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对当今教育启示汇总

(完整版)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对当今教育启示汇总
(完整版)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对当今教育启示汇总

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及对当今教育改革的借鉴

摘要: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后现代哲学思潮作为一种现今教育理论研究界的热点思潮,以其自身的批判性、否定性、超越现代性、本土化、民族化、提倡创新精神的思维特征和独特的教育主张,影响着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方法论,对当今教育的改革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哲学;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教育改革

一、“现代主义主义哲学”、“后现代主义哲学”概述

(一)概念阐述

所谓“现代”,按照后现代主义者和哈贝马斯等人的共同理解,从历史时期上讲是从文艺复兴开始,经启蒙运动到20世纪50年代,实际上就是指西方资本主义从产生、发展而走向现代化的过程。“现代性”体现的是理性和启蒙的精神,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革命和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西方社会进入一种“后工业社会”。①资主本义的“现代化”给人民带来无数的苦难。后现代主义哲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社会批判理论,它是当代西方哲学家对于资本主义社会自身发展的一种理论反省。现代性使理性走向了它的对立面,使自由走向了压迫和统治。所以,这些后现代主义者们要求用新的价值和政治学去克服现代话语和实践的缺陷,呼唤新的范畴、思维方式和写作方式。随后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哲学、文化思潮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二)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产生和发展历程

后现代主义首先在欧洲大陆产生。法兰克福学派著名代表人物阿尔都赛于,1965年出版了《保卫马克思》,1967年德里达发表《言语与现》促进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形成。1979年利奥塔发表了《后现代主义状况一关于知识的报告》,标志着法国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形成和发展。哈贝马斯与利奥塔就“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的论战,促进了后现代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并直接影响了后现代主义思想阵营的分化。1966年德里达、罗兰,巴尔特访美,很快在美国刮起了以解构主义为特征的后现代主义旋风,以至于美国后来居上,取代法国而成为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大本营。一种是以福柯、德里达、拉康、利奥塔等为代表的激进的或解构性的“后现代主义”,主要流行于欧洲大陆,。它们的理论来源尽管有所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各异;但却他们有着共同的理

①周伟明.后现代主义哲学述略[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1:20-21

论前提、理论倾向、基本观点、思想实质。这就是它们从否定物质与精神、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前提出发,反对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理性主义,主张向统一性开战、取缔“深度模式”;宣扬所谓不可通约性、不确定性、易逝性、碎片性、零散化,最终陷入了以推崇主观性、内在性和相对性为特征的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一种是以罗蒂为代表的新实用主义以及格里芬等为代表的”温和的或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主要流行于英语国家,他们对现代文化也是采取基本否定态度,不过它的否定不是激进性的彻底摧毁、全盘根除,而是强调通过对现代性的批判反思,实现对现代性的超越,建立新的世界观,以适应西方现代社会的需要。

把两种风格的“后现代主义”统合起来考察,就可看出“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一是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二是不确定性、内在性;三是对科学理性的质疑;四是告别整体性、同一性。这些特征彼此间有内在的一致性,这些基本特征也充分表明“后现代主义”是人类哲学思维方式发展的最新阶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强调反思与批判现代性。反思和批判现代性可以说是后现代主义的精髓和核心。他们批判现代主义的基础论、工具理性、科学主义和中心主义等。后现代主义不再假定有一个绝对支点可以用来使真理和秩序合法化,它把矛头直接指向现代性,对其进行反思和批判,认为它们依赖元叙事来证明自身的合法性,而事实上,元叙事本身也需要证明。后现代主义对一切合法性、真理性的东西进行批判和质疑,主张摧毁人们对元话语的信任感。同时,后现代主义反思现代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在为人类带来物质富裕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实践、人类的生存空间以及人本身带来了巨大的威胁,针对现代主义对理性的过分张扬、过分迷恋权威、过分依赖自然科学的确定性进行批判。可以说,后现代主义正是在对现代主义批判和质疑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传统思维模式的挑战和扬弃。

2.反对中心主义,提升非理性主义。工业文明以来,在人类中心的思想指导下,过分张扬人的主体性,造成了世界的各种危机。后现代主义对此进行了批判,认为把人与自然分开是人类实践一切错误的根源;要超越现代,就必须消解主客二分,打破人类中心权威,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后现代主义反对“自我中心论”,主张摒弃个人主义,消解人与人之间的对立,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后现代主义在批判理性主义的同时,提升非理性主义,即强调一种直觉、一种自由,一种个体的选择。从根本上摒弃理性、排除权威。认为人的存在是开放的,主张构建非理性的主体。批判理性主义所推崇的适用于自然科学的实证主义。强调人应该由存在的冷静观察者、分析者变为存在的参与者、关心者。

3.倡导多视角、多元化的方法。视角,就是受主体立场和理论观点所影响的特定的视点,是观察、分析客观世界的现象、过程及其关系的特定的切入点。每个人的视角都不可能完全如实地反映社会现实,总是不可避免地受到观察者本人的立场观点、兴趣态度等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拒绝现代理论所预设的社会一致性的观念,强调世界自身的多样性、多元性,从而对世界的认识也应该是多视角、多元的。

4.后现代主义用语言范式取代了现代主义的意识范式,认为人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文化和生物交融形式的语言主体,主张一种开放的、公平的对话。它认为对话的目的是推翻居于中心地位的认识主体,倡导不同认识者之间的平等交往关系。若要让对话中的真理真正显露出来,对话就不应该受主谈者主观想法所影响,需要“博学的无知”,要保持一个开放的心胸。后现代主义主张用知识形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去超越现代理论的统一性、确定性;认为客观世界处于一种混沌状态和不确定状态。

二、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的理论

(一)后现代主义的教育目的观

“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应该着重于追求‘发展’的理念,在个人发展方面,着重于追求知识的鉴赏力、判断力与批判力为标志的内在发展。”①后现代主义者对于现代的教育模式提出了质疑和批判,认为现代培养“完人”为目的的教育模式,严重地扭曲了人的差异性的特征。他们认为,世界就是由具有差异性的个体组成的世界,世界的本质就是以无序为主导的,正是这些差异性才组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只有在差异中,承认差异,才是与世界和人类的天性相符的。学校教育的目的不是由一种宏大的设计决定的,如政府的政策或者一种流行的教育观。诚然,教育仍可注重学生的各方面的发展,但是也不要强求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为,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定是不现实的,教育的目标也可以培养片面发展的人,即符合学生特质和他生活中的特殊性的人。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批判能力,认可多元文化的社会公民等,认为教育目标应求得一种内部平和,并且能够把家庭中的平和、安定以及个社会成员之间的和平相处扩充到整个社会乃至国家从而避免一种相互利益的冲突状态,使整个社会充满和谐。②

(二)后现代主义的课程观

后现代主义的课程观是在对现代的教育方式的反思中构建的一种新的课程观,宗旨是为了摆脱现代教育模式的弊端而提出的的一种全新的理念和观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以

①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发展. [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62

②韩立福.浅论后现代主义教育观[J].教育管理(理论前沿),2007(2)20-23.

后现代科学理论为北京提出的以混沌学和无限主义宇宙观为基础的课程观,这种课程观即所谓“真正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多尔从后现代主义必须强调开放新、复杂性和变革性。此外,多尔还认为,课程目标不应该是预先确定的,课程内容不应是绝对客观的和稳定的体系,课程过程不应是简单的灌输和阐释,所有的课程参与者都是课程的设计者和创造者,课程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

(三)后现代主义的师生观

20世纪的70、80年代的信息革命的发展,带来了信息的大爆炸的时代,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变得多元化,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冲击着人们的头脑,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受到了挑战,教师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教师的角色(主持人角色)权威角色。后现代主义教育学者鼓励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发展为一种新型的平等的互动的角色。他们提出教师的角色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做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做一个能够独立思考、具有现代理性精神和批判精神的现代公民。这并不是意味着教师的作用和地位消失,只是其作用的方式发生转变。

(四)后现代主义的评价观

在学生评价主体间的关系时,后现代主义思想指导下教育评价主张在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的对话世界,评价双方互相理解、沟通。人文化的评价方式,重视每个参与者的看法,并通过协商、对话的方式来消除分歧、得出结论,从而调动被评价者的积极性,保证评价的真实性和公平性。后现代主义教育评价观强调评价标准的模糊性、动态性、开放性和复杂性,消解现代主义教育评价的精确性、精确性、封闭性和简洁性。后现代主义多元化方法论的倡导者费耶阿本德认为,在认识论上看,我们所探索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看还是未知的,因此,我们不能封闭、保守,我们必须保持选择的开放性,必须坚持做什么都行的无政府主义的方法论原则;从人道主义角度上看,人只有摆脱唯科学主义,摆脱形式理性的限制,才可能最终摆脱思想被奴役状态而获得做人的尊严。

三、关于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的评价

(一)它以开放性、超前性、创新性为特点独领“风骚”,促进了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改革。相对于现代性下的统一性、本质性和封闭性而言,强调差异性、多元性,以及“去中心”的边缘性和创造性、开放性等,这些观点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扩大了未来教育的研究视野,对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二)现实意义上来看,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中有许多先进的理论观念,非常值得借鉴。

比如,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强调尊重个性,强调学生的个别差异,重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主张在教育过程中建立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关系,破除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地位,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等观点。在课程观方面,主张消除学科界限,按动态的观点组织和实施课程等。这些观点,都是针对现行的现代教育弊端提出来的,为现代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视角。

(三)缺乏约定俗成的公认的概念和稳定的思想体系的遗憾。这与后现代主义反对同一,崇尚差异和多元”的主张相一致,后现代教育思想阵营内学派林立,观点各异,有时甚至相互冲突。后现代教育思想本身并不是一个严密、系统的理论派别。即使这样,也并不妨碍它是一个整体,因为在反叛和试图超越现代教育这一点上他们是一致的。(四)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与国际“完人”教育的价值取向相违背。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以尊重学生差异、个性特点为依据,不强调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全盘彻底激进的完全否定现代主义教育思想),教育目标也可以培养“片面发展”的人,即符合学生自己的特质和生活中的特殊性的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把未来教育的目的规定为:“为一个新世界培养新人”,这里的“新人”也就是“完人”。并明确指出“教育”把一个人的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从终生教育的视角看,实施健全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人,这是国际社会的共同的教育信念,而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过于绝对化的忽视了共同性的东西。

四、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对我国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现实影响

(一)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方法论的转变①

现代方法论阶段,人类对认识世界的方式和手段发自一种朴素、自然的思考和经验的总结,猜测,比较,并不是具有理论体系的科学方法论。运用于教育学的研究主要表现为朴素的演绎法、归纳法、类比法和系统观等哲学方法论。到了现代时期,即文艺复兴以后,是科学实证方法论指导下量化实验研究范式全面盛行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方法论导向是科学主义的研究范式。在后现代哲学反对并试图消解西方二元对立逻辑为基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点的引领下,20世纪80年代教育理论研究中出现了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质化研究范式,这种研究范式是用研究者的视角去观察、体验、思考、总结,以个体独①余海军.后现代哲学对教育研究的方法论价值 [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2):83-85.

特的经验背景为支点,建构起个性的话语分析和解释框架。值得注意的是,在后现代哲学思潮的影响下,教育理论研究由量化到质化研究范式的转换并不是一个单程的线性过程,后现代哲学倡导的是一种复杂性的思维方式,一种复杂科学。

(二)教育基本理论研究观的转变

在赫尔巴特科学教育观以及杜威实用主义教育观的引领下,处在现代性思维方式中的教育研究者早已习惯了根据教育规律、教育本质、教育目的,处理发生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问题。但是后现代教育观反对科学主义、一元论;反对唯一视角、纯粹理性;反对规律、反对教育的价值中立、反对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和地方教育目的的文化霸权。重视人的不确定性,要允许和提倡多种声音,关注不同人群对教育的价值要求,提倡培养有差别的个体,培养特殊的人,重视不同种族、性别、民族、年龄的文化差异。体现后现代教育研究观转向的一个最为实践性的例子,就是我国自1999年以来开展的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理念;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体验和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课程实施的本土性、地方性和校本性;强调教育评价的描述性、多元性、动态性和个性;强调对终身学习的必备基本能力的培养;强调个体差异性在教育中的独特显现。但是这一改革内部仍然出现了许多难以回避的问题,我们应该更多地去考察中国的教育现状,考察这片理论寄生的土壤是否已经做好充足的准备去接纳新生的力量。我们认为,教育中充满着目的、本质与规律,因为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不能没有意识性、目的性和未来性,这是人类几千年来基因进化与文化协同进化的重要结果。教育理论研究不是一个大容器,其必须遵从某种客观和确定的标准。无疑后现代教育观所阐发出的一系列教育理念,在新中国的整个教育改革发展历程中,都是一个崭新的飞跃,它以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为中国的教育研究打开一个广阔的视野。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的是,要将理论与实践彻底串联,中间需要教育理论研究者极其精密的换算和教育实践大背景的积极配合,没有这些前提条件作为辅助,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必然会产生出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结果。①

(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视域的转变

从宏观上讲,首先,教育理论研究从对全球化、一体化、国际化的研究,转向了对本土化、民族化、校本化的研究。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思想的传播,使中国的教育理论界开始将研究的关注点投向以全球化为背景的专业研究。届时出现了大量教育全球①戴军.后现代哲学思潮对我国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影响论要[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4):164.

化、育全球化、程全球化、的相关学术专著和科研论文,人们在感受着全球化带来的思想碰撞和文化共享的同时,它作为一种发展趋势,一个客观存在对研究者的心理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们也不禁思考全球化的教育实践究竟能否带来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前景,世界一体化中的文化运动能否适应中国的教育格局和文化背景。事实上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更加剧了中国教育学本土化的情愁,本土化何以可能?就在这种夹杂着不安和彷徨的研究道路中,后现代哲学的出现似乎使我们眼前一亮。我们发现全球化对本土文化的排斥和忽视不适合中国的教育现状,要促进中国的教育改革,必须从本土文化、民族文化开始,挖掘潜藏在本土文化中近千年的文化根基,找出适合中国教育发展的文化路径。其次,教育理论研究从关注理论问题到关注实践问题的转变。当后现代哲学强调教育回归生活,回到最原初的事物本身,用心去体验,去感悟教育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我们似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沟通,找到了一座桥梁,因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只有在生活世界中才能实现教育意义。由此,中国的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开始将研究视野指向教育实践中的生活世界、现实世界。从微观上讲,我们可以通过总结近十年来教育理论相关年会的主题,看出在后现代哲学思潮的影响下,教育理论研究视域的转变,从交往到公平再到幸福等主题的出现,直接体现出后现代哲学的相关特征。

(五)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对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的借鉴

1.后现代教育模式强调沟通、交流、平等对话。

因此,大学教育理念应该从管理向服务转变,由单向服从向双向沟通交流转变。从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人都是一贯重视尊师重道,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是,随之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过分地重视知识的传授与学习,过分地强调教育者的权威和威信,造成了学生的单方面的一味服从,忽视了学生与老师的沟通和交流,久而久之,形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稳定的教育的“主体——客体”关系,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只需要记住老师讲述的知识,而不需对于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吸收,从而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观点,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另外,由于教师权威的存在,存在着无法逾越的鸿沟,一味地服从即可,主人翁地位缺失。后主义教育观则强调作为平等基础之上的双向的互动与交流。在学校的管理上,要尊重双方的主体地位,要尊重对方的意见,尊重不同的意见,最终实现双方的互相的理解和尊重。

2.从单一的培养方式向多元的培养方式转变。

传统的现代培养模式要求以既定的专业知识为基础的相对封闭的培养模式为目标,强调培养专业人才的培养(精英教育),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培养专业技术人员。我

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的提出,需要的不仅仅是掌握专门技术的人才,更需要具有广泛兴趣,具有个性潜能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才。而相对封闭的单一教学模式,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既不符合学生发展的天性,也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后现代主义教育观质疑学科中心主义,强调构建动态的课程培养体系,培养具有现代理性和批判精神的现代公民。后现代教育提倡多元化、差异性、开放性,因此,教育要因材施教,实行差异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要实行具有差异性的多元化教育模式,以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化潜能。

3.对重塑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的影响

“药家鑫案件”让我们不断反思当代的大学培养出了高学历的“野蛮人”,大学教育的价值绝不是培养具有专门技术和知识的人才,而是具有理性的现代公民。青少年教育学家傅卫兵提出的唤醒自我教育理论就是对传统的大学传统的反思。亦可以说是后现代主义教育观的有益尝试。自我教育不仅是思想道德的修炼,还应是综合素养与能力的快速提升,形成以强者的心态去面对未来、以谦卑的姿态去面对社会、以良好的职业素养去走向岗位。目前,我们往往习惯了老师的灌输教育,相对以被动的形式出现,在自我教育方面有所欠缺,在学校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忽视了自我的教育,再是,成长的最好状态就是自动自发,而自动自发的关键就在于自我教育,需要有学校的大氛围及自我教育课程。

总结

后现代主义主张非理性主义、相对主义、无政府主义,反对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片面强调不确定性和零散化,过分渲染现代化的弊端和恶果等。以上特征就决定着后现代主义不可能成为一种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哲学。对于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既不要对它作简单化的政治批判,也不要希望它能成为某种指导思想,而应该以正确态度把它作为学术研究的对象,就像对待其他西方哲学思潮和流派一样。目前在我国宣扬后现代主义是为时太早,因为后现代主义提出的是过度现代化和后启蒙的间题,而我国面临的间题是前现代和仍需启蒙的间题,因此,后现代主义到底能不能适应我国国情还有待于商榷。

参考文献

【1】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0-11.

【2】赵光武.后现代主义哲学述评[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1:158.

【3】周伟明.后现代主义哲学述略[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1:20-21.

【4】戴军.后现代哲学思潮对我国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影响论要[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4):162-165.

【5】郑金洲,程亮.中国教育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教育研究,2005(11):3-10.

【6】柳海民,林丹.困境与突破:论中国教育学的范式[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7】邬志辉.论全球化时代中国教育学的本土化问题[J].集美大学学报,2005(10):15-23.

【8】余海军.后现代哲学对教育研究的方法论价值 [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2):83-85.

【9】张楚廷.后现代教学观对现代主义教学观批评的合理性分析[J]. 中国大学教学,2007(10):4-5.

【10】[美]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 王红宇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72—75,76.

后现代主义的含义

一、后现代主义的含义 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年代,并于70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而现在成了:一切都是凌乱的,没有中心。一些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基督教世界的终结。很难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但这个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产生于现代主义之后。批判传统和正统。但它反对“科学的独裁性”。宣扬要有超越人类理性、道德和历史辖制的思想自由。在此意义下,后现代主义有创造性、批判性和建设性。 二、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后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在哈桑看来,后现代的特征是对抗现代性,颠覆现代社会已有的体系,建立新的秩序。通过研究,他认为后现代主义的本质特征为“不确定的内在性”。“不确定性”是后现代的主要特性,主要体现为中心的消失和对于本体论的再认识。后现代主义思潮使社会标准发生改变,社会结构向多极化转变。“内在性”是后现代主义的又一特征。“内在性”导致了后现代主义的模糊性、多元论、间断性等等。具体表现为: (1)设定相对主义。不是不讲道德,而是反统一道德;不是否认真理,而是设定有许多真理的可能性,从个人的角度、情境的、文化的、政治的角度。后现代主义反对连贯的、权威的、确定 的解释(包括对圣经,和其它信仰宣告)。个人的经验、背景、意愿和喜好在知识、生活、文化上占优先地位。

(2)后现代主义将人的主体地位模糊化,人成为某种破碎的不完整的形象。尤其反对神圣的绝对主义,而倡导把人还原为日常 的普通凡人,弱化了其影响力。 (3)后现代主义主张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批判“唯一中心”、“单一视角”、“一元方法论”等,强调价值标准的多 元化。 三、对后现代主义的反思 后现代主义对确定性的批判、否认“同一性”或普遍性,这对于反对绝对主义、冲破传统或僵化程式具有一定意义。后现代主义看到了现代主义泛滥造成的危害,从根本上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和“自我中心论”,对主客二分思维模式和操作范式进行抨击、解构,这无疑有利于我们慎重、合理地思考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世界的关系,从而有可能使我们通向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 第一,后现代主义可能导致过渡膨胀的相对主义。它承认不确定性.无限夸大不确定性的作用,把不确定性视为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的思想路径.极有可能导致极端相对主义。按后现代主义的极端相主义观点,一切都不具备确定性,那么,一切都没有普遍性,一切知识、真理都没有权威性,显然,这是非常荒谬的。 第二,后现代主义盲目弱化人的主体性。然而,一些后现代主义者在此问题上的极端化主张——完全否认主体客体的区分、彻底否认人对自然的主体性,则有可能使人们盲目放弃人对自然、人对他人可能拥

浅论后现代主义教育观

浅论后现代主义教育观 韩立福 [内容摘要] “后现代主义”是西方哲学最新发展的几个思潮或倾向的总称,强调反思与批判现代性;反对中心主义,提升非理性主义;倡导多视角、多元化的方法;语言范式取代意识范式。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主要包括教育目的观、课程观、师生观、教育研究观、教育评价观等。教育目的观着重于追求的‘发展’理念”;课程观强调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和严肃性;师生观鼓励教师和学生发展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教育研究观关注教育活动的差异性,使教育研究从现代性下解放出来,从—元转向多元;教育评价观强调人文化的评价方式,重视所有参与者的看法,并通过协商、对话的方式来消除分歧而得出结论,从而调动被评价者的积极性,保证评价的真实性和公平性。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教育观 [作者简介] 韩立福(1963—),男,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评价、新课程有效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所谓“后现代主义”是西方哲学最新发展的几个思潮或倾向的总称。它既包括“新实用主义”、“后分析哲学”、又包括欧陆的“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理论取向。“现代主义”肇始于笛卡儿和康德,“在本质上表现为理性启蒙精神,它强调人通过对自然的理性把握和技术征服而确证人的主体性和本体力量”。“后现代主义”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后现代主义”特指西方20世纪60年代以来所出现的对“现代哲学思维方式”(以及近代哲学思维方式)进行反思与超越的哲学思潮,其主要思潮有:以拉康、福柯、德里达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或解构主义,以罗蒂、奎因为代表的新实用主义,以格里芬为代表的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广义的“后现代主义”泛指 19世纪以来所有对现代理性展开批判和超越的哲学学派或思潮,它所实现的是“近代哲学思维方式”向“现代哲学思维方式”的转变。实际上,狭义的“后现代主义”是广义的“后现代主义”的一部分,我们在一般文献中所看到的“后现代主义”,主要是狭义的“后现代主义”。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关系的认识上,后现代哲学家利奥塔指出:“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一部分。”“现代”与“后现代”、“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这种统一是建立在对立的基础上的。他曾专门解释过“后”字的涵义,“‘后现代’的‘后’字并不意味着一个恢复、闪回或反馈的运动,也就是说,不是一种重复的运动,而是一种 ‘ana-’(ana-乃一法语前缀,有‘从头到尾’、‘彻底’‘向上’等义——引者注)的过程:一种分析、回忆、神秘解释、变形的过程,以详述一种‘原初的遗忘’。”由此看来,“后现代”的“后”字表征一种质的飞跃。美国“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大卫"格里芬历史而辨证地做出解释,“后现代”与“前现代”也有质的区别;“后现代”不是彻底的抛弃“现代”,而是对“现代”所做出的根本的超越。 当下西方世界流行的“后现代主义”,主要有两种风格:一种是以福柯、德里达、拉康、利奥塔等为代表的激进的或解构性的“后现代主义”,主要流行于欧洲大陆,如法国;一种是以罗蒂为代表的新实用主义以及格里芬等为代表的“温和的

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区别与联系

现代艺术的范围很广泛,用来指从19世纪末期到大约1970年代大部份的艺术作品。(较近期的艺术作品通常被称作当代艺术或后现代艺术。)艺术原本的目的在于写实地再现某个主体,然而摄影的发明让艺术的写实功能相形见绌,于是就出现了新的艺术路线。艺术家开始实验各种观看的方式、材料、观点等等,而通常作品都变得越来越抽象。 现代艺术的概念与现代主义有很亲密的关连。 9世纪的发轫[编辑] 现代艺术是从西方开始的,最先是绘画和版画,然后在19世纪中期扩展到其他的视觉艺术上,如雕塑和建筑。到了19世纪末期,一些对现代艺术有重要影响的运动开始出现:以巴黎为中心的印象派,以及最初从德国开始的表现主义。 现代艺术受到的影响来自很多方面:比如接触到东方的装饰性艺术,尤其是日本版画;J·M·W·透纳和欧仁·德拉克鲁瓦在颜色上的创新;还有像让-弗朗索瓦·米勒等画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有更多描述日常生活的主题。当时对艺术的普遍观念认为,艺术应该精确地描述事物,而且必须企图表现出其理想的样貌。因此当时最成功的画家如果不是接受委托,就是透过举办大型画展来进行创作。政府也会资助画家,并且定期举办展览。 于是跳脱理想化与精确描述的艺术,就不只是一种艺术路线的改变,而是社会和经济状况造成的结果。 这些新的运动并不必然将他们自己视为一种进步前卫或者个人艺术的解放。相反地,他们认为他们才是再现了所谓的真实与普世价值。印象派画家说人们并没有看到物体,而是看到那些物体反射出的光,因此画家必须在自然的光线下而非在画室中作画,并且捕捉那些光线带来的效果。 印象派艺术家自己组成了一个团体来推广他们的作品,尽管内部关系有些紧张,他们还是能够集结起来举办了一些展览,然后他们的风格又被其他国家的艺术家所接纳。这些因素都促使大家相信这是一个“运动”。从建立起一套艺术方法、逐渐形成一股风潮、到最后获得国际性的接纳,这个过程将在每个现代艺术运动中不断被重复。 20世纪初期[编辑] 1901年-1906年,在法国巴黎,梵高、高更和塞尚的作品,首次大规模公开展览,20世纪的现代艺术发展,约始于1906年,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兴起的艺术运动有野兽派、立体主义、表现主义和未来主义。

后现代主义哲学教学大纲

《后现代主义哲学》教学大纲 文兵孟彦文张秀琴宫睿编写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446 目录 前言 (448) 一、本课程性质、编写目的、课程简介 (448)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448) 三、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448) 第一讲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反中心化概述 (449) 一、“后现代”语词的系谱学考察 (449) 二、后现代与现代之关系 (449) 三、后现代主义哲学的非中心化特征 (450) 复习与思考题 (451) 拓展阅读书目 (452) 第二讲阿多尔诺: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先驱 (453) 一、阿多尔诺的生平 (453) 二、阿多尔诺的思想简介 (453) 复习与思考题 (454) 拓展阅读书目 (454) 第三讲 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 (455) 一、索绪尔的生平 (455) 二、索绪尔语言学基本思想 (455) 复习与思考题 (456) 拓展阅读书目 (456) 第四讲 利奥塔的后现代知识状况 (457) 一、利奥塔生平 (457) 二、利奥塔的基本思想 (457) 复习与思考题 (458) 拓展阅读书目 (458) 第五讲 福柯的知识考古学 (459) 一、福柯生平 (459) 二、福柯知识考古学的基本思想 (459) 复习与思考题 (460) 拓展阅读书目 (460) 第六讲 福柯的权力系谱学 (461) 一、无所不在的权力 (461) 二、局部具体的反抗 (461) 三、评述 (462) 复习与思考题 (462) 拓展阅读书目 (462) 第七讲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463) 一、德里达的简介 (463) 二、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 (463) 复习与思考题 (464)

后现代教育

后现代教育思潮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启示 摘要:后现代教育学与后现代哲学文化思潮一致对教育的“现代性”进行了反思,出现了对教育现代性的解构和后现代的建构。后现代教育学的出现,为后现代音乐教育学奠定了基础。我国的音乐教育是建立在教育的“现代性”之上的,所以后现代教育思想也为我国的音乐教育带来了一些启示.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引发的思考 后现代主义是伴随着互联网、地球村、大众媒体等一系列人类新文化而自然产生的一种新思潮,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区别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后”,它们二者不是时间的先后,而是冲突并存的。现代主义坚信科学,追求真理,善于发现规律;而后现代主义更尊重多样化的个人情感和选择,提倡多元,否认绝对真理。 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进入教育理论研究领域,现代性的教育理论以及它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基础遭到了严厉的质疑和批评。“后现代主义,通过揭露教育中形而上学、认识论方向原预设的脆弱性,揭露 教育中存在的偏见,从根本上威胁现在教育的可能性,这在西方历史上还是第一次。”[1]165后现代主义否认科学是一种客观性的知识,认为它是一种较为主观性的、相对性的知识,这些知识并不是超历史的、外在的、普遍性的法则,而只是局部的、特殊的和受历史限制的知识,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现代性教育理论的科学本位的地位,并直接影响到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质疑和批评同时适用于当今音乐教育学理论和实践的方面。因为,当今音乐教育学的理论

和实践体系是基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的,即基于教育的理性主义哲学观,力主建立思辨、抽象方法为特征的理性主义教育学。[2]我们今天音乐教育学中的主体———西方传统音乐学和传统教育学是以现代性理论为基础的,各门音乐学科知识都被按照学科的科学定义、原理制成为各种课程。音乐教育的中心概念及教学都是具有形而上学方法的,对所有音乐文化普遍有效的,或者不是全部有效也是学习音乐的根本基础。但是,如果我们按照后现代思想来理解音乐学和教育学的现代性,那么它们既不是客观的、科学的,也不是普遍性的。因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西方音乐教育学在全球文化中它只是局部的、特殊的,也是受历史限制的知识。 二、后现代教育学思想 (一)后现代教育思想的两种主要立场 后现代思潮是现代生存危机和文化危机在哲学层面上的反映,相对于现代性的统一性、本质性、封闭性而言,后现代主义强调差异性、多元性,以及“去中心”的边缘性和创造性、开放性,并重新开启了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它有两种主要的立场:一种是解构性的后现代主义教育学者对“现代性”下的教育理论研究进行全面的颠覆;另一种是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教育学者更多的关注人与世界、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倡导一种以生态主义为准则的全球理论,而这种生态理论与现代性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相反;同时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教育学者主张与过去的教育思想进行对话、扬弃,综合吸收其合理性。 (二)后现代教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

一、后现代主义概说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广泛流行的一种社会思潮,它代表着一种流行、前卫的潮流,影响着文学、艺术等众多领域。后现代主义并没有固定的界定,大体而言,它主要是对启蒙运动以来现代主义的反省与批判,企图去置疑这些主流的论述。 (一)后现代主义的起源与主题 1.后现代主义的起源 20世纪后半叶,全球各地的社会现象逐渐地由一元或二元转变为多元社会形态,女性、不同种族、原住民的文化等都要求受到重视。社会形态上,不再以西方文明以及西方的现代化为唯一的发展方向,而是趋向于肯定不同声音的价值和地位。 多元社会形态带来的是对优势文化的反省及重新评估。优势文化控制着社会多数族群,在生活、经济、理念上要求认同,同时优势文化所代表的现代化的舒适生活、科技工业、以及经济发展的成果,造成了现代人以现代化为生活的目标,西方的物质文明成为所有政治体系及政策制定的方向。 后现代主义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下,在艺术界和思想界产生的一种西方思潮。大致说来,它是对现代西方文明的一种反省。 具体而言,就后现代主义名词的界定来说是各呈己见。 D. Gatlin认为,前现代是具统一声音的看法,如文艺复兴时期将古典文化视为具最高地位的强权优势文化或高文化;现代时期,仍然主张统一性文化观念的传承与传统权威,但握有权威的不是宗教而是科学;到了后现代主义,放弃对统一性思维权威的追求,而以多元思维及反对独尊科学知识的思索为方向。Madan Sarup则以在文学艺术界对现代性、后现代性、现代化、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 义等名词加以分辨。 就后现代主义的起源来说,也有各种说法。 2.后现代主义的主题 按照吉诺斯(Henry A. Giroux)的整理,后现代主义的主题包括: (1)拒绝强权叙述(master narratives)及基于第一原理的知识传统; (2)怀疑哲学之正统原则及神圣的观点; (3)向知识确定性及学术性学域之固定疆界挑战,称为“对集权的战争”及拒绝包含一切的单一世界观点; (4)否定有高低级文化的明显划分,所谓大众文化、通俗及民间艺术形式都可以成为研究的对象: (5)启蒙时期的一些看法,如历史与进步并进,现代主义者对理性、科学、及自由的信任招致深切的置疑; (6)人文主义的一些固定的、统一的而且可以确认的主题讨论被多元化及流动性论题及对叙述空间的要求所取代; (7)拒绝接受推动西方文明进步是实现自由的唯一方式、及历史是直线进程的看法。(二)后现代主义哲学观 福科(Foucault)、德里达(Derrida)、利奥塔(Lyotard)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此外,美国的新实用主义也被看作是重要的后现代主义代表。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观也主要是反映了他们的哲学思想。 二、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 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家中最著名的是吉诺斯(Henry A. Giroux),他由对美国教育体系的批判到自己的后现代主义教育论述的建立,表达了他的“批判教育学”立场。 Peter Mclaren,他根据吉诺斯的理论发展他的民族学观点的“批判教育学”。 其他的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家主要有主张后结构主义的批判实用主义的Cleo H. Cherryholmes、修正进步主义的后进步教育理论(post progressive theory of education)以及以后现代主义立场发展生态教育观的

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及其对高校理论课教学的启示

摘要后现代主义思潮博大精深,其教育思想部分对当代教学观影响深远。他们对现代教学观的神圣性提出了质疑,为教学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通过对教学目的、师生关系、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批判与解构,建构了与现代教学观不同的后现代教学观。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从中借鉴、得出启示。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教学观思想政治课启示 On Post-modernism Teaching View and Its Enlighten-ment on College Theory Course Teaching//Wang Huai-yin Abstract Post-modernism is so broad and profound that it greatly influences contemporary education concept.Post-mode-rnism doubts modern teaching concepts,so it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of theoretical research.This paper construct a post-modernism teaching concep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eaching goal,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teaching process and teaching evaluation,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ers. Key words post-modernism;teaching concep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enlightenment Author's address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430079,Wuhan,Hubei,China 20世纪中后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逐渐进入信息社会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文化嬗变、核心价值衰落、深层次的哲学争论,催生了反思与超越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潮—— —后现代主义,它描述了一个有别于笛卡尔、牛顿时代的世界图景,认为世界不再是决定论的、有序的、简单的,而是随机的、混沌的、分形的。”后现代主义就是以这个新的世界图景为指导、盛行于当代西方社会的思潮之一,其影响波及文史哲艺等领域。其中,对教学观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现代教学目的观、课程观、师生观、方法观、过程观以及评价观的批判、解构与重建上。 1后现代主义教学观概要 1.1教学目的观 针对“完人”教育目的观,后现代主义指出,完人教育预设在教育过程中,人可以达到一种尽善尽美的状况,这无疑是混淆了教育理想与现实;其次,完人教育认为教学过程是封闭的,受教育者会把自己视为一个稳定的个体,从而对他人的观念和行为产生免疫力。然而,个人具有丰富多样性,并且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此,后现代主义认为,教学目的不是将学生培养成完人,而是培养成为有个性的人:“主张 教学目的应从优势文化决定论中解放出来,肯定个人经验及其代表的特殊文化,通过全校教师的热情参与和考虑到众多的因素来决定。”我们要注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但不是强求每个学生都全面发展,而是在尊重学生个人特性基础上,培养出一批各具特色、富于批判个性的多面发展公民。 1.2教学师生观 后现代主义指出,在传统教学的教师权威模式下,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处于压抑状态。为此,他们主张消解教师的霸权,废除不合理的教学规则,提倡在课堂中师生平等对话,启发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新意识。随着人类步入信息社会,知识传播方式发生巨变,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信息源,互联网作为新的知识源正扮演着教师的部分角色,其海量的知识容量足以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知识传播方式正在变化。在教学中,师生的角色都发生了巨变。 1.3教学方法观 后现代主义教学方法观主要体现为:“生命对话”、因材施教。首先,“后现代思想家从学习是主体主动建构的过程和教育是人对人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出发,反对教学中所谓的科学灌输,认为对话性是教学的应然状态。”他们主张的对话是以平等、理解、尊重和宽容为基础的“人际发生过程”,要求教师扮演“平等中的首席”角色,师生之间要平等协作、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其次要因材施教。教师要立足个体间的差异,保护、尊重学生个体的丰富多样性,对不同特点的学生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力争每一位学生都得到良好的发展。此外,后现代主义者还确信人具有创造性,对创造给予了极大关注。教学应保护学生的创造性,要探索能够启发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 1.4教学过程观 受耗散结构理论影响,后现代主义认为,教学过程在不断变化中体现一定的秩序;是一种自我创新的过程,即一种“在一个创造性的宇宙中,秩序并非预先确定随后又被迫解体;相反,秩序不断的产生于无形之中”的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干扰”有利于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是一个开放的组织系统,其运行也需要干扰,教师需要学生的干扰与质疑,以便师生之间良性互动。 1.5教学评价观 后现代主义强调:在教学评价时,要认识到评价对象的丰富多样性,提倡“异质平等”评价观。他们认为,平等含义有二。一是同质平等,即使用同一标准评价所有的对象。现代教学评价观往往过分强调统一性,从而使那些最能表现人的多样性的方面,如情感、意志、动机、兴趣等的发展被忽略或被有意识地限制了。二是异质平等,即用不同标准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2)12-0018-0218

浅析后现代主义设计理念

摘要自后现代这一艺术思潮诞生的那天起,评论界对它评判就没有停止过,这其中褒贬不一:多样化、人性化、模糊化、非理性、叛逆性、颠覆性等等,许多评论的词汇表明了每个关注它的人的观点。正是由于它还在发展变化中,因此,学术界还很难做出最恰当的评论。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设计双重译码功能 后现代主义运动是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在建筑中产生 的设计运动。“后现代主义”这个词的含义非常复杂,从字面 上看,是指现代主义以后的各种风格,或者某种风格,因此,它 具有向现代主义挑战、或者否认现代主义的内涵。 一、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出现 20世纪60年代, 西方进入“丰裕社会”时代,人们的消费观念从讲究结实耐用转向求新求异。现代主义设计风格长期 以单调、沉闷、冷漠的形式充斥城市,已不能适应多元化市场 的需求和商业竞争,人们渴望出现变化。反叛主流设计运动 在此时兴起了,其激进的思想对设计的冲击是不可磨灭的,设 计开始朝向强调个性以及表现不同消费群体的生活意象、强 调人情化和象征意味的方向转变。后现代主义设计遂应运而 生。它认为产品设计不仅要有良好的技术和功能,还要具有 丰富的个性和多样的形式,并注重人情化和象征意味。目的 就是建立一种适应后工业社会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生活方式的 设计原则。 在今天看来,后现代主义设计作为一个模糊、非特定的概 念,它不是一个具体的艺术风格流派,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设计 艺术风格和设计理念,而是包括观念、态度、知识、行为、思维 变化而形成的具有时代性的文化思潮,整体是对现代主义的 反叛。后现代的设计风格纷繁复杂,但是,他们都有一个特 征:非理性。后现代设计中大量地引用矛盾修饰法、讽刺和隐 喻的手法来进行设计,桌子不再是桌子,更是一种概念,一种 符号,甚至是一种政治态度。这种多样化风格现象的出现是 对现代主义的最大挑战,它抹杀了现代主义设计的纯洁性和 至上性,将设计带入到一种可以是“很多”的状态。这种现象 还不能一概而论地评述它的好坏,一方面因为它既有进步的 一面,又有它反动的特征;另一方面,这种潮流本身还只是处 于探索的阶段,所以还不能过早地为它盖棺定论。 二、历史上一些后现代主义的认识观点 建筑设计家查尔斯?詹克斯在《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中 说:“我所观察和定义的后现代,其解释如下:一种职业性根基 的、同时是大众的建筑艺术,它已新技术和老式样为基础。‘双 重译码’是‘名流——大众’和‘新——老’这两层含义的简 称”。这种“双重译码”的提法使许多评论家把后现代主义设 计看成是“大杂烩”。美国著名建筑师罗伯特?文杜里针对杰 出的现代主义设计大师米斯?凡?德?罗的“少就是多”的设 计原则,提出了“少令人生厌”的观点,鼓吹以杂乱、怪诞、暧昧 为美的建筑学思想,认为建筑师应该向市井文化学习。王受 之在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将后现代设计归结为后现代主义、解 构主义和新现代主义;然后又将后现代主义分为高科技风格、 过渡高科技风格、减少主义风格、建筑风格、微建筑风格和微 电子风格。 后现代设计的理论界众说纷纭,没有结果,没有定论,有 的只是零散的、片段式的论述。那么,后现代主义设计到底是 什么性质的设计?后现代主义设计到底是现代主义的延续,还是一个新时代设计的开端?三、笔者眼中的后现代主义设计任何一种新事物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后现代主义设计也是一样。后现代主义设计起源于对两个重大时代问题的思考:1、设计如何与传统展开对话;2、艺术及设计如何与消费文化共处。这两个问题是包豪斯时代的先锋设计师所不曾面对的,它们是二战结束以来率先出现在欧美发达国家其后又逐渐扩散至第三世界国家的新问题,即所谓后现代问题。后现代主义设计虽然无力解决后现代问题,却至少敢于提出并思考这些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和思考,正是后现代设计理念中所包含的需要我们认真加以对待的成分。很多思潮都影响到后现代的设计风格:朋克、高科技、低技术、极少主义、解构主义以及各种历史主义变体。后现代设计并非设计师孤独的尝试,市场给了他们最有力的支持,同时设计师的名望也是利润的来源。当60、70年代波普、朋克文化、迷幻药文化以及女性主义兴起时,设计师也应这群新人类标新立异的生活方式而大胆地进行各种后现代主义尝试,文化的多元化、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使设计突破功能主义的束缚而自由的发展。后现代设计也是追求功能的。一些在常人眼中匪夷所思的设计其实不正是这个匪夷所思的年代所需要的艺术形式吗?一些莫名其妙的产品其实也总会有它的市场,因为现代社会人的心理复杂程度远远高于任何一个时代,一切的多元化使得莫名其妙其实就是产品的功能。因为它同样会满足生产者自己或者一部分消费者的心理。后现代主义设计是随意的,不拘一格的,虽然它可以成为反现代主义设计,它的叛逆代表了时代的特色,可是它的挑战都处在设计的风格和形式上,而没有能够涉及到现代主义的思想核心。它缺乏明确的艺术形态宗旨而成为一种文化上的自由放任的设计风格,其薄弱的思想性和形式主义的性格特征使它根本不可能取代现代主义设计。80年代是后现代设计思潮与风格最为活跃的十年,但是却缺乏一种系统的设计理论,或者设计思想。这是在现代主义的长期禁锢下,一旦门户大开,必然会有太多的东西奔涌而出。我不能断定后现代的设计会最终形成一种统一的风格,因为,后现代对于个人的、民族的、特定文化的尊重应该不会让一种风格一统天下的。我们生活在新世纪之初,生机勃勃,一切都在发展和变化之中,激动人心又令人困惑不已,我们期待着即将发生的一切。参考文献:[1]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2]李砚祖.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与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3]查尔斯?詹克斯著.李大夏译.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11后现代哲学

第十一章后现代思潮(Post-modern) 一、概况 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年代,并于70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在后现代主义艺术中,这种放弃表现在拒绝现代主义艺术作为一个分化了文化领域的自主价值,并且拒绝现代主义的形式限定原则与党派原则。其本质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 首先,后现代反对中心性、真理性的观念,坚持不确定性的主张。在现代主义那里把人看成主体,把社会看成客体,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认识自然的必然的逻辑过程。在后现代主义看来用逻辑来概括生活世界是错误的。在生活世界中,人的认识和人的活动一样,没有普遍运用的逻辑,不能把某一种有效的思维方法看成是普遍有效的。后现代主义认为没有永恒不变的和普遍价值的东西,放弃了对“终极真理”追求。真理是相对的,因为真理是建构而成的。所有的真理性的东西都是通过语言构成的,必须回到语言上去,因为语言具有塑造现实观念的作用。人不是语言的中心,不是我们控制语言,而是语言控制我们。如詹姆逊所说不是“我说语言,而是语言说我”。由于把语言问题作为文化的主题,这样社会关系主要是语言关系而不是物质利益的关系。德里达也认为要打碎原来的语法结构,重新建构语言。语言和表达的扭曲,导致了语言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的差异性。意义也是差异造成的,这样在意义中没有绝对真理。福柯认为理论的功能不再去探讨真理,只对现象进行批判并认为理论只是语言的游戏。在《物与词》中认为要创建新的语言,写那些别人看不懂的语言,这是一种没有规则的游戏。反对中心的结果必然导致“不确定性”的特征。哈桑认为“不确定性”是中心和本质消解后的产物。这种“不确定性”将一切现存的事物都纳入总体的怀疑之中,构成对一切事物的消解,也是对一切权威合法性的消解。 其次,后现代批判“元话语”,反对“宏大叙事”。在后现代看来那些传统哲学中的基本范畴如理性、整体、财富的创造以及人的解放等都属于“元话语”、“宏大叙事”,都在消解之列,因为它们都是为与日常话语不同的科学活语寻找合理性而存在的。后现代体现为对“元话语”和“宏大叙事”的不信任,把对其消解作为自身的主要任务。利奥塔在《后现代状态》中不点名地批评了哈贝马斯的“整体论”,认为他的“元话语”和“宏大叙事”没有意义,并指出今天是消解“无话语”的时代。他认为有两种国家神话:一种是法国启蒙主义传统的政治式的关于人性解放的神话;

后现代主义的特点

后现代主义的特点 https://www.360docs.net/doc/f73082098.html,/question/12248490.html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20世纪60年代主要是80年代以来盛行于西方世界的一种泛文化思潮,也是对现代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取向进行批判和解构(deconstruct)的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和态度。这一反现代性思潮虽然孕育于30年代现代主义的母胎,但主要是后现代社会(又称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适应科学技术革命发展需要的产物,也是美国社会危机和精神异化的反映。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主要特点 (1)反主体性(counter subjectivity) 后现代主义哲学继尼采的“上帝死亡”的口号之后,提出“主体死亡”、“人已死亡”的口号,他们的意思是说主客二分式的主体和人的概念不现实,西方传统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人类中心论”已破灭。 (2)反普遍性及反同一性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差异无所不在,即使在重复中也有差异出现,无差异的世界是苍白枯燥的世界,传统哲学以普遍性(universality)、同一性(identity)为人的最高本质,只能使人成为丧失个性、无血无肉无情感的抽象的人。 (3)不确定性(uncertainty) 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没有独立自在的世界,世界是由语言构成的。这就是说,世界本身有语言的结构,语言不是人表达意义的工具,它有其自身的体系。每一件已知的事物都是由语言来中介着的,所谓事实、真理只是语言上的。在他们看来,“不是我说语言,而是语言说我”。这样,人就从西方传统哲学所讲的以人为中心的地位而退居到为语言所掌握的地位。但语言又总是不确定的,并且随言说者的不稳定的情绪而动摇不定。因此,一切都是不确定的、模糊的、多元的和解构的[4]。 (4)内在性(internality)如果说不确定性主要代表中心消失和本体论消失的结果,那么内在性则代表使人类心灵适应所有现实本身的倾向。这表明后现代主义哲学不再具有超越性(transcendence),它不再对精神、价值或终极关怀、真理、美善之类超越价值感兴趣,相反,它是对主体的内缩,是对环境、现实、创造的内在适应。 后现代主义哲学是对现代主义质疑、反思和批判的一种新的认知范式。它的矛头指向传统哲学中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经验主义,是彻底反传统、反权威的。它由逻各斯中心主义转向非中心的多元主义,由深度模式转向平面模式,由以人为中心转向反传统人本主义。它可以促进我们拓展视野、观念更新,转变以往僵化、封闭的思维方式,实现学科交融,不断向大众化和现实生活贴近。 https://www.360docs.net/doc/f73082098.html,/viewthread.php?tid=221168 超级调解(下) 宏大叙事(百度) 宏大叙事本意是一种"完整的叙事",用麦吉尔的话说,就是无所不包的叙述,具有主题性,目的性,连惯性和统一性.文艺理论批评中,经常使用这个词语.史学借用这个词语,是受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 史学中的"宏大叙事"这一概念与历史认识论息息相关,与历史的发展规律及史学家对于这种历史发展规律的探索与认识紧密相连,隐含着使某种世界观神化,权威化,合法化的本质.罗斯这样写道,"由于将一切人类历史视为一部历史,在连贯意义上将过去和将来统一起来,宏大叙事必然是一种神话的结构.它也必然是一种政治结构,一种历史的希望或恐惧的投影,这使得一种可争论的世界观权威化." 罗斯更加深刻地理解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及其流派

摘要: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在课程领域的产物。通过探讨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产生背景、基本内涵与特征,选取三个典型的课程理论流派--车里霍尔姆斯的后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多尔的建构性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卡普拉的生态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以挖掘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精髓,提出对其进行批判吸收,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流派 一、产生背景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50、60年代出现于西方世界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原指以背离和抵制某些古典主义特别是现代设计风格为特征的建筑学倾向,后来其影响渗透到西方社会的每个文化角落,如文学、艺术、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美学、自然科学等领域。1984年,法国哲学家利奥塔发表《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标志着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形成。该文辩证地反思和审视现代主义,主张以综合、多元的方式建构新的哲学文化。 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课程专家将后现代主义思想引入课程领域进行研究。由于现代主义课程和学校教育已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教育领域涌现出大量试图重构教育的后现代主义理论,促使当代课程理论随之转向后现代主义。80年代,美国课程研究领域运用后现代主义对西方现代课程理论流派及其课程理论,如要素主义、结构主义、永恒主义、保守主义,尤其是以泰勒原理为核心的传统主义等,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和反思,以新的理论视野和价值观理解课程本质,构建新的课程概念体系[1]。 二、基本内涵与特征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指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以批评、克服和摆脱现代课程的弊端为目标,建构一种新的课程范式的课程理论。它源于利奥塔的后设叙事观、德里达的文本建构观以及福柯的知识权力观等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是后现代主义在课程领域的产物。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丰富多彩,各个流派的分歧较大,但往往又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它们反对课程编制的预设,即传统课程过分的计划性、教条性,倡导关注情境需要和变化,从强调累积知识转向个人发现和创造知识,承认和尊重价值观的多元化,不再以权威的观点控制课程,提倡开放性和灵活性的课程。课程并非固定不变的跑道,而是动态发展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而学习是创造过程中的探险。因此,应重视学习中的对话和反思,以解决现有课程与生活脱离的弊病[2]。 三、典型的理论流派 后现代主义课程专家试图从不同视角理解课程,提出了多元化的后现代课程理论,构建了风格不同、见解各异的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流派。本文选取三个代表性流派,以挖掘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精髓。 (一)车里霍尔姆斯的后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后结构主义基于对结构主义弊端的批判而产生,是后现代主义的重要力量。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车里霍尔姆斯是后结构主义课程研究的杰出代表。他全面系统地提出了"课程的后结构观"。1988年,他出版《权力与批判:教育的后结构研究》,堪称后结构主义课程研究的奠基之作。 "课程的后结构观"建立在对泰勒原理、施瓦布的"实践"、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结构主义"和布鲁纳的学科结构理论的批判基础上。车里霍尔姆斯极力反对传统课程研究中存在的"结构主义",将其归结为"所有现象都具有潜在结构特质"的思维方式。他也批判这些课程理论中把"非线性结构"化约为"线性结构"的二元对立思维,认为不存在绝对静态的两极对立。他提出,课程并非是一个孤立、自主的领域,没有内在的中心或结构,也没有普遍的真

「后现代主义」的缘起、主要精神与内涵

「后现代主义」的缘起、主要精神与内涵 后现代不只是一种单纯的系统或理论,因为「后」有两种意思:一为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其次为思想上的再批判,即对「现代」的思考逻辑或方法提出质疑。就此而言,后现代应该在现代之后,后现代思想也应该兴起于现代思考之后,后现代乃于现代走了一段路之后,有鉴于现代理性产生的偏失和不完足,尤其是自然科学理性彰显的封闭性、绝对性和普遍性所提出之质疑,并思解放现代主义思想而另辟蹊径所兴起的,Lyotard(1986:79)在比较现代与后现代时,也提出「毫无疑问的,后现代是现代的一部份」之见解。那么现代又是从何开始?所谓「现代」,大抵以启蒙运动为最具象征性的年代,而更早的足迹是文艺复兴时期对人及人之主体理性的呼吁。文献的记载大抵是1750年代起,尤其是1890年到1945年;至于二次大战之后,尤其是1968年以降,后现代就如火如荼的展开了(Gromala & Bicket: 1998: 1)。依据R. Appignanesi(Appignanesi, 黄训庆译,1998:1)一书的数据显示:最早使用「后现代」一词的人是R. Pannwitz,他于1917年就使用过该词,其次是1970年代英国的艺术家J. W. Chapman;不过,「后」学的开端则应该从1880年代的「后印象派」(Post – impressionism)和1914-1922年的「后工业」(Post-industrial)开始算起。 虽然后现代思想家对现代性思维提出质疑、批判和重建,但此绝不是为反对而反对的对立或否定思维。例如,对工具理性的批判、对文明威权的批判、对因果逻辑思维的批判、对绝对与普遍化深信不疑的批判等,均属于对现代主义思潮的反思(Racevskis, 1993: introduction; Lψvlie, L. & Standish, 2002: 317, 320-321, 329-331),但此思想在存在主义、批判理论的思想中早已经看到;台湾较早专题探索现代与后现代教育的著作,可以参考中华民国比较教育学会主编(1995),由杨深坑主导撰述与讨论后出版的《教育:传统、现代化与后现代化》一书。 后现代思想的定义众说纷纭,故后现代并不易被周全地定义,这也是后现代被描述为「冲突和挑战的时刻」(the moment of contraction and challenges)(Usher & Edwards, 1994: 1)之主因。依据柯诺(Stephen Connor)(1989: 6)的说法,后现代在1970年代以前,尚未形成较稳定而扎实的概念,但是,现代并不因为后现代的兴起而死亡或完全终止,全球化热潮就是很好的明证。一言以蔽之,现代与后现代两种思维可以同时并存,甚至是如影随形。现代性的发展虽然对人类生活的便捷和进步贡献良多,但也有负面效性,举凡工具理性和实证科学对人类生活面向的窄化,均属之,此等对现代主义理性的警觉、质疑、反省和批判,也是对人文性逐步被现代科技削弱的现象提出警讯。 析言之,后现代针对资本主义物化人性之思想,及其造成人性疏离等现象提出挑战;并对瓦解真实生活的工业化社会和文化现象加以批判,因此后现代也被称为「后工业」的资本主义时期(post-industrial capitalism)(Irvine, 1998)。由此可见,后现代基于反思的立场,扮演反省和解放的角色,较常出现对立、抗拒、颠覆、去中心、解构或再重构的形式和现象。

后现代主义绘画的意义

后现代主义绘画的意义 药学院药学一班10101105 郭玉奇 在十九世纪末,许多曾受到印象主义鼓舞的艺术家开始反对印象派,他们不满足于刻板片面的追求光色,强调作品要抒发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主观感情,于是开始尝试对色彩及形体表现性因素的自觉运用,后印象派从此诞生。 所谓后印象主义是指塞尚、凡·高和高更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创造。他们三个人最初都是学印象主义。塞尚和高更还参加过印象主义画展,凡·高虽然没有参加过印象主义展览,但他一直自称是印象主义。后来他们三人都认为绘画不能仅仅像印象主义那样去模仿客观世界,而应该更多地表现画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他们虽有共同的创作倾向又有各自鲜明的艺术个性:塞尚一生的创作活动都是为了追求心目中永恒性的形体和坚实的结构,以创造形象的重量感、体积感、稳定感和宏伟感,最后达到简单化和几何化的效果,这使他成为后来的立体主义和抽象主义的始祖。高更主张不要面对实物,而凭记忆作画,提倡综合的和象征的美学原则。凡·高的新画风,可以说是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日本的浮世绘版画融合在他个人气质中的产物,是东西方绘画合流的结果。凡·高的画,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强烈地表现了自己的个性。有人说,他的画都是他的自画像。 塞尚的《坐在红扶手椅里的塞尚夫人》是为他夫人画的肖像。在这一作品中塞尚完全不考虑西方传统肖像画所要表现的人物性格、心理状态以及社会地位等等。在表现手法上,也不是用传统的以光影表现质感的方法来描绘的。而是采用色彩造型法达到他一生追求的色彩与形体的结合。色彩与形体的表现便成了塞尚一生所追求的“造型的本质”。他的这种重在艺术形式的追求的创作倾向,对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故被人称为“西方现代绘画之父”。 梵高的《星月夜》是一幅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的作品。画家以奔放的类似火焰般的的笔触,描绘了夜空中奇特的月亮和星星。那一大片陷入蓝色和黄色的旋涡之中的天空,好像已经变成一束反复游荡的光线的一种扩散,使人头晕目眩。这是凡高的躁动不安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其中也包含着画家身受精神创伤后的某种非理性的成分。梵高的这种强调主观情感的表现,充分发挥了色彩的情感因素。与印象主义绘画只是停留在描绘客观世界外表的光与色的美有着根本的区别 高更的《海边的两个塔希提妇女》是他远涉重洋初到塔希提岛以当地土著民族为对象创作的绘画。这一作品首先给予人们的印象是带有原始的异国情调和由强烈的色块组合所形成的装饰性。西方传统绘画所注重的画面的空间感被画面的平面性所取代。高更的这种单纯而强烈的色彩画法,包含着画家强烈的主观情感。这对后来野兽派和表现派绘画有重要的影响。

试论后现代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题目:论后现代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姓名:王倩 学号:201014094 院系:艺术文化学院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升本)

试论后现代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后现代主义美学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想与美学的交叉点,在其诞生之初便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和探索,尝试对其进行阐述和解释的人更不在少数,本文尝试对后现代主义美学思想的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和阐释。 后现代主义美学思想的产生及其背景:后现代主义是为适应商品的供求关系,文化产品需要不断变化形式以满足大众的消费需求而产生的,是一种消解中心、无确定性、无深度感、平面化的艺术。它的出现是由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当代社会的矛盾,并随之引起社会文化的巨大变化,出现了消费文化,这就使包含艺术在内的精神生产变成了一种商品的生产。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在西方出现了近半个多世纪,伴随着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加剧,后现代主义的时代特征越加明显,从精神价值体系到大众日常生活,从哲学、艺术、教育、到跨国资本、电子媒介、流行时尚,后现代主义的气息像空气般弥漫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后现代主义由于其与后工业、全球化和后历史社会的相互涉及,在其历史化的进程中塑造出自身的总体特征,其中最主要的方面是对现代性的否定,如否定一元论、独断论、父权制、纯粹理性等,并力图摒弃和超越个人主义、经济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消费主义和民族中心主义,恰恰是在这些部分的否定而非整体决裂的基础上,后现代主义美学才得以矗立。 后现代主义美学思想: 第一,后现代主义倡导多元化、多样性和开放性而摈弃封闭性、先验性。后现代主义反对中心性、真理性的观念,坚持不确定性的主张。其最根本的特征是对创造性的推崇,后现代艺术在其美学意义上承当了这一文化思潮的超越性,不仅多视角、非逻辑地表达思想和观念,且积极创造新的生活空间和生存方式。后现代主义认为在生活世界中人的认识和人的活动没有普遍运用的逻辑,没有一种普遍有效的思维方式,也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和普遍价值的东西,这些观点使后现代主义放弃了对“终极真理”的追求。后现代主义认为真理都是由具有塑造现实观念的语言建构而成的,真理的这种特性注定了真理的相对性。日常生活的艺术化、审美化,将艺术从形式的藩篱、政治工具的钳制、消费主义的蛊惑解放出来,回到是其所是的身份。后现代艺术特征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随机性、偶发性与东方禅宗精神有着内在的一致因素,禅宗境界的标志之一便是万物同一,梵我同一,心物同一,一切皆空。不确定性不仅仅是混乱的社会现实生活在作家、艺术家的作品中的反映,还在于它是一种主动性的解构策略:通过不确定性的鼓动,来摆脱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单调乏味的苦役,而更加致力于把握那些带有神秘编码的偶然事态,这本身同时暗示着不可描述性,使感觉能尖锐地去感觉不可能的事物,它因此而显现为观念艺术和过程艺术的审美准则。后现代主义美学中所体现出来的不确定性是基于消解逻各斯中心主义而呈现在后现代主义艺术中的一种新意识。这不是一个明确的术语,像“不确定性”一词所固有的意义一样,它趋向艺术的自由灵魂,如德国前卫艺术家约瑟夫?波伊斯的“社会雕塑”,将不可塑的材质,如油脂、蜂蜜、声音、光影、动作、语言乃至动物和人都僭用到创作中,其著名的《油脂椅子》。现代主义艺术之为“现代”,是与其排除更大范围的文化所具有的流行美学、社会学、伦理学和道德规范程度相联系的;与之相对,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特质是:艺术家和受众共同接受具有交互且持久的兴趣的主题、承认艺术的所有作用的意愿。如同在整个现代性中那样,存在的独特性质,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即我们时代的“存在意义”,将优先并明澈地在审美体验中敞开。推崇后现代主义的学者认为人不是语言的中心,是语言控制我们而不是我们控制语言,他们将语言问题作为文化的主题,这样社会关系也主要是语言关系而不是物质利益关系。而语言在重新构建中具有不确定性和意义的差异性。意义也是差异造成的,这样在意义中没有绝对真理。学者福柯认为理论的功能不在去探讨真理,只对现象进行批判并认为理论只是语言的游戏。反对中心的结果必然导致“不确定性”的特征。哈桑认为“不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