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祭祀文化与东亚书院建筑的仪式空间

儒家祭祀文化与东亚书院建筑的仪式空间
儒家祭祀文化与东亚书院建筑的仪式空间

儒家祭祀文化与东亚书院建筑的仪式空间

柳 肃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湖南长沙 410082)

[摘 要]祭祀文化是儒家礼制文化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祭祀是书院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韩两国的书院都有祭祀的建筑以及相应的仪式空间。东亚书院祭祀建筑的布局有着严格的规矩,遵照传统礼制思想中的方位观念。因礼仪交往行为中的宾主位置关系形成了古代建筑(包括书院建筑)中的东西阶制度。

[关键词]儒家礼制;祭祀文化;祭祀建筑;建筑布局;东亚书院

[中图分类号]G649.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1763(2007)06 0035 04

Confucians Sacrifice Culture and Architectural Layout

of the Academies in East Asia

LIU Su

(Colleg e of Ar chitecture,Hunan U niversity,Changsha 410082,China)

Abstract:Sacrifice culture w as the most dominant content of Confucians Rite culture and sacrifice was an important part of academy education and instruction.There w ere much architecture for sacrifice and much sacri fice space in the academies both in Korea and in China.The layout of the architecture for sacrifice must obey strict rule and follow the view of position in the traditional Li thought.Because of the position of host and guest in the contacts,there w ere east w est step system in the ancient architecture (include the academ y architec tures).

Key words:Confucians Rite culture;Sacrifice culture;architecture for sacrifice;architectural layout;the a cademies in East Asia

一 儒家礼制与祭祀文化

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礼制,而礼制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是祭祀,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这一点不能不引起我们儒学研究者的重视。

儒家之所以如此重视祭祀,是因为祭祀起源于中

国传统文化之根源的祖先崇拜和家族血缘关系。中国是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国家。在一家一户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中,家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家族血统关系始终是中国传统社会关系中的一重要纽带,它维系着家的稳定性和国家社会的稳定性。而对于家来说,其创始人 祖先便具有至高无

上的神圣地位。因而崇拜祖先、继承祖业的意识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宗!的观念

所表达的就是后世对前世的继承关系:同姓同族称 宗族!;继承父业的嫡长子叫 宗子!;由兄弟分出的家庭叫 宗支!;礼制中主管宗族祭祀礼仪及宗族事务的叫 宗伯!、 宗人!、 宗正!等;祭祀祖先的地方叫 宗庙!。

祭祖是中国礼仪制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礼乐文化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建宗庙和祭宗庙历来都被视为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 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次之,居室为后。!(?礼记#曲礼下?) 问国君之年,长曰能从宗庙社稷之事实,幼曰未能从宗庙社稷之事矣。!(同上)由此可见宗庙之礼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的 祭祀!不是宗教,其实质是感恩和

[收稿日期]2007-09-01

[作者简介]柳 肃(1956 ),男,湖南长沙人,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建筑历史,古建筑保护和修复设计.

第21卷 第6期2007年11月湖 南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nan U 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21,N o.6Nov.2007

纪念。从祭天、祭地、祭先农、祭五岳到祭祖宗、祭孔子、祭关公以及所有人们崇奉的历史人物,总之,从恩赐与人类的自然神灵到创造社会历史的文化英雄,都必须祭祀纪念。

感恩和纪念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后人不忘恩,不忘本。儒家礼制思想中的伦理观念就产生于此,伦理!一词的本来涵义也是来源于此。伦!是等级类别之间的礼仪次序,?说文?中解释:伦,辈也。!?礼记?中说:天地之祭,宗庙之事,父子之道,君臣之义,伦也。!要使人懂得父子之道,君臣之义!这些伦理道德规范,首先就从天地之祭,宗庙之事!开始。

二 祭祀文化与书院教育

祭祀文化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祭祀所用的建筑、仪式空间、陈设和设施等也都是儒家文化所关注的问题。

中国古代的祭祀以及与祭祀相关的建筑很多,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祭祀天地日月等自然神灵的建筑,称为坛!,如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社稷坛、先农坛等;另一类是祭祀人物的建筑,叫庙!或祠!。祭祀人物的祠庙又分为两类,一类是祭祀重要的历史人物,如孔庙、关帝庙、屈子祠等;另一类是祭祀家族的祖先,叫家庙!或祠堂!。不论是纪念著名人物还是家族祖先,通过祭祀的方式,教育后人不忘根本,这是祭祀的最主要目的。

既然祭祀如此之重要,作为教书育人场所的学校就必然少不了祭祀的内容。古代礼制规定:凡始立学者,必设奠于先圣先师。!中国古代学校有官办和民办两种体制。官办的叫学宫,即各地的府学、州学、县学,民办的就是书院。官办的学宫必有单独专设的文庙(见图1),民办的书院不够资格专设文庙,只能在书院中辟一殿堂祭孔。只有极个别大型书院才有专设的文庙,如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是全国闻名的最大书院之一,而且历朝历代受到皇帝的恩宠,所以它专门建有单独的文庙。即使是和岳麓书院齐名的四大书院之一的江西白鹿洞书院和河南嵩阳书院等都没有专设的文庙,只是在书院中设有祭祀孔子的殿堂。

书院建筑的三大功能是讲学、藏书和祭祀,说明祭祀成了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书院祭祀对象一般有两类,一是先圣先师孔子,另一类是各书院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或者是书院的创始人,或者是在书院发展历史上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物,或者是在学术史上有突出成就为后人所景仰的著名学者。

在东亚地区的古代书院中,这一特点是共同的,因为同样是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而形成的。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不仅影响到中国沿海、内地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同时还向东影响到朝鲜半岛和日本。

韩国的古代书院和中国的书院有很多共同之处,在祭祀这一点上,既有相同又有不同。相同之处在于都有祭祀建筑以及相应的仪式空间,所不同的是祭祀的内容。韩国书院的祭祀一般不祭孔子,只祭祀和书院相关的人物(见图2)。而中国的书院则都要祭祀孔子,因为中国古代有祭孔的礼制规定,所

以在书院祭祀方面比韩国就多了一个内容。

图1

台湾孔庙祭祀仪式

图2 韩国书院中的祭祀仪式(李相海摄)

三 书院祭祀空间的布局及其规则

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方式是有着严格的规矩的,这种规矩已经超出了建筑的技术因素,而完全表现为文化的、思想的因素。因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社会性因素,建筑中的主次位置就是社会中人的主次地位。凡书院的祭祀建筑所祭祀、纪念的人物总是地位很高的人物,也是这一书院中最重要的人物。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方式是庭院式组合,中轴对称,纵深发展。在这种建筑群体组合中,主次关系和地位的尊卑是按照前后左右的位置来区分的。如果是前后关系的排列,中轴线的中段和最后部的位置重要,地位高;如果是左右关系的排列,则左边的位置比右边重要,左边的地位高,以左为尊!。

在书院建筑的三大功能中,讲学的讲堂当然是

36湖 南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

最重要的,因此它总是处在中心的位置上。在中国的有些书院中,把祭祀孔子的建筑放在中心的位置上,例如河南嵩阳书院就把先圣殿放在中心,以示孔子地位之崇高。也有的书院就将这处在中心位置上的祭祀孔子的殿堂同时当作讲堂。

在中轴线的最后部,建筑群的最隐蔽部位,也就是纵深发展的最深奥处,也是地位崇高的处所。但是在中国传统的文人宅第和书院中这一部位往往是藏书读书的地方,因此若书院中有较大的藏书楼,必定是在最后部。然而在韩国的书院中,往往这一最后部位是用来作祭祀的场所,祭祀建筑就建在这里。例如韩国著名的笔岩书院,其中轴线的最后端就是佑东祠;陶山书院、溪书院等中轴线上最后一进建筑也都是祭祀用的祠庙。而且韩国书院的祭祀建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独立围合成一个小院落,前面有神门,中间是祭祀的殿堂。笔岩书院、陶山书院、溪书院等都是如此。

中国的书院在中轴线的最后端做祭祀建筑的反而比较少,较多的是放在中轴线左边的后部,这是左右关系的排列方式,以左为尊。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左右,不是人们面对着建筑时的左右,而是坐在主体建筑(殿堂)中,面朝前面大门时的左右。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一般凡有祭祀建筑存在的情况下,祭祀建筑就总是在主体建筑的左边。作为教育建筑的学宫、书院就更是如此,例如古代的官学 学宫,都有祭祀孔子的文庙,文庙一般总是在学宫的左边,即所谓左庙右学!(见图3)。凡按正规礼制建造的学宫文庙都是如此,即使北京的国子监,皇帝讲学的地方,也是这样,孔庙在左,国子监在右。岳麓书院的文庙,作为独立文庙,当然也是如此。一般的书院没有独立的文庙,但是相应地就有了一些其他的祭祀建筑。没有文庙,也就没有严格的左庙右学!的规定,设置相对比较自由。但是传统礼制思想中的方位观念仍然是指导建筑布局的重要因素,祭祀建筑一般情况下仍然是被布置在书院主体建筑的左边,例如湖南的岳麓书院,除了单独的文庙以外,其他的祭祀建筑 专祠,用来祭祀和纪念书院学术文化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建在书院中轴线后部主体建筑的左边。不仅如此,专祠中的所有建筑的位置也都是严格按照礼仪方位来排列的:濂溪祠祭祀周敦颐,周是理学的创始人,位置理当最高,排在最北面之左;四箴亭祭程颢、程颐,二程是继周敦颐之后最著名的理学大师,位在周氏之下;崇道祠祭朱熹、张木式,朱张虽为一代宗师,但就学术师承关系来说只能在二程之后;六君子堂祭祀对书院创建和发展有重大贡献的六位贤儒,地位当然在几位著名人物之后;船山祠祭祀王夫之,他虽是中国思想史上的著名人物,但年代较晚,况且又是岳麓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因此排在最后(见图4)。最初书院建专祠时并无濂溪祠,清代补建时建在崇道祠之后,在今六君子堂的位置。建后觉得不合礼的顺序,于是迁建于今处。礼仪等级的方位井然有序,

不容混淆。

图3 左庙右学!的布局(湘乡文庙

)

图4 岳麓书院专祠布局

四 古老的东西阶制

中国古代的礼!实际上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文化范畴,大到国家的政治法律典章制度,小到日常生活的待人接物动作仪容,几乎无所不包,无处不在。同时,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也非常完备。从先秦时期的三礼 ?周礼?、?仪礼?、?礼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到民间百姓的日常往来都有明确而详细的礼节规定,中国的确不愧为礼仪之邦!。礼制注重建筑的方位,同时也注重人在建筑中活动的位置,礼的位置就代表着社会地位。即使在

37

第6期柳 肃:儒家祭祀文化与东亚书院建筑的仪式空间

家庭中也是如此,?礼记?中详细地规定了日常生活中长幼、男女、宾主的行坐位置,孔子也明确说过 席不正不坐!。并非这位知书达理的圣人没有谦让精神,而是在他看来方向位置就是伦理秩序的象征。这种文化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并通过这种行为影响到建筑形式。例如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东西阶制度就是因礼仪交往中的宾主位置关系所形成的。

在中国古代礼制中,主人在家招待宾客,迎宾客进门时主人走东边,客人走西边,进屋后主人坐东边,宾客坐西边,这就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东西阶制度。所谓东西阶,即指建筑前面入口处的台基踏步做成并列的两个,而不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建筑前面正中间一个踏步。东西并列两个台阶,东边叫 阼阶!,西边叫 西阶!。在中国的许多与礼仪制度相关的古代典籍中都有关于东西阶的记载(见图5、6),人的行走、站立,器物的陈设布置等都有规定的

方位。严格地遵守了这些规矩才算是知礼。

图5 ?乡党图考?宗庙制度图

书院作为教育的场所本来也应该是从这些日常生活的细节开始,培养人的行为规则。然而在历史长河的变迁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方面变化了,消失了。而在东邻的韩国对于传统似乎保存得更加完备。韩国的书院建筑中就还大量地保留着东西阶的形式,例如道东书院、陶山书院、溪书院、豚岩书院等都保留有东西阶的建筑(见图7、8),有的一个书院中还保留有好几座。而在我们中国保留有这种东西阶古制的建筑,

已经非常罕见了。

图6 陈服设筵图

图7

道东书院讲堂

图8 陶山书院礼教堂

五 结 语

礼仪制度是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祭祀则是礼仪制度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它通过规范人的行为来规范人的思想,进而达到教化的作用,因而祭祀所用的建筑和仪式空间也就成了儒家礼制所关注的对象。书院作为礼仪教化的场所,它的祭祀活动、祭祀建筑也必然成为礼仪教化的重要手段而受到关注,进而被制度化、规范化,成为儒家教育方

式的一个重要特征。

%

38%本文部分照片由韩国李相海教授提供.

湖 南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

东方文化与东亚文化特质

东方”这个历史上约定俗成的人文地理概念,有着多方面的意义。两河流域的古亚述人将太阳升 起的东方称为“亚细”(意为“日出之地”)、古罗马人认为凡在东边的国家都属“亚细亚”,这是现在“亚洲”(Asia)一词的来源。而“东方”这一概念的外延比“亚洲”更广泛,地理学家把亚洲及北非洲 称作东方(East),并依次划分为近东、中东和远东三个部分,其范围西至塞路斯、土耳其和埃及、东到中国、朝、日本,南达、印度河流域各国以及印度尼西亚诸岛、北抵太平洋西北部沿地区。 除地理学概念的东方外,还有历史概念的东方(Orient),它是伴随1、世纪欧洲人发现 东西洋航路、并适应其向东进行经济扩张的需要而产生的。一批西方学者在考古发掘的科学实证活动中,开始系统地对亚洲和北非洲一些文明古国的语言、文字、历史、宗教、艺术、风俗及其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进行研究,逐渐形成了“东方学”。1年法国学者商博良对埃及象形文字成功地 进行了破译,此后英国学者H··林等对两河流域楔形文字的解读告捷,使东方学得到突破性的 发展,从而奠定了埃及学、亚述学等东方学学科的基础。 与此同时,东方文学的研究也被纳入东方学的领域。精通梵语的英国学者威廉·斯最早确认梵文与希腊文、拉丁文、德文和波斯文之间的关系,并于1年把《达翻译成英语,第一次把印度古代文学介绍给西方。不过,早期有关东方文学的探索,基本上是处于发掘材料、确认语言文字、整理古典文献和译解作品的阶段。直到2世纪初俄国学者图拉夫的《东方文学论文集》等研究论著的问世,才标志着东方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已经发展起来。 年建国以后,我国习惯上将世界分为欧美和亚非拉两大阵营,与此相应,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界长期形成一个约定俗成的惯例,将西方文学换称为“欧美文学”,东方文学换称为“亚非文学”。在国内高校中文系“外国文学”这门课程中,东方文学与亚非文学只是称谓不同,而内涵则基本一致。故而,东方文学与亚非文学这两个概念是可以互换的。就亚非文学的整体而言,自然应该包括中国文学在内,但由于我国高校中文系开设“中国文学史”,所以,在讲亚非文学时基本上不讲中国文学。 尽管由西方学者建立起来的东方学极大地促进了东方文化和东方文学研究的发展,但不可忽视的是,以欧洲为中心的文化殖民主义倾向十分强烈,因此,上述那种从西方人眼中观察、研究出来的东方形象与实质上的东方面目相去甚远,从而造成西方人对东方世界形成了一种极为矛的看法:一方面他们极力歪、低东方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从而以为白种人高于一切有色人种,欧洲才是世界文明的唯一发源地,是人类文化的中心;但是另一方面,源于异国情调的神秘向往,使他们在精神上虚构出一系列“东方神话”的意象。 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把世界历史划分为4个王国:东方王国(包括中国、印度和波斯)、希腊王国、罗马王国和日耳曼王国。他认为世界历史的走向大体与太阳运行轨迹相似,也是从东方走向西方,东方是世界物质和精神历史的起点。可见黑格尔承认了东方各国光辉的历史成就。当今较为流行的共识是把世界文化划分为4大体系:欧洲文化体系、阿——伊斯兰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和汉文化体系。欧洲及其相关的美洲、澳洲拥有统一的种族类型、基于同一语系的语言和同一模式的文化传统,这决定了欧美澳三洲文化和文学艺术的发展一脉相承,有着历史进程的整体性和共同性。相比之下,包括三大文化体系的东方世界却是个纷繁的复合体、无论在地理、种族,还是在语言、心理素质、宗教、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千差万别,自成体系。如印度文化体系除印度外,

中国传统文化之儒家文化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之儒家文化 【摘要】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历代统治者和知识分子所推崇。儒家的价值理念、伦理道德观、仁爱观等影响着中国和世界,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迎接未来的竞争与挑战。 【关键词】儒学传统文化精神价值选择价值观念“以儒治世” 儒学未来 一、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或曰中华主流文化,是凝成中国民族精神的主流,是东亚文明的精神内核。“察业识某如佛,观事变莫若道,而知性尽性,开价值之源,树价值之主体莫若儒。” 儒学的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在社会的大动乱中通过对三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反思,认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诠释而形成的思想学说体系。孔子提倡“信而好古”和“好古敏以求之”,使儒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成为中国原典的保存者和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非常注重实地考察,坚持“察知征信”与“因革损益”的原则,使儒学又具备审慎的因时制变的品格,在中国处在第一次社会形态大变革的时代,儒学应运而生,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保存、延续和发展的历史必然。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只能在超越了单一民族观念和思想体系时才能存在。他一方面提倡“夷夏之防”,十分注重激励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同时又以“近者悦,远者来”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博大胸怀,倡导民族和睦,友好相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巩固起了凝聚作用,因此儒学长期以来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儒学不是宗教却能取代宗教”,坚持的是一种对儒学的信仰和依赖。儒学提倡德化社会、德化人生的思想对中国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华人世界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础。直至今日,儒家文化仍具有一种积存深厚的民族文化认同的凝聚力,起着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大作用。正是由于儒学避免了狭隘民族性的特点,为它走向世界,形成东亚儒家文化圈奠定了基础。

建筑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存在的内在关系概述

建筑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存在的内在关系概述 发表时间:2018-11-27T11:12:27.993Z 来源:《建筑细部》2018年第10期作者:孙良雪[导读] 建筑文化反映个体或群体建成环境中的民族文化背景、历史和所属地区地域特点。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建筑物的风格设计要求逐渐提高。尤其是现在社会中室内功能不断完善的情况下,人们对室内的设计要求不断提高。尤其是对门窗等地方进行设计的时候,如果设计人员想要满足人们提出要求,应对建筑设计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及分析,所以建筑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有直接的联系。本文对建筑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进行简要分析,并详细分析建筑文化以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建筑工程;建筑设计;建筑文化;内在关系 一、建筑文化 建筑文化反映个体或群体建成环境中的民族文化背景、历史和所属地区地域特点。由内核文化和外援文化组成的,内核文化是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本质性的东西,是古老、纯种、发育完善、根深蒂固的文化部分,外援文化非自生,是新式文化,吸收和包容下的外来文化。内核文化的传承能力是很强的,透过建筑装饰设计的风格,深入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利用内核文化自身的聚变或者裂变进而生成推动其变化更新的巨大能量,这种途径发生的动力是从内核文化的本质结构中产生的,因而这种建筑文化的发展和更新是积极有序的,与其产生的文化背景有着一致、和谐的关系。 利用外缘文化来冲击和渗透内核文化,从而推动整个建筑文化进行革新。尽管刚开始会显得生硬、无序、消极,但在长期作用之下,外缘文化会和内核文化形成一个相互适应与融合的关系。站在全面发展观的基础上来看,这两种方式常常是要相互共生,共同作用,以此来促进人类文化的进步和变革,完成质的飞跃。而我国内核文化的积淀十分深厚且日渐增大,内核文化传承过程进程缓慢、负荷过重的问题,对于外缘文化的反应与容纳的能力还不够。在这厚重的内核文化中,有一部分已经不适应我国现代化建筑的发展要求了,反而可能会阻碍我国现代建筑文化的发展。因此,我国的现代建筑设计师在构建和完善建筑文化体系的时候,要重视减轻内核文化负担,吸收外缘文化,并将外缘文化顺利溶于内核文化,创造出我国建筑文化新的生命力。 二、对建筑外饰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关系的探讨 1.现代建筑文化的多元性、多层次性 在现代建筑中具有多元性以及多层次性的特点。从建筑文化中,人们可以看到建筑所体现出来的物质财富以及精神财富,这是人类建筑活动过程中,活动方式与建筑产品的结合。在建筑文化中属于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具有一定的内涵。在建筑文化的本质中可以发现,建筑文化主要可以分为四个主要的层面,分别是环境文化、社会文化、历史文化以及生存文化。按照由内到外的方式进行划分,也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在第一个层次中,主要以物化的形态为主,所展现出来是一种表面化的现象,比如建筑材料的合理应用以及地理环境等,都可以反映出这种表层文化。在第二个层次中,主要是将形态以及物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是属于精神层面上的内容,在第三个层次中,主要是挖掘更深层的形态表现,也就是建筑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是经过思考以及探索之后才能了解到的。在建筑文化中,外层的文化是比较容易发生改变的,而内层的文化不会轻易的就发生改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发展,多元性是当前的一个主要特征,在建筑设计中,需要满足人们在使用功能方面的要求,因此需要具有多元化的发展特点,单一的建筑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了,所以应该让建筑类型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不同的建筑具有不同的形式以及功能,因此现代建筑中的文化也就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以居住建筑以及工业建筑为主,主要是以经济适用为主的,精神层面上表现更多的则是公共性建筑。在工业革命之后,现代建筑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但是东西方在社会形态方面是不一样的,在生活习惯以及习俗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体现出了不同的建筑文化,这也是多元化发展特点的一个主要表现形式。 在社会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在建立公共建筑物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当地的社会文化,这样才能在人们的心中获得肯定,并且当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愈发密切,在文明方面也获得了极大的冲击,建筑世界也是如此,每年的世界建筑师协会的建筑师年会,各种各样的建筑展览、讲座、讨论会等等,建筑思想、建筑文化的交流频频,增强了建筑文化的多元性。优秀的建筑思想,建筑文化得到交流,发展。现代建筑在二战后出现了若干思潮,主要有对“理性主义”的充实和提高,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粗野主义”、“典雅主义”,注重高度工业技术、讲究“人情化”与地方主义倾向、讲究“个性”与“象征”等等,充分体现了现代建筑文化的多元性。这些倾向在全球各地都有体现,相关人员设计的建筑体现该国家的地方性与民族性。现代建筑文化是全球性的,它的影响达到世界的每个角落,虽然冲突不少,但它基本适应了各种社会形态和社会风俗习惯。 2.建筑文化为建筑装饰设计风格提供了新鲜思想 建筑文化这个问题是因地域而异的。在我国,每个城市都有自身的特点,适合的建筑装饰设计风格也不会是全然相同的。在对建筑文化的不断扩充和发展过程中,我国的建筑设计受到了很多的西方建筑设计风格的深刻影响。有些风格是我国过去的建筑领域从未出现过的,这些被吸收和借鉴在我国现代化的建筑设计当中,充实了我国的建筑装饰设计风格理论。此外,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也会形成特殊的建筑装饰设计风格。如越南的石楼、我国傣族的竹楼、吊脚楼、清真风格建筑等等,有些建筑设计风格是在民族文化和地域环境共同作用之下形成的,有些建筑设计风格则是由于人们的宗教信仰文化决定的。显然,这些不同因素的建筑文化给建筑装饰风格的设计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方向。 3.现代建筑文化的发展趋势 现代建筑文化有着很强的包容性,并且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它是符合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科学技术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一定会在某种程度上将人们的文化水平以及思维模式得以提升,从而促进现代化的发展模式,相关领域的文化功能是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建筑文化的不断发展,这同时也是存在革命性的力量。它可以将人们的思维模式改变,促进人们价值观、审美观等方面的改变,这是深层次的发展力量。新型的思维模式逐渐的形成了新的建筑理论和其他有关的哲学,继而致使建筑文化发生的变化。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逐渐的出现了很多的建筑材料,不同种类的建筑设备也在应运而生,采取科学的结构形式、相应的辅助设备。再加之建筑设计管理具有一定的系统化,几乎会使相关人员可以进行随意的创作。

中国建筑文化三大特色分析

中国建筑文化三大特色 李先逵 内容提要 创造中国特色建筑理论,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建筑之路,应当认真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华加以汲取。中国建筑文化有三大基本特色,一是深沉高迈的文化哲理,对建筑名称包含强烈文化意义,从哲学高度理解建筑本质,应用阴阳数理哲学表现艺术美学精神,创造独具一格的礼制建筑;二是重情知礼的人本精神,坚持以人为出发点的设计原则,亲近人的尺度营造空间环境,注重建筑环境的教化功能,强调建筑组群有机整体性,表现了“院落文化”的群体意识;三是“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念,人居环境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适应,广泛应用风水学说指导建筑选址规划,创造富有地域特色的山水城市,崇尚“中和美”的环境美学观,创造了极富特色的自然式中国园林艺术,把“意境美”的追求作为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最高审美理想。中国建筑师应加深中国建筑文化修养,融入时代精神创造新的建筑理论。 关键词:中国建筑文化特色理论创新 在当今丰富多采的中国现代建筑创作舞台上,凡严肃的负责的中国建筑师都无不在思考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建筑之路。这是一条艰辛的路。它需要把传之欧美的现代建筑文明同源之本土的传统建筑文化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富于个性特色的创新。改革开放以来,随国门打开,当代西方现代建筑各种思潮理论、流派如洪水般涌入,虽然仍需要更深入地熟悉,“食洋”求化,但至今已不觉新鲜了。相反,在“食古”的另一方面,由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对中国文化传统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否定传统文化的余波未尽,暗流潜行,尤其在不少中青年建筑师中,崇洋甚于鉴古。在当今的建筑创作中,之所以欧陆风盛行,盲目模仿、抄袭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大行其道,原

因固然复杂,但鄙薄中国传统文化,不重视研究自己本土历史建筑文化的思想倾向,却是一大重要原因。此外,在如何学习传统建筑文化精神上也存在模糊的观念,认为传统建筑作为一种古典的形式已经过时,提继承发扬传统的创作不能体现时代精神等等。不少对传统理解的片面性在于只看到外表形式的学习,而没有体味到更实质的学习是在对建筑本质内涵的认识。也就是说,对中国建筑传统的认识应该从建筑文化学的观点,从建筑观的高度,从建筑哲学原理的把握上去加以阐释和理解。从这个角度分析,笔者认为相比西方古典建筑文化而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应当有以下这样三大基本特色,需要我们认真加以新的审视,以吸取其合理的营养。 一、深沉高迈的文化哲理 从艺术本质来看,建筑艺术如同音乐艺术一样,富于抽象的寓意性,以特有的符号语言表达一定的情绪和感受,所以,它们属于一种象征主义艺术,用这样的象征手法来映射人类的思想意识。如西方古典主义建筑中,用罗马式风格表现庄严,用希腊式风格表现公正等等。虽然其中也反映出一定的文化意义,但较之数千年一以贯之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底蕴来,却是失之浅表。由于中国文化哲学的早熟,使之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的灌注和培育则比其它建筑体系显得格外的悠久、自觉、深刻、成熟,因而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文化哲理更加突出,更具普遍性。从宫殿、寺庙建筑直至普通民居、小品园林,莫不充满丰富多姿而又深沉高迈的哲学意识,其建筑形态表象背后蕴含着深层次的思维理念、心理结构以及人生观和宇宙观的体验,从而更加深刻地体现着建筑的本质。言其中国建筑文化博大精深,实为历史的验证,绝非夸张之辞。正如英国伟大的哲学家李约瑟博士所指出的,中国建筑精神在于:“皇宫、庙宇等重大建筑自然不在话下,城乡中不论集中的,或是分布于田庄中的住宅也都经常地出现一种对‘宇宙图案’的感觉,以及作为方向、节令、风向和星宿的象征主义。”这的确颇有见地。 中国建筑文化哲理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举其大要可列陈数端。首先,在对建筑的名称上,就可看出强烈的文化意义。如称建筑群中位

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所有士子的目标。而这句话正是出自儒家的经典《礼记》。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或曰中华主流文化,是凝成中国民族精神的主流,是东亚文明的精神内核。 儒学的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在社会的大动乱中通过对三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反思,认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诠释而形成的思想学说体系。孔子提倡“信而好古”和“好古敏以求之”,使儒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成为中国原典的保存者和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非常注重实地考察,坚持“察知征信”与“因革损益”的原则,使儒学又具备审慎的因时制变的品格,在中国处在第一次社会形态大变革的时代,儒学应运而生,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保存、延续和发展的历史必然。 儒家思想之所以一直受推崇也与它所崇尚的价值观分不开。“仁、孝、义”是儒家道德体系的主要组成。 仁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首先提出了“仁”的思想,并以之作为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仁”作为儒家道德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各种道德规范,道德要求的基本出发点,在众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孝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行为规范和重要道德范畴。在儒家道德体系中,孝悌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础。“孝”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部分,“孝”更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一个不“孝”的人,何谈为人,更何谈什么道德品行? 义义是儒家文化的又一重要价值。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者也。”这里生命和道义是合理的存在的,但当两者发生冲突或利害关系时,对道义的追求就高于了对生命的追求,在只有牺牲生命才能坚持道义的时候,人就应该舍生取义。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信”与“义”作为一枝独秀,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在今天,很多人仍是以这几点来判断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可以说,儒家为我们确立了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在古代,自汉以来的各个朝代都是以儒治国,因此儒家文化也是一种政治文化。众所周知,“和”的思想是先秦儒家的重要思想,“和”不仅是一种政治手段,还是一种政治目的、政治价值,即儒家学者理想中的社会至少是一个和谐、团结、和平的社会,这与时下的和谐社会建设相似。尽管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礼治”的秩序思想、“德治”和“人治”主张,都对当今政治有借鉴意义。

浅谈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

浅谈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 作者:陈晓霞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创造力。中华名族名人辈出,文化荟萃,具有极为可贵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现代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继承儒学精髓,是推进社会和谐的重要的 举措,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思想广阔,为我们的文化建设提供思想 基础,那么,追究儒家文化所反映出来的“和谐”要先了解何为儒 家文化、儒家文化的确立及儒家文化的发展史。 春秋战国时期,是思想空前活跃,文化极度繁荣的历史时期, 在这一时期,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诸子并作,儒家、道家、法家等百家蜂起,出现了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并且,也由此奠基了中华文化的基本框架,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其中儒家学说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个学说体系。 追究其渊源,儒家学说是春秋末期孔子所创立的学派,是当时 百家争鸣中重要的一家,居于世家之首。并且后来著有《论语》、《孟子》、《荀子》等著名著作,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作品。儒家思 想从狭义上理解,是指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从广义上理解,是指源 远流长的儒家学派的思想。但无论是从狭义上还是广义上理解,有 三点是共同,即主张“礼乐”、“仁义”、“忠恕”和不偏不倚, 无过之而无不及的“中庸”之道,提出“德治”、“仁政”和王道,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自我修养,这些思想在孔子、孟子、荀子的思

想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也是最主要的代表人物 是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春秋时期怒国人,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及教育学家, 孔子提出的思想中的“礼”、“仁”、“中庸”构成了孔子思想体 系的核心,孔子从“礼”出发,发展了“仁”的思想,总结出自觉 的“中庸”观念体系,因而是儒学发展成为了一宗学派,“礼”的 观念只是孔子对传统的继承和综合,而“仁”和“中庸”则体现了 他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孟子,战国时期人,孟子得以发展和扩大了儒家思想文化,他 的思想是“孔子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后世及世界的 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孟子》一书体现了孟子的思想,其思想的核心是“仁政”,而“仁政”的提出的根据是人性善,并 且一直影响着孟子的整个思想及人生的处事态度。 荀子处于百家争鸣的晚期,以儒学为基本立场,兼诸子百家的 思想,形成了一种比较开放的儒家学说,综其三大儒家的思想,都 离不开“和”、“仁”、“德”的思想,因此,对后世的影响较为 深远,儒家思想称为现代思想的基础,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思 想基础。 一、儒家思想中“和”的观念 “和”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古老的观念,早期的《尚书》、《诗经》、《国语》等重要的文献中,已经出现了“和”这一个名词及 思想观念。大体而言,“和”既有天道观的意义又有人道观的内涵,从天道观上看,“和”主要理解为事物的生成、运行、存在的条件

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的进程和影响

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的进程和影响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本文我将主要谈谈儒家文化对于离中国最近的一些东亚国家的影响。 首先必须要谈到的就是做为亚洲经济实力最强的日本了,一般学者认为,儒家思想于公元五世纪前通过新罗传入日本的,这与孔子最初创立儒家文化相差了上百年,但我们现在也从国家的发展和运作可以看出来,日本的儒学渗透到了日本发展的方方面面,而从历史的进程中也能够发现,日本在与中国交往过程中,长期引入儒学经典。我们都知道,一个思想的运用,其核心目的就在于如何能够使自身的统治更加长久,更加稳固,事实也确实如此。 在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众多革新,基本上都是在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下发生的。日本大化改新后,首领中大兄皇子以及中臣镰足在中国留学生的协助之下制定了基本法典《大宝律令》,并在其中规定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各置博士、助教,召贵族子弟授以儒家经典,其中《论语》和《孝经》是必修科目;后来,江户幕府为了稳定社会巩固自身统治,将儒学尤其是程朱理学作为宣传手段,并达到了相应的效果;即便是到了促使日本迈入近代的明治维新过程中,明治天皇也将儒学作为倒幕的理论依据,最终完成了革新,带领日本迈入帝国主义的大门。由此可见,对于日本人而言,儒学的作用是不可言喻的,可以说,没有儒学,就没有日本历史年轮的转动。 但是,日本的儒学和中国的儒学相差还是比较大的。在儒家思想中,历代的学者都提倡的价值观就是仁义礼智信还有孝和勇,其中,仁和孝的地位远高于其他的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中众多的事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在此我就不需要过多的举例子了。而在日本人看来,他们最最重视的,是“忠”,著名的武士道精神就是建立在忠的基础上的,而且,在日本社会中,有一种特别的制度——养子制度,正是由于这个制度,造成了日本儒家对“忠”字的推崇,无论是日本人的气节、还是刻板、谨慎,归根到底,就是在他们的心里,早已深深地烙下了“忠”字。反而是中国所推崇的“孝”他们并不怎么在意,比方说又一次我看了一个视频,主要画面就是日本拥挤的地铁,有很多老人的脸都贴在了玻璃上,都不会有人愿意为他们让座,这和中国的道德原则完全相悖。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日本继承了儒学的起源,但后期的发展,完全决定于自身,最终迈向了与中国相离的道路。可无论它如何变化,都离不开中国儒学的本源。 接下来需要探讨的是我们的邻国韩国——或者具体应该探讨的是朝鲜。中国儒学合适传入朝鲜,其确切时间无法详尽考证,多数学者认为,儒学的传入期应以文字记载为准。公元372年以后,三国相继建立,设太学,教授儒学并派遣留学生,这才算是儒学在朝鲜的传播之初。 儒学作为一种社会思想得到国家承认并广泛传播最初,由于各国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的原因,最先接受儒学的是高句丽,其次是百济,最后是新罗。自李朝建立直至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儒学主要是朱子学的传播,确立了它在朝鲜官方哲学以及正统学术思想的地位。 由于儒学符合朝鲜三国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又适合于朝鲜封建社会的发展需要,所以,古代朝鲜封建统治阶级就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吸收儒学。在政治方面,提出了德治思想,自此以后,高句丽历代王都把它作为重要的社会政治理念,并努力加以实施。除此以外,朝鲜和中国一样,都将“仁”也就是“爱民”视作重要的社会政治思想,强调将其体现于政治之中。另外,统一三国的新罗封建统治阶层为了维护封建身份等级制,,就把儒学的“正名”思想绊倒社会政治思想领域,并以此作为治国的基本原则。 在对于文化层面的影响,古朝鲜照搬照抄儒学伦理思想,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19-05-31T17:47:26.293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第4期作者:储召亚 [导读] 现代建筑装饰一般都会采用独特的方式和艺术手段展现不同的作品,从而影响人们的审美情感、熏陶心灵,给建筑增加不一样的效果,使人们的视觉和心灵受到强烈的冲击,产生美感。 岳西县现代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246600 摘要:现代建筑装饰一般都会采用独特的方式和艺术手段展现不同的作品,从而影响人们的审美情感、熏陶心灵,给建筑增加不一样的效果,使人们的视觉和心灵受到强烈的冲击,产生美感。从建筑装饰行业的发展状况看,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得到了全面的应用,民族文化得到充分展开,成为时代发现的重要标志之一。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现代建筑装饰设计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新建筑不断出现。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的今天,传统中式建筑面临挑战。中国建筑文化中的传统形式与现代主义的艺术风格有着显著的差别,这两种风格在艺术审美差异上有着深层次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符号与当今时代的审美差异;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作为一种地域性文化符号与国际主义设计之间的审美差异。 一.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的作用。 1.提供不一样的设计素材。我国传统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内容丰富多彩,有明显两个特征:艺术性和多样性,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过程中,增加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使建筑装饰内容更加新颖,设计内容更加丰富,全面展现出不一样的建筑装饰效果,不但给现代建筑装饰设计提供不一样的素材,还能满足传统文化传播的基本需求。比如:中国的四角楼装饰元素,不仅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更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方法之一。 2.设计出更有特色装饰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使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展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理念和方式,促进中国文化的全面发展,更是向世界展现我国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装饰中添加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首先是人们在视觉上有一定的文化享受,其次是能够更好的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好的在建筑装饰设计中展现出来。 3.符合大众需求。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过程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能够让现代建筑装饰更具传统生活气息,这和我国大众的审美需求非常吻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特点就是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其中还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人文情怀,能够对人们紧张情绪做到有效缓解,使人们感受到全新的审美效果。因此,当代设计师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过程中,合理的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从而才能为人类创造出更加安逸且舒适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环境,进而促使当下快节奏生活背景下的人们,紧绷的思想得以缓解,促使人们每天都能够保持良好的愉悦心情。 二.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应用原则分析。 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结合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分析和现代装饰方法应用的基础上,找寻二者之间的结合点,应从“形、意、身”三个层面上进行合理运用。从形的角度上,应注重中国传统图形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的运用,如中国汉字、鱼纹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运用形的过程中,不应该只是单纯的去复制传统文化元素,而是应当在理解的基础上,提炼并完善传统纹饰。 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的使用方法 1.直接法。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比较丰富,为现代建筑装饰设计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其中最多的资源就是纹样和图案。建筑装饰设计师在使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时,先了解其内容,然后进行不断挖掘,对资源进行合理的改造和完善,从而设计出不一样的内涵作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元素在建筑装饰设计中不仅获得明显的成就,同样使用方式也得到明显提高。建筑装饰设计师要不断学习和借鉴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样才能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发挥到淋漓尽致,设计出高度的艺术作品。那么在设计过程中可以把优秀的传统装饰元素进行直接利用,但是直接利用的过程中要需要注意几点:第一选择要合理,必须遵循整体设计理念,第二传统文化元素使用不能每一个元素都直接利用,设计师首先要理解元素的基本信息,利用传统图形,并吸取整体设计方式和造型,然后对其进行装饰,选择具有风格和内涵的装饰元素。另外,对传统文化元素直接利用的过程中,首先要认真思考和分析,确认此方法是否合理,然后添加其他元素,把各种风格的装饰元素进行合理使用。不能全部挪用传统文化元素,需要结合现代特有的对象和题材,实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有效结合。 2.改造法。建筑设计师首先要对设计理念、元素和艺术要求,包括现在文化和历史文化的有效结合,然后把现代审美观念全面融合到建筑装饰设计中,最后通过作品的方式展现设计理念。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必须要充分展现出现代设计方法,通过使用现代元素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改造,然后与传统图案进行有效的结合。设计师必须要有效的结合传统装饰图案,把传统装饰图案能够与现代设计相互融合的元素寻找出来,最后对其进行改造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改造方法一直被广泛运用,把传统装饰艺术改造出现代设计理念。这种方法使用效果特别明显,但是,在设计理念上设计师需要知道改造法不同于直接使用方案,更不能直接进行融合和拼接,而是要全面理解其元素的精髓,然后根据理解的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 四.现代建筑装饰设计的思考。 不管是我国还是国外的装饰设计,其发展过程都是建立在各国传统文化基础上。虽然每个国家都存在着不一样的审美文化,但是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是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对促进自身的发展和创新,其关键在于如何面对传统,并进行当下的发展和创造未来。现代建筑装饰不仅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紧跟时代发展的文化,是每个时代中各个层面的综合反映。从这个角度上而言,现代装饰设计想要发展和创新,就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结合当代实际情况,从当代经济社会中去找寻发展途径,现代建筑装饰设计过程中,传统和现代并不都是无法相融合。 五.结语。 随着我国综合文化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我国现代建筑装饰设计必须要符合文化发展的需求,同时还需要满足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承,不断与其他国家的设计师进行交流和沟通,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经验和设计理念,然后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和探索,实

建筑设计中的文化理念

建筑设计中的文化理念 发表时间:2009-10-24T22:25:22.153Z 来源:魅力中国作者:曹雨新 [导读] 要每一个建筑设计或是每一栋建筑,它或多或少都包含了一定文化的内涵。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湖南长沙 410082) 中图分类号:TU2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1-035-01 摘要:要每一个建筑设计或是每一栋建筑,它或多或少都包含了一定文化的内涵。比如说南昌的滕王阁就实实在在是一个文化的载体。“襟三江而带五湖”,“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么一个楼就可以引申出这么一大篇的东西(《滕王阁序》)。所以,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建筑设计中的文化底蕴。此外还有岳阳楼与《岳阳楼记》,黄鹤楼与“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关键字:建筑设计;文化理念;建筑理论;研究 当前“建筑与文化”已经成为现代建筑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美国著名的建筑与人类学研究专家阿摩斯·拉普卜特在他的《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和《建成环境的意义》中,探讨了建筑作为文化载体的形成意义,指出文化风习在形成建筑的种种影响作用中的首要性。 建筑作为人类的创造物,本身便是文化的重要构成,“建筑的问题必须从文化的角度去研究和探索……同时,作为文化发展的进程,并成为文化之有形的和具体的表现”,建筑的建造和使用离不开人类的活动,因此应当从人的角度,从文化的层面,来审视建筑的内在价值和意义所在。 我们用文化景观的概念来表述建成环境。这个来自文化地理学的概念,探讨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的活动与“原生”景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显然,人对“原生”景观的改变越多,景观的“文化”成分也就越大。那些经由最彻底改造的景观(即聚落)就成为最纯粹的文化景观。这里强调人对环境的改造作用,这种改造不是简单设计出来的或者说这样设计出来的景观只占一小部分,而是在漫长岁月中,人们是按照在理想环境中,理想人物的理想生活那种共有图式和观念进行选择(即改造景观)的,而这种图式正是文化。 建筑及建筑活动作为整个社会文化的一个构成部分,人类的文化模式会对建筑模式产生深刻的影响。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文化模式”这个概念来自于文化人类学,拉普卜特引入这个概念,借以阐述文化和对建成环境的效用问题。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中谈到,“文化模式”是不同文化特质的表现,是不同民族、社会根据各自的价值取向、心理特征对风俗、行为模式所做的不同选择。对不同的“文化模式”的理解,必须将他们与各自的社会及构成社会的所有个体相联系。 而在不同社会背景中,建筑模式通过建筑的表现形式反映出来,称之为“样式”或“风格”。事实上,正是这种系统性的文化选择在建筑学中才孕育出罗马风、哥特、文艺复兴与巴洛克……。又如:在中国“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等传统观念下,建筑讲究与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侧重以群体组合塑造空间;而传统西方文化则以理性、和谐、秩序为美,突出单体建筑的形体美,追求规则的几何形和标准的尺度。 可见不同的建筑模式总是与不同的文化模式相对应,离开文化因素,许多传统环境就无从理解。即使构成文化模式的一些因素如部落风习、传统背景下的宗教等往往会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而衰弱或消失,但仍有可能继续作用于某些“文化”中,甚至渗入新的文化领域。因此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行的文化模式都直接关系到人类对建筑的使用,尤其是建筑空间对人们精神方面的满足。同时,文化模式的多样性创造出多样性的环境,而“环境的多样性说明,以不变应万变这种大多数设计师依旧默认的现代主义思想是行不通的”。 建筑设计是对环境的设计与改造,是设计师研究人与环境(或称建成环境)相互关系的一个过程。人们以他们获得的环境意义来对环境做出反应,环境的评估,与其说是关于一些特定事物的细节分析,不如说是从总体上的感觉反映问题……它很受意象与观念的影响。可见环境质量是能够感知的,往往反映在人与环境互动的关系中,而文化机制促成这种互动。因此,建成环境设计要对不同人群的生活有所支持,并与他们的文化相适应。 场景中包含的社会构成与行为,通过在文化上约定俗成的规则相连,规则、行为与文化间的联系意味着当文化规则改变之时,人的行为亦将改变,以适应各类场景甚至创造新的场景。例如:在部落社会里,人们

中国传统风水建筑文化分析

中国传统风水建筑文化分析 发表时间:2018-01-02T11:24:28.673Z 来源:《建筑知识》2017年22期作者:陈渊韬 [导读] 文章简要概述了中国传统风水理论的内涵,然后对传统风水建筑文化特征进行分析。 (浙江省省直建筑设计院浙江杭州 310030) 【摘要】文章简要概述了中国传统风水理论的内涵,然后对传统风水建筑文化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传统风水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结合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风水文化;建筑文化;传统建筑 【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7)22-0218-02 1.引言 古人在建造住宅时,非常注重住宅的选择以及室内结局的布局及摆放,这其实是一种建筑风水文化,所以风水文化在古代有非常高的实用性。研究传统风水建筑文化,旨在借鉴传统建筑中涵盖的风水美学,让其更好的服务于现代建筑设计,满足人的精神需求。 2.中国传统风水理论的内涵 风水又被成为堪舆,其中堪代表高处,舆代表低处,表示的是地势的变化以及自然环境,用抽象的气结石自然环境,认为气的运动规律即为自然的秩序,进而采取自然的行动来获得平安及快乐。 在古代建筑中,对住宅的风水选址,其实与现代城市规划有很大的相同点,甚至有些观点至今看来人被认为具有很高的水准[1]。但是同城市的选址相比,古代在居住建筑的选址上有复杂的体系,这对传统建筑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在传统风水中,相宅之法主要区分为形法、理法以及日法。其中形法注重对自然地理、生态景观等的审辩及选择;而理法与日法主要源于古代巫术中的占卜术,讲究建筑的朝向、时辰的吉凶[2]。对于理法中的定向与定时,其实至今被人们沿用,即在房屋的建设上,要求坐北朝南,这其实是一种科学的设置方式。然而在目前,人们常常会认为风水学属于一门缺乏科学依据的学科,产生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传统文化的缺失及断层,并且还有的是一些古代的经验到今天依旧不能被科学证实,因此人们常常会对传统风水文化产生一些误解,然而如果我们使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风水学,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推动科学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3.中国传统风水建筑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风水建筑是建筑美的重要分支,借助传统风水理论,中国传统建筑实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因此对传统风水建筑文化特征进行分析,可以从传统建筑美入手。 3.1 对称美 中国传统建筑作为突出的特征是对称之美,对称美在自然界中非常常见,比如鸟类的翅膀是对称的,树叶两侧也是对称的。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对称美最极致的是中国文化的瑰宝——紫禁城,该建筑群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人人民的智慧,同时彰显了中国古人审美观的博大精神,这种总体布局及建筑造型左右相同的方式,可以让人体会到一种和谐的整体美以及对称美,这在封建社会等级制度严密的背景下,这种建筑布局不仅是一种美,更是君尊民卑的体现。 3.2 和谐美 中国历来对美非常讲究,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如楚国大夫武举就在将美作出了一个定义,认为:“夫美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该定义道出了美和谐的特征。此外,在古代帝王及官员的陵墓设置上也非常重视建筑同大自然的和谐,古代帝王的陵墓往往与横向的山脉作为天然屏障,这样可以是皇帝陵寝呈现出气势磅礴。并且在陵寝的布局上,还涵盖了大量的风水文化,比如在小山包上建造殿宇,陵寝的外部建筑稀散,但是越接近地宫,建筑的密度越大,这使得整个陵寝极具和谐美,反映了古代君王对美的追求。此外,陵寝建筑也随着山势的变化发生改变,这体现了建筑顺应自然的观点,使建筑景观实现人文美同自然美的有机结合。 3.3 比拟美 传统风水理论中认为,在选择住宅地时,应选择雌雄交合指出,穴则为阴阳交合之区,风水学中的“穴”主要有生生不息的含义,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风水宝地[3]。实际上就是将生机勃勃的象征手法应用到理想住宅的建设中,以传统风水院落为例,北京的四合院,大多为坐北朝南,中间平整虚空,象征着一个双手的怀抱,正张口向天纳气。 4.中国传统风水文化与现代建筑的结合 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下,以城市建设为中心。但是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当前众多的城市已经将山峦夷为平地,将河流约束流向,这看似与传统风水中强调的依山傍水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如果稍加变通,依旧能够找出风水学中所说的风水宝地,如在考察城市的风水状况,可以将一栋栋高楼大厦看成是山峰,将下方四通八达的道路看成是溪水与河流。因此对于城市建筑而言,建筑环境的坐落位置虽然没有像传统宅基一样与山峦与河流有紧密的关系,但是却依旧可以用抽象型的转化方式来辨别出风水宝地,遵循传统风水理论中的基本要素,能够充分利用各区域的天然优势,使整体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此外,中国传统风水理论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书籍是《易经》,在内容中包含了天象与地理各个方面的风水知识[4]。因此现代建筑设计人员应充分借鉴与研究易经风水学同现代建筑及现代环境的联系,使传统风水理论能够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服务,使得建筑师在设计居住环境时,不再单单追求建筑物外的豪华,而是更加注重内在的温馨、舒适、实用,以体现建筑设计“以人为本”的理念。 风水建筑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到目前为止却有很多人依旧认为风水学是迷信,这样对传统风水建筑理论的传承及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要充分明确建筑文化是与社会的发展同步的,中国依然有很多古代传承下来的建筑文化,这些都是我们祖先根据社会活动以及生活经验而不断总结而建造出来的,所以在中国建筑文化当中,建筑风水文化都对其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加强对风水文化的支持,充分借鉴风水建筑文化的美学特征,使传统风水理论及传统建筑文化得到发展与传承。 5.结语 总之,传统风水作为我国一种影响建筑、绘画、诗歌及园林的古老门类,将风水理论与传统建筑设计结合,能够将建筑的艺术空间处理的更加合理,并且使建筑的形式感更加强烈,达到建筑住宅空间的合理应用以及空间舒适度的提升,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建筑。对传统风水建筑文化进行分析,旨在研究并理解先人的建筑理念,以便在当前进行更好的传承与发扬。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关系为纽带的中国传统社会漫长的历史演进中,还没有一种学说能动摇儒学在中国思想界的地位,其深远影响辐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儒家思想几乎成为政治的玩偶,时而被全盘肯定,时而被全盘否定。其实,在一种思想的继承过程中,对它消极因素的批判也极为重要,它可以使我们得到更多的反面经验,走出自己在思想上的误区。下面就其中的几个方面作一下简要分析。 “仁”是儒家思想中的重量级元素,它以“爱人”为基础,儒家的伦理思想即由其发展而来,但它与封建宗法等级制是相互制约的,这就显示儒家伦理思想的二重性。儒学最初便明确了君臣、父子、夫妇等伦理关系,经汉代董仲舒“三纲”、“五常”的加强和宋明理学的进一步巩固,更上一层楼,完全迎合封建统治阶级的心意了。“君教臣死,臣不得不死:父教子亡,子不得不亡”竟被视为格言警语,至今尚在民间广为流传,而对于上层阶级的制约在不断减少,长期皇权、父权、夫权思想的侵蚀,使中国始终也没有建立完整的体制去规范人的行为,人治比法治更有市场。鲁迅曾深刻的揭露出,辛亥革命后封建专制表面上没有了,单家族制还活着,封建礼教还活着。 “托古改制”是儒家政治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凡事要“托古”似乎成了中国古代多数政治家的习惯。一位外国学者曾经把中国封建社会朝代的更迭比做一个立方体的翻转,只是换个面而已,其外表与内涵还是一如既往。一个封建王朝建立后,极少有革命性的创新举动,而是效仿前人,依样画葫芦。到了近代,某些政治家的习惯还是没有改,上演了“复辟”、“称帝”的闹剧。而历代改革者也很难越过“托古改制”这条思想鸿沟。改革者或被贬官,或被罢职,或被杀头,而且以最后一种结局居多。我们说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在中国历史上,动力不足的问题显得非常严重。这与儒家思想中的愚民政策不无关系,其主张“上智下愚”,“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历届朝代的改革运动,仿佛只有改革者再摇旗呐喊,而很少得下层民众的支持,这会令人想起一幅图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百日维新以失败告终,戊戌六君子被处以极刑,京城里的人对此事大多持观望态度:京城以外得百姓也只是把此事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这与法国大革命时巴黎市警钟长鸣,巴黎市民武装起义保卫革命果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一段精彩的讨论,认为培养理想的公民必须高度重视音乐与体育,音乐可以使人文雅,体育可以使人强悍。而儒家思想则提倡“文”,贬低“野”,对人才要求“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使人才创造力的发挥受到严重的思想束缚,轻视生产劳动本身的社会价值和意义的这一怪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