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中的硫通常的存在形式

煤中的硫通常的存在形式

煤中的硫通常以有机硫和无机硫的状态存在。下面是仪器仪表网详解煤中硫的情况。

(1)煤中的有机硫。有机硫是指与煤有机结构相结合的硫,其组成结构非常复杂,主要存在形式有硫醇、硫醚、双硫醚以及呈杂环状态的硫醌和噻吩等。有机硫主要来自成煤植物中的蛋白质和微生物的蛋白质。蛋白质中含硫量为0.3%-2.4%,而植物的总含硫量一般都小于0.5%。所以,硫分在0.5%以下的大多数煤,一般都以有机硫为主。有机硫与煤中有机质共生,结为一体,分布均匀,不易清除。

(2)煤中的无机硫。无机硫主要来自矿物质中各种含硫化合物。主要有硫化物硫和少量硫酸盐硫,偶尔也有元素硫存在。

1)硫化物硫以黄铁矿为主,其次为白铁矿、磁铁矿(Fe7S8、)闪锌矿(ZnS)、

方铅矿(PbS等。

硫化物硫清除的难易程度与硫化物的颗粒大小及分布状态有关,粒度大者可用洗选法除去,粒度极小且均匀分布在煤中者,碳硫分析仪就难以选除。高硫煤的硫含量中,硫化物硫所占比例较大。它们部分是由成煤植物转化而来,另外就是由硫酸铁等盐类在停滞缺氧的水中,进行还原反应而生成的。

2)硫酸盐硫以石膏为主,也有少量硫酸亚铁等。我国煤中硫酸盐硫含量大多小于0.1%,部分煤为0.1 %-0.3%,有些风化或氧化过的含黄铁矿高的煤可

达.0.1~0.5%煤. 中石膏矿物用洗选法可以除去;硫酸亚铁水溶性好,碳硫分析仪也易于水佚除去。

煤中的硫按可燃性可以分为可燃硫和不可燃硫(或称固定硫),硫酸盐硫属不可燃硫。按挥发性又可分为挥发硫和固定硫。煤中各种形态硫的总和称为全硫。

煤炭中硫的存在特征及脱硫

煤炭中硫的存在特征及脱硫 煤炭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被广泛使用。然而,煤炭中存在着大 量的硫,这会导致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 成严重威胁。因此,煤炭中硫的存在特征和脱硫技术成为了工业界和学术 界关注的焦点。 煤炭中硫的存在特征可以从多个角度考察。首先,煤炭中硫主要以有 机硫和无机硫的形式存在。有机硫主要还原在有机质中,它是由抗均大分 子量硫化物组成。无机硫主要存在于黄铁矿、黄铜矿和硫铁矿等矿物中。 其次,煤炭中硫含量与煤种、地质环境以及采掘方法等因素有关。煤炭的 硫含量越高,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就越大。此外,煤炭中硫 的分布也不均匀,硫主要分布在煤的有机质中,与无机质分布不同。其中,有机硫主要分布在煤的微孔中,而无机硫主要集中在煤的岩层裂缝和孔隙中。 为了减少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特别是二氧化硫,脱硫技术被广 泛应用。脱硫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物理方法主要利用分 离技术,如重力分离、磁选和浮选等。化学方法主要采用氧化剂氧化、还 原剂还原,或利用溶液中离子的正负电荷引力相互作用实现脱硫。生物方 法则利用生物催化剂,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硫化物转化为可溶性硫 化物,从而达到脱硫的效果。 在物理方法中,重力分离是一种常见的脱硫技术。它利用不同密度的 物质在重力作用下的不同运动速度实现分离。例如,利用密度大于煤的介质,如重液或重介质,可以将硫含量较高的部分与煤分离。这一方法可以 有效地提高煤炭的洁净度,减少硫的含量。

化学方法中,氧化法是一种常见的脱硫技术。它利用氧化剂将煤中的 硫化物氧化为可溶性硫酸盐或硫酸。常用的氧化剂包括过氧化氢、氢氧化 钠和氯气等。通过与硫化物反应,形成溶解度较高的硫酸盐或硫酸,从而 实现脱硫的效果。此外,还可以利用还原剂将硫酸盐还原为难溶性硫化物,通过过滤等分离技术实现脱硫。 生物方法是一种环保性较高的脱硫技术。它利用微生物的催化作用, 将硫化物转化为可溶性硫化物。一种常见的生物脱硫技术是生物浸矿法, 即利用细菌的代谢作用将硫化物转化为硫酸盐。此外,还可以利用生物催 化剂,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硫化物转化为硫酸盐,从而实现脱硫的效果。 总体来说,煤炭中硫的存在特征与煤种和地质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为了减少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排放量,脱硫技术被广泛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都具有各自的优势和适用性,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 的脱硫技术。努力提高脱硫技术的效率和可行性,对于减少煤炭燃烧过程 中产生的污染物,保护环境,维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煤炭硫分分级标准

煤炭硫分分级 高硫煤、低硫煤的划分按照《中国煤中硫分等级划分标准》划分,按煤炭中含硫量划分煤炭的质量: (1)一般煤炭中的含硫量在0.1—10%,上下相差100倍;(2)其中含量≤0.5%的是特低硫煤,在0.51—1.0%的是低硫煤;(3)1.0—1.5%的是低中硫煤,1.51—2.0%的是中硫煤,(4)2.01—3.0%的是中高硫煤,3.0%以上是高硫煤。(5)煤的含硫量决定了烟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可参照下表粗略估算)煤炭含硫量%0.51234 SO2浓度mg/m310002000400060008000 我国1/3的煤炭含硫量在2%以上,即使是陕西神木的出口优质煤仍含0.28~0.45%的硫,南方某些煤藏中含硫量高达10%。这就意味着每燃烧1吨这类煤,将会产生近200kgSO2

根据其碳化程度不同分类,可以依次分为泥炭、褐煤(棕褐煤、黑赫煤)、烟煤(生煤)、无烟煤、亚煤(褐煤的一种,是日本的特有分类)。无烟煤碳化程度最高,泥炭碳化程度最低。 根据其岩石结构不同分类,可以分为烛煤、丝炭、暗煤、亮煤和镜煤。含有95%以上镜质体的为镜煤,煤表面光亮,结构坚实,含有镜质体和亮质体的为亮煤,含粗粒体的为暗煤,含丝质体的为丝炭,由许多小孢子形成的微粒体组成的为烛煤。 根据煤中含有的挥发性成分多少来分类,可以分为贫煤(无烟煤,含挥发分低于12%)、瘦煤(含挥发分为12-18%)、焦煤(含挥发分为18-26%)、肥煤(含挥发分为26 -35%)、气煤(含挥发分为35-44%)和长焰煤(含挥发分超过42%)。 其中焦煤和肥煤最适合用于炼焦碳,挥发分过低不粘结,过高会膨胀都无法用于炼焦,但一般炼焦要将多种煤配合。 通常单质硫是黄色的晶体,又称作硫磺。硫单质的同素异形体有很多种,有斜方硫、单斜硫和弹性硫等。硫元素在自然界中以硫化物、硫酸盐或单质形式存在。硫单质难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易溶于二硫化碳。 硫是人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元素,对人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硫主要用于肥料、火药、润滑剂、杀虫剂和抗真菌剂生产。 硫及含硫矿石燃烧(S+O2=点燃=SO2)生成的二氧化硫在空气中与水结合形成亚硫酸,亚硫酸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合反应生成硫酸,从而造成硫酸型酸雨。

自然界的硫

一、自然界的硫 1、硫元素的存在形态: ①游离态(单质):天然硫,火山口附近或地壳岩层里。(硫单质由分子构成) 同素异形体(单质硫有多种同素异形体),最常见的是斜方硫和单斜硫 ②化合态:主要有硫化物、硫酸盐;煤、石油和蛋白质里都含有少量的硫。(例:石膏,黄铜矿CuFeS2, 黄铁矿FeS2) 硫元素在地壳中含量不高但分布很广。 2.物理性质 通常是淡黄色的晶体,俗称硫磺。质脆,容易研成粉末,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容易溶于二硫化碳。硫的熔点是112.8℃,沸点是444.6℃。 二、硫的化学性质 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硫与氧气的反应 取少量的硫粉放入燃烧匙中,将燃烧匙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硫粉呈熔化状态后,迅速伸入底部有少量水的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 实验现象: 1、空气中:淡蓝色火焰;纯氧中: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2、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1)与非金属反应 还原剂 氧化剂 探究硫粉和铁粉的反应 实 验: 将铁粉与硫粉的混合物平铺在一石棉网上,用一根加热后的玻璃棒去引燃药品的一端. 现象:剧烈反应,反应物保持红热状态,放出大量热, 生成黑褐色的硫化亚铁。 反应放出的热能使反应继续进行 探究硫粉和铜粉的反应 实 验:给盛着硫粉的大试管加热到硫沸腾产生蒸气时,用坩埚钳夹住一束擦亮的细铜丝伸入管口。 现象:铜丝在硫蒸气中燃烧发红,变成黑色物质。 硫与钠的反应 实 验: 在研钵中研磨钠与硫粉的混合物 现象:燃烧,火星四射并爆炸 .

硫粉与铝、汞等反应 Hg+S →HgS (黑色) ——可以用硫粉来处理散落的汞滴。 硫与其它物质的反应 黑火药的成份是硝酸钾、硫黄、木炭,燃烧时发生如下反应: (既表现氧化性又表现还原性) 硫的非金属性比氧和氯都弱 (1)从原子结构上比较 氧、硫、氯三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别为: 硫原子比氧原子多1个电子层; Cl原子与硫原子电子层数相同, 但Cl原子最外电子层上比氧原子多1个电子。其原子半径的大小为S > 0, S > Cl。因此氧原子和氯原子得电子能力都大于硫, 即氧和氯的氧化性都比硫强。也就是说, 硫的非金属性比氧和氯都弱。 二、令人生厌的硫化氢 1.硫化氢的物理性质 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能溶于水(常温常压下 1 : 2. 6 ),剧毒(头痛、头晕、恶心、昏迷、死亡,是一种大气污染物) 在制取和使用硫化氢时,必须在密闭系统或通风橱中进行! 二、硫化氢(H2S)

煤中硫及其产生的问题

煤中硫及其产生的问题 煤是化石能源的主要形式之一,是主要的电力发电和重工业的原料。煤中硫是煤的主要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了重大威胁。本文 将讨论煤中硫及其产生的问题。 煤中硫的来源 煤由有机物质在地球表面发生化学变化后形成,煤中的硫来自煤的 原料,煤中硫的含量取决于煤的种类和生长地区。煤中硫主要存在于 有机硫、无机硫、假无机硫和游离硫四种形式。其中,有机硫含量最高,占总硫的50%左右,无机硫所占比例较小,但是对环境的污染更 加严重。 煤中硫的危害 煤中硫主要以二氧化硫(SO2)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与大气中的 氧气反应形成硫三氧化物(SO3),与水蒸气反应形成硫酸(H2SO4),形成酸雨。酸雨会导致水体酸化,破坏水生生物、植物和其他生态系统,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人类健康也有严重的影响。 煤中硫还会对大气质量造成影响,煤烟中的硫会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产生二氧化硫、硫酸雾和硫黑等大气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会直接 影响空气质量,导致雾霾天气和各种呼吸系统疾病。 除了对环境造成的危害,煤中硫也会对燃煤发电和其他燃煤工业产 生影响。燃煤过程中,硫会与空气中的氧气结合,产生二氧化硫等气

体,这些气体是电力行业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此外,煤中的硫还会侵蚀锅炉和其他设备,降低设备的寿命。 煤中硫的控制 为了减少煤中硫的产生和减少其对环境造成的危害,煤的使用和燃烧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控制方法:预处理 通过煤的预处理可以降低煤中硫的含量,包括洗净煤、脱硫和脱盐等方法。其中,洗净煤是去除煤中的泥、渣和其他杂质,从而减少硫的产生,脱硫和脱盐则是对煤进行化学处理,去除煤中的硫和盐等元素。 燃烧控制 可以采用燃烧控制的方法来减少煤中硫的产生,如采用低硫煤、增加过剩空气、使用氧气燃烧和改变炉内温度等措施。 烟气脱硫 烟气脱硫是一种常见的处理方法,通过加入石灰石等材料来吸收烟道气中的二氧化硫,从而减少硫的排放。 煤的替代 煤的替代是减少煤中硫产生和减少其对环境造成影响的有效方法。替代煤的材料包括天然气、油类、核燃料、可再生能源等。

煤炭脱硫原理简介

煤炭脱硫原理简介 一、煤中硫的存在 煤中的硫根据其形成形态,可分为有机硫、无机硫两大类。有机硫是指与煤的有机结构相结合的硫,煤炭含有的有机硫的主要官能团为硫醇、硫化物、二硫化物和曝吩等。 而无机硫是以无机物形态存在的硫,通常以晶粒夹杂在煤中,如硫铁矿硫和硫酸盐硫,其中以黄铁矿(FeS2)为主。根据在燃烧过程中的行为,煤中的硫又可分为可然硫和不可燃硫,一般来说,有机硫、黄铁矿硫和单质硫都能在空气中燃烧,属于可燃硫。在煤燃烧过程中不可燃烧的硫残留在煤灰中,如硫酸盐硫。通常煤 中的极大部分的硫为可燃硫。 二、煤炭脱硫 煤炭脱硫是燃烧前的净化控制技术,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微生物方法等。 1 .煤炭的物理脱硫法 至今为止,物理净化法是唯一工业化的煤炭净化方法,我国广泛采用的跳汰法、 重介质选煤法和浮选法都属于物理净化方法。一般包括三个过程:煤炭的预处理、煤炭的分选、产品的脱水。把产品与废渣分离的分选过程是煤炭净化系统的中心环节,其原理一般是根据煤与杂质的颗粒大小、密度、以及表面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别以及对水呈现的润湿性的不同,在一定的设备和介质中实现的。煤炭的物理净化法只能降低煤炭中灰的含量和黄铁矿硫含量。 2 .煤炭的化学脱硫法 煤炭的化学净化法可以脱除其中大部分的黄铁矿硫,还可以脱除有机硫,另外,煤的损失还比较少。化学净化法种类繁多,目前还在研究中,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方法: (1)熔融苛性碱浸提脱硫法 该法的要点是将煤破碎至一定粒度,与苛性碱(NaOHKOH按一定比例混合,在惰性气氛(如氮气)下将煤碱混合物加热到一定温度(200-40OC)使苛性碱熔融,与煤中含硫化合物(包括黄铁矿、元素硫及有机硫化合物)起化学反应,将煤中硫转化为可溶性的碱金属硫化物或硫酸盐,然后通过稀酸溶液(如10%希 硫酸)和水洗除去这些可溶性硫化物,以达到脱硫的目的。 (2)化学氧化脱硫法 该法是利用氧化剂与煤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反应,将煤中硫分转化为可溶于酸或水的组分,这类基于氧化反应的脱硫方法称为化学氧化脱硫技术。根据所用氧化剂种类的不同,氧化脱硫法有数十种,大都具有脱除煤中无机硫和部分有机硫的能力。典型的工艺有过氧化氢+醋酸氧化法、Meyers法、氯氧化法、次氯酸钠氧化法、高钮酸钾氧化法、铜盐氧化法、空气氧化法等。 这里以过氧化氢与醋酸混合物氧化法为例做一介绍:该法在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反应脱硫。其要点是将煤破碎到一定粒度(小于0.25mmE更细),与冰醋酸和过氧化氢的混合液(体积比为3:1)在一定温度下(20〜104c)反应,经过一段时间相互作用后,过滤分离出煤,经水洗、干燥后得到脱硫煤。该法是目前最有希望的有效的脱硫技术。初步的试验表明,该方法能脱除相当部分的硫,对于高硫煤可达到70.5%的脱除效率。 (3)溶剂萃取脱硫法 该法是将煤与有机溶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在惰性气氛保护下加热、加压(或常压)处理,利用有机溶剂分子与煤中含硫官能团之间的物理、化学作用,将煤中硫抽提出来的脱硫方法。 目前开发较多的有PCE法、乙醇超临界萃取脱硫法、TCA(一水合三氯乙醛)萃取法

阐述煤中全硫测定方法

阐述煤中全硫测定方法 硫是一种有害的元素,含硫量高的煤,供燃烧、气化或炼焦使用时都会;以来很大危害。煤中硫通常分为有机硫和无机硫,煤中全硫的测定方法很多。本文对此进行分析。 一、艾士卡法 1.方法原理 将煤样与艾士卡试剂混合灼烧,煤中硫生成硫酸盐,然后使硫酸根离子生成硫酸钡沉淀,根据硫酸钡的质量计算煤中全硫的含量。艾士卡试剂是用2份轻质氧化镁和1份无水碳酸钠混合成,当煤样与艾士卡试剂混匀共同燃烧时,煤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和少量的三氧化硫与艾士卡试剂反应生成硫酸盐,生成的硫酸盐用水提取,在一定酸度,加入氯化钡溶液,使可溶性硫酸盐转变为硫酸钡沉淀(反应式如下),测定硫酸钡质量,即可求出煤中全硫含量。 2.试验步骤 (1)称取粒度小于0.2mm的空气干燥基煤样lg和艾氏试剂2g,仔细混合均匀,再用lg艾氏试剂覆盖。(2)在通风良好的马弗炉中,在1—2h内从室温加热到800℃、810℃,并保持1—2h。(3)将灼烧物移至400rnl烧杯中,加入热水冲洗坩埚。用中速定性滤纸过滤清洗沉淀。(4)在解液中洒入2—3滴甲基橙指示剂和盐酸,使溶液呈微酸性。将溶液加热至沸腾,搅拌滴加氯化钡溶液10mL。(5)溶液冷却或静置过夜用致密无灰定量滤纸过滤。(6)低温下用灰化滤纸过滤,然后于800℃—850℃灼烧20—40mm称量沉淀物质量。 3.结果计算 St,ad=[(m1-m2)×0.1374]/m×100% (1) 式中,St,ad——空气干燥煤样中全硫含量,%; m1——硫酸钡质量,g;m2——空白试验的硫酸钡质量,g; 0.1374——硫酸钡换算为硫的系数;m——煤样质量,g。 每配制一批艾氏试剂或更换其他试剂时,应进行空白试验,测定空白值。 4.沉淀硫酸钡的最佳条件

库伦滴定法测定煤中全硫

库伦滴定法测定煤中全硫 硫是煤中一种有害元素,在煤炭燃烧、气化、炼焦等工业利用途径中都会造 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在煤炭燃烧中,煤中硫转化为二氧化硫从而导致设备腐蚀、 锅炉结渣和大气污染。在煤炭气化中,硫氧化物会混入煤气中,降低煤气质量; 在煤炭焦化中,硫会残存于焦炭中然后再转入钢铁中,使钢铁产生热脆性;在煤 炭洗选工业中,脱硫是其主要目的;在煤炭贸易中,硫是一项重要的合同指标。 因此,煤中全硫含量是一项备受关注的指标,也是煤炭分析试验中最重要的项目 之一。 煤中硫以有机硫和无机硫两种状态存在,有机硫是与煤的有机结构相结合的硫,其含量一般都比较低,主要来自于成煤植物中的蛋白质和微生物中的蛋白质。由于煤的有机质化学结构十分复杂,所以煤中有机硫的结构也十分复杂,至今尚 未完全认识。大体上以硫醚、二氧化硫、杂环硫等形式存在于煤的大分子结构中。在煤炭燃烧的过程中,有机硫几乎全部转化为二氧化硫随烟气排出。 无机硫主要来自煤中矿物质中各种含硫化合物,包括硫化物硫、硫酸盐硫和 微量的元素硫。硫化物硫主要以黄铁矿为主,硫酸盐硫主要以硫酸钙为主。煤中硫,特别是高硫煤,主要以无机硫特别是黄铁矿为主,通常煤中硫酸盐硫都在 0.1%以下。在煤炭燃烧过程中,黄铁矿和元素硫几乎全部转化为二氧化硫随烟气 排出,硫酸钙只发生失去结晶水的反应,硫酸钙分解温度很高,一般在1300℃才 分解。 煤中全硫测定标准方法有艾士卡法,红外光谱法、库伦滴定法和高 温燃烧中和法等几种,在此重点说一下库伦滴定法。 (1)库伦滴定法测定原理 煤样在1150℃高温和催化剂存在下,于空气中燃烧分解,煤中硫 生成硫氧化物,其中二氧化硫被碘化钾溶液吸收,以电解碘化钾溶液所产生的碘 进行滴定,根据法拉第电解定律,由电解所消耗的电量计算煤中全硫的含量。

煤制备煤气过程中硫平衡分析

1.1煤中硫的存在形态 煤中的硫主要以无机硫和有机硫两种形态存在,无机硫的主要形态是硫化物(大部分以黄铁FeS2硫形态存在)、硫酸盐(主要为硫酸钙和硫酸铁等)和元素硫(微量);无机硫中以硫铁矿形式存在的硫占绝大部分,并以大块团聚或是非常精细的小颗粒(直径0.1—0.6/µm)镶嵌在煤的大分子结构里;以硫酸盐形态存在的硫数量很少超过煤总量的0.1%,在一些风化煤里还可能发现少量的元素硫,它是黄铁矿氧化后的产物,一般在新开采的原煤里很少发现。 煤中的有机硫约占总硫的1/3—1/2左右,按其结构可以分为脂肪族硫、芳香族和杂环族硫三类,包括硫醚(脂肪族或芳基)、硫醇(脂肪族或芳基)、噻吩、环硫醚等。最主要的几种有机硫为二苯并噻吩、噻吩、脂肪族硫醚等。 1.2煤热解过程中硫的迁移转化 煤在焦炉中的热解温度约为1000—1100℃,煤中的无机硫中的硫酸盐的分解温度约为1350℃,所以硫酸盐硫基本上不分解而进入了焦碳中,而硫化铁硫、元素硫和各类有机硫在800℃时可完全分解,所以硫化铁硫及各类有机含硫化合物逐渐分解,一部分以气体形式释放,少量冷凝在焦油中,热解过程中释放的H2S气体大部分来源于硫铁矿和脂肪族硫的分解。 炼焦用煤就全国平均来说有机硫与硫铁矿硫的比例约为4:6,硫酸盐硫所占比例甚微(不同地区所产精煤比例会有不同,本文仅就平均而言),根据以上硫元素迁移转化规律,我们总结为:煤中的硫份在热解过程中约60%—70%最终固定于焦碳中,由焦碳带出,约小于1%固定于焦油中,由焦油带出,其余部分转入煤气中,其形式复杂,但绝大多数是以H2S的形式存在,H2S硫约占煤气含硫的90%以上。焦炉荒煤气经脱硫后绝大多数硫元素以单体硫的形式脱出,煤气再经硫胺及脱苯等工序,剩余的少数硫由粗苯等产品部分带出;净化后的净煤气部分回炉燃烧,其内的H2S最终被氧化以S02形式排放,剩余净煤气可用于锅炉、粗苯管式炉、发电或作为化工原料使用,如果用于发电或锅炉等燃烧工艺,则最终硫元素以S02形式排放。 1.3炼焦过程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燃料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燃料 1.固体燃料 木柴、稻草、煤是最主要的固体燃料,煤是由碳、氢、氧、氮、硫五种元素的化合物及水分、灰分等组成,其中可燃质元素有C、H、S。煤中的氢以各种烃类的形式存在,其含量很低,但热值很高,通常不会形成污染物。煤中的碳通常和H、O、S形成复杂的化合物,是主要可燃质,其含量决定了煤种热值的大小。 煤中的硫一般划分为无机硫、有机硫和硫酸盐硫三种形式:无机硫以黄铁矿硫为主,是煤中的主要含硫成分;有机硫在煤中与有机质结合成复杂化合物;硫酸盐硫以石膏(CaSO4•2H2O)为主。通常把含硫量高于2%的煤称为高硫煤。我国煤炭的含硫量相差悬殊,其范围为0.3%~10%,平均约1.72%,其中硫酸盐硫含量很少,高硫煤主要分布在南方省份。 2.液体燃料 液体燃料的主要来源是石油加工提炼后的燃料油。原油通过蒸馏、裂化和重组过程,生产出汽油、煤油、柴油、重油等各种燃料油和化学产品。汽油和柴油是两种最重要的发动机燃料,重油是锅炉的主要燃料,它是原油分馏出汽油、煤油和柴油后的剩余物。 燃料油的化学成分也是碳、氢、氧、氮、硫、水分和灰分,但碳和氢含量较高,一般两者的含量超过90%,而灰分非常少,小于0.3%,因此燃料油的热值很高。燃料油中的硫分以硫化氢和硫醇、一硫化物、二硫化物等有机硫形式存在。因为原油中的有机硫在蒸馏时常富集在釜底的重油中,所以轻质燃料油的硫含量极少,原油中的硫分约有80%~90%进入重油中。通常低硫重油中含硫量小于0.5%,高硫重油含硫量则在1%~3%。 3.气体燃料 气体燃料有天然气和人造气两类。天然气分气田气、油田伴生气和煤田伴生气三种。气田气主要成分是甲烷,体积含量为90%~98%。油田气含甲烷75%~85%,其余为丙、丁烷等烷烃类,CO2含量也比气田气高,一般0~5%,个别达10%。煤田气含甲烷50%左右,其余为氢气、氧气和二氧化碳。前两者的发

焦炭中硫的主要存在形式

焦炭中硫的主要存在形式 1. 引言 焦炭是炼钢过程中重要的原料,其中硫的存在形式对炼钢质量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将对焦炭中硫的主要存在形式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理解焦炭中硫的性质和相关问题。 2. 硫在焦炭中的存在形式 焦炭中的硫主要以有机硫和无机硫的形式存在。本节将详细介绍这两种存在形式。 2.1 有机硫 有机硫是指硫以有机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有机硫通常以硫代烷基、硫代芳基或硫代醚的形式存在于焦炭中。有机硫的主要来源是原煤中含有的有机硫化物,如硫代脂肪酸和硫代脂环烃。 有机硫的存在形式对焦炭的性质和热解特性具有重要影响。有机硫的存在会降低焦炭的热解温度,增加热解速率,导致焦炭的反应活性增加。此外,有机硫还会对炼钢产生不利影响,因为在炼钢过程中,有机硫会生成硫化物,导致炼钢中的脆性损坏。 2.2 无机硫 无机硫主要是指硫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无机硫的主要来源是焦炭中的硫酸铵和硫酸盐。 无机硫的存在对焦炭的性质和炼钢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具有重要影响。无机硫会降低焦炭的反应活性,对炼钢质量产生不利影响。此外,无机硫还会在炼钢过程中生成有害的硫化物,对环境造成污染。 3. 焦炭中硫的分析方法 了解焦炭中硫的存在形式需要借助合适的分析方法。目前常用的焦炭中硫的分析方法有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光谱法和电子显微镜等。

3.1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准确测定焦炭中硫含量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将焦炭样品溶解、预处理后,使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吸收光线的强度,从而得到焦炭中硫的含量。 3.2 荧光光谱法 荧光光谱法是一种对焦炭中硫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该方法利用焦炭中硫化物的荧光特性,通过荧光光谱仪对焦炭样品的荧光光谱进行测定,从而得到焦炭中硫的存在形式及含量。 3.3 紫外可见光谱法 紫外可见光谱法是一种常用的对焦炭中硫进行快速定性分析的方法。该方法通过测定焦炭样品在紫外可见光谱范围内的吸收光谱,判断焦炭中是否存在硫。 3.4 电子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是一种分析焦炭中硫形态的常用工具。该方法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焦炭样品的形态结构,可以直观地了解焦炭中硫的微观分布情况。 4. 焦炭中硫的影响因素 焦炭中硫的存在形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原煤中硫的含量、焦炭的硫损失和升温速率等。 4.1 原煤中硫的含量 原煤中硫的含量是影响焦炭中硫形式的重要因素。原煤中含有较高的硫,焦炭中的有机硫和无机硫含量也会相应增加。 4.2 焦炭的硫损失 焦炭在高温条件下会发生热解和气化,从而导致焦炭中硫的损失。硫的损失主要取决于焦炭的升温速率、温度和气氛等因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