站点都加装了身份认证系统,但又该如何约束网民在国外BBS站点上的言论呢。对于仍处于互联网发展期的中国市场而言,重要的仍是推广和普及,如果一下子监管过严,很容易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 5网络实名制侵犯个人隐私,甚至个人信息泄露。网络实名制将个人信息存档保护,而这种保护又是否安全?在我国,推行已久的信用卡实名制尚被商业公司利用,手机实名制尚可查到户主姓名,又何况涉及大量个人信息的网络实名制?网民可能因为担心泄露个人隐私而不愿意参加实名制登记,或即使登记了实名制也不再像以前在互联网上那么随意和活跃,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互联网的发展。因为互联网正式由于其开放和自由的特点才会博得无数网民的喜爱,也正是这个特点成就了今天互联网世界的繁荣,一旦失去这些,谁都难以预估会导致何种结果。网络实名制又是否能够承担? 6要分析客观条件和经济的可行性。对于中国这么一个土地和人口庞大的国家而言,在认证和管理上都会遇到很大的麻烦和困难,投资更是难以预估。国家没有这么一个系统的法律让网络实名制能够好好地实施现在实行这种方法无疑不适合中国现在的网络环境

对盈余管理运用的利弊分析

对盈余管理运用的利弊分析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企业存在着大量的盈余管理行为,并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表现形式。日益普遍的盈余管理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形象,激励着企业经营者,有利于提高企业价值,但从另一视角看,不规范的盈余管理行为降低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误导了信息使用者的投资决策,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和证券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而且损害了国家的整体利益、中小股东的利益和债权人的利益。如此而言,进一步了解盈余管理的利与弊,把握盈余管理运用的度,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关键词盈余管理;利与弊;适度运用 盈余管理(Eamings Management)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一、盈余管理的特征 盈余管理在国内外的企业中被广泛运用,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企业盈余管理信息的披露都是由董事会及管理层合力决定的,在盈余管理中有决定权的一般都是公司的经理、部门经理和董事会。也就是说,会计政策与会计方法

的选择、会计方法的不正确运用、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运用选择的时点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等,最终的决定权都在他们手中,他们扮演着运用盈余管理的主要角色。当然,会计人员也会参与其中,但充当配角。 2、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盈余管理的客体主要是根据公认会计准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在运用盈余管理时,必须同时具有空间和时间的观念。一般会计准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等属于盈余管理的空间因素;会计方法运用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选择则可看作是盈余管理的时间因素,但盈余管理最终的对象还是会计数据本身,也就是说,盈余管理的最终结果体现在会计收益的数据上。 3、盈余管理不会增减社会的实际盈余。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和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运用的时点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都是典型的盈余管理手段。从一个足够长的时段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社会的实际盈余,但会改变实际盈余在企业的不同会计期间或不同企业的分布。换句话说,盈余管理只会影响到企业某期或不同企业的会计报告盈余,而不会增加或减少全社会中的实际盈余。 4、盈余管理的目的既明确又复杂。盈余管理明确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私人利益或局部利益,但与公众利益、中立性原则则是相矛盾的。盈余管理的目的非常复杂,特别是在谁是盈余管理的受益者这一点上。盈余管理考虑的主要是企业管理层的利益,如经理的分红、认

预算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利弊刍议

论坛 5.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及预警体系 欧盟等发达国家的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通报与风险管理体系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中十分有效的措施。并将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等技术性工作从管理中分离出来,而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起步晚,在这两方面的工作都非常薄弱。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技术和科技储备十分欠缺。其中,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还处于探索阶段,到目前也仅在引进风险分析最基本的理论、观念、原则、准则和方法,建立农产品中主要危害因子的风险分析准则方面作了初步研究。在许多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中的限量指标的确定方面都还没有充分利用风险评估技术,致使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强。此外,各相关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充分,尚未形成有效的风险信息交流共享和预警机制,农产品生产者、消费者和销售商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缺乏深入了解,严重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效率。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全面了解和掌握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态,并利用例行监测结果,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和风险评估,建立起风险评估及预警体系,做好风险管理工作。 6.建立农产品安全预防控制体系 美国大力推行“预防为主、全程监控”的食品安全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实践证明,在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各环节,针对可能的危害因子,采取积极的风险规避措施,可有效地从源头控制产品质量安全。然而,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深入推进,虽然形成了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为主体,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相关体系认证为补充的“三位一体”的认证发展格局,但是以HACCP原理为基础以ISO900系列标准为框架的预防控制体系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实际应用中尚处于初级阶段,部分经认证审核后的预防控制体系依然存在的操作性、适应性和有效性等问题。因此,需要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对农产品实行从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加工贮运到市场准入全过程的质量安全预防控制。 以国民的健康与安全为核心,建立控制各环节风险的农产品安全体系,这成为发达国家农产品安全管理体制变化的总趋势。在全球化的今天,随着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建立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并且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在充分借鉴主要发达国家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方面的经验基础上,建立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将对我国的食品安全及建立良好的国际形象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加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刻不容缓,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攻坚阶段的现实选择。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科技局、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广大)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对预算会计核算基础做了简洁的表述,《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第18条规定:“总预算会计核算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第17条规定:“会计核算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预算会计核算基础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预算会计环境的不断变化,如政府职能逐渐转变,建立健全和完善了部门预算编制、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等预算管理制度,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范围不断扩大,各相关利益人对政府会计信息内容和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等,现行的收付实现制越来越与新时期财政管理目标不相适应。 一、我国现行预算会计核算基础的局限性 (一)现行预算会计核算基础不能全面准确地记录和反映政府债务的真实信息,导致政府防范风险能力下降。现行预算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财政支出仅反映以现金实际支付的部分,对那些当期已发生而尚未支付的政府债务不能及时反映,如欠发工资、社保基金支出出现的隐性缺口,以及为企事业贷款提供担保产生的或有负债等,都成为“隐性债务”,造成当期财政支出被低估,夸大了政府可支配的财政资源数量,产生对未来错误的乐观估计,造成预算的虚假平衡和挤占,不利于政府有效监控财政风险,从而对经济的持续、健康运行带来隐患。 (二)现行预算会计核算基础不能准确核算成本和费用,从而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考核业绩。收付实现制以实际收到款项或支付款项的时间作为记账凭据,它不考虑收支项目的配比性,因此会计记录便不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各级政府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耗费和效率水平。这样,不仅不利于及时反映财政支出,也不利于对部门资源耗费的控制和业绩考核,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效率,且易造成权利与义务不配套,财务成果被管理当局操纵。如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在购置付款时一次性列作当期费用,这势必加大购置当期的成本费用,减轻了以后各期应负担的成本费用,造成成本费用核算的不真实。并且随着固定资产在存续期间的使用,账面上不能客观反映其磨损程度,从而虚增了资产总量。虽然《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了事业单位经营性业务要进行成本核算,但一些单位的经营性业务和非经营性业务通常混杂在一起,费用难以合理分摊。 (三)现行预算会计核算基础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年终结余财力,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对于总预算会计来讲,采用收付实现制,在预算执行中,如果一些项目需跨年度分次拨付资金,应付未付的资金就形成了年终结余。而实际上这些应付未付的金额是已实施项目必需的资金,并不是真正的结余资金。这样,就造成了下年度预算可用资金增加的假象。这种结余是属于应付未付或已有支出安排的资金无法改作他用。在这种只为平衡当年预算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财政政策的实施。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现行预算会计核算基础难以全面 38 中国农业会计201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